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動腦做研發程武課中,學生用手機閃光燈,操縱慼光的遙控車移動,這堂課不考試、打分數,讓他們自然學會軟硬整合。 台灣可能很少注意到,愛沙尼亞在學科教育上的表現,其實在歐洲名列前茅,甚至已力壓歐洲教育典範芬蘭。 根據二○一四年公布的最新一次PISA結果,愛沙尼亞在數學、閱讀與科學三個項目,都是全歐洲前五名,數學項目勝過芬蘭,科學則比瑞士和列支敦士登都強;同時,表現較差學生的比率,在評量的六十五國中最低。愛沙尼亞的英語成績表現,根據瑞典教育機構Education First的評比,是受試的七十個國家中第七。 而且,根據美國智庫全國教育與經濟研究中心主席塔克(Marc Tucker)調查,愛沙尼亞在每位學生身上的平均支出,少於大多數OECD國家, 可以說是教育投資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做中學,小學1/3課程玩創意表》,可以說是教育投資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 做中學,小學工1/3課程玩創意「愛沙尼亞曾籠罩在鐵幕下,缺乏基礎建設,我們什麼都沒有,能仰賴的,只有『好教育』。」愛沙尼亞總統艾維斯(Toomas Hendrik llves)在一次演講中,提起教育的重要性。 愛沙尼亞學科上的好表現,跟過去蘇聯及德國統治時期打下的基礎有關,但真正深埋在人民心中、引領他們走向創新之路的教育特色,是「從做中學」。 這觀念,源於愛沙尼亞二十世紀初期的教育大師凱斯(Johannes Kais),他為愛沙尼亞打造現代化的小學系統,認為小學教育應將重點放在每一個孩子的興趣及能力,強調課程的實用性與動手、動腦。 當時因為凱斯,北歐地區大報《赫爾辛基日報》 (Helsingin Sanomat)讚賞說:「全世界都知道從做中學的教學理念,是源自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人讓孩子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大量的「手腦並用」,每週二十小時的上課時數中,有六小時、約三分之一的課程,都跟創意、美育有關,學校走廊貼滿了學生的畫作,水準不輸藝廊。 自然課,他們將學生拉到國家公園中,讓他們親自在湖畔研究水中的無脊椎生物。高中生花一個月時間親自走訪波羅的海三國,用科學儀器檢測各地區的水、空氣及土壤。 程式課,比英文課還早開始教而愛沙尼亞教育近年受國際矚目的焦點——程武教育,也是從做中學最好案例。 二〇一二年,愛沙尼亞開始在國小及幼稚園推動電腦程武課程,連英美都在其後仿效。在這國家,孩子們五歲開始接觸電腦程武,七到九歲才學英文,程武就像是他們的第二外語。推動近四年,目前全國有七成的義務教育學校已實施程武教育。 採訪的這一天,我們定進公立中小學的電腦教室裡,約四十名來自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大家三兩成群,或站在電腦螢幕前看著教學影片,自己組裝可以跟電腦互動的電子套件,或坐在地上用手機遙控車子,與身旁的同伴討論原理。 最近,他們的教室剛裝好一台3 D列印機,之後會請業界講師教導小學生們如何設計、打印。 「為什麼你們這麼強調,『動手做』這件事?」我問。 「如果他們未來沒辦法用腦袋找到工作,至少能自己動手,生存下來。」愛沙尼亞公立中小學Pelgulinna GumnaaSium 的老師暨該校資訊科技經理羅倫斯(Birgy Lorenz),看著眼前一群只有八到十歲的孩子回答。 羅倫斯說,課程目的,不是要讓每個人都當工程師,而是讓他們不害怕科技:「以前沒有從小上程武課的世代,碰到這些(程式),很容易覺得 『這太難了我不會』 『我是女生我不行』,但現在這些孩子從小接觸程武,會覺得『這沒什麼,我也做得來』。」「動手做」的概念,引領了愛沙尼亞人的創新。 「想要什麼,就得自己動手的想法,深植在我們的文化中,這種精神,正好跟新創企業一致。」愛沙尼亞創業領袖協會總裁藍伯普(Rein Lemberpuu)認為,這是這國家如 罷有源源不絕的創新的原因之一。 困境:薪水低,年輕人不想當老師但蓬勃的科技與新創產業,目前卻也反過頭來,為愛沙尼亞教育帶來挑戰。 愛沙尼亞教師的平均薪資水準,原先便僅有OECD國家教師平均薪資的三到四成,近年,資訊科技產業發達,更將人才吸往資通訊產業,「年輕人如果有選擇,他們不會想當老師,」負責在愛沙尼亞推動程武教育的資訊科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爾瓦(Erki Urva)表示。 數位公民計畫負責人柯瓊斯(Kaspar Korjus)舉例,自己的弟弟過去是德州撲克職業選手,退役後上了幾個月的資訊課程,現在從事相關工作,薪水是他擔任幼稚園教師的母親的三倍。 同時,資訊產業蓬勃所造成的缺工,也讓許多主修資訊工程的大學生,休學投入就業市場。 這是一個剛滿二十五歲的年輕國家真實處境。如何在前進過程中不失去平衡,正考驗著愛沙尼亞人的智慧。 撰文者 吳中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