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恆指Target Price???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09/target-price.html

翻開報紙不難發現不少人正在談論恆指是否能夠突破22,000點,或者所謂的黃金交叉位。老實說,這並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亦非以簡單"低利率"、"市盈 率"等因素便能回答。"低利率"亦可以暗示未來1年"低增長"和"低通漲"的來臨,而且在此環境下,企業的盈利增長可以放緩,而且週期性行業的盈利甚至可 以倒退,而造成今年"15倍P/E"便等同明年的"17倍"的情況。

無論如何,上述論調都是"估下估下",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在市場內賺到錢 ^_^

欲賺到錢,可能都是要還原基本長勝法門 ---- "Avoid the crowd",這不單是我講的,而且是長線贏家所說的:

「低買高賣」是說易行難的法則,因為當每個人都買入時,你也跟著買,造成「貨不抵價」的投資。相反,當股價低、投資者退卻的時候,你也跟著出貨,最終變成「高買低賣」---- 鄧普頓爵士

凡是證券交易所裡人盡皆知的事,不會令我激動。在讀報紙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對我來說重要的消息,通常是隱藏在字裡行間的訊息。----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基於上述原因,現時筆者對以下投資概念興趣不大:
1) 人民幣
2) 黄金
3) 房地產
4) 內需股
5) 中資金融股 (隱藏風險尚未被人所週知)

如果相信中資金融股難以有好表現、中移動(941)和匯控(5)難以大升、內需股和本地地產股已被大眾追捧,在恆指成份股中能夠帶動大市上升的股票可能不太多。

大家可能還記得筆者曾經說過有4大類股票可能具投資價值,或者可以藉機說多一點:

1) 高息公用股/必須性的消費股(Consumer Discretionary)
防守性的高息公用股/必須性的消費股,不用筆者多說,大家都知是那些股票。若然低息環境持續,美債息率低企,這類股票真是不俗。最重要的是,它們真的不太受經濟週期影響,亦即是純"Yield Spread"的遊戲。

近日,筆者亦有留意一隻不斷受大股東增持的本地電訊營運商股票,其現金流亦足以維持4%的股息。

2) 一些還未被投機者炒賣的行頭(或是牛末熊初表現較好的股票)
例 子是"Tech"、"Railway"和"Telecom"行業。在"Telecom"行業中,筆者不太喜歡國內的電訊營運商中移動(941)和聯通 (762),原因是兩者正面對3G的白熱化競爭,優質的電訊設備股可能是可行之選。另外,優質的本地"Tech股"可能不太多,還須小心選擇。

優質的國企農產品股可能是中短期之選,不過可能要"見好就收"

3) 一些被投資者遺棄的股票,不排除有技術性反彈的可能
選擇真是不多,而且不少被遺棄的股票有個別的企業風險,還須十分小心去觀察

4) 私有化/收購對象
一些港資(或在香港經營)股票,可能成為母公司私有化或對手收購的對象。下一間會是誰? 或許是擁有一定分行數目的中型港資銀行、或許是不斷受大股東增持的本地電訊營運商。

無論如何,祝君投資順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66

2011年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09/2011.html

就快踏入2010年的第4季,頭9個月全球各地股市的表現可能沒有人們預期般強,其中2009年被市場稱為"全球救星"的中國市場(A股)更是強差人意。那麼未來1至3年的經濟和投資大環境會怎麼樣?

筆者只是凡人一名,當然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然而,近排亦有一些有趣的觀察:
1) 美國國債(US Treasuries)的債息跌至近2年低位,期中10年期國債息率低至2.75%(9月17日)
2) 反映對未來通漲的10年期TIPS (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ion Securities)債息亦不約而同下跌至1.00%,或者是2003年以來最低的水平(能取的數據由2003年起)
3) 相似地,類似美國國債走勢的本地公用股,近日來亦回升近2008年中的高位,亦即表示股息率下試低位
4) 市場近月來有不少集資活動
5) 有避險作用和被借作"Carry Trade"的日圓近月亦不斷向上
6) 數星期前一名裝修工人在電梯內突然問我對股市的看法,下次會不會是"的士司機"??
7) 不少人對高通漲和樓市(本地)抱很大信心,包括家人
8) 香港政府正在想方法應付人們(和各大政黨)對高樓價的不滿
9) 週期性的本地航空公司近日宣佈購買飛機


或許筆者會錯,但是從上述的觀察有以下的看法:
- 市場已有太多人預期高通漲的來臨,結果可能反而是低通漲,甚至是通縮 (相似情況在2008年上半年出現過)
- TIPS債息上次低位亦是處於2008年上半年,當時人們亦預期高通漲的來臨
- 可能已有"Smart Money"在股票市場"Take Profit",並將資金投入風險較低低美國國債以及公用股,亦將之前借入的日圓償還(相似情況在2008年初出現過)
- 通常人們擔心高樓價的時侯,通常是樓價見頂的先兆,正如1997年上半年、2000年、2008年初
- 裝修工人先生對股市的興趣,當然亦是我的興趣,就是為何他也對股市擁有那麼大的熱情 :)
- 集資活動之源源不絕,通常亦表示不是貪錢的時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06

收息股/長線投資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0.html

或許收息是不少人買股票的原因之一,以收息作為投資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本來沒有甚麼大問題。然而,若然以收息(息率)作為唯一的考慮因素(通常人們會加多個P/E),那麼其想法可能不夠週詳。

以筆者的角度來看,真正的純收息股至少需要乎合以下的條件:
1) 公司現金流(經營現金流 - 資本開支)+分強勁和穩定,可以持續地派發穩定的股息
2) 經營業務不太受經濟週期影響,在本港的例子可能是公用股、快餐股或者是飲料股。某些電訊經營者可能亦算是,但它們往往受到市場開放(減價戰)以及科技轉變的風險(加大資本開支、被迫投入回報不高的科技)所影響
3) 管理層作風穩健
4) 有一定的經營規模,甚至是行業上的優秀經營者
5) 沒有"致命性"的不明朗因素,例如太受單一產品銷售的影響,或者是政策風險,又或者是科技轉變的風險(科技和電訊經營者往往受此風險所限)

那 麼人們通常認為是收息對象的銀行股和能源股,可能並非是理想的純收息股,原因是兩者太受經濟週期影響。反過來說,考慮銀行股的因素是對未來閣下對經濟的看 法(經濟會轉好還是放緩,壞帳水平會否轉差?),而能源股的主要"Driving Factor"當然亦是對能源價格的看法。

地產股又如何? 不用大費周章亦能知道地產股+分依賴對未來房地產價格的看法。

很多人喜歡保險股的保費現金流穩定的特性,甚至視之為"防守性股票"。但事實並非如此,保險公司+分依賴投資回報(包括股票和債券利息回報),以及保戶的索償。換句說話,保險股亦是週期股。


"長線投資"本身並非壞事,甚至有不少人抱此理念而賺到錢。然而,閣下值得留意以下幾點:
1) 有多肯定未來3至5年經濟一定是增長
2) 如果不能肯定,或許可以效法"Warren Buffett"的做法,在投資優質的金融股同時亦投資於不太受經濟週期影響的優質股,例如"Johnson & Johnson"、"Kraft"、"Coca Cola"、"P&G"、"Tesco"、"Wal-Mart"等等,這些真是合格的收息股
3) In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所以幻想太長久的事情可能意義不太大
4) 切忌"長線死抱"一些公司自身有問題的股票,又或者是處於泡沫行業的股票,美其名"長線投資"。懶一點可以投資於指數基金,雖然避不開週期風險,但至少能做到不過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07

市場警號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1.html

雖則說股市變幻無常,而且有時高估(Over-priced)、有時低估(Under-priced),但早晚還要依歸基本面。無論如何,在大量雜音之中,總有一些時侯市場會對對某些股票發出明確的警號。

舉2007年尾/2008年年初為例,當時不少人(當時包括筆者在內)認為環球金融股估值不高,仍有上升空間。結果是這個行業(Sector)不但沒有成為大市上升的火車頭,反而已經見了頂。

事後出了事的AIG、Citigroup更在2008年第1季已經開始大瀉,在期間嚴重跑輸其他環球金融股。其後結果是如何,相信不用多說大家亦+分清楚。

有兩個"市場警號"是值得我們去留意:
1) 在大市雞犬皆升的時侯,如果有某一些行業升極也升不到,這亦表示該行業可能有一些很大的隱藏風險(Hidden Risk),而且有不少"Insiders"已經知道。(2007年尾的環球金融股)

2) 在同一個行業內,如個有某一兩隻股票早在大盤大跌之前先行暴瀉,這可能暗示這些公司可能將會出現很大的內在風險(2008年初的AIG、Citigroup)

回到2010年第3季,"市場警號"可能又在某些行業上,今次可能是內銀股以及國內保險股,這兩個行業在近12個月的回報明顯跑輸大市。內銀股未來的壞帳水平很有可能會隨著樓市調控和地方政府(municipal governments)的信貸風險而大幅上升,國內保險股更是受A股積弱的投資風險所影響。

另外,一些股票,例如宏利(945; 相比保誠或歐美金融股)和Alibaba (1688; 相比Tencent)亦相比同業大幅跑輸(或是逆市大瀉),看來亦正在暗示一些企業內部的風險。

看來現時仍不是對這類股票進行"Bottom-Fishing"的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08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09/wall-street-money-never-sleeps.html

筆者並非時常看電影,但近日仍因"Wall Street"內"Gordon Gekko"的一句經典名句"Greed is Good"而走入去戲院看"華爾街2"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

20多年後,"Greed is Good"已經變成華爾街的定律 ---- "Greed is Legal"。時間並不能改變人性,而在金融市場內亦離不開"貪婪"、"恐懼"、"爾虞我詐"等等人性。

20 多年前的大鱷"Gordon Gekko"踫著華爾街新手"Jake"(Jake亦是Gordon Gekko女兒Winnie的男朋友,但父女關係惡劣),Jake以協助Gordon改善其父女關係作為條件,要求Gordon查出誰是令舊公 司"Zabel Investments"倒閉的幕後黑手。

正所謂江山而改,本性難移,Gordon仍是一條老狐狸,在獄中多年並不能改變其野心,以東山再起為出獄後的目標。

但至低限度,Gordon仍能悟出時間比金錢還要重要,另外親情似乎是他珍惜的東西。

GORDON GEKKO: If there's one thing I learned in prison it's that money is not the prime commodity in our lives... time is.

說 回故事發展,Jake同Gordon查出令"Zabel Investments"倒閉的黑手是另一大鱷 --- "Bretton James"。James不斷製造謠言造淡,一方面以"Offshore Hedge Fund"沽空"Zabel Investments"的股票(Zabel持有Toxic Assets),再在"Federal Reserve Bank"的會議內否決"Bail-Out Zabel Investments"的提議 (是否與2008年Bear Stearns的事件很相似??)。

其後劇情筆者不欲多說,各位還是進戲院看。

無論如何,電影亦指出不少金融市場內的道理:

1) 大鱷總是存在,問題是誰吃誰
2) 欲生存就是要夠醒目,不要盲目相信所謂"必然"的事情
3) There is no Free Lunch,華爾街內不會有人做"冇Jetso"的交易
4) 不管閣下正在做甚麼驚世的Project,投資人只看一字 ---> "PROFIT"
5) 醒目的投機者總愛尋找新的"Speculative Themes",內容是甚麼,Who Cares!!!
6) 泡沫興起和爆破是永恆不變的事情,從17世紀的"Tulipomania"直至2007年的全球大泡沫,一直只是進行歷史的循環
7) 正如金剛經內所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資產價格和人的心理亦如是,即是夢幻泡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85

Reflexivity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0/reflexivity.html

投機奇才"George Soros"一直以來以"Reflexivity"來形容金融市場的週期性活動, 當然這亦是他多年投資獲利所根據的基本哲學.

長 話短說,"Reflexivity"亦即是指出人類總是帶有知覺(看法),而他們跟據看法而作出的買賣往往會影響資產價格.當向上的看法變成主導時,資產 價格自然向上,更有趣的是資產價格的變化亦會間接影響公司的基本面因素(Fundamental Factors; e.g. 盈利'資產值等等)增長,而再度影響資產價格.因此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 (Self-reinforcing feedback loops)"便不斷發生.

那麼這是否表示資產價格只會朝著同一個方向走動(例如向上),這是沒有可能的,原因是"自我強化的循環"的因素亦有耗盡的時侯(或者是無法維持下去),便會掉頭走(向下),而開始一個反向的"自我強化的循環".這亦表達為何金融市場會不斷出現上升和下跌的週期.

從高一個層次看,我們大可以以古今中外的智慧去解釋上述的一切:

1) "資產價格"和"基本面因素"的互動 ---> 佛家所指的萬物相依性
2) 資產價格(經濟)不斷進行的"擴張"和"收縮"的週期交替(反向) ---> 道家所指的物極必反
3) 這個世界並沒有所謂的絕對客觀的價值,很多事倩都是相對性的

這亦暗示,假設金融市場和經濟永遠只會向上而不作定期回顧(Review)是極為不設實際和危險的做法.

複利息向上倍增長的力量固然是大,但別忘記向上的因素耗盡後所行走的收縮反向力亦是同樣大和可怕.正如太極圖內的陰陽一樣,對立的能量永遠是對等和守恆的(亦即Conservation of Energy)

這亦指出一個道理: There is no free lunch!!!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92

投機心法 / 好書介紹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html

當一個人在接觸一堆有關投資的書籍,聽取一大堆投資理論,甚至在市場內測試一段時間後,很自然便會進行一個消化的過程,再跟據各自的情況而發展適合自己的方法.

值得注意,即使是很多人認識的"Fundamental Analysis(FA)"和"Technical Analysis (TA)",是有各自的優點和限制.而問題的精結所在處是那一套方法適合自己,而非那一個方法是好還是壞.更重要的是 ---> 自己對一個方的學藝有幾精??

再提升一個層次的話,便是集百家之法後漸漸悟出自己獨特的一套投資(投機)心法和操作手法, 並且看破人為的界限(Boundary),這亦是宗師級人物的必經階段.

目前來說, 筆者時常運用到以下的方法:
- Top-down的宏觀大局分析
- 反向人群心理的操作(只低限度是Avoid the Crazy Crowd), 這方法通常不會錯得太離譜
- George Soros所常用的Reflexivity
- 所謂的個股Fundamental Analysis
- 間中看下Chart, 但僅是作參巧
- 一些交易操作方法, 包括"Position Control","Cut Loss / Stop Gain","Exit Strategy"

有一點可以幾肯定, 市 場內的資產價格通常是高於或低於所謂的"Fair Value",而這個所謂的"Fair Value" 仍是動態的(Absolute Fair Value是不太可能的). 再看深一層,一切事情都是變幻無常, 而且往往是由人的心理(Psychology)變化所推動.


以下是一些筆者時常會翻看的好書,可能你們亦用得著:
- Trading Rules: Strategies for Success (William F. Eng)
- The Alchemy of Finance (George Soros)
-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系列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 Investing the Templeton Way (Lauren Templeton)
- The Education of a Speculator (Victor Niederhoffer)

當然,"Warren Buffett"的"Letters to Shareholders"亦是值得各位去閱讀和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93

Quantitative Easing = 通漲???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0/quantitative-easing.html

自從Federal Reserve推出"Quantitiave Easing 2 (QE2)"後,全球股市升勢持續,而2010年9月亦是恆生指數和DJIA全年表現最好的一個月份.

筆者最常聽到對QE2的說法(基本上所謂的專家同師奶的說法分別不大)是:
- Federal Reserve推出QE等於印銀紙
- 因此美元會貶值
- 惡性通漲是難以避免
- 資產價格因此會大漲
- 惡性通漲和美元貶值亦會令美債的泡沫爆破

看似十分順理成章的推論其實有多有效?? 坦白說,實際上是漏洞百出,大家只要理解QE的定義便會一目了然.

看 一看在Wikipedia對"QE"的定義,QE只是"Federal Reserve"的"Open Market Operation",Federal Reserve只需要在市場內向金融機構(主要為銀行)購買債券(主要為政府債券, Treasuries),其直接效果是銀行的儲備(Reserve).

Quantitative Easing (Source: Wikipedia)
The term quantitative easing (QE) describes a monetary policy used by central banks to increase the supply of money by increasing the excess reserves of the banking system. This policy is usually invoked when the normal methods to control the money supply have failed, i.e the bank interest rate, discount rate and/or interbank interest rate are either at, or close to, zero.

A central bank implements QE by first crediting its own account with money it has created ex nihilo ("out of nothing").[1] It then purchases financial assets, including government bond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and corporate bonds, from bank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 process referred to as open market operations. The purchases, by way of account deposits, give banks the excess reserves required for them to create new money, and thus a hopeful stimulation of the economy, by the process of deposit multiplication from increased lending in the 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 system.

理論上,銀行的儲備增加後,是有能力借出更多的錢.若果私人機購和私人個戶願意向銀行借入更多的錢去進行投資和消費,那麼便發生"Money Multiplier Effect",這仍是Federal Reserve十分樂意見到的事情.

但是這些"樂意見到的事情"是十分依賴"Private Sector"是否願意去借入更多的錢,否則只不過是令銀行的儲備增加而已(所謂的Liquidity Trap).

換 個角度來看,這僅是"Demand/Supply"的問題,QE是為了增加銀行體系內的"貨幣供應(Monetary Supply)",但若果"Private Sector"不願意(或沒有需要)去借入更多的錢的話,"Monetary (Loan)Demand"仍即沒有變化,仍即所謂的"供應過剩(Over-Supply)".

事實上,自2009年初開始,歐美銀行的貸款(Loan Balance)並沒有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十分簡單 ---> De-leveraging Process

記性好的讀者可能仍記得在泡沫爆破後,日本於1990年至2003年所發生的事情,亦是"De-leveraging".


再回顧大多數人所謂對QE的觀念:
- Federal Reserve推出QE等於印銀紙 ---> Federal Reserve只是向銀行購買債券,亦即戶口轉移(Account Transfer)
- 因此美元會貶值 ---> 見上
- 惡性通漲是難以避免 ---> 若然"Private Sector"不願借入更多,經濟放緩的後果是通縮(Deflation)
- 資產價格因此會大漲 ---> 見上
- 惡性通漲和美元貶值亦會令美債的泡沫爆破 ---> Federal Reserve購買債券,可能令美債價格上升

以上的看法對於中期(未來6至12個月)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走勢較為有效.

當然,短期股票市場走勢主要受到人群情緒(Psychology)以及"供求(Supply/Demand)"等因素左右,可以忽略所謂的基本因素.換句說話,中短期炒股的"Logic"未必與中期的基本因素有關......"As long as the stocks rally, who cares the reason(s) behind".

然而,若然以未來6至12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為投資目標,那麼便需要具備更明智的"Insights",而非依靠人云亦云的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94

低息的誤解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08.html

影響股票估值,主要來說是包括"利率水平"以及"人們對企業前景的看法",當然兩者亦包括"實際數據"和"較為虛幻的情緒"兩個"Dimensions" (亦即虛則實,實則虛).

很多人通常只看到現時"利率水平"低企,自自然便以為一定利好股市,原因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及"2003至2007年"全球股市在低息環境下是偏向利好的.

當"利率"下降下,具風險資產(Risky Assets)的"Discount Rate"自然會下降,因此估值亦會上調.但這個邏輯極需要假定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 "Risk Premium"不變(甚至下降)

那麼有甚麼情況下"Risk Premium"會上升? 最明顯是正當人們對企業未來盈利的看法轉為保守,甚至是悲觀,而這個情緒仍會進入自我增強的循環(George Soros在Reflexivity中提及過)......

這亦暗示我們是必須"確信"(筆者亦不能想出更好的字眼)未來的企業前景(經濟)會變得更好,否則在利率低企下股市仍會積弱.

在過往,"低息和股市低迷"並不是沒有發生過,而例子是十分著名的:
- 1931至1935年 (全球)
- 1990至2003年 (日本)
- 2001至2003年 (全球)

更巧妙的是,這些情況都是在大泡沫爆破後一至兩年後發生.

若然肯去細心思巧為何"Federal Reserve","Bank of Japan","European Central Bank"近排要推行"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ies",其實並不難去悟出箇中的玄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9

真假收息股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11.html

近日開始有人注視受惠債息低企的收息股.理論上,債息下降亦暗示市場吸予股票的"Discount Rate"將會下調,但最重要的"Assumption"是"Risk Premium"不變.

因此單以"Yield Play"的角度來選股,仍有機會落入"假收息股"陷阱,例子可能是看似高息但行業甚為"Cyclical"的內銀股.即使息率不吸引以及收益受制於A股表現,亦有人視保險股為收息股.

無論如何,以下一些股票可能是較為可靠的收息股,它們乎合優質高息股的定義 ----> 息率高於3.0%; 行業的週期性低(或現金流十分穩定):

中電(2)
港燈(6)
大快活(52)
和記電訊香港(215)
粵海投資 (270)
大家樂(341)
維他奶(345)
廣深鐵路(525)
領匯(823)
中移動(941) (3G不明朗因素可能限制其升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