📖 ZKIZ Archives


娃哈哈百億現金找出口: 澳洲「養牛」謀多元化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9/yNMDcyXzQxMDgyNg.html

手持百億現金、身價中國第五的娃哈哈掌門人宗慶後,終於要邁出海外投資實質性的第一步了。

3月16日,根據澳大利亞本地的媒體報導,娃哈哈計劃向位於西澳大利亞州的奶業公司投資 2.2億澳元(約2.32億美元)。

這也意味著,在此前通過荷蘭代工生產「愛迪生」奶粉之後,娃哈哈加大了進軍乳業的步伐。

不過,這筆投資的效應依然有待觀察。根據相關機構提供的數據,娃哈哈在奶粉領域的重要嘗試——「愛迪生」奶粉並未在中國市場中獲得十分有利的地位。

分析人士認為,在飲料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之後,娃哈哈的挑戰是如何通過多元化投資,繼續保持高增長率以及高利潤。

娃哈哈澳洲「養牛」

根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 的報導,近日,娃哈哈集團已經決定,將向位於西澳大利亞州的奶業公司投資 2.32億美元,投資的內容既包括奶源,也包括奶粉工廠。進一步的消息將在本財年結束前進行公佈。

「我們對澳大利亞奶業以及相關產業的投資,將有利於公司在奶粉方面的供應。」該報援引宗慶後的話表示,這筆對澳大利亞的投資,目的在於鞏固娃哈哈在國內市場的原材料供應。

3月16日當天,本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娃哈哈集團新聞發言人單啟寧,單啟寧給予了一個充滿想像空間的回覆:「我們現在的情況還不方便透露。不過宗總確實在兩會期間談了很多有關澳大利亞奶業的消息。」

此 前,在兩會召開的過程之中,宗慶後多次對媒體表示,正在考慮投資澳大利亞奶業:「由於澳大利亞的奶牛採用放養和圈養結合的方式,奶牛一年的鮮奶產量可以達 到10噸左右,而國內奶牛隻有3噸-4噸左右。」宗慶後表示,「因此,即便加上製成奶粉的成本和運到中國的物流費,在澳大利亞生產的奶粉仍然比國產的要 低,而且質量也有保障。」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11年9月,宗慶後就曾率領一個龐大的考察團奔赴澳大利亞,並且著重考察了乳業的投資機會。

「按照時間的邏輯,這筆投資很可能就是當時考察的結果。」上述知情人士如此表示。

根據澳大利亞媒體的報導,這筆投資預計最早將於6月份公佈相關聲明,投資決定將基於西澳大利亞州政府對當地奶業公司的鑑定評估結果。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娃哈哈是投資而非收購相關公司,因此遭遇到的政策風險將會小很多。」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同時澳大利亞奶業對收購的政策也比新西蘭寬鬆。」

根據2012年福布斯富豪榜,儘管宗慶後讓出了首富的位置,但其個人的身價依然達到了65億美元之多。而宗慶後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娃哈哈銀行賬中有超過百億元的現金,公司正在積極尋找投資標的。

多元化挑戰

隨著出海投資奶業,娃哈哈多元化投資的道路再度成為市場最關注的話題。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的信息,按銷量計算,娃哈哈在中國軟飲料市場排位第三,在可口可樂公司和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之後。

不過,在乳業市場中,娃哈哈的角色和地位,卻並未如其在飲料業中那般閃耀。

2010年中,娃哈哈曾高調推出「愛迪生」品牌的嬰兒配方奶粉,根據娃哈哈的官方介紹,該奶粉由荷蘭一家工廠進行代工生產,且使用荷蘭奶源。

而根據中投顧問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國內奶粉市場上多美滋、美贊臣、雀巢、雅培、惠氏佔比分別為16.76%、12.06%、10.58%、7.29%和4.72%。愛迪生並未上榜。

「這顯示娃哈哈引以為豪的飲料、童裝渠道,或並不適用於嬰兒配方奶粉的銷售。」上述知情人士如此表示。

而如若在澳大利亞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以及奶粉加工工廠,來自荷蘭的愛迪生又將會受到怎樣的衝擊?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告訴記者,在澳洲建設奶粉廠,雖然會對愛迪生奶粉造成一定的影響,但並不會使愛迪生奶粉在娃哈哈的產品體系中失寵。「奶粉廠、養牛場的建立需要一定的週期,在這段時間內,愛迪生奶粉依然是企業出擊奶粉市場的重要利器。」

事實上,如何合理使用娃哈哈銀行中賬面價值高達百億的資金,以及如何使已經龐大的「娃哈哈帝國」再進一步,這才是宗慶後與娃哈哈面對的真正問題。

周思然告訴記者,「娃哈哈在成就了其在食品、軟飲料領域的輝煌後,難以繼續突破這一領域的發展瓶頸,也曾經先後投資過酒店、兒童服裝、零售行業等,四處出擊尋找新的贏利點。」

此前,宗慶後曾多次流露出海外投資的意願,包括去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買礦。但上述交易最後都未進入實質性階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27

傳播學門 ● 多元整合 用數位概念匯集系所資源 世新大學重跨媒體經營讓黎智英也驚豔



2012-4-9  TWM




歷史悠久的世新大學,專門培育傳 播、公關人才。近年來,壹傳媒帶起的「動新聞」潮流,帶出了「數位匯流」的概念,而世新也搭上這波順風車,扭轉你對傳播的既定印象。

撰文‧陳兆芬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一派輕鬆地走進世新大學,這是他首次踏進校園與國內的大學生們暢談「傳媒與人生」,現場湧進四百多人,連走 道都坐滿了人。

那天,學生的犀利提問,差點讓黎智英招架不住。其中一名馬來西亞籍的學生毫不留情地批判:「動新聞的內容簡直是胡搞,壹傳媒為了利益,不惜罔顧道德。」黎 智英大概從未想過,他的處女秀,竟會受到嚴厲的抨擊與挑戰。

且不論學生的挑戰是否合理,但不可否認,世新學生已展現對於問題的思考研究能量,而這樣的能量,來自於學校對傳播學門的多元整合與跨媒體經營,讓學生們總 是想的比別人多、比別人深刻。

「數位匯流」

讓世新站穩私校第一寶座

不只是壹傳媒的出現,近年來的媒體整合趨勢,讓傳播產業變得更加複雜,隨勢所趨,世新也開始轉而深入研究科技進步帶來的產業爭議,每年擬定一個主題,讓教 授與學生共同探討。

比方說,「什麼是正確的新聞」,像行車記錄器、部落格、公民新聞究竟是不是新聞?業界廣泛地使用是否正確?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源河認為,「對一個媒體 人來說,具備批判、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陳源河指出,現在是數位化時代,是電子報、手機報、網路報的時代,是文字、電視、廣播合作的立體世代,如 果維持單一通路的概念,遲早都會被殘酷的現實淘汰。於是,世新開始改變,打造一個走在時代尖端的新聞傳播學院。

一一年世新創立了CCE-Online華人傳播教育匯流網,這是個可以讓教授與學生共同熟悉產業運作模式的虛擬平台,將世新的六份報紙(立報、破報、四方 報、成報、新聞人與小世界)、廣播電台(FM 88.1、AM 729)以及電視台集結在一起,讓電台不只有聲音,還加入畫面、照片等;讓報紙不只有紙本,還有動新聞。

陳源河表示,世新擁有全台最完善的傳播實習設備,不管是攝影棚、電台,甚至是動畫設備,都不落人後,因為企業的設備更加地專業,「如果世新沒有跟上腳步, 還是把傳播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停留在舊思惟,那麼,未來恐怕就會落後於產業趨勢。」很多人會認為「世新的學生都很愛玩、都不念書」,但在陳源河的解讀中,世 新傳播學院的學生是「把學習當成玩樂」。○六年,世新推出「小龍計畫」,每年培育上百位的「龍的傳人」,有證照龍、雄辯龍、主播龍、廣電龍、動畫龍等,招 收對特定專長有興趣且動機強烈的學生,與業界簽約合作重點培育,推出之後,學生反應熱烈。

「小龍計畫」

讓世新人畢業後馬上就業

例如,動畫龍由數媒系主導,與壹傳媒簽約,合作培育動畫人才,就好像過去明志工專的學生是台塑企業要用的人,由壹傳媒培訓未來要用的人才,學生一畢業就可 以立即進入壹傳媒工作。「這是比建教合作還要有意義、更有目的性的方式。」公共電視國際部節目企畫的黃?儀,○八年從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對她來說,「世 新」二字為她的履歷加了不少分。

黃?儀在大二、大三時,在學長姊的介紹下,進入多家電視台實習,領先其他同儕,累積職場經驗。「其實,看到業界有很多成功的學長姊,我感到很光榮,他們是 激勵我向上的動力。」黃?儀說。

過去,大家都認為傳播系所的首選是政治大學,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棄政大選世新」,顯示世新成為媒體人接受洗禮的學習殿堂,陳源河相信,「未來世 新的傳播人才只會越來越優秀、越來越搶手」。

成立時間:1956年

校長:賴鼎銘

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法學院

在校學生:9904人

生師比:25.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5

多元化經營的挑戰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68

在日本鐵路民營化之後,日本JR九州因為其地理位置以及商業環境上劣勢等開始了業務多元化經營。可要進入任何一個新的業務領域並非易事。近日,日本JR九州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唐池恆二(Koji Karaike)和《第一財經週刊》記者鄒曈談起如何經營多元業務的看法。

C=CBNweekly
K=Koji Karaike


  JR九州於1987年日本鐵路民營化後成立的,在日本的正式名為日本九州旅客鐵道株式會社。根據地域不同,JR當年分為6家旅客鐵道公司:JR北海 道、JR東日本、JR東海、JR西日本、JR四國、JR九州和一家貨運鐵道公司JR貨物。JR九州集團在以經營鐵道為主的基礎上,在酒店、房地產、零售、 餐飲、建設等方面進行著多元化經營。目前,鐵路運營線路的總長度為2273多公里。整個集團去年財年營業額為33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64億元)。

  唐池恆二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部。畢業後,進入了JR九州集團的前身日本國有鐵道。於2009年,升任JR九州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C:如何想到進行多元經營以及怎樣選擇第一個要進入的陌生行業?

  K:九州位於日本西部,擁有離其他亞洲國家比較近的地理優勢,私家車的保有量也特別多,所以想長距離移動的話,人們不一定會選擇鐵路。如果只發展鐵路 的話,我們將面臨和飛機、長途大巴等其他交通工具非常嚴峻和殘酷的競爭。我們判斷的就是如果僅僅依賴鐵路肯定發展不下去,就以鐵路為基礎,和其他產業相結 合的發展模式。現在,JR九州集團下一共有34家公司涵蓋了鐵路、旅行、餐飲等等。第一個進入的新行業是船舶。由於地理的原因,在日本,往來大陸較便利的 是九州的福岡。福岡這個地理位置能做些什麼呢?於是我們就開始開發九州福岡和韓國釜山之間的高速船業務,這樣就可以很輕鬆地把韓國的客人接到九州來旅遊觀 光了。接著,我們便考慮要給早上上班的公司人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想到了餐廳、面包店。對我們來說,車站是我們重要的業務,許多業務是圍繞車站展開的。


  C:業務多元化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

  K:還是人才。我們對新領域缺乏經驗,需要熟悉新行業的專業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我們傾向於內部培養和提拔而不是對外招聘,這算是一種特別的方法。比 如我們上海事務所所長、上海九州料理店總經理,半年前,他還在日本做著鐵路方面的工作。到上海之後,他就開始學習中文、開店的技巧、食材的採購等。當然, 剛開始一項新事業的話,我們會接受一些專業的諮詢,也會招聘一些該領域專業人士,這只是最初的階段。經過學習後,我們的員工慢慢地就可以獨當一面了。

  我們喜歡敢於挑戰的員工。拍好看的照片、做美味的料理確實需要專業人士。但管理好他們,經營好公司並不需要深入的專業知識。成功最關鍵的是取決於你是 否抱著熱情去工作,是否願意去挑戰。專業的設計、料理就交給專業的員工去做。成立JR九州之後,我接到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和鐵路毫無關係的船舶業務,就是去 挑戰、去嘗試、去失敗。


  C:難道沒有失敗過?

  K:失敗要比成功的例子多得多。我們以前還賣過跑車。趁著跑車熱獲得了很好的利潤,後來就發展不下去了。冰淇淋業務我們也做過,也失敗了。後來我們總 結的最大教訓就是,要對新業務有個預測,熱潮褪去之後這個行業是不是還能長久地發展才是關鍵。另外,就是要考慮是否有合適的人才。


  C:除了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之外,如何消化鐵路民營化帶來的巨大成本?

  K:最重要的還是減少工資支出成本。25年前JR九州有1.5萬人,現在有9000人。工資成本只有過去的2/3。幸運的是,25年前達到退休年齡 55歲的員工人數較多。我們在控制招聘新人數量的同時,保證工作能順利進行。每年有500人退休,我們會招200名新人。我們沒有裁過員。這樣的話自然每 年就會減少300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98

蘇泊爾三次多元化發展 勇敢的將軍

http://xueqiu.com/9622266266
    蘇泊爾的第一次多元化,是由單一的壓力鍋產品向所有明火炊具的延伸。蘇泊爾在壓力鍋領域一舉成功後,開始向明火炊具領域擴張。蘇泊爾借助了壓力鍋時期良好的品牌基礎、生產經驗和銷售渠道,產品線擴展到了炒鍋、湯鍋等一系列廚房明火炊具領域,擴大了市場空間。
      這次多元化是蘇泊爾在炊具產品發展過程中的自然多元化進程,成功的概率很高,事實證明蘇泊爾已經成為炊具龍頭企業。首先,在品牌認知路徑依賴方面,壓力鍋 本身就屬於明火炊具,延伸產品(明火炊具)與原產品(壓力鍋)之間的類型關聯性、品牌定位一致性和品牌核心價值一致性都非常高,蘇泊爾壓力鍋的消費者很容 易認可其他明火炊具產品;其次,壓力鍋與其他明火炊具在銷售網絡和生產工藝等方面非常相似,渠道資源和生產,技術資源的路徑依賴也很高,屬於「理想延 伸」,取得成功也很自然。
      第二次多元化延伸是從明火炊具向電炊具的擴展,即蘇泊爾開始介入小家電領域。2001年,蘇泊爾正式進入小家電領域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0.99億元到2011年達到38億,銷售收入擴張將近40倍,並一舉超越炊具產品銷售收入。
      首先從品牌認知路徑依賴度來看,明火炊具與電炊具互為替代品,產品類型關聯度高,蘇泊爾過去的成功是專注於廚房領域,在消費者的概念中蘇泊爾是中國優秀的 「廚房用具」製造商,蘇泊爾的品牌定位是「立足於廚房」,品牌內涵是「創意廚房好生活」,而電炊具與廚房生活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延伸產品與原產品品牌定 位一致性與和核心價值一致性也高,因此,總體品牌認知路徑度還是較高的。
      其次從品牌資源路徑依賴度來看,一是渠道資源,明火炊具與小家電的營銷渠道具有同質性,蘇泊爾原來積累的經銷商資源可以直接利用。蘇泊爾與經銷商都是戰略 合作夥伴關係,在蘇泊爾進入小家電領域時,很多經銷商也同時進行了從原有的明火炊具業務向家電業務的轉型,使得兩類產品可以通過相同的渠道銷售;二是生 產、技術資源,蘇泊爾原有的技術優勢在於制鍋技術和壓力控制技術,這些技術可直接應用於小家電品,為其提供了很好的路徑支持,使得蘇泊爾小家電產品參與市 場競爭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蘇泊爾特色的小家電,雖然明火炊具與小家電在生產工藝方面有所不同,但還屬於「理想延伸」,因此採用品牌延伸策略基本上還是合適 的,取得較好的效果也就可以理解。
      第三次多元化延伸則是從小家電產品向廚衛大家電的延伸,這一延伸仍然是以蘇泊爾公司的廚房理念為依託進行的。經過內外部環境分析,2006年,蘇泊爾電器 事業部正式成立廚衛大家電公司,自主研發並通過OEM方式向市場推出了多款廚房大家電產品,完成了蘇泊爾的又一次轉型。其實,蘇泊爾廚衛大家電的經營效果 並不理想,發展5年不僅年報中隻字未提,而且從公開的資料顯示,2007年實際銷售額僅完成年預算的61.2%,虧損額高達1600多萬元,可見蘇泊爾對 廚衛大家電產品的多元化發展並不理想。
      原因何在?首先分析品牌認知路徑依賴的三個因素。第一,廚衛大家電產品與蘇泊爾原有的明火炊具和電炊具產品既不是替代品又不是互補品,延伸產品與原產品之 間的類型關聯性不高;第二,通過專業的品牌傳播機構蘇泊爾品牌形象及消費者認知進行調研,得知消費者對蘇泊爾品牌的認知集中在炊具領域,同時大多數消費者 認為廚衛大家電屬於大電器產品,將這類產品與「白色大家電」歸為一類,因此延伸產品與原產品品牌定位一致性不高,第三,蘇泊爾的品牌的值是「創意廚房好生 活」,它打造的是一個親切的,溫馨的、關愛家人的廚房用具製造商的形象,這一點與廚衛大家電的形象也並不一致,延伸產品與母品牌核心價值一致性不高,因 此,廚衛大家電品牌認知路徑依賴不高。 其次,分析品牌資源路徑依賴的兩個方面:第一,廚衛大家電產品本身的特徵決定其不如小家電產品那般便捷,而更多是一種半成品,後續的安裝是其銷售的重要工 序,因而市場上大家電產品多通過建材渠道進行銷售,蘇泊爾原有的渠道資源包括商超、3C門店和生活館等用於廚衛大家電產品銷售有缺陷;第二,在生產、技術 方面,蘇泊爾的技術優勢在於壓力控制技術與制鍋技術,與廚衛大家電產品關聯性極低,而原有的生產設備、技術工人等也不能滿足廚衛大家電產品的生產研發需 求,此次延伸品牌資源路徑依賴度也低,不宜採用品牌延伸策略。因此,蘇泊爾進行的第三次品牌延伸屬於「盲目型延伸」,風險很大。
      通過以上分析,對於蘇泊爾的戰略競爭應該限制於廚房用品,或者更狹窄一點,炊具和小家電,戰略競爭的目的就是要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圍繞蘇泊爾特色技術打造明星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是形成相對於美的的大而全競爭優勢的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51

【原創】逆向投資的本質(三):多元的風格 程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2e44d001018q3v.html

順則凡,逆則仙,只在其間顛倒顛

       ——張三丰《無根樹》

 

 

    逆向投資的本質(三):多元的風格

                作者:程 歡

在上文逆向投資的本質(二):參照物中,筆者提出 「價值創造」、「價值錨定」、「價值波動」、「價值毀滅」4種不同的情境,建議投資人儘量避免陷入「逆向投機」的誤區。

同時,我們需要在充分、全面理解企業「內在價值」的前提下,做「逆向投資」,逆向投資的本質就是價值投資。更進一步地,我們可以研究、查閱各位投資大師的傳記、投資理念和投資經歷,雖然都可以叫做「逆向投資」,但是,具體的投資方法、投資風格、內涵,差距相當大,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1.       鄧普頓式風格

關鍵詞:【極度悲觀點】    2折】

以「逆向投資」而聞名於世的投資大師鄧普頓將其投資理念抽離出「極度悲觀點」原則,「人們總是問我,情景最好的地方在哪裡,但其實這個問題問錯了,你應該問:情景最悲觀的地方在哪裡?

有人問如何尋找「極度悲觀點」,他的建議是「等到100個人中的第99個人放棄的時候。」在那之後,你就成為剩下的唯一買家。準確估量這種情況並不容易,鄧普頓對極度悲觀點下便宜貨的量化標準是:如果一份資產資產的標價是其價值的20%,1美元的東西僅僅以20美分出售,那麼這才是理想的便宜貨。同時他會用「比較購物法」,以投資「最佳低價股」,即那種股票價格與價值極端錯位的情況。

從這裡可以看出,鄧普頓的逆向投資是因市場情緒和偏見,逆價值與價格極端錯位之向,在「極度悲觀點」時買入,相信物極必反。他更側重於極端價格的出現,經常持有上百隻企業,而較少考慮企業質地本身,充分運用「概率」的威力,分散化投資,從而克服部分企業破產的風險。即使是同為價值投資者,也極少有人能夠做到像鄧普頓先生那樣,對「極度低價」永遠不會輕易滿足,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獨者的遊戲。

 

2.  彼特·林奇式風格

關鍵詞:【熱門股】 【冷門股】 【事態冷卻】  【優質企業】

另一位投資大師彼特· 林奇則認為:逆向投資並不是那種在大家買熱門股時,卻偏偏去買冷門股票的投資者。因為那時候可能市場整體均普遍性高估,冷門股比熱門股便宜,但冷門股本身並不一定便宜,這時很可能是別人買進而你應該賣出股票的好時機。

他進一步指出,真正的逆向投資者會等待事態冷卻下來以後,再去買那些不被機構所關注的優質企業。

彼特·林奇的「逆向投資」更側重在選擇出優質企業後,耐心等待,選時和選價。其風格仍然更多地以優質企業本身為投資標的,需做好投資策略分類,再匹配合適的投資策略模型。這種風格迥異於鄧普頓,是一種先「定性分析」,後「定量分析」的投資方法。

 

3.       芒格式風格

關鍵詞:【坐等投資法】  【偉大企業】

    我們熟知的股神巴菲特的搭檔芒格先生,是如何理解和看待「逆向投資」的呢?

    查理·芒格曾指出:因為有效市場理論大體上是正確的——市場確實十分有效,很難有哪個投資人能夠光靠聰明和勤奮而獲得比市場的平均回報高出很多的收益。正如生活的鐵律只有20%的人能夠取得比其他80%的人優秀的成績。」

做投資之所以困難,是因為人們雖然看出來有些公司的業務比其他公司要好,但是他們的股票價格也會升得很高,突然之間,到底該買那隻股票,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

正因為市場大體上,是有效的,只有部分時間是失效的。因此,98%的時間裡,芒格對待股市的態度是……保持不可知狀態

    他非常耐心地等待可以全力出擊的良機。不斷努力尋找「定價錯誤」的賭注,發現後,狠狠下注,其他時間則按兵不動,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有性格的人,才能夠拿著現金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他如是說。

芒格更是將其投資方法,稱為「坐等投資法」:如果你因為一樣東西的價值被低估而購買了它,那麼當它的價格上漲到你預期的水平時,你就必須考慮把它賣掉,那很難。但是,如果你能購買幾個偉大的公司,那麼你就可以安坐下來啦。那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偏向於把大量的錢投在我們不用再另作決策的地方。

他更進一步提出:「購買價格公道的偉大企業比購買價格超低的平庸企業要好。

芒格曾回顧他的投資生涯時說,「我能有今天,靠的不是去追逐平庸的機會。

芒格式風格,投資人需要培養獨特的商業洞察力和定性研究能力。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人們普遍地認為「未來不靠譜」,正如《易傳》中的說法: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因為人們每多從順者,喜其易也,喜其逸也;每多避逆者,畏其難也,畏其勞也。

按照人們「好逸惡勞,喜易避難」的特點,捨不得下苦功夫、深功夫,自然也就迴避了對企業商業模式、未來自由現金流、內在價值的研究和判斷,芒格先生的「坐等投資法」,堪稱「神仙」級別的投資方法,真正做到了中國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75

60年代巴菲特的零售行業投資平台:多元零售公司(DRC) Rick

http://www.ltkdj.com/news/DSPD/2012/916/1291623504353A4J74HEBI4CK7IC5I2.html
至此,在60年代,我們可以查到的巴菲特的控制類投資有:

(1)       Sanborn map – 持有23%

(2)       Dempster Mill – 持有73%

(3)       Hochschild Kohn Department stores  (HK百貨公司)- 持有100%

(4)       Berkshire Hathaway (BRK)

(5)       Diversified Retailing Company (DRC) – 持有80%

(6)       Associated cotton shops (其母公司為associated retail stores,聯合連鎖零售店)

(7)       1967年-National Indemnity 及其關聯公司National Fire & Marine

(8)       1969年 - Illinois National Bank

 

(以下信息源自滾雪球)

根據《滾雪球》一書的記載,DRC(多元零售公司)是巴菲特於1966年1月30日成立的一家投資公司,目的就是為了收購零售領域的公司。巴菲特(通過巴菲特合夥基金)佔80%的股份,芒格佔10%的股份,他們的朋友Gottesman 佔10%。DRC成立之後,收購的第一個公司就是位於巴爾的摩的HK百貨公司。

 

巴菲特在年報裡提到收購了HK百貨公司100%的股份,但未提到是以DRC為收購平台進行的收購。之後不久,DRC又收購了聯合連鎖零售店。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擁有收購HK百貨公司的現金是來源於貸款。

 

在巴菲特收購HK百貨之後,公司的管理團隊(也是原來的股東)要在郊區開兩個新的購物中心,他們想抓住人口向郊區遷移的機會。但是巴菲特和芒格對兩個店的選址並不滿意,他表達了異議,但是他的意見並未被採納。(巴菲特100%控制著這個公司,但是並未阻止公司的開店計劃,有些不可思議。書中說巴菲特不願意和別人發生正面的衝突,也擔心讓別人失望,不知這能否解釋得通?還是巴菲特受幾年前Dempster事件的影響?)

 

之後,位於巴爾的摩市中心的百貨商店也出現了問題:需要持續不斷的資本開支。巴爾的摩的市中心有四家百貨商店,HK只是其中一家。如果某一家裝了電梯,其它的3家百貨店必須得跟著裝;如果某家更新了櫥窗或者安裝了新的收銀系統,其他的3家也得跟上。

 

投資HK百貨公司幾年之後,巴菲特終於明白:零售行業重要是銷售能力(merchandising), 而不是融資能力(finance)。 他開始發現零售行業和餐飲行業很像: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當你做好了以後,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出現,提供更低的價格或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芒格後來回憶說,他們當時受格雷厄姆的影響太深,以為只要安全邊際足夠,其他的都不是問題。他們在收購時沒有考慮到百貨公司之間激烈的競爭,沒有考慮百貨公司的競爭優勢是否可以持續。這從巴菲特當時對收購的兩個零售公司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來:

HK百貨公司:用三流的價格買了一個二流的公司,

聯合連鎖零售店:用四流的價格買了一個三流的公司

 

聯合連鎖零售店擁有80個店,4400萬的銷售額,主要銷售打折的女裝,主要的客戶是城市裡的中低收入者。

 

滾雪球裡提到巴菲特認為HK百貨公司的管理是較差的(只是市中心的百貨店位置很好),而聯合連鎖零售店的管理要好一些,但是其股東(同時也是CEO)在將公司賣給巴菲特之後並不想繼續管理公司,後者在巴菲特的要求下管理了公司一段時間。

 

多元零售公司後來又收購了藍帶印花公司16%的股份。同時多元零售公司也從事再保險業務,我們猜測是收購而來。(按: 是公開資場買回來,滾雪球入面有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62

上市與多元化:歐美PE的分水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579
在2006年10月,Guy Hands與他在花旗的顧問以及其他兩家銀行在倫敦開會討論他領導的英國PE公司Terra Firma的改革計劃。他的想法是讓Terra Firma上市以幫助其將業務擴張到地產、基礎設施和債務融資等領域。
 
與此同時,在紐約,黑石的創始人Stephen Schwarzman和Fortress的聯合創始人Wesley Edens也在做著類似的計劃。但Hands最終否決了IPO,而Schwarzman和Edens則繼續推進。最終,Fortress2007年2月上市,2個月後Terra Firma正式放棄IPO計劃。當年6月,黑石上市。
 
許多觀察家把Fortress、黑石及最終KKR的上市看做信貸驅動的PE潮的終結。但現在回頭看,這一時刻也標誌著美國和歐洲PE集團財富走勢背離的開端。
 
上市後的美國企業將業務從傳統的PE領域擴張至資產管理業務。這使其可以在艱難的時期獲得穩定的收益支撐下去。但包括Apax Partners、Permira和BC Partners在內的歐洲同行們卻在自己最擅長的槓桿收購業務中泥足深陷。
 
自金融危機爆發之日起的5年後,大部分美國PE集團看起來度過了風暴並且仍在持續成長,儘管增速不如此前。而在歐洲,PE集團卻在收縮。
 
AxaPE的主管Dominique Senequier向FT表示:「在業務興旺的日子裡,歐洲的企業選擇擴張其收購基金而非利用融資圈子進去其他產品。對於一個成熟行業,多產品運營是一個很自然的進展。」
 
儘管自IPO以來,黑石的股價跌去了40%,該公司資產卻翻番到了2100億美元。Fortress的資產也膨脹了60%到510億美元。同時Terra Firma的資產仍然維持在110億英鎊,在收購EMI的交易巨虧17.5億英鎊後,Hands再也沒能發行任何傳統的收購基金。
 
Terra Firma並非唯一一個面臨困境的歐洲PE。歐洲PE業歷史最悠久的機構之一Candover也被迫停止投資。隨著投資者願意投向收購基金的資金減少,Permira和Apax這樣一度主宰行業的PE也碰到了募資困難的問題。
 
相比之下,美國頂尖的PE機構已經從單一的收購企業變為上市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美國與歐洲PE選擇的不同道路反映了兩者對待業務的不同態度。美國的PE高管喜歡將自己看做做大企業揚名立萬的企業家。他們將自己形容為自我驅動,打破金融世界既有格局的外來者。凱雷的Rubenstein是一個郵遞員的兒子,他讀大學和法學院的錢都來自獎學金,和TPG的David Bonderman及KKR的Henry Kravis、George Roberts一樣,他們把自己看做現狀的挑戰者。
 
而他們的歐洲同僚則對做大企業沒興趣。上市會讓他們處在聚光燈下,這是他們不喜歡的。他們的股權結構並不集中在少數創始人手裡,這使得改變很難。此外,許多歐洲機構只希望小而精。
 
美國市場的結構也使得收購企業更加好做,而歐洲企業在歐債危機的陰霾下不得不更多依賴銀行融資。HEC商學院的教授Oliver Gottschalg說道:「現在當一家歐洲機構與非歐洲的投資者坐下來開會時,他們必須要花45分鐘來為歐元辯護,再花10分鐘解釋為何在歐洲收購是行得通的,最後只留下5分鐘來說服對方自己是正確的選擇。」
 
倫敦Better Capital的創始人Jon Moulton認為歐洲有足夠空間來容納更大和多元化的機構,但不清楚誰會脫穎而出。
 
「做業務需要有一個金字招牌,但很可惜,歐洲沒有一家有。他們的品牌都在歐債危機中蒙塵。從企業所有者角度看,多元化是一個更堅韌的模式。而事實是歐洲人沒這麼幹。沒人有動力或渴望去這麼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15

羅旭德: 多元化是有選擇的專注

2013-04-15  NCW 
 

 

應專注于全球最緊迫、最具挑戰和最受社會關注的領域,尋找順應“大趨勢”的

技術解決方案

【對話背景】

創 立 于1847年 的 西 門 子 股 份 公 司(Siemens AG)是全球電子電氣工程領域的領先企業,業務涵蓋工業、能源、醫療、基礎設施與城市等諸多領域,在2012財年營業收入達783億歐元。從最初的西門子三兄弟發明指針式電報技術以來,西門子業務在165年中不斷擴展,伴隨著數十起全球矚目的跨國並購與合資——一個成功的多元化企業怎樣選擇 業務擴展領域,如何挑選收購對象與合作伙伴?

多元化不僅在於產品,也在於市場和運營基地。西門子自1872年起在中國開展業務,如今在中國有17個研發中心73家運營企業和65個地區辦事處,超過3萬名員工,2012財年收入63.5億歐元。在經歷過30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轉型和城鎮化進程面臨著能源、環境、交通、醫療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多挑戰,堅持多元化戰略的西門子怎樣看待這些挑戰,如何把握其中的機遇?

2007年上任的西門子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旭德(Peter Loscher)有自己的思考。作為西門子歷史上第一位外聘CEO,羅旭德用“科技公司”來概括西門子,指出其多元化的基礎其實是專注化,專注的領域是超越當前技術水平幾代的“飛躍”階段。對中國,他清晰地記得上世紀8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學求學時期,在上海看到的自行車大潮和黃浦江對岸的浦東稻田,堅信今天的中國能夠成為創新的發源地,經濟轉型任務艱巨但能夠實現。

“與一些仍在計劃和嘗試進入中國的跨國企業相比,我們一直就在這裡。 ”談到參觀建于1912年的雲南水電站時,看到了仍可正常運轉的西門子電機,他備感自豪。

在他眼中,中國不僅是西門子的市場和生產基地,更是人才的匯聚地和研發中心。西門子在成都建立的自動化工廠,是德國以外首座全數字化基地;西門子為中國特製的診療產品和醫療解決方案,從最初出口到亞洲和拉美的新興市場, 直到打入了美國、 歐洲等發達市場短暫的採訪無法涵蓋“西門子無處不在”的方方面面,羅旭德更坦言自己也要尋求東北亞區首席執行官程美瑋的幫助,才能解答有關中國具體業務的問題。即便如此,他的見解值得關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學教育背景的羅旭德,同時還擔任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歐洲工業家圓桌會議副主席,並在德意志銀行和慕尼黑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監事。

【對話摘登】

財新記者 :西門子是多元化的全球企業作為西門子的總裁, 你是如何理解多元化的含義的?

羅旭德 :我們的多元化是在市場領先基礎上的多元化。首先是創新。西門子是全球創新的領袖之一,對創新充滿激情。

我們平均每個工作日有41項新的發明,我們的長期路線圖總是聚焦于在我們所在的市場內保持創新優勢,這是我們策略的核心。第二,我們是一家全球電子電氣工程領域的領先企業。我們相信全球合作,去年剛剛慶祝了在華開展業務140周年。第三個支柱,是對人的關注,即人才的多元化與發展,在全球吸引和培養最優秀的人才,使他們得以施展,致力于西門子的全球業務。

財新記者: 過去100多年來,西門子發展了多種業務。在選擇進入何種業務領域時,你們是否存在一些標準?

羅旭德 :首要的是關注社會。我們總是在尋找最為緊迫、最具挑戰和最相關的商業領域。我們的一個策略是集中發展與“大趨勢” (megatrends)有關的領域。

比如,西門子的業務與中國的戰略目標相吻合。

中國專注于城鎮化、綠色增長過程中的技術創新,而我們在全球工業企業中有最廣泛、最全面的綠色業務組合。

我們是世界上惟一一個能夠覆蓋電力矩陣的各個領域的企業,能夠為火力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輸電以及為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轉換和輸送提供一系列完整的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我們的業務還涵蓋醫學影像、實驗室診斷、醫療信息技術和助聽器等領域。

其中,能源效率是重中之重 :怎樣節約能源,怎樣更高效地利用能源,這是最具挑戰性也最為緊迫的話題,因為我們目前正在消耗的資源是全球資源儲量的1.5倍。經濟增長需要消耗更多資源,但必須要以更為有效的方式進行,才能為下一代留下一個適合生存的世界。

財新記者 :說到業務領域的選擇,我注意到西門子在一些領域退出了,包括電信、消費電子、手機業務,比如撤出了與富士、明基等合資公司中的股份,為什麼?

羅旭德:我們對西門子如何成為綠色基礎設施的先鋒,綜合可持續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做出了清晰的定位。換句話說,我們更願意看到超過當今技術水平幾十年、上百年的創新方案,比如在1904年我們就製造過電動汽車,在1903年就建造過時速超過200公里的列車。我們在本質上是一家研發為驅動、以創新為公司文化的先鋒公司,這種創新周期是很長的。我們的優勢不在於創新像下一代的iPad 這類產品,西門子的創新更多表現在產品的“內核” 。數字革命是西門子創新的核心,但它體現為工業數字化革命、行業專屬信息技術(Vertical IT) ,比如“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就是由美國太空總署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採用西門子 PLM軟件進行設計開發的。

我們不是消費品公司,消費品公司在短周期創新這一領域比我們強。

財新記者:現在很多人說到製造業回流美國的現象,這是否是個趨勢?你們會怎樣應對?

羅旭德 :危機中的中國和德國都是實體經濟中高技術製造業復興(renaissance)的極佳例子。這兩個國家都把重心放在實體經濟。現在高技術製造業在全球各國都處在最優先的政治考慮之中。確實,美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歷了製造業萎縮,但現在頁岩氣使美國能夠加入到製造業復興的潮流中。我們有裂解技術和設備會進入美國,正在進行和正在考慮回遷美國的有200個工業項目。

財新記者 :美國、歐洲和中國對傳統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似乎政策方向有所不同。你如何判斷未來的趨勢?對此採取什麼應對措施?

羅旭德:能源轉換進程具有共性,共性就是我們必須確保要消耗更少的能源。各國的能效進程有所不同,歐洲最缺乏能源資源,在能源保護策略上也最看重長期策略。

中國所處的位置最特別,它有一個非常豐富的能源組合,並且有一個清晰的能效戰略,已經寫在了“十二五”規劃當中。我經常對我中國之外的同事說,中國是惟一的我所知道的,市長也會有能源目標的國家。這非常好,因為它會貫穿各領域操作層面所要承擔的責任。

總之,能源必須要放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能源組合的這一背景下,但提高能源效率是每個人的目標。這對西門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優勢,因為我們有最高效的燃氣輪機,在各種能源組合當中都有業務,除了核能。

財新記者 :說到核能,日本福島事件後,德國退出了核能領域,這對西門子來說 意味著什麼?

羅旭德 :早在2001年,西門子就已經將與核島相關業務轉移到了與法國阿海琺集團(Areva SA)的合資公司中,那時候西門子就決定要放棄核島業務。2011 年,西門子已經全面退出該合資公司。

當然,我們將繼續提供與核電常規島相關的所有發電技術和設備,比如變壓器,但我們不再涉足核島相關業務。

我們現在的業務集中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為消費者減少消耗能源提供技術等,但並不去試圖影響一國的能源策略。比如,從雲南到珠江三角洲地區之間的特高壓項目,就是基於西門子的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這是西門子在全球投入運營的第一條 ±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

財新記者:去年西門子火電業務大幅增長,這也是能源組合選擇的結果嗎?

羅旭德 :這正是為什麼研發項目的重點之一是清潔煤技術。可再生能源是西門子業務中最大的增長點,比如在風能領域,2004年我們的營業收入是3億歐元,去年達到51億歐元。以技術水平與市場增長和份額來看,我們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公司,最近還與上海電力集團成立了兩家風電合資公司。

但世界仍然會有一個非常廣的能源組合,因此我們必須在油氣的使用上下功夫,比如我們現在在世界範圍內 能夠實現的最高聯合循環發電效率達到60.75%,而現代燃煤電廠的發電效率僅可達到47%。在煤炭領域,所有的研發都集中在清潔煤技術上。

財新記者:中國企業往往在成本上有優勢,當他們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風機出口到全球時,經常聽到進口國企業的抱怨,而中國國內的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卻並不普及。你如何看待這種情況?

羅旭德:這其實取決于中國政府怎樣在不同的能源組合中取捨。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對我們最重要的是獲取信任、信心和合作機會,以向中國提供我們的技術,幫助中國實現能源目標。對於中國企業出口, 我們不會去抱怨。 我認為,答案是如果你想在一個長期內有成功的商業模式,就必須有能力在一代又一代的產品中都能保持創新的領導力。這是西門子最重要的思考方式,也是超過165年來驅動創新的力量。

財新記者 :很多人認為,由於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經濟結構與市場環境的因素,中國的商業環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並不具備好的創新氛圍,很難有自己的比爾·蓋茨、喬布斯。你怎麼看?

羅旭德:我認為與文化有關。西門子三兄弟于1847年在柏林的一間倉庫里成立了公司,其中一個弟弟去了聖彼得堡,另一個去了倫敦,他們都擁有一項當時 的新技術——指針式電報機。這項技術迅速走向全球,在19世紀80年代,進入了美國、亞洲和歐洲,俄羅斯和中國都有了電報。這說明文化的形成,需要有成千上萬的創新型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思維方式的個體。這正是德國多年來一直秉承的。不在於企業究竟是大還是小,但要有一種文化,讓企業家的創新精神能夠興盛。創新氛圍、專利保護、知識產權,要有適用于不同市場的思維。

中國正在發生變化,因為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創新是提高增長質量的一個關鍵驅 動力。

財新記者 :中國正在綢繆新型的城鎮化。

你認為最應當注意的問題有哪些?如何看待這種趨勢所帶來的機遇?

羅旭德 :我認為中國已經有了清晰的策略。中國的一大優勢是可以相對地“新建”城市,有機會從一開始就做好設計。

在發達國家,有些城市的設計足跡已經很難改變,而中國可以綜合考慮各種層面的問題, 社會、 水資源、 能源、 空氣等。

另一個優勢是中國城市差別可以很大,有機會平衡城鎮的規模。未來趨勢可能不是超大城市,而是更廣範圍內的“中心—輻射” 式 (Hub-Spoke) 的服務體系。

從工業的角度看,這意味著城際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系統非常重要,意味著有機會創造小級別的能源中心,這樣可以形成一個能源網絡,控制能源流向 ;還有機會使城市設計更關注社會層面。我記得聽過聯合國人類居住規劃署(UN HABITAT)總幹事的講話,他說城市的最大問題是公共和私人空間的混合,但實際上存在著一個最優的組合。

孟買的公共空間是2%,這麼小的公共空間下無法建立可持續的基礎設施。紐約 是非常少有的案例,它今天的樣子與當初的設計一模一樣。

因此,如果從一開始就能設計好街道布局,使公共和私人空間合理組合,可以做到更合理、更科學。

建造新的城市,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挑戰,必須要把全球經驗考慮進來,科技只是一部分,但不是解決方案的全部。

財新記者:這是否也是西門子新成立基礎設施與城市業務部門的考慮?西門子在中國有怎樣的業務規劃?

羅旭德 :城鎮化其實不僅對中國,對全世界都是個挑戰。全球70%的能源消耗、50% 以上的汙染來自于城市。我們需要從技術角度解決這些問題,這正是西門子未來長期發展的方向,因為我們擁有多相關解決方案,而且我們是備受信任的合作伙伴。我們近期與中國三個城市簽署了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合作的備忘錄,這一領域是西門子未來幾十年的業務重心。

財新記者 :你對中國鐵路系統的市場化前景怎麼看?市場化的推進方向應是怎樣的?

羅旭德:中國領導層希望吸引更多私有資金,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發生的。一方面有專注于規則和安全的監管機構,而後要有企業負責建設和運營鐵路系統,這是積極的一步。面向將來,我認為關鍵是如何充分撬動公共交通系統。中國正在發展高速鐵路網絡,就需要使貨運在遠距離內的運行更為節能。

這意味著在長途交通、城際和市內公共交通中有巨大的機會,因為高鐵可以分擔公路貨運的壓力。

本刊研究員羅蘭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61

海航:圍繞核心主業,走關聯多元化發展之路

2013-04-15  NCW 
 

 

2013年伊始,海航與中國銀行簽訂500億元授信的當天,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峰對外宣稱,“在不遠的將來,你們將會聽到海航在海外並購的重大消息。”話音未落,2月底,西班牙NH酒店集團對外公告,董事會正式批准向海航出售20%股權,意味著海航對西班牙NH酒店集團股權競購成功。

這是海航繼2012年10月完成法國藍鷹航空公司48%股權收購並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之後,又一次在國際市場上完成的重大並購。

海航的腳步沒有絲毫停頓。近期公開資料顯示,海航不僅在航空上下游產業實施全球戰略,開展一系列投資並購,同時在金融、酒店、實業等領域也開了新一輪的產業發展。單就金融產業來講,現在的海航已擁有擔保、信托、租賃、保險、銀行全牌照。可以預計,未來海航的金融版圖會更加鞏固。

如此鋪陳相關多元化產業布局是海航的現實選擇。2003 年那場讓旅遊業務幾乎停滯的非典,讓海航意識到航空運輸業存在負債率高、易受外界形勢影響等特點,企業要提高抗風險的能力,就必須轉變發展思路。由此,海航圍繞核心主業,走上了多元化的發展之路。二十年光景,海航歷經股份制改造、投資多元化、經營管理變革、資本運作等種種嘗試與實踐,最終成為業界重量級的玩家。海航將這一被外界視為相關多元化的發展模式解釋為圍繞自身三大支柱產業的協同發展效應,其初衷就是希望通過此手段化解整個集團單一經營模式的風險。

沿著陳峰所主導的收購兼併和產業延伸的擴張之路,這家從1993年艱難起家、主營單一的企業,在2012年成長為總資產近3600億元、年收入逾12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

目前,在海航的商業版圖上,圍繞航空客貨運輸產業鏈條拓展的多業務依照戰略相關性及成長階段劃分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成長及創新產業”兩大產業群。其中航空旅遊、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服務為海航三大戰略性支柱產業,而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中國集、YH娛樂、臨空產業園、養老健康等則被劃歸為成長及創新性產業。基於此,海航整合構建了海航航空、海航實業、海航資本、海航旅業、海航物流五大產業板塊。

實業是海航當下重點打造的產業鏈之一。

2010年初,海航斥資收購澳大利亞ALLCO公司飛機租賃業務,其業務廣泛分佈于亞太、歐洲和中東地區。這次並購打破了外資壟斷飛機租賃業的局面,海航租賃步入了世界級序列。

2011年底,海航斥資收購通用電氣旗下的全球第四大集裝箱租賃公司 GE SEACO 100%股權,其擁有並管理近百萬標準箱(TEU)的各類集裝箱,公司業務網絡覆蓋 6 大洲。

2012年,海航法國藍鷹航空並購案被坊間一致視為破冰之舉,它標誌著我國航運業即將走向國際化的發展征程,也預示了海航將全面推進全球化的資源配置與全球化的市場拓展。

而新近的西班牙NH酒店集團股權並購,海航必將借機動新一輪的資產整合與品牌文化融合,同時推動合作雙方在今後組成合資企業共同經營中國市場,尋找更廣泛的合作與發展。

這一系列舉措,是基於海航“先主業、後輔業、構建產業鏈”的總體思路推進的。海航的發展並不是簡單擴張,而是源於外部環境及海航業務整合的發展需要,是圍繞與航空運輸主業相關上下游產業鏈而進行的。海航“形散神聚”,充分發揮其在航空運輸主業積累的資源和經驗優勢,通過關聯多元化業務拓展“反哺”主業,形成有效互動並抵禦風險。海航的多元擴張一方面成功分散了單一產業運營的風險,提高了整體經營安全性;另一方面通過多元化經營拓展了服務範圍,提升了核心產業的發展質量。其實,海航早于2002年即著手這一布局。

在發展實業的同時,海航同樣致力于構建產融結合的發展模式,通過介入其優勢實體產業進而向上下游延伸發展金融業務,以支持其實體產業獲得更好的發展。海航金融從一開始便緊緊依托其實體產業、服務其實體產業。因此,海航金融秉承的原則,始終是服務于產業發展、服務于個人消費,強調金融與產業的有效互動,走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金融創新發展之路。從事實來看,像海航這樣的產融結合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不得不說,海航創業 20年的發展之路,緊緊抓住了中國改革開放35年來創造的各種機遇,然而在當前經濟下行期的現實情況下,海航的發展模式是否還能行之有效?未來會怎麼走?

陳峰說:“國際化非走不可,原因是中國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全球化資源配置和市場配置,中國未來的發展只能依賴于全球經濟互相交融,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然而,在企業發展的同時,陳峰也表示,他在海航內部提出“三核二率”,即做強核心企業,打造核心產品,全面提升核心競爭能力,提高市場佔有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這樣,海航未來的路會走得更踏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65

投資隨筆:「多元化」的思考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yvn.html
 如果有這樣的一家公司,開始時做雜誌,接著賣唱片,再接著做航空運輸、做鐵路生意,後來乾脆涉及軟飲料行業,做電信,進軍數字音樂,開拓太空旅遊......如果你是精明的投資者,估計不會對它感興趣,因為它太不務正業了,而不務正業的公司一般難以取得長足的發展。換做我也會這麼想。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舉例力證這種觀點的正確性,比如可口可樂曾經因為試圖多元化而失敗。彼得·林奇是堅決避開「多元化」的公司的,尤其是那些緊貼潮流進行多元併購的公司,因為多元化的最終結果往往導致「多元惡化」。但是投資果真如此的簡單嗎?

   上面說的這家公司是維珍(Virgin Group),由著名的英國商人理查德·布蘭森爵士創辦。這家公司從1971年創立至今,現在它已經擁有了幾百傢俬有公司,它是多家使用「維珍」作為品牌名稱的企業所組成的集團,跨越了空運、服裝、軟性飲料、計算機遊戲、電信運營、金融服務、唱片甚至包括安全套等許多領域、價值億美元,是英國很成功的最大的私營企業。理查德·布蘭森曾經為此寫了一本書《商界裸奔:理查德布蘭森與他的維珍之旅》,揭開了他冒險、精彩、大膽的商業生涯中令人難以置信的面紗,探討了維珍為什麼能躋身於世界上最頂尖的超級品牌行列的原因。

   維珍實際上是一個誰也無法說清其產品到底是什麼的品牌,但卻構架起一個350家公司組成的商業帝國。究其原因,是因為維珍在消費者心目中既不是飲料,也不是唱片,更不是航空公司或通信公司。維珍就是維珍,它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的感覺是單一的無法滿足的,更是其他品牌無法比擬的。在消費者心目中,它是一種追求自由,體驗創新和樂趣,享受價值的象徵。「維珍」(Virgin)這個詞本身就性感,容易產生聯想並過目不忘。它意味著一種生活態度: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叛逆、開放、崇尚自由以及極度珍貴的浪漫。當消費者把維珍看成品質、價值、創新、娛樂、挑戰的代名詞,維珍品牌就成為一種終身關係,這樣就不會限制它跨行業的延伸。

   維珍並不只是個例,這樣的多樣化同樣也發生在愛馬仕身上。愛馬仕從為皇家提供馬具開始,經過百餘年發展,以頂級奢侈定位,將旗下產品發展到香水、箱包、服裝乃至私人飛機等許多領域。在全球的銷售額達幾百億美元。再看看其他的一些企業,萬寶路可以生產香煙,也可以銷售服裝。寶馬可以製造汽車,也可以銷售手錶。百事可以把產品線延伸到食品、服裝等行業。寶潔則能夠將產品延伸到整個消費品領域。

  品牌研究專家陳辰和辜思厲先生都認為,一個成功的品牌永遠都在為自己尋求更多的空間,而大多數人所篤信的細分市場、產品定位的那套做法,不過是為小孩子準備的一種簡單的把戲。沒有放眼全局,狹小的細分市場最終可能走進死胡同。因為絕大多數的產品需求,都會有消亡的一天。愛馬仕正是放棄了馬鞍,才贏得了今天。——呵呵,這不是挑戰赫爾曼·西蒙和傑克·特勞特先生嗎?   

   不要問我是不是喜歡多元化了,其實我的想法可能與你是一樣的。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說中的第一句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企業的成功與失敗可能也與此一樣。那就是,企業的成功總是相似的(因此《基業長青》等成功學著作總是讓人覺得大同小異。只記得成功,沒有防範失敗,往往容易招致失敗),企業的失敗卻各有各的原因(因此查理·芒格先生喜歡研究失敗,研究失敗透徹了,成功的機率可能增加)。以某種公司來劃分說可以投資或不可以投資,本身就是一種畫地為牢的做法。一旦陷入這樣的認識慣性,投資可能就成為了一種折磨和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