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和創業板紮眼的反差,到底說明了什麽? 作者:範小明 導語:同樣是以互聯網公司為主體構成,中概股和創業板,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造成這種紮眼反差的原因中,2個國家股市估值體系的差別,固然是需要正視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出在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互動時的反身性上。 正文: 我之前的工作內容,是研究那些遠赴海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毫無疑問,不管是早先上市的網易、攜程,還是最新上市的阿里巴巴、京東,它們都是中國最優秀的一批互聯網公司。它們身後代表著龐大的高粘性用戶,體驗極好的產品,牢固的護城河。但是當時間走到2014年下半年的時候,一度輝煌的中概股,卻陷入了集體的低迷,股價一再重挫,不少股價近乎腰斬,失血嚴重,其慘狀堪比2008年。我們選取了一些公司的股票,粗覽一下近1年來從高點滑落的幅度(股價單位為美元,最新時間為2015年3月3日)。 ![]() 中概股的滑落,原因有多方面的。阿里巴巴的調整,是因為業績不達預期;奇虎360的腰斬,則源於戰略產品上的迷茫;歡聚時代的下跌,則可能有外國投資者對其業務的不理解;500彩票網墜入深淵,則是對政策風險的回避。但是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問題在中國股市的創業板公司上,則統統都不是無法逾越的“問題”。我們來看看同行業上市公司,在中國股市的市值,是在美國股市的市值的多少倍(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取6.27,最新時間為2015年3月4日。 ![]() 出現如此反差的原因,我們認為公司基本面的差異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後面會講到,基本面會隨著市場喜好的不同而發生改變,是一件很難證實或者證偽的東西。 第一個原因,是2個市場的估值體系差別較大。美國的經濟結構非常合理,互聯網、生物技術、醫藥醫療、高端機器人等行業占比遠超過傳統行業,美國投資人在亞馬遜、蘋果、谷歌等公司上享受到了全球最領先的互聯網產品和投資價值。他們深諳互聯網、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更加註重原創性、生態性、不可替代性。因此對於中國概念股,他們的眼光很嚴苛,除非是容易理解的產品和可預期的高成長,否則,中概股很難得到與美國本土科技公司看齊的估值水平。表面上看,這是2個市場投資人的觀念問題,實際上反映了中美兩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GDP增速將進入7.4%以下的新常態時期,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那些高能耗、重資產、國有性質的企業,面臨著迫切的轉型需求,整個國家在艱難地向互聯網、醫藥醫療、娛樂消費、高端制造等新型行業進發。在最優質互聯網公司已經完成上市之後,大量的本土資金對於中國股市的二線、三線小互聯網企業傾註了高估值的熱情。這就好比大戶人家,哪怕自家的兒子天資一般,也會傾盡家財去培養他,期望他能否成長起來。不管是從國家產業發展的角度,還是從本土投資人的殷切心情來理解,都是非常合理的。 公司一旦上市之後,管理層和資本市場的互動,會對公司的基本面和股價產生重要的影響。索羅斯提過正反饋的反身性原理,當人們預計一件事情要發生的時候,便朝著那個方向去行事,結果更快地促成了那件事情的發生。中美兩國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的預期不同,使得管理層和資本市場的互動模式背向而馳,更加速了中概股和創業板公司在基本面上的重大差異。這是更為重要的第2個原因。 案例一。互聯網公司要獲得證券牌照,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收購一家證券公司,卻僅僅需要資金便可。當資本市場認識到,通過不斷提高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讓它具備一定的資金和實力,去收購優質資產,便能夠實現雙贏,那麽將倒逼管理層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這是2015年創業板“東方財富”股價大漲的奧秘之一。在美股那邊,這種機制完全是失效的,直接斬斷了管理層的夢想(幻想)。 案例二。2014年阿里巴巴宣布參股優酷土豆,後者股價不漲反跌,一度一去不回頭。也許美股投資人認為,阿里是流量的終結者,不是提供者,不但無法為視頻網站導入用戶,而且可能消耗後者的用戶。但是這樣做的直接結果便是,優酷土豆的管理層時時刻刻要考慮資本市場的顧慮,畏首畏尾,難有實質性作為。阿里巴巴也知道了參股的結果,不敢有進一步深化雙方生態融合的動作。但是在中國股市,有了資金的幫助,它可以擴大市占率,完善生態圈,購買優質資源,等。 案例三。藍汛和網宿科技作為CDN行業的雙寡頭企業,市占率和營業收入,都難分伯仲,但是其市值卻地下天上的對比。網宿科技對管理層實行低工資高股權激勵的措施,控制費用,提高凈利潤;藍汛實行高工資低激勵的措施。從原理上來講,對於公司價值是等同的。但是2個市場的觀點不一,認為網宿科技為股東利益著想,股價大漲,而藍汛則管理失控,股價持續暴跌。這更進一步強化了二者對管理層的激勵方法,再進一步加劇了股價的分化。 在通常的投資理論下,資本只是去尋找市場上被低估的股票,在股價漲跌中實現價格發現功能。但是從中國股市的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國本土資金的雄厚優勢,可以幫助上市公司不斷做大做強,這已經超越了通常的投資理論。著眼於未來,小明已經看到了2個非常明顯的趨勢。那就是: 第一,中國A股市場,互聯網行業采用跨市場對比市值的方式進行估值,將難以發揮作用。 第二,資本市場和管理層的互動,存在明顯的反身性效應,未來會有更多的創業公司放棄VIE架構,著眼於中國創業板上市。登陸美國交易所上市,光環將漸漸消失。 來源:範小明的互聯網觀點 |
說史150423
最寒冷的冬天(五十八)南北韓的反差
蕭律師執筆
進入二十一世紀,任何社會似乎都不像北韓和南韓的反差那麼大。
北韓是最早的勝利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統治國家。 那時,他們從蘇聯複製了高度集權的結構和嚴格的安全體系。*** 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裡,蘇聯對北韓的扶助非常有效率;而美國扶植的南韓卻腐敗非常、無能至極。北韓的發展顯示出明確的目的性和強大的國家控制力。
金日成在很多方面繼承了蘇聯的領導和管理體制,他的思想也體現了北韓人某種特定思維。 蘇聯的體制對北韓政治、經濟、社會造成了深造影響。 靈活與機敏讓金日成在共產主義陣營裡遊刃有餘。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到六零年代初,當中國和蘇聯劍拔弩張時,金日成仍能在兩國之間來往自如,既深得他們歡心,又得到他們的援助。中蘇兩國陷入爭鬥,也就無暇顧及對他的限制,於是金日成得以擺脫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控制,獨立追求自己的理想。
美國在後冷戰時期取得了很多成功,其中以南韓的變化最富戲劇性,其成功甚至遠超過「馬歇爾計畫」。 相較之下,南韓既沒有民主傳統,也沒有工業基礎,更談不上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 韓戰後,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在政治、經濟諸多方面呈現出新面貌的南韓。
美國人心甘情願把子弟送到韓國赴死,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反共情結。 美國人到南韓不是來做征服者,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帝國主義者。 隨著冷戰思維日漸淡化,南韓社會一直在順應建立民主制度的衝動。 這種變化大多是由到美國學習並深受美式自由影響的南韓人帶回來的。 這些赴美學習工科的南韓人學到的既有工程技術知識,也有民主思想。
正是美國在冷戰期間的庇護,才讓南韓走上現代化。 首先是軍事現代化,然後是工業現代化,唯獨不涉及政治現代化。*** 這並不是美國人最初設想的結果。但是,如果三十年後回顧那段時期,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南韓經歷了一段不可思議的社會民主化歷程。
南韓所發生的故事,是激進與漸進的奇妙混合體,一切都發生得非常迅速。 它源自韓戰期間的基本需求,亦即打造一支優秀的南韓軍,而前提就是必須有更出色、更專業的軍官。 1952年,一所新的軍事學院在美國壓力下正式落成。這是一所高度模仿西點軍校的軍事學院,最初很多教員都是美國軍官,教學課程也和西點軍校相若,以工程技術為主。 這個國家眾多的優秀子弟被送到這裡—-它成為南韓人材的搖籃。
這是現代化社會的萌芽,或許是創造南韓新興階層的第一步。 這所軍校的影響,以及它在國家建設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許遠比創辦人預見的更為深遠:軍事技術與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程度越高,人們就越會認識到舊體制的陳腐落後,李承晚及其繼任者對這個國家的控制也就愈弱。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學生和美國教官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因為美國教官代表了新的意識和觀念,他們的言行反映了兩種矛盾的概念:尊重軍中的階級,以及此一階級對個人自由的高度尊重。
南韓在1960-70年代的社會發展是項奇蹟,是壞事變好事的範例。 李承晚在三十年間從未放棄狹隘的獨裁意識,他多次鎮壓學生運動。 但人們追求理想生活的浪潮從未停止過,反而在鎮壓下愈演愈烈。 經濟成功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樂觀情緒和自信心,民主獨立意誌暗潮洶湧,首先在學生之間迸發出來。 人民迫切需要變革已是整個國家的歷史大勢。1960年四月,當李承晚下臺時,南韓陸軍參謀長說:「我個人尊敬李承晚博士,但歷史拒絕了他而不再信任他。」
這一切的背後都隱藏著美國深刻的影響。冷戰初期,美國高層人士始終支持南韓實行威權體制,但美國也為南韓帶來了反向的影響。 很多到美國學習的南韓青年發現,人既可以是忠於國家的公民,也可以追求自由的個人,二者並不矛盾。忠於國家隱含著一種內在的複雜性;反對政府同時仍可以愛國,兩者同樣不衝突。於是,南韓社會開始以一種很少人理解而又沒有計畫或預期的方式,以緩慢、踉蹌的腳步,走向更自由的社會。七十年代末期,這個循序漸進的民主化進程起步了。 越來越多南韓青年對自己的能力和生活越來越有信心。 同時他們也需要越來越多的自由,享受越來越真實的繁榮。勤奮工作的精神,良好的教育,使他們成為主宰者,這也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的根本動力。
有一段時間,政府試圖鎮壓這種新興的社會力量,但都在反抗面前敗陣:經濟越成功,南韓公民就越有信心,就越想分享成功帶來的經濟和政治成果。 政治自由化的壓力最初主要來自大學生和工會組織,中產階級隨後加入。八十年代末負責遠東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 西格德說:「到了1987年,南韓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中產階級成為權力階層。政府對付的不再是左翼學生力量。左翼學生可能衝在前面,但背後支持者是強大的中產階級。」南韓轉眼間搖身一變,化為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極為成功的民主國家。南韓第一位民選總統 盧泰愚曾說:「我很難想到,近代史上還有那一個國家能像南韓一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依靠自身力量,從一個集權國家轉變為民主國家。」
在南韓,經濟成功不僅是政府推動的結果,也是順應中低階層民眾需要和期望的結果。也許政府不大情願這種順應,但它對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無法否認。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說史150423
最寒冷的冬天(五十八)南北韓的反差
蕭律師執筆
進入二十一世紀,任何社會似乎都不像北韓和南韓的反差那麼大。
北韓是最早的勝利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統治國家。 那時,他們從蘇聯複製了高度集權的結構和嚴格的安全體系。*** 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年裡,蘇聯對北韓的扶助非常有效率;而美國扶植的南韓卻腐敗非常、無能至極。北韓的發展顯示出明確的目的性和強大的國家控制力。
金日成在很多方面繼承了蘇聯的領導和管理體制,他的思想也體現了北韓人某種特定思維。 蘇聯的體制對北韓政治、經濟、社會造成了深造影響。 靈活與機敏讓金日成在共產主義陣營裡遊刃有餘。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到六零年代初,當中國和蘇聯劍拔弩張時,金日成仍能在兩國之間來往自如,既深得他們歡心,又得到他們的援助。中蘇兩國陷入爭鬥,也就無暇顧及對他的限制,於是金日成得以擺脫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控制,獨立追求自己的理想。
美國在後冷戰時期取得了很多成功,其中以南韓的變化最富戲劇性,其成功甚至遠超過「馬歇爾計畫」。 相較之下,南韓既沒有民主傳統,也沒有工業基礎,更談不上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 韓戰後,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在政治、經濟諸多方面呈現出新面貌的南韓。
美國人心甘情願把子弟送到韓國赴死,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反共情結。 美國人到南韓不是來做征服者,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帝國主義者。 隨著冷戰思維日漸淡化,南韓社會一直在順應建立民主制度的衝動。 這種變化大多是由到美國學習並深受美式自由影響的南韓人帶回來的。 這些赴美學習工科的南韓人學到的既有工程技術知識,也有民主思想。
正是美國在冷戰期間的庇護,才讓南韓走上現代化。 首先是軍事現代化,然後是工業現代化,唯獨不涉及政治現代化。*** 這並不是美國人最初設想的結果。但是,如果三十年後回顧那段時期,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南韓經歷了一段不可思議的社會民主化歷程。
南韓所發生的故事,是激進與漸進的奇妙混合體,一切都發生得非常迅速。 它源自韓戰期間的基本需求,亦即打造一支優秀的南韓軍,而前提就是必須有更出色、更專業的軍官。 1952年,一所新的軍事學院在美國壓力下正式落成。這是一所高度模仿西點軍校的軍事學院,最初很多教員都是美國軍官,教學課程也和西點軍校相若,以工程技術為主。 這個國家眾多的優秀子弟被送到這裡—-它成為南韓人材的搖籃。
這是現代化社會的萌芽,或許是創造南韓新興階層的第一步。 這所軍校的影響,以及它在國家建設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也許遠比創辦人預見的更為深遠:軍事技術與國民經濟的現代化程度越高,人們就越會認識到舊體制的陳腐落後,李承晚及其繼任者對這個國家的控制也就愈弱。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學生和美國教官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因為美國教官代表了新的意識和觀念,他們的言行反映了兩種矛盾的概念:尊重軍中的階級,以及此一階級對個人自由的高度尊重。
南韓在1960-70年代的社會發展是項奇蹟,是壞事變好事的範例。 李承晚在三十年間從未放棄狹隘的獨裁意識,他多次鎮壓學生運動。 但人們追求理想生活的浪潮從未停止過,反而在鎮壓下愈演愈烈。 經濟成功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樂觀情緒和自信心,民主獨立意誌暗潮洶湧,首先在學生之間迸發出來。 人民迫切需要變革已是整個國家的歷史大勢。1960年四月,當李承晚下臺時,南韓陸軍參謀長說:「我個人尊敬李承晚博士,但歷史拒絕了他而不再信任他。」
這一切的背後都隱藏著美國深刻的影響。冷戰初期,美國高層人士始終支持南韓實行威權體制,但美國也為南韓帶來了反向的影響。 很多到美國學習的南韓青年發現,人既可以是忠於國家的公民,也可以追求自由的個人,二者並不矛盾。忠於國家隱含著一種內在的複雜性;反對政府同時仍可以愛國,兩者同樣不衝突。於是,南韓社會開始以一種很少人理解而又沒有計畫或預期的方式,以緩慢、踉蹌的腳步,走向更自由的社會。七十年代末期,這個循序漸進的民主化進程起步了。 越來越多南韓青年對自己的能力和生活越來越有信心。 同時他們也需要越來越多的自由,享受越來越真實的繁榮。勤奮工作的精神,良好的教育,使他們成為主宰者,這也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的根本動力。
有一段時間,政府試圖鎮壓這種新興的社會力量,但都在反抗面前敗陣:經濟越成功,南韓公民就越有信心,就越想分享成功帶來的經濟和政治成果。 政治自由化的壓力最初主要來自大學生和工會組織,中產階級隨後加入。八十年代末負責遠東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 西格德說:「到了1987年,南韓已經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中產階級成為權力階層。政府對付的不再是左翼學生力量。左翼學生可能衝在前面,但背後支持者是強大的中產階級。」南韓轉眼間搖身一變,化為一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極為成功的民主國家。南韓第一位民選總統 盧泰愚曾說:「我很難想到,近代史上還有那一個國家能像南韓一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依靠自身力量,從一個集權國家轉變為民主國家。」
在南韓,經濟成功不僅是政府推動的結果,也是順應中低階層民眾需要和期望的結果。也許政府不大情願這種順應,但它對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無法否認。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 王祖寧、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股份 | 比重 | 買入重點 | ||
Hutchison (13) | 14.2% | 業務國際化,上半年業績理想 | ||
Manulife (945) | 10.6% | 美國退市及加息的受惠者、首季業績理想 | ||
Launch Tech (2488) | 10.5% | 車聯網概念 | ||
Sinotrans (598) | 9.8% | 物流及重組概念、首季業績理想 | ||
Sunny Optical (2382) | 7.4% | 近月公佈的付運量理想、新的鏡頭應用如remote touch screen及車載鏡頭等 | ||
FE Consort (35) | 7.3% | 年度業績理想,股價對資產淨值仍有大額折讓;澳洲房地產資產仍可令人憧憬 | ||
Huadian Fuxin (816) | 7.1% | 首季業績理想;多元化的發電項目、核電會是未來看點 | ||
China Power (2380) | 5.8% | 受惠煤價下跌,估值相當吸引 | ||
United PV (686) | 5.1% | 光伏發電,早前的盈喜預告業績將理想 | ||
Cash | 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