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談優質企業的溢價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y2.html

答網友問:神威增長很不穩定,05、08年業績負增長,05-08年總增長率僅為45%,可以說是十分普通的企業。另外10年其股價達到過29.3元,最 高市盈率近30倍。壁壘越高,獲得的溢價越高,白藥的品牌壁壘眾所周知,神威可以說沒有壁壘。即使同為A股市場也有很多普通藥企的估值大幅低於白藥,這個 由來已久,茅台是同樣的道理,壁壘高確定性高,獲得的溢價自然就高,如果一個現象持續一兩年,可以認為是偶然性,但如果持續五年十年,則有其合理性。另外 作為一個增長放緩同時盈利增長前景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企業,25倍左右的PE也還不算太低。

    喜歡研究港股、美股的朋友可能習慣用現在港股美股的估值來衡量國內A股的優質企業的估值,但要清楚不同時期、不同發展前景、不同增長率、不同競爭優勢的企 業不能用同一標準衡量。如果國內這些優質企業發展遇到天花,市場空間有限,增長率開始大幅放緩的時候,就可以用那樣的標準估值,而現在最好研究一下二三十 年前美股那些高增長的優質企業的估值,以之為基準才是比較合理的。

    港股對真正高增長高壁壘的優質企業同樣不吝惜,李寧前幾年高速增長,市盈率長期高達50、60倍,最高上百倍,騰訊近三年PE幾乎沒有低於50倍以下,最 高也超過一百倍,現在仍然高達50倍左右。當然並不是50倍的PE還值得買入,而是說明估值的絕對值與基本面緊密相連,不能把二者割裂而談。凡事當有度, 投資安全第一,既不能因為企業優秀就盲目隨便買入,也不能因為溢價就斷然否定,而應根據基本面和估值的匹配度進行決策。

 

下面是網友的提問:

鄭永燦

我這裡有兩個問題要請教下博主:

A股醫藥消費向來很貴,可是港股的醫藥消費卻總是很便宜,比如說港股的以做中藥為主的神威藥業,最貴時也不過20倍PE, 從盈利總額以及ROE來看:
神威藥業2010年年度盈利8.8億元左右,云南白藥2010年年盈利9億元左右,2011年神威藥業增長有所停滯,盈利大概持平為8.8億元,云南白藥 大概增長40%到12.6億元。云南白藥盈利總額約超過神威藥業50%左右,但是市值已經為神威藥業4倍以上。至於ROE,我查Google數據,神威 2010年為27%,白藥2010年為24%(可能有些錯誤,但錯誤應該不會太大),兩者也差不多。
儘管兩者數據差別並不是很大,市值卻天差地別,這應該是A股這幾年估值習慣(即傾向於給醫藥股高估值)造成的一種結果。
既然這是估值習慣的結果,那麼是不是要想想,持有白藥賺到錢的人們,其賺到的錢多多少少來自於A股的估值習慣吧?
估值習慣我認為是會不斷變化的,也是無法去猜的,就好比XX這樣的牛人當年雖然猜到了茅台被嚴重低估,確沒有猜到A股會給酒類股這麼高的溢價,雖然他很早 就拋掉茅台並因此沒有賺到最後溢價的一部分,但是他選擇賺自己能力的那部分,而不是自己運氣的那部分,是不是更有遠見的一種做法呢?
話講回來,持有白藥並獲益頗豐的人們是不是應該想想,賺的錢到底是運氣好呢,還是自己的能力帶來的呢?如果是運氣成分多的話,或許就要再想想,好運真的會伴隨自己一世嗎?
我不懂茅台,也不懂白藥,並不知道這兩者是否高估或低估,只是因為港股和A股估值體系的不同而引發了以上這些疑問。

 

漢尼拔

1、對於樓上鄭永燦所說的運氣,我認為並不是問題的關鍵,而是要看對一個行業或公司的理解能力和執行能力的深淺。
2、獲利的品種不僅是一個茅台,投資標的持有時間長短各不相同,唯有理清別人的思路和投資思想,才能把好的東西加以吸收。
3、投資,難在定性與定量的平衡(尤其是對於弱週期性行業的公司),對於那些持倉量越大、持有時間越長的標的,用任何挑剔的標準去篩選都不為過。
4、關於XX兄,我個人認為他深受格雷厄姆的思想比較重,過於「格」式化。
5、而段總(段永平)傾向於巴菲特的「以合理的價格買入非同尋常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