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與多元化:歐美PE的分水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579在2006年10月,Guy Hands與他在花旗的顧問以及其他兩家銀行在倫敦開會討論他領導的英國PE公司Terra Firma的改革計劃。他的想法是讓Terra Firma上市以幫助其將業務擴張到地產、基礎設施和債務融資等領域。
與此同時,在紐約,黑石的創始人Stephen Schwarzman和Fortress的聯合創始人Wesley Edens也在做著類似的計劃。但Hands最終否決了IPO,而Schwarzman和Edens則繼續推進。最終,Fortress2007年2月上市,2個月後Terra Firma正式放棄IPO計劃。當年6月,黑石上市。
許多觀察家把Fortress、黑石及最終KKR的上市看做信貸驅動的PE潮的終結。但現在回頭看,這一時刻也標誌著美國和歐洲PE集團財富走勢背離的開端。
上市後的美國企業將業務從傳統的PE領域擴張至資產管理業務。這使其可以在艱難的時期獲得穩定的收益支撐下去。但包括Apax Partners、Permira和BC Partners在內的歐洲同行們卻在自己最擅長的槓桿收購業務中泥足深陷。
自金融危機爆發之日起的5年後,大部分美國PE集團看起來度過了風暴並且仍在持續成長,儘管增速不如此前。而在歐洲,PE集團卻在收縮。
AxaPE的主管Dominique Senequier向FT表示:「在業務興旺的日子裡,歐洲的企業選擇擴張其收購基金而非利用融資圈子進去其他產品。對於一個成熟行業,多產品運營是一個很自然的進展。」
儘管自IPO以來,黑石的股價跌去了40%,該公司資產卻翻番到了2100億美元。Fortress的資產也膨脹了60%到510億美元。同時Terra Firma的資產仍然維持在110億英鎊,在收購EMI的交易巨虧17.5億英鎊後,Hands再也沒能發行任何傳統的收購基金。
Terra Firma並非唯一一個面臨困境的歐洲PE。歐洲PE業歷史最悠久的機構之一Candover也被迫停止投資。隨著投資者願意投向收購基金的資金減少,Permira和Apax這樣一度主宰行業的PE也碰到了募資困難的問題。
相比之下,美國頂尖的PE機構已經從單一的收購企業變為上市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美國與歐洲PE選擇的不同道路反映了兩者對待業務的不同態度。美國的PE高管喜歡將自己看做做大企業揚名立萬的企業家。他們將自己形容為自我驅動,打破金融世界既有格局的外來者。凱雷的Rubenstein是一個郵遞員的兒子,他讀大學和法學院的錢都來自獎學金,和TPG的David Bonderman及KKR的Henry Kravis、George Roberts一樣,他們把自己看做現狀的挑戰者。
而他們的歐洲同僚則對做大企業沒興趣。上市會讓他們處在聚光燈下,這是他們不喜歡的。他們的股權結構並不集中在少數創始人手裡,這使得改變很難。此外,許多歐洲機構只希望小而精。
美國市場的結構也使得收購企業更加好做,而歐洲企業在歐債危機的陰霾下不得不更多依賴銀行融資。HEC商學院的教授Oliver Gottschalg說道:「現在當一家歐洲機構與非歐洲的投資者坐下來開會時,他們必須要花45分鐘來為歐元辯護,再花10分鐘解釋為何在歐洲收購是行得通的,最後只留下5分鐘來說服對方自己是正確的選擇。」
倫敦Better Capital的創始人Jon Moulton認為歐洲有足夠空間來容納更大和多元化的機構,但不清楚誰會脫穎而出。
「做業務需要有一個金字招牌,但很可惜,歐洲沒有一家有。他們的品牌都在歐債危機中蒙塵。從企業所有者角度看,多元化是一個更堅韌的模式。而事實是歐洲人沒這麼幹。沒人有動力或渴望去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