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里巴巴进军手机购物 2亿美元投资开始兑现?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04/20090604031333314.html


每经记者  任思强  发自北京

        在“家居易站”倒下的同时,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一批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却试图在危机中抄底。

        日前,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透露消息称,已向手机软件公司优视动景(UCWEB)展开投资,准备发展手机购物平台。之前,阿里方面曾表示,将动用2亿美元展开收购,实现寒冬抄底。

低成本扩张选择

        昨日,手机互联网浏览器公司UCWEB方面透露,UCWEB近期已正式接受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在内的三家战略投资。另外两家投资机构晨兴投资、联创策源早在2007年就已经渗入UCWEB发展规划。

        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张蔚接受采访时称,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投资重点放在专门从事移动互联网、电子支付和其他科技方面的公司。

        UCWEB公司CEO俞永福则透露,将与阿里巴巴在多层面共同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领先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其中包括使UC浏览器的服务中增加高可靠性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

        “3G时代到来,将给手机浏览器的普及创造机会。对阿里巴巴而言,与其与电信运营商谈判定制手机客户端,还不如依靠主流应用产品定制插件。”行业分析人士称。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长蔡崇信则表示,目前阿里巴巴拥有10多亿美元现金,公司一直在寻求有助于拓展核心业务的各种机会。巧合的是,今年3月,UCWEB董事长雷军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互联网创业者开发相关的插件产品,同样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

        根据双方合作意图,两家公司可以合作开发应用程序,供阿里巴巴的客户通过手机上网购物并完成交易,或是进行产品价格比较。

将拥有UC董事席位

        昨日,阿里巴巴CEO马云针对与UCWEB合作表示,UCWEB是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内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

        目前,阿里巴巴旗下拥有在线贸易平台阿里巴巴和中国零售网站淘宝网。据阿里巴巴的数据,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2008年收入4.39亿美元,而淘宝网交易总额达150亿美元。

        UCWEB相关负责人同时指出,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UCWEB管理层目前仍保持绝对控股权,阿里巴巴不会参加UCWEB的经营和管理。但阿里巴巴拥有优视动景的一个董事会席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国截至去年年底互联网用户已达2.98亿,为全球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1.18亿用户通过手机上网。UCWEB是国内手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9

李书福兑现诺言 本月六度增持吉利汽车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728/20090728030212449.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今年5月份中旬,吉利汽车(00175,HK)公布了一项配股融资计划,通过此项配股计划,公司主席 即控股股东李书福的持股比例由此前的57.98%下降至50.04%。此前吉利集团新闻发言人曾向记者表示,在完成配股后,李书福将在短期内以某种方式回 购2.3亿股公司股份,令其持股数量恢复至配股前。从香港联交所的权益披露资料来看,李书福在7月份,已经开始“兑现诺言”,正在频繁的增持吉利汽车的股 份,其持股比例也开始逐渐增加。

        据联交所的权益披露资料显示,从本月3日开始至24日,李书福共增持了吉利汽车股份有6 次。资料显示,在本月3日、8日、13日、16日、21日及24日,李书福分别以平均每股1.38港元、1.4港元、1.55港元、1.77港元、 1.32港元及1.32港元,增持了425万股、795万股、1590万股、3030万股、6200万股及9800万股吉利汽车的股份。

        通过此轮增持,截至7月24日,李书福的持股比例增加至51.54%,这距李书福配股前的持股权益仍有一定距离。如果按照此前吉利汽车新闻发言人所说,那么李书福为了达到其持股比例恢复至配股前,他将在近期继续大量增持吉利汽车的股份。

        之前吉利汽车宣布,以先旧后新方式配股,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共配售8亿股现有股份,筹集资金共约7.5亿港元,同时明确表示:“集资净额将用作现有及未来的收购项目,以及拨作集团的一般营运资金。”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83

四大预言均未兑现 中国乳业“坚强”反弹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2/20090912025609861.html


每经记者  李文艺

2009年9月,距离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刚好一周年。

        这一年,我国乳业发生了许多“意外”:行业并没有如之前所想一蹶不振,相反的是,不到一年时间迅速收复失地;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 头仍然稳坐前三位置,行业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强大的行业规范和政策扶持,令业内感叹我国乳业凤凰涅槃般的新生。原来,过去大多数人对于乳业危机的判断都 是错误的。

        本周,《每日经济新闻》特别推出三聚氰胺事件一周年报道,通过多方采访,还原我国乳业、乳企在经历行业毁灭性打击后的恢复状况。  

【行业】

三大乳企稳居前列  销售额涨回原位

  一年后,人们又开始拿着吸管没有担忧地喝牛奶了。

        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上市公司年报或消费者信心调查,都显示经受“三聚氰胺事件”打击后的中国乳业已经基本恢复  “元气”。最让人意外的是,当初危机来临时的四大预言一个都没有兑现,而整个行业的恢复过程却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预言一:

2009年将是行业洗牌之年

        2008年11月,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独善其身的两大二线品牌飞鹤、三元先后高调宣布,分别以1.6亿元和1.3亿元的价格竞得央视重 点广告段和黄金广告段。央视广告招标会历来被看成中国行业景气的风向标,由此,外界认为:伊利、蒙牛、光明三大乳企巨头一统天下的时代可能终结,2009 年乃至今后的几年都将是中国乳业的洗牌之年。

        尽管2009年还没有完全过去,但传说中的洗牌似乎不会到来了,伊利、蒙牛、光明仍然“霸占”着三巨头的交椅。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 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整个行业还没有出现大面积洗牌的现象,市场格局基本不变,只是在细分市场上结构有稍微的调整。如奶 粉市场中,原本三鹿所占有的18%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瓜分;伊利的奶粉业务发展很快,市场份额由之前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的13%;光明也逐渐把奶粉这 块业务当成支柱业务在发展。液态奶老大蒙牛的市场份额稍有下降,但仍然处于第一的位置。同时,三元和飞鹤的发展也很快,但相比第三名光明仍有不小的差距, 暂时无法撼动三巨头的地位。

预言二:

三巨头未来两年都将亏损

        2008年9月22日,“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中金公司立即下调了三大乳企的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报告称,危机除了重创乳企公司的销售 外,还将增加其未来的营运成本,退货、库存滞销将引发大额会计计提;危机公关增加费用开支;乳品需求下降推高营销投入;从紧监管提高生产成本。因此,中金 公司预计

*ST伊利(600887,收盘价18.99元)、蒙牛乳业(02319,HK,收盘价20.10港元)、光明乳业(600597,收盘价6.89元)三 家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将连续亏损,从而给予三公司“回避”的评级,并采用2009年1倍的净资产价格作为公司股价的安全底线。

        同时,摩根大通也预期,蒙牛乳业的业绩将在未来三年遭遇滑铁卢,2009年和2010年预计净亏损。

        2008年,乳企上市公司中,除三元股份(600429,收盘价7.09元)外,其他均为亏损,但今年上半年这一情况就发生了改 变。*ST伊利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117.57%;蒙牛乳业上半年净利润6.62亿元,同比增长13.55%;光明乳业上半年净利润 4533.54万元,同比下降67.8%。三大乳企都实现了盈利,销售额恢复的情况整体向好。

        事实上,三家公司去年股价大跌时,最低价格也没有跌破每股净资产。

预言三:

三元将领跑中国乳企  进入三强

        去年底,三元股份董事长张福平曾放出豪言——“三元要进入中国乳业的前三名”,2008年业绩披露后,三元股份盈利4000多万元,成为 唯一一家盈利的上市乳企,加上二级市场股价的良好表现,由此业内“恍惚”认为三元已经成功实现“上位”,或将领跑中国乳企。特别三元是收购三鹿后,更增加 了上述一预期实现的可能性。

        目前,三元还未进入前三强,与“老三”光明乳业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截至今年6月30日,光明乳业总资产42.63亿元,上半年主营业务 收入38.52亿元,而三元股份总资产只有16.66亿元,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11.34亿元。此外,前三强乳企都是全国布局,三元股份的战线也只在北京 及周边省份,而奶粉产品在收购三鹿后,今年4月份才正式铺货,还未见成效。

        在上半年的业绩较量中,三元股份不但没有“领跑乳企”,还因为投入三鹿的费用猛增,营业利润基本没有了,3673.43万元的净利润中, 有95%来自公司投资北京麦当劳食品有限公司的投资收益,如果单看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还是负数,短期内挤进三强是没希望了。

预言四:

中国乳业将一蹶不振

        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来势凶猛,当年10月我国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由正常情况下的70%、80%骤降至个位数,奶产品滞销迅速 蔓延至液态奶,甚至其他奶制品,行业形象几乎毁灭,相关部门还撤消了伊利、蒙牛、光明液态奶名牌称号。我国乳业面临着空前的行业危机,进口奶粉品牌迅速成 为主流,市场份额扩展至9成以上。当时,*ST伊利、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的股价也一落千丈,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都跌至底谷。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的时候,中国乳业将一蹶不振的预言就被推翻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市场份额已开始出现恢复的迹象。乳制品工业协会的数据 表明,今年前5个月,行业工业产值已恢复至“三聚氰胺”事发前九成的水平,1~5月产值622.8亿元,同比增长5.82%,至少出现了缓慢的正增长。截 至目前,根据媒体对各个城市消费者市场的调查,三聚氰胺事件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影响基本消除,对奶产品的消费已恢复正常。不过,消费结构仍有变化,消费者 开始偏向于高端奶、酸奶等产品的消费。“正是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乳企的销售量还没完全恢复,销售额却基本恢复到事前水平。”陈钢说。

业内分析

行业重振背后:政府扶持+消费需求

  危机中的四大预言皆没实现,我国乳业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恢复迅速,根本的动力是什么?陈晨认为,政府扶持起了关键性作用。

        2008年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2008年、2009年及2010年的行业发展做出了要求和规定。

        最重要的是,除了对行业的各种标准化规定,规划纲要还对重塑消费者信心提出了三大措施。一是及时公布信息,二要维护消费者权益,三要普及乳制品知识。几条紧急措施执行下来,对消费者信心提升有很大帮助。

        “从一侧面看,三聚氰胺事件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国家还出台政策,要求奶制品行业加大对奶源的投入。我们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像蒙 牛这样的企业大步发展时,上游投入远远跟不上市场的投入。现在,在国家政策的约束下,行业产业链的连接也是一个大趋势。”陈晨说。

        可以这样说,国家对乳业的扶持和规范让整个行业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出现恢复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的刚性需求。

        国金证券食品行业研究员陈钢称,我国的人口对奶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且具有刚性。虽说去年事发时,短时间内掀起全民喝豆浆热,但豆浆与 牛奶毕竟不能完全替代,最终人们还是要回到牛奶的消费上来,短期的心理影响将很快消除。只不过,消费结构会有所调整,更多的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档次较高的牛 奶。比如蒙牛乳业,在今年年初还遭遇了一个“特伦苏事件”,对公司高端奶市场是一个重要打击,因为蒙牛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液态奶,而特伦苏的销售占据其液 态奶收入的20%,但今年二季度,该部分的恢复情况也比较好。三巨头的市场格局没有变化,其中也有消费习惯的因素。不过,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每日经济新 闻》在对公司的采访中发现,这些曾经受过伤害的企业,如今在面对媒体时仍然相当谨慎。

【公司】

“反弹”中  乳业三强表现各异

遗憾!三元股份“错失良机”

  提到三元股份,不得不想起那个曾经被国人视为“民族英雄”的品牌,但现在这种感觉正渐渐远去。

股价跑输大盘  业绩靠投资收益

        去年9月三聚氰胺事发,三元股份因在该事件中“独善其身”,成为二级市场唯一走强的乳企,2008年9月18日起,连续走出6个涨停,后 因收购三鹿事项停牌,今年2月16日复牌后继续走出3个涨停。但这种猛烈的势头很短暂,2月18日完成3个涨停之后,是三元股份长达半年时间的高位震荡。 目前的股价相比2月17日的价格稍微上涨了4.73%,但同期的大盘却上涨了28.9%。

        更没想到的是,三元股份在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中,竟有95%来自投资收益。

大力投入  “背着”三鹿赛跑

        对于三元目前的状况,业内存在一些分歧。

        大部分券商研究员认为,历史给予三元股份的机会一瞬即逝,而三元股份并没有掌握住。持这部分观点的人士认为,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全 国许多消费者都不知道三元这个品牌,事发后,人们知道了这个品牌,这对三元股份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但当时的三元还只是区域性品牌,在营销手段和产 能上都无法做出迅速的反应,所以错失了一次良机。现在,随着三聚氰胺影响的消失,消费者对三元的品牌概念也在消失。

        “三元股份能把三鹿的接力棒拿过来,还是不错的,但是在最近几年可能是一个磨合期,要培育市场,没那么快见成果。”东海证券行业研究员卢媛媛说。

        但是,国信证券研究员黄茂却看好三元股份。“这一年来,三元股份的营业收入增长速度非常快,去年是14.14亿元,今年上半年就已达到 11.34亿元。在公司的扩张发展中,只要收入猛增就是有潜力的公司。”黄茂称,三元股份之所以营业利润很低,是因为对三鹿的投入费用太大,投资者可以关 注三元下半年这部分投入费用,如果有所减少,预计明年,三鹿这部分资产就能带来利润,慢的话估计要3、4年时间。

        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三元未来的成败就押在“三鹿”上了,如果这部分资产整合得好,三元股份就还有机会,整合不好就是负担。

感叹!*ST伊利强者仍强

  因为连续亏损,我国乳业第一巨头伊利股份一不小心被ST了,但2009年,*ST伊利打了一场翻身仗,股价和业绩都有突飞猛进的表现,估值优势在行业中显得很突出。业内认为,这应该归功于*ST伊利早已建立的较为完善的产业布局和积极的宣传攻势。

走出阴霾  今年股价上涨138.57%

        去年9月份,三元股份连续涨停时,*ST伊利却在连续跌停,但此后走势发生逆转,*ST伊利今年以来股价涨幅138.57%,远远超过大盘。

        最重要的是,*ST伊利半年报显示其业绩增长快速,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13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 117.57%;1~6月份,主营业务收入122.17亿元,同比增加6.69%。但是,国信证券研究员黄茂分析说:“*ST伊利过去两年因为摊销股权激 励费用,导致净利润为负,因此今年净利润的增长不能说明问题,应该比较营业收入,这一数据今年与去年变化不大。”

        从*ST伊利的产品构成看,上半年液体奶实现收入77.73亿元,冷饮收入21.17亿元,奶粉及奶制品的营业收入21.2亿元。不过, 奶粉的营业利润率为40.71%,高于冷饮的33.41%,总体来看,液态奶收入仍然占了一大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ST伊利的销售费用为 17.99亿元,相比去年的16.41亿元,增加了9.63%,业内认为*ST伊利上半年采取了积极的促销策略。

期待业绩释放

        *ST伊利是业内产业布局最完善的企业,相比蒙牛乳业和光明乳业基本依靠液态奶,*ST伊利是液态奶、冷饮、奶粉三条腿走路。有数据显示,三鹿倒下后,*ST伊利迅速抢占奶粉市场,市场份额已从之前的不到10%上升至13%。

        对于三元股份、光明乳业、*ST伊利三家A股公司的投资机会,业内普遍认为*ST伊利中长期更值得关注,除了明显的估值优势,另一理由是 看好公司长达8年的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将来业绩的释放,更何况公司的销售费用较高,若能适当压制,利润增长空间弹性大。

惊喜!光明乳业发力奶粉

在乳企中,光明乳业尽管与蒙牛、伊利一起被看成前三强,但蒙牛与伊利是第一阵营,光明乳业只能是第二阵营。在危机和反弹中,光明乳业始终都很“温柔”。

        光明乳业的股价走势自去年见底后,也是一路向上,但反弹的力度没有*ST伊利那么大,今年以来的涨幅为63.27%,与大盘走势基本持 平。上半年业绩报告发布后,光明乳业成为唯一一家业绩同比下滑的乳企,净利润4533.54万元,同比下滑67.8%;主营业务收入37.48亿元,同比 下滑0.58%。在光明乳业的主要产品构成中,液态奶的收入占到了80%以上。公司表示,业绩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奶粉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工业奶粉销 售收入下降较大。

        中投顾问陈晨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中,光明乳业受到的品牌冲击相对较小,所以在恢复过程中,反弹也不那么强烈。

        不过,三聚氰胺一事后,光明乳业在战略布局上也有惊喜,今年年初公司表示,正式将原本非主营的奶粉业务纳入公司的支柱业务之列。按照光明 乳业去年全年73.59亿元的主营收入规模,在奶粉的收入上需达到20亿元以上,才能算是真正的支柱产品,而去年光明乳业在奶粉的收入上只有2.5亿元左 右。

        高华证券认为,光明乳业的半年报也体现出液态奶的需求有所恢复,但乳制品的总体收入基本持平,略低于预期,上半年高企的销售费用仍然说明公司在采用激进的策略进行品牌重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8

医药央企“五变三”兑现在即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8/161173.html


国药集团重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下称上海医工院)已无需再做额外猜想。

“在走最后的履行程序,国资委对这件事的态度已经明确,就是支持重组。”1月7日,国药集团负责此事的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切顺利的话,春节前就将由国资委统一发布信息。



将上海医工院纳入国药集团的医药版图,是继去年9月国药集团重组中生集团之后,国药打造央企医药平台的重要一步。这也意味着,本报2009年4月率先独家报道的,医药央企“5变3”,最终成为现实。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1月底在央企调研中曾表示,要真正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必须真正有几个制高点在手上。大集团要有战略眼光,一定要抓好研发,要积极收购有科研实力与人才的企业或院所,拿住行业制高点。

在上述人士看来,这正是国药重组上海医工院的逻辑所在。

不过,上海医工院纳入国药后,也面临着如何定位的问题,之前其作为独立央企序列企业,能够单独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资金支持,但是加入国药后,其是否能再享受到这种待遇,还很难说。

重组进程

“在国药集团现有的医药版图中,已经拥有国药控股(01099.HK)的商业网络,中生集团的生物资源优势,如今再补充进上海医工院的科研资源,可以说国药已经在各个医药产业链都站在了制高点的位置。”上述人士表示,这也符合国资委对于国药央企医药平台的定位和要求。

在这两桩大型重组进行前,国药集团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医药商业领域。中生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疫苗和血液制品龙头企业,上海医工院是国资委下属的17家大型科研院所之一,科研实力雄厚。两家特色央企的纳入,对于国药集团打造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记者了解到,此次重组医工院,与此前国药重组中生集团的路径类似,即将后者的国资股权无偿划拨给国药集团,国药集团无需掏出真金白银。上海医工院也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按照国资委对央企重组的规划,医工院这种科技型央企必然要进入相关领域的大型企业,而不会单独存在。

同时,国资委为了推动此事,还将专门拨出一笔资本预算金予上海医工院,促进其科研的发展。这也意味着,重组完成后,上海医工院除了从传统的科技部等渠道获得科研资金支持外,还将收到国资委资本预算金的支持。记者获悉,这笔资本预算金高达10亿元。

在此前刚刚公布的央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用于推进中央企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预算支出为59亿元。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从140家左右减少到80至100家。同行业内“大吃小”的并购无疑是减少数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1 月7日,国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京津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双方的重组,主要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来决定,目前没有太多消息可透露。但记者自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处 获悉,目前国药集团与上海医工院成立了联合重组小组,国药集团这边主要是由总经理佘鲁林牵头负责,上海医工院由院长、党委书记周斌牵头。

定位难题

上海医工院并入国药集团,为医药科研院所首次并入产业集团。尽管医工院下属有两个企业:现代制药(600420.SH)股份有限公司和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但是在央企序列上,上海医工院的身份是科研院所。

作 为独立的研究院所,其与国内多家医药行业企业都有深入的合作。而且多家医药企业均从合作研发中获得收益。比如,“蒽环类系列抗肿瘤抗生素”使浙江海正医药 迅速壮大;抗高血压普利类新药使华海制药成为“世界普利药物专家工厂”;恒瑞医药借助医工院研发成果成为国内抗肿瘤化学药物领先企业;创新药物“头孢硫 眯”在白云山制药独家生产,每年销售近3亿元。

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重点实验室就设立在医工院,而且国家有关部委也在该院设立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品包装材料检测中心等4个国家级中心。

上 述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上海医工院并入国药集团,其身份也就从央企一级序列研究机构,变成国药集团下属的二级子公司。”其他企业再与医工院合作,也就 必须通过与国药集团打交道。国药集团本身也在大力发展医药工业,其研发成果是否会与其他企业分享?朱京津对此表示,双方是否重组国资委都未公布,谈这些还 为时尚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6

雅巴交易三大变数兑现 马云遭遇“关键10月”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6/4NMDAwMDE5Nzg4NQ.html

阿里巴巴集团与美国雅虎风波骤起的“核心因素”,终于显山露水。

9月15日,阿里巴巴(0168.HK)2007年香港上市时招股书中几个并不显眼的细节,再次置于公众的放大镜下。其中涉及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席位、投票权变化,以及“马云不被辞退”条款的转折点均指向2010年10月。

未来一个月,围绕阿里巴巴集团的三大利益方——以马云为首的管理层、第一大股东雅虎、关键角色软银,将上演怎样的博弈?

阿里巴巴遭遇“关键10月”

2005年,雅虎以10亿美元和雅虎中国业务作价,换取其在阿里巴巴集团近40%股权的交易,在当时被后者大肆渲染成“阿里巴巴全面收购雅虎中国,并获得雅虎10亿美元投资”。如今看来,其中交易大有乾坤。

截至目前,外界仍然无法获悉当时雅巴交易的全部细节,但2007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B2B业务在香港上市公布的招股书,透露了一线端倪。

该 招股书显示,雅虎与阿里巴巴集团于2005年签订的协议中曾规定: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会由四名董事组成,分别由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股东指派两名,雅虎和软银 各指派一名,而自2010年10月起,“雅虎可委任的董事总数将为于该日期可委任的董事人数及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股东于该日期可委任的董事人数两者之间较高 之数目”。

也就是说,自今年10月后,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其委任的董事数目将超过阿里巴巴管理层,或者至少与之相当。

除 了董事会席位增加之外,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团话语权进一步放大的另一大指标是,同样自2010年10月开始,持股阿里巴巴集团39%经济权益的雅虎,其投票 权将从当时条款约定的35%增至39%,而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软银保持29.3%的经济权益及投票权不变。这意味着,在 即将到来的这个月,阿里巴巴管理层在投票权将由超过雅虎0.7个百分点,转变成低于雅虎7.3个百分点。

“外界关于阿里巴巴的传言如此之多,确实无法控制,公司不会投入过多精力关注传言。”面对媒体披露出来的阿里巴巴集团“关键10月”,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对此选择了避实就虚。

这与此前阿里巴巴(0168.HK)CEO卫哲对于雅虎的数番高调表态形成反差。此前,卫哲在阿里巴巴网商大会上对媒体表示,“已经没有了独立搜索引擎的雅虎仍能给阿里巴巴带来战略利益的说法,简直是笑话,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没有技术和商业协同功能的财务投资者?”

马云的“乌纱帽”

阿里巴巴集团相关人士此前还多次表露了向雅虎回购股份的意愿。但截至目前,雅虎的最新表态仍然是:“维持持股。”

然而,给目前的僵局带来另一大变数的还在于,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去留问题。

事实上,在雅巴2005年签订的协议中,曾有相关条款规定:“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但根据当时约定,这一条款将于今年10月到期。换言之,届时,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将有权利决定继续保留或辞退马云目前的CEO管理职位。

9 月15日,正在天津达沃斯论坛的马云对围堵而来的媒体的回答是:“我还第一次听说”。而回忆2007年阿里巴巴(0168.HK)香港上市时的记者招待 会,马云面对有关2010年“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条款到期时怎么办的问题曾表态:“我说2010年以前,我答应我一定在。所以,就写 上了2010年马云不会离开,不是2010年以后他们把我开掉。”

“不被辞退”条款到期,马云会丢“乌纱帽”吗?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局 势和各种迹象来看,该方案的可能性好像并不高。首先,阿里巴巴集团尚有淘宝和支付宝等业务没有上市,据记者从硅谷了解,“这两大重要资产何时上市”是雅虎 方面真正关心的问题,而在此之前更换掌门人,风险很高;其次,阿里巴巴团队对领导者马云的图腾崇拜早已声名在外,此前在媒体面前马云也曾表达过“退休”的 想法,但如果马云最终是以这种方式离开,势必促成阿里巴巴团队的逆反心理。

另外从另一关键股东软银的角度来说,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之际,软银中国总裁兼执行合伙人薛村禾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马云在创业者中的品质不是优秀,也不是卓越,而是“罕见”。

协调者软银

即将到来的10月,无疑是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这是一次彻底的“能量转换”,还只是一个雁过不留痕的“中场休息”?

“事情总的来说不会很可怕,因为双方持续长期闹僵下去,股票会下跌,对雅虎和阿里巴巴都没有好处。”9月15日,汉理资本董事总经理钱学锋对记者表示。钱曾任软银中国创投基金副总裁。

钱学锋还认为,阿里巴巴集团和雅虎的背后都有一个软银,“孙正义(软银CEO)一定会出面协调”。

“现在还是博弈期,但最终会达成一个新的平衡。”钱学锋对记者说,现在只有静观其变,“令人感叹的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五年刚过去,局面就完全不一样,雅虎在美国走下坡路,而阿里巴巴在中国走上坡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3

煤企大鱷難兌現控量承諾 產能過剩影響價格回調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4/2MNDE3XzUyMTg2Mg.html

面對煤炭市場疲軟,14家煤炭大鱷聯合倡議要「控制煤炭生產總量」。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在這一沒有任何強制約束性的倡議下,大型煤炭企業肩負成本壓力不可能限產,因此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煤炭市場仍然沒有回暖跡象。

「控制生產總量」難兌現

《第 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8月30日,神華集團、中煤能源集團、同煤集團、山西焦煤集團等14家大型煤炭企業聯合發出倡議。倡議書建議,煤炭企業要「加強自 律,不違規建設、不違法生產、不超能力生產;堅持按市場需求科學組織生產,合理控制煤炭生產總量,努力維護煤炭市場穩定;嚴格履行合同,不爭搶市場、不搞 惡性競爭」。

今年以來,受經濟增速放緩影響,國內煤炭需求增幅回落,市場供大於求趨勢明顯,煤炭價格大幅下滑,大型煤炭企業也出現效益下 降的現象,部分中小企業則經營困難。雖然業內人士表示,這一行業自救行為有利於煤炭行業的發展,但這一不具有強制約束力的倡議不會對目前的煤價反彈有實際 作用。

煤炭專家李廷表示,這種倡議缺乏強制性,各家企業的生產成本、市場環境都有很大不同,如果價格能夠得到支撐,不能保障這14家企業 都嚴格遵守約定;另外,這14家企業的煤炭產量佔總產量的比重還不足一半,即便他們限產,如果市場得以穩住並出現回升跡象,中小型煤炭企業則不一定繼續限 產,因為現在大多數小煤礦屬於政策性停產。

「更重要的是,最近幾年新增產能、新建大型礦井主要集中在這些大型企業手中,並且他們參與整合投入了大量資金,為了收回成本,生產的衝動都很強,就更不可能限產了。」李廷說。

對 此,神華集團銷售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也表示,一方面,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維持,尤其大煤礦減產是不行的,這與業績直接相關;另一方面,如 果不生產或少生產煤炭,第二年的鐵路計劃就會削減,因為第二年的鐵路運輸計劃考核依據是前一年的運量。另外,用戶群也不能丟,否則市場好起來之後還要重新 開拓市場。「因此不增量是不行的,硬撐著也得干。」

一系列生產數據也表明,即使發出上述倡議,各大煤炭企業依然不會停下增產增量的步伐。 神華日前公佈的8月份煤炭產銷量數據也顯示,商品煤產量同比上升8%至2560萬噸,煤炭銷售量升29.1%至3950萬噸;1~8月,商品煤產量升 10.4%至2.066億噸;煤炭銷售量升15.5%至2.932億噸。

中煤能源董秘周東洲9月11日也公開表示,中煤集團並沒有限產停產的打算,仍將執行原產量目標,即在去年產量基礎上增加5%,公司採取以量補價的方式增厚公司業績。

山西焦煤集團則預計今年的原煤產量超過去年的1.01億噸,達到1億~1.2億噸,增長率也將超過全行業9%的平均水平。

運輸市場回暖拉不動煤價上漲

在 限產倡議無法兌現的情況下,國內煤炭價格也仍在低位徘徊。9月12日發佈的最新一期環渤海地區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發熱量5500大卡市場動力煤報收 630元/噸,比前一報告週期上漲了2元/噸。至此, 雖然該指數已連續三週上漲,但這並不意味著國內煤炭市場已經回暖。因為從漲幅來看,這三週以來,煤價單周漲幅普遍比較弱。

與煤炭價格形成 對比的是,煤炭運輸市場已經回暖。「從7月份開始運輸市場有回暖跡象,8月份開始到港船舶逐漸增多,煤炭需求上升主要是補庫存,一方面沿海六大電廠補夏季 受颱風影響而削減的200萬噸左右的庫存;另一方面,國內煤價與澳洲進口煤價相比每噸已經便宜20~30元,用戶購買量增加。」一位煤炭貿易商坦言,秦皇 島港目前有600多萬噸庫存,但錨地有140多艘船,船多貨少,不過煤炭價格仍沒有什麼變化。

「煤價上漲主要看兩個因素:港口和電廠的庫存變化。現在電廠存煤20天左右,但仍積極拉煤的原因是,為了應對惡劣天氣和10月份的大秦鐵路檢修。因此只要電廠庫存高,煤價就沒有上漲的動力。」一位煤炭行業人士說。

截至7月末,全社會煤炭庫存3.52億噸,比年初增加3022萬噸,增長9.4%。中國煤炭市場嚴重產能過剩,供大於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44

花旗:券商股多重利好尚未兌現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900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2-12 08:29 編輯

花旗:券商股多重利好尚未兌現


無論是港股還是A股,券商股都是這一輪牛市行情中最耀眼的明星,關於券商股的分析也有很多。分享一篇來自花旗的研報,為大家提供另外一種視角看待券商股。


中國銀河調整為買入、中信證券為中性——我們看到基本面的改善和其他一系列的潛在催化劑使得券商股價有所上漲。我們認為,中國銀河將是A股反彈中最受益的券商,中信證券將能有效降低資本成本,中國銀河將是我們的首選,領先於海通(維持買入評級)。中信證券從賣出上升為中性。


券商將顯著受益於A股的牛市行情——在2014年3季度滬港通方案推出和央行降息以來,A股的日均成交量已經快速上升。我們認為,券商將顯著受益於A股市場行情回暖,而不僅僅是成交量的提升,還包括了兩融業務、證券承銷、自營交易。


創新業務將成新引擎——融資融券、股票回購、質押式回購貢獻了行業收入的11.6%,今次與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我們認為,鑒於國內企業較高的借貸需求以及上述業務較低的普及率,這些業務仍然擁有較大潛力。


受益於中國的改革——關於IPO註冊制的討論已經到了最後的階段,有可能在明年開始推行。同時,國企改革將會增加行業並購,使得券商的相關業務直接受益。


擴張中資金成本將降低——資金成本的下降將有效的降低券商的資金成本,從而使得券商在規模擴張的同時能夠提高ROE。根據我們最新的假設(2015年預期凈利潤增長率11-27%,ROE在10-16%之間),我們給予中信證券31.6港元,海通證券24.3港元,中國銀河13.5港元的目標價。根據不同的市場條件的判斷,我們認為在牛市行情中,3家券商2015年的凈利潤較2014年,將會翻倍,ROE將達到19-28%。潛在的利好包括:1),2015年的降息預期。2),IPO註冊制改革的推行。


投資策略—多重利好尚未兌現

1、券商經紀業務的利好

理由:1)A股反彈所帶來的傭金收入急劇增長,2)傭金率的下降正在減緩企穩,3)創新業務,比如融資融券、股權質押回購等將繼續快速增長,4)中國證券市場仍然被低估,IPO註冊制很可能明年實施,5)利率的降低將減少資金借貸成本同時對資本要求的監管將會放寬。在我們看來,輿論尚未考慮到:1)準貸款的強勁增長,2)2015年可能創立的IPO註冊制,3)可能還有2輪降息和寬松的流動性,4)潛在的資本要求放松。


2、A股正由熊市走向牛市

A股日均交易量由6月份的1600億元增至11月份的4420億元,並在12月的第一周激增至7770億元(見下表2)。融資融券余額在11月底達到8190億元(見下表1)。券商股近期的強勢增長讓一些券商考慮進一步籌集資金來加強他們的資本水平,特別是在最近準貸款業務快速擴張之後。到目前為止,國金證券、西部證券、國海證券和光大證券已經公布了新一輪股權融資計劃。

3、情景分析:熊市、牛市以及超級大牛市


最近幾周,A股市場的強勢表現,導致了許多行業的指數創出歷史新高。鑒於這些變化,我們設置了在基礎市、熊市、牛市、超級牛市四種情形中,對於三家券商凈利潤的影響。

基礎市:1,日均成交量3470億人民幣,2中信證券融資融券業務增長率達到40%,海通證券20%,3,中信承銷收入增長46%,海通增長16%。中國銀河增長18%。4,平均投資收益率為6%。影響:2015年凈利潤增長率在11%-27%之間,ROE在10-16%之間。

熊市:1,日均成交量,1500億元人民幣,2,融資融券增長達到10%,3,承銷收入
較上年持平。4,平均投資收益率-3%。影響:2015年凈利潤增長率為-181%--91%之間,ROE在-8%-1%之間。

牛市:1,日均成交量達到5500億元人民幣,2,融資融券業務增長100%,3,承銷業務收入增長100%,4,平均投資收益率10%。影響:2015年凈利潤增長率為84%-132%之間,ROE在19%-28%之間。

超級大牛市:1,日均成交量達到9000億元人民幣,2,融資融券業務增長200%,3,承銷業務收入增長200%,4,平均投資收益率15%。影響:2015年凈利潤增長將達到3-4倍,ROE在28%-48%之間。

如果市場持續火爆,那麽券商將會被考慮重新評級,在樂觀的情況下, 券商將保持20-50%的ROE。


中國銀河證券(6881.HK

上調評級至買入

中國銀河是花旗在3家H股上市券商中最中意的。原因在於其簡單的商業模式,低風險的投資組合和誘人的估值。同時,花旗相信CGS將會最大化的受益於最近的A股走牛,其潛在的A股上市是一個短期的催化劑。花旗上調2014E收入45%,2015E收入51%,新目標價為13.5


A股成交量上升的最大受益者

CGS的經紀業務比例在3家H股上市的券商中最高,占了53%(海通為37%,中信為27%),因此中國銀河對A股成交量最為敏感。隨著滬港通的開通與A股的火爆,日均成交量顯著上升,13年3季度達到了2950億RMB,10月14日為3610億RMB,11月14日為4300億。花錢相信中國銀河可以從日均成交量急劇上漲中獲得極大收益,其經紀業務收入也將急劇增長。


投資組合低分險

中國銀河已經適應了一個相對保守的投資策略,他的投資組合只占了所有者權益的58%,14年上半年海通占比為107%,中信為168%。在其投資組合中,只有7%分配與權益投資。(海通為21%,中信為34%),85%分配與固定收益資產。花旗認為中國銀河保守的投資策略對於市場的波動並不敏感。


A股上市可進一步增厚資本

中國銀河在2013年H股上市之後,計劃於A股上市。A股上市可以增厚中國銀河的資本,並且提供更多的空間進行融資融券業務,這樣可以提升股價。


中信證券(6030.HK

上調評級至中性

花旗相信中信證券杠杠比例上升,將最大化受益於近期利率下降。由於中信專註於高凈值客戶和機構客戶,將最小化受害於互聯網金融。盡管估值看上去拉的過大,花旗認為中信對比其同業擁有長期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和優秀的質量管理,應給與一定溢價。花旗提升2014E收入44%,2015E42%,新目標價為31.6。


受互聯網金融影響小

花旗相信中信證券已經建立了一個抵禦互聯網金融的護城河,通過高比率機構與高凈值客戶,可以抵禦傭金費率的下降。超過80%的傭金收入來自高凈值與機構客戶,少於20%的來自於零售客戶。


差異化的商業模式與清晰的策略

大多數國內券商采用相似的商業策略和專註於創新產品,如融資融券,但中信已經采用了差異化的商業模式,例如衍生品,資產證券化,固定收益、外匯,大宗商品和房地產信托基金。


投資銀行業務受益於A股走牛和IPO重啟

中信證券的債券和股票承銷在14上半年排名業內第一,承銷收入同比上升36%。花旗認為中信將在IPO重啟時顯著受益,承銷收入也將顯著上升。


高杠桿受益於資金成本下降

中信證券通過發行債券增加杠桿來擴大業務。花旗認為最近利率下降和未來幾輪降息將降低中信的資金成本。花旗的敏感性測試顯示利率每下降50bp可以讓中信2015收入提升2.9%(海通為2.1%,中國銀河為-0.8%)


海通證券(6837.HK

維持買入評級——花旗堅信海通證券的創新業務像融資融券和準貸款都很優秀,此外收購恒信金融集團也讓海通的產品線進一步多元化並帶來協同效應。海通海外市場擴張正順利進行,成本也得到很好的控制。目前,海通證券2015年預測PB為1.9相對於A股海通低15%,因此花旗重申其買入評級。花旗分別上調其2014和2015年盈利預測40%和49%,新的目標價定於24.3港元。


創新業務保持高速增長——海通對於多元化產品線和創新業務非常重視。創新業務(融資融券、股權質押回購、利率互換、股指期貨等)對於收入的貢獻正穩步增長,從2010年占總收入的3.7%到2014年上半年的28.9%。


恒信金融租賃公司對凈利潤產生貢獻——海通於2014年1月15日完成對恒信金融租賃公司的收購。目前,恒信金融是海通的全資子公司,專註於運輸、醫療器械設備的融資租賃,教育軟件以及印刷包裝業務。14年上半年,恒信金融分別貢獻了8%的收入和6%的凈利潤。作為中國唯一擁有金融租賃平臺的券商,花旗強烈看好,基於1)中國金融租賃業務集中度低,2)潛在的協同效應。花旗預計恒信金融的加入會拉高海通整體ROE(2013年恒信金融15%的ROE VS 海通的7%ROE)。


海外擴張進展順利——海通最近正通過其海外子公司並購Japan Investment 和葡萄牙聖靈投資銀行。花旗相信這些並購將進一步擴大海通的全球布局,擴大客戶基數並創造協同效應。同時海通也在考慮其他潛在的並購目標,基於以下原則:1)具有一定的品牌優勢和正的現金流;2)能加強協同效應,提高整體ROE;3)海通作為控股股東。


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盡管海通近年來快速增長,但海通的成本收入比例已經處於較低水平,得益於其強有力的成本控制(2013年海通成本收入比58%,中信證券67%,中國銀河66%)。

相對A股存在折價——H股目前較A股存在15%的折價,花旗的目標價格是24.3港元。花旗假設,1)2014-2018年高增長階段,平均ROE達到15%,平均凈利潤增長率達到36%;2)10年增長期,即2019-2028年,平均ROE達到19%,凈利潤增長率為16%;3)最後一個階段,從2028年起,基本保持3%的增長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44

降準效應曇花一現,紅包兌現不了是為何?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26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2-5 18:23 編輯

降準效應曇花一現,紅包兌現不了是為何?
作者:洪灝


摘要:央行在發表一系列言論引導市場延期降準預期後突然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市場最初會因這是央行大幅度貨幣寬松開始的征兆,並將因為這種對降準條件反射的認知而技術反彈,直至市場明白降準只是為了緩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所帶來的影響,正如1998、2008和2012年時一樣。隨著中國通過輸出資本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大背景下,市場應預期今年會有更多這一性質的降準措施。然而這種性質的降準和大幅度寬松是兩回事。歷史上,降準後的市場表現好壞參半。而金融板塊和利率產品的市場價格顯示市場早已充分預期此次降準。因此,反彈將會只是有如曇花一現,而3400點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短期阻力位。從長期來看,人民幣貶值對於股市有一定的正面影響。


降準後市場情緒高漲將會是短暫的;降準背後含義更多是是對儲備資產的管理,而非大幅度寬松:在市場漫長地等待之後,央行終於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此前央行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維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等充滿了克制的言論,並釋放了不幟大幅放寬貨幣政策的信號。。海外中國市場無論是利率產品還是股票都大幅走強,但是隨著交易到尾盤時卻回吐了部分漲幅。許多市場人士認為降準的時間點是個意外的驚喜,我們並不能茍同。昨天,中國最新的的經常性賬目、資本賬目和金融賬目數據顯示,中國自14年3季度起一直出現資本外流的情況(不能等同於資本外逃)。同時,央行的外匯儲備也開始下降。在近二十年的歷史上,中國曾出現過三個降準周期:1997年底至1998年、2008年底和2012年上半年。在每個降準周期均伴隨著資本外流的現象(圖表11,紅色長方形標示)。


一個國家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賬目之間必須平衡,除非該國央行通過建立外匯儲備幹預外匯市場。中國一直是個“雙順差”的國家。央行一直在回籠外匯並壓抑人民幣的匯率,同時積累外匯儲備,並利用存準率鎖定過剩的流動性。中國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約對應的是120萬億元廣義貨幣供應的20%(存準率)。鑒於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央行再沒有必要把存準率維持於20%(全世界最高的水平)。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的情況下,2015年將有更多類似性質的降準。但這種降準只是為了對沖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的下降,而不應被視為大幅度寬松。隨著中國通過資本賬目輸出資金以進行人民國際化,央行毋須使用儲備調節便可以令中國達致國際收支平衡。隨著資本賬目盈余的逐步消失,未來幾年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會減退。



降準也是為了對沖經濟放緩。近期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放緩加劇。例如,鐵路貨運增長緩慢、電煤使用量的下降、以及企業盈利增速降至近年最低水平。隨著增速進一步放緩和通縮預期出現,中國有必要放寬貨幣政策以對沖經濟下滑,以免成為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


總括而言,降準是由於資金外流和儲備下降所致。這與1998年、2008年和2012年的降準周期相符一致。此外,經濟放緩加速亦必然是降準決定的一個考慮因素。因此,我們在考慮了各種因素之後認為降準不應被視為是完全的驚喜。然而,市場對這種寬松消息的條件反射將使股市上揚,直至市場理解了降準出現的背景。目前來看,上海股市在3400點仍然遭遇強大的阻力,而3,400點正是我們在“中國市場的價格與價值:上證等於3400”(20141205)和“2015年中國的五個意外”(20141224)中所提出的重要阻力水平。上海股市必須首先有效地突破3400點,才可開始4200的泡沫之旅。


以往降準後的市場表現好壞參半。我們仔細研究2008年以來的兩個降準周期,並發現降準後的市場表現好壞參半(圖表2)。2008年降準時,市場處於底部附近,而2012年則更接近於市場的頂部。我們註意到,2008年的降準,疊加4萬億的人民幣刺激計劃,成功地恢複了市場對增長的預期,最終令股票市場回暖,但2012年的降準則未能令市場飆升。以往降準對經濟周期影響的差異可以從利率變動中反映出來。利率於2008年降準後上升,但於2012年降準後則尋底一段時間。一般而言,經濟預期的回暖會導致利率因信貸需求回暖的預期而上行,而2008年體現的正是這種情況。隔夜商品價格的飆升已經慢慢減退,顯示市場並不相信增長預期能在降準一次後就可以得以恢複。隨著金融板塊相對於整體大市的強弱已經見頂,意味著市場價格已提前反映了寬松的舉措。股市如果希望從目前水平進一步上揚,則需要更大幅度的寬松(圖表3)。




來源:交銀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61

興業:降息可以兌現 但不要輕易看空債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07

興業證券固定收益團隊認為,從傳統的邏輯和市場走勢來看,降息對債市是短多長空,而當下曲線過於平坦,放松預期已體現在價格上。短期看,長期利率債的確有獲利了結導致的波動,不建議投資者盲目追漲,但降息不會改變債牛趨勢。

0

  • 降息對債市的影響主要是兩個層面,1)降息推動短端利率下行,對債形成利好。2)降息被解讀為保增長的措施,政策下一步將通過信貸、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對債市形成利空。

  • 這一次也不例外,降息有助於穩定地產價格,降低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尾部風險,而從2013年以來,“地產複蘇,債市走熊”的邏輯深入人心,加上之前收益率曲線非常的平坦,已經反映了較強的貨幣政策放松預期,目前降息也算是利好兌現。

0 (1)

因此在周日的降息點評中該團隊也提到,“不建議投資者在降息後盲目追漲長端利率債,可以持券等待,下跌加倉是較好的策略。

以下為興業的具體分析:

降息未必刺激信貸大幅回升,資金是繞不過去的坎。

2014年以來,經濟下行的原因,從金融體系來看,最重要的無疑是銀行風險偏好下降,不願意給實體經濟借貸,資金滯留在銀行間市場,但即使是這樣,2014年11月份以來,貨幣市場流動性仍然十分緊張。因此,銀行放貸的意願和能力都受到約束。要系統性的經濟複蘇,必要條件是銀行向實體經濟借貸的意願和能力都出現明顯改善。

降息有助於穩定房地產市場,銀行向地產企業主動借貸的意願可能是邊際回升的。但正如我們在過去的報告中提到:

本輪地產市場的下行並非單純是貨幣信貸等短周期的問題,而是有人口老齡化等結構性的長期因素,尤其是三四線城市。降息不會對地產市場形成全局性的刺激,更多是為了緩解地產量價齊跌和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上升導致的金融風險;

地產商(白銀時代)的預期已經發生變化,在庫存高企的約束下,地產銷售到投資的傳導時間相比過去會顯著拉長。這一點,從我們的微觀調研來看也是這樣,一些中小城市的地產商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壓力,一旦政策放松,銷售回暖,這些地產商很可能是趁機套現,然後退出市場,而不是繼續加大投資;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刺激地產與改革轉型將形成顯著的沖突。比如央行一直強調要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避免杠桿過高。

因此,從實體經濟的客觀情況以及政府的意圖來看,都很難認為降息後銀行的信貸投放會出現大幅增長。

要推動銀行信貸投放意願和能力改善,另一個關鍵的必要條件就是讓銀行體系的流動性變得充裕,銀行只有有錢了,才願意去放貸,才有能力放貸,實體經濟的流動性改善。從歷史情況來看,每一次保增長的政策,都有貨幣市場流動性十分寬松的配合。

而目前,觀察貨幣市場長短期回購利率的利差,仍處於高位,銀行的流動性預期仍較為謹慎;而近期的資金面出現了超預期的緊張,說明貨幣條件是偏緊的,這也說明短端利率的下行幅度遠遠不夠。

我們在年前報告《降準≠利率底部》和再次降息的點評中反複強調,要穩定經濟、資產價格和債務,資金利率是繞不過去的坎。即只要資金利率不下降,債市不具備趨勢做空的條件。

準備金率會再次下調。

我們認為2季度準備金率可能再次下調。

1)降息可能導致資本流出,資金面可能收緊,有降準對沖的必要。

2)2季度開工和債務到期,資金需求旺盛。

3)情景模擬下,2季度通縮壓力不能排除。

4)2季度財政存款面臨上繳,加上貸款的投放,基礎貨幣的缺口會有所上升。

降息不代表刺激和加杠桿。

中期來看,我們強調,新政府的政策目標並不是加杠桿和刺激經濟(地產),托增長是為了給改革創造環境,而中國無風險利率中樞偏高的問題主要就集中在短端,與產能過剩和債務融資需求過於旺盛等體制性問題有關,改革與利率下行的方向是一致的。

  • 中短期看,如果要穩定經濟增長和抗衡通縮,那麽短端利率還必須要大幅下降,這是必要條件。

  • 中長期看,在改革轉型的大背景下,很難認為政策會走加杠桿走老路,這意味著:

    • 經濟很難出現真正的複蘇;

    • 短端利率的下降既離不開央行的放松,也離不開債務融資需求的下降,在這個過程中,長債收益率方向上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因此,我們不排除長債在降息後,由於利多出盡以及市場擔心寬信用等問題會出現調整,但無論是中短期的保增長(貨幣政策寬松力度還不夠)還是中長期改革(從需求端解決短端過高的問題),長債收益率的下行趨勢還沒有結束,每次調整都蘊含了加倉的機會。

債務周期下,曲線平坦的常態化還難以被真正打破。

在債務周期的約束下,收益率曲線平坦可能是常態化,長債利率持續上升多是由於資金收緊的持續推動。

  • 債務問題導致融資需求下行偏慢,央行對放松會導致經濟結構惡化有所忌憚,短端利率的中樞不斷上升;

  • 但在潛在增速下行時,中國的長期回報率已經下降,長債收益率很難脫離短端大幅上升。

這也是2010年以來,中國期限利差中樞不斷下降的原因,而目前,債務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曲線平坦化的狀態還將持續。

短期策略上,信用優於利率,不建議盲目追漲長債,等待更好時機。

我們認為:

1)長債可能會面臨兌現的壓力,不建議投資者盲目追漲,倉位不重的投資者建議持有,或等調整時加倉,回避兌現帶來的波動。

2)曲線陡峭是大概率事件,3-5年的利率品具備交易價值。

3)降息凸顯中央政府穩底線的意圖,有助於提升風險偏好,對城投債和中等評級的信用品形成利好,投資者可以加倉,高收益債可能也會受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805

合生元(1112):業績超預期,利好已兌現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76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6 17:23 編輯

合生元(1112):業績超預期,利好已兌現
作者:羅藝鑫

合生元公布的2014年收入及凈利潤均超越市場預期,因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勝預期及有效節省成本。公司對2015年有更清晰的願景,期望進一步滲入線下渠道同時發展O2O業務。我們認為合生元現股價合理,已全面兌現歐元貶值及O2O業務發展。
2014年業績回顧及未來展望。
2014年合生元收入及凈利潤分別較市場預期高4%及25%,因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勝預期及有效節省成本。

收入同比增長4%至47億元(人民幣,下同),因2013年9月推出的素加系列的銷售理想,貢獻2014年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的18%。由於素加面向四五線城市的客戶群,2014年合生元整體嬰幼兒配方奶粉平均售價下跌4.7%,預期未來售價會持續下降。管理層預期2015年銷售增長會較2014年優勝。

毛利率同比收窄3.4個百分點至61.9%,因奶粉出廠價下降、客戶獎勵計劃及產品組合改變。我們看好集團2015年毛利率前景,因歐元對人民幣貶值(我們預期可提升毛利率達5個百分點)及原材料成本下降(提升毛利率2個百分點)將抵銷產品組合改變帶來的負面影響(降低毛利率1.5個百分點)。

若撇除2013年反壟斷罰款,合生元2014年核心利潤同比跌18%至8億700萬元,但超越市場預期25%,主要由於2014年下半年銷售開支低於預期。合生元宣派3億2,100萬元紅利,分紅比為40%。

線下店效益過去三年持續下降,例如每家經營兩年以內嬰童專賣店平均每月積分(作為銷售表現的一個指標)由2012年20,330降至2013年20,163及2014年15,010。此外,媽媽一百平臺兩至三成的活躍會員來自網上,反映線下會員數目持續下降。雖然如此,公司計劃2015年持續擴張線下銷售渠道,期望年底有3萬家嬰童專賣店(2014年為24,615家)及6千家藥房(2014年為2,824家)。合生元2014年嬰童專賣店及超市的加權平均鋪貨率達到64%(2013年為59%)。

造大O2O平臺。合生元利用自身的行業專長及其線下銷售渠道的廣泛覆蓋面,正由一家消費公司轉型為一家互聯網公司。2014年合生元的O2O業務貢獻累計積分的10%(2014年上半年為9%)。2014年第4季媽媽一百應用軟件平均每日活躍用戶達到約85,000。合生元計劃2015年上半年向經驗豐富的外界投資者銷售O2O平臺的部份股權。

估值。合生元股價過去一個月跑贏國企指數23%,過去三個月更跑贏87%。按彭博資訊上的市場盈利預測計算,合生元未來12個月市盈率為20倍,較過往平均水平溢價32%。我們認為合生元現股價合理,已全面兌現歐元貶值及O2O業務發展。








來源:工銀國際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