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台灣最快樂企業家給年輕人的4個人生智慧 葉國一:別管贏過誰,只要每天超越自己就好


2011-3-14  TWM




這是入主益通之後,英業達集團會 長葉國一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從晚上六點聊到深夜一點,長達七小時中,他大談太陽能夢,談做事之道,談NB代工業的經營,更談葉家能富過三代的祕訣。

在 數百億身價的背後,有四個鮮為人知的處世智慧,請聽他娓娓道來……。

撰文‧賴筱凡、梁任瑋 攝影.攝影組 穿著咖啡色POLO衫,帶著一貫 笑容,這是入主太陽能廠益通後,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首度接受媒體專訪。這天的他精神奕奕,來到餐廳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口袋掏出一疊紅包袋,發起了福氣紅 包,「人家都說我很有福氣,趁著開春,我把福氣分給大家,讓大家沾沾喜氣。」這就是葉國一,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得叫他一聲「老大」的 企業家,有他在,就笑聲不斷。他唱歌、跳舞、喝酒樣樣行,信手拈來就是好些個笑話,手腳靈活地變魔術,有他在的地方笑聲不斷,令人驚歎!

任 誰也猜不著,這樣有活力的科技大老,今年,七十歲。說他是台灣最快樂的企業家,絕不為過。

多數的人都不知道,他白手起家的背後,是在肥皂工 廠被老闆十一年「磨」成精,懂得察言觀色、習得做事之道。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活的台灣科技史,他在科技業界裡合縱連橫,所以他的好友眾多,縱使商場上爾虞 我詐,尤其NB代工業,「人人都想當一哥。」葉國一卻鮮少與人為敵,儘管手下大將難免抱怨對手,但他都是那句:「不要想說贏過誰、趕過誰,我只希望你們每 天超越你們自己。」他投資產業、常出手金援朋友,砸六億元救亞力山大健身中心後,又再拿十.五億元入主大板根(位於三峽的森林溫泉度假村,因發生財務問 題,請葉國一出手相助),「人對錢,真的要看開,只是要看開,真的很不容易!」但他做到了,雖然資助亞力山大的六億元拿不回來,他那股想幫人的心意卻沒變 過。

如今,他跨足房地產業,把產業版圖拓展得更廣闊,在他數百億元身價背後,有四個鮮為人知的處世智慧。他接受《今周刊》專訪,大方與人分 享,從晚餐時間談到深夜一點,時間長達七小時,以下為葉國一親自口述內容:

談做事

從小地方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前一陣子,我看電 視在談蔣家的事,曾講了這麼一段:某一日,蔣經國和蔣孝嚴走在路上時,天邊有一群鳥飛過,蔣經國就問蔣孝嚴:「剛剛有幾隻鳥飛過?」蔣孝嚴先是一愣,接著 說:「我不知道。」但走沒幾步路,蔣經國又問:「剛剛一共有幾部車經過?」蔣孝嚴一樣又答不出來。

這讓我想起了我年輕的時候。

年 輕時,在老師介紹下,到他的親戚家工作,那是我的第二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師的廣告社上班,但他幾乎沒有時間來處理事件,心想,這樣不行,於是就到老 師的親戚家上班。

那是一間肥皂廠,可是你知道嗎?我第一天去上班就挨罵。

我的位置就坐在老闆對面,剛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電話 響了,我當然主動接起電話,對方要找老闆,立刻就請他接電話。老闆接過去之後,也和對方談得很開心,但電話一掛上,我就被罵了。

老闆大聲喝 斥:「你接電話時也沒先問他是誰,萬一人家要綁票怎麼辦?以後我的電話你不准接!」隔沒幾分鐘,電話又響了,我心想,老闆叫我不要接,那我當然不敢接,結 果我又被罵了,「你是聾了嗎?幹麼不接電話?」老闆又臭罵了我一頓。

後來,我學會了,人家打電話來,要先問是誰、哪裡找。

這 家公司在萬華從事肥皂製造的生意,所以在板橋也有一個甘油廠。可是那個時代工廠沒有電話,老闆都會叫我去工廠,請廠長中午來店裡。那個年代沒有什麼交通工 具,我騎著腳踏車去,從萬華騎啊騎,騎到板橋,請了廠長回來。

廠長回來,老闆第一件事就問我:「你去工廠,今天鍋爐幾度?」我愣住,於是, 霹靂啪啦又挨一頓罵。

隔沒幾天,老闆又叫我去請廠長回來,這次我去叫廠長時,學乖了,先看鍋爐。回來老闆果然又要問問題,心想,「好啊,給 你問。」我很有信心,一定能答得對。

「今天來幾名工人?」當場,我又語塞。

我的觀察力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後來我養成習 慣,出門看到什麼都記在腦子裡,我到公司幫老闆做一件事,但要會替他注意十件事,這就是觀察力。就像當年蔣經國訓練蔣孝嚴一樣,蔣經國學的是經貿,所以觀 察力敏銳,看過的各方面都會記起來,我也是這樣被教出來的。

那一年,我十九歲。

但在做這份工作時,真的很恨,因為我家環境不 好,是三級貧戶,但是他給的待遇又很好,那個年代工作一個月有三、四百元薪水就很好了,可是我可以領一二○○元。為了家庭,我能怎麼辦?這一待,就是十一 年,卻影響我非常大。後來自己經營公司,就覺得要對員工「仁慈」,當初我被罵,所以現在我對人完全用不同的方式。

談經營

不 必為了搶當一哥自相殘殺不過,經營一個事業又是不一樣的事。

像我們最近買了益通,就是看好太陽能市場。以太陽能現在所有的產能對比全世界發 電量,才萬分之四到五,太陽能市場是非常大的,比起我們做筆記型電腦,真的太輕鬆。

我們做筆記型電腦,太冤枉了!全世界九五%的筆記型電腦 都是我們做的,可是大家為了想當一哥,殺成這樣,其實不必這樣子,這樣只是讓客戶的財報一直往上修,賺錢的都是客戶,重點還是要有合理的利潤。

早 期,我們曾遇過一位印度客戶,來台灣談生意。他來的時間通常不會太早,差不多上午十一點到,大概談到下午一點,我們都會禮貌性地請他吃飯。當他要走時,他 會跟你說,這個sample(樣品)他要、那個sample他也要,可是談到付錢時,這位印度客戶卻說了,「反正你也要請我吃飯,這樣吧,飯不用請了, sample免費送我就好。」你們一定覺得很愕然,怎麼會有這種騙子?這就是經驗。所以,後來英業達的員工在生意沒談成前,絕對不請吃飯,要請也只有兩 種,就是可樂和三明治。

經營事業就是要不斷地學,像現在,有很多人心裡面不爽,不爽像郭台銘這樣的人。我就常告訴我們的幹部:「不要想說贏 過誰、趕過誰,我只希望你們每天超越你們自己。」不要跟別人比,和郭董比你也不能不服氣,他今天是首富,人家做得這麼好,人家成功啊,你還能說他怎麼樣 呢?角度不一樣,郭台銘是成功的,他怎樣成功值得我們借鏡。

像郭台銘當初去龍華的時候,我帶他去蓋工廠,台灣(代工業與零組件供應商)的中 心、衛星體系,是我第一個實踐的,在馬來西亞,我帶了廠商過去看。後來大家去大陸投資,才有了中心、衛星體制,所以我覺得,要去力行他怎麼做。郭董會成 功,是因為他把這種模式放大了一百倍、一千倍,雖然心有不甘,但你還是要佩服他。

所以,我買益通後,KY(指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說要找我談 太陽能,看有什麼可合作,我說:「可以啊。」對我來講,我是開放的,現在有幾家都在找我合作。

代工筆記型電腦走向微利時代對我衝擊很大,如 何不要重蹈覆轍,大家應該要做得很好、要結盟、要有合理的利潤,不要再去自相殘殺,已經有筆記型電腦這個借鏡,太陽能不能再這樣子。我們可以少賺,但我們 不能虧。

雖然我已經交棒了,一下子幾十家公司都交了出去,董事長已經不是我,可是,我告訴財務長,有一樣東西我不能交,就是我的印章。很多 人說,我應該要把圖章收回來,讓李詩欽(英業達董事長 )蓋他的印章,因為蓋下去就得要有責任感,但我的想法不一樣,我希望從中協助,讓他能做得更好。

我 是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到現在做了幾十年董事長的經驗,他(指李詩欽)一下子跳這麼高,接這麼多公司,會有困難的。所以,現在我還是每天九點就去上班,早上 都是在開會,下午就沒什麼事。

開會時,我通常都閉目養神,但每個字、每句話都聽在我耳裡,尤其碰到集團會議時,從早上八點半坐到下午五點 半,中午也坐在同一個位子上吃飯,飯我還不吃,只吃菜、喝點湯,其他時間,我都是在聽,頂多上廁所兩次,可怕吧!

談投資

看 開金錢,但心中有一把尺很多人說我投資很多,幫很多人忙,可是其實很多人誤解我。

像我投資亞力山大,當時唐老師(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找 我幫忙,我聽完簡報算一算,大概六億元可以救兩千名員工和他們的家庭,所以就答應了。後來才發現,亞力山大有會員,他們把會員預收款當收入,這個洞可不得 了。

後來,唐老師告訴我,隔天還需要一千萬元,但那時為了收掉績效不好的點,處理一些債務,已經投下了五億九七○○萬元,我就告訴唐老師: 「你的額度只剩下三百萬元。」再舉一個例子,三峽大板根的蔡董(蔡春隆)也花了兩年,透過各種方式想與我認識,我去看了一次發現,真的漂亮!

於 是,我就請蔡董來簡報,廖董(華國董事長廖裕輝)告訴我說,「蔡董做了十八年,真的很艱困。」不過這次我學乖了,第一件事就是問大板根有沒有會員,他們有 會員,繳會費就等同股東,來消費就可以免費。

我想了兩天,才決定幫這個忙,但我要求一切得按照我的規畫。我從如何還清銀行欠債、如何與股東 協商,到銀行聯貸蓋飯店,一手替他們做好計畫。我不是隨便投資的。

像我日前開會,英業達投資的一家公司,進去八年多了,投了四千萬美元,後 來溫副董(指溫世仁)兒子又投入了一千五百萬美元。不過,這個創業團隊很有趣,那個博士一直認為這是他和溫副董創立的公司,與英業達無關,可是,這錢是公 司出的,現在虧到只剩下五百萬元。

所以他第一次到總部來簡報,聽完我告訴他:「博士,我真的很對不起,這個公司好像我生下一個小孩,就擺在 外邊,給他一些生活費後,就再也不管他,我錯了。」實際上,我哪裡有錯呢?我根本沒有錯,因為他認為這是他自己的公司,但我先把錯扛下來,要求他們董事會 馬上換人。

我和我們董事長(指李詩欽)、財務長三個人進去董事會,「你剛才講董事會要從兩個月開一次改成三個月,這不行,不僅每個月要開一 次董事會,還要每周來報告進度,在(英業達的)目標會議裡檢討,名字也要更名成英什麼達。」「做什麼就要像什麼,投資公司也一樣。」以前我們要介入很難, 可是現在博士得每周提出資料,他估今年大概可以成長三成,可是我的看法不一樣,「你不要坐在那個地方等生意,要走出去,把去年的業績提高一倍,當作今年的 目標。」你看郭董(指郭台銘)去年營業額兩兆元,今年準備要成長三○%,是六千億元耶!人家就是定個目標去衝,也許最後只達到四千億元,那也很不錯啊。但 你不可以把你的目標訂得很低,說我的目標達到了。

後來這位博士去找我們董事長(李詩欽)訴苦,覺得壓力很大,但我們董事長說:「不是我給你 的壓力,而是會長給我的壓力就是這樣。」投資要像一回事,更何況這四千萬美元是公司(英業達)拿出來的。

不過,人對錢,真的要看開,只是要 看開,真的很不容易!一般人都是拿了錢放不下。像唐老師的案子,我太太知道我以前幫了很多人,所以她也是後來才知道我幫了唐老師,她說:「我嫁給你,算四 十年好了,一個月你給我生活費五十萬元,四十年是二億四千萬元,還不到她(指唐老師)的一半。」不過,其實她是開玩笑,她能理解有兩千個家庭,如果我可以 幫得起來,是很好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又陸續幫了很多人。

談年輕人

待人處世嚴守「奉公守法」人家看我白 手起家,到現在可以幫很多人的忙,但現在時代改變,年輕人的想法也都不一樣了。

年輕這一代,使用電腦很頻繁,可是,文字的使用就沒那麼好。 像我過年收到一封簡訊,寫著「全免鴻運大展」,應該是「金兔鴻運大展」才對!

對年輕人而言,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現在的老師不能說、不能 打,老師管家長罵,不管也罵。用三字經的話來說,就是「玉不琢,不成器」。可是這樣的狀況,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存在,老師在台上講、學生在台下玩,讓我很感 嘆。

像我每晚睡前仍有一個習慣,檢討我今天又做了什麼,一日三省不要講,我是每日都在反省,提醒自己為人處世要有天理良知,處世的時候不要 違背天理。

所以我寫下幾個點, 記在PDA上,每天都看,每天都想。(拿出PDA念)不抱怨、不計較、不爭功、不爭利,就像座右銘,時時警惕自己,少指責、少計較、少抱怨、不爭功、不爭 名、不爭利。

你問我,那年輕人出社會後呢?其實我很八股,就是﹁奉公守法﹂這四個字。

去年政大企家班有個聚餐,廖董(華國飯 店董事長廖裕輝)問我要不要去跟他們講幾句話,我問,「有沒有什麼主題?」他們說沒有,所以我就想說講個「緣分」好了,因為裡面都是企家班的,大家職位都 很不錯,都是些高階主管。

我的習慣是任何場合早到半小時。那天是約六點半,我六點就到了,可是沒有任何人來;六點半了,開始有工人來裝音 響,下面還是沒有人來;七點半,才來了三分之一,大家在講是不是該上菜,然後請我講幾句話,接近八點,才來差不多一半。後來我上台,主題就改成講「守 時」,我說:「我知道大家都是大老闆,非常忙碌,尤其現在這個時間又塞車,遲到是應該的。」當場, 大家只敢低頭吃飯。

我沒有念很多書, 但是我學的這些,就是相信它。

葉國一

出生:1941年

現職:英業 達集團會長

經歷:三愛電子公司副總

英業達公司創辦人

學歷:士林高商、韓國清州大 學名譽經營管理學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子

葉國一富過三代的祕密

—— 傳孫不傳子

我的兩個兒子 都很乖,至少他們不學壞,我常跟他們講:「老爸給你們的夠用,你們就好好的去保持,不要去做一些壞事。」我大兒子生三個男孩,小兒子替我生了兩個孫子,一 男一女,前陣子我問他們:「決定了哦?老爸的財產是分給孫子,不是分給你們的喔。」結果後來小兒子又再拚了一個,剛好一人三個。

像我只有一 個孫女,當然很寶貝,我這麼跟她說,「以後爺爺怎麼樣不知道,可是『國揚天母』頂樓以後給妳當嫁妝,有好幾百坪。」我灌輸我兒子就是一個觀念,以後你們賺 錢,不要給你兒子,要給你孫子。俗語說:「富不過三代。」現在我把我的資產留給孫子,至少三代沒有問題,我兒子賺的錢又給他孫子,這樣就四代了,哈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8

首富級企業家們如何參政議政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412

3月10日,美國《福布斯》雜誌發佈了2011年全球富豪排行榜。1210位上榜富豪的總資產達到4.5萬億美元(約30萬億元人民幣)。如果他們 組成一個國家的話,則是世界上第四大國,排在日本之後、德國之前(均按2010年GDP總量計)。中國富豪顯然是這份榜單上很扎眼的一個群體,共有115 人上榜。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8成。

《福帀斯》列出的中國最富十人,依次是李彥宏、梁穩根、宗慶後、李鋰夫婦、何享健、吳亞軍、許家印、馬化騰、張近東、王健林。他們的資產總和是 59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930億元。這大體相當於3個青海省或7.7個西藏自治區的GDP總量。如果將他們看到一個城市的話,則是中國第18大城 市,排在南京之後(2010年GDP為4170億元)、唐山之前(2010年GDP為3800億元)。

仔細看一下這十人小組。他們悉數在中國參政議政。現任或曾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有梁穩根、宗慶後、吳亞軍、許家印、張近東、王健林;李彥宏是 山西省政協委員、工商聯副主席;李鋰與馬化騰是深圳市人大代表;何享健曾是佛山市政協黨委。

在今年中國的「兩會」上,宗慶後提了1項議案和17條建議。「這些想法源於平時的積累,」他說,「我花了一天一夜時間才將其整理成材料。」宗慶後今 年66歲,他執掌的娃哈哈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企業,去年的營收是55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近130億元,但是利潤下降了20億元,為67億 元。《福布斯》給出的大約是6倍的市盈率,事實上A股食品飲料業上市公司現在的平均市盈率為30倍,也就是說,如果娃哈哈在中國內地整體上市的話,宗慶後 的身家將會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宗慶後顯然是 「兩會」上諫言最積極的中國企業家之一。2009和2010年,他的議案分別為1項和2項,提建議分別為16條和14條,差不多和今年一樣多。他每一年的 議案與建議幾乎都涉及政治、經濟、教育、文化、醫療等多個行業。

不過,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政議政近十年,曾引起最大關注和爭議的一條提案,仍是2007年他《關於立法限制外資通過並晌壟斷我國各個行業維護經濟 安全的提案》。這一提案,將娃哈哈與法國達能之前的矛盾公開化,兩者關於爭奪合資公司控股權的鬥爭從此升級。

這一馬拉松式的鬥爭歷時近3年,最終於2009年9月達成「和解」。達能原先持有的所有合資公司51%的股權,以3億歐元價格轉讓給娃哈哈。這一價 格遠遠低於前者曾開出的16.2億歐元的價格。名為和解,實為宗慶後勝出。這也是宗慶後日後摘得中國首富桂冠的因子之一。不過,宗慶後在「達娃之爭」中也 被指高舉民族大旗,缺乏契約精神。

宗慶後如今已經不願意再談當年事。3月4日,宗慶後面對媒體 「你覺得要替老百姓說話還是代表自己階層」的尖銳提問時,馬上回答稱:「作為人大代表,應該代表國家利益和人民的立場說話。」

2006年胡潤版富豪榜上的「中國首富」、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對這一點體會最為深刻。2008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她提出的關於降低富人稅負等提 案被指代表自身利益,引發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加上隨後香港一家民間組織對玖龍紙業列入「血汗工廠」名單,張茵一時幾成千夫所指,不得不請公關公司出現解 圍。

張茵同樣不願意重提往事。去年「兩會」期間某次和她共進午餐,她感慨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相比於宗慶後2007年的提案和張茵2008年的提案,他們如今的提案與建議所關心的主體,似乎有意向社會中下階層傾斜。宗慶後今年的議案內容是關 於取消居住用地使用權七十年年限的建議,而張茵關注的是不久前民間熱議的打擊拐賣兒童行為的話題。

不過有人說他們也非刻意迎合民間情緒。「今年的提案被要求『四平八穩』,」一位人不願具名的全國政協委員說。這意味著,因為源頭上的硬約束,前幾年 民間關注的大快人心或「雷人」式的代表與提案,今年出現的概率要小得多。至於何謂「四平八穩」,並沒有一個明確說法。

今年中國政協提案中,諸如《關於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提案》、《關於抑制城市房租非理性上漲》、《關於徵地問題若干建議的提案》,甚至關於《如何加快推 廣應用高效鋼材的提案》等若干提案,都被標註上「不公開」的字樣,媒體記者也無權查閱。

甚至各省市自治區分組討論會裡,一些有趣的話題和段子少了許多。譬如去年,龍湖地產董事長吳亞軍(《福布斯》版「中國女首富」)在重慶團分組討論 時,針對「企業老總群體個稅徵收漏洞」話題稱自己「繳過1000多萬的個人所得稅呢,每年繳納個稅在100萬元到200萬元之間」。今年,中國富豪曝出一 些隱私性數字的案例,至今沒有出現過。

吳亞軍向來以低調著稱,她曾做過記者,諳習如何面對媒體。我有次在龍湖於香港召開的財報發佈會上見到她,她臉上始終保持微笑。不過,對於她的身世, 坊間始終有她與某紅色家族關係密切甚至是其「代言人」的說法。她的龍湖地產當初在短短的5年時間就竄升為重慶地產界標竿企業,且在此期間受到包括胡錦濤、 江澤民、李鵬、曾慶紅、賀國強、尉健行、劉云山、丁關根、李鐵映、俞正聲、鐵其琛、韓正、汪光燾、薄熙來等近20位中央、部委及外省(市)重要官員都的視 察,這讓同城巨賈或業界同行歎為觀止。

富豪委員和代表們的言行總被人們密切關注。相比宗慶後,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發佈的美國國會議員中的「首富」是加利福尼亞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達里爾·伊 薩,其財富為2.51億美元(16.6億元人民幣)。今年兩會伊始,針對坊間傳「38名中國人大代表都是億萬富豪」的說法,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發言 人李肇星回答是「希望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富人,但是富人必須依法致富。」

王健林今年的提案是關於如何保護緊縮政策下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儘管是個人提案,但王顯然考慮到了自己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身份。「盡快出台關於中、 小、微型企業的界定標準,」他說,「然後才能有的放矢,否則幾大國家銀行都說自己六成信貸給了中、小、微型企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萬達地產去年 已經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但至今尚未過會。

民營企業家站在政治舞台,標誌性的事件是2003年初力帆集團創始人尹明善當選為重慶市政協副主席,這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位進入省級政協領導班子 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兩個月後,全國政協委員中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增加至65人,佔所有委員的比例將近3%。而恰恰就在此間,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協常 委、山西海鑫鋼鐵集團創始人李海倉被人槍殺,一場關於民企業主「原罪」的爭論開始。

一邊是政治頭銜,一邊是商人角色,與國外「專職」的議員相比,中國「兩會」中的企業家代表們,似乎避免不了外界對其立場的拷問與質疑。或許最好的方 式是提案提為自身服務,又向民生靠攏。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向記者詮釋自己提案內容時頗具代表性,一是加快建立現代化流通體系,這樣可以「有效拉動內 需」,二是培育國際性跨國零售連鎖,這樣可以「帶動中國製造走向國際」,三是關於家電惠民政策的一些優化建議。

同樣,同為全國人大代表、首富級人物的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今年既有關於在產業指導、信貸扶持、信息溝通及海外協調等方面支持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的 建議,又有關於藏富於民、制訂居民收入增長計劃等建議。而對於前者,背景之一是,郭正打造旗下的復星醫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醫藥投資控股集團,且於3月初發 布公告稱不日將發行H股,在香港主板上市。

如果橫向來看,從1999年胡潤在《福布斯》發佈中國第一份富豪榜,到2003年他們分手後分別發榜,再到2011年的今天, 12年間「中國首富」誕生了10多位。分別是榮毅仁、榮智健、劉永好、劉永行、丁磊、黃光裕、張茵、楊惠妍、王傳福、宗慶後,李彥宏。這些人幾乎悉數參政 議政。其中,榮毅仁被稱為「紅色資本家」,於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當選國家副主席。榮智健、劉永好、張茵、宗慶後為全國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 丁磊與楊惠妍之父楊國強分別是廣東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王傳福是深圳市人大代表。黃光裕雖沒有過政治頭銜,但曾把原廣東省政協委員連超(連卓釗)拉下了 馬,他入獄後能力十足,最近的進展是其妻杜鵑資產解凍,陳曉出局,被國美收購的大中電器創始人張大中出任國美新掌門。

    今年「兩會」,沒有聽說哪位記者看到榮智健的身影及提案。榮智健顯然是在刻意避開鎂光燈。2008年有記者偶然碰見他,他提到紅籌股回歸,及中信泰富有赴 中國內地上市之意向。未料到不久後他遇到衍生品投資巨虧醜聞,遂於2009年4月辭去中信泰富主席一職,家族成員亦陸續退出。他現在執掌一家名為隆源控股 (原名榮氏企業)的公司。

類似於榮智健式的兩會「低調代表」不在少數。2009年「兩會」前夕,坊間傳出合生創展董事局主席朱孟依可能因涉入黃光裕案而遭調查,於是他能否赴 京參會倍受矚目。之後,朱的秘書曾出現在北京,但政協特邀會務人員稱並沒看到朱本人。

今年年初,2009年福布斯和胡潤百富「雙料首富」、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因為請假、未參加深圳市「兩會」,後被發現連續兩年請假、且連續三年「零建 議」,於是被坊間稱之為「殭屍代表」。一位熟識王傳福的人說,相比於政治,他從來都是更喜歡汽車,甚至只喜歡汽車。

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說,無論是省市級還是全國「兩會」,代表與委員們參會、請假、缺席的情況,以及所有提議案與建議,都有必要向全社會公開,「這好 像人們只知道有一場棋賽,」他說,「卻不知道到底誰在下棋以及下的是象棋、軍棋還是圍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5

企業家的影像呈現方式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418

文/東方愚

中國企業史或企業家口述史,文字呈現形式比較常見,但影像形式並不多。我關注到三種產品,一種是吳曉波和第一財經合作,將《激盪三十年》做成了一部 財經電視紀錄片。吳是一個介於作家和商人之間的角色,他最大特長之一,是對財經產品形態的拓展。文字是最基本的,包括專欄、圖書(包括普通裝、珍藏版、十 週年版等),然後是各地演講、電視嘉賓、紀錄片等。如果用一個象形字來形容他的路線,就是一個「工」字,上面的一橫,是他所直接或間接掌握的資源,中間一 豎,是他本人的整合、加工,下面一橫,則是生產出來的多同形態的產品線。一個人的能量有限,他的效率和精力卻很驚人,這並非有意褒揚,而是事關方法論的探 索。如果將財經電影、快板、相聲等也搞起來了,產業鏈就全了,「工」字就變成了「口」字。

 

第二種產品,是有一次無意間看到賈樟柯拍的潘石屹的片子。說實話當時挺吃驚的,他拍《24城記》,已經是在尋找文藝與商業之間的混搭品,現在他直接 拍企業家口述形式的片子,多數人可能不會想到。他這個產品的名字叫作「語路計劃」,不過我沒有搜到更多的這種類型的片子。前幾天《紐約客》駐北京的記者歐 逸文受《讀庫》邀請做講座,我看了文字實錄,他也提到了曾採訪過的賈樟柯,以及他的一個「沒想到」:沒想到中國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人也很喜歡賈的電影。

 

「西方一般認為,賈樟柯的電影在中國只有大城市的文青和知識分子感興趣,現在看到他有更廣的受眾,我覺得很有收穫。」歐逸文說道,「不過,寫完之後 交給在紐約的編輯看,編輯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關乎這一趟行程的所有東西全刪了。」

接下來他的一句話,是他整個講座裡對我最有啟發的一句話。「只要你的文章、這一段經歷和採訪或跟採訪對象的接觸裡有百分之一、二的東西影響到你對這 些事情的理解和看法,那都很值得一去。這段時間有沒有浪費?它的價值不是體現在能有多大程度出現在最後的文章裡,而是更多地體現在文章所反映出來的本人的 觀點中。」

第三種產品,是我前兩天在周曉光的微博上看到的。周是義烏的企業主,兩年前我曾採訪過她,後來關注了她的微博。她發了一張圖片,是崔永元的《小崔說 事》和中國企業傢俱樂部搞的「中國企業家口述歷史研討會暨項目啟動儀式」,時間是3月13號晚上。小崔同志做口述史,階段性目標,去年開始把目標瞄向中國 企業家群體了。去年5月,繼「電影博物館」之後,崔永元的「中國民營企業博物館」創建,王石、吳曉波等人很快響應,現在的口述歷史研討會,是去年的博物館 產品的拓展和延續吧。

三種影像形式給我們以不同的手法向我們呈現一個群體的生態。儘管其一些口述或旁白離真實的距離到底有多近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話題,但至少他們作為先行 者在拓寬我們的視野。我覺得三種形式遠遠不夠,馬云說他拍一部大批企業家參演的電影的想法不賴,但肯定是個娛樂產品,自說自話,真正獨立、深刻的影像產 品,想來不久就會出現。記得吳曉波有次對我說,我希望中國的財經作者每寫一本書都能賺100萬。我想,除了想著這本書進入暢銷行列外,形態上的延展,也是 必需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6

合眾人壽戴浩:輪椅上的企業家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7490.html

色毛衣、黑色外套,出現在記者面前的戴浩一身休閒打扮,神清氣爽。儘管下午4點半還要趕去參加政協委員歡迎晚宴,但他對記者的問題依然耐心解答,將記者對時間緊張、記錄不詳細的擔憂一掃而光。

在今年「兩會」上,這位坐在輪椅上參會的合眾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格外引人矚目。

在他的帶領下,合眾人壽僅用了5年時間,保費規模就挺進了全國壽險公司前15名。不僅如此,合眾人壽還打破了保險業「7年打平」的魔咒,4年就實現盈利。

是什麼緣由讓地產商出身的戴浩轉投保險業?曾經的門外漢又是靠著什麼秘訣打造了合眾人壽的成長速度?3月7日下午3時,在北京會議中心政協小組討論會的間隙,戴浩接受了《投資者報》和金融界記者的聯合專訪。

因車禍走入保險業

2002年的一場車禍改變了戴浩的人生軌跡。

當時38歲的戴浩,已經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創辦的中發實業(集團),經過將近10年的發展,兼跨了地產、醫藥、典當行、物業公司等多個行業,實力非同一般。如果沿著既定的軌跡發展下去,戴浩極有可能成為全國著名的地產商。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突如其來的車禍讓戴浩措手不及。當時由於脊椎受損,只有脖子能活動,躺在病床上的他,不得不開始考慮未來的道路。

對於當時那段心路歷程,戴浩在記者面前並不願多說。他告訴記者,在住院治療期間,經常會看到許多病人因為沒有錢而不得不出院,有的甚至不得不在家等死。他想,如果這些病人都有保險,生命不就有保障了嗎?

戴浩本身就對金融行業充滿熱情,1996年他從哈爾濱市工商局辭職投身商海,第一桶金就來自創辦的哈爾濱大中城市信用社和典當商行。再加上當時湖北省委、省政府招商引資的號召,還拖著病體的戴浩毅然決定投身於保險公司的建設。

2004年6月,戴浩創辦的合眾人壽獲准籌建,2005年2月被批准正式掛牌營業,成為一家全國性的保險公司,總部在湖北。

2009年7月,在第四次全國自強模範暨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上,戴浩當選了「全國自強模範」。2007年、2009年,合眾人壽兩度登上《胡潤百富》雜誌「非上市民營企業100強」。

今天,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戴浩那種不拘小節,樂觀爽朗的性格。在《投資者報》記者採訪後,戴浩在陪護人員的幫助下,站起來揉了揉腿,還自嘲地對記者說:「沒辦法。」

現在戴浩下肢仍然不能行走,在給下屬開會時,他坐不穩、站不牢,坐一會兒就要站起來,每隔一段時間還需要陪護人員掐捏後背肌肉。儘管如此,他依然頑強地堅持自己的道路。

獨特的「分享理念」

2004年,除了戴浩的合眾人壽,還有一批民營保險公司被批準成立。當年,保監會一次性批覆了18家中資保險公司,包括8家壽險、3家健康險、7家財產險公司。

很多公司發展至今仍在生存線上掙扎,而合眾人壽在它成立的第4個年頭就實現盈利。從合眾人壽提供的數據看,2009年公司盈利7900萬元,2010年,公司繼續盈利2840萬元。

2009年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談起該公司發展時就曾說:「合眾人壽,在同期開業的壽險公司當中,可以說是脫穎而出。在國內整個壽險行業當中,可以說 是嶄露頭角。」主席助理陳文輝也曾表示:「合眾人壽在同期新成立的公司中是佼佼者,相較於一些老公司而言,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從規模上看,合眾人壽也是挺進了保險公司的前15名隊伍。保監會數據顯示,2010年,合眾人壽保費規模達到77億元,位列第十四名。而同批成立的 壽險公司正德人壽、嘉禾人壽、國華人壽、華夏人壽、長城人壽、信泰人壽,保費規模分別為51、45、40、36、25、21億元,與合眾人壽相差甚遠。

究竟是什麼讓合眾人壽能夠在眾多的保險公司中脫穎而出?戴浩的回答是:「分享理念。」

這個理念,戴浩曾在多個場合提及。他認為,一線員工為企業發展付出了那麼多,沒有理由不去關愛他們,沒有理由不去想辦法讓他們過得更好,這是一個企業家的責任。另外重要的是,員工得到實惠,自然會更加賣力地對待工作。

能夠充分體現分享理念的,莫過於合眾人壽推出的員工持股計劃。合眾人壽按不同職位分配持股數額,部分績優業務員最低持有公司1萬股股權,員工每年可享受分紅和增值,與公司一起分享經營成果。

此外,為了激勵管理層創業,合眾人壽推出年度績效獎勵,年度排名第一的分公司一把手有住房獎,在對創業有功人員實行創業成長基金獎勵的基礎上,還推 出了對公司二、三、四級機構負責人的獎勵。即公司按職級把管理人員從高到低分為五級,對於年度考核中保費收入及其他相關業務指標達到要求的,可以享受上一 級的待遇。

這項員工持股計劃,可以說是整個保險行業都很少有的激勵方式。

不過,戴浩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去年由於平安股權糾紛,國家對於員工持股並不持鼓勵態度,所以目前他們對於員工持股計劃保持低調態度。

戴浩的這種充分尊重員工的理念,還體現在一則小典故上——「董事長萬里走長征」。據瞭解,他坐著輪椅走遍了全國90%以上的省市縣級分支機構和營銷服務部,他也是迄今為止中國保險業唯一一位走遍了所有三級機構的董事長。

計劃2016年上市

2010年「兩會」時,戴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計劃在年底保費規模達到80億元。他不負所望,去年實現了目標。

今年,他又立下豪言:到今年年底,保費規模爭取上100億元大關。

2010年12月27日,合眾人壽1.5億股定向增發方案獲保監會批准。此次增資後,該公司總股本將由目前的15.8億股增至17.3億股。按每股8元價格計算,此次增資達12億元。

在戴浩看來,為什麼增資計劃能夠得到公司股東的認可,原因便在於合眾人壽良好的盈利前景。

目前,各家保險公司都在爭取上市,合眾人壽也不例外。戴浩告訴記者,公司計劃2016年上市。

「當然這只是我們的設想,還要看企業的增長率,以及經濟發展情況,如果經濟發展好,可能會提前,如果金融危機出現了,可能就會推遲,這只是我們一個宏偉的願望而已。」戴浩說,「但是我們相信,只要經濟增長正常,國家政策允許,上市還是有很大希望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81

企業家的思維境界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0tfz1.html

 關於企業經營者的境界問題,我曾總結了一個通俗的說法:小老闆談「生意」,大老闆談「項目」,企業家談「事業」,領導者談「價值」。所謂「老闆」 者,商人也,唯利是圖是其固有本性,其中或有謹守「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者,當有晉陞「企業家」之列的希望;而真正的「企業家」,當力爭達到「領導者」的境 界。

   人格特質決定個人境界

  從根本上決定企業家個人境界的,是他的人格特質。我一直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該具備三大核心人格特質:明確的人生信仰,有效的思維模式,良好的 行為習慣。其中,具備明確的人生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將決定其終極追求,塑造其核心價值觀,從而決定其處世的基本原則和為人的根本立場。雖然信仰和理性之 間,往往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但是,沒有信仰的人,則一定缺乏真正的理性。有信仰的企業家,才可能具備相應的境界和能力,為企業建立信仰,並澄清企業使 命、願景和核心價值觀。這樣的企業和企業家,才有信譽感召有信仰的人才,而人才是企業發展之本。現實生活中,企業經營者信仰缺失從而境界不高的現象屢見不 鮮,究其原因,則相當的複雜。籠統來講,可能包括環境和自身兩方面的原因。環境方面:一者因我們社會的傳統文化斷層造成普遍的信仰缺失;二者因尚處於市場 經濟初級階段難免過度功利化傾向。自身方面:企業家個人不重視學習,不加強自律。這些原因,以及其他因素,造成今天我們的社會「唯利是圖的商人」比比皆 是、而「創造價值的企業家」則相對稀缺的現象。

  思維模式決定思維境界

  思維模式,則更直接的決定企業家的思維境界。

  無論企業處於發展的任何階段,企業領導者的思維模式和戰略構想都直接決定一個企業的前途命運。當然,在實踐當中,不同階段的企業,不同行業的企業,不同規模的企業,其領導者的思維模式和戰略思路,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具體特徵,出發點不同,關注點不同。

  比如,在企業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企業家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也會有明顯差異。起步階段考慮的是「如何生存」;早期階段考慮的是「如何成長」;高速成長期考慮的是「如何做大」;穩定發展期考慮的是「如何做強」;而一旦進入業務衰退期就要考慮「如何轉型」。

  又比如,不同規模的企業,企業家關注的焦點也會有差異。小企業關注「好產品」;中等規模的企業關注「好團隊」;大企業就更關注「好機制」;而領導型企業往往就更關注「好文化」。

  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思維模式也往往表現出一些典型的共性。如考慮基礎性問題,一般總是依照「為什麼、憑什麼、怎麼辦」的基本邏輯展開;考慮經營管理性 問題,往往總是依次聚焦於「盈利、成長、風險控制」三個關鍵主題並協調三者之間的關係;而對待戰略性問題,則按照「方向、路徑、節奏」三要素來把握基調。 幾乎所有領導型企業家,在謀劃企業長遠發展的時候,都普遍堅持這樣一種發展思維,我們一般俗稱「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種著地裡的」。

  我國一些標竿型企業家的成功實踐,非常具有示範意義。

  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先生,一直倡導管理就是要「入模子」,這個模子的三要素就是「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先生,早年提倡「狼性 文化」,也就是華為公司的三大核心價值觀:市場導向、高效執行、團隊合作。海爾的傑出領導人張瑞敏先生,創建了「OEC管理法」,其要點可以歸納為:全面 規劃、責任到人;全程控制、考核到天;日事日畢,日清日高。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先生,則反覆強調「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價值準則。萬科的傳 奇開創者王石先生,從1988年開始就陸續提出「客戶是永遠的夥伴、人才是萬科的資本、陽光照亮的體制、持續的增長和領跑」等一系列的核心價值觀,終於造就千億規模的事業。

  思維境界體現在核心競爭力觀念

  企業家的思維境界,將集中體現在其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立場和構思。

  在過去15年的管理諮詢生涯中,基於大量企業的實踐經驗和自身長期的跟蹤研究,我構建了一個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模型,即企業核心競爭力=領導力х組織 能力。首先,領導力是「靈魂」,企業家和管理團隊的領導力水平,將直接決定企業的競爭力水平和發展前途。其次,組織能力又可以細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商業 模式的創新力,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因」,企業能否做強做大,最為基礎的條件就是它的商業模式要具有生命力,不能有明顯的先天性缺陷。第二、管理制度 的創新力,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肌體」,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富有活力的企業組織。第三、核心技術的創新力,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血脈」,沒有核 心技術驅動的企業,就好比是一個人血脈不暢甚至於血脈停滯,其後果當然是不言而喻。

  要想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各個要素,就必須持續不斷的進行企業制度創新。做企業,兩個基本的定律,一是「不進則退」,二是「死去活來」。所以,必須要 不斷的創新,才能不斷的打破企業成長瓶頸。而創新的本質,是通過企業各層次和各領域的制度創新,平衡利益關係,協同整合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改善投入產 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7

9大隕落自殺企業家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38141.html

頭市億萬富翁金利斌自焚事件,在全國範圍產生了巨大的轟動,也引來國內眾多新聞媒體的關注。有人甚至根據自焚過程及現場留下的諸多「疑點」——開始質疑金利斌是否為了逃避巨額債務而演繹了一場假死遊戲從而金蟬脫殼?金利斌死亡真相一時間迷霧重重。

為廓清真相,5月下旬,《法人》記者在案發地內蒙古土右旗公安局刑警隊負責人的陪同下,進入了被封鎖的自焚現場。

福禾豆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福禾豆業」)位於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新型工業園區內,金利斌身為福禾豆業的董事長,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曾經寄託其無限理想和希望的企業,如今卻成了他人生中最後的歸宿之地。

在廠區後面的一塊空地上,一堆被大火燒燬的汽車殘骸呈現在眼前。旗公安局辦案民警告訴《法人》記者,金利斌自焚前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2011年4 月13日凌晨,金利斌與他的司機和保鏢等幾人在公司喝酒,等其他人都酒醉後,金利斌一人獨自開著奧迪A8來到廠區內的空地。這塊空地是廠區監控死角,金利 斌事先將汽車加滿了油,另外把裝滿兩塑料桶汽油潑到車裡,然後點燃了汽車以此結束自己的生命。

辦案人事後從專業的角度推測,金利斌從點著汽車到死亡的時間不會超過10秒鐘。

10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選擇自焚死亡的方式卻非常慘烈。在這人生最後的10秒鐘裡,人們無法得知這位曾經在包頭市顯赫一時的商界精英想了些什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位曾經的創業驕子自己走上不歸之路。

帶著這些疑問,《法人》記者在包頭市採訪了金利斌自焚案的辦案人員、福禾豆業的員工和一些知情者。

1 未完成的惠龍「帝業」

42歲的金利斌,1969年出生。他曾是金屬構件廠的一名普通工人,大學畢業後卻因工廠滿員失業。從1995年開始,金利斌為謀生賣過水果、報紙、蔬菜、瓜子。隨後,他又在包頭106市場內開設糖酒批發部,開始代理各種品牌的食品、飲料,逐步走上發家之路。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金利斌的企業也進入到一個迅速擴張的時期。他一手建立了惠龍公司,並準備將下屬各個企業集合為一個惠龍集團,這個至今尚未註冊的「惠龍帝國」資產曾經逾25億元,擁有員工近2000人,其產業涵蓋食品物流、洗浴娛樂、農業礦業、金融投資等行業。

包頭市公安局提供給《法人》記者的資料顯示,金利斌死前的「惠龍帝國」涉及各控股公司、參股公司共18家。這些公司分別為:惠龍公司全資公司11家 (其中包括連鎖超市3家);控股公司2家:內蒙古曲迷奶業食品有限公司控股65%、包頭市華岩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控股60%;參股公司2家:包頭市天富典當 有限責任公司參股300萬元、包頭市商會中小企業擔保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參股500萬元;承租健身俱樂部1家、地產2處。

有知情者透露,金利斌投資福禾豆業是其垮台的開始。

福禾豆業的網站中標明,該企業成立於2007年9月,是一個基於國人營養健康的綠色食品企業,並立志成為中國豆業第一品牌。

金利斌投資了5億元在包頭市土右旗新型工業園區創立了中國福禾豆業生產基地。按照他當初設立的目標,福禾豆業將力爭在3年內實現上市,10年內實現總資產100億元的宏偉目標。

福禾豆業佔地500畝,2009年3月開始施工,2010年3月投產,到今年老闆出事關門,其間只生產了一年。

《法人》記者來到福禾豆業,只見大門緊閉,看守的保安說從金老闆死後工廠就封閉了,只有持公安局的命令才能進去。經過聯繫,《法人》記者在辦案人員 的帶領下進入該企業。廠區佔地面積很大,廠房規劃也很整潔,一條溢洪水道從廠區中經過,無意間成了一道亮麗的水景。有知情人說,全廠只有豆芽和「卡奇脆」 膨化食品兩個車間開工生產,豆腐、豆漿、豆渣等生產設備還在逐步安裝。由於產品、市場和流通等因素,福禾豆業當年就開始虧損。

該企業留守人員祁佔海告訴《法人》記者,工廠從去年開工到今年只生產了一年,最多時曾有職工400多人。每天產豆芽20多噸,「卡奇脆」的銷路也不好,老闆出事前就已經停工了,到現在工廠還欠我們所有職工兩個半月的工資。

「大投入,小產出,這樣的企業遲早要出事的。」一位知情人感慨。

2 禍起巨額高利借款

金利斌自焚案專案組在偵查中發現,金利斌任董事長的惠龍公司從2004年開始就向公司員工融資,有一部分是針對社會上的人融資。2008年6月,擬 成立惠龍集團公司時,開始大規模向社會融資。2010年上半年,惠龍公司成立資金部,專門負責融資工作。2010年下半年,惠龍公司由於無法及時返利,便 於2010年10月成立4個資金部,應對討要本錢利息的群眾。從2011年1月起,惠龍公司返還融資款利息已經很困難。

包頭市公安機關調查惠龍公司財務賬目顯示,惠龍公司向社會1098人集資12.397億元,向單位職工498人集資1.109億元,向金融機構貸款1.1億元,總計14.606億元。

包頭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副支隊長莫日根接受《法人》記者採訪時說,他負責金利斌公司所有集資的登記工作,金利斌4月13日自焚,公安部門4月15日開 始立案接受集資人報案,當時最多一天有幾百人報案,幾天後就有幾千人登記。後來我們採取了嚴格的報案登記手續,報案人必須拿自己的身份證,同時出示與惠龍 公司簽訂的借款合同確認後才能登記。

但是,此舉使前來登記報案的人數和集資款數額大減。5月13日,包頭市公安局提供的資料數據顯示,報案人1539人,初步統計涉案金額6.18億 元。莫日根對此解釋為,也有一些人選擇了到法院起訴走民事訴訟的路。《法人》記者通過其他渠道瞭解到,包頭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這起案件確立了「特事特辦」的 原則,依法快速辦理立案手續,果斷採取保全措施,防止涉訴財產的轉移。目前,包頭市中級法院和開發區法院共受理相關案件48件,涉及金額近5.2億元。其 中300萬元以下的案件在開發區法院立案審理,涉及案件18件。

莫日根透露,報案人大都為個體戶、工人和農民,集資額少則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利息最高的為5分利,人數最多的是3分利,也有2分利的。一般情況是10萬元以下為2分利,10萬元以上為3分利。

《法人》記者在坊間還瞭解到另外的說法,由於超高利息的誘惑和金利斌頭上的眾多光環,許多人都想方設法地給惠龍公司送集資款而獲利,但有門檻,必須 最低50萬元才收,錢少的還要托關係才能送進去。沒有報案的人中有不少人是干部,只是害怕報案帶出其他事情來才不敢露頭出聲,甘願吃啞巴虧。上述說法至今 沒有得到官方人士和機構的證實。

10多億元的集資款,3分、5分甚至8分的高額利息,無疑是壓在金利斌身上的巨大而沉重的枷鎖,使其無法脫身。有人做過估算,金利斌每天一睜眼就能看到新增加的100多萬元高息欠款。

《法人》記者從公安部門獲悉,金利斌的最後一筆借貸時間是2011年4月上旬,浦發行的5000萬元。這筆巨款根本沒有經過金利斌的手,途中就被他 人「劫走」用於償還個人借款了。此後,金利斌再也沒有能集資到任何一筆款項。「他面對無法償還的巨額集資,只好選擇了自焚。」曾經在金利斌公司上過班的一 位人士說。

3 不僅僅是金利斌的悲劇

金利斌自焚後,他留下了兩頁遺書,他在上面寫道:由於融資巨大,不堪重負。福禾豆業是悲哀,我要將自己活活燒死。

也有從其他渠道不斷透露出的遺書內容,金利斌對他的企業,特別是對福禾豆業充滿了眷戀,希望政府能為這個企業「買單」還債,並將其做成「伊利」一樣的品牌企業。

一個企業家自焚在自己精心建造的企業裡,這是為什麼?人們從單純關注事件本身發展到開始思考造成此事件的成因上。

幾乎所有的關注到最後都會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國民營企業的融資體制。因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早先為非法集資)而出事的民營企業家不在少數,民企從銀行融資的重重艱難,迫使他們為了發展不惜鋌而走險地去高息舉貸,飲鴆止渴。

僅從金利斌一案也不難看出,包頭市公安局5月1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惠龍公司共借貸14.6億元,其中向金融機構貸款僅為1.1億元,其餘13.5 億元均為個人或職工所借。包頭市司法部門認為,惠龍公司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非法向社會不特定多數人吸收存款,其行為已觸犯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定,涉嫌非 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該公司將吸收的款項大部分用於本公司運營及返息,本案屬單位犯罪。

有關人士指出,金利斌的悲劇不僅是一個人的悲劇,還是制度的悲劇。如果不關注民企的融資困境,不健全法律法規,更多「金利斌」還可能出現。

4 那些隕落的企業家

他們曾經創造的人生價值和社會財富令人豔羨,卻因為一些至今不為外界所知的原因,採取了「自殺」這種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人生。

①魏東

九芝堂集團董事、湧金系掌門人。2008年4月29日,魏東在其位於北京紫竹院附近的居所墜樓身亡,年僅41歲。

生於1967年的魏東,生前是中國商界的一位傳奇人物。魏東祖籍湖南湘西,擁有中央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早期曾任職國家財政部,在財政部下屬的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下稱「中經開」)工作。

在中經開4年之後,27歲的魏東選擇下海創業,並一發而不可收拾。1994年,魏東在北京成立北京湧金財經顧問公司。次年,北京湧金以2億元註冊資金在上海青浦縣小蒸鎮成立上海湧金實業公司,湧金系的財富之旅就此起航。

在早期,湧金系在上海的運作主要靠國債期貨,魏東為人精明強幹,在期貨業也算做的順風順水,一度位列「上海期貨業四大高人」。依靠期貨挖得第一桶金之後,一戰成名的魏東開始把事業重心轉向轉配股、法人股受讓、配售新股等「盲點套利」方式繼續滾動資金。

1999年,魏東以1.8億元註冊資金成立湖南湧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湖南湧金」)。從那時起,湖南湧金一直成為湧金系的核心投資平台。

這一時期,魏東借鑑VC(風險投資資金)的操作理念,入股了一批高科技企業,包括青島軟控、北青傳媒及千金藥業等,這些企業日後均成功上市,魏東因 此獲得了不菲的收益。2002年之後,湧金系又以私募股權投資的手法,入主A股上市公司九芝堂,為在實現控股地位的同時規避要約收購,湖南湧金通過運作巧 妙收購了九芝堂49%的股權。

九芝堂收購案也成為魏東的經典之作,九芝堂隨後成為湧金系的重要運作平台。以九芝堂為載體,魏東又控制了成都證券38%的股權,經一系列運作後,成 都證券更名國金證券,並成功借殼成都建投,躋身A股,成為湧金系控股的第二家上市公司。按照2008年4月30日國金證券的市價,湧金系實際控制的股權對 應市值已高達103.5億元。

此外,湧金系還先後參股了交通銀行、云南國投、中科軟科技、萬方數據等多家企業。鼎盛時期,湧金系成為集風險投資、參股證券、銀行、信託公司於一體的龐大金融集團,在海內外擁有十多家子公司,資產高達數百億元。

魏東為何在湧金系鼎盛時期突然自殺?外界盛傳多種說法:有人表示魏東在自殺前身患嚴重的抑鬱症,心理壓力巨大;坊間也有傳聞說魏東生前被捲入「王益案」,並曾被有關部門「約談」。

②高慶昌

萬昌科技董事長。2011年5月23日,剛剛上市僅3天的萬昌科技,就傳出董事長高慶昌跳樓身亡的消息。

現年68歲的高慶昌是山東淄博市的知名人物,大專學歷,高級經濟師。這位帶領萬昌科技登陸深證中小板的企業家,其發家地也在萬昌科技股份的所在地淄 博市臨淄區。自上世紀70年代起,高慶昌先後任臨淄制酸廠副廠長、臨淄刺繡廠廠長、臨淄區皇城鎮經委任掛職副主任等職。此後,高慶昌開始擔任萬昌科技董事 長,同時兼任萬昌股份董事長和總經理。

萬昌科技是全球著名的維生素、乙氧甲叉生產商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的原甲酸三乙酯原料主要供應商,產品銷往國內多個省市,並出口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0年9月,萬昌科技資產為1.94億元。

資料顯示,萬昌科技的上市,已是高慶昌第三次IPO之旅,前兩次均以失敗告終,原因都是被人舉報財務造假。即使在萬昌科技上市前夕,高慶昌也遭到了 實名舉報。萬昌科技關聯公司、山東萬昌股份有限公司股東艾群策曾於近期向證監會舉報,作為董事長的高慶昌涉嫌掏空萬昌股份資產,將其轉至即將上市的萬昌科 技;另一面卻遮掩萬昌股份的經營業績、長達6年不開股東會。

艾群策的名字也許很多人還記憶猶新,他就是前不久跟漢口銀行發生債務糾紛,並於4月2日大鬧「全國城市商業銀行第十一屆發展論壇」的人士,並因此得一外號「怒闖男」。

在萬昌科技上市前一天的5月22日,南方週末發表調查報導《兩個萬昌:萬昌科技上市前夜被舉報的往事》,指出總資產超過3億元、2010年利潤為6800萬元的萬昌股份在萬昌科技上市前憑空蒸發,確有轉移資產的嫌疑。

高慶昌在面對南方週末時解釋稱,萬昌股份當年與山東華冠捆綁上市失敗後,一直處於不正常狀態,直到兩家公司清算完畢,期間由於擔心山東華冠來鬧事,所以一直沒開股東大會。

上市融資,本是許多企業家不懈的追求,但剛剛達成夙願的高慶昌卻無法再享受巨額財富帶來的美好生活。有關高的死因,其家屬對外表示,高慶昌患抑鬱症,長期服藥。

據招股書披露,萬昌科技此次公開發行股票2708萬股,發行後總股本為10828.00萬元,發行價格19.00元/股,對應市盈率為35.19 倍,共募集資金5.15億元。而高慶昌本人生前持有萬昌科技3296.3萬股的股份,佔萬昌科技發行前總股本的40.59%,為萬昌科技的實際控股人。以 萬昌科技近日市值計算,高慶昌的身家已達7億元左右。

③盧立強

珠光集團浙江鋼結構有限公司董事長。2011年5月20日,浙江台州知名商人、珠光集團浙江鋼結構有限公司董事長盧立強,被人發現沉屍在台州靈湖。

相對於其他死因蹊蹺的自殺企業家,外界對盧立強的死因並沒有太多質疑。儘管他名下擁有多達6家企業,但他的相關債務高達4.2億,錯綜複雜的債務問題可能是導致其投湖自殺的直接因素。

相關報導顯示,盧立強名下企業分別為珠光鋼構、台州市寶光金屬製管有限公司、浙江昕昕遊艇製造有限公司、浙江昕昕建設有限公司、台州市寶驪針織時裝 有限公司、珠光鋼構建築勞務安裝有限公司。6家企業註冊資金合計6632.88萬元,其中珠光鋼構為國家二級資質企業、建設部定點企業。

1995年,盧立強創立台州寶驪針織時裝有限公司,他的事業正是由針織業開始起步。2000年,盧立強聯合珠光集團及相關外商組建珠光鋼構公司,主打鋼構產業,盧立強任董事長。2002年至2004年,盧立強又向金屬製管等領域進軍。2008年更是大手筆投入遊艇製造業。

雖然身為建設部定點企業,但珠光鋼構的生意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樣好,隨著近幾年鋼材原料的大幅上漲等原因,珠光鋼構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一度被迫停工。由於虧損嚴重,盧立強不得不開始以抵押等多種方式向銀行融資,此外,還大量面向社會集資。

民間借貸在江浙地區並不罕見,像盧立強這樣的知名商人,也不難借到錢。據相關政府部門在事後披露的資料顯示,盧立強名下6家企業在2010年總產值還不到一億元,但債務已高達4.2億元,其中向金融機構貸款2.4億元,民間借款1.72億,對外擔保0.7億元。

有關部門對外證實,盧立強名下企業的財務管理比較混亂,借款大都是盧立強個人經手。而盧立強投入近3000萬巨資成立的浙江昕昕遊艇製造有限公司,目前尚處試產階段,還沒能開始對外銷售。

自殺事件之後,還有人開始質疑盧立強頻繁去澳門、美國等地賭博——此前,盧立強曾多次進出澳門。不過熟識盧立強的認為並不屬實。

「他欠債太多了」。這是瞭解盧立強的人對其死因的直接描述,民營企業家一旦陷入債務漩渦,便很難全身而退,後來者應以自省。

④喬金嶺

前「河南首富」、黃河集團董事長。2003年9月7日,擁有10億元身家的前「河南首富」、河南黃河集團董事長喬金嶺,在他位於河南長葛市的別墅內自縊身亡。

喬金嶺絕非等閒之輩,他是上證所上市公司「黃河旋風」第一大股東河南黃河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黃河集團」)的法定代表人。2002年,喬金 嶺曾以1.2億美元的資產排名福布斯內地富豪榜第58位,有「河南首富」之稱。喬還是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擔任過河南省工商聯副會長和長葛市人大副主 任。

喬金嶺於1979年以3000元起家,創建了黃河集團的前身——長葛市第二化工廠,後又創辦黃河模具廠。十多年後,黃河模具廠發展成了黃河實業集團,這家身處內地縣級市的鄉鎮企業已成為僅次於美國GE、英國戴比爾斯的世界第三大金剛石製品企業。

據媒體披露,喬金嶺之死,源於一場離奇的債務訴訟。

喬金嶺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創業的一個合夥人,在脫離黃河實業集團後,於1986年以他和喬等4人的名義在鄭州註冊成立了一家公司,並以這家公司的名義在遼寧借款1億元到海南搞房地產開發,但後來遭遇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這1億元借款打了水漂。

遼寧方面的債權人憤而起訴該公司,經過審理,遼寧省高院判決該公司償還一億元債務。而在這家公司的4位股東中,其他3位均已傾家蕩產,只有喬金嶺依 託黃河實業集團擁有數億財富。倒霉的喬金嶺因此被法院判決償還這一億元債務,加上滯納金,或高達兩億多元,而這一切據說喬金嶺事先並不知情。

因為這件事,許多人以「冤死」來評價喬金嶺的自殺。

有評論說,喬金嶺在貧窮困厄、創業坎坷之時尚且熱愛生命,而在他富有、聲譽日隆、事業也蒸蒸日上的時候,卻要突然棄世而去。喬金嶺事件,凸顯了中國富豪在財富、意志乃至生命方面的脆弱性。

⑤張樹鴻

佛山利達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長。2007年8月11日,由於在轟動全球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中「身敗名裂」,佛山利達玩具廠(下稱「利達」)老闆張樹鴻,在自己的廠房一角上吊自殺。

利達玩具所在的佛山市南海區,是中國重要的玩具生產基地之一。2006年中國玩具出口總產值為70億美元左右,僅廣東南海就貢獻了其中的近一半。

張樹鴻並非佛山本地人,而是到佛山投資辦廠的香港居民,在廣東各地,港商投資的產業隨處可見,這也是廣東省的一大經濟特色。

張樹鴻還是佛山最早一批前來投資的港商之一,張樹鴻任股東的香港利達實業公司早在1993年便與佛山當地的一家企業一起創辦了利達玩具廠。創業初 期,利達的發展並不順利,在張樹鴻的苦心經營下,經過多輪追加投資,利達玩具廠才慢慢發展了起來。其中,與國際玩具業巨頭美泰公司(Mattel)的聯 姻,被認為是利達玩具平步青雲的重要轉折。

美泰玩具公司為全球最大的玩具銷售商、為美國《財富》五百強企業之一,能與其結成聯盟,就意味著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訂單。從這個角度看,利達算是國內玩具業的幸運兒,與美泰的聯姻持續了十幾年,利達玩具的產值不斷擴大,預計2007年將高達3億元。

然而,成也美泰,敗也美泰。張樹鴻和利達玩具沒能挨過整個2007年。

2007年8月2日,美泰突然發佈召回聲明,宣佈旗下的費雪公司以「部分產品的油漆金屬鉛超標」為由,向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提出自願召回約96.7萬件兒童玩具,這批玩具主要在中國生產。此後,美泰公開點名,佛山利達玩具廠就是這批玩具的代工廠商。

十多年來一直在背後默默做代工的利達,突然被推到了前台。此事件引發的一連串危機,遠遠超出了張樹鴻的預料。利達不僅要承擔被召回的近百萬件玩具的生產成本約3000萬元,還要附帶相應的賠償費用。

對於產值數億的利達來說,這還不是最致命的。隨著召回事件的發展,國家質檢總局暫停了利達玩具的出口,利達的日常生產遭受嚴重打擊,當時公司倉庫內積壓了至少幾千萬的產品無法交貨,同時,利達的大批集裝箱貨櫃也被扣押在港口。

在張樹鴻自殺的前一天,相關玩具協會負責人對媒體表示,主管部門高度關注召回事件,已經展開調查,對於情節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為當事人,還將移交司法部門進行嚴厲查處。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利達玩具廠的規模不算小,頗有積累的張樹鴻拿出數千萬來應對賠償,企業本不至於傷筋動骨。但出口禁令的下發,則令利達這家完全依賴出口的企業束手無策,這相當於切斷了利達的命脈。

更不幸的是,美泰召回事件本是個案,但恰巧爆發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掀起了針對中國玩具的「排擠」浪潮。一時間,張樹鴻內外皆兵,又成了國內玩具業的「害群之馬」。

有媒體報導稱,在自殺的當天上午,張樹鴻開車去利達的每個廠區看了一遍,鼓勵員工們好好幹,還說9月份就要搬到新廠區。下午,張樹鴻在廠區空調室機房內,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年近50的張樹鴻,由於一心撲在事業上而未成家立室,利達的員工一致認為張是個難得的好老闆。

近乎諷刺的是,在張樹鴻死後,召回事件的「罪魁禍首」被歸結於利達的油漆供應商。按照美泰對代工廠的要求,油漆供應商可由美泰提供質量標準,利達自行決定。而利達的油漆供應商一直與利達合作穩定,其老闆還是張樹鴻的好友。

有知情人士稱,鑑定油漆色粉質量需多個檢驗環節,色粉廠和油漆供應商只是其中兩個, 還包括利達、美泰以及監管部門,所有把關環節全部失靈,才導致問題的產生。張樹鴻遠非唯一需要承擔責任的人。

9月23日,美泰公司行政副總裁湯姆遜在與中國質監部門的會晤中表示,被「召回」的玩具絕大部分是因為產品設計缺陷所致,並向受到影響的中國玩具製造商道歉。

但逝者難還,張樹鴻成為了召回事件的犧牲品。

⑥裘祖貽

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裘祖貽之死,源於當年轟動一時的「欣弗事件」。裘祖貽承受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巨大壓力,2006年10月31日,裘祖貽最終選擇與「欣弗」一同「謝罪」。

安徽華源生物藥業(下稱「安徽華源」)前身為1970年建立的國企阜陽製藥廠。裘祖貽是上海知青,在建廠伊始就是該廠員工,他先後從工人做到車間副主任、主任,在80年代中期成為副廠長。90年代中期,裘祖貽因肝病離開阜陽回上海休養。

2000年,阜陽製藥廠被上海華源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安徽華源成立。但成立之後,安徽華源發展步履維艱,企業嚴重虧損,瀕臨破產邊緣,員工一度每月只能領取200多元的生活費。

2002年初,由上海華源總部出面,請裘祖貽重新出山,回到阜陽任安徽華源總經理。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員工的工資恢復到正常水平。隨後,安徽華源以員工集資的方式融資,開展自救。依靠集資款,企業再次運轉起來,至2002年,安徽華源已開始扭虧。

2003年上半年,華源還清了向職工募集的資金,並開始連年盈利。2005年底,安徽華源又面向職工集資,開始興建新的生產車間,投產後將大大擴大輸液產品的產能,每年的盈利有望達到3000萬元。

然而,就在裘祖貽和安徽華源滿懷憧憬的等待新車間建成投產之際,「欣弗」事件不期而至。

2006年8月3日,國家藥監局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停用安徽華源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品欣弗。此前,山東、廣東、浙江、黑龍江等多個省份相繼發生安徽華源產「欣弗」注射液嚴重不良反應病例。

在通知發出當日,安徽華源即被責令停產整頓,2000多名員工回家等待消息。從這時開始,安徽華源一直在處理藥品召回和善後事宜,裘祖貽還親自前往青海等地調查情況。至9月底,安徽華源已從全國回收及就地存封277萬多瓶「欣弗」。

10月中旬,國家藥監局公佈「欣弗」不良事件處理結果,認定安徽華源在生產「欣弗」的過程中違反規定,滅菌時間和溫度不夠,所生產「欣弗」按劣藥論處。在被宣佈的5名直接責任人中,裘祖貽被撤職,理由是「質量安全意識淡薄,疏於對企業管理,對『欣弗』事件負有主要責任」。

「欣弗」事件不僅給企業帶來嚴重打擊,裘祖貽個人也遭受重壓,至處理之前,事件受害者已達數百人,波及16個省市,其中12人死亡。大批患者家屬向安徽華源提出了高額賠償請求,甚至有人前往華源公司鬧事。

2006年10月31日,裘祖貽留下一封包含「銀行貸款、停產整頓、善後理賠、應付款,尤其是8400萬企業集資款,我急啊!大家不知道我的每 一天是怎麼堅持過來的我的身體實在堅持不住了,只有對不住大家,同『欣弗』一起去了。謝罪!」字樣的遺書之後,在家中上吊身亡。

⑦徐凱

陝西金花集團副總裁、*ST金花副董事長。2005年1月7日,徐凱在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殺,時年56歲。

作為上市公司的副董事長,徐凱曾位列《新財富》雜誌中國富人排行榜第98位,資產高達8.8億。

徐凱1950年出生,祖籍陝西,大專學歷,經濟師職稱。徐凱大半生的職業生涯都跟隨陝西省著名民營企業家、金花企業集團總裁吳一堅,在金花集團創業初期,徐凱即是吳一堅的左膀右臂,是吳一堅身邊為數不多的「老臣子」之一,在金花集團屬於二號人物。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徐凱先後擔任金花集團副總經理、常務副總裁等職。2002年開始擔任金花股份副董事長。資料顯示,在徐凱自殺前,金花集團 已擁有近50億元資產,旗下公司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員工近5000人。徐凱持有金花集團20%的股份,僅次於董事長吳一堅。

與大部分自殺身亡的企業家不同,外界盛傳徐凱的離世,與企業經營沒有多少關係。至徐離世前,金花集團發展平穩,資產雄厚。徐的自殺,更多是其個人生活問題所帶來的壓力。

據媒體報導,徐凱一生有過3次婚姻,且均以失敗告終。第一任妻子一直在農村,與徐育有一子。與第一任妻子離異後,徐凱與西安一位女公交司機結婚,兩 人育有一女,徐自殺前正在美國留學。在第二場婚姻維持期間,徐與29歲的女秘書產生感情,並為其投入物質回報,徐妻曾因此到公司大鬧,影響頗壞。徐凱後來 又與第二任妻子離婚,迎娶了比自己小將近30歲的秘書,但他們的的婚姻也沒有維持多長時間。

頻繁的感情危機對徐凱打擊頗大。此外,徐凱身患多種慢性病,不堪健康問題的困擾,也可能是其厭世的原因之一。

也有傳聞表示,徐凱在離世之前已離開金花集團,隻身前往廣東創業,但並未作出多少成績,加之感情問題的困擾,從廣東鎩羽而歸。回到西安後便終日神經恍惚,長期住在賓館。

徐凱的身後事也引發了不小的波瀾,由於幾任妻子在離異時均未產生財產糾葛,徐凱的繼承人主要是其80歲的老母親、兒子、女兒及孫子。其巨額遺產的繼承問題導致數位親人與金花集團反目,一度鬧的沸沸揚揚。

⑧趙慶斌

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2005年1月13日趙慶斌跳樓身亡。

趙慶斌之死,給外界留下了一團難以解開的迷霧。

時年49歲的趙慶斌,擁有碩士學歷,高級工程師職稱,曾任黑龍江電力開發公司處長等職。自殺時,趙慶斌的職務有黑龍江電力開發公司副總經理、辰能總經理、牡丹江發博藥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趙還兼任上市公司龍電電力的監事。

趙最直接的死因是轟動一時的「高山案」。

2005年1月4日,中國銀行黑龍江分行哈爾濱河松街支行曝出客戶存款被捲包大案,松街支行行長高山,夥同北京綠洲世紀公司董事長李東哲等人,將支行客戶的巨額存款總計6億多元轉移到國外,並且已在案發之前潛逃到加拿大。

在被捲走錢的客戶中,既包括趙慶斌任總經理的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損失存款高達3億元。除辰能哈工大外,客戶名單還包括大名鼎鼎的上市公司「東北高速」以及黑龍江社保局等。

「高山案」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東北高速」董事長張曉光因挪用公款、貪污等罪名被刑事拘留,其妻呂某於次日跳樓自殺。第三天,同時被牽扯進「高山案」的辰能哈工大總經理趙慶斌也跳樓自殺。

張曉光案發時,其受賄跡像已頗為明顯,高山等人為拉攏儲蓄,不止一次將現金返利送給張曉光,致使張曉光利用手中權力將「東北高速」數億元現金轉存到中國銀行河松街支行。而趙慶斌領導的辰能哈工大在河松街支行也有高達3億存款,其中不免令人產生聯想。

在得知「高山案」案發、張曉光被刑拘之後,趙從自家窗戶一躍而出

趙留下的一份遺書中的內容,也印證了外界的猜測。遺書中,趙反覆告誡人們要嚴防銀行詐騙。

⑨趙恩龍

山西鑫龍集團董事長。2005年1月1日,趙恩龍跳樓身亡,時年52歲。

據警方在現場獲得的趙的遺書顯示,趙恩龍把自己自殺的原因描述為:政策變化快,負擔過重,銀行的貸款無法如期歸還,借了朋友一些錢,不要說兌現當時約定的利息,就是本錢也無法歸還,上門討債的人很多等等。

趙恩龍本是一位優秀的民營企業家,貧困家庭出身的他,有著天然的幹勁和改善生活的基本出發點。上世紀70年代,在運城建築公司做木工的趙恩龍因表現突出,被調到了運城建委工作,並隨後被提拔為幹部。

本打算在仕途路上安穩走下去的趙恩龍,卻因為一對雙胞胎女兒的出生而被改變了命運。趙原本已有一個孩子,兩個女兒的出生使得身為國家幹部的趙,直面 違反計劃生育的問題,單位領導找他談話,令其預感自己的仕途或將終結,與此同時,趙恩龍的父親去世,心灰意冷的他決定扔掉鐵飯碗,下海創業。

以開印刷廠起家,生意越做越紅火,趙恩龍的企業帝國逐步確立。隨後,趙恩龍又投資了文化用品廠、火鍋城、太原河東酒店等企業。1996年前後開始, 趙恩龍開始涉足電解鋁生意。此後,趙恩龍投資組建了新疆焦化廠,1998年又成立山西稀土磁業有限公司,這家企業即後來的山西鑫龍集團的前身。

在2002年創建鑫龍集團之後,趙恩龍籌集數千萬元興建電解鋁原材料附屬產品鍛後焦加工爐,設計年產能為20多萬噸。當時,「全國最大鍛後焦生產基地落戶運城」的消息,曾一度被媒體廣泛報導。

一片大好形勢之下,趙恩龍並未安於現狀,儘管電解鋁事業已經做到很大,但趙仍然堅持「多元化」的發展思路,企業不斷擴張、不斷投資,近幾年時間,鑫龍集團就成為一家跨行業、跨區域、多品種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

鑫龍集團一度擁有4家控股公司,4家關聯公司,涉足電解鋁、餐飲、製藥、房地產、酒店、生物技術等眾多行業。但正是盲目的多元化,使得鑫龍集團自己把自己活活「撐死」。

急速的擴張需要大量資金,而現金流有限的趙恩龍,主要靠銀行貸款和企業朋友之間的借貸來融資。在趙出事前,鑫龍集團總資產為2億元左右,但銀行貸款本息已高達4億,還不包括趙恩龍從朋友處借來的錢。

在趙恩龍資金岌岌可危之時,鑫龍集團又遭遇了國家的宏觀調控。2004年,中國經濟出現過熱勢態,為實現經濟軟著陸,國家開始推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國務院要求嚴格控制過度投資,尤其明確提出要制止鋼鐵、電解鋁和水泥行業的過度投資。

隨後,貨幣信貸調控加強,銀監會開始對鋼鐵、水泥、電解鋁三大行業的信貸資金進行專項檢查,銀行開始收緊銀根,上調利率。

這對於擁有幾億銀行貸款的鑫龍集團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企業很快面臨資金鏈斷裂的窘境,各路債主開始紛紛上門,趙恩龍四面楚歌。

2005年1月1日晨,趙恩龍給一個朋友打電話請他幫忙照顧孩子的上學及就業問題,然後從自己的四層辦公樓天台縱身躍下。

壓垮民營企業家的那些稻草

民營企業令人堪憂的生存環境,應該從法律上、制度上解決問題,其中關鍵在於整頓吏治

本刊特約研究員。1988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系,從事律師工作至今。曾先後擔任大型國企、上市企業等多家大型企業法律事務部經理、總裁助理、 專職法律顧問等職務,長期致力於企業家生存狀態和企業家犯罪研究,連續多年發佈「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有《總裁的陷阱》、《中國反腐敗報告》等著作。

近年來,企業家自殺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在外人看來風光無限的富豪、成功人士,到底遇到了哪些不為人知的壓力?民營企業家的生存空間為何如此狹窄?在原罪問題、生存問題、企業發展問題一個個被提出來之後,企業家該如何度過一個又一個檻,使自己基業長青?

針對企業家群體的上述問題,《法人》記者特別專訪了長期致力於企業家群體生存狀況調查研究的法律學者王榮利律師。

企業家的生存狀況堪憂

毋庸置疑,在如今的商業社會,企業家的生存環境與之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這體現在市場自由化程度、競爭的開放、政策禁錮的消除等各個方面。但王榮利認為,民營企業家們依舊危機四伏,生存艱難。

「首要因素是國內市場經濟仍不完善。」王榮利說,民營企業往往受到各種不合理的擠壓,難以取得與國有企業相同的市場地位。以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市場地位問題為例,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門、某些領導幹部的眼裡,對國有企業往往會高看一眼,而對民營企業則另眼相待。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市場公平性問題上,一些政府部門和個別領導總是有意無意地歧視民營企業,不僅在某些領域禁止民營企業進入,還在某些方面對民營企業索、卡、拿、要。

「有些國有企業明明苟延殘喘,但是相關部門總會給予種種關照,想法設法延長其生命。」王榮利告訴《法人》記者,而對民營企業,即使有再好的前景、再好的產品,在貸款、審批、檢查等各個環節上,往往處處受到刁難,甚至打壓。

「其次,權力介入經濟領域不正常。」王榮利認為,有的領導為取得政績,在幫助國企方面不遺餘力,有的領導為撈取私利為某一民營企業大開綠燈,都是不正常的。

在各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下,許多民營企業往往成為大小權力爭搶的對象。某些權力部門的人員以權謀私抓「個人經濟」,盯住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的腰包和利潤;某些地方或部門為了追求政績提高GDP或者財政收入,也會盯住民營企業和企業家。

但「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當官員流動或者某些官員落馬的時候,民營企業或者企業家就不可避免地被追究違法的責任。

「三是法律規定比較多,加之各種政策規定企業往往無所適從,而且執法過程中又有許多問題。同樣的行為,很可能在某些地區可以行得通,到了另外的地區 卻被認為是違法行為,會受到追究。」王榮利表示,同一法律規定,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執法人員看來,會各有各的理解,執法標準不夠統一。此 外,在執法過程中,一些部門執法不嚴、選擇性執法問題嚴重。

「民營企業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顯然危機四伏,比較困難。」王榮利認為。

企業家為何厭世

民營企業家頻繁自殺,顯然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那麼,會有哪些原因可能導致他們的厭世?

就王榮利的觀察,他認為企業家厭世的因素主要有三大類:

一是前景黯淡。有些民營企業家在經營多年以後,覺得怎樣幹就這樣了,而且企業還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好解決,於是產生厭世情緒而自殺。

二是與民營企業家犯罪相關。有的民營企業家在取得成功之後,腦子發熱,還想爭取更大的成功,結果因融資、經營等問題而陷入犯罪的陷阱中,眼看著要發案,於是便一死了之,以求逃脫法律的制裁。

三是不堪某種折磨。民營企業家也是普通的人,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與苦惱,而企業家遇到問題往往還無人訴說,自己又不堪折磨,於是便選擇一了百了。

此前,有關民營企業家原罪的問題,業界探討過多年,儘管原罪問題的產生源於當時特殊的政治、經濟、法律環境,但有無數企業家正是栽在了這一問題上。

王榮利認為,民營企業家原罪問題,實際上被一些非法律人誇大了。

「從法律上來看,這實際上是個追訴時效的問題。法律在時效方面有明確規定,按法律辦就是了,不存在討論的問題。」王榮利認為,但從企業家角度來看, 有幾個方面是必須要注意的:一是所謂原罪沒案發,那麼今後更應嚴格遵紀守法,不案發自然不會被追責;二是案發了,那麼法律有規定、刑法修改前後有變化的, 將按新刑法規定的辦,比如過去的「投機倒把罪」,新刑法早已取消,也就不會再追責了;三是新發案件帶出舊案,那麼對舊案部分也應按新刑法的規定來辦理。

「其中最關鍵的是企業家不要發生新的犯罪,以免查處時拔出蘿蔔帶出泥。」王榮利說,民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一方面應通過法律規定使它規範化,但又不能把什麼問題都上升到法律,動不動就說法律不完善。

王榮利認為,另一方面,社會應該給企業家適當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的問題通過企業自身或者外部干預解決。這就像開車一樣,一條馬路需畫幾道行車線是有規定的,不能想畫幾道就幾道,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否則車就無法開了。

關鍵在於整頓吏治

王榮利認為,民營企業令人堪憂的生存環境,應該從根本的法律上、制度上解決問題,其中關鍵在於整頓吏治。

「吏治不整,民營企業家難安。」王榮利說。另外,民營企業家也要學會與政府官員打交道,儘量分清你、我界限,為自己爭取一點空間。

目前,社會上或多或少會有些「仇富」心態,比如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中國首善」陳光標「詐捐」問題。客觀地說,陳光標與絕大多數企業家相比,其在社 會責任方面的投入是顯而易見的。即使陳的慈善有炒作等個人目的,即使有些慈善承諾他未能履行,即使他曾通過慈善活動為企業發展謀利,也不能抹殺其在慈善方 面所做的貢獻。

「『仇富』心理,我覺得實際上被外界誇大了。說社會普遍存在『仇富』心理,我覺得是一種誤解。」王榮利認為,應該說社會更普遍的是對種種不公平的 「致富之道」有種「仇富」心理。任何一個合法致富的人,社會還是給予許多的尊敬。所以對民營企業家來說,儘量合法經營,不要只靠拉關係,走歪門邪道,這是 獲得社會肯定的唯一途徑。

「再者,我覺得老百姓仇富不仇富沒關係,他們打份工你給份錢就是了。關鍵是如果掌握公權力的人有『仇富』心理,那就是民營企業家的惡夢了。」王榮利表示,社會應對掌握公權力的人的心理予以更多關注,因為他們對於民營企業家的生存環境寬鬆與否影響力更大。

關於企業家在創業和經營企業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和心態調整的問題,王榮利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認為,民營企業家首先應保持頭腦的清醒,不要追求過快、過大的目標。做企業應該腳踏實地,只要企業是在往前發展,就是成功。

「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陷入犯罪的陷阱,人財兩空。」王榮利說。此外,在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應有一個顧問團或智囊團幫助出謀劃策,民營企業家不要有什麼事情都自己一個人頂,「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

「這個智囊團不僅僅有管理專家、財務專家等,而且要有法律專家。」王榮利特別強調。

民企老闆的三大困境

我國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在總體上還處於「亞健康」狀態,自然經受不起市場經濟大風大浪的衝擊和身心俱疲的壓力

我國的民營企業家大多都是擁有遠大的抱負和夢想的。從開始積累原始資本到形成小有規模的企業,再到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企業,他們一刻不停地在追逐著 自己的夢想。當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他們的主要驅動力也會由創業時對物質層面的追求逐漸轉向精神方面,如發展慈善事業等。然而,現實艱難的生存條件,使 得大量民營企業家最終魂斷藍橋,他們不得不選擇移居國外甚至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事業生涯。這是一個非常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

生存發展空間受擠壓

長期以來,我國的民營企業大多是在夾縫之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憑藉靈活的經營機制和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我國民營經濟曾一度出現了繁榮時期,也湧 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民營企業家。但在隨後,民營企業大多遭遇到了成長中的煩惱,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嚴重制約了其持續發展。首先,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受到擠 壓。國有大型企業不滿足於對經濟命脈的控制,憑著在政策、法律、資金和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多地向原本屬於民營企業的行業擴張,打破了原來國有企業和 民營中小型企業基本平衡發展的格局。外資企業則憑藉著超國民待遇、稅收方面的優勢、強大的研發能力、管理能力和極具優勢的人才搶奪力也使民企在與其競爭中 倍感壓力。

其次,支持民營中小型企業的政策始終得不到落實。繼2005年中央政府頒佈「非公經濟36條」後,「新非公經濟36條」頒佈又過去一年多了,但這個 旨在破除民資進入壟斷行業障礙的條例,由於在提高行業准入條件、行業集中度、淘汰落後產能以及整頓行業秩序等諸多標準的制訂上,大多是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 標竿的,實際上反而限制了民間投資,排擠了民營企業。儘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地強調要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但大多數地方政府和控制龐大資源的國有部門尤其是 國有銀行,並沒有動力去落實執行有利於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經濟政策在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缺失使民營企業無所適從,只能比照著國有企業,像它的影子一樣見 機行事。因此,在國有企業越做越大的同時,不徹底改革歧視民營企業的制度,其生存發展空間就會變得非常有限,再優秀的企業家也將陷入無用武之地。

再次,「三荒兩高」使民營企業陷入生存困境。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民營企業曾因出口受阻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大量企業主逃亡破產。如 今,在全球經濟出現好轉,需求逐步得到恢復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卻因遭遇到用工緊張、融資難、缺電和高成本、高稅負的難題再次陷入到危機之中,歇業或倒閉的 事件頻繁湧現。比如,最近就有溫州的三旗集團、波特曼(餐飲連鎖企業)、江南皮革等老牌企業接連因遭遇資金鏈斷裂而破產或倒閉。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民營 企業危機很大程度是國內一刀切式的緊縮貨幣政策造成的。銀行信貸本來就很少惠及民營企業,銀根收緊進一步惡化了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大量民營企業轉向高利 貸融資後,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勞務和原資料成本上升,其利潤空間就被大大壓縮了,也就難遭一夜猝死的命運。

身份和財富缺乏有效保障

企業家被譽為「經濟增長的國王」。然而在我國,這樣的「國王」卻需要費盡心思地戴上紅帽子,積極地關心政治,想方設法地進入政府相關機構以獲得話語 權,或者通過拉攏相關官員影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他們其實並非是對政治有多大野心,或者在不務正業,其主要目的僅僅是為了減少不規範政府行為的侵犯,或者 更進一步說,是為了謀求財產和身份的保護。《中國青年報》曾報導說,去年山西一位民營企業家因拒絕公安局長的200萬的索賄而被羈押941天,他所擁有的 2000多萬元資產也被非法賤賣。後來此案雖然「撥亂反正」了,但他的財產也只收回了一小部分。這樣的冤案雖然只是個例,但反映了我國民營企業家的財產得 不到保障的事實,增加了民營企業家對財產和人生安全的不安全感。由於制約企業的政府部門太多,民營企業家時刻在擔心著哪個部門會以什麼理由把自己憑本事幹 的一番事業給毀了。再加上近年來,政府對經濟活動的調控越來越頻繁,大大增加了民營企業家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客觀現實逼使民營企業家不得不付出更 多的經濟和精力成本,去研究政策的方向,拚命擠進人大、政協,處理好和相關官員方方面面的關係。否則,沒有地方政府或者中央有關部門實質性的支持,沒有相 應的政治資源優勢,民營企業家完全跟著市場走是不可能做大做強甚至立足的。稍有不慎,在商場上叱咤風雲的他們就有可能在企業經營上遭到阻力,在財產上遭受 巨大的損失。企業因得不到政府和政策的有效支持而倒閉,企業家的財產因此頃刻之間煙消云散的事例並不在少數。

眾所周知,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涉及到我國經濟的轉型和結構的調整,還直接關係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市場競爭機制的發揮、 防止市場經濟停滯等問題。但就是這些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民營企業,卻與國有大企業始終處於不公平競爭的地位。國有企業憑藉其行政和政治權力, 依靠壟斷可以輕易地獲得巨額利潤,還可以不受國家和社會控制和監督地「自行分配」這些利潤,即使虧損了,也可以向國家伸手。民營中小企業則因對地方政府 GDP增長貢獻有限而長期被歧視。這樣巨大的反差給民營企業家心理上帶來的失落感和不公平感是可想而知的。

這就不難理解,處於這樣一種環境中的民營企業家,為什麼有的移民國外,尋找安全的落腳點;有的走向極端選擇自殺;更多維持著生存的是如何的艱難。

亞健康狀態削弱了抵抗力

從成長機制來看,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除了需要良好的外部制度環境和適宜的土壤外,就自身來看,我國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在總體上還處於「亞健康」狀態,自然經受不起市場經濟大風大浪的衝擊和身心俱疲的壓力。

我國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資金規模小、勢力弱、內部組織關係不穩定和技術人才缺乏等問題。尤其是在經營管理上,絕大多數民營企業都採取家 族式管理,或是在擯棄家族式管理後沒能找到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相應的管理人才。民營企業家對企業經營決策具有隨意性,缺乏合理的建議和約束。他們最喜歡 做的兩件事情就是追求多樣化經營和進行擴張性投資,這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決策失誤和管理不善,就容易造成企業經營困難和資金鏈斷裂。在得不到銀 行的支持下,利用民間借貸,不僅對信譽要求高,利率也很高,這對企業家在經濟和心理上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因為企業倒閉的結果不僅會使企業家的財富煙消云 散,沉重的債務負擔和信譽損失還會將其推向絕望的境地。

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說,成功企業家背後都有兩股力量在支撐,一是法律顧問,二是心理醫生。這恰恰是我國民營企業家所缺乏的。他們在企業經營中得不到 諸如財務、法律、市場、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在骨子裡又多少都有一點帝王心態。面對著各種困難和焦慮,他們擔心表現出軟弱的一面,很少願意去傾吐,去 尋求幫助來解決,更不要說找心理醫生了。在日常生活中,事業的壓力和繁忙使得企業家沒有時間與家人相處,也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業餘愛好並沒有時間去實施 它。他們有的只是因私有財產保護的缺失、民眾的仇富心理和自身創辦企業之初各種原罪帶來的深深的焦慮與不安。各種不安如果越積越多,就會蠶食著他們的身心 健康,直至將他們徹底摧垮。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經說過:「發展中國家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家。」 作為市場競爭中的生力軍,我國的民營企業家如果不能在國外內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而是被各種不公平的競爭和身心俱疲所擊倒,那麼,對整個社會而言,就真的是一個莫大的悲哀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34

歷史學家認為企業家社會責任自古有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12595.html

7

月1日,2011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評選活動隆重啟動,這是繼2010年首創了「仁商」概念後,第一財經再一次啟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評選活動,正式將「仁商」確定為該項活動的核心關鍵詞,並以「信達天下」作為2011年度主題。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何謂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僅是企業為慈善捐了款就是有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 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 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然而,現狀並不十分理想。隨著「塑化劑」、「染色饅頭」、「瘦肉精」等多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公眾已對食品安全產生憂慮,甚 至爆出「我們今天還能吃什麼」的話題。這些都源於某些企業經營中的短視行為。

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認為中國企業和商界發生的諸多違背誠信,不講質量標準,甚至很多觸及底線等問題,都是 不盡社會責任的問題,從管理的角度分析這是一種機會主義,是一種管理層的機會主義,機會主義形成的原因從邏輯上看,主要是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

一個個實例無不證明我們對商人「無奸不商」的看法,但是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在出席「第一財經·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啟動儀式上卻語出驚人, 稱中國商人自古以來就具備社會責任。錢文忠說的有根有據,自古就有商人弦高智退秦師的故事。公元前627年春天,秦國大軍準備偷襲鄭國,當時弦高正要去賣 牛,看到大軍向鄭國潛行於是自稱鄭國使臣,說道:「我國國君知道你們要來,派我來犒勞大軍。」並將自己的牛獻給秦軍,秦軍誤以為鄭國已有所防備,就放棄偷 襲的念頭轉而攻打滑國去了。弦高為挽救自己的國家而放棄了自己的私有財產,顯示出我國古代商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范蠡也是中國傳統歷史當中著名的「仁商」。他曾經幫助越國滅掉吳國,離開越王后便改名換姓做了商人,獲得巨大財富,之後又將財富分散給親友鄰里。像范蠡這樣承擔了重大社會責任的「仁商」歷史上還有很多。

錢文忠認為如果我們能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商人自古就具備社會責任這個傳統,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中國傳統中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資源,企業家和財富不僅能擺 脫負面的形象和價值,而且還是實現道德載體或者說是道德的組成部分,企業家或商人和士大夫一樣,財富和知識一樣,都是推動社會前行發展的車輪,我們也可以 從中國傳統的文化當中重新認識發掘企業和財富的正面價值,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富」和「賢」兩個價值。對於讀書人來講沒有必要有「富」的價值,但是一 般人認為讀書人應該「賢」,但現在讀書人不一定「賢」,那企業家比較難,起碼承擔兩個價值,一個「富」一個「賢」。套老百姓一句話「富而仁」。錢文忠建議 中國企業家有空讀一讀日本近代產業先驅,工商業的精神領袖澀澤榮一撰寫的《論語和算盤》,澀澤榮一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日本產業經濟的最高指導者」 以及「儒家資本主義的代表」。在這本書中,澀澤榮一論述了「論語」與「算盤」的關係,他認為「論語」講的是仁義和道德,而「算盤」代表的是「精打細算」的 「利」,但是兩者並不矛盾。傳統觀念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例如中國儒生認為「為富不仁」,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也說「所有的商業皆是罪惡」,這樣的觀 點不利於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事實上,孔子並不鄙視富貴,只是認為人不能見利忘義,不要取不義之財。澀澤榮一希望通過《論語》來提高商人的道德,使商人懂得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理,可以放手追求「陽光下的利益」。經營和致富的根源在於:依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手段」,致富才能持續。

錢文忠解釋作者希望商人一手「論語」一手「算盤」,一手是「富」一手是「賢」,提倡「士魂商才」的觀念,這裡的「士」錢文忠解釋是指武士道的「士」,我們可以理解為士大夫的「士」,商人要有士大夫的靈魂和商人的才華。

錢文忠認為今天的商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反思自身,反思和自身相關的傳統,從中尋找歷久彌新的資源,努力有意識地使自己成為「士魂商才」的領袖, 錢文忠說﹕「 『士魂商才』是我能夠找到的對商業領袖或者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好詮釋,如果我們這個民族能夠擁有多一點『士魂商才』的人,我們的民族就能成為一個強 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4

「裸身」企業家浙江潛伏

http://news.cb.com.cn/html/56/n-545556.html

 距離義烏300公里外的溫州正在上演一幕幕「落跑」的故事,然而跑路老闆中大多早已為自己鋪好了「落跑移民之路」,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早已拿到美國綠卡的信泰集團老總胡福林。
老婆孩子已經在國外,資產能轉移的也已經轉移完畢,義烏的老闆們在資金鏈斷裂風險面前不太恐慌。

二代已轉移

據社科院2010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顯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移民輸出國,目前約有4500萬華人散居世界各地,流失的精英數量居世界首位, 而浙商則在中國第三波移民浪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據溫州新通出國諮詢服務公司一名資深移民專家介紹,中國大陸移民輸出主力軍主要在北京、廣州、江浙滬三 個區域,其中浙商二代成移民主力軍。 
在義烏做服裝加工生意的肖豔(化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自己正在委託溫州一家移民中介公司辦理移民手續,將「移民」提上日程,可謂是一波三折。 
早就打定主意讓女兒到國外讀書的肖豔告訴記者,心想早晚也要出去,晚幾年等事業做大些再走,沒想到一拖再拖,一晃六年過去,直到廠子遭遇危機,移民才又趕緊提上日程。 
「6年前兩個做生意的哥哥就開始辦移民了,這幾年他們家裡老的在加拿大養老,少的在加拿大讀書,只留叔伯兄弟在浙繼續經營工廠,他們每年還須在國外待上個把月。」 肖豔說他認識的企業家很多都像她哥哥一樣想法,早早的就把老婆孩子先轉移到了國外,留自己在國內掙錢。 
肖豔的工廠註冊資金1000萬元,在浙江屬於微型企業,平時流動資金全靠每年向銀行借上百萬元作為周轉,然而近來隨著原材料價格上升,勞動力成本提高, 規模又擴大,利潤不如從前,又趕上銀行限貸壓貸。回款速度一般是3個月,眼看還有幾天,卻還不上銀行貸款又貸不出錢,很是頭疼。 
肖豔告訴記者,一個生意夥伴曾放高利貸,對方還不上錢,他也無錢還銀行只能落跑,他早就辦好了美國簽證,現在都沒回來。另一個朋友企業做的很大,近年來卻虧損嚴重,好在去年辦好了加拿大簽證,他將資金抽出來後將全家老少和產業都轉移到加拿大。

名下企業已成空殼

「據浙江省有關部門統計:全省1000萬元註冊資本以上的企業主,已經有24%辦完國外移民手續,正在辦理的有32%。實際上有一半以上的浙商已經不是 浙江人!」不久前杭州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在微博中透露這個「非常內部的信息」引起一片嘩然。儘管浙江省出入境管理局辦公室、浙江省外事辦出國管理處都否 認了此說法,但李建華本人一直未正面回應。「溫州老闆好多都變成了『外國人』,但他們的生意沒移走。」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說,秘魯溫州工商總會會 長曹國榮,德國溫州同鄉會榮譽會長馮定獻等知名僑領都還在溫州做投資。
「從2005年起這邊移民就開始盛行了,一直以來我們辦的移民客戶絕大 多數是投資移民,對象也是以企業主為主,他們移民的模式大同小異,就是先將孩子送出國讀書,老人照看孩子,自己則會兩頭跑,而且辦移民手續出手很闊綽,可 以說不惜代價求快速安全。」加拿大伊恩投資集團公司資深一名從事多年加拿大移民的顧問告訴記者。每年要做加拿大40~50單,主要是去溫哥華和多倫多兩個 城市,而來諮詢的人有2000人以上,並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我們接手的客戶幾乎清一色是企業家,以義烏、溫州和台州的企業家居多。企業註冊資本基本都在 5000萬元以上,而且擁有資產10億元以上的客戶佔了約30%,還不包括『隱富』企業家。」 
該顧問告訴記者,2004年是浙江移民行業市 場競爭元年,就在這一年,報刊廣告開始大量出現「移民」字樣,而此前,移民中介公司由於政策的限制,只能選擇「出國定居」來代替。2010年成為移民市場 的分水嶺,據相關調查分析顯示,2008年之前技術移民申請人數大於投資移民申請人數,2008年技術移民政策發生重大變化,從2009年開始投資移民申 請人數逐步上升。2010年投資移民政策大幅提高,技術移民再次收緊,從2010年第三季度後,符合條件的申請人數大幅下降,遞交移民申請的人數也大幅下 降。目前,浙江有幾十家移民公司以及辦事處。
據多家移民公司中介透露,中介「轉人」和地下錢莊「轉錢」屬於移民的兩條線。移民中介名義上只負 責代理代辦移民手續,處理文件等等,但是也對地下錢莊或其他機構幫助轉移資產的事「門兒清」,因為既然是投資,那麼在辦理移民的過程中就伴隨著需要處理少 部分資產的轉移,而單靠移民中介本身也不能完全做到。另外,轉移大量資產也有問題,國外對這部分錢需要嚴格審查,因為美國查的嚴,所以選擇移民美國的人就 少;移民中介還能幫助移民者合理避稅。 
澳際留學移民的資深顧問楊明崧告訴記者,一方面中介公司可以作為機構分擔一部分結匯需求,另一方面中 介機構也會讓移民者將錢款分拆匯出。「比如美國投資移民匯50萬美元,可以讓10個親朋好友幫忙,一人匯5萬元,一般都是這樣做的,沒風險又簡單。」另外 通過地下錢莊等路徑將財富轉移,或者在當地開辦公司也絕對是「可操作的」。 
根據浙江省內一些移民公司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投資移民成功率 較高的國家分別為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其規定投資門檻分別為80萬加元(約500萬人民幣)、80萬澳元(約454萬元人民幣)、250萬新元(約 1240萬人民幣)。也就是說,只要向這些國家投資以上金額的資產後,便可以在2年甚至一年後拿到當地的「綠卡」。 義烏一移民中介曾經給企業主推薦過位 於加拿大薩斯喀溫省和安大略省的快速移民項目。移民中介向記者介紹,只要在加拿大和美國投資購買和租用價格在60萬人民幣左右的商舖,就符合移民政策。移 民中介向記者介紹,加拿大政府支持該項目的初衷是在加拿大建立義烏一樣的商品交易中心。
浙江省工商局最新的年度統計顯示,這個民營經濟大省有超過7萬傢俬營企業在健康地經營運作著,總資本近1.3萬億元。對於這些富豪移民所引致的資本外逃數目,幾乎無從測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68

[環球企業家]「天使」沉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1fe090102duk9.html

他是一個居住在倫敦的年輕 人,31歲,年薪60萬英鎊,從事金融業,住在月租4000英鎊的寓所,常常舉辦數十人參加的奢靡派對,邀請專業人士主持,屋子裡從不乏漂亮的女性客人。 他還很喜歡運動,偶爾參加慈善活動,也十分懂得人情世故,有一次因為開通宵Party吵了鄰居,他次日便送去一瓶上好的紅酒以示歉意。

但在9月15日的凌晨,一切都變了。三點半,在微冷的倫敦清晨,他被警察從工作崗位上帶走。次日,英國警方對他提出指控,稱他的違法行為造成了其僱主至少20億美元的損失。不過,三天後,損失就被追加至23億美元。

他就是卡瓦庫·阿杜伯利(Kweku Adoboli),瑞士聯合銀行(UBS)倫敦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業務部門總監。他的罪名為濫用職權進行欺詐和偽造賬目。瑞銀稱,他通過偽造賬戶進行了大量未授權交易,造成了銀行的巨虧。

消息一經公佈,阿杜伯利「一虧成名」,成了各地媒體重點關注的人物。9月24日,瑞銀CEO郭儒博(Oswald Grbel)宣佈引咎辭職,塞爾吉奧·埃爾默蒂(Sergio Ermotti)擔任代理CEO。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都已將瑞銀集團列入負面觀察名單。

驚訝嗎?一個年輕人居然能夠撬動二十幾億的損失!但如果當你熟悉他的職業—交易員,也許就不必大驚小怪了。

交易員是金融界的寵兒,他們身 上總是籠罩著神話般的光環。如果用幾個關鍵詞來形容交易員,無疑就是:高智商,思維敏捷,概率天才,薪酬豐厚。身處資本圈的風口浪尖,他們與市場零距離接 觸,而且權力巨大,手中運作著上億資金。但正因為如此,他們距離罪惡只有咫尺之遙—在交易的零和遊戲裡,贏了,他們便是天使,輸了,他們便是魔鬼—尤其是 當他們輸了不該輸的錢。

莎士比亞說,金錢是最有魅力的魔鬼,而交易員,是離魔鬼最近的人。

賭徒遊戲

根據瑞銀公佈的細節,阿杜伯利是通過製造虛假的對沖交易,越過他所獲授權的風險限額。損失主要來自其對標準普爾500指數、DAX指數和EuroStoxx指數未來走勢的錯誤判斷。過去三個月,德國股市指數DAX指數跌幅超過20%,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超過7%。

畢業於英國諾丁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管理專業的阿杜伯利,被朋友們形容為計算機天才,2006年便進入瑞銀,曾在後台工作,熟悉交易監管工作。媒體認為,他也可能是利用了自己精湛的電腦技術和後台經驗進行欺詐。

就在幾週之前,阿杜伯利還從自 己的鄰居、39歲的澳大利亞銀行家威廉·皮特那裡借了一本書《華爾街之狼》,該書講述了一個年輕交易員因為放縱貪慾最終被繩之以法的故事,他大概未曾料 想,書中的故事,竟在自己身上應驗了。阿杜伯利在9月的兩次出庭中,都曾經落淚,他將於10月28日再次出席聽證。

像阿杜伯利這樣因違規交易而引發巨額損失的人,被稱為「流氓交易員」(Rogue Trader),中文也形象地稱之為「魔鬼交易員」。

金融市場從不缺乏魔鬼交易員, 他們的作案動機、手法、事發的原因,驚人的類似:都是渴望獲得成就的普通人;都無法正視自己的失利,被「總能贏回來」的賭徒心理驅動,不擇手段違規交易, 或是虛擬造賬戶,或是盜用賬戶,不斷追加賭碼,大大超過公司規定的持倉上限;結果由於誤判形勢,愈陷愈深;都為金融機構帶來了巨額損失,最終受到了懲罰, 或是被逐出金融圈,或是鋃鐺入獄。

其中的「明星」當屬1995年弄垮了巴林銀行(Barings Bank)的尼克·李森。從1992年到1995年,時任巴林銀行新加坡期貨公司總經理的他,未經許可以銀行名義認購了價值70億美元的日本股指期貨,投機失敗,讓銀行虧了14億美元,結果,有233年歷史的歐洲銀行帝國頃刻崩塌。

而如果按損失數額衡量,巴林銀行還不算輸得最慘的。曾任法國興業銀行交易員的傑羅姆·凱維埃爾(Jerome Kerviel)違規動用了超過728億美元的頭寸購買歐洲股指期貨,在2008年引發法興銀行71億美元的曠世虧損。

亞洲也不乏魔鬼交易員的魅影。就在巴林銀行倒閉半年後,1995年9月,時任日本大和銀行紐約分行的執行副總裁井口俊英(Toshihide Iguchi)承認自己在12年間隱瞞了11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大和銀行紐約分行隨即倒閉,被美國金融監管機構逐出美國市場。

「魔鬼交易員」固然讓金融機構頭疼,但值得深思的是,為何並不新鮮的行騙招數能屢屢得手?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體係為何未能從過往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此外,這樣一個事實也不可忽視:每一個「魔鬼交易員」的背後,都有一個熱愛投機的銀行;魔鬼交易員們,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投行明星

「華爾街和好萊塢是一樣的,都是捧明星,為了成為明星,交易員可以不顧一切地去冒險。」瑞銀事件爆發後,現任加拿大皇家銀行擔任風險管理顧問的陳思進絲毫不感到驚訝—交易員前仆後繼地進行「魔鬼交易」,就是為了成為「明星」。

31歲的交易員凱維埃爾就告訴檢察人員,他想讓自己看上去與眾不同,拿到更高獎金。尼克·李森也坦言,他進入新加坡時,只想著可以引人注目。

那麼明星交易員的頭上究竟有著怎樣的光環,讓這麼多年輕的聰明人願意為此鋌而走險?

「當一小部分人可以創造公司一 半的利潤時,你會覺得他們是明星,他們的工資非常高。」曾在法國興業銀行總部從事銷售工作的杜曉舟告訴本刊記者,法國興業銀行巴黎總部有一萬號員工,交易 員只有三四百人,卻給整個公司貢獻了近一半的利潤。當時,他非常希望能夠成為一名前台交易員。但因為一些個人原因,杜曉舟沒有被錄用,當時還頗有點遺憾。

交易員的薪酬制度,簡單來說就 是「多賺多得」。投行內部員工的基本工資彼此相差無幾,但如果能夠為銀行創造更多利潤,就可以拿到相應的分紅。在法興銀行,一個前台交易員可以拿到賬面利 潤的2%到5%,年薪從幾十萬到幾百萬歐元不等;而中台員工的年薪只有三萬到四萬歐元,後台更少,只有兩到三萬歐元。曾在美國前五大投行之一工作的前台交 易員徐先生(化名)告訴記者,他們的獎金,可以達到賬面利潤的7%到10%。

曾在華爾街做交易員,後來成為 揭露華爾街內幕的暢銷書作家邁克爾·劉易斯在《大賣空》一書中提到,摩根士丹利的明星交易員豪伊·許布勒的團隊,在2006年時貢獻了公司利潤的20%, 而許布勒本人,可以在年底拿到2500萬美元的紅利。可即便如此,許布勒還嫌賺得少,考慮自立門戶。

明星交易員十分吃香,投行間為了挖角爭得不可開交。2008年,托德·埃德加(Todd Edgar)的團隊曾為摩根大通賺取1億美元,巴克萊資本為將其吸引過來,給整個團隊開出了5000萬美元的現金和股票作為加入條件。托德跳槽後,摩根大通還氣憤地向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FSA)提出申訴,指控巴克萊違規誘使職員跳槽。

為了留住「明星交易員」,一些銀行還與其簽訂了「保底獎金」協議,這意味著,即便交易員為公司和股東造成了損失,投行也必須向其支付獎金。

陳思進認為,這樣的薪酬制度十分危險,「明星交易員們的獎金是沒有上限的,可是如果發生了損失,就由銀行、股東承擔,這樣,違規的成本就太低了。」

瑞士央行(Swiss National Bank)理事兼金融系統主管丹尼爾·赫勒(Daniel Heller)建議,應該取消「保底獎金」協議,獎金機制也必須著眼於長期,不應僅僅考慮上年業績,而應該綜合過去幾年的業績,在利潤豐厚的財年也只應該發放部分獎金。

有趣的是,每一次魔鬼交易員案件發生後,銀行業都會開始反思明星交易員制度,但徐先生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明星交易員的薪酬制度並沒有什麼改變,因為薪水給少了,交易員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跳槽。

不過,明星交易員的壓力也很大。陳思進告訴記者,交易員這個行業中不可能有常勝將軍;維持「明星業績」非常困難。因此,許多交易員都會為了創造交易神話,不顧一切地造假。

不少「魔鬼交易員」還認為,只要自己在賺錢,公司就會鼓勵造假行為。凱維埃爾便在法庭上抗辯:「一個交易員根本無法用正常的投資規模賺很多錢。這讓我相信,只要我能盈利,我的上司就會對我的交易手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尼克·李森表示,公司其實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為,但他們為了利潤,裝作視而不見,「有一群人本來可以揭穿並阻止我的把戲,但他們沒有這樣做。」

2004年爆出的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 外匯產品欺詐案,則是徹頭徹尾的團體做案。指揮交易員進行虛假交易以隱瞞損失、賺取獎金的部門領導與其手下的員工共四人,都鋃鐺入獄。

被告之一大衛·布蘭(David Bullen)表示,他們的所作所為是屈於「同伴壓力」的結果。審判該案的法官Chettle 對此表示認同,他說:「你們的工作環境要求你們去冒險,以達到公司要求你們達到的目標。為了推進你們的事業,你們必須成功。」

衍生品鴉片

瑞銀爆出魔鬼交易員事件後,加拿大皇家銀行的CEO戈登·尼克松( Gordon Nixon)對媒體表示,這是投行過度鼓勵投機行為的必然結果,因為銀行都仰賴明星交易員去創造超級利潤。交易的回報,遠比投行的另外兩塊傳統業務證券承銷和資產管理來得誘人;同時,購買資產衍生品的風險看似要比直接購買資產小得多,而且,買下它們只需要少量前期資金。

於是,從衍生品中獲利頗豐的投行,已經離不開這個金融鴉片了。據路透社的報導,多年來,美國投行的交易收入都佔其業務總收入的三分之二。據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的財報顯示,近幾年,以衍生品主導的交易收入佔到公司總收入的35%到48% 。根據瑞銀2010年財報顯示,交易收入也佔到其總收入的23%。

銀行對衍生品的熱情仍在持續高漲。美國貨幣監理署(又稱為財政部金融局)(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最近發佈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各銀行持有衍生品的金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美國的四大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和高盛—共持有總量的95%。

因此,從本質上看,愛好冒險的 交易員與愛好投機的銀行,其實一脈相承。「觀察瑞銀近些年的表現,完全有理由問這樣一個問題:究竟阿杜伯利就是魔鬼交易員,還是他的僱主—瑞銀,就是一個 魔鬼銀行。」《金融時報》的編輯約翰·加普在專欄中寫道。2008年,瑞銀也曾因投資衍生品的損失而接受了瑞士政府562億美元救助;而由於對有毒債券的 大舉投資,法國興業銀行被迫在過去3年減記約136億美元的資產。

「其實,金融衍生品本身並沒有罪過,它的出現是符合市場需求的。」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告訴記者。

只不過,衍生品市場膨脹得太快,長成了誰也看不懂的怪物。聰明的銀行家開發出各種衍生品,使其具有套利、增加金融機構槓桿、投機等功能,從信貸違約互換(CDO)、信用違約合同(CDS),到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各種包著「安全」外衣的產品層出不窮。

根據國際掉期與衍生工具協會(ISDA)的統計,2002年底,全球衍生品市場未償付合約的總量約為100萬億美元,而到了 2009年底,這個數字已經達到615萬億美元,是2009年全球GDP總量58.13萬億美元的10倍多。

巴菲特稱,金融衍生品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瑞銀和法興的「魔鬼交易員」事件就是證明衍生品破壞性再生動不過的例子,二者都反映出Delta One平台可能包含的巨大風險。Delta One是衍生品交易的一種,其精髓是將多種衍生品進行組合,追蹤標的證券的走勢,便於客戶能對各種資產類別建立風險敞口。此前,Delta One平台曾以安全著稱,大受歡迎,尤其是其交易的ETF類產品,在過去十年間的平均年增長率達到了40%。

雪上加霜的是,金融機構為了與同行競爭,不斷將衍生品複雜化,這樣一來,外界就很難估量其中的風險,自然也很難模仿。《泥鴿靶》的作者帕特諾伊—一個十幾年前於摩根士丹利摸爬滾打的經紀人在這本記錄華爾街交易內幕的書中回憶,自己經常向客戶兜售連自己都看不懂的金融產品。

衍生品的「不透明」已經將商業銀行、投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評級機構之間緊緊連在了一起,形成了利益輸送的鏈條。比如,評級機構會為了獲取數百萬的年費,給投行打包的垃圾債券評為AAA級;而銀行之間也為了利益,幫助同行做空獲利。

如今,受經濟形勢和監管政策的 影響,衍生品的生意已經不太好做了,高盛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交易和資本投資的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39%,而交易的疲軟也讓摩根大通、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的 二季度盈利遭受了影響。摩根大通投資銀行業務主管斯塔利九月稱,預計第三季度該行交易收入將環比下降30%。

「衍生品市場將會經歷一場痛苦 的自我調節。」趙錫軍認為,銀行的健康發展方式還是應該服務於實體經濟。《金融時報》引用的一組數據顯示,在英國,銀行業的資產和負債超過6萬億英鎊,是 英國國民收入的4倍;但面向製造企業、零售商、建築公司、農民等提供的貸款僅為2000億英鎊,相當於總額的3%。於是,金融市場出現了怪相—中小企業需 要獲得銀行融資,而銀行的資金卻在銀行間轉來轉去,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內控漏洞

「我們嚴格的風險管理制度對成功至關重要。」瑞銀在2010年年報中自豪地宣稱,而最近的魔鬼交易員案,無疑是對這句話莫大的諷刺。其實不只是瑞銀的這次醜聞,每樁魔鬼交易員醜聞爆出後,人們都會發出同一句疑問:銀行的內控機制到哪去了?

對此,一家著名跨國銀行高管私下表示:「對於交易員違規操作這樣的風險,儘管大型銀行設置了一系列嚴密的管理流程,但實際效果是相當有限的。」

銀行的風險控制系統一般都有量 化控制與人為管理兩套系統。在量化管理方面,各大銀行幾乎都採用了「在險值(VaR)」來控制交易風險。所謂VaR,就是根據市場歷史數據,計算出銀行損 失的發生概率,比如,瑞銀的日均「在險價值」為7500萬瑞郎(8283萬美元),也就是說,在單個交易日內瑞銀可能發生的最大交易虧損是7500萬瑞 郎。

而計算機系統在交易中的普遍應用,也會放大操作風險。去年5月6日,僅僅由於一位花旗銀行交易員在操作時誤將交易命令中的million(百萬)打成billion(十億),道瓊斯指數就出現了史上第二大單日波動。

但人為的操作風險,會對數字化風險管理的準確性形成干擾。比如,如果有交易被隱瞞,那麼VaR值就會被扭曲。瑞銀這次「魔鬼交易員」事故引發的損失就大大超過了7500萬瑞郎。

在風險的人為控制方面,一般的銀行交易部門都採用了區分前、中、後台的方法:前台做出交易決策,中台監測前台的決定,後台負責處理交易,並由中台和後台負責監督前台交易行為的制衡體系。

但這套系統也有不小的侷限性。「中台和後台人員大多沒有交易經驗,看不出前台的疏漏。」杜曉舟表示。

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大多數銀行的自營業務團隊中,前台交易員的話語權要遠遠超過中台和後台人員。一家跨國銀行交易員就曾表示:「中台會給我發來提醒,可是我會把這些提醒全部扔進垃圾箱。如果按這些人的建議,我就不用做交易了。」

人為風控系統也有一套預警體 系,銀行內的監管部門、業內同行以及政府的監管部門,都會對異常交易發出警告,但可悲的是,在日常操作中,並非所有銀行都重視預警。日前,瑞銀的代理 CEO塞爾吉奧·埃爾默蒂就在瑞銀官方網站上表示:「我們的內部調查表明,風險系統確實查到了未經授權或是未能解釋的交易行為,但這些行為沒有被充分調 查,這是不可接受的。」

在凱維埃爾的「魔鬼交易」引發巨額虧損前,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就曾警告興業銀行高層,該行有異常交易出現;但這卻沒能引起法興銀行的重視。

「從理論上講,任何違規交易, 都會在交易系統中留下痕跡,假如是經過交易所平台進行,那就更容易被外部機構所發覺。」全球風險協會成員、前美國銀行證券部董事張海云教授認為,「假如交 易員的這些違規行為能夠長期不被發現,那麼就不應是技術上的原因,而是管理流程設置上出了問題。」

為了強化風險管理,美國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中,有一套損益核對解釋制度,以幫助銀行去發現異常交易—交易員賬戶的損益均被規定了動態的合理浮動區間,一旦賬戶的盈虧超過預設值,系統就會自動要求交易員作出解釋。但這套系統,由於成本高昂,並未被所有銀行採用。

值得一提的是,凱維埃爾、阿杜伯利和尼克·李森在前台工作之前,都具有後台監管工作經驗,這一管理漏洞,大大便利了其舞弊行為。正因為如此,據說在凱維埃爾事發後,幾乎歐美所有大銀行都不允許中、後台人員應聘前台職位了。

流程設置已有缺陷,銀行內部在風控環節方面的麻痺,則進一步導致了風控失效。相當數量銀行的監管部門,對交易員的監督都僅僅是例行公事,蜻蜓點水。

尼克·李森在1993年7月的一次內部審計時,居然通過每晚灌醉審計員過了關。大和銀行的井口俊英,多年來未休年假,也違反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交易員每年至少休假10天的規定。

張海云就認為,大多數銀行對於內控工作的疏忽,更多是態度問題,而非能力問題,「在風險管理問題上,大多數金融機構只有在問題暴露後才會修修補補。」

全能銀行反思

「銀行偏愛衍生品沒有錯。」趙錫軍說道,不能因風險而否定衍生品的意義,問題是要控制風險,因此,一方面,衍生品要透明化,另一方面,投行有必要實施「分業經營」,也就是將商業銀行的業務與銀行用自由資金進行投機的業務分離,以免將自營業務的損失轉嫁到儲戶頭上。

一家在某外資銀行存有大筆款項 的企業負責人在聽聞瑞銀魔鬼交易員醜聞後,就表達了對銀行保管資產安全性的擔憂:「雖然交易員虧掉的是銀行自己的錢,但誰都不能保證我們的存款完全不會流 入高風險的自營業務中。萬一銀行因此虧慘了,我們的錢能不能全部拿回來,同樣會有很大的風險。」

不僅如此,全能銀行對交易員某種程度上的「縱容」,甚至還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利益衝突,而使客戶資產面臨更大的風險。

高盛基礎戰略部(Fundamental Strategies Group)負責人Thomas Mazarakis表示,高盛經常靠和客戶對賭來賺錢,也就是一方面,他們幫客戶賺錢,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在做空客戶所購買的金融產品。一位跨國銀行前交易員也表示,部分大型銀行金融機構確實在鼓動零售銀行業務客戶購買期權進行保值的同時,其自營業務部門卻進行反向操作。

從某種意義上講,全能銀行的發展模式,為魔鬼交易員提供了永不消逝的生存土壤,也讓魔鬼交易員對普通銀行客戶造成的威脅進一步放大。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更指出,全能銀行如果到了大而不能倒的程度,那麼意味著這些大銀行的自營業務賭博享受著一種荒唐的公共補貼—來自納稅人的隱形支撐。
有鑑於此,歐美各國呼籲反思全能銀行模式的呼聲日益高漲,而外部監管的變化也悄然發生。奧巴馬於去年7月簽署了多德-弗蘭克(Dodd-Frank)金融改革法案,其中的「沃爾克規則」(Volcker Rule)禁止美國的銀行從事自營交易,即用自有資金投機。高盛、大摩、美國銀行都紛紛剝離了相關業務;在英國,約翰·維克斯爵士(Sir John Vickers)領導下的英國銀行業獨立委員會(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Banking)9月12日發佈報告,建議大型英國銀行到2019年應該將投資銀行業務與主流業務分割開來,以降低納稅人承擔的風險。

「笨貓戲鼠」

「但問題或許依然存在。」澳大利亞銀行家、暢銷書作家薩蒂亞吉特·達斯(Satyajit Das)表示,自營交易與做市交易的界限已經十分模糊,難以界定。即便銀行在做市,也需要押注一定的自營資本。

而且,據國外媒體報導,「分業經營」並不徹底,從投行中分離出去的自營業務團隊,仍與原先的東家共享信息,形成利益輸送的鏈條。

「你確實能夠減小風險,但是,風險總會從哪兒冒出來,這是一個永恆的追逐遊戲,政府最終會輸。」曾經在華爾街從事衍生品設計的Steve Kohlhagen 如是說,監管者不如參與銀行的交易員熟悉金融產品,很難去有效監管。

最優秀的人才永遠處於交易一線,監管者與魔鬼交易員的關係更類似於「笨貓戲鼠」。

陳思進則認為,另一個影響監管 效果的因素是,銀行家們一直在努力影響政府的決策。去年7月美國通過的金融改革法案大大軟化了原先草案中的提議,原本草案中規定限制華爾街金融巨頭進行自 營交易,禁止銀行擁有高風險對沖基金;而這樣的條款最終變成「允許3%的銀行資本投入高風險的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

Federal Financial Analytics公司的合夥人Karen Shaw Petrou也撰文表示,銀行試圖影響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撰寫的衍生品條款,許多細則的起草都被延遲了。CFTC主席Gary Gensler說,相較於金融危機前,規則框架並沒有實質改變。

在瑞銀的故鄉瑞士,博弈也在進行。針對瑞銀魔鬼交易員醜聞,瑞士左翼政黨近日提出議案,要求投資銀行禁止部分高風險交易。不過,這項議案在9月19日被否決了,55票反對,42票贊成,6票棄權。

「正是因為銀行界始終在與政府 的博弈中處上風,『魔鬼交易員』們才敢於冒險—因為機會成本太低了。」陳思進說道。大部分交易員犯事之後並沒有受到十分嚴重的懲罰,反而借此出名,尼克· 李森在獄中完成了回憶錄《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銀行的》,由此改編的電影《魔鬼交易員》1999年在全球放映。在新加坡的監獄裡度過六年鐵窗生涯後,他開始到 處演講,甚至還從2006年到今年1月間擔任Galway聯合足球俱樂部(Galway United Football Club)的CEO。凱維埃爾也在獄中完成了自傳《惡性循環:交易員回憶錄》,這本書即將被拍成電影。

如果將這場博弈比喻為一個遊 戲,那麼,可以預見,遊戲參與者—政府、銀行家和普通民眾—仍將進行長時間的較量;他們會使出各種博弈策略,可以說「佔領華爾街」遊行便是其中之一;他們 的目的,則是改變遊戲規則。那麼,規則會改變嗎?銀行業會回歸服務於實體經濟的正常軌道嗎?這一切,都且看遊戲的參與者以行動來回答。

「妓女」OR「替罪羊」

一直夢想著一鳴驚人的法國青年傑羅姆·凱維埃爾(Jerome Kerviel)終於在2008年1月,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加入了「魔鬼交易員」(Rogue Trader)的行列。

時任法興銀行前台交易員的他,一年多的時間裡違規動用了超過728億美元購買歐洲股指期貨,在2008年引發僱主71億美元的曠世虧損,這也是全球範圍內有史以來涉及金額最大的交易員欺詐事件。

那麼,一個30出頭的年輕人,是如何越過公司設置的重重防線,闖了這麼大的禍?

作為一名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交易員,凱維埃爾供職於「德爾塔1」(Dleta One)平台,幫助客戶對一攬子證券進行投機或風險對沖,也涉及銀行的自營交易。他需要在購買一種股指期貨產品時,賣出一個相近的產品,實現風險對沖,而他卻侵入計算機系統,對每筆真實交易輸入方向相反的虛假交易,再偽造電郵確認,騙過了風險管理部門。

成為前台交易員前,他曾在後台工作五年,充分瞭解如何操作才能掩人耳目。比如,他會刻意買入那些沒有保證金補充警示、不需及時確認交易的金融產品。

在2007年,由於賭對了德國DAX指數將大漲,他幫助公司賺了14億歐元。但好景不長,2008年初,DAX一度跌幅高達15%,1月18日,其瘋狂投注的行為暴露。此後三個交易日裡,DAX仍然「跌跌不休」,興業銀行只好忍痛平倉,巨額損失不可挽回地發生了。

隨後,凱維埃爾被告上了法庭, 去年10月,巴黎輕罪法庭宣佈凱維埃爾「濫用信任」、「偽造及使用虛假文書」和「侵入信息數據系統」三項罪名成立,判處其5年有期徒刑,緩刑2年,罰款 49億歐元(67億美元),規定他終生不得再從事金融工作。銀行稱,這筆罰款只是象徵性的,從未指望他還掉這筆錢。

不過,凱維埃爾頗有點死不認罪的派頭。在法庭上,他稱:「只要我們賺錢,沒有太張揚,見好就收,就不會有人說什麼。」在去年出版的自傳《惡性循環》中,他稱自己是銀行的「替罪羊」。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更是將自己比喻為「銀行縱慾派對裡的妓女」。

法興銀行在2008年發佈的事 件調查報告中承認,凱維埃爾的作案可能得到了同事的協助。報告顯示,從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銀行28個部門的風險控制系統,曾自動針對凱維埃 爾的交易發出75次報警;歐洲最大的期貨交易所Eurex也曾警告法興銀行存在異常交易頭寸。同時,強制交易員休假的規定也未能被執行,凱維埃爾雖然連續 8個月沒休過假,銀行方面也沒有任何反應。

頗讓人費解的是,凱維埃爾並沒從欺詐行為中賺到錢,法國總工會的解釋是:他可能希望賭一把,成為一個明星交易員。案發時,他年收入不足15萬美元,與動輒拿幾百萬美元年薪的明星交易員相比,實屬平庸。
凱維埃爾坦言自己「渴望出人頭地」,「曾經因為自己學校背景和職業經歷而被別人看低」。如今,他終於成了名人,只不過,這樣的走紅路徑,頗有點悲劇色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5

中概股頻遭獵殺 創業家集體重覓企業家精神

http://news.imeigu.com/a/1323125011081.html

2011年下半年,中國概念股在美國頻頻遭遇做空和獵殺。這讓中國創業家們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式創新面臨的「內憂外患」。

67家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不同程度地遭到來自第三方的公開質疑;類似渾水這樣的機構做空事件不斷湧現;46家中國概念股被停牌和退市。12月3 日,由《創業家》雜誌舉辦一場關於「中國創新是否漏洞百出、不堪一擊」的激辯讓創業家們集體反省和反思:一邊是「內憂「,行業巨頭成為創新型企業繞不過去 的大山;另一邊是「外患」,中國概念股在資本市場舉步維艱。

創業家們認為,中國的創業家們不應該再糾纏於資本遊戲,而應該回歸主業,專心業績。

「很多東西要放在一個更長的歷史長河去看,創業家要堅守企業的使命和理想。」LightinTheBox董事長郭去疾的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創業家的認可。

中國企業需要重獲信任

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剛剛遭遇過一場質疑中國概念股的「阻擊戰」。

2006年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教育機構,也成為「中國教育概念股」零的突破。

然而,美國調查機構OLP Global在2011年11月17日所發報告中對新東方提出了質疑,認為新東方在合併公司財務業績時,並未將公司間交易排除在外,從而導致新東方2007年至2010年間營收被誇大了近1.67億美元,淨利潤被誇大了1.37億美元。

俞敏洪稱,OLP Global報告中所得結論完全沒有事實依據。

俞敏洪慷慨直言:「資本市場對中國概念股的不信任,我認為不完全是市場問題,用第三隻眼睛看中國的股票,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我們本身。」俞 敏洪認為,中國的概念股掉下來,一方面是真的有人在背後做,不對中國的公司進行保護;另外一方面原因,是部分中國企業自己不爭氣,上市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企 業發展得更好,而是自己儘可能多撈錢,為了上市儘可能編造虛假數據,導致世界的投資者對中國的上市公司,尤其在海外的上市公司部分失去信心。

俞敏洪認為,真正重新贏得資本市場應該具備四個要素,首先是被人信任,不能為了拿到資本就肆意誇大企業的盈利能力;其次是具備交流、溝通和說服能 力,才能明確表達出讓投資人有信心的看法;再次是學習能力,創業者應該隨時隨地通過學習、觀察找到新的機遇,而不僅僅是在自己所在的領域中「死磕」;最後 一個就是創新能力。不僅僅是要想怎麼賺錢,還要真正熱愛企業。

現在正是需要發揮創業家精神,不斷堅持和突破的一個過程。「只要你跨過這一道鐵絲網,企業和生命才會光輝燦爛。」俞敏洪說。

上市僅是拿到「資本市場通行證」

「一個真正好的公司,恰恰是大浪淘沙之中淘出來的。」淘米網CEO汪海兵在2011黑馬大賽第二季暨第四屆創業家年會上表示,中國企業上市具有的,是「儀式意義」。

淘米網2011年6月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兒童娛樂網絡社區,旗下運營著《摩爾莊園》、《賽爾號》等多款虛擬社區產品,被視為首家中國兒童網遊概念股。但由於上市時正值中國概念股頻遭質疑之時,因此淘米網同樣遭遇了國外媒體的種種質疑,上市首日即破發。

在經過了美國上市IPO的整個過程之後,汪海兵認為,美國股市更像一個資本遊戲。一切要按遊戲規則辦事。這個過程如同考大學,大學文憑僅僅是為了尋 找工作的一張通行證,而企業上市一樣,是為了做大企業而拿到資本市場的一張通行證。有些創業家認為上市是要去實現某一種目的,但上市只是一種手段。上市後 仍需要一步一步地前進。

「中國到目前為止,整個資本環境、企業合作的環境,除了上市之外,留給創業者可選擇的其他道路太少。」汪海兵認為。

郭去疾同意這一觀點,「中國的公司應該有這樣一個心態,當別人沒有給你鼓掌的時候,也許正好是對企業的一個鞭策、激勵,有機會做得更好。資本市場的責任只是給你提供一條跑道,跑得多好是你的責任。」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雷士照明董事長吳長江也認為,作為創業家應該從這些煎熬中、感受中享受樂趣,當企業階段性成功了,要很快地忘記,迅速形成新的目標。

東方財富(300059,股吧)網CEO其實也持同樣觀點,他認為,國內的很多投資人投資海外渠道,機會越來越多,市場雖然短期有風險,但最終會回到基本面,只要這個公司是好的,創業者本身是正直的,一定能得到市場認可。

做駱駝+母雞型企業

被資本市場頻頻質疑和拋棄的中國企業,面對的將是一個異常艱難的沙漠。面對這樣的艱難生存環境,光線傳媒(300251,股吧)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呼籲創業家們要做駱駝+母雞型企業。

在王長田看來,有的企業像猴子,上躥下跳沒有定性;有的企業像老鼠,走旁門左道,走地下路線,吃的是殘羹剩飯;有的企業像老虎,什麼動物都一吃了之,特別像通過併購發展的企業;有的企業像公雞,起得最早但不善堅持,創業之後根本不考慮下一步,更不要說長遠發展。

王長田最讚賞駱駝的性格。「水草豐茂的時候吃很多,沒有水和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可以自己消耗自己,可以把脂肪變成能量。」

很多時候企業是被逼成一匹駱駝,「因為在中國的環境裡,有政策的沙漠。有時候你明明看到那個地方的水很多、草很肥美,但沒有辦法吃到,它一定是被圈 起來的。所能吃到的是苦草、鹽水,這樣的企業想做大非常困難,想持續也非常困難;還有資金的沙漠,不是創業家想融錢就一定能融到。」這些都需要企業變成駱 駝,吃苦耐勞,忍饑挨餓,最後才有可能走出一條絲綢之路。

而母雞型企業能做到「吃雜食,下蛋」。

很多上市公司,只做項目,項目和項目之間彼此沒有關聯,就像一顆顆單獨存在的雞蛋。關鍵的是,要找到基因優秀的雞蛋,把它孵化成小雞,養大後再下蛋,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駱駝的精神可以代表企業文化,母雞的模式則是好的商業模式的隱喻。「有了這兩點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公司,一個值得被投資的公司。」王長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