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限价房地块变商品房 奥园地块遭收回


每经实习记者  朱玲  发自广州

        为抑制房价过快增长而推出的限价房,似乎已完成其使命,正慢慢退出其舞台。

        14 日,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性质调整”名义,重新挂出出让公告,表示将取消番禺中心城区南区4-3地块限价商品住宅性质,调整 为普通商品住宅用地,并以广州奥园康城房地产开发公司  (以下简称奥园)原竞买成交价3.74亿元作为起始价,重新公开出让。该公告指出,奥园可直接公 开参与竞价,公告期满,若没有其他意向用地者提交有效报价,奥园需签订相应的土地出让补充合同。

        据悉,2007年11月,奥园以3.74亿元的价格取得了该地块,折合楼面地价为2778元/平方米,这比紧邻的番禺“地王”低了一半不止。

        据了解,广州近年共推出10块限价房用地,其中4块未开发。今年3月,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表示,将考虑改变部分限价房用地的用地性质,或做保障性住房、地区的拆迁安置房以及普通商品房。

        从2007年11月至今,奥园取得该地已有一年多时间,却久久未动工开发。按照当时规定,该地块仅作为限价商品住宅用地使用,并将建成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户型。

        “去年楼市低迷时,它旁边的商品房价格比限价房还低,奥园怎么做?”合富辉煌首席市场分析师黎文江表示,况且奥园在广州的项目基本是以大户型为主。“如果改成商品房卖,预计将会卖到7000元~8000元/平方米。”黎文江说。

        对于是否会继续参加被收回地块的竞价,奥园昨天未予正面回应。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01

報告稱未來兩年全國商品房供應趨緊 抑制房價壓力增大

http://estate.caijing.com.cn/2012-07-31/111983725.html
 (來源: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

  ——全國土地供應與商品房銷售關係研究

  7月31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出爐了最新的專題報告《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研究》,報告指出:2012年上半年商品房潛在存銷比為低於 2011年,從對2012年全年土地購置與商品房銷售的預測值來看,易居方面預計2012年末的潛在存銷比將持續下行,這就意味著2013-2014年商 品房供應偏緊,如果需求持續釋放,則房價上漲壓力較大。

  一、2012年下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跌幅將持續收窄

  2012年上半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754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9.9%。隨著上半年一二線城市房屋成交量的反彈,近期土地市場 有所復甦,預計下半年土地市場有所升溫,成交跌幅將持續收窄。根據上半年的土地購置情況,易居預測2012年去年全國土地購置面積為36000萬平方米左 右,同比降幅會收窄至10%左右。2011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4.10億平方米,創下歷史新高,比2010年增長2.6%,增速比 2010年回落22.6個百分點。

  圖 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走勢(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2012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預計與2011年持平

  2012上半年,商品房銷售面積3996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0.0%,全國商品房成交量正在築底,下半年跌幅還將繼續收窄。如圖所示,商品 房銷售面積從2000年至2007年均保持穩步上升的態勢,2008年出現十年來首次負增長,隨後連續3年緩慢回升,但增幅持續收窄,預計2012年將會 與2011年基本保持持平。

  圖 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走勢(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三、全國商品房累計潛在存量逐年縮小

  商品房的潛在存量,指的是截止到當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待開發的商品房與已建好尚未售出的商品房之和,由於從購置土地至商品房售出至少需要1-2年 的時間,因此這一指標主要反映出未來1-2年商品房庫存情況。根據測算2000年至2012年6月,增加了約18.19億平方米的待開發或待售的商品房。 如下圖所示,2008年之前,每年商品房可供應面積遠超過當年銷售面積;而2008年至今,商品房銷售面積已經持續三年反超可供應面積,累積潛在的存量逐 年縮小,存量潛在壓力也同步減輕。

  圖 潛在商品房增量與商品房售量年度走勢(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



  註: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3.14億平方米,兩個數據相差15億。這是由於商品房的潛在存量除了包含商 品房待售面積外還包括其他三個方面:一、2011年至今,相當部分已購土地尚未達到預售標準;二、少量房地產開發企業出租或自用的商品房;三、部分已購置 但長期閒置的土地,尚未形成商品房供應。

  四、2012年全國商品房潛在存量壓力小於2011年

  商品房潛在存銷比與商品房的潛在存量一樣,反映的是未來1-2年商品房市場的供求情況。2012年上半年商品房潛在存銷比為1.7,低於 2011年,從對2012年全年土地購置與商品房銷售的預測值來看,我們預計2012年末的潛在存銷比將持續下行,約為1.6,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 員吳曉君表示,這意味著2013-2014年商品房供應偏緊,如果需求持續釋放,則房價上漲壓力較大。

  圖 全國商品房潛在存銷比走勢(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



  註:2012年上半年商品房潛在存銷比=截止到2012年6月商品房潛在存量/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商品房銷量

  據國土資源部監測,2012年上半年全國城市地價總體平穩,同比增速持續放緩,重點區域住宅地價環比仍為負增長。上半年,主要監測城市商服和住 宅地價變化延續2011年下半年以來走勢,增幅逐季收窄。2012年第二季度,商服、住宅地價同比增速連續四個季度回調;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 地區住宅地價環比延續一季度下降趨勢。可見近年土地市場出現盤整,而商品房市場的活躍程度則遠高於土地市場。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吳曉君認為,雖然 短期來看商品房庫存量較大,但中期來看壓力並不算大,需要更加關注和警惕未來幾年商品房供應偏緊,所帶來的房價上漲的壓力。

  五、東部地區潛在存量壓力大於東、西部地區

  2012年上半年,東、中、西部地區潛在存銷比分別為1.9、2.4、1.3。降到了2002年以來的偏低水平。相較而言,西部地區潛在存量壓力最小;東部地區潛在存量壓力一般;中部地區潛在存量壓力較大,形勢較為嚴峻。

  圖 東、中、西部地區商品房潛在存銷比走勢(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



  註:計算公式與全國商品房潛在存銷比相同。

  六、30個省市潛在存銷比排名

  考慮數據的可得性,選取2000-2011年30個省市的土地購置面積和商品房銷售面積,根據公式:各省市存銷比=(各省市2000-2011 年累計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容積率(2.2)-各省市2000-2011年累計商品房銷售面積)/2011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將30個省市存銷比 進行比較,排名如下:

  圖 30個省市2011年潛在存銷比排名(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



  截止2011年底,潛在商品房存量壓力較大的省市為福建、浙江、安徽、海南,潛在存量消化週期超過4年,過大的庫存壓力,意味著未來二三年這些 地區的樓市形態不健康。與之相反,排名靠後的四川、陝西、黑龍江、江蘇,潛在存量消化週期不足1年,尤其是四川和陝西,潛在存貨量非常有限,未來二三年商 品房供應比較緊張,房價上漲壓力較大。

  七、34個大中城市潛在存銷比排名

  考慮數據的可得性,選取2003-2012年上半年34個大中城市的土地購置面積和商品房銷售面積,根據公式:各城市存銷比=(各城市 2003-2012年上半年累計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容積率(2.2)-各城市2003-2012年上半年累計商品房銷售面積)/2011年7月 -2012年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將34個大中城市存銷比進行比較,排名如下:

  圖 34個大中城市2012年上半年潛在存銷比排名(數據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



  潛在存銷比最高的是瀋陽,需要7年多才能去化掉潛在存貨,其次是長春、呼和浩特、蘭州和太原,去庫存時間接近5年。未來二三年,這5個城市商品 房供應量偏大,值得警惕。與之相反,潛在存銷比值最低的是深圳,存銷比值在-6至-7之間,未來二三年房價反彈壓力最大。另外,廣州、烏魯木齊、北京、成 都、廈門、西安、南京、寧波等,潛在存貨壓力也偏小,房價反彈壓力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14

北京商品房限價博弈

2013-05-06  NCW
 
 

 

明顯低於市價的限價房到底惠及何人?背後是各級政府的利益博弈以及道德風險◎ 本刊記者 朱以師 文zhuyishi.blog.caixin.com 更多的商品房將在北京被納入限價房的範疇。最近在北京昌平區北七家發生了一起由“兩限房”分配引起的糾紛。人們對未來北京市限價房擴容後的管理打上了更多的疑問。

田增陽一家原本準備4月10日去北七家認購金色漫香苑的限價房,卻在9日晚接到開發商電話,稱根據政府部門通知,暫停了第二天的認購和選房。這一事件的背後是北京市和昌平區兩級政府部門在住房分配環節的複雜博弈。

北京在3月底 “新國五條”落地細則中已明確提出, “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價格與2012年價格相比保持穩定,進一步降低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的價格,逐步將其納入限價房序列管理。 ”但此提法至今仍無具體的細化政策出台。業內預估,這將對北京的新房市場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楊斌4月10日公開表示, “納入限價房序列管理”是一個全新概念,和納入住房保障體系的限價商品房不同,這種新的限價房是針對中等收入家庭,滿足自住、改善型需求的商品房。

如果將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逐步納入限價房序列管理,這些類型的限價房是屬於保障房範疇還是商品房範疇?如何確定價格及購買對象?更重要的是,以行政手段干預價格、干預市場的同時,政府如何避免自身的道德風險?諸多難題待解。

目前,限價房有兩類:一是限價商品房,即“兩限房” ,屬於住房保障範疇,針對中低收入家庭,配售對象需要資質審核,購買滿五年方可出售並向政府補繳一定比例土地收益;二是普通商品限價住房,即“單限房” ,屬於商品房範疇,針對中等收入家庭,暫時沒有交易限制。未來納入限價房序列管理的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當屬後者。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論是 “限房價、競地價”的中小套型商品房項目,還是商品房項目配建的限價房,都出現過各種問題,諸如分配方式有爭議、部分房源被政府截留等,背後還有各級政府之間利益博弈等深層次矛盾。

被突然叫停的認購

兩年前,北京首個“限房價、競地價”中小套型商品房項目——長陽國際城的800套限價房房源險些被房山區政府截留。兩年後,類似的一幕在昌平區北七家金色漫香苑項目重演。

田增陽一家是北京市東城區 “兩限房”輪候家庭。2013年4月2日,田增陽在新浪網看到北七家限價房項目的房源公示。參加報名登記之後,他接到開發商通知,要求準備相關資質審核材料和資金,4月10日在售樓處進行認購和選房。田增陽在2010年9月通過“兩限房”購買資質審核,兩年多一直沒有輪上,因為東城區基本沒有房源。

4月9日晚間,田增陽再次接到開發商的電話,被告知第二天的認購和選房暫停,原因是接到政府部門通知。隨後幾天,田增陽與其他十余戶登記家庭一道,多次赴昌平區住建委、北京市住建委和開發商處咨詢求證。

昌平區住房保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證實,4月9日下午該部門叫停了金色漫香苑限價房項目的銷售,原因是開發商的做法不符合程序。昌平區住建委市場科工作人員也證實,接到主管領導批示後,4月11日上午封掉了該項目的網簽。

金色漫香苑項目由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融街)開發。2010年5月18日,金融街以18.07億元的價格拿地,項目規劃建築面積約24萬平方米,折合樓面地價約7500元/平方米。其中,需配建限價房約3萬平方米,銷售限價為1.35萬元/平方米。

項目一期和二期分別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取得預售許可,每平方米售價在1.85萬元至2萬元之間,目前仍在銷售中。項目三期為配建的限價房,共347套房源,在2013年1月26日取得預售許可,每平方米1.35萬元的售價較同一項目便宜約6000元。

金融街方面稱,2013年3月25日至28日,項目首先面向昌平區輪候家庭選房、銷售,共認購160套。之後,在3月30日至4月5日,將剩餘房源在新浪網向北京市輪候家庭進行公示。截至4月7日,共登記意向客戶21組,隨後通知了認購和選房信息。4月9日下午,昌平區住建委以限價房不應向北京市輪候家庭銷售為由,電話通知全面停止對北京市輪候家庭的銷售工作。

財新記者通過北京住建委網站查詢,截至4月27日,該限價房項目共簽約146套。

兩級政府的利益衝突

據財新記者瞭解,金色漫香苑項目被“緊急停售” ,源於昌平區政府和北京市有關部門之間的矛盾衝突。一位接近金融街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金融街正與昌平區住建委、昌平區政府和北京市住建委協商,希望儘快出台解決辦法。

“金融街希望能儘快賣掉,4億元的銷售額都做進了上半年的回款計劃。 ”上述知情人士說,對開發商而言,限價房不存在漲價空間,儘快賣掉既能回籠資金,還能節省利息支出。此外,這一項目已經結構封頂,如不盡快賣出,就要轉為現房銷售,換證審批又得耽擱幾個月。

昌平區住建委緊急叫停該項目,主要是不願將這批房源面向全市輪候家庭銷售,而想把房源留給本區的需求。

“昌平區本來打算這批房源在面向本區‘兩限房’輪候家庭銷售後,再優先面向未來科技城央企引進人才銷售。 ”昌平區住建委人士對財新記者說。未來科技城位於昌平區東部,規劃面積約10 平方公里,計劃引入神華集團、中海油、中國電子等15家央企,聚集低碳清潔能源、民用飛機技術、新材料等新型研發機構,是昌平區近年的重大招商引資項目。

但昌平區住房保障辦公室的相關負 責人拒絕回應是否為未來科技城的央企員工預留房源,僅表示開發商將剩餘房源向全市輪候家庭銷售,違背了程序。

根據北京市住建委在2011年11月下發的 《關於昌平區北七家工業區配套住宅項目普通商品限價住房有關問題的通知》 (京建函 【2011】506號) ,金色漫香苑項目中347套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首先應該優先面向已通過北京市限價商品住房配售資格的輪候家庭銷售,家庭購買普通商品限價住房後須同意放棄限價商品住房購買資格。

仍有剩餘的,可面向在京首次置業的本市戶籍家庭和符合購房條件的外省市來京人員銷售。這部分房源,在同等條件下,為支持未來科技城發展,可優先面向符合購房條件的未來科技城央企引進人才銷售。

在2012年8月底針對金色漫香苑銷售方案的回複意見中,昌平區住建委明確:首先是優先面向昌平區輪候家庭銷售;配售後仍有剩餘的房源,面向在京首次置業的戶籍家庭及符合條件的外省市來京人員。同等條件下,則優先面向未來科技城央企引進人才銷售。

金融街在最終預售方案中確定,首先面向已經通過北京市 “兩限房”配售資格且同意購買後放棄“兩限房”購買 資格的輪候家庭銷售,其中昌平區輪候家庭優先。如有剩餘,再面向在京首次置業的京籍家庭或符合條件的非京籍家庭銷售。同等條件下,優先面向未來科技城央企引進人才銷售。如此,金色漫香苑項目限價房銷售的優先級對象由高到低分別是昌平區 “兩限房” 輪候家庭、北京市 “兩限房”輪候家庭、未來科技城央企引進人才、符合在北京購房條件的普通家庭。這與上述昌平區計劃為未來科技城招商預留限價商品房房源的初衷不一致。

上述接近金融街的知情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金融街已經向昌平區政府和區住建委建議,同意已登記的21戶北京市輪候家庭的購房請求,同時將剩餘房源面向未來科技城首次置業家庭出售,或全部面向昌平區輪候家庭出售。

一位不願具名的開發商對財新記者表示,限價房項目通常都面臨利益難以協調的困局。區縣一級政府認為自己在土地收益上做了讓利,因而限價房房源應該留在本區內消化:一來可以應對和緩解本區的住房保障壓力,二來可以作為招商引資的籌碼。2011年,房山區政府試圖截留長陽國際城800套限價房的大部分原因也是為了招商引資。

不同區縣之間的利益協調問題,已成保障性住房分配的一大難點。北京的東城、西城、海澱等區,由於近年來很少有新增住宅用地的供應,難以解決本區的住房保障需求。此次在昌平區北七家項目登記的輪候家庭大部分來自海澱區和東城區。但是,昌平區並不願意平白無故地做“貢獻” 。 “如果海澱、東城給昌平做財政轉移支付,比如每戶補貼20萬元,或許昌平能願意。 ”上述昌平區住建委內部人士說。

市、區兩級博弈由此而來。遠郊區縣土地供應多,而核心城區基本沒有供應。北京市著眼于全市住房保障,但遠郊區縣則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在“區縣 為主、全市統籌”的基調下,問題難以解決。北京市在2011年注資100億元成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買地建房或收購住房,用于全市住房保障。

未來,北京市計劃將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逐步納入限價房序列管理。

“相當于政府直接給中小套型商品房定價,最後成本都由開發企業背負。 ”上述開發商說,價格失去作用,大部分商品住房成為政策房。但價格怎麼定,誰能買,這些問題都還沒有細化政策。

楊斌對此表示,由於政府在土地收入、稅收政策方面對“單限房”實行了優惠,因此這些房源作為二手房再上市時,將會受到限制。

問題在於,誰能享受這些優惠?

從目前的試點看,原屬住房保障範疇的“兩限房”輪候家庭有望優先。但是,如果對 “單限房”的購買人群再進行範圍劃定,那將又是另一種形式的保障房,而非商品房;同時,負責購買人群劃定和審批的政府部門將承擔巨大的道德風險。

接近北京市住建委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對限價房售後管理的另一種思路是,在嚴格執行限購政策的前提下,不再劃分特定人群。在土地招標和房屋預售時,就對限價房產權作一定限制並明確告知,比如限價房再出售只能按照一定價格由政府回購,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投機者通過限價房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56

中國上半年商品房銷售大漲 下半年或面臨壓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938

中國統計局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1-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5143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8.7%,增速較1-5月份回落6.9個百分點。有媒體指出,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措施並未能阻擋投資者購房的步伐。

數據還顯示,在1-6月份:

住宅銷售面積增長30.4%,辦公樓銷售面積增長31.7%,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增長8.3%。商品房銷售額33376億元,增長43.2%,增速比1-5月份回落9.6個百分點;住宅銷售額增長46.0%,辦公樓銷售額增長45.7%,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增長20.5%。

從地區來看,在1-6月份:

東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2611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2.8%,增速比1-5月份回落9.4個百分點;銷售額20989億元,增長48.5%,增速回落12.2個百分點。

中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12754萬平方米,增長29.1%,增速回落7.3個百分點;銷售額6158億元,增長40.3%,增速回落10.0個百分點。

西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12569萬平方米,增長20.6%,增速回落2.2個百分點;銷售額6229億元,增長29.9%,增速回落2.5個百分點。

數據還顯示,截至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43731萬平方米,比5月末增加807萬平方米。其中:

住宅待售面積增加506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增加2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增加114萬平方米。

彭博社根據統計局的數據計算後指出,中國6月份商品房銷售額月率增長24%,創下年內最大月率漲幅,且幾乎為1月和2月兩個月交易額的總和。商品房銷售的激增暗示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措施並未能阻擋投資者購房的步伐。

儘管6月份商品房銷售額激增,但聯昌國際駐香港房地產市場分析師胡繼中表示:

抵押貸款或開發商貸款審批時間的延長將給商品房銷售帶來衝擊,因此,信貸緊縮將在下半年給房地產開發商帶來壓力。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也表示:

(房價)上漲城市的個數還比較多,環比價格漲幅雖然收窄,但是還在上漲,所以這說明房地產調控的壓力還是比較大,後期還是需要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加強房地產的調控。

中國統計局上午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速放緩至7.5%,此舉基本符合市場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983

棚改:住建部醞釀回購商品房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923

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稱“住建部“)權威人士透露,住建部正密切關註並調研地方政府以回購商品房用於安置房的棚改新模式,當時機成熟,會對這一模式做得好的城市經驗進行推廣。 根據該報道,該住建部人士表示“全國一年的商品房竣工量為800萬套左右,今年棚戶區改造任務是470萬套,如果政府回購的商品房量達到20%,就是160萬套。這對部分庫存量過剩的城市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很好的對沖,有利於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雖然有評論認為政府回購商品房用於安置房的方式頗為可行,但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著被拆遷房屋評估價格難確定,回購商品房戶型面積與被征遷戶要求有差距等難題。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類大城市,棚戶區改造更有特殊性。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在房地產市場下行形勢下,政府采取招標團購的方式,可以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回購商品房用於棚改安置。另外,在部分商品房庫存過剩的城市,政府回購商品房用於安置房,避免了大拆大建,造成新的過剩和資源浪費,對庫存過剩的市場是一個很好的對沖。 據了解,目前已有成都、蕪湖等城市在棚改中研究或實施政府回購方式。安徽銅陵負責棚戶區改造的一位負責人表示,銅陵正在調研並征求意見采取政府回購的方式。目前政策基本成型,正準備開會研究實施方案。 近幾年,國家將棚戶區改造納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了對各類棚戶區改造的力度。 根據國務院部署,2013~2017年要重點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獨立工礦棚戶區、三線企業集中地區的棚戶區改造,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2013~2017年改造各類棚戶區1000萬戶。其中,城市棚戶區改造800萬戶,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90萬戶,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30萬戶,國有墾區危房改造80萬戶。 2014年以來,房地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政府為應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據統計,上半年國家開發銀行已完成棚戶區改造貸款2000億元,預計2014年棚戶區改造資金將達到5000億元左右。6月26日,中國銀監會宣布,批複同意國家開發銀行籌建住宅金融事業部,為全國棚改提速提供長期穩定的建設資金。 有專家稱政府回購的好處有四點: 一是棚戶區改造從拆遷到搬入,需要兩三年時間,過渡期政府要補貼的安置費用也很高,還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回購商品房可以縮短過渡期; 二是以往多是就地安置,回購商品房可以給被安置戶更多可選擇的余地; 三是政府回購商品房做到一步到位,避免拆遷補貼中的複雜矛盾; 四是回購的商品房相比就地安置可以分散到不同的小區,可以防止出現貧民窟。 對於政府回購商品房用於棚改安置房,建立安置房采購平臺,住建部原則上鼓勵地方根據當地的市場情況,暫時不會“一刀切“發文件表態。 據了解,雖然成都、蕪湖等城市在棚改中正在研究或已實施政府回購方式,但地方在實施中多數是悶聲做,不願意說。主要是怕被誤解為在‘救市’。 盡管不少評論認為政府回購的方式看起來一舉多得,但也有人質疑這種模式其實就是多年前政府救市模式的翻版。 2008年末4萬億政府投資政策出臺,各地方政府紛紛在房地產領域註入大量資金救市。而政府回購商品房用於所謂保障房,正是救市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55

房企融資再松綁 獲準為商品房項目發中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780

f04da231926814cae34135

上市房地產企業將被允許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中期票據,資金可用於普通商品房建設,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開始放寬。(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路透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稱,監管層近日向部分債券承銷機構傳達了對房地產行業的最新政策,允許已上市房地產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中期票據。

路透社援引一知情人士稱:“以普通商品房為主的房地產上市公司才可發行中票。從事棚戶區改造等公益性質的開發當然更受鼓勵。”

中期票據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按計劃分期發行的,約定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債務融資工具,通常被認為可以用來填補商業票據和長期貸款之間的斷檔。

民生證券分析師鄒恒超認為,此前只有保障房項目才能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中期票據,現將範圍擴展到普通商品房,上市地產商融資渠道繼續放松。

目前上市地產商的主要融資渠道按照成本從低到高排序大致是:定向增發、企業債、開發貸款、信托融資。信托融資成本多在10%以上,開發貸款銀行實行總量控制規模難以擴大,定增審核較為複雜,企業債需要國土部審批,而中票只需在交易商協會註冊且成本低於企業債,有利於開發商用低成本資金進行負債置換。

這一政策有利於引導地產融資入表,降低融資利率,從而帶動無風險利率下降,提升估值;同時,地產商負債成本降低可提高ROE水平,減輕回款壓力,帶動eps提升,未來政策放松仍是驅動地產股反彈的催化劑。

年初以來中國房地產銷售開發數據嚴重惡化,與此同時中國決策層開始松綁開發商融資渠道。華爾街見聞網此前曾報道,今年上半年銀行對開放商的貸款增長26.9%,至3.1萬億人民幣。

5月12日央行“喊話”要求商業銀行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優先滿足居民家庭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貸款需求。

7月份決策層批準房地產開發商發行債券,這也是時隔五年之後房地產債券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

而自2010年房地產高漲期,銀行一直通過資產負債表外的渠道向房地產等行業註入流動性。當時,監管機構不鼓勵銀行向房地產業直接貸款。而這正推動了非銀金融的發展。

申銀萬國認為,放開中票意味著上市房企融資閘門已經有條件放開,房地產救市政策再邁重要一步。幾個月以來,房地產政策已從限購放寬,到房貸利率松動,再到目前的融資政策松動,從需求端到供給端的全面救市局面已初露端倪。

融資放開減小了上市房企資金鏈斷裂的可能性,房地產行業硬著陸的可能性亦大幅降低。從目前來看,政策目標越來越明確,即在地產長周期拐點可能已經出現的背景下,促進地產領域軟著陸。 

華爾街見聞網此前報道,大約五分之一的銀行貸款直接進入房地產行業。這一數字事實上低估了銀行系統對房地產崩盤的脆弱程度。土地和房地產被用作抵押物,數萬億人民幣的相關貸款流入了其它部門。而鋼鐵、有色金屬和水泥等行業也與房地產市場密切相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32

住建部新規指導地方回購商品房 或釋放逾千萬安置房需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85

《經濟參考報》日前從權威渠道獲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建部)擬出臺收購商品房用於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對地方政府回購或回租普通商品房分類做出具體要求。業內人士預計,打通市場庫存房源與棚戶區改造的安置需求後,將釋放超過一千萬套棚改安置房的需求。

《經濟參考報》由權威人士處獲悉,根據對地方政府回購或回租商品房的指導意見,涉及數量最多的棚改項目安置房可以以回購方式補充,而公共租賃住房項目,可長期集中租賃存量待售商品房。地方已有部分較為成功的商品房回購先例,有較大推廣意義。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趙路興向《經濟參考報》表示,“十二五”期間,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已接近尾聲,大規模棚戶區改造才剛剛開始,地方面臨的建設任務較重。與此同時,現在一些城市商品房庫存較大,消化周期甚至高達5、6年。在這類地區,如政府回購或回租成熟的存量商品房項目,不僅可有效降低配套投資壓力,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安置,也將進一步減小地方房地產庫存壓力。

面對今年國內房地產投資增速和經濟增速均持續下滑的形勢,中國政府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上半年國家開發銀行已完成棚戶區改造貸款2000億元,預計2014年棚戶區改造資金將達到5000億元左右。下圖來自中國國家統計局。

商品房,房產市場,棚戶區改造,房地產投資,保障性住房

華爾街見聞今年7月文章提到,成都、蕪湖等城市在棚改中正研究或已實施政府回購方式,但地方在實施中多數是悶聲做、不願說。主要是怕被誤解為在“救市”。

不少評論認為政府回購的方式看起來一舉多得,但也有人質疑這種模式其實就是多年前政府救市模式的翻版。2008年末4萬億政府投資政策出臺,各地方政府紛紛在房地產領域註入大量資金救市。而政府回購商品房用於所謂保障房,正是救市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商品房,房產市場,棚戶區改造,房地產投資,保障性住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21

【市場篇】“地王”頻現 一線城市商品房豪宅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474.html

【市場篇】“地王”頻現 一線城市商品房豪宅化

第一財經日報 蔡胤 2015-12-29 21:56:00

不只是北京,地價高企的上海和深圳也出現豪宅化趨勢,如上海外灘某項目“樓王”產品報價38萬元/平方米,刷新上海豪宅紀錄,深圳蛇口自貿區的招商海上世界雙璽開盤最高報價也超過20萬元/平方米,總價超過了1億元。

12月28日,北京土地市場迎來2015最後一拍,位於順義區仁和鎮的一宗住宅用地被首開地產競得。這一錘落下,宣告2015年的北京土地市場正式收官。據統計,今年北京土地出讓金達到2032億元,再次創出歷史新高。

如此高的土地出讓金,與北京今年土地、特別是宅地供應稀缺有關。據亞豪機構統計,2015年北京共出讓109宗土地,相比去年減少了32宗;出讓地塊的建設用地面積合計706.8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1511.5萬平方米,同比分別減少25%、9%。這一土地成交量也創造了近8年的新低。

今年,北京共出讓50宗宅地,按照建築面積和出讓價格計算,剔除配建部分之後,這50宗宅地中,純商品住宅的實際樓面價在1萬元/平方米以下的僅9宗,樓面價1萬~3萬元/平方米之間的有15宗,而實際樓面價超過3萬元/平方米的則多達26宗,占比高達52%,而在2014年這一價格區間地塊占比僅在20%左右。

以豐臺為例,2015年豐臺區在進入供應熱點區域,同時地價也將呈現快速上漲趨勢。10月20日,葛洲壩地產以49.5億元、配建3.1萬平米公租房、6.18萬平米農民“回遷房”的代價,摘得豐臺區花鄉樊家村地塊。機構測算該地塊折合樓面價超過7萬元/平方米,刷新了由同區域石榴莊地塊創造的“單價地王”標準,預計未來建成住宅售價將在15萬/平米上下。

地價的擡升,必然使商品房定價水漲船高,一連串的“地王”必然“生產”一連串的豪宅。早在今年上半年,中原地產就預計,今年北京單價2000萬元以上的豪宅供應量將超過2000套,未來一年售價達到20萬元/平方米以上的項目預計有22個。彼時,東三環農展館的地王項目最高報價為19.2萬元/平方米。

不只是北京,地價高企的上海和深圳也出現豪宅化趨勢,如上海外灘某項目“樓王”產品報價38萬元/平方米,刷新上海豪宅紀錄,深圳蛇口自貿區的招商海上世界雙璽開盤最高報價也超過20萬元/平方米,總價超過了1億元。

那麽今年豪宅究竟賣得怎麽樣?北京北五環區域某高端項目營銷總監對本報記者感慨:“2015年豪宅太多了,營銷人的日子不好過。”她說,業內所謂的北京豪宅元年,北京多個豪宅項目貨值很高,盡管有互聯網、金融圈新貴做支撐,但畢竟“塔尖”上客戶不多,面臨供量加大帶來白熱化競爭,北京在售豪宅項目或多或少都面臨挑戰。

2015年即將結束,2016年一線城市的高端住宅市場前景又將如何?壓力將低於今年還是甚於今年?對此,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日前對記者分析,2016年豪宅產品遍地開花已成定局,高端市場必然面臨供大於求現象,對於房企來說,在非成熟豪宅區打造豪宅產品,必然要付出額外的成本進行周邊配套的升級打造;而即便是在已有豪宅基礎的區域,由於拿地成本明顯高於周邊項目,因此即便是耗巨資打造出品質項目,由於成本制約其競爭力必然也存在一定短板。因此她認為,雖然2016年遍地豪宅“看上去很美”,但對於房企來說則是面臨嚴峻考驗的一年。

“產品做好、品質到位,銷售額自然就上升。就營銷而言,一個項目賣好不是難事,但需要看前提,如果價格高還要銷售額就比較難。”某香港上市房企北京區域公司副總經理日前在北京出席論壇時說如是說道。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35

經濟優勢吸引外地客群 廈門去年商品房七成被外地人買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38.html

經濟優勢吸引外地客群 廈門去年商品房七成被外地人買走

一財網 林小昭 2016-01-31 16:50:00

去年廈門市商品住宅的購房人群中,本地客群購房面積為117.17萬平方米,占了33.45%。而廈門以外的外地客群,總共購買了20501套商品住宅,占了66.45%。

作為房價最為堅挺的二線城市廈門,外地購房者一直占據相當高的比例。

廈門市國土房產管理局日前發布2015年廈門市房地產市場數據顯示,去年廈門市商品住宅的購房人群中,本地客群購房面積為117.17萬平方米,占了33.45%。而廈門以外的外地客群,總共購買了20501套商品住宅,面積233.14萬平方米,占了66.45%。

可資參考的比較數據是,2014年前三季度,廈門異地客群購房面積占比達51.42%。也就是說2015年,廈門異地購房者占比提高了一成多。

外地購房者占比提高一個原因是限購的放開。作為一個外地購房者比例占到近6成的城市,外地購房者對於廈門樓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歷史數據顯示,限購實施的2011年,廈門外地購房人比例下降至44.86%。其後幾年該比例最高也在50%上下。

2014年8月,廈門出臺樓市細則,島外各區(集美、海滄、同安、翔安)不再執行住房限購措施,島內思明區、湖里區高端新建商品住房不再執行住房限購措施。2015年1月16日起,廈門進一步取消島內思明區、湖里區144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的限購措施,至此廈門全市已全面取消商品住房限購措施。

另一方面,廈門關閉購房入戶政策的大門也有一定影響。根據2013年12月廈門市政府發布的《關於調整購房入戶政策的通知》,自2016年1月1日起,購買廈門商品住房的外來人口將不再享受“購房落戶”政策紅利。而隨著購房落戶取消大限臨近,市場反應明顯,許多想要落戶的外地購房者爭相購房,讓商品住宅庫存快速被消減。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廈門的城市規劃建設是福建省內最好的,在國內也是不錯的,對周圍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廈門很多房子是被周圍的泉州、龍巖等地客戶買走,此外省內其他地方以及北方如東北人購房也不少。

廈門均和房地產評估董事長王崎說,廈門的樓市格局跟深圳類似,始終存在較大的供應緊缺,土地供應相當有限。廈門外來人口遠遠超過本地人口,廈門作為福建的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在城市建設、教育等公共產品的供給方面都是福建最好的,在全國也頗負盛名,因此對周邊泉、漳、龍巖等地區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們常說,外地人比廈門人更愛廈門。”

在很大程度上,廈門的樓市已對周圍產生了巨大的“虹吸效應”。例如,廈門周圍的泉州是福建經濟第一大市,也是全國民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但泉州市區目前的房價卻只有廈門的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說,廈門的房子在保值升值方面遠遠領先周圍的泉州、龍巖等地。

“這就是賺錢效應,很多泉州人在這邊買的房子上漲了,周圍的親戚朋友也都會過來買。”丁長發說。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對《第一財經日報》稱,中國房地產市場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各個城市中本地的“土著”該買房子的基本都買了,即使是本地購房者,也大多是落戶在城市中的外來大學生等“新市民”。廈門的數據表明,目前,一個城市如果吸引不了異地購房者,樓市就沒有前途。

數據顯示,在2005年到2013年這9年期間,福建各地的人口增速差距相當懸殊。其中,廈門增速高居全省首位,9年間人口增長了65.78%,相比之下,有一半以上的區縣人口出現了負增長,尤其是閩北、閩西等山區縣人口負增長高達兩成以上。

2014年9月,地產研究者劉曉博統計的47個大中城市小學生變動表顯示,2008年~2013年,小學生人數的變動情況各不相同,其中,廈門以37%的增速在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一,而同期全國這一數據是下降了9.4%。

“三四線城市市場不活躍的原因,就是因為缺少了這波異地購房者需求。”張大偉說,三四線城市本身經濟不活躍,樓市大多是本地的需求,但本地的需求支撐不了這個市場。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10

深圳開始試點商品房現售 成本最終或轉嫁給購房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245.html

一方面,現售制度將減少土地市場的競爭,維持土地價格的相對平穩,降低開發商的拿地成本;另一方面,現售制度拉長開發周期,擡高資金成本,最終或許將轉嫁給購房者。

(視覺中國圖)

深圳有關部門的一紙說明,拉開了我國商品房預售制度改革的大幕。

5月3日,深圳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下稱“深圳規土委”)在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一則《我市開展商品房現售試點工作》的說明。這則說明寫道:為深化改革,進一步規範房地產市場,深圳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探索商品房預售制度改革,開展商品房現售試點。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試點有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廣東省政府的合作作為背書。這意味著一旦深圳試點取得成效、形成一定模式,或將向其他有條件的城市推行。

實行了22年之久的商品房預售制度如若改變,將對中國內地房地產行業帶來地震式的洗牌效果。

預售制度改革啟幕

深圳規土委稱,在房地產市場發展初期,商品房預售制度有利於加快商品房供應、滿足群眾住房需求,在促進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貨不對板”、“虛假宣傳”、“質量瑕疵”等,甚至有開發企業因資金鏈斷裂導致項目爛尾,損害購房人的合法權益,影響了社會穩定。

出於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目的,深圳出臺了商品房現售的試點工作。

但這並不是深圳的單一行動,該項試點工作有更為深厚的背景。深圳規土委稱,此次商品房現售試點是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推進城鄉規劃建設體制改革試點省建設合作協議》(下稱《協議》)開展商品房預售制度改革的有關規定,按照廣東省住房建設廳開展商品房現售試點工作的有關要求推出的。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發現,《協議》是廣東省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15年4月8日簽署的。根據協議,雙方將以部省合作的方式,共同推進城鄉規劃、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綠色建設體系、住房制度、現代建造、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將廣東建成國家城鄉規劃建設體制改革試點省,努力為全國住房城鄉建設改革和發展創造經驗。

由此不難看出,深圳試點商品房現售,其目的是為全國的商品房制度改革提供先試先行的經驗。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深圳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探索商品房預售制度改革確有其事,且僅有深圳一個城市作為試點。不過,由於方案仍在制定中,因此住建廳目前尚不清楚此項改革的具體內容。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商品房預售制度降低了房地產開發的門檻,是中國房地產市場飛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房地產市場整體上已趨於飽和、成熟,去庫存成為當下最緊迫的任務,以加快商品房供應為目的的預售制度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

在預售制度之下,很多開發商強調“快周轉”,一個項目從拿地到預售,最短的只需5~6個月,多數保持在8~10個月之間。但換成現售制度,從拿地到銷售的周期將延長至3年左右,甚至更久。換言之,同樣一筆資金,在預售制度之下3年可以做3個項目,獲取3個項目的利潤,但在現售制度之下只能做1個項目,少了2個項目的利潤。

哪些相關配套需要同時啟動

“我委將對試點項目進行跟蹤采集數據,分析對市場產生的影響,並在對試點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進行政策研判。” 深圳規土委稱,目前,深圳市仍按照國家和省市商品房預售制度的相關規定開展商品房預售審批工作。

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王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售制度能不能推廣,還得看試點的效果。但就目前深圳房地產市場的現狀來看,供求關系緊張,供應效率更為重要,要及時滿足市場需求,而現售制度會放緩供應節奏,影響供需關系。

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雲昌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深圳試點商品房預售制度改革是決策者從規範市場的角度出發,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購房者利益,讓市場更加透明。“一個成熟的市場應該逐步走向現房,並且從毛坯房走向成品房,只是這中間有個過程,國家要一步步往前推。不過,在推進的過程中要密切註意供求關系,若供不應求的矛盾加劇,會造成短時的市場波動從而影響房價。”

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看來,一線城市及熱點二線城市未來都應該會逐漸從預售制度轉變為現售制度。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短期內,商品房現售制度不太可能會全面推廣,“這項制度涉及的面太廣,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落地需要較長時間”。

商品房現售試點的啟動,大量的相關配套政策與細則也需同時進行。

比如,對於開發商來說,如何加快各項報批審核,如何獲得更為便捷的融資渠道、成本更加低廉的資金,頗為重要。

一名房地產觀察人士甚至表示:“現房現售還需要具備相應的政策環境,就是政府的各項報批審核要簡化流程、加快進程,不然會把開發商給拖死。”

而另一方面,不少實行商品房現售制度的國家與地區都有較為完善的融資體系,尤其是REITs,融資成本相對較低。相比之下,中國內地的開發商融資渠道相對更少,主要以貸款、債券、信托為主,REITs才剛剛起步,融資成本也更高。

“(比如)怎麽保證開發商不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問題。賣期房的話資金馬上可以回收,但改為現房(銷售)後這一年多時間不僅無法回收資金,還需要更多的投入,這對房企的要求更高。”顧雲昌分析。

預售資金的成本全部由購房者承擔,按照開盤到交付2年、預售資金年化利率5%計算,利息約2億元。換句話說,預售制度為開發商提供了免費的22億元流動資金,同時能提前鎖定利潤,將回籠的資金用於其他項目開發。

行業或重新洗牌,成本會否轉嫁給購房者

一旦商品房現售制度在部分地區推行,該地區的行業格局重新洗牌將是大概率事件。如果真的要放到全國範圍,影響則更為深遠。

商品房現售制度與預售制度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資金門檻會被大大擡高,多數資金實力較弱的中小開發商將被擋在門外。

以往,受益於預售制度,開發商僅需極少的自有資金,通過占用購房者預付的房款,即可實現“空手套白狼”的經營模式。

一般來說,房地產項目開發資金的來源主要是自有資金、貸款、預售制度帶來的資金(下稱“預售資金”),其中,自有資金、預售資金的規模相當,各占總資金的四成左右。

來看一組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5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25203億元,其中,國內貸款20214億元,利用外資297億元,自籌資金49038億元,其他資金55655億元。在其他資金中,定金及預收款32520億元,個人按揭貸款16662億元。定金、預收款、個人按揭貸款就是預售資金,共49182億元,占所有到位資金的39.3%。自有資金占39.2%,國內貸款占16.1%。

舉例來說,如果一個項目的總投資是50億元,開發商一般只需要有20億元自有資金、10億元借貸及融資作為啟動資金,剩余的20億元來自預售資金。而這筆預售資金的成本全部由購房者承擔,按照開盤到交付2年、預售資金年化利率5%計算,利息約2億元。換句話說,預售制度為開發商提供了免費的22億元流動資金,同時能提前鎖定利潤,將回籠的資金用於其他項目開發。

若實行商品房現售制度,開發商將失去巨額的預售資金的支持,轉而要占用自己的流動資金或通過其他融資方式獲取資金。

“現售制度之下,開發商的負債將會進一步提高,同時,銀行及投資者會更加審視此類房企的還款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資金實力雄厚的房企更有機會進入商品房現售市場。”嚴躍進表示。

一位開發商人士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如果現售制度全面推廣,將加速行業洗牌。目前土地已經越來越難獲取,現售制度會進一步擡高門檻,中小房企日子將越來越難過。

現售制度還將降低開發商掙錢的速度。過去在預售制度之下,很多開發商強調“快周轉”,一個項目從拿地到預售,最短的只需5~6個月,多數保持在8~10個月之間。但換成現售制度,從拿地到銷售的周期將延長至3年左右,甚至更久。換言之,同樣一筆資金,在預售制度之下3年可以做3個項目,獲取3個項目的利潤,但在現售制度之下只能做1個項目,少了2個項目的利潤。

長遠來看,現售制度對房價的影響則有待觀察。一方面,現售制度將減少土地市場的競爭,維持土地價格的相對平穩,降低開發商的拿地成本;另一方面,現售制度拉長開發周期,擡高資金成本,最終或許將轉嫁給購房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