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險或將明年推出:銀行破產儲戶最多獲賠50萬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000

(東方ic/圖)
醞釀已久的存款保險制度終於要正式推出了。據《新京報》消息,央行正在部署有關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工作,預計在明年1月份正式對外發布。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多渠道獲悉,存款保險制度將由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財政部、發改委等多個部門協調制定,“很有可能根據監管評級制度實施差別化費率,賠付額度上限可能是50萬元,並且會成立專門的存款保險托管機構。”
目前,央行尚未對此消息作出正式回應。
什麽是存款保險?
存款保險,是指為儲戶的存款提供的一種支付保障,銀行繳納一定額度的保費,為特定範圍存款賬戶購買保險。一旦銀行面臨破產倒閉,將由存款保險機構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這樣能迅速、有效地處置問題銀行,降低處置成本。
據《南方周末》早前報道,國際存款保險機構協會的統計顯示,目前已有111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而金融穩定理事會的24個成員國(地區)中,絕大多數都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缺席者是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國。
“(而中國)之所以遲遲未能推出,主要受阻於三方面爭議。”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在《中國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一書中寫道,其中之一即是,人民銀行、銀監會和財政部都想成為存款保險的主管部門,“這既有認識分歧,也有一定程度的‘部門權力之爭’”。
而另兩項爭議,則是存款保險機構與銀監會的監管功能、人民銀行的金融穩定機制的協調與銜接問題。
最大賠付額可能為50萬元
據前述《新京報》消息,央行人士曾透露,存款保險機構可能實行限額保險制,央行計劃為98%的儲戶提供全額保險。有專家分析,由於目前50萬元以下存款戶占比為98%以上。這意味著,儲戶在銀行的存款,最大賠付額度可能是50萬元,超過這一限額的存款部分將得不到賠償。假如儲戶在一銀行的存款不高於50萬元,萬一銀行破產倒閉,儲戶將獲得與實際存款金額相等的全額賠償。
“但實際上,只有銀行破產倒閉才能觸發賠償的條件,對儲戶日常的金融活動而言沒有實質性作用,並且如果存款保險制度落地,很可能會改變當前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方式,更多的人會選擇投資股市等高收益市場。”知情人士向前述《經濟參考報》介紹。
此外,基於50萬的賠償上限,理財專家提醒,最好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混搭”理財降低風險的同時或許還能增加收益。如果把大量資金都存在一個戶頭,一旦出現銀行倒閉等風險,將損失很多。
《華爾街日報》稱,此舉將成為習近平兩年前執掌中共以來推出的最重要的經濟改革,也是更廣泛的中國經濟政策自由化的一部分。經濟政策自由化的內容包括讓人民幣匯率更多由市場決定以及允許海外投資者增加在中國的投資。
麥肯錫:互聯網銀行崛起 儲戶逃離“四大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78
全球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對消費者的一項調研表明,隨著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滲透三四線城市,及互聯網銀行的崛起,在快速增長的零售銀行業務中,中國國有“四大行”正失去市場份額。
包括中國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內的國有“四大行”市場份額下降,其主要受益者是一些股份制銀行,比如招商、光大和中信銀行。
根據麥肯錫的調研,富裕階層和北上廣深這四大一線城市的儲戶“撤離”四大行尤為明顯。
調查顯示,73%的受訪者把“四大行”看做自己的首要選擇,該比例低於2011年的78%和2007年的79%。而把股份制銀行看做主要存款銀行的受訪者比例從2007年的6%、2011年的10%上升至如今的16%。

麥肯錫這份調研采集了一、二、三、四線城市共3558名消費者,調研結果是與2007年和2011年的兩次結果作比較。
忠誠度下降 金融產品滲透三四線城市
中國個人金融客戶對主辦銀行的忠誠度較低。當其他銀行提出更優惠的利率,僅有不到一半的客戶會堅持使用原先的銀行服務,而在亞洲新興國家這一比例約為70%。

報告亦發現,個人銀行服務、投資及保險產品等在中國三、四線城市的滲透率在近年急劇上升,縮窄了與一、二線城市的差異。

上圖顯示,三線城市中,有3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在使用信用卡,而在2011年,該比例還只有5%。而使用共同基金投資的受訪者比例從2011年的5%升至了18%。
數字化趨勢 互聯網銀行崛起
互聯網銀行在過去兩年呈突飛猛進的勢頭。騰訊牽頭的前海微眾銀行將在本月開始對外試營業。作為第一家真正意義的互聯網銀行,騰訊銀行未來的貸款流程將完全實現互聯網化。
受訪者中,超過70%的人表示,將考慮在純互聯網銀行(包括由互聯網公司開設的金融服務)開戶。而近70%的受訪者甚至考慮把純互聯網銀行當做自己的主要銀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800工行儲戶身陷“如意金積存”騙局 卡在手,錢已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366

“如意金積存”騙術已致數百儲戶中招。 (CFP/圖)
騙子先潛入儲戶個人網銀賬戶用余額購買貴金屬,再以協助退款為由,騙取儲戶網銀驗證碼,轉走賬戶存款。這一新型騙術已致數百工行儲戶中招。
無論是銀行儲戶,還是網購用戶,個人信息遭不法分子詐騙利用已成高發態勢。有數據顯示,僅網購遭遇安全問題的網民達2010.6萬人,其中欺詐信息居首位。
因中了騙子“如意金積存”圈套,張浩妻子工商銀行賬戶上的六萬多塊錢不翼而飛。夫妻倆急得兩晚沒合眼,這六萬是他們一年的生活費。
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2015年7月以來,全國各地至少800名工行儲戶遭遇了這一騙局,其中被騙錢的有350人,單筆被騙金額最高達7.9萬元,合計約275萬元。工行方面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總行已向公安部門報案,並將全力配合警方調查。
張浩認為,是工行網銀存在的安全隱患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因此其損失應由工行賠償。2015年8月17日上午,包括張在內的16名受害者來到工行上海分行討說法。同日,廣州、北京兩地受害者分別也趕到所在地的工行分行及銀監部門要求賠償。
騙子潛入賬戶,買黃金設局
2015年8月13日晚7時許,張浩妻子突然收到一條工行扣款短信,其賬戶7.6余萬元全部被支出購買了“積金積存”。
“如意金積存”是工行於2009年推出的一項業務,分如意積存和積金積存兩種。工行儲戶在既有賬戶內建立如意金積存賬戶後,可以主動積存或定期積存工行的如意金條,通俗來說就是購買黃金。對於積存的如意金,客戶既可贖回獲得現金,也可到工行提取實物。
張浩妻子對這項業務聞所未聞,也弄不明白“積金積存”為何物。驚慌失措的她只知道,賬上的錢真的被支出了,賬戶余額只剩五毛錢。
這時,一個自稱“拍拍網客服”的人打來電話,詢問她剛才是不是購買了七萬多塊的遊戲卡,如果不是本人親自操作的,他們可以協助退款,但需要告知她手機上收到的短信驗證碼。
扣款短信是真的,退款電話應該也假不了。夫妻倆商量著,反正卡里已經沒有錢了,說不定給了驗證碼錢就回來了。
給了“拍拍網客服”驗證碼後,張浩妻子果真收到賬戶資金變動的短信。當賬戶余額接近兩萬元時,“拍拍網客服”來電稱這樣退款太麻煩,希望她連接U盾配合操作。直到六萬塊錢被轉走,余額只有一萬多元時,夫妻倆才如夢初醒,他們遭遇了電信詐騙。
張浩上網查詢得知,這是一種正在各地上演的最新騙局。
詐騙分子登錄張浩妻子的網上銀行後替她開通了“如意金積存”業務,用賬戶里的7.6余萬替她申購了積存金。騙子通過積存金的申購和贖回造成扣款、退款的假象,騙取了張浩妻子的信任,拿到快捷支付的驗證碼後再將錢轉入第三方交易平臺。
自認為處事謹慎的張浩說,若不是“詐騙的每一步都通過工行的貴金屬交易來迷惑我們”,也不會讓騙子得逞。看著還沒出月子的妻子郁郁寡歡,剛出生的孩子嗷嗷待哺,丟了六萬塊錢的事還得瞞著老人,張浩決定找工行理賠。
即便沒讓騙子全部得逞,但這類騙局仍會給受害者造成損失。工行上海儲戶黃哲在8月11日晚收到工行客服短信提醒,賬上的三萬元存款被支出購買了“如意積存”。隨後騙子打來電話,同樣要求提供驗證碼協助退款,黃哲沒有上當。
掛掉電話,黃哲馬上登錄工行網上銀行,贖回了騙子替他購買的130多克黃金,但因手續費和實時變動的黃金差價,黃為此還是損失了500元,“前後沒超過兩小時”。據南方周末記者調查,受害者因為手續費和差價造成的損失,已知最高的達到上萬元。
工行總行辦公室公共關系處負責人汪振寧8月17日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對於客戶因為非本人操作購買貴金屬產品產生的手續費等損失我行將予以返還,維護客戶的合法權益。”
密碼是誰泄露的?
接到騙子的電話時,黃哲最關心的問題是,自己的網銀密碼到底是怎麽泄露的。
360公司首席反詐騙專家裴智勇博士分析,此類詐騙發生的根本原因是銀行客戶的網銀賬號和密碼已經泄露。而造成客戶網銀密碼泄露的主要原因是密碼設置過於簡單,或在不同的網站使用了相同的賬號密碼。他建議銀行對客戶密碼進行安全性檢驗,強制客戶設立複雜密碼。
黃哲稱自己的密碼設置得相當複雜,和個人信息也沒有任何關聯。他來到開戶行詢問,工作人員建議他仔細回憶,可能是在平時上網的過程中自己不小心泄露了密碼。工行總行汪振寧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的郵件中稱,“經核查分析,在此類事件中,不法分子通過釣魚網站、木馬程序等非法手段獲取客戶賬戶信息、電子銀行登錄名和密碼。”
黃哲不能接受“儲戶個人泄露密碼”的說法。受騙當晚,黃哲加入了“工行如意金積存受害者”QQ群,他發現群友受騙共同點是在受騙前幾日有大額資金往來。“試問,除了工行服務器被黑,除了內部泄露,還能有什麽把我們匯集在這個群里?”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工行一口咬定是我不小心泄露了密碼,我手上有三張卡,為什麽唯獨工行的卡出事情?”上海儲戶諸文說她實在想不通。還有一位平時只通過工行手機銀行登錄賬戶的受害儲戶甚至將手機交給派出所查驗,據稱未查出異常。
鹹陽儲戶高宇只損失了一百元手續費,因為他“卡里沒錢”。高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兩年前他在淘寶上做虛擬點卡生意時曾經收到過一批“黑貨”,對方聲稱是從銀行內部買到的儲戶賬號和密碼。經查驗屬實,“不過你沒有U盾和驗證碼,登上去以後什麽也做不了。”
“密碼是誰泄露的”成了受害者QQ群中的高頻話題。
“還是要讓公安抓騙子,抓住一問就清楚了。”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會長何山認為,在密碼泄露問題上銀行推儲戶,儲戶推銀行,不核查清楚就沒法分清責任。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余許昌表示,當儲戶和銀行都堅持不是自己泄露了密碼時,在法律訴訟中只能“誰主張,誰舉證”;但現在工行和儲戶主張對方泄露密碼都缺乏確鑿的證據,因此只能判斷工行在完善信息系統方面負有更大責任。
越便利了,就越不安全?
騙子替諸文購買的一萬元積存金在她的賬戶里躺了五天。被騙當日,諸文到開戶行要求贖回,大堂經理勸她等“下周一金價漲了”再說。
“金價漲跌和我有什麽關系呢?這個積存金不是我要買的呀!”諸文詢問大堂經理,為什麽騙子登錄她的網上銀行就能直接操作交易貴金屬,不需要風險評估,也不需要簽署書面協議。
7名受騙儲戶在提交給中國銀監會的聯名信中援引了其2011年公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希望以此證明工行“在理財業務開通及購買流程上違規”。據該辦法顯示,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對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評估結果告知客戶,由客戶簽名確認後留存。受騙儲戶的邏輯是,如果工行嚴格執行此規定,騙子即使登錄了網銀也無法開通“如意金積存”業務;他們收不到資金變動的短信,也就不會上當受騙。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如意金積存”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理財產品,就像買賣外匯一樣不需要風險評估與“面簽”。工行總行汪振寧對南方周末記者澄清:“該業務的本質為貴金屬實物金條的網上購買行為,並非投資理財。”
諸文的另一重疑問是,為什麽網銀交易貴金屬連二次驗證都可以省了,“那我們當初花錢買U盾有什麽用呢?”
工行客服用一個比喻回應了受騙儲戶的類似質疑:同一賬戶內的交易就像你的錢從左手到了右手,難道還需要驗證嗎?
汪振寧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不需要二次驗證的“設計初衷是在確保客戶資金不向外劃轉的前提下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理財服務”。他同時表示,“為進一步加強對客戶賬戶安全的保護,我行將對新開立貴金屬交易賬戶的業務提高認證強度。”
一位匿名的銀行業內人士稱工行的做法可以理解,因為業內普遍認為賬戶內交易不存在風險。“現在看來還是有漏洞。賬戶內交易其實不會把你的錢轉出去,騙子買了黃金,黃金還是你的,騙子要達到目的最終必須通過賬戶外交易。問題在於你不知道買黃金是個幌子,但讓你以為錢沒了,你一慌就把驗證碼給他了。”
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發布的《2014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指出,中國電子銀行業務連續五年呈增長趨勢,2014年個人電子銀行用戶比例為43.1%。上述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所有驗證都取消了,操作非常方便,但你的賬戶也非常危險。”
網友“小馬爆發正能量”在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都工作過,在身邊三個親友接連遭遇了“如意金積存”騙局後,他開始在微博上發帖質疑工商銀行。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這類騙局在2014年就已顯露端倪,工行的風險防控部門應該有所耳聞。“但業務部門會出來說,被騙的是少數,不要二次驗證畢竟方便了客戶。銀行通常會這樣考慮問題。”
緊急補救措施並非沒有,工行最終決定從8月14日淩晨起對個人網上銀行理財類交易增強了身份認證控制,客戶進行包括網上貴金屬在內的理財類交易時必須通過U盾、口令卡或支付密碼進行二次驗證。
不過,手機銀行的系統設定沒有同時更改,受害者QQ群里的新成員還在不斷增加。杭州儲戶韓遠在14日晚上6點半被騙了5800元,騙子通過手機銀行將他賬戶內的所有資金都轉入貴金屬賬戶,再騙得了驗證碼。8月16日起,工行手機銀行的理財類交易也須進行二次驗證。
存款被騙,維權艱難
截至8月19日下午兩點,工行“如意金積存受害者”QQ群成員已達808名,他們聊得最多的話題是:損失的手續費誰來賠償?被騙的錢有沒有可能要回來?
石家莊儲戶“52萬哥”是群里的名人,他被套在積存金賬戶里的錢最多,贖回時產生的手續費也最高。他聯系當地電視臺報道此事後早早獲得了開戶行的補償。“我昨天去的,今天就有結果了。”
北京儲戶吳夢是理賠的先行者,她7月初被騙時,受害者QQ群還沒有建起來。她通過各種途徑,到最後協商解決,整個過程歷時一個月。
還有一些受害儲戶在微博、地方論壇上廣泛發帖,也得到了回應。開戶行的工作人員會主動聯系他們,補償現金,並要求他們簽署一份“客戶諒解書”。
而工行蘭州某支行給了被騙儲戶2350元作為“出於人道考慮的補償”,“但不是賠償,咱們得把這話說清楚”,條件是要求該儲戶當場刪掉此前發的微博。
邯鄲一位儲戶被騙五千元,他和老婆輪流去銀行,“就跟在行長後面,行長去哪我去哪”,跟了五天,獲得了一半的補償。行長告訴他,先給這麽多算是私了,總行在開會商量補救辦法,以後如果發了文件再補另一半。他向“難友”們介紹經驗:“你們要是怕丟人,錢就不會賠的。”
8月17日,上海16名受騙儲戶前往上海分行討說法。該行電子銀行部門有關負責人安撫他們說會給出“令人滿意的補償方案”。第二天,被騙了六萬塊的張浩接到工行電話,稱騙子替他買貴金屬產生的1700塊手續費“肯定賠”,其余的損失“是本人操作,應該賠不了”。
張浩對這個“令人滿意的補償方案”非常失望,他感覺自己又被“騙”了一次。
一位廈門的受騙儲戶決定走法律途徑解決糾紛。這也是網友“公交姬”的選擇。7月初,操作“如意金積存”騙局的同一夥不法分子盜刷了“公交姬”的工行儲蓄卡,他決定起訴工行“未盡到資金保管義務”。在他看來,法院是將雙方“拉到一塊兒的契機”,哪怕庭外調解也能解決問題。他建議和銀行產生糾紛的儲戶走法律途徑:“未必要請律師。當責任劃分不明顯時,盡快訴訟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對雙方都好。”
(應被采訪者要求,文中張浩、黃哲、諸文、高宇、韓遠、吳夢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