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不玩了,微博還能活多久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773

2013年中國社交類應用數據比較。 (何籽/圖)

在陸續剝離搜搜、電商業務之後,騰訊放棄本是作為防禦武器的微博,把注意力集中到微信和微視的佈局上。很顯然,微博這一產品的式微已現端倪,但騰訊退場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已經有了微信這張移動社交的王牌,對於其他微博運營方來說,微博並沒有走到死胡同。

2014年7月28日下午,北京,距離騰訊微博事業部所在地西格瑪大廈不到一公里的遼寧大廈,騰訊微博事業部的同事們吃了頓散夥飯——這是他們以騰訊微博事業部之名的最後一次聚餐。

此前一週的7月22日20點13分,騰訊科技發佈「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主動求變,深入佈局媒體全產業鏈的戰略方案」的消息,其中一項是「騰訊微博產品運營團隊將與騰訊新聞團隊進行整合,以強化整體社交資訊服務功能,騰訊微博也將持續為用戶提供領先的社交產品體驗」。

約20分鐘後,一名註冊信息顯示為騰訊員工的網友在新浪微博發佈更為直白的消息,「騰訊微博事業部撤銷掉了」。

這是騰訊在處理掉搜搜、電商業務之後的又一項重大決定。自兩年前開始,騰訊進行了內部重大的業務系統調整,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剝離不擅長的業務,投資巨大的搜索引擎——搜搜被併入騰訊入股的搜狗,電商業務也劃給了京東(騰訊佔股15%)。

相比2011年門戶網站之間微博大戰的火熱,微博降溫似乎來得太快。

從2012年8月,張朝陽坦陳「過去兩年間,我們確實輸掉了微博之戰」;到2013年8月,網易和中國電信聯手推出「易信」,從此不提網易微博;再到騰訊微博事業部在成立3年又3個月(2011年4月-2014年7月)後解散,究竟是新浪微博太強大,還是微博產品形態本身已經走到末路?

戰略防禦工具

騰訊微博在用戶數和用戶活躍度等數字上可以和新浪微博分庭抗禮,但在關注度和影響力方面相差懸殊。

「攪局的目標實現了嗎?」7月23日,新浪總編輯陳彤在微博上引述騰訊微博調整的消息並評論道。

2006年,Twitter以140字符短消息形式在美國拉開微博序幕,中國最早的微博產品如飯否、嘀咕等,在2009年年中被關停。2009年8月,新浪開啟微博內測,8個月後,騰訊微博跟進。

一位騰訊微博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騰訊微博最初定位是戰略防禦。新浪微博推出後,通過資訊、社交、明星效應增加了用戶黏性和活躍度,微博私信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即時通訊工具,當時微博還計劃推出即時通訊工具,這對以即時通訊工具為核心的騰訊造成不小衝擊。

騰訊對微博極為重視。2010年年底,騰訊內部要求全員上陣,在騰訊微博上發表高質量原創內容,並對精彩微博進行傳播,每天10條。

2011年上演了門戶網站間的微博大戰,為了爭奪明星、意見領袖、地方政府入駐各自平台而四處活動。2011年3月,馬化騰在騰訊2010年年報發佈會上表示,將把微博作為新的戰略領域進行投資,「儘管這些投資會加大支出和不能即時獲取回報,但騰訊認為這對公司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大手筆投資得到的回報是,據騰訊財報披露,2011年底,騰訊微博註冊賬戶數達3.73億,日活躍賬戶6800萬,成為中國最大的微博。

2012年,情況有了變化。騰訊2012年財報顯示,「隨著中國微博用戶增速減緩,我們正尋求騰訊微博與微信的整合點,以彰顯我們的特色」。2012年底,騰訊微博的日活躍賬戶數為8700萬。三個月後,這一數字減少了600萬。此後,騰訊再沒有披露相關數據。

實際上,微博曾給予騰訊很大的想像空間,一度有望打通騰訊各業務平台,成就真正「萬能的微博」。它先後接入了QQ音樂、QQ空間、搜搜、QQ、微信,2011年還曾試水電商,推出基於企業級微博產品「微空間」及其電商版「微賣場」。可惜它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易觀智庫分析師李欣然認為,騰訊微博產品整體上更像是QQ的衍生產品,定位模糊、用戶體驗並不夠好。雖然依靠QQ龐大用戶群的黏性,騰訊微博在用戶數和用戶活躍度等數字上可以和新浪微博分庭抗禮,但在關注度和影響力上相差懸殊。

騰訊微博與新浪微博在移動端的差距也在拉大,易觀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騰訊微博PC端活躍用戶數為1.34億人,新浪微博為1.14億人;騰訊微博移動端活躍用戶數為1350萬人,新浪微博為9425萬人。

2014年7月23日17點11分,騰訊微博官微發表公告稱,調整後,騰訊微博產品仍正常運營。前述騰訊微博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留守的主要是內容團隊。這意味著,騰訊微博的運營將停留在維持階段,不會再有大變化。

「騰訊微博事業群解散了,完美地完成了對新浪微博的狙擊,戰略性的犧牲,成就了微信的江湖地位!」一位騰訊微博員工在匿名社交應用上吐槽。

微博讓位微視

「並不是市場容不下第二家微博產品,而是對於騰訊而言,微博的地位和以前不一樣了。」

騰訊微博事業部調整消息出來之後,不少人認為這是新浪微博的勝利,也有人把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正式更名為「微博」,並於一個月後在美國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看做是兩者競爭勝負的關鍵點。

前述騰訊微博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並不是市場容不下第二家微博產品,而是對於騰訊而言,微博的地位和以前不一樣了。」

2012年5月,騰訊內部結構從原有的業務系統制升級為事業群制,把業務劃分成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網絡媒體事業群(OMG)、社交網絡事業群(SN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並成立騰訊電商控股公司(ECC)專注運營電子商務業務。

在2012年的這次調整中,騰訊微博與騰訊網等事業部同屬於網絡媒體事業群(Online Media Group,簡稱 OMG),進一步強化了騰訊微博的媒體屬性。

5個月後,騰訊執行主席馬化騰在2012MDCC移動開發者大會表示,騰訊將基於QQ和微信兩大產品佈局移動互聯網。

2013年中,騰訊再次進行內部架構調整,撤銷MIG(移動互聯事業群)下屬的無線媒體事業部,依託QQ和微信將集團的重心轉向移動互聯網,2014年5月又單獨成立了微信事業群。

騰訊的調整是源於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微信的崛起。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數據,至2014年6月底,中國微博用戶數2.75億,較2013年底減少543萬,網民使用率為43.6%;手機微博用戶數1.89億,下降794萬,使用率為35.8%。與此同時,以微信、易信等為代表的手機即時通信工具的用戶數卻高達4.59億,比2013年底增加2842萬,使用率高達87%。

從社交和獲取資訊的功用來說,新浪微博的最大競爭者,不是騰訊微博,而是微信;從資源有效配置上來說,騰訊微博讓位微信,也是一種「戰略性犧牲」。

在轉向移動互聯網的過程中,騰訊早已在業務結構上做減法,將並不擅長的業務剝離,2013年9月將搜搜併入搜狗,2014年3月將電商業務轉入京東。

在2013年中,已經傳出騰訊微博事業部即將被調整的消息。騰訊微博事業部自己也在尋找出路。2013年5月18日,騰訊微博改版,新增微圈、微博管家、微熱點、微頻道,對關注對象、信息分類和集成,還試圖通過大數據和語義分析,研發「基於信息流的廣告系統」,這些產品上的調整併沒有改變騰訊微博的命運。

現在看來,騰訊選擇押注的是一款叫做「微視」的短視頻產品。撤銷騰訊微博事業部的同時,騰訊成立了微視事業部。前述騰訊微博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騰訊微博事業部總經理邢宏宇將轉任微視負責人。

騰訊微視發佈於2013年9月。作為一款獨立的App,微視的定位是基於開放關係鏈的8秒短視頻分享社區,用戶通過QQ號、騰訊微博以及騰訊郵箱賬號登錄,可以將拍攝的短視頻同步分享到微信好友、朋友圈、騰訊微博。

早在2013年初Twitter就推出了短視頻應用Vine,而且半年不到的時間就聚集了4000萬用戶,成為美國當年度增長最快的應用軟件,此後Instagram、Snapchat等公司也紛紛跟進。新浪微博也在微視前一個月發佈了類似產品秒拍,美圖秀秀團隊推出的美拍更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7月23日,北京的遼寧大廈飯廳門口,陸續有人站在騰訊微博Logo和公仔形象的展板前拍照留念;飯廳裡,每個座位上都放著一個繫著藍色騰訊微博標識圍巾的QQ公仔,飯桌上是一張藍色的字牌,上面有一朵白色蒲公英和一群正打開降落傘飛散的白色蒲公英種子,印著「擁抱變革 再攀新高」兩行字。

在這頓飯之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就要像這些蒲公英種子一樣,分散到網媒事業群的網站、視頻,以及新成立的微視事業部。

關於微博這一產品的命運,仍存懸念。2014年新浪微博一度淨虧損達到4740萬美元。但Twitter卻好消息不斷,截至2014年6月30日,Twitter的月度平均活躍用戶人數為2.71億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4%;移動端月度平均活躍用戶人數為2.11億人,比去年同期增長29%,每千次時間軸瀏覽量的廣告營收達到了1.60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0%。

如果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不計入股權獎勵支出),Twitter第二季度調整後淨利潤為1500萬美元,實現了盈利。

騰訊微博也並非完全被棄置。如騰訊公告所稱,「騰訊微博產品運營團隊將與騰訊新聞團隊進行整合,以強化整體社交資訊服務功能」。

前述騰訊微博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在接下來的新聞大事件中,將會看到新聞和微博的合作。接下來騰訊網媒事業群留給人們的更大懸念也許是,與騰訊微博團隊的整合,能讓「第一門戶網站」的騰訊新聞得到多大的改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63

索尼和諾基亞都這麽衰了,互聯網手機還玩三防和砸核桃能活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7/148790.html

i黑馬:在小米手機成為現象級手機後,市場上湧現了一批互聯網手機品牌,但遺憾的是小米之後再無小米。隨著“中華酷聯”的互聯網意識覺醒,一些規模較小的互聯網手機品牌,在大眾市場遭遇了更為殘酷的碾壓命運,為了不徹底沒落只能找尋轉型之路。
 
青橙昨天發布的VOGA V1戶外手機,代表了目前互聯網手機轉型的一種思路,就是不再比拼大眾市場,轉向專業和定制化市場。


來源:i黑馬


\ 
據了解,青橙的這款VOGA V1手機64位八核處理器,采用了5英寸Amoled護眼屏幕,500+1600萬像素攝像頭。為戶外運動, 添加了北鬥衛星導航、對講機、緊急呼救等針對性應用。同時為了應對惡劣的使用環境,手機還配備了防水、防摔、防塵的“三防”功能和9H雙面藍寶石鍍膜鏡片。


\ 
為了體現這款手機強大的戶外能力,發布會現場,青橙把VOGA V1手機浸泡在魚缸中進行了展示,且反複拋擲證明其耐摔程度。更讓人驚訝的是,這款手機已經不滿足側面和背面砸核桃,屏幕砸核桃的壯舉完全足以證明手機的堅固性。
 
\ 
但是做的好不一定等於賣的好,索尼手機“三防”做得很好,現在屢屢被傳破產;而砸核桃神器諾基亞比索尼更慘,直接破產。定位安全、把安全做到極致的黑莓手機也是一片慘淡。
 
前輩們血的教訓,足以證明在目前的手機市場,主打單一功能難以支撐手機品牌做大做強。“三防”等功能上的優勢和外形和營銷等相比,在贏得普通消費者的芳心上也處於明顯劣勢。除此之外,VOGA V1手機厚重的外表和粗獷的外形,也容易讓女性消費者們避而遠之。
 
\不過如果青橙真的能夠劍走偏鋒把戶外這條路走通了,也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市場。2013 年戶外行業零售額180.5 億;戶外的組織和愛好者機構在2014年突破20萬個,足以養活一家公司。
 
\ 
但放棄大眾市場、轉型戶外終究是一步險棋。雖然跳出了國產手機千篇一律的競爭紅海,可是需要直面戶外運動對於手機技術和材料的嚴苛要求,更需要去摸索這類人群的真正需求。能借鑒的很少、探索性的東西很多,對於新的規模還較小的互聯網手機品牌而言,不得不說是巨大的挑戰。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3/4員工出走、遭遇10%卸載率的應用還能活嗎?大姨嗎柴可反思三年踩過的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9/149125.html

黑馬說:盡管已有六次失敗的創業經歷,黑馬營學員、大姨嗎創始人柴可還是沒有完全避開這次創業路上的坑。近日,柴可透露,大姨嗎在生猛風光的表面背後,其實也走了幾段彎路,踩了幾個坑。所幸的是,每次挫折和打擊都化作了大姨嗎成長前進的動力。這些創業路上的坑是什麽?創業者又如何避免? 

\文/金錯刀
采訪/龔進輝
編輯/婁月


柴可絕對算得上很奇葩的創業者,在創辦大姨嗎之前,他先後經歷糖尿病社區、中醫按摩等6個創業項目,創業方向和結局驚人一致:選擇健康行業和以失敗告終,而且6次創業完全是在沒有任何融資的前提下完成的。

柴可1986年生人,下巴留著一小撮胡子,這樣的外形很難讓外人將他與80後掛鉤。“大叔”模樣的他選擇在女性健康領域創業,本來就很奇葩。為了做一個稱職的大姨爹,他幹過不少重口味的事,有一次與阿里美女在咖啡廳大談女性生理內褲,對方拿出一條生理內褲,建議他聞聞味道,還用剪刀把內褲剪開,驚呆了旁邊不明真相的群眾。

但大姨嗎的表現很生猛,目前註冊用戶總數已達7000萬,日活躍用戶數達400萬,被稱為移動互聯網10億美元級公司。

柴可有什麽秘密武器?這次案例對話從柴可創業踩過的幾個坑談起。

以下是大姨嗎創始人柴可口述:

大姨嗎前傳:創業六連敗

從2009年底到2012年初,我們先後經歷過糖尿病社區、中醫按摩、減肥社區、中醫體質調養、健康問答、醫療銷售人員外出定位系統6個創業項目,不過都以失敗告終。每個項目都令人惋惜,當時沒堅持下來的項目,今天似乎都看到了成功的影子,春雨把“輕問診”做得有聲有色,糖護士做得風生水起。我們總能選定一些好的創業方向,但最後都沒做起來,後來反思世上既有屬於我們的東西,比如我們擁有大姨嗎;也有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我們不可能擁有大姨嗎的同時創辦春雨和糖護士,核心在於過往經歷都服務於我們的信仰與堅持。

真正讓我們痛定思痛的是,按哪兒讓我們學會流量思維和互聯網遊戲規則,它主打中醫體質按摩和輕問診功能。前期好幾個項目用戶增長到3萬就停滯不前,按哪兒是第一個在較短時間內用戶接近30萬的創業項目,但結局異常悲催,日活躍用戶最少時只有1個,三十萬分之一的活躍用戶根本無法在互聯網行業混,我們開始意識到互聯網的遊戲規則。

找痛點:為女性服務忘記尷尬

2012年我創辦大姨嗎,之所以認可女性健康的創業方向,不是因為市場紅利巨大,而是命中註定。我信仰宿命論,打車由滴滴程維做,輕問診由春雨張銳做,大姨嗎則是我的事業。

宿命論源自我的過往經歷,父親30年來一直從事婦科醫療和銷售藥品,從小我就耳濡目染,家里藏書和市場分析都與女性健康有關,所以我做不成糖尿病社區,只對做大姨嗎有感覺。

確定創業方向後,接下來是產品命名。一開始我們糾結到底選“大姨嗎”還是“大姨媽”,後來發現政策規定“大姨媽”不能註冊商標,放棄“大姨媽”後又找了很多名字,確定“大姨嗎”是左右腦博弈的結果。自古以來,生理周期、月經、衛生巾是女性忌諱的私密話題,左腦告訴我們這是既定事實,由社會道德約束決定,右腦則告訴我們女性借衛生巾時不想發生如下場景,“你帶了小面包嗎?”對方真的遞出一塊小面包。女生借衛生巾不乏一些有趣好玩的創意,如果放在公眾場合討論,將極具顛覆性和爆炸力,所以我們最終選用“大姨嗎”。

既然在女性健康領域創業,我就必須做一個懂女性的稱職大姨夫。為了研究女性喜歡哪種生理內褲,我和阿里一美女在上海虹橋火車站附近的咖啡廳熱烈討論,興起之時她直接從包里拿出一條女性生理內褲,當時我沒有感到任何尷尬,她說如果塗層不用納米技術,女生穿起來不舒服而且容易出汗,她徑直把內褲裹在我手上,一段時間後再聞味道,同時她還告訴我便宜生理內褲行不通,最後她借把剪刀剪開內褲。

聊了十分鐘後,我們忽然發現旁邊人都不說話,只是略帶疑惑地瞟我們一眼,再假裝什麽都沒發生繼續聊天。我隨即反應過來,他們可能認為怪大叔與小妹妹正在交易內褲。後來自我總結,當真正為女性人群服務時,男人很容易陷入癡迷狀態,不介意公眾場合討論女性產品帶來的尷尬。

移動互聯網:一切皆工具

大姨嗎並不急於開展商業化,我認為一定要思考用戶使用產品的背景,如果把用戶簡單看成流量,流量可以通過廣告、遊戲等途徑變現,導致忽略流量背後的邏輯,要知道流量產生的源頭才真正具備商業化潛力。

以大姨嗎為例,如果簡單考慮流量,產品所有流量都可以作為面向用戶的商業變現來源,從而忽略流量中“女性”扮演的重要角色。女性與健康都不可分割,她們是大姨嗎商業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基於數據和女性自身需求,努力填補市場空白,才是最適合大姨嗎的商業化策略。

大姨嗎堅定不移走健康和生活化路線,無論是產品發展還是商業化,為達到目標而不斷改進。比如為了讓用戶在社區更方便找到興趣話題或相關知識,我們發現不是在完善社區功能,而是把社區打造成工具,通過社區聊天、檢索信息、資訊獲取答案等方式去解決女性剛性需求。所以我認為一切皆工具,即只要能解決既定問題,一切資源都是可調用的工具,社區也是工具的一種。

創業3年踩過3個兇險深坑

大姨嗎發展至今已走過3年,每年至少經歷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坑,我認為每一次痛苦或打擊,對我們都是成長的幫助。 

兇險深坑一:2012年團隊分崩離析

2012年遭遇大量員工離職,16人小團隊先後出走12人,我們反思真正創業夥伴不是80%或90%與你共事之人,而是同甘共苦之人,而且只有在危機時刻才能分辨出誰是最值得信任的創業夥伴。

員工之所以離職,無非是管理或品牌認可出現問題,企業運營涉及資金流水、人員流動等各個環節,不僅要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文化氛圍,還應積極提升員工收入水平。

員工離職使我意識到企業經營不能只滿足於做好產品,必須依靠團隊合力才能做好一件事,我第一次真正有了做CEO的感覺。外界熱議CEO必須是產品經理,我並不認可這種說法,CEO必須把70%到80%的時間用於做份內之事,從給予員工信任、招聘,到建立整個公司流程、融資等。把公司的整個流程里面不對的地方、不優秀的地方、成本過於浪費的地方、不高效的地方,要砍掉和解決。CEO必須親力親為,因為沒有任何人會幫CEO去處理。

兇險深坑二:2013年未實現一家獨大

2013年踩過的坑是市場競爭。2007年美國已誕生類似大姨嗎產品,反觀中國,2012年6月我們融資之前,中國沒有一個女性健康或生理周期健康應用被資本市場認可,也沒被廣大女性接受,直到大姨嗎獲得天使投資才打破這一尷尬局面。我們原本占據先機,但市場上仍活躍二三十家發展不錯的競爭對手,直接原因是我們不夠狠。在中國創業環境中,我們一直希望靠數據、產品、創新去獲得市場和資本認可。
 
企業管理帶寬分為能做和選擇做的事情,企業擁有30M還是100M帶寬,主要取決於資歷、經驗和團隊規模等因素。如果企業管理帶寬是100M,調用30M帶寬做產品創新,期間往往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做產品創新的企業優勢不明顯,而有些把那30M帶寬放在市場推廣而非創新上的企業照樣活得滋潤。

市場規則告訴我們,中國是一個有巨大紅利窗口的創業市場,我們必須尊重市場規則,一旦忽略市場紅利、手段和方法,無形中給競爭對手制造發展機會。這與美國依靠技術和創新緩慢推動市場變革完全不同,中國創業者擅長以短平快的方式去搶占市場。對大姨嗎而言,終極目標不是有朝一日成為微信級別的超級App,而是在用戶需要的關鍵時刻提供產品和服務,用戶無需每分每秒都使用大姨嗎。

兇險深坑三:2014年數據化導致10%用戶卸載

2014年大姨嗎經歷的慘痛教訓是數據化。早期產品創新沒有數據支撐,完全靠經驗、直覺和小範圍的用戶建議,才得以實現產品叠代,這種產品更新方式持續整整2年。到了2014年,我們發現用戶突破5000萬後,數據比例化在統計學中無法構成有效例證,比如500人不能代表5000萬人,我們必須把每個用戶數據當成一份數據來觀察,而不是簡單抽樣分析,這對服務器架構和底層數據提出重大挑戰,產品在重新架構的過程中問題頻發,去年上半年近10%用戶卸載了我們的應用,數據化思維使我們吃盡苦頭。

同時,用戶達到5000萬量級之後,我們對產品做了幾次大幅改版,每個版本都有很多用戶喜歡或不喜歡,我們發現男人女人都不喜歡被當成一個群體,而是希望保持個性和唯一性。我們思考個性能否在產品中得到充分體現,於是給新版本起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名字——“我”,我們的產品思維變成如何滿足所有人,給不同用戶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包括皮膚、主題等。如果數據和算法足夠精準,產品從核心到外圍都能做到尊重和放大每個用戶,用戶粘性和信任度自然提升。

本文作者金錯刀 ,科技商業觀察家,微創新提出者,微信公眾號ijincuodao。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或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樂視手機:賈躍亭很誇張,其實能活下去才是根本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09

樂視手機:賈躍亭很誇張,其實能活下去才是根本
作者:老杳

杳言杳語:雖然這幾年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手機很火,真正跳下來親自操刀的巨頭樂視應當還是第一家。

秉承大陸互聯網公司做手機必炮轟Apple宣傳自己的慣例,賈躍亭發布會前發文稱Apple專制者比走向衰落,不過作為實際的操盤手馮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樂視手機銷售目標為百萬級別,好像比當年的錘子手機還不如。

其實這次樂視下了血本,不僅從聯想、魅族挖來了管理團隊,手機尚未上市員工總數已經超過千人。

之前說過,大陸手機大格局已定,新進品牌已經沒有可能成為一線品牌,不過消費者千差萬別,老杳不否認未來大陸手機市場會存在一定數量小而美的二線品牌,說 大格局一定原因很簡單,2014年包括華為、小米、VIVO、OPPO四家公司純利潤都已經超過30億元人民幣,正能量的商業模式已經成型,作為後進者, 除非擁有鮮明的差異化或創新的商業模式,很難在競爭對手強大的攻勢下分食一杯羹,更別說齊頭並進。

不僅樂視手機很難出彩,包括三星在內所有的Android手機廠商要想做出一款個性鮮明的手機都很難,在手機越來越標準化、技術越來越透明的今天,已經不 可能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手機出現,智能手機已經由創新越來越演變成企業綜合實力的較量,對於樂視這種新進廠商,想在產品上一炮而紅概率為零。

這不意味著樂視手機一定失敗,原因是樂視電視。

雖然智能電視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不過對於大眾消費者而言操控困難也是主要的使用障礙,猜得不錯,樂視巨資投入手機業務,主要訴求是電視和手機良好的互 動前景,這應當也是樂視所說可以挑戰Apple的原動力,Apple雖然早有推出智能電視的想法,不過鑒於內容等原因只推出了稱作Apple TV的機頂盒,在Apple所有硬件產品中至今還是默默無聞的邊緣業務,一旦樂視手機與電視真的形成良好互動,無論對於樂視的主營業務電視還是手機顯然都 是巨大的推動力,當然這一商業模式目前還有待驗證,畢竟雖然樂視電視做的不錯,2014年150萬臺的銷量即使對比TCL等傳統電視廠商也顯得太少。

樂視手機的鮮明特點應當是視頻,特別是與樂視電視的互動,猜得不錯,樂視手機會增加紅外遙控功能,這些會是樂視手機的最大賣點,不過鑒於樂視電視用戶的基數太低,為了手機達到最大推廣效果,高性價比肯定也是樂視手機的另一賣點。

智能電視特別是樂視智能電視尚處於發展初期,即使樂視手機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即使與樂視電視擁有不錯的互動體現,樂視手機要想一炮而紅還是很難,因為作為個人時尚消費品,消費者雖然會把與電視互動作為購買手機的考量,不過短期內很難作為最關鍵的考量因素。

樂視手機潛在賣點可能很大,不過短期內誘惑較小,性價比雖然較高,與小米等競爭對手的影響及品牌差距太大,長期具有發展潛力,短期內生存下來成為一家小而美的品牌才是出路。(老杳)

樂視手機馮幸:今年銷量目標是百萬級

樂視移動智能總裁馮幸
騰訊科技 範曉東 郭曉峰 4月13日報道

4月14日,樂視即將發布傳聞已久的樂視超級手機,樂視移動智能總裁馮幸日前接受了騰訊科技獨家專訪,對樂視手機的定位、營銷、銷量目標、融資進展、與小米的差異競爭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馮幸向騰訊科技透露,樂視手機今年的銷售目標是百萬量級,2016年的銷售目標是千萬量級,樂視移動智能是樂視控股直屬子公司,正在尋求獨立融資,已經有十多家基金和投資機構表達投資意向,未來不排除海外上市。

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相比去年競爭更為激烈,作為新進入者,樂視面臨的挑戰可想而知,對此,馮幸坦言有“巨大的壓力”,但同時也有“強大的信心”。
從品牌定位來看,小米便是樂視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其前進道路上的一座大山。那麽,和小米相比,樂視的差異化在哪里?

“小米的成功是因為把傳統手機生產制作和互聯網營銷的結合做到了極致,所以在過去一年實現了‘屌絲逆襲’。To C的業務首先要獲取行業和用戶的關註,進而去得到他們的好評和肯定,再進而讓他們做出購買的決策,這就是所謂小米幹得好的地方,讓產品自己長了腿跑。”

談到小米,馮幸並不乏贊美之詞,他表示,傳統手機銷售是靠推銷的力量,互聯網的做法是讓用戶自己選擇來找,以“指名購買率”為目標。

但馮幸隨即話鋒一轉,稱“互聯網營銷這種知識是社會的,不是小米的專利”,樂視具備傳統產業里硬件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的基礎,同時也具備強大的互聯網營銷能力,手機還沒有正式發布,在行業和渠道已經有足夠的熱度,省級代理商都在主動詢問合作。馮幸透露,樂視的市場推廣、傳播營銷人數遠遠超過他當年在聯想工作時的情況。“如果沒這一點的話,很難打造一個新品牌,你怎麽能為人關註呢?但如果只有這兩點就是小米了,還是難逃在紅海里拼殺,大家都把營銷學會之後,最終還是靠殺價,而殺價的結果要麽就是坑用戶,要麽就是坑自己。”

最終決定從聯想離職加盟樂視,是因為馮幸認為樂視在開創一個新的模式,有望在紅海手機市場開辟一塊藍海,靠樂視生態來打破手機硬件高度同質化的行業痛點。

“光靠硬件的差異化很難成為核心競爭力,大家都在不斷的互相追趕和超越之中,樂視提出的生態系統就是承載著內容和服務的平臺。”馮幸聲稱,樂視既是終端廠商,同時又是一個內容豐富的視頻網站、以豐富內容為基礎的互聯網娛樂公司,傳統廠商手機硬件銷售之時就是與用戶再見之日,樂視手機的硬件銷售之時是深度運營和服務用戶的開始。

馮幸表示,手機是樂視長期獲取和服務用戶的入口、平臺,樂視做手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迅速擴大樂視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和會員規模,手機硬件本身會給用戶提供最優惠價格,在定價中設計跟生態相關的元素。

目前樂視超級手機團隊的規模大概一兩千人,除了馮幸,高管團隊分別來自聯想、小米、微軟等公司,如梁軍負責樂視手機研發,原魅族副總裁馬麟擔任UI研發副總裁,原聯想集團聯通業務總經理董誌升擔任銷售副總裁,原小米科技網絡營銷創意部楊大偉擔任市場營銷總經理。馮幸透露,樂視新的海外業務負責人也即將對外公布。

在加盟樂視前,馮幸曾擔任聯想集團副總裁、MIDH中國業務部總經理,騰訊科技去年5月最早報道了馮幸或將加盟樂視的消息,馮幸笑稱該傳聞促使當時還在猶豫的他更快做出離職決定。而談到從傳統硬件廠商加入樂視後的感受,馮幸表示有巨大的反差,稱互聯網公司不像世界500強的工作秩序和環境那麽安靜、井井有條,人人都是相對亢奮的狀態繁忙地工作著。

“看上去似乎有點亂,但公司正常的業務沒有受任何影響,因為本身業務模式是有生命力的。”馮幸認為,如果未來在管理基礎和工作效率上進一步提高,樂視的商業和業務模式所取得的戰果會更大。

(老杳  公共號:laoyaoshow
功能介紹 :對行業的一點看法,杜絕廣告、謝絕軟文、業界良心  關註主打原創和重大事件分析)


百度200億砸O2O!BAT齊發力,小公司還能活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30/150111.html

黑馬說:百度宣布三年砸200億做O2O,這堪稱國內O2O市場的標誌性事件。至此,BAT三巨頭的O2O布局均已明朗,O2O競爭將日漸慘烈與殘酷。眾多雖有先發優勢,但模式雷同,又沒有後續資源的創業項目,恐將面臨夭折的命運。

文 | i黑馬 楊博丞、田牧
編輯 | 王冀

 
\今天,O2O市場傳出重磅消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宣布:將三年投入200億,完善建設百度糯米。同時,百度糯米總經理曾良表示,百度糯米爭取明年向領頭羊地位發起沖擊。
 
據透露,百度現階段的主要工作是連接人與服務,而百度糯米是其中重要的一塊業務。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百度糯米還發布了“會員+”戰略,其體現在產品端主要有兩大特點:第一,通過百度大流量精準連接商家和用戶,利用會員儲值卡和會員卡提高消費黏性;第二,基於“會員+”系統,打通百度糯米會員體系與商戶CRM管理系統,利用用戶行為數據為商家提供精準決策依據,不斷提高客戶留存率和消費頻次。
 
據悉,百度糯米今年已經在餐飲和電影兩個重點品類,逐步試水“會員+”戰略,推出儲值卡和優質院線聯名會員卡。
 
目前,百度的O2O入口有百度搜索、百度地圖和百度糯米,比不了阿里的多,也比不了騰訊的熱。在服務內容上僅僅依賴於糯米,而糯米在團購市場地位暫時又比不了美團和大眾點評。在移動支付市場,阿里的支付寶錢包占據了大半市場份額,而騰訊也在借勢微信熱度盡全力推廣微信支付。比較來看,百度錢包則顯相對落寞了些,一來缺少支付寶的用戶基數,二來也沒有微信的熱度可借勢推廣。
 
按現在百度三年投資200億來建設百度糯米的情況來看,百度將在O2O上直面其兩大競爭對手阿里和騰訊。現在的百度糯米已深入到三四線市場,這是其在人人網時代不曾想象的發展程度。不過,當前團購所覆蓋的生活消費僅僅是O2O服務中的很小一部分,這或許會影響未來百度O2O的可用性。
 
在O2O市場,百度選擇求穩不求全,明面上是以搜索+地圖為入口,全力做好百度糯米的服務建設。而在暗地里,百度更為在意“移動搜索連接人和服務”的戰略推進。成為移動搜索王者並成功連接人和服務,O2O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事實上,百度在兩年前就開始布局O2O市場。2013年8月,百度向糯米網戰略投資1.6億美元,獲得59%股份,成糯米第一大股東。2014年1月,百度又全資收購了人人網所持的全部糯米網股份,成為糯米網的單一全資大股東;自2014年3月6日起,糯米網更名為百度糯米,定位於本地生活精品指南。
 
從2014年開始,O2O產業鏈的雛形日趨完整,“入口+服務+支付”成為O2O的主要框架。如今,BAT等巨頭們正在圍繞這一框架來加快O2O的產業鏈布局,O2O行業正在演變為巨頭之間的角力場。
 
這幾年,圍繞BAT O2O布局的分析從未斷過,現如今三巨頭中的百度O2O布局也已浮出水面。百度糯米將依托百度系資源、流量入口和全方位服務,欲成為連接生活服務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重點打造餐飲、電影的生活服務等細分領域。騰訊系則有大眾點評和微信平臺;阿里也投入60億來做O2O,還推出了自家的O2O平臺淘點點;美團似乎和這幾家都沒有什麽關系,所以拼命提升市場份額,現在達到月銷售額80多億,數字還是很驚人的。
 
當下,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開始將O2O作為“標配”添加到自己的業務中。同時,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在O2O領域頻繁出手。原先大量的O2O創業項目卻面臨著嚴重同質化、線下資源不足,以及資金匱乏的問題。
 
例如餐飲和旅遊類的O2O平臺,必須不斷地燒錢、補貼、導入流量、爭奪用戶。市場本身有空間,但運作不易。因此,細分領域的用戶量和需求頻次決定了項目質量。在巨頭的夾擊和資本的沖擊下,一批成立時間在三年之內的新興小企業,恐怕將面臨“陣亡”的厄運。
 
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汪華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到,“2015 年將出現越來越垂直領域的 O2O 創業公司,但是隨著時間往後,‘坑’ 會越來越小,所謂的坑是指一個蘿蔔一個坑,多大的坑放多大蘿蔔。比如像餐飲和打車屬於最大的領域,機會已經不多了,而住、遊、車和醫等領域還有很多機會,但足夠大的機會比較有限。”
 
汪華表示,對 O2O 服務來講,重要的有三點:一是消費頻次不能太低,頻次低的雖然將來也會發展起來,但最初起來的必然是頻次高的,非上門的消費頻次也需要有足夠保障;二是 O2O 存在的原因無外乎是去中介化、共享經濟新資源的導入,三是消費升級。
 
梅花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吳世春也持有類似觀點。吳世春日前在一次分享會上提出了他所看好的O2O三大發展機會:中產階級消費升級的機會,移動互聯網改造的機會,中國產品和模式全優化的機會。
 
O2O本身就不是個新鮮事物,其核心在於商務電子化和運營數據化。對於服務業O2O項目來說,線上的入口乃兵家必爭之地,如何迅速地聚合目標受眾人群,形成入口優勢和品牌勢能,積攢做大的資本,是創業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讓你的項目出現在未來的死亡名單上。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博丞、田牧,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i黑馬訊(周路平)11月1日消息,昨日,人才招聘社區“周伯通”被曝出融資失敗,裁員2/3的消息。11月1日晚間,周伯通創始人馮濤對i黑馬表示,最近確實經歷了一些人事上的變動,但跟裁員沒有關系,人事變動的原因是公司的戰略重心從PC端遷往移動端。

至於融資失敗傳聞,馮濤表示,“目前賬上的現金至少在一年半以內不會影響到公司的生存,並且,今年年底以及明年年初我們還會有幾個大的動作。”“周伯通”在2014年9月份獲得網易資本2800萬人民幣A輪融資。

據媒體在10月31日的報道,周伯通招聘網創始人馮濤本周四通過“散夥飯”的形式,與大部分員工悲情告別。其原因是“原本一千萬元的融資計劃,以七八百萬成交,但是卻從遲遲不到賬變成了‘翻臉不認帳’。”同時,該報道也稱,融資失敗後,“公司湧起離職潮:‘市場部一個人都沒留,程序員也走了一部分’,團隊規模縮水為原來的三分之一。”

資本冬天的說法從9月份開始愈演愈烈。9月2日,上門按摩平臺“功夫熊”被曝B輪融資受阻。9月11日,考拉班車宣布結束運營,CEO張敏給出的理由是:融資不順,考拉班車業務將全部交給滴滴巴士接管。9月26日,家教O2O平臺“老師來了”宣布即將關閉,直接原因是B輪融資失敗,資金鏈斷裂。

“很多投資人也一直在看項目,但就是不投。”一位創業者向i黑馬抱怨。神州租車副總裁臧中堂則更加直接地指出,整個資本市場其實已經進入了一個下行的區間,並且是低谷的開始,樂觀的估計兩三年,不樂觀就是三五年。

投資人的恐惶並非杞人憂天。A股市場持續低迷,中概股幾乎被腰斬,二級市場的波動必然將傳導至一級市場,影響投資人的信心和資金的流轉。“C輪之後基本上沒人出手,B輪就很謹慎很謹慎,A輪的話零星投。”梅花天使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講述了股災後的投資節奏變化。

而就連未上市的獨角獸們也在受到資本話題的困擾。餓了麽和美團近期老被拿融資說事,前者融資造假,後者融資失敗,盡管餓了麽和美團都作出了正面回應。但不難發現,在這個生死關頭,雙方對資金都異常敏感和謹慎。

寒冬論調已經在市場蔓延,但對資本的恐惶並不是每個人都感同身受。

“我覺得沒有什麽寒冬,你在創造價值就不會擔心寒冬,而且投資人也很聰明,寒冬中才能找到好公司。”黑馬會教育培訓行業分會副秘書長、愛學堂創始人汪建宏與眾多在線教育創業者有著相同感受,對寒冬並沒有太多的感知。在他看來,正是由於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誕生了現在最牛逼的公司,今天的BAT都是當年互聯網泡沫的產物。

事實上,與人們的寒冬感受不相符的是,投融資的事件並沒有因寒冬而減少。統計數據顯示,近一個月以來,有50家公司宣布獲得超過億元投資,其中O2O領域達到了11起,最高融資額高達40.19億元,大多融資在A輪及以後。

對於這種現象,華興資本杜永波的解釋是,最看好的企業不缺資本,但他們將兩頭的資金吸走,而中間吸收的資金卻有限。

黑馬會教育分會執行會長、全通教育副董事長萬堅軍也曾在接受i黑馬采訪時表示,對能夠產生正現金流的項目還是在積極投資。

以下為周伯通招聘創始人馮濤給i黑馬的回應全文:

從昨天半夜一點開始,各種問候的微信就沒停止過,我們莫名其妙的就被某家從沒聽過的媒體宣布“融資失敗”了、“裁員了”、連“散夥飯”都已經吃過了....

對於這種路邊小報博眼球的造謠誹謗,我原本沒打算對其做出反應,但有太多好朋友被文章影響,紛紛來向我求證,我覺得有必要向大家做一下正式的說明:

我們最近確實經歷了一些人事上的變動,但跟裁員沒有半毛錢關系,變動的原因是最近半年以來我們的戰略重心從PC端遷往了移動端,從想清楚了移動端要怎麽做之後,我們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前幾天我們的2.0版本的App剛剛上線,全新的UI和UE大大提升的用戶的活躍度,從而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未來以APP為核心的戰略,受此影響,我們不得已要砍掉一部分原來的PC業務,所以最近和幾位相關業務的同事達成一致,解除了勞動合同,雖然從個人情感上我對離開的同事有各種不舍,但這應該算是公司運作中必然經歷的了吧。

至於所謂的“融資失敗”,我也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我只能說我們很幸運的在資本寒冬到來之前融到了足夠多的錢,目前賬上的現金至少在一年半以內不會影響到公司的生存,並且,今年年底以及明年年初我們還會有幾個大的動作,周伯通只會越來越好,這場馬拉松還在繼續,讓今天跳出來秀下限的友商們失望了。

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未來市場上有更多有責任有擔當的媒體能夠壯大起來,那些靠編造謠言博取眼球的媒體雖然能夠對我們造成傷害,但你們最終會被人遺忘,而我們仍在前行。


浩鼎風暴後,誰能活下來? 台灣明星產業大解析〉 生技股100大出列

2016-02-29  TWM

浩鼎解盲引發生技股市值重挫,利空如海嘯迎面撲來,做試驗的生技產業,變成一夕致富的投機生意,海嘯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誰的實力禁得起考驗。本刊為此特別製作「2016年台灣生技100大」調查專題,幫助投資人趨吉避凶,找出真正有價值與成長潛力的公司。

攤開過去三年台灣生技產業的市值圖,二○一六年二月二十二日,台灣生技股正面臨三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利空測試。

前一個交易日,二月十九日,台灣生技股的總市值站上一兆一千四百億元新高峰,投資人對生技股一片看好。災難之前,傳來的都是好消息:浩鼎被納入MSCI指數,外資買進台灣新藥股,帶動其他生技類股向上推升。

資金像潮水一波波湧入,一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生技類股成為上市櫃成交值最大的類股,這一天,生技類股交易達二四七.四億元,占上市櫃總成交值的二一.一%,台股成交值最大的十檔股票中,生技類股就占了五檔,過去投資人熱中追逐的電子股,如今逐漸退潮。

此外,新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宣示,將生技列入重點產業,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公開表示將推動《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法,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公開看好浩鼎技術,一個個好消息推升,湧來的資金浪潮愈來愈高。

過去半年,從八月股災之後,湧進生技業的資金潮沒停過,「過去半年,生技股上漲,關鍵就是浩鼎。」一位持有浩鼎五百張股票的投資人觀察,資金效應帶動其他生技類股雞犬升天。

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浩鼎市值突破一千億元,十二月,生技股市值越過基亞解盲前九九二六億元的關卡,站上一.一兆元,離解盲不到兩個月,大部分人似乎忘了,當年基亞解盲失敗,連跌十九根停板才打開,市值蒸發四百多億元。

二月二十一日周日下午二點,從這一刻開始,上升突然轉成了下降,接著是火辣辣的重摔!

浩鼎下午二點發出新聞稿「主要療效指標未呈現統計學上顯著意義」,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在櫃買中心的重大記者會上再三強調,這次新藥解盲「非常成功,沒有挫敗」,但幾分鐘內,全台灣投資社群LINE群組裡,全跳出「浩鼎解盲失敗」的訊息。

利空海嘯般襲來,星期一,浩鼎高掛兩萬張賣單,相關類股全面跌停,生技類股重挫,光這一天,生技類股市值就蒸發了五百八十億元。周二開盤,浩鼎繼續跌停鎖死,但其他生技股已經出現明顯回升,不再跟著浩鼎重挫,與一年半前基亞事件造成所有生技股都大跌的情況相比,浩鼎解盲似乎是小範圍事件。

問題1 :拿資本公積配股市值快速膨脹到二五五億元巴菲特的名言,「退潮之後,才知道誰在裸泳。」此時同樣適用,當初乘著資金浪潮上去的生技股,價值大幅滑落。這一次,《今周刊》訪問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生技企業、專家及創投等,也提出台灣生技業發展的幾個疑問,同時也找出誰會是這波生技海嘯後的倖存者。

一位投資老手觀察,成立於一三年的心悅生醫,把帳上的資本公積當作股利拿來配股給股東,快速膨脹股本,「幾時聽過公司用資本公積來配股的?」他質疑。

一六年一月,這家公司的市值已衝上二五五億元,相比之下,成立六十四年的永信藥品,同樣積極發展新藥,辛勤耕耘製藥產業,市值竟然只有心悅生醫的三分之二。

心悅生醫的作法是,第一次配股,讓每位原始股東配二.三一張股票,也就是一張股票變成三.三一張;第二次又再配發股東○.五五張股票,股本因此迅速膨脹,原本心悅生醫的股東手上持股,就從一張變成五張,因此當公司以一六八元在興櫃交易,股票價值不到三年,就膨脹八十倍。

心悅生醫發言人蔡玉婷表示,「這麼做是希望多募到一點現金。」去年八月心悅生醫募資十分困難,為了讓投資人對股價「有感」,增加投資價值才這麼做,「我們也無法預料後來生技股大漲。」她解釋,當時心悅是未公開發行公司,依照《公司法》,只要符合要件,公司可以這麼做,但是公開發行之後,「我們不會再用資本公積轉增資。」此外,也有人提出質疑,一些新藥開發公司用食品營養成分來做新藥,究竟能不能被當成新藥看待,股價跟著大家一飛沖天,其中健永生產的茄紅素新藥就是一例。

問題2 :番茄也能變新藥?

營養素加工當藥,僅少數國家承認「我多吃幾顆番茄就能吸收的營養成分,最多做成健康食品,為什麼適合做成新藥?」一位資深研究員質疑,把人體平常需要的營養素,當成藥製造,再經過一期、二期、三期臨床試驗,究竟能有多少國家把這樣的產品當成「藥品」上市?不無疑問,「除了台灣承認植物做成的藥,全世界承認植物藥的國家並不多。」他觀察。

健永發言人何志煌表示,健永的新藥已經完成美國FDA第3期臨床試驗收案,該藥在2012年曾經進行期中分析,療效達到顯著性。他表示「產品原料是茄科植物。」到底是不是茄紅素,「這是業務機密,無法透露。」 至於外界關心的研發團隊,何志煌也表示,健永是以董事長郭富鳳領軍,跟國內外醫療團隊合作研發,郭富鳳學的是管理,但健永由誰負責新藥研發,公司不願透露。

會引發生技海嘯,關鍵之一是,新藥公司多半沒有營收、獲利,就像二○○○年網路股價泡沫一樣,投資人也還不熟悉如何替沒有營收的新藥公司打分數,只能靠「本夢比」投資。

在台灣,新藥公司經常只把臨床試驗結果,當成證明公司價值的關鍵證據,但事實是,即使拿到藥證,也不見得是獲利保證,例如韓國三星旗下的藥廠Samsung Bioepis,拿到生物相似藥藥證後,因為市場對這款藥的效果並不熟悉,銷售無法打開,只好以低到只有原廠一五%的價錢在挪威賠售,才能搶到市場,「流血擴大市場,是為了證明藥效,同時衝一點營收,為之後在美國上市做準備。」一位生技資深專家觀察。

問題3 :市場激烈競爭

拿到藥證後,價格反而一路下滑在台灣,寶齡富錦是少數能在美國取得藥證的公司,在申請到藥證時,股價曾突破四百元,但之後股價一路下滑,去年股價始終無法突破一百六十元。

寶齡富錦投資人關係經理顏俊傑表示,寶齡新藥在日本銷售持續成長,但關鍵在於當初與美國合作夥伴簽的授權合約中,除了一次性的授權金等收入,對方每賣出一顆藥,寶齡只能分到不到一○%的藥價,這筆錢,還有一半要分給原來藥物技術的擁有者。

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分析,看新藥公司,要估計這家公司預期新藥上市後,目標市場有多大,新藥能攻下多少市占率,乘上這款藥品的可能成功機率,再仔細檢視團隊的執行力,才能給出答案。

問題4 :鑑價機制不成熟散戶看不懂價值,專業公司也搞混採訪中,不少創投業者觀察,不只是散戶不瞭解如何估計生技股的價值,連負責鑑價的團隊,都不見得了解如何評估生技公司的價值。

一個實際發生的案例是,一家新藥公司向國外引進多種新藥授權,請鑑價公司鑑定公司價值,鑑價公司根據引進的新藥未來市場價值,判定這家公司市值二十二億元,卻忘了這些藥,台灣公司還要付權利金給海外原廠,公司價值裡沒扣掉未來應付的成本,「把產品價值和公司價值完全搞混。」問題5 :資源集中發展新藥較少投入精準醫療及新興先進醫療此外,台灣醫藥產業集中大部分資源發展新藥,對於目前在全球重要的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指按個人體質量身訂做的治療方式)及新興先進醫療(advanced therapy)等的發展,卻很少有人關注,僅少數產業投入。

前生技中心董事長、目前轉至產業界擔任兩家公司||體學生技及奎克生技光電董事長的李鍾熙說,由於基因與醫療科技發展非常快速,對疾病診斷和治療的精準度已不斷提升。以非小細胞肺癌(指大細胞癌等其他肺癌)為例,依其致癌基因分類,十年前只能區分成三到四類,但如今已精準到可分成三十一類,治療時若無法針對各種細分類去用藥,根本無法達到療效。因此精準醫療就是以更好的基因分析檢驗方法,再配合其相對應的分子標靶藥物去用藥,疾病治癒率就可以大幅提高。美國歐巴馬總統在一五年提出的一項施政重點,就是要把精準醫療推向臨床應用,大幅提升癌症存活率,其他各國也都非常重視,帶來許多生技產業的新機會。

此外,李鍾熙也認為,在新興先進醫療部分,包括各種新興的細胞療法、基因療法等,也對傳統以藥物治療的模式產生很大的衝擊,這些都是生技產業重要的新趨勢,並且在歐美、日本甚至中國都已被普遍重視,中國如今在精準醫療的投資腳步相當快,但台灣很多醫師仍排斥精準醫療的觀念,十年後說不定就可能被超越。

海嘯過後,誰才是真正有實力的生技公司?《今周刊》從今年起,首度製作「二○一六台灣生技一百大」調查,以市值來排名台灣生技產業,同時,也專訪生技產業專家,為投資人找出最有潛力的公司。

神隆前總經理馬海怡分析,台灣生技類股內容龐雜,從健身器材到美容產品,分布廣泛,就算是藥,也應區分為「新藥、學名藥、原料藥、生物相似藥(指用生物技術製造成分近似的藥品)、CRO(指委外研究,替藥廠進行研究服務),CMO(委外製造,替藥廠生產藥品)。」每一類的風險和獲利爆發力都不一樣,「同類相比才有意義。」觀察1 :生技市值真實性臨床試驗進度,可反映公司執行力「台灣一般藥業公司的市值,相對而言比美國高出許多。」她分析,美國即使是相當有規模的藥廠,本益比也只給十五到二十倍。此外,馬海怡非常肯定台灣的原料藥廠,因為目前台灣製藥產業的半數營收,都由原料藥廠所貢獻,但即使是這些最有能力到國際市場競爭的業者,目前本益比也比美國同業高,台灣的藥業,尤其是新藥公司要享受高市值,也要問問自己有什麼條件與國際藥廠競爭。

此外,看生技公司的市值也要嚴格分析市值真實性,如果交易量小,市值的代表性也較低;再來就是看團隊的素質,以及公司的技術成就。一家公司的團隊是不是能按照時間,交出成績單,也影響投資人對公司的評價。「我很想知道,台灣有多少公司能如期地進入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馬海怡說,進度反映團隊的執行力,這些都是生技公司的基本面。

馬海怡觀察,美國也經歷過新藥產業有夢就能掛牌的狂飆年代,現在,即使研發出新藥,投資人還會嚴厲審視新藥公司的進度以及產品優勢,不會輕易就出手投資。因此,當市場把焦點集中在新藥類股時,台灣的原料藥、先進醫材,和部分未受注意的新藥類股,反而會是海嘯過後留在沙灘上的珍珠。

元大投顧分析師李佩菁分析,像聯合骨科器材今年就打進美國醫材市場,這家公司年年到美國參加學術會議,向醫師說明產品,累積使用產品的患者人數,「今年美國市場能輕易出現二到三成的成長」,加上聯合骨科器材和中國山東新華合資成立企業,有助拓展中國市場,她估計今年的每股盈餘會較去年成長三七%。

「有國際營收、有品牌的高階醫材會有發展。」李世仁說,他看好華威旗下易威未來的發展,這家公司正轉型成高階傷口癒合醫材品牌,易威取得國外授權的兩個醫材品牌,和瑞士洛桑學院的IP(智財),能用新生胎兒皮膚細胞培養出的組織,變成治療大面積燒燙傷的產品,這些產品門檻高,營收獲利能見度也優於新藥公司。

觀察2 :台灣生技熱潮影響類股超高本益比,吸引人才技術回流益鼎創投董事長邱德成則看好即將登錄興櫃的逸達,原因是,逸達董事長簡銘達在美國創立專門經營專替藥廠進行委外研究分析的QPS(昌達生技)公司,「他知道哪些題目熱門,值得開發。」也了解美國新藥上市的法規,簡明達原本要向上整合,在美國進行新藥開發,這次卻把新藥部門切割出來在台灣公開發行,現在已經有產品在美國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

根據生技中心二○一五年的白皮書,○八年時,台灣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拿到新藥藥證,但是現在,台灣已經有二十八項新藥拿到上市許可,也已經有十三款新藥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

今年一月,台灣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生技公司,就有七檔之多,比一年前增加三家,市值在五億美元以上的公司,也多達十一家。台灣資本市場給生技類股高本益比,吸引最聰明的人才和資金回流台灣。

泰福總經理趙宇天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台灣在美國製藥業發展最成功的台灣人,他創立的華生藥廠,從一家小藥廠開始,發展成全美第三大學名藥廠。

一五年,他第二次創業的新事業泰福,在台灣正式登錄興櫃,宣布進軍生物相似藥市場。

聰明的投資人也早在上一波生技低點時,搶先布局。

這次採訪,本刊也循線找到浩鼎前十大投資人當中的徐紅照,竟是高雄一位資歷長達二十年的專業投資人,他不只是浩鼎的大股東,也曾是華亞科前十大股東,股票多到被公司邀請去參訪。

一二年,浩鼎還在興櫃交易,股價低於一百元時,他就看好浩鼎未來的發展,他看好張念慈團隊的素質,加上尹衍樑持股四成,徐紅照大舉買進,即使經歷基亞風暴,他仍然不為所動,看好股價將衝破六百元。

台安生技副總經理黃昭媛表示,過去基亞事件導致所有生技股大跌,這種時代應該要過去了,「個別公司的表現,不應該影響到其他企業,投資人應從每一次事件中,去學習如何了解公司真正的價值,以及潛藏的風險。」長期來看,未來台灣推出的新藥,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還會再創造出下個浩鼎。看清生技類股的價值後,新藥解盲的衝擊,將一次比一次減小。

「這是一個要長期耕耘,不是一夕致富的行業。」馬海怡說,一顆藥,要多年努力才能上市,只追逐短期的市值高低,會嚴重扭曲生技產業的真正價值。

二月二十三日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公開強調政府將做生技業的後盾,若蔡總統的宣示能夠落實,相信這才是台灣生技產業開始發展的新起點!

撰文 / 林宏文、林宏達、陳前康


手機大戰,誰能活下來?一年內,136家手機廠商從市場消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747

 

中國平均每天有三款新智能手機上市。(CFP/圖)

十年前,當喬布斯手拿第一款iphone手機亮相時,智能手機時代的大門隨之打開,並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的急速發展。整個商業社會都為之改觀。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成了關鍵入口。當意識到這一點後,無論是傳統手機廠商,還是互聯網公司,都開始瘋狂投入資源,制造智能手機。2011年,中國的功能機和智能手機上市新機型竟達到4744款。

盡管許許多多的玩家在慘烈的市場競爭中淘汰出局,但現在仍有1000多個手機品牌在日漸逼仄的中國市場競爭。幸存者如何活下去?華為的選擇是建立專利門檻、專註產品質量本身,而小米則快速擴張產品線並加固自己的生態圈。更多的手機廠商遠走海外去尋找新大陸。

本期專題重點關註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生存之道、它們是如何在海外爭奪新的地盤,以及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獲得千億營收的秘密。

在一個完全開放競爭的市場上,大部分手機廠商不僅不賺錢,甚至還虧錢。可是,他們似乎樂此不疲。硬件補貼生態,究竟是在下一局大棋、還只是個自欺欺人的遊戲?

1米、21克、菠蘿、海棠、蟲子、大冰棒、黑米、紅番茄、紅蘿蔔、果凍、小辣椒、小楊樹、小鳥、酷鴿、金龜子、橡皮泥、木糖醇……

這些擺在一起看上去毫無章法的名詞,是南方周末記者在中國工信部通信管理局下屬的“手機信息網”隨機翻查到的手機品牌名稱。中國市場銷售的所有手機,都必須在中國工信部通信管理局備案,並獲得進網許可。

目前在“手機信息網”可供查詢的手機品牌一共有1055個,包括功能機時代紅極一時的波導、南方高科、夏新等,同時它也是一份不完全名單,比如最近宣布破產的大可樂手機品牌,以及其出品公司北京雲辰科技有限公司,就不在其中。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3月,在中國市場上市的智能手機新機型高達274款,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3款新的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上市。

這還不是智能手機的巔峰數據,2013年,中國市場上市的智能手機新機型為2288款、平均每天6款,是現在的兩倍。如果再算上功能手機,2013年上市的新手機數量達2861款,平均每天約8款。

當然,相比2011年功能手機和智能手機上市新機型共計4744款,前面這些數字都弱爆了。

上述這些驚人數字的根源,要追溯到功能機時代的山寨手機。2004年前後,隨著手機產業鏈成熟,聯發科等為手機提供全套解決方案的公司出現,手機制造門檻降低,而手機功能相對單一,中國出現了大批硬件創新的山寨手機,隨之而來的便是前面你可能從未聽說過的手機品牌。

即使進入智能手機時代,中國手機廠商、品牌數量之多,還是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彭臻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中國手機廠商數量逐年呈下降趨勢,2014年有445家手機企業,2015年只剩下309家,一年就減少了136家。

當然,在手機廠商減少的同時,也有不少市場新進入者,也就是現在被稱為“互聯網手機”的新一代智能手機廠商。2011年8月,小米手機發布小米1,以不到2000元的價格提供智能手機入門級產品,開啟了互聯網手機時代,並在2014年拿下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第一名。

類似小米的互聯網手機品牌,還有榮耀、錘子、前面提到的大可樂、樂視等。不同於功能機時代小作坊就可以生產的山寨手機,互聯網品牌手機除了對硬件更為講究,追求手機外觀的工業設計美感,更重要的是操作系統。以谷歌開源的安卓原生操作系統為基礎,大部分手機品牌都進行了再開發和優化,以獲得更佳用戶體驗。

不具備開發能力的廠家,依然可以通過第三方設計公司、第三方ROM開發公司組織生產智能手機,然後靠包裝一個爆炸性的概念去博眼球、跑銷量。榮耀總裁趙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是“新時代的山寨品牌”、“會營銷的山寨手機”,市場上70%-80%的手機都是這麽來的。

榮耀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華為公司在2013年底推出的一個互聯網手機品牌,根據調研機構IDC的數據,華為終端2015年智能手機發貨量突破1億部(含榮耀),實現了44.3%的增長,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品牌。

在彭臻看來,中國手機市場是典型的長尾市場,很多手機品牌根本就沒有進入過一二線城市,主要分布在三四五六線城市。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過去一年里消失了一百多家手機廠商,市場幾無波瀾。

但即使作為普通消費者,也能感受到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激烈。一個最近的例子是,前幾年中國品牌手機流行“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的提法,現在已經變成了“華米維歐”(華為、小米、vivo、OPPO),再往前一點、20世紀末“手機中的戰鬥機”那一代的手機品牌,已經成為歷史。

大可樂之死

“原本我們也抱著毅然的決心堅持戰鬥,但是手機行業的洗牌比預期更快、更殘酷。”2016年3月8日,大可樂手機創始人丁秀洪轉發《關於暫停大可樂手機業務的公告》(這則公告落款時間為2015年12月15日),宣布大可樂全系列手機硬件研發、軟件研發、市場運營和商務合作等全部暫停,KeleUI也將不再繼續提供升級服務。

大可樂手機成立於2012年6月,前後共推出過8款產品,相比其他悄無聲息死掉的手機廠商,這家互聯網手機品牌因為一次眾籌而贏得了名氣。

2014年12月,大可樂3手機登錄京東眾籌,打著“一次購機 終身免費”的口號征集1萬名合夥人,表示1萬名參與眾籌的用戶將每年一次免費換新機,僅僅用了25分鐘,便籌得1600萬,打破京東眾籌紀錄。

大可樂創始人丁秀洪對此表示,如果說運營商定制是智能手機行業的第一次革命,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是智能手機行業的第二次變革,而“免費”則將是智能手機行業的第三次革命。

不料,大可樂先革掉了自己的命。京東眾籌之後,大可樂開始走下坡路,首先是內存供應出問題導致無法正常交貨,交貨之後又持續曝出屏幕易碎、Home按鍵易裂、電池太耗電等質量問題。寄望“每年一次免費換新機”的用戶沒有等來新手機,大可樂3就成了大可樂最後一款手機。

大可樂手機背靠的生產企業是北京雲辰科技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2015年4月,丁秀洪不再是公司股東,2015年9月28日,也不再擔任公司法定代表人。2016年1月8日,因為通過登記的住所或經營場所無法聯系,公司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大可樂官網已經關閉,《關於暫停大可樂手機業務的公告》中留下的大可樂客服電話,也已經無法接通。

大可樂手機的另一位創始股東蔣德才,2010年還投資了另一個手機品牌尼彩。尼彩在全國三四線城市以廠家直營店的形式,出售僅399元、外形酷似蘋果的智能手機,隨後因為質量問題陸續關店。“本地尼彩手機工廠店倒閉了,求賀電”,2013年10月,在尼彩手機百度貼吧中排名靠前的一條帖子,陸續引來各地的“賀電”跟帖,最新一條是2016年2月。

這類手機品牌的死亡,並不令人意外。榮耀產品總經理熊軍民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四年前智能手機尚未普及的情況下,阿貓阿狗誰都可以來做智能手機,做出手機就能賺到錢,在目前市場已經發展到供應過剩的階段,能做出手機已經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品質好、持續創新的產品才有市場。

有意思的是,在互聯網發達的美國,除了蘋果、微軟,卻沒有多少手機玩家。在收購了摩托羅拉之後,人們一度猜想谷歌會做手機,然而沒有,它又將手機業務賣給了聯想。在趙明看來,谷歌不會“為了做手機而做手機”。

中國,則聚集著全世界智能手機行業最野心勃勃的一群人。而且,他們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

在2016年4月20日的新品發布會上,賈躍亭稱樂2是一款不計成本的“良心手機”,很多設計都超過了蘋果,其生態系統EUI5.8,“重新定義了移動互聯網的邊界”、“打破了蘋果的舊秩序”。

這不是樂視第一次“吊打”蘋果,也不是中國手機品牌第一次號稱“秒殺”蘋果,但這絲毫動搖不了蘋果手機在智能手機行業的地位。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廠家在某個特定點上超越蘋果,追求某一方面的極致,只是一個宣傳噱頭而已。蘋果追求的是全面均衡,它不會說自己某一點做得最好。事實上,蘋果一直在引領著行業的方向,中國手機行業還是在“學習蘋果好榜樣”。

2007年蘋果公司發布了第一款蘋果手機,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根據市場咨詢公司Canaccord Genuity的數據,2015年,蘋果以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17.2%的份額,拿走了全球智能手機91%的利潤。盡管蘋果手機常常被人詬病定價過高,但這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熊軍民從2004年起就在華為從事智能手機研發,在他看來,蘋果手機做得最好的地方,一是用戶體驗,二是生態,“說實話,目前還沒有看到哪一家離它比較近。”

智能手機已變成人們生活的一部分。(CFP/圖)

硬件不行生態補

北京時間2016年4月27日淩晨,蘋果公司公布了2016財年第二財季業績:營收505.57億美元,同比下降13%,為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凈利潤105.16億美元,同比下滑22%;出售5119萬部iPhone,同比下降32%,這也是iPhone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不過,當期來自iPhone的營收為402.82億美元,同比增長55%。

蘋果公司CEO庫克稱,“我們對公司來自服務的營收繼續強勁增長感到非常高興,這種增長來自於蘋果生態系統的良好增長以及超過10億臺活躍設備的用戶基礎的增長。”

圍繞智能手機的創新越來越難,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也越來越難。王艷輝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智能手機的創新模式已經改變,創新不只是硬件,而是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創新不只是一點,而是一個鏈條、生態的。以iPhone6S率先推出的壓力觸控為例,它不僅需要蘋果,還需要各App、更多第三方逐步適應、支持。

王艷輝說,iOS生態由蘋果說了算,更容易引入創新,不像安卓系統,需要依托谷歌。因此,在未來兩三年內,安卓系統還很難改變這一狀態,iPhone還會領先。眼下,整個手機行業都在等待一個大的變局。

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曾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統,不過2015年3月百度雲OS宣布停止更新,2016年2月中國最大的第三方ROM供應商樂蛙宣布退出中國市場。

一位希望匿名的樂蛙技術骨幹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沒有軟、硬件結合,就沒有話語權,純軟件供應商已經很難在中國市場活下去。

在2016年4月中旬舉辦的一個技術論壇上,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稱,阿里推出的終端操作系統YunOS,2015年擁有4000萬用戶,已是世界上第三大手機操作系統。到2016年底,將會有1億部手機基於YunOS,國內市場份額20%-25%,遠遠超過蘋果iOS。

王堅說這話的底氣,或許來自2015年2月、阿里巴巴以5.9億美元投資了魅族手機。此前偏安一隅的魅族手機,在引入資本之後一路狂奔。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中國市場智能手機價格一直在向上,2013年平均價格是1378元,2014年是1623元,2015年是1882元。如果說這一數據里面有iPhone單價高的因素,其實中國品牌智能手機價格也在漲,2013年國產品牌手機平均價格只有919元,到2015年漲到了1285元。

華為和小米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品牌正在試圖往高端突圍,2016年2月發布的小米5最高配置版本定價為2699元,2016年4月發布的華為P9手機,最高配置版本定價為4388元人民幣。

但阿里巴巴和魅族合作的手機價格卻不斷下探,這一做法背後的道理十分明確,通過操作系統滲透到更多終端,類似谷歌布局手機操作系統安卓,打造一個基於移動終端的生態閉環,實際成效還有待觀察。

在硬件尚待提升的同時,更多中國智能手機品牌試圖從生態系統上破局。其中最典型的是小米和樂視。

小米以投資的方式進入上下遊幾十家企業,打破行業邊界布局,涉足手機、盒子、電視、手環、空氣凈化器、平衡車等智能硬件,以品牌協同效應,初現智能家居雛形。而2015年4月才發布第一款手機的樂視,則試圖以手機、電視、汽車等硬件,聯動樂視影視、體育等內容,綁定用戶。

如果說小米手機開啟的按成本定價模式尚屬於合理利潤,樂視手機則號稱“負利”——即以低於成本價格銷售硬件,靠生態補貼硬件。不過樂視的做法也讓很多人表示“看不懂”。

彭臻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其他品牌智能終端上也都可以裝樂視內容App,為什麽一定要買樂視手機呢?

一位希望隱去姓名的手機從業者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賠著賣的東西一定是價值不高的。虧著賣的東西,你要考慮怎麽把成本做得越低越好,這樣你才虧得起,盡量減少虧損。如果是這樣的一個產品開發的理念和供應體系的思維方式,你怎麽保證供應鏈給它足夠的市場讓它去發展?制造體系也是要升級換代,代工廠不能不賺錢,最後錢哪兒來?最後要麽從股市上圈錢,要麽最終還是消費者埋單。

榮耀總裁趙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大家包裝了很多概念,PK來PK去,最後什麽都不被市場認可,只剩下價格戰,這叫“產品不行靠價格湊數”。中國市場過去這麽多年打價格戰的太多了,真的靠打價格戰打贏的有幾個?

“我們不是一個擅長靠生態的公司,還是靠產品本身來做。我們的理念很簡單,做麻婆豆腐就做最好的麻婆豆腐,別偷工減料。”趙明說。


被惹怒、被看衰 也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敢與眾不同 鍛鍊阿德勒勇氣學

2016-08-08  TWM



情感並非支配我們,而是人類為了某些目的在操控著情感,採取任何行動前,目的為絕對優先,而這個目的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

我五十歲那年,因為心肌梗塞倒下,徘徊在生死邊緣。幸好後來保住了這條命,立刻開始進行心臟復健。過去身體健康時,可以走得很輕鬆;生病過後,卻變得氣喘吁吁、無法走動。

即使如此,我還是努力復健,一步也好、兩步也罷,只要向前走就對了。

如此復健不為別的,只因為我判斷那樣做就是「善」,為達成再度行走的目的,我的意志可以克服一些身體上的障礙。

服務生打翻咖啡 卻有兩種下場──解讀情緒背後的潛意識如果覺得肚子餓,就會伸手拿眼前的食物,但並不是「感覺肚子餓」這件事在主導動作,就算是肚子餓也不得不控制飲食時,還是可以下定決心不吃東西。

拋出去的石頭必然會落下,而且掉落的路徑是能計算的;然而,人類的行動卻不像石頭那樣任人擺布,有可能會脫離既定的動向。

同樣地,不是情感在支配我們,而是我們為了某種目的在操控它。依照阿德勒心理學的說法,人並非受情感或激情而支配,而是使用它們。情感會隨著人們的意志出現,或者消失。

在咖啡廳裡,有人因服務生打翻咖啡,弄髒了衣服而暴怒。服務生打翻咖啡與人的衣服被弄髒而暴怒,這兩件事幾乎同時發生,所以兩者之間看似有因果關係;但事實上,同樣狀況下被弄髒衣服的人,卻不見得也會出現暴怒的反應。

如果打翻咖啡的是一名年輕貌美的服務生,或許對方會瞬間做出判斷,笑笑地對那拚命道歉的服務生表示「沒關係」。憤怒,是為了向對方傳達自己的要求,並以讓對方接受要求為目的而創造出來的。而且要是在憤怒的同時又拉高音量,對方可能就會對客人所說的唯命是從。

看清前方

才有辦法向前走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分析人的性格,或追究過去曾經發生的事。而是闡明自己看不見的那些潛意識裡的行為或症狀,其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唯有這麼做,才有可能引發一些足以解決問題的變化。

「人類的行動,全依據目標而設定。人類在生活、行為,還有找出自己的立場時,他的方法必定與目標的設定相連結。如果心中沒有一定的目標,根本無法思考或進行任何事。」打算採取任何行動時,目的會走在前頭。這個目的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不是欲望渴求或情感在後面推動影響的結果。絕對是先定下目標,才朝它而去。

「要畫下一條線時,如果眼中沒有目標,就無法將線畫到最後。光憑欲望渴求,任何線都畫不出來。也就是說,在設定目標之前,什麼也做不了。必須事先看清前方,才有辦法向前走去。」為了畫線,雖然必須先在眼中有目標,但前提還是要有畫下這條線的決心,也就是要那麼做的「必然性」。如果沒有下決心要畫,人不會去畫圖。作畫,是因為目的而產生。即使其他原因都具備了,只要缺少了「為何而畫」的目的,畫家就不會開始動手作畫。

英文考高分 竟是最糟糕的學習──為了「被認同」,選擇先看解答這讓我想起法蘭茲.卡布斯將自己的詩作寄給德語詩人里爾克,並請求他的評論時,里爾克建議他今後不要再做請求他人評論詩作這種事,而且,只要覺得「非寫不可」,就該將它寫下。里爾克還勸告他,寫了詩之後,不要在意他人如何評價、不要與他人的詩作比較,投稿到出版社卻遭編輯拒絕也不要感覺不安。

里爾克告訴卡布斯,問問自己:「真的非寫不可嗎?」如果是「非寫不可」,就根據這個「必然性」,去建造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事

別以他人意志優先

一般情況下,大家認為每個人都有認同的需求。不過要是說到「認同」是否絕對必要,那可不然。認同需求的問題之一是:明明是自己的事,卻想獲得他人認同,這不是以自己的意志,而是以他人的意志為優先。

高中時我有一次看著英文作文講義,心想這說不定不是老師自己出的題目,於是放學後去了書店,找了好幾本英文作文題庫本一一比對,果然發現,有本書的題目和講義上的一字不差。我立刻買下。

後來,預習時忍不住看起那本書的解答。當時我想,一開始就看可能不太好,如果已經做完題目應該就沒關係吧。結果,一旦看了解答就再也欲罷不能。我看著解答,修改自己的句子,我想,反正不是照抄,只是拿來參考。隔天課堂上,老師要學生上台寫答案,老師邊解說邊修改。老師完全沒有修改我的答案,還說:「你的英文很好。」看過解答的我,雖藉此讓老師當下認同我是好學生,卻沒培養出真正重要的英文能力。

讓問題學生乖乖讀書的菜鳥老師──「完全相信夥伴」的魔力美國有間學校出現一個問題很多的班級,甚至已經連續換掉兩位老師。於是,校長打電話給一名當年教師甄試中沒有錄用的女老師,並告訴她如果可以接管這個班級到學期末,隔年將聘僱她為專任講師。當然,這名老師接下了這份工作。

校長刻意不向她說明這個班級的狀況。一個月過後,校長到這個班上視察。結果,班上學生用功的模樣,簡直就像完全換了一批人,校長為此感到驚訝不已,於是下課時便稱讚了導師一番。

不料,導師反而回答說,應該道謝的其實是她自己,因為沒想到校方竟然願意將如此優秀的班級,委任給新來的老師。

「我豈有那個資格接受你的道謝……。」「哎呀,其實校長您隱瞞我的那個小祕密,頭一天我就發現到了。我看到抽屜裡有一份學生的智商指數表。老實說,當時我覺得這下子可真是不得了。因為要帶領教導一群頭腦如此聰明又活潑的孩子,得要非常努力才行。」一打開抽屜,出現了那份表。名單上的學生姓名旁寫了一些數字,136、127、128……,校長看了大叫,「這不是什麼智商指數表,這是學生的置物箱號碼啦!」關於這件事,治療師比爾.歐漢龍說了下面這段話:「不過已經慢了一步。這名新來的老師,認定學生們很優秀,而學生們也都努力回應了女老師積極的作為與期待。」所謂的信賴就是連依據都毫無可言,卻採取相信的態度。假使有人完全相信你,且不抱一絲懷疑,要不斷背叛這樣的人,想必不容易吧。當孩子知道有人信賴自己時,對於世界或他人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

關於信賴最後要強調的是,在一般日常生活中,必須做到不去解讀他人的內心。所謂的信賴,並不是以不發一語為最佳手段,並不是信賴對方之後便保持沉默,而是以言語溝通為人際關係的主軸,才能建立信賴關係。不依照言語字面上的意義理解,反而去揣度他人的內心,我不認為這是人際關係中最理想的狀態。

保持良好意圖

善待他人當作夥伴

如果可以看待他人為夥伴,應該會試圖去貢獻他人。相反地,如果視對方為敵人,就不會這麼想。

為了不把他人當成敵人,希望我們能視對方的言行有良好意圖。

母親年紀輕輕亡故以後,我和父親一起生活。有一天,他吃了一口我煮很久才煮好的咖哩飯,只說了一句:「不要再做了。」我認為父親這句「不要再做了」,意思是「因為很難吃,所以別再做了」,並對此深信不疑,可是,後來才知道父親當初那麼說的真意──當時的我還只是個學生,其實父親是想這麼對我說:「你是個學生,不努力讀書不行吧。既然如此,就別再為我做這些耗時費工的餐點了。」當我可以由父親那簡短的一句話裡找出新的意涵時,過去所有不好的感受都消失了,包括光是和他待在同一個空間都覺得緊繃的感受。事實上,在我身上所產生的改變,是來自於我自己決定要與父親建立良好關係的想法。過去不想與父親保有良好關係的時候,我會將父親的一切言行舉動,都試圖當成我不與他靠近的依據。

(本文摘自第二、七章,洪依婷整理)所謂的信賴,並不是以不發一語為最佳手段,並不是信賴對方後便保持沉默,而是以言語溝通為人際關係的主軸,才能建立信賴關係。

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作者:岸見一郎

●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學系博士課程(主修西洋哲學史)修畢,主修哲學,同時也研究阿德勒心理學。

● 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

● 曾於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院教授古典希臘語、京都聖卡塔琳娜高中教授心理學、明治東洋醫學院專門學校教授教育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也曾於前田醫院任職。

譯者:葉小燕 出版:今周刊 2016年8月


七個新基金合夥人的閉門分享:未來十年,這批新基金能活下來多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7/0313/161814.shtml

七個新基金合夥人的閉門分享:未來十年,這批新基金能活下來多少?
42章經 42章經

七個新基金合夥人的閉門分享:未來十年,這批新基金能活下來多少?

那現在的這批新基金,放眼未來十年,還有多少能活下來?

本文由42章經(微信ID: myfortytwo)授權i黑馬發布。

問題一:有一個國內做過十多年的基金負責人說,最早他們參加活動亂七八糟的報名單位有一千多個,到現在活著的也就 30 個。那現在的這批新基金,放眼未來十年,還有多少能活下來?

合夥人 A:我們在大概 2012 年的時候研究過美國的數據,看了 2000 年之後幾年投資 TMT 的早期基金,發現募資超過兩億美金的全美國有兩百多家。而這兩百多家里面,在 2008 年之後又募集到超過兩億美金的,就只有不到八十家。

合夥人 B:就是說第一這是一個小行業,不比二級市場那些人動輒就是幾十個億。第二呢這個小行業不好做,做基金的第一個門檻實際上是募資,你有能力募到兩億美金以上的其實也沒有幾個,他能募到說明他已經有專業能力了,有 track record 和 portfolio 了。但這些募到之後最後能活下來的也就是區區三分之一。

問題二)為什麽做新基金?新基金可能有什麽優勢?

合夥人 C:第一,做早期投資新基金的決策流程可以更簡化;第二,老基金的投資風格會偏穩健,新基金可能更容易抓到一些新的機會、新的風口。保持小,能夠更加敏銳。

合夥人 D:當然利益分配機制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合夥人 C:對,但還有我覺得人這一輩子可能說實話理想、名、利三者多少是要喜好一頭的,我是利看的還弱一點,我對在這個人生軌跡里面能夠做成一家機構而且這個機構能堅持十年以上乃至於更久我會比較開心,所以這是我想要的。

合夥人 B:那你們現在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怎樣的?

合夥人 C:我們的機制是和項目掛鉤很緊,最多可以分走 50% 的 carry。

合夥人 B:這個和我們也一樣的,我們的項目經理在單個項目上有可能分到比合夥人更多的錢。

問題三:新基金怎麽看 2017 年?有什麽值得投資的?

合夥人 A:我們主要看三塊,一個是有網絡效應、規模優勢的平臺,可能大部分會是交易平臺;還有一個是能夠生產數據、並且利用這個數據來改善用戶體驗的,最後一塊是下一代生態系統的“樞紐”,指的是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微軟或蘋果這樣公司的。

合夥人 D:我想跟你聊聊這個。第一個問題是,有網絡效應的交易平臺到 2017 年還有沒有?為什麽呢?移動互聯網這個時代已經跑了六年了,如果說有機會,理論上來說應該被無數人試錯過了,為什麽到 2017 年還有?

合夥人 A:都被人試過了這句話其實不準確,或者說只是顯而易見的、容易做的被人試過,而且其實試過了也不代表已經被試出來了,總的來講還是有機會的。就像社交網絡,有 Facebook 還會出下一個 Whatsapp。

合夥人 D:我相信 2B 領域還比較早、還有機會,但你覺得 2C 會有網絡效應的交易平臺里面還有哪些?在什麽領域會出現?理論上現在看得見的,有網絡效應的交易平臺都被小巨頭占的差不多了。

合夥人 A:我們都以為沒有了,結果 2012 年、2013 年又出來打車這一波,是吧。

合夥人 D:對,移動互聯網是 2010 年開始的,2012 年、2013 年都在試錯,有很多機會,但是現在已經到了 2017 年了,2C 的這種平臺其實越來越少。所以 2C 為什麽你覺得還會有大機會呢?因為我同意還有小的垂直領域可能會有。如果是大的,會在什麽領域出來?

合夥人 A:就我們觀察到還是有很多品類都沒有被很好的服務,之前之所以沒有出現這樣的平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某一些基礎設施還是沒有成熟,Mobike 就是一個例子。

合夥人 E:我補充一句,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覺得還是有新機會,比如說我今天看視頻這個東西,我覺得新的機會出來一定是有新的維度出來,比如說地理維度,所以說視頻這里面也許還有大機會。

合夥人 D:我同意,因為所有的機會是由需要 driven 的。但我投了很多交易平臺,我覺得我很難看到下一個的 C 端的具備 2C 網絡效應的。

合夥人 C:是的,但這個還是可能有的,但是並不是 structural 的機會,我覺得是在很點狀的市場。

合夥人 E:就簡單的講就是很難用 top down 的方法來去預判這個事情。

合夥人 D:第二個問題,你第二個策略是數據 driven,數據 driven 的話理論上來說大公司手中的數據最多,那創業公司的機會在哪里?

合夥人 A:在很多垂直行業垂直領域還有機會,這些垂直領域甚至都不比滴滴打車這樣的領域小。比如教育、醫療等等。

問題四:新基金可以怎麽做?

制度上:

合夥人 A:我把成績特別好的一些基金做了一個比較,發現美國頂級 VC 大多人都不多,而且一線看項目的會以他為主來做決策。

合夥人 B:就是他得有判斷力和足夠的經驗了,所以很多美國基金不會讓分析師在一線。

合夥人 A:是,還有就是很多頂級的 VC 都不用投票制,比如 Benchmark。

合夥人 B:他們是一個合夥人看完了說投就投,還是?

合夥人 A:他會內部討論,每一個項目他都必須經過內部討論,但都是由看項目的人來決策。

合夥人 B:所以最後還是要達成一致還是說每個人靠自己的 silver bullet?

合夥人 A:他們會有點像 social capital 這樣的模式,就是把自己的 brand 和影響力賭上去。你可以把它理解為 silver bullet。但你如果天天這樣幹也會打光了。像很多老的基金里每個人都是一身成就,都投了很多很多厲害的東西,當然他本身就已經養成了習慣,非常喜歡仔細的思考一些東西,所以投票不行。

再比如說 Greylock 就是每個人寫一個對項目的看法、一個分數,但是這個都不算數。然後為了解決社交壓力的問題每一個人不需要開會,而是單獨寫一份郵件發給推項目的一個人。

最後就是很多基金沒有 deal carry,只有 fund carry,

合夥人 B:只承認集體的力量?

合夥人 A:也承認個人的力量。這個沒有最優解。

心態上:

合夥人 F:我做新基金,已經投了很多項目,大概百分之七八十拿到下一輪,不能說特別差,也不能說特別好。反正我個人是越做越有敬畏之心,越做越覺得紅杉、啟明、DCM 等真的很厲害,所以我越做越覺得自己淺薄,越做越覺得早知道應該晚點出來,這個是我個人的一點重要的感受。所以我下面的延續的動作就是從大機構里面找更多的人進來補充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去平衡我們沒有學會的東西,因為 VC 這個需要快速學習,如果跟不上就完蛋。

這個是新基金的一個特點,他其實是高死亡率的,就別管什麽原因,你團隊磨合不好也好、還是你投得不好也好、還是你策略上犯了錯誤也好,新基金創業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創業,創業一定是少部分機構成功,大部分機構完蛋。盡管我們大家都不希望自己完蛋,但是十年之後這個結果應該是改變不了的。回到這兒我覺得第一個還是要向老基金們致敬,然後從他們大平臺上挖人。

方式上:

合夥人 B:新基金都需要一個清晰的定位,在某個領域投出成績,能夠成就一家新機構。但是這可以讓它成為一個二線的,它成不了一線的基金,一線基金一定是更高層面的一個全方位的覆蓋,他不能有短板的。

比如 XX 基金雖然是投汽車、房產,現在拓展到娛樂,娛樂投的也很好。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也在找第二個或者是第三個根據地,根據地多了就成一個大胖子了。

而投單個領域的時候,首先你要投標桿,在這個領域的前十名里起碼要投到三個,你才能夠成為一個品牌的機構,但也只是一個二線的。

合夥人 A:我覺得你剛才說的找到根據地以後要擴張我也是很同意的,我們研究了兩百個基金,有一百二十個死掉,這一百二十個怎麽死掉的呢?我們發現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專註的那個行業里面有 nano tech、clean tech、semi conductor 等等這些波動性很強的行業。也許這個行業並沒有死,但行業在那三五年進入低谷,也會讓一個基金死亡。所以抓住風口我先立一步這個是可以的,但是立完之後要立刻延展。

合夥人 E:我說說我的看法,XX 和 XX 兩個基金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兩個每一家的三個合夥人都磨合了很久,而且這個久都是在一線機構里面經歷了很多失敗的項目,而且位置足夠高。

第二點呢我觀察 XX 基金,第一個是人足夠強,第二是背後相對是有比較強的力量的支撐,這點很重要。互聯網行業里面,要不就是真憑能力、要不就真憑資源,資源和能力都是兩個不同的方法論,沒有誰是對誰是錯。所以 XX 早期的一期基金能推的那麽快、回報那麽好、項目那麽準。第一是人強,而且時機對了,他出來的時間很好;第二個就是背後的資源,毫無疑問,這個也是他多年的人脈積累的。

問題五:FOF 角度如何看待老基金和新基金

某 FOF 從業者:在我看來 FOF 有兩個投資邏輯,一類是資源導向,資源導向就包括你們談到的老基金,比如紅杉、經緯這些有品牌的。

然後同時的話資源型不僅包括品牌,包括比如說剛才談到的 connections ,比如 XX 當時就是有很多好的 connections,這也是資源,各種各樣的資源。

那還有一個就是關於專業性這個,在我看來其實基金這個行業是一個手藝人,或者我叫他腦藝人,他其實是一個用自己的 brain 賺錢的一個行業,那我們在投這個行業的時候可能會需要判斷他的腦力或者是認知能力。

這個其實包括專業能力但不僅僅是專業能力,這個在做基金這件事情上我個人覺得其實有很大的是他需要構建一個對價值創造的認知能力。聽上去挺懸的,其實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怎麽看待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既包括歷史也包括未來。如果在這一點上能給到我們足夠的信心,那我們會選擇。

這是一個基於人的投資邏輯不是基於資源,就是只投人。這個人純粹是建立在他對這個世界和投資這件事情認知的基礎上,包括對專業能力但不僅僅是專業的能力,包括 XX 談到的學習能力和拓展能力、持續叠代自己的能力,也包括剛才談到的組織能力,是否願意讓一線的人做決策,是否是一個小團隊。

因為投資這件事情我覺得剛才談的決策機制很好,但很難,因為我覺得很難做到,就是你需要讓一線可能 partner 我 keep 很少的人,我不要一些分析師我只要三個人、五個人,我每個人做決策。很難,但是做到了就很好,諸如此類的,這是我看的第二個點,就是說如果這點很強的話我們也願意投資。

這個可能對 FOF 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像投 BAT 等上市公司和投 A 輪的角度差異一樣。就我投後面一類是希望說能看到更高的倍數,我投 BAT 我可能 expect ROI 可能也就是 15%、20% 之類的,那我投資後面這個的話我會 expect 有更高的 ROI,同時可能有一定的 risk。

在我看來我只有這兩種邏輯。

基金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