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暮光之城》作者史蒂芬妮‧梅爾 全職家庭主婦 靠吸血鬼變身四十億富婆

2011-11-21  TWM




在全球影迷期待下,《暮光之城》 第四集《破曉》十一月十八日上映,全球票房上看百億元,《暮光之城》作者史蒂芬妮從平凡家庭主婦成為暢銷作家,創造出龐大商機,簡直就是《哈利波特》作者 羅琳的翻版。

撰文‧乾隆來

有一位很乖的美國女孩,她不抽菸也不喝酒,在學校認真念書,二十一歲就嫁給男友,連 續生了三個小孩,成了全職的家庭主婦,唯一做過的工作是地產公司的接待員。

三十歲那年,乖女孩作了一個夢:單純、沒有企圖心的小女孩,愛上 了一個吸血鬼,這個吸血鬼很帥,也很愛這個女孩,但總想要吸她的血。乖女孩決定要寫下這個故事,三個月後,她的第一本小說《暮光之 城》(Twilight)出爐,然後,這本小說以及接下來的三本續集,總共賣了超過一億二千萬冊,電影公司拿她的小說拍片,拍了三部電影,票房賣出十八億 美元、超過新台幣五百四十億元。

乖女孩今年三十七歲,她變成非常有錢的成功婦女,《富比世》估計她的身價超過一億三千萬美元(新台幣四十億 元),她的吸血鬼小說《暮光之城》,創下美國小說界多項紀錄,《暮光之城》的第四部電影《破曉》即將於十一月十八日在全世界同步上映,可能創造另外一次新 台幣百億元的票房。

這位名叫史蒂芬妮‧梅爾 (Stephenie Meyer)的美國女孩,是當今最令人稱羨的灰姑娘傳奇,大家拿她與《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J. K. Rolling)相提並論。

一九 六五年出生的羅琳,人生比史蒂芬妮更戲劇化,羅琳大學畢業七年後,成為離婚、失業、還拖著一個小孩的單親媽媽,被逼到絕境的羅琳全力創作《哈利波特》,三 十歲完成第一部小說,接下來幾年,《哈利波特》小說大賣超過四億本,電影拍了七集,總共創下七十七億美元、新台幣兩千三百億元的票房紀錄,羅琳本人也在 《富比世》的富人排行榜,以逾十億美元身價,成為英國第三十大富豪。

摩門教徒 不菸不酒不看限制級電影史蒂芬妮的《暮光之城》,小說、電影的數量,乃至個人的財富累積,雖然都不及羅琳的《哈利波特》,卻一點也不折損史蒂芬妮的傳奇 性。一位原本只是單純家庭主婦的創作者,在企業化的行銷與包裝之下,創造出的財富與影響力,值得急於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的台灣參考學習。

當 然,史蒂芬妮更以自身的經驗證明,成功的女性小說家不一定要反叛社會、不一定要憂鬱、不需抽菸酗酒、更可維持美好婚姻。

史蒂芬妮出生美國東 北部新英格蘭的康乃狄克州,後來父母親搬家到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她的家庭是摩門教的信徒,因此高中畢業後,史蒂芬妮就進入摩門教聖地鹽湖城的楊百翰大學 就讀。她堅守摩門教戒律,不抽菸也不喝酒,不看限制級的電影,連打打殺殺的片子都讓她覺得不舒服。

史蒂芬妮不只不看限制級電影,嚴格說來, 她連吸血鬼小說都沒看過。大學念的是英文系,喜歡的是珍奧斯汀的小說,她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讀小說,越厚的書讀得越起勁,而且每年都情不自禁地將珍奧斯汀 的小說重讀一遍!」所以,當她在二○○三年寫出第一本《暮光之城》,男主角雖然是吸血鬼,但是整部小說其實是一本現代版的古典羅曼史。她的小說沒有劇烈衝 突、沒有性愛場景、男女主角都不喝酒,用台灣人熟悉的語言來說,就像當年瓊瑤小說,說的是青澀少年純純的愛。

《暮光之城》的對象就是十幾歲 的少女。女主角貝拉(Bella Swan)是個再平凡不過的女生,她對自己缺乏信心,而且是個「麻煩事吸鐵」(a danger magnet),倒楣事如影隨形跟著她,與離婚的父親住在偏僻的華盛頓州福克斯小鎮時,遇到大帥哥愛德華(Edward Cullen)。愛德華非常神祕,住在人煙罕至的森林,貝拉愛上了愛德華,而且意外發現愛德華全家都是吸血鬼;還好,這個吸血鬼家庭以動物的血來代替人 血。

史蒂芬妮打造出與眾不同的吸血鬼帥哥,英俊、善體人意、有特異功能「讀心術」,而高瘦的身軀、炯炯有神的目光、極為蒼白的膚色、配上紅 潤而薄如刀片的嘴脣,很快擄獲成群少女的心。愛德華的形象,後來也成為全球影視產業模仿的對象,這幾年台灣著名男星如邱澤、周渝民等人,都有愛德華的影 子。

古典小說變形吸血鬼 七十五萬美元簽約熱愛小說的史蒂芬妮,把她讀過的古典小說安插到吸血鬼創作裡,前後四本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說,第一本有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影子, 第二本《新月》猶如《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吸血鬼版本,第三集《蝕》是艾蜜莉伯朗特的《咆哮山莊》,而完結篇、也就是正要上演電影的第四集《破曉》則有莎士 比亞巨作《仲夏夜之夢》的影子。史蒂芬妮說,我的小說「是生命,不是死亡;是愛情,不是情慾」。二十一世紀的新作家,回到古典小說,套上了吸血鬼的外衣, 擄獲千萬少女的心。

但是,光有文筆與熱情並不足夠,是現代的文創行銷將史蒂芬妮引領到了無可想像的人生高峰。

英國的《哈利波 特》從一九九七年問世之後席捲全球,美國的小說界與電影界因此熱烈地尋找美國版哈利波特,一本以青少年為對象、卻能夠吸引各個年齡層的讀者與觀眾,沒有色 情與暴力,卻充滿奇情幻想、滿足人們對於神話故事的期待。

史蒂芬妮的小說草稿出爐前,美國出版業已像雷達般不斷向既有的作者掃描,史蒂芬妮 登錄「作家市場網站」(WriterMarket.com)向十五家版權經紀人投稿,十四家拒絕或沒有回覆,但是作家出版社的黎曼(Jodi Reamer)給了她正面回應,黎曼與史蒂芬妮簽約之後,就向各大出版公司進行版權招標,在黎曼的行銷推介下,吸引八家出版公司競標,到了二○○三年十一 月,出版商力特布朗(Little, Brown and Co.)得標,拿了七十五萬美元簽約金,簽下史蒂芬妮三部小說合約。

史蒂芬妮在 ○三年三月作了吸血鬼大夢,六月寫出第一章草稿,十一月拿到七十五萬美元(新台幣二二五○萬元)簽約金,前後只花了八個月時間。當然,七十五萬美元簽約金 要與黎曼分帳,但是從零到第一桶金的過程,已經可以看到美國文化產業經營的威力。

接著我們看到出版商力特布朗強大的行銷能力,這家公司是媒 體巨擘華榭(Hachette Book Group, HBG)的子公司,總部在法國的母公司是法國數一數二的媒體集團。正如同大多數的美國企業,力特布朗也有一長串的合併歷史,公司一八三七年成立,經過多次 合併,仍維持創辦人力特與布朗(Charlie Little and James Brown)的名字。這家書商是以法律書籍起家,經過一百多年,一直維持高度競爭力,美國媒體龍頭時代集團(Time Inc.)在一九六八年買下這家百年出版商,○六年時代華納集團又將整個出版事業賣給法國華榭。

文創行銷傑作 創造數十億美元商機力特布朗在與史蒂芬妮簽約時,已經轉型成以青少年書籍為主的書商,對於《哈利波特》的成功模式也充分掌握,力特布朗一開始就投入千萬美 元行銷《暮光之城》,因為從行銷與財務的估算,以五百萬本為基礎銷量的小說,光是小說的收入就超過一億美元,而後續的電影版權、產品授權、紀念品與周邊產 品的銷售,更遠超過小說本身的收入。

史蒂芬妮在她自己的官方網站說,一開始聽到七十五萬美元的簽約金,她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這是個「殘酷 的笑話」(a really cruel practical joke),不相信會有人對一個家庭主婦開這種大玩笑。當時的史蒂芬妮不知道的是,她已經被現代化的文創行銷鎖定,成為一個產值數十億美元生意的發起人。

在 史蒂芬妮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狼人」後裔與「吸血鬼」爭搶女主角貝拉的愛情,故事的場景從華盛頓州的山區小鎮,延伸到義大利的古城佛特拉 (Volterra, Italy)。到了○八年出版的完結篇《破曉》,兩位已經談了三集戀愛的男女主角,終於走進結婚禮堂,男主角說:「我為了娶你,已經等了一百多年!」(男 主角愛德華是一百多歲的吸血鬼,但能永遠維持帥哥的外貌。)即將上演的完結篇電影,更將所有的激情元素傾巢而出,吸血鬼與人類結婚,在家裡、巴西的瀑布下 肉體交纏,不能懷孕的詛咒,為了下一代寧願犧牲生命的母親,還有狼群必須毀滅孽種的廝殺,再加上為了愛情背叛宗族的衝突。電影的畫面把唯美的愛情故事、最 先進的動畫科技、最激烈殘酷的打鬥場面全部集結,而且因為劇情太豐富,還分成上下兩集,堪稱是文創行銷的終極產品。

完成《暮光之城》系列小 說後,史蒂芬妮還有許多新構想,包括一個稱為《夏日之屋》的鬼故事、一個回到過去的時光機故事。已經發大財的史蒂芬妮,並沒有太大改變,除了多了一些漂亮 衣服、買了一間新房子、原本當會計師的先生辭去工作專心在家帶三個小孩外,史蒂芬妮仍是那位篤信摩門教的乖女孩。

誰說乖女孩不會發財?

史 蒂芬妮.梅爾(Stephenie Meyer)出生:1973年12月24日經歷:2003年完成《暮光之城》前,僅短暫在地產公司做過接待員

學 歷:楊百翰大學英文系

家庭:21歲結婚、育有3名子女身價:約新台幣39億元(2010年, 1.3億美元)暮光之城(Twilight Saga)小說系列1. 暮光之城 (2005年)2. 新月(2006年)3. 蝕 (2007年)4. 破曉 (2008年)◎ 總銷售超過一億冊,在38個國家出版◎ 創下多項美國小說銷售第一的紀錄

暮光之城電影系列

◎ 1~3集總計全球票房約新台幣540億元 (18億美元)◎ 第4集完結篇分成上下兩部,於2011/11/18全球同步上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04

《魔球》作者第一手觀察 窮歐洲怪奇事件


2011-12-26  TCW




路易士(Michael Lewis)曾任所羅門兄弟債券交易員,出道作《老千騙局》(Liar's Poker)便讓他躋身國際暢銷作家之列。另有已改編為電影的《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魔球》(Money Ball),以及《大賣空》(The Big Short)等多本暢銷著作,為《紐約時報》及亞馬遜暢銷書榜常勝軍。路易士近來走訪冰島、希臘、愛爾蘭、德國等國家,在他這本最新著作《自食惡果──歐 債風暴與新第三世界之旅》中,路易士描寫了這些國家許多個性鮮明、行事乖張的角色,述說她們為何會身陷債務危機的故事。以下為新書部分內容摘錄。

銀行狂熱前,當時的冰島除新鮮的魚貨之外,也沒什麼可以賣給外國的東西。無論如何,冰島的財富都來自魚產。因此,如果你想瞭解冰島人怎麼看待金錢,你就得 先瞭解他們一開始是怎麼賺錢的。

冰島魚產證券化,打漁郎變投機銀行家

這些打魚郎跟美國的投資銀行家很類似。他們對於自己的過度自信,不但讓他們窮困度日,也會導致漁場資源的耗竭。光靠限制捕魚量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這只會 加劇捕魚的競爭,造成利潤減少。因此目標不在於讓漁民花太多錢去添購更多魚網和更大的漁船,應該要讓他們能以最少的努力撈到最多的魚產。而要達到此一目 標,就需要政府的干預。

冰島政府採取激烈的行動,他們把魚產私有化,每個漁民都被設定一個配額,這數額大致上以漁民過去的漁獲量來設定。

更妙的是,如果你以後不想再捕魚,你還可以把自己的配額轉賣給想當漁民的人。因此,配額會流向那些可做最大利用的老練漁夫手中,他們才能以最高效率從海中 捕魚。你也可以拿配額去銀行貸款,因為這配額等於是在這個全球產量最大而競爭最少之鱈魚漁場中的漁獲數額,所以銀行要給它一個合理價位可一點都不困難。因 此,魚產在冰島不但是被私有化,而且是被證券化了。

於是在一夜之間,冰島出現了第一批億萬富翁,而且個個都是打魚郎。

請注意,當時沒人問冰島人可能想做什麼,甚至也沒人問冰島人適合做什麼。誰也沒想過冰島人有沒有煉鋁的天賦。其實認真來看,要說是冰島人根本沒有煉鋁的天 賦,還比較正確些。

美國最大煉鋁業者美鋁公司(Alcoa),於二○○四年在冰島開設大型煉鋁廠時,就特別碰上兩個問題。

設廠先證明沒精靈,其餘免談

首先是所謂的「隱形人」,明白的說,就是那些長期存在於冰島民間文化中,許多冰島人虔誠信仰的「精靈」。在美鋁公司興建它的煉鋁廠之前,必須先讓政府派來 的專家進入那個與世隔絕的預定廠址徹底搜查和感應,以證明這地方不管在地表上或地底下都沒有「精靈」盤據。這對一家企業而言可真是棘手。

美鋁公司一位發言人告訴我,為了消除民眾對於煉鋁廠可能妨礙「精靈」棲息的疑慮,公司不得不付一大筆錢讓大家明白預定廠址並沒有「精靈」。可是呢,正如他 所說的:「站在公司立場,我們也不能承認有所謂的『隱形人』啊!」

那裡的人雖然久經培育,到最後卻只能從事不適合他們的工作。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和高度訓練的冰島人,個個自視甚高,但主要卻只有兩條出路,不是捕魚就是煉 鋁,實在糟糕透頂。

當然,冰島還有一些別的工作是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冰島文青可能樂於從事的,例如去證明某地沒有「精靈」(這個工作至少也要花六個月的時間,可說是相當不容 易)。可是,這整個國家就是沒那麼多樣化的工作。因此,直到二十一世紀,冰島人還在等候經濟大環境中會有什麼工作機會出現,好讓他們一展長才。

結果就是進入投資銀行業。

阿富森的身材精瘦,他十六歲就開始出海,趁漁事閒暇之際才上學研習漁業知識。大家都說他是個捕魚天才,不過在二○○五年一月,他三十歲的時候,阿富森毅然 放棄討海生涯,上岸進入蘭德斯銀行的外匯交易部門。

他在金融市場從事投機買賣將近兩年,直到二○○八年十月碰上「大屠殺」,他跟那些所謂的「交易員」才都被解雇。他說他的工作就是推銷那些他認為不能錯過的 投機機會,主要對象就是他的漁民同伴。

他們以三%的利率借得日圓,以之購買冰島克朗,獲取一六%的利率。「我覺得教捕魚的人學會外匯交易,」他說:「可比教導銀行業的人學會捕魚要容易多了!」

「那麼,你怎麼會認為自己連一天的訓練都不用,就能進入銀行業,在金融市場上投機買賣呢?」「這真是個好問題啊!」他說,思考了一分鐘之後:「這是今晚以 來,我第一次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希臘國鐵收入,只夠付員工二五%年薪

希臘:還發明了數學呢!

在過去十二年裡,希臘公務員薪資增加了一倍,而這還沒把他們收取的賄賂計算在內。公務員的薪資,平均大約是民間企業的三倍。希臘國營鐵路一年的收入是一億 歐元,薪資支出卻高達四億歐元,還要再加上三億歐元的其他費用。二十年前,由成功企業家轉任希臘財政部長的史蒂法諾.馬諾斯(Stefanos Manos)曾抱怨道,「出錢讓所有火車旅客搭計程車,還比維持一個鐵路公司省多了!以平均工資而言,整個希臘沒有一家私人企業比得上。」

希臘的公共醫療保健制度,每年相關物品供應支出,遠遠超過歐洲的平均水準。有幾個希臘人告訴我,說他們看見醫生和護士下班回家時拎著滿手的紙巾、尿布,還 有任何他們可以從供應櫃搜括的東西。而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

浪費和偷竊的分界在哪也不重要,反正是前者掩護後者。

三分之二醫生,「窮」到免繳稅

況且賄賂公行,大家都認為只要是公務員都在接受賄賂。前去公共醫療診所求助的民眾,都認為一定要送紅包,醫生才會認真照顧他們。而那些終生在公務體系服務 的希臘政府首長們,則擁有數百萬美元的豪宅,還有兩、三間鄉村別墅。

希臘人逃稅成習,規模足以令人大開眼界。希臘的醫生據估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年收入申報在一萬二千歐元以下,依稅法規定得以免繳所得稅。因此即使是一些年收數 百萬歐元的整形外科醫生,仍然一毛錢的稅都不用繳。這並非無法可管,事實上,逃漏稅金額若超過十五萬歐元是得以繩之以法的。問題在於執法。「如果切實執法 的話,」稅務員A說:「希臘每位醫生都要送去坐牢囉!」我笑了出來,他瞪我一眼,說:「我說真的!」逃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堅持只收現金而不提供收據。

我決定前往希臘北部找尋一群僧侶,因他們發現一種改良過的新方法,可以幫助希臘經濟。不過我除了聽過維托派迪修道院(Vatopaidi monastery)這名字以外,其他什麼都不清楚。這場經驗可說相當令人感動,足以推薦給任何想體驗西元十世紀生活的人。

僧侶們吃的食物,大都是在距離餐室不遠的菜園自己種的,在一些粗銀碗裡,盛裝著沒切開的生洋蔥、青豆、小黃瓜、番茄和甜菜球根。另一個碗裡裝著僧侶自己烤 的麵包,這也是自己種的小麥做出來的。有一大罐水。這些僧侶們吃的東西,簡直就像拍照前的時裝模特兒一般少。他們五天裡有四天只吃兩餐,有一天吃三餐;五 天下來,總共只吃了十一餐,幾乎大家都是如此。不過這就讓人想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會胖呢?

當然大多數的僧侶,現居於此的一百一十位僧侶,大概有一百位就跟他們的食物一樣,看來又乾又癟。但少數幾位,包括那兩個大頭目,則是一副營養充足的樣子。 十一餐生洋蔥和小黃瓜恐怕很難解釋這件事,就算吃再多蜂蠟也不可能這樣吧。

為爭取官方的援助和補償,維托派迪必須拉攏一些富豪和知名人士的支持,希臘北部有個湖泊仍屬於維托派迪名下,這可是十四世紀拜占庭皇帝約翰五世帕里奧洛格 斯(Emperor John V Palaiologos)的賞賜。

僧侶用一座湖換到十億歐元土地

那地方早被希臘政府劃為自然保護區。但一九九八年指定為保護區的命令突然失效,沒過多久,此地又重歸修道院名下。

這塊湖泊區後來根據某獨立機構評估,總值約五千五百萬歐元。但僧侶當時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讓政府官員相信它的價值更高,因此要求交換總值十億歐元的政府土 地。僧侶們的湖泊區總共換得七十三件政府地產,包括二○○四年舉辦奧運的一間體育館。

後來發現,僧侶們想創辦的竟然是一個商業房地產帝國。他們開始說服希臘政府,實行過去極為罕見的變更地目,把原本非商用的土地重新劃定為商業用途。除了這 些交換得來的房地產之外——後來希臘國會估計約值十億歐元——這些僧侶們還自己爭取到一○○%的融資貸款,收購位於雅典的商業大樓,並進行開發。

之前的奧運會體育館,後來變成一家光鮮亮麗的私人醫院,其經營顯然跟僧侶們大有關係。後來又在某位希臘銀行家的協助下,僧侶們制定計畫成立了維托派迪房地 產基金(Vatopaidi Real Estate Fund)。這個基金的投資人,實際上就等於買下僧侶們跟政府換得的土地,而僧侶們再用這筆錢重建修道院,讓它恢復往日的榮光。

從一份古代文書出發,一個毫無價值的湖泊最後變成報紙宣稱達數千萬到數十億美元的鉅額財富。不過事實上,根本沒人知道這些僧侶的手上到底握有多少資 產。(本文摘自該書第一章、第二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9

2012年書摘之1 :《成為作家》,作者多蘿西婭•布蘭德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676

1、「天才是教不出來的」完全是謊言。但是尋找到「某種神奇力量」前要先當學徒。坦白說我閱讀了我能夠找到的所有關於小說技巧、情節安排和人物描寫 的書。我虔誠地求教於各種學派老師的門下;我聽過一位最時髦的新弗洛伊德派對小說寫作的分析;我傾心於一位熱衷腺體理論的人,他把個性決定論看作人物創作 取之不竭的源泉;我從一個人那裡接受了畫表格式的寫作指導……

2、「要不要寫作」是個偽命題。根源在於年輕和自卑。應當養成寫作的習慣,不要停歇。做一位「間歇性作家」是有危害的。等待靈感火花迸發的依賴心 理,表面上是為了追求完美的、理想的結果,實際上有時是一種微妙的虛榮心在作怪地,容不得半點被拒絕的冒險。不要顧慮太多,勇於打破堅冰吧。

3、成熟、沒有偏見、溫和以及公正,對培養作家氣質至關重要。不過,任何人都具有雙重人格。而作家是具有雙重人格中非常幸運的那一類人。這讓他們成 為一群令人費解、飽受折磨和喜怒無常的角色,而芸芸眾生則會因為或以為自己至少擁有完整人格而自鳴得意。循規蹈矩的人總是在埋頭走路,天才則神思才揚。

4、在我們歷經千辛萬苦有文字發表之前,我們其實早就通過白日夢的形式講故事了。所以大不必把寫作當壓力,而應當不費勁地寫作。當無意識導常活躍的 時候必須學會輕鬆而流暢地寫作。最好的方法是你把習慣的起床時間早半個或一個小時,不要說話,不要讀報紙,不要抓起前一天晚上放在你枕邊的書來讀——立即 開始寫作。想到什麼寫什麼:昨夜的夢,如果你還能記得的話;前一天的活動;真實的或虛構的談話;對意識的檢查。將清晨的記憶快速而不加評判地寫下來,寫的 好壞或有用與否並不重要。

5、從寫下來的文字中得到的收穫要遠比你腦子裡沒有文字時的想入非非得到的大得多得多。

6、慢慢地,要養成按時寫作的習慣。每天15分鐘其實就足夠了,但必須堅持,你的承諾事關榮譽。要麼成功,要麼放棄。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如果你 想寫作,你就能寫作。如果你迫切地想找時間寫作,生活其實根本不會忙到你連那點時間都擠不出來。你也開始意識到,那些能夠寫出一本接一本書的作家其實並沒 那麼神奇。

7、像作家那樣閱讀,唯 一的途徑就是任何東西都要讀兩遍。

8、無論處部的世界怎麼樣,無論你有多忙,每天都應當給自己敲定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再次體驗用孩子一樣純真的眼睛觀察世界。每天抽出半個小 時,讓你自己返回到五歲孩子時的狀態,睜大眼睛,充滿興趣地打量這個世界。你會發現,就像你不曾注意過自己的呼吸一樣,這樣做能夠在很短時間內蒐集到大量 新的素材。

9、用心寫作就是原創。我們每個人寫作,就是在為人類普遍的經驗之池注入我們從各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點滴體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的經 歷恰好與你相同,沒有人的結論與你一模一樣。這些話其實是大白話。但事實上大多數人從讀書之日起就沉溺在別人的寫作中,習慣於通過別的人的眼睛看世界。賦 予你的寫作以最終價值的是你的洞察力與真知灼見,只有你寫作時頭腦清晰、思想誠實,就不會落入俗套。

10、如果想激勵自己寫作,最好通過無字的方式自娛自樂。不去看戲,不聽音樂,也不去博物館,而是長時間獨自漫步,或是在大巴的上層獨自呆坐,如果你有意識地拒絕說話或看書,你會發現這對你大有裨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78

[轉載]複利的錯覺(作者:豹豹)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wtq.html

在個股有明顯泡沫時一定要學會防守,不要在泡沫上面跳舞,你不會是泡泡龍。在估值偏低時一定要盡情貪婪。否則,存定期算了,買什麼股票?!
該貪婪時抱緊現金,該防範時雄心勃勃。你,什麼時候才醒來?

複利的神奇威力、複利的重要性,很多人已經清楚了,很多人均宣稱「不要一夜暴富,要持久的盈利」,但事實上,很多人「暴利」的思維仍在,只不過不再是單個年度的高收益率、「賺100倍」等,而是「35%的長期復合收益率」、「萬倍不是夢」等變形。

 

    芒格老說過「既要理解複利的重要性,也要理解複利的艱難」,事實上很多人輕視了複利的艱難,居然有人輕鬆的假設「我只要一年盈利35%,就……」,這明顯是缺乏數學常識,對長期收益率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也低估了證券投資的難度。

 

    我想很容易有2種錯覺。

 

    錯覺1:只要絕大部分年度「整體」收益率佳,那麼個別年度的虧損應該問題不大;

    錯覺2:不出現重大虧損,小幅虧損或者微利的話,其他年度適度盈利,長期收益率應該不錯。

 

    這裡給2個case,驗證一下這2種錯覺。

 

    先說第1個case。

 

    情形A:持續盈利15%共10年;

    情形B:持續盈利25%共9年,最後1年虧損50%;

    情形C:持續盈利35%共8年,最後2年各虧損40%、50%

 

    我們可以看看10年以後,哪種情形會勝出。

 

  

 

情形A

情形B

情形C

1

15

25

35

2

15

25

35

3

15

25

35

4

15

25

35

5

15

25

35

6

15

25

35

7

15

25

35

8

15

25

35

9

15

25

-40

10

15

-50

-50

累計收益率

3.046

2.725

2.310

復合收益率

15.0%

14.1%

12.7%

  

     結果很有意思,最不起眼的情形A居然勝出了,有煌煌「長期盈利史」的情形B和情形C,因為某一個年度的重大虧損,大大的降低了長期收益率。重大虧損造成的 「負複利」對長期投資的損害是極大的。這也是投資的殘酷之處,絕對要避免「慘敗」、「重大虧損」,風險意識要放在首位,「不要虧錢」作為投資的第1原則, 不是蓋的。

 

    上面的假設也許有點「狠」,下面再給一個case,看看「沒有重大虧損」時的情形如何,給2個「溫柔」一點的假設。

 

    情形A:持續盈利15%共10年;

    情形B:奇數年盈利25%,偶數年各盈利2%、3%、4%、5%、6%;

    情形C:奇數年盈利35%,偶數年各虧損-2%、-3%、-4%、-5%、-6%

 

    這也符合很多人的實際情況,風險倒是「控制住了」,沒有出現重大虧損。情形B有部分年度是微利、情形C有部分年度是微虧。

 

    那麼長期收益率如何呢?

   

                       情形A               情形B              情形C

                      15                 25                  35

                  15                                  -2

                  15                 25                  35

                  15                                  -3

                  15                 25                  35

                  15                                  -4

                  15                 25                  35

                  15                                  -5

                  15                 25                  35

        10           15                                  -6

        累計        3.05倍            2.71倍             2.65倍

        復合         15%               14.0%              13.8% 

 

    結果仍很有意思,最不起眼的15%的收益率,再次在長期拉鋸戰中勝出,微利的方案次之,只有14%,微虧的方案最差,只有13.8%。

 

    這是複利的又一錯覺:表面上不起眼的微利、微虧,累積起來卻對長期的複利有很大的影響。

 

    也許有人真的很天才,在牛市熊市均能大賺,但基於數學法則及長期投資的艱難,還有市場運行的非平穩性及黑天鵝之「必然出現」,我們恪守「抑制虧損」、「平穩複利」這2個目標,並不是口頭上喊的口號而已,而是實實在在的數學法則。在與市場的長期拉鋸戰中,高度重視風險控制,多想想自己可能在哪裡跌倒,多研究一下「負複利」、「微利、微虧過多」的情形,比起憧憬「長期復合收益率達到35%」這樣驚人的目標,是更有意義的。

 

    事實上,從全球範圍來看,保持超長時間的較高複利,是幾乎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巴老的天才已經是很恐怖的長期收益率了,Neff在31年投資生涯中的 13.7%的長期收益率記錄至今仍沒有基金經理能破。與市場的長期拉鋸戰,對於很多人來說,才剛剛開始而已,未來的投資生涯中,會發現種種難以預料的重大 變化、新問題、新事物,常持一顆惕厲的、警悚之心、深刻理解芒格老所說的「既要理解複利的重要性,更要理解複利的艱難」,深刻理解證券市場「收益率不平 穩」。

 

    假設中國未來繼續「國泰民安」,社會穩定,而且有「證券市場長期走牛」的環境,拉長到30年以上的長期 投資規劃,多想想「複利的艱難」,時刻提醒自己證券市場的結構和收益率的非平穩性,時刻想想負複利的可怕殺傷力,最好在年輕時就想透這層邏輯,不失為一堂 較好的思想教育課。

 

    上面總結了2個錯覺,其實拉長到30年期的收益率向量,其中的份量有許許多多的組合,更多的人跑不完全場就倒下了。我們常說的「抑制虧損」,還只是最起碼的一課和長期投資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已,遠遠不是「較高的復合收益率」的充分條件,第2個case就是明證。

 

    「如何實現長期複利」 ?這是一個戰略課題。後面將結合巴老的成績單,談談這個問題,而「理解複利的艱難」,則是最起碼的思想基礎。

 

豹豹於2009年5月24日中午

 

Remarks:

    抑制虧損,關乎數學基本法則的問題;

    平穩盈利,則是另一個「正態分佈律」、「均值回歸」、大數定律的問題。

    證券市場的收益率分佈,有「尖峰厚尾」的特徵,「每年盈利15%」這樣的數據結構,只在理論中存在,在實踐中斷無可能。證券市場的運行,一定是不均勻的。

    「正態分佈律」幾乎是與「複利法則」同等重要的另一法則,甚至關係到價值投資的邏輯基石。只有深刻理解了證券市場的結構性特徵及正態分佈律的普遍性,才有可能在實踐上破解「如何實現長期複利」這個難題。   

 

    有效的抵制虧損,只是萬里長征走的第一步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8

《阿甘正傳》的作者是股神還是估神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ycjj.html

昨天蘋果的股價已突破500美金創新高按市值計算,蘋果目前已是全球最大公司,超過谷歌和微軟市值總和。此外,蘋果的總市值也達到了A股總市值的13%左右。

 

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依靠漁業發財之後,聽從別人的建議「買點股票」投資保值,他決定選擇和漁業差不 多的「水果業」,買了一個名叫「蘋果」的股票(電影鏡頭明顯是蘋果公司的商標及名稱)。然後這個股票就一直漲啊漲啊。。。鏡頭裡阿甘捧著一張印有蘋果公司 標誌的紙說,我買了一個水果公司的股票,有人說我這一輩子不用再為錢發愁了。---為什麼作者選「蘋果」而不是當時同是科技公司的柯達(電影是94年出 品,柯達97年2月市值創最高達310億美元,最近則申請破產保護)?或是其他。用這樣的理由就搭上了一條現在最傳奇公司的大船,運氣還是偶然?至於作者 是不是股神還是估神,應該偏向後者,並沒有他買蘋果股票的報導。

《阿甘正傳》拍攝於1994年,如果阿甘到現在還繼續持有這家「水果」公司股票的話,那麼這17年這家「水果」公司的股票漲超過了50倍。

《阿甘正传》的作者是股神还是估神

《阿甘正传》的作者是股神还是估神

《阿甘正传》的作者是股神还是估神


我不是果粉,一個蘋果產品都沒,實在是那種土得掉渣的人。當然,我也沒那麼幸運買到蘋果公司,只能祝其好運。美國多點微軟,谷歌,蘋果這類公司而不是高盛,摩根,這個近代最偉大的國家還是會保持其強盛的。

 

順便紀念個人投資組合今日收市不但完全收復2011年的虧損,還創下08年金融風暴後的新高。多得新入的思捷環球,愛股筆克遠東及頹廢了幾年的地產股的強勢反彈。

----特別說明,除了運氣,我並不覺得有能力的因素,最多是這次扔飛鏢比較手感好而已,呵。

 

還有也順便提醒,牛市的時候很多牛鬼蛇神的股神會出現。對扔飛鏢或一波牛市的幸運兒要提防。

 

股市有風險,謹記獨立思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65

價值與價格的差異 (作者:奧斯卡。黎) Daily Speculation

http://dailyspeculation.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07.html
近日喜得友人賞識,與之談論寫作。為不辱命,
故提起久擱之筆寫些小文回應。

提到價值和價格的問題。兩者雖然是兩回事,在日常中卻常混為一談,以至亂成一潭的。有似於戰略和戰術,藝術和技術這些相似概念。然而畢竟是獨立兩件事,不是一體兩面,甚至不能互為因果。

請假想有個密室,什麼都沒有(當然有空氣,不要斤斤計較呢)。然後有個人,和一顆石子。在這當兒,價值和價格兩回事同樣都不存在,因為這世界就只得那人那石,他所有的只能是那石子,不要就沒有其他東西選擇;同時間,儘管他為那石標上價錢牌,也沒有別的人去留意,因此沒有價格,也沒有價值。

怎樣使這個情境出現有效的價格呢?需要多一個人。只要有多一個人,原先那人就可以賣掉這石,無論他要錢或其他什麼東西交換。其實可能出現的情況很多,包括第二人從第一人手中搶去石子,那就需要用暴力交換,也許誰的拳頭力就能得到。第一人也可以連自己和石子一起賣掉。讀者讀到這裡,其實也發現,石子在此不再重要,只要有兩個人,已足夠產生有價格的情形,比如一人為另一人提供有償服務,隨便搥搥背也行,說不準第一人聘用第二人把那石子丟棄也成,也出現了價格。價格,是一件人與人之間的往來關係。

那麼價值呢?其實一人一石已經可以是「有」價值的。上文既說那人除了一顆石子外一無所有,那這石對他怎會不重要呢?然而「有價值」三字和「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說話一樣,說得好,但對於議論無甚幫助。每個人都很有價值,而對於人事部主管而言誰比誰更能貢獻公司才有意義;同理,要令那一石子的價值變得可論,我們需要多一顆石子,或者任何其他東西,總之不可以只得那石子。

給予那人任何的東西,他就有了選擇,可以在不同選項之間,想一想哪一個對他而言更有價值。讀者明白,既知天生我才必有用,亦說天生為物必有價。如果有造物主,每件物品或者價值無上,「更有價值」只不過是因應個人情況的取捨。純粹對他生效。價值,是人在物與物間的評比關係。

選取物可以是些不可見的東西,例如「放棄石子,就讓他逃脫出密室」這個機會。但讀者留意,這選項不可以是保持現狀和「沒有了石子」兩者的選擇。因為這一無所有的人必然選擇保留石子,沒有石子不算是選項,只算是逼迫;猶如以失去氧氣作為任何人對任何物的保留條件,都是壓迫不是選擇。我們議事時要避免舉出逼害性質的選項做例子,這樣沒有意義。

在一人二石的世界裡,他可以認為一顆石比另一顆價值更高,因為它是火石可以生火;或因為是玉石更漂亮;或因為更堅硬可以做工具。如果他老是面對無法生火的局面,火石將比鑽石要緊;若他必需打穿某物,則二取其一,他會要最堅硬者,不管它是什麼顏色。這是他價值上的看法,若然他只有一元,而他所想要的賣兩元,則他都只會要另一項,這是價格因素。

是不是說,價值是些浮動不定的東西呢?不然。需要火時火石高價值,需要硬石時鐵石有價值,做法不同,但背後那套觀念一樣:他因應實用上的需要作為標準。而價值一物,往往加上個觀字,價值觀與數字量化的價格不同,是套觀念,他也和浮動的市價不同,價值觀本身是不變的。

怎會不變呢?那人是因為身無長物,使得他必得按生活所需來選擇,若他逃回富裕社會,生活無礙,還要那石頭作甚?就像一位普通人通過努力,由貧入富,價值觀也就由斂入奢,當年不願付出坐計程車的費用在今天已然是輕鬆自如了。

變的是情況,他的價值觀沒有變化。奮鬥求財的過程,猶似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的道理,留意到嗎?轉的是人,山和路沒有改變。就像上文的密閉空間,那人只消逃出去,整個問題都不復存在。但是當他回去,問題仍然如舊,如山永遠在那裡,而富起來的人又再窮下去,問題還是一模一樣。

再引伸一個例子,剛才提到購買力低的人就會有一套相對儉樸的價值觀。其實不盡然,筆者就曾聽過有人在學生時期為了自我訓練,儲其數月消費,為了圓願到高級酒店餐廳一嘗其水準與感覺,如此可以鞭策其上進心云云。相對於完全因應消費力而支出的人,這種做法無疑屬於第二種觀念。兩種人兩套價值觀,兩種不變的觀念。

但是如果其中一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啟發(甚至看完上述例子馬上啟發),從一套觀念慢慢轉變了呢?宗教和意識形態的皈依對人的轉變是徹頭徹尾的,這又是否個人價值觀轉變呢?

答案是正確。可以比喻為愚公移山,雖然難,最終山勢是可以人力改變的。然而,第一,這是艱難的事;第二,文首提到的密閉空間是個前設,也許那個人出全力死命踢,是可以踢穿門鎖;或者用石頭弄破牆壁,密閉空間就開放啦,但這對整個討論有何助益呢?內心持久地認為很重要的東西,常常因為即時生活的限制放到最後才求取;然而當下生活必需往往是最先要得到的,這並不削弱內心潛藏的觀念。價值觀作為人不易改動的,判斷事物重要性的原則,在議論時,與價格這種輕易改變的,當下供需關係的成果相對應。用於討論,價格是常變的,價值是不變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79

太陽能股:一個優秀的選擇?(作者:約翰。馮) Daily Speculation

http://dailyspeculation.blogspot.com/2012/04/blog-post_03.html
最近大部分太陽能股票都被大量拋售,我認為價格開始接近底部。這裡主要因為三個原因

一)出產的產品價格下跌
二)歐洲的政府減掉很多資助
三)產能過剩

這個行業暫時處於汰弱留強的階段,很多比較弱的股份和公司已經被淘汰了。當中包括(e.g. Solyndra and Evergreen).

到底下一個階段那一個公司會被淘汰呢?沒有人可以確設的答這個問題,除非你是太陽能公司的大股東或高層吧。這個汰弱留強的階段是短暫的,而整個太陽能板塊也要經歷這一個階段。當塵埃落定,生還的公司將會變得更強,把弱者和被淘汰者的市場奪過來。

你要知道,當你投資股票,短期的問題應該被視為長期投資的機會。現在太陽能公司面對的問題和現實並不太差。要知道近期對太陽能需求的增長是爆炸性的,而長期來說太陽能版塊充滿了機會。

第一)長期的出產價格下跌應該被視為好事而不是壞事,因為這個長期下跌的價格吸引了大眾。有甚麼工業經歷了產品價格不斷下跌的命運呢?電子業,電腦工業是 這個情況的表表者。太陽能是電子工業的一種,因為它的原理是把太陽的能量收集然後讓電子轉化成電力。和電腦晶片的生產一樣,製造太陽能光伏的物料主要是 矽,只有少數情況需要其它稀有物料。在生產上,材料的供應長期是穩定的。

太陽能的生產也跟電子業相似。這個包裝太陽能板的過程就是要把最多的太陽能光伏裝到太陽能版上,只要安裝的數量越多更密,同樣的太陽能板就能夠產生更多的 電力。現在太陽能的效率仍然很低,大概是25%,意即只有25%的太陽能量能被接收並轉化,因此這類依然有大量空間讓業者改進。另外一個主要的因素是生產 的人力成本,這是為甚麼中國的公司繼續雄霸世界的太陽能市場。像其它電子產品一樣,太陽能板塊是依個不斷改進效率而產品價格不斷下跌的行業。但是,這同樣 表示短期的波折將會令一部份公司被淘汰,這是高科技行業的本質。

由於太陽只照耀大地板田,大部分被轉化的電能一定需要被存起來夜間使用以免浪費。電池科技的改善,導致價格下跌。這個改變配合太陽能版的價格下跌讓整個太 陽能系統的價格下跌。舉個例子,要讓大眾接受電力車的電池,這個槓桿點是$350 每千瓦。很多專家認為未來儲存電力的市場會從現在的$900 跌到這個 槓桿點。

由於生產和儲存電力的價格同樣下跌,太陽能發電的價格越來越接近傳統發電方法的價格。如果把傳統發電的汙染也計算在內,太陽能已經超越傳統的發電方法。現 在主要讓消費者卻步的主要原因是首次安裝太陽能發電和儲存系統的價格,當有部份公司已經開始提供零首期的安裝計畫,這個缺點將會有機會被克服。當太陽能發 電的價格比傳統發電方法低的時候,大眾將會大規模轉為使用太陽能發電。每個天台都安裝太陽能板塊都很快變成現實,就像每人一腦,每人一個手機的發展一樣。

第二)政府的資助無論如何也會減少,當價格已經大大下跌。主要原因是因為根本無需要資助這個行業。因為這個行業已經無需要被資助,本身已經有足夠競爭力 了。德國對太陽能的資助讓整個行業起飛的市明已經完成了。這個資助讓很多中國公司可以在德國成長,達到可以與世界競爭的水平。

第三)整個產能過剩的情況不會持續,這是因為更低的價格將會刺激需求。越來越多的需求最終會把所有的過剩的產能吃掉。消費者其實對產能過剩帶來的低價是歡迎的。只有太陽能業者需要擔心,因為這個傷害到公司的利潤。

在這個角度看來,太陽能業短暫的調整是個好的投資機會。這個對太陽能需求已經被證實,太陽能工業兩個十年來已經從零到2010年的四百億,估計將會到達 2020年的一千五百億。現在最大的市場是德國與義大利,不過人口大的國家如中國,美國和印度將有機會成為第一位。此外,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太陽能成為 取替石油成為主要的能源來源。發展中的國家加入使用太陽能的話,將會減少假設電網的時間和費用,讓電力成為現成的可能性。太陽能讓家家戶戶成為獨立的供應 和消費者,讓偏遠地區有發電和使用電力的可能性。

世界的太陽能業在跌盪中成長,很多弱的小的太陽能業者也會因不斷的價格下跌被淘汰。

比較強的擁有比較強大產能與效率的公司將會生存,並透過不斷改進的科研不斷滋長。他們會從倒下的業者當中掌握更大的份額。

政府的資助會在市場需求擴張下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德國與義大利政府已經讓航也透過資助起飛。在地球的令一端,中國政府有意讓太陽能成為主要工業之一,中國 公司能夠大量獲得資助與貸款。最終的結果是中國在數年內會掌握太陽能生產的大部分,因此中國公司倒下來的機會較非中國公司少。

太陽能股的波幅的確令很多人卻步。主要原因是因為太陽能為一個高新產業,擁有高增長和產品價格快速下跌的情況,與電腦晶片業數十年前的狀況相同。縱使太陽 能的發展一波三折,我仍然太陽能為未來最有前景的行業之一。隨著油價和原材料提漲,太陽能將會變得越來越吸引。因此太陽能不但純是一個高新行業的投資,也 是一個植博率高的油價投機項目。這個狀況,你還能在其他地方找到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0

《斷捨離》作者的心靈整理術



2012-8-20  TCW




繼生活整理術《斷捨離》系列作品引領潮流、熱賣八十萬冊之後,山下英子再度提出全新的心靈整理術「俯瞰力」。

這是一種透過實踐「斷捨離」而得到的深刻觀照能力,可以全面應用在各種人、事、物上。透過斷捨離得到的「能力」=「俯瞰力」。

我們會從以物品為主的短視觀點,轉變成以「我」為軸心來正確掌握空間(整體性),並更一步發展為深刻的洞察、高度的觀點及寬廣的視野,俯瞰力就是這樣的力量。

在實踐斷捨離的過程中得到的,就是一種「自我肯定感」。藉此,可以更了解自己、喜歡自己,也可以說是成為「好心情的我」的狀態,在這狀態中獲得的力量就是「俯瞰力」,也就是不去斤斤計較微小的幸與不幸的睿智。

人們的生活形態隨著國家日漸富裕而發生劇烈變化。任憑欲望驅使,各種商品過量生產,連消費這個行為也變得不由自主了。對於這個狀況,我有種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可用「可惜」兩個字,一言以蔽之。

思考「可惜」的真正意義

斷捨離形成風潮以後,雖然我得到許多讀者善意的回響,但也有不少批判之聲:「斷捨離只是叫人成天丟東西罷了,多可惜!」

看到這種意見,我一樣會浮現這樣的想法:「在東西的出與入之間,重要的不是『出口』的可惜,而是『入口』的可惜。」因為變成像這樣非大量丟棄不可、非得讓 東西白白糟蹋不可的現況,才真正叫作「可惜」。也就是說,過量生產本身就是件「可惜」的事。其實只要俯瞰從東西生產出來,到淪為無用長物的過程,應該就可 以清楚的看到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

沒錯,我們需要的是「俯瞰」的力量。

俯瞰力,這是站在高度的觀點,以寬廣的視野,用「整體」來掌握事物的能力。是瞬間掌握當下的「需要、適合、舒服」,有意識的、自在的、果敢的度過人生的力量。

我在前面曾經提過「只要把焦點放在物品上,就沒有丟掉的正當性」。我們一旦得到某樣東西,往往只有它還在手中時才會意識到其存在。或是雖然它就在手中,卻常常無意識、無自覺的把它扔著不管。不過其實就算說物品從生產的時候開始,就朝著報廢之路邁進也不為過。

我們與一樣物品短暫結緣的時光,是充實濃密、還是被棄置在遺忘的彼方,因人而異。不過既然難得結緣,希望那能夠是一段豐富的關係。

一開始我們會細細檢視「這樣物品跟我的關係是活的還是死的?」不過漸漸的,洞察會變深、觀點會提高、視野會寬廣,並且能夠以這樣的眼光去檢視社會及環境,意識到入口的「可惜」。這樣的過程,就是「俯瞰力」。

比方說,在面對「物」的時候,對於街頭和店鋪琳瑯滿目的商品,我們的眼光會改變:使用者真的需要這麼多這種東西嗎?

在面對「事」的時候,我們不會再對媒體報導的資訊囫圇吞棗,而開始去意識到問題的本質所在,以及自己應該採取的立場。

在面對「人」的時候,即使是在議論的場合,我們也不會流於情緒化,而能夠摸索出該如何說,才能夠讓自己和對方都盡情發揮。

人、事、物,俯瞰力在任何場面都是有效的。說它是一種能夠在必要的時候,意識性的將必要之物活用得恰到好處的力量,或許更容易了解。

「開運」迷思的似是而非

「幸與不幸」是每個人都很重視的事。斷捨離是一種特殊的「整理」術,從「處理物品」這種物理性的物質起步。然而不可思議的是,斷捨離也能讓我們去注意到「更深沉奧秘的世界」。這裡將藉由探討何謂「幸與不幸」,並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態度。

我現在雖然做為「斷捨離」的提倡者,向眾人宣揚「收拾」與「生活術」的秘訣,但我認為自己其實也走過不少冤枉路。

曾有一段時期,我一直積極的在思考「要怎麼樣才能變得更好運」。那段時期,我購買了各種開運道具,相信幸運色彩,巡迴造訪開運聖地。還學習命理學,想要投入陰陽五行,把焦點全放在尋求利益上。

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這些全都是我認定「自己沒運氣」的表徵。就像是因為飢餓,而無法停止去想食物一樣。

有一位學員告訴我,他實行斷捨離以後,開始會以定價去購買想要的東西了。他說他發現自己過去多是在特價的時候才買東西的行為,只不過是想要靠划算的感覺來 確認自己走運:「我能用這麼便宜的價錢買到這件衣服,真幸運!」可是這種行為,也同時像是在重新確認自己有多麼沒運氣。

就和特價品一樣,集點卡其實也充滿了誘惑。

收集點數,就會有好事發生──我們總是不知不覺抱著這種期待,但或許我們可以返回原點,想想收集那些點數究竟能夠得到多少好處?店家推出集點卡的目的在於 留住客源。那些點數並不是用來感恩回饋,而是一種商業策略。由此可知,「幸運」這種自我肯定有多麼的魅力無窮。同時,集點卡也容易勾起這樣的感覺:「再來 光顧的時候如果忘記帶卡,好像虧到了,真不甘心!」與其因為「沒有就會不安」而持有集點卡,倒不如乾脆不要,也是一個方法。

比起擁有幸運,不如先讓自己「準備萬全」?

有名單身女子總是隨身帶著一個集點卡專用卡片夾,大概有五公分那麼厚。當然,她的皮包也隨時塞得爆滿。這也難怪,因為她有兩條預備手帕、好幾條OK繃和濕 紙巾,而且總是不忘攜帶折疊傘。彷彿皮包裡面也塞滿了不安,就只為了碰上萬一時「不想讓自己後悔」。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我覺得總是背著這麼沉重的包包,這 件事情造成的壓力,對當事人所帶來的損失其實相對的更大。假設我今天因為帶了折疊傘,沒有淋濕就回到家,那與其說是幸好有帶傘、是運氣好,倒不如說,只不 過是因為我「準備萬全」罷了吧?當我這麼提出意見之後,結果那位小姐說了:「這樣啊……,就算沒有帶傘,或許也可以因為借傘,而擦出愛的火花呢!」

無論是否擁有某樣東西,懷抱著希望都是好的。以長遠的眼光、寬闊的視野去看時,最好選擇可以讓自己更積極、更輕盈的做法。常言道「有點小缺陷的女人較吃香」,看來如果我們連「不足」都可以樂在其中,這樣的不足往往能夠引來更多收穫。

就像這樣,因為打折或集點卡而買東西,就會弄不清究竟是不是因為中意物品本身才買的了。說到底,要好好珍惜一樣東西,也得先強烈感覺那樣物品「充滿了我傾注在它身上的意念」吧。

更進一步說,充斥大街小巷的風水智慧云云,如果不是真正喜歡,別說是不會發揮功能了,反倒還會為當事人帶來反效果。我想有許多人的住家房間都充斥著迷失自我而購買的開運道具,搞得一片雜亂吧。

「中意」的物品能啟發人

我有一位朋友總是身穿高級品牌服飾,搭配得十分得體。有一次我看到她身上的襯衫很漂亮,稱讚了一下,於是她滿臉笑容,非常高興的說:「其實這件衣服只要一 千五百日圓而已。」她說,自從實行斷捨離以後,她開始抱著一種「就算是便宜衣飾也試著穿穿看吧」的心態。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自信。自己所珍惜、所愛的物品, 無論外在評價或價格如何,對自己而言都是有價值的東西。因為無論什麼樣的物品,它的價值都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樣的信心能夠把我們提升到比自我評價更高的境 界。

自我啟發是自己啟發自己,但我們中意的物品也會自動啟發我們,從這個意義來說,或許比自我啟發還要更勝一籌。我們把愛傾注在物品身上,如此一來,物品也會 以愛回應我們,成為相互愛惜的關係。與其關注幸與不幸,培養自己與每天圍繞在自己身邊的物品的關係,才是通往幸福的第一步。(本文摘錄自第二、三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75

價值鏈擴張優於產業鏈擴張(作者:國泰君安王成) 重慶大學金鏑

http://xueqiu.com/8839104147/22503513
很多新股的發展模式非常清楚,就是募集資金進行總量上的擴張,而很多企業已經是小行業中的巨人,未來總量擴張對企業是否有利並不確定。

  而其餘很多企業的發展更多是依賴產業鏈的擴張,我認為,投資一個產業鏈擴張的企業只是因為錯過投資一個主業高速增長企業的次優選擇,因為擴張產業鏈本身說明其主業的高速增長期已經過去,並且產業鏈的擴張可能存在重大風險。比如京東方曾經要打造TFT-LCD產業鏈,實際上,該產業屬於技術和資本密集行業,技術進步迅速,每一兩年就更新一代,並且每個生產線的建設投資高達幾十億美元。在這種產業環境下,即使實力雄厚的廠商也會採取聯合投資的方式來合作分散風險。因此,京東方的發展戰略本身就存在問題,而在技術製造領域,企業強調專注是必須的,比如科技行業的中小板企業都是專注某一領域的小龍頭,而試圖打通產業鏈並不是可行的策略。

     而相比產業鏈擴張,價值鏈的擴張更值得投資者關注。這裡我們舉一個國際經典案例和國內價值鏈擴張的一個模式,讓投資者明白什麼是價值鏈擴張。

  美國醫療產品批發行業是夕陽產業,企業從上游醫藥廠商那裡買進各種藥品和器械,然後賣給醫院和藥店以賺取差價。行業進入門檻低(重慶大學金鏑:在我國,政策的引導將使醫藥商業的資金門檻越來越高),行業利潤因為競爭變得很薄,比A股的國藥股份、上海醫藥還要薄。而在產業價值鏈中,上游的醫藥廠商和下游的醫院都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企業,在價值鏈中處於強勢地位,夾在中間的醫療產品批發企業兩頭受壓,只能慘淡經營。(重慶大學金鏑:在我國,下游的醫院依舊強勢,但上游的醫藥廠商總體上依舊處於弱勢)

  然而在這樣的行業裡,仍然出現了一家成長之星——卡迪亞公司。1991~2001的10年間年平均業績增長率超過40%。其關鍵就是不斷提升自己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卡迪亞的策略是不單純做簡單的倒手批發,而是圍繞上下遊客戶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在需求創新的基礎上,卡迪亞著眼於整個價值鏈質量的提升,將自己由單純的批發商變成了全行業的服務商。為產業鏈各個環節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務,並由此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市場。

  比如為上游的醫藥廠商提供高度專業化的配方、檢測、生產、包裝等項服務,使廠商能夠集中精力於藥品研發和推廣的核心過程;比如為醫院提供特殊的醫療手術用品的成套定製服務,不僅省卻了醫護人員挑選、運送手術用品的過程,而且大大降低了客戶的存貨和倉儲費用(重慶大學金鏑:醫藥商業龍頭企業如國藥似乎正在超此方向努力)。結果,卡迪亞令人驚異地改變了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弱勢地位,通過著眼與整個價值鏈的需求創新,悉心地為上下游各個環節提供服務、創造價值。卡迪亞不僅獲得了驚人的成長速度,而且使其成為了整個產業鏈不可或缺的「鏈主」。

  價值鏈整合的核心邏輯是以整合創造價值,主要體現在企業以排他性優勢佔據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從而獲取企業獨特的價值回報。

  從價值鏈擴張中挖掘優質企業

  回到國內,現在價值鏈擴張還並沒有被國內企業所理解,不過有些企業已經開始這麼發展,比如出口製造企業從OEM到ODM再到TMS就是簡單的價值鏈延伸。

  全球價值鏈是由跨國企業在全球化分工體系下推動的一種產業鏈的價值安排,要求廠商集中資源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價值鏈區域,通過整合同一產業鏈上各廠商而形成的跨國界高度專業化的分工合作體系。在此背景下,歐美著名品牌商受勞動力成本昂貴、產業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其比較優勢逐漸集中於市場的調研和新產品的設計以及品牌營銷。而產品的開發、生產製造、裝配、物流等業務鏈逐漸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廠商轉移,並形成生產製造基地。目前,我國很多出口導向的製造企業大致分為3種類型:

  1、單純的OEM製造商:規模普遍較小,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能力有限,產品和生產能力多集中在中低檔水平;

  2、ODM製造商:即自主設計製造商,具有一定規模、有較強的研發設計和生產製造能力;

  3、TMS製造服務供應商:企業通過提供產品設計、製造、裝配、物流和售後服務在內的全方位製造服務,拓展產業價值鏈,提升企業增值能力。

  國內這方面的企業中,海鷗衛浴就明確提出其發展目標是要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水龍頭製造商,為全球前十大衛浴品牌提供全面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力爭以「最短的供應鏈、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幫助客戶實現產品上市。

  這個思路就是公司要拓展其價值鏈,這就要求公司在產品模具的設計與製造能力上、物流綜合服務上取得競爭優勢。如果未來一段時間,公司在這方面取得優勢,則可以成為投資者一個很好的投資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45

富爸爸作者破產 取之有道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8.html
近日有新聞報導富爸爸作者的公司破產的消息, 認為富爸爸作者所說的理論只是一個騙局, 又說作者沒有太多實業, 只靠書本及講座作宣傳, 又說只有180萬美元資產的公司負債達二千多萬美元之類, 總之報導非常負面, 好像真相大白似的。

就當這是事實, 就當富爸爸作者一舖清袋, 就當他真的靠書本內容及講座作宣傳, 又如何? 這是重點嗎? 重點是書本內容, 真的會因為作者的際遇而變得沒有價值嗎?

「破產就是失敗者」, 止凡認為這句話是現今教育制度的思維, 考試就要答對問題, 讀書就要學習如何做正確的事而避開失敗, 一旦失敗了就好像天塌下來似的, 站不起來, 又不能從錯誤中學習。打工仔及公務員就正正需要這樣的質素, 正確地執行任務, 不要出錯, 一出錯就要換人。

當然不是說應該在社會上犯法、唯規, 只是說犯錯、破產, 這些都是成功人士必經之路, 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從成功路上所學到的東西多出很多, 犯錯、失敗只是成功的一個經歷, 可是今天的傳媒沒有這個認知, 誰人一出錯就大肆報導, 再加入自己的文字, 把事情弄得好像走進絕路似的, 好懷疑報導的傳媒本身有否看過富爸爸系統的書籍。

再加上, 富爸爸作者清崎不是在寫自己的理念, 而是在寫他的富爸爸的理念, 富爸爸已經過身, 是一位白手興家的人, 過身時是全夏威夷首富, 這已成一個事實, 不會因為清崎公司破產而改變。

今天我還在細看清崎跟妹妹寫的書, 'Rich Brother, Rich Sister', 講述精神滿足的話題。看見傳媒對清崎的報導本來一笑置之, 不過既然自己有個blog, 即管發表一下睇法。其實清崎的書本要看, 同時, 個人分析亦是需要的, 好像要留意寫書的背景美國跟香港有否分別, 又例如有些清崎太進取的做法我亦不太同意, 千萬不要像偶像fans或保皇黨一樣什麼都照單全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