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有你高潮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689971
在3G商用近五年之後,內地三大電訊運營商終於在12月4日獲發4G牌照,從而拿到了啟動4G商用的資格。《網易科技》報導,4日下午,工信部給中國移動(941)發放了TD-LTE牌照,而中國聯通(762)、中國電信(728)均獲發TD-LTEFDD LTE牌照。讀者或會問,是否要炒4G概念,我在發牌當晚的回覆:「我本人就提不起——興趣,建議讀者入市前多觀察市場的高潮持久力?!」今天回看,大家也知結果了!

我們今天先以一篇轉載文章,了解一下中國4G市場的發展方向與戰略格局,本文末段會談談我們的個人看法。

『上周,內地終於頒發4G牌照,大家也預期中移動(941)和蘋果將於本月宣布合作,備受外界矚目。中國為何這麼晚才頒發4G牌照?為什麼只頒發TD制式的牌照?這對內地電訊業競爭格局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就此,我們(香港電台E線金融網主持劉羽葳)訪問了飛象網CEO項立剛和易方投資總監王華。項立剛曾是工信部主管的《通信世界》雜誌社社長及總編,是內地著名的通訊業評論人。王華曾在多家半導體晶片公司任職,及後轉戰法國巴黎證券擔任聯席董事,目前專注科技股投資。

世界手機的大眾化,起始於俗稱2G的第二代移動通訊技術,以歐式的GSM和美式的CDMA為代表。十多年前,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電訊商在繳付了高昂的牌照費後推出了3G,以歐式的WCDMA和美式的CDMA2000為代表。三年前,世界進入4G時代,主要使用WCDMA的升級版FDD-LTE

由於美國的電訊政策缺乏連續性,其3GCDMA2000和準4GWiMAX都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從而逐步退出市場。在4G時代由歐式一家獨大的時候,中國推出自己開發的TD-LTE,挑戰FDD-LTE,成為4G的另一個選擇。

2G時代的通訊技術完全由歐美掌握,中國繳了大量的專利費。因此,作為人口眾多的製造業大國,中國早就認定通訊技術是應該大力扶持發展的關鍵技術。2006年,中國信息產業部決定,以西門子和大唐電訊共同開發的TD-SCDMA作為中國的3G標準,利用中國市場總量的強大優勢,以逐步建立中國在電訊業的知識產權。

出於產業戰略的需要,中國等到TD-SCDMA技術成熟到可以商業應用,遲至五年前北京奧運會才推出3G牌照。也是因為產業戰略的考慮,把TD-SCDMA批給電訊業的龍頭老大中移動,給予中國的本土技術以最用力的商業支持。同時,把WCDMACDMA2000批給相對較弱中國聯通和中國電訊,讓他們用相對領先的技術和中國移動競爭壯大,打破中國移動的壟斷。

現在中國手機用戶已突破12億,其中三分之一是3G,固網用戶則下降到2.7億。中國3G的產業戰略已達到初步效果,中國移動營業額從2008年的4.1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2年的5.6億元,中國聯通從1.6億元到2.5億元,中國電訊從1.8億元到2.8億元,後兩者的增長超過了中國移動。此外TD制式已愈見成熟,其4G升級版TD-LTE成為FDD-LTE的有力挑戰者。項立剛說,雖然現在TD-LTE只覆蓋幾百萬人,但已經有十幾個國家開始部署了TD-LTE,如日本軟銀,美國最大的電訊商Verizon,還有中東一些國家。運營商的數量增加,還有如愛立信和諾基亞等設備製造商,都在努力做混合制網絡同時支持FDD-LTETD-LTE,使TD-LTE已經不再是孤立的技術標準。

FDDTD的比較

項立剛解釋說,FDD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頻分雙工)技術同時使用兩條不同頻率,就像修了兩條不同方向的車道,接收和發送兩方的聲音。TDTime Division,時分雙工)技術則只用一條頻率,相當於只修一個車道,一會向南走,一會向北走。因為電子傳送速度較快,用戶感知不到時間的差異。理論上,FDD技術因為使用兩條頻率,上傳和下載互不干擾,傳輸效果會較好。TD技術要採取交通管制,容易受干擾,但只要用FDD一半的頻率寬度,資源利用的效率高。2G時代手機的主要用途是通話,因此上傳量和下載量差不多,FDD抗干擾性強的優勢比較突出。而使用4G的主要目的是互聯網,下載量遠遠大過上傳量,此時TD技術在網絡傳輸方面的優勢就很明顯,因此TD4G時代屬於領先技術,得到青睞是很自然的。

中國當時選擇開發TD技術,順應了手機互聯網運用的潮流,是很有遠見的。當然由於歷史原因,TD技術不如FDD技術成熟穩定。但隨着其技術優勢不斷被認可,採用的電訊商愈來愈多,TD技術可以很快趕上FDD技術,有可能在5G時代與FDD技術平分秋色。

4G時代的中國電訊戰略

但既然TD技術已存在,為何工信部直到上周才發牌?項立剛認為,早前中國遲遲不發4G牌照並非技術問題,而是出於國內市場發展的考慮,希望給中國聯通和中國電訊更多趕上中國移動的時間。中國電訊市場中,移動一家獨大,在4G技術方面所做的準備也很多。如果國家很早發出4G牌照,中國移動就會得到先機,擠壓聯通和電信的發展空間。

此外,王華亦認為,WTO也不允許中國這樣做。他說,國家是站在更高的戰略角度看待4G牌照,政府不僅希望在中國夥伴國家如非洲等地發展TD-LTE,也希望在日本和美國這些先進國家推廣TD-LTE。中國本身的市場容量巨大,一旦在國內發放TD-LTE的牌照,來自中國市場的龐大採購量會令整條產業鏈上各方面的成本降低,為市場帶來深遠影響。

這次只發TD牌照,且同時發給三家,是因為聯通和電信已經成長起來,也應該承擔推動TD發展的責任。中國政府的目的是集三家之力,進一步推動TD的發展。項和王都認為中國也會發FDD牌照。雖然由於中國市場巨大,中移動就有7億用戶,可以只發TD牌照。但政治上而言,這會令外國主要以FDD為標準的網絡設備、手機和芯片製造商損失或以百億美元計的生意,引起貿易上的摩擦。

此外FDD技術相對成熟,漫遊也較為方便,也是聯通3G使用的WCDMA標準的自然提升,運營商比較願意使用。所以FDD牌照一定會發,只是發牌時間是一種政治博弈。過早發FDD牌照,聯通和電信就不會有積極性建設TD網絡。項立剛預計,雖然這次4G發牌對中國移動支持最大,未來會有其他政策抑制中國移動,如電信補貼、利潤要求、用戶量的要求甚至反壟斷等。

中移動是最大受益者

項立剛認為,4G牌照發出後,中移動優勢逐漸明顯。因為中移動從3G時就開始部署TD格式的電訊網絡基建,已建成2萬個基站,並啟動了超過100個城市、20萬個基站的採購和招標工作。而聯通和電信由於牌照的不確定性,基建投資比較遲疑。此外,由於TD-SCDMA的技術不如WCDMA成熟,中移動的3G網絡比較差,大量用戶使用2G,令中移動的2G網絡不堪重負,甚至也降低了中移動2G通話的語音質量。

這次的4G牌照對於中移動而言可謂「雪中送炭」,中移動急需將其用戶遷移到4G。為了維持網絡穩定性,目前中移動的解決方案是通話仍然使用2G網絡,而上網則使用4G。項立剛個人預計到明年年底,中移動會實現4G網絡承載通話。

4G牌照頒發同時,蘋果與中移動的合作也備受投資者矚目。項立剛預計,本月18日中移動將正式推出蘋果手機。3G時期,由於蘋果手機不支持TD-SCDMA,移動用戶購買蘋果手機無法得到像聯通用戶那樣的話費補貼,也只能使用移動的2G網絡。他說,目前iPhone硬件只要做微小改動便可支持雙制式,與移動合作已經沒有技術障礙。中移動也會採用補貼購機的方式,這會吸引更多用戶使用蘋果手機。

眾所周知,蘋果對運營商的要求非常苛刻。運營商補貼購機中,蘋果拿走了很大部分利潤,因此很多投資者也特別關注中移動和蘋果的合作條款。不過,王華就認為,蘋果CEO庫克非常重視中國市場,不似喬布斯行事強硬。為了保住蘋果地位,庫克對世界最大的通訊商中移動要求,可能不會如對其他運營商一樣的條件苛刻。

中國4G市場展望

項立剛預計,整個4G網絡建設市場規模是每年3000億元人民幣,其中中移動投入大概是2500億元,而聯通和電信加起來會是500600億元。因為聯通3G使用的WCDMA網絡已經可以達到42M,和4G相差不大,所以聯通不會急於大規模建設4G。王華也表示,聯通的WCDMA制式升級相對比較簡單,目前的重點是進一步補充完善其3G網絡,只在重點地區建設4G網絡。而中電信3G使用的是美國的CDMA2000,現在都已被逐步淘汰,因此中電信不能升級現有的3G網絡到4G,處境最為尷尬,只能重新建設4G網絡。他認為中電信可能會因為FDD制式比較成熟,而更傾向建設FDD制式網絡。

項立剛認為,4G會提振中國手機銷量再多增長15%,手機市場也會由此重新洗牌。如中興、華為與酷派這些內地品牌,已經在海外大量銷售4G手機,積累了較多技術及經驗。而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手機廠商未有4G經驗,容易處於不利地位。

項立剛說,4G牌照會使收費下降,但由於運營商與市場會有博弈過程,下降速度不會很快。2G時期,一個基站只能容納2M的流量,難以承受過多的使用人數。運營商不得不用高價限制使用,否則網絡會崩潰。3G時期,一個基站平均可以承受60M流量,而4G時平均一個基站可以承受600M流量,因此資費有降價的空間。但他認為,未來中移動的盈利基本處於穩定狀態,難以有高速增長。

至於4G之後的5G技術,全球也在紛紛研製。早前華為宣布投入6億美元進行研發,不過項立剛認為5G真正實行至少要在六至七年以後。』刊於129

我們認為,相對其他概念,4G概念已經是熟到爛的蘋果,這個早在過去兩年被市場炒了N轉的概念,到底還有多少未被發掘空間讓遲來的投資者獲利?事實上,中國移動此前已率先在廣州、杭州、北京等多個城市,推出了4G試商用服務,或反映基本網絡覆蓋的完成度並不低;再看看網絡設備股對4G發牌的反應,確確實實是反高潮。

然而,考慮到中國進入商用4G年代,將可為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帶來實質盈利增長;例如,中國移動副總裁李正茂近日就表示,1000元人民幣以下的4G終端,有望成為2014年下半年的主流機型,而終端製造或代工股的反應,又確實是相對地好。因此,我們會在市場對4G概念進一步冷淡後,嘗試按個別相關企業的盈利增長力,進行中線投資。但這最需要的是耐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523

【觀點】你有什麽資格指責打車和叫車APP燒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1/57829.html

打車APP給外界的印象是從未停止燒錢步伐,靠賺投資人的錢生存的商業模式也一直被業內詬病。但i黑馬今天分享另一種聲音:對一個試圖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行業來說,早期教育用戶的成本是必須消耗的,只有通過這種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方式,才能最終慢慢培養出自己的用戶。你能想象麽:你肚子餓了,但必須站在路邊試著吸引飯館小老板的註意力,才能有口飯吃?你能想象麽:當飯館小老板經過你身邊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不喜歡你的長相或不想提供你要點的菜品,而故意擦身而過?這 兩個想象中的場景,擺在餐飲業是如此的滑稽可笑,但擺在出租車行業,卻讓人們覺得司空見慣。”Screw. That. That is not how the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work” (靠,這,這不是服務業該幹的事啊)。Uber公司的“數據傳教士”(Data Evangelist) Bradley Voytek這麽說。為什麽Uber會改變人們租車的方式?是因為Uber擁有能夠實時判斷打車需求所在地理範圍的指揮中心?是因為Uber能在雨天及惡劣天氣狀況下仍能確保服務的確定性和可靠性?還是因為Uber能夠靈活調用地圖數據並提供可視化體驗?以上說的都沒錯,但與技術無關的答案卻總是很容易被人遺忘。Uber的CEO Travis Kalanick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采訪時稱,不同於矽谷大多數科技創業公司“工程師至上”的企業文化,Uber的運營團隊和工程師團隊是“平起平坐”、一樣重要的。盡管在“極客”和大多數人眼里,產品運營的作用遠遠不如技術性感。Uber 已在中國上海、深圳和廣州三座城市開啟了試運營,因為尚未正式發布服務,Uber官方拒絕透露更詳細的戰略和接下來的舉動。但業內人們談論的興趣點顯然是 在“Uber在中國真能燒錢”這個點上――它們最近在上海的整體費率下調了近30%,每推薦一位好友加入Uber,雙方還將都獲得100元的獎勵積分。事實上,Uber不僅在中國這麽燒錢,在美國也是這麽燒錢――在舊金山和紐約,因為使用過一次Uber而被經常贈送Uber獎勵積分的事也司空見慣――而燒錢就是Uber最看重的、與技術平起平坐的運營的一部分。國內被批評“燒錢”的打車類app就更多了――著名的“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都是靶子。其中“上車貼補話費”、“搶單獎勵10元”等做法都被認為是燒錢的無底洞――似乎每個人都替這些打車app和叫車工具憂心忡忡,燒了快上億了,收入幾乎為零,怎麽搞?但如果你不燒錢呢?你是指望一個從來不上科技網站的用戶有一天自己醒悟:原來提前叫車比站在街邊打車更靠譜?你還是希望司機自己明白過來:車上裝一個平板電腦兩個智能手機同時開著兩個不同的app能接到更多的單――而且你還得自己舍得花錢去買那些他們過去嫌貴覺得沒用的手機和Pad?這些都是一點都不性感的、被人們詬病為“燒錢”和“沒前途”的運營。我們身邊的科技媒體 、評論家甚至一部分創業和投資者,關註的問題早已不是打車和叫車類的應用將會如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如何縮短用戶、司機與app之間的溝通流程與成本、 如何計算市場投入帶來的用戶增長與司機接單率、技術架構和後臺如何能更適應運營的需要、地面推廣和線下推廣如何更有效率和更精準等問題。他們關心的,僅僅 是哪家融了多少錢,哪家又在哪個市場砸了多少錢。我也不知道掉進錢眼兒里的究竟是打車和叫車類app的創業者,還是那些看客?好在你們不關心,但那些創業者們仍然關心。沒有這些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就會有更多人站在街上守株待兔地等出租車,就會有更多司機想拉的活拉不著,不想拉的活在眼前晃。等到這些“地推”和“燒錢”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和司機,有賺錢的日子在後頭。中國某打車應用公司最近稱:它們目前70%的用戶是在WiFi環境下叫車――這意味著路邊打車,甚至直到在路邊才想起來用打車app這種用戶習慣正在改變。 你也許會像我一樣感受到,不那麽“性感”的產品運營也真真切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無論它是Uber,還是易到用車或嘀嘀打車,都是你們最看不起的“燒 錢” 燒出來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童濱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48

你有兩隻母牛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40610/18751537
老友JR平時收到歐美傳來不同嘅幽默電郵,得閒就轉送俾我地分享,最近期呢個(創意),令人笑中有淚,不妨做一次文抄公:
社會主義:你有兩隻牛(cows),你送一隻俾鄰居。
共產主義:你有兩隻牛,國家攞走晒,回贈牛奶。
法西斯主義:你有兩隻牛,國家攞走晒,向你賣牛奶。
納粹主義:你有兩隻牛,國家攞走晒,跟住向你開槍。
官僚主義:你有兩隻牛,國家攞走一隻,槍殺一隻,搵一隻牛榨奶,然後倒掉牛奶。
傳統資本主義:你有兩隻牛,賣一隻,換回一隻公牛,公牛與母牛配種,生完仔女又賣之哉,收入不斷擴大,之後可以退休。
蘇格蘭皇家銀行資本主義:你有兩隻牛,向上市公司賣出三隻牛,跟住利用L/C(信用狀),債權/股權掉期(debt/ equity swap),卡曼島避稅方法進行一連串冇人明白嘅衍生工具交易,最後公司年報話公司有八隻牛,向外集資買一條公牛。
美國公司:你有兩隻牛,賣走一隻,強迫餘下一隻榨奶似四隻牛咁嘅生產力。最後搵麥肯錫研究隻奶牛嘅死因,提交顧問報告。
法國公司:你有兩隻牛,唔駛做,實行罷工,設公路路障,引起騷動,要政府送你第三隻牛。
日本公司:你有兩隻牛,重組牛隻基因配種,生出一隻細十倍,榨奶能力高二十倍嘅新種牛,跟住畫漫畫創造吉祥物卡通形象,行銷全球。
意大利公司:你有兩隻牛,唔知啲牛去咗邊,決定去嘆茶。
瑞士公司:你有五千隻牛,牛主唔係你。你向牛主收倉租。
中國公司:你有兩隻牛,由300名工人榨牛奶,向外宣稱工人充份就業,生產力高,以及拘捕報導你只得兩條牛嘅記者。
英國公司:你有兩隻牛,兩隻都係瘋牛。
澳洲公司:你有兩隻牛,牛奶生意好好,索性閂門去飲啤酒慶祝。
印度公司:你有兩隻牛,你日日向佢地跪拜。
左丁山一路睇電郵一路笑,突然想起,假如香港公司有兩隻牛,應該會發生乜嘢事呢?歡迎讀者提供「創意」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86

【創業問答精選】如何管理公司的九零後員工,你有什麼好的經驗分享?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108-1-1.html
都靈斑馬:用「90後思維」管理「90後」

製造90後的氣場


「90後多是獨生子女,對歸屬感的要求更強,更加感性。」這是華藝傳媒的王禹衡對自己公司90後的判斷,「如果領導專業性強又善於溝通,他們就比較容易認可公司、認可領導,就會全情投入做這份工作,同時,服從性和創造力都會非常好,反之,就會比較情緒化,容易離職。」這對管理層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很多管理者說策劃案要親自寫,哪裡有時間去瞭解90後的員工在想什麼。這其實是陷入一種誤區,公司高薪聘請管理者,是要他去教會和帶領新人的。管理者必須得有這個耐心。管理者必須儘量學會怎麼帶領團隊,而不能僅僅強調業務上的專業能力。

有區別的彈性工作制

華藝公司的員工中,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為數不少。對於做項目的人員,政策就是:只要業績好、工作表現好,日常管理上就可以很彈性化。如果某個員工特別習慣晚上工作,如果前一晚通宵加班,那麼第二天就可以直接倒休,如果加班到凌晨2點,第二天可以上午10點或者11點再來上班。對於這些員工,考勤不實行「一刀切」。

雖然這個政策很受這類員工的歡迎,但是確有做行政等其他崗位的員工感覺心裡不平衡。「如何平衡公司內其他崗位的情緒,」是個大問題。行政崗位需要按時上下班,工作時間比較固定,「這些情況在入職的時候就要和新人說清楚。此外,我們在休假的時候還給予他們一些便利,比如可以將年假、倒休、週末湊在一起休一個長假,」管理者認為,考慮到公司的業務性質,項目人員是不可能連休10天假期的,但是行政人員就可以享受這個優惠。

優厚待遇培養骨幹

年輕人都想看看其他公司怎樣,想多嘗試,跳槽是正常的。

贊成給員工較高的薪酬和福利。公司的員工除了底薪,還應該安排一些工作表現較好的做講師,這樣他還可以得到講課費用這個收入,這個費用是比較高的。此外,還要爭取合作單位給這位頒發證書,分享到網站上,打造一個推員工的平台,以此來儘量留人。」

現在,公司裡有不少實習生和初級崗位都是90後員工。為了能夠在90後中培養出業務骨幹,公司指定了一個「未來之星」計劃,即每年選出10個公司業務核心骨幹,著重培養他們的業務和管理能力。

有意向的員工自己先報名,然後主管推薦,然後進行專業能力、公司文化認同和管理知識的答辯,我們判定他有培養的潛質後,將和他簽署正式的法律文件,即一份長期的勞動合同,薪酬待遇一下子提高40%~60%,每年培訓的費用有數額規定。

公司需要有容忍度

這些年輕的員工有時候比較任性,因此公司必須有一定的容忍度,用他們的想法去考慮問題。

我曾遇到一位年輕、工作出色的畢業生。當時他在公司做意大利菲亞特一款車的推廣活動,客戶對他很滿意。但是工作半年後,他突然提出辭職,原因是想去西藏旅遊。」在經過交流之後,我同意了他的離職!後來我想,我25歲的時候確實沒有這個勇氣做這樣一件事,但是他們敢。」

小創:雕爺說讓90後用打麻將的狀態去工作!

關於管理90後的問題,雕爺舉過例子:其實,用打麻將的狀態,去做工作,就成功了!你想想看,打麻將的時候,你坐在我對面,我不小心把麻將掉地上了,掉你腳底下了。你會抱怨說是我的錯,還是直接把牌撿起來?OK,全都是立即默默撿起來對吧?為什麼這時,不指摘別人犯錯呢?因為,你如果想玩牌,想贏錢,就別那麼多廢話,直接能快點打牌,才是最重要的!

打麻將的人,要湊一個「小團隊」才能幹活,如果大家約好了八點打牌,可是七點的時候,三個人就到齊了,三缺一啊,肯定給那個沒到的打電話。想想,那傢伙是埋怨對方三人,「不說好了八點麼?你們早到了是你們錯啊,催我幹嘛?」還是趕緊說抱歉抱歉,我盡快趕到!狠不能平時不捨得打車,這時也為了對方三人,打車前來了!
請問,這時的心態,用自己的行動,來安慰隊友的心情,用來工作,那得多健康啊!

往往打麻將的人,會提前說好幾點散夥。但經常的狀況是,說好12點散,可11點半時,輸錢那傢伙就提議了,哥幾個,我今天背,能不能加會兒班,多打幾圈?通常是不是大家都同意呢?這時的加班,怎麼沒人抱怨?都默認響應?

打麻將的人,從來不會抱怨環境,天再熱,光著膀子也打,也不覺得有多難受。沒桌子,搬個箱子也打!年紀再老,身體再差,只要一開始摸牌,立即精神抖擻,精力無窮!投入其中後,所有外在糟糕環境,也如浮云一般,不在話下,渾然忘我了。

打麻將的人,還都自覺自發,苦練技藝!九條和六條,七萬和九萬,純用手摸,差別那真是微小啊!可是你看,打麻將的人,都沒事就練,結果各個手指上彷彿長眼睛。這沒人逼著,自覺苦練的勁頭兒,到底哪兒來的呢?

打麻將的人,還一巨大優點:輸錢了,絕不怪罪別人。技不如人,都是罵自己笨,或者點背運氣差。從沒說,「你們肯定作弊了!都怪你們,老子才輸的錢!」這他媽得多健康的心態啊!如果工作中,人人都是這種不抱怨別人,反而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態度,哪個企業不得噌噌的增長啊!

好吧,我能記得的也就這麼多了,其實一共就一頁紙,我算複述得七七八八了。該書作者黃鐵鷹一再囑咐,原創屬於海底撈那個基層員工……糟,我還就是忘了那小夥子叫啥名字了!你們自己去買本書查吧。

基本上,每個人讀完這些「打麻將論」,估計都會拍案叫絕。我要說的,和我們漂網一直在做的其實一樣。我們的管理,其實就是我稱之為「支桌子」的事。

每個人天性中,都是喜歡玩,而不喜歡工作。只不過,七零版人,小時候窮,心重!所以肯壓抑自己,去努力工作,默默奮鬥。而現在九零後小孩,成長的時候,就相對富裕了,也更會為了自由,而放棄很多物質追求。所以,如果公司能夠把工作,設置得天天玩一樣,則很多管理問題,迎刃而解。

所以,光把管理類比成打麻將沒用,還得真的去做才行。所以我說是「支桌子」。在公司內把桌子支起來,讓麻將飛一會。

麻將的特點,一是公平,相對而言,大家都遵守規矩,一晚上下來,再背運的人,也有和幾把牌的機會。所以人人愛玩,菜鳥也喜歡跟著玩。所以在漂網,有些獎勵,比如某日上個硬廣,當天能上40萬,則公司人人都贏,贏得春裝一件。每次周業績新高,也必然全公司人人有獎勵,已經形成不成文規矩。C店從一皇冠就開始吃,一直吃到五皇冠飯了……

第二個特點,是麻將多多少少有運氣成分,使得遊戲充滿懸念。比如漂網有時候的獎勵是扔飛鏢,扎多少數得多少錢。有時候抽紅包,也許一百,也許一千……有時候競猜第二天營業額,最準確那個獨得千元(其實90%得獎成分得靠蒙!)例如最近的新遊戲是,如果第二天有首頁硬廣,誰先刷出來,第一個截圖到Q群裡,就獨得999元,結果現在每個人都變夜貓子,拼人品,看誰先刷出來,並截圖……就連最新清明小長假的「美食比賽」,也運氣成分居多:每個人假期,都買來奇怪零食,然後放一起,比拚誰的美食更有創意,然後贏得大獎……媽的,誰買的醬鴨翅?老子今天拉稀一天了!

麻將第三特點,是最終而言,誰更勤奮更用功更聰明,把時間拉長,就能贏得更多。比如漂網新近弄了個分庫,在大山子,就叫「山庫」。時間國際大廈這庫,就叫「國庫」。兩個庫,就開始玩遊戲了,每日最快獎,每週最多獎,零差錯大獎……總之,山庫PK國庫,玩著玩著,哪個庫更勤奮,也就體現出來了……當然,最終顧客滿意度,也就上來鳥~~~再比如如果五月份純漂網的網絡銷售能過一千萬,最勤奮最核心的一票人馬,就馬爾代夫度假了……這,比拚的說到底,是辛勤汗水。
宏觀而言,麻將管理法,一個核心要素是:快速輸贏,快速開局。彷彿打麻將一晚上,其實是很多很多局的。如果玩一整晚,就只和一把牌,只有一個人勝出,我猜麻將絕對沒現在這麼興盛。

如果九零後小孩們每天的工作,都是這種極強遊戲感,贏了固然開心,輸了也不怕,只盼著快速開下一局,有賭未必輸,能贏就下注!這種濃厚氛圍一旦形成,只怕小童鞋們想不投入都難,玩嘛!(雖然,在別人眼中,管這叫「敬業」。)

匿名用戶:建設同道文化

獵聘對於管理90後員工的「獨家秘笈」值得借鑑:

在創業初期,獵聘網沒有什麼根基,當時團隊成員來自不同背景,職業化和教育程度都不高。而團隊擴張非常快,目前數量超過1000人,其中50%是90後。面臨巨大挑戰,比如互聯網團隊的文化是一種氣質,而人數達幾百人的銷售團隊的文化則是另外一種氣質。
怎麼做到?

我們的殺手鐧便是建設「同道文化」,其核心便是打造一支互信互愛的團隊,這對90後員工尤其重要。對創始人來說,你不能只顧招人而不懂得怎麼去留人,你要去營造一種文化,讓每個人都喜歡並凝聚在這裡。否則,你花費大價錢招聘來一個人而後卻廢棄掉,這絕對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怎麼做到互信互愛?

你首先要和他們玩到一起,因為如果你不深入到90後,不與他們一起吃吃喝喝和玩玩樂樂,你就不知道他們怎麼想的。獵聘網銷售團隊多達幾十個,無論哪個團隊贏了,無論這個團隊在任何城市,我都會飛過去和他們一起吃飯聊天。我和他們每個人聊的主要話題有三個:你為什麼加入獵聘,你在獵聘學到什麼,你有什麼要改善的地方。而正是因為經常和他們混在一起,我也很瞭解公司的基層銷售員工,這很重要。

獵聘網內部有一個「雙選會」很有意思,它和寶潔的管理培訓本質上很相似。我們不會因為他是一個部門領導,或者部門缺人就讓其招聘,否則這會慣壞他們。獵聘網會招聘一批人培訓一個月,期間他(她)不歸屬於任何團隊。當培訓結束後,我們會安排一個雙選會,新員工會展示自己這一個月學到了什麼內容,之後不同的銷售經理會向新員工一一展示自己的部門文化是什麼,跟著自己能有什麼收穫和提高。一些銷售經理為了吸引更多新人,不僅會去演講,還會去製作PPT,甚至拍攝視頻。此外,在產品部門我們也採用了這一策略,我們會讓新人和不同產品線之間相互選擇。

我們內部還有一個「轉正評選會」。通常,一個新員工能不能轉正是由部門領導和老闆拍板的,而我們則是通過一個轉正評選會來決定。為什麼這麼做?因為假若一個人能否轉正是由部門領導和老闆來決定的,他可能很難和團隊形成合作氛圍,所以我們讓其能否轉正由其合作夥伴來決定,這對營造一支互信互愛的團隊大有裨益。因此,轉正評選會也會出現一個被老闆看重的人卻被投了反對票的情況。

和新員工合作過的人都會出席轉正評選會,聆聽他(她)在試用期做了什麼,而後出席的人都會給新人一些建議,並投票決定自己願意不願意和新人成為合作夥伴。如果你選擇願意,就必須發誓自己會幫助新人怎麼成長。新人一定要獲得超過2/3的贊成票才能獲得轉正機會,但他如果違反了獵聘網的價值觀,我們會一票否決;如果只是技能上的欠缺,我們還會給他機會。

此外,你還要學會尋找「金子」,並把它放大。曾經有一個想應聘獵聘網的廣州女孩因為性格內向被拒絕了兩次,後來去深圳應聘我們分公司又被拒絕,於是我們破例把她放到廣州試用一個月,結果一般般。但是我們銷售經理發現她非常有毅力,於是又給了她三個月試用期,後來業績做得非常好。去年成都分公司設立,她主動請纓,該分公司的前三個月業績有一半是她做出來的。我們就把這個故事在內刊上放大傳播了一番。

尋找金子是每個創始人的重要職責。心理學上有一個20%、60%和20%原則,一定有20%的人極具正能量,而有20%極具負能量,剩下60%是中立派。創始人就是要用正能量拉攏中立派,這就意味著有80%的人極具正能量,剩下的極具負能量的20%就會被淘汰。反之,你就會「完蛋」。

獵聘網還有這樣一個價值觀——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價值,信任和包容會讓其發揮最大的潛能及人性光輝。現在很多老闆太世故了:當一個人能給我帶來價值的時候自己就去討好他(她),當這個人有跳槽的想法時,我就會詆毀他。其實,你真的不要把員工當傻子,哪怕他是95後,他也比你聰明多了。你要從思想上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價值,他(她)是能夠做成一些事情。然後,你要在員工之間傳播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在公司裡有發展空間,而後你的團隊自然而然就穩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95

你有多想要!

2014-07-07  TCW
 
 
 
 

 

我心裡有個隱形的統計題庫,其中的一個命題是:表現傑出者通常會來自什麼樣的家庭,窮人家還是富人家?

當然,這命題的背後假設是:一個人的成就,態度先於能力。那麼,哪一種家庭出身的人比較容易有強烈的成事態度?

剛開始,我的結論傾向為家境困窘者。有一個問題,很容易測試出結果:「有沒有什麼事情,你願意為了它付出一切、不惜賠上所有?」通常,家境優渥者比較不容易有答案。

再觀察組織裡的成員,當一個艱困任務出現時,什麼樣的人會舉手爭取?當任務膠著時,什麼樣的人打死不退?當任務結束後,什麼樣的人能夠持續保有高度的戰鬥意志?

從結果來說,家境不優者上榜的比例比較高,因此,我推論:這種渴望成事的態度,跟家境富裕的程度呈現高度負相關;家境越窮困者,越有奮鬥的動力。

然而,這個結論如今卻遇到了挑戰。「如果建教合作的企業主,願意提供你兩份工作,一在中國,一在台灣,你選哪一個?」答題者是一個出身夜市攤販的大孩子。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選了台灣的工作。

「中國市場成長潛力很大,你不想去?」我問。「那裡的食物很鹹,」他坦承心中的顧慮,「不然讓我先去看看,再看有沒有辦法適應……。」

這並不是特例,許多企業負責人也有類似的觀察。所以「千金難買少年貧」不再適用這時代了?

過去,家境較窘困的孩子總渴望擁有一些什麼,從而比別人有更強烈的奮鬥意志。但我最新的發現是,決定一個人奮鬥意志的高低,關鍵因素已經從家境好壞變成是家長態度了。

普遍來說,現在的父母太體貼,不管家境如何,他們不太讓孩子經歷匱乏,也不太讓他們為什麼事付出代價,因此形成了一個「能力很強,渴望卻很少」的世代。這是個棘手、且需要被扭轉的社會現象。

因此這一期封面故事,我們特別記錄了一群年輕人走出台灣,搶灘世界最大服務業市場的故事。這是他們的第一份工作,他們以膽量接受了異域的挑戰,膽量的背後,則來自他們「比別人更想要」的態度。他們還年輕,談不上成就,但在人生的道路上,這態度已成功了一半,因為「你有多想要」的態度,遠比「你能不能」的條件更為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573

“我考了八次公務員才上。你有故事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616

(南方周末 何立斌 /圖)

大學四年,向博考過心理咨詢師、秘書、導遊。大四上學期開始,他跑遍湘、黔、川、渝四個省市,考了一整年公務員:兩次國考、三次省考,還有選調生、法院檢察院、司法幹警考試。

2013年上半年的四次考試中,只有第一次國考,向博考進了面試,但最終也失利了。臨近畢業,向博找了份宣傳工作。幹了幾個月,家里人覺得沒前途,於是向博打了辭職報告,拒絕一切人際交往,埋頭繼續考公務員。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帶你走近這位考了八次公務員的《我知道》選手向博。

《我知道》八進六的這場淘汰賽,向博成了最忙、壓力最大的選手。一共7盤比賽,他打了4盤。兩盤圍棋,兩盤點球之後,向博最終還是落敗,沒能進入六強,但他沒什麽遺憾,他想的是:“這次大家總算能記住這個名字了吧”。

除了想贏,向博也很在意能不能被人“記住”。初賽時,向博答出了“暖男”,但他普通話不標準,讀成了“luanlan”,全場大笑。節目播出剪掉了這段,他覺得有點遺憾:“剪進去大家可能就記住我了”。

看完電視直播,向博又在網上找視頻重看,特別留意了評論區:沒有人罵,但也沒人誇。他稍有些不滿意,覺得和他第一次考公務員時一樣:緊張、拘束,卻假裝淡定。

參加益智答題節目,秀一下自己,是向博一直以來的夢想。他過去老看別人在電視里答題,發現別人會的題目,他都會。朋友慫恿他上節目,他也一直在找機會。

不過,向博也發現,電視里的選手,不僅能答題,還得有故事可講。他只能對著自己搖頭:太平凡了,沒什麽可以拿出來說的經歷。考了八次公務員後,他終於覺得自己有點與眾不同了:“考公務員的人多,但是一年內考了八次的人,全國也就我一個了吧。”

看完向博的比賽,一個學弟跑來問他:怎麽報名參加第二季《我知道》?向博拿出自己的經驗,反問他:我考了八次公務員才上。你有故事嗎?

中國的考試就是喜歡摳字眼

如果不是同場冠軍肖揚選擇了郭敬明做導師,向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可能也會選擇郭敬明。上節目之前,朋友們建議他,如果想出名就選郭敬明,郭敬明微博上的三千多萬粉絲會一下記住他,而崔永元只有七百二十萬粉絲。

這個推測,在蘇哲倫一桿清臺的那場比賽得到了應驗。向博註意到,蘇哲倫的微博那個晚上漲了一千多粉絲。

另一方面,崔永元並不擅長“導師提示”,有時候讓選手白白錯失機會。一道答案為“伏尼契手稿”的題目,崔永元給出提示:“第二個字是美國跟中國建交的那個總統,他的第一個字。”選手高磊眼睜睜看著時間耗盡,沒有答對。

郭敬明在一旁著急:“尼,和尚的反義詞,第一個字!”

“崔老師確實很有內涵,郭老師就是直截了當,提示得很有技巧。到了我們這個層次不是說我不知道,只是我沒想起來,你只要把這個字告訴我,我就知道了。”向博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

為了在《我知道》有好成績,向博在比賽前半個月就開始準備,他專門去南方周末官網上做過去的小強填字,每天兩套。但大部分的知識來自過去的積累。

八進六淘汰賽,向博和陳文仕打到點球大戰:每人依次任選3題作答,正確率高者獲勝。前三題,向博和陳文仕各答對兩題,輪到陳文仕劃開一道題: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大英百科全書》稱之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這是關鍵的一題,誰答對誰就能勝出。

“當時特別希望對手答不出來”,事後向博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陳文仕果然沒有答出,機會交給了向博。“永樂大典。”向博不假思索說出答案。

“最大的叢書是《四庫全書》,最大的類書是《永樂大典》,類書和叢書有區別,這個細節很少有人註意。”向博對這道題印象深刻,跟高考有關,“我當時歷史很厲害,這道題考試的時候錯過。”

另一方面,向博也從這道題看出“中國一切考試的特點”,“就喜歡摳字眼、考倒你、難為人”。

在考試這方面,向博顯然經驗十足,光公務員,他就考了八次。

(南方周末 何立斌 /圖)

一年考了八次公務員

向博曾經把所有的的筆試、面試準考證攤開來,拍了張照片放在網上,看過的人都嚇了一跳。公務員面試,主考官也常常以此發問:你為什麽熱衷於考公務員?

向博從沒覺得這是個問題,“如果考進(比如說)地稅局,對女生來說,一輩子可以很安穩、很舒服。對男生來說,成家立業不用愁了。”

想考稅務系統的向博,高中時數學成績卻特別不好。他上數學課總忍不住看課外書。有一次他看王蒙的《蘇聯祭》,數學老師走過來問,王蒙是誰?向博回答,王蒙當過文化部的部長。老師當即訓話:你現在看這個書有用嗎?對你考試有幫助嗎?”

2009年向博高考,數學拖了後腿,高考也考得不怎麽樣。這讓當時的他覺得,毀了。“為什麽會看得那麽重?因為老師說,考上大學就改變命運了,沒有好大學。就沒有好的人生。

大學向博選了會計專業,這是聽從了媽媽的建議,方便以後考公務員。從小到大,他習慣被安排。

大學四年,向博考過心理咨詢師、秘書、導遊。大四上學期開始,他跑遍湘、黔、川、渝四個省市,考了一整年公務員:兩次國考、三次省考,還有選調生、法院檢察院、司法幹警考試。

2013年上半年的四次考試中,只有第一次國考,向博考進了面試,但最終也失利了。臨近畢業,向博在湖南省環境保護廳找了份宣傳方面的工作。幹了幾個月,家里人還是覺得,這沒前途。每天定時定點,向博都會收到爸爸的短信:快回來吧,我再養你一年,考個公務員。

一個月後,向博打了辭職報告,拒絕一切人際交往,埋頭繼續考公務員。

第五次公務員考試是最大的一次打擊。抱著“遊考”的心態,向博報考了重慶大足區地稅局。成績很不錯:筆試第三,面試第三,總分第三。

一共招四個人,向博原本以為是鐵板釘釘的事,沒想到最後栽在了體檢上。體檢他被測出了血壓偏高。從來沒得過高血壓,也沒有家族高血壓病史,24歲的向博有點想不通。他用盡一切辦法補救:去報考的單位當面申訴、給國家公務員考錄司寫信、向重慶市委舉報,求助媒體記者、化名登報。重慶方面最終承認錯誤,但錄取時間已經結束。他只能接著考。

“盡最大的可能利用規則,為我服務”

向博最後考上的是“司法助理”,還沒來得及搞清楚這到底是幹嘛的,反正“有警服穿、又沒有公安辛苦,還是公務員”,他就上了。

向博還在培訓期,沒有正式上崗,他漸漸知道這份工作是幹什麽的了,不僅心理輔導、普法宣傳,還要搞一些人民調解,社區矯正。社區矯正就是那些快刑滿釋放,但是在監獄里面表現得好,可以申請減刑、監外執行,假釋的,保外就醫的,都要在司法局報到,相當於就是監獄的外延。

考上了公務員,“好為人師”的向博開始給人上公考培訓課。他常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學生:那都不是事兒。但他從來都沒跟學生講過自己在重慶的遭遇,“不想動搖學生的信心”。

公務員面試有一種題型叫“情景模擬”。向博常常考學生這樣一道題,如果你是城管隊員,現在有一個小販在你的轄區內擺攤設點,違章了,讓你去勸他離開,你怎麽做?

大多數學生會要求對方:必須要這樣做,不然就沒收了。

向博覺得這不對,思想工作不等於說教,不應該把自己當作權威,懂規則的方式是“心理輔導,好好說話,把別人的心靈給打開了,讓他自己把這個事給想通。”

有學生直接問他,公務員考試到底黑不黑?

向博喜歡跟學生打比方,“考公務員和玩打飛機的遊戲一樣”:“一開始有人打一兩百萬都打不過,打到一兩千萬的時候,你就知道遊戲規則了,還會知道利用遊戲規則。”

他要求學生把公務員考試當做一場遊戲,“不要去想黑不黑,遊戲規則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每個人都要學會最大利用規則,為自己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75

你有埋怨過林森池嗎?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2/blog-post_11.html

數月前,一位blog友在止凡處留言,討論林森池先生的投資操作,深入淺出地分享了一大篇文章,我們就當林先生之前對大眾的建議有所偏差,但作為投資者,應該怎樣在失敗個案中學習,吸收經驗,讓自己變得更強呢?這比起無謂的埋怨及謾罵來得更有用。




A司留言:

止凡兄,很高興看到你的回應。來而不往非禮也,不如在下都分享少少自己的經驗,亦希望可以拋磚引玉,供大家討論。

之前提過,在下從林森池先生的兩本著作吸收了不少知識。然而,相信現在仍有不少人直到現在仍埋怨及恥笑林先生,因為他當年對中壽和中移的估價沒有兌現,連累人輸錢。

其實,在下當年都有因為林先生而購入中壽和中移,現在價格一直浮浮沈沈,但在下仍非常感激他。他可是少數分析員,肯將具體投資心法和分析法門清楚及仔細地陳列出來,而且夠膽寫出估值價位,正正是因為這樣在下才可以從中學到東西。試把現今傳媒的滑頭分析對照一下,便不難看出誰高誰低。現時傳媒的分析樣板大概是這樣:某股2013年度賺了多少多少,現時價格相當於PE幾多幾多倍,價位持續低水,可見有上升潛力,建議買入價幾多幾多,上望多幾多,幾多幾多止蝕等。在下真的不明白為何這種「分析」為何可以一直有巿場。

在下認為那些埋怨及恥笑林先生既愚蠢又無品,他們只要求股票number,反而對背後最有價值的分析原則及技巧卻視而不見,此之為愚蠢;投資從來都是自己的事,理應自負盈虧,賺錢時不會分紅給人家,輸錢時卻埋怨他人,此之為無品。

話說回來,在下亦認為林先生的確有不是的地方,只是還不至於要被人在網上般臭罵就是了。

首先,林先生當日毫無保留地大力推介兩股予公眾,到後來巿況逆轉、情況有變後就一直無再露面提醒股民。雖然在下仍然認為投資盈虧應由自己負責,但林先生如此消失始終欠缺了一點風度和責任感。

再者,事實證明林先生當日的分析和策略出錯,在下歸納數點為自己作為警惕:

1. 林先生認為投資股票著重分析深度,只要對公司認識夠深便可以重點投資,不用太需要分散投資。在下並不完全同意,從林先生的例子可見,就算我們如何了解一間公司,極其量也不過是outsider,總有一些資訊是我們無法把握。而且,我們大多是業餘投資者,要完全了解一間公司談何容易?此外,巿場有太多不明朗的因素,尤其是中國公司,國策容易改變、國企的運作目標有時是為了人民服務而非為股東的最大利益服務。由此觀之,只靠分析深度並重點投資在某一、兩間公司是極為自大和危險的動作。故此,在下認為還需要分散投資,分散多幾間公司,才可有望降低風險。

2. 從第1點再推演,分散投資除了在數目上分散外,股票種類的分散亦很重要。當日林先生投資兩股皆為增長股,以PE計價格已高,不過林先生認為兩股前景亮麗,故用PEG考量估價。可是,須知當中G者乃未來增幅,如果未來出現變化的話高PE便無以為繼。自此以後,在下使用PEG時會非常小心,特別是對G更加倍審慎。此外,在下同時限制增長股的投資比例,不可以超過總投資某個%,以控制風險。

3. 既然已承認自己有所不足,投資大手買入股票時便要預留「水位」,即margin of safety,在估值上打上折頭,以面對未來變化,達到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要嚴格執行以上規條,可能會錯過不少投資機會。但是根據在下數年的投資經驗,股巿裡機會多的是,正所謂財不入急門,尤其是以價值投資為主的財。

本來還有很多東西想講,但一時間組織不了,而且打文真是頗辛苦的事情,還是就此打住好了。


止凡回應:

實在感謝A司的留言,其實是很有內容的文章,讓我好好消化再發新文討論分享。

A司兄不妨也試試寫blog分享,這會是一件美事。


後記:

很久還未有發新文討論這個留言,今天終於有時間坐定定好好整理。

在A司兄的留言中,大家都可以看到他在討論林森池先生的投資往績,當年林先生推介過中國人壽(2628)及中國移動(0941)兩支股票,還把整個研究分析過程寫成著作,我也從他的著作中吸收了不少股票價值投資的養分。

在2007年過後,這兩支股票的股價表現都強差人意,到金融海潚時,中國人壽跟不少當年熱炒的內地股票一樣從高位大跌一半,及後林先生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到今天也沒有出來對這些投資表態,今天不少人都十分重視結果而埋怨他。

坦白講,我並沒有埋怨他,當年看過他的著作,見他用PEG的方法,更用P/EV的方法,即股價與內含價值之比例,當年宏利是1倍多,而中國人壽是3倍左右,他的解釋是宏利沒有中國市場,增長動力已經飽和,就算其股價只是內含價值的1倍多也算貴,而中國人壽是在憧憬無限的中國市場,增長驚人,就算其股價是內含價值的3倍也算可以。其實我當年還是以學習心態看他的著作及收聽他的電臺訪問,根本沒有能力質疑這位退休的第一代香港證券分析師。

當年沒有好好掌握,了解過林先生的估價方法跟自己相信的理念有點出入,因而沒有買入,但亦有留意中人壽這支股票,到金融海潚跌去一半後,我才真正慢慢買入這支股票。如果有追蹤這裡的blog友都會知道,最後我都沽出了這支股票,沒有當成千里馬一樣永遠持有,沽出原因又不是因為其股價升不起,主要還是以生意角度看,其營運盈利能力每況愈下,跟同類公司比較每年退步,所以就說聲再見。

整個買入賣出過程,都是自己的分析及決定,跟林先生又有何幹呢?他的著作是一個好參考,但誰說他點哪支股票我就一定要跟買的呢?況且,我相信林先生是真心認為這兩支股票是有價值的,沒有收錢作宣傳「打手」,就算是「打手」,他也沒有迫使我作任何買賣,個人投資,自己負責,天經地義。

加上,林先生也只是普通人,普通人不可能控制及預知未來的。我同意A司兄所指出林先生的確有不足之處,我更想加入一些觀點,金融海潚這些「黑天鵝」事件是前所未見的,誰會想到美國多家金融機構都會出事呢?還有,金融海潚之後多年,美國一直維持超級非常極低利率,這樣的利率對保險股的投資回報有很大的影響,其實不單止中國人壽,世界其他保險公司的盈利都因為這幾年的低利率而大減,而這些盈利或內含價值的減少其實只是數字遊戲,詳細要多些篇幅解釋。

就這兩點未能預知的問題,重重地衝擊著保險金融業,如果大家真的花時間研究林先生的著作,你會發現他的分析還是很合理的,不應該以一些不可預知的事情來抹殺了他的分析能力。好像某分析師分析港交所如何好,如何值得買入,突然政府不知發什麼神經宣佈香港將會多發十個交易所牌照,港交所不再是專營,因此股價大跌,價值亦沒有從前般高,難道這損失你又算到那位分析師的頭上嗎?

追究別人誤導自己投資失利,不如從自己或別人的失敗之中吸取教訓更好,好像A司兄一樣,部份人看到林先生可能話他無能,但A司兄看到他值得學習的地方,同時又看到應該改進的地方,這不是更好嗎?在批評別人之前,不妨想想效用如何,對自己有利嗎?對大家有利嗎?無謂的批評,不如省回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09

好像你有能力,替他講一講吳念真講述的臺北底層故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858

《臺北上午零時》脫胎於社會新聞:原住民湯英伸到臺北洗衣店工作,工作太過辛苦,湯英伸幾次想辭工,老板不答應,不給身份證。最後湯英伸殺了老板,被判死刑。新聞發生時,吳念真(左前)將三十歲,他的第一反應是:我說不定會做同樣的事。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如果臺灣的作家不分藍綠,而分左右翼,吳念真肯定可以算作左翼作家。迄今為止,不管是作為電影/戲劇的編劇、導演,或是寫小說、隨筆,吳念真寫作的出發點一以貫之:“弱勢的人,他的聲音沒有被講出來,他們沒有地方可講,好像你有能力,替他講一講。而且你自己就是那樣的人,也曾這樣走過來……”

大陸作家的左右翼分野,吳念真不熟:“丁玲我看過,可是丁玲後來變了”,“我比較喜歡沈從文”。

2015年1月到2月間,吳念真任藝術總監的臺灣綠光劇團,把他們十五年前創作的劇目《臺北上午零時》帶到內地巡演。這是一個典型的底層故事:

1960年代,臺北市一家鐵工廠的三位學徒終日在老板打罵中做苦工。他們三人同時暗戀隔壁面攤的孤女阿玲。面攤的老板是鐵工廠的頭家娘(臺語,意為“老板娘”),也是阿玲的姨母。阿玲被姨丈強奸。為給阿玲報仇,學徒阿榮殺了鐵工廠老板,入獄服刑;學徒阿嘉娶阿玲為妻,給她腹中小孩合法姓氏;學徒阿生以阿玲的名義給阿榮寫信,直到阿榮出獄。此後四個年輕人天各一方,2000年再次聚首,是因為頭家娘的面攤要作為“違章建築”被強制拆除。

劇名《臺北上午零時》是1960年代臺北私人電臺的一檔廣播欄目。其中包含臺語版的世界名著廣播劇;有簡單的英文歌;有各種即時消息:昨天哪里發生了水災,從那里出來打工的朋友,如果身上有錢趕緊寄回去;一位媽媽在臺北尋找一直沒有消息的兒子,如果你們誰認識她的兒子,即刻跟她聯系……對當年飄零在臺北最底層的異鄉人來說,這檔每天從深夜播送到淩晨的節目是一個公共的情感碼頭。

“謝謝導演,我們被理解,我們被撫慰”

2015年1月22日,《臺北上午零時》在北京首演結束,已是22:30。很多觀眾沒走,圍著國家大劇院戲劇廳的外墻,站著填寫調查卷。

問卷的紙張薄得有些潦草,問題也很普通:姓誰、手機號碼、郵箱、怎麽知道這出戲、沖著什麽來看戲、最喜歡的演員……綠光劇團把這些問卷回收,得到寸許厚一疊。很多觀眾沖著吳念真而來。他們的年齡從19歲到四十幾歲不等,性別有男有女,很多人以小名“阿欽”稱呼吳念真,熟悉他的初戀故事、影視代表作、隨筆集。

每一場演出結束,吳念真都會坐在後臺,閱讀這些新鮮收割到的觀眾意見,借此判斷一出戲是砸了還是成了。

在綠光劇團,《臺北上午零時》從屬“人間條件”系列。這一系列劇目彼此沒有情節上的關聯,風格卻類似。都是說來話長的故事,從19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到2000年前後的民主政治、工商社會。人情冷暖、滄海桑田,一份“古早”的情義,許多傳統的美德……

2014年,《人間條件6》在臺灣上演,綠光劇團收集到建團以來最多的調查問卷。有觀眾寫:“謝謝導演,我們被理解了、我們被安撫了。”“我們知道我們很辛苦,但總有那個力氣在。”

這些觀眾大多與吳念真的兒子吳定謙同齡。吳定謙生於1982年,那一年羅大佑寫出《未來主人翁》:曾經一度人們告訴你說/你是未來的主人翁/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那/象征命運的紅綠燈……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

《人間條件6》要說的是,沒有人成為主人翁。大學生畢業工資臺幣兩萬五千塊(合人民幣5000元),房子貴得買不起,父母漸老,未來勢必“二拖四”(一對夫妻贍養四位老人),塑化劑、毒牛肉……

當演員在臺上說“近幾年來毒害臺灣最厲害的就是五六十歲以上的混蛋”,臺下拼命鼓掌。

“我真的覺得,我們這一代掠奪他們太多資源了。現在房子那麽貴,誰搞的?所以我們這一代是混蛋。”吳念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如果不是寫作我早就自殺了

吳念真從“人間條件”的6部戲中選擇《臺北上午零時》來內地巡演,是出於“接近性”的考慮:“1960年代到1970年代,是島內大移民的時代,和今天的大陸很像:大量各地來的人往城市集中,我想他們在城市里面都會東張西望,忍受寂寞。”吳念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有觀眾不買賬。中場休息,一位年輕的女觀眾對同伴說:“我先走了,實在受不了了……整個一《幾度夕陽紅》……也是一個女的被強奸了,然後跟別人結婚……”

大多數觀眾留了下來。雖然表演有涉嫌狗血的段落,他們依然會偷偷擦拭眼淚。他們在劇場中學到了珍貴一課:雖然不是100%的映射,別人的經歷跟我們依然有關系:

《臺北上午零時》脫胎於一個真實的社會新聞。1982年前後,臺灣原住民湯英伸到臺北洗衣店工作。老板怕他跑路扣留其身份證。洗衣店的工作時長及辛苦程度超出湯英伸的程度,他幾次想辭工,老板不答應,不給身份證。最後一次湯英伸拿刀把老板殺了,後被判死刑。

這件事發生時,吳念真即將三十歲,他的第一反應是:我說不定會做同樣的事。

吳念真15歲從鄉下到臺北。醬菜店、工廠小工友、中醫診所的學徒、幫富人遛狗……什麽工作都做過,但都幹不長。有一次,少年吳念真去臺北火車站後面的職業介紹所找工作、一間一間的小房子、小廣告密密挨挨、層層覆蓋。吳念真看到一個文書的廣告。按照當時的規矩:如果一個工作的月薪是600元,求職者要繳300元給職業介紹所。吳念真交了300塊錢被帶去“上班”:那是另一家職業介紹所,他的工作是:問求職者挑中了什麽工作,按那工作月薪的一半收錢,帶他去上班……

每一個被騙的人都要找到下一個人行騙,才能從這個循環中解脫。吳念真打破了這個循環,兩個女生來找工作,他對她們講了實情。為此,他被老板打了一頓,並且賠了600塊錢。

900塊錢花出去,工作沒找到,口袋里不剩半毛,吳念真把這段經歷寫下來,投給《聯合報》,得到750塊錢稿費。雖然沒有回本,他依然覺得很了不起:一篇文章比一個月薪水還多。

這750塊錢是一道分界線。從此,吳念真經歷殘酷,卻能書寫溫暖。

“如果沒有寫作或閱讀,我說不定早就自殺,或者拿刀子殺人了。”在北京與媒體、粉絲交流時,吳念真幾次這樣說。這是實情。吳念真的同胞兄弟,小時候念書不好,十幾歲時追著哥哥的腳步到臺北討生活,後因種種原因深陷賭博、詐騙泥潭,最後自殺了事。而吳念真卻把童年的稟賦變為謀生的手段。

演員在臺上說“近幾年來毒害臺灣最厲害的就是五六十歲以上的混蛋”,臺下拼命鼓掌。“我們這一代掠奪他們太多資源了。現在房子那麽貴,誰搞的?所以我們這一代是混蛋。”吳念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劇組供圖/圖)

“我是最會罵人的那個”

小時候,吳念真在村口樹下聽叔叔伯伯講古:他們當日本兵,打仗打到馬來西亞……跟父親去看電影,劇情完全不懂,吳念真卻註意到日本人車的車牌上都寫兩個字“品川”。成年以後問日本人,才知道“品川”是東京的一個區。

十五歲,念書念得很好的鄉下少年到臺北謀生,吳念真特別在意別人的言行舉止:他是在挖苦我,還是贊美我?贊美是真的贊美,還是反話?“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病態”,回憶往事,吳念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觀察各種各樣的人,揣摩他們的心理,曾經是底層少年吳念真最大的樂趣。到服兵役時,他這方面的功夫已經駕輕就熟:部隊里什麽人都有。有人家里窮,有人很有錢,有鄉下來的、有不認識字的、有強奸未遂的……跟大專兵說話可以酸來酸去;如果問強奸未遂的為何未遂,想都不用想,一定一鼻子灰:因為是你媽媽,看她很老,所以就放棄……

及長,臺灣的劇作家中,吳念真這方面的功夫無人能敵:跟三教九流打交道,販夫走卒的語言信手拿來,把市井悲歡寫得深情而文藝。

《臺北上午零時》中,鐵工廠老板“幹你娘”不離口,路人甲點評:“啊,哪個老母他都要給人家怎樣,他是拿補腎丸當飯吃嗎?”內地上演時,這句給改成:“他是不是讓所有的媽媽都懷孕?”

頭家娘抱怨自己多年遇人不淑:“走了個放屁的,又來了個滲屎的”——用臺語念這句詞,鏗鏘有力,變成“國語”,力量減輕許多。

這是內地巡演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吳念真堅決不用字幕機:“看戲的時候讀字幕,好像你跟人聊天的同時低頭看手機”,但原劇有大量臺語對白,其中不乏各種生動的俚語。

那些俚語,都是生活中來。“我們的執行長就臟話連篇。我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我自己講起臟話來比誰都厲害。”吳念真說。

“執行長”是李永豐。他的“全稱”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紙風車基金會”使命之一是給臺灣偏遠鄉村的孩子“送戲下鄉”。

2000年之後,幾位老朋友——李永豐、吳念真、柯一正發現自己和身邊的熟人天天為藍綠之爭吵架。吵到厭煩時,互相問:有什麽事大家不會吵。一致的結論是“孩子的笑”。紙風車計劃由此萌生:到臺灣各鄉鎮去演戲給小朋友看,不要錢,而且舞臺必須是國家劇院的標準。五年時間,幾個老男人開路,紙風車劇團走遍了臺灣的319個鄉鎮。

停了兩年,有人寫信給吳念真:我孫子現在已經七歲了,他出生的時候你在我們村鎮演過,七歲過去了,他沒有再看過戲,你們要不再走一次?“那我們就再來。天天募款,跟企業募款、跟朋友募款,募、募、募……”吳念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第二輪巡演,319個鄉鎮,走過一百多的時候,一位鄉村老師給吳念真寫信:昨我帶小朋友去看戲,他們很高興。可是導演你知道嗎?它是一夜煙火。第二天小朋友還是要面對偏僻的鄉村,隔代教養。很多小孩子都是阿婆、阿公帶的,爸爸媽媽到城市工作;或者爸爸娶的是越南太太,她根本沒辦法教小孩子念書,小孩子天天在村鎮里面遊蕩,打電動遊戲、大的小孩就教他們賣東西……作為一個老師,我真的很無能。只能今天撿一個,明天撿一個……我希望小朋友們放學之後,有一個可以一起做功課的地方,有人輔導他們,帶他們玩……

吳念真跟朋友商量:老師的希望可以變現。隨著人口的減少,臺灣流浪老師很多,師資很容易招募,不用他們做義工,基金會付薪水,孩子們會有自己的一間教室,在教室里可以做功課,可以吃東西,學英文和電腦。

2013年7月開始運作,到2015年1月底,這樣的教室建了二十個。一間教室一年需投入臺幣一百萬。

“這種班成立之後不能斷,斷了小孩子們會絕望。”當初的承諾變成沈重的壓力。吳念真為此募款,拍廣告……

“今天上帝派了一個人”

吳念真拍廣告不愛用帥哥美女,愛用素人演員(非職業演員)。他相信,廣告只有幾秒鐘,只要把情境講清楚,給對光,攝影機捕捉到合適的瞬間,普通人完全能準確詮釋一則廣告的情感。

拍廣告、拍電視節目的時候,吳念真自己常常“入戲”。

有一次,吳念真帶一支紀錄片攝制組,到非洲東南部國家馬拉維拍片。臺灣的醫療機構在當地發放防艾藥具,有些病人拿了藥轉賣給別的國家,這迫使臺灣醫生想出按指紋拿藥的辦法……吳念真的攝制組從旁拍攝這一切,每天面對文化沖突、小小的詭計和成片的死亡。

一天,攝制組跟拍一個快要死去的媽媽。吳念真問:現在你最需要的是什麽?那位瘦巴巴的母親說:我希望有一個堅固一點的房子。現在我的房子是泥巴糊的,雨季一來,很容易塌下來,我希望我死後,我的六個孩子至少有一個安全一點的地方。"

吳念真轉頭問醫療隊的工作人員:在這里蓋一棟水泥的房子多少錢?工作人員一邊告訴他三百美金,一邊把他伸向口袋的手擋住:導演,這個村子里面有幾十戶都是這樣的,你都要付嗎?

又有一天,攝制組走到一個寡婦村。村中一位能幹的婦女曾向醫療隊遞交過一份報告,請求捐款。村中女人用募到的錢養雞,賣雞肉、賣雞蛋……攢夠了錢,在村外空地上蓋房子,養護已經患病的鄉人。攝制組到來的時候,女人們已經把房子蓋好,但沒有門窗。女頭人說:要慢慢來,賣完這批雞蛋再想辦法。

醫療隊工作人員的阻攔沒有發生效力,吳念真把口袋里的錢掏給那位馬拉維婦女。女人接了錢,並不道謝,跟其他女人劈里啪啦講了一段話。然後,女人們開始唱歌跳舞。翻譯告訴吳念真,她們唱的是:謝謝上帝,上帝今天派了一個人來……

與慣常的情況不同,這次是施與者受到震撼。

更多的時候,“有情人”吳念真篤信:“無情無負擔”。

成為微博註冊用戶之後,吳念真發現大陸有很多礦工是肺矽病患者。吳念真是礦工子弟,他的爸爸患肺矽病去世。有一次,有人在微博上轉發了一張照片:一位患肺矽病的礦工,看上去很老,實際年齡只有38歲。照片下面配了一條長微博,訴說那家人的辛酸。

“我一看真的受不了”,吳念真去查,發現一個叫作“大愛清塵”的機構,正在為肺矽病患者募款,買氧氣機,愛心人士可通過支付寶支付。

“我沒有那個鬼東西”,吳念真給大愛清塵的工作人員發私信:給我你的賬號,我匯款。

事後,受捐助者給吳念真寫信。吳念真自問:這個時刻我幫他,以後呢?所以“無情無負擔”。

——這句話被吳念真寫成了《臺北上午零時》的一句臺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61

你有試過斷供而與銀行交涉嗎?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3/blog-post_5.html

朋友買了止凡的著作,約會吃個飯,順便在著作上簽個名。這當然好,想不到會有人喜歡自己的親筆簽名,感覺好像飄飄然。在會面中大家討論了不少財務的話題,其中一個最深刻的,就是朋友深深體會「跟銀行做朋友」的重要性,亦分享了自己家人的經驗。



原來朋友的爸爸一向是生意人,由於經營生意,所以90年代時買入了幾個辦公室,一個自用,其他盡可能收租。當時正是97年高峰,聽到這裡,我想blog友都大概會估計到往後發生什麼事情。97年,香港樓市大跌,當時電臺主持人白姐姐都因炒賣辦公室而損手,相信大家都還記得當時的情況。

朋友的爸爸就在那時出事,借銀行的按揭由98年開始斷斷續續,時供時斷供,銀行久不久都發出警告信。最後,朋友爸爸跟銀行代表會面傾,討論處理方法。為何可以傾?因為朋友爸爸是生意人,平日跟銀行往來甚密,而這位銀行代表亦是他朋友,所以銀行不介意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最壞打算是申請公司清盤,但原來借錢的主體是家有限公司,而有限公司要搞清盤,所需要的律師、核數師、手續費等都不少,有這筆錢的話都不用拖銀行供款吧。銀行亦明白這問題,對於銀行,最重要還是有錢還,於是銀行建議拍賣幾個辦公室,朋友還記得當時的拍賣價低得可憐,簡直是賤賣資產,若有錢的話一定會買回來,可惜銀行的拍賣規則又不容許家人投回拍賣單位,眼白白看著資產被賤賣,心中不是味兒。 

賣下一個,賣下又一個,最後連自用的一個都賣掉,而該公司還是拖欠銀行,但已經無資產可賣,如是者一直下去,供款時有時無,一直拖到02年,朋友記億迷糊地話銀行最後好像沒有再跟進,不知是否還清,只見爸媽沒有再為還款而苦惱,也不追問太多。 

當年朋友爸爸生意出現資不抵債,現金流出問題,又不申請清盤破產,困難地生活到今天,朋友家中的所有財務動作,尤其再置業之類,都不會考慮再以爸媽的名字處理,以免再有麻煩,因為他們在銀行中的記錄應該很不良,甚至會令銀行翻舊帳,再啟動追數程序,還是可免則免。 

這故事令我想起Donald Trump,他可謂欠銀行債務的經典例子,他的名言大概是:「生意人要懂得跟銀行家做朋友。當你欠銀行幾百元,還不了款的話,你比銀行更害怕。若你欠銀行幾百億元,還不了款的話,銀行比你更害怕」。他就是欠下幾百億還不了,跟銀行談條件,銀行只好讓他繼續經營他的生意,延長還款期,而不作申請清盤動作,因為他深明銀行最有興趣是取回還款,不是看著他清盤。

若我們了解銀行的底牌,了解他們的利益考慮,又跟銀行家做了朋友,這的確可以從銀行的規範之中找到一些生機。不過,這樣的麻煩盡可能避免,借貸前還是好好計算,預計極壞環境。每每全力以赴,出事後跟銀行家談判條作,這並非上策。
普普通通一個打工仔,一兩間物業,以自己名字上會,斷供的話,銀行直接了當啟動程序,交涉的可能微乎其微,除非你對銀行來說還很有價值噢,怎能變得有價值,算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有趣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96

融資最多的90後,這一年的經歷和你有什麽不同?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3/149495.html

黑馬說:愚人節那天,禮物說宣布了自己的B輪融資。自此,創始人溫城輝成為90後融資最多的創業者。他是幸運的,一年前的他窮酸不堪:團隊瀕臨解散,資金即將斷裂……而現在,一切都朝著順利方向發展。來看看,這位勵誌的陽光少年,在過去一年經歷了什麽?以下為溫城輝一位好友的投稿。

 
溫城輝 禮物說創始人

文 | 林梓建


一年前,溫城輝快要走不下去了。

 

那天晚上,很少喝酒的他在北京“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小區天橋下買了半打啤酒,喝到一地空瓶時才狠下決心,把公司里他覺得不合適的人統統砍掉,砍剩4個人,相當於重頭來過。

 

一年後,溫城輝成了90後里融資最多的創業者,公司估值過億美金。他創辦的禮物說,在短短8個月的時間里拿下了1000萬用戶,93年出生的他,也從一個天橋下喝啤酒的少年,變成了投資人眼中的“90後馬雲”。

 

一天砍剩4個人,一星期搭完團隊
 

 

一年前,他在砍了他覺得不適合的員工之後,整個公司只剩下4個人。他帶著剩下的這幾個夥伴,一個人一天刷 300 多封簡歷,一個星期刷了接近 10000 份,用最快的速度組建了一支全新的、他覺得符合自己調性的團隊。

 

招聘是個非常難的事情,特別當你的公司你做的東西別人聽都沒聽過的時候。溫城輝在潮汕地區長大,在廣州念大學和創業,剛到北京的他最頭疼的不是霧霾多嚴重,飯有多難吃,而是人生地不熟,沒有同學、沒有同事、沒有朋友,招聘實在無從下手。

 

創業公司不可能有人主動來投奔,溫城輝決定出狠招:他用各大招聘網站“搜索簡歷”的功能在數不盡的簡歷里找適合的人,然後一個一個給他們打電話,一旦對方有意向就約見面,然後帶著合夥人輪番說服他加入。

 

“肯定很辛苦的啊,你打電話過去,人家一問什麽公司,你說禮物說,他說沒聽過就掛了,你再打過去,他已經把你拉黑了,你有什麽辦法?”

 

溫城輝說,每次面試都像是一場戰爭,他比面試者還緊張,根本不是他面試別人,而是別人面試他。為了更好的說服對方加入團隊,每次溫城輝都會把面試地點約在華清嘉園旁邊的有“逼格”的雕刻時光咖啡館,這比起在淩亂的民宅里面試成功率大多了。

 

“不到最後一刻,我是不會帶他去在家里的公司看的,我怕他一看到那副窮酸的景象就不來了。”溫城輝坐在寬敞明亮的辦公室里回憶起往事,雖然說的是最心酸的事情,但卻是笑著說完的。

 

這個產品再不行我們就回去念書
 

 

7月的一天,他到樓下的小賣部買了幾瓶汽水和幾包薯片,和團隊對著大屏幕上禮物說突破10萬的用戶數字歡呼,和《社交網絡》里他最喜歡的場景頗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的慶祝只有幾分鐘,完了大家就又重新投入工作了,我們還有太多事情要做,沒有時間慶祝。”

 

可到了晚上,溫城輝興奮得睡不著了。在小有起色的“禮物說”做出來之前,他已經做了兩款產品了,第一筆天使投資快用完了,公司還是沒什麽起色,設計師問他:“城輝啊,為什麽我身邊沒有一個朋友在用我們的產品?”我笑著說:“你們設計師逼格太高,不會用我們這種大眾產品的。”大家都笑了,但我們都知道,我們還得做新的產品才行。

 

我們盤算了下剩下的資金,發現只有最後一次機會,再做一個產品錢就花光了,如果新產品沒有起色,我們就會因為資金鏈斷裂而破產,灰溜溜的收拾鋪蓋回學校念書去。

 

做什麽好呢?在一天的晨會上,溫城輝在團隊面前拿出了他的方案:做禮物說,做禮物電商。

 

“電商要燒錢,我們哪有錢燒?這也太不靠譜了吧!”團隊對溫城輝做出的決定非常不解,他們跟了溫城輝這麽長時間一直不離不棄,想過成,想過敗,想過最悲情的結局就是做外包養活團隊。唯一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就是溫城輝那天早上說出的“做禮物電商”。

 

溫城輝講他的理由。國內的禮物是一個萬億級別的市場,美國早有成功的上市公司,而市場規模是美國好幾倍的中國市場卻一直沒有做得好的公司,這是個機會。禮物在這幾年有幾個大的改變,一來國家禁止三公消費,煙酒茶等經濟利益交換的傳統禮品會慢慢淡出,註重情感表達的個人禮物會逐漸成為主流。二來移動端場景電商的興起,用戶喜歡隨時隨地的碎片化閱讀和購買體驗,禮物恰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景。三是一個小細節,溫城輝大學時候做過學校的Q版明信片,大部分人買來都是送男女朋友,送學長學姐,這讓他相信禮物是個很大的事。

 

即使是最優秀的leader,都難以在一天時間用一個點子說服十多人的團隊。溫城輝知道這很難,但他不得不很快的轉頭,留給團隊的時間不多了,他必須馬上做出決定。

 

連哄帶騙,溫城輝帶著團隊們開始做禮物說,他們在民宅里不分晝夜的工作著,男生女生吃喝拉撒都在一個房子里,連門都不出,就為了早點把產品做出來,最後一搏。

 

長時間的加班讓大家都疲憊不堪,為了鼓舞士氣,溫城輝每天早上都會給他們作勵誌演講,講馬雲剛到北京受挫的經歷,講李嘉誠創辦塑膠廠的經歷,他以這些偉人為榜樣,激勵團隊堅持奮鬥。除了勵誌演講,團隊也用各種有趣的措施懲罰自己,讓自己不偷懶,最有趣的懲罰措施是如果遲到,要在所有人面前集體跳一段很誇張很搞笑的傳銷舞蹈。

 

禮物說的第一個10萬用戶最終證明這段最辛苦的時光是值得的,快速增長的用戶量讓禮物說得以拿到紅杉資本300萬美金的A輪投資。

 

當溫城輝站在紅杉資本所在的華貿中心36層的落地窗邊俯瞰北京的時候,北京的繁華仍然讓他有點手足無措,但他知道,這一次,他和他的團隊,終於在北京站住了腳跟。

 

像打了激素一樣瘋狂成長
 

 

8月份拿到投資後,溫城輝知道,擴張的時候到了。

 

第一:單點切入,先抓90後女生用戶群,抓1000萬90後女生。

 

禮物市場很大,幾乎是個全民級別的剛需,但如果步子太大,一開始就做所有用戶群,一定會扯到蛋。所以溫城輝定下,先做90後女生,從產品設計、內容運營到推廣,全部瞄準90後女生的需求和喜好,讓她們先喜歡上禮物說,得90後得天下,得女生得天下,就憑這兩點,先抓1000萬90後女生肯定沒錯。

 

第二:3天搬新場地,快速招聘,建立20多人的精英團隊

 

是時候告別民宅了,溫城輝帶著團隊,一人一部電腦用了3天的時候找到和搬進了新場地,為了節約開支,他們把辦公地點選在孵化器,有寫字樓的職業感但也不需要太多的開支,而且來去自如,入駐退租都非常方便。

 

到了新場地後,溫城輝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招聘,成功在短時間內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團隊。

 

第三:看書,拜訪,交流,試錯,學習

 

公司來到了新的階段,很多新的事情溫城輝從來都沒有遇到過,他知道,要想駕馭公司新階段的發展,必須好好學習。

 

他買來了市面上所有好評的科技、商業、經濟、管理的書,堆滿了房間里2米高的書架,連辦公桌上都有厚厚的三疊書,一摞是看過的,一摞是準備看的,一摞是正在看的,最上面的一本是最近很火的《從0到1》,聊到書里的內容,他很從容的跟別人分享起了他認為的書中的幹貨。

 

他拜訪了很多業內的前輩,和他們交流學習。你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溫城輝忙於社交的身影,紅杉資本在杭州的年度CEO峰會上,溫城輝是最活躍的人,他想盡辦法認識每一個優秀公司的CEO或高管,從美團大眾點評豆瓣等互聯網公司到德邦物流,七天連鎖酒店等非互聯網公司,跟他們請教如何做好CEO,如何帶領團隊等。

 

因為是最年輕的90後創業者,所以很多大佬也樂於和溫城輝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也非常主動的提供幫助,德邦物流創始人崔維星,晨光文具創始人陳湖雄都曾專門到過禮物說給團隊做培訓,李開複也很喜歡這個踏實的小家夥,誇他是“最優秀的90後創業者”。

 

擴張的節奏和效果非常好,禮物說迎來了漂亮的增長曲線,用戶量和月銷售額逐月攀升,到2015年4月,禮物說的用戶已經突破1000萬,月銷售額更是突破了5000萬,成為了國內禮物領域最大的移動電商,也因此獲得了頂級投資機構B輪千萬美金的投資。

 

青春很短,我想活得像電影一樣
 

 

溫城輝喜歡讀歷史書,他喜歡這面看起來和當下毫無關系的鏡子。“我總是那個在歷史里讀出借鑒意義的那個人,視野會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情而開闊,想東西會更清晰。總有人和我說歷史書看完就看完了,我挺得意的,這就像你們一群人發現來到了一座金礦,但只有你看到了寶藏,只有你看到它們在發光一樣!”

 

他是公司里最忙的人,他慣用的效率軟件里OmniFocus里塞滿了各種待處理事項,但一年下來,他又真的是公司里讀書最多的人。在這個崇尚打雞血的創業年代里,他戲稱自己雖然不像科比那樣看過洛杉磯每天淩晨4點的樣子,但是起碼看過淩晨5點的北京。

 

他說,青春很短,我想活得像電影一樣。

 

後來我問起他,作為第一個到公司的人,有什麽別樣的感受。“特別的感受倒是沒有,但很喜歡在燈還沒開,空空蕩蕩的大辦公室里打開燈的感覺,啪的一聲,就是一種世界突然亮起來的感覺。”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林梓建;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2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