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背債小孩到上億家產的鬼才會計師

2010-02-01  商業周刊





一個公務員出身的人,要如何創造自己的一億人生?

林敏弘,十八歲那年,他的父親過世,他接下八萬元的債務;十九歲,高商畢業就到了印刷廠上班。雖然他半輩子在當公務員,但是強烈想要賺錢的動力,讓他不甘心停留在朝九晚五、打卡上班,在規律中累積財富的方式。

從負債中爬起: 賣掉父親的土地,替全家還債

「這 筆錢(指八萬元的債務),當時在台中可以買兩棟透天厝,更可怕的是,我父親是用月息八分利在借,」林敏弘回憶這段往事時說,這筆錢如果不還清,過了十二. 五個月,利息錢就相當於本金八萬元,「這筆債不還,我們全家沒辦法好好生活。因此,父親過世幾天後,我馬上把六兄弟找到祖先牌位前,將父親留下的土地分成 七份,大家抽籤,三個月內,辦好土地分割。為了兌現對父親的承諾,我決定賣掉我持分的土地,替全家還債。」

從此,未滿二十歲的他,就決定了這輩子要擺脫父親在錢上面跌倒的命運。

透過考試,他成為公務員、進入高等法院擔任書記官、審計部科長,曾經擔任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但是這樣按階攀爬的速度,和他賺到上億元的家產有很大的落差,他靠的是投資理財,一顆靈活的頭腦,和不再讓自己為債務所苦的動力。

因 為從年輕時就注定要和「錢」脫不了關係,以及對錢的高度興趣,有關錢的事務也都難不了他,在他擔任會計師的期間,包括像是台南幫創辦人侯雨利、永豐餘集團 創辦人何永、股市聞人陳德深的遺產稅,都委託他處理。甚至因此在業界博得「鬼才會計師」的名號。他不但幫有錢人處理稅務,還運用這些知識,讓自己從一個背 債的高職生,變身為在台灣、日本、加拿大都擁有房產的投資人。

賺到第一桶金: 買股買房理財,就是絕不借錢

「我當公務員時,因為有做投資,才能在二十五歲賺到人生第一個一百萬元。」在林敏弘的理財觀念裡,買地、買房、買股票,就是絕不借錢。

「我記得爸爸曾經告訴我,利字就像一把刀在割稻,速度很快。」林敏弘說,「爸爸過世後,我會賣土地還債,就是因為那時候父親為了讓我讀書,用月息八分去借錢,債務越滾越大。不這麼做(賣地),全家會陷入利滾利的負債循環,沒完沒了。」

他不希望像父親一樣,有財產,卻負債一堆。結果,念書拿第一名,卻因為家裡有地不能申請清寒獎學金,非常委屈。所以,父親去世後,他立定決心,長大一定要拚命賺錢。

因為「借人一萬的人,與向人借一萬的人,」隨著時間拉長,是會越差越遠的。「絕不舉債」因此成為他以後的理財原則。唯一一次例外是民國六十七年宣布中美斷交時向銀行借錢買房,「可是那次我有算過,若中共真的打過來,我的債務也不必還了。」

在投資上,經過多年的修鍊,形成了他賺錢的幾項鐵律:

一、他只買股票和房地產,因為這是致富最好的工具。他兩邊都買,是因為有錢不能通通放房地產,房地產金額動輒千萬,變現不容易;股票金額較低,流通性高,變現能力強。

二、股票用現金買,絕不融資。就算股價腰斬,也沒關係,因為可以等股價再漲回來。買股也都是長期持有,而且只有在大盤跌三成時才進場。專挑中鋼、台積電兩檔買進,這兩家公司穩定配息,每年領到的股息再買進股票,等到要用現金時,才會賣股票換現金。

三、所謂的「內線」,絕不碰。林敏弘擔任很多公司的董事與會計師,知道很多公司的內部事情,但他絕不碰這些公司的股票,因為有會計師朋友就是為了賺這個錢,結果去坐牢。

四、買房子幾乎都只進不出。

二十五歲有了第一桶金,是很多剛出社會年輕人所羨慕的,林敏弘的建議是,股票和房地產,是致富最好的工具。但對年輕人來說,應該先買股、再買房。因為股票幾千元就可以開始做,房地產卻需要上百萬,而且股票短時間就能賺錢,能做為買房子的本金。

靠房地產致富: 最高增值十三倍,海外也漲一倍

林 敏弘的財富,主要來自房地產。「每次社會發生危機,我就去買,前年金融海嘯,我還跑到台中買房。因為房地產是累積財富最好的工具,放久一定會增值,」像他 在中美斷交那年買的房子,三十年增值十三倍;二十年前買的房子現在也增值四到六倍不等。連十幾年前在日本大阪、加拿大溫哥華買的房子,大概也都增值一倍以 上。

為什麼房子會增值?他的看法是,世界各國正常來講,物價會維持上漲,這樣經濟才會成長,如果物價萎縮,經濟就會往下掉。因此,政府打壓 房市都只是短暫的,長期來講,政府還是要讓房價維持高一點。「開玩笑一點說,政府讓財團賺錢,對國家財政才有貢獻。光看稅收,台北市信義區的國稅局,一年 稅收九百億元,超過南部八縣市總和。可是這件事政府只能做、不能說。」

有人說台灣人口長期會變少,未來三十年房價會下跌。林敏弘認為,郊 區、鄉下或許會,可是豪宅旁邊的住家、交通便利的地方像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就不會。為什麼台北市房價會一直漲?因為都是金控在買地,他們不用付利息 (指房貸),有地就買。因此,除非遷都、或是大地震,以後是有錢人會住台北市,沒錢人住到台北市以外地區。

這也是他買房子只進不出的主要原因。

給年輕人的建議: 公務員不能當太久,錢要自己拚

他建議年輕人可以去當公務員,因為考公務員才會念書,把相關知識拼起來。但做公務員不要做太久,因為財富跟學問沒有直接關係,你必須靠自己拚,公務員薪水不夠,不會讓你變有錢。

林 敏弘在父親剛去世就變賣遺產,當時他的叔叔很生氣,罵他不肖子,「還說父親這輩子最大錯誤就是讓我去念書,沒念書還不知道要賣祖產?我很難過,但是沒辦 法,叔父甚至要我寫切結書:『本人不孝,致父親早死,在此致歉。本人賣掉的遺產,將來長大賺到錢,一定會優先把地買回來……。』」

如今,他的願望老早就實現了,錢,對於他來說,早就過剩,而無不足。

去年十一月,他生命出現另一個轉折,因病入院,完成腦瘤摘除手術,「開刀時,權力、金錢都要交出來,就穿著一件衣服而已……。」這是「鬼才會計師」林敏弘另一次對錢的深刻體會。

延伸閱讀:買名車,不如捐救護車!

○九年八月,第一次採訪林敏弘,那時他精神奕奕,向我們傳授他的中古屋投資撇步。三個月後,他悄悄進醫院動了腦瘤手術,將腦袋內三公分大小的良性腫瘤取出,在頭頂上留下一道二十四公分的疤痕。

再見到他,一頭黑髮全部染白,原本會計師的精明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的溫暖,對財富、金錢的豁達。

舉個例子,身價上億元的他,雖然長年擔任財團老闆的私人稅務顧問,往來盡是有錢人,但他迄今開的是一輛十五年的富豪(Volvo)老爺車,問他幹嘛這麼省?他告訴我們:「車子還可以用啊!與其花錢買名車,不如捐錢、送救護車!」

因 為就他看,開好車,還不是為了彰顯身分,一台進口雙B名車,動輒要兩、三百萬元,如果開這些車是為了出名、讓人羨慕,還不如去捐一台救護車。一來救護車也 是進口的,而且加上隔離衣、心臟電擊器等配備,一台也要兩百萬元,捐車不但可以救人,自己的名字還會刻在車子上,救護車到處跑,大家都看得到。

這些年,他前後就花了七百四十萬元,捐了四輛救護車,台中、桃園、台北都有捐。結果,朋友看到,還打電話跟他說剛剛看到他捐的救護車出動去救人,「聽了,就非常高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39

外表如鄰家阿伯 卻神祕大搞黑心事業 賴俊傑賣有毒起雲劑 賺到上億身價

2011-6-6  TWM

這次起雲劑風暴源頭賴俊傑,像鄰家阿伯一樣,行事極為低調,工廠開了二十幾年,卻從不與鄰居打交道。

據《今周刊》調查,靠著賣有毒的起雲劑,他賺進上億元家產,在新北市至少有四間房子,財力可觀。

撰文‧劉俞青

這一次,整起起雲劑風暴的核心,從位在新北市中和區的「昱伸香料」公司點燃,昱伸的負責人賴俊傑,這名全台灣起雲劑的最大供應商,幾十年來,不知「餵食」 多少「毒物」讓台灣人吃下肚。在鄰居眼中,他是個神祕人物,從不和人打交道,但根據《今周刊》抽絲剝繭調查後發現,外表平凡如鄰家阿伯的賴俊傑,財力一點 都不差,上億元家產恐怕都是靠著幾十年來販售有毒起雲劑的所得。

現年五十七歲的賴俊傑,自高工化工科畢業後,就到賓漢香料公司當學徒,學會起雲劑配方之後自立門戶,還曾到二專化工科進修學習更豐富的化學知識;他也曾經在日本公司上班,學了化工技能之後,回到台灣自己開起香料公司。

不與鄰居打交道

二十年多來 無人走進過昱伸工廠事實上,昱伸香料是國內一家老字號的香料行,一九八五年就成立,成立至今已經二十六年,而負責人賴俊傑平常低調神祕,不與鄰居溝通,連抽菸聊天的機會都沒有,在這個街坊鄰居彼此都熟識的巷子裡,顯得非常特殊。

鄰居說,二十多年來,甚至沒有一個人走進昱伸的工廠過,除了三不五時的臭味傳出之外,究竟昱伸在生產什麼,一直到新聞爆發,鄰居們才恍然大悟。

而賴俊傑就在這個占地三十餘坪(權狀二十坪,其餘是違章加蓋)小工廠裡,靠著這一桶桶的有毒起雲劑,幫自己賺進至少四間以上的房子,其中含兩棟透天厝。也讓妻兒過著不錯的生活,或許談不上奢侈,但比起台灣大多數人,絕對要優渥許多。

這四間房子,包括目前昱伸所在地的工廠廠房,是一間三樓半的建築,為賴俊傑早年就買下的房產。而前幾年,賴俊傑眼光不錯,又把隔壁的廠房也一併買下來,目 前租給一家美乃滋工廠使用,如今房價高漲,光是這兩間廠房,就價值不菲。前一陣子,同一排的廠房有人要出售,一間開價就要四千七百萬元,而根據當地房仲估 計,賴俊傑這兩間連棟廠房加總,如今市價至少七千五百萬元起跳。

而就在距離昱伸廠房不到五百公尺處,一間舊式五層樓的公寓裡,賴俊傑在這裡也有一戶,以前是賴俊傑的媽媽住在這裡,後來媽媽過世後,目前也是出租中。

但賴俊傑自己則不住在中和,他住在板橋區民生路上的大樓裡,但事發之後,這幾天人去樓空,他的妻兒顯然另擇他處居住,是否還有「第五間房」不得而知。但光 是手上這四間不動產,包括兩間出租的房子,每個月穩定的租金收益估計就有六到八萬元,加上販售有毒起雲劑的所得,其實已經足以讓賴俊傑一家人衣食無憂。

或許因為財力不弱,因此賴俊傑的兩個兒子,從高中起就到美國依親就學。為了陪伴兒子,當時賴俊傑夫妻甚至把台灣的公司交託給大舅子負責,舉家遷移美國,賴俊傑還在美國做起醃肉生意,但後來或許是不能符合美國人的口味,虧了一些錢後,又回台灣繼續經營昱伸。

以兒子之名命名公司

公司收貨 由另一個兒子負責父母在台灣努力「攢錢」供給,兒子也確實表現不俗。其中一個兒子,同時公司名也是以他的名字「昱伸」命名,目前在《台北時報》 (Taipei Times)擔任政治線記者。賴昱伸頂著美國休士頓大學政治與法語雙學位的高學歷,去年初還考上外語導遊、領隊普考的雙料榜首,當時他還接受媒體採訪表示 考取這個導遊領隊執照,自稱是個「全方位的生活達人」。

另一個兒子則經常在工廠裡幫忙,據了解,工廠裡進貨原料的貨單上,收件人通常不是賴俊傑的名字,而是這個兒子「賴育承」,可見他應該對公司事務涉入頗深,值得檢調注意。

賴俊傑的工廠員工並不多,我們守候多日,只看到三名女性員工以及一名男性員工。鄰居透露,昱伸的員工只有這幾位,而其中這名男性員工是賴俊傑的大舅子,就是鄰居口中每天在調製「巫婆湯」的人,到公司帶走相關文件的人也是他,顯然在公司擔任重要的角色。

至於賴俊傑的太太則是偶爾到工廠幫忙,案發後,她兩次試圖回工廠,顯然平日對工廠的情況就有相當的掌握。從這些跡象顯示,除了那三名女性員工,賴俊傑的工廠基本上都是家族成員在經營。

賣了一輩子香料,為了牟取暴利,非法把起雲劑裡的棕櫚油換掉,換成廉價的工業塑化劑(DEHP),大賺黑心錢,害慘大家,最終將換來牢獄之災。

賴俊傑財力可觀

光是房地產就上億

1.新北市中和區永和路177巷地坪:20坪 建坪:71坪

市價(估)3800萬元

2.新北市中和區永和路177巷地坪:20坪 建坪:71坪

市價(估)3800萬元

3.新北市中和區景平路999巷公寓

地坪:23.5坪

市價(估)800萬元

4.新北市板橋區民生路一段大樓

市價(估)160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2

進化投資》從股市菜籃族 到上億身價的退休族

2014-02-03  TWM
 
 

 

Lillian:不跟股票談戀愛 才能穩穩賺19歲出社會當小職員,50歲從外商公司財務長優雅退休,Lillian的職場起步雖早,但「認真捧好每一個飯碗」的態度,讓她薪水翻漲50倍,同時勤於學習投資,累積上億元身價,讓她的退休之路很愜意。

撰文‧劉育菁

早上八點閱讀財經新聞,觀察國際股市;下午約幾位好友聊天喝茶;打算五月參加希臘郵輪深度私房團……,這是五十二歲楊小姐Lillian「退而不休」的小日子。對照過去「朝八晚八」的生活,現在的她雖然少了收入,但能隨心所欲的過生活,無價!

十九歲出社會工作,三十年未間斷,不到五十歲即能優雅地退休,歸納原因有二:第一是職場的工作態度,維持始終如一的進步能量;第二則是對追求財富增長的堅定意志,及不斷修正的投資心態。

穿著優衣庫平價服裝、出門搭捷運的Lillian,並沒有有錢人的排場,只有儉樸的傳統,「我擁有的一切都要歸功媽媽。」雖然媽媽不識字,但她要求孩子珍惜每一個工作機會而且不斷進步,道理簡單、難在執行,但Lillian卻做得夠徹底。

捧好每個飯碗

高職生當上外商公司財務長時光回到從前,Lillian的父親是碼頭工人,家裡有六兄弟姊妹,她排行老四。因為一份薪水養不活一家人,媽媽早上五點出門,身兼五家公司的打掃計時工,每周工作六天,平均一天賺二百元補貼家用。「小時候媽媽一領薪水,就會把一部分的錢放在信封袋,剩下的拿來跟會。」這是她從媽媽學習的美德之一。

媽媽的辛苦,Lillian看在眼裡,而她因為學業成績不出色,所以是家裡面最早出社會養家的孩子,「我的第一份薪水是五千四百元,但全部都拿來付兄弟姊妹的學費。」她對於這個「起薪」記得清清楚楚。

回想這段往事,Lillian口氣中沒有埋怨,反而明白先天學歷的不足,得更兢兢業業在職場上打拚,她曾經自嘲說:「以我現在的學歷,想要找到外商財務長的職位,幾乎是不可能。」但認真「捧好每一個飯碗」的她,努力不在話下,年薪因此三級跳。

Lillian的第一份工作在船務公司收款,因為薪水要拿來負擔弟妹的學費,老闆交辦的事情必定全力以赴,年終分紅十二個月起跳,等於「做一年領兩年薪水」。而在媽媽潛移默化下,她也懂得「以會養會」,很快地在二十五歲時,存下人生珍貴的第一桶金。

但隨著海運業走下坡,因緣際會,她轉換到國內前三大會計師事務所查帳,一年後,被客戶「挖角」進入外商公司,薪水再加二五%。

同事都用demending(要求很高)形容她,「歐系公司的內部規則巨細靡遺,加上二○一三年國際會計準則(IFRS)上路,Lillian發揮龜毛個性,不容許一點錯誤。」算一算,到退休之前,Lillian薪水翻漲五十倍,與初出社會時的數千元,不可同日而語。

聽信股市明牌

工作打拚的積蓄一夕歸零

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後五十歲的選擇》一書中提及,五十歲後應先盤點工作庫存,如果專注在擅長的領域,別忘了將眼界放在充實第二個人生,而把對公司的期待降到最低標準。

Lillian是大前研一的追隨者,她的第二個人生就是「投資」。只是三十年前,她曾把存款全部賠光;但現在她住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靠著利息就能過優渥生活,粗估身價早已逾億元,而這番成績是她經過三次淬鍊,不斷堅定賺錢目標,並調整投資心態的成果。

Lillian一九八九年初入股市,隨便買、隨便賺的年代,懵懵懂懂的她像極菜籃族,聽別人報的明牌,買進當時最紅火的資產股,「我第一次只敢買一張,隨著股市天天紅盤,野心越來越大,最後每次下單五張、十張,把積蓄全部孤注一擲。」沒想到政府開徵證所稅,股市重挫,在職場拚搏累積的財富,一夕歸零。

「當時真想一頭撞牆。」她的心情既無奈又心疼,但靜下來後,媽媽的話言猶在耳、媽媽的作法躍入眼簾,「從儲蓄再起步吧!」Lillian繼續在職場戮力拚鬥,等存錢存到相當水位後,才又動念投資。

因為外商公司業務與台灣電子股相關,她從最熟悉的產業著手,開始研究電子業的基本面,小從公司背景、股東、產品,大到趨勢變化、購併等,她都能如數家珍,搭上九○年代台灣電子股大成長,她的財富快速累積,奠定了財富自由的基礎。

Lillian分享她的選股方式有三,第一先判斷產業前景,其次看公司治理,最後看財務報表等基本面,後者是她從工作學以致用而來。而她買的股票多數從未上市即開始切入,直到上市後脫手,像是IC設計的凌陽、瑞昱及聯陽等,平均賺進三、四倍。

只是,投資難免踩到地雷,Lillian也曾經買進一家未上市股,因為公司做假帳,最後變成壁紙,花了數百萬元買到一個教訓。也因此,她現在看財報,會特別重視現金流量表,檢視公司營運現金是否穩定維持淨流入,作為公司是否真正獲利的判斷標準。

檢視現金流量

投資成果進階到「大賺小賠」從聽明牌到基本面選股,影響她投資視野的就是呂張投資團隊總監呂宗耀。Lillian說,呂宗耀從看一場皮克斯動畫電影,都能找到國內藍光DVD的投資機會,開啟她的投資腦袋。比如,前幾年她帶媽媽就醫,發現血糖機產業受惠老年化,相關公司獲利穩定,於是她曾買進醫材股,當成定存私房股,年領數十萬元股息。

年輕時聽信明牌,進入中年,專注在基本面選股,Lillian投資成果已進階到「大賺小賠」;而隨著年齡與心境的改變,策略則從追求成長轉為穩健保守,最大的改變就是不與股票談戀愛。

能夠轉念,主要是受○八年金融海嘯衝擊。○六年Lillian曾經看好中國,特地開了一個香港帳戶,投資一檔未核備的中國A股基金,約二年績效就翻了一倍;但一場海嘯來襲,基金淨值曾跌到成本的一半,直到一○年才又回到成本,於是她脫手一半,把成本拿回來。

因此她也在退休前五年,開始做資產的調整,包括提高債券基金及買養老險,當成退休的老本;股票則改以定存股為主。目前她的資產組合,固定收益占三分之一,股票與基金占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都是現金。

「小時候賺錢是為了養家,現在賺錢則是滿足興趣。」從Lillian說話的神情可以看出,她已脫離對金錢的不安全感;相反的,現在她正在享受金錢所帶來的喜悅,而這樣情緒的翻轉,完全來自投資的耕耘。

Lillian

出生:1963年

現職:已退休

經歷:外商公司財務長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人員

船務公司職員

學歷:崇佑技術學院

(前身為崇佑企專)

改變財富的投資4心法

● 從美股找投資趨勢:比如美股特斯拉電動車上漲,第一波她先買美股,半年後回頭買台灣概念股,如和大、F-貿聯。

● 買定存股取代電子股:她偏好投資環保、醫材及食品股,原因是前兩者趨勢還很長,後者則受惠食安的重視,只要股價波動不大,買了放著領股息。

● 停利拿回本金:

不管基金或股票,只要上漲二或三成賺錢,她會先拿回一半本金,不會長長久久談戀愛;只要產業變壞或趨勢不對,他絕不留戀。

● 分批進場不追高:

買進前,算好預計投資金額,第一次先布局二成,之後以漲跌五%為單位,分批買進到足夠部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71

揭秘A股超級大戶:從幾十萬到上億 秘訣何在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403

揭秘A股超級大戶:從幾十萬到上億 秘訣何在
作者:陳俊嶺


這是一個“超級大戶”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存在財富逆襲可能的時代。


從超級牛市中的“蒙面賺錢”,到“結構性行情”中的精耕制勝,資本市場問世二十四年來的複雜多變,造就了新舊“超級大戶”王朝的沈浮與更替。面對A股市場的“叢林法則”,一批昔日牛散隕落之際,又一批新面孔浮出。


從籍籍無名到資產上億,每一位“橫空出世的超級大戶”,無不是“風控”與“進攻”的多面手。上證報記者調查發現,這群人財富“聚變”的秘訣,不在於牛市中賺錢的速度,而在於熊市中回撤的尺度。


“超級大戶”輩出的時代


在舉家遷至北京十二年後,祖籍山西太原的劉敬終於可以放下一切顧慮,在朝陽門附近一處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專心研究他最熱愛的事業:股票投資。


從幾十萬本金到身價數億的“超級大戶”,再到成為京城一位小有名氣的私募管理人,劉敬自稱找到了最適合他的職業,他現在身份是北京晉商匯富資產管理中心執行合夥人。


“名校”、“外企”、“華爾街經歷”……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深圳人王約翰,並不滿足這些外人仰羨的“標簽”,在實現財富自由多年後,也正計劃成立一家自己的私募,其主打招牌是他最擅長的量化投資。


不同於聚少成多的勤勞致富和需要處理多種社會關系的創業創富,劉敬、王約翰不約而同選擇了“第三條道路”——投資致富,並借此實現了財務自由,也被動收獲了一個惹眼的“新標簽”——“超級大戶”。


來自招商銀行與貝恩的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國內高凈值人群仍以企業主為主,約占60%左右。此外,職業經理人、專業投資人分別17%、14%。其中,“超級大戶”正是專業投資者中的佼佼者。


在A股問世的二十四年間,每一輪市場行情的漲潮,都會有一小部分人被歷史的潮流推向“超級大戶”的行列。當然,每一輪激情牛市之後的潮水退去,也會有部分超級大戶隕落,消失於市場的茫茫大海。


對於昔日“牛散”和“超級大戶”的隕落,經常上電視臺做節目的劉敬深感造化弄人。“當年很多叱咤風雲的人物,現在都銷聲匿跡了,在江湖上留名一時容易,但長期留名卻很難。”他說。


“你運氣好,踩準了就進了封神榜,而一旦跟不上,你就可能從此泯滅於江湖。”早年曾在招商地產做過董秘、後來進入私募行業的陳宇也時常感慨於市場的大悲大喜——每一年都不是同樣的市場,因為不斷有牛人出來,同時不斷有很成功的人突然不見了,被大浪掩埋,很可怕,也很振奮。


在2006年至2007年那輪超級牛市中,不少資產上千萬、甚至過億的超級“牛散”,也曾多次上榜十大流通股東,並擁有不少忠實粉絲。不幸的是,他們一貫秉持的激進策略,被隨之而來的2008年熊市打回了原形。


“準超級大戶”在路上


“有人辭官回故里,有人星夜趕科場。”


從超級牛市中的“蒙面賺錢”,到“結構性行情”中的精耕制勝,A股市場二十四年來遊戲規則的嬗變,造就了新舊“超級大戶”王朝的沈浮與更替。於是,一批昔日牛散隕落,又一批新面孔浮出。


不同於以挖掘重組股起家的劉敬,曾擁有華爾街金融機構工作履歷的王約翰更擅長挖掘成長股,而在操盤方法上,他也摒棄了傳統的情緒化的建倉、減倉模式,而是采取了建立在人類情緒大數據基礎上的量化交易系統。


十多年前,名校畢業的王約翰選擇進入某外資金融機構上班,外企的“高薪”和視野,讓他積累了優於同齡人的不菲財富,正是這筆財富成為他日後做職業投資者的本金,十年來在深圳投資房產,後又趕上2005年以來的歷次牛市。


幾年前,已提前實現財務自由的王約翰,正式辭去外人羨慕的高薪職位,在家專心做投資,而通過隨後幾年的牛熊歷練,他也躋身為身價億萬的“超級大戶”行列,他下一個目標是成立一家主打量化交易的私募基金。


與趕上投資“黃金十年”的劉敬、王約翰等“超級大戶”相比,生於80後的東北人小於目前還是一個成長中的“準超級大戶”。


盡管生於1983年,小於擁有的財富和經歷卻勝於同齡人。他的第一桶金來自2006年那場波瀾壯闊的大牛市,在股市跌至1000點附近的2005年,他以50萬資金買入中國石化等三股,至2007年5月賬目浮盈已達350多萬。


2007年下半年,已感股市高位不勝寒的他開始分批減倉,轉而買入商鋪和房產。此後房價經歷一輪暴漲,他也從此躋身“千萬身價”行列。不過,2010年後他陸續出售了兩套住宅,再分批次買入以銀行為主的藍籌股。


“投資的本質就是賺取人性貪婪與恐懼的差價!”自稱孤獨的投資者的小於如是闡述自己的投資理念。一年前,他發起了“投資精髓”的微信群,里面聚集了一大批熱衷投資的誌同道合者,其中不乏資產上千萬的“準超級大戶”。


生於80後、癡迷投資、資產千萬、渴望財務自由、但沒勇氣放棄目前的職業……以小於為代表的“準超級大戶”們,盡管他們職業五花八門,醫生、律師、講師、媒體人、婚禮司儀等,但他們都是財富道路上的虔誠學習者和追趕者。


最近,小於再次重讀格雷厄姆的經典著作,五年前他感覺到的是“低買高賣”思想,如今重讀就感覺到的是“不確定”思想。他認為,如果你不從自己或別人的錯誤中總結經驗教訓,是很難發自內心的和大師的思想找到共鳴點。


“我們在座的高端客戶,很多都是從小老板、小白領起家的,他們原始資金不過幾十萬,通過這些年不斷的投資滾雪球,現在不少客戶的資產都上億了。”諾亞財富北京中心總經理薛曉勇對記者稱,做到10年增值10倍看似很難,但只需年化25%就能實現。


財富“聚變”與禦熊之道


“為什麽越是有錢的人越有錢?富人也會遭遇金融危機,資產縮水,但在危機過後,他們的財富增幅特別快,遠遠超過普通人。”作為高端客戶市場的北京負責人,薛曉勇對富人財富聚變速度頗為敬服。


無獨有偶,接觸高凈值人群較多的私募經理陳宇也很認同,從歷史上看每一次財富重新洗牌的更替過程,資本的力量都發揮得淋漓盡致,貧富進一步分化非常明顯,越是有錢的人,其對資產配置的能力越強,抗風險能力也越強。


事實上,從籍籍無名到資產上億,每一位橫空出世的“超級大戶”,無不是“風控”與“進攻”的多面手。上證報記者調查發現,這群人財富“聚變”的秘訣,不在於牛市中賺錢的速度,而在於熊市中回撤的尺度。


“投資就像是走鋼絲,你去買那些在高位的股票,就像走在100米高的鋼絲上,而選擇底部徘徊的股票,就像走在1米高的鋼絲上。”對於市場的風險,劉敬打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


在劉敬看來,從1米的鋼絲上摔下來,你還可以站起來,而從100米的鋼絲上摔下來,你就可能永遠都站不起來了。比如前幾年在高位重倉重慶啤酒的投資人有不少專業投資者,因此不去碰炒高的股票,是規避市場風險的首要前提。


過去兩年中,“準超級大戶”小於也曾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融資教訓。前年9月,他融資浦發銀行最多曾賺60萬,但因為誤判牛市來了而“堅定持有”,最終止損出局,一年後他再次在茅臺上得而複失。


“即便我賣出後股指還在漲,這與我無關,因為我首要任務是盡量確保不因為融資而使本金虧損,至於賺多賺少,這和運氣有關但心態更重要,有時候人應該離市場遠一點。”談及對融資炒股利弊與紀律,小於對此進行了深刻反省。


面對去年以來的“千點行情”,小於認為,不要妄想會出現類似2006、2007年的那輪大牛市行情。“牛市中,炒股的前提是,要用自己的資金來長期持有,而試圖通過借錢或融資來長期持有,試圖押寶大牛行情是賭博行為。”


實際上,今時今日的A股市場,早已經不是當年的“蒙面賺錢”的時代,那時候誰膽子大,誰就能賺錢。尤其是最近幾年的“結構性行情”,更考驗投資人的精耕能力,否則不是“滿倉踏空”,就是“對沖失效”。


“去年滬港通,最近個股期權,資本市場的工具越來越多,這對投資者的專業水準和風控能力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在昨日做客和訊個股期權座談會時,華夏基金上證50ETF總經理方軍稱,並建議投資者不妨交給機構去打理。


在薛曉勇接觸的“超級大戶”中,主要來自於企業家和上市公司大股東,他們賣掉公司或減持股份後,手中擁有了大量的資金,最近都在加大了二級市場的配置,其中不少是通過私募間接參與股市的。


“他們已經非常有錢了,更看重享受生活本身,而不希望每日為賬戶里多幾十萬、幾百萬而操勞,如果不是以投資為愛好,建議他們最好將錢交給專業的人去打理。”薛曉勇認為,近期大批基金經理創業奔私,正是看準了高端財富管理市場的大趨勢。




來源:上海證券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118

炒到上億的明星片酬終於有人管了,範冰冰周迅以後只能拿這麽多..…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22/1149978.html

每經影視記者 蓋源源 溫夢華

每經編輯 杜蔚

明星片酬對於廣大蕓蕓眾生來說,一直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網上也經常爆料明星的高片酬,至於究竟是多少,只能用謎之高來解釋。

今年初,有業內人士公開表示,“2016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一部成本3億元的電視劇,明星拿走2億元片酬。”相關數據顯示,部分國內演員的片酬甚至已達到影視劇全部成本的50%到80%。”

十年之間,明星片酬在一部國產影視劇制作總成本中的占比,已由10%、20%,增長到如今的50%、70%……

每每談到愈演愈烈的明星天價片酬,行業內的資深導演、編劇、學者無不痛心道:一部總投入1.5億元的電影,男女明星主演拿走1億元片酬,這不是畸形是什麽?

2016年9月,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曾做過兩組關於《天價片酬(第一集、第二集)》的系列報道,詳細分析報道了關於明星片酬問題,當時著名藝術家、中國電影界第一位女將軍王曉棠老師在接受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專訪時也曾談到對於明星高片酬的看法。(點擊查看相關報道《中國電影界第一位女將軍王曉棠:世界上總要有一種精神比錢更高貴,做演員要有自己的底線》)。

如今,針對“明星高片酬”終於開出了明確“藥方”。

9月22日,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制片委員會、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聯合發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末附《意見》全文)。 

▲《關於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

《意見》指出,各會員單位及影視制作機構要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範圍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如有超出40%的情況,需向相關單位進行備案並說明情況。

《意見》還提出,希望各會員單位、影視制作機構及廣大電視劇網絡劇從業人員要把德藝雙馨作為職業理想和目標追求,自覺抵制不合理高片酬等不良行業風氣。

高片酬確實是影視行業目前的痛點,對整個行業的制作品質提升造成較大的阻礙,行業協會此次牽頭聯合發起《意見》,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好事,同時也有利於未來電影市場更還的發展。

《意見》一出,行業內的相關人士紛紛表示支持。

“我們理應支持,此次限制演員高片酬,對改善編創環境,提高編創競爭力非常有幫助!”慈文傳媒副總趙斌在接受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采訪時堅定的表示。

不過,趙斌也指出,“著眼於行業長遠發展,僅僅靠限酬,是否就能換來‘國劇質造’的響亮招牌,還有待整個產業鏈的齊心協力整體提升。從目前影視行業整體情況來說,策劃端、編劇端整體實力還有待加強,具有鮮明時代特色,鮮活人物風格的中國好故事不僅缺乏,甚至可以用貧乏來形容,創作力量強,才談得上品質高。反過來,有了好故事,這個行業里的好演員還是不缺乏的,優秀的演員也絕不會只看錢,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原’‘高峰’的需求。我們認為,演員高片酬固然是整個國劇品質前進步伐的痛點,但從根本上扭轉粗制濫造才是‘治本’,有了源源‘活水’,才有澎湃動力!”

【全文如下】

各會員單位、影視制作機構和廣大電視劇網絡劇從業人員:

隨著我國影視行業的不斷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創作播出了一批優秀影視作品,但也出現少數演員不合理高片酬現象,導致影視劇制作成本結構不合理,收入分配比例失衡,影響影視劇整體質量的提升。為貫徹落實五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支持電視劇繁榮發展若幹政策的通知》和全國電視劇工作座談會有關精神,引導制作企業合理安排電視劇投入成本結構,優化片酬分配機制,弘揚“戲比天大”的職業精神,形成良好行業風氣,推動影視行業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現通知如下:

一、各會員單位及影視制作機構要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範圍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

二、如果出現全部演員總片酬超過制作總成本40%的情況,制作機構需向所屬協會(中廣聯制片委員會、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或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及中廣聯演員委員會進行備案並說明情況。

三、各會員單位、影視制作機構及廣大電視劇網絡劇從業人員要把德藝雙馨作為職業理想和目標追求,自覺抵制不合理高片酬等不良行業風氣。

本通知自下發之日起施行。

2017年9月22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604

紅姑愛花愛到上膊用Fendi近萬元花花肩帶

1 : GS(14)@2016-09-04 18:03:44

鍾楚紅出名是愛花之人,愛到連衣着打扮都花花上身,不過off duty look出名簡單低調的紅姑,未有大大朵花花圖案擺上身。日前,她被捕獲在中環用膳時,反而用了索價近萬元的Fendi Strap You立體花手袋肩帶,點綴一身黑、灰、藍的超平實隨意打扮,平凡中見高貴細節。更多時尚、美容新聞,即上:http://add.appledaily.co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904/197596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463

【蘋果照相機】反CY由立法會反到上山頂

1 : GS(14)@2016-10-12 07:48:28

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攝影師每日以相機拍下千百萬張照片,將一些大家看似熟悉的東西,以用不同的觀點與角度,讓你重新細看。【蘋果照相機】為大家呈現新聞重要時刻,以細膩照片,分享鏡頭背後的甜酸苦樂。蘋果攝記fb:http://bit.ly/1OlyZxX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12/197986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13

岑麗香瘦到上圍縮水

1 : GS(14)@2016-11-20 23:52:09

岑麗香昨日在旺角出席酒店的開幕禮,穿上tube dress的香香表示瘦了一圈,令上圍縮水。講到酒店泳池,香香曾在台灣酒店泳池胸壓男友強強,她說:「去泳池梗係着比堅尼,或者我下次着一件頭,都可以好sexy。」香香覺得經常要提高警覺性,會令自己不舒服,最重要是調節心態,她又透露年底可與強強見面。採訪:黃曉妍攝影:陳俊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9/1983846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283

【work smart】軟件遞紙仔 文件唔使叠到上鼻哥窿

1 : GS(14)@2017-03-22 00:47:48

香港的進步包括善用「無紙科技」,現在我們電腦軟件硬件早就將所有工作電子化,如果它們都像那些高官還在炫耀自己枱面多少紙張來證明自己工作能力,而不是邁向「無紙工作間」,老早就被淘汰了。



無紙工作已經是香港金融機構常態,如果還停留在「遞紙仔」、遞file先做到嘢,咁就真係笑死人!就算是系統安全要求高的金融機構,都懂得使用流行的項目管理軟件,讓公司員工在網上平台「遞紙仔」,一起處理那天的工作。例如軟件Trello,就會在dropbox存取相關文件、圖片、影像,透過平台處理日常工作,工作界會簡單界定為do、doing、done等等幾個階段,不同權限員工會因應個別項目和自己的工作需要而作出不同情度的參與。此外,我們社會基本上已經不斷數碼化,保安系統不斷升級,掃描儲存文件已不是甚新鮮事了,如果那些矢志成為行政首長的人,都不懂得無紙工作效率,文件還是要叠到上鼻哥窿,大概還是活在上世紀。參考資料:BBC News記者:陳以恒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不要變成消失的檔案,就先把文件掃描好再存取已經是一種很古老的技術,林鄭大概不會不知道吧。

所謂無紙工作,未必是一張紙都無,但絕不是把文件夾叠到上鼻哥才能代表繁忙吧。

Trello平台背後的工作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工作界定為do、doing、done幾個階段,不同權限員工因應自己的工作需要參與項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1/199645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264

一路一帶:「女媧補天」離地到上太空

1 : GS(14)@2017-03-23 06:48:16

「女媧補天」、「同國家關係好」,首富李嘉誠每年一次嘅問答大會終於結束。李嘉誠在記者會上多次強調,新特首要同國家關係好,溝通好,到底點樣為之關係好?點樣為之溝通好?李嘉誠講了至少三次,自己對香港有感情,甚至講到疑似哽咽,一方面感受到香港已經無理想,港人只顧炒樓,大嘆香港無晒活力。其實李嘉誠多年來賺盡香港錢,拎香港輕鬆錢轉投外國繼續錢搵錢,香港就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李嘉誠真心愛港,但其實一直只當香港是搖錢樹,一方面認為港人炒樓唔啱,但另一方面就公開歡迎國內同胞嚟香港買樓,社會撕裂,港人難上車,買樓無望,都是深層次矛盾之一。最近新地(016)南昌站匯璽人潮迫爆,億萬富翁都爭住買動輒四千萬起跳的深水埗樓,投資需求好像比自住需求更大,李嘉誠所講的購買力,就是來自不想投資創業的有錢人,香港又有乜方法急起直追?李嘉誠的真心,似乎不夠貼地,整個記者會除了不停發功,為「女媧」造勢,又不忙踩多港人兩腳,質疑香港一早有機會一人一票選特首,但香港人自己放棄,更要在特首和國家關係及港人關係之中,兩害取其輕。李嘉誠以「女媧補天」來解決香港過去四年多的撕裂問題,似乎離地到上太空。斯郎
https://www.facebook.com/oneroadonebelt/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3/199668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