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斷捨離》作者的心靈整理術



2012-8-20  TCW




繼生活整理術《斷捨離》系列作品引領潮流、熱賣八十萬冊之後,山下英子再度提出全新的心靈整理術「俯瞰力」。

這是一種透過實踐「斷捨離」而得到的深刻觀照能力,可以全面應用在各種人、事、物上。透過斷捨離得到的「能力」=「俯瞰力」。

我們會從以物品為主的短視觀點,轉變成以「我」為軸心來正確掌握空間(整體性),並更一步發展為深刻的洞察、高度的觀點及寬廣的視野,俯瞰力就是這樣的力量。

在實踐斷捨離的過程中得到的,就是一種「自我肯定感」。藉此,可以更了解自己、喜歡自己,也可以說是成為「好心情的我」的狀態,在這狀態中獲得的力量就是「俯瞰力」,也就是不去斤斤計較微小的幸與不幸的睿智。

人們的生活形態隨著國家日漸富裕而發生劇烈變化。任憑欲望驅使,各種商品過量生產,連消費這個行為也變得不由自主了。對於這個狀況,我有種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可用「可惜」兩個字,一言以蔽之。

思考「可惜」的真正意義

斷捨離形成風潮以後,雖然我得到許多讀者善意的回響,但也有不少批判之聲:「斷捨離只是叫人成天丟東西罷了,多可惜!」

看到這種意見,我一樣會浮現這樣的想法:「在東西的出與入之間,重要的不是『出口』的可惜,而是『入口』的可惜。」因為變成像這樣非大量丟棄不可、非得讓 東西白白糟蹋不可的現況,才真正叫作「可惜」。也就是說,過量生產本身就是件「可惜」的事。其實只要俯瞰從東西生產出來,到淪為無用長物的過程,應該就可 以清楚的看到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

沒錯,我們需要的是「俯瞰」的力量。

俯瞰力,這是站在高度的觀點,以寬廣的視野,用「整體」來掌握事物的能力。是瞬間掌握當下的「需要、適合、舒服」,有意識的、自在的、果敢的度過人生的力量。

我在前面曾經提過「只要把焦點放在物品上,就沒有丟掉的正當性」。我們一旦得到某樣東西,往往只有它還在手中時才會意識到其存在。或是雖然它就在手中,卻常常無意識、無自覺的把它扔著不管。不過其實就算說物品從生產的時候開始,就朝著報廢之路邁進也不為過。

我們與一樣物品短暫結緣的時光,是充實濃密、還是被棄置在遺忘的彼方,因人而異。不過既然難得結緣,希望那能夠是一段豐富的關係。

一開始我們會細細檢視「這樣物品跟我的關係是活的還是死的?」不過漸漸的,洞察會變深、觀點會提高、視野會寬廣,並且能夠以這樣的眼光去檢視社會及環境,意識到入口的「可惜」。這樣的過程,就是「俯瞰力」。

比方說,在面對「物」的時候,對於街頭和店鋪琳瑯滿目的商品,我們的眼光會改變:使用者真的需要這麼多這種東西嗎?

在面對「事」的時候,我們不會再對媒體報導的資訊囫圇吞棗,而開始去意識到問題的本質所在,以及自己應該採取的立場。

在面對「人」的時候,即使是在議論的場合,我們也不會流於情緒化,而能夠摸索出該如何說,才能夠讓自己和對方都盡情發揮。

人、事、物,俯瞰力在任何場面都是有效的。說它是一種能夠在必要的時候,意識性的將必要之物活用得恰到好處的力量,或許更容易了解。

「開運」迷思的似是而非

「幸與不幸」是每個人都很重視的事。斷捨離是一種特殊的「整理」術,從「處理物品」這種物理性的物質起步。然而不可思議的是,斷捨離也能讓我們去注意到「更深沉奧秘的世界」。這裡將藉由探討何謂「幸與不幸」,並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態度。

我現在雖然做為「斷捨離」的提倡者,向眾人宣揚「收拾」與「生活術」的秘訣,但我認為自己其實也走過不少冤枉路。

曾有一段時期,我一直積極的在思考「要怎麼樣才能變得更好運」。那段時期,我購買了各種開運道具,相信幸運色彩,巡迴造訪開運聖地。還學習命理學,想要投入陰陽五行,把焦點全放在尋求利益上。

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這些全都是我認定「自己沒運氣」的表徵。就像是因為飢餓,而無法停止去想食物一樣。

有一位學員告訴我,他實行斷捨離以後,開始會以定價去購買想要的東西了。他說他發現自己過去多是在特價的時候才買東西的行為,只不過是想要靠划算的感覺來 確認自己走運:「我能用這麼便宜的價錢買到這件衣服,真幸運!」可是這種行為,也同時像是在重新確認自己有多麼沒運氣。

就和特價品一樣,集點卡其實也充滿了誘惑。

收集點數,就會有好事發生──我們總是不知不覺抱著這種期待,但或許我們可以返回原點,想想收集那些點數究竟能夠得到多少好處?店家推出集點卡的目的在於 留住客源。那些點數並不是用來感恩回饋,而是一種商業策略。由此可知,「幸運」這種自我肯定有多麼的魅力無窮。同時,集點卡也容易勾起這樣的感覺:「再來 光顧的時候如果忘記帶卡,好像虧到了,真不甘心!」與其因為「沒有就會不安」而持有集點卡,倒不如乾脆不要,也是一個方法。

比起擁有幸運,不如先讓自己「準備萬全」?

有名單身女子總是隨身帶著一個集點卡專用卡片夾,大概有五公分那麼厚。當然,她的皮包也隨時塞得爆滿。這也難怪,因為她有兩條預備手帕、好幾條OK繃和濕 紙巾,而且總是不忘攜帶折疊傘。彷彿皮包裡面也塞滿了不安,就只為了碰上萬一時「不想讓自己後悔」。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我覺得總是背著這麼沉重的包包,這 件事情造成的壓力,對當事人所帶來的損失其實相對的更大。假設我今天因為帶了折疊傘,沒有淋濕就回到家,那與其說是幸好有帶傘、是運氣好,倒不如說,只不 過是因為我「準備萬全」罷了吧?當我這麼提出意見之後,結果那位小姐說了:「這樣啊……,就算沒有帶傘,或許也可以因為借傘,而擦出愛的火花呢!」

無論是否擁有某樣東西,懷抱著希望都是好的。以長遠的眼光、寬闊的視野去看時,最好選擇可以讓自己更積極、更輕盈的做法。常言道「有點小缺陷的女人較吃香」,看來如果我們連「不足」都可以樂在其中,這樣的不足往往能夠引來更多收穫。

就像這樣,因為打折或集點卡而買東西,就會弄不清究竟是不是因為中意物品本身才買的了。說到底,要好好珍惜一樣東西,也得先強烈感覺那樣物品「充滿了我傾注在它身上的意念」吧。

更進一步說,充斥大街小巷的風水智慧云云,如果不是真正喜歡,別說是不會發揮功能了,反倒還會為當事人帶來反效果。我想有許多人的住家房間都充斥著迷失自我而購買的開運道具,搞得一片雜亂吧。

「中意」的物品能啟發人

我有一位朋友總是身穿高級品牌服飾,搭配得十分得體。有一次我看到她身上的襯衫很漂亮,稱讚了一下,於是她滿臉笑容,非常高興的說:「其實這件衣服只要一 千五百日圓而已。」她說,自從實行斷捨離以後,她開始抱著一種「就算是便宜衣飾也試著穿穿看吧」的心態。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自信。自己所珍惜、所愛的物品, 無論外在評價或價格如何,對自己而言都是有價值的東西。因為無論什麼樣的物品,它的價值都是由自己決定的。這樣的信心能夠把我們提升到比自我評價更高的境 界。

自我啟發是自己啟發自己,但我們中意的物品也會自動啟發我們,從這個意義來說,或許比自我啟發還要更勝一籌。我們把愛傾注在物品身上,如此一來,物品也會 以愛回應我們,成為相互愛惜的關係。與其關注幸與不幸,培養自己與每天圍繞在自己身邊的物品的關係,才是通往幸福的第一步。(本文摘錄自第二、三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