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1/149051.html
視頻網站才從IP黃金夢中蘇醒,為何又瘋狂砸錢做自制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0/161801.shtml
視頻網站才從IP黃金夢中蘇醒,為何又瘋狂砸錢做自制劇?
刺猬公社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 ciweigongsh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香芋 張小魚。
視頻網站們近幾年總是紮堆發力。
先是哄搶UGC,後來一擁而上把“IP”炒成了天價。現在,各平臺終於從那場熱熱鬧鬧的黃金夢中醒來,帶著對優質內容的焦慮和野蠻燒錢的傷口,開始布局各自的自制劇戰略。
華誼創星制片人劉鋒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他認為,自制劇是視頻網站的未來出路。因為購買版權劇只能擁有播映權,但沒有完整的衍生品開發權,而自制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性價比更高。
但挑戰依然很大。
自制劇有多火?
繼2015年6部網劇敲開十億俱樂部大門之後,2016年共有23部網劇播放量超十億,並且出現了《老九門》這樣的百億“劇無霸”。《2016 網絡自制劇行業白皮書》中的數據也證明了自制劇市場的火爆,2016年,互聯網自制內容總投資約為 270 億,制作集數增加近 42%。
各平臺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自制劇數量將達134部,較2016年幾乎翻倍。也就是說,視頻平臺仍然看好自制劇內容,自制劇行業將繼續擴張版圖。
2016年,沖在最前面的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已經在付費自制劇數量上超越了外國的Netflix。
搜狐視頻版權影視中心國劇出品部總監劉明麗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在自制劇這塊,搜狐會以比較積極的姿態去做,資金投入力度也會加大。”目前頭部劇的演員價格和制作成本漲幅很高,各平臺競爭過於白熱化,“搜狐雖然會購買一些頭部劇,但是會趨於理智,購買一些高性價比並適合平臺調性的內容。”
華誼創星制片人劉鋒也認為:“前100的IP基本已經消耗完了,只剩些邊角料,現在做IP劇只能用第二三陣營的IP了。”

自制劇的變現主要來自三個部分:廣告收入、轉化付費會員和二次輸出的版權收入,其中前兩者占比重較大,特別是會員收入。
劉明麗說,搜狐視頻的會員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我的貼身校花》、《親愛的公主病》等自制劇為搜狐視頻帶來了很多會員增長。為了讓用戶保持購買會員的慣性,搜狐視頻已經做好了全年的自制劇排播,每個月都會推出獨家的自制劇,激勵會員續費。
但會員往往充值只為看某個劇、某個明星,“用完即走”,對平臺的忠誠度不高。這倒是很像微信小程序的理想模型,但視頻平臺可能沒法像張小龍那樣看待。為了提高用戶黏性,各平臺紛紛發力打造“自制偶像”,從造星綜藝到起用新人擔當自制劇主演,投入不可謂不多。但是,一旦自家藝人真正能挑起大梁,其成本仍比一線鮮肉低出許多。
如張一山憑借《余罪》,300萬身價一夕漲至5000萬,劇影綜資源拿到手軟;而憑借《太子妃升職記》走紅的張天愛,其微博粉絲數由3萬暴漲至500萬僅用了不到1個月的時間。

據劉明麗介紹,搜狐視頻在挑選制作團隊時,不會迷信大導演,而是主要看團隊的實際能力,比較傾向把更多機會給那些新銳的導演和編劇。“我們捧出來很多新人,但不會因為新人便宜就用他們,而是要找那些在審美和要求上都能和搜狐視頻達成一致的導演。”
也有業內人士對視頻平臺的培養人才功能存疑——“所以培養出了哪些叫得上名字的人呢?”

圖片來源:傳媒情報局
也許你也曾聽說,自制劇“鼻祖”Netflix的自制劇《紙牌屋》走紅全是大數據的功勞。雖然後來其編劇出來作出反駁,但Netflix及其後生們依然極其重視大數據的指導作用,在采購和創作IP時,瞄準了“95後”的青春言情和玄幻夢想。
但自制劇行業最大的隱憂或許也來源於“大數據”。
首先,各視頻網站的用戶數據屬於商業機密,無法公開共享,因此各平臺在選擇IP進行改編時,只能基於自己平臺上的用戶口味和制作團隊的經驗進行判斷。但他們的目標觀眾又是全網用戶,因此頭部內容評價兩極化,甚至折戟沈沙的狀況也不可避免。
其次,頭部自制劇一般需要至少半年的制作流程,這就導致選擇IP和最終發行之間存在著一個時間差,當初的熱門題材,待到播出時可能已是昨日黃花。雖然說創作的滯後性或許是所有內容作者的宿命,但視頻網站重點打造的的頭部網劇,更加不容有失。
提到自制網劇,我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可能還是“雷”。
即便成了“爆款”,獲得了流量的認可,劇粉們能給出的最大褒獎竟然是“有毒”。因為預期太低,所以一旦被設定、故事、演員、槽點……中的某一點吸引著看下去了,一定是自己感染了病毒的緣故。

隨著時間累積,觀眾的期待早晚會越過闕值。屆時,自制劇會是行業洗牌後的另一枚棄子,還是順應趨勢,成為新玩法的主角?
趨勢一:內容精品化、品牌化
每次搜狐自制劇的發布會,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都會出席。
從這個角度上看,搜狐可能是最重視自制劇的視頻網站。2月17日,張朝陽在自制劇《屏里狐》慶功會上重點分享了搜狐在內容領域的投入和計劃,表示搜狐視頻準備堅定走向收費平臺,預計在2019年盈利。張朝陽還表示,像《法醫秦明》這種自制劇,明年會持續發力,應該在二三十部左右。

經歷了野蠻生長,網劇市場趨於冷靜,準入門檻已經提高。五年前播放量過百萬就敢自稱“爆火”的網劇江湖早已“換了人間”。根據骨朵數據,2014年全網上線205部網劇,至2016年共計349部網劇上線,數量較2015年的379部有所回落。
現在,視頻網站的第一批用戶已經從“給什麽就看什麽”的原始階段,升級成為有自己觀看習慣和偏好的成熟觀眾。最方便快捷的用低級內容“打擦邊球”、各種推廣導流對他們不再適用;何況每個人每天上網的時間總共3.78個小時(根據CNNIC最新數據),在短視頻崛起、日韓英美劇同在一條起跑線上的今天,視頻平臺也不得不升級自己的內容質量。
多位從事自制劇行業的相關人士告訴刺猬公社,他們非常希望自制劇的相關政策能夠越開越規範、成體系。
劉鋒說:“我們希望有一個風向標來指引到底什麽劇能做,什麽劇不能做,減少政策風險性。”劉明麗也認為,有了政策的約束,那些想要“打擦邊球”的自制劇制作方會有所收斂,自制劇生態會更加健康。
愛奇藝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認為:“實際上好的網絡劇對創作的要求比電視劇更難。因為看電視劇的時候還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比方說做家務,但當你看一部網絡劇的時候是很專註在看的。尤其現在移動終端迅速發展,很多人都是拿Pad和手機在看,一個人對著一個屏幕,這更要求你的內容劇情一定要抓人。”
2014年,廣電總局頒布 “一劇兩星”政策,即一部電視劇最多只能同時在兩家上星頻道播出。劉鋒告訴刺猬公社,這直接導致劇作的分擔成本提高,衛視購買成本增加,原先為電視臺提供內容的專業團隊不得不面臨更激烈的競爭。這些制作者的作品仍然需要出口,因此視頻平臺成了他們的新去向。
“野路子”迎來了“正規軍”,自制劇的質量頓時獲得極大提升。比如2016年,愛奇藝《鬼吹燈》的幕後團隊,就是《瑯琊榜》的爸爸們――侯鴻亮+孔笙。

傳統影視巨頭、知名編劇和導演等加入網劇市場(圖片來源:骨朵數據)
“前幾年視頻公司拍一個劇,制作場景都很簡單,線索比較單一,成本是很低的,但是現在我們願意花錢制作高水準的網劇,因為它的商業模式是順暢的。”張朝陽認為,未來網劇將產生更多優秀的作品,且水準不低於傳統電視劇。
內容市場的“二八定律”在視頻行業體現得更為殘酷。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網絡自制劇基本只有10%的頭部劇目能夠打出名堂,另外九成腰部及以下內容,往往只能靠被頭部內容吸引來的用戶的溢出精力來消化,即為了讓會員費花得更“值”,付費用戶會去點擊頁面上的其他視頻。
為了降低頭部內容的風險,提高用戶忠誠度,視頻平臺開始深耕垂直細分領域,首先是發掘自己的IP的可持續性價值,在保證還原度的基礎上,充分滿足粉絲需求;其次,用小眾內容打造品牌特色,開辟恐怖片、紀錄片、文藝片等子頻道,直擊狹窄受眾的痛點。

2017年搜狐重點自制劇(圖片來源: 骨朵傳媒)
從搜狐公布的2017年自制劇目來看,搜狐視頻的《無心法師》、《法醫秦明》、《刺客列傳》等,都已經成了系列IP。在《屌絲男士》大電影《煎餅俠》中,張朝陽甚至親自出鏡,搜狐品牌深度參與內容。

《煎餅俠》里的張朝陽
“歷史告知未來,我們在2016年下半年已經制作了很多良心作品,將會繼續這樣的趨勢,而且會翻倍。現在已經有十部已經拍好的作品,很多作品進入第二季,往往第二季才是收獲季節。”劉明麗說。
劉明麗向刺猬公社介紹,搜狐視頻在挑選自制劇項目時,會比較看重項目與平臺的契合度和對市場的迎合度,以及項目是否有可持續的生命力做續集,“要看這部劇是否有開發第二部甚至第三部的潛能”。
“視頻行業的競爭不是靠錢競爭的,我們將重點加強自己出品自己創造IP或者已經有IP的等等。”張朝陽的品牌化戰略已經初見成效。

劉明麗還告訴刺猬公社:“搜狐一直堅持走精品化道路,努力打造搜狐出品的牌子,讓用戶願意為搜狐視頻的品牌付費。”她說,搜狐視頻一直堅持不刷流量,在市場上屬於比較理智和冷靜的。
搜狐視頻的自制劇內容題材非常豐富多,類型也很多樣。搜狐做了很多垂直化的小眾自制劇,在劉明麗看來,搜狐視頻作為一個媒體平臺,不僅要滿足主流的用戶需求,還要關註個性化需求,照顧到更多層面的用戶。“只要堅持做出獨家的好內容,肯定會有人來買單。”
事實上,早在 2012 年,愛奇藝公司 CEO龔宇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就已經斷言,“視頻網站把自己的價值觀核心寄托於熱播電視劇的時代已經到了尾聲。”
以“精品化”對抗“流水線”,從自己擅長的題材入手,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打造優質內容,提升品牌辨識度,已經成為了自制劇行業的共識。
趨勢二:IP全產業鏈開發
子曰:如果蛋糕的圓心是確定的,那麽要想多吃兩口,就要擴大蛋糕的半徑。
由於自制劇的制作成本較低,而品牌方有著軟植入、硬冠名的“花式廣告”技巧,現在大平臺的優質自制劇已經脫離了賠本的困擾,他們現在更關心怎樣把這一資源所創造的價值最大化。
各大視頻網站一方面不斷為VIP增加新玩法和福利,另一方面,以網絡視頻為核心,輻射電商、影音遊、社交等多種服務的泛視頻生態圈正逐步形成。

2016年9月,騰訊旗下企鵝影視出品的自制劇《九州天空城》首輪播放完畢。這部作品不僅獲得了不錯的收視數據和觀眾評價,還實現了企鵝影視全產業鏈條開發的完整範例。目前,頁遊《九州天空城》已經由騰訊愛玩上線,原著小說同步出版,周邊衍生品也進行了多樣的開發,並與電商打通了渠道合作。

《九州天空城》遊戲官網
企鵝影視副總裁韓誌傑曾透露,“從收益的角度來看,遊戲在其中是占比較大的一部分。”
無獨有偶,愛奇藝也正在實現從視頻網站向泛娛樂化門戶的衍變。改編自《花千骨》小說的遊戲,去年半年總流水超8.5億人民幣。

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和他的“大蘋果樹模型”
愛奇藝在之前的版權劇爭奪中橫掃了所有競爭對手。轉向自制劇後,他們仍然保持了“不差錢”的強勢作風。2016年,愛奇藝自制內容超過60部,自制劇增長468.5%。
《老九門》《最好的我們》《余罪》系列播放量合計184億,占TOP10播放量近六成。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表示,2017年愛奇藝內容投入將超過100億,持續打造爆款作品。


在2016年的高分網劇Top5中,3部愛奇藝自制劇上榜
通過改編自《盜墓筆記》的超級網劇,愛奇藝開啟了會員付費看劇的商業模式。作為產業鏈的最上遊,原創文學IP成為嘗到甜頭的愛奇藝的下一發力點。
2016年5月,愛奇藝正式啟動文學業務,並舉辦中國好故事文學大賽。通過參考作品點擊量+關註度、同類型IP表現、各項榜單排名、微博指數、百度指數、付費用戶畫像、題材類型、衍生價值標準,愛奇藝試圖從中甄選並孵化出適合影視化和IP全產業鏈開發的原創網絡文學。


愛奇藝文學出版
和一般的視頻網站自制劇不同,兼具硬件基因的樂視在自制IP開發上具有更廣大的想象空間。
2016年開年大劇《太子妃升職記》爆火後,樂視專門為該劇定制了樂1s太子妃版,並獨家首發了第三版結局。6月,樂視投制的《親愛的翻譯官》更是開啟了電視劇營銷新時代,不僅有至少20個品牌植入,被吐槽為創造了“樂視手機代替蘋果稱霸世界的平行宇宙”,還用上了樂視未來廣告的大殺器,“超級BUY家”。

結合劇情中主人公使用的各種產品,在屏幕右下角自動彈出購買廣告,堪稱生態級的傳播和營銷模式。
打通線上線下多個應用場景,形成“內容+平臺+終端+應用”的內容生態營銷模式, 自成一個閉環。在觀眾口味還未被完全摸清的今天,這一模式當然有利於分擔商業風險。但另一方面,過多植入對內容的傷害卻是根本性的,比如上面提到的《親愛的翻譯官》,豆瓣評分只有5。廣告雖好,可誰想“過把癮就死”呢?
趨勢三:分賬模式創新和反哺電視臺
在2016愛奇藝世界大會—中國網絡劇發展高峰論壇上,愛奇藝提出,除了全資投資、聯合出品的合作方式外,平臺還將采用“分甘同味”的分賬模式。給完成了前期制作的獨立自制劇一個播放平臺,並對IP進行買斷或者發行,使得制作方能夠獲得一些資本回收。

愛奇藝的分賬模式
2016年,樂視視頻也高調發布“劇毒計劃”,不僅痛陳天價購買、翻拍過度、制作粗糙、片酬過高等不合理現象,更宣布面向中國影視劇領域高達150億元的投資計劃,創造了“保底+分成”的全新合作模式,以參與頭部內容的相關產業開發和收益分成。
“只有將市場做得良性化,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合作夥伴。”愛奇藝自制劇開發中心總經理戴瑩認為,“首先是建立一個很公平的合作機制,其次讓所有項目跟愛奇藝平臺合作後,能夠在推廣、品質上得到很好的提高和保證,建立良好的機制,與合作夥伴一起去搭建很好的平臺。”
這套商業模式的邏輯在於,視頻網站、制作方、電視臺將共同承擔風險,共享商業成果。這也就意味著自制劇行業能承載更高的制作成本,抗風險和變現能力增強,而傳統電視臺成為內容輸出的渠道方。
《親愛的翻譯官》、《他來了請閉眼》、《老九門》、《如果蝸牛有愛情》……網絡自制劇似乎擺脫了“臺強網弱”的壓制,開始反哺電視臺。
目前,周播劇場的趨勢已經蔓延到各個衛視臺,攻占比率已經高達五成。企鵝影視的《鬼吹燈之精絕古城》已經登陸東方衛視,鹿晗、古力娜紮領銜的大劇《擇天記》,也將在湖南衛視周播劇場同步放送。這還是湖南衛視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來自於視頻網站主導的IP化大劇。

《老九門》電視臺收視率與網絡播放量走勢對比圖(圖片來源:骨朵傳媒)
鑒於視頻平臺的出價已經將內容價格“平擡”到了新高度,慈文傳媒、正午陽光等頭部制作公司也將重心逐漸轉移到網絡劇上。多樣化的“網臺聯動”不僅帶來排播模式的改變,更代表著電視劇行業話語權的交替。電視臺用自制劇內容為獨播劇場吸引年輕觀眾;視頻網站也因為有了話事資格,才能做更深層的定制化內容,提升會員增值服務等等。
目前來看,視頻網站與電視臺合作,通常采取非會員同步跟播,會員提前看的方式。企鵝影視自制劇業務部總經理方芳向骨朵傳媒表示:“像一般的版權劇,尤其是現在黃金劇場所播的版權劇基本上完成不了會員權益的尊貴感,但企鵝影視聯合傳統電視臺的自制劇周播劇場,因為話語權更大,網臺聯動的商業模式可以實現會員利益的最大化,就能為騰訊視頻的會員用戶提供最強有力的服務。”
三方共贏固然美好,但電視臺、視頻網站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不同平臺的受眾數據不同,因此他們對電視劇內容的呈現等環節都可能存在沖突。

可以預見的是,進入內容競爭環節,這些視頻平臺將面對更多競爭對手,不僅是電視臺,不僅是國內的內容,也不僅限於連續劇的形式。也許自制劇很快會為視頻平臺吹響扭虧為盈的號角,但用戶的需求升級又會在不遠處等著他們。
還好,內容人永遠是年輕。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 ciweigongsh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香芋 張小魚。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視頻
贊(...)
分享到:
IMS想做自媒體廣告市場里的“淘寶”,這會是門好生意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08/166330.shtml
IMS想做自媒體廣告市場里的“淘寶”,這會是門好生意麽?
朱丹
“一個市場體系如果不能讓真正創作內容的人賺到錢,始終是有問題的。”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媒體生態也被重構。從傳統報業到門戶網站再到自媒體時代,媒體去中心化的趨勢愈加明顯。我國有數百萬自媒體人,但真正職業化的自媒體不到十萬。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問題——靠什麽賺錢?自媒體的內容帶來流量,內容價值成為變現可能。

IMS CEO 李檬
成立於2009年的IMS新媒體商業集團,於今年8月獲得微博、Morgan Stanley等多家機構6億人民幣融資。IMS核心業務之一“WEIQ自媒體廣告交易平臺”定位於為自媒體服務,對標自媒體廣告市場里的“淘寶”。這會是門好生意嗎?我們和IMS創始人李檬聊了聊。
以下為李檬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萬億廣告市場,自媒體成長空間最大
一個市場體系如果不能讓真正創作內容的人賺到錢,始終是有問題的。
中國互聯網發展十五年以來,虧欠最多的是內容創作者。他們為中國互聯網貢獻了最大的內容流量,卻沒有賺到錢。譬如前幾年視頻內容在互聯網上變現困難,優酷、愛奇藝發展起來以後視頻版權的價值才得到了體現。
互聯網領域有內容消費、虛擬消費、電商消費三種消費模式。電商領域有多家巨頭公司,虛擬消費如遊戲自是不必說,相較之下內容消費對應的變現太少了!
目前,中國的廣告市場約有6000億元的規模,未來三年這個數字一定會破萬億。從細分市場看來落到自媒體的份額較低,但與之相對的卻是用戶接觸的內容已經有一半以上來自自媒體。出現這種不對等的狀況是因為自媒體行業還沒有完全成熟,但同時也意味著自媒體廣告市場的成長空間最大。
2013年、2014年廣告市場對自媒體還持有觀望態度,2015年幾乎所有具備領先精神的企業都通過自媒體投放廣告了。企業CEO在判斷一個新事物時,一定會觀望一下。他不會迅速把主要的投放預算放到新市場里,這是市場本身的滯後性。任何一個商業的收割都會晚於流量的遞增。譬如搜狐在1997年成立,五年之後才盈利。
近年來,IMS服務的廣告主從2013年的1萬多家增加至2016年的5萬余家。NewBlance、寶潔、奔馳、周大福這類知名企業的新媒體營銷也與IMS達成了合作。
美國內容產業每年都有上萬億美元的規模。美國的暢銷書作家一定是富豪,但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才賺了多少錢?差距太大了!這個問題有著綜合性的原因,比如說對知識版權的重視。美國非常重視創意內容,美國兩百年的發展就基於對專利的保護和授權。
目前我國的內容產業還處於不成熟的早期階段。但這只是時間的問題,它一定會通過時間變得合理。
做自媒體廣告平臺領域的“淘寶”
這是我第三次創業了,前兩次創業也是和廣告打交道。一開始我們就定位於做互聯網廣告,多年來一直沒有變過。2002年、2003年我們就意識到中國的互聯網廣告市場將不斷擴大。很簡單,用戶時間花在哪兒廣告就會投在哪兒。
IMS目前有三個品牌產品:
一、SMART,為New Balance、中國平安這類品牌廣告主提供社交全案服務;
二、WEIQ,為中小企業提供營銷服務,企業主可以個性選擇自媒體投放廣告。截至目前,我們已累計服務六萬多中小企業;
三、克勞銳,為自媒體全產業鏈開發、商業價值挖掘、版權經濟管理等提供整合解決方案。

其中,為中小企業提供營銷服務是我們的核心業務。我們深入挖掘各項數據,對自媒體進行標簽化梳理,將其劃分為包含母嬰、時尚、旅遊、汽車、彩妝等五十多個類別。中小企業在平臺上發布需求後,平臺會推薦適合投放的自媒體。
目前,全國大概有幾百家公司在做類似的業務。我認為連接自媒體和企業不是一個難事,小到兩三個人的小公司、大到藍色光標都能做。每家企業的服務能力、寬度和優劣勢都不相同,關鍵在於為誰服務。
IMS一直致力於為自媒體提供服務。我們有扶持自媒體的計劃,為自媒體人提供變現指導、流量支持、版權保護、價值提升甚至是啟動資金等服務。
我們想做自媒體廣告平臺領域的“淘寶”,希望越來越多的自媒體能夠到平臺上面來開設自己的店,進而匹配更多客戶給他們。
目前市場還遠未到達爆發的時候,IMS仍處於創業階段。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有人認為廣告營銷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行當,在我看來,中國所有的生意都是傳統生意,只是互聯網起到什麽樣的作用。阿里巴巴買賣東西是一個傳統生意,但馬雲將其搬到了網上。
廣告營銷是一個傳統營生,從最早張貼畫的雛形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隨著時代不斷演進,客戶需求和投放需求在發生變化。這幾年傳統廣告公司都面臨的一個困境——想轉型但是轉不過來。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DNA和壽命,有一本書叫《有限與無限的遊戲》。創業比的就是無限遊戲,看誰活的長。傳統公司轉型成功的概率很低,前提是作為一家傳統公司要考慮要不要延續,是否能將自己的優勢延續到新模式中,譬如客戶優勢。傳統廣告公司要進入一個新市場,要看看自己哪能行哪不行。
IMS成立八年來每一天都面臨挑戰。
在我看來,創業公司每三年就是一個階段:
第一個三年要驗證能不能活;
第二個三年要驗證前三年的方向和基礎對不對,這決定公司會不會爆發;
第三個三年則是要考慮整個資本運作是不是好。
大家認為互聯網經濟是快活,其實則是慢活。互聯網是不像傳統行業,品牌是一點點起來的。很多年輕創業者不能急於求成,做一件事情你要決定至少花十年的時間,而且大部分公司十年成不了是很正常的。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覺得很快的其實都很慢,比如優酷、土豆、滴滴、快滴用一年半KO了多數玩家,是因為騰訊、阿里入局加速了行業的整合。在我看來,現在創業的初始階段更殘酷了,但是不會改變發展的“總時長”,因為一個公司不可能很快就發展起來。
任何一個公司講優勢,都會講規模優勢。大家最初比技術、比運營、拼銷售,最後比的則是客戶覆蓋能力和營業規模。規模足夠說明公司的技術、運營和服務。
IMS的優勢是“一體化”。具體來說,單打獨鬥的自媒體無法進入品牌客戶的采購體系,沒有人向客戶承諾出了問題誰承擔責任。我們在了解的前提下會為其背書,客戶基於IMS選擇自媒體。這是一個很大的服務。
我們和所有主流平臺的自媒體、網絡達人都有合作,並與微博進行了深度合作。此外,我們還和映客、喜馬拉雅、360成立了合資公司,專門運營其平臺的網絡達人。這樣,我們成就了共生的關系,結構更加緊密。
此外,品牌客戶有帳期,IMS則是按周結算。自媒體從接單到結算到投放不用被壓帳,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今天我們更多的只是幫助自媒體在廣告端獲得收益,未來我們希望他們可以通過內容直接獲得收益。
[本文作者朱丹,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IMS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