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警告:全球風險助長信貸泡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500國際清算銀行警告,全球資產價格已經漲到了5年前信貸泡沫以來的最高水平,可能將再度與真實經濟失去相關性。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一份季報中表示,「考慮到其風險的大小程度,一些資產的價格顯然處於歷史記錄中的高水平位置。」
抵押貸款債券的收益率已經降至記錄最低水平。而且公司債的息差也已經縮小至2007年的水平了。國際清算銀行警告稱,在經濟預期普遍走弱的背景下,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情況。
此前,IMF和OECD都相繼下調了2012年和2013年的全球各地經濟增長預期。國際清算銀行表示,「不同尋常的是,股票和固定收入的增長背景是全球經濟前景低迷。過去,經濟增長的預期降低通常會導致違約率上漲和債券收益率上漲。」
更奇怪的是,美歐公司都警告稱利潤有可能會大幅下滑,國際清算銀行稱,華爾街的盈利預期下降「尤為明顯」,下調預期的公司比例「不同尋常的高」,但是股價卻還在上漲。
下圖為公司股價和盈利的走勢對比:

國際清算銀行還表示,債券投資者稱,相比過去而言,現在的風險回報越來越少,但在銀行存款利率接近零、其它低風險投資走弱的背景下,實在沒有什麼別的選擇。
如今的情況與2006年到2008年的情況相呼應,當時「存款過量」讓世界到處都是便宜資本、低收益率,保險公司和養老金因此承壓,去購買希臘和冰島的國債,就是為了尋求高一點的收益率來滿足自己未來的償債需求。
國際清算銀行還稱,目前的資產價格上漲主要是由於歐洲央行開始放鬆對歐洲銀行貸款而引發的,顯然,歐洲央行扮演了最後貸款人的角色。這在很大程度上見底了歐元區分裂和主權債務違約的風險。
此外,中國經濟開始回暖也是一個因素,此前的數月中,對中國需求的擔憂一直困擾著大宗商品市場,現在顯然已經開始消散了。
而全球央行紛紛削減利率以及美聯儲的QE3也對資產市場起到了提振作用。
還有一點比較奇怪的是,資產價格上漲是發生在銀行去槓桿化、紛紛出售資產的背景下:

歐元區銀行一直在拋售資產來達到新的資本要求,不斷地退出新興市場,同時削減了對「歐豬五國」的主權債券風險敞口至2010億美元,在2010年初,這一數字是1萬億美元。
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清楚地顯示,自從歐洲銀行間市場關閉之後,歐洲銀行業系統已經「理智化」了,同時也暗示歐元區北部的銀行現在能夠經得住歐元區破裂的衝擊了。
美國自由港公司LNG出口解禁,助長美國天然氣出口野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999
美國自由港液化天然氣(LNG)公司正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海岸上建設LNG出口項目,目前已經與亞洲買家簽訂了兩份貿易合同。來自日本的東芝和韓國的SK分別與自由港公司簽訂了每年220萬噸LNG供應協議。
按照合同簽訂時亞洲LNG價格,自由港公司每份合同大約價值在16億美元/年。這無疑激起了美國其他天然氣生產商出口的慾望。
今年5月,自由港公司成為繼路易斯安那州Cheniere能源公司後第二個獲得可以向沒有與美國簽訂貿易協定的國家出口天然氣的許可證。
自由港公司已經與日本大阪燃氣公司,中部電力公司以及BP簽訂了類似的LNG供應協議。而與東芝和SK的新的協議則可將自由港新建設的LNG生產線得到充分的利用。
按照美國能源部的要求,到目前為止只批准兩個LNG出口貿易項目。但據美國能源部透露,目前在排隊等待批准的出口項目中,排在第三個的是一個二線項目。能源部正在考量是否給予批准。
FT評論稱,
這些合同已經標誌著美國成為亞洲一個重要的燃氣供應商,與來自澳洲和中東的天然氣開始了強有力的競爭。
對於東芝等出口商來說,與自由港公司的協議可以帶來極其豐厚的利潤。東芝等公司可以用美國天然氣基準Henry Hub的價格購入,目前這一價格在3.6美元/mBTU,然後運回亞洲以15美元/mBTU(當日)的價格銷售。即使考慮到運輸成本和液化消費(6美元至8美元/mBTU),東芝等出口商的利潤依舊非常有吸引力。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如果出口成為趨勢,是否會推動美國天然氣價格走高。如果出現這個問題,或將促使美國能源部門很快停止未來出口的許可。
資管公司助長羊群效應 新興市場將迎顛簸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39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資本市場的連鎖反應,投資者至今記憶猶新。華爾街百年投行雷曼兄弟的轟然倒塌不僅沈重打擊了其它西方金融機構,就連新興市場企業也不能幸免。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本周發布的一份報告中估計,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後,由於美元一時間成為避險資金的天堂而出現大幅升值,包括中國、俄羅斯和巴西在內的總計5萬家新興市場公司遭受了近300億美元的損失。因為這些公司持有了很多衍生品合約,而且這些合約的特點是只有當美元弱時,它們才具有保值功能。但是在雷曼兄弟倒閉之後,它們都沒有預料到,美元竟然會在短短的時間里上漲如此之多。
這是在全球聯系更加緊密的背景下,金融市場突發事件給投資者留下的一個深刻教訓。在全球金融市場再次面臨轉折的今天,這個教訓顯得尤為珍貴。美聯儲本周釋放信號將於明年收緊貨幣政策,美元指數聞聲創下17個月新高,因為更高的利率將使美國資產更具吸引力。
這無疑可能對全球資本和金融市場帶來另一場沖擊。自2008年以來,西方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是如此寬松,以至於投資者對於新興市場的資產近乎趨之若鶩,哪怕投資回報只有一點點。BIS在報告中指出,這導致了一個驚人的、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的融資結構轉變:
那些曾經習慣於從銀行獲得資金的俄羅斯、巴西、中國和印度企業,現在越來越多地選擇了通過向全球資管公司出售債券作為融資手段。
這樣做的風險在於:當西方央行提高利率時,曾經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將會回流,產生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實際上去年,一個小規模的回流就發生了,當時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即將“縮減”其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
而且,如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的那樣,不同口徑的統計數據會讓這些資金流顯得更加撲朔迷離。如果你看各國家統計局的債券發行數據顯示,新興市場國家去年新發債券1520億美元,未到期債券余額總計6500億美元。然而,如果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等國家企業發行的報告顯示,它們去年發債金額是2650億美元,債券余額達1.2萬億美元。
該報認為,造成如此顯著差異的原因在於很多企業借用了離岸平臺發債,當局很難追蹤到相關金額。更糟糕的是,海外發展的趨勢伴隨著貨幣錯配現象的加劇,也即:
債券票面和利息以美元計價,而企業償還這些債務的收入卻以國內貨幣計價。
對於部分公司,例如俄羅斯、南非或巴西的大宗商品交易集團來說,這樣的貨幣錯配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它們很容易就可以拿到美元。但是對於另一些公司,美元升值將會給它們帶來巨大的風險。華爾街見聞網站月初介紹過,因年內人民幣兌美元貶值,鋼鐵、航空業受沖擊較大:
寶鋼上半年匯兌損失高達2.7億元,去年同期則為匯兌收益4.7億元。
南航受匯兌損失拖累,上半年出現凈虧損,損失額達到10.2億元,上年同期則為實現凈利潤3億元。
2014年上半年,中國的航空公司匯兌損失達27億元,而去年同期匯兌收益則高達41億元。
印度央行行長Raghuram Rajan以貨幣錯配的風險警告很多國內大公司。BIS的報告也充斥著擔憂情緒:
中國的地產開發商以及印度的能源和公用事業公司的資產和負債看起來並不匹配,而這類公司今年來是比較熱衷於發行國際債券的。
本周一,見聞網站還援引了BIS的《季度評估》(QuarterlyReview)報告稱,2015年,包括巴西和中國在內的企業需要債務再融資900億美元,而2017與2018年至多需要1300億美元。一旦國內經濟放緩或美元走強,它們將面臨挑戰。
更糟糕的是,資管行業的動向趨同,容易在債券投資者之間引發羊群效應。因此,風險在於,一旦印度或中國的某企業債違約,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群體逃竄效應和進一步的連鎖反應。
實際上,這樣的情形已屢見不鮮了,新興市場遭遇資本流出而大幅波動的情況也早有先例。不過,BIS本周的報告也有幾個令人欣慰的亮點。例如,新興市場企業現在發行的債券期限更長了。另一個就是,它們減少了對那些高風險衍生工具的使用,畢竟2008年這些衍生品帶來的痛楚仍在它們的記憶中。
部分央行官員希望企業和投資者能夠吸取前車之鑒,並做到未雨綢繆,尤其是在去年“縮減”購債預期引發了沖擊之後。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一位美聯儲高級官員的話稱:
新興市場有一整年的時間去思考其中的風險,我們早就清楚地暗示了我們的意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iPhone需求助長蘋果利潤 緣何股價反而暴跌8%?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8272.html
中國iPhone需求助長蘋果利潤 緣何股價反而暴跌8%?
一財網 周艾琳 2015-07-22 09:05:00
Apple Watch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新增長點,然而現在看來已經落空。對於一家創新企業而言,沒有新的增長點而只是吃老本,極其容易打擊投資者信心。
諷刺的一幕發生在原本開局亮眼的美股財報季——蘋果利潤超出預期,中國的巨量iPhone需求功不可沒。然而,其股價卻被業內調侃為在盤後交易時段“三分鐘蒸發掉1.5個小米”。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在截至6月27日的第三財季,蘋果公司凈利潤上升至106.8億美元(或每股1.85美元),超於預期,同時高於去年同期的77.5億美元,收入為496.1億美元,同比上漲32.5%,超出預期。此外,蘋果公司預計第四財季收入為490億美元至510億美元,低於分析師平均預期511.3億美元。

(蘋果三季度在中國的銷售額僅次於美國)
收盤後,大概率由於第四季財測不及預期,股價盤後急跌8%,常規交易時段,蘋果股價下挫1%,報130.75美元,令Nasdaq指數承壓。此外,同期發布財報的微軟股價也遭3.5%的大跌,雅虎盤後公布季報後也大跌1.8%。今日App Store、Apple Music、iTunes Store等多項服務宕機超過三個小時。


(股價盤後急跌8%,常規交易時段,蘋果股價下挫1%,報130.75美元)
中國市場對蘋果業績增長作出巨大貢獻。iPhone銷售占到蘋果總收入的59%,其中,中國市場更是為iPhone的消費主力軍。蘋果公司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12%,至132.2億美元。其中,iPhone銷量增長87%。中國有望超越美國,成為蘋果公司的第一大市場。
然而,中國巨量需求似乎對蘋果股價回天乏術。一美股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Apple Watch原本是被寄予厚望的新增長點,然而現在看來已經落空。對於一家創新企業而言,沒有新的增長點而只是吃老本(iPhone銷售),極其容易打擊投資者信心。此外,業界對於蘋果下半年預期不佳,這也造成股價盤後重挫。”
英國《金融時報》也評論稱,自蘋果發售iWatch以來,業界和消費者大都對該產品持平淡甚至負面的評價。雖然蘋果並沒有對外公布其手表業務的上半年銷售額,但業內人士均對其達到目標銷售額的可能表示懷疑。蘋果的這一次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嘗試,未來的發展到底如何?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不論前景如何,不可否認的是,此次蘋果股價暴跌實在出乎了眾多分析師預料。在二季度公布財報後,蘋果股價就反應平平,但當時蘋果股價在過去12個月中的漲幅已高達近40%。根據Factset表示,分析師此前對該公司無比樂觀,多數分析師給了蘋果買入評級。在包含了40名分析師的調查中,後12個月的蘋果股價目標位被定在每股147.62美元,這較之上周五收盤價的129.62美元整整高出了14%。
由於iPhone6和iPhone6 Plus 大受歡迎,中國需求尤其龐大,中國在今年上半年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iPhone市場,這也支撐了蘋果業績。然而,業界普遍擔憂,智能手機行業的增速會在今年下半年放緩。中國需求放緩也在擔憂之列,一旦市場需求飽和或經濟增速放緩,這都可能打擊消費支出。5月時,IDC下調了其對於全球智能手機增長的預測,預計2015年增速為11.5%,2014年時這一數字高達28%。本月初,德意誌銀行分析師Sherri Scribner預計,iPhone6今年下半年的銷售量將放緩,蘋果的表現將在2016年弱於行智能手機業平均水平。
編輯:於艦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券商股瘋漲另有玄機:分級基金助長效應顯現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492.html
券商股瘋漲另有玄機:分級基金助長效應顯現
一財網 謝丹敏 2015-11-11 23:12:00
“一些人還在買入證券類B。”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些證券類分級即將上折,很多投機盤看重的是上折複牌後的搶權行情。
11月11日,在光棍節的日子里,盡管天氣的寒冷讓股民感知到了冬天的來臨,但券商股的尾盤發力也讓他們繼續沈浸在市場的暖意中。
不過,隨著指數點位的不斷攀升,市場各種風險也在積蓄。盡管預知了一定風險,但風險偏好者仍在期待股市能往上再走一會兒,尤其是他們押註的券商股及證券類分級B。
“一些人還在買入證券類B。”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些證券類分級即將上折,很多投機盤看重的是上折複牌後的搶權行情;這也是助推昨日券商股尾盤上漲的原因之一。
分級基金罕見折價 套利盤大肆反向操作
自IPO重啟消息公布以來,券商股成為市場領漲龍頭。漲勢正酣之時,券商股走出了連續三個交易日的漲停潮。
對於這波行情,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IPO重啟是誘因,但內在的邏輯還是出於估值修複的自發需要。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11月2日,今年以來申萬券商(851931)指數累計跌幅達到39.15%,位居滬深兩市板塊跌幅榜首。
隨著反彈的深入,券商股業績向好。“在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大和資本市場逐漸回暖的重要關口,IPO的重啟預示著市場正逐步回歸正常,更是直接提振券商業務。”中航證券分析師符旸認為,10月份以來,資本市場企穩回升,市場成交額逐步放量,兩融余額重回萬億,再加上IPO重啟助力,券商經紀業務、自營業務、投行業務和兩融業務均將得到明顯改善,並有望在四季度迎來強勢增長。
在主流聲音中,以上因素主導了券商股快速實現估值修複。但在一些精通分級基金領域的投資者看來,券商股漲停潮背後,離不開證券類分級基金的助推作用。
當券商股漲停潮湧之時,一些套利及投機資金已經先知先覺地在布局了分級基金,並造成後者場內份額的快速增長。以申萬菱信證券分級基金為例,11月2日的場內份額為48.96億份,但到11月10日這一份額變成了56.1億份。易方達證券分級11月2日場內份額為5.28億份,但到11月10日這一份額變成了6.28億份。
分級基金場內份額的暴增,時常離不開套利資金的追捧。上述研究員稱,過去一段時間券商股股價確實有被低估,一旦市場回歸正常狀態,這一板塊具備一定的配置價值。但接連三天的漲停,也跟套利資金沾上了關系。
據集思錄網站統計,當券商股出現第一個漲停板時,折價率最高的一只證券類分級基金的整體折價約10%,其他多只證券類的分級整體折價率在5%左右。這意味著,如果當天二級市場買入分級A、B後合並(當日可盲合)後,在第二交易日贖回,這樣的反向套利能鎖定約5%甚至更高的收益。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在上述研究員看來,還是歸因於分級基金本身的制度缺陷。當券商板塊整體漲幅出現10%時,證券類分級母基金漲幅10%,分級B漲停,但分級A部分微跌,這樣的的情況一經發生,就讓證券類分級基金出現了整體的折價率。對於套利投資者來說,這是不錯的套利機會。
“現在大部分券商軟件都實現了盲拆和盲合的功能,反向套利只要兩個交易日就能完成。”上述研究員稱,券商股和證券類B暴漲的時候,證券類分級A還不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套利資金同時在蜂擁進場搶A和B,然後合並。二級市場上推高了A、B的價格,然後合並後一級市場贖回,二級市場買盤支撐著A的價格不會暴跌。
“問題是分級B開盤後不久就漲停了,套利資金想搶B可能要拖到第二天。”該研究員進一步稱,那幾天折價率一直存在,刺激著套利資金不斷進場,這樣的情況維持了至少3個交易日,造成的結果是場內份額增長的規模超過母基金的贖回規模,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券商股的強勢維持了更長時間。
對於套利投資的收益率,楊宇則提出異議:“行情好的時候,其實更應該拿B,這樣的收益遠遠大於額外的套利收益。第二天券商股一高開,當天的收益完全能超越前一天合並帶來的收益。
時移世易,在瘋狂過後,券商類分級整體的折價率基本消失,有些甚至出現了溢價。這也讓押註證券類分級套利的參與者失去了興趣。
投機者的新希望:推一把券商股賭上折
不過,只要指數還在漲,證券類分級的機會還是有的。
隨著連日來的瘋漲,一些證券類分級已經或者即將上折。截至11日,本輪反彈以來,招商證券分級成為第一只上折的證券類B。此外,仍有其他多只證券類分級的凈值正在逼近1.5元的上折閥門。
上述研究員稱,就過往經驗而言,上折會有搶權行情,很多人為此會繼續買入證券類分級B,期待能在複牌後搶到1~2個漲停板。正因如此,11月11日,盡管券商指數漲幅略超2%,但仍券商B級(150236)、券商B(150201)、證券B基(150344)三只證券類分級B漲停。
與投機者的風險偏好相比,經歷過多輪牛熊轉換的老股民則並不看好券商股的“現在時”。一位具有十多年股齡的資深投資者對本報記者稱,自己炒股的原則是只買看得懂的股票;且不論券商股中長期會不會漲,短期瘋漲過後正常也是需要調整去把風險釋放掉的。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看到了證券類分級A的投資價值。楊宇稱,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投資者在上折複牌首日都會留住分級B,期待此後兩天左右的搶權行情;同時隨手拋掉分級A,使得分級A會出現較大跌幅。
無論當前表現如何,券商股在A股市場今年的波動中,仍屬於超跌股,這也支撐了中長期券商股的投資價值。截至目前,中信證券、申萬宏源等仍位列今年以來A股跌幅榜前列。符旸對券商行情則頗為樂觀。他稱,雖然經過三個“漲停”,但券商整體估值仍然處於較低水平,利好還將逐步釋放,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因為,券商板塊將會在未來呈現出震蕩上揚的行情。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空間家軤震宇:找到企業服務的痛點,火上澆油而拔苗助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9/153162.shtml
導讀 : 在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2015年創業社群大會上,空間家創始人、執行董事CEO,軤震宇分享對於下一代企業服務的思考。
i黑馬訊(蒲鴿)12月8日消息,在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2015年創業社群大會上,空間家創始人、執行董事CEO,軤震宇分享對於下一代企業服務的思考。
軤震宇指出,2C領域已經出現很多重量級公司,而2B領域剛剛興起,2C領域的經驗正在往2B領域傳遞,而且未來企業的各個服務行為都將走向外包。
他強調2B企業服務一定要有穩定的收入,線下做實才有機會。“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是要拔苗助長而是要火上澆油。”過去11年,他專註於幫企業找到合適的辦公空間,未來會將這一點徹底打透。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在分享創業之前,簡單做下自己介紹。70後的創業新兵,本科學習計算機和數據挖掘,過去11年一直專註於幫企業找到合適的辦公空間。我幫助服務的企業在銷售收入上從一個億做到一千億。
4個月前我從這家企業離開,創立了空間家,註冊資本一個億。黑馬會的劉總給我的評論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創二代”。
找到企業服務行業的痛點
未來的企業形態已經發生變化,從去年到今年,2B端的生態得到越來越多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重視,大家從2C端挖掘經驗,快速用於2B領域,在企業采購、金融、IT、辦公空間等環節中使得企業生態鏈開始進化。
在這過程中,企業外包將成為必然,從中小型企業到大型企業,從財務管理、行政到文秘等一系列企業服務行為,都將走向外包和共享。
事實上,每個企業都面臨選址問題,這里面痛點不少,虛假信息成本高、人員冗余…這是整個行業的痛點。空間家想去定義一個新的行業,從企業選址、企業行政服務入手,做企業的大管家,模式偏線下,打通企業與空間之間的連接,讓企業和空間進行真實高效的匹配。
之後,從企業的選空間到入駐空間到用空間,我們再進行細分,只要一個電話,或者APP下單,空間家工作人員就會上門,以企業管家的形式免費提供服務。
空間家瞄準的是企業全成長周期,主要提供兩個方面服務:一方面從業態上來講,從初創企業所需要工位,辦公座位,共享座位,到100平米至300平米辦公寫字樓,到一層樓,甚至一棟樓,一個產業園。
從企業方來講,我們關註所有企業的成長,無論是初創企業、微型企業還是中型企業,上市公司。
4個月累積成交額過億的商業邏輯
創業4個月以來,135天時間,我們有600個員工,覆蓋中國10個城市,上線6萬個真實空間,30萬家企業數據,截至11月底,空間家的累積成交額已經超過一個億。
理想很豐富,現實很殘酷。在過去的4個月中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空間家為什麽不做Wework的孵化器,空間家是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空間家為什麽不燒錢做收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當時是怎麽做的。
第一,選擇做中立平臺,還是選擇團隊自營?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在向中立平臺發展,但會擁有一個非常強的自營團隊,所謂“地派”的方式。自營團隊在將整個交易結構進一步清晰後,再將其推向整個平臺市場,我們是一個地派比較接地氣的公司。
第二,線上獲客還是線下獲客?面對C端企業,我們線上能力較強,但是面對B端企業,我看到我很多朋友融到錢以後,拿到錢的方式就要去找更多面對B企業的銷售團隊。我們也是一樣,希望用線下地推能力,在線下獲客,不是拔苗助長而是火上澆油。
第三,穩定收入還是瘋狂補貼?面對C端客戶時,少不了瘋狂的補貼,因為面對市場上的競爭對手時,融資是第一位的。但做2B企業需要穩定的收入,一定要有穩健的創收,把線下做實才有機會。
這三點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空間家與黑馬會已經成立了黑馬空間家計劃,我們會在22個城市為所有黑馬會的兄弟們免費提供選址空間服務,並拿出1億現金做補貼。
宜人贷上市背后:依靠关联交易拔苗助长,风险敞口加大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601/t20160127_766037.htm
人印象深刻。不过,这些漂亮数据背后,隐含的是与其宣称口径不一致的商业模式及非常规增长背后的风险敞口。这种结果的产生,与宜人贷大股东给予的“支持”密切相关。现在的悬念是,这种用关联交易方式带来的“拔苗助长”,能否令宜人贷顺利实现软着陆。宜人贷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是不是对其“拔苗助长”的某种“用脚投票”?符胜斌/文

宜人贷又一次向纽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这是自2015年春节以及7月份,其先后两度向纳斯达克递交申请未果后,第三次发起上市冲击。俗话说,事不过三,宜人贷的这次冲击颇有志在必得之势。2015年12月18日,宜人贷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美股市场中国互联网金融概念第一股。虽说上市首日即破发,但其创始人唐宁终究是如愿以偿。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宜人贷此次上市获得成功,离不开其“靓丽”财报的支撑。具体来讲,就是宜人贷盈利的“快速”增长。
2013年,宜人贷亏损834万美元,2014年亏损450万美元,但在2015年上半年竟然实现盈利1730万美元。而到了2015年9月末,盈利数则进一步攀升至3078万美元,短短3个月时间的盈利几乎相当于整个上半年的水平。同期比较来看,宜人贷2014年9月末的盈利仅比当年6月末增加了100万美元左右,宜人贷盈利能力的飙升着实令人目瞪口呆。这就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宜人贷究竟是运用了怎样的经营管理方法让自己的盈利能力能得到如此高速的增长?在这种高增长模式下,是不是还隐藏着什么?
要解开这些疑惑,让我们首先从宜人贷的商业模式开始分析。
是纯粹的P2P吗?
宜人贷在其招股书中对自己商业模式的描述是“中国领先的在线消费者金融平台”,主要是通过“连接、匹配投资者和个人贷款者执行借贷交易”。打开宜人贷的网站,“宜信旗下P2P网贷平台”一行字跃入眼帘。显而易见,宜人贷将自己定位为P2P平台。
从本质来看,P2P应是一个纯信息撮合匹配平台,典型者有美国的LENDING CLUB(以下简称LC)。LC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只是撮合借贷双方,本身并不承担风险,收入主要来自于中介服务费。贷款人最终是否能还款,与LC这个平台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不论贷款质量好坏,都不会影响服务费收入。从理论上讲,LC的业务规模可以无限扩张。但宜人贷的商业模式似乎与典型的P2P存在很大出入。
在宜人贷的网站,可以下载《宜人贷借款及服务协议》和《宜人贷风险备用金服务协议》(以下分别简称《借款协议》和《风险备用金协议》)。在这两份协议中,恒诚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运作宜人贷的公司,以下简称“恒诚科技”)作为协议一方,要求借款人向其支付平台管理费,主要用于为其提供借款信息咨询、信用评估、出借人推荐等服务,费用直接从借款金额中扣除;要求出借人向其支付平台服务费,主要用于为出借人提供信息咨询、催收回款等服务,费用直接从出借人所获取利息收入中扣除。
光从这点来看,宜人贷似乎只是撮合交易,但《风险备用金协议》则为这个结论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该协议中,恒诚科技承诺,将从自己收取的借贷双方服务费中按一定比例抽取资金存入专门账户,这笔钱主要用于补偿出借人可能存在的回款损失。当借款人不能及时归还欠款时,恒诚科技将从风险备用金中拿出资金垫付欠款,同时出借人将债权转让给恒诚科技,由恒诚科技进行追讨。这一制度设计,相当于恒诚科技向出借人给与了“刚性兑付”的承诺。
前面提到,纯粹的P2P公司是不会介入借贷双方的交易,出借人是否能按时足额收回借款的风险由其自身承担,P2P公司不会承担任何贷款风险,也不会给出借人任何补偿。宜人贷则不同,其通过《风险备用金协议》深度介入借贷双方的交易,并将借款人的风险转嫁于自身。从这个意义上看,宜人贷本质上不是一家P2P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家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与小额贷款公司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模式,从宜人贷对借款人的收费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佐证。
宜人贷将借款人按信用等级分成了从A到D四个级别,A级客户信用级别最高,然后依次降低。对于不同的等级,宜人贷给予了不同的利率和收费水平(图1)。

从图1可以总结出宜人贷业务的两大特点。
一是不论信用等级如何,借款人向出借人所付出的借款利率水平相差不大,大体处于同一水平。这表明出借人面对的是无差别借款人,风险相同。
二是借款人信用等级越低,所付出的借款成本越高。比如D级客户,所付出的借款成本相当于借款本金的四成,若其借款10万元,最终拿到手上的只有6万元。借款人在超出借款利率之外承担的费用,随着信用等级的降低而升高。
这两大特点,结合前述对《借款协议》和《风险备用金协议》的分析,大致可以认为,出借人通过宜人贷产品获取的收益相对固定,如果扣除向宜人贷缴纳的服务费,收益水平应在10%左右。而借款行为产生的大部分风险,是由宜人贷承担,因此,宜人贷也相应收取了高昂的服务费。这笔费用表面上是服务费,实质是借款人为借款行为所付出的风险溢价。宜人贷也通过收取高额的咨询服务费,规避了年利率超36%不受法律保护的风险。
纵观图1,宜人贷借款人所付出的成本其实是比较高的。以信用等级最好的A级客户为例,其付出的成本为16.9%,远远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这是否意味着宜人贷的客户,即使是A级客户,也难以凭借自身信用从银行融到资金呢?从事这些业务的宜人贷,自身的风控能力究竟怎样呢?是不是比专业机构还要“高明”?
放大的经营风险
金融机构最核心的能力之一是风险控制能力。宜人贷通过以大比例收取借款人服务费的形式介入借款交易,使得自己背负了巨大的借款风险。对于这些风险,宜人贷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加以平衡呢?
根据宜人贷披露的信息,截至2015年9月底,宜人贷的借款人总计有9.85万人,其中线上4.86万人,线下约5万人。这一水平较2014年的3.93万人,增长一倍有余。即使较2015年6月的6.21万人而言,短短3个月时间也增加了50%。在借款人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宜人贷的借款规模也在飞速增长,从2013年不足3亿元,短短2年多时间就超过60亿元(表1)。

由于风险备用金机制的存在,宜人贷借款规模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的放大。宜人贷计提的风险备用金也从2015年6月末的4000万美元增加到9月末的6000万美元,以应对不断增加的风险敞口。
在结构上,宜人贷面临的风险则更大。从历史情况来看,宜人贷的借款人结构越来越劣化,低信用级别客户越来越多。C级、D级客户从无到有,从2013年、2014年几乎为零,到2015年成为主流。截至2015年9月底,在总额为62.56亿元借款中,属于D级的就达49亿元,占比超过78%(图2)。

不仅如此,宜人贷A级客户的借款额也显著下降。截至2015年9月末,宜人贷A级客户借款额为7.25亿元,而2014年末为19.17亿元,与A级客户显著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D级客户的暴增(表2)。

宜人贷借款人结构及借款金额的变化,给宜人贷带来了毋庸置疑的风险敞口。截至2015年9月末,宜人贷的利润不过3000多万美元,大约折合人民币2亿元。如果D级客户的违约率超过4%,这部分利润就将被吞噬。
从历史上看,宜人贷3个月内的逾期率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2013年、2014年均未超过1%。但情况从2015年起就发生了显著变化,2015年6月,3个月内的逾期内达到2%,到了9月份,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了1.4%,这一逾期率较2014年翻了一番(表3)。

对于3个月以上借款的逾期率,宜人贷在招股书中声称,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数据有限,只能展示宜信的历史情况,并且提醒,这些数据有可能和宜人贷将来产生坏账的数据不同。考虑到宜信和宜人贷之间的关联关系,二者的风控能力大体相当的话,如果引用宜信的数据,结果对宜人贷更加不乐观。这是因为,宜信3个月以上借款逾期率逐步攀升,大致在6%-8%的水平,而D级客户的逾期率则更高,一些时间比较久的借款,逾期率在8%以上,甚至超过10%。
也许是有鉴于宜信D级客户“可怕”的逾期水平,宜人贷自2015年开始就计提了大额的风险准备。2015年6月,宜人贷计提了大约4000万美元的风险准备金,9月则计提了6000万美元,3个月时间增长50%,且分别占同期总资产的24.7%和36.4%(表4)。

宜人贷计提的风险准备金,如果以62.56亿元(折合9.84亿美元)借款计算覆盖率,也就是贷款拨备率为6.1%,高于2.5%的监管标准和一般商业银行标准,但从净资产与借款总额(类似资本充足率)比值来看,这一比值在6.7%左右,低于8%的银监会最低标准。
还有一个细节,宜人贷净资产与借款总额的比值,在2015年6月份时大约是8.9%,而彼时宜人贷的借款总额为37.05亿元(折合5.98亿美元)。这是否意味着,宜人贷在快速扩张规模的同时,在放松风险控制?
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宜人贷借款人所付出的借款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从16.9%到39.5%。在这样的借款成本下,不知借款人需要从事怎样的业务才能以所获得的收益来覆盖自己支付的成本?
综上所述,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宜人贷的规模在2015年开始了迅猛的增长,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低级别客户的大量涌入,由此放大了宜人贷的经营风险,经营安全边际和空间被大幅压缩。宜人贷虽然采取了收取高昂服务费、加大计提风险准备金等措施,但由于低级别客户规模的暴增,如果不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其运营风险将会越来越大。宜人贷要想实现持续运营,必须在借款人控制方面采取更符合实际的措施,要对借款人进行更为有效的甄别,而不仅仅是为了“冲击”账面业绩。
如果说宜人贷借款端的增加令人感到“惊异”,宜人贷出借端的变化就只能用“匪夷所思”来形容了。
2015年6月,宜人贷的出借人尚只有5.92万人,但仅仅过了3个月,其出借人数一举增加到18.57万人,增长速度非常“夸张”,尤其是线上出借人的增长更为突出(表5)。

此时,一个疑问就浮出水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宜人贷在短期内能获得如此之多出借人的“青睐”。毕竟,想借钱的人好找,愿意借出钱的人不好找。
“高深莫测”的关联交易
显然,宜人贷出借端规模的异常增长,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商业理解范畴。要解开这个谜团,从宜人贷的股东构成入手或能看出端倪。
恒诚科技是唐宁持股40%的公司,另外2名自然人孔繁顺、田彦分别持股30%。孔繁顺是宜信创新产品中心总经理,而田彦与唐宁一起,共同控股了宜信系内的很多企业。一般是唐宁持有90%以上股权,田彦则持有剩余少量股权,比如宜信惠民投资公司、宜信致诚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
公开资料显示,唐宁毕业于北大数学系,拥有美国南方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曾在华尔街DLJ投资银行从事金融、电信、媒体及高科技类企业的上市、发债和并购业务。他从“小贷之父”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模式中获得启发,2006年创办宜信,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经过多年的深耕,唐宁已打造了一张覆盖投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融资租赁、第三方支付、征信评级等许多业务在内的业务网络,产业链涵盖到了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各个环节(图3)。除此之外,唐宁甚至还涉足了出国咨询业务。

在唐宁的商业王国中,宜信的业务无疑是核心之一。宜信模式的核心是债权转让,比如唐宁团队提前放款给需要借款的用户,再把所获得的债权进行拆分、组合、打包成类似固定收益的产品,并将其销售给投资理财客户。也就是说,宜信先有债权,然后将债权打包,出售给那些有理财需要的投资人。简单而言,宜信就是一个资产证券化机构,居于借款人和最终投资人中间,将自身的债权通过证券化向市场进行风险分散和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宜信将债权的期限和金额进行分拆,这将使得债权无法一一对应,从而形成期限错配。在借款人按时还款,而投资者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尚未到期时,就会形成一个资金池,宜信获得利息收入;如果没有按时还款,或者宜信放贷形成的债权没有立刻找到投资人,就会形成一个资产池,要么宜信自己先期垫付,要么进一步细分债权或缩短期限,加快资产证券化速度。如果最终借款人没有偿还借款,就会形成坏账,这个损失就由宜信自己承担。
从理论上讲,宜信的这种模式,只要投资人不挤兑,就可以循环下去。并且由于投资人和借款人不能直接对接,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宜信可以将债权证券化游戏一直玩下去,甚至可以无中生有,生造一笔虚拟债权进行证券化。但现实是骨感的,为了应对借款人风险,宜信也采取了与宜人贷相似的收费方式,即通过固定借款利率锁定投资人利益,同时向借款人收取高昂的服务收费来弥补自身风险溢价以及规避高利贷嫌疑带来的法律风险。这种巨大的利差收入都被宜信收取,这也使得宜信在不发生大额逾期的情况下,存在垫付资金的可能性。
初步判断,在宜信开展的诸多贷款业务中,唐宁主要依靠宜信惠民投资、宜信卓越财富、宜信普诚信用、宜信普惠信息咨询以及天达信安担保等公司联动运作。宜信惠民投资主要负责借款人筛选,宜信卓越财富主要负责向投资人推荐产品,其他公司则主要通过向借款人提供各种服务来收取费用。
具体到宜人贷,宜人贷与宜信在运作模式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的不同是风险分散与化解的程度不一样,宜人贷省去了宜信证券化债权过程,而是让出借人和借款人直接面对面。但两种模式介入交易的深度以及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无本质的区别,都需要对投资人进行“刚性兑付”以维护信用,都需要面临借款人违约而自身背负损失等。
唐宁运作宜人贷的主要平台是恒诚科技和宜人恒业科技,之所以有两家公司,主要是因为唐宁试图以VIE架构将宜人贷运作上市(图4)。

从体量上看,宜人贷2014年净营收只有3000多万美元,相比宜信2014年全年300多亿的交易量微不足道。唐宁此次把宜人贷单独分拆出来上市,且融资规模仅有区区1亿美元,颇有点宜信系上市试点的味道。
由于宜人贷和宜信的运作模式并无本质的区别,都属于借贷业务,这也给二者之间进行业务资源“交流”提供了可能,唐宁完全有可能将部分本属于宜信的借款人和投资人转移到宜人贷平台上。这是因为对投资人而言,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交易对象和交易身份,自己预计获得的收益不会有丝毫变化。
宜信为宜人贷转移了多少客户资源,尚不能直接获得相关数据,但可以根据二者之间的关联交易金额来进行大致的判断。
2013年,宜人贷与宜信的关联交易额大约为200万美元,主要是宜信为宜人贷提供的各种服务收费,比如推介投资者和借款人、系统支持服务、追收欠款服务等。这一成本大约相当于当年1100万美元营业成本的18.18%。但到了2015年9月,宜人贷与宜信的关联交易支出占其营业成本的比例已经超过50%。不仅关联交易越来越成为宜人贷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通过对关联服务具体构成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宜人贷越来越依赖于宜信的迹象(表6)。

一是宜信向宜人贷推介投资者和借款人的费用快速增长,急剧攀升至占50%关联交易额,到2015年9月底,推介费用几乎相当于整个关联交易金额。这似乎在表明,宜人贷在出、借两端的客户资源开拓上越来越依靠宜信。
二是追缴欠款服务收费也逐年攀升,从2003年不足万美元上升到30万美元。
此外,宜信对宜人贷的系统支持服务收费,如担保等,也在上升。
这些交易费用贯穿了贷前、贷中、贷后等交易的全环节,且比例奇高。留给人的疑问是,宜人贷究竟能否脱离宜信而获得独立的经营能力?
这种依赖,反映在业绩上,则是宜人贷规模的快速增长。根据宜人贷招股书披露,从2013年开始,到2015年9月,宜信向宜人贷贡献的借款人占其借款人总数的比重分别是54.2%、48.1%和50.6%,贡献的借款额分别占借款总额的61.9%、59.8% 和 67.8%。按此比例计算,在宜人贷9.85万借款人中,约有5万人是宜信支持的;62.56亿元借款额中,约有42.4亿元是宜信支持的。这一数额,与宜人贷借款人及借款规模增长大致相当,或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宜人贷规模何以能够快速增长(表7)。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不同寻常的快速扩张,宜人贷的财报非常“靓丽”,历经数年亏损后,在2015年一举扭亏为盈,并且体现出“不俗”的增长态势(表8)。

至此,宜人贷业绩增长之谜或许能得以部分解开。令人担忧的是,唐宁依托宜信对宜人贷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支持,向宜人贷注入大量低级客户的策略,即便短期使宜人贷实现了盈利,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是否能持续下去呢?
另外,从商业模式来看,宜人贷更多地类似于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而非其所称的P2P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上,LC上市后虽然股价一路下跌,但市值仍超过40亿美元,而小额贷款公司的估值则非常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同导致的估值差异。并且对于纯粹的P2P平台而言,一旦建立起足够的规模优势,也很难被打倒或者超越。唐宁此次将宜人贷包装成为P2P公司上市,能维持一个满意的市值吗?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學者高旺:基層政府存升級沖動 鎮改市不能“拔苗助長”
目前,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隨著城鎮規模(人口規模和經濟體量)不斷擴大,成為特大鎮,即在人口吸納能力、經濟集聚能力和經濟規模等方面,已經達到甚至超過過去的城市設置標準,但在行政級別上仍然屬於鎮級,在管理體制上仍然采取傳統的管理農村的模式。
國家發改委今年4月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當前我國很多特大鎮具備城市的體量與特征。其中鎮區人口超過10萬的特大鎮有238個,超過5萬的有885個。這種行政管理體制限制了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和解決方案,包括特大鎮改革、小城市試點培育、修改設市標準,特大鎮設市等。
這些舉措是否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將會給當地經濟以及中國行政體制帶來怎樣的影響,未來又將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就上述問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日以書面形式專訪了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高旺。
基層政府主要是為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
第一財經:目前鎮改市的條件和標準是什麽?應如何設置?
高旺:關於鎮改市的標準,目前的設市標準是民政部1993(國發[1993]38號)年制定的,主要涉及非農人口數、比例,非農產值比例及基礎設施標準等。對於鎮改市的規定是:“少數經濟發達,已成為該地區經濟中心的鎮,如確有必要,可撤鎮設市。設市時,非農業人口不低於十萬,其中具有非農業戶口的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於八萬。地方本級預算內財政收入不低於人均五百元,上解支出不低於財政收入60%,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產值高於90%.”
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體系內部的結構已經很不合理,理應修改設市標準,將一些符合條件的鎮改為市。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就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任務和《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今年準備加快出臺設市標準,推動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合理地設置為市。
一般而言,在我國,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鎮可以稱之為“特大鎮”,特大鎮在人口規模上甚至超過了部分縣級市。一些人主張以10萬人劃線,之上設縣級市;5萬以上人口設鎮級市。至於鎮改市的標準和條件中,人口密度和規模當然重要,但業態和經濟規模也是重要的因素。一些中西部地區的鎮,人口不少,但缺乏產業的聚集。有不少地區,經濟總量不少,但主要來自土地交易,缺乏可持續性的特色產業,只是暫時的虛假繁榮,難以成為“鎮改市”的經濟指標。
在其他硬件方面,基礎設施、環境因素及服務水平都是設市的基本條件。此外,鎮改市還應考慮商業傳統、歷史文化等軟件因素。城市是一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綜合體,能夠在各方面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的需要,這樣才能“宜居”,吸引人、留住人,形成人口、產業聚集的社區。至於具體的改市條件,應綜合考慮各鎮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宜過於具體、明晰。
第一財經:小城市試點培育、特大鎮改革,設定市標準等(鎮改市)這些方案是否可行?會取得哪些成效?
高旺:上述幾種思路,可看作目前有關城鎮化的具體設想,並進行了一些試驗。從若幹地方小城鎮培育試驗的效果看,基本都認為此類改革促進了發展。這主要表現在:試點建成區面積、常住人口增加,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收入增長,權力下放,百姓便利(青島李哥莊鎮);GDP、稅收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生產總值、工業總值、進出口額增長(東莞市長安鎮)。
第一財經:上述這些方案在取得成效的同時又會存在什麽瓶頸和局限?
高旺:國家出臺的這一系列方案和政策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應當指出的是,上述一些效果主要是在政府優惠政策和大量投資和支持的條件下,所取得的一些經濟方面的短期看得見的效果,長期來看還有待觀察。
如青島在小城市培育項目試驗中,在人事、財政、稅收、土地指標使用等方面所給予大量優惠政策,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得到下放。這是在政府主導和推動下的城市化項目,而少有當地民眾的積極參與。為什麽基層政府對培育小城市和“鎮改市”感興趣,並不遺余力的推動?除了有國家城市化戰略的政策背景考慮,主要是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提升的考慮。從前面一些試點地區的宣傳看,主要強調的是經濟的數字。且不說,特殊的政策和大量的經濟支持是否獲得了對稱的收益;單就征地拆遷、農民上樓等方面看,被動的城鎮化,卻造成了更多的社會政治沖突。
鎮改市應謹慎而為
第一財經:在推動鎮改市的過程中,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
高旺:就鎮改市來說,它不僅是名稱的變化,實則牽涉到體制機制和現代城市管理等一系列的變革,因而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國市制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多級,如果再加一層副縣級,管理層級過多,必然影響效率。從鎮改市與一般行政建制縣的關系看,由於市的經濟政治地位上升,可能會與縣爭奪資源,產生沖突,增加管理成本。如果把“鎮改市”計劃單列,實行省轄縣管,權限相當於縣級,同樣會增加管理成本,也會導致財政上繳層級混亂,及其他方面的沖突。
此外,鎮改市後,與所輻射區域的鄉鎮上是什麽關系?如果與原下鄉村區域社會領導關系,可能會重複市管縣體制的弊端(並沒有帶動鄉村,反而侵奪了鄉村的資源);如果城鄉分治,則不僅難以實現城鄉統籌,也會造成資源爭奪與對立,最終限制市鎮的發展。
另一方面,鎮改市的管理不同於一般建制鎮的管理。城市的特點在於人口高度集聚、工商產業集中,教育、文化發達,而且往往也是基層政府的治所,因而社會分工複雜,必然存在著多元的需求,產生了城區分工、垃圾處理、生活服務設施、市政建設與管理等特殊的服務需求。這就需要諸如城市規劃、市政建設維護、環境綠化、公園、學校、商店等服務設施,及政府的城市管理、行政管理及公共服務能力的適應。“小城市”項目多,任務重、人員不足,這不僅需要增加行政管理的成本,更需要規劃、建設、金融等城市管理與專業技術人才的供給。而這些方面都面臨著一些瓶頸因素。
第一財經:簡政放權、擴權強鎮的核心和方向在落實過程中會存在哪些困難?
高旺:從試點縣鎮的擴權強鎮實驗看,大多通過委托、授權、代辦等方式,授予了行政審批、監督服務事項等一批社會經濟管理權限,但對小城鎮發展最為關鍵的城市規劃和土地指標調配權限沒有下放,部分權限鎮級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主體資格,遭到執法對象的抵制,從而制約了實驗鎮政府的職責履行和社會經濟發展。因而,“即使被賦予了與縣級幾乎對等的行政權限,這些特大鎮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遇到不少問題和挑戰。”上述體制帶來的困境,必然限制鎮改市所能取得的預期效果。
從基層社會經濟基礎看,盡管試點鎮已經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但農村地區社會組織還很薄弱,具有能夠承接政府職能的社會組織和企業還很弱小,因而市場化及多元融資模式的公共服務模式的效力有限,多中心的城市治理模式難以行得通,因而城鎮政府的治理不得不依靠行政的運作,從而又難以擺脫上述的行政困境。
因而,鎮改市應謹慎而為,采取漸進的策略,避免大呼隆的一齊上馬。條件成熟的地方,可先行先試。條件不足的地方,可以先行對大鎮進行改革,擴大鎮的管理權限。
第一財經:中國的行政體制改革,尤其是鎮改市領域,將來會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
高旺:從長遠看,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基本方向。通過發展小城鎮,走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必然的選擇。但是,一些基層幹部,受到全能政府觀念和官本位思維的深刻影響,認為權力是無所不能的,靠行政的推動,沒有什麽做不成的,因而往往不考慮當地的實際條件和現實基礎,盲目地搞“拔苗助長”式的升級沖動。
如前所述,這種行政主導的鎮改市實驗,往往帶來嚴重的後果。因而,以鎮改市為中心的行政體制改革,必須謹慎而為,循序漸進。
萬能險可望告別拔苗助長,安邦年增6倍再難複制
經過兩輪嚴格監管,萬能險的高增長風險有所緩解,但保監會公布的保險行業11月數據顯示,以萬能險為主的單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又創出7個月來新高。

“萬能險11月的反彈估計與部分險企年底沖業績有關。”一名小型保險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萬能險明年1~3月還會有一波增長,“一方面是因為‘開門紅’沖刺,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趕上新條款之前的‘末班車’。”
這里的“新條款”正是今年9月出臺的《中國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完善人身保險精算制度有關事項的通知》,該政策對於死亡保險金額或護理責任保險金額與累計已交保費或賬戶價值的比例、萬能保險責任準備金的評估利率上限等均進行了更嚴格的規定,對於不符合該通知要求的保險產品,要求在2017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
事實上,除上述9月出臺的新政外,保監會還於今年3月發布了《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對於中短存續期產品進行嚴格限制。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名行業分析師均表示,雖然萬能險11月的數據出現反彈,但在嚴格的監管環境下,明年萬能險規模的高增長態勢將不再持續。
萬能險再難“冒頭”
頻繁舉牌背後,走“資產驅動負債”路線的中小險企通過萬能險迅速做大規模。而在這些險企的推動下,萬能險規模水漲船高。嚴格監管接踵而來。
保監會23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以萬能險為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今年1~11月已達1.12萬億元,同比增長67.48%,較1~10月增長7.29%。事實上,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在今年10月末已突破萬億元,達1.05萬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盡管累計保費變動不大,累計新增保費的同比漲幅也較今年3、4月份高峰時的超過200%下降至70%以下的水平。但如果將數據換為單月保費,今年3月和9月針對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史上最嚴”新規出臺之後,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的規模出現了兩輪下跌,但11月的數據又出現了反彈。
具體來看,在今年1~3月保險公司最為重視的“開門紅”時期,保險業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規模單月均有1900億~2000億元。但到了4月,“開門紅”沖刺階段已過加上保監會3月份發布的監管新規,當月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隨即環比下降47.36%,至1000億元左右,此後兩月繼續下跌,並在6月創造了507億元的年內單月最低新增規模。
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規模7~9月緩慢回升至620億元左右,但保監會關於規範人身險的兩個重磅文件9月推出後,10月份的數據再次下跌10.57%至551億元。剛剛過去的11月,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規模再次反彈至763億元,雖較年初“開門紅”階段已縮小很多,但與10月相比,其環比增長也高達38.32%。
但多名行業分析師表示,在嚴格的監管環境下,明年萬能險規模的高增長態勢將不再持續。
事實上,萬能險這一通過期限錯配造成資金池風險更是被監管層所察覺。除上述3月、9月出臺的監管新政外,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12月13日專題會議上的嚴厲措辭,更是為各險企打了一劑“預防針”。項俊波表示,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打贏從嚴監管和防範風險攻堅戰。堅守“保險業姓保、保監會姓監”不動搖。要分清保障與投資屬性的主次。保障是保險業根本功能,投資是輔助功能,是為了更好地保障,必須服務和服從於保障,決不能本末倒置。
瑞士再保險中國總裁陳東輝表示:“在當前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保險業更應該回歸保障本質,註重風險管理,而不應該僅習慣於短期思維、忽略了保險業務的長期特性,通過市場化改革、運用科技手段,保險業可以在縮小財險和壽險保險缺口方面大有作為。”
平安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繳文超表示,監管政策的核心是將萬能險長期化,對中短存續期產品實施更加嚴格的總量控制,並通過提高短線扣費以及對於一年期萬能險的嚴格限制等方法實現,逐漸化解萬能險產品存在的風險,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回歸“保險姓保”的本質,而非完全否定萬能險。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監管的強壓下,2017年萬能險的總體規模可能會略有收縮。
倒逼中小險企轉型
在嚴厲監管的大背景下,想憑借萬能險快速增長的中小險企面臨轉型。
從保監會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萬能險業務規模增長較快的多是中小險企。“保險黑馬”安邦人壽尤其搶眼。其1~11月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053.22億元,同比增長109%;而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2108.4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02%。
安邦集團近年來發展迅猛,代表萬能險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今年前11個月增長情況更是遙遙領先於行業平均水平。
不過,一位保險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首先,這只是個案,不能代表行業的趨勢;其次,安邦人壽保費收入及萬能險今年整體增長迅猛,所以同比增幅搶眼,但是11月環比增速已經在明顯下降。”
第一財經記者對比此前數據發現,安邦人壽11月的保費收入和萬能險保費接近微增。1~10月,安邦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為999.89億元,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為2068.55億元。由此計算,安邦人壽11月的保戶投資新增交費為39.89億元,環比增長僅為1.92%。
監管成效確實已在安邦等一些險企中逐步顯現,類似安邦人壽11月萬能險保費收入小幅微增的現象也發生在了恒大人壽、前海人壽兩家險企身上。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11月單月,恒大人壽代表萬能險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增長115.83億元,環比增長16.06%;同時,前海人壽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增長54.45億元,環比增長7.64%。
“保險業是一個具有規模效應的行業,沒有渠道、規模優勢的中小保險公司為了迅速做大規模,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較為方便地吸引到保費的投資型萬能險就會自然成為公司最初發展的首選。”上述小型保險公司高管表示,“很多公司也都清楚,這並非長遠之計。想要可持續經營,最終還是要轉型。”
事實上,近幾個月萬能險的平均收益率已經開始走低。華寶證券數據顯示,8月份萬能險平均收益率為4.799%,較前一月下降4.1個基點,環比下降0.85%。
一些保險公司將目光放在了回歸新業務價值率較高的保障型業務,也有保險公司在增加保障型業務的同時也開始將“興趣點”放在投連險上。
投連險全稱為投資連結保險,顧名思義,這是種更加偏向於投資理財的產品。根據保監會數據梳理,11月單月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環比也高達38.75%,創下今年環比之最。
目前投連險在我國的市場占有率仍然很小,48家中資人身險公司中僅有11家左右售賣該險種,而28家外資人身險公司中則有28家售賣該產品。其前11個月新增交費規模為89億元,在規模保費中的占比僅為2.72%。
不過,上述保監會9月份新規也規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對於投資連結保險產品、變額年金保險產品,應按照中短存續期產品的定義要求進行評估和報告。今後投連險的銷售規模或許也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施予乞丐和助長犯法
【特首選戰】林鄭稱因「心酸」施捨內地乞丐 胡官寸助長違法曾任社署署長和扶貧委員會主席的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在沙田落區遇上女乞丐,惟當得知對方從內地來港後,即轉以普通話交談,隨即送上一張$500港幣,並指對方「辛苦了」、「新年好!小心一點兒」。另一特首參選人胡國興則在facebook指出,根據簡易程序治罪條例26A條,「乞取施捨」是違法行為,暗斥林鄭助長行乞。本身是律師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亦在facebook質疑林鄭助長行乞,直言若境外人士來港行乞,更可能違反入境條件,斥林鄭為官30年,「點解唔報警/轉介社署處理?」而林鄭本身做過社署署長。涂笑言「有林鄭,日日都有 #公關災難」。時事評論員林忌在facebook「回帶」,重提林鄭的競選辦主任陳智思,當年曾在立法會質詢政府,如何應對內地人來港行乞和非法籌款;「如今竟然倒轉,幫林鄭去助長非法行乞?你的立場何在?」林鄭競選辦回覆《蘋果》查詢時解釋,指林太「善心行先」,年三十碰見婆婆行乞,「感到心酸」才向她施予$500,忽略可能引起外界批評,「那一刻她只想令婆婆在年晚感覺好一些」。胡國興則指,期望社署社工即使在新年假期,也可盡快了解和跟進該婆婆情況,確保她得到合適的照顧,直言「要設法真正幫到婆婆,才是辦法」,暗指林鄭盲目施捨,做法不當。 
(27/1/2017 蘋果日報即時新聞)
採用蘋果的報導是因為留言用了這連結, 而且這報導也包含其他人的評論。林鄭確有失策之處, 尤其是這位阿婆來自內地, 我不是歧視內地人, 而是內地人到香港行乞所涉及的議題太多, 稍一不慎, 又要中箭了。林鄭是矛頭, 是中央欽點對象, 無形中就樹了很多敵人, 別人不管你個人能力, 就對着你背後那隻手來幹, 也有鋤強扶弱的, 也有乘機抽水打秋風的, 正一nothing to lose。早前有朋友說, 出來競選成本大, 胡官出得來玩一場, 背後一定有人資助推他一把, 胡官昨天說, 花費不多, 只用廿萬。沒有競選辦公室, 沒有職員, 得閒無事放段片上facebook抽下水, 也確實成本低。廿萬過下競選癮, 確也不貴, 無需金主。到了報名時, 分分鐘走幾個茂里出來, 年晚煎堆, 人選我選, 美哉。到其時你問佢哋, 你做乜出來選, 為市民服務囉, 你有乜政綱, 休養生息, 無為而治。即係點? 不作為而治。即係乜都唔做? 係喎, 老子道德經有云: 無為而無所不為。咁即係自生自滅? 你淺陋, 有無讀過《心經》, 不生不滅嘛! 體性本空, 原無生滅。咁叫我阿嫲去選都得喇, 還惦乜都唔使做。梗係得, 維園阿伯都得。
對着年老或肢體殘障的乞丐, 施捨與否, 有時在法理以外, 觸動悲天憫人的情操, 孰是孰非, 不易下定論。 一方面怕被職業乞丐所騙, 另一方面又怕自己在找不助人的藉口。上面這則新聞隨便你怎樣演譯都可以。如果林鄭對老婦置若罔聞, 視若無睹, 這標題可以變成說她怎樣涼薄云云。
毫無疑問行乞在香港是犯法的, 法例第228章《簡易治罪條例》第26A 及26B條把一般行乞及帶恐嚇性的行乞訂為刑事罪行, 一經定罪就會留下刑事案底。這種控罪沉寂已久, 只是因近年大陸有些人刻意走到香港搵食才再引起熱議。一般巡邏警員見到老弱傷殘在公眾地方行乞也不會驅趕, 更遑論提出檢控。如果警察拘捕老弱傷殘的乞丐, 恐怕負面影響會蓋過依法辦事的理據。有時是此一時彼一時, 怎樣演譯都可以講一番大道理。行乞這些條例是根據英國的Vagrancy Act 1824訂立的, 我所居住的悉尼在七十年代已廢除了行乞的刑事法, 人權及社工人土, 不少都反對行乞成為罪行, 認為為了生活和生存而行乞不應處以刑責。有人憐貧惜苦, 訴諸同情, 可能因此受騙, 其實未必需要大造文章。畢竟一念之間, 選擇不一。假若這老婦是香港人, 年老無依, 兩餐不繼, 施捨的人是在助長行乞犯法, 抑或在慷慨施予呢? 唉! 一涉政治, 萬箭穿心。我不禁要問涂律師和胡官兩位, 可有處理過這兩項控罪的案件? 支持一些社會運動, 在某程度上是否在助長犯法呢? 真的要看你的着眼點, 別為了政治目的而講冠冕堂皇的說話。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