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救出口 別再拚碼頭貨櫃多不多

2015-08-03  TCW

曾和台灣同屬「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今年一月到五月出口也連續衰退五個月,幅度更甚台灣。但新加坡受到的衝擊卻不像台灣這麼大,原因就出在新加坡的成長動力,比台灣多一個引擎。

新加坡成功轉型不仰賴製造,靠觀光大賺外匯

新加坡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有超過兩成來自淨出口(出口減進口),台灣則不到一成,照理說新加坡比台灣更易受到國際貿易惡化的衝擊,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長孟文能,在七月二十日年度報告中卻說,新加坡下半年經濟不會繼續惡化,因為「金融服務業能推動整體增長。」

早年新加坡依賴加工出口製造,從一九八六年起推動向服務業轉型。如今新加坡經濟成長靠的是「雙引擎」──工業與服務業,服務業在新加坡已是和工業同樣具競爭力的部門。

以觀光服務為例,據世界經濟論壇(WEF)今年五月公布的全球旅遊競爭力報告,新加坡排名十一,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比港、韓、台還高。面積僅台灣新北市三 分之一的新加坡,「創造」出全球第一個夜間公路賽的F1賽車、世界最高摩天輪「新加坡摩天觀景輪」、全球最高賭注上限的賭場等,讓去年造訪新加坡的外國旅 客數超過一千五百萬,比台灣還多五百萬。

至於金融服務,多年來新加坡政府降低公司所得稅、股票交易稅、離岸金融業務稅率。同時部分基金免繳資本利得稅,以吸引國際基金進駐,為新加坡創造不少就業 機會。據台灣監察院去年公布調查報告:二○○四年至二○一二年,新加坡金融業就業年平均成長率超過八%,台灣則是一.一%。

服務業不只能提供就業機會。其實外國人親自來本國買東西或服務,也是出口,因為這也讓本國賺到外匯收入。且這種出口比製造品出口更省事,因為這是讓外國人自己把錢送上門來。

因此新加坡出口雖下滑,服務業仍具競爭力,外國人願去新加坡花錢貢獻外匯收入,這才是新加坡不畏出口衰退的真相。

台灣卡在哪裡?法規繁,拚服務須多道門神批准

對比台灣的觀光業來說,雖然今年來台外國遊客數將破千萬大關,但人均消費支出卻趨緩,創造的外匯收入也較低,例如二○一三年台灣的觀光外匯收入為一百二十億美元,約是新加坡七成。

為何台灣發展不出具競爭力的服務業?「法規限制」就是主因。前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曾撰文指出,台灣的服務業,發展落後的都是政府管制的部門,如金融、運 輸、教育、照護,二○一一年全國商業總會公布的《服務業建言書》,提到台灣醫療服務業雖在科技上有優勢,然而「政府部會心態保守、規範太多」,是制約產業 發展的關鍵。

例如,新加坡推行的醫療觀光,在台灣是由衛福部和交通部兩個不同單位管轄,沒有單一部門針對產業環境而調整法規。此外如飯店、民宿、客運等服務業的勞工, 和製造業工廠勞工的固定工時完全不同。然而政府對服務業勞工的規定,仍沿用工廠法思維的《勞基法》,以致服務業者屢被罰款超時工作。

至於旅遊業,台灣的旅行社屬特許制,須符合《觀光發展條例》中的旅行社管理條文,這包括要遵守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設立條件,以及地方政府的營利事業登記,還要取得觀光局核發的營業執照。

業者的法定經營成本不只這些。近年來政府推動縮短工時、提高基本工資、提撥勞工退休金、勞保及健保費率調整等,加上企業雇用身心障礙者或原住民的人數,若不足法定員額,就須繳差額代金等福利政策,這除了影響業者投資意願,導致雇用勞工數無法擴大,也在侵蝕其競爭力。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在其撰寫的《服務業建言書》當中建議,政府可成立一個跨部會的任務團隊,以三到五年為期,推動法規鬆綁及相關障礙的排除。

要讓服務業成為台灣另一成長引擎,最重要的是去除政府的保護。過去政府對服務業的管制,也是在保護其免於新進者競爭。但越保護只會使服務業競爭力越低,就越不可能帶動經濟成長。

例如,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各項需求,幾乎都能在便利商店完成。假如當初為保護傳統雜貨店,政府禁止便利商店與其競爭,今日人們不可能享受到這種便利。除去管制與保護,讓人們享受更便宜優質服務,讓服務業成為台灣另一個成長動能,才是台灣擺脫出口迷思的發展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