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伟创力长三角“关厂”悬念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4/HTML_B0IL8NI06LRF.html


时值盛夏,宏观经济到处流淌着复苏信号,但电子代工业仍然寒气袭人。

8月3日,记者从多个渠道调查获悉,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代工巨头伟创力(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Ltd.)可能将关闭其在常州的工厂。

伟创力常州工厂是常州市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公开资料显示,该工厂成立于1999年3月,注册资本500万美元,投资1250万美元,2006年伟创力又投资1500万美元建设二期厂房,总共占地66000平方米。

或关闭常州工厂

“我们得到消息称,常州伟创力就要关闭了。”7月30日,伟创力常州工厂的一位人力资源专员告诉记者。

一年前离职的伟创力常州工厂前总经理陈宝生告诉记者,伟创力很可能的处理办法是,将常州工厂的业务并入上海伟创力。此外,伟创力在常州本地的供应商很可能也将吸收一部分员工。据悉,伟创力常州工厂有近2000名员工,大部分都是常州及周边人。

对于常州工厂即将关闭的传言,7月31日,记者致电伟创力设在马来西亚的公关部,对方表示,“(对此事)不能发表任何看法。”

8月3日,常州外经贸局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伟创力常州工厂的出口、经营数据仍然在正常上报给当地政府。

“去年金融危机开始之后,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明显恶化,订单下降比较严重,再加上经营思路出了一些问题,从下半年开始有了一定面积的裁员。”上述常州外经贸局的官员表示。他同时承认,伟创力常州工厂可能关闭或外迁的消息,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流传了。

该官员同时透露,今年年初,伟创力常州工厂还向常州市政府递交了一份减资申请。由于效益等问题,该公司之前宣布的增资项目,出资一直没有到位,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需要办理减资手续。

“这家工厂今年刚刚换过老总,从我们掌握的出口数据来看,最近几个月的数据还算比较正常。”上述常州外经贸局人士说。

另有知情人士透露,伟创力南京工厂近期也很可能关闭,并可能将其业务合并到伟创力在苏州的工厂。不过,记者随后致电南京伟创力总经理杨樵元,他否认了南京伟创力要关闭的传闻。

去年已开始裁员

“ 常州伟创力的产品比较单一,主要生产通讯机柜。”一位刚刚离职的伟创力常州工厂中层告诉记者。公开资料显示,伟创力电子(常州)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电信 和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系统,即无线电发射通讯柜。公司主要客户为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K&S、北电等通讯厂商。

一位伟创力离职高管向记者透露,在伟创力的中国业务中,通讯订单大概占到业务总量的六到七成。

“ 金融危机爆发后,导致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许多客户都把产品拿回去自己做了,导致伟创力订单下降很厉害,而作为代工企业的伟创力,受制于上游客户,受订单 影响很大。”伟创力常州工厂一位已经离职的肖姓财务经理表示。据悉,伟创力常州工厂的订单60%来自国内,40%来自海外。

相比之下,伟创力上海工厂尽管也有通讯机柜业务,但其产品比较多样化。有业内人士认为,伟创力将通讯机柜业务由制造成本较低的常州,整合到制造成本较高的上海,看似令人费解,其实显示了伟创力收缩产品线的意图。

赵刚(化名)于2009年1月离开了伟创力常州工厂。对于该工厂可能即将关闭的消息,他并不感到吃惊,“常州伟创力的效益一直在下降,特别是2008年最后几个月效益急剧下降”。

据知情人士透露,“销售好的时候,常州伟创力一个月可以有2400万美金的销售额,但是现在一个月可能只有600万到700万美金了。”该数据未获得伟创力方面的证实。

另外,据赵刚透露,常州伟创力从2008年9月份就开始陆续裁员,“大约一批百十来个人”。赵刚的上司就是因为裁员而离开了伟创力,曾经和他一起打拼的一些同事也都先后离开了伟创力常州工厂。

成本控制悬疑

对于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代工业而言,一向靠“大规模、低成本、低利润”模式取胜的代工企业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难免面临上游订单萎缩的尴尬。

根据7月23日富士康国际(2038.HK)发布的盈利预警,由于海外市场产品需求及价格的下降,其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将较去年同期显著减少,甚至可能出现亏损。

而一位已经离开伟创力常州工厂的报价工程师向记者透露,与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富士康相比,伟创力至少在通讯设备这一块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然要更大一些。

“富士康和伟创力的业务基本上是重合的,产品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富士康和伟创力的报价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在‘抢’客户。”这位报价工程师透露,富士康的价格一直比较低,比伟创力低大概20%到30%左右。

“富士康的资源整合能力比伟创力强。”该报价工程师表示,富士康的很多下游工厂都是自己控制的,资源都是买回来做,这对控制成本至关重要。

对 此,伟创力常州工厂一位已经离职的前高管也表示认同。“就拿给苹果做代工来说,伟创力和富士康都给苹果电脑做代工,富士康刚刚起步的时候,郭台铭还只是做 Connector这一块,算是小生意。”该离职高管说,然而涉足3年以后,富士康大举进军代工配套业务,买断了许多冲压、钣金公司,自己做这一块,成本 大幅降低,而伟创力的这些业务还需要外包给其它厂商,无形之中增加了成本。

不过,就在伟创力常州工厂传出可能关闭消息的同时,其在其它代工业务领域还在进行着扩张动作。

今 年7月12日,伟创力宣布在中国台北成立笔记本电脑研发中心,为笔记本电脑厂商OEM客户提供ODM/JDM产品与服务。据悉这一中心将雇佣超过1500 名工程师。同在7月中旬,伟创力还表示,到明年底前,要把自己在中国的笔记型电脑年产能扩大到2000万台,其目前的产量为800万-1000万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39

蘋果逼偉創力淡出筆記本代工市場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15387.html

筆記本代工市場與中國台灣企業纏鬥4年後,全球第二大電子代工巨頭新加坡偉創力有些體力不支,可能要讓出這塊市場了。

3天前,偉創力首席執行官Mike McNamara在美國一場科技媒體信息論壇上說,因筆記本代工利潤過低,公司可能放棄2012年及之後的代工投標,甚至會退出這一領域。

這是否意味著偉創力將遠離消費類產品代工市場?顯然它不甘心。幾天前,它發佈了一則公告,稱將調整部分產品策略,在移動終端市場發力。偉創力PC事業部總裁Sean Burke之前也曾對本報說,筆記本與手機之間的細分市場,十分龐大。

業內人士認為,這一部分市場可能性較大的就是平板電腦市場。

「跟『窮凶極惡』的台企比,它在筆記本代工上一直沒什麼優勢,規模很小。當初它想做上網本,iPad出來世道又變了。」評論人士李易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蘋果逼退代工老二?

請看看這個全球代工老二淡出的背景。6年前,全球筆記本代工領域的平均營業利潤率為3%~4%,4年前在3%左右浮動,2年前,一度跌到2%。

偉創力正式進入筆記本代工業是在2007年9月,那時它以2億美元收購台灣地區華宇電腦的筆記本與服務器業務,並接手後者位於江蘇吳江的代工廠。McNamara說,那時營業利潤率大約為3%。如今已下滑到1.5%,甚至無法達到產業平均水準。

偉創力搶進的原因在於,那時消費類筆記本市場成長迅速,其中上網本開始風行,惠普、戴爾、聯想、宏?、華碩均全力殺入,PC代工業生意來不及做。偉創力收購華宇可直接獲得後者的客戶,比如宏?旗下的Gateway、惠普、戴爾以及部分歐洲OEM企業。

Sean Burke當時透露,市場佔有率僅為2%,2010年目標則為3%。

於是2008年後它一直打算擴產,並在長三角、印度、越南等地評估落腳地。

本報前年曾報導,當最大客戶之一惠普落地重慶後,偉創力一直也想去重慶。2010年後,它放棄了重慶的生產佈局。今年1月,受困於成本壓力,惠普將部分上網本訂單從偉創力轉給廣達,目前大約每月僅剩40萬台。

李易表示,前不久,偉創力台灣工廠PC一體機部門已經裁員。

偉創力如何轉身

摩根大通分析認為,偉創力淡出低利潤產品線代工,應該會更加強化包括基礎建設、工業、醫療以及節能等領域的佈局。

前不久本報曾探訪偉創力上海馬陸廠。該廠總經理何耀晶(Andrew Ho)透露了公司新的生存策略。

何耀晶說,多年來,當很多台企紛紛殺價搶奪PC、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訂單導致深陷利潤泥潭時,偉創力一直在強化IT基礎設施、工業類產品的代工業務,後者的利潤要比消費電子高許多。

馬陸廠便是PCB、通訊設備、汽車電子、醫療設備、光纖等產品的重要基地。目前,該公司還涉足薄膜太陽能電池板代工市場。何耀晶說,剛拿了一個大訂單。

馬陸廠運作總監饒建益(KA Leow)表示,這類產品,拼的不單純是規模,還是垂直整合能力,尤其是要快速響應。

截至目前,偉創力消費類電子代工業務僅佔其全球營收10%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6

從虧損61億到盈利6億 偉創力新代工邏輯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6/wOMDAwMDI0MjcwOQ.html

圍繞代工業的核心——成本,「老大」富士康和「老二」偉創力的不同解答,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過去三年,如果說富士康的挑戰是為了應對成本極致追求帶來的企業形象危機,那麼偉創力需要面對的則是實實在在的經營壓力。偉創力2008財年虧損6.8億美元,2009財年更是巨虧61.35億美元,2010財年也僅錄得1859萬美元的微弱盈利。

直到剛剛結束的2011財年,偉創力才稍稍喘了口氣,其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1年財報顯示,其收穫了同比30倍的淨利潤增長,達到5.96億美元。

與富士康依靠規模和成本制勝的「快生活」相比,偉創力走出虧損的路徑則是,試圖擺脫苛刻而很難賺錢的「蘋果們」,轉道產品週期相對緩慢、規模更小但利潤相對優越的升級產品。

6月2日,偉創力深圳福永廠區生產設備廠長黃富坤向記者強調,公司從去年以來的淡出消費電子的思路,今年更為強化了,「從重視諸如蘋果、戴爾等規模大但生產和銷售週期短的PC、消費電子產品,轉向了單次量小但生命週期更長的通訊、醫療電子、大陽能等產品」。

處於食物鏈底部的偉創力試圖證明:「少即是多」也可以適合代工業者生存。

偉創力扭虧路徑

依靠低利潤、大規模的模式經營下去難以為繼

6月2日,本報記者走入全球代工老二偉創力公司位於深圳二線關外的福永生產基地。員工宿舍隨處可見的隱形防護欄,依舊能明顯地感覺到企業管理者緊繃的神經。

除了臨時增設的防護欄,偉創力深圳福永廠區去年還花大力氣提升員工福利,這包括:足球場、鍵身房、網吧、常設心理諮詢機構,以及按深圳市政府規定給每位員工(含作業線員工)購買的社保、住房公積金等等。

「公司在社會責任上的投入成本增加,長期來可以為公司經營帶來收益。」黃富坤對記者稱,過去幾年代工業的殘酷廝殺或已經證明,繼續依靠低利潤、大規模的模式經營下去難以為繼。

以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為代表的消費類產品,給渠道和生產兩個環節的利潤越來越低,這種模式無限循環下去的結果勢必是,企業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的背離。這是因為單純向「規模」要「利潤」,其結果將是對成本的極致追求。

偉 創力在走另一條路。據偉創力醫療部中國區營運副總裁孔嘉明介紹說,2010年以來,偉創力大刀闊頭地砍掉了訂單數量最多的筆記本、PC、手機等事業群,將 其統一整合到一個部門旗下,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收縮公司在消費電子類產品上的投入以及收入預期;另一方面,偉創力將業務重心轉向了包括醫療設備、通訊、新 能源在內的新興業務。

「新業務收入去年佔到公司整體收入的20%,還不是很多,但是它是一個未來。」偉創力相關人士說。

此種作法顯然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偉創力近三年財報顯示,就在其開始大規模收縮戰線的2010財年,偉創力雖然以1859萬美元的微弱盈利成功扭虧,但是它的銷售規模卻由此大幅下滑22%,從上一年的309億美元下降為241億美元。

這對一家代工企業而言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處於食物鏈最底部,向規模要業績增長,其容易程度要遠大於向利潤率要增長。另一難度還在於,「少即是多」的戰略轉型還意味著,單一客戶的訂單量更少了,要作更多數量的客戶關係維護。

「舉個例子說,我們(福永)廠區兩年前有10家客戶左右,量很大,但產品單一,機頂盒就佔了80%,我們現在客戶變多了,有20家,但訂單小了很多,機頂盒減小到20%,產品轉向了太陽能轉換器、通訊設備、醫療設備等產品。」偉創力相關人士說。

新代工邏輯

重心轉向醫療設備、通訊、新能源等新興業務

但是偉創力認為,後一種模式更適合公司未來。

「現在(新業務)的利潤率要高3%-4%。」孔嘉明告訴記者,這是偉創力放慢腳步後的回報。偉創力數據顯示,2010財年,其淨利潤率僅為0.07%,2011年調整業務結構後的淨利潤上升到2%,與此同時公司銷售規模還上升了18.6%至286.7億美元。

孔嘉明舉起手中一個便攜式微型血糖分析治療儀,向記者解釋說,「這個設備我們已經連續生產了三年多,而醫療設備和電子消費類產品最大的不同是,它的研發週期更長,產品的銷售週期也更長,短的幾年,長的話還可以用十幾年。而一台手機週期可能只有幾個月。」

週期不同,風險和收益也是不同的。「像醫療、通訊這樣的行業,風險是研發週期長,在1-2年以上,一台手機研發只要幾個月到半年。但是前者一旦研發成功,回報週期也是很長。」孔嘉明認為,這有助於代工業者緩解由電子消費類產品短週期、高頻率換代帶來的壓力。

另一方面,此類產品由於研發門檻相對更高,代工廠商獲得的利潤回報亦相對優厚。有行業人士分析,最近幾年,由iPhone和iPad激化的消費類電子終端產品的競爭,強化了產業鏈上下游投入一場痛苦的「高舉快打」戰爭,產品週期越來越短,下游廠商和渠道的利潤越來越低。

但偉創力的新代工模式亦並非坦途。以偉創力的醫療設備代工為例,目前偉創力在該領域的代工競爭對手僅有JABIC、STAMINA等少數小規模企業,但是相比起手機等一年上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的消費電子產品而言,醫療設備市場的規模仍僅有幾百億美金。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的更多公司還在採用自我生產的方式,外包還只剛剛開始,這個市場要達到一定規模需要長時間的培育。而規模是代工業存在下去的必然前提。

據記者瞭解,偉創力目前在國內的醫療代工廠商客戶仍為清一色的歐美客戶,美國客戶仍佔大頭。而作為本土醫療設備品牌廠商聚集地的深圳,目前尚無一家公司將業務外包給偉創力。

除此以外,偉創力還在面對的挑戰是,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的老競爭對手的跟進。「我們知道他們(富士康)也在做這方面準備(進入醫療設備代工),只不過我們做得更早一些,這塊業務因為設及到複雜的各國醫療衛生認證,門檻更高一些。」孔嘉明告訴記者。

偉創力正在退出已擠滿富士康、廣達、仁寶、和碩等代工業者的消費電子領域,開拓代工業的藍海,但是它也無法確定,這片藍海會在何時就被後來者迎頭擠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39

砸100億投資中國創新 偉創力如何顛覆制造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872.html

崇尚低人力成本的制造行業正逐步向印度轉移,而中國正逐漸成為一個創新之地,對於制造行業的大佬來說,在中國的投資已越來越傾向創新領域。

繼去年思科宣布未來幾年在中國投入超100億美元用於技術創新,偉創力也在近日宣布將投入達100億元人民幣用於中國創新領域發展。

雖然是制造業巨頭,在固定化的生產線上偉創力一直致力發展創新業務,從單純重複的人力作業轉化為智能化生產。

其蘇州工廠從十年前開始生產轉型,用自動化解決方案代替重複性的人力作業。安裝了名為UBB(Universal Box Build Automation System)的全自動化高科技生產線,通過智能傳感器、執行器和攝像頭等聯通“物聯網”,開創全自動化生產系統。

與其他自動化設備不同的是,UBB能夠提供實時視頻和數據流,支持工程師和客戶遠程分析數據,同時,其兼具收集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員工甚至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上的App監測查看生產進度。

2014年7月,偉創力在其矽谷客戶創新中心安裝了第一條全自動,通過智能傳感器、執行器和攝像頭接入物聯網的高科技UBB生產線。目前,在國內珠海工廠也具有UBB的生產線。

同時,作為偉創力全球7個產品創新中心之一的BU-X部門負責為客戶開發和測試全新產品概念,這些概念涉及醫療、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等各個領域。這個部門主要負責超前技術的研究生產。

這個部門的主要客戶為早期的科研或者初創團隊,他們具有想法與創意但未必有能力將這些創業轉化為產品。相對於傳統新產品工業化流程,BU-X從工程、生產和供應鏈設計,到原型制作、功能分析和測試,再到制造和交付的全過程逐一包攬,幫助團隊客戶完成。其中涉及的技術由於過於超前,處於絕對保密狀態。而這些尖端技術來自於技術研發部門。

“我們發現尤其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很多小企業只有10個人左右,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經常是擁有一個好點子的一群軟件工程師而已。而我們能夠提供制造知識,讓他們的產品更好,工業化的過程更快。我們應該趁早進入,雖然這需要在某種程度上重構自身的供應鏈以滿足初創企業的產品特點——中低規模、高品類。”David Johnson說道。

在制造業不斷往東南亞外遷的情況下,偉創力仍然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很大程度與其發展目標有關。偉創力亞洲市場營銷與傳播負責人Valerie Kurniawan表示,對於制造行業,最大考慮是人工成本的升高,但是偉創力在評估中不僅僅是看到了人工成本,而是中國已經從一個靠人工紅利吸引資本的制造國家變成了一個政策和環境都支持的創新中心的機遇。相比於東南亞人工成本的紅利,偉創力更重視中國政府和創新環境的便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