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BCG稱新興市場催生越來越多的超級富豪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49

FT的最新報導顯示,亞洲新興市場強勁的經濟增長催生全球私人財富達到創紀錄的高點——百萬富翁和超級富豪的誕生變得越來越快。

根據BCG提供的數據,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私人財富增長7.8%達到135.5萬億美元。家庭財富達到100萬美元的家庭總數達到1380萬,而超過1億美元的「超級富豪」家庭數目則上升到12000。

個人財富的不斷增加意味著在亞洲經濟引擎的幫助下,全球經濟已經逐步擺脫經濟危機的影響。

BCG如此表示。

除日本外的亞洲國家一躍成為發展最快的地區,個人財富較2011年大幅增長17%至28萬億美元,而這個數據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接近翻番,達到48萬億美元

「隨著越來越多百萬富翁和超級富豪的誕生,看上去世界已經把金融危機拋在腦後,」BCG MD兼合夥人 Brent Beardsley說,「雖然可能還會有其他波折,但看起來確實在逐漸恢復——股票市場不斷上漲,新興市場保持增長。」

BCG對2000年以來的報告做了彙總,統計了超過130傢俬人銀行和財富經理提供的數據,還抓取了政府公開信息中的數據。報告稱,那些世界上最富有的家庭積累財富的速度比以往更快。

BCG預計截至2017年全球私人財富將會增長至171.2萬億美元,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由除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貢獻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財富中所佔的比重正在逐漸趕上發達國家。

在排名方面,美國毫無疑問依然是最富有的國家,日本和中國緊隨其後,英國和德國並列第四。卡塔爾則是富豪密度最高的地區,每1000戶家庭就有143戶百萬富翁。

股票市場自去年7月開始的強勁反彈推動發達國家富豪們的財富暴漲,而新興市場富豪的財富積累則得益於強勁的經濟增長。

報告稱,那些新興市場的大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中,2007年僅有中國入圍全球最富有的15個國家;此後,印度同樣躋身中國的行列。BCG預計到2017年,中國將會取代日本排名第二,而印度俄羅斯將會分別位列第九和第十一。

報告統計了財富經理管理的資產規模,結果是較上年增長13%——亞太地區增長驚人,同比增長23%,緊接著是拉丁美洲,達到18%。

有意思的是BCG對於離岸財富的統計,報告顯示全球離岸財富在2012年同比增長6.1%達到8.5萬億美元——中國人熟知的瑞士毫無懸念地登頂最佳目的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85

激進的城鎮化或催生畸形社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828

雖然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過半,但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已經計劃,未來10年進一步推進城鎮化進程。按照不同的定義,未來10年需要移居城市的人口在2.6億到4億之間。預期城鎮化將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強大的後勁。

在今年晚些時候舉行的18屆三中全會上,更多的城鎮化細節預期將會出台。但現在已經有人質疑,中國的城市是否已經過剩了?

首先是來自華爾街日報的報導:

薄玉全是鐵嶺新城一個開發區吸引到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企業主之一。這位中年企業主經營著一家地板材料商店。

薄玉全說:「人都在哪兒?這裡根本沒有人。…他不久就會關閉店舖,他和員工正在商量去北京找工作。」

鐵嶺新城景觀設計者胡潔說:「未來10到20年,鐵嶺可能會有不錯的發展,但前提是你能設法把企業吸引來。」

很明顯,只有商業開始蓬勃發展,一個城市才能持續發展下去——但這應該怎麼開始呢?如果沒有商業會怎麼樣呢?很自然,就業將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幾年前就被廣泛報導的鄂爾多斯「鬼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過去,中國先建樓後發展的模式一直都不存在嚴重的問題。正如華爾街日報寫道的,在10年前建樓的時候,「浦東新區的大樓」都是空置的,但很快就變成了中國經濟成功的標誌。

從另一個角度說,是否可以理解成,浦東的繁榮應該算是特例,而鄂爾多斯的凋落才算是常態,或者至少是中國很多中小型城市更為普遍的處境?有力的論據總是難以獲得的,但華爾街日報形容,先建樓再等待增長的策略,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帶來了象鐵嶺新城那樣的空蕩蕩的郊區和鬼城了」。

中國最大房地產發展商也認同這個觀點。據BBG報導:

萬科集團的副總裁毛大慶在中國城鎮化與企業家論壇上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可能難以承擔城鎮化的成本。

以北京作為例子,毛大慶表示,假設每年有70萬人湧入北京,這可能使地方政府每年至少新增770億元城鎮化相關的支出,相當於北京年賣地收入的兩倍,或多征25%的稅收。

毛大慶表示:「這完全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負擔能力,北京沒有能力承擔。」他還質疑,在大部分人一直湧入70個最大城市群的時候,中國是否還需要更多的城市。

毛大慶表示:「大城市吸引人,因為它們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教育機會和醫療資源。…剩下的610座城市儘管已經形成城市,但缺乏吸引力。…這意味著,這610座城市中的部分城市存在問題,或沒有生存能力。」

確認鄂爾多斯和鐵嶺新城是中國城市的常態,還是特例的數據非常難以獲得,正如渣打銀行經濟學家Stephen Green所表示的。上月,Green嘗試測量中國一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健康程度,得到的結果顯示,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Green寫道:「雖然一些其它『鬼城』的報導,但較小城市的情況看起來有一定彈性。」

然而,在測量城鎮化的整體成功程度上,Green所關注的點有一系列的不足。首先,他分析房地產市場使用的三種方法中的兩種,只觀察了30-40個最大的城市。第三種方法用了300個城市的數據,發現了二線城市出現的一些問題,還顯示開發商在較小城市的買地活動持續增加。

(綠線代表二線城市;藍線代表二線以下城市)

Green認為,這意味著開發商對需求前景充滿了信心。這個觀點可能是對的,但也無法否認,萬科認為中國較小城市商品房供應過剩的結論。這部分是因為上圖有接近400座城市沒有覆蓋,還因為商品房銷售並不意味著一切——商品房最終是否有利於經濟、社會和城市的發展仍沒有結論。

中國很多商品房銷售都是被動的,因為農村徵地活動引起的,這不禁會質疑,在大部分城市,「城鎮化」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比如說,據紐約時報報導,一個家庭因為承擔了巨大的按揭貸款,讀大學的女兒不得不放棄學業,找工作幫忙還債。

通過建造商品房、銷售商品房和商品房內閒置的電視機,可以帶來很高的經濟增長,但這可能也是資源的嚴重錯配。中央政府「快速的」城鎮化計劃,明顯集中關注較小的城市,可能擔保了更多的商品房銷售——但如果人們在這些城市裡找不到工作,那麼這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鎮化」過程了。

這就是毛大慶希望支出的問題。今年3月,瑞銀經濟學家Jinsong Du、Duo Chen和Parker Ding也寫道: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中國的城鎮化是關於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的過程,但事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政府的官方數據顯示,只有1/3的新城鎮化人口是從農村來的外來務工人員。剩下的2/3大部分是當地的農村戶籍人口,也就是,城市範圍已經擴張到他們居住的地方。因為更多更好的工作計劃集中在上級城市,很多低級城市實際上已經在經歷人口的淨流出,但同時這些城市的土地銷售仍然快速增長,加劇了商品房供應過剩的問題。在我們能夠收集數據的287個城市中,只有97座城市(1/3)的長期居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多。這意味著,剩下的2/3,也就是190座城市,可能已經經歷了人口的淨流出。

下圖顯示了這些較小的城市人口外流和開發商買地的情況:

(紅色代表長期居住人口減去戶籍人口;藍色代表2008-2012年的商品房土地供應的增長速度;點擊放大)

如果缺乏可持續收入意味著,人們在一年中的11個月都要居住在較大的城市,那麼這也可能意味著,這種增長並不是真正會帶來可持續的消費、創造就業和「中產階級」的增長。這主要因為戶籍制度的存在,意味著那些在較大城市工作的外來務工人員只能以二級市民的身份生活。

雖然已經有很多關於戶籍制度改革的報導,但細節仍然模糊,而且有強大的力量抵制這些改革的發生。據財經網報導:

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表示,沒人希望如此大規模的移民成為自己的鄰居、分享他們所謂的居民空間。這存在利益衝突。我們正面臨太多的市長和城市精英發自內心的反對,而他們有能力影響決策。

這不僅讓人發問,簡單地通過轉移越來越多的人進入新建的商品房,就能打造一個更為「發達」的經濟體嗎?就算這些商品房有良好的供水供電配套,和美麗的公園景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33

三個年輕人 合力催生「台灣製造」渦輪增壓器 肯瑪動力 在汽車改裝市場跑出台灣路

2013-09-09  TWM
 
 

 

一位研發、一位業務、一位行銷,三人憑著全台第一顆獨力研發出的渦輪增壓器,「KAMAK」在國際改裝車市場中闖出名號;二○一三年,營業額即可望突破億元大關。

撰文 鄧寧

二○一二年底,在全世界最大的美國改裝車大展SEMA SHOW中,來自台灣的汽車零組件廠商「肯瑪動力」以其品牌名稱「KAMAK」現身,頓時引起北美改裝車論壇一陣討論:「Wow!原來這些渦輪增壓器是台灣人做的!」「在汽車改裝行業中,『台灣製造』原本可說是毫無地位。」創辦人之一、現任肯瑪動力業務部副總的吳家驄指出,在創業初期,為了不讓歐美消費者對台灣來的渦輪增壓器有先入為主的「次級品」觀感,肯瑪刻意低調,「所以我們一開始就在美國創業,工廠明明在台灣南投,但在美國加州設『總部』,台灣製造、美國發貨。」由於品質好,價錢又只有國外製品的一半不到,KAMAK品牌短短幾年就在美國及亞洲改裝車界豎立口碑;去年營收八千萬元,今年更上看一億元。

從創業第一天就開始賺錢

在品牌口碑與業績穩定之後,肯瑪終於在去年的改裝車展上驗明正身,正式宣告自己來自台灣,品牌名KAMAK,取自原住民魯凱族的百步蛇發音,表彰勇敢、精準與冒險犯難的海島性格。

肯瑪的三位創辦人楊錫諭、吳家驄、陳峻維,分別負責研發、業務與行銷。其中,楊錫諭與在南投從事汽車零配件行業達四十餘年的父親楊峰雄,是全台灣第一個自行研發出渦輪增壓器的父子檔;父子倆雖是百分之百的「汽車黑手」,但曾提供設備給成功大學航太所研究生,進行需要高度精密機械的實驗,顯見其技術能量。

○七年,楊錫諭有意自行創業,有別於家族事業以大型車輛為主要客戶,楊錫諭看準更精密的小型車與賽車用渦輪市場;於是找上當時正在汽車零組件公司工作、手握不少客戶名單的朋友陳峻維負責行銷。「不過,國內的渦輪增壓器畢竟市場有限,我們很清楚,必須要攻國外市場,這部分,當然需要網路人才。」此時陳峻維想到就讀成大水利系時的同窗兼室友吳家驄,當時他正在遊戲橘子擔任金流系統的電腦工程師,於是力邀共同創業。果然,吳家驄立即將控制金流系統的經驗,運用於肯瑪的業務推展,讓海外消費者可以輕易買到KAMAK產品。「所以,肯瑪其實從開門營業的第一天起就賺錢了。」吳家驄自信地說。

陳峻維笑說,整合三人之力,肯瑪就等於擁有台灣最頂尖的渦輪技師,一群愛玩車的客戶名單,再加上一位善用網路行銷對外拓展業務的好手;在他的解讀中,肯瑪之所以能在台灣南投的小工廠裡行銷全球愛車玩家,關鍵之一,就是「善於整合」。

靠台灣精密工業揚眉吐氣

「在我看來,南投、彰化一帶有全世界最強的精密工業,能做出各種規格標準的機械,我們做的,只是善用台灣的精密機械製造能力,整合起來,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陳峻維解釋肯瑪的營運模式:自己研究開發產品、畫設計圖,而後把不同的配件分包給在地各家機械業者,「我們自己的工廠,說穿了,只做組裝。」肯瑪的渦輪增壓器一顆售價從八百至一五○○美元不等,若加計檢測、安裝等服務,一次可收二五○○美元,毛利率可達將近三○%。這樣的利潤空間乍看頗高,但若與國外廠牌產品單價動輒五千美元起跳的水準來看,肯瑪難道不曾想過「向上比價」嗎?

「沒有,我們不是刻意壓低價格,而是講求『公道』!」陳峻維說,許多人把汽車進廠維修,多少都抱著「待宰」心情,完全不知道老闆開價是否合理,「改裝車界也一樣,找錯人就等著被宰。」舉例來說,歐洲品牌一顆渦輪增壓器要價可能高達十三萬新台幣,但一模一樣的東西,「台灣做的可能只要三萬到四萬新台幣。」想要在汽車改裝市場跑出一條「台灣路線」,或許就是肯瑪三位創辦人的共同理念;不僅產品的零組件來自台灣、組裝在台灣,價格也力求公道。而這樣的台灣路線,不僅已在國外玩家打出口碑,甚至也贏得了國外大廠的認同。

二○○九年,肯瑪遇到了創業以來最具代表性的關鍵戰役,透過韓國經銷商介紹,他們有機會與韓國現代汽車的改裝部門共同開發跑車Genesis的渦輪增壓系統,也順勢打響了KAMAK的知名度。

而在去年,肯瑪順利打入歐洲車市場,則是經歷了一趟峰迴路轉的過程。原本肯瑪計畫藉由經銷德國大品牌博格華納(BorgWarner)渦輪增壓器搶攻歐洲,博格華納卻早一步和另一中國廠商進行經銷合作;直到去年,博格華納的經理意外主動前來聯絡,願意從今年起給予肯瑪經銷權,「原來,先前的中國經銷商掛羊頭賣狗肉,用原廠的名義賣山寨品,這才造就我們的機會。」陳峻維說。

雖然他們的起步是「刻意隱瞞台灣基因」,但骨子裡,肯瑪卻堅持用台灣路線跑進國際市場,如今看來,他們真的跑出一條有模有樣的新路線了。

肯瑪動力

成立:2008年2月

資本額:800萬元

創辦人:吳家驄(左起)、陳峻維、楊錫諭

員工人數:22人

主要業務:渦輪增壓系統、電腦調校與渦輪維修、升級品牌:KAMAK、KINUGAWA 2012年營業額:近8000萬元

渦輪增壓器

利用內燃機運作產生的廢氣驅動之空氣壓縮機,增加進入內燃機的空氣流量,令機器效率提升,常見用於汽車引擎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84

一場電影首映 帶領產業大老重溫科技巨人風采《賈伯斯》用瘋狂催生全新世界!

2013-09-23  TWM
 
 

 

撰文.賴筱凡 攝影.攝影組這裡有一些瘋狂的人、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叛逆分子、麻煩製造者,就像方洞裡的圓樁。他們用不一樣的方式看事情,他們不喜歡規矩,他們不滿於現狀。你可以引述他們的話,不認同他們,讚美或是毀謗他們。但唯一你不能做的事是忽略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世界,他們帶動人類前進。

在別人眼中,他們或許是瘋子,在我們眼中,他們卻是天才,因為就是這些人夠瘋狂,自認能夠改變世界,而他們也真的做到了。」這是一九九七年,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為形象廣告錄製的一段旁白,如今成了他自訴的獨白。他天生反叛、他顛覆想像,他堅持每個小細節都要做到世人難忘,直到他革新了整個人類世界。

在賈伯斯逝世兩周年之際,為了讓人們重溫一代科技偉人的風華,《今周刊》特地舉行了電影《賈伯斯》的特映會,在台灣科技業典範轉移的陣痛期,帶領我們回到那個有賈伯斯的年代,用最虛懷若谷的心情,重新探索改變世界的無限可能。

世界在變,為何要浪費生命做不值錢的東西?

宏碁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 施振榮電影讓我想起當年創業的時光,焊電路板、做PC板的那個情境,比賈伯斯更克難,我甚至還到陽台去曬PC板。對於創業的人來說,資源非常有限,重要的是要有理想。我們當年創辦宏碁時,一開始也不曉得要做什麼,只知道不能錯過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做些什麼就看著辦,因為世界一直在改變。

現在的台灣科技業,當然擁有的資源比以前多很多,但整個世界也在變。面對未來,我們要去思考如何讓現有的資源更聚焦,以前會做的東西已經不值錢了,為什麼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去做不值錢的東西呢? (賴筱凡)把細節做到好,就能改變世界!

台達電董事長 海英俊

「要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所以能夠改變世界!」賈伯斯一直很相信自己做的東西,要求每個小細節,這從他生產第一部個人電腦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來,一個簡單的字體,其他工程師都覺得字只要能看就好了,但賈伯斯獨排眾議,堅持要在麗莎電腦中內建多樣化的字體庫。

賈伯斯偏執、神經質,造就了蘋果的公司文化,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他無比堅強的理念,就像蘋果首席設計師強納生.伊夫(Jonathan Ive)所說,蘋果設計的東西是要從人的「心」出發,貼近人心就能力量無窮。 (顏雅娟)即使旁人不諒解,也要忠於自己

經濟部次長 梁國新

你在電影中會發現,賈伯斯是一位非常知道自己要什麼東西的人,而且面對他的堅持,絕對不打折扣。雖然他的價值觀不為家人、朋友、同事所接受,甚至不見得被旁人諒解,但他還是很堅持,忠於自己。

這對於成功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元素,不論是經營企業,或是做事情,人的一生,本來就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被所有人認同、滿意,但賈伯斯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如此,你也要做一個不讓自己後悔的人。 (賴筱凡)做業務要學賈伯斯,充滿自信與心機群邑台灣區董事長兼總裁 余湘印象最深刻的是賈伯斯在生意談判時的自信心機,以及凡事追求完美、毫不妥協的橋段。例如他往往都能以高於預期的價格成交,又如何用計奪回主導權等。我常開玩笑地勉勵業務同仁,要成功就得做到三件事:「堅持、不要臉,然後堅持不要臉。」也就是要勇於嘗試、擇善堅持。

賈伯斯追求完美到幾近「機車」程度,是不少成功老闆具備的人格特質,但即使天才如賈伯斯,也曾因一意孤行而遭股東踢出家門,更何況你還只是一個取代性高的平凡職員。別鬧了!你又不是賈伯斯。 (林心怡)創新+商品化,才能被市場接受萬泰銀行董事長 盧正昕看完電影後,覺得賈伯斯的創新就是印證我的方程式:創新就是改變、就是發明,但改變和創新的前提是一定要有遠見。至於「好的創新」,是把創新加上商品化之後,得到市場接受度。

賈伯斯是個發明家,他找來百事可樂前總裁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負責商品化,只是後來約翰將賈伯斯趕走,等於空有商品化,卻沒有靈魂、沒有身體、沒有四肢,還是沒有用。 (張舒婷)曾經挫折,讓人更成功!

元大寶來投信總經理 劉宗聖賈伯斯可說是少年得志,但他過度堅持己見、自我中心,落到被趕出蘋果董事會;重回蘋果後,他才真正大破大立。就像安倍晉三回鍋擔任日本首相後,做了更充足的準備;張忠謀也是重新回任台積電執行長,讓股價、營收、獲利都更好。

賈伯斯相當特立獨行,他不在乎一般企業管理講究的分工、授權、尊重董事會。這部電影也凸顯很多他的缺陷,他的作風其實很有爭議。但要像他一樣成功,除了極度追求理想的性格外,還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 (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77

成思危十六歲闖蕩中國 半百念管理 催生創業板上市中國創投之父「不居安」的傳奇人生

2013-09-30  TWM
 
 

 

十六歲少年選擇離開家人身邊,到動盪中國發展;四十六歲化工專家選擇赴美,用一口爛英文重新學習管理,他是成思危,為了有所貢獻,一生不斷放棄安逸,向困難挑戰。

撰文‧楊卓翰

他取名「思危」,會勇敢獨行,在十六歲從安逸的香港離家出走,到動盪的中國發展;就算全家移居台灣,他也寧可在中國拚下去;他會不斷挑戰自己,在四十六歲憑著爛英文,到美國研究所念書;他會奮鬥不懈,在八○年代回到中國這個還不成熟的市場,啟發中國創投資金,並花了十幾年推動中國創業板上市,被尊稱為「中國風險投資(創投)之父」。

成思危這一輩子從來沒有停下腳步休息,他從中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副首長)的高位退休後,一刻也沒閒著。

從未停步休息 永遠在學習現年七十八歲的成思危,熱愛分享,還會搭飛機到各地參訪,而且在飛機上都在用電腦。他行程滿檔,早上見各國領袖、下午到大學演講。他走路健步如飛,永遠在學習,就算在演講空檔,也會拿出iPhone與Samsung兩支手機,看看Apple和Google的網路商店各有什麼新玩意兒可以下載,嘴裡談的是微信等新的手機應用。

這些中年人都可能沒法搞懂的新科技,在成思危手上卻輕鬆掌握,他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最佳榜樣。

這次成思危受世新大學邀請,是第六次回台灣。他這一生在台灣停留的時間極短,卻和這塊土地有極深的情感:他當年離開香港的父母及兩個妹妹,現在都在台灣。他的父親就是成舍我,是台灣早年的媒體人,也是世新大學的創辦人。和父母分離將近一甲子,父母親留給他最大的影響,就是他的名字──成思危。

年紀一大把的成思危會講四國語言,他演講的技巧更是高超,在世新大學演講時,沒有講稿,也無簡報,但台下學生和老師還是聽得津津有味。因為成思危不但引經據典,GDP、失業率、利率等經濟數據他掌握得滾瓜爛熟,而且條理邏輯分明,時間更是抓得剛剛好。他不看手錶,現場也不見提示,但仍在最後從容地用一段英文引言畫下句點,剛好一個小時,時間控制得分毫不差。

好的演講者,在突發狀況時最能看出機智。當演講到一半時麥克風出了問題,現場人員說沒電,成思危幽默地接話:「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喔!」惹得台下觀眾一陣笑。

靠經濟、管理、法律救中國小狀況難不倒成思危,他見過風浪。他生於動盪的年代,在中國出生的他,北京圍城時,舉家搬遷至香港,到香港的左派學校念書後,受到社會思想教育,偷偷地參加青年團,從小的抱負就是「報效國家」。在十六歲時,他決心離開香港優渥的生活,回到中國,展開了他一生的「救國」旅程。

「我原本是相信科技救國的,但在文化大革命後我的想法就變了。」成思危說。

「很多科技工作者,在文革時都到農村種地去了,你要怎麼發揮?」成思危自己也因為被認定是官僚資產階級出身,還被下放當過四個月鍋爐工,吃盡苦頭。

當初成思危離開香港,就是抱著救國救民的民族情感,因此這段經歷讓他的看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要有影響力,要改變中國,只有靠經濟、管理、法律這些東西。」成思危說。

一九七九年,成思危旅美三個月。第一次到美國的他,震驚於美國社會的進步,「特別在法治管理,很有它的特色。」「如果學科技,對我個人有用,前途是不錯,但是對國家(的貢獻)就少了。」所以,四十六歲的成思危,雖然已經在化學工程領域有所成就,但還是決定要到美國學習管理學。

那時成思危年近五十,連英文都勉強只會讀寫,他放棄了原本就會的化工,到美國從零開始,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管理學院就讀。他自己說過,在美國上學的一開始,一小時只能讀兩、三頁課本,讀字典所花費的時間還比較多。但是,成思危花了二年半時間,除了念書還是念書,最後發表了十數篇學術論文,還贏了獎學金。

八四年,成思危從美國回中國後,發現中國經濟和美國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的創業經濟色彩很濃」,所以他回國之後,就不斷地推動創業。他有政治的背景,以學者身分積極參加講座,試圖一點一滴地在中國灌輸新思惟。

如此辛勤奔波,成思危還是花了十四年,才看見了初步成果。九八年,他對中國中央提出中國近代資本市場史最重要的提案《關於盡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建議中國政府發展風險投資事業,成立創業籌資專用的創業板。日後,他的這份提案被稱為「一號提案」。

未知母病逝 代價無可挽回如今中國創業市場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僅次於美國。中國這一切的起點,就是從成思危開始。

不過,成思危這樣的成就,不是沒有付出代價。成思危從香港離家後,父母親移居台灣,竟成了生離死別。母親病逝時,成思危因兩岸局勢動盪而未收到家書,在母親過世八年後才知道。在他母親過世前,家人發了幾百封家書、託人找他,結果都沒有找到。

成思危的妹妹、世新大學董事長成嘉玲曾在媒體採訪時說,「那時母親非常捨不得這唯一的兒子,天天以淚洗面,但怎麼勸都沒用。」對於母子從此再也未見,成思危沒有多說,只曾在專訪時說過「無法挽回」四個字。他也像他父親一樣,不愛表達自己的感情。

事實上,成思危的書房裡,就掛著「多研究,少開口;多學習、少應酬;多辦事,少出頭;多協商,少獨謀」這一幅字,成為他這一生的座右銘。

成思危一生默默地做、默默地學,又能夠不負「居安思危」之名,不斷自強。如果你抱著成思危這樣不懈的精神,像他一樣不止地、用力地學習,將來又能夠獲得多少成就?

成思危

出生:1935年

經歷:曾任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席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管理學院碩士

中國創投之父看陸股:

「陸股基本見底,明後年回升」身為中國的創投之父,成思危看陸股自有一套。在2007年時,當時任中國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人大副委員長的他,就曾經預言股市泡沫,認為資產價格已經進入泡沫。結果這項預言一出,隔天就造成上證大跌140點,市場一度恐慌。那時樂觀的中國股民還對他諸多批評,覺得權高望重的他不該如此影響市場。事實證明,成思危這一番的口快直言仍是正確的。

重視實證的成思危,看股市不脫基本面。而在今天,他認為「中國經濟從下半年就會開始好轉!」他表示,近期大陸經濟數據有好轉跡象,表示經濟在回升,因此他預估明年經濟會比今年好。「陸股現在是基本見底了,不過,投資人的信心還是不高。隨著經濟的回升,股市也會慢慢地回升。」他說。

「現在看來,下半年陸股不會有太大的上升,一般股市的反應,時間差通常會晚一陣子,從上升趨勢來看,它是緩慢的。所以,股市大概會在明、後年開始(上升)。」除此之外,成思危也提醒投資人要小心中國投資的風險。

「我曾說過,中國股市『宏觀看來,進步不少;微觀看來,問題不少』,所以現在就是要從嚴治市,加強公司治理。市場太多惡意控制、假消息,最近光大證券的『烏龍指』就是一例。」成思危曾對中國政府提出建言:「沒有好的上市公司,就沒有好的股市。」在他眼中,中國政府要救股市,唯一的方法,就是鼓勵公司治理,陸股才能真正有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1

中國畫家曾梵志《最後的晚餐》拍出六.八億元 私募基金的盤算 催生亞洲藝術天價

2013-10-14  TWM
 
 

 

二○一三年十月五日,是亞洲當代藝術史上不能忽略的一天。

四十九歲的中國藝術家曾梵志二○○一年畫作《最後的晚餐》,在「蘇富比四十周年夜間拍賣」中,以一.八○四四億元港幣(約六.八二億元台幣)落槌成交。這幅畫價創下所有當代亞洲藝術品的天價紀錄,也讓曾梵志榮登亞洲最貴當代藝術家,與歐美戰後當代藝術家李斯特、赫斯一同站上千萬美元的世界,躋身當代藝術家高價俱樂部。

長三九五公分 寬二百公分

《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

《最後的晚餐》是歐洲尤倫斯公爵與夫人的私人收藏,一幅長達三九五公分、寬有二百公分的大作,為曾梵志在二○○一年所創作,是其《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以達文西的名畫《最後的晚餐》為創作靈感,將中國九○年代經濟起飛之後,把共產主義的共生概念拋棄,進入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完整地顯現出來。

這幅大作,在完成後的兩年被尤倫斯公爵及其夫人收藏,直到現在首次公開,這一回在蘇富比拍場上拍出天價,讓亞洲當代藝術終於邁入了新的紀元。

邁入新紀元的,不只是亞洲當代藝術或者曾梵志的身價,也包括了這一回創造熱鬧行情的蘇富比本身。就在蘇富比熱鬧慶祝亞洲成立四十周年之際,稍早傳出內部股東持股比率出現戲劇性的轉變,勒布(Daniel Loeb)旗下的對沖基金Third Point不斷增加股權,持股已達九.三%,正式成為蘇富比最大股東,並且進入董事會。

在香港四十周年夜拍正式舉行的前幾天,市場傳出Third Point有意要將蘇富比的現任主席兼行政總裁魯博維(William Ruprecht)撤換,並且計畫出售紐約總部;這些舉動,令人聯想到勒布也曾利用類似的方法,在去年五月替換了雅虎的行政總裁,從Google成功挖角梅耶爾,並替雅虎重新整頓內部,使得雅虎股價直升。

遵循雅虎模式

試圖整頓蘇富比

現在看來,勒布似乎正在遵循去年的雅虎模式,試圖重新整頓蘇富比近兩年虧損的窘況,也要讓股價走出新的格局;事實上,今年以來蘇富比的股價的確也在私募基金的強力加持之下,從去年七月的二十七.四七美元大漲到五十二美元,幾乎大漲一倍。

勒布擅長的方式為重新整頓後,將該公司的股價拉高,就馬上售出該公司股份讓獲利落袋。由此來看,這次在香港的蘇富比四十周年夜間拍賣獲得空前成功,顯然也會是在勒布精心布局的計畫模式之內。

或許是市場早已有所期待,這一回,在蘇富比夜間拍賣的會場內,各界都虎視眈眈地觀察著「有Third Point管理的蘇富比究竟會有什麼不同?」而最明顯的差異,其實從拍前一系列的形象廣告就能讓人印象深刻;本次拍賣,蘇富比大手筆地在各大媒體刊登廣告,除此之外,也在香港的公車以及電車上,登出大規模的形象廣告。

強打廣告是為了炒熱氣氛,但說到吸引買家進場的手法,則是反其道而行的「重質不重量」,關鍵在於蘇富比聰明的調整了目錄的發放,在發送的名單上力求精準,不像以往的廣泛發送;透過這樣的操作,先將品牌形象再度拉高,而後調整預估估價,讓市場感受到他們對這次拍賣的信心,將亞洲藝術價值提升。

果然,到了拍賣會場當天,這幅《最後的晚餐》由蘇富比亞洲行政總裁與偏戰後當代藝術專家廝殺許久,拍賣前後耗時長達十五分鐘,最後由來自英國倫敦的電話競投者以最高價買下。

整體而言,此次香港蘇富比四十周年夜拍一共成交五十五件,對比於六十一件的上拍件數,成交率超過九成,總成交額也超過新台幣四十三億元,這個數字,是亞洲歷年夜拍的最高。

回到私募基金的謀略,似乎,Third Point打定主意先從亞洲當代藝術市場開始,讓整體市場信心逐漸升高,意圖把餅做大。

「輸人不輸面」

佳士得必維持熱潮

這個算盤撥得頗為精準,畢竟在蘇富比夜拍大成功之後,將在十一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舉辦拍賣的對手佳士得,勢必也得「輸人不輸面」地努力維持熱潮,那麼,亞洲當代藝術價值蓄勢待發的氣氛便自然成形……。

這樣的場面,百分之百地遵循著勒布的盤算,因為要在短期內口袋滿滿的退場,必須要持續這股亞洲當代藝術樂觀潮流。而受惠者除了勒布之外,或許也包括了曾梵志在內的亞洲當代藝術家。

撰文‧何錦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73

北方威脅催生首爾江南區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332

有集權傳統的國家,資源、人口總是被權力吸引。但首爾江南區卻是一個例外。

在世界的城市中,很難找到一塊像江南區一樣的地方。它是韓國近代化中政治、經濟、社會轉型、南北關係以及漢江奇蹟多重因素的結果。

首爾市長朴元諄現在很希望能重振漢江以北的老城區。因為,過去40年,財富、文化不斷向江南匯聚,導致首爾城市發展出現嚴重失衡。

這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實屬異數。通常,在有著集權傳統的地區,資源、人口總是被權力吸引。美國哈佛大學學者愛德華·格萊澤在其著作《城市的勝利》中提出,一個國家的政府越是集權,它的首都就會越大。獨裁政治統治下的最大城市幾乎無一例外的是它的首都。

總體上韓國發展符合這一規律。在被稱為「漢江奇蹟」的發展過程中,首爾吸引了超過全國25%的人口,如果算上輻射圈,人口接近50%。2008年首爾在《福布斯》雜誌全球經濟實力最強城市排名中列第6。

問題是,在其他類似的城市裡,財富與精英彙集的傳統中心區往往超不出權力圈的「三環」範圍內。像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集中在大手町、內幸町、銀座、日本橋、新宿等地,皇宮和霞關等權力中心地帶的周邊,屬於東京的「二環」。在北京,國內外頂級企業與高端時尚消費場所也多分佈在二環與三環沿線。巴黎西郊倒是建了新凱旋門和拉德芳斯摩天大樓群,但老凱旋門旁香榭麗舍大街和春天百貨的地位誰也搶不走。

而在首爾,青瓦台的總統府、國會、國家級的文化重鎮均分佈在江北,資源與財富卻大多集中在1960年代後期才開始開發的江南,呈現與權力中心劃江而治的局面。這一顛覆的始作俑者是前總統朴正熙。不過,今天江南區所呈現的面貌,和他最初的設想未必一致。

「江南不敗」

2013年7月,江南旅遊信息中心在江南區狎鷗亭成立。這得益於《江南style》的流行。江南區政府工作人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自從鳥叔的MTV在Youtube上的點擊過10億,江南區便走出了韓國。

其實,韓國國內早有「江南不敗」的說法,這個「江南」專指江南行政區,說的是這個40平方公里的行政區地最值錢,土地總值和韓國第二大城市釜山相當。而如果加上毗連的瑞草區、松坡區,大江南區的地價總值相當於韓國國土總值1/10。江南區的房價永遠是韓國最高水平。

這裡的教育也是韓國頂尖的。2010年,國立首爾大學錄取新生6%來自江南區,而該區人口僅為韓國的1%。江南區出國留學的也很多。2008年,江南區每千名學生出國留學22.7人,韓國的平均水平只有3.6人。

江南地區還是「韓流」策源地。韓國70%的經紀人公司匯聚於此。在狎鷗亭和清潭洞的夜總會和酒吧,韓國著名藝人時常出入其中。而清潭洞周邊更是首爾的香榭麗舍,名牌店林立。時尚與服裝界的公司比比皆是。

事實上,清潭洞已經成為韓國上流社會的代名詞。2012年年底上映的韓國電視劇《清潭洞愛麗絲》即講述了一個年輕女孩如何在追求愛與進入清潭洞社會之間作選擇的故事。

具有韓國特色的是,整形業也是江南區的特點。從著名的江南大道向北走,幾乎每5分鐘就會看到一家整形醫院。地鐵江南站台裡遍是整形的廣告。有人說江南區是韓國尖下巴最多的地方。

在江南大道上,培訓大概是惟一可與整形業一爭高下的產業。江南大道兩邊的高樓,一樓多是飯館、咖啡廳、服裝店或化妝品店,樓上則不是整形醫院,就是各種教育培訓機構。

開發江南,被迫的選擇

1966年漢南大橋將江北與江南區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江南還是大片農田。彼時,韓國領先世界的是貧困,人年均產值不到80美元,是同期菲律賓的2/3。而他們北方的兄弟則享受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日子滋潤得多。除了北方的敵人,韓國政府另一個大敵是老鼠。每月的25日,全國都要發動一場打老鼠的戰役。

誰也不清楚北邊的山上會否再有軍隊殺過來,因為朝鮮戰爭的記憶仍未褪色。實際上,就在1968年已經有31人的朝鮮刺客潛入漢城,甚至已經接近總統府。7年後,邊界發現了朝鮮的地下秘密運兵隧道,可以每天運送幾個師進入韓國。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朴正熙政府開始開發江南區。如果僅考慮地理因素,漢江地勢北高南低,江南更易受洪澇威脅,開發成本比江北要高。但對韓國而言,安全卻是更難承受的成本。漢江作為天然屏障,顯然更有價值。

安全因素超過地理成本的選擇在韓國歷史上多次出現,首爾的高速路入口和總統專用機場建在江南區,2012年開通的京仁運河也是如此。

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公務員成為第一批外來的江南人。不過,主動遷移的人一直不多,這種情況直到1972年漢城市政府限制在江北建新建築才逐漸改善。部分娛樂與消費場所率先遷往稅少資源多的江南區,在狎鷗亭、清潭洞紮根。

1970年以後,漢江上以每年一座速度建起新的大橋。交通便利起來的同時,政府開始鼓勵教育機構遷往江南。青瓦台附近的數所著名中學引領了新的遷移,這帶動了一大批追求教育質量的漢城市民。

另一方面,因為發展重工業,江北老城區的污染日漸嚴重,南部的空氣、環境越來越顯出了宜居的優勢。

1970年,漢城的人口達到543萬,在那以後,城市病越來越讓人不堪忍受。這一時期,遷往南部成為漢城居民自發的時尚。時至今日,首爾市民依然保有江南比江北環境好的印象。1980年代的一幅著名漫畫顯示,到漢江南部意味著離開髒亂差的居住環境,去一個時尚而現代的新世界。

江南區——社會階層的標籤

1980年代後期,威權政治解體。作為威權政府重點開發的項目,腐敗也如影隨形。至今,坊間依然流傳著前總統全斗煥的夫人李順子——被稱作「穿紅褲子的富女人」炒房的故事。1996年全斗煥被判重罪,其中就涉諸多腐敗指控。

此外,和東亞其他地區一樣,黑社會也參與到房地產乃至拆遷的生意中。這成了日後韓國黑幫電影中的情節。不過,美國加州大學學者You Jong-Sung的研究發現,韓國權貴介入開發引發腐敗的問題在後發國家中並不算嚴重。江南地區出現的另一社會現象也可以作為佐證——江南相當一部分農民因土地開發一夜暴富,社會底層家庭的年輕人突然開上跑車,出入高檔酒吧、夜總會,在1980年代,這批人被稱作「Yata」族,形容他們總是開著跑車,很魯莽地搭訕、招呼女性上車。

與韓國民主化轉型同期,朝鮮南北關係也出現緩和,江南區開發模式也發生轉變。在1980年代後期,政府逐漸淡出江南區的開發。民間介入,引進企業投資,江南區日漸成為金融、會展、文化的中心。

在這一過程中,江南區成為上流精英聚集地。其中既包括李明博這樣的政治要員,也包括各大企業、財閥的家族領袖們。以至於今天,居住在江南區已成為身份的象徵。

對韓國的中產階層來說,進入江南區意味著進一步接近了韓國的上流社會,可以享受國家最優質的各種資源。為了擠進江南區,男人要從識字就開始努力,升入好高中,上補習班,考上國立大學,甚至整容。女人為了在清潭洞找工作,會花半年的工資用來買一身像樣的衣服和包。

他們在江南區租房子的開銷已經可以在江北買房子。而在江南區購房的人則想盡辦法確保房子不要貶值。這兩年江南區的房價出現鬆動,居民們會聯合起來把鄰居家低價轉讓的房子買進,確保市價的穩定。

等級明顯的地理空間

沿德黑蘭大街自東向西進入江南區,到達三星總部時便到了江南區和瑞草區交界的地方。近幾年,江南區容不下的資源溢出到瑞草區和松坡區,造就大江南地區的概念。

江南大道是瑞草區和江南區的分界線。這裡是韓國中產流行服飾的地標地段之一。多停留一會便會發現2013年女性服裝流行墨綠色。男子大多數人穿著西服、配顏色深沉穩重的領帶。不過,依然可以看到街頭小吃和地攤。這些習俗顯然是屌絲時代的韓國遺留下來的。

江南大道的東北方向步行不到1公里,便進入林蔭道。這裡的服飾檔次更高,時裝價格數倍於江南大道的服裝店。韓劇中常見的穿著入時的俊男靚女和豪車,在這裡隨處可見。道旁巷子裡的地上則貼著高利貸卡片。如果街上出現光頭男子,他要麼是外國人,要麼是和尚,或者是社團分子。

發宣傳品的人也會根據行人的穿著打扮選擇發廣告,他們一眼就可以看出誰是屌絲,誰是高帥富。這裡已經是韓國社會的高檔地區,逛街的多是有閒階級,穿時裝拎著購物袋的年輕人遠比江南大道上穿著西服邊走邊看手機的白領多。

而再往東到狎鷗亭和清潭洞,則是豪門和明星出沒的地方,也是普拉達、路易威登、愛馬仕等奢侈品牌的彙集地。借用《清潭洞愛麗絲》裡的說法,對於普通的韓國人來說,進入清潭洞是無論多努力,都難以獲得的成功。而用鳥叔PSY在《江南style》裡的歌詞說則是,(那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在世界的城市中,很難找到一塊像江南區一樣的地方。它是韓國近代化中政治、經濟、社會轉型、南北關係以及漢江奇蹟多重因素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683

《走進第一村》28歲青年賺到藍寶堅尼 吸納人才、資金、科技 催生中國創富一條街

2014-01-20  TWM  
 

 

是什麼樣的地方,可以讓二十八歲青年賺到一輛藍寶堅尼?

是什麼樣的地方,可以讓台灣留美高材生直飛進駐?

當台灣人才嚴重流失,看看中關村怎麼網羅全世界的創業人才!

撰文‧楊卓翰

一輛白色的藍寶堅尼高速馳過中關村的街頭,劃破二○一三年的最後一天,在停車場甩尾急煞後,要價五百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的超級跑車開門了。走出來的男生,一頭金髮、戴著耳環,只有二十八歲。

有人才!

留英高材生,也來這裡逐夢在「土豪」滿街跑的中國,這並不稀奇。但是,他是「晶合思動」執行長楊鑫淼,雖是富二代,這輛藍寶堅尼,是他被父親逐出家門後,在中關村親手賺來的,連在青島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創辦不到三年的網路遊戲公司,目前估值是三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十五億元),規模從四個人擴充到二百人;他自己也被《富比世》(Forbes)選為三十歲以下的三十位成功者之一,擁有五一%股權的他,身價上億人民幣。

四百平方公里的中關村,每條街都充滿創富神話,讓年輕人願意拋下一切到此逐夢。中關村原本是像早期的光華商場一樣,充斥著山寨假貨。但是,如今店家撤去,空下來的樓層,竟升級成為孵化下一個百度、騰訊的育成中心。表面上看來,網路產業自由奔放,但在傳奇背後,已由創投家、創業者,以及政府機關,形成一個龐大而緊密的創業生態圈。中關村的身後,是一場中國式的野蠻實驗,而楊鑫淼就是這場實驗的結果。

不過當初楊鑫淼放棄家產來到中關村,為的不是身價,也不是跑車,而是他的創業夢。

有聚落!

百度、聯想,就隔一條街當鄰居楊鑫淼從英國伯明罕大學念完資工碩士後,就萌生回中國創業的念頭。但當時父親希望他念完博士,楊鑫淼鐵了心,說什麼也不肯。從事房地產的父親以為他只是愛玩,不想上班也不念書,氣到斷絕一切往來。二○一一年楊鑫淼這輩子最後一次刷父親的信用卡,買的,就是一張到北京的單程機票。

為什麼到北京?因為當時北京海淀創業園區,有一個海外留學歸國創業的補助計畫。楊鑫淼當時既沒錢、也沒人脈,這個政府資助的項目,成為他完成創業夢的唯一機會。

於是,他就在北京海淀區創業路上的「中關村創業大廈」註冊公司。在這個精華地段,一平方公尺優惠租金居然只收十元(人民幣,下同),等於免費;而且,創業園區還給了他一筆五十萬元的創業基金。而這棟創業大廈,是商場改建成的孵化器之一。

「百度、聯想總部,就在兩個街口外。」楊鑫淼回憶。雖然當時辦公室只有一張長桌、幾張椅子,員工四人,但是,「有一種錯覺,我們就像和李彥宏、柳傳志平起平坐。當年,他們也是從這裡發跡的嘛!」就是在這裡,他推出第一款iOS的遊戲︿獵魚高手﹀,一一年才上線一周,就以顛覆同類型小遊戲的系統和黏著度,在十六個國家拿到遊戲排名第一。晶合思動也在去年完成第二輪募資,拿到紅杉資本及騰訊創投的千萬資金。楊鑫淼隻手闖出一片天,志得意滿,也是年輕創業家一心嚮往的典範。「我喜歡網路產業,因為政府還沒進來,沒有規則,你想到什麼,就能做什麼!」他說。

有政府撐腰!

「看得見的手」,營造開放創業環境在中國,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楊鑫淼只是中關村龐大生態圈的最佳案例之一,在他身後,從市級、鎮級單位,到園區單位,不斷積極從各個地方拉人,並為創業者提供環境。雖然創業失敗者居多,但只要出一位像楊鑫淼這樣的網路創業者,就是雙贏局面,例如晶合思動每年可以創造五千萬元的營收,帶動上百人的就業機會。既能解決北京七十所大學的畢業生就業問題,又能創造稅收,除了藍寶堅尼驚人的噪音,中關村都是最大贏家。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代表的,就是背後的那隻手。他從○五年就開始進行中關村轉型計畫。楊建華指出,矽谷的成功,不是因為制度和規畫,而是文化和氣氛。「我們的工作就是營造出一個大草原,讓馬匹可以自由彼此競賽,」楊建華說:「跑得最快的,就是Google、就是百度。」一名北京的網路業者就指出,小心地營造氣氛,透過民營機構執行意志,是中國在網路創業上,和以往「國家計畫」最不同的地方。

有資金!

引進各國創投,還結合銀行﹁開門﹂楊建華舉例,在創業資金面,除了透過計畫提供資金,中關村也把主力放在自由市場機制。除了引入各國創投,還和北京、交通等十二家銀行推出中關村限定的「創業信用卡」,融合公司貸款、結算、註冊等金融服務,不斷給創業者開門。他們的目標,就是把世界各地的創業者,吸引到中關村來。政府也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創業生態圈。創業咖啡店,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關村創業咖啡店的始祖就屬「車庫咖啡」。二○一一年,原本是科技公司投資總監的創辦人蘇菂,因為覺得中國沒有賈伯斯創業時的「車庫」,因此他想開一家供創業者聚集的咖啡店。走進位於海淀區圖書城的「車庫」,百度就在出門左轉、聯想再往北走,而李開復的創新工場,走十分鐘就到。

在海淀西大街上的車庫,只需一杯咖啡,就能坐上一整天,因此,許多新創團隊便把這裡當辦公室,長駐在此。只要一句「你的創業項目是什麼?」旁邊的年輕人就會和你盡情分享,不一會兒,又有其他人加入,身邊椅子越拉越多張。各種思想、創意,就在這種隨興氣氛中誕生。

中國下一代的網路,正在這裡蓬勃發展。咖啡店的每個人,都在討論「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思惟」,許多新穎的商業模式,就從一個個瘋狂的腦袋中竄出,而台灣不但沒跟上,連出發都還沒。

有創業平台!

咖啡店升級,化身創業新手孵化器更讓創業者趨之若鶩的,是蘇菂透過人脈,經常會介紹創投家到車庫「坐坐」,幫團隊找資金、找夥伴,創立第一年,蘇菂就換了七、八千張名片。蘇菂現在還在美國創投的聚集地—— 矽谷沙丘路,複製這個模式,第一家美國分店已於去年底開張。

在車庫,創業家千百種,有天方夜譚的,也有腳踏實地的;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而就在車庫隔壁的「3W咖啡店」創辦人許單單,認為自己找到了成功模式。「與車庫不同,我們想要做的是有模式、有步驟的孵化器。」許單單說。3W共有三層樓,一、二樓是咖啡店,但三樓才是咖啡店的真正面貌:一個小型的創新工場孵化器。

3W一開始並不如車庫順利,資金很快就用完,面臨倒閉危機。這時,中關村管委會出現在許單單面前。「我想他們一直都很了解情況。」許單單說。管委會提供一筆資金,不但讓許單單繼續營業,還鼓勵他往專職的孵化器發展。於是,許單單在管委會的引導下,搬到了車庫咖啡旁,並將三樓打造成孵化器。

從去年開始營運的孵化器,現在已經有十二個團隊進駐,每個團隊約四到五人。而在十二個團隊之中,來自台灣的團隊就有兩個,台灣大學資工系畢業的高健凱就是其中一個。

高健凱今年三十歲,他在美國西北大學留學攻讀MBA時,就想要在網路上創業,做寫程式的教學網站。於是,他開始衡量台北、矽谷、中關村的創業環境。最後北京變成了明顯的答案。「語言通、技術人才又多。我人不在北京,已經可以報名參加三、四個創業聚會、培訓營,也和其他有相同想法的人搭上線。這裡的創業氣氛實在太好了!」高健凱去年六月二十二日畢業,他興奮得連台灣都不回,二十三日就直飛北京。來到中關村後,他火速參加各式創業聚會,不到二個月就和另外三名當地創業家合夥成立公司,進駐3W的孵化器,現在正在和兩家當地的創投談投資。

有未來!

踢走硬體商場,用創業服務取代中關村,現在正高速複製著高健凱及台灣團隊羅子文、謝耀輝的模式,不斷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才。楊建華指出,像3W、車庫咖啡這樣的孵化器,現在已經有將近三十家,這正是政府推動的結果。而現在,楊建華打算再使一點力。許單單指著3W咖啡店窗外說:「一四年過年後,這裡會打造成『創業服務一條街』,包括其他創業服務,像中國知名創業網站36氪、眾籌平台天使匯等,全部都會搬到這裡來。」原本的這座圖書城,書店都已收掉,早在網路服務的時代敗下陣來。取而代之的,正是害他們沒生意做的新興網路服務。這就是中國式的成長,在這汰弱留強的野蠻擂台,落伍的只有一個下場。隔沒多遠處,半導體大廠日月光在中關村建的鼎好電子商城,也早在中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下變得冷清。如今,一樓商場有一半的店面空置,來客更是稀少。

當全球硬體的時代過去,誰會站上擂台?根據中國官方的規畫,未來這裡都會是網路新創公司的辦公室。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去年已經進駐鼎好辦公大樓,裡頭住著七十多個網路新創團隊,要在這裡養出下一個臉書、Google。未來的中關村,將成為中國的養殖場,養的,就是「未來」!

打造創業生態圈

實虛一起來

——車庫咖啡線上座位表,貴人全現形!

在中關村創業,到車庫和3W來「拜碼頭」是基本中的基本。但是,在中國速度至上的網路創業圈,你也得跟上腳步變聰明!

車庫咖啡製作了網路登入系統,來客可以在網路上登記位置。看到創投、或是技術人才、或是技術外包,不但可按線上座位表到現場找人,各方人馬各自媒合,還可以透過車庫的專屬聊天系統,直接與對方交談。

3W更做出「中國版的LINKIN」,名為「拉勾網」,專門建立起網路人才與網路公司間的橋樑,還有手機APP版本,直接跳脫實體場合,每天有超過500個新增職位,履歷表每周有超過3000份投遞。

不過要注意,如果你想雇用這些中國工程師,可要直截了當,他們當場和你談薪水和入股時,別被嚇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81

通縮有利於催生牛市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1u1.html
 
  這一兩年來,企業倒閉、歇業停產、開工不足,諸如此類的事情頻頻發生,讓人直接感知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今年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全國各地房地產量價齊跌的現象四處蔓延,加劇通縮程度。各種現象和數據表明,我國經濟進入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的通縮時期。
   通縮意味著經濟衰退,固然不好,令人不悅。不過,事物具有正反兩面性,禍兮福之所倚,對於股市,通縮倒是催生牛市的基點。
   一、股市可不是由哪個人揮揮手或動動嘴或哪個機構做做局,就能拉起來的,它的上行最終是要靠整個經濟體效率及價值的提高來推動的。通縮時期,那些產能過剩、效率低下、技術落後、管理鬆懈的企業將失去或減少生存空間,優勝劣汰,各種寶貴的資源就會流向那些具有發展前景的、經營良好的、產業升級的優秀企業,這樣,整個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從而整個經濟體效率得到提高,其價值隨之上升。而股市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場所,它將會提前把這些預期反映出來。
   二、經濟高漲時期(包括通脹時期),股市長期低迷,這是因為它早已提前反映了經濟衰退的趨勢,於是整個估值水準一降再降。現在,反過來,通縮則預示著,未來的經濟體效率勢必超過當前的水平,價值將會增加,於是市場預期將會給出更高的估值水準。
   三、股市是整個市場經濟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承擔起經濟轉型、調整結構、升級換代的首席重任,是衝出經濟困境的主要突破口。從行為金融學角度看,資本具有無時無刻、無處不去的逐利之天性,那是!A股20多年來的表現就經常如此:當什麼都不好時,哎,股市倒見好了!哈哈!
   綜上所言,只要通縮預期見底,股市預期就會上升,於是牛市隨之而來。這也是股市「否極泰來」的原理之所在。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反對說,通縮將會造成貨幣緊縮,流動性減少,以致股市失血而不能上漲。對於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一下我2012年7月29日的小文《小侃「預期收益與風險」》,在此我暫不多說,以後再論。這裡只提一問:如果央行放水,你能保證資金一定都會流進股市而不流到房地產或其他低效率的地方嗎?這樣的話,你說屆時股市還怎麼漲得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79

並購業務催生律所新老大——Baker&Mckenzie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878

Baker & McKenzie國際律師事務所已超過DLA Piper律師事務所,成為世界上按收入排最大的律師事務所。其收入首次超過了25億美元。

6月30日財報顯示,收入上升了5%,至25.4億美元,其公司合夥人平均領取了129萬美元的分紅,每合夥人利潤(PEP)在過去的12個月里上漲了7%。(PEP為律所財務健康的重要指標)

Baker & McKenzie於1949年在芝加哥創立,目前雇傭了4245名律師,並在全球76個城市設有辦公室。Baker表示,在過去12個月里,其銀行和金融業務、訴訟業務和稅收業務增長尤為強勁。

像其他大型國際律師事務所一樣,Baker感受到了並購業務增加帶來的好處。金融危機時的並購咨詢和銀行交易等高利潤的業務一度枯竭。

在過去12月中,Baker曾為中信金屬提供顧問服務,幫助其以58.5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秘魯Las Bambas的銅礦項目。

IMF主席拉加德也曾在Baker & McKenzie工作。Baker & McKenzie的足跡遍布全球,去年在緬甸開設了辦事處。

Baker & McKenzie主席Eduardo Leite表示,

我們自65年前設立以來就一直熱情地為全球服務,這在我們的持續擴張中得以表現。

目前,Bakers的PEP遠高於100萬美元大關。在金融危機期間,其PEP曾跌至99.2萬美元。它目前有705個合夥人,低於去年的719名合夥人。

全球其他五大律所的PEP則更高。Latham & Watkins的合夥人平均拿走了249萬美元,而Skadden Arps Slate Meagher & Flom的合夥人的PEP高達273萬美元。

總部設在倫敦的律所magic circle的合夥人平均拿走了112萬英鎊(約為200萬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