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何謂突破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22985


 

人們經常講「突 破」(Breakout),究竟「突破」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對這種概念模糊不清,沒有明確的定 義,就不能明確辨認突破的出現。

 

其實突破的定義很簡單,只要股價由一個 Trading range ,有一天,它的股價上破 Trading range 的頂部,進入一個新的 Trading range,那就是突破了。

 



 

如上圖,藍色箭咀的就是突破 (breakout)了。

 

突破的意義在於,當突破發生了,那才能進 一步證實一浪高於一浪的上升趨勢型態(higher high, higher low)。

 

之前已明確定義上升趨勢=higher high and higher low,如何投機者作趨勢操作,正確認突破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若果連趨勢也無法辨認,那是完全無法成功投機的。

 

如何辨認一個可靠的突破後能延續上升趨勢 (可靠的突破),是要滿足一些條件的。

 

可靠的突破,在一個整固突破之前已有一段 上升的趨勢,>30-100%,如下圖紅色箭咀。整固期成交有萎縮的情況(綠色箭咀),整固的時間要夠長,最好是三個星期或以上,而股價沒有十分大 幅的波動,在突破的時候放量上升,最好是在週線圖和日線圖兩者都見到明顯的可靠突破條件。而突破的高位是歷史高位的話,那突破後上升的趨勢變得強勁的機會 就會更加高了。

 



 

為什麼審慎的投機者喜歡在確認突破後才買 進,那是因為在確認上升趨勢下才買進,往後股價繼續上升的機率會較高,即勝算會比較大。

 

不過要注意,在熊市之中假的向上突破時常 發生,所以盡量不要在熊市中做長倉的投機,因為失敗的機會率是較高的。因此辨認牛熊是十分重要,所以道氏理論的運用十分重要(稍後我會講埋道氏理論其餘部 份)。而另外,任何的技術分析都不是完美無瑕,那是有失敗的情況發生的,因此操作前要先設想好計劃,預先想好在失敗的情況下要如何處理自己的部位,以減低 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7

何謂Full set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8/full-set.html
經常都有朋友問同樣一個問題,很多時候在會計的招聘廣告當中,都會看到有僱主要求申請人懂得Handling of full set accounts(俗稱Full set),究竟何謂Full set呢?

其實不同的公司對Full set的定義都不會相同,不過,一般來說至少會包括以下幾項:

1) 負責公司賬目的月結和年結,當中包括編制Balance sheet,P&L,Cash flow statement,以及Change of equity statement等等。有些還會要求懂得編寫Notes to accounts。

2) 負責公司的一切稅務事宜,包括計算利得稅以及申報事宜。即使公司騁用會計師來幫忙處理,也要負責和他們合作,提供和準備相關的資料。

3) 負責公司秘書事宜,和上述一樣,就算騁用律師或者公司秘書顧問,也需要和他們合作,並且監察他們的工作有沒有遺漏。

4) 負責編制各類Management reports,例如Budget vs actual analysis、Sales report、Stock report、Cash flow forecast 等等。

5) 負責年度核數,向核數師提供所需資料。不同的核數師,看的東西都不一定相同,不過會要求將一些重要的Accounts拆成Breakdown,好讓他們審 核。例如Trade receivable account,各個Debtor的明細,賬齡,以及年結後的回收情況等等,都要向他們提供。

另外,關於月結和年結,每次都難免要做Adjustment。例如公司做expense items 時用cash basis入數的話,在月結和年結時就要將該月未付的expenses做accrual了。另外, 一些常見的month-end / year-end adjustment包括: depreciation of fixed assets、re-allocation of expense items、re-classification of balance sheet / P&L items (例如將AR既CR balance reclassify 做AP, 將AP既DR balance reclassify 做AR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29

少陽談何謂市場口味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00079

7月時,我們與讀者討論揀股的心得時,我個人傾向建議,FATA以外,市場口味變化這一因素亦非常值得留意。尤其是近年港股資金面增加大量內地水喉,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是這兩年的勝負關鍵。相關理論可參考近期「名人的足跡」內索羅斯的反射理論,這對認識市場規律非常重要,能否領先市場大多數半步,看透反射理論將對股票操作十分有用。始終,炒股、投資都好,都是一場人與人之間的博奕。(記於729日的文章)

對於「市場口味」這個話題,我們沒有太詳細的評論,想不到林少陽會在8月初以專業文章,深入地分享了他的見解——即他早有研究的「估值牛熊」的一部分。『……自2007年第四季開始,中港股市便一直處於估值熊市當中,至今仍未擺脫估值持續下調的陰霾。然而,期間曾出現過好幾個行業的短暫估值牛市,包括20093月至201010月的消費零售股,20093月至今年5月的高息股,以及20093月至今(?)可能仍然維持估值持續上調升勢的逆經濟周期穩定增長股。

隨著美國10年期國庫債券息率悄然由20127月中的1.46%,回升至昨日的兩年高位2.72%,我們幾可肯定,高息股的估值牛市,應該已告一段落。我們當然並不是說高息股將出現股價絕對值的大幅回落,畢竟盈利及派息如能穩定按年增長812%的股份,只要目前息率仍夠吸引(例如預期今年股息率仍在4%以上),而美國債息的上升速度不是太快的話,這批股份的股價仍然不至於急跌,而每年4%並持續上升的派息,將抵銷股價回落的潛在損失。

以領匯(823)為例,市場平均預期明年3月底止年度每基金單位派息約1.6港元,以昨日收市價38.3港元計算,息率約4.17%。現時領匯的息率,仍然較美國10年國庫債券息率有1.45%的風險溢價,這跟領匯過去多年來與美國國債息率的溢價差不多。……當然,……市場給予領匯的風險溢價,未來是否維持於1.46%的水平?這是一個變數,因更高的風險溢價將令股價下跌,反之亦然。

上述這個變數,其實是市場口味變化,導致股票的估值上升及下跌。持續的估值上調,本欄稱之為估值牛市,而持續的估值下調,我們稱之為估值熊市。估值牛市通常在通脹及利率持續回落的環境出現,如1983年至2000年的美股,以及1970年代初至1989年尾的日本。

觸發估值牛市結束進入估值熊市的催化劑,通常是經濟泡沫的爆破,而這通常伴隨著持續寬鬆的信貸環境,通脹悄然重臨利率持續上升,直至企業的邊際利潤率不足以抵銷邊際利息開支。在很短期之內,過度的信貸與固定資產投資,導致投入資金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持續下滑,並跌至低於最後一筆信貸的利率,高負債公司開始錄得虧損,為求自保他們會透過削減毛利以維持更高的市場佔有率,希望達致現金收支平衡(cash breakeven),即使按那個盈利水平,收入並不足以抵銷固定資本的折舊開支,但由於那是已出之物,企業管理人為求生存,已不能願得那麼多。最後,整個行業都陷入危機之中,直至較弱勢的競爭對手,被擠壓出市場,供求重新回復平衡為止。(簡單講,這就是索羅斯所說的「反射理論」和「榮枯相生理論」的一整個過程!)

無論經濟周期是升是跌,盈利仍能保持長久穩定並有若干增長的股份,我們稱之為具經濟壟斷(economic franchises)特質的企業。投資者不須為上述的經濟盛衰周期而頭痛,因為他們的估值方法,將遠比領匯複雜多變難測。

本欄想指出的是,掌握市場對某個行業的估值上調(re-rating)或估值下調(de-rating)潛質,與分析企業盈利變化同等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像領匯等的高息股估值上調的大方向,很可能已於今年5月劃上休止符。我們不禁要問,那麼,假如有資金將逐步從這批高息股中撤離,是否意味著將有另一批的股份,將出現估值上調的機會?這確是值得本欄深思的重要課題……』刊於82

事實上,抓住「市場口味」,可以說是近年獲得alpha的必然途徑。如果我們有能力適時將資金由一種「口味」轉去下一種「口味」,那麼,不論大市是牛或熊,我們都能夠賺到alph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51

何謂市場定價?山東自發債利率低於國債20基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056

(以上郭樹清在今年山東兩會期間討論的圖片來自齊魯網。) 本周山東自發自還的地方債竟以低於同期國債約20個基點的利率成功標售,引起業內質疑市場以外的“手”在主導地方債招標。而這一看來非市場化的利率出現在前證監會主席郭樹清領銜力推金融市場化的山東,也是讓人意外的一個原因。 本周四,山東省財政廳公告,當日招標的5、7、10年的地方政府債總額137億元,中標利率分別為3.75%、3.88%、3.93%,較招標前日同期限國債利率分別低20、21、20個基點。 值得一提的是,山東是第二家自發自還債券的地方政府。首家標售這類債券的廣東省與山東的信用評級均為最高級AAA,山東的經濟實力也並非遠勝廣東,本周的資金面比廣東發債時的6月下旬還更緊張,廣東自發債的中標利率卻基本與國債持平。 擔任承銷商的一家機構交易員向路透表示,此次山東地方的財政廳與主承銷商可能未溝通到位,部分機構從推動地方分行業務角度出發,出價過低,引發無序競爭,導致七家主承中至少有兩家未能中標。 北京一大型商業銀行的交易員道出了業內質疑者的心聲: 結果太意外了,這還叫市場化嗎?太絕決了。 國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債券分析師徐寒飛也認為,山東本次招標顯示出非市場化因素占主導,信用風險因素在定價中未體現。定價偏低可能部分源於,自發自還地方債由地方政府自行組團承銷,規模較少,非市場化因素如財政存款等,對銀行的需求影響更大。 也有廣東某銀行交易員向上證報表示,原因有兩方面,一是一些機構通過買債表示對地方政府的支持,以換取財政存款,二是估計地方政府之間也會有一些“攀比”因素。預計後續其他省市的發行利率也有可能繼續低於國債。 不過,上海一家商業銀行的交易員認為,地方債屬於地方政府給地方銀行的政治任務,非市場因素占主導,對二級沒有參考意義。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此次山東新債並非市場化定價,對二級影響可能有限,難以確定後續自發自還的地方政府債會向山東看齊。地方政府無疑願意降低融資成本,但也要關註財政部對山東發債是否有相關表態。 自去年3月起,出任山東省委副書記、山東省省長的郭樹清頻頻出擊,從密集調研到山東“金改22條”文件落地,逐步加快山東金融改革步伐。郭樹清此前任證監會主席期間也強調,要放松管制,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 此次郭樹清主政的山東以少有的低利率融資,令市場意外,意外之中還有對地方政府無形的“手”左右市場的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71

投資思考:何謂便宜? 閒來一坐s話投資

來源: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2294204

自己一向主張,面對起伏不定的股市風浪,“不預測,見(優秀企業)便宜了便買入”,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投資策略。然而,問題接著就來了,何謂便宜呢?恰好,有一些網友、球友也常給自己提出這個問題,於是便促發了自己的一點思考。

  以下,是選取的當下市值均已超過500億的幾個消費、醫藥行業中的樣本:

                   樣本       13年凈利         市值       股息率         市盈率

                 格力電器    109.36億         836億      5.13%       7.64倍

                 貴州茅臺    159.65億         1808億    2.62%       11.32倍

                 雙匯發展     40.69億           736億     4.11%       18.11倍

                 伊利股份    32.01億           738億      2.10%       23.06倍

                 雲南白藥    23.21億           586億      0.53%      25.26倍

                 青島啤酒    19.75億           528億      1.09%       26.73倍

                 海天味業    16.06億           575億      0.59%       35.81倍

                 恒瑞醫藥    12.92億           575億      0.19%       44.55倍

   註:1、以上市值截止10月17日計算,股息率是以13年的派息水平對比現有股價計算,其中伊利股份、雲南白藥、恒瑞醫藥、海天味業、青島啤酒等均有送股或增發,所以並不準確,僅作為參考。2、以上樣本均是500億市值以上的,之所以選這麽大市值的,主要是考慮到市場上曾有觀點指出,中國股市500億市值“魔咒論”,即一旦達到500億市值,似乎企業股價再難以上一個新的臺階。果真如此嗎?也讓自己研究研究。

  投資大師們不是教導我們說,買股票就是買企業嗎?好,假如我們有無數錢,或者如老巴那樣有錢,我們會買哪家子企業呢?顯然,以其現有的賺錢能力來看,它們的順序顯然應該是以上排序,即先從格力電器依次買起,因為格力電器13年賺錢109.36億,市值才836億,而恒瑞醫藥賺錢12.92億,僅僅是格力賺的錢的11.81%,它就值575億了!

  然而,且慢,股市上的學問其實常常就隱藏在這“且慢”之中呢!

  在我們斟酌是否是“便宜”之時,還得要考慮以下幾點:

  1、它的增長有天花板嗎?

  如格力電器,早在多少年前市場就質疑其天花板了,所以,順著市場先生的這個思路來考慮,給它個當前的價錢也應該算是不太過份吧?

  2、它處於什麽生命周期?

  記得徐星張東偉先生講過,一家企業的價值在其初創擴張時期往往是無法用市盈率衡量的,到其中後期才有效(大意),可謂深刻之至!理論上講,一家企業有初創期、擴張期、成熟期、衰敗期,所以處於什麽樣的生命階段,其價值是不一樣的。這一點不難理解,恰如一個待在深閨的妙齡女子,總要比半老徐娘更有價值吧,呵呵。不過,企業的發展有時不如人的生命這樣線性發展,因為有的企業通過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或者插上互聯網的新翅膀,或者通過兼並重組,鳳凰涅磐,得以新生,重新煥發生機,這要具體企業具體分析。

  3、它的未來預期如何?

  如果你要是不知道炒股就是炒預期,那就真是白在股市上活了。為什麽市場先生給恒瑞醫藥如此高的待遇?良好預期啊!恒瑞醫藥將來的一系列創新藥給它的未來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市場預期,所以,我們看到,賣藥賺來的錢才更值錢,而賣空調賺來的錢就不太值錢呢!

  4、市場偏好如何?

  中國A股向來深度患有“小盤偏愛癥”,茅臺好是好,可是它盤子太龐大了,所以,盡管它一年賺150多億,可是它也往往不如市值在50億以下的小盤股值錢(盡管它們一年甚至連一個億也賺不到)!

  5、當下的市場情緒如何?

  市場一個時期常常是有一個主題或熱點,有時對某個題材板塊一時處於亢奮期,一時又進入冷落、悲觀期。所以,它們便宜不便宜,有時還得看市場的情緒如何表達。

  以上五點(有的有重複交叉),在自己看來,可謂是股票市場上的“大學問”,所以,我們衡量一家企業的股票值不值錢,切不可完全單純按照買企業的角度去計算,還需要把這五點分析進去。

  當然,這其中更大的“學問”在於,如果我們發現市場先生的這五點看法並不靠譜兒(要知道有時市場還真是很神奇的,它們在許多時候還是對的),比如,你發現市場普遍認為的天花板原來有誤;或者它的預期沒有那麽良好或悲觀;市場的偏好癥、情緒癥從長期來看會得到糾偏;什麽500億、800魔咒終有打破的一天,等等,這些因素如果我們分析透了,或許就能夠做到知市場先生之不知,真正找到便宜貨了。

  一句話:何謂便宜?不僅要靜態的看,還要學會動態分析各種市場因素,總之,是個綜合功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50

何謂與大市同步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0.html

估值有很多種方法,尤其對不同的行業及公司都會有不同方法,例如銀行股、地產股或資產為主的股票,多會用市帳率作估值,零售股多用市盈率,保險類股票會用內含價值,公用股或房產信託基金可能偏向用股息率,甚至有些周期股,例如石油、航運、銅、鋁、煤炭等,估值時更需要包含資源價格的因素。如果將估值簡化,單看盈利能力,有何準則可以參考,何謂與大市同步呢?


在香港,止凡相信恒生指數可以算是大市指標,如果你的投資回報不及恒指的話,乾脆買入恒指就好了,即在香港上市的盈富基金(2800)。提到恒指,不少人都知道恒指的歷史市盈率為14至15倍左右,簡單地看一支股票的市盈率比這個數字低就為之抵買,反之就為之偏貴。但加入盈利增長的考慮時又好像能支持更高的市盈率,之後就有PEG這個東西,是把市盈率再除以盈利增長率所得,令盈利增長高的股票有一個較高的市盈率。但估值方法越來越複雜,又偏離恒指的投資回報時,投資者怎作比較呢?

今天分享一下估值的概念,希望能深入淺出,令大家不會感覺有太深的數學問題。概念是按回本期來考慮,我們要先找出恒指歷史的平均數,其回本期是多少。上面提過,恒指的歷史平均市盈率是14至15倍,而按圖中的盈利增長率,恒指由1974至2010這36年裡,盈利大約由100元增長至1100元,化作平均的增長率為每年7%,這個7%,已經把通脹、股息、成份股的出入之類的因素都計算在內。

簡單計一計,假設用了14元買入恒指,第一年的盈利就是1元,往後的盈利分別為1.07、1.15、1.23、1.31...如此類推,你會發現要靠盈利賺回成本的年期大約為10至11年,而非14至15年,原因是盈利在每年增長。按這個方法,可以定出一個大市的標準為10年回本期,股票的回本期比這個快為之抵買,比這個慢為之貴。

舉例,某股市盈率60倍,每年盈利增長為30%,這股票抵買嗎?如果拿這股票跟恒指比較的話,我會列出它的未來盈利,假設我用了60元買入,第一年賺1元,之後的盈利為1.3、1.69、2.2、2.86...一直加起來的話,我發現一直要到第11至12年才賺回本金,由於比恒指的10年時間更長,我不如買恒指更好了。

如果上面這支每年盈利增長30%的股票,股價突然下跌,市盈率只有30倍,我發現只需要大約9年時間就能賺回本金,在這一刻,雖然其30倍的市盈率比恒指平均市盈率高出一倍有多,但還算是抵買的。

我對於理解PEG這個概念是沒多大問題,但對其計算的來龍去脈就未能完全掌握,為何拿市盈率除以近一年的盈利增長,大於1算貴,小於1算便宜呢?還是看回本期這個概念更容易掌握及明白。

有一點需要註意,之前所舉的例子是股票每年以30%增長,但如果增長放慢也好,負增長也好,這估值方法也不會出現問題,只要把未來日子的盈利每年列出,加起來,一樣可以檢視其價值。

例如分析公司的生意之後可以大膽假設,這支股票的盈利在頭3年能以30%增長,之後就減慢至10%,再過3年就沒有盈利增長,按這個盈利的模式,第一年賺1元,往後賺1.3、1.69、1.86...,可以很快看看10年時間這公司總共賺到大約23元,即其市盈率是23倍的話,就算是與大市同步了。

這是一個「比較」的方法,拿了香港的恒生指數作為標準,而這標準已經加入了所有通脹、股息之類的因素,把這個10年回本期記在心中,對不同公司、地區指數、基金、乃至商品,甚至是收入不穩定而年年大上大落的股票,任何回報都可能拿來比較一番,好不過恒指的,買入恒指更好。

就算是恒指本身,這個10年回本期是平均標準,但它本身亦有上有落,如果大跌市時,回本期也可能見8年、7年,但高位時可能要12年、13年,投資者亦應在不同時候知所進退。了解過這個估值概念,大家可能想到更多有趣的理解方法,對所謂高增長高PE,又或是暴跌股的估值,也算是有個譜。

但也要小心所謂高增長行業,要盈利連續5年10年不斷每年增長3成5成,甚至盈利年年倍升,談何容易呢?估值時不妨保守一點。還有安全邊際,記得富爸爸作者Robert所提過的5年拿回本金嗎?這就如比大市回本期快一倍時間,他才會投資,這是一個相當大的保障。精準地看,可能還會發現不少問題,例如盈利預期不準確、第一年賺的1元跟第10年賺的1元不一樣,諸如此類,我相信保守一點的安全邊際可以化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46

何謂「國有資產證券化」 唐史主任司馬遷

來源: http://xueqiu.com/2054435398/33428666

11.21日碼《2015年投資方向預選》,文碼至一般被抓包討論滬港通。半篇文討論“國有資產證券化”與“制造業升級(4.0)”為2015年重點投資方向http://xueqiu.com/2054435398/33175266。之後還在插科打諢,4.0就旱地拔蔥而走。亡羊補牢,今日談談國有資產證券化。

鄙人分析具體問題習慣先分析政策環境的變化,然後再佐以市場條件變化,交叉對比得出結論。

首先就“國有資產證券化”的外部政策背景與環境進行分析:
一、國家財政狀況變化。
假如以1994年《關於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決定》”三改四建“作為確定房地產產業地位開始,到現在房地產已經走了整整20年的上升通道。在這期間,國家財政收入模式也越來越依賴於土地出讓。土地財政收入在2013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接近4萬億的收入數字嚇人,而且占財政收入比例五成更加嚇人。而今年雖然占比可能略微下降,但絕對數字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大。從執政者的施政意圖、智庫專家的意見以及民間呼聲來看,土地財政以及隨之而生的房價畸高難以為繼。雖然土地財政在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會占據國家整體財政收入的主要甚至首要地位,但開辟新的財政來源,尤其是補充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尤為重要。

而在不得已減少土地財政依賴程度的背景下,習李的施政路線上一直有”減稅“刺激實體經濟的實踐意圖。
顯然,在現實條件的背景下,從土地財政一步到位,構建健康稅收與財政平衡的財稅體系是不可能的。賣地收入要壓縮,稅收增幅也要壓縮,財政支出增幅卻很難壓縮。大規模發行國債來補缺口,在貨幣投放過剩的環境下也是飲鴆止渴。通過壓縮三公開支和事業單位改制來減少財政支出,短時間內也是杯水車薪。
蛋糕越來越小,盤子卻越來越多?怎麽辦?勢必要找到一個過渡的財政收益來源,尤其是對脆弱的地方財政而言。
除了建設用地,還有什麽可以賣?
今年年初,市場非常期待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通過所有制改革釋放天量的農村土地資源,以便有更多的地可以折騰出錢。但任何初通中國歷史者都知道,歷次的大規模土地兼並完成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我花開罷百花殺“不絕於耳,土地兼並,尤其是耕地的兼並,是亡國先兆。
農地不能賣,那還有什麽可以賣?
一個純國資的企業,賣掉10%、20%甚至30%的股份有問題嗎?貌似不超過49%,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就沒問題吧?
有多少國資可以賣?財政部公布的2013年國資企業總資產是104.1萬億,這個數據還不包含金融國企在內,當然也不包括天文數字的軍產。僅僅以這個數字的15%來估計,有15萬億可賣,而2013年財政收入不到13萬億。而如果是按李總理所規劃的淡馬錫模式來賣,應該能賣一個更好的價錢。
綜上,財政收入需要新來源,而國有資產變現也能為經濟轉型和財稅制度完善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二、國有企業改革
從鄧小平不管黑貓白貓到朱镕基國企改革脫困,再到此次混改。雖然旋律未中斷,但其間總會有制度弊端的回頭潮。
本屆政府明確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其目的是建立符合市場規律、有競爭力的現代企業。通俗的說,是東家要招一個好掌櫃或者好夥計,引入多重資本以豐富企業基因,加速企業現代變革。
在跟蹤各省事的混改規劃時,我發現有一些省市的指導文件尺度是非常大的,譬如河北省就要求2-3年內完成70%以上二級企業的混改,省屬的不能遲於2020年必須全面改,且競爭性企業不設上限。為什麽說這個尺度大呢?因為時間切近,到期時基本現在的官員都還在任,跑不掉問責。而且改革面大,基本等於全改。套用第一點賣國資的通俗說法,可以解讀為:河北省的國企2-3內要甩開膀子都開始賣。大國企(省屬)可以賣得慢一些,但也必須賣。如果是同一種企業國資里有很多(競爭性)比如河北的鋼鐵企業,那就可以完全都賣掉(不設比例)。
其它省份的國企改革方案也都有亮點,由於說好11點交貨,就不一一解讀。

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前提下,混改的有效途徑首先是員工持股。但考慮到財政收入的問題,尤其是入不敷出的地方財政收入。員工持股並不是上策。
要短時間完成混改,且要能為財政帶來收益。那麽最佳路徑就是證券化。
舉例:一個地級市國資委有四個重點企業,其中一個是上市公司。
完成混改的最佳辦法是成立國資管理公司(淡馬錫模式),而後將其它三個未上市公司,通過上市公司作為平臺,發生資本關聯。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停牌三次,分別增發收購另三家的部分資產(市場會將這個行為解讀為所謂的集體上市而歡欣鼓舞)。
賣三次,增發一次股價提高一些。不僅上市公司本身市值會提高,而且第二次比第一次買得貴,第三次又比第二次賣得貴。典型的戴維斯雙擊效應。然後再把上市公司的股權抵押給銀行,這買賣太好做了。

我個人比較看好這一幕發生在浙江省,因為浙江本身資本市場成熟度非常高,而且上市公司各種奇葩,有村級、鄉級、縣級的上市公司,也有大國資。

三、院所改制以及軍產註入預期
院所改制和軍工改革已經說很多年了,一直未能實現是軍工采購體系的束縛與軍隊自身功能定位不準確的歷史因素。今年反腐軍隊系統頗有斬獲,尤其是後勤系統采購系統更是重災區。這也為來年的資產註入清空了路障。用一位軍隊系統朋友的說法:以前將官的手槍是用來打靶,現在不是用來拘捕就是用來自殺。
至於院所改制,這與事業單位改制應該是同步進行甚至是先期進行的,在當前施政背景下,來年應有加速。
這一點簡述到此,有興趣者可看@西點老A 置頂帖去。

四、市場驗證

從以上三點(請自動忽略第三點)來看,政策層面的動向已經是路人皆知。從市場角度看,今年兩會後展開的行情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市。以港口為代表的炒地圖、軍工、鐵路、核電,其背後都是政策驅動。而當前行情,是政策驅動暖市後的資金驅動市,滬港通和降息以及降準預期都並未改變經濟運行狀況的實質(這一點@老刀101 一直洞悉),而是撬動了資金入市。
房產稅歸嗜血如命的地方財政、遺產稅的後續預期、銀行降息驅動儲蓄搬家理財搬家都是顯而易見的佐證。從實際的交流中我也越來越多的被問及:你說我把多出來的房賣了買股票怎麽樣?
人為的政策市+資金市之後,將有可能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剪羊毛,這次剪羊毛的對象是在十年黃金樓市中日漸富足而無其它理財經驗的準中產階層,以及有一定儲蓄積累產生投機需求的小產者。
不難預計,明年會有很多入市的小鮮肉,在上文提及的一個上市企業增發三次的第三次開板接走我甩掉的籌碼,我會理解為賣國資完畢,而小鮮肉會理解為這是多麽美妙的整體上市啊!


最後帶一句,國有資產證券化所帶來的投資和投機熱潮,將催生和加速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而為人民幣國際化進行鋪墊。而人民幣的有效流通範圍即是中華的金融疆土的有效邊界。故此,我們也不應該過於負面地看待國資證券化,用前段時間開會時聽到的一句話來形容國有資產證券化:除了黨校、央行和槍不賣以外,其它的都可以賣。搞得好,說不定企業競爭力、財稅平衡、市場活力可以多贏,真牛市也就來了。


綜上,國有資產證券化是為混改最佳路徑,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支撐,將是來年市場的主要熱點。


牛皮癬廣告:歡迎建設性建議,歡迎有能力有投入保證的實幹派加入@603學研社   一起進行國有資產證券投資機會深度挖掘。財主可以砸雪碧[大笑]
@耐力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00

100分鐘真情告白 重新定義何謂領導者 英雄、明星的時代過去了 「蔡英文」可以是形容詞

2015-03-02  TWM  
 

 

二月二十四日新春開工第一天,蔡英文在小英基金會接受《今周刊》專訪,這是她登記參加民進黨總統初選後,首度暢談治國理念與三年來的內心轉折。

整理‧鄭閔聲、郭淑媛

「這一次是我自己決定的。」確定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蔡英文的心情顯然既輕鬆又篤定。在與《今周刊》面對面的一百分鐘裡,她換了三套衣服、還擺出各種姿態讓攝影捕捉畫面。

過去的蔡英文,說話總習慣深思熟慮、甚至被批評言不及義,但這次她完全不迴避敏感問題,連停下思考的時間也很少。

身為下任總統最有力的競逐者,她直白剖析自己與陳水扁、馬英九兩位國家元首的差異;不常談論私人生活的她,仔細描述家人如何塑造她的性格,更試著猜想已逝的父親對她可能當上總統會有何感想。

也許是卸下了隱藏情緒的武裝,當蔡英文談到許多提早離開人世、無法親眼目睹她成功的支持者時,幾滴淚水罕見地溢出了眼眶。

「你們會投票給我嗎?」專訪結束後,倚在辦公室門邊的蔡英文笑著問。看得出來她真的好有自信,一點也不想掩飾。

以下是訪談摘要:

為什麼想選總統?執政團隊哪裡來?

任何想選總統的人一定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人選

是這國家最需要的人

我怎麼會想當總統?好奇怪,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任何想選總統的人一定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人選、準備得最好的人,是這國家最需要的人。

若要說我今天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就是我把一個政黨從谷底帶起來,我學會政治領導,也累積了一些政治能量,不是二○○八年可以比擬。這段時間我認識了很多人,也和很多人一起努力,整個團隊慢慢成長,民進黨中央與地方執政團隊所有人頭角崢嶸都實實在在,他們以前擔任幕僚或政務官,結束中央執政後回到地方政府,九合一選舉後又有一批人再擴散到新當選的縣市,將來執政可以找到很好人才支援。

這幾年我也花不少時間去南部找人才,我們在台南以成功大學為核心,高雄以中山大學為核心,有兩組學界、產業界合組的人才,專門研究海洋政策。像這樣找人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可以做什麼,才會知道台灣的力量在哪裡。

扁、馬兩任總統支持度都淪落到二○%以下,假如妳是第三位台大法律系畢業的總統,會做得比他們更好?

過去我們很需要政治明星、英雄式的領導人現在不可能由一個人治理,應該找到治理團隊人才我們應該要對台大法律系公平一點(大笑),其實全世界法律系畢業的領導人很多,因為法律系提供了政治領導人的基本訓練:思想邏輯清楚。但除此之外,領導人還需要強化其他層面,這就是為什麼我到倫敦政經學院讀社會科學,因為我念完康乃爾大學以後看見自己的不足。

當你看完關於財經、貿易的法律,自然會思考他們社會層面、政策層面是什麼?這些需要完整的社會科學背景和實戰經驗。我很幸運在政經學院受了社會科學訓練,後來又用顧問身分參與國家談判十五年,再也找不到像我一樣際遇的人,我歷經台灣產業變化、國際情勢變化,接觸很多不同國家的經濟問題。

時代也不同了,經過陳水扁和馬英九兩任總統將近十六年時間,台灣社會改變了很多,像去年三月學運,社會氛圍如果沒有到那種程度,無法爆發出那麼大的社會能量。九合一選舉也反映台灣對過去政治的不耐,希望有不一樣的政治想像。

新的領導人對新的政治想像來說是很關鍵的,過去民主轉型時代,我們很需要政治明星、英雄式的領導人來聚焦;但台灣已經邁入現代民主國家,需要的是治理國家的領導人。

有人可能會說,政治領導來自於魄力和魅力,但政治領導也應該有專業,領導人要對國家面臨的問題有想法、有方向感、有堅持的價值。領導人也要知道人才在哪裡,現在國家不可能由一個人治理,找到治理團隊人才是很重要的。

我知道講到這裡,你一定想問我為什麼我可以看起來冷靜?(眾人大笑)我想,很多時候人會驚慌是因為不知道答案在哪、不知道問題怎麼解決,這時候甚至會出現賭性,用眼前能掌握的東西下注。

有些人覺得有魄力的政治人物會在眼前找一個答案,但對我來講,談判那麼多年,受益最多、形成我信仰的,就是相信只要冷靜下來、花時間耐力去想,一定有解決方法。會怎麼形容自己?我就是蔡英文啊!蔡英文也可以做形容詞,不是嗎?

如果當選,怎麼克服朝小野大的問題?

國會少數並不必然是民意少數處理朝野關係,必須先尊重你的對手政治,輸跟贏很難定義,一二年敗選之後,來看我的人有一半恭喜我沒有選上,一四年九合一選舉勝選,大家恭喜我,但為什麼我選輸選贏都有人恭喜?看你自己怎麼解讀,政治沒有絕對輸贏。政治是給人民希望、給人民期待,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你的對手,把這些人集結成組織、帶領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情,帶來改變。

如果國會多數黨與總統不同黨怎麼辦?馬英九沒有這個問題,但施政還是受掣肘,所以問題又回到本質:處理朝野關係,必須尊重你的對手。執政者與在野黨需要理性溝通,有資訊必須共享,因為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很難理性談任何事。讓行政、立法部門充分溝通,國家很多資料盡量讓人民看到、讓社會有能量。

國會少數並不必然是民意少數,就算我們在國會不是多數,但跟社會主流在一起就是多數,國會不可能長期杯葛主流民意。像現在國民黨是國會多數,但很顯然與民意有衝突,所以過不了關。領導人必須先尊敬對手,不能關起門來決定後再告訴人民這件事利大於弊。

當選後最想推動哪些改革?

先關注經濟、高齡化問題,賦稅改革民進黨最強一、年金改革:需要確定原則然後進行精算,如果一代拖過一代,會越來越不公平,財政更困難,我們離希臘不遠了,難道還要加速走向希臘嗎?

任何改革都必須先協商,並且集結社會力量。年金改革牽涉到每個人的利益。如果沒有讓大家集體共同承擔,永遠改革不了。國是會議就是整體協商過程,讓大家體會這是很不公平的年金制度,國家財務沒法永續下去。要談判改變事情,要先改變人的感覺,要讓人們覺得他在負擔責任,參與的人有高尚的目標,共享過程,才有可能做到改革。

二、新經濟模式:我認為台灣需要新經濟模式,要讓社會能量快速集結突破。當政府能力降低,就要由民間找出生存之道,現在執政者能力不足,人民只能靠自己。逼企業加薪只是一時,要讓大家覺得要再一次往前走,要創業,台灣經濟才有救。以前資本家最重要,需要他們的錢生產產品,在今天不一定,最重要是有腦袋的人。政府是一個協調者,你要做什麼,政府在後面給你基礎設施。

三、財政問題:國家的財政要重新整理,目前國家的錢沒花在刀口上,這是結構性、整體性的問題,不是撙節就能解決。賦稅改革民進黨最強,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為富人加稅,就是在現任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全擔任財政部部長時,當時社會也接受。

四、能源政策:台灣的能源自給率低,更需要永續的能源政策,否則電價、物價可能隨石油價格高低而波動。為了讓能源使用更有效率,必須持續發展綠色能源,並將電業市場解構。

五、長照體系:再過幾年台灣就是超高齡化社會,問台灣人最擔心什麼?第一名我相信是「老了怎麼辦」?因為東南亞已經開始限制外勞輸出了。一二年我的政見是以四年時間,每年花一百億元加速建造長照體系,短期資源注入,系統很快會做起來。將來長照體系的財務來源、管理、社會人力都要有系統地整合運用。

六、居住正義:居住正義問題跟經濟發展有關,長期以來國家政策思考頭重腳輕,造成南北差異,都市必須減壓,把經濟活動往中南部、全台灣發散。

如何建構兩岸與台美信賴關係?

兩岸政策,提出來就做得到時間不是靜止在二○一二年的,一二年之後,主客觀條件改變很多,上次選舉,我匆促上陣,確定參選已經一一年六月了,然後一二年一月就投票,而且○八年民進黨落入谷底,艱辛再起,那時候可以把《十年政綱》整理出來,已經是全黨最極致的表現。這次時間比較多,處理起來會更成熟完整。

兩岸論述重要,論述的後面怎麼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來的時間點很重要,時間到了就會講,我一旦講了就是做得到,我的習慣是這樣。(問:比較可能的時間點?)下次你們要來專訪的時候就是時間點。

過去三年來,改變了什麼?

我以前最討厭一句話講兩次

但我現在感覺很自在

最大改變……就是對政治感到比較自在吧!我相信政治應該是個正向的東西,不是社會險惡政治。我以前最討厭一句話講兩次,但你看我這個過年連發四、五天紅包,要講好幾萬遍新年快樂。以前我講得太多還會講成生日快樂(大笑),但現在我不會講錯了。

如果你早幾年問我,蔡英文在教書、談判、從政、選總統中,哪一個階段最享受?我會回答談判最有趣,因為它講究專業和人與人間的心理掌握。但我剛才說,這幾年對政治感覺自在了,和一般人的相處也一樣自在,能透過互動感受人的溫度。

但更多時候是感覺到人對你的感情和支持,前幾天台中市長林佳龍辦公室轉來一封信,要我馬上回傳,因為那個人是死忠支持者,癌末了,要我的簽名,一定要在他走前送到。其實很多這種人,在一二年或更早的時候支持你,現在一個個走掉……。

遇到這種時候我常會想,「當我成功時,如果你在能有多好。」像是一位林醫師,他一直是我背後最堅強的支持者,最近走了,我只能問他太太,林醫師有沒有看到九合一結果,她說有……很多人等不到他想看到事情發生那一天就走了(眼眶泛淚)。

有人說我不夠溫暖,你們覺得這會是選舉時的障礙嗎?這不是我能判斷的。問題是,如果你是我,每天得面對鏡頭回答奇怪的問題,你還會覺得自己是溫暖的人嗎?要我用溫暖的微笑回答嚴酷的政治問題,很奇怪吧。

成長經歷與家庭給妳什麼影響?

我滿會處理人際關係、照顧人的作為政治人物最大目的不也是照顧人民嗎我來自一個大家族,共有十一個兄弟姊妹,從小父母兄姊就給我很大安全感,養成我遇到事情不驚慌的個性。有人說我小時候是靠牆壁走路的人,看起來很內向;我是內向的沒錯,但我其實滿會處理人際關係,在外面跟人群的互動很不錯。處理人際關係是政治人物重要的元素,這也是為什麼以前很多人不看好我,我到現在還可以在這裡。

我的父母不喜歡小孩念私立學校,因為公立學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可以給孩子比較廣的接觸面。另外可能是父母給我的DNA,其實我滿會照顧人的,(抬頭問幕僚:「我是不是?你們都給我點頭。」幕僚趕緊點頭。)以前我在陸委會當主委,有一次經過機要祕書的座位,不小心聽他們聊天聊到,「不要看她冷冷的,你心裡想什麼,她都會準備好」。其實我爸就是這樣,平常很少講話,但會默默觀察小孩需要什麼,時間到了他就幫你準備好。

照顧人的感覺很重要,作為政治人物掌握國家資源,最大目的不也就是照顧人民嗎?

我的哥哥姊姊對我都很好,在家的時候,我們通常不談政治,因為他們知道我回家就希望比較單純,上次選舉發生宇昌案的時候,他們也隻字不提。只是有時候他們真的會忍不住想談一下政治;他們態度怎樣?當然是很保護我嘍。(笑)情緒穩定是領導者很重要的元素,在情緒管理上,家庭扮演很重要角色,我兄弟姊妹很多,家庭支持比一般人強很多,連我的小貓都有人照顧。為什麼我要提小貓呢?我才說過年之後都不要再提貓咪了。

我離開陸委會以後有一陣子沒事,就回家專心照顧我爸。有一次我帶他去按摩,店家對他說:「你女兒可能做總統。」我爸那時嚇了一跳,不知道怎麼回答,想好久才說:「也是可以考慮一下啦。」但我猜想你真的問他:「讓你女兒當總統好不好?」他很可能說不要,因為他的想法大概還是老式的,覺得做事情的是男生,女兒是拿來疼愛的。

私底下怎麼過生活?

我喜歡逛書店、吃在地小吃哪裡有好吃的肉圓我都知道我胃口很好、能吃能睡,老實講,平常沒運動,所以要注意體重。但選舉本身運動量就很大,每天要走來走去、講很多話,我最大的運動應該就是說話。

我從小就養成了看書的習慣,有文字我就拿起來看,不會特別挑選。對政治人物來講,每一個行程面對的人和事都不一樣,不能把之前的情緒帶到下一個行程,最好的轉換情緒方式就是看看東西。其實我常常看雜誌,我會走進書店買家庭雜誌、裝潢雜誌、各種奇奇怪怪的雜誌,也喜歡看一些好玩的書。這幾年有關理論的書越看越少,現在比較喜歡讀實際面對的問題跟生活上的感覺。

我現在還是會逛書店,他們是不准我一個人去啦,所以隨行助理會陪著我一起,我要感謝書店的人都假裝沒看到我。我也常和祕書、助理一車四個人出去,每到吃飯就是最快樂的時候。我最喜歡吃在地的小吃,所以哪裡有好吃的肉圓,我大概都知道。

蔡英文、馬英九、陳水扁背景比較

蔡英文 馬英九 陳水扁

年齡 58歲 64歲 64歲出身 台北市,商人家庭 香港,政治世家 台南官田,三級貧戶學歷 倫敦政經學院法學博士 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台大法律系學士嗜好 跟貓玩、飆車 慢跑 寫作寵物 蔡想想(貓) 馬小九(狗) 勇哥(狗)

整理:張佳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41

從企業文化審視何謂指數型組織,何謂偉大公司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slr.html

從企業文化審視何謂指數型組織,何謂偉大公司

原創 2017-06-13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6月12日

題記:只有思想偉大的企業,才會造就出偉大的企業文化,它們才是真正的偉大的公司。

何謂指數型組織?指數型組織是指在運用了高速發展的技術的新型組織方法的幫助下,讓影響力(或產出)相比同行發生不成比例的大幅增長的組織(至少10倍)。如果說美國奇點大學的薩利姆·伊斯梅爾在他的那本《指數型組織:打造獨角獸公司的11個屬性》中早已做出了歸納總結,那麽《重新定義公司:谷歌是如何運營的》則向我們展示了其實踐的一面。

事實上,谷歌的文化組織和運營模式已經被很多互聯網公司所采用,因此洞見谷歌,就等於重新審視與谷歌有相同基因的公司。這本書由谷歌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和前高級副總裁喬納森·羅森伯格親自寫作。他們分享了十余年來谷歌的管理之道。與傳統產業相比,谷歌的管理確實顯得另類,甚至匪夷所思,然而正因為如此,谷歌才橫空出世:只有敢於與眾不同,才能締造原始混沌。

在一個指數型組織里,需要一批創意精英,否則大事難成。正是這樣的創意精英,不斷推動著組織走向成功。不過,創意精英並不難尋,真正難尋的是適合他們的氛圍和環境。只有在類似谷歌那樣的氛圍和環境中,創意精英才有可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快速並且感知消費者的需求,滿心喜悅地構造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以下,讓我們從企業文化的層面,審視谷歌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

谷歌堪稱是打造優秀的企業文化的典範。谷歌喜歡公司類似於大學氣氛的濃厚環境。因此在谷歌有五花八門的娛樂設施:排球場、保齡球場、攀巖壁、幻燈片放映室、健身房、小型遊泳池以及高檔免費餐廳等等。這就是谷歌領導人努力打造出來的一派大學氣氛的濃厚環境,它可以讓員工感受到激情而自由的氛圍。

由於谷歌的商業模式要求產品經理通過涉足一些傳統概念中的管理工作來影響產品生命周期、制定產品營銷結構圖、為消費者說話,因此這些產品經理會與工程技術人員,比如化學家、生物學家、設計師以及公司其他負責產品設計研發的創意精英一同吃住、並肩工作。這是傳統產業線性組織很難做到的事。

在谷歌,辦公室雜亂竟然是一種“美德”。谷歌的辦公場所經常擁擠不堪,並且亂七八糟,但是谷歌卻能夠順其自然。因為他們認為,混亂往往是自我表達和創新的衍生品,所以可以算是一件好事。因此員工完全可以拋開這種顧慮,讓辦公室瀟灑的亂一回。在谷歌看來,計算能力才是創意精英最需要,其他則無關緊要。

在管理的詞典里,“河馬”指的是高薪人士的意見。但是在谷歌,員工會被告知,別聽“河馬”的話。谷歌歡迎提議,並且認為“提議不問出處”。即使是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的構想也經常被普通的員工所否決。谷歌非常強調“質疑”的文化。在一個河馬肆無忌憚的環境中,質疑權威正好是克星,它能夠消弭那些阻擋偉大事業的偏見與不公。

在谷歌,踐行著一種“7的法則”,也就是在管理者的桌子上堆放的直接報告數不能超過7份。谷歌領導人認為,實施“7的法則”會讓企業的組織結構趨於扁平,減少管理層的監督並賦予員工更多的自由。如果桌子上著堆放很多直接報告,比如說超出7份或者10來份,那麽管理層哪里還有閑工夫對員工的工作事事插手呢?

谷歌堅持按職能劃分部門,將企業分為工程、產品、財務以及銷售等部門,每個部門直接向首席執行官匯報。谷歌會把這種組織結構盡可能長期的延續下去,因為他們認為以業務或產品線為基礎的組織結構會造成“各成一家”的局勢,從而對人員和信息的自由流動流動形成遏制。那種“自掃門前雪”各自為政的情形,在谷歌根本不存在。

谷歌會在重組過程中遵循幾條原則:第一,留意不同團隊的不同傾向,比如工程人員希望複雜,市場人員喜歡增加管理層,那麽公司領導人就需要從中做出權衡。第二,把所有重組工作安排在一天內完成。聽起來好像是天方夜譚,但其中卻有意想不到的玄機。谷歌會容忍這樣的混亂,因為它只做出接近完美的設計,剩下的事讓其創意精英們去完成。

谷歌信奉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兩個比薩”的原則。“兩個比薩”原則規定,團隊人數不能多到兩個比薩還吃不飽。谷歌對此推崇至備,認為小團隊要比大團隊更有效率,他們不會花那麽多時間勾心鬥角。小團隊親如家人,大家可能會起口角,爭對錯甚至鬧分裂,但往往能在緊要關頭團結一致,進行突破性創新。

谷歌有一條至關重要的組織原則是,找出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就以此人為中心。一旦找出了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就應當賦予他們重任。把擔子交給最出色的員工手里。公司要相信他們會樂於承擔,達到極限時他們會如實告訴領導人。最好的管理體系都是以某個群體為中心建立的,這個群體不是超級明星,而更像是一個舞蹈團。

谷歌認為,在一家高品質的企業里,不能給惡棍留任何鉆空子的機會。谷歌大多數員工的行為都符合社會規範。區分明星與惡棍很重要。明星是出類拔萃的結果,惡棍則把私利置於集體利益之上。在谷歌,惡棍一經發現,就會被鏟除出去或者立即扼殺在萌芽狀態。而明星因為對企業的貢獻足以支撐其狂妄,就需要容忍,甚至悉心保護。

谷歌非常看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認為這是檢驗某種管理方式是否合理的試金石。最理想的企業文化是讓員工無論在家或辦公室都有許多有趣的事情去做。谷歌鼓勵員工享受假期,沒有強迫員工加班加點。它讓員工知道他們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負全責,這樣他們就會全力以赴地確保完成工作,給他們足夠的自由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做主。

不少企業“萬事都說不”,這對於創意精英而言猶如當頭一棒。谷歌則努力營造一種樂於說“好”。谷歌信奉美國學者邁克爾·霍根的“說‘好’理論”:“好”能夠幫你打開大門,“好”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好”能夠帶來新的體驗,而新的體驗人能讓你獲得新的知識和智慧。在這個變化無常的時代,說“好”的態度可以伴隨你披荊斬棘。

快樂文化與創意文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快樂無處不在。關鍵在於要盡量放寬限制,沒有什麽是神聖不可侵犯。谷歌信賴它的員工,因此在拓展活動中比如遠足,不考慮什麽團隊建設,讓員工好好玩就行。谷歌也不懼怕出紕漏而杞人憂天。谷歌相信,真正的快樂只有在自由放任的環境中才能綻放。這樣的快樂多多益善,員工越快樂就越能幹。

谷歌認識到,對現有企業文化做出改變於企業的成功更為關鍵,因為對於大部分創意精英而言,停滯不前流於形式的企業文化就是他們的大敵。谷歌曾將摩托羅拉收入麾下,對此它體驗更深,但谷歌不會對摩托羅拉的企業文化大肆抨擊,因為那是對員工的一種侮辱。有的企業很強調著裝問題,但是谷歌竟然會說“別光著身子就行”。

谷歌認為,開創事業,必須聘請那些跟你誌同道合、甘願與你作出同樣犧牲的人。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擁有堅信自己定會成功的激情,也要擁有為夢想而實幹的理性。這不僅需要你潛心投入、堅韌不拔,更重要的是要心無旁騖。以色列的軍官在迎戰時不會大喊“沖啊!”,而是說“跟我來”。任何有誌於做創意精英領導者的人,都需要擁有這樣的態度。

谷歌流傳最廣的口號是“不作惡”。這句簡短的口號如今已經徹底滲透到企業文化的方方面面。這句話真誠表達了谷歌員工感同身受的企業價值觀與目標。在做決策時,谷歌員工經常會以自己的道德指針作為衡量的標準。與此同時,谷歌認為每家企業都應“不作惡”,這句話就如同北極星一樣為管理方式、產品計劃以及辦公室政治指明了方向。

※※※※※※※

有人問巴菲特,在收購企業的時候,他看中的特質是什麽。巴菲特回答說他,需要的是一位不依靠他的領導者。如果一位領導者的斐然業績是出於想帶領企業走向成功,而不僅僅是想讓企業攀上伯克希爾·哈撒韋這棵大樹,那麽巴菲特就會投資。

最卓越的企業文化都會立足高遠,偉大的企業文化的力量會讓公司的每一位成員不斷進步,會讓整個企業變得更強更大。企業文化最根本的價值就在於,它會成為員工與企業行事的基礎,從而防止企業偏離正確的軌道。

指數型組織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有一個崇高而熱切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宏大變革目標”(MTP,Massive Transformative Purpose),這樣的目標就是“值得傳播的思想”,或者“為10億人帶來積極的影響”。谷歌的企業文化對此做出了很好的詮釋。

我認為,只有這樣的公司,才稱得上偉大公司。之所以偉大,並非僅僅體現在經營業績層面,而在於其思想“值得傳播”“帶來積極的影響”。只有思想偉大的企業,才會造就出偉大的企業文化。這樣的公司才是我們所要投資的,因為它們才是真正的偉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68

何謂真正民主 雷鼎鳴

1 : GS(14)@2013-11-13 14:38:47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雷鼎鳴/007003002021/%E4%BD%95%E8%AC%82%E7%9C%9F%E6%AD%A3%E6%B0%91%E4%B8%BB/116658
民主的前設是社會中各人有不同的意見,但需要共同作一個決定。若事事人人都有共識,或社會中只有一個絕對的話事人,一切決定都是他說了算,民主便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前天我在本欄談過「民粹主義民主」的支持者,他們可算是盧梭的隔代傳人,相信「共有意志」或「民意」是可知的,社會決策應以「民意」作根據。低層次的民粹主義者可能會看看誰人在社會運動中聲音夠大,便把它視作民意,高層次的卻懂得用投票機制選票多寡去找出民意之所在。
但正如政治學大師黎卡(William Riker)所指出,投票機制根本告訴不了我們民意是甚麼。前天我舉了個例子指出了,就算選民意見完全不變,用不同但又都合理的投票方法也可得出不同結果,既然如此,我們又憑甚麼判斷哪一個結果才是民意的體現?不要以為我上次舉的只是罕有例子,類似情況不勝枚舉。另一種常見問題是著名的「投票悖論」(voting paradox)。在很普通條件下,若選民有三個或以上的選擇,給A與B他們去投票,A可以勝出;B與C去投,B會勝;C與A去投,卻不一定是A勝,反而C往往勝A。在此情況下,究竟A、B、C三者哪一項才可代表民意?


勝利者只是策略成功

最難應付的還是策略性投票。Gibbard-Satterthwaite定理一早已用嚴格數學方法證明,只要有三個或以上的選項,選民都可通過故意不按自己真正偏好去投票而得到好處,就算只有一部分人如此的策略性投票,我們還怎敢相信最後結果真的反映到民意?若只是兩個選項對決,策略性投票便不能發揮作用,但有另一方法可以搞亂局,引入多一個候選人作選項便可。這位新加入者可分薄某些人的票源,影響戰果,又或滿足到上述定理的條件,選舉結果又可被人為操縱。
我們觀察選戰時,容易見到競選者各出奇謀擊敗對方。若然如此,勝方勝出的原因便不一定是因為他代表了民意,而是他策略成功而已。我們能肯定這些勝利者真的代表民意嗎?


多人參與是必要條件

看來「民粹主義民主」學理基礎其實十分不堪。但民主政制施行了數世紀,總有些智者能看通情況,替民主另奠基礎,使民主不只是一個虛假概念。對民主理論有最大貢獻的人之一是美國開國之父之一,第四任總統麥迪遜(James Madison)。他是美國憲法之父,我大學時讀盧梭與麥迪遜的《美國憲法》及《聯邦人文獻》(Federalist Popers),已覺麥迪遜的民主理論比盧梭更簡潔及更有智慧。美國政治能有二百多年穩定,眾開國之父的思想,居功至偉。
麥迪遜的民主觀是所謂的「自由主義民主」,他根本不理會盧梭那套「共有意志」,故也不受制於原來投票並不能顯示出民意這一困局。他的民主定義很簡潔:多人參與是民主的必要條件,而充分條件便是被選出者只可擁有時間有限的任期。這兩個條件便夠,他不用為民主再說其他了。多人參與投票可使結果有合法性,小貓三兩隻投票怎可算民主?但他定義的真正奧妙處是有限的任期。這意味着在「自由主義民主」機制下,人民有可能把不受歡迎的當選者在下一次選舉中趕下台。
上文不是說過投票結果不一定能正確反映民意,那麼會否出現以下情況?好的議員或官員被選民的選票錯誤地趕走,又或壞的議員官員懂得出術,沒被選票趕走。這些都有可能,若出現的話,只反映投票結果不一定代表到民意,「民粹主義民主」基礎受到動搖。不過,「自由主義民主」要求低得多,選舉結果就算不正確並不重要,選民無知無識質量很差問題也不大。重要的是議員官員任期有限,選民「有可能」(就算是撞彩)通過投票不讓他們連任。這情況已經可以對在任人構成巨大壓力,若他們能力不濟,得罪的選民太多,大家對他們怨氣沖天,下次續任機會自然下降,那麼他們已經有很大誘因去做好事情了。
「民粹主義民主」要顯示民意,要求過高反而不切實際。「自由主義民主」要求極低,有限任期與大眾參與便可,卻可有力趕走不稱職之人。我們建議的「全民」投票制度,正正符合更實際可行的「自由主義民主」大眾參與,選民質素也無關宏旨,若是沉默大多數也受不了某些人,他們的席位很難保得住。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2 : ironforge(21491)@2013-11-13 14:46:48

講得幾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1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