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机还是套保 中远自揭FFA交易浮亏40亿之谜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mnews/20081220/02575662721.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69

中远船务“订单无忧”解密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29/HTML_DIGWJJ1FFSLY.html


6月28日,世界最先进的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在中远船务集团(简称中远船务)所属的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功建造,该平台被命名为“SEVAN DRILLER”,不久将交付使用。

“SEVAN DRILLER”是南通中远船务为挪威SEVAN MARINE公司建造的第六代半潜式平台,造价6亿美元。中远船务集团总经理王兴如表示,“SEVAN DRILLER”项目是中远船务进军海工建造领域的成果,“所幸转型快,否则也糟糕了”,王兴如坦率道。

尽管全球造船业受航运低迷形势影响,订单骤减,但6月25日下午王兴如在京向媒体透露,中远船务集团获益及早转型涉足海工产品,目前“订单无忧”,中远船务集团在手的海工订单达12亿美元。

转型海工的逻辑

提起中远船务,人们想到的一般是修船。由于修船企业的平均坞容效率达到5378元/载重吨,已超过新加坡修船企业5248元/载重吨的世界先进水平,中远船务被誉为中国修船界的"航母"。

公开资料显示,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2001年6月,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旗下,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改装及修理为主业,集船舶配套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很少人知道,中远船务在海洋工程制造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

据 中远船务“SEVAN DRILLER”项目经理、新加坡籍海工专家唐盛弢介绍,“SEVAN DRILLER”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属于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探平台中技术水平最高、作业能力最强的高端领先产品。其设计水深12500英尺,钻井深度 40000英尺,通过八台推进器进行定位,并配置全球最先进的DP-3动态定位系统和系泊系统,可以适应英国北海零下20度的恶劣海况。平台甲板可变载荷 15000吨,拥有15万桶原油的存储能力。

中远船务的这款产品被王兴如寄以厚望,他认为“SEVAN DRILLER”项目是中远船务进军海工建造领域的重大成果,加快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不仅是中远船务发展的需要,更是企业为国家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而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

事实上,与有着海工制造悠久历史的英、美、挪威、新加坡等国相比,中远船务在海洋工程制造领域只能算是个孩子,但却是一个成长迅速的超级小孩。

2006年航运和修船市场的疯狂态开始令王兴如担心。

当时舟山、南通等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开建了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修船厂,因为修船比较简单,王兴如感觉“修船没有什么前途了,一定要迅速考虑产品转型”。

王兴如盯上了海洋工程装备。

中 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勇慧指出,随着陆上油气资源的不断消耗和衰竭,海洋已成为世界油气开发的主要领域。作为海洋油气开发业的主要工具,海 洋工程装备的全球市场规模大约在500亿美元左右,目前主要由新加坡、韩国、欧洲和美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占据,我国的市场份额尚不足5%,还有很 大提升空间。而且,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已呈现出向深海和极地进军的趋势,对海洋工程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能质量方面需改进和完善,预计其市场规模还会进 一步扩大。

这块需求潜力巨大,利润丰厚。2006年起,中远船务正式进军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领域,迅速由单纯修理、改装向修造并举转型。

但海洋工程制造比修船门槛更高,为了迅速突破这个市场,中远船务选择牵手新加坡胜科海事集团公司,后者是世界第二大钻井平台建筑商。胜科海事把其原有的中远大连船厂20%股份,转移到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掌握了中远船务30%的股份,胜科海事在此项目上总投资达3亿4000万元。

借此合作,中远船务打破了自己在海洋工程制造领域的研发、营销瓶颈。“中远船务很有远见。”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陈映秋道,在世界范围内,新加坡已在造船及海工产品制造领域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其相关技术具有很高价值。

再上海工已“晚了”

“我们的订单现在已经接到了2012年。”王兴如透露正在减少中远船务的修船量,为海工产品扩能。这一方面是由于自从去年7月份以后,修船市场急剧下滑,“我们去年修船销售收入90亿,今年我们可能做30亿,如果产品不转型,企业要亏损,甚至裁员”。

尽管受金融危 机蔓延、石油需求减少和油价大幅下跌影响,部分石油公司计划减少投资,推迟油气田开发项目,但也有部分石油公司准备逆市而上,如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未来5年 将累计投资1744亿美元用于勘探开发,预计将建造约240座海洋油气开发装备,装备总价值估计高达700多亿美元。而雪佛龙、康菲、埃克森美孚等跨国石 油公司也表示将维持或增加2009年的勘探开发支出。

“SEVAN DRILLER”的业主是从事海洋油气开发的石油巨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王兴如向记者透露,目前中远船务在手的海工订单总额为12亿美元,中远船务海工产品总产值占中国海工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今年过了春节以后,我们和日本的客户签了1亿多美元的海工项目,在大连,同时和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签了一个2.2亿美元的FPFO的新造,我们近期也有很多项目在谈。”王兴如透露。

中 远船务的得意反衬了国内中小船厂的失意。工信部网站6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5月全国共撤销船舶订单55艘、232万载重吨,约占5月底手持船舶 订单总量的1.2%。另外1月-5月,中国新承接船舶订单仅11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6%。工信部指出,中国造船业手持订单风险不断增加。

兴旺的海洋工程市场是否会导致中小船厂一哄而上?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钦指出,海洋工程及装备进入的门槛高,每个海上油气田的个性化要求高,不会像三大主流船型那样大批量订货生产。所以协会呼吁造船企业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切不可一哄而上,必须积蓄力量,量力而行。

王兴如以自己的转型经验提出,现在再进入海工市场实际上已经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86

南京港重组初定:中外运长航入局,中远出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5/160530.html
核心提示:双方将对港务局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实施整体改制。其中,南京市国资委以港务局评估净资产扣除相关费用后作价出资,中外运长航集团以现金出资,将港务局变更为南京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被资本市场热炒两年多的南京港改制题材,1月4日终于有了重大进展,当日南京港公告大股东南京港务局已经与中外运长航集团签署《合作意向书》,就港口改制重组达成合作意向。



令人意外的是,此前有意通过南京港完善其“长江战略”的中远集团,竟然出局。1月4日,南京港务管理局投资管理部部长施飞向本报记者表示,从业务紧密度考虑,中外运长航集团与南京港之间的合作紧密程度更高,业务互补性更强。

中外运长航参局重组

施飞向记者证实,2009年12月30日,中外运长航集团与南京港口集团在南京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就港务局改制重组事宜达成合作意向。

据目前所披露的意向书细节,双方将对港务局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实施整体改制。其中,南京市国资委以港务局评估净资产扣除相关费用后作价出资,中外运长航集团以现金出资,将港务局变更为南京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还是初步意向,股权比例还得谈。”施飞透露,在寻得战略合作伙伴后,下一步便是启动南京港务局的改制重组工作,成立南京港口集团有限公司。

施飞称双方的谈判尚未深入至确定股权比例,仅确定了股权架构为南京市国资委控股, 中外运长航集团参股,具体股比有待商定。

由于此前南京港的重组对象传言甚多,中外运长航集团却异军突起,对于双方突然牵手的原因,施飞笑称是业务紧密度造就了现在的合作。“中外运长航集团是我们港口最大的合作伙伴。”

施飞告诉记者,在中外运长航集团合并之前,南京港与中外运集团曾在龙潭集装箱码头上有所合作,当时中外运参股龙潭集装箱码头10%的股份。而在油运方面,中外运长航集团旗下的南京油运公司也是南京港原油装卸的主要利润来源。

相比较之下,其他航运公司与南京的业务合作尚未如中外运长航集团这般全面与深入。

中远集团出局

可上述理由似乎不足以说服南京港放弃中远集团或者上港集团。

据记者了解,在选定中外运长航集团之前,南京港务局的重组合作方曾出现多个版本,其中最靠谱且确有接触过的有两个:上港集团和中远集团。

2008年上港集团在南京港的投资份额占到25%, 与南京港口集团持平。上港集团董事会秘书王庆伟曾坦言长江流域以上五大港口所在之处, 是上港集团的主要整合目标。基于此,外界对上港集团与南京港的牵手抱有极高的期待。

可是, 若是仅仅作为上港集团的补给港或长江流域的中转站,这样的定位却不是南京港真正想要的,南京港想要做的是长江下游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在2009年12月30日的签约仪式上表示,目前南京已把南京港和禄口空港、铁路南站港建设提到新的战略高度,打造具备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新南京。

朱善璐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推手,帮助南京港重振中国内河第一港的雄风,成为西连长江中上游、东连上海太平洋的重要枢纽,带动南京的跨越发展。

如此野心,难免与上海港有所冲突,因此南京市随后将重组方式转向港航合作,正在积极谋划“长江战略”的中远集团映入南京市政府的眼帘。

2008年2月24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奔赴南京,与南京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展开在港口、物流、港口机械制造以及相关领域全方面的战略合作。

就在外界以为中远成为南京港战略推手几成定局之时,双方的合作却又沉寂无声了。

中远究竟为何“虎头蛇尾”?中远太平洋董事会秘书处表示未曾听说公司有投资南京港的打算,中远太平洋总经理徐敏杰的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而中远集团研究发展中心靳启伟则向记者表示不便解答。

又见“长江战略”

据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外运长航集团作为谈判后来者,却最终夺得青睐。

“我们是长江上最大的航运企业,对于南京港这样以长江货运为主的港口来说,跟我们合作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外运长航集团人士向记者表示。

据上述人士透露,中外运集团旗下的长航集团共有两千多艘船舶,共计载重量为300多万吨。2009年长航集团的货运量达1.3亿吨,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长江运输。

据中外运长航方面的人士透露,原本南京港罗列出的重组合作方名单中,不仅有中外运,也有长航集团,两方都接触过。但2008年适逢中外运与长航集团重组,整个集团战略有变,直到2009年年初,中外运长航集团管理层确定,重新再提“长江战略”,这才发力攻关南京港。

对于中外运长航集团来说,参与南京港改制重组,筹建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只是其“长江战略”的其中一个节点。

“我们准备在长江流域布局三个航运中心。”中外运长航集团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该集团希望加强沿江的航运建设,继去年10月牵手武汉港之后,南京港此时再下一城,下一个目标便将是重庆港。

据悉,2009年10月14日,中外运长航集团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参与武汉新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中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开发。

而此次对南京港的投资定位,中外运长航集团董事长苗耕书认为,双方这次合作将以建设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为目标,把南京港建为连接内陆广大腹地、沟通中东西部重要的航运物流枢纽,成为长江流域国际性、多功能、综合型江海转运主枢纽港。

据南京港公告披露,南京港大股东与中外运长航集团将在六个月内达成具体协议,否则意向书将自动解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23

首家央企清退“定时”中远拟一年内售完远洋地产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7/1451715.shtml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混沌的局面,终于有所改观。
昨日(8月16日),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远国际)发布公告称,即日起将在一年内,择机出售持有远洋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洋地产)的全部股权。中远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央企地产“清退令”后,首家明确退出时间的央企。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进程缓慢,大规模实质性退出仍需时日。
一年内择机出售股份
3月18日,国资委要求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在完成自有土地开发和已实施项目等阶段性工作后,退出房地产业务,并确定16家主业为房地产 的央企,而中远集团并不在此列。第二天,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率先表态:“半年之内,退出远洋地产,地产再赚钱也要退。”中远集团由此成为首家宣布退出地产 的央企。
目前时间已过去近半年,中远集团终于确认了将房地产业务退出的时间表。中远国际在公告中表示,从即日起,将在一年内,择机出售持有的 远洋地产16.85%的股权,约为9.5亿股股份。有关出售所得款项将成为公司未来全力发展核心业务航运服务业包括并购中远集团系内外项目的资金来源。中 远集团也将借此完全退出地产业务。
据了解,公司还规定每股远洋地产售价不得较出售日期前交易日远洋地产收市价折让超过15%,而且每股最低售价均不低于5.4港元。预期出售上述股权,将为中远国际带来约6.645亿港元税前收益。
在上半年宣布要退出后,坊间对于接盘者就有颇多传言。当前中国人寿持股远洋地产24.08%,为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中远国际为第二大股东,其余为公众 持股。曾有业内人士猜测,中远国际退出后,中国人寿或将成为接盘者。不过,中国人寿方面3月份曾表示无意进一步增持远洋地产。
大规模退出暂难出现
“中远愿意出售股权,并不一定有人愿意接受。”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如果不是低价抛售,上述股权要有接盘者也并非那么容易。
据了解,远洋地产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据此前中房信发布的 《201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半年销售排行榜》数据显示,远洋地产以72亿元的销售额排在销售金额排行榜的第15位。
大福证券地产行业分析师侯凌中认为,由于今年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实施的紧缩措施,将对远洋地产的物业销售构成压力。因此,在最近的一次针对远洋地产的分 析中,他认为今年远洋地产的销售额将比原定目标有所降低。据了解,远洋地产管理层把2010年的预售目标定于200亿元,侯凌中预测将降低 20%~30%。
对于中远国际确定了退出时间表,杨红旭认为,目前更多的央企暂时不会大规模退出地产业务。“中远国际持有的是上市公司股权,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退出。其他央企持有的更多是项目或项目公司,找买家比较困难。”
“我们的方案已经报给国资委,正在等待批复,具体内容不方便透露。”昨日,记者在采访相关央企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答复。
据分析,目前这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所占市场比例有限,其房地产业务很零碎,股权也非常分散。2008年这些企业所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公司共有227户,占中央企业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
业内人士仍普遍认为,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进程缓慢,距离实质性退出仍需时日。
杨红旭表示,央企退出,可能是个渐进的过程,除央企是否能积极的落实退出政策外,楼市调控之时,是否有买家愿意接盘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12

高雄港变数:中远集团拟入股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27/5MMDAwMDIwMzA5MA.html

10月24日清晨,中国远洋集团旗下的“中远高雄”轮首次驶进高雄港。

以“船长”自称的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透露,该集团将与台湾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阳明海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并共同开发高雄港码头。

魏家福声称,高雄的集散、港口和地理位置,都符合中远集团远东至欧洲和美洲航线的需求。但中远集团和阳明海运还未就此正式谈判。

10月24日当天,中远驻台湾代表处揭牌。这是中国大陆航运企业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立代表处。

高雄港曾为世界第3大集装箱港,但近年来业务萎缩明显,排名已跌出全球10名开外。中远在高雄的投资前景仍充满各种变数。

班轮业务动力

中远投资高雄港的原因,是为促进其集装箱班轮业务。

魏 家福指出,高雄港目前还不具备万箱以上货轮的操作能力。万箱货轮满载后,高雄码头的安全水深就不够;此外,码头长度也捉襟见肘,“中远高雄”轮长度约 350米,停靠在高雄70、71号阳明码头,还有三分之一长的船身,必须要租借其他码头,才能停靠装卸;而高雄港目前的桥吊系统设备,也无法适用万箱货轮 的吊装作业。

按照目前航运业的发展趋势,集装箱班轮越造越大。中远集团的新船订单多是10000箱,甚至13000箱的巨轮,其途经高雄港的航线在码头硬件上必须得到支持。

“高雄的集散、港口和地理位置,都符合中远集团远东至欧洲和美洲航线的需求。”魏家福表示,中远有意愿参与高雄港的拓建,包括码头的兴建改善与航道的拓宽加深等。

积极参股码头,是近年来中远集团确保其航线业务的手段之一。而具体操作,则由中远集团旗下的中远太平洋(01199.HK)完成。

从2003年至今,中远太平洋参股和控股的码头包括:新加坡的两个泊位、比利时安特卫普港、苏伊士运河码头及希腊比雷埃夫港。今后高雄港的投资主体,也会由中远太平洋担任。

上海航运业专家吴明华分析,航运企业参股集装箱码头,可以确保稳定的船期,同时在班轮到港后得到装卸货方面的便利,还能降低班轮在码头费用方面的成本。

中远看好高雄港的另一个因素,则是和阳明海运的良好合作关系。

据吴明华介绍,中远集团与阳明海运同是CKYH联盟的成员。CKYH联盟由中远、川崎汽船、阳明海运和韩进海运4家航运公司组成,共同经营着20多条东西向航线,跨越北亚、北美、北欧等重要海域。

阳明海运正是高雄港多个码头的主要投资和运营商,目前已取得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的开发权。而同为CKYH联盟成员的韩进海运的关联公司韩进太平洋,也是高雄港76、77号码头的运营商。

有了海运方面的业务合作基础,中远与阳明海运在高雄港码头的合资也将水到渠成。

此外,随着中远台湾代表处的设立,中远集团旗下的油轮、物流、干散货及修造船业务,也将在台湾地区寻找合作对象。

魏家福介绍说,中远台湾代表处将配备首席代表、代表、财务官三人。为体现对台湾地区业务的重视,魏家福特意选择了其总裁办主任担任第一任首席代表,以更好地执行中远集团在台湾的发展战略。

“代表处只是第一步,我们下一个目标是要成立中远台湾公司。”魏家福说。

高雄港变数

业界并非一致看好中远投资高雄港。有观察者指出,高雄港近年来集装箱业务下滑严重,中远入股高雄港,未必能达到投资预期。

高雄港曾是全球第3大集装箱港,但2000年以来排名逐年下滑,2008年更是跌出全球前10位之外。台北港正式运营之后,高雄港的货源又被大量分流。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对记者分析说,随着两岸和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很多货运量大的产业(如IT代工)转移出台湾,使得高雄港在台湾的货源市场严重萎缩。

虽然高雄本身有很多大型国际集装箱干线,可以依靠转运中心的优势发展。但可惜的是,2008年以前两岸“三通”进程缓慢,使高雄港的这一优势化为乌有。

近年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乃至韩国的釜山港都迅速崛起,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转运港口,高雄港的先发优势已消耗殆尽。

一个现实的例证是,今年2月,马士基集团旗下的APMT码头公司从高雄港撤出,将其运营多年的76号、77号集装箱码头转让给韩进太平洋公司。

在谈到退出高雄港的原因时,APMT亚太区首席执行官纪奕信曾婉转表示,“我们的规模和成本结构,包括在高雄的固定成本,并未达到在高雄港实现竞争优势的水平。”言下之意,则是在高雄港的两个码头营利艰难。

高雄港务局对此也忧心如焚。该局工务规划科科长苏建荣表示,高雄港面临岸线不足、土地不足问题,码头质量也无法满足主流集装箱船的需求。

高雄港务局因此提出“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计划”,整合高雄港外港区开发计划,增加集装箱码头设施,希望维持高雄港海运转运枢纽港地位。

据苏建荣介绍,洲际货柜中心BOT项目由阳明海运取得开发权,目前已经开工。预计2011年完成两个码头建设并运营,2013年完成全部4座码头及货柜场地,总投资约150亿新台币。

对于高雄港和未来投资者的利好是,随着《海峡两岸海运协议》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两岸海运业务量在金融危机后有了明显增长。

魏家福称,ECFA为两岸航运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两岸航商应合作开拓广阔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60

亞洲船東警告中遠:背棄合同後果嚴重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901/2413858.shtml

  中國遠洋(601919,SH)租船合同糾紛仍在發酵。
昨日(8月31日),有外媒報導稱,香港金輝航運有限公司警告中遠,如果其背棄租船合同,將面臨嚴重後果。這是中遠系列租船合同糾紛中首家公開表態的亞洲船東。兩個月來,中國遠洋因涉嫌拖欠租船費用,已被船東扣留了三艘船舶。
此前,中國遠洋堅稱,控制成本、調整租金是公司應廣大股東的強烈要求,中國遠洋所屬干散貨航運公司的行為符合廣大股東的根本利益,並認為所有的扣船事件 只是一個正常的合同業務糾紛。當天,記者就此事分別採訪了中國遠洋投資者關係部和金輝航運副總裁RaymondChing,但截至發稿時,雙方均未作出正 式回應。
據報導,目前,中國遠洋正在支付承租金輝航運船舶的所有款項,並未出現拖欠費用行為。但兩家公司已經在租船費率問題上發生了分歧。
RaymondChing表示,兩家集團之間在租船費率問題上有很多信件往來,且雙方已經在這一問題上發生了一些爭議。「不管交易對方是誰,拒絕支付租費都是不對的。我們不認為這是正常的商業做法。」他還宣稱,金輝不會容忍租費或其他任何款項長時間內被拖欠。
金輝航運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1.7億美元,增長3%,但其淨利潤卻降至5500萬美元,同比下降28%。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航運業陷入低迷前,中國遠洋一直十分看好行業形勢,對航運市場執意「看多」,或許是導致中國遠洋在租船費用高峰期簽訂大量長期合同的重要原因。
有分析人士認為,中遠與船東因租費費率調整而屢次產生合同糾紛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說明中遠對未來市場行情的風險把握不足,尤其是在航運市場行 情很好的情況下,對未來形勢估計過於樂觀;另一方面,行業中因租費費率變化導致雙方調整協商的情況並不少,這造成中遠對風險的判斷產生麻痺思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76

中遠「裸奔」到何時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8042&time=2011-09-03&cl=115&page=all

中國遠洋拖欠的租船費用已升至2500萬美元以上,數年前在現貨和期貨市場最高點買入大量「裸奔」多頭合約的後果在放大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谷永強 特派倫敦記者 倪偉峰

 

  中遠集團下屬公司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1919.SH/01919.HK,下稱中遠)到底拖欠了多少貨輪租金?這個數字從最初披露的 數百萬美元漸次上升,按照希臘「船王」喬治·伊科諾莫(George Economou)接受財新《新世紀》採訪時的最新說法,拖欠的租金已至少在2500萬美元以上。

中遠拖欠的250 0萬美元租金,主要來自中遠在青島、天津和香港的分公司。胡曉春/CFP


  2011年8月18日,據彭博新聞社報導,因涉嫌拖欠租船費用,瑞士大宗商品貿易商邦吉(Bunge SA)向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東區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扣押停靠在當地的一艘中遠散貨輪船,法庭批准了請求。這艘名為「Yu Lan Hai」號的散貨船,成為過去三個月來中遠集團第三艘被船東扣押的貨輪。

  此前的8月3日,希臘船東Classic Maritime向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東區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扣押當時中遠停靠在新奧爾良地區的「Jia Li Hai」號貨輪。更早的7月13日,由於中遠下屬的青島遠洋運輸有限公司(下稱青島遠洋)拖欠其251萬美元的船舶租金,伊科諾莫旗下另一家公司 Dryships在新加坡法院申請扣押了一艘中遠貨輪。

  Classic Maritime和Dryships均為希臘「船王」喬治·伊科諾莫所有。伊科諾莫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透露,雙方對船舶租金費率調整的不同意 見,引發了系列扣船風波。中遠拖欠的2500萬美元租金,主要來自中遠在青島、天津和香港的分公司。「大約三個月前,中遠的人向我們提出,要求重新談判船 租費率以降低租金,被我們拒絕,隨後中遠就開始停止支付租金。」伊科諾莫表示。

  扣船之後,中遠聲名大損,除了遭到同行和媒體的指責,評級公司穆迪指出,中遠的行為對整個干散貨航運業的信用狀況構成了威脅。

  中遠為何出此下策?虧損是原因之一。中遠中報顯示,2011年上半年錄得巨虧27.1億元,淨利潤與去年同期相比銳減176.8%,收入也同比下滑10.4%至342.27億元。

  但年收入數百億元的中遠,還不至於付不起租金;更重要的或許在於,中遠這些年來一直在為2008年的錯誤判斷付出代價。它希望以更強勢的方式,來解決2008年留下的沉重包袱,不惜違約。

  中遠在中報中稱,虧損是由於今年上半年國際航運業重現低迷,航運市場呈現高運力、高成本、低運價,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但中遠沒有提及的 是,2008年中期航運鼎盛階段,中遠誤判市場發展趨勢,在現貨和期貨市場均買入大量「裸奔」(業內俗稱,指不含任何風險對沖機制的合同)多頭頭寸,導致 近三年來深陷泥潭。

  據一位有多年租船業務經驗的業內分析人士稱,中遠和Dryships簽署的租賃合同分為5年期和3年期兩種,3年期的日租金為8萬美元,目前合 同已基本到期;5年期的日租金為5.7萬美元,目前尚未執行完畢。而在8月23日的短期現貨市場,最大的好望角型貨輪的日租金已跌至1.8萬美元。據這位 分析人士稱,「目前部分船東已經和中遠達成了租金調整協議,但希臘人比較固執,一直不同意,雙方就此陷入僵持。」

  對於剛剛履新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總經理一職的馬澤華,如何解決這場風波是個大考驗。

冰火2008年

  Classic Maritime向路易斯安那州東區法院提交的文件顯示,2008年8月1日,中遠旗下的中遠散貨運輸有限公司(下稱中遠散貨)租賃了Classic Maritime所有的「丹麥號」散貨船,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中遠散貨應按月向船東支付租金,提前一月支付,但截至2011年8月3日,中遠散貨尚未支付 2011年7月和8月兩個月船租,共計273.24萬美元。

  希臘船東稱,準備根據合同條款在倫敦申請仲裁,為確保仲裁結果的順利執行,要求美國法院批准扣押中遠所有的「Jia Li Hai」號貨輪。經過審議,路易斯安那州東區法院於當日即批准了Classic Maritime的申請。8月9日,「Jia Li Hai」號貨運被正式扣押。

  伊科諾莫透露,當時和中遠簽署合同時,「租金價格是鎖死的(Fixed)」。

  中遠如今的尷尬局面,源自2008年簽訂的高價租賃合同。三年來,中遠已為當初對行業發展趨勢的誤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直到現在,損失還在繼續。

  在過去的三年中,國際航運市場經歷了冰火兩重天的劇烈轉變。以干散貨運輸為例,作為國際干散貨運輸市場走勢晴雨表的波羅的海指數(BDI指數) 在2008年5月20日創下了11793的高點,當時最大的好望角型船日租價格曾高達21.16萬美元,並在相當長時期保持在8萬美元左右的水平。

  中遠2008年上半年年報顯示,在航運市場處於高位的形勢下,中遠在自有干散貨船舶204艘的基礎上,租入船舶228艘,以擴充運力。伊科諾莫證實,此次中遠發生費率糾紛的船隻,就簽署於2008年的那個市場高點。

  由於航運業存在明顯週期,市場波動風險很大,中遠2007年就開始利用遠期運費協議(FFA)做套期保值,對沖航運市場租金波動風險。所謂遠期 運費協議,是指一種遠期合約,協議規定了具體的航線、價格、數量、價格日期、交割價格計算方法等,協議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點,收取或支付依據波羅的海官 方運費指數價格與合同約定價格的運費或租金差額。

  中遠在2008年年度報告中表示,由於公司擁有一支規模較大的租入船隊,持有FFA協議可以幫助公司合理利用干散貨市場的時差和價差,對現貨操作進行補充,從而平抑市場波動風險和進行套期保值。中遠2008年半年報披露,公司持有一定的FFA看多頭寸。

  「操作FFA時,對行業趨勢的判斷非常重要。在整個行業運力吃緊,預計船租價格會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通過持有FFA看多頭寸,可以有效地鎖定運價,同時也可以獲得一定收益,對沖上漲的船舶租金。」中國FFA網一位資深分析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

  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市場租金不斷上漲的時候,持有FFA看多頭寸為中遠帶來了不菲的收益,2008年第三季度季報顯示,中遠當年 FFA已交割部分共實現收益人民幣18.74億元。也許正是這一甜頭,令中遠忽略了高位市場可能的泡沫,仍然持續在現貨和期貨市場吃進看多的租賃合同,這 埋下了得不償失的禍端。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作為全球經濟風向標的國際航運市場,被深深裹挾其中。BDI指數從當年5月的高峰一路狂瀉,到當年12月12日已跌去萬點,只剩零頭764點,狀況慘烈。

  之前中遠在現貨市場租金高點時租入大量船舶,同時在FFA期貨市場持有看多頭寸,干散貨現貨市場運價下跌之後,一方面運輸收入大減,另一方面 FFA協議公允價格變動錄得巨虧,中遠開始遭受雙重損失。2008年12月16日,中遠對外發佈公告,稱由於市場急劇變化,運價大幅下跌。截至當年12月 12日,公司干散貨船公司持有的FFA協議公允價值變動損失合計為53.8億元,扣除已交割部分實現的收益14.3億元,中遠持有的FFA協議當年浮虧 39.5億元。

  一位航運分析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國際航運業在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間一直保持向上增長的態勢,「當時整個行業對市場前景都很樂 觀,簽訂固定租金合同的情況挺常見的,基本很少考慮行業下調的風險;雖然2008年業內部分人士注意到了經濟下行的苗頭,但大家以為是奧運會前國內的緊縮 政策造成的,並未過多在意。經歷了這幾年的行業低谷之後,大家才開始注意在長期合同中引入浮動租金機制」。

  對行業下行趨勢反應的遲鈍,使得中遠在高點做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當時買入的FFA看多頭寸最終成為燙手山芋。上述中國FFA網分析人士認為, 「中遠在市場高位時繼續做多的做法,已經偏離了套期保值的初衷,存在投機心理。2008年5月,BDI指數跨過1萬點後,對中遠這樣的大型航運公司來說, 最大的經營風險是運價下跌,要對衝風險的話就應該做空FFA,這樣即便下半年運價下跌出現虧損,但FFA上將會反映出收益,這樣才能平抑市場風險。」

「魔鬼」出於投機

  在伊科諾莫看來,中遠缺乏處理長期國際合同的經驗,「在航運業,有時你會賺大錢,但有時又會輸個精光。總體而言,中國企業之前在國際市場和現貨市場沒有從業經驗,目前還處於學習的過程中。」

  伊科諾莫的侄子安東尼斯·凱迪利迪斯(Antonis Kandylidis)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2008年時中遠希望簽署5年的固定租金合同就存在投機心理,「在投機中,要麼勝利,要麼失敗」。

  不過,也有不少航運業內人士同情中遠的處境。一位曾在中外運任職的前高管就坦陳,「在國際航運行業,要做對方向確實挺難的。2008年高點時航運公司最難的是找船,中遠用這種方式簽下長期合約,也是一種競爭策略。」

  曾在一家外資公司擔任租船業務經理的張海也表示,在國際航運業中,一年以上的租船合同就算是長期合同,但3年至5年的長期租船合同一直存在,且 在長期合同裡,不一定都有對衝風險機制設定,「行業裡把沒有對沖的合同叫做『裸奔』,當時業內簽『裸奔』合同的現象挺多的。」張海認為,作為國內航運業的 老大,中遠並不缺乏國際市場和現貨市場的經驗。

  中國遠洋一位內部人士,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在他看來,中遠當時簽署租船合同時,「市場正處於歷史高點,公司對市場未來變化估計過於樂觀,沒想到隨後會發生世界經濟危機,BDI指數跌得一塌糊塗,當時對市場下跌的估計不是非常充分。」

  高成本的干散貨船租約侵蝕著中遠本已微薄的利潤。在8月26日的業績發佈會上,中遠財務總監何家樂透露,截至今年6月30日,未來一年內中國遠 洋國際干散貨船舶經營租賃支出,將達到110億元人民幣。考慮到目前的干散貨市場現狀,中遠將一年內到期的干散貨船舶租入、租出合同按照BDI平均 2000點的水平計提了13.9億元的撥備。

  中遠副總經理張良在發佈會上稱,目前中遠已有18艘租賃船隻和船東達成了租金調整協議,未來將積極與船東進行租金費率談判,進一步降低成本。

  不過,張海認為,如果船東堅持拒絕談判,中遠也無計可施,「當時不考慮對衝風險,把合同簽在租金價格高位,現在租金降下來了又要重新談判,這違背了起碼的契約精神。如果船東堅持不談判,航運公司也沒有辦法。」

  國際商會仲裁院委員陶景洲律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在合同價格鎖死的情況下,即便申請仲裁,結果對中遠也是不利的。」他表示,在簽訂長 期供貨合同和租賃合同時,應對未來市場趨勢變化充分考量,「不能因為市場特別好,就只算向上漲的可能性,而根本不對市場未來下行趨勢做出合同上的安排。」

  不過,在陶景洲看來,由於船東向法院申請扣船需要交納一定保證金,而通過國際仲裁解決糾紛一般需要兩到三年,如果能談判的話,相信船東也願意用談判來解決問題。

  上述航運分析師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指出,通過仲裁解決糾紛,對中遠來說未必全是壞事,「中遠在做出停止支付租金決定時,就應預料到船東會扣押船隻,如果雙方申請仲裁,可能需要兩三年,最起碼可以拖延時間,緩解現金支出壓力。」

  伊科諾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目前仍在和中遠進行談判,「之前中遠稱重新談判租金費率是為了其股東的利益,可我們也有股東啊」,他強調, 「儘管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但我們非常自信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談判不成,我們還可以繼續申請扣押中遠船隻。中遠是個大公司,我們不認為最終無法解決,因為在 這個行業中聲譽很重要,目前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在8月26日的業績發佈會上,中遠副總經理張良表示,「(扣船風波)只是普通業務問題……公司有能力解決,不會對日常運營造成影響。」中遠在向 希臘船東請求調低合同租金的文件中稱,調整合同費率是為了股東和投資者利益。不過這個問題中遠在2008年時就應仔細考慮,現在未免為時太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25

中遠國際(517)2011中期分析 金魚佬投資扎記

http://yuloyulo.blogspot.com/2011/09/5172011.html


半年綜合收入57(同比升38%), 銷售成本51.8, 毛利5.2(206%).

銷售、行政及一般費用2.91, 經營溢利2.64.

應占溢利2.77, 每股賺0.1515(32%), 保持中期派息0.02.

撇掉遠洋地產的2010年同期業績貢獻, 應占溢利同比升84%.

塗料銷售(中遠關西), 收入10.4(同比升2.1), 分部溢利1.4(大升15); 船舶設備, 收入4.8(2.2%),分部溢利4.2千萬(74%); 船舶貿易代理, 收入7.1千萬(15%), 溢利5.3千萬(18%); 保險顧問傭金, 收入3.7千萬(13%), 2.5千萬溢利(13%); 船舶燃料及其它產品銷售, 收入36.3(20%), 溢利2千萬(42%); 一般貿易(瀝青及其它產品), 收入4.4(51%), 溢利1.7千萬(37%).

另外應占共同控制實體業績, 中遠佐敦塗料有2.1千萬(47%)連悅1.1千萬(100%).

分析及估值:

塗料銷售(中遠關西), 受益於集裝箱塗料需求和價格上升, 溢利大升. 中遠佐敦,雖然造船銷售量上升, 但因為原料上漲影響毛利, 盈利減少.

船舶設備因為新網點貢獻, 溢利上升74%, 船舶貿易代理保險顧問傭金溢利有十多巴仙的增長.

船舶燃料, 新峰及連悅合共有3.2千萬的盈利. 惟未見有其他中遠集團的船舶燃油的收購.

維持之前預測, 2011年的溢利有4.1, 每股盈利0.267.

公司手持大量現金, 將資產打折分析每股價值.

無形資產歸零, 現金全算, 應收款打8, 其他資產打3, 減去所有負債, 每股值3.618, 現在股價為2.84,

2012年開始, 船隻交付數量開始下滑,船舶燃料貿易業務的收購擴展是支撐增長的重點. 公司長遠打算建設成航運的一站式服務, 如國際上的英之傑航運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1

中遠國際 (0517) 文仔

http://hk.myblog.yahoo.com/siuman1986/article?mid=39

姣婆守唔到寡,今日終於買左中遠國際 (0517) @4.25。

各位讀者請小心,文仔買股票,你地一定要記住以下忠告:

明燈出手,即時漏油,無貨唔好買,買左小心蟹。

好喇,講完笑,認真講,千祈唔好睇人頭買,因為文仔真係唔係咩資深投資者,而且有一句野一定要記住,買股票邊個都唔好信,信自己。

言歸正傳,點解買517?

1. 高息,9厘喎,不過上期有好大部份係特別股息,佢呢期派唔派就睇管理層點做

2. 現金多,成4蚊喎,比0.25佢買傢私,要派息都有條件派丫

3. 話晒都國企一份子,唔會執笠掛,幼萬股機會都較細,點都唔會係喪機那類向下炒

好喇,分析多少少~

公司做咩生意架?

1. 船舶貿易代理、2. 船舶保險顧問、3. 船舶設備及備件供應、4.塗料生產及銷售、5.航運服務

去年營業額升432%,升到好似做假咁,事實係唔係做假都唔知,不過據說係因為做左船舶燃料及塗料銷售兩項業務大幅上升所致。

全年毛利7.15億,較去年的4.23億上升69% 減埋遠洋地產的來來去去賺賺蝕蝕,核心盈利2.87億,都升左18%

公司的毛利率跌25.9%跌至8.3%,原因係塗料同燃料業務毛利率較低,但就做多左爆多呢類生意,所以就導致呢個情況。其實,咁咪即係由高毛利率生意轉做低毛利率生意?有易錢唔賺賺難錢?

計數

資產淨值反正無咩,豪比佢只計現金,(64.67億-2.07億)/15.14億股=4.13,4.25買pb=1.03

盈利能力 2.87億/15.14億股=0.1896,4.25買 pe = 22.42倍

咁搞法,文仔都無咩頭緒。就盈利能力黎講,22倍巿盈率的物體,我係唔會參與,但係近乎淨現金公司,我係好嚮往。如果用15倍pe去計變成股價值2.844,咁係反智的行為,因為公司淨係現金都4蚊,用2.844來買4蚊係猩猩做的事。咁...即係點?

現金,拎去做生意,就可以有新盈利能力,而做咩投資,暫時係「?」。之前都講過,從炒的角度黎講,一打舊野入去,相信巿場點都會炒炒,到時再睇下有無油水抽下~

結果,本來諗住買的數目,最後決定減少,學各位大大的分散風險策略,唔令一隻股票擁有太大比重。

用自己做白老鼠,睇下最後會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5

激進中遠轉向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157.html

  中國遠洋集團總經理馬澤華,與他的前任魏家福風格截然不同。這一點,在剛剛召開的海運年會上體現得很明顯:前者平實,後者激情;前者保守,後者樂觀。

 

  「如果市場正常的話,我認為2012年的BDI指數(波羅的海乾散貨綜合運價指數)在2500點以上。我相信春意盎然的博鰲會給航運業帶來暖 春。」在11月3日舉行的中國遠洋第八屆海運年會上,中國遠洋集團董事長魏家福在講台上仍是一貫的樂觀風格,他甚至將目前的航運業低迷期視為「機遇」。

  但台下瀰漫著深深的寒意。當主持人提出「干散貨、集裝箱、油輪、特種船等各子行業哪個率先復甦」的問題時,參會的700餘名航運界人士默契地選 擇了「特種船」;主持人再提問「如果手持資金,更願意投資哪個船型」,答案仍是「特種船」;在判斷「航運業何時才能復甦」時,多數人選擇了「2014 年」。

  「今年是個特別糟糕的年景。」一位來自山東海運的參會者邊按著答案提交器,邊苦笑著說,「特種船隻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如果真的可以選,不如選 擇放棄航運業。」在預測2012年的BDI區間時,他和大多數人一樣選擇了1000點-2000點——馬澤華亦「保守」地選擇了這一區間。

  今年8月剛剛繼任的馬澤華,在此次海運年會上接受了財新《新世紀》的專訪。他坦言:「和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相比,當前的困難更加可 怕。各國政府在上一輪危機時都積極救市,所以2010年市場得以強勁復甦;但目前的困難,一是航運業供給嚴重失衡,二是美元量化寬鬆政策以及全球通脹趨勢 使中國遠洋的成本壓力巨大。」

  業內分析師普遍認為,由於歐美經濟復甦前景不明,集裝箱運輸在今年四季度需求好轉的希望渺茫,運價難有起色;同時由於缺乏真實需求,鐵礦石價格加速下滑,干散貨業務亦難好轉。

  對所有航運公司而言,這都是一個漫長而寒冷的冬天。而中國遠洋尤其困難:由於航運市場繁榮階段舉措過於激進,現在正面臨著嚴重的供給過剩危機。 其上市子公司中國遠洋(601919.SH)繼中報虧損27億元後,三季度再次累計虧損48億元,並已作出全年虧損的業績預告。馬澤華該怎麼辦?

集裝箱「囚徒困境」

  「集裝箱船隊是中遠集團中最重要的船隊,是我們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們面臨一些困難,主要還是供大於求比較嚴重。」馬澤華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專訪時說,中遠正以馬士基(Maersk)為標竿,努力提高公司的服務和管理水平。

  馬士基目前佔有世界集裝箱航運市場17%的份額,有500多艘集裝箱船以及150萬個集裝箱。而截至9月30日,中國遠洋集裝箱船隊規模是155艘,運力為66萬個集裝箱。規模上兩者差距甚遠,且面對如今運力過剩的市場環境,馬士基還宣佈了震驚業界的「大船戰略」。

  今年2月,馬士基宣佈擬斥資57億美元,逐批建造30艘迄今最大的1.8萬標準箱(TEU)集裝箱船,這些巨無霸將在2013年至2015年交 付,投入亞歐航線。經歷大約兩年的VLCS(巨型集裝箱船)訂單沉寂後,海洋霸主馬士基的超級訂單是否會引出新一輪的造船競賽?此外,10月24日,馬士 基還一改過去一週交貨的慣例,推出了「天天馬士基」服務,每天從亞洲四個主線港(寧波、上海、鹽田、丹戎帕拉帕斯)將貨物運往歐洲的三個主線港(費利克斯 托、鹿特丹、不來梅),並大膽承諾對超時運輸予以補償。

  「建造大型船舶和加強航線密度,是馬士基對集裝箱規模效應戰略的不同舉措。」國信證券航運分析師鄭武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稱。

  在國內,中海集運(601866.SH)已經應戰。中海集團總經理許立榮對外表示,現在是買船的最佳時期,船舶大型化已經明朗,他們的戰略也將據此調整,進行低成本擴張。10月27日,中海集團宣佈斥資11.3億美元購入了12艘1萬標準箱集裝箱船。

  「中遠說要學習馬士基,那戰略上是加強大型船舶建造,還是加大航線密度,現在還看不清。」鄭武分析說。

  「航運業一邊喊著供給過剩,一邊不斷加大運力投放,這是一個『囚徒困境』。」北京某大型基金分析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別人擴張,你不能不擴張,不然規模小、資金鏈弱的航運公司就會被逐漸吞噬。」

  據招商證券數據,目前全球集運船隊規模達1494.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0.5%。集運船隊在手訂單佔運力比重為29.9%,而20年以上老 船僅佔總數的5%,拆解老船緩解運力過剩的空間很小。2011年交付的新船中,8000標準箱以上的大船佔比約61%,多數投入到歐美各大航線中,給航運 市場再添壓力。

  在這樣的內外包抄之下,中國遠洋頗有些進退兩難。公司2011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中國遠洋集裝箱業務貨運量為189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14.2%,但集裝箱總收入僅為90.9億元,同比下降21.3%。中國遠洋解釋說,這是由於國際經濟貿易環境不穩定,歐債危機和局部地區戰爭動亂造成旺 季不旺。

  目前在中國遠洋的主營業務收入中,集裝箱佔53%。鄭武說,相對於集裝箱,干散貨業務的跌幅更狠,因而集裝箱業務佔比此消彼長,令中遠上下視其 為「重中之重」。他透露,中國遠洋內部對明年BDI指數的預測也是「1000點到2000點之間」,干散貨翻身困難,因此更注重集裝箱市場的機會。

  對於競爭對手的「大船戰略」,馬澤華顯然不打算應戰,他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中遠的集裝箱船隊還是應堅持穩健發展策略比較好。雖然很多 船東都在訂造新的大型集裝箱船舶,這樣每個船承擔的成本會降低,但裝不滿的話,費用更高。」他強調,「中國遠洋要深化精益管理,嚴格運費管理。」

  一位熟悉中遠集團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管理集裝箱業務是馬澤華之所長,「他曾在上海遠洋運輸有限公司(下稱上遠)工作數年,上遠即以船舶管理穩健見長,馬澤華的個性風格也是如此。」

  「面對集裝箱航運的競爭格局,中國遠洋有點被動迎戰。短期內其在運力投放方面無法和馬士基對抗,同時又沒法跟著比拚航班密度,只能選擇實行內部精細管理,進一步拓展客戶。」深圳一家基金的分析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在集裝箱運力方面,中遠的目標是在2012年達到74萬標準箱,2013年83萬標準箱,2014年85萬標準箱。「預計今年全年集裝箱虧損25億元,如果明年下半年運價能有效回升至2011年年初水平,公司集裝箱業務有望盈虧平衡。」中金公司在近期報告中預測。

  「航運市場就是這樣,市場好壞的時候,利益訴求都各有不同,誰都不想在市場復甦的時候,慢別人一拍。」一位老航運人如是說。但現在的中遠可選的戰略空間很小,這是過去幾年的激進策略帶來的後遺症之一。

干散貨業務重組

  「干散貨是我們的傳統優勢,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干散貨船隊,但目前『毛病』太多。」馬澤華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坦承。他指出,干散貨業務的弊病是,「2007年至2008年租入船多了點,隨著市場回落,帶來了很多麻煩。」

  麻煩從今年七八月開始,當時,扣船風波(參見本刊2011年第35期「中遠『裸奔』到何時」),一度讓中遠陷入「背信棄義」的輿論漩渦之中。船 東扣船的導火索是中遠涉嫌拖欠船隻租賃費用,但根源則追溯至中遠在2008年航運鼎盛時期錯判形勢,在現貨和期貨市場都大量買入鎖定費用的租船合約,如今 大型貨輪的租金已跌幅過半,中遠因此大傷元氣。中遠中報披露干散貨業務同比下滑27%,虧損26.6億元,被市場冠以「賭王」之名。

  「以前中國遠洋過於專注市場波動,捕捉租入租出的差價。當時是給我們帶來不錯的業績收入,但成功的經驗有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失敗的教訓卻有規律性的東西。」馬澤華表示。

  中遠散貨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應傑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補充說,「以前我們的大方向是控制船,就是以租入和自有船舶,擁有一定的運力規模。隨 著2003年到2008年市場上升,這種經營模式確實給中遠帶來巨額利潤。但航運市場千變萬化,到了市場低迷期我們的業績就大幅回落。」

  「在干散貨市場上,中國遠洋曾一度偏好波段操作。」萊輪航運諮詢(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小斌亦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穩健的操作是,在 租船同時,反向在期貨市場往外放一條船。如果市場漲起來,租船市場會賺錢,但期貨市場會虧錢,利潤空間不大。但要在波動中博弈獲利,就會按市場看漲或看跌 預期,朝同一方向操作。波段操作確實可以贏得巨額利潤,只不過金融危機來得如此快速迅猛,誰都沒有料到。

  儘管很多業內人士承認,對於干散貨市場的策略需隨機而變,不能簡單地因為虧損就否定中國遠洋的成績,但殘酷的教訓之下,中國遠洋已經準備向日本同行學習更穩健的做法。

  株式會社商船三井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中村羲光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日本航運公司偏好穩健。「我們傾向於和大鋼廠合作,簽訂長期協議,所以在金融危機時受到衝擊相對較小。」

  「我們需要向日本同行學習,他們一般都是鎖定風險,和大商社合作,追求穩定回報,不追求一時一地的暴利,這種成熟的經營理念值得我們學習。」馬 澤華向財新《新世紀》記者強調,「從長遠來說,我們要更加注重客戶,用貨和船平衡經營,有效控制風險。下一步在發展船隊時,會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規 劃性更強。」

  「現在中遠的大戰略轉向平穩,這意味著未來幹散貨從追求市場高點變成追求穩定回報,經營策略和盈利模式都發生改變。」何應傑表示,未來控船將轉 向控貨,加大和貨主的合作,建立合營公司,更多運力會被長期合同佔用。「航運低迷期,我們會少虧或少賺,但高峰期肯定賺不到大錢。」

  市場現在最關注的是,中遠如何將過去高價租船的成本降下來。在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公司稱已將「實施低成本戰略,調整船隊和成本結構」上升為干散貨板塊的首要任務。

  此次馬澤華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首先要把當時租入的高價船進行租約重組。比較高的租金通過金融和商業的手段延長租約,使得成本能夠平滑。這方面我們目前有很大進展。」

  業內人士分析稱,所謂租約重組,是指在付款總額不變的條件下,將租期延長,這樣航運公司可以攤薄每年租金支出,降低成本,此前希臘船東就因為不同意這樣的重組協議與中遠發生糾紛。

  在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中國遠洋表示,如果明年BDI處於1500點—2000點之間,租入船仍會虧損。「租入船的成本是保密的,年限結構是平均租期十個月左右的船比較多,三至五年以上比較少,十年以上的更少。」

  業界謹慎樂觀。一位參加業績說明會的分析師認為,「我們分析中遠租入船的成本至少在BDI指數2000點以上。不過好消息是干散貨租入船的數量一直在減少,此外公司對部分租入船進行租金重組,且公司表示明年沒有計劃擴大租入船規模。」

  除了租約重組,中國遠洋還準備實施干散貨業務板塊體制改革,通過新設中遠散貨運輸總公司對現有三家散貨公司實行統一經營和管理。

  「這次改革難度和力度很大,充滿變數。從今年6月底建立籌備小組,計劃年底完成重組,但到底效果怎樣,現在很難說。」知情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

  「公司就是選擇行業低迷期啟動整合干散貨,儘量減少改革對業務造成的影響。」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據中金公司分析,直至2012年BDI趨勢也不容樂觀,2013年起的運力增速將逐年放緩。

  外界對於中遠的這次內部重組頗為關注。2008年,中遠集團曾對幹散貨業務進行過一次調整,當時只是在中國遠洋成立干散貨經營總部,由它經營中 遠散貨運輸有限公司(天津)、青島遠洋運輸有限公司、中遠(香港)航運有限公司的所有干散貨運力。但由於這個部門由三家公司經營人員兼任,並非實體公司, 各公司溝通不暢,平台運作幾個月後即告癱瘓。

  一位業內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遠這一次整合是「要在三家公司之上成立實體公司」,承接干散貨所有資產,公司下設經營部門,對所有運力進行控制。原有三家公司保留,主要行使對自有船舶的管理職能。「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