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09phd.html對研究報告的運用關鍵在於你從哪個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論合理不合理,有沒有你沒想到的地方.是不是有明顯的破綻.而且,看報告也要當心一點,券商基金都是市場的參與者,他們都是有立場的.關鍵是看看他們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有些時候是有啟迪的.1、屁股決定立場,出報告的金融機構大多是這個市場的參與者,他們的觀點如果不帶感情色彩是不可能。單純的感情色彩還沒什麼問題,怕的是故意搞的報告,在 這個圈子裏都應該清楚,大報上搞篇報導5 萬也能搞定了。所以在這個市場裏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斷才行。讀報告需要學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比如東方電機的報告說好了,雖然也大漲了, 如果你學這個方法你就上當了。一個很簡單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缺電,誰最掙錢?電網?不對,電網的傳輸量是定的,發電總量不上去,他怎麼可能多利潤呢?原 來的電廠?也不對,電廠就那麼大的裝機容量,300W 的不可能發出500W 的,電價不漲還是那麼點利潤。那是誰,就是造發電機的啊,因為要多發電只有新造電廠啊,看一看造發電機的企業除了東方電機還有誰,600786 牛吧?他都那麼牛了,東方電機不漲才怪。學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2、閉門早車,這個是很多調研員的通病。不去實地,就對著財務資料想文章。想對了也行,問題是通常會想錯。最近有一份報告正好分析到了我所關心的一個產品 的價格,我一開始還很興奮,仔細一看,做出來的產品價格變化圖表居然和我是一抹一樣的。就是直接上網抄的產品報價。雖然整個報告象摸像樣了,內在風險卻一 樣很大,所以大家對於實地的調研報告要多關注,儘管很多傻瓜去了實地也搞不清楚真東西。3、調研報告通常這個過程是這樣的,調研部門調研通常是一個看好行業的所有企業,而資金部會選擇一兩個企業來做。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報告傳出來的企業沒 做,同行業的另一個企業卻做了。這點千萬要當心。當某一家連續發某個公司的報告的時候,要關注同行業他沒報告的,但是股票價格卻很低的4、財務低能,這點通常大家不會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員估計也就是混口飯吃不好好幹活。隨便舉個例子,比如600824,中金的報告分析是一般。他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隱藏利潤,和商鋪的升值利潤。卻不去分析財務結構。土地別人是每年折舊的,可是上海的土地在每年升值。商鋪雖然他們想到了升值利潤,卻看不出別 人把商鋪全放在存貨裏。當然別人這麼做的目的是處於避稅,國家的稅制調整完了之後這塊就會顯露出來的。仔細看一看,他的資產淨值就高的嚇人。5、證券市場水很深,任何變化都有可能發生的,報告一定要跟蹤,就象跟蹤企業一樣。單個的報告做的再好都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很多朋友可能以為拿到了報 告就和機構資訊一樣了,這點是不對的.事實上任何一個報告做的最好不過就是發現問題,真的解決問題還是需要很多途徑的.我不知道大家資金量怎麼樣,如果想 搞私募的話,發現問題之後實地調研是很必須的,攻關調研也是一門學問,不要象有些調研員傻乎乎的去了等於沒去.6、行業報告和宏觀分析一定要仔細讀,大部分優秀的調研員可能精通某個企業.但是對於宏觀經濟的把握不是什麼時候都準確的,作為股民來說,如果單純的想脫 離行業抓個股,事實上長久來看很難成功,除非的你資金量小的可以不計.跟大莊做超牛,在這個市場裏只有三種人,第一種,老鼠倉,他知道底牌的;第二種,做 行業分析能夠精確的預計後續業績的;第三種,確實市場經驗非常豐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擬的.千萬不要靠技術分析來分析什麼東西,對於主力來說,關心的只有 量價,反正拉升之前手裏的籌碼要足夠,市場換手要充分.至於你們誰拿著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反正我多就行.而洗籌的方式多種多樣,你靠技術也許能成功個一兩 次.多數時候還是被洗出去。操盤手籌碼拿夠了,圖形做好了,資金部調不錢來,你照樣趴著。要想有足夠的持股信心,你必須有堅實的行業和企業分析能力.7、對於報告的解讀必須放在充分認識大勢的環境下.除非有那種完全低估和絕對低價的股票你可以一倉打滿,大多數時候你還需要考慮大勢的.剛才說過做報告的 都是有立場的,大多數機構都是不得不在這個市場裏的,所以他們通常會有很多死多頭,任何時候都認為股票是好的應該漲的,如果你去那麼做,死得會很難看.綜觀各大證券研究所的研究員風格有多種多樣。有的是看個股的形態推出應時的報告,類似於一般媒體的股評,這類報告往往推出時已經漲幅較大,而且已經脫離了 底部,如果不能及時退出,十有八九會套。因此如何辨別非常重要。一般漲幅過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縮才能考慮。如果個股分析報告出現在股價相對底部,技術指 標和均線系統均上漲,並且成交量放大,應及時介入。 當然每天大量的分析報告並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僅僅是瞭解而已。對一些目前不具備買入條件的個股,應該把其存檔,一旦跟蹤一段時間,技術上符合介入要 求,那時再拿出來仔細閱讀,可能更有價值。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579864.html
然而此举并未令香港的楼市交易趋于平淡。
香港中原地产给《第一财经日报》发来上周末的香港十大屋苑(相当于内地小区)记录显示,仅该公司在上周末便录得了超过100宗的房地产交易。
中原地产住宅部董事总经理陈永杰表示,一个周末超过100宗的交易仍然是历史较高水平。
显然,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通过暂停房产投资移民的办法来抑制楼市过热,有杯水车薪之嫌。
新政难遏买房热
“我们公司接待的客户他们普遍不乐意看到这项新政策,很多申请者的小孩要来这边读书,这就不得不多拿出好多钱来买房子,无形中投资就更多了。”捷达投资移民拓展部经理方国麟对本报记者表示。
2003年香港推出投资移民计划至今,人民币对港元已持续升值约20%,而投资移民的门槛却一直维持在650万港元,此次上调至1000万港元,门槛一下子提高了53.8%。
暂停房地产投资移民,被认为是此次新政最具杀伤力的部分。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曾荫权在10月13日下午的记者会上曾表示,暂停房地产投资移民是因为特区政府注意到,在投资移民计划中选择投资房地产的比例逾五成,虽然占整体外来人口来港买楼的比率不高,但或对港人心理影响较大。
而据香港入境处公布的资料,截至2010年9月30日,香港共吸纳投资资产约590亿港元,其中约190亿用于投资房产,占到总投资额的33%左右。而2009年内地投资移民者在港购买的住宅总值为52.56亿港元。
中原移民顾问公司总经理许大卫认为,投资移民是一种刚性需求,内地人士即使不能直接置业移民,也会通过其他渠道买房,所以这项政策对抑制香港的楼价其实没有太大作用。
“现在政府调高了标准变成了1000万港元,意味着申请来港的客户他们的经济实力就更强了,那么他们需要买房子完全可以直接买。”许大卫说。
特区政府发言人早前也曾经表示,投资门槛每3年评估一次,此次暂停将房地产列入获许投资资产类别的安排,也会在下次重估,所以3年以后又允许买楼也说不定。
移民数量短期将大降
香港收紧投资移民口子必然会对中介机构的业务产生冲击。
“短期内申请数量会下降一半左右,因为市场对新政策通常需要一定时间去消化, 而且早前一些人听到政策要变化的风声已经提早开始申请,所以二、三季度接到的申请比较多。”许大卫表示。
许大卫透露,中原接到的投资移民申请在今年二、三季度每月都达到1500宗左右,而到了10月份预计会下降到700宗左右,但是到了11、12月份会回升到八九百宗,今后可能稳定在1000宗左右。
“由于调高了申请标准到1000万港元,所以部分人可能丧失申请资格,所以很难回到1500宗左右的水平。”许大卫表示,“但是由于投资移民中大部分人都是刚性需求,这种需求的稳定性在长期会慢慢体现出来。”
而捷达移民拓展部经理方国麟也估计,公司半年之内收到的申请数量会下降30%左右。
不过美联物业首席分析师刘嘉辉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新政策不会使内地赴港投资移民的人数大幅减少。“不能买房子还可以买其他的,比如股票和债券,如果真是抱着要炒楼的心态做投资移民,完全可以直接买而不用通过移民这个渠道。”
方国麟也证实,公司接待的客户里大多数还是喜欢买股票。“从过往经验看,在我们这里办理移民的,有70%左右的人把钱拿来买股票,10%左右的人买基金,剩下20%的人投资房地产。”方国麟表示。
本地券商摩拳擦掌
许大卫认为投资移民的资金和内地的热钱没有太大关系:“投资移民的资金和热钱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渠道。热钱都是来投机的,赚到利就走,但投资移民的钱要在香港留满7年,所以热钱是不会通过投资移民这条路来香港的。”
据特区政府的规定,移民申请人投资在香港的资产本金必须持续7年的时间,在这7年内,申请人虽然可以提取本金产生的现金股息收入或利息收入,但是不可以收回本金。
睿智金融基金经理张承良则认为,其实这项政策对于中国概念股更有利,从广义上说对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股票都是有好处的。
“现在很多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也同时在A股上市,所以内地的投资者很多都很熟悉这些公司的背景,而且很多H股便宜过A股,所以他们更愿意买股票。”张承良认为。
其实新政一出,市场已经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一些券商股应势而升。
应和着股价的涨幅,各证券商也暗自行动起来,力图抓住投资移民这块肥肉。有消息称英皇证券计划倍增人手;辉立证券则正在为千万富翁们度身打造类似私人银行的理财服务;大福密谋扩充其产品;而标准人寿也计划加快研推保险产品的步伐。
“政策现在才刚刚开始,看不出什么大的影响。因为特区政府要批一个申请移民的文件通常需要半年,很多人由于不确定自己的申请会不会得到批准,通常都是在批下来以后才愿意开始投资,所以这个政策对投资的影响要等到三个月到半年后才能看到。”方国麟表示。
|
||||||
從二○○四年開始,開發金、復華金、台証證,一直到現今的寶來證,辜仲瑩與元大馬家之間戰戰相碰,就像是麻花藤一樣糾纏不清,雙方都有輸不起的壓力,也讓寶來證這場開春大戰,戰情緊繃到最高點。 撰文‧劉俞青 戰火從去年一路延燒,今年開春最受矚目的戰役,仍是寶來證的經營權大戰。為此一役,市場上傳言四起,其中放話者多,有心者眾,雙方各有盤算。 包括有傳言說,近日內,元大馬家與凱基證辜家這兩大買主,都將各自啟動公開收購機制,雙方高層對每股價格、何時啟動、甚至連召開董事會的時間,都進入諜對諜、最高備戰狀態,自己做好準備,也隨時防範對方突襲。 亦 有傳言說,兩邊都已端出最高﹁誠意﹂的聘金,並且各擁大股東自重,其中,寶來前董事長白文正長子白介宇手上約五%股權,應會支持辜仲瑩一方,而目前董事會 中最多股權的董事賀鳴珩,持股將近一成,則與馬家理念較為接近。此外,擁股超過四成的外資股東,更是辜、馬雙方使勁拉攏的對象,而場外雙方各自好友紛紛收 到﹁敬請支持﹂的請託,受託進場買股,一時間硝煙四起,使得寶來證的股價從去年十一月以來,已經大漲超過二五%。 ﹁雙方都有輸不起的壓力, 正是戰情如此緊繃的關鍵因素。﹂一位市場人士分析。因為辜仲瑩一旦輸了這場戰役,幾乎確定與﹁證券龍頭﹂說拜拜。為了市場龍頭地位,辜仲瑩苦追馬家多年, 終於在去年如願併下台証證之後,追到只差一步之遙,幾乎就要到口,但如果寶來證拱手讓給馬家,距離一下子又被拉開,多年的努力就要功虧一簣。 而元大馬家的壓力更大,寶來證只要掉入辜仲瑩手上,多年龍頭寶座就此換人坐,面子、裡子全輸光不說,兩岸金融才剛開啟,龍頭地位一失,恐怕連帶之前在中國的布局也跟著破局。 開發金馬家撐腰 復華金讓辜心有餘恨 但這場﹁辜、馬大戰之寶來證一役﹂雖然至今戰果未揭,但其實只是續集,事實上,從二○○四年至今,辜仲瑩與馬家六年來已經連戰至少四個回合,戰戰精采,不到最後關口,勝負難定。 二 ○○四年,辜仲瑩入主開發金的關鍵戰役,當時對手陳敏薰僅以一%不到的持股,竟然戰到讓辜仲瑩汗流浹背,在二十一席董事中拿下四席,還搶下前三高票,靠的 就是元大證的股務代理在背後運籌帷幄,火力全開為陳敏薰徵求到超過八%的委託書,當時有市場人士戲稱:﹁陳的四席董事中,至少有二席的法人應是元大證﹂, 也因這四席董事,讓辜仲瑩在此屆的董事會中,很難討到便宜,但也因此種下辜、馬之間,永遠難解的情結。 但其實幾乎就和開發金一役同一時間,當時的復華金戰役已經悄悄開打,而這場戰役,才是讓雙方關係急遽冷凍的關鍵。 當 時國民黨的中央投資手上握有將近二成復華金的股權,誰想取復華金,都得來叩中投的門。原本辜家已經取得先機,得到中投的點頭,但馬家知悉後,立刻透過管道 中途攔截,此舉曾讓辜仲瑩淚灑當時總統夫人吳淑珍眼前,可見辜仲瑩多麼心有不甘!但最後也逼得元大大家長馬志玲自掏腰包,拿出近百億元資金,從市場上硬是 買下復華金,也讓辜仲瑩就此飲恨,與復華金擦肩而過。 到此為止,辜仲瑩與馬家一比一戰平,雙方各拿下一家金控門票,各取得一場勝利,但彼此的關係卻未隨之平息,反而越發緊張。 緊接著幾年,表面上看似暫時偃旗息鼓,但其實台面下的小動作不斷,彼此看衰對方的態度從沒有改變過。 這個暫告熄火的局面,一直到了前年五月台証證一役,就像死火山突然爆發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台証證一役讓馬家捶心肝 第四戰的贏家是金管會? 前 年五月,原本屬於台新金旗下的台証證購併案,元大馬家從登門商談、實地查核到提價,幾乎已到最後階段,幾乎就要手到擒來,沒想到,最後一個禮拜,殺出凱基 證這個程咬金,不用鑑價也不做查核,直接提出以﹁元大開價加十億元﹂的價格,最後一刻踢下馬家,強娶台証證這個美嬌娘。 有人認為辜仲瑩此舉出奇制勝,贏得漂亮,也有人不太以為然,認為不符君子行為,但商場競爭勝王敗寇,馬家再氣也只能往肚裡吞。據悉這個﹁不太符合市場規矩﹂的行為,不僅讓馬家恨得牙癢癢,也讓馬維建、馬維辰兄弟誓言這筆帳﹁非討回來不可﹂。 還有一說是,馬家在失去台証證這場戰役後,幾乎沒有浪費一秒鐘,立刻著手研擬寶來證大戰,對寶來證的布局,也從此時開始。 雙方戰情匯報顯然都是做足功夫,馬家大動作買進寶來證沒多久,辜家這方得到訊息,自然也不會坐視讓馬家輕易得手,辜馬第四戰——寶來大戰就此展開。 寶來證已是辜馬交手以來的第四場戰役,雙方其實對彼此的籌碼、戰術、心理各方面,其實都知之甚深,但結局如何?知情人士說,最後拍板的恐怕不是姓馬、也非姓辜、白、還是賀,而是姓﹁金﹂,叫金管會。 和之前不同的是,近期金管會對買家開出兩大條件,一是希望大家都能走公開收購的方式進行購併,讓一切交易透明化;二則是希望盡可能以自有資金購併,至少借貸資金比重要越低越好,符合這兩項規定,金管會才會點頭。 雙方在輸不得的壓力下,據悉對金管會的條件都表示一定遵守,而且開價都﹁展現誠意﹂,辜馬大戰第四集會如何發展?預計很快就能見分曉。 |
|
||||||
四個月就可以孵出一支TDR金雞母,難怪台灣券商前仆後繼的搶進。 以二○一○年拔得國內TDR承銷龍頭的寶來證券為例,去年至今一口氣輔導九家TDR掛牌,等於平均不到一個半月,就孵出一支TDR金雞母。這讓寶來承銷處去年獲利達到四億元,根據預估,寶來承銷獲利,有一半來自TDR承銷手續費和包銷收入。 一位前五大券商承銷部人員不諱言,比起輔導IPO(首次公開發行),「TDR好賺太多了。」輔導國內公司上市至少要花兩到三年時間,像媽媽含辛茹苦拉拔孩子,接軌會計制度、籌資等,但是TDR就像是計時保母,只要四個月就可以順利掛牌。 寶來證TDR部門遭挖角 在 券商的「努力」下,去年台灣股市直接上市掛牌上市公司有四十一家,而TDR掛牌家數為十四家(含兩家增發公司),TDR掛牌家數正逐漸追上一般上市公司。 投資人保護中心副處長趙順生指出,國內較具規模的公司都已經上市櫃,案子越來越少,反觀TDR簡直就是券商的處女地。 根據一位券商透露,國內上市公司過去殺價競爭,但現在市場的行情價則是上市一家國內公司,最低收費約五百萬元,但是TDR最低收費價格則是一千二百萬元,高出國內上市公司一‧四倍。 更誘人的是,券商可以拿到TDR掛牌企業五%到一○%釋出單位的包銷,如果TDR掛牌後大漲,券商將名利雙收。以中國旺旺來說,掛牌後連拉九根漲停板,最高來到二十七‧四元,以包銷五%計算,潛在獲利就有一億一千萬元,券商最高報酬率達七六%。 現在券商前兩大業者元大證和凱基證,也開始在TDR業務上別苗頭。金融界就傳出元大證券挖角寶來證的TDR部門,擴充承銷業務;凱基證為了日本爾必達TDR掛牌,最後也由董事長魏寶生親自出馬敲定。 券商大吃TDR商機時,風險也不小。若掛牌價過高,蜜月行情告吹,券商包銷的股票可能大賠,這也是為何TDR掛牌前,券商無不卯足全力宣傳。TDR到底值不值得投資?投資人得睜亮眼。 |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1724&time=2011-05-21&cl=115&page=all
如無意外,2011年6月,華英證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華鑫三家合資券商將正式站上紅地毯,這將是第三波合資券商的集體婚禮。隨著IPO業務繁榮,創業板、新三板新業務的起步及國際板預期升溫,合資券商將迎來最佳發展時期。
![]() |
摩根士丹利華鑫即將站上第三波合資券商集體婚禮的紅地毯。史麗/東方IC |
5月17日,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王建軍表示,推出國際板的條件快要成熟了。國際板將以人民幣計價。雖然他表示還沒有時間表,但業內預計年底前甚至更早,國際板就可推出。
「有全球客戶資源的外資股東,是合資券商的先天優勢。內資根本無法競爭。」一位券商高管說。這是否有機會改變券商現在的座次排名?
中國證券業協會2010年度的排名中,股票及債券承銷金額排名前五名分別為中信證券(600030.SH)、中金公司、中銀國際、國泰君安、瑞銀證券摘得。前五強中佔去三席的事實顯示,合資券商已開始悄然上行,成為證券業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資料顯示,2010年349家公司在A股發行上市,籌資總額達4783億元,中國已成為全球最重要融資市場之一。普華永道預計,2011年中國在新上市公司家數和IPO籌資總額方面都將再次領先全球,籌集總額可能再度超過4000億元。
如此肥沃的市場,令中國成為國際投行的必爭之地。而國內券商在市場競爭壓力下,或有國際化的雄心,或是投行業務發展不力想借助合資來予以拓展,兩廂都有合作的空間。
如果將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視為中國合資券商之始,短短16年間,十幾家合資券商們或馳騁疆場、或黯然退出,其間優劣功過,無法評價。無論既往者,亦或新晉者,所有合資券商都要面臨的,始終是不同文化、理念、規制、人事等方面的融合之難。
第三波浪潮
5月10日,東方證券投行部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公司與花旗銀行經過一段時期接觸,合作事宜已進入擬定協議階段,合作模式與其他新設 的合資券商相同,即東方證券將投行部門獨立出來,作為雙方合資平台,各自以相當比例持股。新公司將以承銷、上市發行、財務諮詢等業務為主。
去年5月,東方證券旗下資產管理部從母公司分離,成為一家獨立核算、獨立經營、獨立運作的子公司,專事資產管理業務。此次東方證券再次將投行部門獨立出來,成為合資券商,為其綜合性證券集團目標及即將重啟的IPO上市做好鋪墊。
2011年4月26日,海通證券(600837.SH)發佈公告稱,擬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並申請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市場將此次公告解讀為,為即將開始的合資券商融資。
路透社4月13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麥格理與海通證券近期將簽署一份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有意在內地或香港設立投行合資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33.3%和66.7%。
對此,接近麥格理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八字還沒一撇。」海通國際行政總裁林湧闢謠,「99.99%純屬烏有。」不過,他沒有諱言公司與其他海外機構的合作併購計劃,「不排除與別家合作的考慮。」
中信證券去年底宣佈,將與法國農業信貸旗下的東方匯理銀行組建合資控股公司。
2010年11月9日,蘇格蘭皇家銀行與國聯證券合資組建的「華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獲准籌建;12月31日,第一創業摩根大通 、摩根士丹利華鑫兩家合資券商亦同時獲批。
接二連三的合資消息顯示,合資券商將迎來證監會發放批文最多的一個年份。
華鑫證券一位內部人士表示,摩根士丹利和華鑫證券合資的券商已經完成工商登記,今年6月合資公司將正式成立;蘇格蘭皇家銀行近日也宣佈,與國聯 證券共同籌建的合資公司華英證券將於6月掛牌,總部位於江蘇無錫,掛牌後將成為江蘇首家合資券商。此外,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也將於6月掛牌。
1995年,摩根士丹利與中國建設銀行共同成立了中金公司,掀開中國合資券商序幕。此後16年間,先後誕生過十餘家合資券商。
中金公司、中銀國際等作為合資券商的第一批代表,誕生於中國加入WTO前,因其特殊性,實際未被作為完全的合資券商對待。「2000年左右,大 摩已完全退為財務投資,此後中金公司的操作完全由中方高管操控,應該視為典型的國企,而非合資券商。」北京一位合資券商高管表示。
根據證券行業對WTO的承諾,加入後三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三分之一。合營公司可以(不通過中方中介)從事A股的承銷,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交易,以及發起設立基金。
中國加入WTO後,瑞銀證券、高盛高華、財富里昂、海際大和、瑞信方正等合資券商相繼成立。這批券商被視為迄今為止合資券商的真正試驗場。其中,既有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的「黑馬」令市場豔羨,亦有受阻於婚後磨合不成而黯然離場者為後來者戒。
券業格局生變
中國證券業協會發佈的排名顯示,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銀國際、國泰君安、瑞銀證券依次摘得股票及債券承銷金額排名前五的「桂冠」。其中,中信 證券以1780.57億元的承銷金額遙遙領先,中金公司1376.06億元的承銷額屈居第二。不過,中金公司還有在H股市場高達數千億港元的承銷額未計入 在內。
除躋身前五的三家合資券商,瑞信方正、高盛高華在全部券商中分列龍虎榜17位和19位,剛剛成立一年的中德證券也已快速躋身行業第28名。
隨著2009年創業板開啟,以平安證券為代表的諸多中小券商迎來大解放。在2010年度證券公司股票主承銷金額排名中,平安證券躍居第五位。不過,合資券商也沒有放棄創業板的機會。中德證券虎口奪食,在2010年度證券公司股票主承銷金額排名中位列26位。
北京一位合資券商高管表示,合資券商的進入,首先加劇了原有的央企發行、承銷市場的競爭。而新起的創業板、新三板,也逐漸成為新晉合資券商的重點捕獵對象。
合資券商進入及中小券商的崛起,使得證券行業集中率有所下降。以往「少數大投行拿下大部分市場份額」的規律在券商投行業務排名中得以延續,2010年承銷規模排名前十大的券商共拿下約59%的市場份額。但與2008、2009年相比,這一集中度數據均有所下降。
「創業板起步後,合資券商迎來發展的最好時期。至少在市場上混口飯吃沒有問題。」上海一合資券商高管表示,合資券商異軍突起,值得關注,不過,「要混到市場地位,仍不容易」。現有格局下,合資券商發展的最大障礙仍是客戶資源。
即將推出的國際板被視做希望所在。各家合資券商公司已將國際板作為未來業務重中之重,均配有專門部門、人員研究國際板事宜。
爭奪控制權
2007年1月23日,長江證券與法國巴黎銀行同時對外宣佈,因「對合資公司的未來發展方向形成了不同的觀點」,法國巴黎銀行將其持有的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公司的33.33%股權全部轉讓給長江證券。這是首家退出中國市場的合資券商。
長江巴黎百富勤的退出較為極端,不過,同一時期的海際大和、華歐國際等合資券商長期掙扎於虧損線下,亦顯示中外股東磨合成本對合資券商發展之痛。
時隔七年之後,中國加入WTO後誕生的第三家合資券商——海際大和終於翻身。
今年1月26日晚間,證監會發佈公告,上海康耐特光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康耐特光學)首發申請獲創業板發審會通過。這是值得海際大和歡呼雀躍的一個晚上。自2004年成立以來,海際大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海際大和),第一次以主承銷商身份出現在招股書中。
此前,這家由上海證券與日本大和證券組建的合資券商,除股改項目外,在新股發行、增發、配股等主要證券承銷業務中無一斬獲。
2004年11月,海際大和正式掛牌運營,註冊地為上海,註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上海證券、日本大和證券分別佔註冊資本的67%和33%。
2005年4月,上海證券將自己的承銷牌照讓給了海際大和。當年和次年,海際大和都交了白卷。2007年,開業三年後,公司終於獲得一單債券承銷,迎來開張之喜。孰料在當年行業業績大漲、所有券商盈利的背景下,海際大和反而背上了2000多萬元的虧損。
一位接近海際大和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公司建立的前四年,基本一年換一任老總。首任老總曾與外方高管因意見不和,發展到肢體接觸,影 響外事團結。最終,雙方撤回各自的代表,換人。「海際大和2004年合資,2005年高管打架,2006年換人,2007年再換,2008年三換……近年 來,它的路子基本是『衝突——換人——再衝突——再換人』。」
海際大和中外高管的多次爭吵均因理念及目標不同。海際大和一位前任員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方成立合資公司,賺錢為第一要義。我們派員 四處尋找項目。但日方並不以賺錢為己任,僅限於在中國市場先插一腳,佔住市場再說。他們有長遠打算,每天忙著搞調研,出報告什麼的,並不急於做項目。」
海際大和成立之時,正是證券市場黃金時期,股改剛剛起步。「市場狀況很好,中方找了很多項目。有的甚至已經到完成股份制改造,做財務顧問的階 段,但真正到公司內審會時,便遭遇障礙。日方認為風險控制不當,項目有問題,不得繼續。日方的觀念是,我情願不做,但決不能出錯。因為不作只是少賺點,一 錯,就全沒了。」
該高管介紹,從股改之後IPO開閘起,中方找到的三四個可能首發的項目,均因未被海際大和自身內審會通過而夭折。
2007年,全行業最繁榮的年景,海際大和虧損2000多萬元。此後,無緣於投行盛宴的上海證券,曾冀望再申請一個投行牌照,未果。之後,又曾提出過與合資方分離的議案,但遭日方拒絕。證監會亦因不能影響大局而擱置了上海證券的提案。
相持三年之後,海際大和迎來翻身日。
2010年券商年報顯示,在2009年發生虧損的兩家合資券商財富里昂和海際大和均順利扭虧為盈。海際大和雖以82萬元的微薄利潤排名最末。不過這也使得全行業的所有券商在2010年實現盈利。
上海一位券商高管表示,海際大和之所以剛剛扭虧,是因中方管理團隊後來在合資公司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業內人士表示,現有體制注定了中方與外資股東同床異夢,利益與出發點均不同。目前新設立的合資券商只能從事投行業務,這需要一定週期和人脈、政 府關係等。外資希望通過忍受合資券商三年到五年虧損的代價,變相買到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入場券。中方則希望引進先進制度、理念的同時,短期內實現盈利。
「合資券商最主要的是理念差距,跟當年所有企業開放過程中的道理一樣。現行的股權限制實際上等於限制了對方的經營權,制約了外資的發揮。」前述高管表示。
業內表示,WTO後設立的合資券商的管理架構大致以外方管理或中外雙方共管為主。其中,外方管理的券商包括瑞銀證券、高盛高華、瑞信方正、中德證券等。中外共管的券商有財富里昂(原名華歐國際)、海際大和以及華英證券等。
相對而言,一方股東管理的合資券商業績要好於雙方共管的模式,比如中德證券重點突破中小企業IPO項目,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屢有斬獲,但新的矛盾隨之而來。
整合成本高企
4月14日,山西證券(002500.SZ)公佈2010年年報。該公司投資銀行的收入雖然達到3.2億元,相關的營業支出也大幅上升至2.7 億元,營業利潤率為14.3%。這在所有已發佈年報的上市券商中位列倒數第一,比排名倒數第二的招商證券(600999.SH)低近20個百分點。
4月25日,山西證券董事長張廣慧表示,中德證券是專營投行業務的證券公司,投行業務項目週期性長,確認收入不均衡,且公司目前處於初創時期,項目儲備的連續性方面也有待提升,成本費用較高,是造成連續月度虧損的主要原因。
根據各家券商在證券業協會網站上公佈的年報,中德證券2010年度實際發放取得證監會批准的高管資格的高級管理人員薪酬總額為人民幣2827萬 元。同期財富里昂證券2010年支付高級管理人員薪酬是909萬元,瑞銀證券2010年實際發放的高管人員薪酬總額為人民幣931萬元。由於年報並未披露 準確的高管人員範圍,因此可能這一數字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不過,中德證券高管薪酬較高在業內早已不是秘密。
中德證券雖然在2010年斬獲了七單IPO項目,收入實現大幅增長,但新公司成本的剛性及IPO承銷費率不及行業平均水平,沒能讓中資合作方山西證券盡享IPO盛宴。
業內人士表示,合資之後的整合是考驗合資雙方綜合能力的主要因素。
2010年,海通證券香港全資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在成功收購香港大福證券後,更名為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海通證券2010年報顯示,公司全年業務及管理費用為45.12 億元,同比增長21.11%,費用收入比為46.19%,同比增長23.25%,母公司業務及管理費用為32.97億元,同比僅增長6.05%。
長江證券研究員劉俊表示,海通證券2010年費用大幅度增長且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收購及整合香港大福證券;2011年一季度公司費用收入比為36.61%,較上年末略有下降。
劉俊表示,2009年收購及整合大福證券導致海通證券2010年全年費用居高不下,成為影響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
不過,相對整合產生的費用而言,收購完成一年之後,海通國際(00665.HK)成績顯著。根據海通國際2010年財報,截至2010年12月31日的18個月報告期內,海通國際實現盈利3.46億港元,同比收購完成前的18個月,業績大增83%。
北京一位合資券商高管表示,一個良性的發展道路是合資券商跨越各種分歧的關鍵。「公司首先要有客戶,有項目來源,有好的收入,才可以談到好的利益分配,才會有更高質量的工作,最終產生更好的收益。」
|
||||||
五月三十日,國內券商排名第五、市占率約五%的永豐金證券,看好大陸企業海外籌資的資金市場,與過去三年協助陸企完成赴美掛牌最多的歐本海默公司(Oppenheimer & Co.)簽署合作備忘錄。 永豐金證不走最熱門的「大陸通道」,反而與美國金融業者結盟,打的是什麼算盤? 永豐金證總經理莊銘福說,「當然試著走出去;如果不走出去,台灣證券業就是高度夕陽產業。」 野村證券研究部主管王嘉樞分析指出,台灣券商的獲利狀況是其他亞太券商三分之一,突圍的最終目的勢必是西進能夠承做人民幣A股業務。但在目前大情況受限的 前提下,台資券商要打破過度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整併最重要;其次則是證券業務要做調整,通路和商品要能與其他金融通路互相融通、結合,真正發揮財富管理 的效果,證券業才有明天可言。 國內證券商,可說是兩岸金融合作中,最弱勢的金融次產業。保險業已全面登陸,銀行業也在去年底正式放行,但向來「看天吃飯」的券商,卻一直得不到主管機關的關愛眼神。 跨國結盟!資源互補,兼打品牌 國內券商兩大龍頭,元大金、凱基證以合併進行擴張,尋求自己的天空,但沒有資源進行擴張的業者,如何進行突圍,避免成為夕陽產業?永豐金證與美國歐本海默 合作,雙方將在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固定收益和研究資源四大方面互為奧援。正是缺乏資源的中型券商,另闢蹊徑的故事。 一位永豐金高層透露,由於ECFA對台灣證券業的開放一直沒發生,永豐金證與美國業者的合作,就是先想辦法借助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連結出一條通往國際的橋樑。 對國內券商來說,ECFA簽約之後,參股大陸證券公司受限於三分之一股權,以及成立合資公司的高資本額限制,大多數券商苦於拿不到門票;中型券商缺乏資源,借道有中國客戶資源的外資券商,從短期業務面切入,尋求未來核心價值合作的可能。 然而,台灣券商又比大陸券商有國際化經驗,所以國際券商在既想打開兩岸三地市場,又不願意投入太多資源的前提下,永豐金證在香港、台灣可與國際券商互補,成了出路之道的做法。 各取所需!分食美國和港台資產配置 這個出路,就是「陸企到海外IPO(上市)的食物鏈,馬上可以做。」莊銘福說。 甚麼是「IPO食物鏈」?指的是大陸企業到國外IPO,加上後續的海外資產配置;以歐本海默○七到一○年一共完成六十一件陸企赴美掛牌的案子,總金額超過一百零八億美元的量,相當於大陸上市公司從美國拿走一百億美元。 這筆錢部分回到大陸境內做進一步投資,部分成為大老闆的獲利落袋,選擇留在海外,這些海外資產便需要資產管理。歐本海默與永豐金證合作以後,前者可負責陸 企赴美掛牌及美國資產配置,並且使用台灣永豐金證的研究資源,後者便可負責香港、台灣的資產配置,兩者各取所需,各自吃到食物鏈的一段。 以永豐金證為例,今年二月發行一檔永豐餘人民幣債券,當時歐本海默便是為旗下客戶的香港資產找固定收益商品,找上永豐金證,因此開啟業務合作。 一位資深證券業者分析,對中型券商而言,購併同業拚市占率回收不易,直接與大陸業者談合作也缺乏品牌能見度。迂迴結盟美國券商以加強品牌效益並擴大客戶規模,的確低風險也低成本,只是長期下來究竟能產生多少綜效?永豐金證的突圍策略,仍待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