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心醬油後續追蹤》三大漏洞 凸顯台灣食品危機四伏 政府的態度 比毒醬油流竄更令人心驚

2013-05-27 TWM
 
 

 

《今周刊》於五月十五日獨家揭露了毒醬油事件,引起關注,連日來案情越演越烈,除了問題醬油越查越多外,政府的處理態度也在民間出現批評聲浪,到底我們的食品安全出現了哪些漏洞?

撰文‧李建興、許瓊文

自從《今周刊》於五月十五日針對八五六期封面故事「要命的恐怖食材」,獨家揭發的「黑心醬油」事件,並召開記者會後,不但許多外食族人人自危,就連相關業者包括醬油製造商、通路、經銷商,甚至餐廳和攤販都紛紛出面自清,深怕自己被這整起猶如「塑化劑」翻版的案件給波及。

政府衛生相關單位在記者會後,第一時間就責成新北市衛生局到《今周刊》揭露的「雙鶴」醬油製造商一江食品,封存包括醬油、醬油膏、蠔油、白醬油及辣醬等十二種品項,共二八九六桶、一萬四四八○公升的產品,並採樣檢驗。另外,進廠採樣當時,也發現一江廠房內有天花板漏水、地面積水、蜘蛛網、成品直接放在地板上等環境髒亂情形,相關單位限業者在一周內完成改善,否則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開罰六萬至六百萬元。

而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更迅速地在十七日檢驗出包括雙鶴小辣醬、尚鶴醬油膏、福味香醬油、雙鶴醬油、勝發油膏、雙鶴醬油膏、一江油膏、巧香醬油特製魚露、郁芳醬油膏等九項產品超過「3–單氯丙二醇」衛生標準○.四ppm的規定,不合格率居然高達七成五,甚至超量最高的「巧香醬油特製魚露」,含量更高達○.九五ppm,足足超標二倍多,因此除了依法要求一江將不合格產品下架回收外,也要求限期改善,且依法處以三萬元至十五萬元的罰鍰。

漏洞一:

衛生單位輕描淡寫違規事項這次衛生相關單位高效率的查案作風的確頗令民眾激賞,只不過事發至今,以至於調查過程當中,也出現幾個相當關鍵的漏洞,凸顯了台灣食品安全上的危機,讓民眾十分擔心。

首先,食品藥物管理局在抽驗結果尚未出爐之際,卻先發出聲明表示,《今周刊》發現毒醬油內的兩項致癌物﹁3–單氯丙二醇﹂和﹁4–甲基咪唑﹂,皆為醬油加工過程自然產生的衍生物,「非人為刻意添加」。甚至指稱,醬油製程中,受溫度控管影響自然產生單氯丙二醇是「無可避免」的。至於甲基咪唑雖然可能引起實驗大鼠癌症,但致癌的劑量需要極高,沒有證據顯示會造成人體癌症,消費者無須過度擔心。

漏洞二:

食品安全法規落後於國際

雖說政府或許是為了「安定民心,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而出此言,但連日來相關單位「非刻意添加」、「無可避免」、「無證據顯示會致癌」等說辭,難免給人「避重就輕」的觀感。名廚阿基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指稱,「早在十幾年前,台灣的醬油就曾被外國驗出同樣問題,政府不該只是用攝取量低,不至於傷身來試圖安撫民眾,把關要再更嚴格。」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更重批:「我們的衛生單位訂的法規就是太寬鬆、太輕忽這些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傷害了!」就拿單氯丙二醇來說,吳家誠就堅稱其為致癌物,甚至會對男性生殖能力產生影響,雖然這只是製程中產生的化合物,但之所以會衍生,也是因為業者用非天然釀造的化學方法製造醬油,用鹽酸水解才產生的。

從本刊這次的調查過程中,也可以證明這些化合物並沒有想像中的「單純」!事實上,本刊原僅想針對夜市美食和攤販、餐廳常用的廉價醬料進行抽驗,對於該驗什麼化學添加物並未預設立場。因此在抽樣後,經檢驗單位台灣檢驗科技公司︵SGS︶建議,由SGS內部專家從多年的專業和檢查經驗值,針對各送驗食品列出可能危害健康的化合物而進一步檢驗。換句話說,不管雙鶴醬油有沒有問題,「單氯丙二醇」和「甲基咪唑」在專家的眼中,早已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物質」了。

更令人不解的是,既然衛生單位對單氯丙二醇輕描淡寫,認為無傷大雅,又何須訂定標準?「這豈非自相矛盾?」除了政府對食品上的有害物質認定不夠嚴謹外,我國落後的食品安全法規也令人心驚膽戰。長庚醫院林口醫學中心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就指出,很多「合法使用」或「未被禁用」的化學添加物,不是沒毒,只是暫時還未被醫界證實有害健康。

舉例而言,曾是衛生署公告准許使用的麵粉改良劑「溴酸鉀」,在日本早被禁用,因後來被證實有致癌風險,台灣才在一九九四年禁用。而這次未被列為「違禁品」的甲基咪唑,歐美也都訂定標準予以管理,衛生署也正研擬其規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本刊送驗的食品中,其實在夜市採買的醃製芭樂亦檢驗出有甜精的成分,但由於SGS表示,台灣法令僅禁止「現切」水果不得使用,因此未認定「醃製」芭樂上的甜精違法,於是本刊也未對外公布。但吳家誠則認為,甜精在先進國家已全面禁用,因此就算是醃製的,法令上也不該縱容。

漏洞三:

業者「非刻意」誤傷事件頻傳不過,最令人擔心的則是原料製造商、通路和餐飲業者的專業知識和良心了。以這次問題醬油的製造商一江食品,其實該公司從案發至今,可說是坦然接受檢驗,負責人李權峰在本刊和衛生單位相繼驗出毒醬油後更表示:「可能我們操控上失誤,就產生一些超量的部分,現在已經全面下架回收。」製造商的這番說辭,許多人姑且願意相信其為「無心之過」,不過這也凸顯台灣許多食品製造商的專業和把關功夫應進一步強化,否則「誤傷」事件將繼續存在。

而業者的心態亦值得政府輔導。以此次被本刊調查小組發現的通路商台農醬園來說,由於其產品是委託一江食品代工,才捲入其中。照理說,台農原本應僅為事件中的配角,甚至是受害者,但總公司人員卻在事發後被媒體詢問時輕率地表示:「上游廠商已取得最新檢驗證明書,︽今周刊︾是烏龍報導!」然而,衛生署最新的檢驗結果,證明本刊非但沒有「擺烏龍」,甚至問題比想像中的還嚴重,可見台農醬園在委外代工時,並未嚴格把關。

無論雙鶴毒醬油事件是「非刻意」抑或「無可避免」,整起事件都說明了台灣人距離「吃得安心」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從政府的法令、相關單位的認定標準,以至於業者的態度,恐怕要更嚴謹才行。

22件夜市食品及原料中,2件檢出違規,其他暫無疑慮《今周刊》於4/29、4/30兩天,分別於台北市士林夜市、台中逢甲夜市、高雄瑞豐夜市等三大指標夜市,隨機抽樣22件夜市食品,包含一桶夜市使用醬油、安粉,送交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檢驗,檢驗結果如下:產品名稱 檢驗項目 檢驗結果法規標準青蛙下蛋 防腐劑 己二烯酸0.16g/kg 1.0g/kg以下蝦仁煎 硼酸及其鹽類 未檢出 不得檢出現切蓮霧 甘精 未檢出不得使用醋磺內酯鉀 未檢出 不得使用

糖精 未檢出 不得使用

環己基磺醯胺酸鹽(甜精) 未檢出 不得使用香腸亞硝酸鹽(以NO2計) 未檢出 0.07g/kg以下雞排(皮)* 丙烯醯胺 未檢出 不得檢出雞排(肉)* 丙烯醯胺 未檢出 不得檢出醬油4-甲基咪唑 1.2ppm (mg/kg) 無法規標準不得使用3-單氯丙二醇 0.868ppm (mg/kg)0.4ppm(mg/kg)以下安粉 三聚氰胺 未檢出 不得使用

鋁 未檢出 不得使用

醃黃蘿蔔 食用色素檢出食用黃色四號 可使用蝦棒 硼酸及其鹽類 未檢出 不得檢出丙烯醯胺 未檢出 不得檢出雞排** 丙烯醯胺 未檢出 不得檢出烏賊燒 丙烯醯胺未檢出 不得檢出麵包 防腐劑 未檢出 2.5g/kg以下涼圓 順丁烯二酸 379ppm (mg/kg) 無法規標準不得使用海干貝 甘精 未檢出不得使用醋磺內酯鉀 未檢出 不得使用糖精 未檢出 2.0g/kg以下環己基磺醯胺酸鹽(甜精) 未檢出 1.0g/kg以下產品名稱 檢驗項目檢驗結果 法規標準大腸包小腸 亞硝酸鹽(以NO2計) 0.010g/kg 0.07g/kg以下防腐劑 未檢出 2.0g/kg以下醃漬芭樂 防腐劑未檢出 2.0g/kg以下

甘精 未檢出 不得使用

醋磺內酯鉀 未檢出 適量使用糖精 0.16g/kg2.0g/kg以下環己基磺醯胺酸鹽(甜精) 0.53g/kg 1.0g/kg以下糖葫蘆 甘精 未檢出 不得使用醋磺內酯鉀 未檢出 適量使用糖精未檢出 2.0g/kg以下環己基磺醯胺酸鹽(甜精) 未檢出 1.0g/kg以下月亮蝦餅 丙烯醯胺 未檢出 不得檢出

甘精 未檢出 不得使用

醋磺內酯鉀 未檢出 適量使用糖精 未檢出 2.0g/kg以下環己基磺醯胺酸鹽(甜精) 未檢出 1.0g/kg以下辣炒年糕(醬汁) 食用色素 未檢出 可使用

甘精 未檢出 不得使用

醋磺內酯鉀 未檢出 適量使用糖精 未檢出 2.0g/kg以下環己基磺醯胺酸鹽(甜精) 未檢出 1.0g/kg以下豬血糕 食用色素 未檢出可使用鹽酥雞(貢丸、魚丸、熱狗、豆乾) 丙烯醯胺 未檢出不得檢出註:未檢出意指低於檢出限量之測定值;*來自士林夜市,**來自瑞豐夜市資料來源:SGS台灣檢驗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66

美國零售數據令人失望的3個理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078

美國6月零售同比增長6%, 然而經濟學家和投資者卻感到失望。事實上,國債價格因此上揚——這是經濟疲軟的一個標誌。

華爾街見聞7月15日的報導中提到:

美國6月零售環比增長為0.4%, 預期增長0.8%, 前值增長0.5%。美國6月零售數據大幅不及預期,令投資者對美聯儲可能快速收縮QE的預期減小。

圖:10年期國債期貨(來源:Investing.com)

 

soberlook總結,零售數據令人失望的原因有三:

1、鑑於近期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高企(美國6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4.1 , 接近6年高點),經濟學家曾預期零售月率增幅會超過0.8%,而實際只到達了一半,月漲幅僅0.4%。消費者信心不再與之相匹配,其在經濟模型中的份量在發生改變。樂觀的消費者也不再總是揮金如土。

 

  • 2、最近汽車銷量相當不錯,汽車經銷商6月銷售增長1.8%。 若剔除汽車銷量,6月的美國零售額數據實際上與上月持平。

圖:總零售額與剔除了汽車的零售額比較

  • 3、最後,如果同時剔除汽車和汽油的銷售,美國6月零售數據其實是下降了0.1%。

 

 

消費佔美國GDP的70%以上(見上圖),這就是為什麼6月零售數據發佈後國債大漲。畢竟,GDP的增長不能光靠汽車和汽油的銷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322

令人失望的盈利 艾薩Isaac Sofaer

2013-08-22  NM  
 

 

如果港交所及中移動今年上半年業績,令你感到多少困頓,這不是你的錯!港交所睇長遠

港交所收入增加一成八,但每股盈利卻倒跌百分之二,十分「浪費」;對於香港上市的公司而言,這不是一個美好的榜樣。顯然,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短期內不會見到成效,但話說回頭,大家從來沒有如此期望過!只是不禁要問,LME何時開始能「自力更生」?另外,若果大市成交再縮水,對港交所的服務需求減少,會如何?我對於LME所知無多,但我估計,LME至少需要五年,才能作出貢獻。第二個問題則容易解答得多,每股盈利及派息會跌得比以往急。現時,港交所將九成的盈利用作派息,因此,派息多少取決於盈利前景,假如息率未能維持三釐,股價有可能跌破每股一百元。不過,正如我以前說過,長遠睇好香港市場的投資者不能放過港交所,因其正正是香港股票投資的核心。

中移動「回水」

至於中移動,營業額上升一成,我感到滿意;不過,經營利潤只有二十億元人民幣,較一二年同期少,令我錯愕。雖然中移動交代了原因,但希望它不要想像投資者是愚昧的。我們知道,管理層並無做好「呢份工」,未能控制好成本。作為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投資者不期然會預期,中移動率先樹立起好榜樣。不過,看回公司基調,三千億元營業額,兩成一毛利率,接近四成的股東回報率(不計手上現金),現金流是淨利潤的兩倍,中移動是一間遠比其半年業績所顯示為好的公司。我只是不明白,為何中移動堅持要持有這麼多現金?金額足足是五千億港元,令人咋舌!佔市值三分一,卻幾乎毫無回報。當任何一間公司的現金佔了市值的三分一時,我感到不舒服。依愚見,中移動的管理層未有履行其職務,為股東的權益增值。中移動根本無須要更多現金,現金太多,遲早「浸親」!何不做些有益的事,例如還清負債、增加派息比率、派發特別股息又或回購股份?現時股價絕對是便宜貨,管理層為何拒絕回購,註銷部分股份?難道他們不想股價上升,增加股東價值?他們是否假定,小股東不值得更佳的對待?一如部分孤寒的中國公司般對待小股東?難怪上證指數較○七年十月高位仍低七成,與政府、投資者或普羅市民無關,只是企業管治差劣,沒有以股東利益為先。不諱言,我很反對買入與政府有太多瓜葛或規模過大的公司。他們猶如搖尾的小狗,老是看着主人面色,而非公平對待股東。不幸地,現時,我養了上述兩隻可憐的品種,我會小心翼翼地監察事情的發展!祝君好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47

雷曼倒閉五週年祭:6個令人抓狂的事實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15

2008年9月雷曼倒閉,誘發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當時大家都認為,雷曼倒閉已經足以給世界一個足夠大的教訓,整個世界都應該好好思考如何整治並重新架構這個在危機前近似瘋狂的金融體系。但5年後今天的金融體系似乎變得更加瘋狂了,以下是FT編輯Gillian Tett總結的6個令人抓狂的事實:

  1. 大銀行變得更大了,而不是變小。當雷曼倒閉時,很多西方銀行都已經變得規模龐大,以致於「太大而不能倒」,造成風險高度集中的事實,已經使納稅人感到憤怒。改革者要求分拆銀行,使得它們規模變小,並創造必需的風險分散化。一些金融官員,比如說達拉斯聯儲主席Fisher,繼續要求推進重大的改革行動。但正如著名投資者Henry Kaufman指出的,在銀行世界裡,特別是在美國,已經變得比過去更為集中化了。這是令人不安的,特別是因為沒人知道監管者究竟會如何關閉一家大型銀行。

  2. 影子銀行世界正在接收更多的業務,而不是更少。當雷曼倒閉,監管者突然發現,他們一直無視了非銀行系統領域,使得一些高風險的業務蓬勃發展。鑑於這樣,你可以會預期,這些影子銀行業務應該會收縮。但回頭一想:根據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的數據,從2008年開始,影子銀行規模已經從59萬億美元發展到67萬億美元。同時,影子銀行很可能會繼續膨脹,因為收緊的銀行監管正在把越來越來的業務推向非銀行世界。FSB堅持,它已經更好地監控這些影子銀行活動;我們只能希望這是真的。

  3. 系統依賴投資者對央行的信任,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導致上次信貸泡沫的一個誘因是,投資者過分信任央行官員的能力——包括保持低通脹和理解金融創新怎麼工作的能力。理性的邏輯可能會顯示,在雷曼倒閉以後,這種麻木的信任應該會消失。但事實並非如此:最近推高各種各樣資產價格的投資者,正是相信央行官員知道QE效用何在的樂觀投資者;儘管之前沒有人嘗試過推出如此大規模的QE,也沒人知道怎麼退出QE。

  4. 富人變得更加富有。雷曼危機引發了對富人階層不滿度的上升:因此出現了茶黨、佔領華爾街活動和其它抗議團體。但這並沒有導致富人的財富減少。相反,QE政策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其拉升了資產價格,因此使持有大量資產的富人階級受益,加劇了貧富分化。比如說,英國央行計算得出,QE政策40%的好處流向了最富有的5%人群,包括那些銀行家。

  5. 金融家被起訴了,但不是因為信貸泡沫。在雷曼倒閉以後,政治家要求起訴銀行家,開始的時候的確看起來很可能發生。畢竟,在90年代美國爆發存貸款危機以後,接近2000名金融專家被判有罪。然而,2008年以後,的確有很多高端金融家被戴上手銬,但一般都不是因為信貸泡沫問題導致的(比如說,麥道夫因為龐氏騙局、Rajaranam因為利用專家網絡內幕交易)。

  6. 房地美和房利美仍然活著,而且活得很好。回到2008年,看起來不言而喻的是,兩房情況的不斷惡化正是延誤改革所致的;實際上,正是2008年8月這些國家支持的房地產融資機構出現的危機,引發了連鎖效應,最終導致了雷曼倒閉。但5年以後的今天,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地盤」比過去更大了,佔了美國抵押市場份額的超過90%,而之前只有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60

中國市占被小米超越 新品不再令人驚豔蘋果新機三天賣九百萬支的迷思

2013-09-30  TWM
 
 

 

沒有意外的,iPhone 5S來了,就像過去六年那樣。從第一代iPhone,到了今日的iPhone 5S與5C,市場給的掌聲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新機發表的隔日,蘋果股價重挫五%。在發表會的兩天後,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接受《彭博商業周刊》專訪,直言:「蘋果不做垃圾產品。」庫克說的這番話,就像是站在市場高處,睥睨著市場的其他人,但這並無助於蘋果股價跌勢。過去一年來,蘋果股價已經下跌超過三二%;原本蘋果主導的智慧型手機泰半市場,也將大位拱手讓給了Google領軍的Android陣營。

於是,庫克過去這一年來,做出最明顯的決策有二:往中國靠攏、大舉改善軟體。

先說說結果吧,蘋果拓展中國市場的成績單,顯然不及格。根據市調機構Canaly統計數據,今年第二季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排名裡,蘋果以四.八%的市占率,排名第七,直接被小米機超越;而三星則拿下一七.六%的中國市場,連中國民族品牌聯想都只有一二.三%,望塵莫及。

不打價格戰 堅持做自己但庫克沒有積極耕耘中國市場嗎?當然有。過去一年,他親自飛了兩趟中國,不只親赴鴻海生產線,還拜會中國電信商,反映庫克對中國市場的重視;這次蘋果更破天荒地在美國本土以外召開發表會,選的地點就是北京,還第一次將中國列入新iPhone首賣的國家之一。這些,都是過去賈伯斯時代不曾有過的。

庫克這些作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中國市場。「當中興、華為、聯想這些中國品牌,取代了昔日的智慧型手機品牌一軍諾基亞、黑莓機、宏達電,這就告訴你,中國市場已經大到你無法忽視。」一名美系外資分析師說。

大和國泰證券亞洲區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陳慧明就直接預言:「二○一四年全球手機市場有四五%還是要看中國。」理由很簡單,光是今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有機會達到三.六億支,在陳慧明的預估模型裡,這個數字明年還有四三%的年成長率。

中國市場很大,但中國消費者要什麼產品?「主要價格帶還是落在人民幣兩千元,也就是差不多三三○美元的智慧型手機。」陳慧明說。

這也是為何在iPhone 5C發表前,市場引頸企盼,蘋果將加入智慧型手機市場價格戰;甚至還有分析師直言,「C」代表的就是「便宜(cheap)」。但iPhone 5C價格公布的那刻,將近五五○美元的售價,直接打了所有市場預測一巴掌。

價格競爭策略,顯然不是庫克要走的路。就像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循環,最終都會走上這一步;但對庫克來說,如何用更低的製造成本,創造出更好的體驗,才是蘋果的使命。

一直以來,蘋果iPhone之所以能坐擁金字塔頂端客群,「說穿了,就是iPhone夠酷嘛。」美系外資分析師說,賈伯斯成功用這個思惟顛覆了世界,成了他自己口中夠酷才能改變世界的實踐者。但庫克時代的蘋果產品還夠酷嗎?新一代iPhone發表會後的市場反應,讓答案再明顯不過。

可是,事情也還不到悲觀的時候,至少庫克的團隊就不這麼認為。蘋果新鐵三角之一,負責軟體工程的蘋果副總裁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就直言:「做新的東西很簡單,但做對產品卻很難。」

花更多時間在軟體的創新

就在新一代iPhone開賣後的第四天,蘋果公布了最新的銷售數字,兩款手機開賣三天創造九百萬支成績,這個數字若對照前幾代iPhone,當然很漂亮,「但這是兩款手機的數字,目前市場對iPhone 5C的銷售仍有疑慮,現在下定論真的還太早。」巴克萊資本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蓋欣山說。

尤其,這次首賣國家新增了中國,中國電信商是否扮演了重要的助力,這些都是可能造成蘋果開賣三天,就締造九百萬支熱銷數字背後的迷思。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往年iPhone硬體吸睛,今年反倒是iOS 7的更新,成功吸引了使用者。不只使用者介面全新改版,從輸入法、鍵盤設計等,都做了大幅的改版,幾乎是近年來蘋果作業系統最大的改版,比起在硬體上有更多的突破,顯然蘋果花了更多的時間與資源在做軟體創新。

庫克在專訪裡講了很值得玩味的一句話:「當消費者沒有真的在使用那些功能時,擁有高市占率真的重要嗎?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人們使用我們的產品。」庫克之所以這麼說,其來有自。根據網路分析公司NetMarketShare統計,將近五五%的手機網路活動來自蘋果的iOS系統,而Android系統只有近二八%。進一步拿營收數字來看,市調公司App Annie統計,光是App Store貢獻的營收是Google的二.三倍。

這或許說明了一點,當市場多數人將焦點擺在新一代iPhone硬體沒有太多突破時,庫克卻大談軟體創新。因為昔日手機龍頭廠諾基亞、摩托羅拉紛紛被微軟、Google收購,走的都是蘋果那條叫做「軟硬整合」的路,但庫克領導的蘋果,卻決定要走自己的路。

「我們的主要目標還是在賣一支很棒的手機、提供很棒的使用者體驗,然後我們會用更低的製造成本來生產它。」庫克這麼在專訪裡說。

從蘋果發表了最新一代iPhone至今,兩個禮拜過去,九百萬支的銷售數字只是開頭,就像去年iPhone 5開賣前三天銷售五百萬支,也刷新了紀錄一樣,等時間一拉長,才能見真章。而庫克比誰都清楚這一點,畢竟諾基亞的殷鑑不遠,「諾基亞提醒了這個產業的每個人,你必須持續創新,不創新就只有等死。」蘋果新手機首賣成績屢創新高──iPhone系列產品開賣紀錄機型 發表日期 開賣國家數開賣成績iPhone 2007/6/29 1 74天賣出100萬支iPhone 3G 2008/7/11 22 3天賣出100萬支iPhone 3GS 2009/6/19 8 3天賣出100萬支iPhone 4 2010/6/24 5 3天賣出170萬支iPhone 4S2011/10/14 7 3天賣出400萬支iPhone 5 2012/9/21 9 3天賣出500萬支iPhone 5S 2013/9/10 93天賣出900萬支

iPhone 5C

資料來源:Piper Jaffray、蘋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0

危機意識低得令人憂慮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3/10/blog-post.html
面對美國臨時撥款預算及債務上限談判的不明朗因素, 投資者只是當作看美國政客惡作劇, 睇死佢一定搞掂. 美銀美林表示今次只有10億美元資金流出債券及股票基金, 相比2011年8月美國債務上限危機, 當時觸發股票及定息債券基金多達600億美元贖回, 目前投資者的危機意識令人憂慮地低. 雖然筆者認同, 美國債務的上限最終都會得到提升, 不會出現債務違約, 但值得憂慮的不是債務上限提升與否, 而是不斷膨脹的債務, 一間靠不斷膨脹債務才得以生存的公司, 前景有多好, 甚至有無前景, 大家應心中有數. 此外, 據報導羅傑斯認為目前投資者處於愚人天堂, 換句話說投資者在玩"鬥傻"遊戲, 玩過音樂椅或俗稱爭凳仔的人都明白, 椅子的數目永遠不夠參與遊戲的人數多, 音樂終有一刻會停止, 而音樂一旦停止一定有人沒有椅子坐而被淘汰出局. 事實上, 巴菲特也承認目前美國股市的估值已經從5年前的"便宜得離譜"變到"差不多合理", 用價值投資者的言語, 即安全邊際已漸漸消失. 筆者提醒身邊的朋友, 如果過去5年都有投資股票, 目前的現金水平, 應該是5年以來最高的, 投入股市的資金應該要和股市水平成反比例, 股市越升要越增持現金, 而不是投入更多的現金.

筆者目前的投資策略趨向保守, 只是小注資產有大折讓或股價大落後的金融股. 目前恆生指數相距年內高位只有3.37%, 但966中國太平現價不及年內高位的70%. 今年5月27日集團宣佈重組計劃, 以總代價105.8億元人民幣向母公司購入太平人壽25.05%股權, 太平財險38.79%股權, 太平資產20%股權, 以及太平養老4%股權等資產, 代價以發行股份方式支付, 並建議每股發行價為15.39元(港元, 下同). 由於重組對現有股東有利, 當時刺激股價最高升至14.36元, 但升勢因為隨後美國退市和內地經濟憂慮影響大市回落而無以為繼. 不過, 目前大市已經漸回高位, 不排除一旦重組計劃有新進展會刺激股價再次急升. 即使單看業務發展也不俗. 集團最新公佈今年首8個月保費收入, 壽險業務, 財險業務和養老險業務分別按年大增60.3%, 44.2%和36.7%. 於今年6月底中國太平股東應佔內含價值為270.2億元或每股15.84元, 難怪母公司願意接受每股15.39元的發行價, 以重回5月底高位14.36元為目標, 以現價11.66元計算, 潛在升幅23%, 到時P/EV仍然只有0.93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44

做一名令人尊重的銷售有多難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61302.html

「對銷售的一個最大的理解誤區就是把銷售和推銷聯繫在一起。」「我一直跟我的團隊強調我們賣的是Knowledge,而不是產品。」尹世明說,「做銷售,知識要非常充沛,但你首先要能夠詮釋整個知識,然後傳遞出去」。

沃爾特·古德曼曾在《紐約時報》的「戲劇評論」欄目中,寫到:「不管是學術界,新聞媒體,還是在一兩個劇作家的筆下,銷售人員大都是被挖苦的角色,尤其是那種在外面跑的銷售員……人們很少把這個行當看做值得推崇的職業。」

老實說,人們對這個職業確實存在一些偏見。「很多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都不願意做銷售,他們的理解就是『銷售是被人拒絕的』。」中智人力資源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應利說。長期以來,人們對銷售的理解就是用盡各種招數讓你掏錢—很多銷售也的確是這麼幹的。但應利認為,這是對銷售的誤解。銷售的工作的確更需要主動,但之前很多銷售都關注在賣產品上,而不去考慮怎麼幫客戶解決問題。現在的銷售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從產品為導向轉向以客戶為中心。這也是為什麼解決方案型銷售或者說顧問型銷售會成為市場主流的原因。

「爭取在銷售額上再提高一個層次。」這可能是在公司年會或者銷售部門季度報告會上,一直被反覆強調的一句話。作為銷售來說,這意味著更多的訂單,更多的努力。但你首先得弄清楚自己現在在哪個階段上,你要相應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去進階。

不同的人對銷售的進階分類有不同的立場。SAP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華東華中區總經理尹世明的定義是「關係型銷售」、「解決方案型銷售」、「價值型銷售」和「創新型銷售」。他認為大多數人現在都停留在解決方案型銷售階段,而從這個階段進入到價值型銷售,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戰略思維。應利認為銷售的進階可以是從銷售風格的形成到培養自己穩定的客戶群。

本著「如何幫助你做一個讓客戶尊重的銷售」的初衷,《第一財經週刊》採訪了SAP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華東華中區總經理尹世明,中智人力資源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應利,凱捷諮詢跨國企業業務高級經理韋瑋,希望可以幫助公司人完成銷售的職場進階。

A 解析現在的銷售職業

銷售不等於推銷

「對銷售的一個最大的理解誤區就是把銷售和推銷聯繫在一起。」應利說,現在的銷售包含很多的知識含義,不只是賣一個產品或者服務,銷售最主要的功能是發掘客戶問題和需求,滿足客戶需求,所以也叫顧問型銷售或者解決方案型銷售。

「我一直跟我的團隊強調我們賣的是Knowledge,而不是產品。」尹世明說,「做銷售,知識要非常充沛,但你首先要能夠詮釋整個知識,然後傳遞出去」。

韋瑋在採訪中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在諮詢行業,做銷售需要考慮的非常多,比如如何幫助客戶轉型,在一個項目中如何幫客戶做資源計劃和配置,和客戶共同成長等。除了拿下訂單,銷售還需要注重自己能力的培養。

定製化銷售是職業趨勢

現在的客戶對定製化的需求越來越多,這就要求銷售在公司提供的標準化產品之上,根據客戶需求,進行一些定製化處理。韋瑋說根據不同的產品或者服務類型,可以進行定製化的比例都不一樣。比如對於快消品、手機,電腦等,可能99%是標準化的,1%是可以進行定製化的。而對於企業所需要的計算機服務器或者企業軟件來說,可以進行個性化定製的參數可能會佔到10%到20%,甚至更多。類似於人力資源諮詢、財務諮詢或者企業戰略諮詢,通用的東西可能會在20%以下,定製化的比例會高達80%以上。「這就像是銷售的兩端,越往左的部分越傾向於標準化,也就是傳統的Sales,越往右的部分,會越多考慮客戶需求。」韋瑋說,而且定製化的東西附加值高,能夠產生的毛利率也高。

尹世明認為這是時代演進的結果,現在做定製化產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因為周邊有大量的生態系統可以為你服務。「同時,很多公司在銷售標準化的產品之後,都希望往定製化的方向走,SAP也是一樣。」但尹世明說公司不希望產品是非常項目型的,因為不具備可複製性對公司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你既要能夠以定製化的方式服務客戶,還要保證產品能夠相對標準化運營,只有這樣,才有效率。」這對於銷售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19

貝萊德:低波動率比股市泡沫更令人擔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063

對今年的美國股市來講,兩件事情特別值得注意:股市屢創新高以及市場波動異常地平滑。最近投資者擔憂股市泡沫,但在貝萊德的首席投資策略師Russ Koesterich看來,更大的威脅(至少是短期而言)是後者:低波動率。

從年初至今,市場波動率(以VIX來計算)在14附近,歷史的平均水平在19左右,最近這個數值下滑到了12。

波動性的降低確實有一些合理的原因。過去市場波動性主要由一系列因素驅動,包括過去的波動性、市場勢頭、信貸市場環境。大部分因素都表明股市波動性應該比正常水平略低:

1,今年的市場勢頭一場強勁。該指數年初迄今累計上漲27%。

2,股市的低波動性通常與寬鬆的信貸市場環境有關。隨著利差的收緊,信貸市場環境更加寬鬆,波動性會明顯下滑。最近20年高收益債券的利差和VIX之間的關聯度達到近80%。正如下圖所示,高收益債券利差每收緊100個基點,VIX就會下滑2.5個基點。

如今的問題是,就算將市場的強勁勢頭與良性的信貸環境計入其中,波動性也沒理由這麼低。此外,有其他一些非良性因素可能被投資者所忽略。

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美國政府。從歷史上看,當政治和政策不確定程度提高,波動性將會更高。當前的低波動性似乎暗示,美國政府將會在明年1月的預算鬥爭中再度上演最後一分鐘達成協議的戲碼。儘管這可能是正確的推斷,但投資者或許並未充分重視另一項導致政策不確定性提高的因素:平價醫療法案(ACA)的影響。之前奧巴馬醫保網站上線出現故障,與之相關的問題會增加令政策不確定性提高以及潛在消費者信心受損的風險。

低波動性有可能持續到投資者高漲的投資興趣受到某件事的打擊,這種情況何時發生現在還不清楚,但對投資者來說需要認真考慮。

Koesterich認為,儘管股市還將在未來一年內再創新高,但是鑑於波動率如此低,這可能是最後的高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25

台商不斷轉入 高利差令人垂涎 台資銀行搶進柬埔寨 藍海殺成紅海

2014-01-06  TWM  
 

 

近年來,台資銀行看好柬埔寨的台商客戶多、利差空間大,紛紛搶進駐點;只是他們也憂心,在同業習慣殺價競爭的共業下,如此誘人的利差空間,恐怕也享受不了太久。

撰文‧張舒婷

在柬埔寨金邊市熱鬧而擁擠的街道旁,除毗連的貨幣兌換店與雜貨攤位外,也有愈來愈多外資銀行大型廣告,包括新加坡銀行(SBC Bank)、馬來西亞大眾銀行、柬埔寨郵政銀行(淡馬錫、加華集團、柬埔寨郵政局合資)等,而來自台灣的第一銀行、兆豐銀行、合作金庫銀行,也赫然在列。

新藍海 客戶多、利差高儘管日前柬埔寨政府以「國內銀行業已飽和」為理由,暫時停止發放銀行執照,但台資銀行仍然前赴後繼,爭相去柬埔寨,透過各種方式「殺出重圍」,拓展據點。

部分銀行以購併柬埔寨銀行為主,最成功的案例就是玉山銀行、國泰世華銀行。二○一三年九月上旬,玉山收購柬埔寨聯合商業銀行(UCB Bank)七○%股權;短短兩周後,金管會宣布,同意國泰世華增加轉投資柬埔寨SBC銀行,正式成為持股百分百的海外子行。

其他銀行的動作,還包括一三年十二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柬埔寨首都金邊成立辦事處;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則擬在柬埔寨成立財務融資公司,日前已收到當地政府的許可通知,現正籌備中,預計一四年第一季開業。

此外,最早搶進柬埔寨、成立國銀第一家金邊分行的第一銀行,在一三年九月下旬,獲金管會同意,申請在金邊分行下增設北區、南區兩家支行;兩年多前成立金邊分行的兆豐銀行,則在一三年十二月在金邊分行下另外設立機場支行。

長期籠罩在「赤色風暴」下的柬埔寨,對外開放資本市場不過短短十餘年,為何已成為台灣金融業者眼中不可或缺的藍海市場之一?

原因之一,在於柬埔寨已成為台商在海外投資生產的主要國家。一銀海外業務處高層就說,愈來愈多台商從中國轉入柬埔寨,甚至包括儒鴻、聚陽、如興等知名上市公司,而當地台商取得融資不易,在台資銀行眼中,自然是商機所在。

另方面,柬埔寨是少數的雙貨幣國家之一,美元十分流通。兆豐銀行金邊支行經理莊啟明分析,柬埔寨匯率穩定,美元又流通,各行各業資金匯往金邊,匯兌風險甚低,對銀行來說,資金進出也相當方便。

但柬埔寨最讓台資銀行垂涎的一點,還是高出台灣數倍的利差空間。某位熟稔柬埔寨金融市場的行庫主管說,當地放款利率皆可達到一○%以上,扣掉一到二%資金成本,利差普遍在七到八%以上;至於台商,以擔保品較佳者來說,也有五到六%利差;這與放款給國內客戶,利率普遍約二%的低檔水平,可謂天壤之別。

台資銀行在柬埔寨有多好賺?以一一年成立的兆豐金邊分行為例,成立僅半年左右即損益兩平;目前每月平均獲利達到二十五萬美元(約七五○萬新台幣),表現不俗。

一銀副總林漢奇指出,截至一三年十一月,一銀金邊分行累計獲利為七一○萬美元(約二.一億新台幣),目前平均每月獲利八十萬到一百萬元美元(約二四○○萬到三千萬新台幣),成績亮麗,預估一三年全年度獲利可達到八百萬美元。

老風險 政經環境、同業只是,不少業者卻不約而同開始憂心:台資銀行在柬埔寨的好時光,還能維持多久?

之所以有此顧慮,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政治風險,而是台資同業之間的殺價競爭。

不久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就在立法院公開斥責,國銀授信業務習慣惡性殺價,還從國內殺到海外,必須加以導正。一談到這件事情,最先進駐柬埔寨的一銀主管,有吐不完的苦水:「本來只有我們一家在柬埔寨的時候,利差都在十個百分點以上;第二家設分行後,利差馬上腰斬,只剩五、六個百分點。」一位民營金融機構的高層也感嘆:「柬埔寨的餅原本這麼大,一下子就變得很難搶,為什麼這麼快就把藍海殺成紅海?很划不來啊。」另一位金控高層說,台資銀行不管到哪裡,一定都在殺價,「因為都在搶同一批(台商)客戶嘛!」「事實上,柬埔寨央行很樂見這種競爭!」某位深入柬埔寨市場的國銀主管說,柬國政府開放外資銀行,就是希望在市場競爭下,提供企業相對較低的資金成本,但再怎麼殺,利差空間最低也可維持在五到六%,還是比台灣高出很多。

不論各單位如何看待台資銀行在柬埔寨的殺價競爭,幾乎都承認:在台灣市場長期低利、銀行獲利不易的大環境下,台資銀行在柬埔寨的殺價競爭是無法避免的。只不過,目前柬埔寨位於經濟高度成長階段,一旦承受政治情勢劇變或經濟反轉的風險,這樣的競爭模式,是否還能支應相關資金成本與風險?或許是另一個值得業界深入思考的面向。

前赴後繼

——台資銀行搶進柬埔寨進程

銀行 進度

第一銀行

1998年9月成立金邊分行,其後陸續增設中洲、奧林匹克支行,2013年9月再增設北區、南區等支行兆豐銀行2011年成立金邊分行,2013年12月成立金邊機場支行合庫銀行 2013年3月底設立金邊分行玉山銀行2013年9月收購柬埔寨聯合商業銀行(UCB)70%股份國泰世華商業銀行 2012年收購柬埔寨SBC Bank(Singapore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7成股權;2013年9月收購剩下3成股權,成為SBC Bank百分百持股大股東臺灣中小企業銀行 2013年11月獲得核准,成立財務公司,為中小型企業客戶提供融資服務上海商銀2013年12月成立辦事處,加強服務台商客戶

資料來源:各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6

房委會急速膨脹 情況令人憂慮(2014/2/20) 林本利

 

2014-02-20  NM  
 

 

今年施政報告落實未來十年興建47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當中20萬個屬出租公屋單位,8萬個屬居屋,餘下19萬個是私樓。換言之,未來十年,房委會將大興土木,每年平均生產2萬個公屋單位和8,000個居屋單位。

每次房委會大興土木增加建屋量的時候,都會令人憂慮建屋質素,以及公帑是否運用得宜。上世紀六十年代,房委會前身徙置事務署和屋宇建設委員會大量興建徙置大廈和廉租屋邨,即使當時面對水荒,依然繼續趕工,興建大量鹹水樓和結構低於安全標準的大廈。

筆者有幸,五歲時與父母一家七口獲編配入住石排灣邨,正是出現26座問題公屋的屋邨之一。石排灣邨在1966年入夥,共有七座,其中第二座在入夥後十多年便發現石屎嚴重剝落,結構出現問題,於1988年整幢拆卸。其餘六座亦於之後10年陸續清拆重建。整個石排灣邨入夥不過20多年便要清拆重建,不單浪費公帑,還對居民帶來種種不便。

在港島南區的公屋屋邨,石排灣邨不是唯一出現結構問題的屋邨。黃竹坑邨亦出現問題公屋,最終命運同樣是整個屋邨清拆,之後將土地交給港鐵用作興建南港島線和私樓。另外在1965年落成的田灣邨,早在1991年便要清拆重建,壽命不過26年。

施政報告提到重建華富邨,同樣座落南區,壽命算是最長,在1967年入夥,至今47年。華富邨其中數座,由於混凝土不合標準而令樓宇結構出現問題,須要封閉部分樓層安放巨型鋼架支撐,蔚為奇觀。

九七回歸前後,房委會大量建屋,平均每年產量超過5萬個單位,結果出現短樁事件。1999至2000年間,東涌、天水圍、沙田、油塘等房屋署公營房屋地盤接連被揭發出現短樁問題,須要額外支付數以億元計的加固工程費用,才可以出租和出售。到去年房委會將天水圍天頌苑800多個短樁居屋單位出售後,整件事才暫告一段落。

房委會可算是全世界最大的「包租公」,轄下共有74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另外還有34萬個居屋單位(包括已補價及未補價),11萬個租置單位(即已出售公屋)。現時全港總共有約120萬個住宅單位是由房委會負責興建的,未來10年預計還會增加28萬個單位。

現時興建一個公屋單位建築費約70萬元,興建20萬個單位便要1,400億元。另外8萬個居屋單位,假設每個建築費為120萬元,總數約1,000億元。將兩條數加起來,未來10年房委會將動用2,400億元興建公屋和居屋,即每年約240億元,數字還未包括公營房屋的管理和維修費用。

市民除了關注房委會是否有足夠人手和財力去興建28萬個公營房屋,還憂慮在大量建屋的時候,會否再次出現建屋質素下降,承建商偷工減料,負責官員收受利益等問題。前房屋署總屋宇裝備工程師陳裘大,在2000年11月至2001年8月的建屋高峰期,多次收取承建商或物料供應商近300萬元賄款,遭廉署拘控後被法庭判入獄六年。擾攘多年的天水圍居屋短樁案,廉署先後控告七人,但最終只有兩人罪成被判監。1997至2000年,亦發生過鐵閘公司圍標,騙取房屋署近兩億元的騙案。

房委會及房屋署作為公營部門,獲政府土地和現金資助建屋,當然希望不斷擴張,爭取更多資源。但觀乎往績,不禁令人擔心公營房屋機構急速膨脹所衍生的問題,有關方面實應以史為鑑。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