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低買高賣,聯手合作-中國戶外媒體(8041)、大陶精密(254)


看完這篇文應該明白他們的關係: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550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13/LTN20090113087_C.pdf


本年1月13日,中國戶外媒體(254)利用旗下的愛看電視來拿得一紙關係公司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廣東郵政投資傳媒的獨家液晶電視廣告合約,愛看電視需投資最多700萬元去投資及維護這些液晶體電視。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406/GLN20090406065_C.pdf


該公司在1小時前宣佈,以3,984萬把這個獨家合約售予大陶精密,以發行8.3億,每股4.8仙的股票支付。


這兩家公司表面上並無任何關係,但是卻由相同的大股東持有,實際上應為關連交易,但是透過法律,只為須披露交易,加上發股只是公司股數約10%,少於規定的20%,故發股不需批准。


而254拿得股票後,以少於700萬,換得約8.3億股股票,成本只約0.8仙,較現時的價錢3.1仙,獲利空間很大,若以市價稍低沽出,就能套現,增加上市公司手上的現金。


若不沽股票,亦成功以空氣增加公司的控制權。因為這個廣告權利就是不值甚麼錢,由自己的關係公司授予,這樣「一授一賣」,變成幾千萬,無本生利,真是好好賺。


財技就是由看來不值一晒的交易而成,這就是一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43

牛根生、宁高宁联手答疑:为什么卖?为什么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8/HTML_VDOUQUEHQCS0.html


【核心提示:宁高宁表示,他对牛 根生本人、蒙牛管理文化、管理团队的认同,是双方谈判如此迅速的原因。通过引入宁高宁这位“大股东”,长期以来,特别是2008年10月至今,困扰牛根生 的一个大问题得以解决:在此次交易前,由于蒙牛乳业股权非常分散,其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始终未能彻底解除。】

7月7日下午2时,北京朝阳门中粮福临门大厦,蒙牛乳业(2319.HK)引资事件主角牛根生与宁高宁双双亮相,解答蒙牛引资事件中的未消疑问。

此前一天,刚刚搬迁至此的中粮集团总部,亦迎来新成员。

“我们是一拍即合,一洽谈,就触及到很核心的地方。”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据中粮内部人士透露,中粮与蒙牛的谈判始于2009年3月,其间双方谈判数次,也曾有反复。由于宁、牛二人熟识,双方合作并无中间介绍人。

“我和牛总第一次见面时,已经有了框架,再见面就有了细节,再见面就签字了。” 宁高宁表示,他对牛根生本人、蒙牛管理文化、管理团队的认同,是双方谈判如此迅速的原因。据了解,宁高宁不仅曾去蒙牛参观,还曾在牛根生家中做客。

蒙牛乳业总裁牛根生,同样乐于表达与宁高宁的良好关系。“我们都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会员,宁总是荣誉主席,我是轮值主席。去年,我们的交流比较频繁,所以能一拍即合。”

这宗7月6日刚宣布的交易,装点着牛根生与宁高宁的“友情”色彩,也暂时将来自资本市场的潜在“恶意”消弭于无形。

通过引入宁高宁这位“大股东”,长期以来,特别是2008年10月至今,困扰牛根生的一个大问题得以解决:在此次交易前,由于蒙牛乳业股权非常分散,其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始终未能彻底解除。

白衣骑士中粮

“蒙牛乳业是一家比较特殊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股权极为分散。”牛根生说。据他介绍,在他捐股之前,蒙牛持股10%左右的大股东几乎没有。

虽然,在此次交易前,牛根生及其一致行动人于蒙牛乳业的持股高达28%,但蒙牛高管在信托下面的股东有上千人,而每个人所持有的蒙牛股份只有零点几。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指出,“由于从个人股东融资,蒙牛自创业之初起,股权就很分散,我们过去已经看到了一些股东的套现行为(通过金牛与银牛进行)。”

“按照国际上的惯例,低于25%持股比例的警戒线,就有被恶意收购的危险。”据牛根生透露,在蒙牛高管去年持股量降到28%的时候,蒙牛曾把境内的股权转到香港,以保证所持股份不低于25%。

如何避免被外资恶意收购,一直是牛根生关心的问题。

蒙牛股东之一的老牛基金会,曾将牛根生所捐献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权(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4.5%)抵押在摩根士丹利。

2008年10月,在蒙牛股票价格大幅下挫后,被抵押的股票亦大幅贬值,面临“被动出售”,从而引发了蒙牛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当时,牛根生曾四处求援、希望赎回抵押股权,并且向其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和长江商学院的朋友和同学发布了“万言书”。

2008年11月,蒙牛乳业表示,老牛基金会通过“从联想控股等机构得到类似抵押贷款”的方式,解除了与摩根士丹利的抵押贷款。7月7日,本报记者从联想控股了解到,此前上述机构借给蒙牛的2亿元,蒙牛已经如期归还。

不过,老友柳传志的援手,虽然化解当时的风险,但对牛根生来说,蒙牛乳业股权仍然分散,被外资收购的风险并未彻底解除。

此后,牛根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每年的八九月往往是股东卖股的时候,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接近警戒线,而一旦低于这个警戒线,蒙牛就可能被恶意收购。但潜在的恶意收购方是谁,蒙牛并不清楚。

与其坐等,不如主动出击。牛根生找到了一种方法:引入白衣骑士,选择一家能够长期进行战略合作的伙伴,彻底规避“控制权旁落”的风险。

于是,中粮进入了牛根生的视野。“宁总我很熟悉,我对其他的人也不熟悉,谈的时候一拍即合。”牛根生说。据了解,从谈判之初,宁高宁就提出中粮方面至少持股20%。

在引入中粮这个控制20%股权的战略伙伴后,加上牛根生及其一致行动人仍持股15.18%,牛根生此前担心的“蒙牛乳业股权可能为外资恶意收购”的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蒙牛“不缺钱”

“如果(蒙牛乳业)有资金链的问题,和宁总不会一拍即合,上市公司很多数字和报表很透明的,大家都可以看到。”牛根生澄清说。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蒙牛引资,源于三聚氰胺事件和“OMP事件”之后巨大的资金压力。

牛根生称,蒙牛现金实力有两个数字说明,2008年底的报表,蒙牛乳业的现金储备为12亿左右,到现在为止,至少在32亿以上。

7月7日,中银国际分析师赵宗俊指出,此前,虽然蒙牛手持现金30多亿,但“我们认为公司面临着融资需求,因为其今年资本性支出和贷款偿还金额将分别达到9亿和11亿元,而且公司必须为购买原奶准备更多的现金”。

中银国际还预测,2009年,蒙牛将因投资活动,将产生9.75亿人民币的负现金流,而经营活动期内只产生约8.11亿现金流。

但此番增发新股融资,蒙牛乳业将新增现金30.58亿港元。

“约31亿港元的净筹资金额,将解决公司的融资需求,为公司在乳制品行业中的扩张提供更多的资金。”赵宗俊称,中粮集团联手厚朴投资认购蒙牛乳业两成扩大后股本,为蒙牛“翻开了新篇章”。

“我们之前预计,蒙牛乳业到今年底将手持17亿人民币的现金,现在我们把数字上调到44亿人民币。”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于7日表示,不过,“我们了解到,蒙牛乳业目前并没有对新资金去向的成型计划”。

大股东的新考虑

虽然,宁高宁7月7日已明确表示,“在可见的未来,中粮没有继续增持蒙牛的计划”。而此前,中粮已经明言,不会介入蒙牛的管理。“金牛与银牛目前的持股量减少,不会导致管理层的人事变动”。

但在资本市场看来,与蒙牛的牵手,中粮有融资之外的更多考虑。

中银国际分析师赵宗俊表示,中粮与蒙牛在未来的联系将深化。“我们认为,中粮集团最终将受让厚朴投资公司所持全部的蒙牛股权。毕竟,厚朴投资公司是一家私募投资基金,总会有退出蒙牛的一天。”

甚至,中粮集团的触角,已经深入到蒙牛乳业的实体层面。“事实上,中粮集团已经和蒙牛持股93.29%的内蒙蒙牛的部分少数股东进行了接洽。”

不过,与中粮的进一步融合,亦对蒙牛自身有利。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 说,“我们明白,中粮在整合一系列食品行业上游业务上表现活跃,包括饲料与肉类产业、粮食与酒类、软饮料等。拥有一个更大更强的集团作为合作伙伴,有助于蒙牛获得更多支持,因为中国政府正寻求整合乳业上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45

顶新联手吉野家开卖快餐


每经记者  严翠  发自深圳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获悉,顶新集团旗下控股公司顶巧控股近日与日本最大盖饭快餐连锁店吉野家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双方约定共同在内地成立合资公司,拓展内地盖饭连锁业务,并计划5年开1000家店。目前,顶巧控股拥有德克士和康师傅两大品牌。

        日本吉野家为日本最大盖饭连锁企业,目前已在全球拥有超过1100间分店。吉野家进入中国内地已超过5年,分店总数已有211家,但是店面大部分靠近沿海地区,其他地区则相当缓慢。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内地外食产业市场年增速达18%,市场规模从2005年至去年已经翻了一倍多。“新公司成立后,目标要在5年内,将吉野家内地分店扩展至1000家。”顶新集团主管表示。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80

聯手夾擊查懋聲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7009


林奇:今天《星島日報》頭版不是英勇消防隊目殉職新聞,理所當然地以星島大老闆何柱國高調挺身聲援蔡衍明為頭版新聞。這就是擁有傳媒集團控股權那不能衡量的價值,任憑報章如《成報》長蝕長存仍掙扎求存,於此或可見一斑。

白手興家、講求信用的旺旺集團(00151)主席蔡衍明先生與星島報業集團(01105)主席何國柱先生昨天恍如聯手夾擊前名力集團(00478)主席查濟民之長子查懋聲先生。

熟是熟非,看官當必心中有數。

「誠信」二字值千金,尤在商界而言為甚。周圍燃點火頭,仇家處處,伺機趁你病攞你命,因果報業,又能怪得了誰?

一樁股權爭拗,徹底看出誰人深具誠信?誰人誠信破產?多謝蔡衍明先生,也感謝何國柱先生。當然,最要感謝的還有查懋聲先生。

那麼王征先生呢?對不起!那CNN的豪情壯語,在在顯出其「未夠班」!


何柱國挺身聲援蔡衍明

《星島日報》
2010/03/09


亞 洲電視股東爭拗再度升級,亞視主要股東台灣旺旺主席蔡衍明昨天下午指查懋聲欺人太甚,並對他被指「無理取鬧」的指控高調還擊,會議高潮,是有同樣經歷,與 查懋聲曾交過手的星島集團主席何柱國現身記者會,以行動作支持,並披露當年查懋聲收購星島內情。何柱國說:「如果我同佢合作呢,梗慘啦,或淪落到今日蔡生 的地步。」

何柱國在蔡衍明召開記者會前,約下午一時親自致電蔡衍明,勸他不要為亞視事件而激氣,而他又向蔡透露,他過去亦有相同經歷。加上不斷有傳媒致電給他,故他最後順應傳媒的意願,基於同病相憐原因,故決定「走出來」,親自聲援蔡衍明。

何柱國在會上說:「各位要知,我同查懋聲是朋友, 我唔係攻擊佢,我要多謝佢,佢畀我機會買星島,咁我先可做出成績來,今日星島亦算成功,所以我唔係攻擊佢。」他認為蔡衍明亦嬲得有理,但何柱國向他解釋時 說:「你唔好嬲,唔係佢以為香港人淨係呃台灣人,因我係香港人,都有咁嘅經歷,故唔需要嬲嘅。」他以自己為例,經歷過相同經驗反而是好事,他說:「如果無 查生,我都唔會做件有意義的事,今日起碼我地星島員工個個都幾好,所以我係感謝佢,衷心感謝佢。」

至 於他所指與蔡衍明有相同經歷,他說:「都十年囉,我唔係報仇,啲人話君子報仇十年未晚,我唔係君子,我唔係報仇。」當年與查氏的小風波,是與十年前投資星 島多少有關,他說:「我同查生,當年牽涉星島,佢一陣間話做,一陣間又話唔做。」據悉十年前查懋聲親向胡仙的債權人代表何柱國表明擬收購星島集團,但在臨 簽約前兩小時,查懋聲突然「變卦褪軚」,而何柱國於2001年正式入主星島集團。

他又表示,並非暗示對查懋聲的誠信有所質疑,雖然雙方並無合作,但他因此感到慶幸。他說:「如果我同佢合作呢,梗慘啦,淪落到今日蔡生的地步,好在無合作。」但他同時強調,查懋聲是一個好人。

對於蔡衍明批評查懋聲欺人太甚,被問及有沒有同感時,他說:「唔會啦,點樣欺人太甚呢?慣咗啦,人生路不熟,係咁㗎喇。」

當記者問是否知道其他人有同樣被人「昆」及「跣」時?他說:「我並無說過「昆」字,你唔可以亂講,我唔講其他人的事。十幾年前,有人開了一槍,俾人打一槍嘅事好少有,要好憎恨一個人先會開槍,我就唔清楚呢件事,點解有人要上佢寫字樓呢?」他又重申,並無被查懋聲「搵笨」,經此事後,他認識人時會更小心。

對於亞視現時的困局如何解決?何柱國認為,蔡生並無困局,蝕了少少本,拍下手便走。對於查懋聲,他把亞視股權出售與王征,如他是查懋聲,晚上睡不着可以開心到跳舞,因為可以甩難。

當問及如何形容十年前與查生交手的經歷?是否忍了十年?他表示並無忍,當時他接收星島後,化悲憤為力量,他說:「今日幾好呀,我真係衷心多謝佢,我唔係攻擊佢,你要記住,我係多謝佢。」

他又大讚蔡衍明白手興家值得尊重,他認為能夠白手興家,一定有他成功之處,必是一個有信用的人,才可做如此大的生意,並一步步向上爬。

何柱國亦表示,力撐蔡衍明並非有意入股亞視,由於跨媒體的規限,不會投資亞視。


蔡衍明還擊:查懋聲吃人夠夠

《星島日報》
2010/03/09


亞 視股東兼中國旺旺主席蔡衍明,與亞視擁有投票控制權的股東查懋聲的爭拗升級至對簿公堂,而查懋聲近日指蔡無理取鬧及知法犯法,更觸動了蔡的神經,為捍衞其 人格,以及免損害旺旺在香港人心中的可愛形象,故昨日召開記者會發炮還擊,更用台語說對方「吃人夠夠」(欺人太甚),他又指對方欺負人後,卻要他以和為 貴,他說:「總不能打完人後,就要以和為貴。」

蔡衍明控制的中國旺旺,於今天召開業績發布會,有見傳媒及公眾對亞視股東的問題十分關心,便決定在昨天就與查懋聲之間的爭拗,舉行記者會,就查懋聲的指控逐一回應。蔡衍明認為對方欺人太甚,違背了誠信,破壞了當初的合作精神,卻要他以和為貴,而入稟讓法院要求裁決的行動,卻被查懋聲指為無理取鬧,「他是不是欺人太甚?請大家公斷。」

蔡 又說,雖然他持有亞視四成八股權(經濟權益),但對於查懋聲出售股權予榮豐控股董事長王征一事並不知情。他強調與王征只會面過兩次,與對方交情不深,而去 年十一月在上海的會面,所談的事不具體,但相信王征為人不錯,並稱只要對方是全心全意搞好亞視,不排除雙方有合作的可能。

至於王征於周四就亞視的合作召開記者會,蔡表示因工作繁忙,並無計畫出席北京的記者會。他又表示,現階段並無考慮放棄亞視股權,願意繼續投資亞視,但就無一個實際的額度,須按實際情況決定,強調只要是公平合理,他都願意繼續投資亞視。

蔡 衍明再度澄清,從沒說過要投資10億元在亞視身上,他說:「投資10億元是誰說的,從那裏來的?是從我的口袋還是甚麼?」查懋聲早前指若出售股權予蔡衍明 是知法犯法(因蔡衍明並非香港人,不符合作為免費電視控制權人士的資格),蔡指出,當年入股亞視的合約,是查懋聲方面的人向他提出,若查懋聲指他知法犯 法,那麼查懋聲就豈不是教唆他「知法犯法」?

被問及有沒有考慮退出亞視投資,他回應近日的行動,並非為了要把他持有的亞視股權「吊高來賣」,賺取差價,他說:「我不是賺這種錢的人。」 更不希望被香港人看不起,他反指常常說愛亞視的查懋聲,一直強調只佔一成多亞視股權,然後抱怨對亞視付出的精神及精力與經濟利益不成比例,他認為若對方是 愛亞視,不必要去嘮叨「不成比例」的話,而過去對方有機會增持亞視卻一直沒有行動,並於2008年底把亞視託孤給他,現在再把亞視「託來託去」,而他提醒 查懋聲,當年的託孤合同仍然存在,而且仍然有效,更重要的是退出亞視的不是他,而是查懋聲。被問及亞視現時的財務狀況時,他表明並不清楚,而出任亞視董事 的旺旺代表黃寶慧,則以未獲董事局授權為由,未有透露。


亞視十點半

《頭條日報》
2010/03/09
文:盧愛玲

最近特別想看亞視新聞。台灣股東蔡衍明告上法庭,內地商人王征入股,自然想看亞視怎樣報道。但亞視的《夜間新聞》,每晚究竟幾點播?

一 位新聞前輩打來問,說「總是記不起亞視《夜間新聞》幾時播」。只能答他︰「何止你,我也一樣」。一月底紅磡塌樓那天,電視新聞由下午看到深夜,台台看,汁 都撈埋,偏偏亞視《夜間新聞》無看。不是不想看,而是不知幾時播;轉台過去,未播;再轉台,塌樓新聞已播完,錯過了。怎會這樣?因為這節目的播出時間,有 如亞視股權,變來變去。去年初節目大調動,《夜間新聞》編在十點半播,當時行內人都說好,看完亞視看無綫,之後上牀睡覺,時間剛剛好。後來不知為甚麼,十 點半突然播韓劇,新聞調到八點半,之後好像又改到11點,總之左調右調,完全不理觀眾的收看習慣。

台灣人主政亞視,若有敗筆,就是不明白香港人下班晚,《夜間新聞》比《六點鐘新聞》更重要,自己趕客。這個月,《夜間新聞》再排在十點半播,一年變四次,看今次又會排多久!

股 權風波,亞視新聞原汁原味。查懋聲一句「我不會走咗去」,第二日守信坐定定見記者交代。王征看來愛說話,天天開口,自言非「第三者」、「錢能解決的就不是 大問題」。亞視的問題,恐怕不但是缺錢,還因股東多。查懋聲要為國為港做事,蔡衍明要為全球華人帶來歡樂,王征揚言做亞洲CNN;三個股東三個夢,三個和 尚可能無水食。反觀對手無綫,由誰話事,一清二楚。股權變,觀眾要求還是一樣,好節目,方便的收看時間,管理人該知道吧!


亞洲CNN?

《頭條日報》
2010/03/09
文:張慧慈


記得2002年底決定由有線電視過檔亞洲電視新聞部時,剛遞上辭職信不久,亞視又傳出財政不穩的消息。當時有同事不屑地對我說:「小心無糧出。」其實大家也是傳媒人,香港少了一間電視台,難道對大眾有益嗎?

在 無綫,會讓你明白甚麼是大台製作;在有線,能讓你見識甚麼是專業24小時新聞;在亞視,能讓你磨出以弱制強的勇氣。雖然我正在無綫工作,然而我還關心本港 電視台的生態發展,亦會留意亞視的任何動向。近日亞視傳出股權易手,股東不和鬧上法庭的新聞。大有機會成為亞視新股東的內地富商王征,竟許下豪語,說要花 20年,把亞視打造成亞洲CNN,而且反覆強調:「錢不是問題。」若果有錢就能搞好一間電視台,亞視又豈會出現今天的局面?

要亞視轉型成為新聞台,遠在90年代,當時的新聞總監詹瑞慶(花名「高佬詹」)已經提出。在「高佬詹」領導下,亞視新聞部由半層樓面,逐步擴展到一層半,收視和聲勢漸隆。由於香港市場細,單靠新聞來吸引廣告去支持經營的算盤無法打響,結果計劃難產。

今天,莫說香港已有無綫、有線和NOW的24小時新聞台,內地和台灣也有專業新聞頻道,連CNN也有亞洲頻道。誰人入股亞視,對整個香港的電視業都有正面影響,只是要當翻版CNN,情況卻不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17

新奇美目标7个“第一” 友达、冠捷联手抗“鸿”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18/169138.html


3月18日,群创、奇美与统宝三者合并后的新奇美正式成立,其规模一举超越友达成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厂。

去年11月14日,三公司就宣布了合并方 案:群创光电、奇美电与统宝光电合并组建新奇美,并以群创为存续公司,更名为奇美电子;奇美电以2.05股换群创1股,统宝减资后以3.83股换群创1 股。

合并完成后,以许文龙为首的奇美电集团仍为新奇美的大股东,而以郭台铭为首的鸿海集团为其二股东。据了解,郭台铭春节前在鸿海的年会上 已放出豪言:虎年新奇美的目标是要做到7个第一,即在显示器、液晶电视组装、笔记本面板、手机面板、触控屏幕、表面强化玻璃与电子书上全面登顶市场龙头。

而 就在3月16日开幕的上海FPD China 2010展会上,友达光电全球业务执行副总经理彭双浪高调宣布友达与冠捷形成策略联盟。双方抛出实质性合作大手笔,共同在马来西亚纳闽岛(Labuan) 注册成立合资控股公司智冠显示科技(纳闽)有限公司,公司资本额4000万美元,其中友达光电持股51%,冠捷科技持股49%。

“友达加冠 捷,这已是业界构筑抗‘鸿’长城的最强实力。”国内液晶产业资深研究人士顾新杰认为,友达、冠捷这次资本结盟标志着“抗鸿”阵线的进一步巩固。

联 手抗“鸿”

“智冠科技于12日正式成立,第一个动作就是在波兰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智冠显示科技(波兰)有限公司,投 资新线从事液晶电视面板模组生产和液晶电视整机设计代工业务。”彭双浪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友达继布局捷克、斯洛伐克后,于欧洲的第三个生产营 运据点,同时也是友达虎年启动的一项全球伙伴携手策略联盟计划的重要部分。

而冠捷科技主席宣建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明确表示,合作不但令冠捷 未来可获得稳定的面板供应,双边深化合作更可延伸到产业链更多环节,以提升综合经营效益,联手应对产业竞争。

顾新杰指出,此前奇美在面板领 域、群创在显示设备制造领域都已是分别对友达和冠捷构成挑战,而这次奇美、群创合并,再加上专注LTPS(低温多晶硅)和中小尺寸面板的统宝光电,新奇美 在面板市场占有率和显示设备出货量方面都已经分别超越友达和冠捷,使两者都感受到不小的压力。

“新奇美的诞生对全球面板上游生态冲击较大, 鸿海掌握从组装到面板的庞大产能,必然促使独立面板厂如友达与独立的组装厂冠捷愈走愈近。”iSuppli高级分析师顾文军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此间新奇 美尚未正式成立就频频隔空“挑衅”,鸿海大佬郭台铭不仅喊出“7个第一”,更是要在今年第三季度力挺新奇美超越韩国LG Display成为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供应商。面对竞争对手的如此咄咄逼人的动作,很难想像友达、冠捷这两家曾经的面板、制造龙头会无动于衷。

“友达与冠捷的策略联盟并非‘临时起意’,也不是针对某个竞争对手,而是基于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大趋势,是确保产能出口(对友达)和面板供应(对冠 捷)所采取的双赢举措。”彭双浪强调,冠捷在欧洲液晶电视制造市场拥有强大实力,友达可藉此加速强化欧洲市场布局。

同时友达也正积极在山东 青岛、四川绵阳等地陆续开始与海尔、长虹等下游整机、品牌业者合作面板模组及背光源等零组件业务。“这些也都是友达全球伙伴携手策略联盟计划组成部分,随 着产业链整合趋势的发展,如何为自身越来越庞大的产能找到稳定而有实力的‘出海口’,已经成为上游面板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彭双浪说。

新 奇美冲击液晶生态

“在鸿海主导下,新奇美改变的不只是面板厂的生态,而是整个平面显示器产业的商业模 式。”DisplaySearch副总裁谢勤益指出,鸿海集团庞大组装与订单能力市场罕有,如今积极往上游攻占面板市场,品牌厂看到鸿海拥有面板厂,自然 多了释出液晶电视订单的意愿。这也就逼迫曾经的面板龙头友达积极往下游扩大液晶电视组装事业,而冠捷欲与鸿海争液晶电视组装龙头,也就必需得到足以匹敌的 面板支援。

对此艾德蒙科技总裁段振华则认为,过去几年各大面板厂都忙于投资并购扩充产能,预计此前投资的液晶面板产能会在今年出现集体井 喷,而随着市场供求翻转,整机组装制造能力将成为产业链接下来争夺对象。

段振华指出,相较于过去联友和达碁合并,这次新奇美的三合一规模是 上次的20-30倍大,而且时间又被压缩在短短4个月内,况且今时今日市场竞争之充分远非当年可比,就是在新奇美自身,如何将内部面板产能与下游组装能力 高效对接也是整合头等大事。

对于新奇美造成的影响,段振华则认为短期内上游的产业变化会对整机厂产生一些影响,但影响并不会很大,即使从长 期来讲,也不会发生太大的震荡。反倒是上至友达、韩国双雄,下到华映、彩晶、京东方,需求产能急速扩张后的释放闸口,以及新奇美面板+制造的运营优势,都 会把其向终端整机厂推得更近,这对于拥有广阔市场和成熟制造能力的中国家电产业是个好机会。

DisplaySearch预测,新奇美 2010年液晶电视出货目标上看1100万台,冠捷2009年出货量为1000万台,2010年预估1500万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05

联手方正狙击联想 宏碁“坐二望一”之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8/0NMDAwMDE3OTU0NQ.html
5月27日,联想与全球最重要的对手宏碁唱了一出对手戏,联想与宏碁是主角,而联想最大的本土对手方正则是这出戏的最佳配角。当日上 午,距鸟巢西边约100米的盘古大厦传出一个说法:下午,刚刚晋升全球第二大PC厂商的宏碁将在这里宣布收购中国的第二大本土PC厂商方正,以改变在中国 大陆的颓势,与本土最大PC厂商联想进行巅峰对决。2008年,盘古大厦曾流传过一条著名的传言:全球首富盖茨豪掷数亿元,购买了楼顶的空 中四合院,以便观看北京奥运会。结果与传言略有距离:方正集团与宏碁签定的是战略合作意向,而非收购协议。这个协议让守候在场的记者大失所 望,不过也极富想象空间。宏碁CEO兰奇说:合作才刚刚开始,未来不排除一切可能,接下来,方正与宏碁将共建一个团队,商讨合作细节。一位 参会的分析人士说:按照双方公布的战略合作意向,方正PC业务今后将外包给宏碁运营,方正利用本土优势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外包与收购的区别是,外包双方 共享中国PC市场运营的成果,而收购则由并购方宏碁独自承受风险与收益。受上述消息影响,方正科技股票当天上涨5%。有消息人士透露,方正 科技正在筹谋配股,与宏碁合作有利于该计划的推进。当天晚上,联想发布年报,营收同比增长53%。宏碁、方正合作模式方 正集团CEO李友当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方将在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售后服务、品牌等方面合作。方正的电脑销售渠道体系由专卖店、3C 卖场、代理商、行业合作伙伴组成,除联想集团外,方正集团拥有中国本土最强大的PC销售网络。方正科技服务网络包括30个区域服务管理机构,100余家客 户服务中心,300余家授权服务机构和3000余名服务工程师,分布全国240多个城市。兰奇说,宏碁更看重方正在教育、政府、电信等行业的客户资源与渠 道资源。而宏碁在中国的渠道包括神州数码、英迈两家代理合作伙伴,以及数十家省级代理,百家分销商。今后,宏碁与方正将共享 上述渠道与售后服务体系,宏碁的产品获得面向全国,特别是二、三级城市的销售、服务网络。对于方正而言,可以借助宏碁遍布全球的行销网络将产品销往海外。宏 碁同时看好方正的本土研发能力与本土制造能力。方正更理解本土消费者的需求,宏碁今后面向中国大陆销售的产品可以借助方正的本土研发能力,方正科技苏州工 厂有年产600万台PC的制造能力,可为宏碁节省物流成本。合作完成后,方正品牌将保持独立性。宏碁擅长在一个区域进行多品牌运作,除了宏 碁品牌外,还包括Gateway、Packard Bell和eMachines三大电脑品牌,此三大品牌均通过收购获得。方正与宏碁将成 立一个联合小组,以实施上述计划。目前双方已经展开的合作是,宏碁首次在中国推出自己的新版电子书LumiRead,并在内容上与方正旗下的蕃薯网合作。方 正集团旗下的PC制造业务何去何从一直被外界所关注。方正集团旗下分别包括金融业、医疗与医药、IT三大业务领域,IT业务比前二者规模小。而在IT业务 中,方正又更侧重于照排、数字出版等软件与服务业务。李友否认方正最终会把PC制造业务出售给宏碁的猜测,他强调:方正PC将保持产权与品 牌独立。新王者新烦恼坐二望一,宏碁可谓志得意满。宏碁董事长王振堂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宏碁作为一家来自中国台湾的公司,笔记本已经在全球做到世界第一,接下来的目标是台式机与笔记本整体销量做到世界第一。宏碁70%的营收来 自笔记本,今年第一季度,其笔记本超越惠普,以19.4%的占有率成为全球第一,营收达50亿美元。但由于台式机业务全球萎缩,宏碁整体PC销量居全球第 二。兰奇认为,2010年,宏碁的营业额将会增长20%,整体营收达到200亿-210亿美元。但让王振堂纠结的是,中国市场一直不太理 想。宏碁第一季度报表显示,营收中的50%来自欧洲、中东、非洲地区,30%来自亚洲;5%来自中国。五年前,施振荣退位,王振堂接位之际,中国地区的营 收还有8%。祖国大陆市场的迅速崛起也让王振堂有了紧迫感。王振堂预言,一年半以后,中国大陆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PC市场。失 去中国大陆,就会失去未来,要超越惠普成为PC王者,王振堂必须在中国大陆有所作为,而联想是宏碁最强大的对手。过去三年,宏碁在全球以并 购的方式狙击着联想的进攻。2007年8月,宏碁收购美国第三大PC制造商Gateway,遏制收购IBM业务的联想集团在北美大陆的扩张。成功收购 Gateway,宏碁也成功地从联想集团口中夺走了Packard Bell、eMachines。在欧洲、北美两大成熟市场阻击联想之后,宏碁开始盘算新兴市场。兰奇说:在金砖四国,宏碁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是第一,在巴西是第二,在印度是第 三,均超越联想集团,惟独在中国,一直远远落后于联想。与方正合作,王振堂试图摆脱目前的被动局面。兰奇表示:目前方正与宏碁的销量加在一 起,将超过戴尔,位列第三。对于宏碁而言,位列中国大陆第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大陆是联想的后院,第三可以从战略牵制联想,影响其全球布局。大 陆渠道策略演变在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最初的规划中,祖国大陆将是自己的大后方,施振荣没有想到,经过二十余年的辗转, 大陆仍是令他最纠结的市场。过去十年,本土厂商联想、方正、同方的崛起,宏碁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施振荣在任时,其战略重心一 直放在渠道策略上,而其策略基于他对中国市场的认识是:中国仅具销售产品的价值。1983年宏碁首进大陆时,由于没有内销权采用了全国总代 理制,当时选定的四家全国总代分别为天承、八达、银嘉、双辉,总代理的职责是通关、收款、铺货。随后,宏碁拿到了内销权,开始考虑取消四大 全国总代,设立分公司制。时任宏碁大中华区总经理的林显郎当时表示,由于PC产业的利润已经下滑到10%左右,总代下面再设二、三级代理商的模式将蚕食公 司利润,让公司运营难以为继。2002年,宏碁先后在北京、沈阳、西安、武汉、上海、成都、广州设立七个业务机构(即分公司),并同时在北 京、中山设立两个组装厂,其营销和售后也划分为华北、华东等七个片区。2003年,10多家分公司分别在济南、南京等城市成立。2003年11月,施振荣 痛下杀手,取消了四大总代的代理权,改由宏碁自己的分公司直接面对省级和地市级的代理商,实行扁平化的渠道政策。但取消总代未能成功。 2004年,分公司开始暴露出各种问题。宏碁内部人士称,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额度的使用等都不尽如人意,销量也没有随着分公司的增多而增加。直 至施振荣退休,其调整策略仍未离开“渠道调整”。退休之际的施振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仍说:联想在中国大陆的不成功,源于渠道策略的不成功。这种认识直接 影响到了现任CEO兰奇及现任董事长王振堂。2005年初,兰奇出任宏碁全球总经理,宣布全面复制欧洲模式,实行代理制,建立“新经销模 式”。即在大陆选择两到三家全国总代,各地省级代理通过全国总代行销,同时严格区分代理与分销。新经销模式并未给宏碁带来欧洲一样的成功, 五年经验换来现在的幡然悔悟:要在中国成功,不能仅考虑渠道策略的调整,而需要在了解本地政策、利用本土人才,制定一套适合中国大陆的策略,建立一个本地 特色的生态圈。与方正合作,是宏碁突围“渠道调整”怪圈的努力。历经27年,宏碁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这里不止是一个销售分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44

联手永旺 屈臣氏另辟扩张新路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7/5MMDAwMDE3OTI5MA.html
5月24日,正处于急速扩张中的屈臣氏宣布联手日本零售业巨头永旺株式会社(下称“永旺”),以捆绑形式在华发展新店。双方均 对中国市场定下了积极的扩张计划。根据双方协议,屈臣氏与永旺旗下的青岛永旺东泰商业有限公司将在开店方面携手进退,屈臣氏将全面进入后者 的青岛、烟台、威海和淄博分店。而且,今年之内,这样的捆绑合作将会扩展到整个山东地区,并且还可能会拓展至全国其他地区。屈臣氏表示,这 只是接下来新开门店计划的一部分。“这一次和永旺的合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山东地区的扩张,而且在全国范围的扩张战略中也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屈臣氏华 北区总经理英达威表示。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屈臣氏背靠和记黄埔的财力,在全球市场上通过一连串的收购行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护理品连 锁店,约有9000个零售点面分布在全球。如今,屈臣氏正把这股勇猛的扩张冲击波引申到中国市场。根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1015 年中国零售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屈臣氏在内地每周吸引的顾客超过250万人次,为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最近四年,屈臣氏在内地的销售额 年增长超过30%。当前,进入内地20年有余的屈臣氏已经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布局,门店超过400家。但是,屈臣氏一直以来在内地能够 携手合作开店的伙伴却只有百佳超市和屈臣氏酒窖。由于业态差异较大,且百佳超市门店数量有限,在选址和物流配送上并不能向屈臣氏提供很大帮助。于 是,与强势伙伴的捆绑式合作方式正在逐渐成为屈臣氏在内地圈地的新模式。今年2月,屈臣氏与中国商业地产巨头大连万达集团和中粮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署 了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屈臣氏的新店将会随着万达广场和大悦城一同扩张布点。选择这样一条扩张新路,是屈臣氏在内地进入一个新的竞争格 局之后的必然。当前,随着万宁、康是美在内地市场上的深入,曾经没有对手的屈臣氏正在被拉进一场愈加白热化的比赛。屈臣氏在香港的老对手万 宁虽然来迟一步,但是却快速进入了广东、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浙江等地。2004年,万宁以华南市场为突破口进入内地。截至今年四月,万宁在内地的门 店已经扩展到117家。据了解,万宁也和屈臣氏一样,把二三线城市看作是今后的重点地区。2009年夏天,屈臣氏宣布“百城千店”计划,表 示两年之内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要增长550家,总数达到1000家,主要发掘二三线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4

世茂股份欲联手险资做局REITS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6/wMMDAwMDE5NDMwMQ.html

“世茂股份正与国内大型的保险公司接触,共同探索打造旗下商业地产REITS。”在上周末世茂股份(600823.SH)的“苏州、昆山、常熟、徐州四城市世茂广场联合招商大会暨商业地产项目推介会”上,世茂股份总裁许薇薇向本报记者透露。

对于这家截至2010年年中总资产规模已超过200亿元的国内商业地产公司来说,世茂股份对REITS的期待可能不比目前涉足这一领域的任何一方低。许薇薇坦言,保险资金需要相对安全的房地产投资目标,同时在REITS层面拥有地产公司所需的优势,双方的合作是可行的。

不过目前,万事俱备,只欠政策东风。

做大资产规模

继续做大资产规模,是世茂系打造商业地产旗舰要做的关键一步。此举的最大目标在于为日后对商业资产的下一步资本运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2009年5月,世茂股份完成资产重组后将战略重心转移到商业地产领域,专门负责世茂系的商业地产开发和经营。目前已形成商业地产开发、世茂广场、世茂百货和世茂影院四个核心业务板块。

“2010年世茂广场战略已经在上半年启动。”许薇薇告诉本报,5月1日,作为重组后世茂股份的代表项目——绍兴世茂广场的开业,以及2010年底苏州、昆山、常熟等地世茂广场的陆续开业,标志着世茂广场全国战略的正式启动。

据介绍,世茂广场已在中国内地十多个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厦门、济南、武汉、绍兴、苏州、徐州、常州、昆山、常熟、嘉兴等,开发了20多个世茂广场项目,土地储备规划总面积超过800万平米。

长三角是世茂股份典型商业地产领域地位的战略要地。目前其在长三角地区的商业土地规划已近500万平方米。许薇薇透露,世茂股份除了继续消化此前资产重组注入的大量资产外,还计划继续拿地新增项目。重组完成至今,新增土储已近约200万平方米。

引入险资图谋REITS

不断做大资产规模的长远目标,世茂股份将REITS作为重点。但在这一计划最终实现之前,需要面临的是商业地产不断扩张对资金长期占用的挑战和由此带来的融资压力。

许薇薇表示,成熟商业地产的稳定收益和持续增值能力,是相对其他类型物业的巨大优势,商业物业抵押贷款也因此更受银行等金融机构青睐。世茂股份手持大量商业物业,在其他融资渠道逐步收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以抵押贷款作为常规融资渠道,保证持续发展。

世茂股份CFO陈汝侠曾告诉本报,公司30%的物业持有,70%的物业用于销售。“利用销售的现金回流,来支撑持有物业的开发。将销售的利润投入到持有商业的再开发中,稳健发展。”

但不断提高持有比例以快速做大商业资产规模,依然是世茂股份期待的。陈坦言,未来世茂股份还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调整租售比例,譬如,随着资金的丰厚,持有物业的比例可能调高到35%-40%等。

在 世茂管理层看来,REITS产品有望实现商业地产企业继续经营物业并获取物业增值收益,同时能够收回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在加大信托、与基金合作等其他融 资方式的尝试外,REITS是另外一个重点。”许薇薇透露,和保险资本的合作,目前考虑的方式主要是在世茂的商业项目层面,引入险资,让保险资本持有项目 的小部分股份,与世茂股份一起推动相关项目最终实现发行REITS。

“我们已经在接触相关的公司,具体信息尚不便透露,但双方的意愿和需求是契合的,技术层面也可行,目前最大的问题依然在政策层面的限制。”许薇薇说。

据了解,目前央行、地方政府等层面牵头的国内REITS试点,已酝酿较长时间,但至今未能最终成行。尤其是纯商业地产的REITS产品,则可能还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

世茂股份CFO陈汝侠曾告诉本报,公司30%的物业持有,70%的物业用于销售。“利用销售的现金回流,来支撑持有物业的开发。将销售的利润投入到持有商业的再开发中,稳健发展。”

但不断提高持有比例以快速做大商业资产规模,依然是世茂股份期待的。陈坦言,未来世茂股份还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调整租售比例,譬如,随着资金的丰厚,持有物业的比例可能调高到35%-40%等。

在 世茂管理层看来,REITS产品有望实现商业地产企业继续经营物业并获取物业增值收益,同时能够收回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在加大信托、与基金合作等其他融 资方式的尝试外,REITS是另外一个重点。”许薇薇透露,和保险资本的合作,目前考虑的方式主要是在世茂的商业项目层面,引入险资,让保险资本持有项目 的小部分股份,与世茂股份一起推动相关项目最终实现发行REITS。

“我们已经在接触相关的公司,具体信息尚不便透露,但双方的意愿和需求是契合的,技术层面也可行,目前最大的问题依然在政策层面的限制。”许薇薇说。

据了解,目前央行、地方政府等层面牵头的国内REITS试点,已酝酿较长时间,但至今未能最终成行。尤其是纯商业地产的REITS产品,则可能还需要相对更长的时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3

小食店聯手血拼旺角

2010-9-30  NM
人流如鯽的旺角登打士街,租金高昂,向來是街頭小食店的「木人巷」,搶客求存的生死戰天天上演。用「死過翻生」來形容今集兩位主角,最貼切不過。首先是風靡一時的愛爾蘭瘋薯,短短一年,由月賺二十萬急插至蝕錢,老闆余家榮急急節流劈價,才保住命仔。其次是在銅鑼灣開業不到一年,主打吉列小食的嵐山料理,原月賺三萬多元好過打工,卻遭裝修公司拖累而執笠。

終於,今年七月,嵐山進駐瘋薯,展開「同居」生活。兩個老闆陣前聯手,互相借力,誓要在這條「木人巷」殺出一條生路。

上週三下午五點,旺角登打士街人頭湧湧,不時出現人車爭路的驚險場面。位於街道中段,開業兩年的愛爾蘭瘋薯,店外聚集十數人,或排隊等下單,或等候領取食物。這時,收銀員高叫:「五百號,取蜜糖芥辣薯條同嵐山芝士。」你沒聽錯,細心留意店名已換上「嵐山料理@Ireland's Potato」,櫃面上的餐牌燈箱,亦加入炸蠔及炸軟殼蟹等食物,而側面領取食物的吧枱上,則寫着嵐山料理。

一鋪兩棲,在登打士街可謂絕無僅有。原在銅鑼灣開業、主打日式吉列小食的嵐山料理,今年七月進駐瘋薯鋪位。老闆阿嵐將每月營業額的二成,交予瘋薯老闆阿 Wing作為租金,展開「同居」生活。聯手出擊,過去兩個月已初見成效。瘋薯生意沒有被搶,更淨袋二、三萬元分紅,分擔高昂的租金,嵐山營業額更勝銅鑼灣舊店。新生得來不易,不如先由兩位老闆親述各自「死過翻生」的驚險歷程。

主角1瘋薯老闆余家榮

我叫阿Wing,三十五歲。○八年,我和朋友用六位數向台灣的愛爾蘭瘋薯買下港澳代理權,同年七月在銅鑼灣開鋪,豪擲三十萬做宣傳,結果一炮而紅,日賣六百至一千杯。趁熱打鐵,半年內連開兩分店,包括在登打士街插旗。香港人貪新鮮,瘋薯以蘸上芝士、肉醬等十多款醬汁的新吃法作招徠,一到旺角就成為新寵。一杯二百五十克的薯條賣逾三十元,仍日賣過千杯,每月盈利二十萬,所以即使鋪租要八萬二,都覺值得。

可惜,熱潮來得快去得快,去年夏天,生意額急降至高峰期的三成,不但沒錢賺更要每個月蝕三萬元。蜜月期那麼短,一時很難接受,無奈已簽下四年代理權,以及三年租約,八萬二的租金要硬食,惟有收拾心情諗計救亡。

節流劈價保命

最初只在服務質素下藥,制定極之詳盡的守則,培訓員工主動出擊,如見到有客人在店鋪外四圍望,或者忽然轉頭看,都要有不同的反應,更拍埋短片做示範。半年後,生意額仍無起色,至冬天小食旺季,都只是收支平衡。於是我出馬訪問客人,發現在這條街生存,服務再好也沒用,最實在還是價錢。

要減價先要節流。薯條及醬汁入貨商因代理合約所限,不能改。我便將用支票逐星期找數的薯條,改為日日以現金清數,說服供應商減價一成,而裝薯條的紙杯原由台灣入口,一個要五毫,現在內地訂造,一次過訂十萬個,成本減至三毫。最後是用鮮果及糖漿打成的飲品,改成用濃縮果醬沖製,每次入貨一百箱,可便宜兩成,令成本由每杯六元減至三元。

尚未度好減價幅度,隔籬的小食店hot.com今年四月開始賣薯條,每份十元,搶走不少生意,唯有「焗」上馬,即時劈價至十元。薯條分量減至一百七十克,飲品由十八元減至十五元,跟餐只要八元。幸好節流工夫收效,毛利只略跌一成至六成幾。

吃過一輪驚風散,盈利總算翻生,回升至高峰期的一半,即九萬元。我上了寶貴一課,更加明白要在登打士街生存,鬥平之外,亦要保持客人的新鮮感。今年五月,嵐山料理的阿楠主動找上門傾合作,不但可為瘋薯注入新意,更可分擔昂貴租金,應付一年後續租時的加租危機。在知會過台灣總公司後,合併大計立刻上馬。

主角2嵐山老闆方偉楠

我叫阿楠,二十九歲。年幾前,我和同是廚師出身的拍檔合作學做生意,投資二十萬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旁開設街頭小食店嵐山料理。

我們曾在日本餐廳打工,覺得香港人鍾意日本菜,而日式炸物在街頭又較少見,就以西式材料結合日式做法,如炸芝士、炸生蠔及炸鵝肝等,配以黑加侖子汁、威士忌醬、他他汁等,由食物到醬汁全部自家製作,希望藉新鮮感突圍。由於食材較貴,炸物售價平均要二十元以上,為留住客人,鋪頭每星期推出二至三款新產品,保持超過二十款食品。開業初期十分順利,每日賣出過百盒,扣除我和拍檔共萬五元人工,仍賺兩萬元,更有傳媒走來採訪。

正想大展拳腳之際,卻被裝修公司拖累。開業時,找間一條龍包裝修及拿牌的公司,我和拍檔沒創業經驗,不懂要簽合約,結果該公司不但遲了兩星期完工,還因工程未達標,只申請到半年的臨時食牌。今年四月,眼見食牌就快到期,多次催促下,裝修公司採「拖字訣」,最後更申請破產。惟有忍痛和業主協商,一年租約未完就要提前結業。

吸收教訓後,我更加自信,一心想到人流更旺的地區另起灶台。但來到旺角才發現,沒八、九萬租金都難插旗,風險太大,便開始考慮分租或寄賣。一眼便相中瘋薯,我賣炸物與他賣薯條,都是油炸食物,一起也不會突兀。馬上託朋友介紹,再拿着自己設計的餐牌,飲食網站「開飯喇」的食評及雜誌的報導去找阿Wing,他睇中我嘅食物夠多元化兼全部自家製作夠獨特,隨即開始討論鋪位布局細節,我亦讓步,嵐山的招牌擺在側門,但餐牌就可佔據正面燈箱,合併正式實行。

新店誕生:聯手出擊求存

瘋薯和嵐山花了兩個月來籌備合併,採用「同住但分家」的原則,從出單開始,就分開計算各自的營業額。阿Wing參考瘋薯其他分店在百佳寄賣的抽佣形式,每月收取嵐山營業額的兩成為鋪租。「嵐山嘅招牌喺巷仔內,間鋪始終俾人覺得係賣薯條的。」忙着接單分單的阿嵐,雖表示兩成抽佣公平,但語氣仍透出幾分「酸味」。瘋薯騰空了一個雪櫃予嵐山,阿楠只須添置兩個新炸爐,及聘請三名員工,已可開業,同時可借用瘋薯位於銅鑼灣總統戲院附近的貨倉來調製食材。

槍口對外共同進退

為配合瘋薯的減價戰,嵐山亦將食物減價逾兩成,如最好賣的炸芝士及炸生蠔,每份分別從二十二元和二十五元減到十八元和十九元。此外,兩店合作推出特價套餐,一份瘋薯搭配一客吉列手指魚或吉列豬扒,原價二十五元,套餐價二十元。「毛利跌咗一成至六成左右,同瘋薯一樣,但根據阿Wing嘅經驗,價錢太高冇辦法喺呢條街生存。」阿嵐表示。至於怕不怕引狼入室反被搶客,站在一旁的阿Wing一派淡定地道:「兩邊食物同價位都定位唔同,佢哋嘅餐都會搭幾條粗薯條,只要賣相同瘋薯有區別,影響亦不大。」

過去兩個月,合併一招初見成效。「呢區人流夠旺,比起以前喺銅鑼灣,營業額增加咗近四成,盈利亦多咗逾萬元。」阿嵐表示。至於瘋薯,營業額維持平穩,每月更淨袋嵐山兩成營業額,上月約兩萬六千元,盈利由九萬升至十一萬六千元。不過,阿Wing表示加租壓力龐大。「租約兩年死一年生,今個月滿兩年時,業主已加盡了之前協議的一成二上限,據聞下年續約要加到十一萬。」阿Wing說。最近,廚師出身的阿嵐提出推出吉列漢堡包,阿Wing就建議搭配瘋薯的不同醬汁,希望集合二人力量,繼續為店鋪注入新鮮感。「撐得幾耐得幾耐。」阿Wing說。

瘋薯(旺角店)

開業資料(08年9月)

租金* $328,000

裝修 $300,000

工具 $100,000

入貨 $100,000

雜費 $50,000

總投資△ $878,000

*3個月按金1個月上期

△不包代理費

營業資料(10年8月)

營業額 $380,000

嵐山分紅 $26,000

租金 $82,000

人工 $55,000

入貨 $133,000

雜費 $20,000

盈利 $116,000

嵐山料理

開業資料(10年7月)

裝修 $5,000

工具 $5,000

人工 $28,000

入貨 $25,000

雜費 $3,000

總投資 $66,000

營業資料(10年8月)

營業額 $130,000

人工 $28,000

入貨 $48,000

瘋薯抽佣 $26,000

盈利 $28,000

*包括阿嵐人工$10,000

二十元一份的套餐有一客薯條加吉列豬扒,跟餐加八元即有一杯飲品。

萬家燒餅王

現況:開業4年半

租金:$65,000

盈利:$30,000

經營情況:「原材料成本上漲得太快,一年前,一箱雞蛋一百元,現升到二百四十,盈利足足少咗一半。明年八月租約到期,若加租太多,會考慮撤離。」

反對合併:「我自己唔會考慮,食物類別咁相近,萬一對方生意好過我,咪引狼入室,抽佣多少亦難計算,太少冇着數,太多對方生存唔到。」

日船

現況:開業6年

租金:$81,000

盈利:蝕$25,000

經營情況:「呢條街小食選擇越來越多,生意被攤薄好多,幾乎是冬天搵來夏天蝕。租約兩年簽一次,次次都加一萬五,出年二月約滿再加的話就唔做了。」

合併可行:「有人分擔租金梗係好,不過我唔會考慮,反正都等執了,無謂拖累人。」

輕鬆飲

現況:開業3年

租金:$50,000

盈利:$50,000

經營情況:「原本在街頭嗰間總店,約滿時業主要從五萬加到十萬,唯有結業保留街尾呢間,好彩個業主信得過我嘅品牌,肯用五萬租金簽下三死三生嘅合約。我哋做台式飲品嘅,租金超過六萬都搵唔到。」

合併可行:「最大好處是減輕租金負擔,亦可增加食物選擇性,但同賣炸物可能會出現互相搶客,須考慮保持現有差價距離,宣傳及減價亦要同步。」

椰汁大王

現況:開業2年

租金:$85,000

盈利:$35,000

經營情況:「呢條街台式飲品多,競爭大,賣得越來越平,搶晒生意。租金從原來七萬升到八萬五,生意越來越難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54

炒家、大戶聯手 媒體敲邊鼓 上櫃就腰斬 股王盈正炒作黑幕

2010-10-18  TWM




這是一場繼益通之後,全新上演的太陽能搶錢戲碼,只是主角換成了太陽能轉換器廠盈正豫順。盈正豫順股價從六十元到五六五元,演活了太陽能暴漲暴跌的新一代傳奇,更讓炒手利用炒作三部曲,坑殺小散戶,賺飽荷包。

撰文.賴筱凡

有一家本身並沒有品牌,只做與太陽能相關的單一零組件,賺取代工及系統整合工程費用的公司,但是股價從五個月前在興櫃就開始大漲,到上櫃蜜月期第一周,就 創下五六五元天價,成為興櫃股王,漲幅高達八四二%!但是第六天起,這檔股票就開始下跌,十四個交易日總計下跌四六%,股價幾乎腰斬到三百元,市值蒸發超 過百億元,小散戶怨聲載道。

這到底是一家什麼公司?它出了什麼問題?

這家公司就是今年九月九日上櫃的新明星||盈正豫順,它做的產品是太陽能發電系統中的太陽能轉換器(PV Inverter),相對於興櫃時的風光,九月一上櫃,大漲一周後大跌,讓盈正豫順公司經營層承受巨大的壓力。

最近盈正豫順的財務部門,光是投資人的電話,就讓他們接到手軟,「有的投資人打來,甚至要求我們進場護盤。」盈正豫順代理發言人林志風無奈地說,因為盈正豫順只是一家股本四.五億元的公司,實在沒有多餘的資金可以用來護盤。

其實盈正豫順股價暴起暴落,背後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炒作,從主力股市作手,到投信法人及媒體的連手哄抬,才製造出這場完美的「坑殺秀」。

首部曲:「造神」

條件超完美 炒手興櫃布局早在盈正豫順還在興櫃市場時,就被特定炒手給相中,理由很簡單,盈正豫順當時僅四.○七億元的股本(上櫃後新股增資至四.五億元),籌碼少, 三七%股權集中在大股東漢唐集成手上,有了富爸爸背書,加上它拿到了上櫃的門票,於是,在這三大要素鋪陳下,揭開這場炒作的第一部曲。

炒手鎖定盈正豫順後,利用興櫃乏人問津、且價位無限制的優點,先將股價一路衝高,為未來繼續墊高股價的基礎。六月十七日櫃買中心通過盈正豫順上櫃申請案 後,盈正豫順股價己來到一三五元,在確定拿到掛牌的門票後,開始放手炒作,盈正豫順的股價有如脫韁野馬,開始一路向上衝,瞬間翻了數倍,掛牌前最高來到五 三六元,成為興櫃飆漲的新傳奇。

二部曲:「造勢」

化利空為利多 請君入甕對於炒手來說,暴漲傳奇是有一套公式可循的,除了尋找完美炒作標的外,還得要有說故事的本領,而說書人要講的故事不外乎兩套:一套是題材性,再來 就是市場獨占性。而盈正豫順這個搶錢劇本裡,三大要素齊備,只欠東風,而這個東風就是投資人對於太陽能轉換器的「夢」。

全世界太陽能需求最大的,莫過於歐洲市場,尤以德國為指標。金融海嘯後,太陽能模組價格一路下跌,為了縮減成本,歐洲客戶轉向亞洲尋購零組件,而宣稱擁有所有歐洲國家認證的盈正豫順,成功在此刻抓到時機。

但是,德國不斷削減能源補助金額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只是說書人抓到了題材,「市場開始傳出,在德國調降補助前,將會有一波搶裝潮。」工研院光電產業分析師 王孟傑說,德國減少能源補助一直都是趨勢,全球需求遞減,樂觀的人因此認為調降補助期限前,一定會有搶裝潮,選擇性忽略明年需求降低的事實,開始大肆鼓 吹。

德國太陽能裝置安裝量在六月衝上二一二六百萬瓦,盈正豫順七、八月營收接連創下歷史新高,來到四.七三億元及五.六九億元,「這讓市場很high,因為氣氛對了。」業內人士心知肚明,炒手已經成功將整個市場的氛圍製造出來了。

於是,在媒體追捧、散戶目光聚焦下,在鎂光燈下的盈正豫順,成為太陽能市場新星,是櫃買市場股王,投信更在掛牌一周內,大買十二億元,將盈正豫順股價推上五六五元新高峰。

三部曲:「造孽」

獲利了結 市值蒸發逾百億成功將一檔上櫃股票推上股王舞台,對於炒手來說,掛牌後的盈正豫順,市場越high,他們越容易出場,「以前,他們可能還會有耐心等個一、 兩個月,但這次手法實在太拙劣,他們連一個月都等不到,掛牌一周後,開始殺股票。」一位法人研究員指出。炒手在投信大舉敲進盈正豫順後,開始獲利了結,將 手中股票轉給投信,這就是為何盈正豫順掛牌後一周,投信持有盈正豫順股票高達二三八四張。

吸引投信認養、散戶接手後,炒手全身而退,激情過後,盈正豫順九月營收驟減一五%,完全與一個月前所編織「太陽能轉換器市況大好」的美夢不符,大家才赫然 驚醒,包括歐洲安全規格重新認證、客戶轉單、檢調搜查,所有利空消息全數出籠,盈正豫順股價瞬間從天堂跌下來,從盤中最高點五六五元,到十月六日最低點二 九一元,一個月內跌掉四八%,市值更急速蒸發一二二.八五億元。

對於太陽能後市,王孟傑說,歐洲市場需求持續減少,明年少有樂觀的理由,而更不要說,從來就不是台灣唯一一家太陽能轉換器廠的盈正豫順,在台達電、友達等 大廠增加產能後,價格及毛利均將陷入紅海的事實。熱潮過後,一切回歸基本面,盈正豫順無奈,卻也僅能回應,「我們只能用數字,讓市場重新檢視我們的投資價 值。」在盈正豫順努力證明自己有被投資的價值時,卻有許多小散戶正抱著套牢的股票哭泣,甚至已認賠殺出。這種從興櫃開始,有計畫地炒作特定股票的案例,盈 正豫順絕不是最後一個,投資人要睜大眼睛,不要陷入炒手的殺局。另外,明顯有一組特定人士一再從市場牟取暴利,主管機關應介入調查,不要讓投資人成為被坑 殺的肥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