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組織生態,主管綜理全局,我們都按老闆的指令辦事。只不過老闆隨時出招,天馬行空,多數時候都讓部屬措手不及,窮於應付。因此,向上管理的真
義,在於改變這種部屬窮於應付的困境。偶爾也要「部屬出題,老闆接招」。部屬適度取回主動權,才能得到較佳的工作與成長空間。第一個案例是要老闆說出對部
屬的期待、看法,也要確認部屬在組織中是否有價值,值得繼續執著等待。在組織中異動陞遷,固然肯定了部屬的價值。但長期停在原地是什麼意思?這時候主動溝
通,就是必要的。而誠懇地問老闆,要改進什麼,更是讓老闆不能不回答的問題,這是與老闆互動投石問路的第一步。第二個案例代表部屬已成功取回主動權。我的
這位次級主管,先用一年證明他能順利接管他的部門。這時他開始主動出擊,先由一次精心策劃的改變開始,以獲得我的認同。最後變成我完全不需下任何指令,他
完全掌控全局。我樂見這個結果,因為已建立了高度的信賴。
第三個案例則是錯誤的主動出擊。老闆通常是危險動物,他們沒耐性,但喜歡好點子,對不出色的意見,他們不會體諒。因此主動出題給老闆,要小心謹慎,要謀定而後動。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5 08:46 編輯 中級調整或即將開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作者:李亞明 1市場短期觀點:大小指數即將進入中級調整 去年 12 月底到今年3月前,我們一直強調市場的主要機會在中小創,但是 3月1 日第二次降息以來,我連續兩次周報都是明確提出存量行情基本結束,然而創業版又上漲了10%,上證指數也站上 3478,我們的觀點是否因此而變化呢? 再次堅定重申我們年度策略以來的觀點:隨著再次降息,第一階段即寬松與改革預期不斷自我實現和強化階段的結束,第二階段即寬松與貶值沖突階段開啟,大小盤在1 季度也就是現在見到全年高點,未來2-3 個月進入大小盤中級調整階段,所謂中級調整是指20%以上的幅度,珍惜最後的撤退機會。市場整體難以實現從估值修複跨越到業績回升。 短期主板只有脈沖行情的可能,沖擊新高後大小盤一起回調。2季度市場機會將更加集中在個別增長明確的板塊和個股比如環保,核電,特高壓,部分化工,農業,消費醫藥等。 為何堅定認為中級調整展開? 1、當前央行幹預匯率無異於投鼠忌器,幹預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否配合,如果如過去一周,在岸和離岸市場價差擴大,必然會引發更大規模套利行為。而且中國版的量寬也不可能實現美國或日本式的效果即長短利率全面回落。 2、房地產投資增速很可能會滑向 0-5%,即投資增速遠未見底。開發貸增速底部都沒有看到,資金未流向地產。 3、2 季度不存在補庫存的基礎,下遊的地產,汽車,家電等當前庫存顯著高於往年同期水平,何需補庫存?上遊的銅過去幾年融資銅庫存淤積,今年共需偏寬松,進口需求必然下降,也不存在大幅補庫存需求。 4、當前創業板估值已經全面超越2000年納斯達克歷史高點時的估值。 2為何堅定認為即將中級調整? 2.1、央行幹預匯率的投鼠忌器 本周市場最大的事件之一人民幣/美元單周漲幅創 07 年以來新高。央行幹預痕跡顯著。中國央行的幹預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人民幣離岸市場是否配合. 如果離岸市場也跟隨在岸市場升值,並且二者差值縮小,則幹預是有效果的。但是,如果離岸市場不跟隨在岸市場一起升值,那麽央行的幹預必然會導致二者差值的進一步擴大,就如過去一周出現的情形,這樣的結果將會導致人民幣套匯資本洶湧,加速資本外流。如此中國央行並沒有足夠的底氣持續強行讓人民幣升值。 我們認為,美元指數在 100 附近的調整級別較小,不會出現連續的月度回調。當前認為美元中期見頂的主要理由是耶倫的鴿派言論,降低通脹和加息幅度預期,對於聯儲今年是否加息的預期大幅下降。 美元是否繼續走強並不取決於聯儲是否今年加息。關鍵在於兩點:一者,聯儲是否會持續收縮資產負債表,緊縮的方式很多,加息只是其中之一,在通脹下行之際,實際利率的擡升不一定要靠加息,況且美國企業層面今年盈利增速進一步放緩的壓力很大。二者,日歐是否繼續配合,我們堅持認為,日本將會加碼 QQE,歐洲央行的 QE 會進一步擴大負利率譜系。 ![]() 更重要的是,人民幣不存在走強的貨幣基礎。 1月中國基礎貨幣出現史無前例的零增長,中國版的量寬必須加碼。我一再強調,必須區分,好通縮(實際利率為正;CPI 很弱或為負;信用擴張,本幣升值)和壞通縮(實際利率為正;CPI 很弱或為負;信用收縮,本幣貶值)的區分。指出無論是美國80年代里根改革還是 90年代中國的朱式改革,成功的核心背景就是在好通縮中實現國企改革和過剩產能的調整同時釋放金融風險。 顯然當前的所有的跡象在表明中國進入的是壞通縮,中國央行必然會奮力反擊以對抗壞通縮,在目前局勢下,對抗的主要武器必然是啟動中國版的量化寬松,而所有的量化寬松階段,本幣是不可能走強。這就是我為何說當前進入第二階段:寬松與貶值沖突階段。 最要命的是,中國版的量寬一定實現不了美國或日本式的效果:即長短利率的全面大幅回落。不僅不能回落,未來的結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這些觀點我在年度策略里已經講過。 ![]() 2.2 房地產投資增速很可能會滑向 0-5%,即投資增速遠未見底 過去3 個月,中國表內貸款連續創出近年新高,但是,我們註意到房地產開發貸款累計增速卻下降到零,可見貸款並沒有流向房地產,這是與 2009 年和 2012 年初顯著不同的地方。 去年 a4 季度以來房地產松綁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包括兩次大幅降息,但是 1-2月房地產銷售面積卻繼續顯著下降16.3%,加上銀行對房地產的惜貸繼續,開發貸增速在2季度見底並不確定,房地產投資上半年見底的可能性都不大,這個底部可能要下滑到0-5%。 我們註意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建部)正在醞釀發布關於穩定住房消費的相關文件,其中包括兩條重要意見:一是將使用公積金購買首套房的首付比例降至兩成;二是下調二套房商貸首付比例至五成,下調房貸利率。該文件目前已得到財政部和央行支持。 對於房地產,我們的認識是,在供需格局基本實現平衡後,美元上升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所產生的一系列負向反饋才開始逐步顯現,在居民收入趨勢性下滑背景下,很難想象房地產投資需求會因為降低首付比例和房貸利率而大幅反彈。 ![]() 2.3、2季度不存在補庫存的基礎 市場認為 2 季度會出現補庫存的原因是,美元中期回調大宗反彈,房地產+基建拉動中上遊補庫存。對於美元和地產的認識上面已經講到,這里說不存在補庫存基礎,主要是說,我們看到當前庫存顯著高於往年同期,去庫存的緩慢嚴重制約補庫存的可能。 下遊的房地產和汽車庫存都在歷史高位,銷售放緩,何需補庫存?至於上遊的銅,不僅面對美元上升,而且今年供需格局偏寬松,去年融資銅庫存已經很高,今年進口需求必然是下降的,我們不知道為何要補庫存(當然正常的生產性補庫存除外)?有什麽樣的理由支持大宗需求和價格大幅反彈? ![]() 2.4、創業板估值已經全面超越 2000年納斯達克歷史高點時的估值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 2000 年 3 月 10 日見到歷史大頂 5132 點,當天納指的 PE80 倍,PB7 倍,PS6.25 倍,而當前創業板綜合指數的 PE 為 82 倍,PB6.97 倍,PS9.94 倍,可以說已經全面超越了納指見頂時的估值水平。作為策略研究員,我們絕對不會在此時仍然大唱牛市來了。如果你認為神創板已經不需要看任何估值那就請繼續堅持自己的信仰吧。 ![]() 應對策略: 當前市場看多主板周期藍籌和創業板的邏輯出現分裂. 看多周期藍籌是因為當前的中國類似於 82 年後里根時期的美國,國企改革和利率下行共同推動股市慢牛;而看多創業板認為80倍PE也不高則是基於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的頂峰時期納斯達克的PE一度超過150 倍,10 年後這些公司的業績開始兌現PE 下降。 我們認為,既然是比較,主板和創業板放在一個時代背景下會更符合邏輯。既然你認為我們當前這種經濟持續下行個股市上漲類似於 80 年代美國里根時期的改革牛,那麽對於創業板,我們合理的比較對象就是80年代的納斯達克。下圖就是80年代的納斯達克指數,最多上漲了3-4 倍。 有人會提出,80年代沒有互聯網,二者不存在比較的基礎,所以要選擇 2000年的納斯達克進行比較。但是不要忘記的是,美國的主板和創業板在歷史上基本是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90 年代是美國經濟增長的黃金10 年,不僅創造了納斯達克的牛市,同時也是道瓊斯和標普500的大牛市。而這點顯然與我們當前的情況並不一致。 當前的中國與 90 年代的美國沒有可比性,這是問題的關鍵,90 年代是美國在 20 世紀黃金般增長的10 年,也是增長確定性最高的10 年,是一個生產率和投資報酬率顯著提升的 10 年,是一個技術提升可以戰勝通脹壓力的 10年。 而當前中國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投資報酬率不斷下降的時代,雖然未來將不斷改善,但是改善的過程是充滿不確定性的。某種程度上可以說,90 年代是美國增長最好的時代,而當前的中國卻是最差的時代,增長的方向雖然確定,但是增長本身充滿變數。所以這樣的類比邏輯很難成立。 註冊制今年將確定性推出,深港通也已箭在弦上,當前中國互聯網生態早已融入全球甚至領先於全球,我們認為,如果一定要比較,那麽最理想的比較對象就是當前的納斯達克,這才是註冊制下創業板未來的圖景。 我們選取了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含 2600 多只股票)與中國的中小板+創業板(共 1150只股票)作了系統的比較。無論是絕對市值分布還是 PE,PB 分布,中國的創業板都是系統性高估。相對納斯達克,創業板享有高 PE 高 PB 的個股明顯過多。意味著在註冊制推出之前,中小創內部估值的系統性分化必然會出現,而接下來的這次中級調整就是系統性分化大浪淘沙的過程,雞犬升天的日子可能一去不複返。 ![]() ![]() 配置建議: 堅持認為中級調整將展開,本周不建議追高,減倉是合適的尤其是融資盤。2 季度市場機會將更加集中在個別增長明確的板塊和個股比如環保,核電,特高壓,部分化工,農業信息化消費醫藥等。一部分機會集中在強者恒強的白馬成長,另一部分建議關註當前價格仍在15 元以下,總市值仍在 50億以下的消費醫藥等個股。 具體來看,A、前期強勢的周期藍籌股比如非銀地產建築高鐵鋼鐵等反彈都是減倉的機會;B、對於一直推薦的白馬成長(消費醫藥信息技術中) ,可以繼續持有;C、中遊制造里面政策受益明確增長明確的行業,比如特高壓,環保,核電,汽車家電,部分化工(複合肥農藥印染等)等。D、農業比如農業信息化,種子等相關子行業,人民幣貶值中央最擔心的可能就是農業,事關穩定大局。 3中期觀點:再次降息宣告第二階段即寬松與貶值沖突的開啟 我們堅持在年度策略《兩路兩世界》中的判斷:我們將 2015 年市場表現分為 3 階段,再次降息宣告第一階段即寬松和改革預期自我加強階段的結束和第二階段寬松與貶值沖突的開啟。 我們認為1 季度大小盤出現年度高點概率極大。周期藍籌均值回歸已經結束,但新的上漲邏輯並未確立也難以確立。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轉型成長的大邏輯不應被顛覆,但是海外中概股的過去幾個月紛紛大幅下跌的事實也在提醒我們一味的看多創業板也不行。 過去兩個月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創新高證明了我們的判斷,如下圖滬深300市值比重回升到基期的0.94倍後下降到 0.87 倍,而同時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市值比重前期快速下降後大幅反彈到 1.23和1.83倍,(註:2012年 11月 30日,創業板指數在600點,市值最小的階段) . 中期來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一者,在當前的內外背景下,再次降息後寬松的空間有多大?隨著1季度經濟進一步惡化尤其是沖擊到就業後, 但考慮到人民幣貶值壓力以及去杠桿的結構調整任務,本次降息後再次降息的可能性已經很小。而降準則更是一個中性對沖政策,全年還有1-2 次。中國的結構性問題並不會因為降息就可以改變,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也不是依靠降息降準就可以解決的,而且連續降息反而會再次觸發房地產投機預期。 二者,如果第二次降息後,投資仍然看不到見底反彈怎麽辦?能否看到寬財政?因為貨幣寬松後,必須有私人投資或者政府投資跟進才行,但是在政府收入趨勢性下降,舉債受限,PPP模式前途未蔔,投資能否跟進是不確定的。 三者,更重要的問題是,市場看多牛市,認為是改革牛所以可以忽視基本面的最根本的理由是,資本市場的繁榮可以降低融資成本,擴大直接融資比例,但是那些過去兩年通過定向增發,市值管理的所謂轉型升級的上市公司如果在 2015 年報出的業績一再低於市場預期,那麽所謂的改革牛最根本的邏輯就會崩塌,至少在今年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巨大考驗。 風險提示:地產銷售持續超預期好轉,量價齊升,帶動整個中上遊周期行業持續上漲。行情的持續性超過我們的預期。(國海證券) 來源:撲克投資家 |
盡管有萬科A(000002.SZ)複牌跌停的拖累,但A股市場周一卻出現了氣勢如虹的反彈,滬深兩市股指雙雙大幅上漲逾1%,兩市成交也增至6587億元,上證指數再度兵臨3000點關口。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A股突然走強,傳說中的7月翻身走勢會就此上演嗎?
從市場全天的走勢來看,盡管萬科A在複牌後一如市場預期的出現了封死跌停的走勢,但整個指數的走勢卻並未太受此影響,股指只是在早盤低開之後即被買盤拉起,軍工、有色金屬(尤其是金銀概念股)、券商等板塊的次第拉升帶動股指震蕩走高,午後也基本維持了高位震蕩走勢。上證指數最後報收2988.60點,上漲56.12點,漲幅1.91%,成交2532億元;深成指報收10609.86點,上漲151.43點,漲幅1.45%,成交4055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248.71點,上漲37.53點,漲幅1.70%,成交1230億元。
對於市場如此強勢的走勢,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表示,盡管領漲板塊很多是受到了意外事件的影響,如英國退歐導致全球避險情緒上升黃金受捧,帶動有色金屬尤其是金銀概念股大漲,但就A股市場而言,市場短期不確定性的消除以及美聯儲加息概率的下降,給了A股一段“真空期”,使得其能夠按照自身的節奏來運轉。而前期2800點附近盤整的底部支撐力度較強,再加上A股對大類資產配置的吸引力,短期出現一波反彈走勢已經較為確定了,關鍵是看高度能到哪里。
東吳證券認為,二季度多重利空釋放,A股納入MSCI指數暫緩、並購重組新規發布業務趨嚴、英國脫歐等事件,較大影響A股市場情緒,股指較長時間處於震蕩波動中。相比來說,三季度的政策環境更加溫和,或將迎來“吃飯行情”。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有望進一步修複風險偏好;G20會議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影響行情的關鍵因素;深港通有望在三季度內開通,將為A股市場帶來重磅利好和資金流入,同時市場情緒也會有所恢複。目前國內宏觀經濟面趨於穩定、資金面總體平穩,股指的向上突破需要基本面的進一步改善或者實質性的改革舉措落地。長期來看,風險偏好變化、重大政策的落地、市場情緒指標的變化都將是影響後市走勢的因素。這些指標在三季度有望突破,帶來後市的反彈行情。
近來各個板塊開始陸續公布半年度的業績預告,西南證券策略分析師朱斌認為,中報業績有可能成為支撐市場中級反彈的又一催化劑。業績與指數作為基本面與心理面,是相互印證和相互作用的。指數之前在2800點左右構築了一個比較紮實的階段性底部,支撐力較強。“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很有可能是部分先知先覺的長線資金已經預計到某些企業業績增速可觀,並先行布局,形成支撐。當這樣的企業達到一定比例和數量時,整個指數也便呈現出支撐力強的特點。
業績是支撐指數漲跌的最基本因素。從歷史上看,“A股指數是上市公司業績的晴雨表”。以年為單位來看,除了2014年下半年至2015 年上半年的主板牛市,指數的漲跌基本都有企業盈利或者盈利邊際變化作為支撐。
從中報預告來看,目前的業績有可能超市場預期,對指數構成支撐。截止2016年7月3日,A股市場共有1061家公司披露2016年度中報業績預告,其中主板披露了75家(披露率為11.9%)、中小企業板786家(披露率為99.4%)、創業板75家(披露率為14.6%)。其中,披露率最高的中小企業板中報業績預告呈現高增長。從業績預告情況看,中小板實現歸母公司凈利潤930.1億元,而2015年中報相對應的歸母公司凈利潤合計為664.7億元,同比增長39.9%,創歷史新高。
總體來看,中報業績很有可能成為促成中級反彈的又一催化劑。市場在經歷了前期國內外利空因素的沖擊,依然表現出較為強勁的走勢,朱斌認為大概率是有內在基本面支撐的。在目前的點位,需要對市場多一份樂觀,繼續維持2800-3370點20%幅度的判斷。中級反彈,正在路上。
大智慧8月4日晚間發布公告稱,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或“本公司”)於2016年8月3日收到上海市第一人民中級法院(以下簡稱:“法院”)發來的民事訴訟的《應訴通知書》及相關法律文書。
根據《應訴通知書》顯示,法院已分別受理268名原告訴本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其中71名原告起訴公司,197名原告起訴公司和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
附公告全文
繼昨日上海金融法院正式掛牌後,上海金融法院的案件管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等情況,也在今日向社會公眾發布。
8月21日上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下稱上海高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上海高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盛勇強向社會公眾發布了上海近年來金融審判的工作情況、上海金融法院成立的背景、意義和工作目標,上海高院黨組成員、上海金融法院黨組書記、院長趙紅詳細介紹了上海金融法院的案件管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情況。
盛勇強表示,“設立上海金融法院,是黨和國家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它不僅是服務保障金融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營造良好金融法治環境的需要,更是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需要。”
管轄範圍界定清晰
上海金融法院,是全國首家金融專門法院。其在案件受理範疇、各方主體認定、審判規則適用等層面,對於民商事金融糾紛的解決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意義。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8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上海金融法院的管轄範圍為上海市轄區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審證券、期貨、信托等金融民商事糾紛,以金融機構為債務人的破產糾紛,以上海市轄區內金融監管機構為被告的涉金融行政案件,以住所地在上海市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為被告或者第三人與其履行職責相關的第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等。上海金融法院審理對上海市基層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判決、裁定提起的上訴案件。當事人對上海金融法院作出的第一審判決、裁定提起的上訴案件,由上海高院審理。
針對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的管轄,趙紅院長作了四點重要說明。
其一是審級定位和訴訟標的額。上海金融法院的審級是中級法院,其受理的第一審民商事案件,訴訟標的額是人民幣1億元以上、5億元以下,如果案件的一方當事人不在上海市,其訴訟標的額是為人民幣5000萬元以上、3億元以下。
其二是對於新型金融民商事糾紛的管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明確,除了傳統的金融民商事案件之外,上海金融法院還可以管轄獨立保函、保理、私募基金、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網絡借貸、互聯網股權眾籌等新型金融民商事糾紛。比如包括私募股權、私募證券基金等私募基金糾紛,以及涉及百姓金融消費的第三方支付糾紛,都可以由上海金融法院受理。
而對於上海金融法院管轄的網絡借貸糾紛,趙紅院長強調其正確表述應是“以網絡借貸平臺為被告的金融民商事案件,不包括網絡借貸的民事案件和因平臺違法活動所引發的刑事案件”。而符合上述條件的網絡借貸案件,只有在訴訟標的額高於人民幣5000萬元的情況下,才由上海金融法院作為一審受案法院來受理。
另外,對於諸如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為被告或者第三人與其履行職能相關的第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集中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轄。而哪些機構屬於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在實踐當中一般都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等主管部門認定為準。
談到機構設置,趙紅表示,“上海金融法院按直轄市中級人民法院組建,設立案庭、綜合審判一庭、綜合審判二庭、執行局、政治部(司法警察支隊)、綜合辦公室(研究室、審判管理辦公室)等6個內設機構,院長1名、副院長2名。”
而在人員分配上,目前上海金融法院在編幹警共66名,碩士以上學歷55名,占比達83.3%。其中入額法官28人,具有研究生學歷以上的法官26人,占比達92.8%。具有博士學位的法官有6名,占比達21.4%。
發布會上,上海金融法院官方網站(http://shjrfy.hshfy.sh.cn/jrfy/gweb/index.jsp)正式上線,該站分中英文版,全方位公開上海金融法院各項工作情況,並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良好的金融法治環境。
還需要其他配套機制
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方案》。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決定》,歷時8年,上海金融法院正式獲批成立,並受到國內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
“上海法院已經初步形成相對獨立的金融審判體系。2009年以來,上海高院、上海一中院、二中院以及8家基層法院設立了金融審判庭,其他基層法院也設立了金融審判專項合議庭。”盛勇強說。
以金融民商事案件為例,2013年~2017年,上海法院受理的涉金融案件數量,年平均增長率為51%。近五年來,上海法院共審結一審金融案件47.8萬件。除了數量多以外,上海法院還審理了一大批重大、新穎、疑難、複雜的案件,受到國內外的普遍關註。
盛勇強介紹說,“比如上海法院依法審理了全國首例跨市場金融衍生品內幕交易‘光大烏龍指’系列案,確立了投資者損失與內幕交易行為之間因果關系的認定規則。先後審理了涉‘雷曼公司’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糾紛案、全國首例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支持證券投資者起訴案等案件,得到了金融業界與金融監管部門的高度認可和贊同。”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教授吳弘認為,在金融創新的大背景下,司法要對很多新問題、新現象作出認定與處理,可謂被頂到了第一線。盡管我國並非判例法國家,但是法院對於一個案件的判決和法律適用等在互聯網時代以及重視司法公開的背景下,會起到一定的示範效應,進而影響類似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
除了通過專業靈活的審判機制來發揮司法的能動性,一系列配套機制也逐步完善。
“司法是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但絕對不是唯一的防線。”盛勇強說,“推動形成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除了通過法院訴訟來解決金融糾紛外,還需要包括金融監管機構、行業協會、律師群體等社會各方面的參與。”
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陳立斌認為,多年來上海在金融糾紛調解制度與建設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嘗試,實踐表明,第三方居中調解機制是化解金融糾紛的有效途徑,有助於營造穩定的金融法制環境,完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要素。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