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想想複合增長率,我發呆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keft.html
巴菲特做演講。他問聽眾:上個世紀,道瓊斯指數從66點漲到11497點。100年漲了174倍。你猜猜吧:平均每年的複合增長率是多少?好多人回答:30%!65%!

當然,他們都答錯了。巴菲特說:只有5.3%!

一個小數字,只要年復一年地複合增長,就很可怕!只要咱們中國的通脹持續下去,要不了多久,咱們每個人的月薪都會超過千萬元人民幣!

27年前,我到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上班。這27年,中國的貨幣供應量(M2)的複合增長率大致為21%。這可是天文數字!即使在目前"緊縮"和"穩健"的環境下,今年四月底貨幣供應量的同比增長率還達到了16.1%.這可是官方的數字。你不覺得可怕?如果不帶計算器,以後咱們還敢上街買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57

鋒菲複合緋聞經濟學:娛樂圈一次ST重組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9/146199.html

i黑馬:喜歡偷窺隱私、喜歡桃色新聞,而這兩者的結合,如果伴隨著積極的情感導向就會由緋聞轉化成緋聞經濟學,以完成兩只不再被看好的ST股票的重組,讓他們的收益最大化。“鋒菲戀”可以看成是一個很好的品牌重組的案例。

\“不知道,知道也不跟你們講。”接到記者電話,謝賢及謝霆鋒經紀人霍汶希都一律回絕采訪,“這是私事,你們想求證什麽。”並很快掛掉電話。

相反,王菲的經紀人陳家瑛卻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並為他們的複合祝福,認為畢竟是單身,這是他們的自由,但當問及是否是“藝人約拍”,不然倆人的親密照會曝光?她卻表現出很吃驚的樣子,說直到看到媒體報道,才知道他們複合的事,而且就風行工作室的跟拍一事她感到很氣憤,並表示在必要時他們會訴諸法律。

風行工作室單偉繼跟拍文章的三角戀在圈內引起巨大反響後,他們用4天時間跟蹤拍攝“鋒菲舊情複燃”照則引起了更大的爭議,有人認為他們的敬業精神可嘉,但曝光名人隱私的做法不僅有違道德也侵犯了“個人隱私權”。

但更多的人則覺得這是典型的“藝人約拍”事件,不然如此私密的照片怎麽會曝光,而且還會拍到80個小時的私密生活細節。

緋聞經濟學

孰是孰非,它無形中給持續升溫、人氣上漲的“鋒菲複合”潑了一盆涼水,熟悉娛樂圈炒作規則的著名策劃人小蔡就明確表示這不過是娛樂圈的一次ST重組,兩只人氣下滑的股票,在面臨殘酷的市場和公眾善變的壓力下,不得不利用大眾的弱點:喜歡偷窺隱私、喜歡桃色新聞,而這兩者的結合,如果伴隨著積極的情感導向就會由緋聞轉化成緋聞經濟學,以完成兩只不再被看好的ST股票的重組,讓他們的收益最大化。

章子怡與汪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汪峰借助章子怡超強的人氣,很快完成了由一個搖滾歌星向娛樂歌星的大轉身,他的出場費也由幾萬、幾十萬突然攀升到上百萬,而且每場音樂會的重頭戲就是表白對子怡的愛。

“鋒菲戀”也是強強聯合,回想十多年前,王菲與竇唯離婚,有人感嘆沒有竇唯操刀,王菲的音樂肯定大打折扣,而很快的“鋒菲戀”,讓王菲人氣大增,不僅甩掉了她與竇唯離婚的負面形象,還讓媒體看到了一個女性的強大,敢於追求真愛,盡管這個男生出道不久,還屬於娛樂圈的新生,但他星二代的出身使其未來一定不可估量,加之香港成熟的“造星機制”,很快把謝霆鋒這個新人送上了一線的位置,王菲不僅保住了天後位置,還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由流行歌手向女神的轉身。

他們的愛情由此成為佳話,這恰恰迎合了女性的愛情心理,不管是美醜、年齡大小,其實每個女人的心中都住著一位白馬王子:多金、帥氣又年輕,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女性卻因為各種條件制約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就只好借助偶像來寄托情思,所以當王菲敢於去追求小自己十多歲的男生時,不僅讓女人看到了希望,還讓女人覺得自身價值有所提升,因為現實婚配中總是老男人吃嫩草,而老女人泡小男生總是會不被看好,或者會認為是有所圖,感情不純凈。

當年就有娛樂評論人說謝霆鋒畢竟是一個新人,搭上王菲有助於自己的星途,然後在條件成熟後,再找與自己年齡差不多的女星,結果一語成讖。王菲還是王菲,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而是很快組織家庭,結婚、生子,人生如同一個陀螺,在轉了一圈後,他們又回到了感情的原點,這次又是王菲要出新碟,謝霆鋒有新的影片要上映,是巧合還是另有安排,這讓娛樂圈的是是非非很快放大成為一個社會事件:理智與情感,它不得不讓理性的人去懷疑複合的動機和感情背後的經濟利益。

而對於廣大女粉絲來說,它終究是一件高興的事,女神在45歲時,還可以找回自己的真愛,她的容顏沒有經歷歲月貶值,而是變得更有韻味,但對於男士來說,他們未必會相信娛樂圈里的童話,因為在這一切情感巧合的背後卻有不合邏輯的猜測。引用一媒體總編的原話:任何周密的跟拍也無法拍到倆人的隱秘臥室生活,甚至是親吻的詳細部位。

這些死灰複燃的情感,在粉絲們的合力下,很快轉化成媒體頭條,而頭條帶來的效益就是兩只ST股重組的勝利,很快,他們的片約、出場費等都會增加,這就是娛樂圈的價值鏈。難免會讓一些策劃公司用奇招取勝,甚至是用“惡俗”來炒作。

複出的背後

回觀這幾天娛樂版的頭條,幾乎全是與情感有關的八卦,當導演王全安嫖娼事件近乎央視遊街似的曝光後,很快激發了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對“人性”的討論和鞭撻,接著是姚晨的出軌事件,其前夫的爆料真假讓媒體圈再度沸騰,這些夾雜著隱私與人性陰暗的過度闡釋不僅滿足了公眾胃口,也很好地轉移了視線。不過,它也影響到新影片、新唱片的銷量,原因是其關註度在下降。

比如謝霆鋒9月上映的新片《一生一世》很快就被擠下娛樂圈頭條,其人氣節目《12道鋒味》收視率也在下降,這是一檔真人秀戶外美食節目,重在打造居家好男人形象,而謝霆鋒的美食“主夫”與好父親形象並沒有給節目帶來超人氣收視。

有人認為他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扮演好兩個孩子的父親,其經紀人於是通過微博暗示霆鋒想探視孩子、要照顧好孩子卻遭到女方拒絕。而張柏芝弟弟在微博爆料說不是女方不讓其探視孩子,只是因為男方太忙、有很多事情要做,還要忙著感情的事。

年初,媒體就傳出謝霆鋒借助巴黎時裝周與王菲私會,趙薇如何在暗中穿線讓他們感情複合,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都意在挽救王菲的人氣,但其新近推出的新歌《愛不可及》還是差強人意,有網友直呼失望,甚至感覺“歌後因長年吸煙,其嗓音已嚴重受損,最後不得不借助錄音室修音等方式來彌補,但還是不如從前”。

美人遲暮,這是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法則,但王菲就是王菲,她的經紀人團隊希望造就不老的女神神話,於是在她45歲生日時曬出“歌後素顏”,說是如同25歲少女,緊接著是一大堆文章寫女神如何戰勝時間、戰勝歲月,她將迎來新的事業、新的情感。

有網友隨後羅列出她複出時的一系列情感事件,結果發現她每次的複出幾乎都與結婚、離婚有關,莫非這次又會祭出情感的殺手鐧,又要結婚或者再戀愛?

無獨有偶,9月20日,媒體鋪天蓋地是王菲與謝霆鋒纏綿80小時的新聞與細節,這足以挑逗起公眾的好奇心與窺私欲。

王菲順利成為頭條女王。

有媒體朋友感嘆,唯有王菲可以活出自我,她在經濟獨立後,無需受經紀人、背後團隊左右,可以選擇自己的真愛,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榜樣的價值,她完全活出了自信。

事實果真如此嗎?

娛樂圈就一江湖

幾天前,記者還采訪了竇唯,他說他很享受現在的清雅生活,沒有太多的物質欲望,與高原住在一居室的房子里。他閑時就會到後海一家酒吧喝茶,而且一坐就是大半天。

問起他與王菲離婚的原因,他說兩人差距太大,他覺得他還是與高原更合適,兩人性情、愛好更接近,而且有相同的價值觀,盡管兩人會爭吵,但很快就會過去。

當年竇唯如日中天時離開樂隊,至今讓很多人不解。他說這其實與他一直想追求淡泊的生活有關,而王菲一直就愛熱鬧。

竇唯說他不能適應音樂圈尤其是娛樂圈的浮躁。在很多藝人看來,演藝圈就是一個大的江湖,每個藝人背後的經紀人、經紀公司組成一個利益體,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江湖地位,就不得不想辦法占據媒體的重要位置,這就不得不犧牲藝人的隱私、家庭等。

當年王菲為了在香港發展,不得不改名王靖雯,這是他很不喜歡的,隨後又要跟著經紀人的節拍來調整生活,這些都是他不喜歡香港娛樂圈的原因。

當年,他們拿他和王菲的離婚來炒作,竇唯至今對媒體還保持著距離。

究其原因,香港當年的娛樂圈遠沒有現在這麽開放,當年他們為了維護偶像聖潔的形象,甚至不能透露藝人的任何情感生活,劉德華就曾被隱婚多年,就連成龍也是隱婚多年後才公布自己的婚姻情況。

直到後來社會認知發生了變化,追星族的審美也在發生變化,他們由單一的“型男玉女”偶像崇拜向個性、實力派偶像轉移,香港的造星機制為了趕上這一變化,隨後策劃出了“居家好男人”、“個性女神”甚至是“大叔”形象,很多藝人才得以展示他們人性的一面。

王菲的離婚、結婚、再離婚,到追求比自己小的男人,這些都暗合了社會審美和情感的變遷,她由流行歌手向個性另類的實力派發展,每一段經歷,其實都在反映香港娛樂圈與內地流行文化的變化,人們的情感選擇和對待愛情的方式也變得多元。

而娛樂經紀公司正是利用了公眾求變的心理,他們把藝人的一次次情感危機轉化成眼球經濟,這就是娛樂營銷學,也是危機營銷學。

品牌分析師李光鬥研究明星經濟學多年,他認為能把情感、哪怕是負面的情感轉化成正面的新聞,這就是粉絲營銷學的最大學問,“往往公眾只會對表象感興趣,他們不會去深究這背後的動機,而經紀公司就是利用了粉絲盲目的心理,把私人情感放大成公共話題,從而完成藝人與消費者的情感認同,並最終實現他們的市場價值。”

挽救或者說是重塑藝人品牌,無疑通過個人隱私或者說是緋聞炒作是一條捷徑,因為它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激發起公眾窺探、探討等一系列好奇心,從而完成品牌的增值效益。

而王菲、謝霆鋒當是一個很好的品牌重組案例,它也適用於其他的商業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25

救市招數用盡 全球金融業大危機 負利率、倒閉潮、國債飆 複合災難三面夾擊

2016-03-07  TWM

全球金融業正面臨一場複合式風暴,或因長期低利造成獲利困難,或因原物料及油價崩跌,造成資產品質崩壞……,災難尚未結束,接下來的龐大增資需求,才是真正的暴風圈。

愛爾蘭詩人歌手克里斯迪博夫(Chris De Burgh)一九七九年的經典名曲《The Girl With April In Her Eyes》,描述一位期待著四月春天的女孩,無助地在寸草不生的荒野裡尋找溫暖的火爐,卻沒能熬過冰雪風霜的寒冷冬夜。這首歌的意境,如今是全球金融業的真實寫照。

在台灣,金融股已經吹了一整年的寒風,寒災從金融期貨指數能夠說明一切。去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台股上攻萬點的期盼中,金融期指來到一二七二點的高峰,此後一路走低,到了今年二月底最後一個交易日,剩下九二一點,跌掉二八%。整體金融股的總市值,從去年高點四.二五兆元,一度跌破三兆元,短短九個月,金融股股東的財富暴減一兆二千億元。

台灣金融股慘跌28%

香港一年之內燒掉12兆元如果台灣的金融股投資人覺得委屈,那麼不妨看看香港。恆生金融股指數過去五十二周的高點在四一五三六點,二月底收盤為二五四○八點,跌幅近四成,遠遠超過台灣的金融股指數二八%的跌幅。恆生金融成分股有十二檔大型金融機構,個個跌得鼻青臉腫。

其中,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中國的龍頭銀行,本益比都剩下四倍、股價淨值比○.七倍。對銀行股來說,「四倍本益比」、「股價淨值比○.七倍」,往往代表了重大的資產損失將陸續浮現,未來恐須大量打銷壞帳。

以工商銀行目前四千六百億港幣淨值、三三五八億港幣市值來看,市場投資人認為工商銀行帳上,至少潛藏一千三百億港幣、近新台幣六千億元的不良資產,規模著實巨大。

香港這十二家上市金融股,總市值從去年高點的七.二兆港幣,跌到剩下四.四兆港幣,一年之內燒掉超過新台幣十二兆元的財富,災情剛好是台灣金融股的十倍!

連位在赤道邊緣的亞洲金融中心新加坡,也沒逃過這波寒冬。新加坡有三家主要的銀行,以二月底的股價作為計算基準,星展銀行(DBS)自去年高點至今,股價下跌三三%、本益比剩下七.五倍、股價淨值比○.八四倍;新加坡華僑銀行(OCBC)與大華銀行(UOB)股價都跌掉二六%,目前本益比八倍,股價淨值比也都在一倍以下。

再往南走的紐西蘭與澳洲,也發生一件奇怪的事情。在紐、澳共有三百六十家連鎖店的大型電子通路商史密斯(Dick Smith),一月間突然破產,造成三千名員工失業,以及主要往來銀行澳洲國民銀行(NAB)與匯豐(HSBC)的重大損失。

澳洲國民銀行(NAB)近年積極整頓,規畫清理的海外投資清單很長,打算賣掉美國大西部銀行、賣掉保險子公司八○%股份,還啟動英國子公司CYBG上市計畫,找來號稱NAB史上最佳財務長德拉蒙德(Craig Drummond)擔當整頓資產的重任;但德拉蒙德卻孤臣無力可回天,只撐兩年,在今年二月遞出辭呈。

NAB的股價從去年初的高點四十元(澳幣)跌到剩下二十五元,跌幅近四成,但即使股價急跌已讓股息殖利率達到八%,分析師還是出具中立或賣出的建議,主要論點是,澳洲的房地產泡沫,似乎才剛要開始破滅。

如果香港、新加坡、澳洲的慘狀,還不能安慰台灣的金融投資人,那麼就來談二月一度引爆全球金融股災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德意志銀行的災難故事,擠滿過去幾個月的國際媒體。這個掛著德國名字、觸角深入全世界每個主要市場的金融集團,深陷在資產惡化、法律訴訟纏身、資本適足率不足的多重併發症中。

去年七月,董事會從瑞士銀行(UBS)挖角了以重整銀行著稱的英國人克萊恩(John Cryan),到法蘭克福總部擔任執行長。克萊恩上任不到三個月,就宣布史上最巨額的單季虧損:六十二億歐元,相當於新台幣二千三百億元。

筆者曾經在去年十月中旬報導過德意志銀行的改革計畫,當時公司股價從三十四歐元跌到剩二十六歐元,而且已經反映了六十二億歐元巨額虧損的新聞,但是從去年十月中旬至今,德意志銀行的股價繼續如雪崩下跌,最低跌到每股一三.○二歐元。

這個代表德國榮耀的龍頭金融集團,總資產逼近兩兆歐元,是台灣所有銀行總資產的兩倍。如此龐大、堅實的德國榮耀,現在已遭到媒體質疑可能倒閉。

不只德國,「系統性風險」的烏雲正籠罩在歐洲上空。二月以來,先是瑞士信貸宣布去年業績,出現○八年來的首度虧損;接著,英國渣打銀行也宣布去年結算虧損十五億美元,為二十七年來最慘。

另外,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已連續八年虧損,去年八月英國政府賣出五.四%的持股,賣價竟然比○八年金融海嘯時的入股價格還低。匯豐銀行則早在去年六月,就宣布裁減全球五萬名員工,還要重整、關閉、出售獲利不佳的部門。無怪乎歐洲媒體會說,德意志銀行的危機,「只是歐洲金融業者的冰山一角!」

歐洲銀行經營危機

三萬金融人員淪失業族

歐洲銀行的經營危機,迫使公司不斷裁減部門,解雇員工。

去年十一月,渣打銀行宣布解雇一萬五千名員工,七個員工就有一個必須走路。如果把各銀行裁員人數加總,光是歐洲就有三萬名金融從業人員淪失業族,而全球去年丟掉工作的銀行員,則已逾十萬人。

儘管歐洲各大銀行自身搖搖欲墜,但公司的證券分析師們仍然盡忠職守。其中,德意志銀行與巴克萊銀行分析師近期分別對墨西哥政府發布債務暴增警訊,則讓這一波金融冷氣團的半徑,擴大至中美洲。

墨西哥因為油價下跌,政府收入減少,政府負債已逼近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五二%,分析師警告,墨西哥政府債務已經創下一九九六年來的最高峰;而在前一年的九五年,墨西哥曾發生嚴重的資金外逃,差點拖垮花旗銀行等一票華爾街巨鱷,這一次,金融崩潰的陰影再度籠罩中南美。

墨西哥總統在二月底宣布,今年將要大砍七十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二千四百億元的政府支出;但是巴克萊銀行還是發出紅旗,說如果經濟繼續下沉、政府稅收再減,墨西哥的政府負債可能不降反升,觸發新一波的危機。

市場擔心的,就是這種「新利空源源不絕」的詭異現象。就像正受油價崩跌摧殘的俄羅斯,一月間,政府突然宣布「對外工業銀行」(Vneshprombank)的執照「暫停」;這家銀行的負責人是總統普丁的禁衛軍,在政府重大政策都出了大力,大手筆貸款給相關項目;但去年被發現有高達二十五億美元的壞帳「黑洞」,迫使普丁壯士斷腕,關掉這家自己親信經營的銀行。

俄羅斯已經陷入第二年的經濟衰退,更是油價重挫的最大受害者,普丁政府今年的財政預算用每桶五十美元做規畫,就得承受占GDP三%的財政赤字,不論敘利亞是否停火、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凍產協議能否執行,普丁政府的財政都在急遽惡化,預計今年就會把過去十五年累積的石油財富消耗殆盡。

俄羅斯政府在停止了兩年後,最近宣布要在歐洲金融市場恢復發行公債,籌資目標是三十億美元;但是美國國務院立刻發出警告,堅持還在金融制裁期間,美系銀行不宜參加俄羅斯政府債券的籌資。

需金孔急的普丁,最後的金主就是北京,去年底對外工業銀行搖搖欲墜,公司就曾經宣布向中國國家發展銀行籌資十五億美元,這次發行三十億美元的政府公債,能否成功也得靠北京。

整體而言,這次全球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是多發性的併發症,也是金融海嘯後各種救市手段用盡的後遺症總合;歐洲銀行或許受到長年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導致獲利能力大消退;拉美、澳洲和俄羅斯等原物料出口國的金融業,則受大宗物資、原油價格重挫,造成能源公司、原物料公司集體倒閉浪潮衝擊。

其中,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因過度仰賴石油銷售,最終導致國家債務暴增,出現史無前例的國家集體倒債風險。當然在通貨緊縮壓力下,銀行倒閉本就是難以避免的代價。

還有未爆彈

北京債務恐一夕狂飆

台灣相對其他國家,災情其實還「只能算輕傷」。放眼世界,那些股價跌到淨值○.七倍、甚至○.六倍的金融股,多半都意味著未來將有大量不良資產浮上枱面;而且,從德意志銀行到中國銀行,都有金額巨大的增資必要。

銀行增資的需求,將在今年陸續成為媒體聳動的標題,例如,《市場觀察》(Market Watch)專欄作家史蒂芬(Craig Stephen)今年一月提到,北京政府大力清理經營不善的國營企業,恐導致三成的國企瀕臨破產,壞帳金額高達人民幣二十三兆元(中國財政部去年九月公告國營企業的負債餘額為人民幣七十七兆元)。

類似人民幣二十三兆元壞帳這種匪夷所思的天文數字,可能只是開始。以預測中國影子銀行一戰成名的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就在她的報告中說,未來三年,中國的銀行「可能需要七.七兆美元的新資本」,天價的增資會造成北京政府債務一夕狂飆,甚至迫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放棄對部分銀行的救援。

嚇到沒?雖然很多保守投資人看到跌深的金融股股價,都覺得似乎是撈底的時機;但,如果了解到全球的主要銀行都面臨龐大的增資壓力,在真正的增資需求浮上枱面前,大家恐怕還是得謹慎為上。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17

Paypal在華遇勁敵 不排除與速賣通“複合”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518.html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切取決於進取的時機和需求。Paypal的18年歷史多少詮釋了這種東方思維。

“如果有雙贏的機會,不排除與阿里的速賣通重新建立合作關系。”上周,國際支付平臺Paypal北亞區副總裁兼總經理胡柏迪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態。當時,這家“外來和尚”剛宣布了針對中國的“新支付”品牌活動。

行動和語言都在傳遞一個積極信號,在脫離母公司eBay後,Paypal要以更加開放和主動的姿態深耕中國市場。鞏固多年來在華打下的跨境出口支付根基是接下來的一條主要路徑,另外一條旁枝是抓住海淘機遇,拓展C端消費者。2B、2C都在進攻。

在線下移動支付市場已被支付寶和微信霸占、即使Apple Pay也沒啃動這塊骨頭的現實下,沒有中國第三方支付牌照的Paypal瞄準跨境2B出口和海淘布局,可謂揚長避短之策略。但在蓬勃的電商跨境貿易中,圍繞支付的戰鬥才剛剛打響。

分拆後的開放姿態

Paypal的中文名字叫貝寶,不失可愛與貼切。在古代,中原地區稀缺的貝殼曾一度被作為交易工具,Paypal做的也是支付的事。但在國際市場,人們耳熟能詳的是“Paypal黑幫”,一群在高中時就研制過炸彈的矽谷創業者,充滿殺氣。這幫人2002年離開這家公司後創辦了特斯拉、領英、YouTube等。

1998年,還沒有形成“從零到一”思維體系的彼得蒂爾趕在電商發展初期創辦了在線支付工具Paypal。4年後,時任eBay掌門人的惠特曼買下了它,當時支付寶還沒出世。Paypal開始了一場隨eBay周遊世界並紮根當地消費者的漫長旅程。

這場旅行中,Paypal開始與中國產生螺旋式上升的交集。2010年,阿里面向海外中小買家的出口電商平臺速賣通(AE)上線,並隨後對接了Paypal。但僅過了一年,雙方的緣分終止了。當時,上升勢頭不錯的速賣通與eBay在中國開展的業務高度重疊競爭,由於當時的Paypal仍在eBay懷抱中,這場分道揚鑣也被外界視為情理之中。

去年7月,Paypal從母公司分拆重返納斯達克,估值甚至超過了eBay。互聯網金融的熱度讓全球燥熱。大洋彼岸,當時成立10個月的螞蟻金服集團正加速向各個場景突飛猛進,估值一路飆升。

眼下,從eBay分拆後的Paypal姿態已十分明確,與支付寶類似,是獨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它在中國市場放手一搏的機會來了。該公司北亞區副總裁兼總經理胡柏迪在回答本報記者的提問時說,如果有雙贏的機會,未來再次與速賣通合作是可以想象的,但他沒有透露兩家私下里是否有過溝通。

事實上在阿里系之外,洋碼頭、小紅書、什麽值得買等做跨境電商的中國公司都已是Paypal的客戶,這些公司的業務與速賣通不同,它們做的是零售進口電商,面向的是C端海淘用戶。

只要掰著手指數一數,眼下用於跨境支付的工具就不下20種。除了傳統的Visa和Master信用卡、西聯國際匯款等,還包括MoneyGram、CashPay、Moneybooker、Escrow(國際支付寶)、WebMoney等。無論對於速賣通還是Paypal,擺在雙方面前的都是一個開放選擇的牌局。但至少胡柏迪認為,從eBay剝離讓PayPal有一個很大的機會與不同的平臺展開合作。

啃動中國市場

以前中國人對Paypal的印象多固定在一個網頁版的在線支付工具上,但在英美市場,它對線下移動支付市場的快速拓展已經和Apple Pay構成了競爭。2015年,Paypal全球一共處理了49億筆付款交易,其中有28%是在移動端完成的。“Paypal現在收購的很多是做移動支付的公司。”在Paypal做中國市場拓展的負責人李秋林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比如以8億美元賣給Paypal的支付網關Braintree就在幫助前者拓展移動支付市場。在美國,Paypal對接了很多線下商戶,這個布局路徑與眼下支付寶瘋狂地對接國內的超市、便利店、餐館,以及日韓等熱門旅行地的商戶的行為殊途同歸;Paypal也在信用卡習慣濃厚的英美兩國市場推出了Paypal Credit服務,類似於螞蟻花唄。可見,Paypal與支付寶、Apple Pay等工具的競爭正越來越趨同。

盡管Paypal方面未能在采訪中透露中國市場的營收占比,但一方面隨著華為、小米等國產3C商品的海外需求度上升,以及海外市場對中國服裝等傳統品類的旺盛購買需要,都在催促著這家尚未在中國C端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強知名度的外來品牌:加快腳步,更接地氣。

對於出口業務自身占比近九成的B2B領域,Paypal剛剛推出的服務升級方案包括簡化外匯兌換流程以提升商戶資金周轉率;將現有的美元對人民幣提現業務拓展至歐元、英鎊、澳元等多幣種;並將線下商戶服務團隊鋪設到杭州、青島等10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

昆山一家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上做禮品出口業務的老板楊超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促成交易後,他會推薦買家使用Paypal付款,告訴對方一個註冊了Paypal賬戶的郵箱,對方打款後2分鐘就能收到,他看中這種方式的便利性。

在C端,當支付寶與微信不惜用巨額補貼培養中國消費者的線下手機付款習慣時,Paypal正在設法拓展中國的“千禧一代”(18~34歲)海淘用戶,服裝服飾、化妝品、食品等是這個群體的消費者最熱衷的海淘品類。顯然,在補貼的中國式風氣下,Paypal也開始入鄉隨俗,並透露今年下半年將推出返現活動。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在眼下已進入戰國七雄時代,天貓國際、網易考拉、洋碼頭等均在拼命擴張品類,但仍有一部分消費者喜歡在國外品牌或電商官網上直接購買商品,他們喜歡用信用卡或者Paypal付款,這部分消費者的口碑傳播將是Paypal拓展國內C端用戶的一個“擴音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517

老人的天空 | 年複合增長率達18% 康複醫療產業真的好賺嗎?

哪怕是在最火熱的醫療資本市場,康複醫療也屬於尚未被投資人深度挖掘的“處女地”,這一點從估值上可以略見一二。

“盡管有資質、配備完善體系的優質標的很少,但相比較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門診,康複醫院的收購價格目前還比較合理,對於大多數機構來說,現在都還處於‘養魚’階段,大家都還在探索怎樣的商業模式才可以盈利。”高特佳投資高級研究員張天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不久,這家機構以千萬級別的代價拿下了一家康複機構的控股權,在醫療服務的並購領域,這屬於很便宜的價格。

不知道怎樣盈利,但也要花錢介入,對於醫療行業的投資者而言“花錢買門票”的這一行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看中老人經濟在中國未來的巨大市場。

根據興業證券此前的一項研究顯示,作為老人經濟的其中一環,僅僅在康複醫療領域如果按照基本滿足我國康複需求的水平測算,則市場規模將會在1000億人民幣以上。據預測,至2023年,我國康複醫療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03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不低於18%。

激增的市場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的統計,2015年,中國有2.2億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潛在需求巨大;目前60~70周歲的低齡老人占55%;其中60~65周歲的老年人達7814萬,占35%,他們具有旺盛的養老需求和較強的消費能力;隨著人均壽命不斷延長,“剛需”群體日益壯大,80歲以上高齡老人達2400萬;此外還有失能老人近4000萬,患慢性病老人近1.5億,都也屬於巨大的“剛需”群體。

“康複醫療目前的服務對象以老年人為主,主要的病種包括骨科康複、腦卒中護理、心臟病護理、老年癡呆等幾類。”張天靜告訴記者。

以常見老年病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為例,這是一種在中年時期出現衰老征象的進行性大腦變性的疾病,臨床上以進行性癡呆為主要特征。

據我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協會的數據,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里,我國的阿爾茨海默病人數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193萬人發展到了2010年569萬人。病人數量位居全球第一,同時也是全球病人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不過在這其中,僅有21%的病人得到了規範的診斷治療。

“一開始誰也不願意把父母送到康複機構來,親戚朋友都會覺得你很不孝。”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一位阿爾茨海默癥的家屬表示:“可如果不送,我們又真的沒有能力去照顧她,就算一個人不上班,天天在家看著都照顧不過來。”據他透露,在家人決定將老人送至康複機構之前,老人已經走失過兩次。

在這家康複機構,老人每個月的看護費用需要1萬多,這是他們全家人走遍北京後找到的最便宜的接受阿爾茨海默病人的康複機構了。

“普通的養老院,不具有醫養結合功能的是不能夠接收阿爾茨海默的病人的。公辦的福利院很難進;至於護理院,按照規定也需要長期臥床的病人才可以收治,這些病人達不到這個標準。”阿爾茨海默病防治協會會長王軍向記者透露,目前在民政部登記註冊的4萬多家養老機構,真正具備養老資質、可以接收這些病人的還不到20%。

價格是最大的問題。

老人一個月的退休金3000元全部交給醫院,大兒子和二兒子每人每個月給6000元,而二兒子自己的月工資才4000多元。

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14年底,中國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數量達到了3500萬~4000萬,在這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達到了2400萬,歸屬於低收入人群的數量為2300萬。

一邊是隨著老齡化不斷激增的需求市場,另一邊是受困於盈利,遠遠不能達標的供給市場。根據國家衛計委2012年數據,目前我國僅有322家康複醫院,其中城市206家,農村116家,這意味著全國600多城市中一多半仍未擁有康複專科醫院。

專業人員的缺乏是另一個核心問題。

根據興業證券研究所的統計,目前我國康複醫師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約0.4:10萬,而發達國家該數據則達到5:10萬,兩者相差12.5倍。如果按照衛生部要求,我國二、三級醫院共需要康複醫師5.8萬人、治療師11.6萬人、社區綜合康複人員90.2萬人,是現有康複人才的10倍以上,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背不起的負擔

根據全國老齡委公布的數據,在未來,中國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率將高達70%。北京市民政局的統計顯示,目前全市70%的老年人退休金為3000元上下,而一旦癱瘓,這些老人每月的護理、調養費用至少需要7000元,上萬元的消費也很普遍。

比如一種從日本進口的阿爾茨海默治療藥物安利生,在最貴的時候每周7片的支出是518元。王軍告訴記者,這在一線城市尚歸屬於醫保報銷範圍,但在很多二三線城市就只能自掏腰包。

在北京,目前北京全市的養老院床位約為8萬張,這其中,歸屬於公立養老院的幾乎沒有一張空置的床位,但私立康複醫院的空置率卻高達50%。

“民營的康複機構寧願床位空著,也沒有辦法降價,因為收治這樣的失能老人成本價就是一萬多。”一家外資養老護理機構庸柏匯老年護養創始人之一的海燕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那麽,公立的養老院為何只收四分之一的價格?

除了原本的基建費用、設備設施較民營養老院大幅便宜之外,來自國家、省級、市級甚至區縣的各級補貼成為了這些公立養老院得以維系的重要原因。

盡管如此,對於大多數的養老院來說,現狀依舊是入不敷出的。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已經有包括泰康人壽在內的8家保險機構相繼進軍老年護理產業,總投資額超過300億。但遺憾的是,這些民營的養老康複機構如今幾乎全部處於虧損狀態。

海燕向記者透露,自己已經做好了前幾年不能賺錢的準備。

“樓宇建設、設備投資已經超過了一、二個億,此外,更貴的是人力成本,除非第一家機構做出口碑,開成連鎖的形式,否則成本難以下降,沒有辦法賺錢。”海燕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從醫院、學校里招了很多護士,來進行專門的培訓。目前國內還沒有老齡學科這個專業,一名護理人員我們需要培訓2~3三年,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力的成本比硬件還要高。”海燕表示。

按照國際上的普遍要求,照顧這些失能老人所需要的護理人員比例是2:1,也就是兩個護士照顧一個老人,但目前國內能做到的情況只是1:10,10個老人才分得一個護士。

最難賺錢的“朝陽產業”

據國家社科基金《養老消費與養老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測算,2015年中國老年市場規模達1.87萬億元,其中養老產業規模達4900億元;到2050年中國老年市場規模將達48.52萬億元,養老產業規模將達21.95萬億元,預計老年市場和養老產業分別將以9.74%和11.48%的年增長率高速發展。

把這一市場劃歸為朝陽產業一點也不過分,以中美人均消費差距為例:截至2013年,美國康複醫療市場規模在200億美元左右(人均80美元),若包括長期護理在內則有2000億美元;而同期,我國國內康複醫療市場規模僅有200億人民幣(人均15元人民幣)。此外,預計至2030年,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將高達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複治療。

但大多數的老年人並沒有足夠他們“富裕養老”的保險和存款。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指出,目前,在我國依靠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退休後拿到退休前60%~70%的工資水平,能確保基本養老,但難以解決老人醫療護理等方面的費用支出。平均養老金達到2200元,但這點養老金不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因為進入老年階段後老年人將面臨大筆的醫療費用支出,包括門診費用、自費的醫療費用等。

孫潔認為,如果老年人想維持更好的養老生活質量,更多還要靠補充養老保險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以及商業壽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20

風口!複合年均增長17.9%,市場規模2000億,涉及企業不計其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1/160117.shtml

風口!複合年均增長17.9%,市場規模2000億,涉及企業不計其數
王翔宇王翔宇

風口!複合年均增長17.9%,市場規模2000億,涉及企業不計其數

所謂跨境醫療,即通過出境的方式,以醫療護理、疾病與健康、康複與修養為主體的旅遊服務。

本文由以太資本(微信ID:xuetang2014)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翔宇。

跨境醫療的行業概述

所謂跨境醫療,即通過出境的方式,以醫療護理、疾病與健康、康複與修養為主體的旅遊服務

跨境醫療的誕生主要是由於醫療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差異化配置所導致。全球範圍不同國家地區有著自己不同的優勢項目。拆開來看,主要分兩類:

1c1368af56bfde67d45ba6f44c65144c

▲(跨境醫療目的地圖譜)

1/ 是去醫療資源好、技術服務水平高的地方,享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主要以醫療水平發達的歐美國家,以及服務水平到位的日韓為代表。選擇此類醫療服務的用戶,普遍追求醫療資源的優質性,對距離和價格成本敏感度不高。

2/ 則是去藥物、服務價格較低,或是能滿足某些特殊醫療需求的國家。

這個則以快速上市仿制藥的印度、新加坡、試管嬰兒可選擇性別的泰國為代表。此類國家一般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使得整個看病買藥的開銷更小。選擇此類醫療服務的目標用戶或趨向於更加低廉的醫療成本,或特殊訴求意願強烈。

由此可見,跨境醫療的受眾不一定都是金光閃閃的高端客戶;不同國家不同的服務特征,對應的用戶群體自然也具有不同屬性。

跨境醫療的具體服務項目包括醫療護理、疾病治療、康複、修養等醫療服務,甚至部分境外遠程會診也涵蓋在內。

長期以來,醫療行業都存在供需不平衡、信息不對稱、看診不細致、服務不到位等痛點。與跨境相結合之後,則又增加了從醫療信息收集、簽證咨詢辦理、預約、翻譯直到國外生活、旅遊服務等等環節,形成了跨境醫療「一站式」服務的長鏈條;在這個流程中,出國前的預約、醫學顧問協助國外專家進行評估等也存在著因資源匹配、專業度服務不到位導致的各式問題。更因此賦予各類跨境醫療機構大量機會,是初創企業切醫療行業的好入口。

d273844771960229245e8467fed030e1

▲(跨境醫療產業鏈條)

跨境醫療的模式分析

據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研究顯示,2019年,全球醫療旅遊市場規模將由目前的100億美元上升至300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達到17.9%,涉及企業更是不計其數。

總體來看市場上的玩家主要分為如下三大類:

1/ 互聯網跨境醫療服務平臺

這其中也可以拆為兩類。

一類是平臺型,自己做跨境醫療互聯網服務平臺,聚合全球醫療行業資源、行業訊息,接入各類服務,完成交易閉環。

另一類是拓展型,自己本身便是互聯網醫療的玩家,有流量資源,導入跨境醫療服務來增加部分的拓展型收入。

d4950b6dd23f4db3c68b952424dbf67c

▲(互聯網跨境醫療服務平臺代表企業)

2/ 傳統跨境醫療服務機構

傳統的跨境醫療服務機構起步較早,數量較多,是該市場最早的一批玩家。有以深服務為主打占據高端用戶的,也有體量有限依靠差價做純生意的。部分突出的傳統機構不斷優化線下服務的同時,也在搭建線上平臺,只是目前仍以線下服務為主要優勢。

d5e008ab9a048252d47968321cdc2e1d

▲(傳統跨境醫療服務機構代表企業)

3/ 海外跨境中國辦事處

在整個跨境醫療的大盤子里,也存在如梅奧醫學中心、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等海外醫院中國辦事處。但是,海外醫院中國辦事處囿於本地落地運營的高成本(如「梅奧醫學中心」主要采取了和「盛諾一家」合作的打法),創業公司較難涉足。故而,在此便不展開討論。

在整個跨境醫療過程中,能否根據客戶的身體狀況和實際需求,提供更專業、細致的服務,將客戶所需的醫療資源對接到位,是跨境醫療服務的核心。因此,跨境醫療是資源導向的服務業

一如大多數服務業的邏輯,「一分錢一分貨」;不同的收費標準之下,所提供的服務也會有對應差異。但是,在整個流程當中不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依舊是樹立競爭優勢的題點,用價格吸引部分用戶應是題中之義。故而在該邏輯下,用互聯網手段介入,聚合全球醫療行業資源,並壓低了價格的「春雨國際」也無怪乎能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其在2015到2016年間快速完成三輪融資,迅速成為該領域的一個新標桿。

據融資事件披露信息分析,目前早期市場中的初創項目主要有兩種打法:

1/ 利用高性價比的產品輻射更多用戶

此類項目旨在以更互聯網的手段、更平臺化的形式推進跨境醫療,主要以2015年5月獲得天使投資的「唐仁健康」、 2015年11月獲得天使投資的「麻省醫療國際」、 2016年4月獲得天使投資的「翳安健康」以及2016年5月獲得天使投資、8月快速完成 pre-A輪融資的「樂生醫療」等為代表。

其中,「樂生醫療」基於移動互聯網社群粉絲的運營,打造專業的樂生備孕營,降低獲客成本,沈澱用戶;「翳安健康」通過每日監控港澳各醫療機構價格,篩選出最優質的合作方;「麻省醫療國際」以「b2b2c」為模式主打遠程會診,增加用戶黏性,降低獲客成本;而「唐仁健康」則通過搭建跨境醫療資訊平臺,提供免費、透明的資訊服務。

2/ 以服務為主打占據高端客戶

此類項目或專註於嚴肅醫療,只與海外權威醫院合作提供高端服務,或直達境外高端醫院,簽約海外頂級醫生,再或以健康醫療旅遊為特色;總之,相較「春雨國際」,該模式以服務為亮點,主要以「盛諾一家」、「厚樸方舟」以及「優翔國際」等項目為代表。其中,除「盛諾一家」於2014年在風險投資市場上拿了紅杉資本的1000萬A輪融資之外,其余各家在融資上均無太大動靜。

跨境醫療的創業機會

我作為醫療領域專精FA,對行業的整體判斷結論為:整個跨境醫療市場的規模和增長速度相當可觀,但目標市場和整體市場會存在一定的區別。例如,在細分對應國家、對應醫療服務,以及對應目標消費者的特征後,又會進一步縮小真實的目標市場。

對行業競爭的判斷結論為:創新的窗口期非常短。對於同一個方向的項目,如果有幾家規模已經做大,而後來者如果沒有明顯的差異化,則不會有太大機會。

如上所述,在跨境醫療前景廣闊但目前競爭激烈的條件下,我結合經手的項目以及對醫療行業在創投市場中的經驗判斷,認為新入局的初創企業在以下三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市場機會——

1/ 在部分較大且未被占據的細分市場內有較深積澱的

比如,剛完成A輪融資的「康安途」,其以印度的丙肝仿制藥為切口,位列細分市場第一;之後將逐漸擴大,做全球化布局,將各地的客戶導入印度市場。

2/ 能夠從海量的用戶當中篩選出具有跨境醫療需求的人群

這就需要項目在篩選成本和流量成本上具有優勢。目前來看,流量成本可以通過背靠一些相關領域的大公司獲得較強優勢,而篩選成本尚未找到較好標的。歡迎大家推薦。

d1e6f4e0edab00ace35b9efd89c341eb

3/ 打造會員制的高端醫療俱樂部

此類項目對標日本的RT/GHC集團。國內的「盛諾一家」和「厚樸方舟」目前都采用訂單制的形式,但部分高凈值客戶有較強私密化、定制化、專屬化的需求,其中或存在差異點可供挖掘。但需要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有極強的獲客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cdad1a5ffc4a83451f7957e9acf91046

關於跨境醫療的未來,借鑒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中提到的預測方式,興許最終實現的便是全球醫療資源的更有效配置。至於實現路徑,就讓時間給予我們答案吧。

跨境醫療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29

【商貿】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複合增速是沃爾瑪3倍——Costco:“極致低價”+“尖貨”策略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521&summary=

【商貿】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複合增速是沃爾瑪3倍——Costco:“極致低價”+“尖貨”策略

Costco:大賣場後起之秀的逆勢成長路徑


Costco(好事多)是美國目前最大的連鎖會員制量販超市,公司成立於1983年,1993年收購老牌倉儲超市PriceClub,1995年登陸納斯達克,1993年與老牌倉儲超市PriceClub合並成Costco,1997年合並公司更名為Costco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到2009年成為全美第三大、世界第九大零售商。截至2015年,公司已在全球七個國家設有686家的分店,收入規模1180億美元,凈利潤23.8億美元,成為沃爾瑪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相比於20世紀60年代成立的本土老牌超市巨頭(例如沃爾瑪、塔吉特、凱馬特等),Costco是美國大賣場中絕對的後起之秀:即便是1993年完成了對PriceClub的收購,公司的營業收入規模僅為141億美元,同期沃爾瑪剛剛經歷了從區域龍頭到全國霸主的十年快速擴張(1980-1990),收入規模是Costco的三倍,體量上的差距使得Costco在一開始就不具備和巨人正面競爭的能力。Costco之所以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正是因為和沃爾瑪走了差異化的路徑,從而創造顛覆性的低價優勢,在經濟低迷期逆勢反超。公司黃金發展期是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這一時期沃爾瑪等老牌大賣場紛紛進入了低增速階段,在2008-2015年沃爾瑪複合增速已經降至2.5%,而Costco仍然保持了7%的穩健增長。



2010年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Costco的投資價值開始展現,這一時期沃爾瑪的ROE開始觸頂回落,然而Costco卻在穩步上升,到2015年首次達到20%以上,超越沃爾瑪。資本市場也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其TTM估值保持在20-25XPE,市值在2010-2015年間從243億美元上漲到613億美元,漲幅高達152%。



1.沒有最低,只有更低:Costco的極致低價策略


超市大賣場作為成熟的零售業態,在美國已經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其商業邏輯並不新穎,核心在於通過供應鏈效率提升,降低運營成本,進而降低商品價格,保持對競爭對手的價格優勢,快速搶占市場份額。Costco的創新之處在於,並沒有完全遵循本土老大哥沃爾瑪的發展路徑,而是開辟了“會員俱樂部+深倉儲賣場”的全新商業模式,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會員制+深倉儲”的模式下,Costco聚焦中產階級,在精選的爆款商品上實現巨大的銷售規模,從而獲得極致的價格優勢。奉行“天天低價”策略的沃爾瑪,平均毛利率在20-30%,而將“永恒的便宜”設為座右銘的Costco,毛利率長期嚴格控制在14%以內。極致的低價優勢,建立在會員粘性和規模效應的基礎上,而非單純燒錢,Costco的費用率長期穩定在10%左右,凈利率保持在2%左右。



從1998年至今的17年間,Costco門店數從292家增長至686家,年複合增速約5%;銷售額從243億美元到1162億美元,凈利潤從3.97億美元到23.4億美元,營收和利潤複合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內生增長與外延擴張並行。回顧Costco的擴張歷程,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後開始嘗試海外市場,1994年首次進駐韓國,2009年進駐澳大利亞,之後是英國、西班牙等,目前海外市場收入占比已經達到27%。不同於傳統巨頭早期的粗放式擴張,Costco在擴張節奏上顯得更為謹慎,運營費用上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2.低價的秘密:精選暢銷商品,形成規模和周轉優勢


Costco雖然是一家大賣場,但上架商品種類少的驚人,SKU數量一再減少,目前提供約3700個SKU,和傳統老牌賣場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沃爾瑪管理SKU數高達9萬)。“龐而不雜、精選熱銷”的選品策略似乎是賣場業態中劍走偏鋒的做法,卻是Costco極致低價的核心所在。在每個品類精選2-3個暢銷爆款,幫助消費者形成決策,舍棄傳統賣場龐大的長尾商品,保證每一個SKU的快周轉和大庫存。從會員反饋來看,大多數消費者都習慣對精選特價商品做一次性大批量采購。


在這種商品管理的思路下,Costco篩選出的每一款SKU都實現了“大庫存、快周轉”的目標,加上深倉儲的模式(超市自身配備重型倉庫)的配合,Costco在存貨周轉效率和采購議價能力上都顯著領先。


1)運營效率卓越,費率管控在業內最低水平。Costco十年來的存貨周轉天數不斷降低至30天左右,遠遠低於沃爾瑪45天的水平;極致的周轉率創造了驚人的費用管控優勢,十多年來的銷售管理費用率穩定控制在10%左右,波動範圍極小,是塔吉特、沃爾瑪費用率的一半不到。


2)超大批量的采購、快速的付現周期,使得公司和品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極強:一方面能夠以最低價格進貨,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買斷部分商品,讓Costco成為部分“尖貨”在市場中上的唯一銷售渠道,這兩點吸引會員規模不斷壯大。



除了精選商品,Costco始終踐行深倉儲模式以確保高效運營。早在1993年公司收購批發倉儲會員超市PriceClub,深深植入了倉儲超市的基因。早期倉儲賣場和大型儲貨倉庫完全融合,商品多以大包裝的形式擺放在超級屋頂下的鋼制貨架上,通過儲銷一體減少了中間存放和二次運輸的費用,同時在鼓勵會員大批量購買的過程中加快了商品銷售速度,提高了資金周轉速率。


在擴張過程中Costco不斷投入物流體系的建設:所有門店都配有倉儲面積以加深倉庫面積,並在網點擴張過程中嚴格跟進相應的物流中轉倉庫的配設。截止2015年末,公司共有23個大型物流中轉倉庫以支持686家門店的運作,中心倉庫數量/網點數量的比率穩定在30左右;營業面積/物流倉庫面積比率穩定在10.5左右。



3.卓越的成本控制:人效坪效最大化,營銷成本最小化


Costco嚴格遵循將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整體費用率不到10%,幾乎是所有同行的一半,主要得益於:


1)極少為自身產品做廣告宣傳,營銷成本幾乎為0,優質低價商品和會員口碑相傳成為最好的廣告,節省的費用最終讓利於消費者;


2)Costco崇尚“精簡員工、高薪激勵”的薪酬策略,伴隨著銷售規模的增長,人員數量不增反降(2002年將員工總數從8.6萬精簡至5.5萬),單店員工數僅沃爾瑪一半,而人銷幾乎是沃爾瑪的5倍。同時由於SKU數量少,避免了長尾商品對經營面積的無效占用,坪效顯著提升,約為沃爾瑪的兩倍多。



盈利的奧秘:圍繞會員制的經營之道


1.商品引流而不盈利,會員費利潤貢獻率超過70%


我們分析Costco的收入構成,2015年總收入1162億美元,其中商品銷售1136億美元,會員費收入25.3億美元,整體毛利率為13%,剔除會員費的商品銷售毛利率為11.1%。在如此不可思議的低價基礎上,Costco仍然能夠實現2%的凈利率,會員費成為最重要的盈利來源。2015年會員費占收入比2.2%,占毛利比超過15%,而在利潤總額中的貢獻比例超過70%。


會員規模的持續擴大,用戶粘性的不斷加強,推動Costco營收利潤的穩定增長。截至2015年末,Costco會員總數達到8130萬,這一數字和AmazonPrime會員規模相當,占到美國3.2億人口的四分之一,著實令人驚訝。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會員費從2004年的9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25.3億美元,複合增速約9.2%,高於會員數量的複合增速6.1%,意味著年費也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Costco美國本土會員的續簽率高達91%,充分表明其在美國受到的廣泛認可。



Costco早期服務於批量采購的企業客戶,隨後又開始為家庭和個人提供會員服務,目前家庭個人會員和商務會員比例約3:1。付費會員分為兩大類,一是針對個人的金星會員,二是針對企業的高級會員。普通會員年費自推出起漲過兩次價,目前為55美元,而高級會員年費為110美元。



2.會員制的魅力:定位中產階級,自有品牌引流力強,服務體驗完美


1)定位中產階級


Costco的會員制之所以受到廣泛認可,在於公司聚焦美國最壯大的消費群體——中產階級的家庭和個人。這個群體普遍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和意願,擁有個人住宅和汽車,消費觀念以成熟、簡單為特色:他們並不對廉價折扣商品有多大的興趣,而是對高品質、高性價比的商品最為青睞,並且特別願意對優質商品進行一次性批量購買。針對中產階級的這一消費習慣,Costco的選品以高端、優質為定位,以大批量購買實現高性價比。


恰逢金融危機,Costco“優質低價”的商品定位展現出了更為強大的吸引力:2008年至今,美國經濟長期處在低谷期,GDP增速趨零,人均收入水平增速降低至1.6%,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下降3.7%。低迷的經濟使得人們消費價值觀發生了轉變,簡單樸素、優質實用、絕對低價的商品最受追捧,催生了Costco的快速擴張。



2)自有品牌引流


早在1995年,公司就創立自有品牌KirklandSignature(柯克蘭),明星產品主要包括休閑食品(果幹、堅果),保健補劑等,也包括冷凍食品、生鮮肉品、清潔用品、紙類用品等。目前Kirkland已成為全美銷量第一的健康品牌,是Costco吸引顧客的殺手鐧。2015年Kirkland試水天貓雙十一大促,當日一舉銷售10萬罐(重達90噸)的堅果以及14萬包蔓越莓幹。


Kirkland的商品普遍以“大包裝、高品質”為特色,定位中高端,設計上迎合中產階級會員的消費習慣,目前已經推出200多款明星商品。盡管Kirkland在SKU中占比不到7%,但收入貢獻高達25%。Costco作為自有品牌唯一的銷售渠道,享受了明星商品的引流效果,增進了會員粘性。



3)完美的服務體驗


雖然SKU極少,但Costco實現了全品類覆蓋,會員能夠在其中輕松、便捷地選購到生活所需的絕大多數商品,其中食品收入占比約六成。值得註意的是,公司從2005年起將食品中的生鮮拆分運營,適應人們對健康、新鮮食品的追求。吸引消費者加入會員的措施還包括完美的購物體驗、多維度的附加服務:極為寬松的退貨政策,配套的美食廣場提供低價美味的烤雞、碳酸飲料,常年推出試吃活動。此外還建設大量的配套設施,包括二手車中心、輪胎中心、配鏡中心,加油站提供當地最低的油價等。



3.會員制的黃金時代?線上線下零售企業會員制的比較


Costco的會員制基因來自PriceClub,這也是會員俱樂部商業模式的鼻祖。其最早的經營設想是建立一個購物俱樂部,將個別會員的零散購買力聚集起來,統一向大型廠家訂貨,取締分銷、批發等中間環節,並獲得廠家的大力折扣,使得會員取得的零售價格盡可能減到最低水平。這種大規模、倉儲制、會員制、精選商品的形式一經出現就在北美大受歡迎。


1)以美國為例,比較線下會員制零售企業的經營情況


目前美國會員制超市的三巨頭是Costco、Sam’sClub(沃爾瑪旗下的會員超市)、BJ'sWholesaleClub。Sam’sClub是三巨頭中資歷最老的一家(1983年成立),也是門店最多(全球門店800多家,美國本土600多家),但從經營景氣度和會員規模來看,Costco是當之無愧的第一。Costco的每一天都熱鬧非凡,在人們的等候中開門,在方興未艾中打烊,是大多數個人和家庭的首選。



從表觀來看,三巨頭的經營方式大同小異——都是巨大的停車場圍著巨大的超市營業區,外設加油站、美食廣場、藥房,內部類似宜家,像倉庫一樣在鋼架上陳列商品,都擁有自有品牌,品類分布也基本一致,商品包裝分量都非常大。但會員規模卻相距甚遠,這種差距究竟從何而來?


我們認為對於傳統的線下超市來說,自有品牌的商品力是競爭力強弱的決定性因素,直接影響會員規模積累和會員粘性保持。以Costco為例,雖然只推出了一個自有品牌Kirkland,但品牌效應超過了其他超市多個品牌的總和,在Costco的SKU中占比僅7%,卻能撬動25%的收入,遠遠高出行業平均17%的水平。



2)線上零售商的會員制嘗試


線上零售企業進行會員制的案例並不少見,其中最成功的代表是Amazon推出的會員服務Prime,剛剛公布的2016Q1財報顯示Prime開始展現強大的盈利能力:會員規模超預期增長至6300萬,占亞馬遜用戶規模52%。雲業務、Prime業務的雙重利好刺激使得市場給予Amazon的估值飆升至3500億美元,超過了阿里、京東的市值總和。



通過比較Prime和Costco會員制模式的異同,能夠看到兩家企業推出會員制的目的有本質區別。對Costco來說,推行會員制獲得的年費是主要的盈利來源,在營業利潤中占比超過70%;而對Prime來說,向會員收取的年費實際上可能很難覆蓋會員成本(如免費配送等),因此推行會員制的意義在於通過優質服務刺激會員消費,放大單會員價值。


Prime會員規模的爆發,得益於會員服務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不斷延展,包括大量的流媒體服務、各類商品折扣、優質的物流配送等,99美元的會員年費絕對物超所值。這使得Prime沈澱的用戶開始展現出高價值:一方面用戶粘性持續提升,訂閱2年的用戶續訂率高於90%,這證明了Prime對他們已經產生了長期吸引力;另一方面會員的消費量被刺激到非會員的2倍以上,非會員、會員每年在亞馬遜平均消費金額分別為$500和$1200。



近兩年中美市場上湧現出大量推行會員制的電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與AmazonPrime一致:不通過會員來盈利,而是以刺激消費為目的,提供價格優惠+免費快遞服務。因為會員服務的內容高度同質化,我們認為這類模式下贏者通吃,提供最優質服務的龍頭公司(如Amazon)將搶占絕大多數用戶。我們認為國內未來的龍頭可以看京東,公司在2015年也測試過會員制Plus,收取149元的年費,雖然目前用戶規模不到百萬,但是服務的範圍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的競爭者,除了高品質的物流配送、售後服務、優惠返利,流媒體服務業初具雛形,未來甚至還可以借力京東金融等繼續拓展會員服務的範疇。



第二類是嘗試將Costco模式搬到線上的公司,依靠會員費收入來盈利,包括美國的Jet和中國的拼多多,兩家公司的新穎模式都獲得資本市場青睞。


Jet於2015年7月上市,4個月內完成7.2億美元融資,估值一度高達15億美元,在內測階段積累了10萬用戶,其經營模式可以概括為“低價引流+反向定價吸引供應商+通過會員費盈利”,等於將Costco的盈利方式搬到線上,然而在結束免費試用期之後,用戶並不願意為其支付$55的年費。拼多多和Jet相比還具備強大的社交屬性,在一年期間積累2000萬付費用戶,單日成交額突破1000萬元,獲得1.1億美元的B輪融資,規模優勢更明顯,商戶的入駐情況也比Jet更優。


仔細分析兩家初創公司,其經營模式都存在共同的風險點——沒有建立供應鏈效率和商品力的競爭壁壘。雖然從表現上來看,兩家線上企業都實現了Costco一樣性感的低價,前端引流效果都很理想,但Costco的低價是通過極致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實現的,引流是通過自有品牌的商品力和強大的選品能力實現的,自身的競爭壁壘深厚;而Jet和拼多多的低價和引流是通過用戶補貼、反向定價+社交的商業模式實現的,都不依賴自身的競爭壁壘。未來能否成功還需要繼續觀察。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78

九合創投公布8.7億基金規模 一期年化複合增長率達90%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8/161567.shtml

九合創投公布8.7億基金規模 一期年化複合增長率達90%
i黑馬i黑馬

九合創投公布8.7億基金規模 一期年化複合增長率達90%

九合創投至今三期基金規模共8.7億,第一期包括36氪、下廚房等優秀創業公司,賬面回報達13倍。

2月28日,九合創投五周年 OPEN DAY在北京召開,九合創投創始合夥人王嘯首次對外公開了九合五年成績單,至今三期基金規模共8.7億,第一期包括36氪、下廚房等優秀創業公司,賬面回報達13倍。

九合一期基金從7千萬到現在的10億元+,年化複合增長率達90%左右,截止目前,二期年化複合增長率為64%。

本土技術型VC,提倡“去金融化”

王嘯提倡早期投資的“去金融化”概念,“打過仗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創業者”。新的團隊成員幾乎都有紮實的產業深耕背景,比如九合的投後負責人是手機QQ的第一代PM華茜;深科技負責人是前阿里巴巴資深搜索專家黑俠。

押註智能互聯網:數據預演未來

王嘯認為,互聯網已經從傳統的互聯網時代跨入一個全新的智能互聯網時代。演進的本質,是互聯網的核心價值驅動力由連接發展為數據,從流量經濟走向了效率經濟的時代。

智能互聯網的價值鏈條是:數據輸出決策,決策提高效率,效率作用於資源最大化利用和時間成本節約。

對應上述鏈條來看,人工智能是智能互聯網價值的重要表現形式;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是核心技術工具;物聯網是智能互聯網數據層的連接基礎。凡是“通過連接與數據產生價值”的形式都屬於智能互聯網範疇。

王嘯表示,未來九合將專註於智能互聯網,挖掘和幫助這一領域的早期創業者。

九合創投8.7億基金規模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28

“招掛複合”出讓8幅宅地 上海土地市場迎再洗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23/1120407.html

自5月26日以“招掛複合”方式出讓三幅宅地之後,上海土地市場再迎來微妙變化。

6月21日,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場發布上海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公告,新推8幅住宅用地,全部采用“招掛複合”方式出讓。

這8幅宅地規劃總建築面積近77萬平方米,分別位於寶山工業區、青浦澱山湖大道、松江洞涇、嘉定安亭、奉賢南橋。

據統計,這8幅土地起拍樓板價均在2萬元/平方米以上。其中松江區洞涇鎮新農河三號-1地塊及松江區洞涇鎮新農河三號-2地塊,在發布僅1日之後,因出讓人要求被終止出讓。

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2017年已經過半,大房企在上海土地市場略顯“英雄無用武之地”;同時,商品住宅交易量已經進入低谷期,類住宅調控似乎比去年年底更嚴格。此時推出多幅住宅用地,仿佛給市場打入一劑強心劑,大房企的機會又來了。

“招掛複合”加速洗牌

此前5月26日,上海首次采用“招掛複合”方式出讓三幅宅地,房企需提交大量投標材料,專家根據經濟實力、技術資質、項目經驗進行打分,每塊地篩選出不超過三家房企相互角逐。評標采用100分制,經濟實力30分,技術資質20分,項目經驗50分。

此次土拍,依舊采用“招掛複合”方式,不過評分標準略有調整。

上海中原地產市場分析師盧文曦指出,一個重大改動的地方,就是上次經驗值占到50分,這次經驗值降低了些,但也超過了40分,仍占據重要部分。而多出來的分值劃到增加的一個“受讓管理”的項目中。該項內容可理解為,5月1日以後拿過土地的公司就拿不到高分。換言之,其他沒有拿過地的公司增加獲勝幾率。而5月1日後拿地的是保利、中海、中建,這幾個公司再次拿地的可能性或許就沒有其他房企高了。

盧文曦認為,這也是管理層經過權衡後的考量,以規避寡頭壟斷。

實際上,今年上半年上海樓市調控剛剛取得初步成效,且由於上海供地量有限,大部分房企在上海拿不到地。部分房企因此調整了策略:為了補充上海的貨源,品牌房企還是積極布局環上海區域,同時,加大對於長三角區域的核心城市的布局;一部分中西部起家的中小房企在上海、環上海、甚至長三角區域也很難拿到地,開始轉戰中西部核心城市;也有房企開始尋求其他手段布局上海,比如收並購二手項目,甚至正在銷售的被限價的新盤、存量物業更新也成為房企考慮的對象;還有部分房企不得不開始嘗試“小鎮”等模式拓展長三角區域非核心城市的項目開發。

有分析人士認為,今年上半年上海土地市場主要特征表現在兩方面:首先,至今為止2017年上海土地出讓計劃沒有公布,起碼筆者沒有看到。同時,截至6月19日,2017年上海市土地市場累計成交規劃建築面積370萬平方米,盡管比2016年同期上揚21%,但是比2015年同期下滑39%。而從成交金額來看,至今為止,上海土地出讓金只有471.25億元,比2016年下降12%,比2015年同期下滑26%。整個土地市場並沒有成交多少地塊(相當部分地塊成交是2016年供應,並且大部分位於郊區甚至遠郊),住宅類用地(純宅地、包括宅地的綜合用地)至今更是無新供應量(除配套動遷房),導致布局上海的房企們,包括大牌房企們“英雄無用武之地”。

其次,在土地供應量有限的情況下,上海出臺最有影響力的土地政策:“招掛複合”新政,導致大部分中小開發商更加拿不到地。姑且不說這個政策是否是長期政策,僅僅說這樣的政策延續2-3年,就會導致不少房企被動撤離上海。如此一來,由於土地政策的變化及拿地門檻的提升,會導致上海房地產市場加速洗牌。

盧文曦分析指出,土地出讓采取“招掛複合”方式出讓,三類房企機會概率將比其他房企高。首先是綜合實力強勁的國企央企;其次是近幾年上海擴張比較明顯的房企,因為經驗值占高比例,所以即便是中型房企運氣好的話不是沒有機會;最後就是大房企,綜合能力都比較強。

但盧文曦又強調,現在對土地自由資金要求比較嚴格,如果最近項目賣得一般,回款慢的話,依然有“翻車”的可能性。比如此前的5月底,上海曾推出三幅住宅用地,首次采取“招掛複合”的出讓方式,就有大型房企資金不夠中途出局了。

下半年供地或增加

一位房企人士指出,今年底明年初上海或許會出現一波成交量的上漲。原因是部分複合社保年限條件的家庭或會出手。但從今年下半年上海土地市場看來,是否有供應量,供應量多少成為今年下半年上海土地市場走勢的關鍵。

同策咨詢研究部數據顯示,上半年上海土地出讓僅僅有471.25億元,按照2011-2016年過去6年平均土地出讓金1526億元計算,今年上海土地出讓金還有1055億元億元差距。因此該機構預判,按照每年上海都會出讓一定土地獲得1526億左右土地出讓金的假設,下半年勢必會推出一些地塊,達到1526億左右的成交金額。

張宏偉則指出,連續的調控將導致市場進入深度調整階段,屆時,房企拿地會比較謹慎,盡管大部分房企仍然看好上海土地市場,但是,不至於像去年9月份之前那樣積極制造“地王”。更何況,上海有“招掛複合”的土地新政,限制了參與競拍房企的對象,只有TOP10甚至TOP5的房企才具備競拍資格。由此可見,下半年土地市場將處於平穩階段,不再受制於調控政策因素,上海有可能會積極推地,TOP10房企角逐加劇。

然而,上海此前提出,“十三五”期末建設用地總規模不突破3185平方公里。這也就意味著,“十三五”期間,上海建設用地增量只有40平方公里。而在當前上海“控人口”等措施指導之下,上海也很難短期內釋放大量土地供商業開發。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 唐韶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003

行業進入“青銅時代”? 房企生存需具備拿地、融資、產品等複合能力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09/1152626.html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魏文藝

“十一”前夕,石家莊、長沙、貴陽、南昌等多個城市調控政策再度加碼,而截至目前,已有39個城市針對居民家庭的新購房上市交易規定了年限。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投資、投機為目的購房行為,使樓市進一步健康有序發展。

3月以來的這一輪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至今,力度不斷疊加,這也意味著行業進入限購、限價、限貸、限售、限轉的“五限時代”。有業內觀點對此認為,伴隨樓市調控長效機制的形成,中國房地產行業逐漸由“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進入“青銅時代”。

在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成型過程中,行業也在各項變因中逐漸進入了新的階段。那麽,處於新環境之下的房企,該如何適應如何生存?

西南證券房地產首席分析師胡華如表示,這一階段,房企強者恒強的格局將更為突出。多位房企人士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這一階段房企集中度將不斷被提升,企業的規模優勢將非常關鍵,並且對企業複合能力的要求也前所未有。

地產行業迎來“青銅時代”

回顧近20年的中國房地產發展,自1998年房改以來,房地產市場漸漸步入高增長。尤其是2004~2010年,伴隨成交量、價格、投資量、利潤和供求比五大指標的飛速發展,行業迎來“黃金時代”。

從2011年開始,上述指標加之房屋新開工、竣工等各項延伸指標開始降速,行業步入中增長階段,但城鎮化、人口、經濟和住房飽和度等指標依然有一定支撐力,這一階段被成為“白銀時代”。

猶如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隨著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逐步形成,整個行業或將漸漸進入到第三個階段——青銅時代。

“集中度的確是這一階段的鮮明指標。”胡華如告訴記者,未來行業內兩個現象會更加明顯,其一是非同一控制人的房企的數目會大幅降低;其二是前十大房企的市占率大幅提升。

胡華如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前十房企銷售口徑的市占率上升了近9個百分點,接近30%。而明後年,前十大房企市占率將接近50%,有的房企年銷售額可能達到萬億元。

東方證券首席房地產分析師竺勁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或在2022年之前達到穩定狀態,根據測算,TOP10房企銷售市占率將達到36%(2016年底僅19%)。而基於房企強大的土地獲取能力,TOP1房企的市占率將達到8.4%,在這段時期,龍頭房企的成長將實現質的飛越。

“在新房限價的情況下,如果房企鋪開的城市過少,將很難盈利。所以小的地產公司只能出售資源,一些戰略出現問題的房企必須進行轉型,否則就面臨被兼並或者退出。”胡華如直言。

土地是支撐龍頭房企規模擴張的關鍵,因而土地市場也將呈現出集中度的加速提升。“目前土地市場集中度提升的速度,甚至超過行業銷售集中度。”竺勁表示,當下對土地儲備的投資積極程度,可以被視為房企銷售的先導指標之一。隨著大型房企的規模擴張,拿地競爭激烈、土地成交總價增速會越來越快。而未來房地產行業的銷售集中度提升增速,會向土地市場集中度提升的平均增速靠近。

竺勁表示,擁有更大規模的開發商,往往能有更好的公司信用評級優勢,這則反作用於公司的融資能力,他們往往能在同樣的負債率背景下更易獲取融資,且融資成本更低,而房企間的差距就這樣日益擴大。

房企要生存必須優勢複合

在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成型過程中,行業也在各項變因中逐漸進入了新的階段。那麽,處於新環境之下的房企,該如何適應如何生存?

泰禾集團高級副總裁沈力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下,“一招鮮吃遍天”的方式已不適用,企業應該更講究綜合開發商能力,也要有創新能力,這使得企業不能光靠規模抗風浪。

“以前很多企業都是各領風騷兩三年,但現在企業更需要做‘長跑型選手’,更要註重資源調配和配速來達到終點。”在沈力男看來,房企接下來要做的是平衡好地錢人產品和服務時間的關系。拿地坐等升值的開發模式已經過去了,要在土地上創造新價值,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滿足改善型市場的需求。可以說,融資、周轉及拿地三方面能力成就房企價值。

竺勁則強調,目前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了“調控3.0時代”,政策實際上是從源頭上抑制投資需求,保障居民剛需,貫徹“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因而後續可能會有更多城市出臺類似政策來抑制投機,抑制投機性購房需求,緩解部分城市新房市場短期供不應求的局面。在這樣的環境下,房企應該更註重穩健。

“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存量業務份額不到5成,租賃份額僅占6%。租賃市場扶持政策及法規頻出,行業日趨規範、發展步入快車道。”胡華如指出,在這種背景之下,資產的運營管理和房地產金融未來會成為二線房企要做的事情。

但租賃市場普遍存在利潤率較低的問題,以上述持有模式的住宅租金回報率為例,其回報率在6%~7%之間,而長租公寓的凈利潤只有5%~10%,即便規模化以後也很難超過10%,目前,房企的開發利潤率在10%~15%。

不過,竺勁表示,對於租賃市場,政府可以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和推出一些利好政策,同時加大對住房租賃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積極發展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

胡華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租賃市場的發展在未來五年會非常迅速,一線城市紛紛在未來土地供應計劃中增加了租賃用地的供給。房企要在租賃市場要積極拓展房源,打造專業的運營隊伍,同時讓產品和服務有標準化趨勢。這不同於地產開發是單個項目盈利。“好住宅開發相配套的產業延伸服務,新房銷售開發規模正在高位盤整期,企業會越來越參與到租賃市場中去,開發持有一些物業,或者用專業化能力進行品牌和管理輸出,這都是運營能力的變現。”

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則認為,在市場蛋糕還沒切分完之前,必須加速奔跑,未來市場進入高寡要加速奔跑,剩者為王,不進則沒,退無可退。對於房企來說,要具備三大核心能力:首先要具備強大的土地獲取能力,要能獲得相對便宜又能夠快速銷售的土地;其次,要具有強大的融資能力;第三,具備快速銷售能力,別人賣得掉你能賣得更好。同時還要有產品能力,現在因為市場的供求關系,去庫存已經去的差不多了,市場上供應不是很充分,池子里的魚在減少。因此要想獲得客戶青睞,產品力就要提升,換句話說就是性價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8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