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雲籌CEO謝宏中:新規之下,股權眾籌並非一炮轟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6/151555.shtml

今年以來,股權眾籌(前稱)持續發熱,平安、阿里、招商、清科、36氪、創業家等各路大軍紛紛進軍股權眾籌,既有的在位平臺業務大多呈一路攀升趨勢。全球其它各地股權眾籌也飛速發展,據研究報告顯示,預計2015年全球眾籌平臺籌資總額將增至344億美元。從雲籌的數據來看,其2014年全年融資額為3200萬元,到2015年6月已經完成1.1億,實現翻倍的增長。

股權眾籌的發展,對於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制都有一定帶動和促進。在市場如火如荼的同時,2015年8月7日證監會下發《關於對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活動的機構進行專項檢查的通知》,通知中明確定義股權眾籌的概念,把市場上通過互聯網形式開展的非公開股權融資和私募股權融資行為排除在股權眾籌的概念外面。“股權眾籌”明確為: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小額股權融資的活動。把“公開、小額、大眾”做為股權眾籌的根本特征,規定“未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即證監會)批準,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開展股權眾籌融資活動。同時,證監會決定組織各地證監局,開啟一輪針對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中介活動(即主要指過往的股權眾籌平臺)進行專項檢查。檢查的重點內容包括平臺上的融資者是否進行公開宣傳,是否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股東人數是否累計超過200人,是否以股權眾籌名義募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外界解讀為股權眾籌除了京東、平安、阿里三家擁有公募牌照,即經過了證監會批準開展股權眾籌業務,其余眾籌平臺均被一炮轟死,不得開展股權眾籌業務。通知一出,業界一片唏噓,噤若寒蟬。普遍認為證監會是正式開展行業監管動作,不像過去行業里面偶有的如平臺發行基金事件,基本都是通過溝通、約談來解決。

股權眾籌的政策變化

關於股權眾籌業務到底邊界在哪里,股權眾籌平臺如何合法經營、規範經營,不觸及非法集資、非公開發行證券的紅線呢。在這份通知之前,相關監管部門一直在加強指導和監管。

2014年12月1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起草並下發《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把股權眾籌分為公募眾籌和私募股權眾籌,定義合格投資人的門檻、股權眾籌平臺的準入標準等。列出了九條股權眾籌平臺的禁止行為,如不得進行股權代持,不得提供證券的轉讓服務等等。

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指出股權眾籌融資必須在中介機構平臺進行,股權眾籌融資方應為小微企業,應披露必要信息,投資者應具備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小額投資。股權眾籌融資業務由證監會負責監管。

2015年7月30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場外證券業務備案管理辦法》中明確私募股權眾籌是場外證券業務,開場私募股權眾籌並接受備案的主體只有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五類。

值得註意的是,8月10日,證券業協會發布《關於調整<場外證券業務備案管理辦法>個別條款的通知》,將《場外證券業務備案管理辦法》第二條第(十)項“私募股權眾籌”修改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

這一修訂,標誌著監管思路上整體銜接正式完成。之前的眾多概念塵埃落定,兩種最終確定的業務形式水落石出:股權眾籌和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在監管思路上,具有“公開、小額、大眾”特征的股權眾籌業務,將采取對機構和業務的雙重核準制,采取了嚴格的準入制;對於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業務,采取了相對寬松的事後備案制,對於機構和業務,均要求事後備案。在接受備案的主體方面,前述五類機構均為傳統的證券行業的從業機構,這也標誌著,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業務的規範監管,將先從證券行業的“正規軍”開始,而目前市場上諸多“眾籌”平臺,則大多是科技類、信息服務類的工商企業,無法被納入上述五類主體之中。

對監管思路的解讀和分析

1. 未來的股權眾籌承載著“支持大眾創新、幫助萬眾創業”的使命,與創客、孵化器、眾包等業務形態一起構成新型創業服務生態圈,同時通過互聯網新興技術對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市場和金融功能帶來變革與創新,國家對此寄有厚望,出發點是規範發展。從多次行業研討會上,證監會創新部和證券業協會的領導都一直是非常明確的這個態度和立場。

2. 金融證券是國家的命脈產業,對於新興的股權眾籌,健康才有未來,股市剛經歷沈痛災難,p2p跑路等問題影響惡劣,股權眾籌必須著力避免各種在“眾籌”的概念下各種違規操作、勸導廣告、野蠻生長、虛假信息等現象,嚴守證券法和公司法中“不特定對象”“公開發行”兩條紅線,避免缺乏資質、缺乏風控能力、缺乏技術的單位或個人湧入,形成非法集資等各種不良現象與嚴重問題。

3. 理解監管部門也是兩難的。這種兩難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發展與監管的關系,從來就是相互矛盾又互為依存的。監管的目的是為了健康發展,發展離開了監管就會亂象叢生。而監管政策往往又不可避免會有制約創新和限制發展因素的一面。二是發展到時間點上,監管出臺最恰頭,既不會澆滅真創新的萌芽,又不會被動到“被逼出手”的地步。三是對新興事務的界定上,存在分歧和局限。從股權眾籌的業內情形來看,監管部門一直從概念的界定入手,明確股權眾籌的內涵和外延,設立明禁條目,也並不是在剛出生的第一天就一瓢冷水澆死,總體把握上是有道理的。

4. “金融+互聯網”色彩強於“互聯網+金融”

股權眾籌和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明確劃定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組成部分,屬金融證券類場外證券業務,那麽從業者必須是國家規定的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私募基金管理人才可以,要成為這類公司,都有相應的資質要求和準入門檻的,這並不是一個草根創業的沃土,也不是建個網站就可以扯大旗來做的。顯然這些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來開展相關業務,即“金融+互聯網”,比起互聯網、媒體、電商平臺來開展,即“互聯網+金融”,要容易得多。就如規定中所說,“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當然,如果你是已經足夠龐大的互聯網巨頭,就如同那是另當別論。

5.股權眾籌並非靈丹妙藥

很多人都津津樂道於獲得了股權眾籌試點資格的京東、平安、阿里三家平臺,以為這里面蘊含著多大的含金量和政策特區。其實也不是這樣的。試想一下,相關部門授以牌照,絕不會是允許一部分人違法,或者允許一部分試法,而一定是附有相應的股權眾籌的規定的。據傳聞,股權眾籌大約的要求是,每個投資人單筆參與不得超過2000元,平臺投資人累計每年不得超過1萬元,每個項目每年的融資總額不得超過300萬元。我們可以看看京東的股權眾籌、平安的前海眾籌、阿里的螞蟻達客,三家中有幾個上線了平臺?有幾個是按照這個要求的?有誰在平臺上公開宣稱他們就是法定的“股權眾籌平臺”?如若不然的話,你們懂的,他們怎麽會集體沈默呢。所以股權眾籌目前來看,也非靈丹妙藥,按照相對嚴苛的業務形態,三巨頭能否通過股權眾籌業務實現盈利,有待時間的檢驗。如果連三巨頭都無法實現盈利,那股權眾籌的商業價值和商業模式,則需要重新審視。

如何在新規之下的轉型和發展

本來是有兩條通道的,去申請股權眾籌的牌照,但是目前尚無公開的申請辦法和申請渠道。因此,此路暫時不通。

所以對於大多數從業者,基於行業監管政策的要求,就只剩下唯一的通道,即將業務轉型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業務,走中國證券業協會的備案制管理,合規經營、健康發展。

把公司的業務明確標識為“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不得稱為“股權眾籌”平臺。(也不要投機取巧地叫什麽眾籌服務、創投眾籌、股份眾籌。)向中國證券業協會會員部提交資料申請成為會員,接受一個證券業從業者的資格、要求和自律規定(記住:我們是證券業從業者)。向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提交資料申請進行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向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登記和申請權限申請。經營中所開展的私募股權融資項目信息,通過場外業務報告系統向中證報價進行備案。擁有互聯網非公開股權融資平臺的資質,恪守政策規定,不做明令禁止的事。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謝宏中,雲籌創始人,天使投資人,本文成於中國人民銀行研究所、中國金融培訓中心“互聯網金融高級研修班”課堂。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964

“猴市”之下 私募老總的“三杯苦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8047.html

“猴市”之下 私募老總的“三杯苦水”

一財網夏心愉 2015-08-27 12:57:00

今天一上午的盤面又讓人心驚膽顫,滬指跳空高開1.73%後震蕩走低,期間還一度下挫逼近翻綠,隨後又迅速拉升至午盤收盤漲1.55%。越來越多人戲說,現在這股市是“猴市”,上串下跳的。在這樣的市況下,很多市場主體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煩惱。

一家投向二級市場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張總就遇到了這樣的煩惱。他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倒了三杯內心的“苦水”。

張總是執掌著公司操盤的人,而公司現在的倉位,已經不到7月底的五分之一。這個過程也伴隨著去杠桿。然而,正是這樣的策略,讓張總錯過了8月中的那波反彈。

張總對此一點也不惋惜。他堅持認為,在現在環境下,只有空倉才是最好的進攻,必須“留得青山在”未來才有柴燒。

但是,張總的董事長對張總的策略卻很不滿意,董事長認為張總可以策略性減倉,但不能長期低倉位。董事長的考量,一來是出於資金的成本和曾經向投資人許諾過的收益,畢竟募資的時候還是大牛市,投資人對收益的預期都不低,現在大幅減倉,似乎就意味著不作為,二來,董事長認為“猴市”才是搏差價的好市場,跌停多了反彈就大、漲停也多。

“我跟他越來越沒法溝通了。”張總這樣感嘆。

張總的第一杯“苦水”是,他們在股指期貨市場開空單,已經感受到了壓力,因此不敢再大舉做空股指期貨,但失去了對沖手段後,不願意冒險的張總就不得不同時賣股票,要不然大跌了“高倉位扛不住啊”。但對於這點,他的老板並不十分理解。

第二杯“苦水”是,張總稱他的董事長“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操盤不知買賣難”。張總說“他以為賣幾萬手股票和賣幾十手一樣嗎,想賣就能賣的嗎?”從張總自己操盤的情況來看,在這種浮躁又脆弱的市場,經常2、3千萬元的小資金買賣就能把一個股票打上或打下7、8個點。張總承認,他的董事長對市場是敏銳的,但所有的判斷,在這樣的市況下,都必須有幾個交易日的提前量,“否則就算對當天、隔天後市都判斷準了,但跑不掉啊”。

開始,陰晴越來越難捉摸、急漲急跌的市況下,張總說很難給出足夠提前量來預判後市。

第三杯“苦水”是,對於董事長期待的“搶反彈、搶漲停”,張總說他已經很難做策略了,原先他擅長的那套基本面分析似乎也不管用了。“跟國家隊吧,國家隊打出的是散彈,今天鎖住了這個明天又放掉一些,我可沒能力跟,而且還得眼看市場浮籌越來越少,活躍度成交量不如預期”。張總說。

張總和他董事長一個悲觀一個樂觀,這很可能是當下市場的一個縮影寫照。看市場漲跌,說到底,還不是每個交易主體的貪婪與恐懼、賭性與信心嗎?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69

關店潮之下,傳統零售業如何突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9099.html

關店潮之下,傳統零售業如何突圍

一財網 陳姿羊 2015-10-19 17:38:00

防守絕非長久之計,戰略轉型已然被提上日程,電商、體驗式消費、小型業態等相關字眼頻繁出現在各大百貨商超的計劃中。

繼山東4家門店關閉後,近日韓國樂天集團旗下大賣場樂天瑪特關閉了南京唯一的一家門店。無獨有偶,深圳區域零售企業人人樂(002336.SZ)最新公告亦稱,為了集中資源加快推動戰略轉型,今年9月公司決議關閉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轉型困難的傳統大賣場門店8家。

這折射出目前零售行業的尷尬窘境。在行業競爭加劇和電商等新渠道的沖擊之下,線下市場空間一再被壓縮,傳統零售企業只能“斷臂自救”。但防守絕非長久之計,戰略轉型已然被提上日程,電商、體驗式消費、小型業態等相關字眼頻繁出現在各大百貨商超的計劃中。那麽,究竟哪一條才是傳統零售企業適合的轉型之路?

線上發力電商

根據聯商網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主要零售企業在國內共計關閉120家,其中百貨業態關閉25家,超市業態則關閉95家。而這其中,業績不佳和戰略結構調整是零售企業關閉的主要原因。

在線下業績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線上渠道成為零售業轉型的方向之一。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不僅大潤發、王府井(600859.SH)、家樂福、天虹商場(002419.SZ)等全國性連鎖百貨商超,摩登百貨(430689.NEEQ)、步步高(002251.SZ)、廣百股份(002187.SZ)等區域型零售企業也早已試水電商、微商等新銷售模式。

目前在廣州擁有6家門店的摩登百貨董事長周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013年公司開始涉足電商領域推出“摩登網”。“之前摩登網是從屬於電商部門,現在網站重新改版,把它獨立運營,定位為一家專門做促銷的網站,並將每個店門人流最旺的位置劃分給摩登網,以此來實現線上線下聯動為品牌商展示促銷商品。”

事實上,雖然電商隊伍中早已出現傳統零售企業的身影,但多數企業的電商渠道發展差強人意,並未帶來較多營收。周強也坦言,與電商巨頭相比,傳統零售企業差距依然存在,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機遇也再一次到來。

“首先是互聯網的普及,電商系統軟件也逐漸成熟,用戶體驗上去了;其次,之前傳統企業做電商無法掌握貨源的問題解決了,現在我們摩登網供應商大部分已經觸網,有雲端ERP系統,不需要把貨放在我們商場倉庫再發貨,供應商可以接到網上訂單後直接從自己的倉庫發貨,摩登網只需要成為一個平臺。最後,從去年跨境電商開始興起,百貨可以說也搶占了先機,現在跨境電商體驗店模式是走在電商網站前面的。”周強如是認為。

而轉型成效也逐漸顯現。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表示,今年國慶期間,各地商貿企業就搶抓節日商機,通過“互聯網+”,打造出了全新的營銷模式。

線下仍是關鍵

線上雖然前景廣闊,但對於已經在傳統渠道摸爬滾打多年零售巨頭們,線下市場才是實力所在。人人樂董秘石勇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對於傳統零售企業,優勢在線下,要揚長避短,走‘線下+線上’的轉型模式,用線下優勢來帶動線上。”

在傳統零售企業自身引流能力有限,在線上購物高速發展情況下,營造情感交互式的體驗式購物中心也開始成為百貨商超的轉型突破口。

今年8月,萬達百貨關閉多家門店時便有消息傳出,萬達未來將轉型為體驗式業態,即集交通、餐飲、娛樂、購物於一體。不僅萬達百貨,北國商城、茂業百貨、久光百貨、廣州友誼等傳統百貨也已經或擬涉足體驗式購物中心。

而除了樣樣俱全的體驗式購物中心,以社區精品店和便利店為主的小業態也頻繁湧現。今年4月,華潤萬家在深圳開出首家“樂購express”便利超市,而按照華潤萬家的布局計劃,到2018年樂購express的預計將拓展至518家。在本年度還計劃關閉15家門店的人人樂也於今年8月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計劃將募集資金投資於主打“生鮮+便利+服務”的新業態小型社區生活超市。

零售業專家、《中國連鎖》雜誌主編陳嶽峰認為,由於大型門店被高成本和電商夾擊的境遇,目前以大賣場業態為主的零售商,以往擁有大量的門店是一種優勢,很可能這一優勢將會成為未來制約企業發展的最大短板。而小業態既能迅速覆蓋城區主要網點,又能真正滿足社區的品類精準需求,將成為未來三四線市場的主業態,也將是未來商超企業轉型的突破方向。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99

社區O2O:二胎政策之下,社區育兒會不會有市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3/152905.shtml

導讀 : 真要做社區育兒市場時,前期的調研準備工作非常關鍵。這塊市場僅僅是一個新的方向,究竟能不能做,還得需要經過一定的市場嘗試之後才能知道。

社區育兒項目一直鮮有人提到,因為在原有的社區環境之下,很難做增值業務創新,但放在如今的社區O2O大環境之下,社區育兒沒準值得一試。更為重要的是,最近趕上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在這一熱門市場概念的驅動下,必然會有人開始往這方面嘗試。

段子手們的二胎吐槽狂歡聲浪早已偃旗息鼓,實際上,全面放開二胎沒有必要那麽激動,如今正值婚育主體的85後、90後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單獨二胎政策基本已覆蓋大部分人了,現在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只是錦上添花,更多的是在鼓勵那些有條件的雙非獨80後去生,但這個會量很大麽?生一個還是生倆如今得看能不能養得起,而不是政策讓不讓生。現今社會養孩子這麽難,沒錢養的話讓生10個也不敢生啊!

吐槽之後言歸正傳,很多時候市場就是需要概念吹捧才能發展,那我們不妨看看在社區O2O和全面二胎兩大概念之下,社區育兒項目有沒有市場潛力,值不值得去挖掘。此文主要以市場分析探討為目的,最終結論與建議僅供參考。

城市新生兒數量有多少?社區育兒有挖掘空間

根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2014全年出生人口分別為,1565萬人、1378萬人、1604萬人、1635萬人、1640萬人、1687萬人。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城鎮新生兒與鄉村新生兒的比例在4:6左右,也就是說過去09-14的6年時間,城鎮新生兒的數量大概分別為626萬人、551萬人(09、10年人口普查的準確數據分別是642萬、538萬,整體相差不多)、642萬人、654萬人、656萬人、675萬人。

如今已是2015年11月,專家預計2015年出生人口較2014年將增100萬人左右,主要是因為去年初開始“單獨兩孩”政策先後在各地落地,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106.9萬對單獨夫婦申請再生育。近年來每年的新出生人口保持在1600萬人上下,以去年1687萬人的基數來看,今年新出生人口將逼近1800萬人,那麽城鎮新生兒數量大約是720萬人。

城鎮人口多是以小區形式聚集在一起,6歲以下兒童是主要的社區育兒消費市場,截止到今年底的話,粗略的計算社區育兒市場用戶量大概有4540萬人,此外別忘了每年還有1700萬+的準嬰兒市場,按4:6算,城鎮準嬰兒680萬。潛在的4540萬人+680萬人的社區育兒市場確實值得認真思考有沒有可以挖掘一下的突破口。

《2014CBME中國孕嬰童消費市場調查報告》顯示,0-3歲寶寶家庭月均育兒支出達1000元以上,各年齡段育兒支出差距不大,育兒支出占家庭總體收入11-13%,與此同時,不同城市和不同年齡段媽媽的家庭月均育兒支出差異不大,說明育兒消費是每個家庭的剛性需求。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2394億元,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26368億元;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678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4916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

4540萬6歲以下幼兒意味著4540萬個城鎮家庭,以一個小孩配兩個大人的三口之家計算,再根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平均一戶(3人)城鎮家庭一年的可支配收入是86532元,再以上述CBME數據育兒支出占家庭總體收入12%(取中間值)計算,每戶家庭一年的育兒支出為10384元,月均支出865元,與CBME的月均育兒支出1000元的數據接近。

CBME的數據是0-3歲的均值,這里推算的數據是0-6歲的均值,嬰兒期的奶粉尿不濕的支出較多,相應均值更高,而嬰兒期之後消耗品支出相應減少,其他兒童玩具、衣物、食品、圖書支出增多。整體而言以0-6歲的育兒平均情況來看,城鎮家庭育兒月均支出865元,4540萬個城鎮家庭乘以865元的月均支持乘以12個月,4540×865×12=4712.5億元。也就是說,2015年以0-6歲嬰幼兒為主的社區育兒市場有近5000億元的規模,這個市場空間非常可觀。

結合艾瑞數據來看,2013年中國孕嬰童行業市場規模為1.43萬億元,2015年有望突破2萬億元。但艾瑞數據所指的孕嬰童市場是指以0-12歲的嬰幼兒與少兒為需求主體的全部市場,而以上所推算結果僅為0-6歲的城鎮中的嬰幼兒市場。以艾瑞預估的2萬億市場數據來看,這里估算的城鎮0-6歲嬰幼兒市場每年5000億的規模還算保守的。

從社零總額的城鎮與鄉村的占比可以看出,市場主要還是依賴於城鎮居民消費,0-6歲城鎮市場只占了5000億的話,那6-12歲的少兒市場規模得高達10000億,這顯然是有點勉強,同時,鄉村的總社零總額也就36000億,0-12歲的鄉村兒童消費支出占比也肯定達到5000億的規模,所以以艾瑞的預測數據來看,0-6歲城鎮嬰幼兒的市場規模肯定要多於5000億的水平。綜合各方數據來看,城鎮0-6歲嬰幼兒市場5000億的規模肯定可以了,沒準實際市場規模還會更高,現在就看誰能在社區O2O趨勢下挖掘這塊社區育兒市場了。

聚孩子是聚母親、聚家庭最好的辦法,辣媽互動互助社區群

雖然看起來城市社區內的育兒市場價值這麽大,但之前並沒有人做過,如何去挖掘還得一步一步嘗試,要想搶占社區內的家庭用戶,先奪下他們的孩子是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是0-6歲極度缺乏自理能力的學前兒童,整個家庭都在圍繞著他們轉。如果用一些手段吸引了社區內的兒童,伴隨而來的是大批社區內的母親,甚至是整個家庭,而通過孩子影響到的這批母嬰會非常願意為他們的孩子消費,當然前提是消費的內容值得,不是忽悠人的。

有一點需要特別提出一下,上述推算出來的近5000億育兒市場並不是潛在的市場增量,絕大部分都是已有的市場存量,而挖掘社區育兒市場其實就是要與傳統育兒市場搶飯吃,蛋糕就這麽大,理論上是誰離用戶最近誰就可以先吃。想一想,平時母親是帶孩子到社區樓下轉轉的機會多,還是帶孩子去商圈中心多?肯定是前者,這也就意味著社區內的育兒項目有更多與孩子和母親接觸的時間,潛在的變現機會也就越多。市場條件還是有的,現在就看誰有本事吃下這個市場。

此外,孩子和母親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孩子與孩子之間,母親與母音之間更可以相互影響。孩子有時看到別的同齡人有好的玩具或食品時會出現也想擁有的想法,而每個母親都有不想讓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的差的心理。以目前流行的社群經濟來看,若能在線下社區形成內形成寶媽社群,用戶之間的相互影響,很多事情就好辦多了。

前不久去了趟北京,時間倉促就聊了兩個項目,而這兩個項目都不約而同的提到了孩子市場,而且其中有一家已經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了,不過創業公司的核心戰略,這里不能公開來說。挖掘社區育兒市場的切入點有很多,就看各位本身的目標是什麽了。這里隨便先簡單延伸一下社區育兒都有哪些發展維度,僅供參考。

社區育兒參考維度,消費、二手、玩樂、教育、安全、保險

第一,消費。一說到孕嬰童市場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賣東西,無論是線下賣,還是線上賣,亦或是代購,零售是最為常見的經營手段,這個沒什麽好說的,孕嬰童產品多是暴利,一件不起眼的小衣服都賣上百塊,其他的奶粉、尿不濕、兒童座椅、手推車、兒童玩具等就不說了,孕嬰童一直都是零售業中比較大的一塊市場,如果社區內有足夠的購買力,可以考慮,這一點後面會進一步談談。

第二,二手。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這種感受,孕嬰童產品的售價越來越虛高,所以一些非貼身類的耐用二手產品是很有市場的,一般情況民眾會找那些也有孩子的親朋好友們要一些穿過用過的舊物拿來給自己孩子用,而且親朋友也都願意給,不然那些自己孩子已經用不了的東西就是堆在那里的廢品,有親朋好友想要當然願意給。其實,孕嬰童二手市場還是很有潛力值得挖掘的。

第三,玩樂。玩是孩子的天性,現在的家長也經常會帶著孩子到樓下玩玩,或者到一些有兒童遊樂設施的商場里去玩,甚至有些有生意頭腦的小商販會在小區樓下弄個兒童投幣搖搖車,一塊錢晃一會兒,有些孩子一坐就是很多次,有的會買那種兒童玩的釣魚玩具,也能賺點小錢。其實,小區內的孩子夠多,弄些哄孩子玩的小玩意賺的小錢的機會不少,玩與賣也完全可以結合起來。

第四,教育。如今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兒童學前教育,生怕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各種兒童教育培訓班越來越多,但有一個問題很困擾家長,就是沒有那麽多時間接送孩子去上各種培訓班,若在社區內有高品質的兒童教育服務,還是會有人願意接受的,之後以社區教育為基礎搞個兒童夏令營活動就很有的賺。此外,有些城市鼓勵搭建社區圖書館,而這其中圍繞孩子的讀物有很大的市場,例如最近很火的繪本等。

第五,安全。兒童安全一直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一怕被拐,二怕走丟,三怕受傷,很多兒童安全手表、手環賣的好,都是處於害怕被拐或者走丟的心理。這種針對兒童的智能可穿戴產品,除了安全也正在和兒童健康相結合,這塊市場剛剛起步,主要是那些對互聯網接觸比較深的用戶在購買,若能在一些其他的兒童消費或服務業務的基礎上將產品代入線下社區市場,這一塊也是有的玩的。

第六,保險。學前兒童的保險市場開發還不夠成熟,一般上學之後的學校保險可以滿足基本的需求,但學前兒童這塊保險仍需要進一步挖掘。安全險、健康險、教育基金、兒童理財等,圍繞兒童可挖掘的保險,甚至是金融市場都還有很多空間,互聯網的運營思路是一魚多吃,圍繞用戶打造一整條產業鏈,保險金融是稍微更靠後一些的市場,仍待挖掘。

第七,其他。圍繞孩子可以做的增值服務還有很多,例如兒童托管代接送,私人訂制上門看護,親子互動旅遊等,前提是在社區內有成熟的社區育兒的商業市場環境。增值服務都需要建立在成熟的客戶關系基礎上,與用戶建立了足夠的信任,可以賺錢的方向還有很多,這里只是簡單舉了幾個例子。

想挖掘社區市場也並非那麽容易,還得先算算投入產出比

當然,在做社區育兒市場之前必須還得算一筆賬,怎麽做,能不能做,還得先考慮投入產出問題。以城鎮常住人口為74916萬人,0-6歲城鎮兒童4540萬人計算,城鎮兒童密度大概是6%,也就是說在城鎮100個人中有6個是目標兒童客戶,以一個500戶(每戶3人)的小區計算,500×3×6%=90人,一個有90個客戶的小區能不能做到盈利?傳統的孕嬰童市場要麽是電商模式,要麽是開在商圈中的兒童用品賣場,這兩種方式覆蓋的客戶量都非常大,而開社區母嬰店的話,所服務的客戶數量就很有限了,在有限的客戶中去挖掘市場,這是非常大的挑戰。

市場機會肯定是有的,90個客戶,按照上述推算得出的家庭月均為兒童支出865元計算,如果能從每個客戶的月均支出中拿到100元,90×100=9000元,這個營收肯定是不夠的,以人工4000,房租2500,水電500來算,不算進貨成本就已接近月營收了,如果算上進貨成本肯定虧損。所以,這個時候要麽選擇更多住戶量社區開店,要麽想辦法提升每月從用戶那里獲得營收的能力。

若是一個1000戶的小區,1000×3×6%=180人,180×100=18000元,小區大了房租就貴了,客戶多了工作量多了,人工費用也就多了。以房租5000,人工8000,水電500,毛利50%計算,月營收18000,但算上進貨成本是(18000×50%=)9000+5000(房租)+8000(人工)+500(水電)=22500>18000,還是不賺錢。所以,開社區店更重要的是盡量提升對單個用戶的營收能力,這就非常考驗社區母嬰店的產品質量和服務運營能力了。

若每月能向每一位客戶賣出200元產品或服務,500戶的小區營收總額是18000>16000(成本),能稍微有的賺,1000戶的小區總額是36000>31500(成本),還算有的賺。但這個錢很難賺,能讓用戶近1/4的消費都選同一家店還是需要一定本事的,而且這個單店的利潤太低,一般人看不上眼,若在算上裝修、辦公設備等前期固定成本,想賺錢不容易呀。

當然,以上只是大致的推論,很多數據選擇不見得準確,因為人工和房租的支出不同城市不同面積的費用也不一樣,業務毛利也跟經營項有直接關系。真正想做社區育兒這塊市場,選好所服務的社區市場至關重要,畢竟家庭月均為兒童支出865元只是平均值,有些社區的家庭可能不僅支出2000元,甚至是3000元,有些社區的家庭支出可能只有200元、300元。此外,城鎮兒童密度大概是6%也是平均水平,有些學區房社區內的兒童可能會更多,而有些老舊社區內基本少有兒童。

所以,真要做社區育兒市場時,前期的調研準備工作非常關鍵。這塊市場僅僅是一個新的方向,究竟能不能做,還得需要經過一定的市場嘗試之後才能知道,對於那些有母嬰資源的企業倒是可以嘗試一下,沒做過母嬰行業的不建議貿然進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238

P2P亂象之下 “白名單系統”明年1月上線護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088.html

P2P亂象之下 “白名單系統”明年1月上線護航

第一財經日報 周艾琳 2015-12-16 06:00:00

截至2015年11月底,跑路的P2P平臺已經創紀錄地達到了1079家,預計涉及金額超過2000萬元以上。

眼下,P2P亂象叢生,加之宏觀經濟形勢乏力,中小企業生存艱難,P2P“跑路潮”也在年末集中爆發。在全球負利率時代,P2P平臺如何動輒開出百分之十幾二十的收益率?真要深究,或許鮮有“完卵”。

在此亂象之下,信息的嚴重不對稱無疑是不規範P2P平臺屢屢“得手”的原因,因此也有相關方面提出建立P2P“黑名單”制度。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P2P軍團,“黑名單”或列之不盡,而“白名單”則或許是可行且客觀的防範方式。近期,商務部直屬機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下稱“商務部研究院”)正在醞釀制定《互聯網金融機構信用評級與認證標準》(下稱《標準》)。《標準》有望成為國內首個互聯網金融機構信用評級與認證的“國家級”標準,而平臺的評級情況也可在“中國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中獲取,可謂P2P平臺的“白名單系統”,將於2016年1月正式為社會提供服務。

中國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主任、《標準》制定課題組副組長徐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互聯網金融‘黑名單’相當於‘追悼會’,除了所謂的不規範運營的剖析之外,無論是對行業還是金融消費者都不具有引導的作用,更不能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真正行之有效的‘白名單系統’需要有獨立第三方的信息披露。”

“白名單系統”如何護航?

根據上述課題組的研究結果,號稱20%收益的平臺,80%以上的結果以跑路告終。此外,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跑路的P2P平臺已經創紀錄地達到了1079家,預計涉及金額超過2000萬元以上,這也使得在“資產配置荒”中積極尋覓理想回報標的的投資人心灰意冷。

“當前最重要的是正確區別P2P平臺的經營性風險和惡意以互聯網金融為名的詐騙。以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為例,其首先通過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對P2P平臺的成立時間、註冊資本(實繳資本)、平臺綜合成交量、平均綜合收益率、人均借款額、資產健康指數、資金彈性指數、資本實力成長指數、從業人員、投資者權益保護機制、風險控制機制等信息的真實性進行調查鑒證,第一步先過濾掉那些惡意詐騙的平臺。”徐洲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當然,泛泛的“白名單”也並無積極意義,嚴格的評級標準和獨立的第三方信息披露是“白名單”的兩大關鍵。徐洲表示:“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通過三大標準2個體系為標尺,立足第三方信息披露為支撐,采取多方聯動的模式客觀呈現互聯網金融企業真實信息,以行業平均線為參照,結合信用評級與認證,從規範角度為金融消費者的選擇提供理性決策依據。”

所謂“三大標準”,即1.信用評級與認證標準;2.企業信息披露標準;3.從業人員信息披露標準(含不良從業人員數據庫)。所謂“兩大體系”,即1.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2.風險防控發布體系。上述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已經和商務部研究院共建信用評級與認證標準,具有完整的知識產權。

無疑,只有獨立的第三方才能避免為利益左右,才能把促進行業規範發展放在第一位,並真正註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久而久之,隨著市場的成熟,透明度越高的P2P項目越會形成強勁的市場競爭力,越會得到投資者的青睞,而投資者的信賴無疑是推動P2P平臺高速發展的最高效動力。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同時獲悉,上述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正與中債資信(銀行同業公會成立的評級機構)進行合作談判。

會否“誤傷”正規平臺?

盡管上述查詢系統有望成為P2P亂象之下的一縷清風,但人們仍難免心存疑慮——該系統會否“誤傷”正規P2P平臺?投資者對於未被記錄的P2P平臺又如何評判風險?

徐洲對本報記者表示,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本身不是P2P平臺的“114”,就算是114也不能保證所有號碼都有登記;此外,查詢系統只收錄行業平均線水平以上的平臺,只有依據商務部研究院《標準》進行過信用評級與認證的企業才會被收錄。“查詢系統對於沒有被收錄的企業也僅僅只會告知系統沒有查詢到相關信息,最終還是由投資者自主進行選擇。”徐洲稱。

徐洲表示,當前安全且收益理想的投資標的日漸匱乏已成投資者的痛點,因此,信息不對稱和所謂的高收益讓眾多不合規操作的P2P平臺屢屢得手。

“經歷20世紀80年代制造業的騰飛、2000年以來房地產的崛起,今天的中國,正在迎來低利率、低成長、低通脹的‘三低’經濟環境的挑戰。”外灘雲財富總裁許耀旂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這樣一個新的經濟周期,意味著普通家庭配置資產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許多人開始焦慮地尋找新的投資方向,P2P網貸的爆炸式繁榮正反映出這種心態。

“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開通了4000062252全國首條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熱線,投資人撥打熱線就可以清楚知道系統收錄的平臺信息和信用等級。”徐洲告訴本報記者,“互聯網金融信息查詢系統將有效遏制互聯網金融惡意詐騙的風險,而熱線的開通則改變的是P2P理財的信息不對稱現狀。”

可以確定的是,隨著連發的“跑路事件”不斷“教育”著投資者,投資者對P2P平臺的透明度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有底氣”的平臺會逐步主動向上述查詢系統拋出“繡球”。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19

找解方》在不影響健保公平性之下開源節流 除了調整費率 還有四個改革新方向

2015-11-23  TWM

要提升醫療水準,除了有限的健保資源合理分配, 其實還可以在不影響健保的公平性下開源節流,讓健保永續。 並且積極立法,改善醫療環境,讓醫療品質更好。

方向一:僑民納保

停保欲復保 應補足之前保費一名台大醫院主治醫師透露,有華僑看診時跟他大讚,台灣健保真的好便宜,只要繳一點錢,就可以拿很好的藥;住院即使住單人房,一天自費三千多元,比五星級飯店還便宜,每天還有專業的醫師與護理師噓寒問暖。

依現行規定,民眾如果出國六個月以上,可選擇「繼續參加健保」或「辦理停保」。如果選擇停保,出國滿六個月後,回台第一天就可以復保看病;但如果出國未滿 六個月就回台使用健保,就得補繳三個月保費之後才能再停保。這樣的制度,讓許多長年旅居國外的僑民、台商,回台灣只要繳一點保費,就可以大享健保資源,對 每個月乖乖繳健保費的民眾而言,十分不公平。

第一線醫師發現,越來越多有錢的僑胞回台就醫,在國慶日前後達到高峰。另一位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也說,病人告訴他,在國外排膝關節的刀要等很久,不然得花 大錢到私人醫院;而台灣健保只要花不到十分之一的錢,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這些病人到醫院付五十元,就可以做很好的治療,非常不合理。」一名大醫院的物 理治療師說。

「只要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依法都應該繳保費,健保署不應該讓人民有停保的選擇,應該延續投保,健保的費基應該越大越好。」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說。謝天 仁強調,健保署主動讓民眾停保,「若停保後欲復保,就應該補繳之前的全部保費才合理。」此外,僑民保費便宜,也是另一不公平之處。不少旅外僑胞在國外收入 頗豐,但因沒有台灣的薪資所得,回台後只要月繳最便宜的第六類保費七四九元,便可享受健保。

健保署長黃三桂在立法院答詢時坦承:「這個制度的確不公平,但無法查到僑胞的海外所得。」即使如此,仍可依平均保費金額來課徵僑民的保費。這項不合理的制度已經飽受非議二十年,但遲未解決,健保專家批評健保署因循苟且,應儘速改革。

方向二:論人計酬

致力讓民眾不生病 醫院才賺錢現行健保制度設計大多是「論量計酬」,也就是醫師開藥和檢驗項目越多,醫院的收入就越高,導致各醫院都在衝量,造成許多健保資源浪費與過度醫療。

衛福部次長林奏延說,「論量計酬」制度讓醫療治療處置增加,健保花費宛如無底洞,非全民之福,大家應該要改變觀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

為了讓醫院走回正軌,健保署推動「論人計酬」制度,新北市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從二○一二年開始試辦三年,成效顯著。當時推動的院長、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 院長黃勝堅說,金山分院一年舉辦兩百九十場講座、運動會等活動,幾乎一天一場,建立衛教知識也獲得當地民眾信任,養成「小病不亂看,中病才到金山分院看」 的共識,明顯降低民眾就醫次數,讓醫院也有盈餘,「有做的人都覺得不錯」。

「民眾健康就是醫院營利最大來源。」黃勝堅認為,論人計酬的概念很好,醫療團隊是靠關心病人的健康來賺錢,而不是靠開藥、開刀來賺錢,層次比較高。

由於在都會區看病容易,要限制民眾就醫行為相對困難,不少專家建議從非都會區開始推動。林奏延說,下階段要走向區域整合,未來將在屏東恆春和嘉義市擴大實施。

方向三:安寧醫療

重症「救到底」 無效醫療反浪費讓健保資源使用合理,並改善醫護工作環境,關照民眾健康,還有四大醫療觀念仍待革新。

一名台大醫院主治醫師透露,有華僑看診時跟他大讚,台灣健保真的好便宜,只要繳一點錢,就可以拿很好的藥;住院即使住單人房,一天自費三千多元,比五星級飯店還便宜,每天還有專業的醫師與護理師噓寒問暖。

依現行規定,民眾如果出國六個月以上,可選擇「繼續參加健保」或「辦理停保」。如果選擇停保,出國滿六個月後,回台第一天就可以復保看病;但如果出國未滿 六個月就回台使用健保,就得補繳三個月保費之後才能再停保。這樣的制度,讓許多長年旅居國外的僑民、台商,回台灣只要繳一點保費,就可以大享健保資源,對 每個月乖乖繳健保費的民眾而言,十分不公平。

第一線醫師發現,越來越多有錢的僑胞回台就醫,在國慶日前後達到高峰。另一位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師也說,病人告訴他,在國外排膝關節的刀要等很久,不然得花 大錢到私人醫院;而台灣健保只要花不到十分之一的錢,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顧。「這些病人到醫院付五十元,就可以做很好的治療,非常不合理。」一名大醫院的物 理治療師說。

「只要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依法都應該繳保費,健保署不應該讓人民有停保的選擇,應該延續投保,健保的費基應該越大越好。」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說。謝天 仁強調,健保署主動讓民眾停保,「若停保後欲復保,就應該補繳之前的全部保費才合理。」此外,僑民保費便宜,也是另一不公平之處。不少旅外僑胞在國外收入 頗豐,但因沒有台灣的薪資所得,回台後只要月繳最便宜的第六類保費七四九元,便可享受健保。

健保署長黃三桂在立法院答詢時坦承:「這個制度的確不公平,但無法查到僑胞的海外所得。

」即使如此,仍可依平均保費金額來課徵僑民的保費。這項不合理的制度已經飽受非議二十年,但遲未解決,健保專家批評健保署因循苟且,應儘速改革。

現行健保制度設計大多是「論量計酬」,也就是醫師開藥和檢驗項目越多,醫院的收入就越高,導致各醫院都在衝量,造成許多健保資源浪費與過度醫療。

衛福部次長林奏延說,「論量計酬」制度讓醫療治療處置增加,健保花費宛如無底洞,非全民之福,大家應該要改變觀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

為了讓醫院走回正軌,健保署推動「論人計酬」制度,新北市台大醫院金山分院從二○一二年開始試辦三年,成效顯著。當時推動的院長、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 院長黃勝堅說,金山分院一年舉辦兩百九十場講座、運動會等活動,幾乎一天一場,建立衛教知識也獲得當地民眾信任,養成「小病不亂看,中病才到金山分院看」 的共識,明顯降低民眾就醫次數,讓醫院也有盈餘,「有做的人都覺得不錯」。

「民眾健康就是醫院營利最大來源。」黃勝堅認為,論人計酬的概念很好,醫療團隊是靠關心病人的健康來賺錢,而不是靠開藥、開刀來賺錢,層次比較高。

由於在都會區看病容易,要限制民眾就醫行為相對困難,不少專家建議從非都會區開始推動。林奏延說,下階段要走向區域整合,未來將在屏東恆春和嘉義市擴大實施。

過去,不論民眾或是醫師,都認為對重症病人一定要「救到底」,造成過度醫療情況發生。過度醫療除了浪費醫療資源,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宏斌表示,延長死亡的過程,可能導致全身性血管內彌漫壞死,導致病人七孔流血,或是全身水腫,令人不捨。

先後在台大金山分院與北市聯醫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黃勝堅表示,世界潮流已轉變,當不可逆的情況到來,家屬與醫師要適時地放手,「希望每個人都帶著微笑離 開」。根據台北市聯合醫院最新統計,參與安寧緩和醫療的病人,每人每月平均減少六萬元醫療支出,而且沒有人因此住進加護病房,住院比率也從八七%降到四 六%。

方向四:立醫糾法

病人可合理求償 醫師可免訴訟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調查顯示,醫學生認為,造成醫師人力「四大皆空」最重要的原因是「醫療糾紛頻傳」,目前衛福部醫事審議委員會案件年約五百件,其中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包辦前五名。

有鑑於台灣每年約有三十六.七名醫師被告,遠高於美國的一.二名與日本的十五名,為解決醫療糾紛帶給醫界的困擾,醫糾相關法律修訂刻不容緩。

在各界妥協下,修改《醫療法》八十二條之一,明訂屬於醫療上可容許之風險,不須負刑事責任;並以《醫糾法》草案作為配套,以建立明確的醫療糾紛調解程序,是努力方向。

一四年五月,立法院朝野完成協商,僅保留《醫糾法》草案中關於補償基金來源的條文待協商。但由基層醫師組成的醫勞盟率先反對立法,並在網路上串聯,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擔心,立法後會鼓勵病人求償並責難醫療人員。

外界最期望解決糾紛的補償基金,不少醫師反對自掏腰包出錢。謝天仁認為,風險與利益應結合,健保簽約對象是醫院,醫糾補償基金應由醫院出錢,金額約四、五億元就足夠。為平息醫界怒火,衛福部曾提修正草案,但仍無法力挽狂瀾,法案就此冷凍在立法院。

「《醫糾法》有助醫病關係和諧。」台大法律系教授陳聰富說,糾紛產生後,病患或其家屬要求真相或賠償,醫師則希望不要進到司法程序,立法符合雙方需求,值得繼續努力推動。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27

強壓之下,P2P行業應如何發展資產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7/154436.shtml

導讀 : P2P行業當前呈現出的資產端下沈趨勢,根本原因也是為了緩解資產開發困境,告別單一化的信貸資產開發,為接下來的資產競爭奠定良好開局。

對於中國人而言,過了農歷春節就算是真正完成了辭舊迎新。而今伴隨著春節的遠去,資產端作為多數P2P風險事件的源頭,其質量的優劣甚至決定著P2P平臺的存活與否,在政策的強壓之下,能不能也實現真正的“辭舊迎新”,迎來新的發展?

過去:80%的P2P風險源於資產端

縱觀以往的P2P行業各色各樣的風險事件,其背後源頭大抵都是同一個,即資產端,這道命門一旦失控,便會導致P2P平臺出現急速的連鎖反應,從資產端到資金端的整條生態鏈條都會受到影響。

通常情況下,資產端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資產本身的信貸風險,包括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可能出現的逾期、壞賬等風險,這類風險是信貸市場難以杜絕的,銀行每年都要承受至少1%的壞賬率,更別說P2P行業了,也只能通過加強風控來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

另一方面是平臺的主動性風險,最常見的是虛設項目的自融風險、非法挪用資金引起的資金鏈斷裂風險、拆標引發的流動性風險等。以2015年幾個著名的“大雷”為例,里外貸、盛融在線、EZB等多家大平臺在爆雷之後,均被披露平臺存在自融行為。

其中資產質量的好壞更是決定著P2P資產端能否良好發展。眾所周知P2P行業面對的是次級借貸市場,資產質量整體低下,這種先天不足迫使P2P平臺只能在風控上發力,借助風控手段來提高優質資產的獲得率。然而事不遂人願,P2P行業不論是風控水平還是人員的專業度,都遜色於傳統金融機構。因此,在資產質量低下和風控水平羸弱的雙重擠壓下,P2P行業的真實壞賬率遠高於銀行,而逾期借款更是稀松平常。

現在:P2P行業進入資產為王時代

P2P行業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期是以流量為核心的跑馬圈地階段,中後期則是以資產端為導向的資產競爭階段。隨著監管趨緊,行業回歸理性,核心的資產開發能力也將取代粗暴的流量獵取能力、虛假的品牌包裝能力,引領行業進入新的競爭時代。

首先,P2P平臺依靠流量來實現快速擴張,等同於積聚風險。早期P2P平臺站穩腳跟的辦法就是通過大規模引流來獲客,這種模式雖然能幫助平臺短期積聚人氣,但其弊端在於平臺無法依靠流量來建立競爭力,流量即燒錢,平臺流量的多寡與其產品優劣、模式好壞幾乎不存在直接聯系。這種規則越是泛濫,越是會誤導平臺不惜用高成本開發市場、低成本開發資產,最終平臺規模越做越大,資產質量卻越來越差。

其次,媒體公信力下降,平臺無法再通過自我包裝來忽悠用戶。在布滿信任泥潭的P2P行業中,投資人普遍看重傳統媒體對P2P行業的態度。但伴隨著越來越多知名平臺爆發風險,我們發現這些平臺曾經都活躍在電視媒體上,享受著媒體的信用背書。如今這些平臺相繼倒塌,也算是給投資人敲響了警鐘——被過度美化的平臺極可能是“敗絮其中”,至此媒體的公信力也一落千丈。基於這種前提,今後投資人對平臺的審視也將由外表轉向內在,那麽平臺加速建立核心競爭力、培養優質資產開發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未來:如何豐富並發展資產端是P2P行業的新訴求

誠如上文所說,P2P行業已經正式邁入了資產為王的時代,這一時期的行業競爭格局將圍繞“資產”為核心訴求來分化。但與此同時,混亂不堪的P2P原始資產市場卻很難滿足整個行業的新訴求。這種混亂,一方面是體現在傳統個體信貸資產的不穩定性,導致項目風險性遠大於其他資產;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行業對存量優質資產的過度開發,加劇了優質資產的稀缺性。由此可見,在資產差、資產荒的現狀下,P2P行業的資產端競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滿足資產發展訴求,就不得不先滿足資產開發訴求。

第一,引入海外優質資產。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里,海外概念稱得上是P2P行業的熱潮之一,伴隨著宜信布局海外財富管理市場、陸金所宣布與全球知名P2P平臺合作、點融網的巨額海外融資、新聯在線獲得新加坡地產集團註資等事件,還一度成為P2P行業最受關註的發展概念。P2P行業與海外資產結合,一方面能夠獲得海外資本的扶持與蔭庇,緩解行業競爭壓力;另一方面聯姻海外也是P2P平臺大力發展資產端的契機之一,平臺能夠借助海外企業在海外地區的資源配置能力及品牌影響力,來接觸當地優質資產,並通過跨境投融的形式引入國內,進一步豐富平臺資產端,改善當前行業的資產疲疾現象。

第二,發展P2P模式外的衍生資產。P2P之外的衍生模式是以廣義的P2P概念為基礎衍生出的細化模式,P2N、P2B、P2C、P2G是當前P2P行業較為主流的四大衍生模式。而從資產的風險類型來看,又以P2G模式為最優。P2G模式主要是指平臺為具有政府信用介入的項目提供互聯網融資服務,資產來源大多是政府直接投資項目、政府承擔回購責任的投資項目、國企(央企)保理項目、國有金融機構債權回購項目等等。除了較早成立的投促金融是專門型P2G平臺以外,近期有越來越多的P2P平臺都開發了P2G業務,根據媒體報道,因海外概念而走紅的新聯在線也於近期發布了P2G產品,與傳統P2G模式有所不同的是,該平臺上線的國應通是P2G供應鏈金融產品,項目來源於政府、國企(央企)基礎建設供應鏈上下遊企業。P2G模式的優勢之所以越來越明顯,首先是項目真實性有保證,P2P行業假標泛濫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在這種背景下,政府或國企直接融資項目的真實性較高;其次是項目指向明確,資金直接流向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避免了資金用途不透明等情況的出現,例如上文提到的投促金融資金均用於包括道路、橋梁、保障房等城鄉基礎建設項目在內的地方民生基建工程,新聯在線的P2G項目資金則用於政府重點建設工程供應鏈;最後是政府項目的還款能力普遍強於個人借款項目,通常情況下政府、國企(央企)的財政收入來源豐富,因此還款能力強,同時逾期成本較高,為避免政府信譽受損等惡劣影響,P2G項目違約的可能性較低。

第三,開發細分領域資產。所謂的細分領域,就是業務的精細化,P2P平臺精細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避開巨頭,形成錯位競爭,以此來降低生存成本,放大競爭優勢。目前來看,P2P行業深入開發細分資產的途徑有兩種,一是錯位業務開發,即開發特定領域資產,發展細分領域的優勢,一方面是便於平臺獨立挖掘可持續的業務模式,建立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伴隨著資產稀缺性的加劇,常規化的信貸資產開發成本水漲船高,再加上宏觀經濟下行導致信貸資產質量下降,放大了項目風險,因此平臺為了突破這種危局,可以考慮轉向細分領域。另一種是錯位區域開發。國內P2P行業自發展以來,就習慣將國內一二線城市作為主戰場,基於這種前提,那些不屬於兵家必爭之地的三四線城市、城鄉、村鎮等區域就略顯冷清了。

但伴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一線城市的市場開發成本越來越高,如今越來越多的平臺選擇下沈至三四線城鎮地區,挖掘當地互聯網金融市場。整體而言,P2P行業當前呈現出的資產端下沈趨勢,根本原因也是為了緩解資產開發困境,告別單一化的信貸資產開發,為接下來的資產競爭奠定良好開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036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4/156047.shtml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廬陵子村 廬陵子村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只有無奈

情懷終究是情懷,在現實面前就是很無奈,也很蒼白。

黑馬說

共享經濟近幾年成為極具發展潛力與想象空間的“抓手”,知乎和果殼作為國內的兩大知識共享社區,一直被眾多媒體關註,但其變現模式一直廣受質疑。在理想通往現實的道路上,二者還面臨著種種困局。

文|廬陵子村

5月14日,在知乎舉辦的第三屆 “鹽 Club” 上,創始人周源現場發布了一款知乎的新產品——“知乎 Live”。無獨有偶,僅幾天後,果殼旗下的在行也推出了一個輕型應用,叫做“分答”。因為兩款產品都是「知識共享」與「知識變現」的探索,一時間在科技行業內引發了廣泛的熱議。

其實,知乎和果殼作為國內的兩大知識社區,推出至今即一直被眾多媒體關註,而它們常被受質疑的也是“如何變現”的話題。如今,它們推出的產品正是“一次有關內容變現的實驗”,引發廣泛傳播和熱議也順其自然。

那麽,Live與分答,這種「知識共享」模式能走多遠呢?而知乎與果殼,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個知識社區,能否走出商業化的困境呢?今天,作為這兩大社區較早期的用戶,也談下我的看法。

Live、在行與分答:知識共享的瓶頸

近幾年,日漸火爆的共享經濟成為極具發展潛力與想象空間的“抓手”。例如,Uber和Airbnb分別為出租車業和酒店業帶來了沖擊性的改變,也讓我們看到了共享經濟在可持續商業模式構建上的可能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知乎推出了Live,果殼推出了在行以及分答,三者均是以“知識”作為“標的”的有償共享經濟模式。這對於各行各業的專家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因為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閑余時間將“知識”變現。最關鍵的是,“知識”不再只在學校以“學費”的形式交換而來體現它的價值,而是已經開始進入“市場”進行交換,接受市場的“定價”了。

說實話,無論是Uber和Airbnb這種物資資源共享模式,還是Live與分答、在行這種知識資源共享模式,她都真正發揮了“互聯網+”的作用,解決了社會資源不平等、信息不對等等問題。所以,從“理想價值”來說,共享經濟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理想”並不等於“現實”。經濟社會是由“人”主導的,而不是“資源”。任何“資源”交換,都離不開人。而“人”恰恰是最不守規矩的一類“物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每個人每天都在為自己的利益“博弈”。所以,在這麽複雜的經濟社會下,共享經濟幾乎無法左右到“人”。

知名IT評論人Keso在《分享經濟的邊界》一文中表達了其對分享經濟的看法。他認為,“兩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將導致分享經濟很快就抵達它的邊界。其一是受益於分享經濟,越來越多的人會更願意購買資源的使用權,而不是購買資源的所有權,這將導致不再有可供分享的物質資源;其二是人的趨利性導致職業化服務提供將逐漸擠出業余化服務提供,謀生者擠出分享者,在此過程中不斷降低成本以最大化收益。”

無疑,Keso說到了點子上。事實上,共享經濟的代表,Uber和滴滴現在的很多司機就已經是“職業化”的了。我們現在做快車或專車,也很難見到“利用閑暇時間拉個活的車主”了。而且,頻發的“專車司機犯罪事件”,也說明了“劣幣逐良幣”這一推論(當然,這里面還涉及到平臺審核、監管等問題)。所以,你會發現,我們現在看到的共享經濟平臺,其實已經背離了其“初心”——盤活社會閑置資源,激活經濟剩余。而且,其不僅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還帶來了一些列新的問題——審核、監管、安全等。

所以,基於這個邏輯,我們再來看Live、在行與分答。這三個產品中,在行是推出最早的,也是最成熟的了。果殼剛推出它時,同樣引起了一輪廣泛的熱議,而且也的確吸引了大量的各行各業“行家”入駐出售自己的“時間”。但是,時間一久,“行家”能出售的時間就非常少——我好幾位入駐在行的朋友,現在基本不會應約見面了。他們給我的解釋是,剛開始是因為“好玩”,所以能擠出一點時間應約聊聊,但時間久了,好奇心沒了,也就沒有“擠時間”的動力了。

而除了“行家”沒有時間這一因數,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因數——付費。無論是在行,還是Live和分答,它們都要求“求知者”向“分享者”付費。但是,“分享者”一般屬於某一領域的“專家”,本身就是“精英人群”,而“求知者”一般屬於普通從業者。前後兩者的收入對比就很明顯,現在要求一個普通從業者向該行業精英人士付費“購買”知識,其實對於大部分普通從業者而言,很難。況且,中國人對於知識本來就沒有付費習慣。

所以,可以想象,Live、在行與分答其實到最後很難成為周源和姬十三想要的樣子。正如Keso所言,“(在行上)如果真的有行家通過頻繁密集地出賣時間賺到了錢,我估計它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東西,既不是分享經濟,也不是工作平臺,我也不知道該叫它什麽,我只知道它一定會被心理按摩師、情感專家、創業導師、職業規劃師、養生大師之類的萬能行家占領。”

知乎與果殼:情懷之下的無奈

作為知乎和果殼的早期用戶,我確實很喜歡這兩個平臺。他們有別於微信的熟人綁架,也有別於微博的信息龐雜。他們是一種陌生人之間以知識交流為主的平臺,一定的去中心化機制,使得社區用戶之間相對平等。

而且,無論是知乎還是果殼,他們都在限制用戶”營銷行為“。雖說知乎一直有大V違規參與,但一旦被發現營銷行為,知乎都會毫不留情處理,甚至封號。當然,這一點果殼也是,至少至今我都很少有聽過其平臺的“營銷案例”。

顯然,在產品層面,知乎和果殼是非常有“情懷”的,這種“情懷”也已經註入了它們的社區管理之中,甚至用戶心中。

不過,我們跳出來看,知乎和果殼終究是一款商業產品,它們需要商業化,需要盈利。也只有這樣,它們才可以實現更大的發展和上升空間——哪怕靠投資維持運轉,也需要給投資人看到投資回報。當然,這一點周源和姬十三也都很清楚。所以,這幾年知乎和果殼都有在嘗試商業化。

“在行”之前,果殼網先後推出了慕課、小蛋空氣凈化器、備孕App“研究生”,兩性交流App“知性”、一個美容的App等。說實話,這對於一個創業公司而言,短時間內推出這麽多產品,已經很多了。

“現在回頭看創業初期,主要的問題還是自己完全不懂創業,走了很多彎路。”姬十三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坦言。他還表示,果殼網內部有一個創新孵化池子,還成立了創新委員會。“任何人有好的點子,只要通過創新委員會通過,都可以嘗試研發。”顯然,果殼對於商業化的渴求可想而知。

同樣,知乎在“Live”之前,也有諸多商業化嘗試。2013年12月,知乎在美團網上發起了《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麽?》的出版眾籌計劃,限額1000人,每人花費99元就可以成為圖書的“聯合出版人”,獲得封面書皮上印有自己署名的典藏版圖書。此後,知乎陸續集結出版了其他書籍。有意思的是,通過眾籌初版,知乎和用戶也並沒有獲得高額收益。

眾籌初版,這是知乎推出值乎、Live之外比較有影響力的產品了。而除此之外,知乎就是有一些廣告產品,比如 banner 廣告,以及知乎日報的「這里是廣告」欄目。不過,知乎一般會對廣告會有明確標註,這應該是知乎擔心影響用戶體驗的折中做法。但這種廣告模式則顯得很單一,而且盈利空間不大。

誠然,這幾年過來,知乎和果殼一直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商業模式。從廣告到眾籌出書,再到現在的“知識變現”,都很難真正支撐起這兩個平臺的未來。甚至,前面分析的“知識變現”模式,隨著“劣幣逐良幣”的趨勢,也將影響到社區的用戶體驗,而這又是周源和姬十三不想看到的。

所以,知乎與果殼,要想守住“情懷”,又實現“變現”,真的很難。因為,情懷終究是情懷,在現實面前就是很無奈,也很蒼白。

(註:本文作者@廬陵子村,微信公眾號:科技茶館(ID:kejichaguan),關註商業變革和科技公司,微信:lulingzicun。)

知乎 果殼 商業模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467

盛世之下的“規訓與懲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220.html

最近一年里,臺灣歷史學者王汎森先生頻頻出現在大陸文化界、思想界的視野之中。他來大陸所做的幾次學術演講,以及接受媒體的深度訪談,在大陸的學術思想界多次引發熱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北京大學出版社去年年底推出的王汎森先生代表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也成為各大好書榜的青睞對象。王先生的這本書,無論是研究主題,還是具體內容,放在當下中國的語境中去討論,都具有格外豐富的現實意義。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一書是王汎森先生的論文集,共收入論文十二篇,這些論文盡管主題各異,但都可以囊括到從晚明到晚清這三百年間,中國知識分子在思想、學術和社會生活領域發生的諸多轉向這一大的線索之下去考量。

正如王汎森在本書緒論里提到的那樣,有四種力量在明末清初以來的士人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交互作用,它們分別是:晚明以來的城市化、商業化和享樂主義的生活理念;道德正統主義的力量;經典考證回歸古代的努力;因為異族統治者的不安全感帶來的政治壓力。盡管上述第一種力量在商人群體中仍然得到延續(參見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一書),但應該看到:主導清代士人生活轉型的主要線索,是上述的後三種力量。

晚明商品經濟發達和城市化進程加速帶來的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浪潮,以及隨之伴生的包括王學左派(李贄的所謂“異端”思想、王艮的泰州學派)和明末清初三大儒(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在內的思想解放浪潮,之所以到了清代統治秩序穩固之後會戛然而止,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內因角度來說,相當多的漢人士大夫,將享樂主義和王學左派的盛行,歸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們通過組織讀經會、回歸古代等多種方式重新提倡程朱理學,自覺抵制王學左派思想的影響和傳播;從外因角度來說,由於清代的最高統治者來自異族,加上滿人入關之前采取的是半奴隸制的政治組織形式,因而清朝統治者對於君權至高無上的推崇和對漢人士大夫嚴密的打壓與控制,在中國歷代王朝當中,都是極其鮮見的。正是在這樣雙重因素的作用下,晚清極具現代性特征的啟蒙浪潮就被扼殺在搖籃之中,直到鴉片戰爭之後,才得以重新浮出水面。

本書之所以選擇“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作為書名,不只因為這篇同名論文在書中分量最重,還因為全書的十二篇論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可謂是在講述處於清代統治者權力高壓之下的士人生態。有清一代,文字獄的數量和慘烈程度,都算得上是中國傳統帝制時代里之最。這些文字獄當中,的確有一部分源於黨爭等歷朝歷代中通見的因素,但絕大多數都源自統治者出於滿漢隔閡而產生的巨大的不安全感。

莊廷鑨的《明史》案和徐駿詩文案(因“清風不識字”一詩獲罪),就是這類族群隔閡案件的代表。而史書中所記錄的所謂“康雍乾盛世”的頂峰——乾隆皇帝統治時期,恰恰正是文字獄最多的時期。一方面,到了乾隆年間,清王朝的統治秩序已經非常穩定,統治者不擔心文字獄引發的波瀾會危及國家的整體穩定性;另一方面,正是由於以乾隆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的極度自信,才使得他不能容忍任何一點挑戰王朝統治權威的力量的存在。乾隆時期編撰的《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這固然是一件文化盛事,但與編撰《四庫全書》同步進行的,則是大量禁書的銷毀、篡改和查禁。王汎森在書中提到,在乾隆時期,士大夫即便只是收藏禁書,也會被處以極刑。

文字獄只是清代帝王統治術的一個方面。為了徹底控制漢人士大夫,乾隆等清代皇帝還將晚明降清的諸多漢臣列入《貳臣傳》,同時由皇帝本人來擔任詮釋儒家經典的最高講壇——“經筵日講”的主講人。前者旨在大力鼓吹儒家忠義觀,試圖以忠義倫理來超越族群隔閡;後者則讓皇帝集政統和道統於一身,強化統治的穩固性。

在如此殘酷的政治高壓之中,清代士人的自我噤聲、審查和壓抑,也可謂是無處不在。乾嘉學派之所以會選擇考據作為主要學術研究方向,自然跟現實無從可談,而轉向故紙堆相對安全有直接聯系。而在整個清代盛世期間,漢人官僚多以沈默、聽話著稱,在康雍乾三代位極漢臣之首的張廷玉、劉墉等人,在皇帝面前也普遍是一副“和平端正”、“器量純全”的形象。明代屢見不鮮的士人直言進諫、寧死不屈的現象,在清朝盛世則變得寥寥可數。

從明末清初以江南地區為代表的士人極力反清抗爭,到“康雍乾盛世”中士人官僚普遍的唯唯諾諾、明哲保身,清代統治者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對漢族知識分子的強力規訓。而這種由強權主導的“規訓與懲罰”,帶來的惡果就是:清王朝越來越缺乏自我糾錯能力,跟同時代西方國家相比,也變得越發不思進取,最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跟西方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鴉片戰爭和晚清一系列與西方列強戰爭的慘敗,表面上發生於19世紀,實際上其失敗根源,早在17世紀明清鼎革之時就已種下。

在書的最後部分,王汎森先生介紹分析了清盛世中的眾多禁書,到了鴉片戰爭之後重新刊行,並在士人階層中廣泛傳播的現象。這些誕生於清初,在清盛世被禁絕的禁書,構成了晚清變革運動的思想基礎,也為後來革命黨的反滿革命,提供了理論淵源。我們有理由暢想:如果沒有中間這兩百年的壓制與禁絕,如果順延晚明的現代性萌芽和思想啟蒙運動正常向下發展,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否可以大大提前?當今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否有可能更進一步?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盡管如此,清代思想控制帶來的種種惡果,仍然值得我們予以足夠的重視與反思。

(作者系金陵讀書協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06

“亂世”之下 美股緣何連創新高?

黑天鵝事件頻發、外圍風險積聚、經濟增速低迷、流動性過剩導致資產價格虛高,上述這一切理由都使人要做空美股。然而,美股不斷攀高,周三(7月21日)道指和標普500指數再創歷史新高,這甚至令交易員詫異。這背後有何邏輯?美股是否還值得買入?

“美股每隔幾年都會創下新高,因此新高只是指數上的問題,無需過度擔憂沖高回落。”全球最大資管公司之一的美盛集團業務拓展董事曾邵科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當前資金回流美國,美國企業整體資產負債表穩健,坐擁充裕的現金及較低的負債,且一直在增加派息。企業盈利持續保持強勁,並預計將從目前的水平進一步改善。有預測數據顯示,盈利可能在2017年創歷史新高。

美股交易員司徒捷則對記者表示,“基本面並沒有太大改變,需要關註的是,波動率指數期貨 (VIX Future) 的升水 (Contango)已經處於五年來的第二高位。”VIX也俗稱“恐慌性指數”。

強勢財報季助美股創新高

美股財報季於上周正式開始。此前不乏分析師看空後市,認為美股企業盈利或將不及預期,這可能扼殺美股漲勢。結果卻出人意料,目前標普500成份公司中已有14%公司公布了財報,其中64%公司的業績超出了預期。

其中,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的財報都出現利好。微軟最新公布的業績好於預期,收漲5.31%。在截至6月30日的這一財季,微軟的凈利潤為31.22億美元,每股收益為39美分,這一業績好於去年同期。微軟還表示,其雲計算與生產率業務營收出現增長。2015財年第四財季,微軟的凈虧損為31.95億美元,每股虧損為40美分。

代表金融行業的摩根士丹利股價收漲2.09%,該公司公布的利潤與營收均超出了華爾街預期。該行第二財季的凈利潤從2015年的18.1億美元下降至15.8億美元,每股收益也從85美分下降至75美分,但優於分析師預期的每股收益59美分。

此前,高盛、摩根大通與花旗公布的財報也好於預期,這也體現出各大銀行在低利率逆境中的韌性。美股在大盤藍籌板塊的拉動下強勢走高。

道指連續第七個交易日創歷史新高,標普500指數也刷新了歷史高點。道指上漲0.26%,報18610.38點;標普500指數收漲0.24%,報2169.00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漲0.46%,報5059.31點。

三大利好:基本面、加息、大選

面對屢創新高的美股,樂觀派表示,新高後還能再創新高,這就像曾處於估值窪地的港股一度又創新低一樣。

在曾邵科看來,美股未來將有三大利好——基本面支持、大選效應、利率上揚。

他表示,就基本面而言,美國上市公司財務穩健,坐擁充裕的現金及較低的負債,且一直在增加派息,同時並購活動強勁,這些對投資者而言都是鼓舞人心的跡象。有預測數據顯示,企業盈利可能在2017年創歷史新高。

渣打銀行中國財富管理投資策略總監王昕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仍審慎看好美股,因為標普 500 在 6 月初突破了關鍵阻力位,公司盈利有可能在今年第三季度恢複增長。不過,渣打仍對銀行股保持謹慎,“美聯儲延後加息導致債券收益率下降,削弱了推進銀行盈利的一個主要因素。”

同時,美國樓市保持繁榮,且油價下跌提升個人可支配收入和家庭資產凈值。根據預測,美國司機在2016年較前一年同期省下約200億美元1的汽油費,包括信用卡在內的美國消費信貸額持續增長,顯示隨著經濟持續複蘇,消費者信心漸長。

就大選效應而言,各界當前似乎都在擔心特朗普當選總統後可能產生的破壞性。不過值得註意的是,1952年起,美股在16個總統大選年中有13個年份取得正回報。

(圖說:美國大選年利好往往美股)

從利率走勢的角度而言,傳統觀念總是認為,加息就意味著股市或將受到重創,但歷史數據顯示恰恰相反。“根據歷史表現,美國股市往往伴隨著加息而上漲,市場通常在首次加息後一年取得正回報。” 曾邵科,其實,加息意味著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已經足夠強勁,因此能夠承受加息的可能沖擊,降息反而要拋售美股。

當前,主流觀點預計,美聯儲今年將加息一次,最可能出現加息的時點為9月或12月。其實,盡管6月英國脫歐導致全球風險資產遭到拋售,這一度使得加息預期降至冰點,但其實英國事件對美國總體影響有限。英國占美國出口總額不到4%,進口份額則不到3%。因此,即使貿易量大幅放緩,也可能只會給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帶來十分之一二的影響。

(圖說:英國脫歐對於美國影響有限)

至於未來究竟哪一類板塊值得投資?曾邵科指出,當前科技企業從已經從成長型轉移到介於成長和價值型之間,因此需要謹慎;而美國本土仍依靠內需帶動美國經濟成長,因此看多消費類型股;此外,由於低油價持續,看多航運股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