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樊邦弘從政治犯到世界燈飾王 真明麗在質疑聲中再拚LED商戰


2009-12-15 今周刊






LED照明當紅,二○一○年預估全球有一百三十億美元產值,有燈王之稱的台商真明麗,回台發行TDR(台灣存託憑證),更暗示將在台灣有大動作購併,又攪皺台灣LED產業一池春水。

撰文.羅弘旭

十七歲那年,我就在想,難道台灣就只能是一言堂嗎?勞動階層就只能一輩子靠勞力為生嗎?但在一九七二年那個時代,就連這種問題都是禁忌!」三十七年前,讀 花蓮高中的樊邦弘對荒謬的生存環境產生一個又一個的疑問,開始追溯自己的父親為什麼會從四川老家出走到台灣這個小島上,找不到答案的他,開始在故紙堆裡尋 找答案。

研究社會主義被關政治黑牢「我先是在圖書館裡找國共內戰的資料,研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後來在暑假打工時候,加入社會主義青年會的讀書會。」但這一步, 卻徹底改變了樊邦弘的人生。在加入幾個月之後,調查局以討論馬克思主義、批評國民黨,而且組織章程是「打倒階級意識、改造國家」等罪名,逮捕了樊邦弘和其 他成員。當時尚未成年的樊邦弘,以叛亂罪鋃鐺入獄。

「我沒有錯!」三十七年後,樊邦弘仍不改昔年接受調查局盤查時候的回答,「我當時也是這麼對情治單位說,我們只是在讀書。」雖然未成年,加上坦承不諱的態 度,樊邦弘還是蹲了二個月的政治黑牢。出獄後,樊邦弘還被花蓮高中取消學籍,用同等學歷參加聯考也落榜,從事軍職的父親對兒子被調查局逮捕入獄極度不諒 解。

「我什麼都沒了,一切只能靠自己拚。」用一年的時間,樊邦弘重考上世新新聞科(當年為專科學校),「沒有訣竅,當你沒有退路時候,你就會拚出一條路,我第 一次聯考英文零分,第二年七十八分,都是這樣拚出來的。」世新畢業之後,特務的監控卻仍如影隨形地跟隨著樊邦弘,雖然考上了中央新聞通訊社,卻始終拿不到 正式任用的聘書;轉找私人公司工作,但他前腳面試完,後腳調查局就上門問話,私人企業老闆沒人敢用他。樊邦弘只好靠接案翻譯的零工為生。

打了二年零工,樊邦弘因為朋友介紹,進入貿易公司做燈飾生意,代理美國Tivoli公司的產品,兩個月後,公司卻因股東鬧意見,決定結束,樊邦弘決定博一 把,出面接下代理權。但公司上下只有他一人,從下訂單到安裝燈飾都自己來,樊邦弘說:「找客戶、裝燈,我什麼都不懂,但好不容易有機會,我一定要抓住。」

比賽降低成本的驚險商戰

拜七○年代經濟起飛的助力,台灣的舞廳生意大好;樊邦弘靠著Tivoli公司生產的流星燈,接到台灣米高梅舞廳的舞台燈生意,用三萬元的本錢賺進十四萬元,淨賺三倍多。

靠著接裝飾燈、舞台燈的代理生意,樊邦弘累積到第一桶金,在一九八一年創立真明麗。剛開始營業時,先買進燈飾半成品進行裝配,到一九八五年之後,才跨足迷你燈泡全生產線。

但當時台灣人力工資已經開始往上飆漲,仰賴人工組裝的迷你燈泡生產成本墊高;試圖轉型自動化生產,又碰到瓶頸。樊邦弘說:「那時一台迷你燈泡的自動化生產 機要二十萬美元,比公司資本額還高,根本買不起。」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樊邦弘賣掉房子,帶著一千萬元台幣來到廣東鶴山;那年,是一九八九年,正是六四天安 門事件發生同一年。

當時,大部分台商都因政治氣氛風聲鶴唳,紛紛放緩投資腳步,樊邦弘卻孤注一擲。與他一同到中國打拚的妻子翁翠端表示:「他就是這樣,都看十年後的美好遠 景,整天笑嘻嘻很樂觀,我們跟著他打拚的人卻都緊張到不行。」對此,樊邦弘卻不以為意的說:「共產國家的計畫經濟一定走不通,當十億人口想賺錢的念頭被挑 起來,那個能量是很驚人的,加上這裡低價的人力,我一到中國設廠,生產成本降低七○%,留在台灣的同業價格殺不過我。」有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為後盾,樊邦 弘大膽的擴充產能,五年產能擴充五倍,從年產一千萬顆擴增為五千萬顆,每年報給客戶的價格下調一○%到二○%。這種殺價策略,讓跟不上速度的對手一一退出 市場。一九九四年,真明麗在全球裝飾燈泡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五○%,成為全球最大的裝飾燈泡廠商。

樊邦弘說:「我們從不對外找客戶,都是客戶自己找上來,只要你價格競爭力夠,不用擔心客戶會跑掉。」但樊邦弘也坦承:「這一行,很辛苦,一○%到二○%的 降價壓力,不是那麼容易達成的。」上下由整合迎向LED挑戰樊邦弘發現,只要從外購轉為自製,採購成本立刻降低三成以上。為了持續降低生產成本,樊邦弘更 加大膽,甚至連材料都自己做,從塑膠原料廠買進塑膠粉,自己拉銅線加塑膠成為電線,一度是台塑外銷塑膠粉到廣東省的前十大客戶。樊邦弘笑著說:「我們甚至 連上游的鎢絲都自行生產。」真明麗的快速成長模式,從一九九七年因為LED的問世遭遇挑戰;LED低熱度,低耗電的特性,逐漸取代迷你燈泡的地位,真明麗 量產制價的模式不再奏效。樊邦弘說:「剛開始,我們只是買現成的LED取代迷你燈泡,但採購別人的LED成品,價格壓不下來,花了二年設立封裝線,終於能 降低三○%成本。」取得封裝廠之後,樊邦弘又繼續複製他在迷你燈泡整合上下游的經驗,設立LED磊晶廠,月產能達五億顆。

對於樊邦弘這種大膽的作法,國內LED大廠主管不以為然:「專業分工已是國際趨勢,台灣的LED磊晶廠五○%產能都是高亮度LED,可用在LED電視和筆 電背光模組,真明麗做得到嗎?」「就算我們發光效率差又怎麼樣,這些人搞不清楚燈飾業的市場運作。」樊邦弘說:「發光效率差的LED磊晶拿來做燈飾,發光 效率高的LED磊晶我還可以賣出去,每一片LED磊晶的利用率是一○○%,怎麼會不賺錢呢?」

樊邦弘

出生:1953年

現職:真明麗董事長

學歷:世新專科學校新聞科(現已改制為世新大學)

真明麗

董事長:樊邦弘

主要產品:LED磊晶生產,LED封裝,LED室內外照明燈、裝飾燈和舞台燈生產市場地位:全球最大裝飾燈製造公司香港上市:2006年12月台灣TDR上市:2009年12月TDR發行價格:14.7元TDR發行單位:1.4億

歷年營收

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

(上半年)

營業收入(億元) 52.30 65.30 67.20 23.00 毛利率(%) 39.70 38.50 32.50 28.90 稅後純益(億元) 10.80 13.70 5.72 1.75 EPS(元) 0.86 0.87 0.75 0.05

真明麗年表

1981創立

1989到廣東鶴山設廠

1994成為全世界最大裝飾燈泡廠1998開始研發LED裝飾燈泡2000成立LED封裝廠2003推出LED裝飾燈泡

2006香港上市

2009開始量產LED磊晶片

2009回台發行TD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1

「郭台銘障礙」逼郭董得再拚十年

2010-03-01  商業周刊





二○一○年二月十二日,鴻海按照慣例,在小年夜舉辦尾牙。台北小巨蛋的舞台上,高掛著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自創的春聯,橫披「鴻飛虎躍再十年」,屬虎的郭台銘,向全體員工宣告,他會繼續站在第一線,帶領鴻海再拚十年。

兩年前,同樣在鴻海尾牙上,郭台銘曾經說,「集團營收破兩兆,我就要來走(台語,指退休)。」在今年尾牙的開場致詞上,郭台銘說,去年的集團營業額,將超過二兆四千億元。成績早已超過退休的標準,這位鐵漢為什麼仍無法從第一線退下來?

從每年鴻海尾牙最高潮的節目來看,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接班人難題一:不夠有錢,如何坐大位?

鴻海今年原本只規畫送出一千五百張股票,但郭台銘決定加碼,最後一共送出了三千九百張,市值高達五億三千萬元。大方的郭總裁,再度讓全體員工的心情high到最高點。

郭台銘個人擁有約一一%的鴻海股票,經營者身兼大股東,讓郭台銘難以卸下光環,「有誰可以像他那樣在尾牙拿出幾百張股票出來讓大家抽?」一位電子代工同業的高階主管認為,這是鴻海的文化,「口袋沒有錢,就別想接郭台銘的位置。」

一位科技業高層分析,鴻海員工的現金薪酬不見得比廣達、仁寶、和碩等代工廠同業高,鴻海人拚命的關鍵,就是看著比其他科技業代工廠股價高上三、四倍的股票。

例如,郭台銘這次捐出二千四百張股票,總值三億二千萬元,若是換成廣達股票,總值只有一億五千萬元,等於打了對折。鴻海的高股價,成了郭台銘留人,甚至挖角廣達等同業人才的最有利武器。

因此,在去年的股東會上,郭台銘向股東宣示,「股價不回來,我就不退休。」當時郭台銘設定的退休目標價是二百三十元;今年初,郭台銘突然接受媒體專訪,宣示不交棒,郭台銘再將心中鴻海的合理股價,上調到兩百元。

郭台銘彷彿不斷向員工和幹部喊話,鴻海的股票和股價成了郭台銘留住人才的金手銬,也是鴻海營收維持每年三成高成長的最強動力。

雖然,分析師們對於郭台銘的高持股得以穩定股價和投資人的心,持正面看法,但也使得坐轎子的人想下來,「抬轎子的人還不想放他下來,」一位分析師說。

接班人難題二:沒執行力,如何度難關? 猶記得前年股東會,郭台銘前後講了五次「要把公司交給四十幾歲的年輕人。」他自己則退居二線,只回答是非題,不回答選擇題。

郭台銘說到做到,鴻海內部員工說,以前的郭總裁,是二十四小時都有可能打電話給幹部;後來,變成晚上十點以後不會再接到郭總裁電話;最後,很多鴻海幹部晚上八點後,鮮少接到郭台銘的電話。

但就在郭台銘宣布退居二線後不久,金融海嘯爆發,和全球景氣連動性高的鴻海首當其衝,股價和業績有如溜滑梯,逼得郭台銘在去年的股東會上宣示,將重回戰線。

鴻海是否沒有郭台銘就不行?

從執行力來看,鴻海的應收款項收現日數,從○七年的四十七天,到極不景氣的○八年,還能縮短到四十六天;而平均售貨日數,更縮短了高達四天,效率大大提高。

現在,鴻海幹部恢復二十四小時待命,接郭董的電話。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薛明玲認為,當大家日前在永齡基金會舉辦的慈善園遊會上,看到郭台銘的「臉部線條變柔和了,」「他在內部的要求卻是越來越嚴格,這絕對不是什麼柔和的表現。」

接班人難題三:不是強人,如何擺平山頭? 而除了郭台銘,似乎也沒有人能擺平集團內各個山頭。

一 位歐系外資分析師表示,在郭台銘退居二線時,集團中每個事業群為求表現,都搶著投資。然而,「有些投資是重複的、有些投資是錯誤的,沒有一個人有辦法決定 如何分配資源。」另一位本土券商分析師也認為,雖然郭台銘曾說「爭權奪利是好漢」,還是得有人定奪,「最後還是郭台銘說了算。」

而且,去年中國工信部副部長婁勤儉,還有中國移動通信總裁王建宙訪台,郭台銘都親自到他們下榻的飯店,仔細說明鴻海的投資計畫。鴻海事業群各擁大客戶,唯一能夠游走在客戶間,推銷自家服務,恐怕只有郭台銘才辦得到。

接 班門檻更高:遠見、氣魄皆難出其右 「和大家一樣在不景氣的時候停下投資腳步,可能是一個好的企業;但是一個卓越的企業,卻是在不景氣的時候,加碼投資。」薛明玲以鴻海在○七年,固定資產的 投資達八百七十六億元,超過鴻海當時股本的六百多億元為例,他認為,這就是郭台銘有遠見之處。

「鴻海過去幾年在大陸內陸化的投資,未來幾年 會開始收割。」長期觀察鴻海的德意志銀行分析師高光正表示,未來最龐大的需求來自新興市場,這些地方需要便宜的產品,在人工漲、人力缺、人民幣升值的情況 下,低廉又具品質的勞動力難尋,唯有往內陸移動,「以前內陸沒有人要投資的地方,鴻海願意去,現在四、五級的城市,他都已經延伸到了。」鴻海在金融海嘯來 臨時加碼投資,現在被認為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

在郭台銘操盤下,鴻海今年新增許多市占率仍低的產品,如電視、電子書還有如蘋果iPad等平板電腦產品,不需要和競爭對手搶訂單,這些還具備高成長潛力的產品,都將是鴻海未來兩、三年營收成長的關鍵動能,這也是郭台銘敢喊出鴻海股價可上看兩百元的原因。

郭台銘曾經開出接班人條件:第一、年齡要在五十歲以下;第二、有能力經營管理一個三千億元營收的事業,且每年成長要超過三成;第三、要有國際運作的經驗。

未來十年,科技首富郭台銘在鴻海尾牙大送股票、凝聚員工士氣的戲碼,可能依然年年上演,但對於未來鴻海接班人來說,「送股票」的氣魄,已然是一個比前面三個條件都更難超越的「郭台銘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23

租賃坐大 辜仲立再拚四星飯店王

2013-07-22 TCW  
 

 

如果你是一家上市公司股權超過二五%的大股東,身為董事長長達六年,現在也只有四十六歲,你為何要辭去董事長,讓位給比你大十二歲的專業經理人?

做出這個令外界摸不著頭緒決策的,是中信辜家老三,中租控股前董事長辜仲立。

一個月前,他閃辭中租董座,「我現在連名片都還沒印出來。」辜仲立對來訪的《商業周刊》記者說,他新名片上頭銜是中租企業團總裁。中租企業團新成員中實控股,是父親辜濂松逝世、辜家三兄弟正式分家後,他所分得的事業實體,辜仲立為打造自己事業成為更大的控股集團(詳見附表),決定把董座交棒,讓他有時間衝刺自己的成績單。

辜家三兄弟的職涯歷練,老大辜仲諒選擇銀行,老二辜仲瑩選擇證券,他是唯一一個沒選擇金融產業的人。

一九九四年,剛取得紐約大學企管碩士的辜仲立,主動選擇到康乃爾大學進修半年的旅館管理課程。「我對飯店管理是有一份熱情,」辜仲立說,儘管飯店在家族事業裡規模算較小,但管理過程中可以創造出很多特色與價值。當時,他在辜家位於美國各州的七家飯店中飛來飛去,「服務業不是很死的東西,可以變成很活,這一系列讓我迷上。」

走自己的路避五星戰火,主攻中小型

原本台灣十五家中信飯店也歸辜仲立掌管,直到二○○八年,中信觀光事業轉至和信集團,辜仲立開始思索重新建立自己的飯店事業。

現在堪稱金融股王的中租控股,是辜濂松一手打造的台灣租賃龍頭,辜仲立讓中租成功攻進中國、回台上市,為自己創造百億元身價,中租資源,成為他進軍飯店業的本錢。

辜仲立找回當年協助他打理飯店業的老臣黃炳彰,在五年前重新投入飯店業,成立中實控股,投入現在國內最熱門的旅館業。

台北旅館集團董事長戴彰紀觀察,包括國泰集團在內,現階段每個有地的人都想蓋飯店,每個有辦公樓的都想改成飯店,旅館商機百花齊放更火熱。

當旅館成了各路人馬競逐的新顯學,後進者辜仲立的中實控股想進入市場,挑戰很大。「旅館變成一個風潮,這個當然很熱鬧,」中實控股董事長黃炳彰認為,不管市場是否過度飽和,最好的時候永遠有人賠錢,最壞的時候也有人賺錢,關鍵在經營手法。

「台灣五星級飯店太多了,資本投資很高,回收也不會很好。」為求市場區隔,辜仲立選擇不和國際品牌的五星級飯店競爭,打算用團隊過去擅長的中小型飯店經驗,切入四星商務旅館的利基市場,「我不想跟別人比,想走自己的路。」

目前,中實控股旗下的成旅晶贊已在新北市淡水、蘆洲和台中開出三間旅館,九月蘆洲也準備進攻婚宴餐飲市場,並以過去中信飯店全台發展出十五間連鎖為目標,搶當四星飯店霸主。

走爸爸的路籌組校友會,牽起人脈網

未來,辜仲立有一半時間放在打造自己的飯店業版圖,另一半時間,花在鞏固中租的競爭優勢,他的秘密武器是辜濂松也曾擔任過校董的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人脈。

和父親辜濂松同樣畢業自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的辜仲立,今年六月,也繼父親於一九九八到二○○二年擔任校董後,獲選為紐約大學校董,是紐約大學校董會中,兩位亞洲人之一。

事實上,中租計畫要在今年底前遠征俄羅斯,正是來自紐約大學校友牽線。目前已二度赴俄羅斯考察的辜仲立,看好俄羅斯租賃市場處女地商機,準備在當地複製過去先行布局中國租賃市場的成功模式,「就像那時候去大陸一樣,假如現在可以達成大陸最大獨資的外資租賃公司,未來的俄羅斯也有機會,」辜仲立說。

不僅是俄羅斯,中租現在領先國內租賃業者,進軍東南亞,「亞洲從中國往上進攻俄羅斯,往下進入東南亞,我們可以建立橫跨整個亞洲的租賃版圖。」辜仲立指出。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辜仲立打算籌組紐約大學的亞洲區校友會,「不只要連結史騰商學院的校友,還要擴及整個紐約大學校友。」他認為,「你要找資源,networking(人際網絡)很重要,」未來不管去什麼國家發展,紐約大學校友就是現成的龐大資源。

「閃辭」中租控股董座,把自己「升任」中租企業團總裁,辜仲立盤算未來集團兩大事業,能像金控公司旗下各金融事業一樣,進行合作。他透露,現在中租租賃在中國有超過二十個據點,按正常發展速度,總有一天會有五十個據點,預期屆時就會是中實控股旗下旅館、貿易、建設與投資等不同產品事業區塊生意的發展通路。

選擇在四十六歲,主動把位子讓給專業經理人,辜仲立的另類管理學,寫下家族企業接班管理的新篇章。

【延伸閱讀】靠租賃業養分,灌溉旅遊業—中租企業團版圖

總裁:辜仲立

事業體:董事長中租控股:陳鳳龍中實控股:黃炳彰

事業體:成立年中租控股:2009中實控股:2011

事業體:資本額中租控股:90億5,300萬元中實控股:23億元

事業體:主業務中租控股:設備等金融租賃中實控股:旅館等地產開發

事業體:子公司中租控股:中租迪和、仲利國際、仲信資融、中租汽車租賃、中租保經等中實控股:中實投資、中租建設、柏佑設計、仲博貿易、成旅觀光

事業體:版圖中租控股:台灣、中國、泰國、越南、美國中實控股:台灣、中國、馬來西亞、泰國

資料來源:中租控股、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93

萬洲國際自砍上市價格 世界豬王再拚掛牌


2014-07-28  TWM  
 

 

台灣豬價高漲之際,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公司萬洲國際(原名雙匯國際),也再度於七月底挑戰掛牌。萬洲原本就是市場焦點,但前一次上市失利,背後原因頗值得探究。

萬洲公開說明書封面,印有中、美、英三國地圖,代表雙匯國際、美國Smithfield、歐洲Campofrio三大事業;由於萬洲市佔率相當於二○一二年全球豬肉消費的六成,為因應預期的上市盛況,公司還找來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銀等七家大型投行主辦承銷,另外二十二家券商協辦。

這樣一檔「眾星雲集」的超級新股,本來可以讓券商大賺一票,但四月路演(roadshow)時,投資人的反應卻極為冷淡;到了月底,總額七十億美元(約二一○○億元新台幣)的上市案只能擱置。

萬洲掛牌為什麼會觸礁?原因之一,是公司在去年十月購併Smithfield之後,向董事長萬隆、財務長楊摯君配發八.二億股「作為獎勵」;以當時平均招股價計算,這是市值三百億元新台幣的大禮,不少投資人對此極為不滿。中國財經評論家皮海洲就痛批:「這是把A股的劣根性複製到香港!」儘管投資人頗有戒心,萬洲仍保留高層配股計畫,但也調降本益比,讓上市價格略減。公司「從善如流」,市場究竟買不買單,還得拭目以待。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645

救出口 別再拚碼頭貨櫃多不多

2015-08-03  TCW

曾和台灣同屬「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今年一月到五月出口也連續衰退五個月,幅度更甚台灣。但新加坡受到的衝擊卻不像台灣這麼大,原因就出在新加坡的成長動力,比台灣多一個引擎。

新加坡成功轉型不仰賴製造,靠觀光大賺外匯

新加坡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有超過兩成來自淨出口(出口減進口),台灣則不到一成,照理說新加坡比台灣更易受到國際貿易惡化的衝擊,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在七月二十日年度報告中卻說,新加坡下半年經濟不會繼續惡化,因為「金融服務業能推動整體增長。」

早年新加坡依賴加工出口製造,從一九八六年起推動向服務業轉型。如今新加坡經濟成長靠的是「雙引擎」──工業與服務業,服務業在新加坡已是和工業同樣具競爭力的部門。

以觀光服務為例,據世界經濟論壇(WEF)今年五月公布的全球旅遊競爭力報告,新加坡排名十一,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比港、韓、台還高。面積僅台灣新北市三 分之一的新加坡,「創造」出全球第一個夜間公路賽的F1賽車、世界最高摩天輪「新加坡摩天觀景輪」、全球最高賭注上限的賭場等,讓去年造訪新加坡的外國旅 客數超過一千五百萬,比台灣還多五百萬。

至於金融服務,多年來新加坡政府降低公司所得稅、股票交易稅、離岸金融業務稅率。同時部分基金免繳資本利得稅,以吸引國際基金進駐,為新加坡創造不少就業 機會。據台灣監察院去年公布調查報告:二○○四年至二○一二年,新加坡金融業就業年平均成長率超過八%,台灣則是一.一%。

服務業不只能提供就業機會。其實外國人親自來本國買東西或服務,也是出口,因為這也讓本國賺到外匯收入。且這種出口比製造品出口更省事,因為這是讓外國人自己把錢送上門來。

因此新加坡出口雖下滑,服務業仍具競爭力,外國人願去新加坡花錢貢獻外匯收入,這才是新加坡不畏出口衰退的真相。

台灣卡在哪裡?法規繁,拚服務須多道門神批准

對比台灣的觀光業來說,雖然今年來台外國遊客數將破千萬大關,但人均消費支出卻趨緩,創造的外匯收入也較低,例如二○一三年台灣的觀光外匯收入為一百二十億美元,約是新加坡七成。

為何台灣發展不出具競爭力的服務業?「法規限制」就是主因。前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曾撰文指出,台灣的服務業,發展落後的都是政府管制的部門,如金融、運 輸、教育、照護,二○一一年全國商業總會公布的《服務業建言書》,提到台灣醫療服務業雖在科技上有優勢,然而「政府部會心態保守、規範太多」,是制約產業 發展的關鍵。

例如,新加坡推行的醫療觀光,在台灣是由衛福部和交通部兩個不同單位管轄,沒有單一部門針對產業環境而調整法規。此外如飯店、民宿、客運等服務業的勞工, 和製造業工廠勞工的固定工時完全不同。然而政府對服務業勞工的規定,仍沿用工廠法思維的《勞基法》,以致服務業者屢被罰款超時工作。

至於旅遊業,台灣的旅行社屬特許制,須符合《觀光發展條例》中的旅行社管理條文,這包括要遵守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設立條件,以及地方政府的營利事業登記,還要取得觀光局核發的營業執照。

業者的法定經營成本不只這些。近年來政府推動縮短工時、提高基本工資、提撥勞工退休金、勞保及健保費率調整等,加上企業雇用身心障礙者或原住民的人數,若不足法定員額,就須繳差額代金等福利政策,這除了影響業者投資意願,導致雇用勞工數無法擴大,也在侵蝕其競爭力。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在其撰寫的《服務業建言書》當中建議,政府可成立一個跨部會的任務團隊,以三到五年為期,推動法規鬆綁及相關障礙的排除。

要讓服務業成為台灣另一成長引擎,最重要的是去除政府的保護。過去政府對服務業的管制,也是在保護其免於新進者競爭。但越保護只會使服務業競爭力越低,就越不可能帶動經濟成長。

例如,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各項需求,幾乎都能在便利商店完成。假如當初為保護傳統雜貨店,政府禁止便利商店與其競爭,今日人們不可能享受到這種便利。除去管制與保護,讓人們享受更便宜優質服務,讓服務業成為台灣另一個成長動能,才是台灣擺脫出口迷思的發展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