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而在今日,現代人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時間盈余和認知盈余,盈余需要在社會之間分享互助,從而變現,由此催生了“經濟”。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人類經濟學的一大目的,就是研究資源的分配與閑置資源的再利用。

今天我們來聊聊分享經濟。首先分享經濟本身並不是一個新的現象,只是近些年隨著Uber和Airbnb的野蠻發展,“分享經濟”這一飽含著嘗鮮因子的名詞被提及得異常火熱。

人類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就萌芽了分享經濟,但其前提僅僅是出於個人對群體的依賴,是一種被動的分享。而在今日,現代人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時間盈余和認知盈余,盈余需要在社會之間分享互助,從而變現,由此催生了“經濟”。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人類經濟學的一大目的,就是研究資源的分配與閑置資源的再利用。

如今,汽車出行、房屋短期租賃等領域的分享經濟已經玩得風生水起,而同樣作為分享經濟門類中的知識技能類分享,卻似乎步履趑趄,我們不禁要問,知識技能類分享的出路和未來到底在哪里?

一、知乎,只是分享,沒有經濟

Quora以及它的借鑒者知乎借助UGC模式,利用人們的認知盈余和時間盈余,把個人化的知識、技能、經驗、心得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共享,完成用戶的積累。知乎這種基於經驗知識傳遞的非標準化的知識交換確實是一種分享。但我們也不難發現——

■ 知乎平等、包容、去中心化地接納每一個用戶,使得人人皆可拾筆編輯。一群最有時間最有欲望的用戶輸出了最多的內容,而不是最專業的——他們“不審題,答非所問,自說自話”,他們“借別人的問題,講述自己的營銷故事”……如今,讓知乎早期得以迅速擴張的Key Opinion Leaders一個個離開,卻有越來越多的營銷操盤手、PR公關、雇傭水軍廝混其中。

■ 知乎雖在自有平臺上構建起了強大的知識圖譜,但這種知識圖譜是碎片化而非系統化的。知乎在知識的橫向架構上涵蓋了所有的類目,卻無法在縱向深度上提供“針對某個用戶亟需的個性化知識服務”。“求醫問診”會“對癥下藥”,知乎做不到。

■ 當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免費的輕易獲取到,原本優劣良莠的差別也就消失了。常識可以免費,而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是不會永久免費供應的,想要免費的時候,它一定變成了常識。

除卻認知盈余和時間盈余這一重要前提,若想讓某一領域的分享升級成為一門“經濟”,它有著最基本的幾個特征和要求——

■ 需求和供應原本就應該存在,“分享平臺”要做的是如何高效地服務於雙方匹配。

■ “分享平臺”提供的服務,內容個性化,流程標準化,邊際成本低於過去的專業組織供應者。

■ 誕生出一種新的分工形式,並能為之變現,創造價值。

知乎讓知識聚沙成塔,卻無法為帶著疑問而來的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也無法為寫下幾大章節的用戶實行“知識變現”。知乎自身若要變現盈利,輕而易舉。但就目前來講,知乎只是在“分享”,尚不是一門“經濟”。

二、知識分享,“付費”催生“經濟”

分享經濟所需要的,是Cost Down(低成本策略),絕不是Free。

若前文提到的“知乎式免費分享”只停留在“問答與交流”層面,那“付費型知識分享”輒已經觸達到“經濟”範疇,針對“個性化問題”而給出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並不見得絕對正確,但至少有源可溯。而免費的答案天花亂墜,因為他們並不需要承擔什麽責任。說白了知識傳播中出現了金錢這個介質,其實相應的,也代表著一種責任。

知識分享經濟作為新的行業形態才剛剛萌芽。把個人的認知盈余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知識共享,從而變現獲取收入,或許這就是分享經濟模式能夠快速成長的土壤。和知乎的區別,在於底層邏輯的不同。而底層邏輯就是判斷一個分享經濟模式是否成立的基礎框架。

■ 體驗重構。知識分享經濟,服務的場景與方式與舊模式有質的改變,約人,時間、地點,自行選擇。

■ 價值重構。直接將認知盈余兌換出知識的經濟價值。

■ 關系重構。契約周期短,供需雙方之間連接的周期可能就只是一些碎片化時間。

其實現在知識技能類分享經濟在很多產品上得到了發展。

Skillshare:Learn anything from anyone

1

1:Skillshare

Skillshare是美國一家P2P 的個人技能分享網站。只要你有一些知識或技能,都可以做分享。目前Skillshare的知識涵蓋了大部分科目,從街拍教程到創業指導,從網站設計到如何寫博客。它就像民間版的大學公開課,可以學到那些學校里不會教的課程。

分享機制:Skillshare 既可以讓每一個人成為老師,也可以使每個人變成學生。你可以在上面教(要申請)或者學(要付錢),難得的一個眾包教育和分享經濟的結合。

Elance:服務自由職業者

2

圖2:Elance

Elamce是一個專門服務自由職業者和客戶的網絡平臺,這些自由職業者包括寫手,程序員,設計師,法律人士等。

分享機制:客戶可以在該平臺上發布需求描述工作內容和報酬數目,而這些自由職業者則可以提交申請接下自己專業領域的工作,最終得到相應報酬。目前Elance上的項目類型主要以軟件和網站類為主 (Web & Programming)。在項目數量上,僅軟件和網站這一類,每天都有上百個項目發布在該平臺上。

程序員客棧:互聯網遠程工作中心,程序員的經紀人

3

圖3:程序員客棧

程序員客棧是國內一家以“互聯網遠程工作為切入點,強調流程標準化”的“程序員經紀人平臺”。雇傭盈余時間充足的程序員、產品經理、設計師,為創業者提供產品原型、設計、開發(Web/iOS/Android)、企業駐場等一系列服務。

分享機制:在12小時內幫助有項目開發需求的創業公司對接具備相應專業技能和盈余時間的程序員。幫助創業者快速實現產品上線,同時幫助程序員在盈余時間內將“技能”變現,增加收入。程序員客棧因其扮演著出色的“經紀人”角色,在短時間內吸引了15000+優秀程序員、產品經理、設計師的入駐。

從以上幾個產品案例中,多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知識分享正在由“免費”向“專業付費”蛻變。對於有足夠認知盈余和時間盈余的人來說,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紮實的技能分享創造,是可以變現帶來收入的,這也印證了羅振宇為80後青年所提出的“U盤化生存”概念——

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

當然,有另外一句話來得更恰如其分——

If you're good at something, Never do it for free.

三、鮮花和掌聲中的知識分享,未來在哪

我們不需要懷疑“知識分享”的價值。人類對知識的需求是個無窮盡的增量市場,因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就是靠汲取著知識前進的。而讓“知識”如何升級成一門“分享經濟”,這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但無論“知識”在分享過程中如何變現,並能否開辟出一個龐大的市場,它歸根結底都必須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 “知識技能類分享”,是否有一套完整的定價機制、激勵機制以及評價反饋機制?

■ “知識技能類分享”所誕生出來的社會新分工形式,能否創造出全新的價值?

■ “知識技能類分享”是否可以使用更少的成本,提供更高的效率?

■ “知識技能類分享”,是否會滋生新的不穩定因素,導致社會產生新的摩擦?

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享時代,知識分享的商業化剛剛開始,而這樣的嘗試確實值得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