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供港蔬菜內銷之謎

1 : GS(14)@2011-04-10 22:54:33

http://www.nbweekly.com/news/china/201104/14006.aspx
內地消費者對供港蔬菜的信任,源於一套從田間到餐桌的嚴厲監管體系,生產者一旦違規就會面臨來自監管方的懲罰,甚至被列入黑名單。

廣州某超市裡銷售的供港蔬菜吸引了眾多顧客
南都週刊記者_曾向榮 實習生_曾明瑞 廣州、香港報導
身份之謎
每隔一週,白領Catherine要去位於廣州中華廣場的taste超市“掃貨”。
在這家總部位於香港的高端食品超市,能買到供港蔬菜,異常關注餐桌安全的Catherine,於是成了這裡的常客。
taste超市設立了一塊專區,“供港蔬菜”的紅色標誌格外醒目,番茄、西蘭花、青椒、生菜等等,種類齊全。供港蔬菜品種大概有80個,供港蔬菜的銷量約佔taste蔬菜總銷量的一半。
與普通蔬菜相比,供港蔬菜的價格會高一些,比如一斤生菜4.98元,一斤四季豆12.8元,一斤椰菜也要花上2.98元,一個西蘭花要3.5元。相比之下,在廣州普通的農貿市場,生菜1.2元/斤,四季豆4元/斤,椰菜0.4元/斤,西蘭花2.4元/斤。(廣州江南果菜市場3月29日數據)
雖然價格不菲,但Catherine有自己的一套算法,她告訴記者,與那些標註了“有機”、“綠色”的蔬菜相比,供港蔬菜的價格還是便宜不少。以蒜芯為例,每斤有機蒜芯超過29元,而供港蔬菜的蒜芯,每斤價格還不到它的一半,在12元左右。
在Catherine看來,供港蔬菜是餐桌安全的代名詞,沒有受到污染,農藥殘留不超標,而且口感也有保證。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南都週刊記者請教了國家現代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日遠,他曾把多種品牌供港蔬菜,引薦到廣州的幾家超市。
據其介紹,從國家認證的角度看,蔬菜主要分三大類: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有機蔬菜。供港蔬菜是特指供給香港的蔬菜,在現有的認證體系中,並沒有這一稱呼。
“供港蔬菜其實是無公害蔬菜的一種,它只是在監管上比較嚴厲。我們的一些無公害蔬菜雖然貼了無公害的標籤,但如果監管不到位的話,實際上可能達不到無公害的標準。而供港蔬菜整套系統監管得比較好,保證了它是真正的無公害蔬菜。”陳日遠分析道。
至於價格低於綠色蔬菜的原因,taste超市所屬的百佳中國區總部公關部解釋說,由於百佳認證的農場在內地,香港售賣的供港蔬菜要經過運輸、出口等環節,因此內地的零售價要低於香港。從標誌看出,這些蔬菜的產地除了廣東,還有昆明、浙江和山東等地。
類似的供港蔬菜在內地市場還不多見,那些供港蔬菜企業在供港之餘,或者計劃在內地打造品牌的,才會在內地市場少量供應此類蔬菜。
在東莞石碣鎮沙腰村的一家蔬菜種植基地,記者見到了梁亞松,他是東莞全農蔬果種植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熟諳蔬菜市場。
梁亞松認為:“通過這麼多年供給香港,供港蔬菜已經成為一個標準。從種植、分揀到加工整個流程,這個標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首先是安全的,另外又有良好的口味,因此很容易得到消費者的好感。”
安全第一
像Catherine這樣的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安全性,具體就是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方面。
當前,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採用的農殘標準,是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釐定的最高殘餘限量。如果超出最高殘餘限量,則意味著在施用農藥方面有不足之處或食物已受污染。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建立,其轄下的農藥殘留法典委員會負責釐定農藥的最高殘餘限量,當前其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有3300多項,並且不時修訂和公佈有關限量。而中國內地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僅807項,相比之下,當下香港採用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嚴格得多。
百佳中國區總部公關部也表示,taste超市銷售的內銷供港蔬菜,在農殘方面符合香港標準。所售供港蔬菜來源於百佳認證農場,香港店舖和在廣州taste超市所售供港蔬菜沒有區別,質監專員會定期去農場進行監督管理、指導農場蔬菜種植,包括農藥的使用監管。
對此,香港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發言人向南都週刊記者證實,“所有從內地進口的蔬菜,均須來自供港註冊菜場及生產加工企業,並附有《供港澳蔬菜出貨清單》及在運輸或銷售包裝上有適當的標籤,以便溯源。”
這意味著所有的供港蔬菜都需要有“出生證”,必須出自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香港方面認可的供港蔬菜備案基地。
供港蔬菜基地備案制度建立之前,供港蔬菜出現的違規收購、瞞報、夾帶等報導常見諸報端。針對上述監管難題,從2007年10月開始,國家質檢總局對所有供港蔬菜種植基地實行檢驗檢疫備案制度,供港蔬菜的運輸包裝必須加施標誌,以便能夠追溯,一套從源頭就開始控制生產質量的監管模式初現雛形。
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供港蔬菜和內地販賣的蔬菜由不同的檢疫局負責檢疫,檢驗標準也不一樣,比如赴港蔬菜重金屬含量要求是0.01,內銷的蔬菜重金屬含量卻是0.02。
廣州一家供港蔬菜種植企業的管理人員表示,“土壤中有沒有重金屬等指標,在備案時就已經做過檢查,平時檢疫部門還會上門來抽檢有沒有使用違規的農藥。其實,我們自己也清楚,種出來的菜要銷往香港,所以就必須按照對方的要求做,這已成為我們的共識了。”
從土壤到水源,到整個生產環節的把關,農藥的使用,這些備案基地都有一套完整的監管系統。每個備案基地都有相對應的信息,包括名稱、地址,以及種植品種、面積等。這些備案基地種植出來的蔬菜才有資格出口到香港。
“如果你的種植基地登記的是西蘭花,那麼你只能出口西蘭花,換成別的蔬菜就違規了。”陳日遠解釋說。
在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轄下的食物安全中心負責監管所有食物的安全。從種植基地的生產活動至入口、批發和零售各個層面,食物安全中心都要負責控制、監測和預防食物危害,他們會定期到訪內地供港蔬菜種植基地,檢查其生產流程是否符合供港食物的檢驗衛生要求。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從批發及零售層面抽取蔬菜樣本送往政府化驗,進行農藥殘留測試,以及重金屬測試。
陸運的內地供港蔬菜,必須經文錦渡口岸進口,2009年數據顯示,每天這裡有1600噸蔬菜等待運往香港,約佔香港市場的90%。港方的衛生督察將檢查載運蔬菜貨車的封識,查核有關文件是否貨證相符及檢驗食物,並在有需要時抽取樣本進行農藥殘餘檢測。如果發現貨證不符或懷疑食物來源有問題,衛生督察會扣檢該批次的蔬菜,待檢測結果滿意才放行。同時,中心將通報內地相關部門進行跟進,並把有關生產加工企業和載運蔬菜貨車的號碼列入黑名單,以便下次進口時進行扣檢。
在嚴厲的監管高壓線前,違規的後果就是被除名,代價太大,生產者自然不敢鋌而走險。“這一監管體系的運轉,對於生產者來說是一種威懾,如果生產者違規,他們就會面臨來自監管方的懲罰,甚至被列入黑名單,停止其市場准入資格,這樣他的產品就不能出口供港。”陳日遠說,“從源頭進行控制,對流通環節和加工環節都監管起來,再加上不定期的抽檢和檢查,這樣讓生產者形成了自律意識,最終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口感問題
供港蔬菜的另一大吸引力在於良好的口感。即便是與一些“綠色”蔬菜相比,供港蔬菜也頗具競爭力。Catherine在一家超市購買過某品牌的綠色生菜,每斤要價7.5元,比供港生菜貴了兩元多。吃後發現,這種綠色生菜沒有供港生菜的那股甜味。Catherine感覺上當,但只能用腳投票,從此不敢再買這類“綠色蔬菜”了。
對此,梁亞松介紹,就無公害蔬菜而言,不一定味道好,無公害解決了蔬菜的污染問題,但沒法解決口感問題。口感取決於種植的區域。“比如在寧夏,晝夜溫差比較大,種出來的蔬菜就會比較甜,這往往需要一些天然的條件。”
從技術上看,施肥時氮、磷、鉀合理搭配,有機肥和無機肥結合得當,這有助於改善蔬菜的口感,但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氣候,晝夜溫差大,種出來的蔬菜品質自然就好得多。
於是,在晝夜溫差大、陽光充足的寧夏、雲南、海南等地,留下了更多供港蔬菜商的足跡。
出口轉內銷
種植企業把供港蔬菜銷售到內地市場,就跟出口企業的工業產品轉內銷一樣,政策層面並沒有限定,是企業的自主行為。
目前這種現象正在成為一股趨勢。不只是廣州,據媒體報導,深圳、佛山、武漢等地都能買到供港蔬菜,但對港輸送仍然是主流。
“我們公司外銷達到90%,佔絕對多數,這個比例目前是很難改變的,希望將來內地市場會越來越好。”梁亞松所在的東莞全農蔬果種植有限公司,兩年前開始做蔬菜內銷,並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內銷比例只佔到10%左右。
在注重發展工業的廣東東莞,沙腰村是一個特例,這裡成片的土地都是供港蔬菜基地,而來自全國的客戶都會來到梁亞松的示範基地,或者購買農產品,或者觀摩獲取經驗。
梁亞松估計,供港蔬菜商的內銷市場需要逐步擴大。隨著香港市場的逐漸飽和,企業要發展壯大,自然得依賴內地市場。
“做內銷市場,關鍵是渠道。”渠道主要有農貿市場、超市、自營專賣店,兩年下來,梁亞松發現,做得最好的是超市,其次是自營的專賣店,“賣菜的渠道難建就在於,蔬菜這個東西稍微特別一點,似乎不能跟普通蔬菜在同一個渠道出現,因為傳統的思維、消費習慣和消費意識很難去改變。”
“商家利用了消費者認為‘供港的東西都是好的’這樣的心理來進行銷售,而消費者也認為這樣的蔬菜是比內地的安全,那麼它的品牌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陳日遠分析說。
於是,在食品安全備受關注的今天,供港蔬菜應運而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883

下周供港 蟹農稱產地都不夠賣「陽澄湖大閘蟹不出陽澄湖」

1 : GS(14)@2015-09-22 02:23:06

■老王是蓮花島第一代蟹農,他表示今年的水質污染令蟹較小。《蘋果》記者



【《蘋果》記者蘇州、上海直擊】又到大閘蟹季,港人最為熟悉的陽澄湖、太湖大閘蟹將在下周陸續供港。《蘋果》記者日前偷步走訪號稱大閘蟹之鄉的蘇州陽澄湖中的蓮花島,卻得到「陽澄湖大閘蟹不出陽澄湖」的驚人答案。多位當地養殖戶質疑市政府做爛金漆招牌:「陽澄湖哪有那麽多蟹!都是從外地拿的『進口貨』。」據悉,今年由於水污染,陽澄湖大閘蟹二、三両的多,四両以上較少。


蘇州陽澄湖中的蓮花島村共有約兩百家螃蟹養殖戶,也有近兩百個農家樂餐廳,自產自銷。每逢蟹季這裏逼爆,多是由江浙、上海自駕而來的蟹客,當地居民許女士說:「蟹季時村口堵車都可堵上一個小時。大閘蟹本地都不夠賣!」問道今年螃蟹產量如何,蓮花村養蟹人老王搖頭說今年螃蟹二、三両的多,四両以上少:「主要水質不行,3月上游有一口污水下來,湖裏水草長不出了。我們沒辦法,靠天吃飯呀!」脫殼次數螃蟹體積成正比,由於水差,往年脫殼七次的湖蟹今年僅脫殼五次。陽澄湖蟹價對蟹農來說卻已是谷底。1996年耕地被政府全面徵收後被迫養蟹謀生,2000年時三両螃蟹一斤賣120塊錢(人民幣.下同),十幾年過去,現在四両重的僅賣這個價,成本卻已翻倍。蟹農寧願努力在當地自銷,也不願將蟹賤價賣出外地。蓮花島附近有個陽澄湖大閘蟹交易市場,蟹農說都是冒充的,有把外地蟹泡一泡湖水就號稱陽澄湖大閘蟹的「洗澡蟹」;也有外地人在當地租間屋,要的僅是陽澄湖順豐快遞發貨地址,以欺騙消費者。


■有大閘蟹之鄉稱號的陽澄湖蓮花島,居民家家養蟹。《蘋果》記者

水受污染 商戶稱蟹來自南京

蘇州市政府前年以整頓為名對「陽澄湖牌」進行商標註冊,統一由國企銷售,還為蟹螯戴上「原產地標識」防偽戒指等標誌,香港也有指定經銷商。有不止一戶蓮花島蟹農卻告訴《蘋果》記者:「陽澄湖牌現在市政府在經營,但那個不是陽澄湖的蟹。我們的餐廳在賣自己的東西,政府他做那麼大規模,貨源哪裏來?他根本不收本地蟹農的。」現在從南京高淳到蘇北興化,包括安徽省南部都在養大閘蟹,成本比蘇州水鄉低好多,面臨日益激烈價格競爭,有陽澄湖蟹農痛心政府做爛金漆招牌:「不考慮品牌若干年後還存在甚麼價值。一開始願出多點價錢買好蟹的人一次次上當,也會說,反正都是假的乾脆買便宜的吧!」


■未開湖,上海銅川水產市場已偷步開賣大閘蟹。《蘋果》記者

9月上旬已有大閘蟹偷步開賣

明日是官方定的開捕節,蟹長到最大則要等10月過後,陽澄湖大閘蟹奇貨可居,在此之前蟹農根本不捨得賣。上海的銅川水產市場有不少檔口打着陽澄湖招牌賣大閘蟹,9月上旬已有大閘蟹偷步開賣,商戶坦言這些蟹來自南京高淳固城湖,3両重母蟹要價75元一隻,3両公蟹則是35元。「開捕節前沒成熟,但還是可以下地籠抓蟹,因還沒上市可賣貴一點。」高淳蟹商趙先生告訴《蘋果》。南京高淳有全國最大大閘蟹批發市場,不斷給蘇州陽澄湖供應大閘蟹是公開的秘密,趙說:「基本陽澄湖已沒蟹了,都是這邊進貨打着陽澄湖牌子去賣,因陽澄湖出名啊!每年蟹季都會有很多蘇州、上海牌照的車來拉蟹。」高淳水產局表示,今年當地固城湖大閘蟹產量預計1.6萬噸,還會大批量爬上本港餐桌,有當地養蟹大戶日前聲稱已收香港商家預訂200噸固城湖螃蟹。趙預計,今年整體蟹價回落:「公款消費少了。另外網上賣的多了。」互聯網已成內地大閘蟹主要銷售管道,趙的網店四年來生意額每年翻兩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19/193014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380

品質直逼美日供港台灣米增逾兩成

1 : GS(14)@2016-05-21 18:29:35

香港人係「飯桶」?!非也!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全港進口314,800公噸大米(其中11,175公噸轉口澳門),人均消費43公斤,出現4.4%負增長。雖然如此,台灣進口香港的大米(圖)去年達1,412公噸,增長20.3%。香港台北貿易中心主任孫至誠昨表示,台灣育種栽培技術良好,品質媲美日本稻米,價格相對便宜,加上掀起台灣熱潮,讓其近年在香港逐漸打開市場。當前,台灣藍綠兩大黨均主張盡快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因此農業將首當其衝。近年積極在港推廣台灣農產品的香港台北貿易中心主任孫至誠表示,由於港人的飲食習慣出現變化,因此除了在港推銷台灣產的優質稻米外,今年亦將重點推介米製品──米鳳梨酥、糙米米果等等。去年,台灣是繼美國、日本後,第三大出口米製品至香港的地區,約值218萬美元(約1,693萬港元),較2014年增長約7.7%。此外,一向在港有優勢的茶葉,也是推廣重點。去年台灣茶出口香港1,230公噸,總值525萬美元(約4,078萬港元)。而由台行政院農委會主辦的台灣米製品及茶葉展銷會開鑼,昨起一連13日,在永安百貨展出近30款台灣製造的米製品及茶葉。■記者鄭悅童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20/196197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8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