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販倒賣「外省煤」運輸過程「吃掉」三成利潤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12730.html
5月11日晚,煤炭交易商王澤(化名)回到了太原,之前的一個星期,他一直在陝西聯繫煤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太原火車站見到王澤,剛從K214列車走下的他,滿臉疲憊。王澤說,「不是因為舟車勞頓,而是因為煤源實在不好找。」
「1.5萬噸煤花了一星期才找到,煤源還是在陝西。」這在王澤12年的煤炭交易生涯中還是第一次。
「供應緊張,煤炭貨源不好找。與去年相比,今年煤炭生意更不好做。」王澤坦言,2009年山西省煤炭整合後,煤炭供應已比往年偏緊。
煤販子被迫「外省尋煤」
由於山西省內貨源吃緊,定價權也落到了國有大礦手中,山西的煤販子只好將目光投向煤價更低的內蒙古、陝西、寧夏,甚至更遠的青海。
外省煤低廉的價格,是煤販子調煤的重要動力。秦皇島煤炭網5月11日價格行情顯示,同等熱量煤炭,內蒙古價格更低:李家塔5700大卡動力煤坑口價僅為470元/噸,屹峰煤礦5500大卡動力煤550元/噸。
同期,山西朔州、大同、忻州等煤炭主產區價格,同等熱量煤價均較上述地區高出至少120元/噸。「從青海調到山西的煤算上運費只有480元/噸。青海的煤調到山西焦化廠後,根本就不用洗,直接倒賣給求購商即可。」王澤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山西省發改委獲悉,目前經山西省轉運的外省煤炭已達1億噸/年。事實上,陝北和寧夏煤炭的東運,內蒙古西部煤炭的南運,也都要經過山西境內。
「國家能源基地西移,使得山西真正成為東西部溝通的橋樑。」山西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李霆認為。
「山西的煤販子都跑到青海調煤,外省的煤都調回山西,你想想煤價能低了?」王澤反問道。
許多「煤老闆」由於其經營的小煤礦產能達不到300萬噸/年的紅線而被迫兼併,直接切斷了煤販子最主要的貨源。
兼併「煤老闆」後,山西七大煤炭集團收益頗豐,共獲得產能2.67億噸,約佔整合後總產能的40%。國有大集團大公司、央企和省外大集團、地方國有骨幹企業礦井數佔到山西全省的82%,產能佔全省的84%。
身份與實力的變化,使大煤企獲得了更多定價權。國都證券報告曾認為,隨著政府對煤炭產能控制力增強,產能大規模集中釋放衝擊煤炭市場的局面很難出現,煤炭漲價已成定局。
幕後大買家:抬高煤價
作為太原本地煤販子,王澤認為煤炭生意很簡單,和賣白菜、豆腐一樣,利潤並不高,每噸賺兩塊錢就能保本,三五塊錢的利潤,對他們就已經是相當高了。
即使我國當前的煤炭供給缺口近30%,但因煤炭整合造成貨源緊缺,身在產煤大省的山西煤販子,卻將內蒙古、陝西甚至青海的煤調往山西后,再轉運到秦皇島。
在陝西找到煤後,王澤的下一站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轉運港秦皇島。王澤說,幾年前在山西煤販子每年賺百八十萬不在話下,如今,二三十萬的收入他已經知 足。在王澤看來,煤販子現在掙的僅僅是跑腿費,在當前的煤炭販賣鏈條上,收入最多的位於兩端——一個是擁有定價權的煤礦,另一個則是在秦皇島等候的大買 家。
近期,山西晉煤集團、潞安集團對五大電力集團的電煤合同供應價格上調40元~50元/噸。而秦皇島的買家往往一出手就上億,每噸利潤也被限定在50元左右。
近期從王澤手中發到秦皇島的煤,在山西的坑口價一般在480元~500元/噸,而在秦皇島港的交易價格已漲到820元/噸。具體到中間環節,從煤礦到火車站的短途運費120元/噸或130元/噸,站台代發費60元/噸,鐵路運費95元/噸。
「這些數字加到一起時,就比較大了,秦皇島的煤是從山西用火車拉過去的。」王澤說,煤炭運到秦皇島後,各項成本加起來在750塊錢左右,然後轉手賣800多塊錢很正常。
密切關注市場行情的王澤對市場需求的迅速抬升不以為然,「山西煤炭整合後,市場實際供應煤量在大幅減少。」
在2009年之前,山西全年的產能8億餘噸,約佔全國總產能的三分之一。儘管王澤對2009年開始的山西煤炭整合有過預期,但整合程度之大,兼併速度之快,還是令他驚訝。資源整合後,該省煤炭產量至少下降20%。
山西省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山西全省礦井由2600座減少到1053座,全部淘汰了30萬噸/年以下的煤礦。到今年5月下旬山西將關閉所有不達標礦井。
根據客戶要求,12年間,王澤曾把山西省內幾乎所有煤礦作為貨源。只要煤的指標對上了,算上成本、運費、帶票與否,每噸2塊錢的利潤,每次至少4列車皮,每列車皮裝4000噸,王澤就能給員工發工資。
存款快被通膨吃掉了,買房才能保值
|
|
最近,是不是有很多建商或房仲告
訴你,對抗通膨,只有買房才能保值?如果你因此而心生動搖,開始考慮買曾經被你認為房價高得嚇人的房屋(而且越來越高),那麼,你就落入「反射效
應」(Reflection Effect)的心理陷阱!
反射效應談的,是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賭一把。也就是說,通膨將造成我們存款越來越薄,這已成為既定事實,而在既定損失與買房子可
能的風險之間,人們會傾向選擇後者。 賭一把的損失,反而虧更大
反射效應相對應的是「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是指人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好處。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也就
是說,獲得一百元意外之財的快樂,抵不上掉了一百元的痛苦感。
基金公司很善於使用這種心理,他們會先計算你的錢將因為通膨在三十年後縮水的倍數,再引導你去購買自己也不是很懂的基金組合。
現在,當你面對通膨怪獸,而決定去投資「開源」,或買房子「保值」的同時,請確認,你對後者的評估已經非常足夠,否則,你逃離通膨怪獸的做法,只會讓你陷
入「虧更大」的惡性循環。簡單的試算就可知,一般小家庭因為通膨可能一年會多支出兩萬多元,但是,投資的失靈,卻絕不僅是這個數目。
我應該這麼做;1.正視損失,別因恐懼放大它。2.評估解決方案時,把風險與損失也寫下來,兩相權衡。 |
|
騰 訊移動遊戲平台:今年目標20億,明年60億,吃掉手游市場1/4!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992.html1.騰訊移動遊戲平台今年的KPI定下來了:20億,明年微信遊戲平台的收入在50-60億。
據內部人士透露,騰訊移動遊戲平台今年KPI為20億,全部由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承擔。反向推理,對於20億這個數字,可以有兩種理解:
(1)手機QQ和微信各背10億,加起來是20億。(根據我們此前的報導,微信遊戲平台的KPI是10個億)
(2)8月份初到年底,算是兩個季度,每個Q的KPI是10億。
另外,按陳昊芝的估算,明年手機遊戲市場規模是240億,微信(手Q)遊戲平台的收入在50-60個億,60億除以240億約等於25%.也就是說騰訊移動遊戲平台可能發生的狀況是:吃下國內手機遊戲市場1/4的份額。
2.騰訊移動遊戲平台接下來的主題是變現。
與《天天愛消除》和《天天連萌》不同,從《天天酷跑》開始,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是,騰訊移動遊戲平台變現力度開始加速。也不難理解,畢竟2013年 只剩下了一個Q.9月16日上線至29日,《天天酷跑》收入壓制《我叫MT》正好兩週。有業內人士計算,《天天酷跑》上線首日收入500萬元,整個9月的 收入預測在3500萬左右。而按照《我叫MT》在App Store月入3000萬元計算,能夠壓制《我叫MT》的話,《天天酷跑》月入至少要超過100萬元。(順便說一嘴,在29日,《天天酷跑》已經又被《我 叫MT》反超,據說《天天酷跑》近日流水已經低於100萬。)
從遊戲設計上看,《天天酷跑》添加了寵物、坐騎兩個吸費設計,道具和愛心(用以支持遊戲次數)也不再由系統隨意贈送。顯然,互娛在推出《天天酷跑》前就對其變現成績有所期待。
《天天酷跑》的上線是個節點,意味著騰訊移動遊戲平台的重心由推廣、積累數據變為賺取收入。據瞭解,騰訊移動遊戲平台接下來的產品均以獲取收入為導 向,包括變現方面非常兇殘的卡牌類遊戲,以及QQ遊戲平台的經典吸金作品《歡樂斗地主》,另外據說還有《部落守衛戰》之類的塔防網遊。
3.移動遊戲平台今年基本不會再上線第三方遊戲。
根據騰訊最初的規劃,首批上線的11款遊戲,包括《植物大戰殭屍2》、《水果忍者》、《神廟逃亡2》、《Moon Wolf》、《神魔之塔》等5個第三方遊戲。目前來看,這也將是今年騰訊遊戲平台所上線的全部第三方遊戲了。
一個證據是,按照規劃,移動遊戲平台11款遊戲中還有7款未上線,從目前上線產品的頻率來看,已很難有其他產品的位置了。
至於傳說中的開放,業內人士表示那只是個夢想:一來,互娛向來是個吃獨食的部門,騰訊移動遊戲平台單獨歸互娛運營時起,就注定很難開放;二來,騰訊內部給互娛的KPI也很重,完成KPI已經很吃力的互娛怎麼再分用戶給第三方?
4.比變現更重要的隱形建設:用戶行為數據積累相比變現,在今年,騰訊移動遊戲平台需要完成一個工作:積累微信和手Q兩個用戶池的數據。
從最初的幾款遊戲可以觀察到,互娛正在進行多種探索,如《天天連萌》先期只登陸手機QQ、《天天酷跑》先期單獨登錄Android等。互娛這樣做顯然是為測試產品在手機QQ微信兩個用戶池,以及iOS Android兩個平台的表現。
這些數據在未來將產生巨大價值,尤其是考慮到微信和手機QQ遊戲中心不同於傳統分發渠道,其推薦位很難深化,這種情況下,針對每個用戶的個性化推薦、精準推送更加重要。
因此,對騰訊移動遊戲平台來說,今年的工作中,積累用戶行為數據可能比獲取收入更加重要。
吃掉攜程,百度在O2O上與騰訊、阿里血戰到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views/2015/1026/152521.shtml
導讀 : 大攜程去哪兒合體後,背後的大老板變成了百度。這顯然符合百度在O2O上的野心。
i黑馬 盧旭成 10月26日報道
今天攜程收購去哪兒的消息傳了一會就被印證了:攜程公告稱,與去哪兒同意合並,合並後攜程將擁有45%去哪兒的股份,此次攜程與去哪兒合並的形式為百度出售去哪兒的股份,然後控股攜程,百度將擁有攜程25%的股份。
顯然,大攜程去哪兒合體後,背後的大老板變成了百度。這顯然符合百度在O2O上的野心。
筆者之前曾寫過這樣一篇稿子《若攜程與去哪兒合並,百度將重奪O2O市場地位》。
當時有媒體報道,阿里巴巴正跟攜程洽談合作。而當時控股去哪兒的百度肯定不希望阿里拿下攜程,改變在線旅遊格局——淘寶旅遊在整個在線旅遊市場排第五。當時,攜程市值65億美元排名第一,去哪兒市值35億美元排名第二。一旦攜程+淘寶旅行會在行業形成比較強勢的地位。這樣整個在線旅遊市場就變成了阿里(第一)、百度、騰訊(投資了藝龍、同程)三巨頭爭霸的格局。
當時,旅遊是O2O絕對的大頭,滴滴快的尚未起勢,美團點評還在鏖戰,趕集58在本地生活O2O上尚未發力,所以,當時筆者的論斷是成立的。
百度副總裁湯和松曾2012年跟《創業家》聊到當年百度控股去哪兒時,攜程也曾想過要收去哪兒,最後被百度設計的架構吸引:控股但仍讓去哪兒獨立上市。湯和松表示,如果攜程在百度之前拿下去哪兒,攜程在整個在線旅遊市場的地位穩如泰山,格局沒有任何想象。
可惜當時兩家都想做老大,沒有決然進行合並。後來百度投資了一堆O2O公司,比如51用車、嘀嗒拼車、優步中國;攜程也不斷地加大移動端推廣力度,戰略入股一嗨租車、易到用車、航班管家等新興業務,但其實在基本面上還是面臨挑戰:比如在機票市場面臨背靠百度的去哪兒的挑戰,酒店市場面臨背靠騰訊的藝龍、去哪兒和背靠阿里的美團的沖擊,門票市場是剛拿了騰訊5億元投資的同程網是老大,還有在出境遊市場面臨今天宣布赴美上市的途牛網的競爭……一句話,攜程靠自己,難以夯實老大地位,它必須傍一家巨頭。
各位看官註意,其實BAT在移動時代,除了要保持自己在信息、電商和社交方面的優勢外,最在乎的第四盤菜是O2O。在線旅遊是O2O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無論是打車應用,還是租車,或者是機票,酒店,周邊遊,出境遊……它們都天然跟移動、地圖、位置相關,消費頻次高,金額大,有良好的在線支付習慣。百度有排名第一的地圖應用,有龐大的流量,還有去哪兒這個優質子公司,對攜程的誘惑很大。(當然阿里也有高德地圖,有淘寶旅行;騰訊有微信,還入股了藝龍和同程,但它們在在線旅遊方面的力量還是偏弱。)
更重要的是,當時攜程的創始人基本只保持很小的持股比例了,梁建章1.6%,範敏(攜程前任CEO)2.9%,沒有固執的創始人的阻力,更容易從資本層面來推動攜程和去哪兒的整合。百度控股去哪兒但依然讓去哪兒獨立上市的經典案例,估計也會對兩者合並產生良好的影響——讓百度控股(或成為第一大股東)攜程,但百度依然讓新攜程保持獨立運營,一如去哪兒的狀態一樣。
天時、地利、人和!
所以,我當時預言,百度只要把去哪兒並入攜程,新攜程就是在線旅遊市場絕對的老大,市值超過100億美元,比其他所有在線旅遊上市公司市值總和都要高,而百度就是新攜程最大的股東。攜程跟百度地圖等O2O業務就能深度整合,百度有可能以在線旅遊市場為突破口,在O2O市場形成跟阿里、騰訊鼎立格局,一舉扭轉了年初以來媒體一報道O2O,就是阿里跟騰訊的競爭,沒有百度什麽事情的印象。而當時旅遊O2O就是O2O最大的紅利。
可惜,百度和攜程、去哪兒沒早點合體。現在阿里、騰訊支撐的滴滴快的已足夠在出行市場對百度系的中國優步造成壓力;阿里、騰訊支持的美團、大眾點評在餐飲、電影票、外賣上對百度糯米造成壓力;阿里騰訊支持的趕集58集團在本地生活上服務上一家獨大。
亡羊補牢,百度依然可以依托大攜程,整合所有O2O資源,與阿里/騰訊血戰到底.
國外借鏡》林文伯「沒想到的事」席卷全球 惡意購並正熱 連杜邦也險被吃掉
2015-10-12 TCW
|
|
如今,惡意購並不只瞄準體質不佳公司,只要有利可圖,世界500大企業也可能成為狙擊目標…… 矽品董事長林文伯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親口說「想都沒想到」經營績效卓越的矽品,會成為惡意購並的對象。 那他一定更難想像,就在他被日月光搞得焦頭爛額時,太平洋的另一端,一家年營收比他大上十四倍的世界五百大公司,也剛度過一場跟他一樣驚心動魄的危機。
杜邦(DuPont),是全球最大化工原料廠,年營收高達三百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一千五百億元)。自執行長庫爾曼(Ellen
Kullman)二○○九年上任以來,杜邦的毛利率從九.五%提升到一六.五%,幫投資人創造了二六六%的報酬,遠高于標準普爾(S&P)五百大
企業一五九%的平均值。 令人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這家績效優良的巨無霸公司,竟然也會遭遇到敵意購並的狙擊,差一點點,就要被另外一個對沖基金奪下,分拆成三個部門賣掉。 小心!購並風死灰複燃 企業狙擊手出沒,今年購並金逼近百兆 在台灣,敵意購並被認為是令人不齒的商業手段,但在美國,這是資本市場的正常生態,甚至還有律師、會計師、券商合組而成的「反購並公司」,專門教企業如何對抗敵意購並。 過去,敵意購並通常發生在財務狀況出問題、體質虛弱或經營團隊不振的企業身上,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蔚為風潮,主導者通常是對沖基金。 他們被稱為企業狙擊手(corporate raider ),手握大筆銀彈,尋找他們認為價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然後向經營團隊施壓,要求採取他們認為可以沖高股票價值的做法,例如賣掉拖累公司獲利的部門、精簡人事、撤換高薪的執行長等,最後再分拆、出售所有資產。 最著名的案例是一九八八年,對沖基金公司KKR用二百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千二百五十億元)買下餅乾公司雷諾納貝斯克(RJR-Nabisco)。經典電影《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中,李察.基爾(Richard Gere)扮演的角色,正是當年這群企業狙擊手的寫照。 金融海嘯後,他們一度銷聲匿跡。近年來,在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各國競相寬鬆貨幣,熱錢到處流竄的催生下,他們又開始活躍。 根據《彭博》 (Blommberg)報導,今年的購並案數量,將打破金融海嘯以來的紀錄,此趨勢將一路持續王二〇一七年,全年的購並金額可望超越三兆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十八兆元)。 光是二〇一四年一年,就出現了三百三十四件類似購並案件,成功率高達七四%。 這群企業狙擊手有新的名字:行動派投資人(activist shareholder)。相較于二十多年前,他們進化得更聰明,手中資源更多,野心也更大。他們與媒體關係良好,握有的銀彈高達一千二百七十五億美元,甚至還研發出一套「作戰守則」。 行動派投資人在發動攻擊之前,會先做好充足的功課,對該公司的財務、營運研究透徹。他們通常極有耐心,先在外圍默默的收購少量股票,累積實力,當時機一到,就立刻發動攻勢,拉攏外部大股東,說服他們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 他們會在電視、報紙上發表評論,分析該公司的弱點,讓現有經營團隊看起來像是笨蛋,接著提出改進做法,塑造出自己「救世主」的形象,獲取散戶投資人與一般大衆的好感,讓這場仗「師出有名」,待氣氛成形後,就開始大量收購股票、委託書,進一步取得經營權。 可怕!大企業犯錯照被狙擊 杜邦差點遭分拆,靠撙節保一條小命 最可怕的是,他們不只瞄準經營不善的小公司,就連像杜邦、eBay、通用汽車等世界五百大企業,只要一犯錯,立刻就會被狙擊。 以杜邦為例,在其亮麗的績效表現下,隱藏的是一個臃腫的成本結構,以及許多龐大的業外固定資產,例如酒店與高爾夫球俱樂部等。根據對沖基金業者評估,若能將杜邦分拆出售,市值將暴增八成,獲利也將超過本業,簡直是只大肥羊。 今年在中國成長停滯、美元不斷升值的趨勢下,杜邦的獲利能力掉到兩年來最低,信評機構穆迪(Moody's)甚至調降其信用評等,這就讓有心人有了可趁之機。 雖然杜邦最後靠著一份金額高達十億美元的成本撙節計畫、五十億美元的庫藏股措施,加上及時的轉型策略,成功穩固住外部投資人信心,驚險保住董事席次,免于被奪權分拆的命運。但可預見的是,在熱錢流竄的大環境下,不只美國,就連台灣,未來的敵意購並案件還會越來越多。 預防!觀察市場蛛絲馬跡 留意自家股票動向,慎防遭大量收購 該如何預防?首先,企業主一定要打破鐵齒的心態,不要認為「下一個不是我」。平常就要在集保中心、櫃買中心等股務代理機構,多留意自家的股票動向,看是否有陌生的投資人在大量收購。 一位曾參與過國內多項經營權爭奪戰、屢屢協助客戶反敗為勝的律師表示,對手要發動敵意購並之前,一定會有蛛絲馬跡,一有不對,就要立刻反應,才能夠制勢于先。
再者,要興ISS(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Glass Lewis
等全球重量級股權研究機構打好關係,這兩家出具的研究報告,對外資的影響力,幾乎等同于MSCI對台股的威力。許多外資法人內規對股東會的投票行為,還會
直接載名「依據ISS或Glass Lewis」。在中石化、彰銀等重要戰役的關鍵時刻,就是這兩家的報告,左右了外資要支持公司派還是市場派。 經營權爭奪必然牽涉到委託書大戰,這就要靠國內通路商,如全通、長龍、聯洲、台灣總合等支援。另外,也需要定期與媒體、投資人互動聯繫,保持訊息通暢,緊要關頭才能形成輿論壓力,爭取實力雄厚的外部股東支持。
「養兵幹日用在一時,布下這些防護網,才能高枕無憂。」該律師語重心長的說:「台灣企業過去沒有這種意識,總認為苦幹實幹就能高枕無憂,等到門口的野蠻人
沖進來,付出的代價更大。」對企業來說,遭受敵意購並絕非有趣的事,然而,就資本市場來說,某種程度上卻有利於整體發展。 因為行動型投資人就像病毒一樣,會趁企業體質不好的時候乘虛而入,企業為了活下來,勢必要改進缺點,強化績效,否則就等著被瓦解。而讓績效差的公司離開市場,原本就是維持整體環境健康的必要之舉。 反觀台灣,一千六百檔上市櫃公司中,有不少是營業利益率低於一%以下、如死水般毫無成交量的僵屍企業。他們佔用了寶貴的資源,卻無法產生對應的績效,可能衍生出不良後果。 固然矽品與杜邦都不是屬於這樣的公司類型,但若台灣接下來出現更多的日月光,或是像美國一樣的行動派投資人,對整體投資環境來說,或許不是壞事。 |
賺快錢文化,吃掉美國優勢 美元走勢新指標:川普、創新指數
2016-05-16 TCW
|
|
今年來美元連五個月疲軟,當美企專注在App開發等短期獲利,缺乏長期練功,創新力下滑衝擊美元基本面,成最大隱憂。 五月三日,川普(Donald Trump)在印第安納州初選大勝,代表共和黨角逐美國總統幾成定局,與此同時,美元連續超過五個月的疲軟,日圓大幅升值創下十八月來的新高,去年一路走強的美元,是否已走入弱勢循環? 預測美元走勢之難,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最清楚。它今年提出的六大投資建議,其中之一是看好美元對歐元與日圓將升值。然而今年才過六週,高盛就出清美元多頭部位,認賠五%出場。 另一例是《經濟學人》,今年四月初它預言「美元長期升勢似將終止」,美元指數(美元兌一籃子貨幣的加權平均匯價)整個四月下跌二%,它似乎對了。但進入五月,美元指數連續數個交易日反彈,幾乎收復整個四月失土,它似又錯了。 經濟復甦沒想像好,Fed升息縮手高盛與《經濟學人》絕非無能,而是影響美元的局限條件變化太快,尤其進入五月以來,政經情勢瞬息萬變,經濟因素是聯準會(Fed)升息時機,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價格顯示,聯準會今年六月升息的機率只有九%,九月升息機率不到五〇%。這是因為近來美國經濟壞消息頻傳,今年第一季美國經濟成長率〇.五%,創兩年來最低。四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降至六年半新低。 四月的非農業就業人口新增人數為十六萬人,亦創七個月新低。 雖然市場預期美國經濟尚有陰霾,聯準會六月不會升息,但部分聯準會官員卻不同調,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洛克哈德(Dennis Lockhart)表示,聯準會六月升息是個「真實的選項」。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威廉斯(John Williams)說,若經濟好轉,聯準會六月就應升息。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杜德利(William C.Dulcy) 稱,預期今年升息兩次是合理的」。 《金融時報》在五月初的一篇分析中指出,去年十二月美元指數突破了一百大關,那是因為市場對於聯準會九年來首次升息充滿了想像力,認為再一次升息的時機不會太遠,才會推動了市場對二〇二八年美元走強的壓注。但如今,美國的經濟復甦力道可能不像去年預期的強勁,美國聯準會原本準備今年考慮兩次升息,但六月首次升息的可能性已下降。 企業新聞網站DusincssInsider在四月十二日的報導中,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班塞(Rineesh Bansal)指出,美國正面臨「三元悖論」 (impossible trinity)難題:無法同時追求「高薪資增長、高通膨和高企業獲利」這三個目標。 今年來,全球三十二個最主要貨幣中,其中有二十八個貨幣對美元升值,未來半年至一年,美元走勢都會受到聯準會升息時機與次數影響,而這又取決於美國經濟表現。聯準會預估今年美國經濟成長率二.二%,這個數字被《經濟學人》質疑「高估」。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 Yellen),日前對全球經濟未好轉表示憂心,過去她的類似擔憂,使聯準會推遲了去年九月的升息。若美國經濟仍末令人滿意,聯準會升息速度亦將趨緩,這是市場預測美元維持弱勢的主因。 華爾街熱題材,都是十幾年老梗企業企業的高獲利一向是支持美國經濟的最堅實後盾,但蘋果四月二十六日公布最新財報,上季營收出現十三年來首見衰退,iPhone銷售也出現二〇〇七年問世以來首次下滑;晶片大廠高通最新一季營收也下降近二〇%;英特爾(Intel)則忙著在全球各地裁員。被寄予厚望的電動車特斯拉(Tesla),仍要靠政府補貼並賣碳排放權給傳統車廠,太陽能發電龍頭SunEdison日前宣布破產。時無英雄,下一個美國企業明星何在? 近來華爾街熱門投資題材「尖牙」(FANG),指的是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fix)、Google 四家公司。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畢昂柯(David Bianco)今年四月底追蹤美國標普五百指數企業的第一季獲利發現,若扣除「犬牙」四公司,標普五百每股盈餘將衰退八%,可見美股對這四家公司的依賴程度。「尖牙」四傑裡最年輕者,成立至今也超過十年了,華爾街如今熱門題材,仍是這幾家成立逾十年的「老梗」。 在全球分工體系裡,美國擅長「知識創新」,其他國家擅長將美國的創新,以低成本大規模生產。若美國發明新產品,其他國家沒有,美國就會去生產這些東西,別國就要向美國買,美元就有了需求,美元匯價因此有支撐。當開發中國家學會以更低成本生產後,原本在美國生產的財貨與工作機會外流,美國就再發明新東西,如此周而復始。 美國在全球分工的角色就是發明新東西,發明不了就沒人買美國貨,美元需求下降,美元就會走貶,美國人也將失業。從這個角度看,近來年美國政府想救失業,鼓吹製造業回流,和開發中國家如中國搶工作機會,注定徒勞無功,因為這背離美國的比較優勢。只有持續知識創新,才是美國救失業與興美元的根本大法。 就如公司股價短期受各種隨機因素影響,長期仍決定於其獲利能力。美元強弱短期亦受各種干擾,長期仍決定於全球對美國貨的淨需求。若美國貿易赤字擴大,意味全球對美國貨淨需求下降,美元將因此趨貶。從二〇〇〇年以來,美元指數與美國貿易赤字間的關係,就可說明此點(見第四十八頁圖)。 美元取決於全球對美國貨需求,而這又決定於美國的知識創新能力。那 美國這項指標表現如何?據聯合國旗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公布的「全球創新指數」,美國二〇〇九年首度奪下冠軍,之後就未再回到榜首,它和瑞士、新加坡等相比,亦未有明顯優勢。 由企業來看,據智庫湯森路透公布的二〇一五年「全球百大創新機構」,北美共三十六家公司入榜,其中三十五家來自美國。不過入榜的亞洲公司數量,成長動能更強,從二〇一四年起就超越北美。從研發投資占GDP比率(GERD)來看,美國(二.七三%)也不及日(三. 四七%) 、德(二.八五%》 。 矽谷創新,還在做80年代的事從質化指標看,思科前技術長伊絲特琳(Judy Estrin)曾訪談上百位對美國創新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工程師、創業家,並結合自己多年經歷,寫出一本著作《美國創新在衰退?》 (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結論是:美國創新環境在惡化,「下一代將不再擁有我們當年的大好機會。」現階段美國創新實力仍然強大,諾貝爾獎得主七五%來自美國,全球前十名大學,美國占八所。不過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前院長普拉默(Jim Plummer)認為,「我們在吃過去幾十年的老本,因為過去播的種子很多。但吃完以後,就再也沒有玉米苗長出來了。」美國矽谷的創新仍熱火朝天,不過《紐約時報》科技專欄作家比爾頓(Nick Bilton),去年在其長文《矽谷是另一個泡沫嗎?》說,如今大部分矽谷公司做的,「和一九八〇年代達美樂披薩一樣—如何在半小時內把熱披薩送到客戶手上。」如叫車服務優步(Uber)、亞馬遜生鮮快遞(Amazon Fresh)、(Google 快遞、工作兔(TaskRabbit)等新業務,都是以電腦計算如何快速把東西送到目的地。他引述一位技術專家說法,「舊金山科技界只是在解決以下問題:哪些事是媽媽不再幫 我做的?」 美國創新不會一夕崩落,它的創新環境仍是大多數國家可望不可即的。「股神」巴菲特在今年致股東信裡說,過去二百四十年來,「看衰美國一直是個可怕的錯誤。」他認為商業和創新的金鵝,「將繼續為美國產下更多、更大的金蛋。」若巴菲特能再度證明,那些「看衰美國創新」的看法是錯的,對美國經濟及美元走強都將是一大喜事。 川普若當選,將讓葉倫提早下台對於美元,另一個變數是川普。川普與民主黨希拉蕊的民調也快速拉近。紐西蘭預測機構Predictit預估,川普當選機率從二月初的二〇%,提高到如今四〇%。 川普若入主白宮,對美元影響有二,一是他表示若當選總統,只會讓聯準會現任主席葉倫做一任至二〇一八年。由於葉倫對升息立場溫和,她提早下台意味聯準會將加速升息。BMO貨幣策略師安德森(Gegory Anderson)認為,川普對聯準會的立場將推升美元。 其次,川普鼓勵美國企業將存在海外的避稅資金匯回,並給予優惠稅率。上次美國政府施此故技是在二〇〇五年,當時減稅導致美企海外資金回流,使美元一口氣升值五%。在美元面臨如此風聲鶴唳的情況下,川普如果不小心成了美元的救世主,這或許是美國人做夢都想不到的一件事。 撰文者楊少強 |
晨悅生活 | 中國人吃掉世界一半的豬?吃這麽多豬肉很危險
豬肉是國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生產國和消費國。曾有人戲言,中國人吃掉了全世界一半的豬。如此巨大的豬肉消費量,引起了一些營養專家對人們健康的擔憂。
豬肉走上餐桌已千年
中國人對豬肉的消費歷史由來已久。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王楚端介紹說,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也可以說是人類馴化豬、吃豬肉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就有蓄養“六畜”的傳統。“六畜”中,除馬以外,牛、羊、豬、狗、雞都是可以擺上餐桌的美食。王楚端認為,現代人對豬肉的依賴,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傳統文化的延續。比如,相傳為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所創的東坡肉,如今已成為浙菜系的經典菜品之一。清代美食家袁枚所著《隨園食單》,更是將豬肉單列一類,取名“特牲單”,含41道菜品,遠超牛羊鹿肉“雜牲單”的13道。
當整個社會跨入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國人對豬肉的熱愛依然未減。王楚端介紹,近年統計顯示,中國百姓消費畜禽肉中,豬肉占比一直穩定在65%左右。美國農業部曾發表報告稱,2014年中國豬肉消費量為5716.9萬噸,占全世界的52%;人均豬肉消費量為41.9千克,是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水平的4.6倍。據他們預測,2016年,在保持世界最大豬肉生產國的同時,中國還將成為豬肉的最大進口國。王楚端解釋說,2016年,我國豬肉的生產缺口大約為100萬噸,而日本、韓國等其他國家豬肉進口量僅幾十萬噸。

專家認為,豬肉產銷量居各種肉類之首,原因之一是豬飼養起來受限較少,肉質轉化率高。再加上對養殖環境要求不高,整體養殖成本低於牛羊。從入口角度來說,豬肉受青睞有以下原因:
肉質香。諸肉不若豬肉香。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程義勇說,相比較牛羊雞肉,豬肉含有較多脂肪,而脂肪正是肉香的重要來源。
菜品多。袁枚在“特牲單”篇首這樣評價豬肉:做菜時用得最廣,可稱各種食材之首。這一點從各大菜系中可見一斑。
合口味。王楚端認為,豬肉相對更符合漢族人的口味,而漢族人口所占比例之大,直接影響到全國豬肉的消費量。
吃出慢病,還汙染環境
對豬肉食用過多的擔憂,首先來自營養專家。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曾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我們的研究都表明,食用紅肉和加工肉制品,比如熏肉,與患結腸、直腸癌是相關的。”程義勇進一步解釋說,雖然同為紅肉,豬肉更高的飽和脂肪含量導致其增加健康的風險上比牛、羊肉都更大。
“從去年開始,各國的膳食指南都放寬了對食物中膽固醇攝入的限量,但仍然強調對血清膽固醇的控制,而動物油對血清膽固醇的影響十分明顯。”程義勇說,如大量食用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肉類,特別是豬肉,可能導致超重、肥胖,由此引起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疾病等慢性病。正因如此,有人將飽和脂肪高的紅肉統稱為慢病禍首。

人們對豬肉的擔憂還包括其安全性。煙臺最近進行的一次“你點我檢”活動中,生鮮豬肉安全的關註度排在所有肉及肉制品之首。王楚端表示,這種生物安全風險並非豬肉獨有。比如,有人擔心人畜共患病,但這類疾病中,豬有豬流感,禽類有禽流感,牛肉可能遭遇瘋牛病等。這些傳染病的產生,多與養殖密度、技術水平、管理規範等有關,因此,只要做好產品和流通環節的把關,就能夠有所控制。“不能否認,我國豬肉的養殖數量基本滿足百姓需求,但在養殖質量上還有所欠缺。註水肉、瘦肉精、抗生素豬、重金屬殘留等問題的杜絕,還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力度。”
近年來,吃肉過多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引起了更多環保人士的關註。不久前,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發布報告稱,肉類及乳制品生產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超過了全球所有交通排放總量;畜牧業也是森林砍伐、土壤汙染、水汙染等的重要原因。
如何健康吃豬肉
盡管不少人詬病“國人豬肉吃得太多”,但王楚端強調,刻意要求人們短時間改變飲食習慣,將豬肉食用量降下來並不現實,可能腸胃都適應不過來。他認為,隨著養殖產業發展,也許有一天,肉質轉化率更高的肉雞消費會大幅上升,國人消費結構也會改變。

想要營養健康地吃豬肉,其實有很多其他方法。
限制內臟。對國人來說,豬不僅能吃肉,還可以吃內臟、下水。但王楚端提醒,內臟和下水中含膽固醇很高,健康風險大,最好少吃或不吃。
多瘦少肥。瘦肉中含動物蛋白多、飽和脂肪少,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副秘書長陳治錕建議,平時買豬肉多選里脊和後尖。王楚端說,現在生豬養殖也已轉向瘦肉豬為主,以適應人們追求健康的需求。
低溫烹調。用蒸煮等低溫方式烹調豬肉,有利於降低油脂含量。陳治錕推薦,用新鮮香菇做托,里脊調餡放入其中,上火蒸8~12分鐘,再澆上鮮鹹醬汁,即為一道營養菜肴。
葷素搭配。豬肉可搭配有解膩作用的土豆、胡蘿蔔等燉食;或豬肉切小丁,與黑木耳、豆類、青椒、苦瓜等高纖維食物同炒,有助於提高身體脂肪代謝,以1份豬肉配3份蔬菜為宜。
陳治錕建議,每人每天豬肉食用量最好不超過2兩。但程義勇認為,任何食物都各有優缺點,一周吃幾次,每次吃多少要因人而異。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規定,畜禽肉每日攝入量為40克~75克,只要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調節動物脂肪攝入種類即可,如增加魚、禽肉攝入等。
晨悅生活欄目的互動時間為每周一至周四早上8:00~9:00,歡迎親們在留言區暢所欲言,有更多問題也可以在第一財經客戶端參與提問區的互動,您可以到App Store、各大安卓市場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

以下為第一財經App上網友與記者的精彩互動
問:請問吃豬肉有啥不好?
答:豬肉不宜多食,肥肉尤其如此。多食則助熱,使人體脂肪蓄積,身體肥胖,或血脂升高,以致動脈粥樣硬化,產生冠心病、高血壓等。故有肥胖、血脂過高、冠心病、高血壓的朋友們慎用或忌食哦。
問:吃豬肉有哪些需要註意啊?
答:關於吃豬肉,有專家總結出13點禁忌供大家參考:1.不宜食用未摘除甲狀腺的豬肉。2.服降壓藥和降血脂藥時不宜多食。3.禁忌食用豬油渣。4.小兒不宜多食。5.不宜在剛屠後煮食。6.未剔除腎上腺和病變的淋巴結時不宜食用。7.老人不宜多食瘦肉。8.食用前不宜用熱水浸泡。9.在燒煮過程中忌加冷水。10.不宜多食煎炸鹹肉。11、不宜多食加硝腌制之豬肉。12.不宜多食午餐肉。13.不宜多食肥肉。
問:豬肉有哪些營養價值?
答:豬肉由四部分組成,其中肌肉、脂肪、骨骼所占比例大體上為50%、30%和15%,其他還有結締組織等。脂肪是食物中能量最高的營養素。肉類含無機鹽總量約在1%左右。主要含有鉀、磷、硫、鈉、鎂、鈣、鐵、鋅等。豬內臟含有維生素A和C,特別是肝臟含維生素A、C、B5、B12較豐富。豬肉幾乎包含了人體需要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種無機鹽和維生素等重要營養索。同其他營養素相比,豬肉具有耐饑和適口性好等優點。
問:豬肉是不是比牛羊雞等肉營養差?
答:要看你從哪個角度衡量,簡單來說,豬肉營養不及牛羊雞肉,原因如下:1、同等質量下牛肉、雞肉所含的蛋白質大於豬肉,因而更有效地補充能量。2、豬肉的脂肪含量高,因此補充蛋白的同時脂肪也會上漲,所以不建議。3、其它方面如其提供的肌氨酸、微量元素都好於豬肉。總之,從健身、減脂的價值角度來說白肉更合適。
問:我家里有個小寶寶,每天應該怎麽合理吃肉?
答:根據《中國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膳食指南-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對於1歲~3歲幼兒,應每月選用豬肝75g(一兩半),或雞肝50g(一兩),或羊肝25g(半兩),做成肝泥,分次食用,以增加維生素A的攝入量。對於1歲~2歲幼兒,建議每日膳食可選蛋類、魚蝦類、瘦畜禽肉等共計100g,米和面粉等谷類食物100g~125g,用20g植物油烹制上述食物。對於2歲~3歲幼兒,建議每日膳食選蛋類、魚蝦類、瘦畜禽肉類等100g,米和面粉等谷類食物125g~150g,用20g~25g植物油烹制上述食物。
問:為什麽中國人這麽愛吃豬肉?
答:豬肉產銷量居各種肉類之首,原因之一是豬飼養起來受限較少,肉質轉化率高。再加上對養殖環境要求不高,整體養殖成本低於牛羊。從入口角度來說,豬肉受青睞有以下原因:肉質香、菜品更多、合口味。
外媒:微信正在吃掉中國互聯網,但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1/163380.shtml
外媒:微信正在吃掉中國互聯網,但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俊世太保
中國的互聯網如今正在被微信不斷侵蝕,但這種侵蝕雖然方便了眾多用戶,但對開發者生態來說這可能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
來源 | 俊世太保(ID: lijun_taibao)
文 | C. Custer
如果您想了解微信正在改變著中國互聯網,我有一個建議:Katamari Damacy。
這是一款由日本公司Namco公司在2004年開發的視頻遊戲,玩家會在遊戲中滾動一個非常具有黏性的球,這被稱為「katamari」,有點類似於貪吃蛇,這個球會通過滾動黏住周圍物體後不斷越大,一直到屏幕上所有的東西都變成球的一部分,這個時候你贏得了遊戲的勝利。
如今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也越來越像Katamari Damacy這款遊戲,而微信就是那個滾動的小球。
作為一款簡單的聊天應用,它的功能正越來越豐富,從電子商務、遊戲到視頻分享,再到無所不包。今天,你可以用微信完成從預訂出租車到繳納水電費等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個中國互聯網用戶,在過去的幾年里,你可能意識到過去你最常用的十幾個互聯網活動都已經轉移到微信平臺上,如今超過一半的用戶每天會花費超過90分鐘使用微信的應用程序。
微信最近的一個動作,就是強化了移動搜索。我的同事認為未來這會對百度造成極大的威脅。雖然目前微信和百度之間還沒有競爭,但從長遠來看,微信絕對可以利用其用戶數據數據提供個性化的搜索結果,而這可能是百度無法抗爭的。
當然,百度不會是第一家業務受到微信侵犯的公司。
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一度在中國電子支付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但現在只領先微信支付一點點,兩家公司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差距正不斷縮小。優酷土豆、愛奇藝則一度統治了中國的網絡視頻流媒體服務,但當微信公眾號正文只允許插入騰訊視頻的鏈接後,騰訊視頻的市場份額已領先於競爭對手,而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微信。在數字廣告領域,騰訊起步較晚,但它已經開始削減市場領導者阿里巴巴和百度的領先地位,而且它仍在繼續增長。
事實上,這款應用的影響力如此之大,以至於許多中國互聯網初創公司從第一天開始就選擇在微信上創業,而不是試圖建立自己的平臺。對於騰訊來說,這一切都是好消息。而這顯然也並非巧合,它剛剛發布了有史以來最好的季度財報,目前的估值也達到了創紀錄的3260億美元。
但對一般人來說,這可能不是什麽好消息。中國的互聯網,由於不可名狀的原因,已經是一個虛擬的局域網,如今它似乎正在進一步萎縮,而這種壓縮並不是來自政府,而是來自一家盈利的商業公司
在一個大多數中國互聯網互動都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的世界里,騰訊已獲得了令人不安的控制權,這種控制從商業到娛樂,再到公共話語權,幾乎無所不包。

例如,如果你是一家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它可能會選擇在其平臺上屏蔽你的業務,或者關閉其他連接你產品的微信渠道(聽起來很牽強?事實上,這已經發生了)。
或者,它可能只是簡單地使用龐大的、包羅萬象的用戶數據數據庫來複制你的服務,並推出一個更方便所有用戶的微信版本。
即便在最好的情況下,如果微信是中國的一切應用,那麽企業就必須按照騰訊的規則進行遊戲,否則你就會忘記如何獲得絕大多數使用互聯網的用戶。
不用說,在任何固有市場人們通過單一的應用程序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這都會有嚴重的安全隱患。如果你的微信賬號被黑客攻擊,黑客可能會訪問你的銀行賬戶、通過朋友的聊天記錄了解很多關於你的信息。隨著越來越多的日常活動轉移到微信上,這樣的漏洞可能會越嚴重。
而在這個假設的微信世界中,如果整個系統不斷下跌,中國互聯網商業本身就會停滯不前。想象一下騰訊本身遭到黑客攻擊,或者幹脆推送了錯誤的更新。
顯然,我們還沒到那一步。百度和阿里巴巴仍然是騰訊最有力的競爭者。盡管中國網民很愛微信,但他們也還在使用其他平臺。但我們現在很難找到一個騰訊正走在不流行發展方向上的指標。
在各種各樣的互聯網垂直市場中,騰訊正穩步攀升,甚至超過了競爭對手,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微信的普及。一旦這些競爭對手遠遠落後,他們的功能就變得無關緊要了,而騰訊則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
在理論上,如果微信達到了這種程度的控制,用戶可以選擇退出。但在日常生活各個方面廣泛使用微信時,你其實越難從這個平臺解脫,而在聊天應用之間切換也是很麻煩的。
想象一下,從一個控制了銀行、購物、食品訂購、公用事業、賬單支付、工作場所通訊、新聞和娛樂消費、遊戲等需求的應用中切換有多麽麻煩,特別是當我們考慮到這些服務的垂直提供者不那麽容易被找到時。
雖然從技術上講,消費者總是有不使用微信的選擇,但隨著微信的規模越大、越受歡迎,其實選擇往往就越難做出。

有趣的是,微信吃掉中國互聯網的最大障礙可能是政府本身。從法律上講,騰訊某種程度上確實濫用了微信作為市場領軍者的地位,騰訊也曾因違反反壟斷法而被起訴,不過最終其還是被批準了。當然隨著進一步增長,微信可能會在某一天遭遇來自法律的影響。
但微信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和日益包羅萬象的功能,或許仍值得期待。但當騰訊將觸角伸到你喜歡的每一個互聯網角落里的時候,你可能突然有一天會發現它不是那麽方便了。
[本文系俊世太保(ID: lijun_taibao)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C. Custer。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微信公眾號(ID:iheima)]
微信
中國互聯網
贊(...)
分享到:
中國外賣有多火?2017年預計將吃掉2000億元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7127
8月22日,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艾媒咨詢日前發布2017上半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研究報告。報告預測,2017年外賣市場整體交易額將達2045.6億元,增速為23.1%。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數據顯示,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自2011年一直保持較高速增長,但整體市場正趨於穩定。2017年,外賣市場整體交易額預計突破2000億元,與打車並列成為O2O行業交易規模最大的兩個領域。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用戶規模方面,2017年外賣市場用戶將突破3億,環比增長17.6%。分析師認為,在用戶規模趨於穩定的情況下,在線外賣平臺將主要從用戶存量著手,提升服務質量,發掘已有用戶多方位需求,提升用戶粘性,維持用戶群體。
從用戶習慣看,艾媒調研結果表明,外賣已確立成為人們繼做飯、堂食後的第三種常規就餐方式。點餐時間偏好方面,在有空做飯的周末,超過3成用戶仍然表示周末經常點外賣;點餐頻率方面,逾4成用戶表示每周點外賣3次以上,這超過了多數一二線城市白領每周做飯的次數。
此外,外賣市場消費多元化趨勢也繼續加強,非正餐時段的外賣消費增長明顯,接近6成受訪用戶使用外賣軟件訂早餐、下午茶和宵夜。分析認為,下午茶、宵夜等非正餐時段客單價較高,消費用戶的購買力較強,這將成為用戶價值挖掘的重點領域。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連漲兩年吃掉全球九成份額,三星、海力士等存儲巨頭遭中國反壟斷調查
對於三星來說,芯片可以說是整個三星電子業務的“發動機”,得益於DRAM和NAND閃存價格的攀升,三星芯片排位在去年第二季度還超過了老大英特爾並在單季利潤上“逆襲”蘋果。
但對於硬件廠商而言,芯片存儲器價格的上漲讓它們“苦不堪言”。
“繼去年飆漲40%後,今年年初到現在DRAM價格依然在上漲,雖然幅度不到10%,但對本來獲利空間本來就比較小的中國品牌廠來說,是在侵蝕其獲利空間。”集邦咨詢半導體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吳雅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存儲三巨頭的調查顯示了DRAM價格的上漲已經讓下遊廠商處於高壓狀態。

調研機構DRAMeXchange顯示,2018年第一季存儲器三大廠商三星、SK海力士、美光在DRAM產業的市占率分別為44.9%、27.9%、22.6%,存儲三巨頭加起來95.4%的份額顯示出DRAM市場明顯已呈寡占格局。而中國更是全球最主要的存儲芯片消費國,受存儲芯片漲價因素,2017年,中國進口存儲芯片889.21億美元,同比2016年的637.14億美元增長39.56%。
從去年開始,包括手機廠商在內的企業接連對存儲價格上漲進行投訴,有媒體報道,5月31日,中國反壟斷機構已經對三星、海力士、美光位於北京、上海、深圳的辦公室展開突然調查,標誌著國反壟斷機構正式對三家企業展開立案調查。目前三家公司並未對外作出回應。
中國為最大存儲器需求國
這幾年內存價格的飆漲讓不少投機者賺到了不少錢,被稱為“比炒房還要賺錢的生意”。”
從2016年第二季度開始,DRAM(主要包括PC內存、移動式內存、服務器內存)價格一路飆升,每個季度都在刷新銷售額紀錄。IHS Markit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DRAM產值跳增72%,達到722億美元,2018年預估將進一步擴增至844億美元,年增率達16.9%。而上一次這樣的盛景出現,還是在23年前。
集邦咨詢半導體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吳雅婷告訴記者,繼去年價格飆漲40%後,今年年初到現在DRAM價格依然在上漲,雖然幅度不到10%,但對本來獲利空間本來就比較小的中國品牌廠來說,承受著不小的壓力。
據記者了解,存儲在手機中的成本已經達到25%-35%,同時,由於存儲芯片漲價過快,已引發了包括手機、固態硬盤、內存條等產品的陸續漲價。其中,瘋狂的內存條則是一年內漲幅300%。
此外,中國市場對於全球DRAM和NAND的消化量已經高達20%與25%,為存儲器最大需求國。
DRAMeXchange分析稱,盡管中國各地正積極進行半導體扶植計劃,但要達到“技術自主研發”與“穩定量產規模”的目標仍需要至少數個季度以上的時間,對解決成本壓力的燃眉之急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除了此次美光被約談之外,今年年初存儲器龍頭廠商三星半導體也被中國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約談,雖然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這二者事件有關聯性,但足以顯示官方對於DRAM價格高漲的重視。
“目前仍然處於剛開始調查階段,還沒有具體壟斷事證被查明。但就影響層面來看,DRAM價格的漲幅將會持續受到抑制。”吳雅婷對記者說。
“價格聯盟”遭遇各地調查
DRAM上巨額的漲幅給這些芯片巨頭帶來了豐厚利潤。
根據美光、三星、海力士財報統計,2017年,三家公司的半導體業務在中國營收分別為103.88億美元、253.86億美元、89.08億美元,總計446.8億美元,同比2016財年的321億美元增長39.16%。其一季度營收仍在繼續增長。從財報來看,三大DRAM廠商今年首季營業利益率(OP Margin)已達50-70%的水位,不僅是歷史最高,該產品的獲利能力甚至超過技術層級更高的中央處理器。
事實上,在持續收到手機廠商投訴之後,監管機構去年已經開始關註持續漲價的存儲市場,並在2017年底、2018年5月,中國反壟斷機構就以持續漲價問題分別約談三星、美光。
“美光被約談最主要原因是標準型內存已連續數季價格上揚,導致中國廠商不堪成本負荷日漸提高,加上限制設備商供貨給福建晉華儼然是妨礙公平競爭行為。2018年第一季三星、SK海力士與美光在DRAM產業囊括約96%的市占率,與其他終端產品所采用的半導體組件相比,似乎已明顯構成壟斷的條件,未來反壟斷調查的事件可能將持續發生,並且可能將壓抑內存漲幅。”吳雅婷對記者說。
吳雅婷補充道,以反壟斷調查來看,此前在各國已有先例。
2005-2006年間,美國司法部曾裁定三星、海力士、英飛淩、爾必達、美光在1999-2002年間存在價格壟斷行為,對前四家公司處以總計7.29億美元罰款。今年4月底,三星電子等又在美國遭遇集體訴訟,被指控串謀限制DRAM內存芯片供應。
一家名為Hagens Berman事務所律師在美國加州北部地區法院向三星電子、海力士公司和美光科技提起集體訴訟。該律師事務所聲稱,他們調查發現這些主要DRAM制造商互相勾結,限制市場上各種DRAM產品的供應,從而人為地推高了DRAM價格。在集體訴訟指控的時間段里,DRAM的價格上漲了130%,而在同一時間段,三星電子,海力士公司和美光科技的DRAM銷售收入增長了一倍多。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經過之前發改委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中國企業已經明白如何利用政府公權力維護市場公平,也已經知道如何向政府反映市場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此次市場監督總局對三星公司的反壟斷調查,也是中國企業及行業組織不斷向有關部門舉報的直接反映、舉報的結果。
“相比歐盟不斷向谷歌、蘋果、高通等以壟斷理由開出罰單,客觀地說,中國反壟斷機構由於人力有限,對市場監督的力度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制造基地及第二大市場,需要更強有力的市場監督機構保證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王艷輝對記者說。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