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談優質企業的溢價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y2.html

答網友問:神威增長很不穩定,05、08年業績負增長,05-08年總增長率僅為45%,可以說是十分普通的企業。另外10年其股價達到過29.3元,最 高市盈率近30倍。壁壘越高,獲得的溢價越高,白藥的品牌壁壘眾所周知,神威可以說沒有壁壘。即使同為A股市場也有很多普通藥企的估值大幅低於白藥,這個 由來已久,茅台是同樣的道理,壁壘高確定性高,獲得的溢價自然就高,如果一個現象持續一兩年,可以認為是偶然性,但如果持續五年十年,則有其合理性。另外 作為一個增長放緩同時盈利增長前景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企業,25倍左右的PE也還不算太低。

    喜歡研究港股、美股的朋友可能習慣用現在港股美股的估值來衡量國內A股的優質企業的估值,但要清楚不同時期、不同發展前景、不同增長率、不同競爭優勢的企 業不能用同一標準衡量。如果國內這些優質企業發展遇到天花,市場空間有限,增長率開始大幅放緩的時候,就可以用那樣的標準估值,而現在最好研究一下二三十 年前美股那些高增長的優質企業的估值,以之為基準才是比較合理的。

    港股對真正高增長高壁壘的優質企業同樣不吝惜,李寧前幾年高速增長,市盈率長期高達50、60倍,最高上百倍,騰訊近三年PE幾乎沒有低於50倍以下,最 高也超過一百倍,現在仍然高達50倍左右。當然並不是50倍的PE還值得買入,而是說明估值的絕對值與基本面緊密相連,不能把二者割裂而談。凡事當有度, 投資安全第一,既不能因為企業優秀就盲目隨便買入,也不能因為溢價就斷然否定,而應根據基本面和估值的匹配度進行決策。

 

下面是網友的提問:

鄭永燦

我這裡有兩個問題要請教下博主:

A股醫藥消費向來很貴,可是港股的醫藥消費卻總是很便宜,比如說港股的以做中藥為主的神威藥業,最貴時也不過20倍PE, 從盈利總額以及ROE來看:
神威藥業2010年年度盈利8.8億元左右,云南白藥2010年年盈利9億元左右,2011年神威藥業增長有所停滯,盈利大概持平為8.8億元,云南白藥 大概增長40%到12.6億元。云南白藥盈利總額約超過神威藥業50%左右,但是市值已經為神威藥業4倍以上。至於ROE,我查Google數據,神威 2010年為27%,白藥2010年為24%(可能有些錯誤,但錯誤應該不會太大),兩者也差不多。
儘管兩者數據差別並不是很大,市值卻天差地別,這應該是A股這幾年估值習慣(即傾向於給醫藥股高估值)造成的一種結果。
既然這是估值習慣的結果,那麼是不是要想想,持有白藥賺到錢的人們,其賺到的錢多多少少來自於A股的估值習慣吧?
估值習慣我認為是會不斷變化的,也是無法去猜的,就好比XX這樣的牛人當年雖然猜到了茅台被嚴重低估,確沒有猜到A股會給酒類股這麼高的溢價,雖然他很早 就拋掉茅台並因此沒有賺到最後溢價的一部分,但是他選擇賺自己能力的那部分,而不是自己運氣的那部分,是不是更有遠見的一種做法呢?
話講回來,持有白藥並獲益頗豐的人們是不是應該想想,賺的錢到底是運氣好呢,還是自己的能力帶來的呢?如果是運氣成分多的話,或許就要再想想,好運真的會伴隨自己一世嗎?
我不懂茅台,也不懂白藥,並不知道這兩者是否高估或低估,只是因為港股和A股估值體系的不同而引發了以上這些疑問。

 

漢尼拔

1、對於樓上鄭永燦所說的運氣,我認為並不是問題的關鍵,而是要看對一個行業或公司的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的深淺。
2、獲利的品種不僅是一個茅台,投資標的持有時間長短各不相同,唯有理清別人的思路和投資思想,才能把好的東西加以吸收。
3、投資,難在定性與定量的平衡(尤其是對於弱週期性行業的公司),對於那些持倉量越大、持有時間越長的標的,用任何挑剔的標準去篩選都不為過。
4、關於XX兄,我個人認為他深受格雷厄姆的思想比較重,過於「格」式化。
5、而段總(段永平)傾向於巴菲特的「以合理的價格買入非同尋常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88

如何通過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尋找優質上市公司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y7.html

經營企業不僅僅是在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競爭對手在競爭,還有其他的若干方面,如豬肉生廠商的競爭對手不僅僅來自於其他的豬肉生廠商,還有牛羊肉生廠商等等,這些牛羊肉叫作豬肉的替代品。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有助於我們瞭解更為全面的競爭對手,這五個分析因素分別是競爭對手、潛在的市場進入者、替代品、供應商和購買者。



進入的威脅取決於市場中進入壁壘存在的程度。進入壁壘是那些想成功進行競爭的新進入者所必需克服的障礙。進入壁壘通常會延緩潛在進入者進入市場的時機,但不會構成永久的障礙,另外,進入壁壘可能會阻止很多潛在的進入者,但不是全部。進入壁壘通常包括:規模經濟、資金限制、分銷渠道要求、經驗、預期的報復、立法或政府行為以及差異化等。比如中國相對壟斷市場的政策性進入壁壘就相當高,如電信、石油以及銀行等等壟斷行業的進入都有嚴格的政策限制。



替代品的威脅。幾乎任何產品都有自己的替代產品,只不過替代的程度不同而已,這些替代品也最大限度的保證著任何壟斷行業都不可能把產品的價格無限擴大。如牛羊肉互相替代,並且替代的相關性(替代程度)比較大,豬肉與牛肉也是替代產品,但替代程度不如羊肉,糧食與牛肉也是替代產品,但替代的相關性則更弱。網絡電話、郵電都是電信的替代品,煤炭與石油也是高度替代品,這些替代品的存在也限制著這些壟斷產品價格的提升。在替代品中最需要注意的是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產生對原有需求的替代,有可能是原有的需求基本絕跡。如數碼相機的產生,使膠片相片的市場需求消失。



購買者和供應商的力量。替代品和進入的威脅是橫向的競爭,而購買者和供應商的力量則是縱向競爭,或者說是同一個產業鏈上的競爭。如果購買者實力比較強大時,產品的供應者則相對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弱,反之,如果供應者的實力比較強大時,產品的需求者相對的討價還價能力則較弱。

 

如果一個企業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購買者討價還價能力都較強,則可以預見,該企業會生存的很累,甚至很難維持下去,如中國許多服裝代工工廠,上游是強大的布料生產廠,而下游則是強大的品牌服裝商,這些代工廠幾乎生存在這兩者的夾縫當中,獲利甚微;反之,如果一個企業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購買者討價還價能力都較弱的時候,該企業則會活的比較滋潤,如有實力的大超市、家電賣場,由於他們擁有眾多的消費者,所以對上游的廠家提出種種不合理的要求,如進店費、店慶費等等,而由於他們的消費者又屬於分散的個體,基本上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所以他們對上游和下游的力量都比較強勢。當然,這兩種極端的情況比較少見,更多的是處於一種均衡狀態。



同業競爭。影響同業競爭的主要要素包括:競爭對手之間的力量均衡程度、市場增長的速度、行業中的固定成本、差異化程度以及退出壁壘狀況等。



通過五力分析模型,我們就是為了儘量挑出能在這五種因素中佔有較大優勢的競爭企業,儘量避免在這五種因素中不佔優勢甚至相對是比較劣勢的企業。

 

如蘇寧電器,由於擁有龐大的顧客群,在對家電生產商的合作商,無所不用其極,創造或沿用了無數的所謂行規;而對消費者則是強勢的營銷,消費者基本上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在替代品上,綜合商場和小型專賣店的替代性基本消失殆盡,許多綜合性商場已經取消了家電專區;而潛在的市場進入者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品牌、資金、網點佈局等多方面因素,所以短期內不可能迅速擴張市場;而在競爭對手中,在全國範圍內能與蘇寧抗衡的只有國美一家,其他的區域性家電賣場已經被國美、蘇寧遠遠的拋在後面,而這次黃光裕出事情以後,國美接下來的戰略如何佈局,所以,通過五力分析之後,可以認為蘇寧電器的發展潛力空前強盛。

 

當然五力模型也是動態分析的模型,今天在各因素佔盡優勢的公司未來不一定也佔盡優勢,現在處於劣勢的公司將來不一定永遠處於劣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74

如何發掘第二線優質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vmr.html
冷眼分享集

 

我在《格林尼和金鋒大股東廉價私有化上市公司》(1月30日)一文中,最後一句為「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這句話,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不斷的有人問:

  ⑴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⑵「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要符合什麼條件才有資格稱為「第二線優質股」?)

  ⑶怎樣找出有潛能的第二線優質股?

  ⑷散戶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

  現在讓我逐項回答上述問題:

  答案一: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金融海嘯重傷 散戶卻步股市

  次貸風暴所觸發的金融海嘯重傷散戶,使散戶卻步股市。在過去三年中,在股市積極投資的都是投資機構,他們所買的都是活躍的藍籌股,導致藍籌股持續上升,至今高企不下。

  對於第二、三線股票,一來是由於交投不活躍,票量不多,而素質又良莠不齊,投資機構不感興趣,導致股價長期不振,形成了藍籌股與第二三線股股價各走極端的怪現象。
在長期被投資大眾冷落的情況下,導致許多第二線優質股價值嚴重被低估。

  大家只要仔細閱讀報章的股市行情表,就不難發現,藍籌股的本益比,許多已在15倍以上,而許多優質第二線股票,本益比在5倍以下的,比比皆是。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第二線優質股何以無人問津?我想原因有二:

  ⑴是不瞭解。大馬投資者認真研究上市公司的人數,出奇的少, 大部分人都沒興趣做功課,導致大部分人不瞭解上市公司的價值。

  ⑵大多數人只感興趣投機,以賺取快錢,對於長期投資,興趣索然。

  許多第二線優質股都不是熱門股,股價波動不大,難以引起投機者的興趣。

  股票投資,假如你是一名「跟隨者」,跟在別人後面,大家買什麼你也跟著買什麼,那麼,你只能賺到大家所能賺到的錢,你的投資成績,不可能比別人更特出。

  如果你想你的投資成績超越一般人的話,那麼,你就一定要跟別人有不同的想法,必須做別人不想做,不要做的事,這樣,你才有可能賺到一般人所無法賺到的錢。

  這就是「反向」的真義。

  就以目前股市的情況來說,我認為,大部分藍籌股價值已反映在股價上,上升的幅度以回酬巴仙率計算,肯定不如價值被嚴重低估的第二線優質股。

  答案二: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

  「優質股」須具備條件

  第二線股亦良莠不齊。我認為惟有具備以下條件的股票,才配稱為「優質股」。

  ⒈要有合理的盈利表現,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其盈利趨勢可以持續。

  ⒉派發合理的股息。

  ⒊現金流量平穩,不會出現貨物滯銷,導致周轉不靈。

  ⒋預期本益比在8倍以下,越低越好。(以本財務年,不是以過去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計算出來的本益比)。

  ⒌盈利有成長潛能。

  要具備以上五個條件中的最少三個,才有資格稱為優質股,成為我們考慮投資的對象。

  答案三:走樣發掘第二線優質股?從何下手呢?

  研究報章找「靈感」

  最方便的方法,是找一份《南洋商報》的「股匯」版,從「本益比」欄中找「靈感」。 你可以將本益比8倍以下的股只寫在一張紙上,作為研究的對象。

  但要特別注意,報章用以計算本益比的,是上一個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而且是全年的數目。

  現在的商業社會,競爭白熱化,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一年中可以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不要完全以一年前的資料作為選股標準,而是要跟進每季的業績,以確保你是根據最新的資料,而不是根據一年前的資料作出投資決定。

  有一些公司,曾有一個時期陷入困境,但經過重組及瘦身後,會像火中鳳凰般,成為優質股。馬建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讀完公司文告

  該公司在九十年代曾是藍籌股,金融風暴之後,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陷困,直到兩年前,大力擴展借錢給公務員的業務,才脫胎換骨,以黑馬的姿態出現,成為表現極為特出的優質股。

  那些只記得該公司困境的投資者,忽略了該公司翻身的最新進展,都錯過了低價買進該公司股票的良機。

  有意「尋寶」的投資者,最好養成每天讀完公司文告的習慣,這樣,才有可能跟上上市公司的最新進展,抓住新的投資機會,取得卓越的回酬。

  隨手舉一個例子,太平洋與東方保險公司(P&O),是2001至2008年的8年中,有7年蒙受虧蝕,這個印象深植投資者腦中,所以,一提到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投資者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該股不是好股,實際上該公司由2009年起就恢復盈利,而且逐年上升,去年已每股淨賺20.18仙。

  仔細看季報

  再仔細看該公司的季報,該公司去年第三季每股淨賺6.58仙;第四季賺5.95仙,比第一及第二季的3.96仙和3.68仙有顯著的增長。

  如果本財務年能夠重複第三及第四季的業績的話,到2012年9月財務年,就有可能每股淨賺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不過4倍,跟其他金融股相比,此預期本益比顯然偏低。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之所以能改善業績,相信跟國家銀行實施的風險管理新架構有關(RBCCapilalFramework,有興趣的可以進入Google找到此份超過100頁的文件,瞭解詳情)。

  在這新架構下,保險(尤其是雜險)的經營環境改善了,今後保險公司的盈利可望更平穩。

  將在2月底出爐的該公司本財務年首季的業績,將是該公司能否持續去年最後兩季業績的重要資訊,有意購買該公司的投資者應注意跟進。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供應汽車配給國產車的EP製造(EPMB)。

  這家歷史頗悠久的公司,給大家的印象是業績平平,卻很少人注意到在過去三年中,該公司的業績有顯著的改善,每股淨利由2009年的4.51仙,到2010年的15.90仙,到2011年9月的三季已賺了18.58仙。

  如果該公司到去年12月的第四季能保持第三季6.20仙的盈利的話,即將在本月底公佈的去年全年每股淨利可能達到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也是4倍。

  該公司五年來的股價除了去年5月一度突破1令吉的票面價值之外,從未超過1令吉,實在令人費解。

  注意低調公司

  由於大部分股友只熱衷於熱門股,對於低調公司視若無睹。一些低調公司,實際上是很結實的,例如建築股中有一家叫高勝(KEN)的,以9586萬的資本,手頭擁有7108萬的現金,每股現金74仙,完全沒有負債。

  去年每股淨賺20仙,今年首三季已賺了17.79仙,全年業績將在本月底出爐,預料每股淨利將超過20仙,難怪該公司持續不斷的回購該公司的股票,到1月17日時已買進了6,046,700股。(資料均取自公司文告)。

  只要養成天天讀公司文告的習慣,要發現有潛能的股票,並非難事。

  假如你想在股市長期生存,就非勤做功課不可。勤於閱讀年報、季報及公司文告,是挖掘有潛能股票最佳途徑。

  答案四:散戶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

  賺錢要靠自己做功課

  ①買進時就準備進行長期投資。

  生意是要時間去經營,才有可能把錢賺到手的。你必須給時間讓公司的管理層替你賺錢。

  生意是要按部就班去進行才能創富。

  創富不可能一蹴而就,細水長流勝過一次過的暴利。

  ②買進股票後要貼身跟進公司的業績進展,如果公司無法達到你預期的盈利,而又沒有充足及合理的理由,就應立刻退股——把股票賣掉。

  ③所有的投資決定,都要根據基本面作出。

  基本面必須有事實與數字支撐,不可存有幻想,更不可有偏見。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記住,賺錢是非常個人的事,別人很難替你作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92

買入優質企業卻一無所獲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w6m.html
 

  小時候很多人都聽過猴子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
  它走到一塊玉米地裡,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非常興奮,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它看見滿樹
  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興奮,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著幾個桃子,走到一片瓜地裡。它看見滿地的西瓜又大又圓,非常興奮,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著一個大西瓜往回走。走著走著,看見一隻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愛。它非常興奮,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進樹林子,不見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

 

    找到真正優質的企業並不容易,能重倉買入並持有至盈利兌現則更加困難。喜新厭舊是人性弱點之一,特別是看著其他股票不斷上漲,而自己卻紋絲不動,就更容易發現「更好的」標的,急躁的心情會讓投資者潛意識地高估其他企業,而貶低持有的標的。

    市場偏好時常會發生改變,這是因為短期而言股價由投資者集體投票決定,投資者的偏好也會互相影響,同時追逐熱點是大部分人的習慣,從而形成短期的馬太效 應,導致在某一時期某類股票漲得很好,而同時期更優質的股票卻可能無人問津。這種情況不可能長期持續,市場的稱重功能遲早會發生作用,只要是優質的企業, 市場就一定會偏好,僅僅是時間的問題。

    市場偏好客觀存在,企業成長需要時間,再優秀的股票也要極其耐心的等待才能有所收穫,通常真正上漲的時間都比較短,所以即使每次買入的都是優質企業,但若 頻繁更換,也很難享受主要漲幅,就如猴子東咬一口西咬一口,最好的結果也只能是不斷地小幅盈利,卻丟失了最大部分的利潤,甚至還可能出現虧損。

    一旦選好了標的,只要原來的選股依據依然成立就應該持有,直到預期大部分或者全部兌現。除非持有標的出現根本性的基本面問題,否則即使發現更好的標的,換股也要十分謹慎。

 

梁軍儒201205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07

為彌補「倫敦鯨」虧損小摩大舉出售優質資產

http://news.imeigu.com/a/1338286868735.html

北京時間5月29日晚間消息,據外電報導,在至少造成20億美元投資虧損的「倫敦鯨」事件發生後,為了支撐業績,預計摩根大通已經出售了250億美元盈利證券資產。

據路透社報導,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本月早些時候曾表示,公司通過發售企業債券和其它證券獲得了10億美元收益,可以抵免部分虧損。因此,摩根大通第二季度盈利不會遭到太大衝擊。

不過,出售投資組合中的盈利證券需要繳納利得稅,從而提高成本,而且這些資產的未來收益也因此被消除。分析師表示,資產出售將貢獻16美分的每股盈利,約佔摩根大通第二季度利潤的1/5。這項交易僅僅是利得在不同財務報告中的轉移,而不是為投資者創造新的價值。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顧問、前總會計師Lynn Turner表示:「他們確實做了兩個愚蠢的決定,首先是冒了衍生品的風險,這塊他們並不熟悉;其次是出售不可替代的高收益資產。」他表示,在一個低利率 的環境中,銀行想利用出售證券獲得的現金獲得回報並不容易。

戴蒙5月10日宣佈「倫敦鯨」虧損事件時首次公開了資產出售計劃。他還表示,通過出售一系列債務證券,摩根大通還可以獲得另外80億美元的收益。

至於摩根大通具體是何時出售這些證券的還不得而知,該公司也沒有披露所出售證券的價值等細節,為了提振第二季度盈利還要出售多少資產也並不清楚。

摩根大通發言人拒絕就此進行評論。

可以肯定的是,摩根大通擁有充足的理由出售資產,而且這一行為不會破壞法律也不會傷害自身的穩定。

公開資料顯示,摩根大通以往出售此類證券收益率不足4%,也即為了獲得10億美元的收益需要出售250億美元的資產。按照38%的利得稅率計算,出售成本搞到3.8億美元。也就是說淨收益僅為6.2億美元,或者每股收益16美分。

FBR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Paul Miller表示,摩根大通應該直接跳過資產出售,承受報告較低利潤的陣痛。戴蒙自己也曾表示很不願將優質資產兌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2

冷眼分享集:如何發掘第二線優質股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yka.html
 我在《格林尼和金鋒大股東廉價私有化上市公司》(1月30日)一文中,最後一句為「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這句話,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不斷的有人問:

  ⑴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⑵「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要符合什麼條件才有資格稱為「第二線優質股」?)

  ⑶怎樣找出有潛能的第二線優質股?

  ⑷散戶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

  現在讓我逐項回答上述問題:

  答案一: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金融海嘯重傷 散戶卻步股市

  次貸風暴所觸發的金融海嘯重傷散戶,使散戶卻步股市。在過去三年中,在股市積極投資的都是投資機構,他們所買的都是活躍的藍籌股,導致藍籌股持續上升,至今高企不下。

  對於第二、三線股票,一來是由於交投不活躍,票量不多,而素質又良莠不齊,投資機構不感興趣,導致股價長期不振,形成了藍籌股與第二三線股股價各走極端的怪現象。
在長期被投資大眾冷落的情況下,導致許多第二線優質股價值嚴重被低估。

  大家只要仔細閱讀報章的股市行情表,就不難發現,藍籌股的本益比,許多已在15倍以上,而許多優質第二線股票,本益比在5倍以下的,比比皆是。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第二線優質股何以無人問津?我想原因有二:

  ⑴是不瞭解。大馬投資者認真研究上市公司的人數,出奇的少, 大部分人都沒興趣做功課,導致大部分人不瞭解上市公司的價值。

  ⑵大多數人只感興趣投機,以賺取快錢,對於長期投資,興趣索然。

  許多第二線優質股都不是熱門股,股價波動不大,難以引起投機者的興趣。

  股票投資,假如你是一名「跟隨者」,跟在別人後面,大家買什麼你也跟著買什麼,那麼,你只能賺到大家所能賺到的錢,你的投資成績,不可能比別人更特出。

  如果你想你的投資成績超越一般人的話,那麼,你就一定要跟別人有不同的想法,必須做別人不想做,不要做的事,這樣,你才有可能賺到一般人所無法賺到的錢。

  這就是「反向」的真義。

  就以目前股市的情況來說,我認為,大部分藍籌股價值已反映在股價上,上升的幅度以回酬巴仙率計算,肯定不如價值被嚴重低估的第二線優質股。

  答案二: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

  「優質股」須具備條件

  第二線股亦良莠不齊。我認為惟有具備以下條件的股票,才配稱為「優質股」。

  ⒈要有合理的盈利表現,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其盈利趨勢可以持續。

  ⒉派發合理的股息。

  ⒊現金流量平穩,不會出現貨物滯銷,導致周轉不靈。

  ⒋預期本益比在8倍以下,越低越好。(以本財務年,不是以過去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計算出來的本益比)。

  ⒌盈利有成長潛能。

  要具備以上五個條件中的最少三個,才有資格稱為優質股,成為我們考慮投資的對象。

  答案三:走樣發掘第二線優質股?從何下手呢?

  研究報章找「靈感」

  最方便的方法,是找一份《南洋商報》的「股匯」版,從「本益比」欄中找「靈感」。 你可以將本益比8倍以下的股只寫在一張紙上,作為研究的對象。

  但要特別注意,報章用以計算本益比的,是上一個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而且是全年的數目。

  現在的商業社會,競爭白熱化,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一年中可以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不要完全以一年前的資料作為選股標準,而是要跟進每季的業績,以確保你是根據最新的資料,而不是根據一年前的資料作出投資決定。

  有一些公司,曾有一個時期陷入困境,但經過重組及瘦身後,會像火中鳳凰般,成為優質股。馬建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讀完公司文告

  該公司在九十年代曾是藍籌股,金融風暴之後,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陷困,直到兩年前,大力擴展借錢給公務員的業務,才脫胎換骨,以黑馬的姿態出現,成為表現極為特出的優質股。

  那些只記得該公司困境的投資者,忽略了該公司翻身的最新進展,都錯過了低價買進該公司股票的良機。

  有意「尋寶」的投資者,最好養成每天讀完公司文告的習慣,這樣,才有可能跟上上市公司的最新進展,抓住新的投資機會,取得卓越的回酬。

  隨手舉一個例子,太平洋與東方保險公司(P&O),是2001至2008年的8年中,有7年蒙受虧蝕,這個印象深植投資者腦中,所以,一提到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投資者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該股不是好股,實際上該公司由2009年起就恢復盈利,而且逐年上升,去年已每股淨賺20.18仙。

  仔細看季報

  再仔細看該公司的季報,該公司去年第三季每股淨賺6.58仙;第四季賺5.95仙,比第一及第二季的3.96仙和3.68仙有顯著的增長。

  如果本財務年能夠重複第三及第四季的業績的話,到2012年9月財務年,就有可能每股淨賺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不過4倍,跟其他金融股相比,此預期本益比顯然偏低。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之所以能改善業績,相信跟國家銀行實施的風險管理新架構有關(RBCCapilalFramework,有興趣的可以進入Google找到此份超過100頁的文件,瞭解詳情)。

  在這新架構下,保險(尤其是雜險)的經營環境改善了,今後保險公司的盈利可望更平穩。

  將在2月底出爐的該公司本財務年首季的業績,將是該公司能否持續去年最後兩季業績的重要資訊,有意購買該公司的投資者應注意跟進。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供應汽車配給國產車的EP製造(EPMB)。

  這家歷史頗悠久的公司,給大家的印象是業績平平,卻很少人注意到在過去三年中,該公司的業績有顯著的改善,每股淨利由2009年的4.51仙,到2010年的15.90仙,到2011年9月的三季已賺了18.58仙。

  如果該公司到去年12月的第四季能保持第三季6.20仙的盈利的話,即將在本月底公佈的去年全年每股淨利可能達到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也是4倍。

  該公司五年來的股價除了去年5月一度突破1令吉的票面價值之外,從未超過1令吉,實在令人費解。

  注意低調公司

  由於大部分股友只熱衷於熱門股,對於低調公司視若無睹。一些低調公司,實際上是很結實的,例如建築股中有一家叫高勝(KEN)的,以9586萬的資本,手頭擁有7108萬的現金,每股現金74仙,完全沒有負債。

  去年每股淨賺20仙,今年首三季已賺了17.79仙,全年業績將在本月底出爐,預料每股淨利將超過20仙,難怪該公司持續不斷的回購該公司的股票,到1月17日時已買進了6,046,700股。(資料均取自公司文告)。

  只要養成天天讀公司文告的習慣,要發現有潛能的股票,並非難事。

  假如你想在股市長期生存,就非勤做功課不可。勤於閱讀年報、季報及公司文告,是挖掘有潛能股票最佳途徑。

  答案四:散戶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

  賺錢要靠自己做功課

  ①買進時就準備進行長期投資。

  生意是要時間去經營,才有可能把錢賺到手的。你必須給時間讓公司的管理層替你賺錢。

  生意是要按部就班去進行才能創富。

  創富不可能一蹴而就,細水長流勝過一次過的暴利。

  ②買進股票後要貼身跟進公司的業績進展,如果公司無法達到你預期的盈利,而又沒有充足及合理的理由,就應立刻退股——把股票賣掉。

  ③所有的投資決定,都要根據基本面作出。

  基本面必須有事實與數字支撐,不可存有幻想,更不可有偏見。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記住,賺錢是非常個人的事,別人很難替你作主。

  一般聲明

  舉例只是方便說明,並非推薦購買,本人可能擁有或未擁有有關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87

如何發掘第二線優質股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yf9.html

冷眼分享集

 

我在《格林尼和金鋒大股東廉價私有化上市公司》(1月30日)一文中,最後一句為「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這句話,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不斷的有人問:

  ⑴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⑵「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要符合什麼條件才有資格稱為「第二線優質股」?)

  ⑶怎樣找出有潛能的第二線優質股?

  ⑷散戶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

  現在讓我逐項回答上述問題:

  答案一:為什麼我認為今年的賺錢機會是在第二線優質股?

  金融海嘯重傷 散戶卻步股市

  次貸風暴所觸發的金融海嘯重傷散戶,使散戶卻步股市。在過去三年中,在股市積極投資的都是投資機構,他們所買的都是活躍的藍籌股,導致藍籌股持續上升,至今高企不下。

  對於第二、三線股票,一來是由於交投不活躍,票量不多,而素質又良莠不齊,投資機構不感興趣,導致股價長期不振,形成了藍籌股與第二三線股股價各走極端的怪現象。
在長期被投資大眾冷落的情況下,導致許多第二線優質股價值嚴重被低估。

  大家只要仔細閱讀報章的股市行情表,就不難發現,藍籌股的本益比,許多已在15倍以上,而許多優質第二線股票,本益比在5倍以下的,比比皆是。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第二線優質股何以無人問津?我想原因有二:

  ⑴是不瞭解。大馬投資者認真研究上市公司的人數,出奇的少, 大部分人都沒興趣做功課,導致大部分人不瞭解上市公司的價值。

  ⑵大多數人只感興趣投機,以賺取快錢,對於長期投資,興趣索然。

  許多第二線優質股都不是熱門股,股價波動不大,難以引起投機者的興趣。

  股票投資,假如你是一名「跟隨者」,跟在別人後面,大家買什麼你也跟著買什麼,那麼,你只能賺到大家所能賺到的錢,你的投資成績,不可能比別人更特出。

  如果你想你的投資成績超越一般人的話,那麼,你就一定要跟別人有不同的想法,必須做別人不想做,不要做的事,這樣,你才有可能賺到一般人所無法賺到的錢。

  這就是「反向」的真義。

  就以目前股市的情況來說,我認為,大部分藍籌股價值已反映在股價上,上升的幅度以回酬巴仙率計算,肯定不如價值被嚴重低估的第二線優質股。

  答案二:第二線優質股是指那些股票?

  「優質股」須具備條件

  第二線股亦良莠不齊。我認為惟有具備以下條件的股票,才配稱為「優質股」。

  ⒈要有合理的盈利表現,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其盈利趨勢可以持續。

  ⒉派發合理的股息。

  ⒊現金流量平穩,不會出現貨物滯銷,導致周轉不靈。

  ⒋預期本益比在8倍以下,越低越好。(以本財務年,不是以過去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計算出來的本益比)。

  ⒌盈利有成長潛能。

  要具備以上五個條件中的最少三個,才有資格稱為優質股,成為我們考慮投資的對象。

  答案三:走樣發掘第二線優質股?從何下手呢?

  研究報章找「靈感」

  最方便的方法,是找一份《南洋商報》的「股匯」版,從「本益比」欄中找「靈感」。你可以將本益比8倍以下的股只寫在一張紙上,作為研究的對象。

  但要特別注意,報章用以計算本益比的,是上一個財務年的每股淨利,而且是全年的數目。

  現在的商業社會,競爭白熱化,上市公司的盈利在一年中可以有很大的變化,所以,不要完全以一年前的資料作為選股標準,而是要跟進每季的業績,以確保你是根據最新的資料,而不是根據一年前的資料作出投資決定。

  有一些公司,曾有一個時期陷入困境,但經過重組及瘦身後,會像火中鳳凰般,成為優質股。馬建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讀完公司文告

  該公司在九十年代曾是藍籌股,金融風暴之後,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陷困,直到兩年前,大力擴展借錢給公務員的業務,才脫胎換骨,以黑馬的姿態出現,成為表現極為特出的優質股。

  那些只記得該公司困境的投資者,忽略了該公司翻身的最新進展,都錯過了低價買進該公司股票的良機。

  有意「尋寶」的投資者,最好養成每天讀完公司文告的習慣,這樣,才有可能跟上上市公司的最新進展,抓住新的投資機會,取得卓越的回酬。

  隨手舉一個例子,太平洋與東方保險公司(P&O),是2001至2008年的8年中,有7年蒙受虧蝕,這個印象深植投資者腦中,所以,一提到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投資者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該股不是好股,實際上該公司由2009年起就恢復盈利,而且逐年上升,去年已每股淨賺20.18仙。

  仔細看季報

  再仔細看該公司的季報,該公司去年第三季每股淨賺6.58仙;第四季賺5.95仙,比第一及第二季的3.96仙和3.68仙有顯著的增長。

  如果本財務年能夠重複第三及第四季的業績的話,到2012年9月財務年,就有可能每股淨賺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不過4倍,跟其他金融股相比,此預期本益比顯然偏低。

  太平洋與東方保險之所以能改善業績,相信跟國家銀行實施的風險管理新架構有關(RBCCapilalFramework,有興趣的可以進入Google找到此份超過100頁的文件,瞭解詳情)。

  在這新架構下,保險(尤其是雜險)的經營環境改善了,今後保險公司的盈利可望更平穩。

  將在2月底出爐的該公司本財務年首季的業績,將是該公司能否持續去年最後兩季業績的重要資訊,有意購買該公司的投資者應注意跟進。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供應汽車配給國產車的EP製造(EPMB)。

  這家歷史頗悠久的公司,給大家的印象是業績平平,卻很少人注意到在過去三年中,該公司的業績有顯著的改善,每股淨利由2009年的4.51仙,到2010年的15.90仙,到2011年9月的三季已賺了18.58仙。

  如果該公司到去年12月的第四季能保持第三季6.20仙的盈利的話,即將在本月底公佈的去年全年每股淨利可能達到25仙,以目前1令吉的股價,預期本益比也是4倍。

  該公司五年來的股價除了去年5月一度突破1令吉的票面價值之外,從未超過1令吉,實在令人費解。

  注意低調公司

  由於大部分股友只熱衷於熱門股,對於低調公司視若無睹。一些低調公司,實際上是很結實的,例如建築股中有一家叫高勝(KEN)的,以9586萬的資本,手頭擁有7108萬的現金,每股現金74仙,完全沒有負債。

  去年每股淨賺20仙,今年首三季已賺了17.79仙,全年業績將在本月底出爐,預料每股淨利將超過20仙,難怪該公司持續不斷的回購該公司的股票,到1月17日時已買進了6,046,700股。(資料均取自公司文告)。

  只要養成天天讀公司文告的習慣,要發現有潛能的股票,並非難事。

  假如你想在股市長期生存,就非勤做功課不可。勤於閱讀年報、季報及公司文告,是挖掘有潛能股票最佳途徑。

  答案四:散戶應採取怎樣的投資策略?

  賺錢要靠自己做功課

  ①買進時就準備進行長期投資。

  生意是要時間去經營,才有可能把錢賺到手的。你必須給時間讓公司的管理層替你賺錢。

  生意是要按部就班去進行才能創富。

  創富不可能一蹴而就,細水長流勝過一次過的暴利。

  ②買進股票後要貼身跟進公司的業績進展,如果公司無法達到你預期的盈利,而又沒有充足及合理的理由,就應立刻退股——把股票賣掉。

  ③所有的投資決定,都要根據基本面作出。

  基本面必須有事實與數字支撐,不可存有幻想,更不可有偏見。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記住,賺錢是非常個人的事,別人很難替你作主。

  一般聲明

  舉例只是方便說明,並非推薦購買,本人可能擁有或未擁有有關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48

上市公司優質資產大挪移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1-16/100461385.html
轉移優質資產一直是中國股市最常見的掏空上市公司行為,近期不斷發生的優質資產挪移亂象中,高管及利益關聯方從中牟利,成為顯著特徵。

  流出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經過公司高管的精心包裝,被冠以「行業落後」「盈利不佳」等藉口以低廉的價格轉讓,公司高管及其關聯人低調接手,變出從上市公司口袋順利轉入個人口袋的戲法。

  對於這類掏空上市公司的做法,中小股東缺乏有效的維權路徑。股吧裡漫天飛舞著中小股東的罵聲和怨氣,但司法程序上他們卻難以獲得突破;機構投資者對此則多數選擇沉默,或者乾脆以腳投票。

  如何有效控制上市公司轉移優質資產損害股東權益的問題?監管機關需要嚴格信息披露程序,讓背後獲利的關聯方浮出水面;機構投資者則需要發揮有效的監督和否決權,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規範公司治理的作用。

充滿爭議的交易

  2012年3月16日,中聯重科(000157.SZ)公告宣佈掛牌出售成立僅一個月的長沙中聯環衛機械有限公司(下稱中聯環衛)80%股權,掛牌價格32億元。

  中聯環衛於2012年2月25日成立,中聯重科將旗下環衛機械業務資產作價19.43億元注入中聯環衛。中聯環衛目前在國內市場佔有絕對領先優勢,而競爭對手並未進入這一領域。

  中聯重科年報顯示,中聯環衛2010年和2011年度的營收分別為18.74億元和29.78億元,淨利潤分別是2.05億元和3.63億元,比重雖然都在10%以下,但營收增幅高達50%以上,超過公司整體增速。

  更引人關注的是,參與此次收購中聯環衛的受讓方,正是以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等公司管理層持股的合盛投資及中聯重科的第二大股東弘毅投資。

  中聯重科披露的信息顯示,長沙合盛成立於2012年3月1日,註冊資本3000萬人民幣,截至目前尚未開展任何業務。

  從設立公司,到注入資產,再到出售公司,參與收購的同樣是設立不久、由以上市公司高管控股為主要股東的一家公司,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對於火速賣掉公司最為優質的一塊資產,中聯重科的官方解釋是,出售環衛資產是為了有足夠的資金,保證實現其進入全球工程機械前三強的目標。另外環衛資產要做大,本身需要追加大量投資。

  上市公司提出的理由不可謂不充分,但市場對此仍有不同看法。上善若水投資公司的合夥人侯安揚認為,環衛機械業務週期性比工程機械弱,且是業中龍頭,前景廣闊,業務增速非常快,能較好對沖中聯重科現在遭遇的週期性風險,此時被高管和PE聯手買走,有剝離優質資產之嫌。32億元的掛牌價雖比注入時的19.43億元增值不少,相對2011年底的市盈率也達到11倍,但以這塊業務巨大的增長前景,市場人士認為還是值得商榷。

  目前這部分資產仍在掛牌,沒有成交。

  美國謝爾曼律師事務所律師薛芳告訴財新記者,「上市公司這種轉出優質資產的行為,對於高管來說,無非是從左口袋換到了右口袋,但顯然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與中聯重科公開掛牌轉讓資產不同,南京醫藥(600713.SH)轉讓旗下南藥國際資產的過程顯得玄機重重。

  南藥國際的原名是南京祺康置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祺康置業),成立於2009年12月,原註冊資本1000萬元,南京醫藥出資900萬元,上海天澤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天澤源)出資100萬元。2011年8月16日,南京醫藥受讓了後者的10%股權。

  2011年11月8日,南京醫藥對祺康置業增資8000萬元,並更名為南藥國際。12月9日,紅石科技對南藥國際單方面增資1.35億元,此後,南藥國際股權結構變成紅石科技持股60%,成為第一大股東,南京醫藥持股比例下降為40%。

  2011年12月10日,南京醫藥將包括同仁堂在內的六家控股子公司股權轉讓給旗下子公司南藥國際。其中,同仁堂黃山和同仁堂洪澤的轉讓價格僅為每股1元,原因是兩家公司評估後資不抵債。

  2012年10月9日,南藥國際被南京醫藥以8338.4萬元的價格轉讓其持有的40%股權給紅石科技,理由是南京醫藥與Alliance Healthcare Asia Pacific Linited、Alliance Boots Holdings Limited(下稱聯合博姿)於2012年9月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南藥國際控股的南京同仁堂、同仁堂黃山和同仁堂洪澤涉及傳統中藥飲片炮製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秘方產品的生產,屬政策規定外資不得投資的行業,因此南京醫藥轉讓所持有的全部南藥國際40%股權。

  一位投資人士表示,以南京醫藥9000萬元的投入對比8338.4萬元的轉讓價,南京醫藥的這宗交易顯得並不公平。「這個交易環環相扣,成立南藥國際,增資,引入紅石科技,低價轉讓醫藥資產,退出南藥國際,最終完成紅石科技全盤控制南藥科技。」

  紅石科技成立於2005年4月,法定代表人為袁人牛,註冊資本4000萬元。目前股權比例為袁人牛出資2800萬元,佔比70%;南京匯保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出資1200萬元,佔比30%。

 

高管兜中戲法

  「上市公司資產理論上都可以買賣,但轉讓需要符合公司利益,如果交易價格不公平,就不應該進行。」上海嚴義明律師事務所律師嚴義明說。

  至於如何衡量哪些資產可以轉讓,哪些資產不能轉讓,嚴義明說:「買賣資產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但國內外都是按照一般社會標準和常識來判斷,前提是不能損害上市公司利益。」

  上市公司的董事、管理層瞭解有關資產的真實情況,對外部股東而言,本身就存在信息的不對稱。公司高管手中又掌握主宰資產是否出售、如何出售的權力,獨立董事也主要依賴董事會推薦產生,很難真正對高管起到監督作用。

  出售資產的價格是否公允,亦是問題的關鍵。出售價格通常是以評估報告為準。然而,不同評估方法可能產生不同評估結果,這往往是公司高管說了算,結果對誰更有利,不言而喻。

  2012年7月17日,鑫茂科技(000836.SZ)公告稱將持有的天津天地偉業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地偉業)34%的股權轉讓給天津天地基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天地基業),轉讓價格5508萬元。

  縱觀天地偉業近三年盈利狀況可見,天地偉業運營狀況十分良好,2007年-2011年淨利潤分別是1324.71萬元、1988萬元、1717.82萬元、2073.8萬元和1960.9萬元。然而,鑫茂科技卻以天地偉業淨利潤降幅較大為由將其出售。從鑫茂科技公告中不難發現,天地基業的股東多數都是天地偉業的管理層。

  在鑫茂科技給出的資產評估報告裡,對天地偉業用收益法評估後的淨資產總額為16200萬元;用市場法評估後的淨資產總額為21639.25萬元,市場法與收益法評估結果相差5439.25萬元,差異率為33.57%。最終,鑫茂科技選擇了估值較低的收益法將天地偉業34%的股權進行出售。

  此筆關聯交易是否存在蓄意出售上市公司優質資產,在評估資產的方法選擇上又是否公允,惟有鑫茂科技的高管知曉其中的貓膩。

  對於南京醫藥1元轉讓同仁堂黃山和同仁堂洪澤的交易,醫藥行業人士表示,「光『同仁堂』三個字就不止1元,此次評估並沒有將『同仁堂』品牌的無形商業價值考慮進去。」

小股東維權太難

  對於上市公司出售旗下優質資產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按道理應由公司監事代表公司提起訴訟,追究高管的法律責任。但大多公司的監事與高管同聲同氣,絕不會提起這類訴訟。

  「按照現行《公司法》的規定,還有一個訴訟途徑,就是由中小股東集體代表公司發起衍生訴訟。」北京問天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遠忠表示。

  然而,中小股東在通過法律手段向上市公司提起訴訟,保護其合法權益的時候,卻因無法達到原告訴訟資格而屢被法院拒之門外。

  「現有對小股東集體進行衍生訴訟的資格要求過於苛刻。連續180天持有上市公司股權合計1%的股東,方可提起訴訟是很難達到的。尤其是股票換手率很高,連續持有180天這個條件很難達到。」張遠忠對財新記者說,「為了達到訴訟條件,以不得轉讓股票為代價,這對股東是不公平的。」

  「迄今為止,我接手的案子中,還沒有中小股東代表公司成功向法院提起訴訟的這類案件。」張遠忠說。

  嚴義明對此表示,「要實現維護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首先要把小股東維權的門檻降下來,讓過於苛刻的訴訟資格不再成為維權路上的絆腳石,真正把監管權利交到中小股東的手裡來。」

  友邦律師事務所律師林福明告訴財新記者,「就算小股東符合起訴資格,卻難以提供司法救濟過程中需要出示的相關證明材料。如股東會決議、章程和董事會文件等等。公司不願意提供這些文件給小股東。」

  除了訴訟門檻,訴訟時間冗長也是這類案件難以進行的原因之一。

  「國內這類訴訟大多因為流程繁雜、時間冗長,最終流產。」林福明表示。

  「不同案件持續的時間不一,耗個一年半載能夠結案算是幸運。這種從起訴立案持續到今天仍然沒有結案的例子,比比皆是。」嚴義明說。

  一位機構投資者則對財新記者表示,「連續持有180天合計持股比例1%對股東起訴的要求,其實也不是根本性障礙。關鍵是地方政府與地方法院串通,不支持小股民,強調維護穩定和地方經濟數字,這是整個司法體系的問題。」

  如此高昂的訴訟時間成本,加之案件具有極大不確定性,對於小股東來說,維權之路異常艱辛。

  與中國不同,美國中小投資者針對上市公司提起訴訟可謂家常便飯,勝訴比例還很高。

  薛芳表示,「在美國出現上市公司出售優質資產的這種現象是比較少見的,因為這種關聯交易存在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可能性,中小股東提起訴訟是家常便飯,而且訴訟成功的案例很多。」

  「在美國,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需滿足兩套法律體系,一是《美國州法》中對上市公司股東的誠信義務的要求;另外要滿足《美國證券法》中對關聯交易信息披露的要求。交易的整個過程都要能夠體現董事是盡到誠信義務的,更別說出售公司的優質資產了。」薛芳說。

機構投資者為何沉默

  中小股東維權艱難,更需要機構投資者發揮功能,積極參與對上市公司的監督與治理,但目前狀況差強人意。

  「國內公募基金為國有性質,被收買是有可能的,存在先天不足。」一位機構投資者說,「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如基金、券商、PE等機構,本來應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要敢於投否決票。」這位機構投資人表示,「但是投否決票會影響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的關係,一般投資機構不願意出頭。」

  深圳證監局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在上市滿一年的116家民營上市公司中,公募基金參與投票的僅有26家,佔比22.5%。其中,公募基金持股比例超過5%,參與股東大會表決的比例還不到0.5%。

  據業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南京醫藥在出售資產南藥國際召開股東會進行表決的時候,機構投資者竟然無一到場。「投南京醫藥的人更多的是看好它未來跟歐洲一家公司重組的預期,機構投資者投它就是為了博它重組的預期。」

  「國內目前的現狀是,以公司長期價值為導向來進行投資的人越來越少了,他們更多的是以博取價差、博取短期重組題材為導向。在這樣的氛圍下,又有多少人願意站出來維護上市公司的權益呢?」上述知情人士坦言。

  張遠忠表示,「國內在董事會表決權的設計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國內實行的是一人一票制,由於大股東的權重大,中小股東即使能夠參加股東大會,但因持有的股份甚微,所以鮮有能夠看到小股東否決大股東決議的情況發生。」

  「國外採取的是累計表決投票制,例如選五個董事會成員,一人可以投五票,或把五票投給某一個人。國內僅是簡單的一人投一票。國外的累計表決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對大股東的權力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張遠忠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25

投資札記【483】週年洋: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8tz.html

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分享我管理賬戶的一點心得

週年洋

 

今日翻看我管理的一個賬戶,3年半時間資產已經翻番,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當年的預想。把這個過程寫出來,跟大家分享點滴經驗。

 

有一個影響我一生的老師,他有一個願望就是離開現有的公務員職位,以後可以安心閱讀小說和潛心創作。我希望用我的投資技能幫助他一把,雖然我不敢說,讓他現在就離職獲得身心自由,但至少可以讓他退休後有一點餘錢到世界各處旅遊和體驗生活。

 

我們20多年交往,已經是亦師亦友,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最懂我的人,非我這個老師莫屬。他在短信中說:從你15歲認識你起,你的品質,人生觀,學習和交往能力,心態調節能力,人生智慧和洞察力一直在成長,你就是一個績優股。當然,後面這句話未必屬實。

 

2009年,我們倆簡單溝通,他很快認同我的理念,我們商量建立一個20萬元的賬戶,我們的心理目標是10年翻兩番達到80萬元,年複利率15%。不算很高的目標,但如果真能實現的話,我覺得也是不錯的成績。20096月開始,我這位老師分三次把資金打入賬戶,分別是9萬(618)、7萬(73)和4萬元(717)。也許對很多人來說,20萬不算什麼,但對我這位做公務員的老師來說,湊齊20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筆資金我全部買成了4700股格力,買入價18.71元。後面兩筆錢也是全部買了格力。也就是說到2009717,我老師的賬戶裡全部是格力,持股9900股。那個階段格力一直漲勢不錯,我便在1028賣掉了5900股格力。當時的想法是稍微分散一點,做個小組合。

 

1117民生銀行香港招股獲得很好反響,股價上限達到9.5港元,當時覺得民生A股低估,加之民生在A股的PE以及PB都較低,認為短期值得買進,便為我老師賬戶買進19000股,成本8.54元。後面格力送股發放股息和配股,民生送股和發放股息,我把股息變成了股票,因為民生很長時間處於虧損狀態,股息多數就變成了民生銀行的股份。

 

當前資產總值406032.40元,格力6784股,成本6.926元,收益率309.18%,民生銀行23200股,成本6.584元,收益率39.73%。整個賬戶收益率已經翻倍。

 

3年半的時間裡,我操作這個賬戶的次數不到10次,如果除去配股和股息投資的話,整個操作次數也就5次,如果當時資金一次到位的話,那就只要3次就夠了。全部買入格力後,中間只做過一次大的交易,就是賣掉短期大幅盈利的多半格力股份,買入民生銀行。相對於很多朋友的買進賣出,在低買高賣中多次決策,弄得自己煩惱、緊張甚至睡眠都成問題,這種簡單買入持有就太簡單了,而最終成果也還不錯。我和我老師都能正常生活,該讀書照樣讀書,該睡覺按時睡覺。當然,每個人價值觀不一樣,也許對金錢有遠大夢想的人,我們這種小打小鬧不值一提,但我還是選擇過豐富而心靈自由的生活。

 

我現在還在規勸我以前的老朋友,我希望他們像我這個老師一樣,建立他們自己的股票賬戶,我幫他們投資,我是免費服務,我的初衷,只是想讓我的朋友能夠在我的幫助下,早日走上自由的生活道路。同時我也有所得,那就是給了我實現自己理念的機會,不過,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對方必須絕對信任才行。雖然錢在他自己賬戶,但是能接受我這套投資理念是很難的。

 

這個賬戶就格力電器和民生銀行。對於格力電器,我在很多地方寫過,我自己賬戶絕大部分持股就是格力電器,而且是從20074月開始,買入就持有,最早的籌碼已經7個年頭了。民生銀行在客戶心目中具有小微企業銀行的定位,也是基於價值低估買入的,但是買入的時機還是有點早,沒有估計到市場對銀行的低估竟然到如此悲觀的程度,但即使那樣,今天也收穫不錯。

 

這兩個公司都是不錯的好公司,但兩個公司實現價值的方式完全不同,格力電器每年發展超出預期,市場總是低估它,以致只要靠收益增長就能得到不錯的股價增長,只要堅持持股,每年總能得到不錯的收益。但民生銀行則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估,如果沒有基於價值的信念的話,這個過程就會很痛苦,更有可能承受不了痛苦,中途或者在最艱難也是最後的黑暗中退出。

 

其實,即使是同樣不錯的公司,如果未來環境變化的話,我們要看公司能否繼續穩定增長,同時看待公司的市場情緒能否依舊穩定;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業績成長能否總是超出市場預期。如果同是不錯的公司,其中一個具備後一個特點,那就更多或者全部持有這個公司,格力算是一個這樣的公司。而民生隨著經濟週期和市場情緒的變化,股價遲遲才回歸。

 

即使你有一套成熟的投資理念,也要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思考,才會有一點點長進。另外,對於那些小額投資者,只要建立正確的投資哲學,真正從定性角度(定位)弄懂公司,學會一些簡單的財務指標比如用杜邦分析分解ROE指標,以不錯的價格買入,堅定信心,簡單持有,即使為數不多的資金,一旦2030年按照15%的複利率持續下去,那也會給自己帶來一筆相當豐厚的財富。希望我這個小賬戶的管理經驗,能給小額投資者一點信心。當然,賬戶還在實驗期,但我有信心在10年期滿時實現再翻番的目標,也許達到100萬元也是有可能的。

 

——2013123於多倫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4

Pinterest快速成長的奧秘:擁有大量優質女用戶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3/2521338.html
國外媒體報導,Pinterest最近完成了一輪規模為2億美元的融資,它的估值上升到25億美元。它的估值之所以能夠如此快速的增長,與它擁有大量優質女用戶是分不開的。

現在,Pinterest的每月獨立訪客人數為2500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輕貌美、受過良好教育而且擁有大量可支配收入的優質女用戶。明尼蘇達州的政治記者貝卡比約齊(Becca Bijoch)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以前,比約齊在完成一天的繁忙工作後會上街購購物,她對網絡購物不太感冒,更喜歡在實體店享受購物的樂趣。

但是這種情況在去年發生了變化,確切地說變化是在她開始使用Pinterest之後發生的。Pinterest是一家照片共享網站,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將照片「釘」(Pin)在網絡電子板上與他人共享,也可以去看其他人釘上去的照片。

比約齊說,她發現她在Pinterest網站上看到的所有東西最後都被她買下了,比如CrateandBarrel.com網站上的廚房用具、Asos.com網站上的衣服等等。

比約齊說:「我在購物上花的錢可能比以前更多了,現在我經常在晚上喝兩杯紅酒,然後躺在躺椅上看Pinterest上的照片。但是我一點也不感到後悔,我要跟我認識的所有人說,Pinterest改變了我的生活。」

Pinterest是歷史上每月獨立訪客數量最快達到1000萬人的獨立網站,現在已經增加到2500萬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象比約齊那樣的優質女用戶,她們年輕貌美,受過良好教育,而且擁有相當可觀的可支配收入。

零售商們都在追逐這些優質用戶,但是通常很難抓住她們,因為Pinteres是一個不支持廣告的網站,而且網站上的照片資源浩如煙海。雖然很多零售商已經找到如何在Facebook和Twitter上與消費者互動的方法,但是它們現在還未搞清如何利用Pinterest這個平台。

很多零售商已經在自己的主要網站上安裝了Pinterest按鈕,創建了自己的Pinterest網頁,還拿出部分推廣預算來提高人氣。雖然Pinterest聲稱它自己並不跟蹤用戶信息,但是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輔助性的服務,來幫助各品牌商家研究利用Pinterest平台創造收入的可能性。

HelloInsights是加州聖莫妮卡市的一家專門研究如何使用Pinterest平台的公司,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凱拉布倫南(Kyla Brennan)稱:「它就是一個巨大的櫥窗平台,它幫助人們找到他們真正喜歡的東西。它是否鼓勵人們小小地衝動一把呢?那是當然的。」

電子商務專家們稱,雖然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擁有10億以上的用戶,而且是推動購物量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Pinterest產生的每用戶收入比其他任何社交媒體網站都要多。

據電子商務顧問公司RichRelevance調查顯示,Pinterest上的購物者平均每個購物季要花費170美元;相比之下,Facebook和Twitter上的購物者平均每個購物季的開支分別只有95美元和70美元。

現在已經創建了Pinterest網頁的重要零售品牌包括 L.L. Bean(500萬關注者)、Nordstrom(400萬關注者)、Lululemon Athletica(200萬關注者),其他一些零售品牌如Gap和Urban Outfitters雖然現在的關注者還不多,但是仍在不斷增加。

Pinterest於3年前創立,最近剛剛完成了一輪規模為2億美元的融資,它的估值上升到了25億美元。

大多數企業在Pinterest上的行為都是由它們的社交媒體團隊負責的,但是它們在Pinterest平台上採取的措施與它們在Facebook和Twitter上採取的措施是不同的,因為Pinterest的電子板是按興趣分類的,而跟時間軸無關。比如,Nordstrom的Facebook網頁每日會重點推介兩款當季熱銷的產品,但是它的Pinterest網頁貼出的則是一組時尚生活方式的照片。

PinLeague是一家專門跟蹤研究社交媒體使用方法的顧問公司,該公司首席執行官丹尼爾馬龍尼(Daniel Maloney)稱,由於網頁上沒有直接的廣告,而且Pinterest仍在繼續發展,因此各大商家在Pinterest網站上獲取新用戶的營銷成本比其他網站要低一些。

他說:「現在獲得一個Pinterest關注者的成本在1美分到50美分之間,具體由商家類型而定。而在Facebook上獲得一個關注者的成本在50美分到2.5美元之間。「

在Pinterest平台上獲得關注者的最好的一種辦法就是做事而不是嘗試去推銷商品。比如L.L. Beans人氣最高的一個電子板是用來發佈與森林文化有關的照片,它最流行的一張照片是一隻化裝成蝙蝠的貓的照片。

L.L. Beans的高級公關代表勞瑞布魯克斯(Laurie Brooks)稱:「雖然我們也會檢測llbean.com和llbeansignature.com網站從Pinterest平台獲得的流量,但是我們並未將這個平台作為一個銷售渠道來對待。」

與其他的許多零售商一樣,L.L. Beans沒有通過Pinterest平台提供打折促銷活動,但它贊助了一些比賽。Nordstrom也一樣,它在1月份進行了一次與婚禮有關的比賽。

Nordstrom的社交媒體團隊經理布萊恩加里皮尤(Bryan Galipeau)稱:「我們的關注者分享和保存了很多精美的照片。我們的電子板並不是專注於折扣推銷或贈券促銷活動。我們認為,將Pinterest放在一個更廣闊的環境裡去看待很重要,因為我們的客戶就是那樣看待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