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紅籌國企 有軍有兵 何車

2005-07-16 AppleDaily

「趣料系列」上周六寫過上市公司董事僻名僻姓趣料,手上仍有「遺材」,無謂浪費,今日續博一粲。
■上市公司董事名字有「軍」有「兵」,不難猜中,大多來自紅籌、國企與民企。
「軍」字派最猛的是王軍。他是中信 21世紀( 241)與保利香港( 119,前名「新海康」)主席,現年 63歲,亦是北京中信集團主席。北京中信集團是中信 21世紀的大股東。
有無「王大軍」,暫時未能「摷」到,王小軍則有 1位。他是兗州煤業( 1171)獨立非執董。
馬鞍山鋼鐵( 323)有獨立董事施建軍,東北電氣( 042)有執董牛文軍,航天科技( 031)有非執董王玉軍,國華集團( 370)有執董張軍。國華屬較冷門公司,早前重組,業務包括空運海運代理、在國內產銷焦炭,過去半年股價非常波動,今日市值仍逾 6億元。
「軍」字派當然少不了顧雛軍,他是格林柯爾( 8056)與廣東科龍( 921)主席。格林柯爾持有科龍非 H股 26.43%。兩公司股價近月大挫,格林柯爾市值 4.30億元,科龍(連非 H股計) 13.45億元。
科龍停牌逾月,近日又有新聞,有小股東兼律師由內地來港,發起小股東向顧雛軍挑戰,將入主科龍 4年的顧氏踢出董事局。
■「兵」字派董事有常小兵、章小兵、項兵與陳新兵等。最猛的是常小兵,他絕對不是「小兵」,而是「大將軍」,是中國聯通( 762)的主席,統領 38728員工,公司去年盈利 43.87億元人民幣。常小兵現年 47歲,工程師出身,去年酬金 7萬 7千元人民幣(月薪 6050港元),原來「最低人工」是他。沒辦法,紅籌制度如此。
其餘「三兵」,分別是莊勝百貨( 758)、丹楓控股( 271)與鳳凰視( 8002)的董事。

苗復春 葉盈枝 山田有人

■苗復春、葉盈枝,聽起來以為是描述「春天來了」的字眼,原來是上市公司董事。再猜一猜,兩人是 2男、 2女還是 1男 1女?答案是兩人皆屬男士。
苗復春是中國人壽( 2628)董事兼總經理, 95年至 99年任中央財經辦公室局長;國壽市值連內資股高達 1405億元。葉盈枝是基地產( 012)執行董事,屬律師與會計師「雙師」,七十年代服務於已故馮景禧的新鴻基證券;基地產大概股民皆有認識,市值 691億元。
苗復春與葉盈枝 6個字,有詩情有畫意。「山田有人」意境也像國畫,他是 Rojam( 8075)的董事兼行政總裁。 Rojam是音樂製作公司,近半年股價大升 4倍,市值 7.46億元。
■香港中旅( 308)主席車書劍,名字令人想起金庸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英姿颯颯,武功了得。
■曾蔭權上台了,出任特首。董建華不再是特首,報章少了他的新聞,漫畫家亦少了漫畫題材。上市公司亦有董事董建華,當然非指前特首。
上市公司的董建華,現年 48歲,是雲南實業( 455)執董。
雲南實業市值 1.95億元,與前特首家族東方海外( 316)的 211億元比較,沒得比,只及零頭。做上市公司董事的董建華,是女性。
何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0

紅籌百萬富翁(尚未開估,50個以上留言有一半回答才揭曉)


(由於反應異常冷淡,故此暫不開估,當有50個留言以上,並有一半人回答問題,小弟才開估,雖然沒獎(有想過獎品是甚麼,但想不到),但我會解題,讓大家增加知識。)


今日沒有時間,但今天出幾題百萬富翁題目,供大家猜猜。


1. 在1996年至1997年間這一段時間,以下哪家上市公司被紅籌公司買殼?


A. 寧發國際   B.明輝國際  C.三商行  D.創科實業


2. 上海實業集團的醫藥業務,曾經創業板上市,編號是:


A.  8183  B.8023  C.8018 D.8098


3. 光大集團在1997年系內共有多少上市公司(包括參股企業)?


A.  5   B.7   C.9  D.11


4. 哪家紅籌公司曾入股高銀金融(530)前身?


A. 華潤集團  B.光大集團  C.廣南集團  D.深業集團


5. 深圳控股現時參股多少家香港上市公司?


A. 1  B.2  C.3  D.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7

紅籌百萬富翁開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877


經過八日後,都不夠五十留言,現在開估。


1. 在1996年至1997年間這一段時間,以下哪家上市公司被紅籌收購後易名?

A. 寧發國際   B.明輝國際  C.三商行  D.創科實業

A. 該公司在1992劉被光大集團購入控股權後,由地產轉營投資,曾購入中國玉柴,後果向于先生及光大集團高價購入熊谷組(190,現易名香港建設),置出中國玉柴。


其後,熊谷組易名香港建設。在2000年前後因嚴重虧損,再淡出香港建設,上海建工入主。不久,上海建工也不能處理。由現主黃先生重組,成為該公司大股東,並購入JIC(987),易名香港新能源,這是後話。

其後光大國際轉營環保業務,成績不錯。


B. 明輝國際在1994年被光大購入,易名光大明輝,在1997年易名光大控股。


C,D: 一為光大入股,一為深控入股。


2. 上海實業集團的醫藥業務,曾經創業闆上市,編號是:


A.  8183  B.8023  C.8018 D.8098

答案是C。


3. 光大集團在1997年系內共有多少上市公司(包括參股企業)?


A.  5   B.7   C.9  D.11

答案是C,九家公司包括光大三寶(165、256、257)、熊谷組(190,現易名香港建設)、三商行(現榮暉國際,990)、嘉利美商(704,現和嘉資源)、中國電訊(941,現中國移動)、其士商業(508,現其士泛亞)。


4. 哪家紅籌公司曾入股高銀金融(530)前身?


A. 華潤集團  B.光大集團  C.廣南集團  D.深業集團

C,當年公司搞餐廳,和廣南都算同業。


5. 深圳控股現時參股多少家香港上市公司?


A. 1  B.2  C.3  D.4


B,路勁基建(1098)、 沿海綠色家園(1124),均在張先生主政時入股,兩家都屬於中國地產業,前者控順馳,後者早期購入大量中國地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64

拍紅籌之父榮智健$80億再戰江湖

2010-04-29  NM





一手把中信泰富湊大的前主席榮智 健,因公司炒燶澳元衍生工具而蝕過百億,須要母公司中信集團出手相救,但今次阿媽不再單單揼水,而是要乘勢換血,後來公司遭到商業罪案調查科介入調查,榮 智健與女兒榮明方不單把整個上市王國拱手相讓,二人更隨即被攆走。

對此耿耿於懷的榮智健一直心有不甘,現年六十九歲的他,去年中就成立隆源 企業控股(Yung's Enterprise Holdings Ltd),計及其現金及手頭股票,他有銀彈八十億元,足以再戰江湖,他更親自飛往各地考察房地產項目,足跡遍布海南島、家鄉無錫等地,計劃再創新事業,以 一雪前恥。上月底更邀得紅籌之父——梁伯韜出任其公司的董事。梁伯韜自九十年代初起任榮智健的財務顧問,一手炮製第一間紅籌公司中信泰富,創投資銀行界先 河,而近日梁伯韜入股意馬這間殼公司,市場猜測榮智健再當上市公司主席的日子將不遠矣。

梁伯韜宣布入股意馬國際不消兩個月,公司股價便曾 於一日內急升兩倍,事關投資界憧憬前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可能借意馬這隻殼股上市,因而炒個不亦樂乎,股價亦出現大起大落。

無獨有偶,離任 中信泰富主席後的榮智健,去年中成立私人投資公司「榮氏企業」,公司去年底易名為隆源企業控股,公司董事包括榮智健及一對子女明方、明棣。今年三月三十 日,梁伯韜也加入成為董事,榮太子重出江湖並非空穴來風。據知梁伯韜不單出任董事,並且擔任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落手落腳管理隆源。

原來離 開中信泰富後,榮智健較以前更積極勤力,親自出馬四出尋找商機,以往甚少出席同鄉商會活動的他,去年九月,就親自出席了無錫商會在港島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的 第二屆會董就職典禮,與一眾鄉里兼商家,如唐英年及其父唐翔千、母親尤淑圻及無錫商會會長丁午壽等人碰頭,榮智健隨即受到記者包圍,這次是他離開中信泰富 後首次公開露面,因而成為全場焦點,並透露已成立私人投資公司,對地產、金融等業務都感興趣。

回鄉考察認祖歸宗

榮智健不單出 席無錫商會活動,與一班同鄉打好關係,亦親力親為四出考察,上月底在港又與江蘇省委常委楊衞澤會面,隨後又與鄧小平女婿兼前保利集團董事長賀平,一起到無 錫宜興市考察。賀平的弟弟賀爭曾任中信集團大隆公司董事長及北京隆源實業股份副董事長,而榮智健成立的新公司,同樣叫隆源,估計與賀家可能有合作。榮智健 現時在國內打着的牌頭,是香港隆源企業控股主席身份,並以家鄉無錫作為重出江湖的根據地。

榮氏家族在無錫無人不識,其祖父輩榮德生的梅園及 榮宗敬的錦園,已分別成為旅遊勝地及國賓館,榮智健主政中信泰富之時,就在無錫市濱湖區發展了住宅項目——錦園,地盤面積合共四十萬平方米,現正推售第一 期住宅,而榮智健的私人地產項目,就在中信泰富錦園的後面,地皮較錦園還要大,達六十萬平方米,地盤的工人都知道這幅地屬榮智健私人擁有,並於○三年購 入,現時暫未開發,但地皮鄰近哥爾夫球場及湖邊,將興建低密度高級別墅,較中信泰富的錦園公寓項目更有睇頭。榮智健於今年三月賣掉部分中信泰富股票套現七 億六,連同早前賣出的中信泰富及保利香港股票,合共套現廿三億,相信大可作為發展這個項目的銀彈。

與中信泰富競賽

除了家鄉無 錫,他亦覬覦其他一、二線國內城市的地產項目,其中在海南島的項目今年內將會推出。這個私人項目也是靠近中信泰富發展的海南省萬寧市的神州半島,這個神州 半島距離三亞市大概要兩小時的車程,半島面積有如澳門般大,中信泰富在這裡發展了高爾夫球度假酒店,而榮智健私人亦在附近投資住宅、酒店的綜合項目,據附 近的村民透露,幾個月前曾見到榮智健帶隊來視察地盤;其住宅項目估計今年內可以推出,與中信泰富的項目同步銷售。

所謂不熟不做,除了地產, 以往中信泰富積極在海外開拓能源、礦業等等生意,據知他的隆源企業控股,亦有沾手國內、外的石油、能源業務及礦業等等生意。這一切一切似乎都是衝着中信泰 富來幹,以雪被踢走的前恥,重振榮太子的威風。

炒燶外匯輸身家

中信泰富前主席榮智健,憑藉其榮太子的紅色背景,多年來過着奢 華生活,既有淺水灣大宅和英國度假古堡,又擁有私人飛機和多隻名駒。然而自從○八年十月中信泰富炒燶澳元衍生工具合約,賬面虧損高達一百五十五億港元後, 即拖累公司股價狂瀉五成五,市值一日內蒸發一百七十七億元。榮智健的人生和事業亦就此改寫。

前年十一月,中信集團向中信泰富撥出十五億美元 備用信貸及認購中信泰富新發行的可換股債券,並承擔中信泰富在外匯累計期權合約的損失。一心以為有阿爺打救便「定過抬油」的榮智健,去年初眼見澳元重拾升 軌,以為公司財政壓力得以紓緩,便可化危為機,萬料不到四月初,警方商罪科掩至中信泰富總部調查,五日後母公司中信集團董事長孔丹、副董事長常振明親自來 港,主持中信泰富臨時董事會,榮智健亦要黯然辭去擔任了十九年的主席一職,主席之位由「救火隊隊長」常振明接任。昔日出現馬場,大搞節目派對的他已變得低 調,與家人到國金軒吃飯時也表現得悶悶不樂。

阿爺入主作風大改

常振明去年四月坐正後,隨即將公司內榮智健派系人馬去蕪存菁, 去年十一月,加入董事會十七年的獨立非執董何厚浠,以及任職長達十九年的公司秘書陳翠嫦雙雙請辭。陳翠嫦其後更加入隆源做董事。而上月中,另一老臣子,自 九四年起出任副董事總經理的李松興亦宣布退休。為加強母公司對中信泰富的控制,常振明遂委任張極井等中信集團要員進入公司董事局,為前班子惹下的亂子善 後。

常振明又大刀闊斧重整公司資產,出售非核心業務,包括以逾廿二億出售北京聯合電力電廠、大手減持中鐵建及上置集團股份,及以近十八億將 六成五石鋼股權賣予河北鋼鐵集團。至於最令市場嘩然的,則要數以七十三億元出售國泰航空股份。去年八月,中信泰富以每股十二點八八元,向國航及太古出售其 持有的百分之十二點五及百分之二國泰股權,此舉令中信泰富所持國泰降至不足百分之三,國航在國泰的持股則增至近三成,直逼大股東太古的約四成二股權。過去 榮智健在位時,中信泰富曾穿針引線撮合國航將港龍賣予國泰,而其原本持有的一成七股權,亦可平衡國航及太古之間的角力,然而此次交易之後,中信泰富在國泰 持股已再無法扮演重要角色。

憧憬借殼上市

炒燶外匯事件後,榮智健長女榮明方亦遭殃,她原本是公司財務主管,○八年被降職處 分,只有兒子榮明杰在公司留任。上月中常振明出席記招被問到榮氏子女在公司任職情況時,只說:「榮明杰仍是公司的董事。」

據知,榮智健的幼 子明棣及女兒明方長駐上海,去年六月加入父親新成立的公司,為父親未來在上海的投資鋪路。

已有多方面的地產項目,加上子女、舊部都回巢幫 手,榮智健的下一步棋,令人聯想到會否像九○年時,借殼曹文彪的泰富發展上市而成為中信泰富。而梁伯韜與鍾楚義剛於二月份入主意馬,據知鍾楚義入股前最關 注的正是這個殼「是否乾淨」。

舊部子女力撐

事實上,梁伯韜與榮智健早有淵源,八八年梁伯韜與杜輝廉成立百富勤之時,榮智健入 股百分之五,其他大孖沙亦有份入股,如李嘉誠及胡應湘佔百分之八。而百富勤在九十年代走紅,亦離不開榮智健的關係。

八五年中英聯合聲明,令 香港不少公共事業機構,紛紛搵中資做大佬照住,榮智健在父親榮毅仁,即前國家副主席的帶挈下,八六年加入中信香港任董事總經理,在國務院支持下,他掀起一 連串大收購,包括購入三成八港龍航空、一成二國泰、兩成香港電訊,到九○年就透過百富勤,找來泰富發展這個殼上市,正式易名中信泰富,亦成為榮智健香港上 市的旗艦,也是第一間紅籌公司;後在中信泰富收購大昌行一役上,梁伯韜亦為榮智健出謀獻策,最後,成功把大昌行收歸旗下。

之後百富勤協助多 家大型紅籌公司來港上市,包括北京控股、上海實業,梁伯韜亦因而得到「紅籌之父」這稱號。只是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百富勤投資印尼一役,因印尼盾大幅貶值 而一鋪清袋,更於九八年一月被強制清盤,及後梁伯韜輾轉於○一年加盟當時屬花旗集團旗下的所羅門美邦,任亞太區主席,那時他仍與榮智健保持密切關係,並擔 任他的財務顧問,算是「Trusted Advisor」。至○七年任職私募基金CVC,任非執行主席。

但梁伯韜出任這些職務,遠遠不及出 任榮智健旗下隆源企業控股的副主席來得觸目,榮智健對於炒燶澳元外匯衍生工具而令公司虧損百億元,最終令整個王國拱手相讓感到耿耿於懷,澳元在金融海嘯後 來了個V形反彈,若然當時的白武士北京中信沒有平倉,到現在反而成為贏家;所以被踢出中信泰富後為求一雪前恥,榮智健用原班人馬,包括前中信泰富公司秘書 陳翠嫦,自己的私人秘書戴慧娟,幼子榮明棣,女兒榮明方出任隆源董事,再邀來軍師梁伯韜,密謀東山再起,留下一番事業讓子女得以繼承。

榮太 子重出江湖之路

20/10/2008︰中信泰富表示因投資槓桿式外匯產品錄得巨額虧損155億元,公司財務董事張立憲及集團財務總監周至賢 辭職。

21/10/2008︰公司復牌後重挫55%,收報6.52元。

22/10/2008︰證監會對事件展開調查。

27/10 /2008︰中信泰富股價跌至3.51元,創99年以來新低,市值由事件公布起計,合共蒸發75.6%。

11/2008︰母公司中信集團向 中信泰富撥出15億美元備用信貸,又認購公司新發行可換股債券。

3/4/2009︰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手持搜查令,到中信泰富總部調查。

8/4 /2009︰榮智健、范鴻齡分別辭去集團主席及董事總經理之職,由中信泰富大股東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及總經理常振明,接任主席及董事總經理。

5/2009︰ 中信泰富減持中鐵建,套現約4億元;集團又減持內房股上置集團,套現約3423萬元。同月榮智健減持6000萬股中信泰富,套現7.32億元。

12/6 /2009︰榮智健將其私人持有的2.3億股保利(香港)股份出售,套現7.9億元;同月成立私人的「榮氏企業控股有限公司」,公司於去年十二月改名為 「隆源企業控股」。

17/8/2009︰中信泰富向國航及太古,分別出售12.5%及2%股權,套現73.48億元,令中信泰富在國泰的持 股量降至2.98%。

8/9/2009︰榮智健出席無錫商會活動時透露,計劃在年底前,以個人名義成立一家公司,專營中國房地產及金融業 務。

21-23/3/2010︰無錫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楊衞澤率無錫代表團訪問香港,當時榮智健已經以隆源企業控股董事局主席身份,與代表 團會面。

30/3/2010︰榮智健以香港隆源企業控股董事局主席身份,與前保利集團董事長賀平(鄧小平女婿),到江蘇無錫宜興市考察投資 環境。

26/4/2010︰梁伯韜自爆出任榮智健家族公司隆源企業控股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並計劃拓展金融、地產等業務。

阿 爺打救有前科

七八年來港,憑藉父親,已故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庇蔭而在港攻城略地,令中信泰富在九七年攀上千億市值的榮智健,在九六年十二月決 定與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團「分身家」。當時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同意以兩成半折讓價,即每股三十三元,配售二億九千一百萬股中信泰富予榮智健,令他的持股量 升至一成八(三億八千萬股),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由於認購股份需要九十六億元,估計當時他曾將股票按予銀行融資。

九七年八月,中信泰富股 價升上五十三元,令其身家暴漲到二百億元。惜金融風暴期間,股價插水至十三元水平,令榮智健出現財政困難,並被追收「孖展」,最後要由王軍出手,以三億美 元在市場掃貨穩定股價及為他補孖展,才令他避過一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8

TDR红筹年将至?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22052&time=2011-01-28&cl=115&page=all

大陆背景的企业取道香港,能成为2011年台湾资本市场的宠儿吗?
《新世纪》周刊 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特派台北记者 唐家婕

 

  2010年圣诞节前一天,香港上市公司TCL通讯科技控股有限公司(02618.HK,下称TCL通讯)宣布,董事会已批准建议发行台湾存托凭 证(TDR),融资金额不超过2.17亿港元。这距离TCL通讯首席执行官郭爱平透露看好台湾市场、不排除赴台“二次上市”,不过两周时间。

  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大陆企业赴台挂牌或宣布有意挂牌者“前仆后继”,这当中包括神州数码(00861.HK/910861.TW)、花样年地产(01777.HK)、特步国际(01368.HK)等。

  碍于台湾政策法规,大陆企业尚难以直接在台湾交易所上市,但是可以取道大陆之外注册的公司,以发行TDR的形式登陆台湾岛。自2008年台湾政 党更替之后,台商回流成为台湾TDR市场的生力军;而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新加坡企业成为台湾TDR的主要参与者。“今年业内都预计红筹股将成为 TDR的主题。”台湾永丰金证券副总经理庄英明1月21日在香港向本刊记者指出,预计今年从香港去台湾发TDR的公司,保守估计应该在15家以上,其中约 七成为陆资企业。

  另一方面,台湾TDR市场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台湾资诚会计师事务所(PwC,即普华永道)预计,今年将有20只TDR登陆台湾交易所。TDR的发展,也为内地正在酝酿中的国际板和大陆存托凭证(CDR)带来更多的憧憬。

台交所“奇兵”

  TDR(Taiwan Depositary Receipts),即台湾存托凭证,是指海外已上市公司将股票交付保管机构,由存托机构以存托凭证(股权的一种替代性证券)的方式,出售给台湾投资者的一项企业筹资及投资者投资的工具。存托凭证令投资者能于本土市场买卖外国证券,降低直接投资海外市场的风险。

  台湾交易所近年极力发展TDR市场,以提升台湾市场在区内的竞争力。

  根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的统计,2000年至2009年,台湾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排名呈现下滑趋势,全球市值排名由2000年的第15名 退居第21名,成交值排名则由第8名下降至第14名。此外,从区内主要交易所的市值占WFE总市值比重看,台湾交易所的增长率仅由1.4%上升到2%,增 长之缓慢,显见台湾资本市场需要提出新的发展策略。

  台湾交易所副总经理朱士廷之前对外表示,台湾的资本市场筹资功能自2002年以来逐渐下滑,2008年推动外部企业来台发行TDR,“这是一招奇兵”,之后融资功能才逐渐恢复。

  台湾雄心勃勃想发展成区内的存托凭证中心。目前,在台挂牌TDR的企业有24家,其中12家来自香港,9家来自新加坡,2家来自泰国,1家来自南非。

  不过,有17年历史的TDR,在2009年以前,只有5只存托凭证,其中1只在后来下市。

  台湾交易所董事长薛琦数年前曾形容,台湾TDR是个“大美女”,但“爸爸妈妈”(政府)管得太严,让美女“养在深闺人未识”,投资者无法分享到这些企业的成果。

  台湾《商业周刊》曾指出,在过去,由于法律法规对于“红色地带”有严格的管制,“美女”的父母不仅限制交往对象,“挂红紫荆旗(香港)不行;挂 五星旗,有红色概念的通通不行”。而“结婚”(来台湾挂牌)之后,钱也不能乱花,限制资金汇往大陆。层层关卡,将TDR市场像裹小脚似地限制在台湾小小的 范围内。

  这种限制,随着近年两岸政策松绑、大陆经济力的崛起,以及台湾交易所积极推广,获得突破。

  台湾宝来证券大中华资本市场总经理黄齐元曾不讳言地指出,之前TDR陷于发展停滞的原因是,“过去没有清楚的目标群众,一味希望引进全球最大的 企业来台挂牌TDR,说实在有点自不量力,但是最重要的香港市场,却没有放进目标中,而在那里台商才是最多的(有50多家在香港挂牌)”。

  2009年4月,首家台商回台上市的旺旺集团(00151.HK/9151.TW),其衣锦还乡的成功案例,也为后继者注入了强心剂。当年总共有10家TDR在交易所挂牌,融资金额为299亿新台币,其中9家为香港挂牌回流的台资企业,TDR市场开始爆发性成长。

  在经过台商回流的热潮之后,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被台湾业界称为TDR的“新加坡年”,12家发行TDR的公司中,有7家为新加坡上市公司。“2011年预计将是红筹年,大陆背景企业将是TDR的主力军。”台湾元大证券一投资银行家指出。

  台湾业界所指的“红筹”具有广义的含义,泛指陆资企业。台湾券商将香港市场列为开发红筹TDR的重中之重,“两岸三地的企业有诸多共通性,譬如香港上市公司,很多管理层都有台湾人,它们对台湾资本市场很熟悉。”上述投资银行家说。

陆资企业原动力

  由于台湾现行的政策法规,台湾市场对大陆企业直接上市限制严苛,但是,大陆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在大陆之外的公司,间接在台湾上市。TDR将成为大陆企业赴台融资主要途径。

  2010年9月8日,新加坡上市的龙筹股——扬子江船业(911609.TW)在台湾挂牌发行TDR,成为首家在台湾上市的陆资企业。扬子江船业总共发行2.4亿单位台湾存托凭证,发行价格为18.8元新台币,募集总金额45亿元新台币。

  扬子江船业之后,陆资企业到台湾发行TDR上市就变得“前赴后继”。

  2010年11月24日,中国最大的IT服务商神州数码在台湾以TDR方式挂牌,总共集资近80亿元新台币,成为台湾去年规模最大的TDR。 2010年圣诞节前夕,另一家在港上市的红筹公司TCL通讯宣布,董事会已批准建议发行TDR,将涉及由公司发行每股面值1港元的新股份,发行至多 2.17亿股。

  今年1月3日,大陆最大的血液相关医疗设备供应商金卫医疗(00801.HK)宣布,发行TDR已获得台湾相关部门批准,成为首家赴台上市的大陆医疗企业。另外,包括大陆体育用品经销商特步国际、地产商花样年等都在排队等候在台湾发行TDR。

  台湾交易所去年底透露,有超过40家在大陆以外地区注册的陆资企业正在台湾申请上市辅导。

  尽管台湾无论是实体市场抑或虚拟市场,规模都相对有限,但与偏重金融和地产的香港资本市场相比,台湾资本市场则倚重于科技类股,其中科技股市值 约占总市值55%,科技股成交量也超过总成交量半数。而香港资本市场并不太钟情高科技公司,造成市盈率相对偏低,因此不少科技类股公司倾向于在台湾上市。

  另一方面,台湾大华证券承销部资深副总经理黄幼玲向本刊记者指出,一些大陆企业意图拓展台湾的市场,或者业务与台湾具有高度相关性。与香港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不同,台湾市场散户占到一半,通过上市拓展品牌知名度的效果明显。

  有望成为在台湾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家大陆房地产公司的花样年就指出,如果发行TDR计划获得通过,预计将募集的资金全数留于台湾,其中约12亿元新台币将用于与台湾上市公司泰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通过合营公司共同开发位于台湾金门的旅游及度假村项目。

  也有不少企业“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正在承销的大陆企业来台上市项目中,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在台湾市场有潜在并购标的,像神州数码在台湾预计未来将有进一步的并购行动。”一名台湾投资银行家指出。

  在技术操作层面,黄幼玲指出,先发TDR再购并,一来可以解决融资问题,二来可以增加融资工具选择,“可以以换股的方式进行购并”。而且,若是 大陆资金直接通过QDII基金方式投资台湾企业,不仅限制多,也会被认为只是财务投资者。拥有本地上市地位的大陆公司与本地企业合作,则通常会被视为战略 投资者,“将利益与本地捆绑,在审批上容易获得通过,而且对于股价也会有支撑作用”。

  “现在好公司太多,台湾TDR市场也已经逐渐成熟,未来无论是监管者抑或券商将会精挑细选。”上述台湾投资银行家说,“之前来台湾发行的TDR,都是相对较小的项目,所以交易所也要求券商找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市值至少要超过5亿美元。”

热望与疑虑

  “资本市场没有好不好”,只有“是否门当户对”。朱士廷2010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TDR推介会上,对与会的40多家大陆企业代表表示。

  朱士廷提出“两只脚”的发展模型,除了现有台湾的强项科技股,有潜力的中小型股也是重点,尤其是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在台湾的公司。朱士廷乐观估 计,五年内,预计上百家企业来台湾挂牌发行TDR。而台湾交易所寻找发行TDR的企业,则是以台商为主,再逐步扩展到华商,最后才是外商。

  不过,香港市场业内人士对TDR似乎并不以为意。有投行高层向本刊记者指出,虽然留意到台湾的TDR现象,但由于台湾市场本身的规模限制,“很难成为趋势”。也有港交所高层半开玩笑地表示,“总得给别人一些生存空间吧,不过,台湾市场中小盘股票流动性还是蛮高。”

  2010年,香港IPO融资金额,蝉联全球第一。2010年底,全球矿业巨头淡水河谷(06210.HK)在香港发行HDR,这也是香港交易所首只HDR,这被台湾《联合晚报》解读为香港和台湾在存托凭证(DR)方面的较劲指标。

  不过,有承销陆资企业赴台上市的台湾券商代表向本刊记者指出,台湾资本市场相较于亚洲其他市场,在于转手率高及次级市场的发达。他坦言,香港市 场在规模、国际化、与大陆市场联系等方面具有优势,但“香港市场是大者恒大,且以地产、金融股为市场重心,企业挂牌目的在于集资与创造股份流动性,中小型 企业尤其是电子股在香港股市的发展反倒不如台湾”。

  如朱士廷在上海推介TDR市场时指出,当时TDR对比原股股数的比例约14∶86,但所发行TDR的市值则是原股的6倍之多,而转手率则是原股的26倍。

  “大陆企业国际化,第一步首选香港,除非有名气的企业选择美国;第二步来台湾,是个不错的选择。”上述台湾券商人士说。

  该人士指出,TDR推高台湾市场知名度,“但TDR只是站稳一只脚,希望抛砖引玉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企业来台申请第一上市,才能算是站稳一双脚,进一步带领台湾资本市场走出一片天。”

  “未来台北、香港、上海交互挂牌不是梦,大陆企业来台发行TDR,台湾高科技产业到大陆发行CDR或至香港发行HDR等,”庄英明乐观地期望。他说,在亚洲区内,台湾交易所的区内定位,应该是华人世界的“纳斯达克”,聚焦IT类等高增长的中小企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37

紅籌國企魅力的最後召集 八戒港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838ff0101nrp7.html

紅籌國企在香港市場一直是備受關注。從1997年的北京控股(00392)發行價12.5元(單位:港元,下同),開盤直奔60元為首的地方國企紛紛炒注資概念,很多小股票以傳言國企買殼而上升幾十倍。再到2003年至2007年的大型國企價值發現期,以中石油(00386)為代表巴菲特平均成本1.62元買入,至2007年高位的13元。安徽海螺水泥(00914)、東方電氣(01072)的40倍神化把紅籌國企推至一個高峰,也見證國企過去10年的高速成長。

 

國有資產證券化提速是「十二.五」重點工作,在央企數量減少到100家的希望落空後,監管層不再強調央企整合的數量和速度,轉而追求整體上市的資產質量和效果。國資委已將「十二五」時期中央企業的改革發展目標定位為「做強做優中央企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進行併購重組,將成為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和淘汰過剩產能的有效手段。

 

2012年內地地產巨頭萬科收購南聯地產(01036)掀起第三波紅籌國企接道香港上市集資潮。這次背景在內地IPO市場未開放對地產版塊的融資渠道,「招保萬金」四家國企地產巨頭以買殼方式齊集香港市場。宣佈成功買殼後,往往伴隨市場炒作,股價暴漲。受到香港市場買殼原則的監管,買殼前2年是不允許大面積注入資產,否則當新IPO處理。本來在這兩年的冷卻期,股價應該偏向於平穩,因為新股東暫時不會注入新業務,但總結後發現漲幅驚人,各股炒作手法也聯動性。

 

買殼企業

代碼

買殼價

現股價

最高價

最高昇幅

萬科置業

1036

5.6

14.12

19.66

351.07%

招商置業

978

0.5

3.2

3.75

750.00%

中糧集團

207

0.9

3.25

7.06

784.44%

金地置業

535

0.43

1.1

1.27

295.35%

綠地香港

337

1.9

9.28

10.32

543.16%

北大資源地產

618

0.43

1

1.16

269.77%

 

  除了上述地產類企業外,各類型國企亦頻繁在市場買殼,大多為大型國企分拆業務準備。由於市場預期母公司優質資產注入預期,炒作幅度同樣吸引。在非地產類中藥企也是近年市場明星,國藥收購盈天醫藥(0570),廣州藥業的整體上市等題材漲幅都超過200%。香港主板市場殼價大約3-3.5億元,但乾淨殼難求,亦決定了處置原有資產的難度及時間。

 

買殼企業

代碼

啟動價

現價

最高價

最高昇幅

企業類型

盈天醫藥

570

1.7

5.04

4.13

242.94%

藥企

廣州藥業

874

6.2

32.74

30.1

485.48%

藥企

天津醫藥(傳言)

882

4

4.55

6.99

174.75%

擬注入藥企

熊貓電子

553

2.5

3.15

4.05

162.00%

電子

中國電子

85

1.03

1.91

2.12

205.83%

電子

北人印刷

187

2.2

3.61

3.95

179.55%

氣體運輸

從目前資金流觀察,以下三隻國企值得投資者關注。包括:珠海控股(00908)、福田實業(00420)、晶門科技(02878)。

 

本人管理資產持有:方正數碼(00618)

 红筹国企魅力的最后召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09

據稱是香港第一隻紅籌股: 華盛玩具(413,後易名南華控股、南華工業、南華中國)

1987年5月25日,華盛玩具開始招股。

華盛玩具在1976年成立,主要生產洋娃娃及電子玩具等,主要市場為美國,客戶以孩之寶等為市。1981年把生產移至中國內地,在上市前獲廣州市窗口公司越秀集團入股50%,成為主要股東,次年即上市,以1元發行6,200萬股,佔擴大後股本25%,淨集資額5,700萬元,預計用於購置柴灣的工廠大廈。上市後,越秀及主要股東控制的公司,股權被攤薄至各37.5%,董事除了越秀人士外,亦有光大集團董事長王光英及合和實業之主席胡文瀚,確實厲害。

當年,公司預計盈利不少於3,200萬,以推算出的總股本2.48億計算,全麵攤薄每股盈利不少於12.90仙,市盈率約7.75倍,預計上半年派發股息2仙,下半年派發6仙,合計派發8仙,即股息率8%,以工業股來看,只是股息率較吸引,估值則較貴。但因為他有獨特的紅籌賣點,加上當時市況非常好,最終有20倍認購。

1987年6月16日,公司掛牌,股價沒有破底,開市報1.18元,升18%,曾一度降至1.1元,僅升10%,其後輾轉上升至1.3元收市,升30%,當日市值達到3.224億,市盈率10.08倍,股息率6.15%,處於略貴的水平。

但其後公司在股災後,經營可能不振,最終賣盤予南華集團相關人士,並由玩具業務,轉成投資業務,又把這業務曾經分拆至新加坡上市,後因股價低沉又私有化,之後後轉營中國地產,名稱也多次變更,變為現時的南華中國,如果有機會再向大家細述其財技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380

拆解紅籌重組的過橋貸款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10/t20131024_508063.htm
李壽雙/文

  

  在紅籌上市重組過程中,境外擬上市公司收購境內公司股權必須以外幣現金進行。通過「過橋貸款+內保外貸」的組合方式,既能解決資金來源問題,又能降低資金成本。

  

  2013年5月8日,蒙牛乳業(02319.HK)與現代牧業(01117.HK)聯合宣佈,蒙牛與私募投資機構KKR、鼎暉投資達成協議,以現金31.75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5.4億元,收購後二者各持有的現代牧業20.44%股份和6.48%股份,從而成為現代牧業單一大股東。 而KKR和鼎暉當時取得現代牧業該等股份的成本大約為7.42億元,實現投資回報約3.4倍。

  

  至此,現代牧業這家原本由蒙牛乳業孵化的奶源公司,經歷股權剝離及獨立上市之後,又重回母體。

  

  在境外紅籌上市重組過程中,核心一環是由境外擬上市公司收購境內公司股權,但是由於《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俗稱「十號文」)的跨境股權支付安排在審批層面並未落地,因此在支付方式上就必須以外幣現金進行。然而設立境外公司的國內創始人或股東,絕大多數在境外又沒有外幣現金可供使用,從而使得境外公司收購境內公司的收購資金來源成為了一個橫亙在很多準備在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面前的難題。

  

  通常而言,解決收購資金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股權融資,一種是債權融資。如果採取股權融資,由於投資者看到公司用錢急迫,往往在價格上壓得比較低,而公司上市在即,創始人或股東也往往不願意再稀釋股權,更不用說低價稀釋股權。這樣一來,通過借款進行債權融資就成為了一個優選方式。股東借款目的其實就是為了搭建上市所需的股權結構橋樑,這種融資真是名副其實的「過橋貸款」。

  

  在境外上市重組中過橋貸款的交易結構如何安排呢?被蒙牛收購的現代牧業的做法,給我們大體展現了這一交易過程。

  

  現代牧業的跨境重組

  

  現代牧業的前身叫領先牧業,2008年7月7日,現代牧業成立,收購了領先牧業全部股權並在後來陸續直接收購了領先牧業旗下的子公司和資產,領先牧業被轉賣給了青島恆天然公司而退出整個集團。為籌集擴充業務的資本,現代牧業於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期間進行多次重組及四輪股權融資,引入了KKR、鼎暉及牛根生設立的一項信託計劃作為投資人,該等投資人以大約13.79億元,認購現代牧業合共50.05%的股權。

  

  在完成上述動作後,雖然實現了境外公司Aquitair對境內現代牧業公司的控股(圖1),但是另外一個關鍵步驟還未完成,現代牧業的個人股東還未能實現出境持股。如果此時上市,那就跟這些股東毫無關係了,這顯然是不行的。

  

  那麼,如何實現中國個人股東境外持股呢?根據招股書披露,現代牧業採取的做法是在岸收購和離岸認購兩個步驟。一方面,Aquitair公司對現代牧業進行在岸收購,即與中國個人股東、馬鞍山先行牧業、老牛牧業等股東(以下統稱「中國售股股東」),於2010年9月17日簽訂一項股權轉讓協議,據此,Aquitair公司以9.03億元的代價向中國售股股東收購合共47.63%的現代牧業股權。另一方面,擬上市公司與中國股東控股公司(由中國售股股東在境外成立的控股公司),於2010年7月29日簽訂一項認購協議,據此,前者以總價9.03億元向後者發行487.6萬股新股,認購價總額相當於在岸收購的代價。

  

  把招股書中如上的描述,通俗表達就是:境內中國個人股東在境外設立一系列中國股東控股公司(金牧、銀牧、新牧和優牧四家殼公司);然後該等公司拿一筆錢(折合人民幣9.03億元的外幣),認購擬上市公司的股份;然後擬上市公司拿到這筆錢後,再注入Aquitair公司,由後者以9.03億元的代價,收購中國個人股東持有的現代牧業全部股權。如此一個循環下來,一方面實現中國個人股東在境外擬上市公司層面持股,另一方面,境外擬上市公司最大比例持有境內現代牧業公司股權,跨境重組即告完成。

  

   中銀國際提供過橋貸款

  

  那麼,中國股東控股公司的認購資金從哪裡來呢?根據招股書披露,為撥付離岸認購的認購股款以及有關成本及開支(包括利息開支),中國股東控股公司已於2010年11月1日獲中銀國際提供大約1.39億美元的過橋貸款。過橋貸款所得款項已於同日由中國股東控股公司向擬上市公司支付,以繳足認購股份,至此離岸認購已告完成。作為過橋貸款的抵押,中國股東控股公司的股份以及其持有的擬上市公司股份已抵押給中銀國際。

  

  這是整個過橋貸款交易的第一步,好戲的開場。

  

  該筆款在2010年11月1日到位,同日,由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支付給了擬上市公司。緊接著,這筆過橋貸款的所得款項已調派至在岸,並已向中國售股股東支付,於2010年11月5日完成此次在岸收購。至此,這筆錢又流轉到了中國個人股東手中。

  

  到這個階段,收購境內權益問題和中國股東境外持股問題都解決了,但是中國股東持有的擬上市公司股份質押出去了,同時欠了中銀國際一筆貸款。這筆欠款是過橋貸款,由於僅以股份質押,年利息通常在10%-15%之間,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通常過橋貸款的交易安排到此還未結束,公司會尋求借商業銀行低成本的錢,去全部或部分還掉這筆過橋貸款。

  

  「內保外貸」償還過橋貸款

  

  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看,現代牧業就是這麼操作的。其稱過橋貸款將於上市日期前部分償還,而其乃由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將提供的定期貸款合計約1.3億美元以再融資的方式償還,而該項定期貸款融資由中國售股股東提供的抵押品(股份質押除外)所抵押。現代牧業的案例中,中行澳門分行只是借了1.3億美元給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或者說中銀國際沒有同意一次償還全部貸款,餘下未償還結餘約900萬美元將於上市後透過出售部分由中國股東控股公司在全球發售之前持有的股份悉數償還,而股份質押將於緊接上市之前解除(通常是在上市日開盤前解除)。

  

  那麼,中國售股股東的1.3億美元再融資能拿什麼抵押呢?招股書並沒有說,但基本可以推斷,就是通常採用的「內保外貸」的做法(此處僅為推斷,並不代表現代牧業確實採取了此融資方法)。即,在國內中國售股股東把收到的股權轉讓款結匯,結匯所得的人民幣質押給境外銀行的境內關聯銀行(比如中國銀行某地分行);然後該內地分行給境外中國銀行澳門分行開立保函或備用信用證,為境外借款人(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提供擔保,基於此擔保,中國銀行澳門分行貸款數額與境內質押的人民幣同等價值的美元給借款人;然後,借款人拿到貸款後,再用於償還前期所借的高息過橋貸款,完成一個循環。

  

  至此,前期中銀國際的過橋貸款清償掉了,股份質押解除(通常股份再用於質押給後面的貸款方即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但銀行會出具一份承諾函,允許股份質押在股票上市交易當天交易開始前解除),變成了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欠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一筆錢,同時,中國個人股東在境內質押了相應的人民幣給其關聯銀行。澳門分行會收取貸款利息,但同時,境內分行會支付存款利息。由於境外貸款利息較低,實踐中,通常兩者相抵,「內保外貸」的綜合成本基本為零。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股東為解決收購資金問題而實際承擔的財務成本。「內保外貸」是整個過橋貸款交易鏈的高潮部分。

  

  但是,為什麼又引入一個新的角色中國銀行澳門分行來提供貸款,而不是直接由前面提供過橋貸款的中銀國際來做「內保外貸」呢?

  

  在現代牧業的案例中,一方面中銀國際本身並非商業銀行,操作不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裡涉及2010年7月30日頒佈的《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問題的通知》(匯發[2010]39號)其中的一項規定,該規定要求「內保外貸」資金不得直接或間接流回境內,即「為境外投資企業提供融資性對外擔保的,擔保項下資金不得以借貸、股權投資或證券投資等形式直接或通過第三方間接調回境內使用」。

  

  也就是說,即便前期過橋貸款不是中銀國際提供的,而是一家商業銀行比如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提供的,香港分行也無法再通過「內保外貸」的方式,貸款給中國股東控股公司,用於償還前期過橋貸款。因為前期貸款被用於了收購境內股權,中國股東控股公司如以「內保外貸」項下貸款償還前期過橋貸款,這實際就非常明顯構成「內保外貸」資金間接流回境內,從而與前述規定相衝突,合規風險較大。

  

  相反,如果再引進一家境外銀行,就巧妙地把實質上一個交易轉換為形式上的兩個交易,比如可以用後面另外一家中國股東控股公司B(現代牧業的中國股東控股公司有四家,實際操作中,為了合規考慮,後期進行「內保外貸」的公司與前期借過橋貸款的公司通常為不同的兩家公司)跟中行澳門分行發生一筆「內保外貸」業務,該筆貸款用於償還前期發生的一筆境外借款,跟國內無關。而另一筆交易是中國股東控股公司A了結跟中銀國際之間的股份質押貸款交易。從而一定程度上迴避了赤裸裸地觸碰前述規定,降低了合規風險。

  

  那麼,這「內保外貸」項下貸款又如何償還呢?實踐中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上市前或上市後通過境內公司比如現代牧業向境外股東派發股息償還,一種是股東在上市時(香港允許上市時股東出售老股)或上市後出售股份,以套現的資金來償還。好在「內保外貸」的綜合成本基本為零,所以可以將貸款週期拉得足夠長,來解決還款問題。

  

  「內保外貸」項下「外貸」償還後,相應地,在境內的「內保」就可以同時予以解除,這時股東就可以自由使用轉股所得的人民幣了。這是交易鏈的收尾部分,至此,一個完整的紅籌上市跨境重組過橋融資交易循環就全部完成了。

  

  通過這一過橋融資安排,現代牧業就得以成功完成中國個人股東境外認購持股及境外公司收購境內現代牧業公司股權這一關鍵步驟,也為我們生動展示了如何破解紅籌上市跨境重組中的收購款融資難題,顯示了操盤者高超的財技(圖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25

股票入門(30):藍籌股與紅籌股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20034

藍籌股是財經新聞報導中常見的用詞,通常用於描述整體大市走勢,例如升市會說藍籌股普遍上升,跌市會說藍籌股普遍下跌,牛皮市會說藍籌股個別發展。

藍籌股一詞來自美國,是對市場上市值最大的一組股票的統稱,因為在賭場上最大面額的籌碼通常是藍色的,所以就對號入座地以「藍籌」來形容市值大的股票。

在香港的股票市場,具代表性的股市指數-恆生指數由恆指服務有限公司選取最多50隻成份股作為代表,按已選取的成份股市值的變化來厘定恆生指數的升跌。要成為恆指成份股的一份子,要符合多項條件,其中一項是市值要達到某水平,也就是說,恆指成份股已涵蓋大部份市場上市值最大的股公司,因此市場人士也會形容恆指成份股為藍籌股。

至於紅籌股一詞並非來自美國,也與公司市值無關係,紅籌股指的是個別公司於中國境內成立,主要業務也在中國境內,但註冊地點為香港或其他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因為中國的官方顏色是紅色,而此類公司部份有官方背景,市值也很龐大,對股票市場有一定影響力,因此以「紅籌股」來形容也相當貼切。

恆指服務有限公司也製定了紅籌股指數去反映紅籌股的整體表現,紅籌股指數由200隻紅籌股組成,要成為紅籌股也要符合多個准則,其中公司要有至少30%股權由中國內地機構單位持有,也要至少50%營業收入來自中國內地。

中國海洋石油(883) 及中國移動(941)等公司為較普及的紅籌股例子,這兩間公司同時成為恆指成份股之一,市場上也會用「紫籌股」來形容這些由紅籌股變成藍籌股的公司。

紅籌股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方政府機關的關係企業,如粵海(廣東省)、北控(北京市)、上實(上海市),又名窗口公司。另外一種,是中央企業的關係企業,如華潤、中信泰富、招商局等。背境原因是多年前,並沒有H股上市,國企只能透過在香港註冊的控股公司持有業務,母公司是絕少上市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195

中國建築分析之7:紅籌股的護城河 草帽路飛

http://xueqiu.com/3727797950/30387343
1.中建國際資產負債率分析

在之前的發文(參見中國建築分析之3)中我們曾提到中建國際相比國內同業較低的資產負債率源自香港財務會計處理方式與大陸不同,現在我們需要糾正這個錯誤,我們認為兩地財務會計差異並非主要因素,導致其資產負債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其在港股市場頻繁的再融資行為。中建國際過去八年的資產負債率趨勢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圖在上一篇中我們曾重點提到中建國際在過去七年中有四次重大再融資行為,再結合上圖我們可以看出:

a.2007、2009、2011和2012這四年中建國際的資產負債率都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這與集團在這四年進行了大規模的再融資行為相吻合;

b.更進一步分析,上述四次再融資規模分別佔當年年末股東權益的46%、31%、37%和17%(數據在上一篇表格中可查),這與上圖中曲線的斜率變化完全吻合(2007年和2011年資產負債率曲線急劇下降,2009年曲線下降稍緩,而2012年曲線僅微降);

c.相比同行業普遍接近80%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參見中國建築分析之3),中建國際當前68%的資產負債率水平並不高,通過進一步增加槓桿水平,使企業ROE得到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依然很大。

2.低廉的財務費用

加槓桿就是要增加負債在總資產中的比重,負債分兩種:有息負債和無息負債。無息負債的佔比跟企業所從事的主營業務種類以及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有直接關係,短時間內不易快速改變。而有息負債的佔比企業是可以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調節的。

在足球場上有一類人需要特別注意,他們叫:跑得快的跑不死。同樣在資本市場上有一類企業也需要你認真對待,他們叫:紅籌股。

主營業務在內地,上市地點在香港,連續多年業績優良,這類企業我們稱之為紅籌股,紅籌股的負債成本優勢是一道很深的護城河,對未上市或者在國內上市的同業企業來說,這是望塵莫及的。

截止2013年末,中國建築國際集團連續三年入選恆生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首次入選道瓊斯可持續發展企業指數,標準普爾上調其長期企業信貸評級至[BBB],2014年1月惠譽及穆迪亦將企業投資評級分別提升至[BBB]和[Baa2],這些獨特的優勢不僅使得企業過去7年在香港市場成功完成四次股權再融資,同時也為企業取得低廉的信貸提供了重要支持。2013年公司首次發行5億美元五年期擔保票據年化利率約3.15%。年末公司負債結構如下圖:
查看原圖若不考慮企業待轉讓負債中的部分銀行借款,2013年末集團借款總額(包括票據)合計127億港幣,其中人民幣借款佔比28.4%,平均借款利率6.2%;外幣借款佔比71.6%,平均借款利率2.53%,全部有息負債加權平均負債利率僅為3.57%。

3.再融資OR加槓桿?


香港市場低廉的信貸成本,給中建國際提供了很深的護城河,那麼更進一步加大負債水平是不是中建國際的必然選擇呢?從管理層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這並不是最優選擇。

別忘了,中建國際是過去連續多年為股東創造復合回報超過20%的紅籌股,是三大評級機構一致評級為[BBB]級的優質企業,是大股東中國建築股份公司的優良海外融資平台,是投資人多年給予3倍以上PB的優秀公司,在當前國內上市母公司估值過低並且失去再融資功能的情況下,大股東是絕對不會錯過中建國際這塊護身符的。

大股東通過向中建國際注資(配股或定向增發),迅速做大中建國際的業務規模,同時主動壓縮其他建築業務(重點是房建業務)的規模,以此達到總公司「控制房建、強化基建」的調結構目標,同時公司更大比例資產在香港市場得到合理的估值水平,在完成總公司業務結構調整的同時也達到了企業市場價值提升,這不失為一箭雙鵰的好策略!

4.讓雪球滾起來

再融資增加了所有者權益,使企業負債率下降;企業可以繼續增加廉價信貸去擴大業務規模,使總資產繼續膨脹,資產膨脹導致企業負債率再次上升,然後又是下一輪再融資,下一輪獲得廉價負債,如此循環,就像在斜坡上快速滾動的雪球,越滾越大。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優良的企業業績。當下國內的投融資建設市場大發展,且容量巨大,恰好給中建國際提供了這樣的發展空間;過往的業績也已經證明中建國際能夠為股東帶來可觀的回報。萬事具備,東風已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1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