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苦熬5年股價追上鴻海 童子賢做對什麼?

2015-04-09  TCW  
 

 

二○一五年,蘋果供應鏈訂單重新洗牌,和碩聯合科技無疑是最大贏家!

二月二十四日,羊年開紅盤的第一個交易日,和碩股價創下八十八元新高,有史以來第一次超越鴻海,成為代工股王。雖然這個股王寶座只坐了一天就下來,但已足以證明鴻海獨霸的時代將不再。和碩正是台灣蘋果供應鏈訂單洗牌的最佳案例。

據巴克萊證券報告指出,二○一五年蘋果訂單對和碩的營收占比將達四五%,比鴻海的三八%更高,每股稅後純益(EPS)預估可達八.六二元,也比鴻海的七.七三元高。

對設計有Sense懂美學、懂材料,讓蘋果訂單越下越大

就連號稱全台灣最懂鴻海的外資分析師楊應超,也在去年五月琵琶別抱,一路喊進和碩。他在最新的報告中指出,和碩在蘋果iPhone產品組裝地位提高,獲利能見度更佳,目標價上看一百元;相對的,鴻海雖擁經濟規模優勢,但今年看不到明顯營運催化劑,目標價降至八十五元,投資評等為「中立」。

向來溫和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與鴻海的競爭是「體育與操行不同(科目)」,呼籲外界不要一直比較。但對和碩來說,這一天,是苦蹲五年馬步才換來的成果。

這家規模比鴻海小四倍的公司,憑什麼短時間內就挑戰全球代工霸主?

關鍵,就在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身上。

在電子代工五哥中,童子賢可以說是最獨特的一個。二十九歲創辦華碩,四十歲催生華碩工業設計部門,童子賢在打造華碩筆記型電腦品牌事業時,就曾以蘋果為標竿,渾身上下散發文藝青年氣息,與黑手出身的鐵血硬漢郭台銘截然不同。

因為懂設計,對產品美學的掌握比其他代工廠更精準。他曾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指著記者的手機說:「我的眼睛像X光,一眼看過去就知道裡面有多少晶體,裡面哪個重?哪個輕?哪個薄?會造成你手感不好。」

這讓和碩在搶進蘋果供應鏈時,有著跟其他代工廠完全不同的思考。

一位跟著童子賢多年的和碩主管說,童子賢雖然是學電子出身,但這幾年對材料、金屬特別學有專精。「他很敏銳,不像傳統的工程師,對美觀、外觀很有興趣,對基本的東西、材料看得很細。」

這扎實的基本功,讓和碩的學習曲線硬是比別人短。旗下轉投資的金屬機殼廠鎧勝就是一個例子。

四年前,這是一家只有三百台CNC機器的小公司,金屬也非主流材質,但童子賢卻獨具慧眼投資,增加產能至一萬台,先是在去年的第四季,拿下iPad與MacBook的機殼訂單,今年極有可能切入iPhone供應鏈,直接挑戰擁有二十幾年基礎的鴻準、可成。

為了掌握對產品的代工能力,童子賢甚至去日騰學金屬加工,「可以說是為了要吃豬肉,去看豬走路。」該位和碩主管說。

早期受限於體質,規模衝不大,當邏輯摸熟,做順手了之後,不只能因應蘋果的嚴苛要求,甚至還能舉一反三提出見解,讓蘋果折服。以一體成型的金屬機殼為例,蘋果的要求是將整個鋁殼挖空後從背後鑲嵌,在經過拋光、覆面、噴砂、鍍鉻等繁複工序,過程只要有刮到一絲傷痕,整塊製程的板子就要丟棄。

一開始,和碩的良率只能做到五○%,耗了一年,丟掉了十幾億元的材料。雖然大部分都由蘋果吸收,但和碩內部一票做設計出身的高手,卻在反覆研發的過程中,找到可以達到相同效果,又更便宜的新製程,才能讓蘋果下的訂單越來越多。

一位台灣電子代工老闆級的人物指出,在國際大客戶中,蘋果是家說話算話的公司,如果代工廠有什麼材料製造損失,蘋果會願意埋單,但其他廠商,如戴爾(Dell)就不是這樣了。

因此,童子賢的這個設計背景,對應上要求工業設計極強的蘋果,正好成了和碩的競爭優勢,如果和碩今天面對的是強調「成本導向」的戴爾,恐怕就打不過具備產能與低價優勢的鴻海。

對擴廠有警惕連虧兩季教訓,學會用談判力守底線

尤其與蘋果談判訂單,最難的是面對擴廠增產的要求。

蘋果的供應鏈策略,是希望做到最大的產能準備,但並不保證採購數量。鴻海能夠取得蘋果最大的訂單比重,就是因為郭台銘在中國的工廠布局,規模夠大,人數夠多,光是一個河南鄭州的iPhone組裝廠,一口氣就畫出六十萬人力的規模,台灣其他對手根本無人能及,蘋果自然也沒有其他選擇。

但蘋果也不希望被鴻海一家獨大,因此每次訂單重新洗牌談判時,都會要求代工廠擴大產能規模。

一位與蘋果交手多次的代工廠高層表示,蘋果來談的時候口氣都很大,拿著幾千萬的forecast(預測出貨量),一下子就要求要擴廠十幾萬人,稍有猶豫,就搬出競爭對手來刺激,「你要是被誘惑,真的投下去,產能分配失調,馬上就趴在那邊。」

和碩要拿蘋果訂單,也得面對這個考驗。

二○一○年十月,分家後的和碩首次接到蘋果訂單,CDMA版的iPhone 4。原本預估出貨量一千萬支,為此,和碩卯足全力,大舉擴張廠房、人力與機器設備,沒想到最後竟連四百萬支都不到,這讓和碩在隔年連兩季出現虧損,產能利用率跌到五成以下,毛利率創下新低,被外資嘲笑說是吃到「毒蘋果」。

當年和碩就是欠缺這個經驗,重重跌了一跤。然而童子賢調整得很快,之後接iPhone 4S、iPad mini等單時,就不再急功躁進,貿然投入,而是一面發揮設計端的談判能力,一面鎖緊擴廠底線。

隨著和碩的生產線良率上軌道,蘋果新一代iPhone6需求大爆發,練功多年的童子賢,終於獲得肯定,成為蘋果供應鏈的最佳男配角,在二○一四年從蘋果手上拿下二○%的四.七吋iPhone 6訂單,今年訂單比率可望成長到三○%。

巴克萊證券認為,和碩具股本小、基期低優勢,只要蘋果訂單穩健成長,後市相當看好。相較下,身軀龐大的鴻海,短期內似乎難找到刺激股價上揚的動力,郭台銘要如何再出招保持霸主地位,這將是未來台灣科技代工業最值得關注的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30

月光男做對三件事 36歲擁千萬身價沒有高薪、從零開始 八年大蛻變

2015-10-26  TCW

從月薪三萬元的月光族到擁有上千萬元資產,王柏智懂得「借力使力」買房理財,二年賺一倍;又懂得「以錢滾錢」,在基金、房市持續累積數百萬元的財富,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窮小子翻身的無限可能。

我沒有好家境、好學歷,曾領著每月二萬五的低薪,還得負擔房租、學貸、孝親費,滿腦子只想著安分守己努力工作,卻一直陷入存不到錢的無限輪迴……。」說話 的王柏智,今年三十六歲,現在是月薪五萬元的科技業產品經理,但目前他除了銀行戶頭有兩百萬元閒錢用於基金理財之外,更已在日本擁有千萬元房產;對照六年 前,他還是存款不到三十萬元的窮小子,隨著在理財觀念與方式的大轉念,讓他在財富累積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你不花時間用錢賺錢,創造你想要的生活,未來你就得花更多的時間,去應付你不想過的生活。」這是王柏智在投資理財課堂的筆記上,寫下對自己勉勵的話。

家道曾中落

無理財概念 27歲前是月光族的確,沒有名校光環、從事的也不是高薪的工作,更沒有富爸爸與富媽媽的幫助,對一個二十七歲以前都還是入不敷出的月光族來說,如果沒有做 出「改變」,實在很難脫貧,累積千萬元的資產。低調的他說,自己距離億元目標還有很大的空間,不願拍照曝光,只願意用真名勉勵和他一樣想要變有錢的年輕 人,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生只要多花點心思,財富的格局就會大大不同。

老家在彰化的王柏智,家中有四位兄弟姊妹,做木工起家的父親,曾是月入數十萬元的裝潢包工,兒時生活還算寬裕,無奈在他國三那年,受到大環境的衝擊,父親 失業,家中負債千萬元,全靠變賣家產與母親經營早餐店維持家計,那時面臨家道中落的王柏智,一心只想在高職畢業後,盡快進入職場。

但或許是童年舒服的日子過慣了,家裡也沒有灌輸太多理財的觀念,王柏智說,除了急著把賺來的錢還清二十幾萬元的助學貸款外,二十七歲前,他幾乎就是零存款的月光族。

理財第一事

設立專戶 強迫儲蓄

原來,他二十一歲退伍後,進入現在的公司, 從月薪二萬五千元的產品助理開始做起,就連亞東技術學院的學歷,也是透過半工半讀,必須申請就學貸款才能完成,「無奈每月光是房租六千元、生活費八千元, 再加上孝親費,每月三千元還學貸,月薪二萬五千元,根本不夠用!」「後來薪資調到四萬元,但工作壓力變大,犒賞自己的行為更多,花錢更不手軟,旅遊不夠錢 就刷卡,幾萬元的筆電費用太高,就分期付款,賺來的錢,除了房租與生活費,剩下統統拿來繳卡費,就這樣持續當了多年月光族。」二十八歲,是王柏智財富的重 要轉折點,「那時我面臨了重要的抉擇,第一是到澳洲打工,看能不能多賺一點錢;第二就是留在台灣積極存錢理財,開始為結婚打算。」而他選擇了後者。

當時為了存錢,王柏智開了一個沒有提款卡的帳戶,「每月薪資一匯進來,扣掉一萬元的租金與生活費外,其餘的錢全部匯到這個帳戶。」他回憶,好不容易存到三 十萬元,二○○六年看到報章媒體說新興市場有很好的投資機會,他開始定期定額買進了拉丁美洲與新興市場基金,○七年單筆加碼進場,沒想到原本賺錢的基金, 受到○八年金融海嘯的拖累,一度讓他慘賠三成。這次教訓讓他學到了停利的重要性,也是他後來學習聰明理財的濫觴。

金融海嘯讓他的基金大賠,每月至少存下一萬元的習慣已經養成,同時也持續定期定額扣款投資基金,隨著○九年全球各類資產價格快速翻揚,王柏智的基金帳戶也很快恢復元氣,這份穩定感,給了他開始採取更積極理財的勇氣。

全球進入實質低利率時代,王柏智動起了「借低買高」的念頭。誠如暢銷書作者《富爸爸與窮爸爸》羅伯特.清崎曾經提到的概念:「低利率時代,就是善用財務槓桿,擴大現金流的最好時機。」

理財第二事

買房好負債 產生現金流

一一年,三十二歲的王柏智做了一項大膽決定,就是信貸近百萬元,作為買房的頭期款,在新北中和環球影城附近以總價三四○萬元,買下高樓層、可以遠眺一○一大樓美景的十五坪小套房,他當時看好那裡的生活機能佳,交通方便,未來有很大的增值空間。

當時買屋並非王柏智「神來之筆」的莽撞舉動,而是他從財經書籍中體悟到「好負債與壞負債」的觀念;他自我反省,在二十八歲以前,自己過度消費就是所謂的 「壞負債」,這些壞負債持續侵蝕他的現金流,但若買到具有增值空間的房子,那麼房貸就是他的「好負債」,雖然每月依舊要繳付現金,但卻能讓個人資產持續上 升,當成自己的「小金庫」,未來甚至還能創造更多的現金流。

王柏智當時的盤算是,他月薪五萬元,房貸月繳一萬五千元,但自己在外租屋每月租金也要一萬元,換言之,多貼個五千元就能擁有自己的房子;而就算不自住,當 包租公每月也可收一萬八千元,不但足以支應房貸,甚至能夠補貼自己的租金;至於信用貸款的利息負擔,則期待透過已逐漸走上軌道的基金操作賺回來。

這戶王柏智的「小金庫」,的確為他帶來人生第一桶金,因為他在一三年以總價超過六八○萬元賣出時,整整賺進三四○萬元,而從目前附近六百萬元的成交價來看,他幾乎是賣在相對高點。

而他之所以賣掉房子,主要是研判台灣房市未來有下修空間,目前並非投資好時機。

雖然在台北投資房地產的難度提高,但他並未讓手中的獲利變成「呆存款」,而是持續尋找適當的投資新標的。去年十一月,他看好日本房地產未來的發展,在東京鐵塔附近的港區以相當於新台幣一○八○萬元的總價買房。

這戶保證帶五年租約、每月租金合台幣三萬三千元的房子,扣掉租金收入後,王柏智每月還須繳交二萬元房貸;即使如此,若以截至十月十六日附近成交價計算,房 價漲幅已達一三%,才不過一年,帳面獲利一四○萬元,若以投入近四百萬元頭期款與已繳交的房貸金額計算,獲利已達三成。

理財第三事

基金波段操作成功 年賺二成屢次採用槓桿搶進房地產有成,背後的重要財務基礎,除了存錢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王柏智在此期間已找出了「靠基金提款」的常勝心法。「我很感謝 我的投資教練,在她的基金與房市理財調教下,我的財富增值有了不同面貌。」王柏智口中的「投資教練」,是啟富達國際總經理趙靜芬。

在她的調教下,王柏智在基金波段操作上功力大增。他以一四年操作的富蘭克林坦伯頓生技領航基金為例,光是一檔基金來回波段操作,就在一年內創造近二○%報酬率,幾度成功的單筆波段操作,讓他滾出二五○萬元的基金部位。

分析王柏智的基金投資邏輯,首先在於判斷市場資金的當下態度「是否勇於冒險」,他通常會觀察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美元指數與VIX〈恐慌指數〉的走勢變化, 比方說美元指數下跌、VIX下滑、道瓊工業指數上漲,搭上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揚時,通常就代表市場資金現階段風險意識較低,相對願意搶進波動性較高的 資產,此時即可進一步留意股市買進訊號,反之,則可留意賣出訊號。

觀察基金買賣進出時點,王柏智主要從指數的技術面著手,可從指數波浪形態往上、帶量突破整理平台、站上二十日線,在技術指標則可觀察,當DIF突破 MACD呈現黃金交叉搭配柱狀體翻正、KD黃金交叉,或指數與上述指標低檔背離等布局買點;反之,則可視為反轉賣出的訊號。

展望未來,王柏智看好陸股短線有止跌反彈機會,此外,他也正等待美股反彈後的落底訊號,一旦止跌回穩,他才會布局醞釀跌深反彈的生技股基金,畢竟力求資產效率化,是他加速財富累積的最高宗旨。

窮小子翻身絕招

1.開一個沒有提款卡的帳戶2.投資房產,累進第一桶金3.找到投資教練,慎選好基金讓資金效率化,王柏智靠3步驟挑賺錢基金

步驟1

閱讀新聞,追蹤看好市場從StockQ瀏覽近半年的重要新聞與未來重要事件,找出強勢的區域與產業。因這個習慣留意到中國上證指數與美國NBI生技指數。

步驟2

觀察重要經濟指標

觀察重要市場指數,例如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美元與歐元指數、VIX恐慌指數都是重點觀察指標。例如象徵避險資金動向的歐元尚未貶值,代表落底訊號尚未出 現。若從VIX指數觀察,其與MACD柱狀體呈現低檔指標背離,將可望回測年線打第二隻腳,一旦VIX止跌反彈,美股將持續震盪,故即使看好美股,仍須留 意買進時點。

步驟3

從技術指標找出未來看好標的從技術線形來看,以周線判斷長線多空,日線做進出依據,觀察買進訊號,當股價帶量突破趨勢線、整理平台或站上20日線,在技術指標DIF突破MACD呈現黃金交叉搭配柱狀體翻正、KD黃金交叉,或股價與上述指標低檔背離等,都是布局買點。

以上證指數為例,隨著股價站上下降趨勢線、10日、20日線,加上KD低檔黃金交叉,近期出現買進訊號,標的以與A股高度連動的ETF如上證2X、滬深ETF或是A股純度較高的基金。

撰文 /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79

中產家庭做對3件事 教育金、退休、風險一次搞定 中產家庭做對3件事 教育金、退休、風險一次搞定

2015-11-30  TWM

雖然是年收入近兩百萬元的科技新貴家庭,但任職於鴻海集團的男主人,卻有心肌梗塞與腦中風家族病史,他的太太擔心老公一旦倒下,將使家庭經濟陷入窘境,所幸透過一份生涯理財規畫,將風險大大降低,且做好子女教育與退休金的規畫。

在外人看來,四十三歲的Albert令人羨慕。他任職於鴻海集團旗下某公司,年收入一一五萬元,小他三歲的太太則在一家半導體封測公司擔任行政管理職,兩 夫妻年收入逼近二百萬元。他們擁有一戶電梯大廈房子,有一雙活潑可愛的子女,還養了一隻愛撒嬌的馬爾濟斯犬。在他們身上,宛如看到台灣標準中產家庭的幸福 版寫照。

然而,幸福的光環下卻暗藏著令人不安的陰影。Albert有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家族病史。他的祖父心臟病英年早逝,一位伯父也在六年前因腦中風導致半身癱瘓,他的父親與他自己本身都開始服用高血壓藥。

工作壓力沉重的他,為紓壓竟迷上線上遊戲,假日往往一天長達五至六個小時窩在書房裡「打怪」,還嗜飲高糖飲料如可樂與紅茶,又不愛運動,連老婆看了都直搖頭,兩夫妻為此常常鬥嘴爭吵。

子女教育費,一個月高達三萬即使如此,也不能抹殺Albert在職場上的打拚與努力。僅專科學歷的他,憑著苦幹耐操的精神,一路從基層作業線領班爬到供應鏈管理師位置。學歷上矮人一截,導致升遷過程頗為坎坷,這讓他對子女的教育異常重視。

一對子女,大兒子目前就讀小四,小女兒讀幼稚園大班,從鋼琴、繪畫、英語、珠心算……,種種昂貴的補習課程,夫妻倆花起錢來絕不手軟。子女教育費用每月就高達三萬元。

他的太太要求,透過生涯財務規畫可做到三個他們夫妻倆最在意的事情:第一,希望能培養一對兒女到研究所畢業,希望能籌措到至少四百萬元(每個孩子各兩百萬 元)的高等教育費用。其次,強化家庭的財務安全性,做好萬一老公不幸像他的大伯一樣中風倒下,希望能把家庭所受到的衝擊降到最低。

最後則是希望老公六十歲退休時,除了兩人的勞保年金外(每月約五萬至六萬元),手頭上還能有一千萬元現金。

高危險族群,可採「風險轉移」針對Albert太太的要求,本刊特地情商擁有認證財務規畫師證照(CFP)的美好人生管理顧問公司財務規畫師陳癸明,為他們進行徹底的財務健診及規畫。

陳癸明認為,他們目前的當務之急應該是處理先生健康問題帶來的家庭財務風險。換句話說,現階段對他們來說,「保富」課題比「存富」或「創富」都還來得迫切。

在保險學學理上,面對風險有兩種因應方式:第一、風險自留。也就是說以現有資產或儲蓄來因應,用一百元的準備來解決一百元的問題。如果先生沒有嚴重的心肌 梗塞家族病史,平日飲食有方、作息規律、勤於運動。這樣雖然也有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風險,但畢竟較低,如果是這種情況就可以採「風險自留」(以白話講,就 是不必買保險,用儲蓄或資產因應)來面對。

第二種面對風險方式稱為「風險轉移」,也就是把可能的風險轉嫁到保險公司。陳癸明建議,由於Albert是屬於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最好採「風險轉移」方式。

雖然Albert投保五五○萬元的壽險(五十萬元為終身,五○○萬元為定期壽險),但陳癸明認為仍有所不足。他說,理想的家庭責任準備應包含:至少三年的 家庭開銷、子女教育費用以及房貸本金餘額。以他們來說,這筆金額約在八○○萬元,換言之,雖有五五○萬元壽險(萬一過世可領到的保險金),但依然還有二五 ○萬元缺口。

因此,建議Albert應加買二五○萬元定期壽險,每年新增保費約二萬元。

拉高年結餘,避免財務黑暗期如果更不幸的情況發生,也就是Albert如果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造成癱瘓需要照護。以他目前僅有實支實付醫療險以及日給付二 千元住院險觀之,僅能滿足最基本的健康風險保障。陳癸明指出,一個人如果生病,除了醫療費用外,還會產生收入中斷的缺口及長期照護的費用風險,這兩者均未 投保。

陳癸明建議,Albert應以每年經常性收入的三倍,即月薪七.五萬元乘上三十六個月(三年),總計二七○萬元保額,概算三百萬元進行重大疾病險規畫。換 句話說,如果因病倒下,家庭生計至少三年不會斷炊。三百萬元重疾險,以四十三歲正常男人而言,每年須繳四萬至五萬元保費,因有高血壓病史,可能被加費二 五%,約為五.五萬元。如以重疾險當主約,加買俗稱「瑪利亞保單」(又稱類長看險)的殘扶險當附約就便宜許多。即使因高血壓被加計二五%保費,估計一年年 繳約二萬元,就可獲得每月二.五萬元的殘扶金保障。

經過陳癸明精算,要大幅降低健康風險對家計的衝擊,每年須額外增加九.五萬元保費(加買定期壽險二五○萬元需二萬元+重疾險五.五萬元+殘扶險附約二萬 元)。以他們夫妻倆每年僅能結餘三十一.九萬元而言,增加的保費勢必衝擊兒女高等教育費籌措以及兩夫妻自有退休金準備。因此,他建議必須從家庭收支結構 「動刀」。

陳癸明認為,黃家的儲蓄率僅一六.四%(三十一.九萬元除以年收入一九三.五萬元)實屬偏低,若拉升至台灣家庭平均儲蓄率的二二%,一年可結餘四十二.六萬元,比現有的三十一.八萬元多出約十萬元。

「我的建議是,小孩才藝在精不在多,可從這個方向去思考緊縮開支之道。」陳癸明說。

如果以現有年結餘額三十一.九萬元,再把調整後的保費折算進去,在小孩開始就讀大學時將產生極為嚴重的財務缺口,兩夫妻退休時手頭現金資產將不到七百萬 元,會遠低於原先預期的目標。如果能把每年結餘拉高至四十二萬元,經過陳癸明的財務模擬,在五十二歲至五十七歲(兩個孩子讀大學與研究所)雖會經過長達六 年入不敷出的財務「黑暗期」,但到六十五歲退休時,依然能保有至少一千萬元以上現金。

陳癸明規畫師也補充,從財務模擬推算中,他們希望把小孩養到研究所畢業,六十歲退休,還保有至少一千萬元現金資產是不可能的,「除非把積蓄投入頗高風險性投資」。因此,建議Albert至少要有工作到六十四歲的心理準備。

夫妻倆看到陳癸明的財務規畫,建議他們每年需增加九.五萬元保費時,一時難以接受(目前他們每年約繳八.四萬元保費),太太責備老公因為不愛惜自己的身 體,造成家計更沉重負擔,對此,Albert頗為自責。他對太太說:「我要戒電玩、我要乖乖地運動!」戒掉壞習慣,降低家庭的風險Albert能不能改掉 生活壞習慣殊難預料,但過去壞習慣的累積已經迫使這對夫妻認真思考緊縮開支,看能不能多擠出些結餘來應付未來新增的保費。

所幸,陳癸明對他們的財務規畫是以極為嚴格的尺度在進行,以孩子高等教育費用來說,是以私立大學學費,而且每年教育教養費(包括孩子上大學後的生活費)調整五%,總計六八七萬元(黃太太原本計算是四百萬元)進行規畫。

如果,兩名子女未來能上國立大學,教育費可望下降許多,而讓夫妻倆的退休金準備更為寬裕。

這次的財務健診與規畫結果,雖讓他們夫妻倆一度頗感失落與挫折。但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早知道、早準備,總比禍到臨頭還不自知要好吧!至少家庭的風險大大降低,孩子的教育金與將來的退休金,經過規畫後,也有著落,心裡也踏實篤定多了。

高收入卻低結餘,

未來恐出現財務缺口

—— Albert一家現金流量表項目 先生 太太 年度總計 每月平均收入 工作收入 7.5萬 5萬 150萬 12.5萬年終獎金 25萬 12.5萬 37.5萬 3.1萬

理財性收入

(股利或房租) 6萬 6萬 5000 小計 193.5萬 16.1萬支出 飲食 1.5萬 2萬 42萬 3.5萬服裝 2000 3000 6萬 5000 房貸 2.7萬 32.4萬 2.7萬孝親 1萬 12萬 1萬交通 3000 1000 4.8萬 4000 小孩教育或進修(含托育) 3萬 36萬 3萬娛樂 2000 2.4萬 2000 保險費(年繳) 7000 8.4萬 7000 稅金(含房屋稅與地價稅) 15萬 15萬 1.3萬

其他

(大樓管理費) 2200 2.6萬 2200 小計 161.6萬 13.5萬

年度

結餘 31.9萬

單位:元 註:總資產=資產+負債小孩教育費,尚有調降空間。

保費收入比僅4.31%,保障不足。

儲蓄率僅16.4%偏低

Albert一家資產負債表

資產

項目 金額 占總資產比重(%)

現金 180 11.4

股票市值 110 7

基金市值 60 3.8

房地產市值 1200

(買進800) 76.5 其他 18(黃金) 1.1

總計 1568 100

負債

項目 金額 占總資產比重(%)

房貸 370 23.6

總計 370 23.6

單位:萬元

有家族病史,憂心未來生活—— Albert的煩惱● 希望培養兩名子女到研究所畢業,規畫師估所需費用高達687萬元(假設讀私立大學)。

● 家族有心臟病及腦中風病史,工作壓力沉重,擔心自己倒下,妻子恐怕無法獨力負擔剩餘的房貸與子女高等教育金。

● 生活開銷龐大,擔心65歲退休時存不下什麼錢。

每月多存8500元加強保障—— Albert夫妻理財規畫建議第1件事 從現有收支結構,每月多存8500元。

第2件事 孩子高等教育經費專款專用,每月投資2萬元,放在年報酬率6%的基金。

第3件事 定期壽險提高至800萬元,年繳保費增約2萬元。加買重大疾病險與長看險,每年需增加保費7.5萬元。意即每年需額外多繳9.5萬元保費。(現已每年繳8.4萬元保費)

美好人生管理顧問公司

財務規畫師 陳癸明

加碼孩子教育金與保費之餘

仍可存1000萬

—— Albert一生的財務計畫模擬表

年齡 年度

收入 年度

支出 年度

結餘 高等

教育 可投資

資產

年度 本人 配偶

2016 44 41 191 163 28 0 396 2017 45 42 195 165 30 0 426 2018 46 43 199 167 32 0 458 2019 47 44 203 169 34 0 492 2020 48 45 207 171 36 0 528 2021 49 46 211 173 38 0 566 2022 50 47 215 175 40 0 606 2023 51 48 220 178 42 0 648 2024 52 49 224 232 -8 52 640 2025 53 50 229 237 -8 54 632 2026 54 51 233 242 -9 57 623 2027 55 52 238 247 -9 60 614 2028 56 53 243 297 -54 126 560 2029 57 54 247 292 -45 132 515 2030 58 55 252 232 20 69 535 2031 59 56 257 238 19 73 554 2032 60 57 263 245 18 76 572 2033 61 58 268 213 54 80 627 2034 62 59 273 136 137 0 764 2035 63 60 279 139 140 0 904 2036 64 61 284 142 142 0 1046

單位:萬元

註1:以年收入每年成長2%,年通膨率(每年支出增加率)2%計算。

註2:已把每年增加9.5萬元保費以及子女高等教育費用計算進去。

大寶讀大學

小妺讀大學

大寶研究所畢業

小妺研究所畢業

撰文 / 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08

做對一件事 讓運動粉絲幫你淘金 新生意經》這群素人如何分到一杯羹?

2015-11-23  TCW

運動大潮裡,不光國際品牌能吃下大餅,就連平凡人也能因熱愛運動,找到創業契機。

全台運動人口越來越多,但這個大餅,別以為只有耐吉(Nike)、阿迪達斯(Adidas)等國際大廠,才有本事沾上邊,其實只要抓住運動人口的「心態與特質」,你也可以把喜愛的運動變商機。

他,終結一人運動孤單感專賣三鐵裝備,四年營收增四倍一個週五晚上,台南市安平區一家自行車店裡,一位自行車教練正在台上帶騎,台下的老師、醫生、企業老闆與上班族在平均單價十五萬元的車上揮汗如雨,三十分鐘練習結束,大家氣喘吁吁的說:「這應該是台灣最有溫度的車店了!」這家店是二七七自轉車,創辦人陳信仲四年前從傳統自行車店轉型 「三鐵(跑步、自行車、游泳)專門店」,讓營收四年增四倍,今年台南、高雄兩家店營收挑戰五千萬元,是台灣最大三鐵社團,粉絲數近十一萬人,比同性質社團多出約一倍。

原本經營自行車店的陳信仲,曾面臨台灣自行車熱潮退燒,營收腰斬、出現虧損窘境,陳信仲一次參加路跑賽時發現,報名人數超過一萬多人,是自行車賽的十倍之多,「如果可以把跑步的人口挖過來,就算只有一%(百來人),我的店就能再變藍海了!」他研究後發現,最佳連結就是三鐵競賽。

但許多人聽到 「三鐵」就退避三舍,當時陳信仲還不太會游泳,為了轉型只能背起浮筒下水,最後雖因成績太差慘遭淘汰,但不可置信的竟然還是完賽。此後,凡是有客人上門來買自行車,他就會拿自己的例子說服對方嘗試三鐵賽。

剛開始被他「騙」來參賽的人雖然不多,但這批「種子部隊」成功完賽後,大家都很驚訝自己的能力竟然比想像中更強大,「你一定會跟朋友講,就會擴散!」紛紛在臉書上亮出成績, 「三鐵不難」的印象就這麼被一層層推廣出去。

這種效應如滾雪球般啟動,二〇一四年一場約兩千人的三鐵賽,二七七團報人數就占了三成,比賽當天大家一起穿戴印有「二七七自轉車」字樣的T恤與帽子,更加強了它 「三鐵專門」的形象。

陳信仲打破了三鐵是一個人比賽的孤單感,每週舉辦三鐵團練活動,讓運動消費者感受到溫度、提升了黏著度,當運動消費者開始有裝備升級的需求,自然不斷的提升二七七自轉車的銷售率,三鐵產品的高單價商品,讓陳信仲的營收提升四倍。

他,把不起眼裝備分眾化襪價是別人十倍,年營收三千萬「運動時,有多少人會注意到襪子?」十一月初才剛從美國紐約馬拉松賽回台的太肯運動科技執行長林合政,注意到這個運動消費者最忽略的配件,把自己的興趣,變成一門三干萬的生意。

因注意到這點,五年前林合政把師大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對襪子舒適度與功能性的研究成果,重新命名、定位後上市銷售,一雙平均定價約三百元的襪子,是一般襪子約十倍。太肯開發出延緩疲勞的路跑、耐激烈撞擊的球類、保護小腿肌腱的自行車等十餘種專門運動襪,品項之多,超越國際一線大品牌,因此一推出就在網路引發討論,兩個月賣出五千多雙。

不僅區分運動類別,還要依照運動時不同的壓力點區分左右腳,也會依照運動者的經驗值推出不同的產品。林合政把原本大家最不以為意、最容易忽略的襪子,分眾再分眾、做到接近客製化的程度,藉此把最專業的運動襪,變成最普及的配備,讓太肯一炮而紅。

原本就是靠網路粉絲起家,至今太肯的銷售仍有七成至八成來自電子商務,現在,太肯加大力度經營中國等海外電商市場,林合政預估,未來三年營收年增率可望維持在一五%至二五%,只要全球經濟局勢越不利,運動人口反會越多,「因大

家都太悶了!」

他,整理路跑者專業新知養出比雅虎更精準的最大路跑網可以健康、快樂、持續跑步的秘訣到底是什麼?怎樣才能越跑越快?這看似簡單的問題,五年前在台灣,卻很難找到好答案。

直到二〇一一年「運動筆記」網站成立,目前它擁有的臉書粉絲超過二十九萬人,是台灣本土最大路跑入口網站,而它能夠成功匯集人氣,靠的是一件事情:知識。

運動筆記創辦人張義原是雅虎奇摩媒體資訊服務事業部資深總監,就讀台大EMBA、開始接觸路跑,還開啟台大EMBA跑戈壁的風氣,他雖然跑出了興趣與健康,卻是小傷不斷,與張義一起跑步的同好,也有人出現了膝蓋受傷等問題。

張義從自己熟悉的網路上尋求知識與協助,卻發現在台灣找不到如全球最大——美國Runncr's World 這樣專門提供慢跑知識的網站,才與EMBA同學姚焱堯一同創辦了運動筆記。

在雅虎時,張義的主要工作就是彙整報紙、雜誌、網路等各路媒體的新聞,並挑選出能在首頁吸睛的標題,雅虎服務大眾客戶、一天提供四千則新聞,但運動筆記精準的服務路跑愛好者,每天只提供六則至七則專業新知。

「世界上不缺內容,缺少的,是系統整理過的內容,」張義說,他針對路跑者實際會遇到的問題,雇用五位編輯,不是為了產生內容,而是分門別類把散落在全球網路上的資訊,系統性的整合、變成知識後放上網站,從跑步的技巧、裝備的比較等,只要是跑者想知道的議題,都是他服務的範圍。

精準的行銷,網站流量很快一天就衝高到十萬人次,

這樣的數字雖然

與雅虎新聞一天

一千萬人次難以

比擬,但會員全是路跑愛好者,

這樣的高純度也

吸引耐吉等運動

相關業者下廣告、

提供文章。

初期靠「知識」

集氣成功,接下來就靠「照片」增加會員黏著度。

十一月八日,上萬人參加的田中馬拉松開跑,五位「運動筆記」的特約攝影師在路邊按下一張張快門,總計拍攝約五萬張照片,只要是運動筆記的會員,網站還會主動通知你要記得下載。

在美國,這樣的運動照,一張要收費二十五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二十元),在日本也要約新台幣六百五十元,但在運動筆記,卻是免費。張義說,目前合作的專業攝影師約有二十位,把跑者姿態記錄下來,一方面增進舊會員黏著度,一方面也可能帶入新會員,讓網站持續壯大。

這三個故事只需要做對一件事:從自己最熱愛的運動下手,解決自己與他人的問題,你也能抓到運動大商機。

文 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04

蘑菇街陳琪:持續做對的決定

見陳琪前,他的傳奇一直流傳於江湖。有投資人把他列為最優秀的創業者,也有投資人認為他是一位快速自我叠代的CEO,另一位獲得如此贊譽的是滴滴CEO程維。引發我好奇心的是,過去幾年,他是如何創立成長最快的女性電商的?

成功的公司是那些持續做了正確決定的公司,而失敗的公司是只做錯某個決定的公司。迄今為止陳琪遇到過四個重大的戰略決定。

第一個是選擇擅長的戰場。靈氣、親和力,以及對人性的洞悉,這些是一個產品型的CEO的特質。陳琪是設計師出身,設計和心理學本就一脈相承。在創立蘑菇街之前,他被評價為淘寶最好的產品經理。寫代碼,設計,運營過社區,這些點連接起來,就誕生了蘑菇街,蘑菇街以Pinterest的形態驚艷出現。這個重要的切入點,成為蘑菇街第一件“做對了”的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種類Pinterest模式的電商蔚然成風。

為什麽一款產品會成為爆款?爆款出現具有偶然性,可能是因為logo的布局、slogan 的字斟句酌,也或者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配色。作品是CEO自己內在價值的表達,而碰巧在某一個點上與他同時代的一群人發生了心理共鳴。同一時間上,可以做這件事的可能不止一個人,某種程度上,這個人是被選擇的。

在過去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潮水,有幾位創業者主導了過去幾年的女性市場,陳琪算得上勢均力敵的同時代對手中,有美圖的吳欣鴻、小紅書的毛文超和聚美優品的陳歐。巧得是,這幾位都是男生、年齡相近、從不同角度切入市場,最後做出感覺和態度各自迥異的產品。

第二件事是草船借箭,利用了流量紅利。2011年,蘑菇街起步,正是微博最紅火的兩年。2010年微博也初起步,最大的號粉絲也10萬不到。少有人會料到微博以後會變成輿論主陣地,不容忽視的主流媒體,以及各類網紅百花齊放的舞臺。陳琪敢賭微博會是未來成長最快的流量來源,和前一代的站長時期的建立在流沙上的流量不同,社交流量和導購變現讓商業模式建立在更堅實的基礎上,一位電商CEO形容這個時期的導購形態為“淘寶客流正規化”。此外,陳琪也巧妙地利用了騰訊廣點通的貨幣化階段,蘑菇街是廣點通最早,最大的客戶。

第三件事則是做marketplace,從信息流導購變成重形態的電商,其中有被動的外部原因,快速崛起的美麗說和蘑菇街同時被淘寶打壓。 創業初的公司像生長在鹽堿地上的幼苗,需要自尋出路。

陳琪自認擅長“前端”,對用戶更感興趣,如果沒有外部壓力,蘑菇街會變成什麽樣?如果導流模式還走得通,那就專註做前端,借蘑菇街為種子用戶,再繼續向前探索,用social形態的產品發揮更多的創造力。電商實際上限制了社交產品的發展。導流模式盈利豐厚,沒有經營壓力,當時蘑菇街50多個人,每天收入就有100多萬。倉稟足,創造性就可以更自由一些。

轉型電商後,陳琪會克制想象力。為了高效執行,他需要把自己大多數的想法先擱置一邊。產品型公司美圖,和蘑菇街走了迥異的路,這兩家公司的演變有點像上一代的阿里巴巴和騰訊,一個交易基因濃厚,擅長轉換和變現,另一個則以社交和產品取勝。

“能不能被選擇,個體無能為力,但可以選擇相信自己可以更好、更優秀,並進行充分的自我發展,以及,像產品那樣,通過學習,不停自我叠代,永遠超過大多數人,這是唯一的可能性。”陳琪說。

陳琪做對的第四件事,是把戰略從電商調整到了內容。在蘑菇街的新生態中,“網紅”成為重要的一環,而陳琪賦予電商形而上的意義,想激勵一代代的年輕女性。

陳琪似乎是個對過去沒有負擔的人,在蘑菇街的每個重要節點,他都敢於做出非常重大的戰略調整,實現從產品feature到業務的變革。

“做產品最重要的是移情和共情的能力,把自己想象成用戶,去感受他的感受。 ”這是產品型CEO 最核心的能力,這種帶點藝術性、難以量化的特質更像是一種天賦,是藝術而非科學。這像是業內盛傳的所談到的,能做出爆款的團隊或CEO,在某些方面總會異於常人。

這種感覺最後落實到產品上,成為非常碎片的細節,但剛好就把一群人的某個點戳中了,但你也很難說這是個什麽玩意兒,反正你自己就是這麽個人。“就像是一款對年輕人有持續吸引力的社交應用,看產品我就知道創始人一定很了解經常玩Pub那群人,否則他做不出這個產品,如果你們告訴我他是一個工程師,是個宅男極客,見鬼我才不相信。”陳琪說。

除此之外,唯一能做,就是到廟里多拜拜。杭州著名的靈隱寺,陳琪每年都會去多次。最開始是三個創始人一起,後來規模壯大,變成了公司團建。反正,創業維艱到了最後,就是任何可能有用的事情你都會做,而所有的事都會做到極致到不能再做為止。

產品的天賦或嗅覺可以培養嗎?陳琪的經驗是接觸的人要足夠多,要能夠沙泥俱下海納百川式和各種人接觸,才能在觀察中培養出對人的理解力。

陳琪是浙江人,在一份針對近五年中國互聯網獨角獸(估值至少為10億美元的公司)的統計中,位於北京的公司最多,創始人卻以江浙籍居於首位。蘑菇街和美麗說合並之後,陳琪有一半時間花在了北京,入鄉隨俗。

和已經蔚然成風、井然有序的江浙商業文化相比,北京是個更粗糙的地方。相較於江浙的規則感,北京則是無序中橫沖直撞的生命力。北京的創始人更狂野,勇於燒錢,善於在商業模式成熟之前用一輪輪投資的錢領跑對手,有商業格局。

在過去一兩年逐漸激烈的行業整合和並購中,勢均力敵的行業公司往往南北各據一方,而最終的結果是以北方公司主導並購居多。蘑菇街是為數不多的,地處南方並主導並購的公司。陳琪總結,杭州是個賺錢的地方,但北京是擁有掌握核心話語權人群在的地方。蘑菇街是少數打破這種規則的公司,看得出來,他在努力適應這種北方文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19

做對事、找對人、撐得久

2016-08-01  TCW

九年前,我們公司投資了一家網路公司,這家公司平均每年要賠三至四千萬元,連續賠了八年,一直到去年終於不再賠了,我終於鬆了一口氣,總算對公司有交代了!

一個記者問我:在長期虧損中,你都沒想到要停損嗎?是什麼原因讓你能撐這麼久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首先我要老實說,每年我都在想停損的事,每年看到財報上鉅額赤字,我都在思考,是不是該結束了?是不是該放棄了?

可是每一年,當檢討完,我最後都決定繼續撐下去,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家公司所做的事,是一件「對的事」;而這家公司的經營團隊,都是「對的人」,既然是對的事,且也找到對的人來做,我們就應該有耐性,繼續支持,只要撐得夠久,就一定能看到好結果。

為什麼是「對的事」?這家公司做的是線上內容平台,讓所有想寫作的人,可以在線上開帳號、從事寫作。我分析:社會上一定有許多人有寫作的需求,因此提供寫作服務的線上平台,一定會被大眾認同。

再加上我們本身經營的就是內容服務,不論出書或出雜誌,都在提供專業的內容與知識,如果我們能再建立一個給大眾的內容創作平台,集結社會大眾生產的內容,屆時把專業生產的內容(PGC)和大眾生產的內容(UGC)整合在一起,這不就太完美了嗎?因此這是一件我們該做的事,也是一件對的事。

其次我們找對了人嗎?錯的人會把對的事做錯,因此對的人非常重要,每年我都要我的團隊證明他們是對的人。

證明的方法也很簡單,每年我們都會檢查團隊的工作成果,看看創作人數是否增加?每日新增的文章數是否增加?每天上網的瀏覽人數是否增加?使用者對我們的服務是否更支持?當然,最基本的財務數字也要檢討:看看每年的營收是否成長?

如果這些項目,都出現正向的成長趨勢,那我就可以假設我們是「找對人」了,我們的團隊是可以信賴的團隊。

每年我做完「做對事」與「找對人」的檢查後,我的煎熬才剛剛開始,我必須下決心再支持這個計畫,然後設法去籌措足夠的資金,當然我也要去完成一個具有說服力的說帖,去說服我們的董事會,讓他們繼續支持我的決定!

在這些年中,我不斷的告訴我自己:在「做對事」、「找對人」之後,我們就必須「撐得久」,只要撐得夠久,就算萬古如長夜,黎明終究也有到來的一天。

我非常感謝我的團隊,他們用他們的努力與投入,把事情做對。我也非常感謝我的老闆、董事會,他們用信賴,讓我們能證實我們有能力把事情做對。

當我們面臨經營的挑戰時,「做對事,找對人,撐得久」,是我們逆轉勝的三段思考。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何飛鵬自慢粉絲團:www.facebook.com/hofeipeng

撰文者何飛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79

俞敏洪: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1/161151.shtml

俞敏洪: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俞敏洪 俞敏洪

俞敏洪: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任何人都不能拖著自己的頭發脫離地心引力。

本文系老俞閑話(微信 ID:laoyuxianhua)授權i黑馬發布。

任何人都不能拖著自己的頭發脫離地心引力。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依靠自己的理想和動力做事情。如果某件事情,你能夠輕輕松松做成,那不叫有能力。要去做有挑戰的、能讓自己更進一步的事。而創業就是這樣的事。

我和資深投資人、銀行家盛希泰在一次喝酒時偶然碰撞出了火花。他說我開始做天使投資了,我問為什麽。他說:“我現在和年輕人聊就覺得渾身充滿活力。我們再去創業做成一個大公司的可能性很小了,但是我們出錢讓他們去做,這個可能性就會無限放大。”

的確,好多時候我跟年輕人聊天,覺得他們的想法非常超前,要超越他們來做一個創新型公司,成功的概率真的不大。我清楚知道,顛覆和創新都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我能做的就是幫年輕人出錢,做他們的墊腳石,守護他們一路成長。

過去,世人都贊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現在,吃螃蟹成了中國的風尚,每個人都敢吃了。這個時候,養螃蟹就變得很重要——為螃蟹提供生長空間。

就這樣,我們一拍即合,立誌成為一對“守護天使”,共同創立洪泰基金,一起打造創業生態鏈:前端深入各個大學,提供創業課程和創業指導;中端提供天使投資;在天使投資這一環之後,與地產商合作,打造創業空間。

如果一個人沒有資源、沒有能力,卻定了非常高的目標,那他一定會失敗。但如果他的資源和能力都很不錯,卻只做了一件小事情,也算不上什麽成功。我認為,做好一件事,一定是資源、能力和理想相加,最後的結果不是等於3,而是300,這樣的過程。

所以你做的事情一定要比你現在擁有的資源和能力要大,但也不能大到自己根本沒法控制。前段時間,我的朋友圈里還流傳著一個從2013年到現在,互聯網創業公司死掉的名單,我初步算了一下,有二三百家,大部分公司的失敗應該都是因為資源和能力沒有配置好。我當初從北大出來的時候,以當時的資源和能力,只能做一個小小的培訓班,等培訓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我發現以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可以做一個大的學校,然後又發現,可以把學校開到全國各地去,再後來就做成了一個上市公司。

今天,以我的資源和能力,應該能做比上市公司更有意義的事。就像你有了錢不能存銀行,因為銀行的利息給得再高,也連6%都不到,是不值錢的。在有限的人生里,如果不去開拓新的領域,不冒風險,盡管一生可能會很保險,但也是最不值得過的人生。就像錢只有在不斷流轉的過程中才能創造價值,現在我擁有的經濟資源、社會資源都足夠豐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把這些資源整合起來做點事情,就是一個傻瓜。

當然,我也是有私心的,可能也不算一個純粹的、不求回報的“天使”。我跟年輕人合作,跟年輕人的視線緊密相連,也是希望自己成為時代的受益者和開拓者。我知道,必須永遠相信年輕,永遠跟青春掛鉤,才能跟這個時代掛鉤,跟未來的希望掛鉤。

我是擁有資源的普通人,所以我跟希泰下定決心,用我們的余生服務於有激情的年輕人,和他們一起共同努力,把這個世界打造得更加美麗。

俞敏洪 鴻泰基金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32

蔡東豪:「只選好的,只做對的。」

1 : GS(14)@2012-05-21 23:57:39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521/91971
「只選好的,只做對的。」
恒隆主席陳啟宗

我未見過陳啟宗,但跟他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可能是他多公開發表言論,而且不時言論出位。他每次發言,我都有衝動站在他對面,要跟他辯論。假如世上有一份工叫做「陳啟宗私人包拗頸」,我想應徵。
恒隆(101)最近在報章大賣廣告:「只選好的,只做對的。」記者問陳啟宗怎只選好的,他答:「例如買地,只買最好的地皮,地點要適中、夠大、價錢要相宜。」又靚又適中又大又便宜,即使在內地,也不可能吧!
陳啟宗只做對的,我不相信他參與內地腐敗勾結行為,正常情況下,地產市場極之Efficient,所謂又平又靚,只可能是當市場波動後,往後看的結果。
陳啟宗的8字真言,是攞威贈興風涼話,抑或是警世真言,讀者自行判斷。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4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