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谷埔鳳坑反保育 封村7日索賠 行山客受阻無奈折返

1 : GS(14)@2016-05-24 10:34:47

■半百谷埔及鳳坑村民昨日於鳳坑村口落閘封村,抗議政府將部份私人土地列保育區。夏家朗攝


【本報訊】沙頭角谷埔村及鳳坑村是熱門行山徑必經之路,早前規劃署建議將村內部份土地劃為自然保育區,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稱村民不滿計劃令農業發展受限制,且政府不向村民賠償。昨晨約50名谷埔村、鳳坑村,以及其他鄉村聲援的村民,決定封閉鳳坑村入口至下周日(29日)以示抗議,由鹿頸至谷埔的行山徑必經之路被封鎖,導致不少行山友需半路折返。記者:紀靜雯



昨晨10時,約50位來至多條鄉村村民,由鹿頸雞谷樹下出發,步行至鳳坑及谷埔村,在鳳坑村口設置鐵閘封路,並貼上告示,指村落受到規劃署不合理規管,計劃封路鎖村7日,不准村外人士出入。


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

斥當局對地主不公


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批評,村內土地屬私人土地,惟政府在「零諮詢」的情況下更改為保育用途,對地主不公平,更漠視法例,「呢度係私人土地,根據過往法例,當政府規劃導致私人土地受影響,佢係要賠償,但今次政府冇提過賠償」。他又澄清,村民並非藉封路要脅政府賠償,「我哋唔係要開天索價,只係想按市價賠償,而家農地值幾多錢就賠幾多」。李冠洪多番強調,村民並非用地建屋,反而只希望在土地上耕作,但被問到會否因賠償而妥協發展為自然保育區,他稱「當然,政府賠償咗之後,土地就會變成為官地,咁我哋都唔會反對保育,亦可以幫手保育」。李冠洪又指,首階段行動是封路鎖村7日,並將於6月與規劃署商議,若屆時政府仍漠視村民意見,鄉議局不排除呼籲所有新界居民共同示威抗議,將行動升級。谷埔村及鳳坑村村長亦有參與示威活動,他們均反對政府的規劃,望政府可作合理賠償,但沒有透露希望政府賠償金額的數目。



村民選擇在周日封路鎖村,令不少行山友受影響,廖先生與友人昨晨計劃由鹿頸步行至谷埔,惟到達鳳坑村村口時,才發現道路被鐵閘封鎖,不能往前行,「我事前完全唔知封路,去到先見整咗個閘,對於行山人士一定會受阻,我本身想行山,封咗路我梗係接受唔到」。廖先生最終無奈折返,被迫取消谷埔之行。




市民到埗始知封路


另一名行山人士陳小姐表示,原本打算跟隨朋友步行至谷埔,到埗才知道有村民封路示威,「如果早啲知,就改地方啦」。她認為村民有訴求的權利,故不會覺得不便,「我朋友有車,所以都方便,而家車番出去再睇吓行邊」。與陳小姐同行的李先生指出,不會受封路影響心情,「行唔到咪轉行其他地方」。




行山人士心聲

廖先生【接受唔到】「去到見整咗個閘,一定受阻,我梗係接受唔到。」





陳小姐【早知唔嚟】「早知就唔行過嚟啦,但佢哋都係有訴求。」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23/196236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311

《人民日報》前副總編保育鈞病逝

1 : GS(14)@2016-06-06 03:03:03

半生書生半生大炮,曾任《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後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保育鈞,前日凌晨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據悉,保在出席今年3月博鰲亞洲論壇返京後不久入院治療,經診斷已是肺癌末期。




拍板刊經典「小平,您好」照

今年初,保育鈞開始感覺不適,偶發咳嗽,但一直誤認為感冒,中間曾住院,但保並未重視;其間,保還到處參加各種活動,包括3月份在海南舉行的博鰲論壇,直到5月中旬,他才確診末期肺癌。保育鈞職業生涯大半在報業度過,歷任《人民日報》記者、編輯,直至副總編輯,親歷中國知識分子政策的大轉彎,力挺鄧小平、胡耀邦。1984年時任《人民日報》編委的保果斷拍板刊發照片「小平,您好」(圖),成為中國新聞史上的經典。其後他調任工商聯領域,為民營企業爭取權利,主張市場化,因敢言有「保大炮」之稱。1998年起,他擔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3次為全國工商聯起草要求修改憲法、保護私有財產的提案。他認為應當對憲法第13條中關於「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等含糊表達進行修改,明確提出「公有財產」與「私有財產」一體保護;2004年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此提案,「保護合法私有財產,尊重並保障人權」明確載入憲法。他曾說:「公民社會正在取代臣民社會,經濟民營促進政治民主。」博聞社/《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602/196373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928

保育為名 李嘉欣夫家擬起石屎森林圍祖墓 百億元項目未批 愛園狂斬300樹

1 : GS(14)@2016-08-13 14:09:01

【日前】■愛園近300棵樹被斬,部份土地光禿;別墅對面為許愛周的銅像及墓地(箭嘴示)。陳海威攝



【本報訊】近百年歷史的上水愛園別墅,已初步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亦是已故船王許愛周的下葬地。最近其兒子兼中建企業主席許世勳申請在該地發展7座各25層樓高、提供816個住宅單位的地產項目,估值達115億元。環團長春社發現,愛園範圍內的450至550棵樹,去年起陸續被斬,至今只餘200多棵,被斬的包括樹齡逾百歲的樟樹,環團批評業主不尊重古蹟歷史。記者:廖梓霖許世勳為傳統名門許愛周家族後人,亦是藝人李嘉欣丈夫許晉亨父親。毗鄰行政長官粉嶺別墅的愛園別墅,屬許愛周遺產一部份,佔地約34萬方呎,現劃為綜合發展區。許愛周的墓地上建有其銅像,和別墅遙遙對望。早前許世勳以許愛周的遺產執行人身份,向城規會申請保育別墅,將用地改為綜合發展區(1),保留別墅,並興建7座25層樓高的分層住宅項目,提供816個單位,總樓面面積達107,499平方米,計劃2019年落成;公眾諮詢於明日截止。長春社高級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愛園別墅原本有450至550棵樹,包括樹齡逾百歲的樟樹。惟從去年7月開始,有人在園內瘋狂斬樹,多棵百歲大樹也遭殃。愛園別墅由守衞24小時看守,並不對外開放,斬樹者疑為土地擁有人。



【去年3月】■愛園被500多棵樹木環繞,猶如小樹林。《壹週刊》圖片

■藝人李嘉欣丈夫許晉亨的父親許世勳,申請於上水愛園興建住宅項目。資料圖片



附近屋苑七成業主反對


比對地政總署的衞星圖片、本報航拍相片和規劃圖則,斬樹位置和擬起樓位置幾乎相同。許氏家族呈上的規劃申請附有樹木調查報告,當中隻字未提斬樹事件,指該地現時仍有270多棵樹,只建議保留241棵,更稱做法已足夠承認愛園的歷史特色。李少文質疑許世勳偷步斬樹,「個申請都未批就斬樹,係咪度定位起樓?」申請文件提議保存並活化愛園別墅,包括加強景觀,並把別墅用作屋苑會所。李少文指周邊環境也是歷史一部份,別墅若日後全被高樓環繞,在文物保育角度,絕非尊重歷史的表現。愛園旁的豪宅屋苑高爾夫景園管業處負責人劉先生指,去年發展商派人斬樹後,周邊氣溫明顯較以往高。未來別墅擬與高爾夫景園共用一條行車路,假日擠塞情況勢更嚴重,他指上周三屋苑業主已就此開會,有七成業主反對愛園改建,將向城規會呈反對意見。


規劃署:斬樹不屬違例


翻查資料,2003年許氏家族已向城規會申請拆毀愛園別墅,並作低密度住宅發展,建51間屋宇共95個單位(包括7間獨立屋),同年12月5日獲批,家族亦於2007年取得建築圖則批准,意味着即使今次規劃申請不獲通過,發展商也可續循2003年的申請起樓。參考北區近期開賣的新盤,如粉嶺聯和墟囍逸,首批60伙平均折實呎價近1萬元,估計愛園建成物業後,整個項目價值可達115億元。規劃署指,據該分區計劃大綱圖,愛園別墅位處地帶內無關於砍伐樹木的限制,故斬樹不屬違例發展,而該申請的初步審議日期暫定於下月30日。地政署指,愛園別墅的地契無樹木保育條款。本報已透過中建企業聯絡許世勳,惟未獲回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11/197319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78

逾30年增千隻 大熊貓不再瀕危華專家憂保育歎慢板

1 : GS(14)@2016-09-06 22:50:49

中國國寶大熊貓不再瀕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夏威夷時間4日在當地宣佈,將大熊貓的保護級別,從「瀕危」降低成「易危」,指出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進行有效的大熊貓保育工作,令數量有所回升。但在中國負責保育大熊貓的國家林業局昨午就反對,稱大熊貓實際仍是瀕危物種,需要加強保護,將牠列為易危是為時尚早。



自1963年起,IUCN開始編製《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前日發佈的最新版本指出,目前有855種物種已經絕種,極危的有5,107種,瀕危的則有7,602種。今次新版本中較受矚目的是中國國寶大熊貓的保護級別從瀕危更改至易危,雖然兩者同屬「受威脅」級別,但危險程度已有所改善。


藏羚羊瀕危變近危

IUCN稱,由於過去多年中國作為大熊貓主要棲息國家,實施有效的保護樹林政策,令大熊貓的數量回升,截至2013年底,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已有1,864隻,比起八十年代的1,114隻增加750隻,圈養種群數量亦增至375隻。
IUCN又指,目前地球面臨氣候變遷,估計大熊貓的主要棲息生境竹林在未來80年,面積將會減少至少三成五,大熊貓的數量亦因而減少。IUCN建議各地要正視威脅,繼續實施有效的林木保育政策。另外,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亦由原本的瀕危改善至近危。該報告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以藏羚羊絨製成的披肩在國際市場備受追捧,當時的藏羚羊數量從過百萬隻降至約7萬隻,近來由於各地實施嚴格保護,估計數量已回升至15萬隻至20萬隻。



「降級別言之尚早」

但上海澎湃新聞網報道,負責保育中國大熊貓的國家林業局昨午則對報告表示不認同,林業局指IUCN只是看數據和技術指標,從理論上作出判斷,而國家林業局則是着眼於實際工作情況和保護形勢,他認為大熊貓仍是瀕危物種,將大熊貓保護等級降低為時尚早,目前牠們面對的棲息地破碎化及基因交流不足等問題仍然嚴峻,這些威脅都不能忽視。林業局稱,如果降低其保護等級,保護工作就會變得怠慢和鬆懈,令大熊貓種群和棲息地都將面臨不可逆轉的損失和破壞,「繼續強調大熊貓的瀕危性並不是危言聳聽」。上海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06/197617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800

何濼生﹕如何平衡保育與發展?

1 : GS(14)@2016-09-13 00:07:48

【明報專訊】筆者最近看過一個介紹新加坡用垃圾焚化爐的灰燼填海的紀錄片。紀錄片指灰燼完全消除了毒性,並以新加坡海岸的物種多樣性作佐證。片中見到學生在紅樹林旁的爛地觀察海星、海參、螃蟹、小螺、彈塗魚。一位年輕人對記者說:如果灰燼有毒,就不可能見到那麼多的物種繁衍和活躍地生活。

新加坡填海造地十分積極,迄今已把陸地面積提升了17%。這個過程淹埋了很多海岸邊的海洋。海旁的紅樹林從1820年佔總面積的約13%大幅下跌至最近的0.5%。原有的60多個小島和礁石早已變成填海區的新大陸的一部分,自1986年以來65%的珊瑚亦已消失。可見發展是有代價的。

然則這算不算失衡呢?損失了那麼多的生態資源又是否值得呢?

先為發展定限度 再改善生活方式

問題是:新加坡的人口在60年代低於200萬,今天卻逾550萬。世界人口1965年是33億;今天已是74億。人類是天然資源耗用最多亦是最破壞環境的動物,除非我們的人口不再增加,或我們徹底改變生活方式,否則我們必定要為生態系統受損付出代價。

我們明知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發展不具可持續性,人類必遭滅頂之災。但是即使現在,我們不發展也不行。香港人口還在增加,世界人口還在增加,即使大家甘於相對樸素的生活,只要求衣食住行、醫療教育、文娛康樂,冬暖夏涼,恐怕仍要開發更多的土地、威脅更多物種的生存空間。何况大部分人還希望可以旅遊觀光、住好啲食好啲揸靚車?

事實是:我們要發展,就要犧牲。但我們更需要可持續發展。這意味着縱然要發展,始終還是要有限度。我們要思考長遠發展的限度,再思考在人口控制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步適應,從而踏上平穩持續發展的均衡狀態。香港人口自1976年郊野公園條例生效以來由450萬上升至730萬,郊野公園的面積卻從未減少而反而增加了。近年住在劏房的人口亦沒有減少的迹象,能確定的只是劏房租金升幅驚人,已「媲美」豪宅租金。已「上了岸」有房子住的人,為保育不須付上雖繳貴租卻只能住狹小而空氣又不流通的劏房的代價。是不是應想一想,保育雖重要但發展惠民的路仍須多走一段?

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何濼生 濼觀天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655&issue=20160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676

設古蹟公園 原址保育宋朝遺址

1 : GS(14)@2016-10-18 08:11:33

【本報訊】規劃署除大幅增加啟德發展區可建單位數目,亦因應早前在港鐵沙中線一帶發現的宋朝遺址,包括古宋及其他遺蹟等,故建議將鄰近九龍城及新蒲崗的發展區第二區,原本政府、機關或社區用地等改劃為休憩用地,並在該處發展面積約1公頃的古蹟公園,將近年發掘的宋朝遺址作原址保育。


鄰近建築物高度將提升


規劃署發言人指,因應古蹟公園,部份道路將要改道,一幅政府、機關或社區用地亦要移位,日後公園將會配合隔鄰的宋皇臺公園一併發展,讓市民可欣賞到考古遺址,了解更多宋朝歷史。但古蹟公園旁的住宅及商業用地亦會增加發展密度,地積比由4.5至5倍增至6.5倍,建築物高度亦會提升。至於屬歷史價值較高的宋代方井,因位處日後沙中綫土瓜灣站位置,該井則會在車站建成後,重置在原來位置。發展區亦會預留位置作啟德全科醫院擴建、在茶果嶺海濱一帶設職訓局新校舍。■記者鍾雅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18/198045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499

郭秀雲保育感染兒子

1 : GS(14)@2016-11-13 11:32:43

向來關注保育的郭秀雲,昨日連同河國榮、喬寶寶和布偉傑到西貢街頭宣傳「救救蘇眉」行動,郭秀雲更自製六呎高人形蘇眉和小襟章宣傳。郭秀雲表示:「蘇眉對海洋生態平衡起到好重要嘅作用,而且只能用山埃去毒死佢哋先捉到,所以街市舖頭食到嘅蘇眉好大機會有毒。」她透露囝囝龐景峰亦相當支持:「佢睇到我做嘅嘢,都受到感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3/198317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356

廖碧兒保育婚宴禁魚翅

1 : GS(14)@2016-11-16 05:10:32

廖碧兒、陳志雲、林欣彤等昨日在跑馬地馬場出席「世界心臟日」,身為活力之星的碧兒平時愛做瑜伽和爬山保護心臟,她透露最近在北京陪同靈長類動物專家Jane Goodall飛來香港展開亞洲宣傳之旅,她說:「佢係宣揚環保,愛動物,好鍾意小朋友,叫大家唔好食魚翅。」將來的婚宴不會有魚翅?她表示:「梗係,仲有好多湯水可以揀。」林欣彤在台上獻唱期間音樂突然冇聲,只好清唱,她說:「好彩有時練埋清唱,我多數喺沖涼時候練歌,之前試過同Mr.夾band,點知MMO(音樂伴奏)冇聲,佢哋一路幫我打拍子。」採訪:黃曉妍攝影:陳順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4/198326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75

夾縫樹歷盡劫難 石屎中求存不一定影響大廈結構 專家促保育

1 : GS(14)@2016-12-18 10:48:52

【本報訊】都市中的低頭族,記得上次抬頭望向天空是甚麼時候?可有想過在舊街轉角、唐樓天台,可能藏着不一樣的翠綠風光?香港居住空間狹小,人在夾縫中生活,連樹木亦要在罅隙中掙扎求存。一棵棵長在石牆上、舊樓旁、天台上的「夾縫樹」便成為城市的獨特印記。記者隨「樹博士」詹志勇走訪港九多處,窺探一段段別「樹」一格的生存故事。記者:鍾雅宜



隨「樹博士」港大地理學系講座教授詹志勇遊走城市間的舊唐樓,感覺既陌生又熟悉,平日行經的街道,原來轉角別有洞天。西營盤是「夾縫樹」集中地,從繁忙的東邊街走進爹核里,矮矮的石牆上承托着2棵大榕樹,雖然被唐樓重重圍住,見證大廈翻新又重建,兩棵樹依然屹立不倒。詹志勇指,兩棵樹分別是大葉榕和細葉榕,體形較大的大葉榕估計已有70年歷史,雖然長在唐樓之間的矮牆,長年與垃圾為伴,卻充滿生命力,樹上滿滿的水橫枝就是它爭扎求存的鐵證,「因為唔夠食,所以生水橫枝嚟吸取陽光同水份,算幾茂盛」。另一棵細葉榕則較年輕,估計只有20多歲。從西營盤街市遠望,榕樹就如從石屎群中拔地而起,是一幅獨特風景畫。



建議引根落地減壓


位於第三街盡頭、有「鬼屋」之稱的高街舊精神病院旁亦有另一處綠蔭,這棵生於變壓站上的細葉榕屬古樹名木,亦是區內地標,詹志勇估計它有上百年歷史,是市區罕有的百年細葉榕,誰又會想到,原來它有三重生命,「佢最初係生喺護土牆頂部,係一棵石牆樹,然後生咗落地下變成地上樹,之後啲氣根落在變壓站上,而家就變成一棵天台樹」。詹志勇形容榕樹是樹木中的霸王,全因它有頑強生命力,「當佢唔夠養份,就會生氣根出嚟,如果落咗地,接觸到泥土就會木質化,變成樹幹」。他說這樹樹根蔓延至變壓站頂部,隨時間過去或會增加其壓力,建議將部份氣根引至變壓站旁泥地可分擔壓力。油麻地榕樹頭是著名地標,但若想欣賞特色榕樹,可選擇到廟街舊樓走走。廟街23號一幢看似荒廢的舊樓,竟是兩棵老榕樹的「花盆」,「阿大」大葉榕樹齡估計廿多年,長在大廈天台屋屋頂上,「阿細」細榕樹則十多歲,瑟縮在天台一角,氣根圍繞大廈牆身而生,兩棵在天台各據一方,如像默默廝守的一對。


料雀鳥助播種


詹志勇估計樹木都是全靠雀鳥賜予生命,「雀鳥將帶有榕樹種子嘅糞便散落到石牆或者天台裂縫,要好彩遇到水份、泥土先可能發芽,每棵芽亦要好好彩,有足夠空間又冇畀人斬先可以長成大樹」。大概城市中每一棵老榕樹都藏着一段歷盡劫難的故事,要擁有千萬分之一的緣份才能跟它遇上。天台樹、石牆樹這種具香港特色的城市景觀正悄悄地消失,舊樓越拆越快,加上業主會擔心影響大廈而將樹木移除,詹志勇認為,未必所有天台樹均會影響結構,如修剪得宜亦可與大廈和平共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18/198690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417

雲籌網略:上不了保育園日本家長要政府去死

1 : GS(14)@2016-12-25 13:15:17

「上不了保育園,日本去死!」(保育園落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