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正通過做空澳大利亞礦業公司股票押註鐵礦石價格將進一步走低。
今年以來,礦業股領跌澳大利亞S&P/ASX 200指數。
Markit集團和彭博社追蹤數據顯示,在澳大利亞基準股指成份股中,被嚴重做空的股票中多達40%都是礦業股。
國際鐵礦石價格因供應激增和中國需求增速放緩而一路下挫,引發Arrium、Pluton Resources等很多礦業企業轉讓股權以增加現金資產,從而支撐資產負債表。投機者也趁機做空礦業股。
100 Doors投資管理公司駐悉尼管理合夥人Peter Esho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市場氛圍表明,鐵礦石正遭遇令人吃驚的看空。鐵礦石市場失衡,沒人真正知道價格是否觸底。目前是真正的入市好機會。
瑞士信貸駐悉尼分析師Paul McTaggart預計,采取空頭頭寸策略的投資者們可能相信,或將有更多礦商轉讓股權以維持資產負債表。
9月,澳洲鐵礦石企業Atlas Iron Ltd.股票空頭倉位甚至創下歷史新高。全球第四大鐵礦石供應商FMG集團股票在澳洲S&P/ASX 200指數中也被大規模做空,嚴重程度排名第二。
澳大利亞證券與投資委員會數據顯示,追蹤澳洲原材料企業股價的BetaShares S&P/ASX 200資源行業ETF是該國被做空程度最為嚴重的證券品種。
澳洲礦企Fortescue股票三個月看跌期權成本較看漲期權高7.2個點,這是兩者近一年來的最大價差。該看跌期權可在股價跌幅達10%時盈利。
今年以來,中國鐵礦石基準價格大幅下跌41%,本周甚至跌破每噸80美元,觸及2009年以來新低。
然而,與投機者觀點相反的是,大宗商品分析師卻預計,鐵礦石價格將在年底反彈。主要是預期中國需求增速將在四季度因補庫存而增加。
墨爾本IG公司市場策略師Evan Lucas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人們不清楚中國經濟將向何方發展,也無法確定這究竟是結構性問題還是經濟周期問題。目前,市場並沒有一致預期。
華爾街見聞曾於本月初援引高盛觀點發文,該投行稱鐵礦石市場恐難複蘇,預計明年鐵礦石價格為80美元/噸,而2015年全球鐵礦石供應過剩量將增至1.63億噸。瑞銀駐悉尼分析師Daniel Morgan認為:
鐵礦石當前正處於調整模式。下行風險主要集中在短期。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觀點總結 作者:鄒敏 事件:我們上周末參加了由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主辦,江蘇省醫療器械行業 協會和常州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聯合協辦,CHC醫療咨詢(峰會組委會)承辦的 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現將會議中獲得的重要行業信息和 觀點總結如下: 醫療器械市場:全球穩健增長、中國高速發展,骨科及傷口 護理占較大份額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根據 Evaluate Medtech 的數據, 2011 年規模為 3250 億 美元,其中骨科及傷口護理占有較大份額,骨科 2011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302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 9.3%,傷口護理全球市場規模約為 119 億美元, 占醫療器械的 3.7%。預計 2011-2018 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 4.4%,其中骨科和傷口護理子領域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3.1%和 4.6%。 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受到經濟發展、人口老年化和發病率提高的拉動,再加 上國內醫療器械/藥品比例較成熟市場顯著偏低,行業增速達 20%,大大高於全 球市場。據普華和順招股說明書數據, 2012 年,中國骨科植入物市場的規模 達人民幣 95.4 億元,2008 年至 201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18.2%。未來五年, 該市場預期將繼續以 18.1%的複合年增長率。生物醫學材料行業以 15-20%的速 度增長。 中國骨科行業:創傷規模最大,關節增速最快 2012 年國內骨科市場中,關節類市場規模 28 億元,脊柱相關器械 18 億元,創 傷 35 億元,運動醫學及神經外科類 18 億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是創傷 34%, 關節 28%,脊柱 20%,其他 18%。在國產化率方面,關節最低為 30%,脊柱 約 40%,創傷約 70%。預計創傷、脊柱和關節的 2012-2017 年複合增長率分別 為 15.8%、19.8%和 22.1%。 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推動骨科產品創新,數字化骨科是未來發 展趨。 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多來自於臨床需求,企業通過與臨床緊密結合轉化為產品創 新。未來骨科行業的發展一方面來自於新材料,另一方面來自於智能生產。隨 著技術進步,未來 5 年內將出現變革性的材料技術;基於大量累積的臨床數據 庫以及數字化生產技術的發展,未來 3D 數字化骨科將會高速發展,以滿足臨床 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的需求。數字化骨科的應用包括:臨床的骨 科數字解剖(三維重建)、手術規劃的骨骼模型及仿真手術、用於精準手術的三 維打印導板、制作個性化植入物和骨科遠程手術機器人等等。隨著行業技術水 平不斷發展成熟,政策也將逐漸放開並制定相應監管規則。 創新、整合是本土骨科中小企業發展之路。 近年來骨科行業內並購不斷發生,外資公司基於對國內中端市場的看好,收購本土骨科龍頭創生和康輝, 並加強了研發和生產能力的本地化。同時,由於各省器械集中采購的施行,大公司的優勢進一步加大。骨 科行業內中小企業需要轉型創新或者被並購整合來提高整體競爭力。資本方特別是上市公司將在未來整合 中發揮巨大的主導作用。國外骨科行業的成熟模式就是大企業擅長生產及商業化,而中小企業則是創新研 發的主力軍。我國骨科小企業也當走創新、差異化發展之路,短期生產代工也是盈利模式之一。 生物材料行業:研發方向從功能替代到組織與內臟再生。 生物醫用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修複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未來 發展趨勢是從結構替代到功能替代,再到組織與內臟再生,逐漸發展出了活性生物可吸收材料。目前上市 產品主要有透明質酸、口腔修複膜、組織皮膚修複膜,大多公司正在研發的方向是人工骨、人工皮膚、人 工血管、人工角膜、人工神經導管、人工臟器等。 傷口管理行業: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未來快速增長。 全球傷口管理行業2012年市場規模139億美元,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5%。增長最快的細分行業包 括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等,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高達13%、9%、11%。 行業研發方向是以創傷預防、護理、治療、修複為主線,開發出由淺至深系列產品。根據創面愈合三階段 清創期、肉芽期、上皮形成期,形成治愈傷口各個時期的全系列創傷護理產品。從護理向修複發展,開發 系列具有創傷修複再生的生物仿生材料。 投資建議:關註具有創新和整合能力的相關上市公司。 涉足上述三個子行業的上市公司包括凱利泰(骨科)、尚榮醫療(骨科)、冠昊生物(生物材料)、雲南白 藥(傷口管理)、雙鷺藥業(生物材料:子公司生產註射級透明質酸鈉)、華東醫藥(生物材料:代理韓國 透皮質酸鈉)、普華和順(港股:骨科)、山東威高(港股:骨科)、華熙生物(港股:生物材料)和擬上 市公司昊海生科(生物材料)。 風險提示:高值耗材的招標降價風險、整合不達預期的風險。 正文: 我們上周末參加了由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主辦,江蘇省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和常州醫療器械行業協 會聯合協辦,CHC醫療咨詢(峰會組委會)承辦的醫療器械骨科、生物材料和傷口管理峰會。現將 會議中獲得的重要行業信息和觀點總結如下: 一、醫療器械市場:全球穩健增長、中國高速發展,骨科及 傷口護理占較大份額 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穩健增長 根據 Evaluate Medtech 的數據, 2011 年規模為 3250 億美元,其中骨科及傷口護理占有較大份額, 骨科 2011 年全球市場規模達 302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的 9.3%,傷口護理全球市場規模約 為 119 億美元,占醫療器械的 3.7%。預計 2011-2018 年,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複合增長率約為 4.4%, 其中骨科和傷口護理子領域的複合增速分別為 3.1%和 4.6%。 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高速發展 受到經濟發展、人口老年化和發病率提高的拉動,再加上國內醫療器械/藥品比例較成熟市場顯著偏 低,行業增速達 20%,大大高於全球市場。據普華和順招股說明書數據, 2012 年,中國骨科植入 物市場的規模達人民幣 95.4 億元,2008 年至 2012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18.2%。未來五年,該市場 預期將繼續以 18.1%的複合年增長率。生物醫學材料行業以 15-20%的速度增長。 ![]() 二、中國骨科行業:創新與整合是行業發展趨勢 2.1 人工關節國產化率低,運動醫學骨科器械快速增長 中國骨科市場中,創傷類骨科器械規模最大,國產化率最高 2012年國內骨科市場中,關節類市場規模28億元,脊柱相關器械18億元,創傷35億元,運動醫學及 神經外科類18億元,市場份額占比分別是創傷34%,關節28%,脊柱20%,其他18%。在國產化率 方面,關節最低為30%,脊柱約40%,創傷約70%(包括創生、康輝、威高)。 ![]() 從行業增速來看,關節增速最高 值得關註的高增長領域還包括運動醫學器械及神經外科器械(如鈦網)。據普華和順招股書數據,創 傷、脊柱和關節的2012-2017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15.8%、19.8%和22.1%。 ![]() 2.2 未滿足的臨床需求推動骨科產品創新,新材料及數字化技術發展推動骨科 生產技術進步 醫療器械產品創新多來自於臨床需求,企業通過與臨床緊密結合並轉化實現產品創新。例如人工關 節目前發展方向是改進功能和延長壽命,包括使用新材料以及新的治療方法。未來骨科生產技術發 展一方面來自於新材料的進步,另一方面來自於智能生產。隨著材料技術的發展進步,未來5年內可 能出現變革性的材料技術,如人工關節新材料聚醚醚銅等。基於大量累積的臨床數據庫以及數字化 生產技術的進步,未來數字化3D骨科將會快速發展。 2.3 數字化骨科滿足臨床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需求 數字化骨科技術的個性化、精準化、微創化、遠程化是現代骨科的發展方向,能夠滿足臨床需求。 臨床個性化和精確化需要精確地診斷和定位、準確的設計與病變切除、準確的導引和安裝,而現有 骨科產品個性化和精確化欠缺導致松動斷裂,例如髖關節置換中,標準直柄股骨柄的匹配率僅為 22.15%。數字化骨科技術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減少了手術的創傷性,減少了對醫生技術經驗的依 賴性。 數字化骨科的應用包括:用於臨床的骨科數字解剖(三維重建);手術規劃的骨骼模型及仿真手術; 用於精準手術的三維打印導板;制作個體化植入物;骨科遠程手術機器人;用於醫療器械研發的有 限元分析。 數字化骨科的臨床應用包括:1)整容:患者面部骨骼模型、個體化手術導航模板;2)牙科:光學 印模掃描,取代傳統石膏模型;3)創傷脊柱關節置換;4)腫瘤切除或創傷後修複。 ![]() 期待行業政策和監管規則的與時俱進,優勢企業有望突圍。隨著行業技術水平不斷發展成熟,數字 化骨科的相關審批、註冊、醫保、監管政策也需要調整以實現與時俱進。目前牙科行業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主要原因包括個人付費意願強烈、牙科風險分類低等。據分析,目前數字化骨科政策傾 向是,盡快出臺數字化骨科相關註冊監管規定,可能會向具有標準化骨科產品的企業率先放開數字 化骨科產品的註冊,並且註冊的標準是工藝而非產品。未來,監管政策的明朗,有望推動行業快速 發展。目前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已經將3D骨科產品單獨列為一類,後續相關監管政策有望逐 漸成熟。 當前數字化骨科主要技術難點包括: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建模(CAD)/數字化制造(CAM);醫療 影像基礎的設計與制造;材料技術(金屬材料已經可用於3D打印,其他還有雙膦酸鹽);大規模制 造技術。 國內外領先數字化骨科企業包括: 1)Materialise:比利時3D打印公司,提供醫療相關產品及服務。具有成熟的相關技術,包括三維計 算機輔助設計建模(CAD)/數字化制造(CAM);醫療影像基礎的設計與制造;大規模制造。 2)常州華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從2008年就開始研究數字化技術在骨科內固定領域的應用,從數 字化三維重建、數字化手術方案設計、3D打印骨模型、數字化(個性化)植入物定制到數字化內固 定方案分析,從技術到產品再到臨床應用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數字化流程。 3)上海晟實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是國內最早從事定制型人工關節和形狀記憶 合金骨科內固定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專業性公司。晟實醫療與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和上海多家三甲醫院進行科研合作,在新產品開發和產品質量控制方 面具有強大優勢。目前晟實醫療的主要產品:兩大類六個產品,人工髖關節假體、人工膝關節假體 人工骨缺損假體、聚髕器、鋸齒臂環抱內固定裝置、鎖式接骨器。 4)蘇州昕健醫療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術前模型、個體化導航裝置、人工關節產品服務。產品包括新 一代人工髖膝關節假體,及為病人量身定制的個體化人工關節,與之配套的用於手術的人工關節及 內置物的術前模型和個體化導航裝置。 2.4 創新、整合是本土骨科中小企業轉型發展之路 行業集中度低、低價競爭較普遍。國內骨科器械企業中,有70家創傷和脊柱植入物企業,30家人工 關節生產企業。目前年收入過億元的不到10%,多數企業銷售額處於5000萬元左右甚至更小。利潤 低下導致創新投入不夠,75%為低端產品。 企業形成三大梯隊。根據植入醫療器械產品在性能、價格、品牌等多方面差異,骨科器械行業已經 形成梯隊競爭格局。第一梯隊,以外資企業為主,這類企業有品牌、產品設計及銷售渠道上具有較 強優勢,產品品牌認知度較高,如美敦力、強生、Styker等。第二梯隊,主要是國內年銷售收入在 5000萬以上企業,這類企業一般是在某細分領域具有獨特競爭優勢,如威高、康輝、創生等(後兩 個企業已分別被美敦力和Styker收購)。第三梯隊,在國內企業總數比重較大,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 以下,這類企業由於受資金、技術等方面限制,經營規模相對較小,面臨較大壓力。 創新、整合是本土小企業轉型發展之路。近年來行業內並購不斷發生,外資公司基於對國內中端市 場發展的看好,收購本土骨科龍頭公司創生和康輝,並加強了本地化的研發及生產能力。而由於各 省器械集中采購的施行,大公司的優勢進一步加大,未來行業內中小企業需要轉型創新或者被資並購整合來提高整體競爭力。資本方特別是上市公司將在未來整合中發揮巨大的主導作用。另一方向, 中小企業轉型研發創新型企業,國外成熟模式就是大企業主要優勢在生產及商業化方面,而中小企 業則是創新研發的主力軍,創投機構的投資機會也來自於此。另外,在OEM代工方面中小企業也可 以嘗試發展。 二、傷口管理行業: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 凝膠未來將快速增長 全球傷口管理行業2012年市場規模139億美元,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5%,其中增長最快的 細分行業包括生物工程皮膚及替代物、海藻敷料、水凝膠等,預計2012-2020年複合增長率分別高 達13%、9%、11%。 ![]() 傷口管理行業研發方向包括以創傷預防、護理、治療、修複為主線,開發出由淺至深系列產品。根 據創面愈合三階段清創期、肉芽期、上皮形成期,形成治愈傷口各個時期的全系列創傷護理產品。 從護理向修複發展,開發系列具有創傷修複再生的生物仿生材料。 三、生物材料行業:研發方向從功能替代到組織與內臟再生 生物醫用材料市場巨大。生物醫用材料(又稱生物材料或生物醫學材料)是一類用於診斷、治療、 修複或替換人體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新型高科技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本身不是藥物,而是通 過與生物機體直接結合和相互作用來進行治療。廣義地來看,據昊海生科的數據,2012年全球生物 材料市場規模達4000億美元,增速在6-10%;國內市場2012年240億美元,增速15-20%。 生物材料按屬性分類包括: 1)天然生物材料,有再生纖維、膠原、透明質酸、甲殼素、纖維蛋白等; 2)高分子合成生物材料,有矽橡膠、聚氨脂及其嵌段共聚物; 3)醫用金屬材料,有不銹鋼、鈦及鈦合金; 4)無機生物醫學材料,有碳素材料、生物活性陶瓷; 5)雜化生物材料,有天然材料與合成材料的雜化; 6)複合生物材料,有生物陶瓷、玻璃等。 按材料應用部位分為,硬組織材料(骨、牙、關節)、軟組織材料(皮膚、乳房、食道)、心血管材 料、血液凈化材料、分類過濾透析等膜材料、組織粘合劑和縫線材料、藥物釋放載體材料、臨床診 斷及生物傳感材料等。 按材料來源分為,自體組織、異體同種器官組織、異種同類器官組織、天然生物材料、合成材料等。 ![]() 生物材料發展趨勢:是從結構替代到功能替代,再到組織與內臟再生,逐漸發展出了生物活性生物 可吸收生物材料。 目前上市產品主要有透明質酸、口腔修複膜、組織皮膚修複膜、人工神經導管等,大多公司正在研 發的方向是人工骨、人工皮膚、人工血管、人工角膜、人工臟器等。 行業內主要市場參與者包括強生、3M、美敦力、健贊、瑞士Q-Med、日本Seikagaku,國內企業包 括冠昊生物、昊海生科、新天福、大清生物等。 (作者供職於 平安證券) |
你心中期待的未來醫療,應該是什麼模樣?是端坐家中,就知道身體出了什麼毛病?還是大小傷口在秒殺內修復?抑或,根本就不會生病?撼動現代醫院樣貌的革命,正在各地實驗室中悄悄啟動。 靠手機的相機鏡頭,你家也能化身醫療檢驗站。常感覺頭昏、心悸?只要拉開下眼瞼,對著眼結膜和一張色卡拍照,就能判讀貧血是否在不知不覺中纏上你。 手機App「Eyenaemia」,由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兩位華裔醫學生發明。將結膜照片和網路資料比對,不需要抽血,也不用醫生判斷,就能立即回傳貧血的風險指數,初步的正確偵測率可達九五%。對於開發中國家的兒童及孕婦來說,一項快速又便宜的檢驗,卻是他們遠離貧血的救命關鍵。 或是在手機上多加一片指尖大小的透鏡,鏡頭的放大倍率可提升到一百六十倍,足以初步檢測黑色素瘤等皮膚病變。這片透鏡由澳洲國立大學(ANU)開發,原料來自製造隱形眼鏡的有機矽,一片3D列印下的成本只需兩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元),是專業級檢測儀的數百分之一。 還是想變身為X戰警的金鋼狼,一有傷口就能瞬間修復?紐約大學的二十一歲碩士生兼新創企業Suneris執行長蘭度連那(Joe Landolina),開發出癒合凝膠VetiGel,不須按壓,不用縫線,傷口能在十秒內止血,並模擬皮膚特性加速癒合,不僅外傷,連內臟手術也能適用,而且效果持久,目前已先行在獸醫院推廣。 而堪稱當今最神秘的組織DARPA——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則在研發一種以注射植入人體的微型晶片,能夠自然提高人體的修復能力,真正實現「不藥而癒」。初步應用在治療關節炎、癲癇以及軍人好發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如神經纖維般微小的ElectRx,就像是大腦的「心律調節器」,隨時監控健康,有病兆便自發修復,原理是藉由電子脈衝訊號,調節周邊神經系統對於感染、發炎、或失衡的反應,目前白宮已為研發投注將近八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五億元)。無堅不摧的超級士兵,可不再只活在科幻小說中而已。(美國) |
2015-11-30 TWM |
||
二十三歲,陳瑪蓮走出父親為她搭建的避風港,形單影隻打天下;八年前,她重回寶島王國,究竟是什麼樣的能耐,讓她能一肩扛起率領寶島與新世代接軌的重責大任? 「哎呀,最近好不好呀!」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的寶島鐘錶店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總經理陳瑪蓮一邊和寶島南京店長蔡東峰噓寒問暖,一邊用手輕輕拂去玻璃鐘錶櫃上的灰塵。這只是陳瑪蓮每季環台巡店一百多站的其中之一。 時髦套裝搭配俐落短髮,小小的個頭掩不住一股不服輸的倔強;她是寶島鐘錶創辦人陳國富的小女兒。童年時,她是被父親捧在掌心的嬌嬌女;年輕時,她是毅然離 家、獨自在外闖蕩的叛逆二代;今天她的身份是寶島鐘錶總經理,在公司成立屆滿六十周年的此際,她是帶領家族事業走出新局的掌舵人。 重回寶島,不過是八年前的事。當時陳瑪蓮已五十二歲,受兄長之託,重掌寶島鐘錶王國,只花一個月,她就解決掉讓兄長困擾的「一億元庫存」,兩年就讓原本虧損的二十多家店轉虧為盈,原本對她心存疑慮的老臣豎起拇指喊讚。
父親的小公主 常待父側,全家吃飯一定要她到場才開飯;成年叛逆出外創業,還獲入股贊助。 從小,陳國富就愛把小女兒陳瑪蓮帶在身邊,家裡吃飯一定要她到場才能開飯,堪稱寶島王國裡的小公主。二十三歲,台北商專國貿科剛畢業的「小公主」被安排到 父親身邊擔任祕書,但她不滿現狀,「我覺得不能在家坐以待斃,我要出去磨練。到別人不會給我特權的地方,我才能夠學習。」陳瑪蓮回憶,當時她甚至霸氣的告 訴姊姊:「搞不好有一天,妳還會需要我回來幫忙!」陳國富深知小女兒倔強個性,「他知道綁不住我,不如贊助我」,父親對陳瑪蓮的贊助,是採取類寶島資助店 長開店的股份模式,四十一比五十九,陳瑪蓮出資六成,陳國富訂出最高出資總額三千萬元為上限,這些錢玩完,陳瑪蓮就只能打道回府。 二十三歲開始創業,從廣告到服飾、餐廳再到娛樂城,類別五花八門,讓人瞠目結舌,「我對金錢的概念其實很淡泊,但是我對每件事情都有設定的目標,達到了才 願意罷手。」陳瑪蓮解釋,她從來不戀棧某個事業,但要做,就要做到好,「我一路創業都賺錢。」她頗有得色的說。 三十歲那年,陳瑪蓮經營專賣少淑女服飾的「寶島服飾」,一開就是全台十五家連鎖店,生意好到月營收曾高達上億元。她回憶當時的創業初體驗,經常晚上十點左 右收攤,直接車子開了就去南部送貨,再趕著早上回來幫孩子準備早餐,小睡片刻,八點又起來準備開店。「只要做到手上有資金、沒負債,我就將店頂給別人。」 當服飾店做得到位,她就將店面交給別人。 陳瑪蓮笑著說,她從小就有一個夢:「我常夢到在清澈的水中游泳,忽然水就不見了。」她解析,自己從小就愛掌聲,潛意識透露她內心害怕掌聲有天會消失。因此 她常常告誡自己:「要多嘗試別人不會做的事情,你學會了,別人搶不走。」這種逼迫自己多做多學的危機意識,多少解釋了她游牧一般的創業生涯。 三十五歲,她將事業開到對岸,在大陸東莞開夜總會「寶島娛樂城」。人生地不熟的她,不解當地風土民情,當然也不懂得拜碼頭,下場是開幕第二天就被砸店;說砸店還是客氣,「一位台幹被殺死,我也被砍了一刀!」陳瑪蓮說。
叛逆創業家 事業擴及對岸,遇到地頭蛇砸店挨刀,忍痛縫合,回店單挑三十名大漢。 夜裡,她被送到醫院,九○年代初期的東莞,醫院過了上班時間竟沒醫護人員能使用麻醉藥;陳瑪蓮牙一咬,「十五公分長的傷口連麻醉藥都沒上,就讓醫生直接縫合。」不禁讓人想起關雲長談笑間刮骨療毒的場景,自此,陳瑪蓮有了「陳一刀」的稱號。 傷口滲血未止,聽說還有人要來找麻煩,陳瑪蓮縫完針立馬奔回店面,搬張板凳坐鎮夜總會大門口,打定主意要單挑三十名大漢,「我連遺囑都準備好,打算和對方 拚命。」所幸當夜再無事端。陳國富得知情況,了解陳馬蓮拚命三娘的個性,立刻寫一封家書,家人連夜送到她手上,她回憶,看完父親的信,不希望家人擔心,只 好放棄僵持下去的決心。 事情就這麼過了嗎?不,陳瑪蓮沒有善罷甘休,「我到美國,找上中國駐美領事館,要求對方找出肇事者。」事隔一年之後,中國官方真的找出當時十三名鬧事的混 混,全數槍斃,地方政府還拜託陳瑪蓮重新開業,她重回東莞繼續當她的娛樂城老闆。「我做了六年,很賺錢。」陳瑪蓮雲淡風輕說著那段往事。 這場轟轟烈烈的事業,直到陳國富的過世才告一段落。回台奔喪,陳瑪蓮每天為父親吃齋念佛,對人生有番新體悟,「我覺得那是個害人行業,我好像在做害人的 事,所以我打電話給大陸幹部,叫他們幫我把店收了……,我從此沒再踏進大陸。」陳瑪蓮沒有再回去,連宿舍留有的私人用品都請幹部直接處理掉,「店面和設 備,大約損失了一億元。」但她毫不後悔:「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非黑即白。」 她為自己的果決做出註解。 四十多歲回到台灣,她依舊沒閒著,一連開了六家素食餐廳。「父親過世後,我開始吃素,也把做素食業當做善事,生意最好的初一、十五,我還打對折,鼓勵大家來吃!」陳瑪蓮的創業生涯,直到五十二歲才算結束。 二○○七年,陳瑪蓮大哥陳志賢跟二哥陳志勇兵分二路負責鐘錶品牌的代理與自有路線,不過隔年遇上金融海嘯,各分店店長進貨意願也跟著低迷,倉庫的庫存也飆上高水位,價值高達一億元的存貨,占資本額一半,讓擔任公司財務的姊姊甚感頭痛,只能求助小妹。 「我答應姊姊,三個月之內處理掉存貨。」在外面走跳數十年,陳瑪蓮深諳「搏感情」的道理,她親自出馬拜訪全省分店店長,不但拜託「用力進貨」,還要求各家 店長共體時艱,同時用賺不到錢的超低售價加速去化。「一個月,我就清空所有存貨。」此時大哥陳志賢、二哥陳志勇在家族董事會開口,請陳瑪蓮坐上總經理大 位,「我們大董(陳志賢)和二董(陳志勇)都非常支持她。」副總經理闕子江表示。 一九五六年起灶於巷弄街邊的寶島,走的是傳統老派的經營風格,除了陳國富與家族成員,還得仰賴上百位老臣共同撐起;對於剛上任又走新派作風的陳瑪蓮,即使 董事會支持,但不少老臣卻是抱持觀望態度。「當時,我們其實很怕她的創新會趕跑老客戶。」在寶島鐘錶服務近四十年的技術總監倪明豐說。
企業總舵手 協助兄長,一個月清掉一億元庫存;換掉業績不好店長、讓修錶過程透明化。 陳瑪蓮一進寶島,有五分之一的店面處於虧損,她的第一刀,就是對這家老店進行破壞性改革。任務,是勸退那些業績不好又身兼股東的店長;做法,則是充分把握柔軟分寸,她擬定三個步驟:先找人協助經營、幫對方找專業經理經營,最後再柔性勸說對方交出股權。 當時,台北士林與東湖兩家店分別為一對兄弟經營,業績都虧損,陳瑪蓮先讓兩家店長對調,「我認為先從兄弟下手,比較有機會成功!」士林店的業績在交換店長後有了起色,東湖店卻仍一籌莫展。 陳瑪蓮據此勸退店長、並找來當時業績強的汐止店長入股經營,東湖店果然翻身,去年淨利逾四百萬元。她花兩年,讓二十多家店轉虧為盈,「現在的寶島分店,每年獲利沒過一百五十萬,就不算好。」陳瑪蓮說。 另一套創舉,是推動全省寶島通路都加裝能將零件放大百倍的「同步顯微」系統,將師傅正在拆解的手錶零件放大百倍呈現在液晶螢幕上,讓消費者能確保愛錶零件沒有被師傅偷換。 不過對老師傅來說,透明化代表修錶人的專業飯碗被攤在陽光下,當時有三分之一的店長拒絕配合。陳瑪蓮首先說服董事會成員,親自與寶島每區負責區域績效、商 品管理的委員溝通,再派委員跟管轄範圍的店長做溝通,「各區有自己的語言,委員才知道當地問題點,才能在各區貫穿執行。」「我當時還有模擬劇本彩排呢!」 陳瑪蓮當時為了說服剩下的店長,甚至與幕僚排演多套劇本,不接受說服的就調到其他店面觀摩,直到點頭為止。 「業績會說話!這兩、三年,已經沒有人對她有意見了。」倪明豐傳達出老臣對陳瑪蓮的看法;而在同業間,陳瑪蓮也逐漸贏得不俗口碑,ORIS台灣區品牌總經 理陳若蕎指出,鐘錶市場近年來經營環境變化甚快,「比起早先的寶島經營者,陳總做了更多的重要調整與變革。」「我覺得陳總是個相當熱情、有活力,相當願意 接受挑戰的人。」與陳瑪蓮認識多年的天梭表台灣區副總經理李倩表示,老企業要維護舊有傳統,又要有創新經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陳瑪蓮做到了。 三十多年前,她曾預言自己會重回寶島協助兄長,她兌現了;至於未來是誰接班,她引用聖嚴法師的話「接班是天決定」,「我本來就只是代理(經營寶島),我不戀棧(總經理)職位。 我是在替哥哥們做、替他們培養後輩。」「做到最好,然後再闖新局」,無論未來她會留在寶島或離開,形塑陳瑪蓮精采一生的這條強韌生命線,大概都不會有所改變吧!
撰文•黃家慧 |
2樓提及
全城圍攻BSD
不是保障市民, 而是保障銀行
3樓提及2樓提及
全城圍攻BSD
不是保障市民, 而是保障銀行
想了解你點解有呢個想法?
4樓提及3樓提及2樓提及
全城圍攻BSD
不是保障市民, 而是保障銀行
想了解你點解有呢個想法?
I MEAN CY 這次是保障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