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8 魏橋紡織 業績簡評 - 幸福的估算誤差 精工窮人
http://hk.myblog.yahoo.com/Seiko-Investor/article?mid=807
去年九月頭,小弟偶然發現了魏橋紡織 (#2698)這支長期潛水的股票。雖然說紡織業是坊間所說的夕陽行業。但作為一個沒明顯傷痕的龍頭,0.4倍市帳率,5倍不到的市盈率實在有失其行業龍頭身份。
經過一輪的資料搜集及分析,發覺當時市場疑似因原材料(棉花)價格急速上升而判了它死刑。但事實上,由於在08-09年間已有很多紡織公司倒閉,行 業競爭實不如外間想像的大。反之,其產品價格一直比原材料漲得更快,又得其中期業績的毛利率作證。加上國內近年內需銷售力一直穩定增長,國內對棉紗等材料 的需求只少應該穩中有升。因此,大膽假設#2698叫價力比年前更進一步,能將其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漲壓力轉嫁供應商。最後斷定其被市場低估,即使當時已升 了1X%仍訓身追入,並於月尾獻醜出了下面的簡評。
時光飛逝,轉眼又半年。週末懷著忐忑心情等待#2698的業績公告。結果嘛.......上年的成績是出乎意料地好~~以下是部份營運數據節錄:
(百萬人民弊) |
2009 1H |
2009 2H |
2009 |
2010 1H |
2010 2H |
2010 |
銷售 |
6,380 |
7,953 |
14,333 |
8,304 |
9,583 |
17,887 |
毛利 |
485 |
759 |
1,244 |
1,040 |
1,840 |
2,880 |
毛利率 (%) |
7.60% |
9.54% |
8.68% |
12.52% |
19.20% |
16.10% |
純利 |
393 |
497 |
890 |
546 |
1,089 |
1,635 |
純利率 (%) |
6.16% |
6.25% |
6.21% |
6.58% |
11.36% |
9.14% |
棉紗毛利率(%) |
7.0% |
8.9% |
8.0% |
15.7% |
26.4% |
21.3% |
坯布毛利率(%) |
7.2% |
9.6% |
8.6% |
9.0% |
13.2% |
11.3% |
牛仔布毛利率(%) |
12.6% |
13.4% |
13.0% |
15.0% |
18.0% |
16.4% |
(百萬人民弊) |
2009 1H |
2009 2H |
2009 |
2010 1H |
2010 2H |
2010 |
棉紗銷售 |
3,140.00 |
3,549.28 |
6,689.28 |
3,884.00 |
4,179.40 |
8,063.40 |
坯布銷售 |
2,632.00 |
3,865.02 |
6,497.02 |
3,857.00 |
4,907.46 |
8,764.46 |
牛仔布銷售 |
602.00 |
535.23 |
1,137.23 |
560.00 |
491.10 |
1,051.10 |
棉紗毛利 |
219.32 |
315.41 |
534.73 |
609.99 |
1,103.55 |
1,713.54 |
坯布毛利 |
189.73 |
371.24 |
560.97 |
345.96 |
647.74 |
993.70 |
牛仔布毛利 |
76.02 |
71.76 |
147.78 |
84.00 |
88.33 |
172.33 |
在舊文中,小弟曾假設魏橋下半年毛利與上半年持平,而下半年銷售及盈利約為上半年的1.3倍,因此估計2010年的每股盈利約為 HKD$ 1.21。然而,魏橋的成績的確叫我大叫慚愧而且跌破眼鏡,上年盈利更直迫2007年高位。
從上面的表中可以清楚見到,下半年各產品的毛利繼續飛升。所以即使銷售只上升了15%,亦足以令下半年的盈利近倍增長。而棉紗毛利率更是上市以來的新高。
(百萬人民弊) |
2009 |
2010 1H |
2010 |
存貨 |
2,780.81 |
2,984.10 |
5,871.11 |
應收貿易賬款 |
871.48 |
1,039.76 |
521.09 |
現金及現金等值物 |
3,264.21 |
4,190.01 |
2,412.58 |
應付貿易賬款 |
1,700.36 |
1,935.69 |
1,601.22 |
負債總值 |
8,740.32 |
8,722.27 |
8,722.27 |
權益總值 |
14168.09 |
14,434.75 |
15,524.41 |
每股淨值(HKD) |
13.383 |
13.874 |
15.358 |
|
2009 |
2010 1H |
2010 |
股東權益回報率 |
6.34% |
7.6%* |
10.55% |
總債項/股東權益 |
61.14% |
59.91% |
57.07% |
存貨周轉率 |
5.15 |
5.56* |
3.05 |
流動比率(倍) |
1.18 |
1.23 |
1.52 |
速動比率(倍) |
0.82 |
0.87 |
0.73 |
派息比率 |
31.13% |
N/A |
32.18% |
再看看其他營運數據。應收帳大減曲線引證產品需求爆滿,銷售不是流料。負債保持平穩。股東權益回報率及負債水平有改善,近年已發行股票沒有發水,派息比率平穩。大致上亦算合格。
另一令人比較擔心的是下半年存貨大升近倍。官方解釋為:
截至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由於期末棉價回落影響了紡織品的銷售,產品銷量減少,導致本集團期末存貨增加,存貨周轉日由同期的78 日增加至 143日
個人同意以目前市場架構,棉價在未來一兩年會成為棉紗的短期銷售指標。當棉價再次有上升跡象,成衣廠應會先行落單作預購。反之,當棉價有下滑跡象, 成衣廠應會傾向延遲落單時間,暫時消耗庫存。但在大環境不變下,內需消費力增長會繼續帶領棉花產品的整體需求,在未來一兩年,棉花產品的整體需求應該還是 穩中有升。
但亦認為在下半年高達26.4%的棉紗產品毛利率是高得離譜,估計來年會有所下滑。小弟推斷在2011年,只要棉價沒大變化,魏橋的各產品毛利應能保持2010年的全年平均毛利率。(可見上表)
今天收市魏橋紡織 (#2698)的股價為 HKD$ 8.9,比小弟平均買入價已上升超過50%。現價市盈率約為5.5倍,收益率為5.8%,市帳率更低至0.58倍。
如以歷年平均 8倍市盈率為目標,股價可見HKD$ 12.8,收益率將為4.03%,市帳率將為0.83倍。
較保守以歷年平均 7倍市盈率為目標,股價可見HKD$ 11.2,收益率將為4.62%,市帳率將為0.73倍。
但不管如何,現時價格應仍有水位,小弟亦樂於繼續持有。暫時以75%利潤 (HKD$10) 為目標。
魏橋紡織 (#2698)全年業績
利益申報:
小弟持有魏橋紡織 (#2698)的股票,以上的分析可能有誤差,請自行決定投資策略及評估風險。
劉建位:如何估算自由現金流量 語風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12zey.html
據國外文獻記載,85%的破產倒閉企業盈利情況都非常好,破產倒閉的唯一原因是現金流量不足,而且也借不到現金。出於對現金流的重視,世界各國普遍要求企業披露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和流出的報表,目的是幫助使用報表的各方更多瞭解企業現金流量的影響因素,評價企業的支付能力、償債能力和周轉能力,預測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為其決策提供有力依據。
巴菲特非常重視分析現金流量表,但他認為,現金流量表上的現金流量並非真正的自由現金流量,他從企業所有者角度提出新的自由現金流量概念,即所有者收益,並提供簡單的估算方法。
自由現金流量計算方法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1986年年報中以收購Scott
Fetzer公司為例,說明現金流量表上按照會計準則(GAAP)計算的現金流量,並不能反映真實的長期自由現金流量。他從企業所有者角度出發,提出所有者收益才是真正的自由現金流量:
「所有者收益包括:報告收益(a)加上折舊費用、折耗費用、攤銷費用和某些其它非現金費用(b),減去
企業為維護其長期競爭地位和單位產量而用於廠房和設備的年平均資本性支出(c)等等。(如果企業需要追加流動資金維護其長期競爭地位和單位產量,那麼追加
部分也必須包含在(c)中。但是,如果單位產量不變,那麼採用後進先出存貨計價方法的企業通常不需要追加流動資金。)」
巴菲特提出的所有者收益與現金流量表中根據會計準則計算的現金流量,最大的不同是要扣減掉企業為維護長期競爭優勢地位的資本性支出:
「由於(c)企業為維護其長期競爭地位和單位產量的年平均資本性支出只能是估計,而且有時是一種極難做出的估計,所以所有者收益公式就不會產生根據會計準則編制的現金流量表中提供的現金流量值。」
「大多數企業經理人不得不承認,在更長的時期中,僅僅是為了保持企業目前的單位產量和競爭地位,需要在經營中投入比(b)非現金費用更多的資金。如果
存在這種增加投入的必要性,也就是說如果(c)年平均資本性支出超過(b)非現金費用,那麼根據會計準則計算的現金流量收益就會大於所有者收益。」
由於要估算資本支出,因此計算巴菲特所說的自由現金流量非常複雜。巴菲特對於那些競爭優勢未來能夠長期持續的超級明星企業,提出一個簡單的計算方法,就是淨利潤加折舊。
「在Scott
Fetzer和我們擁有的其它企業中,我們認為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b),也就是不包括無形資產的攤銷和其它收購價格調整,在數額上相當接近於(c)年平
均資本性支出。這是我們將攤銷費用和其它收購價格調整分列的原因,而且也是各個企業的收益而不是財務報表數值更接近於所有者收益的原因。」
會計數字只是估值出發點
巴菲特思考真正的自由現金流量本質時,用的不是教科書上的知識,也不是會計準則中的規定,而是生活中的常識。
將自己看作一個企業,每年的工資收入等就是現金流入,你的消費支出就是現金流出,收支相抵剩下的現金就是當年現金淨流入。儘管手頭上有很多現金,但肯
定不能全部花光吃光。因為需要扣掉相當大一部分現金,用來維護生存和發展的長期支出。除此之外,才是可以自由支出的現金。企業和個人一樣,也必須有很大一
部分資本支出用於維護和發展企業長期競爭優勢,除此之外,才是可以全部分配給股東的自由現金流量。
因此,巴菲特提醒,不要把財務報表上的會計數字看得過於神聖,這只不過是投資者對公司進行估值的基礎數據而已,只是估值的出發點。
「懷疑財務報表數值也許看起來有些不敬。但是,會計師的工作是記錄,而不是估值,估值是投資者和經理人的工作。會計數據當然是企業的語言,而且為任何評估企業價值並跟蹤其發展的人提供巨大的幫助。它們是對自己的企業和其他企業進行估值的出發點。但是經理人和所有者要記住,會計僅僅有助於經營思考,而永遠不能代替經營思考」。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CEC 國際(0759)未來分拆759 阿信屋上市的無聊估算
(按: 筆者無持有該股,也不會因而購入該股,何況估計在極不認真的情況下進行,如果有誤導性質,使大家購買該股,本人恕不負責。)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9521我地計一計,根據
2011年中期報告及
2012年年報資料,前年底有11間,至9月底大約45間,至3月底大約60間,即是全年平均有40間鋪營運緊,全年營業額是2.4億,一間鋪一年營業額就是
600萬,根據今日生果日報
報導,他話毛利37.5%,費用約25%,淨賺12.5%,去年賺300萬,即是中間費用一年2,700萬,但是估計大部分都是開舖的開支,當每間鋪
裝修要30萬,上年開左49間,即是1,470萬,所以其他開支大約1,230萬。
如果下年做到120間,全年平均就是90間,每間600萬,即是5.4億左右,12.5%即是6,750萬,開60萬鋪開支1,800萬,其他開支大約2,500萬,即是下年賺2,300萬,到達創業板兩年賺2,000萬的上市資格。
再去到180間,全年平均就是150萬,假設市場飽和,每間500萬左右,大約7.5億,12.5%即是9,375萬,開60間鋪開支又1,800萬,其他開支去到
3,800萬,即是賺約3,775萬,到達主板三年盈利超過5,000萬,最後一年盈利2,000萬的資格。他又有固定資產,相信都唔難上市。
如果以最後一年的估值來看,呢隻759 阿信屋有 8倍PE,價值就是3.23億,股本6.66億股,攤開每股CEC 國際(759)就是48.5仙左右。
富豪產業信託(1881)未來兩年分派的估算(1,已更新)
文仔其實做左一個,之前都寫左篇
無聊解讀,不過我為了求真,下星期會做一次,今次做是為提醒自己。
其實先講分派之前,我地要瞭解下收入的構成,你揭開份報表,個全面收益表有好多項,現在我簡化左變成咁,下面開始慢慢咁解釋:
1. 租金收入(1) 原有酒店收入
這部分酒店是母公司由富豪酒店(78)管理,他只是擔任一個包租公的角色,經營費用由他們負責。根據
協議,這金額是每年釐定,會在前一年9月底之前一定要出,
2012年是6.45億,
2013年是7.34億,如超過此金額,富豪酒店及富豪產業信託每人一半。
(2) 富豪薈
這部分是在2009年
向同系百利保(617)購入75%,由富豪酒店管理,但經營開支由房託支付。
(3) 其他收入
主要為利息及雜項收入如逾期租金及公共設施按金等。
2. 經營支出(1) 原有物業經營支出
包括關於租賃的35%印花稅。
(2) 管理人費用
根據
管理協議,按基本費用資產價值0.3%及租金收入的3%收取,前者按月收取,後者按年支付,之前是以全單位收取,但在2011年起,可能因為持股接近75%,故改以現金支付,並不再發行單位,造成潛在攤薄。
(3) 信託、專業及其他支出
如會計、核數的支出及上市費用等,加上按資產計算的約0.025%,最高為0.06%的信託費用。
(4) 傢具撥備
這金額極為隨意,過往租賃協議是由富豪酒店支付租金2%收入作為此項的儲備,但2012年可能因為酒店裝修,金額增多了。
(5) 融資成本
在2007年的
貸款協議,為穩定融資成本,故對45億的貸款簽訂利率對沖協議,利率最高為7.15%,最低為3.80%。但在2012年的
貸款協議中已取消規定,改為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加210點子,同業拆息可按1、2、3、6月計算。另外富豪薈亦有一項金額3.4億的借貸,利率相若。
(6) 稅項支出
按利得稅額16.5%支付,但因為會計列帳的問題,重估富豪薈帶來的遞延稅項尚未需交稅列,故該部分稅項計入現金收益,均列作分派予各位股東。
3. 分派率根據證監會的
房地產基金投資信託守則,需要分派90%以上的可分派收益予信託單位持有人,所以亦有一定的隨意性。
以上就是富豪產業信託的分派結構,下星期將會作出假設並開始計算。
【問對管理】學會估算 你也能成為會掐指的「半仙」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842工作中生活裡常需要「估算」。例如領導讓我瞭解中國衛生紙市場規模,一時半會找不到行業數據,怎麼辦?要麼告訴領導我也不知道,要麼自己快速估算,告訴領導這是我的估算結果供參考。估算對於快速決策非常有幫助。
估算自然是不精確的,會有誤差。但經過短時間訓練,人的估算能力會強大許多,常能估算得非常接近真實。
管理諮詢公司、外企市場部面試中常有此類問題。目的也就是考驗你的估算能力。從估算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及社會經驗。在
各行各業,都離不開估算。例如VC估算一家企業的未來銷售量,經濟學家估算下月GDP,程序員估算項目工作量,老婆估算旅遊所需費用等等。
具體怎麼估算呢?一起來看看一個經典的估算題,北京市市區裡有多少個加油站?
我們知道北京市區面積共400平方公里,假設每平方公里3個加油站,那麼北京應該有1200個加油站。
這大概是最簡單的估算方式,當然在此基礎上,將估算做的更細緻。例如將北京市區進行細分,北部人口相對較多所以加油站更密集,南部人口相對稀少所以加油站更稀疏。
你也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估算。例如,可以從加油站利用率的角度:
1. 北京共有機動車500萬輛,平均每月加兩次油,那麼一共需要加油1000萬次。每次加油10分鐘,那麼一共是10000萬分鐘。
2. 每個加油站假設6個油泵,每天運營時間18小時,空置率50%,那麼每月每個加油站中機動車加油時間總和為 18 * 6 * 50% * 30天 * 60分鐘= 97200分鐘
3. 根據1和2,10000萬/97200 = 1029個。因此需要1029個加油站。
你看,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算出來的加油站數量挺接近,說明我們的估計靠譜的可能性挺大。
現在你可以試著給自己出出題,鍛鍊一下自己的估算能力把?例如,中國人一年用掉多少卷衛生紙?深圳人每天嘿咻掉多少套套?上海人國慶期間共拍多少張照片?
富豪產業信託(1881)未來兩年分派的估算(2,按cckong指出問題更新)
(註: 謝cckong 提醒更正,本人持有該基金,持倉水平佔組合約3%,敬請留意。)上一個星期講左呢間公司的
分派模式,今次講講我的假設,從而得出分派:
1. 假設(1) 原有酒店收入
1. 租金水平
過去幾年,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海嘯影響,租金水平較低,影響上下半年的酒店收入比例外,大致都保持45:55%的上下半年比例,下圖可看出各年及預計的的租金表現:

* 2012年下半年數字是估計數字
2. 增長預測
以各年上半年的租金額基數推算,其5年、3年及1年的增長如下:

在2012年方面,筆者採用上半年增長假設,2013年採以上最低假設,即4.88%增長。
(2) 富豪薈租金收入
除了2010年獲保證租金收入外,2011年都是保持45%:55%的上下半年比例,下圖是各年及2012年預計的的租金表現:

2. 增長預測
以可比較的2011年及2011年上半年的租金額基數推算,其增長如下:

由於缺乏增長資料,2013年筆者不作假設。
(3) 其他收入
為保守計,此金額我們假設為零。
2. 各項經營支出為方便計算,假設如下:


我們以較大的假設2去推算支出。
3. 利息支出因借貸協議在2012年3月簽訂,在3月前以最低利率3.8%計算,2012年3月後以以銀行借貸最大總額48.4億乘以現時6個月
HIBOR加210點子,即2.65107%計算,即2012年為142,213,841元,2013年每年128,311,788元。
4. 稅務開支有效稅率近年不斷上升,今年上半年升到10.64%,以近年趨勢觀之,相信以10%作假設也頗為合理。
5. 分派比率正如之前所講,最低分派一定有90%,就以此估計為推算。
6. 單位數目假設未來兩年單位均以現金收取,單位不變,均為3,257,431,189份。
2. 分派結果(1) 以各項假設,2012年分派水平如下:
1. 估計分派


2. 估計息率

(2) 以各項假設,2013年分派水平如下:
1. 估計分派

2. 估計息率

從上表可見到,如無重大不利事件,
租金能保持去年水平的話,最少估計也應有5.4%左右的分派,但如果計及高估開支約0.9仙及分派率影響約0.3仙,息率大約可保持約6%水平。(3) 壓力測試
如果利息上升以上百分比,分派會減少以下金額:
3. 未來發展根據
新聞,主席羅先生考慮把富豪(78)旗下位於香港的3間新落成酒店,包括2間上環及1間北角注入富豪產業信託,其中一間位於上環的會於下年年底開業。據
富豪年報稱,該物業樓面面積79,800呎,共有248間客房,如以前幾個月在出售予建設銀行的堅尼地城的帝盛酒店的
成交價8億及入邊
209間房計算,每房的成交價約為383萬,即該酒店估值可達到為9.49億,因為國有銀行花錢如流水,所以這價錢肯定有高估,所以注入時價格可能會較低,以現時富豪產業信託的信貸能力約20億來看,應足以應付。如果有把握能賺取超過收購金額利息的支出,使分派增加,股價上升,我是會贊成收購的,否則我會反對。這就是良性的置富(778)及領匯(823)模式了。
4. 不利影響1. 自遊行政策
2. 中國經濟放緩
3. 香港經濟衰退
4. 香港通縮
5. 酒店供應大幅增加
萬科H上市定位估算 林松立
http://xueqiu.com/9438662330/22818839(註:雖然萬科銷售1400億元,遠高於中國海外不到1000億元的銷售,但萬科H的市值卻應該低於中國海外。
萬科市值會否是中海的9折至9.5折這個區間,是無法精確估算的,算「模糊的正確」吧。按上週五收盤價計算,萬科H應該在16.8-17.7港元之間,而萬科B的收盤價是12.5港元。)
萬科A(000002.SZ)、萬科B(200002.SZ)於1月7日雙雙停牌,雖然公告並沒有披露具體事件,只是稱「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但市場基本判斷萬科B或將轉H股。
如萬科B轉H屬實,那麼萬科H股上市將牽一髮而動全身。萬科H股的上市定位,目前只能大致估算。如果萬科H股股價定位與萬科B股股價差距較大的話,必然對萬科A和保利地產(600048.SH)造成較大的衝擊,也會衝擊到整個地產股的估值。
極大地降低融資成本
在2012年上半年乃至過去幾年,萬科本身應該並沒有臆想B轉H,否則不會在2012年5月份買殼,當時,萬科公告稱,將收購南聯地產控股(01036.HK)約74%的股份。此舉只能解釋為,萬科不斷夢想著進入香港資本市場——那將極大地降低其融資成本。
比較萬科和中國海外發展(00688.HK)的融資成本,就能理解萬科的急切。兩家公司的融資成本相差三四個點很正常。2011年中國海外發展的平均借貸成本是3.4%,而萬科除了寥寥幾筆債券融資利率低至6%左右,其餘都高於7%,而幾筆信託貸款更是高達11%以上。以2012年三季度末萬科有息負債600億元計算,一年就要多付出20多億元的利息支出。而萬科2011年淨利潤是96億元,利息支出幾乎接近淨利潤的20%。
萬科給予B股現有股東高於停牌價12.5港元的現金選擇權,但這不代表萬科H股上市後就會高於這個價格,因為從現金選擇權派發到萬科H股掛牌,還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更何況資本市場上翻云覆雨的變化。但毫無疑問,萬科選擇這個時點,時機非常好。
回顧萬科A、B股價的歷史走勢,之前關聯度不高,但最近一兩年,萬科A和B股價的連通器正在變大變粗,萬科B股價除了在2011年受資金離港衝擊,與萬科A股價有點脫節外,大多數時間都與萬科A保持著不離不棄。而保利地產無論是銷售金額還是股票市值,都緊逼著萬科。目前萬科A和保利地產市值合計2100億元,扣除大股東持股,在外流通的市值大約是1500億元,在地產股流通股市值中佔據很大的比重。因此,萬科H股的定位,如果與目前萬科B股差距加大的話,不但衝擊萬科A股,也衝擊保利地產,甚至衝擊整個地產股的流通市值。
盈利能力不及中國海外發展
要對萬科H股準確定位,唯一的途徑是參照中國海外發展的市值。
1月7日,萬科公佈了2012年全年的銷售數據——1412億元。而中國海外發展截至11月份的銷售數據為1059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為848億元,預計全年大約為930億元,跟萬科明顯不是一個數量級。但如果僅依據銷售金額差距,斷定萬科的市值必定高於中國海外發展,是錯誤的。相反,我們的研究發現,萬科的市值應會低於中國海外發展。
萬科1412億元的銷售數據是有「水分」的,有一部分屬於聯合企業開發,這是由於合併報表時營收數據並不剔除歸屬少數股東部分,但淨利潤部分要扣除「歸屬於少數股東」,所以從淨利潤扣除比例可以大致推算真正歸屬萬科權益的銷售數據。從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及三季度的財務報表來看,歸屬於少數股東的淨利潤大約為不到20%,考慮到萬科與其他企業合作開發時還會收取一定比例的綜合管理費用,因此歸屬於萬科權益的銷售額應該會低於80%。以80%計算,則2011年和2012年萬科的實際銷售額分別為950億元和1120億元。而中國海外發展的銷售收入分別為696億元和930億元(預測值),2012年,兩家公司的銷售金額差距為190億元,中國海外發展的銷售額大約是萬科的83%。
此外,萬科2012年的銷售增速為15%,而中國海外發展的增速為33%,明顯高出萬科。這也意味著如果二者繼續維持這個增速水平,那麼,2013年中國海外發展的銷售額將要趕上或接近萬科。當然,中國海外發展2013年增速很可能會回落至20%多。
營業收入畢竟還不是淨利潤,資本市場或者股東最關心的當然是資產的盈利能力。芒格曾向巴菲特表示,他並不欣賞格雷厄姆,重要的一點就是,芒格認為資產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資產的盈利能力。以資產多寡而不是以盈利能力去看待一項資產的價值,是完全錯誤的。而中國海外發展的盈利能力遠高於萬科,萬科董事長王石早前也表示過在這點上必須向中國海外發展學習。
以2011年和2012年半年報表為例,基本解釋了二者的盈利能力差距及原因。
查看原圖從表2可以看出,2011年萬科毛利率約為40%,2012年上半年降低至37.5%;而中國海外發展的毛利率保持在45%左右。
再拉長考察時間,從過去三五年數據來看,萬科的毛利率基本維持在40%左右,因此,2012年上半年毛利率的滑落,很可能不是常態,雖然會影響到2012年全年的毛利率,但很可能在2013年會向40%的毛利率靠近。中國海外發展的毛利率徘徊在42%-45%之間,而且一直比萬科高3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假設這種情形比較客觀,而且還將維持較長一段時間,這就意味著每銷售1000億元,中國海外發展將比萬科多賺30多億元的毛利,扣除稅收,中國海外發展的淨利潤多賺25億元左右——實際結果也是如此。換句話說,中國海外發展每銷售800億元,替股東賺取的淨利等於萬科銷售1000億元替股東賺取的利潤。
如此計算,那麼,中國海外發展2012年930億元的銷售額替股東賺取的淨利,大致相當於萬科1412億元的銷售額所賺取的利潤。
實際上,中國海外發展賺取的淨利潤更多,因為其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也控制得比萬科出色。從表1來看,兩項費用合計要比萬科低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同樣的1000億元銷售額,中國海外發展比萬科還要多賺大約25億元的淨利潤。
兩項相加,即每銷售1000億元,中國海外發展要比萬科多賺50億元左右。這個數據是驚人的。過去幾年的財務報表很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如2011年,中國海外發展結算了432億元銷售收入,為股東帶來了108億元的淨利潤(已扣除投資物業公允價值上升帶來的16.5億元,如果計入,則2011年淨利為124.7億元)。而萬科結算了717億元的銷售額,但淨利潤只有96.2億元。二者的資產盈利能力的差距是比較大的。
當然,影響股價的因素還有很多,萬科也有很多方面強於中國海外發展。如地產業的龍頭、非常好的口碑以及品牌,等等,市場都會給予考慮。而且最重要的一點,萬科H股上市後,開闢了一條新的低成本的融資渠道,對淨利潤的提升影響巨大。
萬科市值大約為中海的9折-9.5折
即使萬科B轉H成真,離萬科H股的上市還有一段時間,也許屆時中國海外發展的股價已經面目全非,所以現在參照中國海外發展給出萬科H股具體的價位,並無太大的參考意義,但可以給出相對值。
綜上分析,萬科H股上市後,市值應會低於中國海外發展,預計很可能是在後者市值的90%-95%之間;如果以1月8日中國海外發展的收盤價(24.9港元)來估算,萬科H股股價大約為16.6港元-17.5港元。也就是說,較萬科B股的停牌價12.5港元,有33%-40%的上漲。這個漲幅對萬科A以及如影相隨的保利地產的股價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
羅欣藥業年報利潤估算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51f.html前不久,臨沂市公告了2012年納稅企業30強,8058羅欣藥業以國地稅合計4.03億而位居第6。其中,國稅共28349萬,同比增長47.5%;地稅11995萬,同比增長25%,增長勢頭迅猛。
有朋友讓我解釋一下國稅和地稅的區別,並分析國地稅不同增長比率的原因,我簡單分析測算如下:
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的含義
一般來說,國稅的稅種主要是增值稅,增值稅是對製造和銷售商品過程中取得的增值部分徵收的稅(以提供服務為主的企業一般不交增值稅而交營業稅)。但如果你不能取得供應商包括職工給你的專用發票,那麼支付的這類成本費用也視同為增值而必須交稅。比如支付的工資,企業肯定是不可能要求員工提供工資發票的。增值稅的這種計算方式,與GDP核算很類似。
所以增值稅與毛利額直接相關,即毛利多,國稅征的增值稅一般就會多。上市公司的增值稅大體為(損益表的毛利額+生產車間工資及少量其它無法取得增值稅發票的成本費用)*17%。如果一段時間內購買的機器設備過多,可能會影響到增值稅納稅額。另外,有增值稅優惠的企業,比如風電運營、屠宰之類除外。
企業所得稅與利潤有關,一般為稅前利潤總額的25%,高新科技企業減按15%徵收。這個稅,如果是上個世紀就已經成立的老公司,那麼一般都在地稅交,如果是2002年以後成立的企業,一般都在國稅交。但是,2008年以後成立的公司,如果不是生產及批零銷售企業,而是提供服務的企業,那所得稅得歸地稅徵收。
國稅與地稅的拆解
羅欣是老企業,所以企業所得稅可能在地稅交,國稅的2.8349億應該只是增值稅。按前三季收入估算,羅欣去年收入在23億左右,毛利率為66%,毛利額約15.2億,再加上生產車間工資及少量無法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的成本費用,合計是16.7億左右,然後*17%=2.8349億。
羅欣繳的地稅主要是三種: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附加稅種。其中,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5%,淨利潤率為22%,稅前利潤率是26%。按全年21億收入估算(政府和稅務局統計的所得稅時間應該是2011年第四季到2012第三季度,有一個季度的實際繳稅時差),企業所得稅為21*26%*15%=0.82億。
羅欣所處的區,增值稅附加大概是增值稅*10%,即2.8349*10%=0.28億。
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附加合計約為1.1億元,剩下的0.1億元主要就是個人所得稅。
當然,我上邊的測試都只是毛估估,實際計算時會因為一些原因而有所出入,但大方嚮應該沒有問題。
國稅增長更快的原因是銷售模式改變
羅欣的國稅之所以增長高達47.5%,主要是因為收入增長高達近40%,由於它的毛利率在上升,毛利增長達49%,所以增值稅增長比收入增長更快,與毛利增長基本同步。
而羅欣之所以收入增長高,除了產品銷售量增加和結構調整外,主要是因為銷售模式有所改變,估計是把給中間商回扣之類的加到銷售價格里邊了,這也造成了毛利增長更高。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它的銷售費用增長得比毛利更快,估計是增加到銷售收入裡的回扣,同時也列入到了銷售費用,進行抵銷。羅欣之所以這麼改賬,有可能是政策監管加嚴了,以及公司自己建了渠道。
利潤同比增15%
由於增長25%的地稅1.1995億主要是企業所得稅,大概佔比近7成,另三成同比增長近50%,所以羅欣去年的淨利潤增長可能在15%左右。若直接以23億收入乘以22%的淨利率估算,則利潤同比增長19%。
估計EPS為1港幣,對應11倍的PE,PB約2.8倍。考慮到今年兩個新廠的陸續投產,預計利潤增長應該會快於去年,所以目前的估值仍屬偏低。
聲明:本人持有羅欣,並且暫不考慮減持。
【師兄幫幫我】初創期企業有哪些融資方式?如何估算股份比例及價值?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8/57218.html
以下是一位初創企業創業者面臨著融資及估值的疑問,安全寶創始人馬傑給出了極其乾貨的解答。
【初創企業創業者 劉家銘】
問:
初創期,有那些融資方式可以參考?比如有人想入股,如何估算股份比例以及價值?
【黑馬師兄】安全寶 創始人 馬傑
答:
籌資方式主流就那麼幾種:自籌、家人朋友的種子投資、貸款、風險投資機構的天使投資。
自籌永遠是第一件事情,先開始很重要,好歹也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決心嘛。你自己砸鍋賣鐵了,對風投也是一個信心。(雖然你砸完以後他們也還是可能不認)。
家人朋友的種子投資,在國外比較常見,國內也正在興起,也有不少專業做種子投資的個人,比如徐小平老師。各種政府的種子基金,白拿的可以,入股的就要十分謹慎。
貸款的方式,在國內貸款就算了,你要是搞得定也不會來問這個問題了。這個方式在國外比較流行,因為如果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信心的話,貸款是不用損失股份的。
經過了一定的早期準備,尋找風投的天使投資是最目前看來最靠譜的方式,也是我最鼓勵的方式。因為看到了太多不靠譜的創業想法,經過風投的過濾,靠譜係數會大大上升。面對他們的折磨,也是強迫你把事情梳理清楚。(當然你會說這些傻13風投看不懂你的天才計劃,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們還是靠譜的)。
估值:今天下午我主持了一個圓桌討論,高原資本的涂鴻川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他是誰?就是投資360的那個傢伙)他答案的精髓就是,沒有人知道一家新的科技型公司的價值。對這個答案很沮喪嗎?錯,這才是show出你的夢想,贏得資金的大好機會。雖說沒有定價的標準方法,但是投資公司會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規模和行業走向:你所要從事的領域的市場規模大你才可能做大,投資關心的可複製性必須有大市場做支撐。行業處於上升期或者井噴期,那就是雷布斯說的,豬在風口上都可以飛。
2,團隊:一個好的團隊,可以把一個一般的想法做成。一個不夠好的團隊,是不可能把好想法做成的。各方面人員的均衡搭配,特別是主要幾個合夥人的素質和能力決定了團隊價值。
3,商業模式:一個簡單清晰的商業模式會讓你增值不少。曲折的商業模式成功幾率太低。
4,核心競爭力:放在了最後不是最不重要,而是最難回答。你到底比別人哪兒強,為什麼你做比別人做成功幾率大?你如何快速發展?你如何阻止抄襲?想清楚核心競爭力才能回答這一系列不太好回答的問題。
如果你可以在以上4各方面給出不錯的答案,那麼恭喜你,你基本上可以獲得融資了,而且估值會不錯哦!融資會問你很多問題,但這4條是核心的核心。
最後說一下比例:種子階段沒什麼固定規則,大家靠談。但是一般專業種子投資,都會比較友好的只佔10%左右,不會特別高。天使階段,也是靠談,但是參考比例在15%-30%之間,20%是非常常見的比例。
再說一遍,早期沒法清晰的估算公司價值,所以算算最少要花多少錢,然後反過來按比例算出公司估值,也是一種方法。看看哪家風投接受你的估值就OK了。記住,錢比你想像的要值錢,idea比你想像的要不值錢。能拿到錢就好,不要太糾結估值,立刻開始最重要。
用段永平的「毛估估」估算幾個消費公司 中國式趨勢投資
http://xueqiu.com/2142636301/28748918投資的一個較為實用的簡單方法就是粗略的估計公司未來可能的發展規模,從大的方向估計可能的回報。段永平用了一個精確的詞語——毛估估,即我們應該追求精確的模糊而不是模糊的精確!
天天痴迷於報表數據往往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尷尬!不是說不去鑽研報表,而是應該先定性再定量。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獲勝的機率!
有感悟就應該寫下來,不管是不是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但起碼會讓自己的思路得以清晰,避免混沌。學習和總結是人生得以進步的兩大法寶,儘管總結的結果因為眼界、經驗、天賦等種種原因離真理還當遙遠,但身體力行總比信口雌黃好得多!
也試一試毛估估的方法分析幾隻消費股,探究其優劣,挖掘其潛力,避開可能的損失!順便講一講,為什麼是消費股?華誼兄弟王中軍曾講,企業家應該慶幸生在了中國,人口十多億,如果利用好了市場,分分鐘可以製造世界級公司!實在!好的網絡公司在美國,香港的好公司也一大把,國內上市公司都是奇葩,但唯有消費類好公司都在國內。
1、 伊利股份
2012年全國液態奶的產量2150萬噸,伊利市場佔有率24%,銷售額322億,大致可以算出伊利的產銷量為516萬噸。
一盒牛奶250升,4盒牛奶大約1公斤,1人每天喝一袋牛奶,一年的消費量大約為90公斤。2012中國的城市人口為7億左右,以此計算消費量為6300萬噸,因為城市人口的消費習慣和整體收入對每天消費一袋奶是比較實際的,還不包括7億農民的潛在消費。也就是說,不太長的幾年之內,牛奶的市場還會快速擴大3倍,以伊利的龍頭地位如果未來的市場佔有率在25-30%,則銷量為1575—1890萬噸,假定未來的價格以2%的通脹計算,假定未來8年即2020年達到上述情況,則伊利的銷售額可能為1144—1373億,以歷史的眼光來看 ,隨著消費的升級伊利的利潤率必然是上升的,結合達能10%的利潤率,伊利未來僅僅液態奶的利潤必然會在110億以上,更不要講奶粉、飲品等等的開發。今年伊利的利潤30億,未來的5-8年利潤漲4倍應該問題不大。加上14億人喝奶,寡頭壟斷等等因素伊利市值到達3500-5000億應該看得到!
2、 白雲山
白雲山很多人看好,邏輯是涼茶規模不斷發展,白雲山接王老吉搭上快車,將會和加多寶演繹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故事。但毛估一下,卻不太樂觀。現在涼茶的市場份額300億元,個人認為涼茶已經擺到了中國的每個角落,已經成為婦孺皆知的消費品,但市場容量已經很穩定,空間有限了,白雲山要發展只有搞搶奪而不是搞圈地運動了。很多人對白雲山寄於厚望的另一原因是一旦市場格局穩定,費用下降,白雲山的利潤將大增。大致做了一個測算,加多寶的淨利潤率25%,仔細想一想,涼茶未來的利潤率肯定是下降的,加多寶吃獨食的好日子已成過去式,與白雲山的戰爭曠日持久。白雲山指望費用下降可能猴年馬月的事了!即便下來,涼茶已經從暴利向飲料的平均利潤看齊了。
2013王老吉銷售100億元,2013年的利潤率2.5%。假設未來銷售150億元,則利潤率10—15%的樂觀估計利潤可能為15億—22.5億,加上其他的利潤,總利潤為22億—30億,
以35倍估值,市值在770—1000億左右,現為340億左右,但個人認為,利潤率能達到10%對白雲山已經是很難達到的!所以未來幾年內,白雲山的市值空間不大!
3、 三全食品
看好三全食品的人的理由和白雲山差不多,都是期望費用的降低!個人反而認為,三全食品不是費用大而是價格漲不上去,想一想,市場佔有率連續多年穩居第一,而且將近30%已經很牛逼了!利潤連年徘徊不前,不是費用的問題而是護城河的問題。龍鳳的市場佔有率13%也很不錯,還要被三全食品收購也很說明問題——該行業賺錢不易。三全食品的故事還會講好多年,利潤也會低速增長好多年。樂觀毛估估一下,2008年三全食品的銷售收入13.8億,利潤7800萬。淨利潤率5.6%,2012年銷售收入26.8億,利潤1.4億,淨利潤率5.2%,2013因為合併龍鳳銷售收入36億,利潤1.17億元,利潤率3.25%。以此計算5年後龍鳳的銷售收入可能為70億元,以利潤率6%樂觀計算利潤為4.2億左右,以35倍估值在147億元,成長空間不大!
4、 海天味業
看好的依然眾多,醬油歷史幾千年,意味著醬油的行業成熟,成長的邏輯就是漲價。但國內醬油品牌眾多,歷史都很悠久,故事都可以講一大堆。對於一個大眾消費品來講,漲價不可能隨意的,消費升級的故事一過,業績就將陷入低速增長,畢竟19.12%的利潤率是對於全國上千家醬油廠商都可以生產,但卻並沒有特別口味、工藝、歷史、文化差別的行業來講已經到位了,現在的醬油和以前的白酒有一點相仿了,利潤一高,大大小小的無差別廠商就出現,但茅台、瀘州老窖、五糧液的文化底蘊是可以支撐其肆意漲價的,醬油就沒有那麼容易忽悠了!消費量已經到位,中國的消費觀念永遠也不可能達到日本的消費量,機構研報就不要信了。依然毛估估一下,未來5年內利潤可能到30億元,再往上就缺乏依據了,市值最多1100億元,成長空間有限!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