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桶油合並是“強強聯手”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516
《華爾街日報》上周援引中國官員稱,中國正考慮將“兩桶油”等大型國有油企合並,締造像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那樣的石油業巨頭,在國際油價處於低谷時提高生產效率。
但花旗認為,“兩桶油”合並不太可能提高其較國際石油巨頭的競爭力,且有悖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
合並不太可能提升它們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我們認為,在與主要國際對手競爭時,規模並不是主要的障礙,因為以國際標準而言,“兩桶油”的規模本來就很大了。以市值算,中石油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公司,其上遊石油和天然氣(O&G)產量僅次於埃克森美孚。進一步而言,我們認為合並不太可能提高它們的效率。
合並也有悖國企改革的目標。如果合並,中石油和中石化將占據中國上遊O&G產量份額的77%、冶煉產品的79%和零售石油的90%。國企改革的一大目標就是增加民營資本的參與度和促進國企壟斷行業的競爭。兩公司合並將有違此目標。
開展研究並不意味著必然會采取行動。2013年,中國政府研究了建立國家石油管道公司的可行性,但提議被否。我們相信,政府會經常研究如何改革工業結構,但這並不意味著研究所提到的建議必然會被付諸行動。我們認為中石油和中石化合並的可能性很小。我們維持對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賣出”評級。
另據投行Jefferies,以資產規模衡量,中石油(PTR/CNPC)已經超越埃克森美孚。

不過,英國《金融時報》旗下博客ftalphaville認為,盡管可能性不大,兩桶油是有可能合並的。正如《華爾街日報》所報道: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能源監管專家Philip Andrews-Speed表示,(合並)面臨的更大是中國政府是否允許合並後的實體為了提高效率而大規模裁員或者剝離資產。
這將檢驗(合並)是否是舊式的中央集權下的經濟統制…還是中國真的尋求提升效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團點評合並是里程碑?行業內部整合元年已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09/152267.shtml
老大老二不打了?
今年,互聯網行業的合並格外多。先是情人節,廝殺 了一年有余的滴滴快的秀起了恩愛。隨後,4月份,58和趕集宣布了合並。過了一個多月,旅遊OTA的老大攜程宣布成為了藝龍的第一大股東。而十一假期剛過,又傳出了美團點評合並的消息。
仔細觀察這些合並案,我可以發現兩點。第一,是兩家均為同一行業,商業模式極其相似。第二,他們分別是本行業的老大老二,而且一度競爭極其激烈。例如滴滴和快的,在2014年曾經展開了數十億元的補貼大戰。而58趕集的廣告大戰,美團點評的補貼大戰,也曾經是業內津津樂道的話題。
而在2015年,這些在行業內占據優勢的大鱷,卻開始集體選擇握手言和。這又是為什麽呢?
繼續研究這幾樁合並案,我們能發現更多有意思的東西。首先,就是這幾次合並里,作為主導方的都是行業老大。然而,作為原本占優的方面,他們多少卻要吃一些虧。滴滴快的的換股比例是52:48,而之前滴滴領先快的的市場份額自然遠遠不止4%。58趕集的合並采取的是股權置換的形式,兩家互持股份。對趕集的估值達到了30億美元,甚至接近了58本身的市值。攜程入股藝龍,只占了37%的股份,花掉的錢卻幾乎可以把藝龍買下來。而美團點評的合並,更是傳出了駭人聽聞的『5:5換股』。要知道,如今兩家的市場份額比例可是7:3!
最重要的是,由於商業模式極其相似。作為老大在這一合並中,真正拿到的東西並不多。雖然可以節約一些推廣的成本,但是如何裁撤人員又成為一個問題。同時,合並在財務上也有著很繁雜的操作,這些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總之,這樣的合並效率不高,很難做到1+1>2,而作為主導方,老大是比較吃虧的。
燒錢大戰,贏家何在?
既然如此吃虧,為什麽作為業內領先的一方,老大要主動地發起一次效率並不高的並購呢?原因很簡單,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互聯網行業,燒錢大戰沒有贏家。
以之前的58趕集為例,兩者的營銷大戰打了幾年,在201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全年,58的廣告費用高達7340萬美元,相比2013年增長了200%以上。而趕集的這個數字,自然也不會低太多。
而如今的美團與點評,戰火就更加猛烈。有內部人士估計,每個月美團就要燒掉6億人民幣。聯想到日前美團融資失敗的傳聞,我們很難不嗅出一些更深層的原因,即:融資受阻,150億美元估值不被認可,資金鏈逐漸緊張。而另一邊,大眾點評的估值也難以進一步提升,兩家一拍即合。
在這個行業洗牌逐漸結束的時代,合並未必是為了更高的效率,只為更好的生存。
提高壁壘,提防的僅僅是老三?
關於這次合並,有一個段子很有意思:滴滴快的合並了,百度投資的Uber成了老二;攜程藝龍聯合了,百度投資的去哪兒成了老二;58同城趕集合並了,百度投資的百姓成了老二;美團點評合並了,百度糯米成了老二······百度說:你們慢慢合並,我就坐等老三變成老二!什麽時候騰訊阿里也合並,我就是中國第二大互聯網公司了!
笑話歸笑話,事實上,在這幾個領域,百度系作為老三,挑戰的可能性本來就不大。而如今老大老二合並,超越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穩居行業前兩名的公司之所以合並,與其說是提防老三,不如說是在全方位提高壁壘。
而這個壁壘,最主要防範的並非現有對手的正面攻擊,而是來自潛在對手的降維攻擊。以58與趕集為例,兩者都在分類信息的行業深耕多年。然而,如今O2O行業興起,本地生活的線上服務開始由起初的信息提供,發展到如今的直接平臺交易。這對於做信息平臺的兩者無疑有著巨大的威脅。此刻,抱團取暖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今天的美團與點評,面臨的也是同一個問題。支付寶與微信推出的線下支付服務,無疑直接命中了美團與點評兩者的軟肋。尤其阿里口碑,推出斥資10億,每家300元的『全民開店』策略,無疑又讓兩家辛苦多年才建立的地推網絡優勢化為烏有。聯合起來對抗降維攻擊,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2015,行業內部整合元年?
轉換時間與空間,我們會有許多更有意味的發現。2014年,堪稱巨頭投資各個垂直行業的元年。無論是騰訊,阿里還是百度,都將觸角伸向了O2O,視頻各個行業,金額動輒數億美元,同時也培養起來一批獨角獸公司。同時,各行各業的競爭也逐漸劇烈,燒錢大戰,挖人大戰,地推大戰都屢見不鮮。
而到了2015年,巨頭以數億美元入股創業公司的新聞少了許多,而行業內部的整合則悄然展開。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里,打車、旅行、分類信息與團購這四大領域都出現了行業內部整合。而可以預見的是,面對激烈的競爭,資本的匱乏以及對於降維攻擊的提防,這一模式將會被更多的互聯網公司所借鑒。在未來的1-2年里,更多的細分領域,將出現創業公司間的合並重組。
2015年能否成為互聯網行業的行業內部整合元年?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孔慶勛,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美團點評合並是里程碑?行業內部整合元年已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09/152267.shtml
老大老二不打了?
今年,互聯網行業的合並格外多。先是情人節,廝殺 了一年有余的滴滴快的秀起了恩愛。隨後,4月份,58和趕集宣布了合並。過了一個多月,旅遊OTA的老大攜程宣布成為了藝龍的第一大股東。而十一假期剛過,又傳出了美團點評合並的消息。
仔細觀察這些合並案,我可以發現兩點。第一,是兩家均為同一行業,商業模式極其相似。第二,他們分別是本行業的老大老二,而且一度競爭極其激烈。例如滴滴和快的,在2014年曾經展開了數十億元的補貼大戰。而58趕集的廣告大戰,美團點評的補貼大戰,也曾經是業內津津樂道的話題。
而在2015年,這些在行業內占據優勢的大鱷,卻開始集體選擇握手言和。這又是為什麽呢?
繼續研究這幾樁合並案,我們能發現更多有意思的東西。首先,就是這幾次合並里,作為主導方的都是行業老大。然而,作為原本占優的方面,他們多少卻要吃一些虧。滴滴快的的換股比例是52:48,而之前滴滴領先快的的市場份額自然遠遠不止4%。58趕集的合並采取的是股權置換的形式,兩家互持股份。對趕集的估值達到了30億美元,甚至接近了58本身的市值。攜程入股藝龍,只占了37%的股份,花掉的錢卻幾乎可以把藝龍買下來。而美團點評的合並,更是傳出了駭人聽聞的『5:5換股』。要知道,如今兩家的市場份額比例可是7:3!
最重要的是,由於商業模式極其相似。作為老大在這一合並中,真正拿到的東西並不多。雖然可以節約一些推廣的成本,但是如何裁撤人員又成為一個問題。同時,合並在財務上也有著很繁雜的操作,這些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總之,這樣的合並效率不高,很難做到1+1>2,而作為主導方,老大是比較吃虧的。
燒錢大戰,贏家何在?
既然如此吃虧,為什麽作為業內領先的一方,老大要主動地發起一次效率並不高的並購呢?原因很簡單,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互聯網行業,燒錢大戰沒有贏家。
以之前的58趕集為例,兩者的營銷大戰打了幾年,在201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全年,58的廣告費用高達7340萬美元,相比2013年增長了200%以上。而趕集的這個數字,自然也不會低太多。
而如今的美團與點評,戰火就更加猛烈。有內部人士估計,每個月美團就要燒掉6億人民幣。聯想到日前美團融資失敗的傳聞,我們很難不嗅出一些更深層的原因,即:融資受阻,150億美元估值不被認可,資金鏈逐漸緊張。而另一邊,大眾點評的估值也難以進一步提升,兩家一拍即合。
在這個行業洗牌逐漸結束的時代,合並未必是為了更高的效率,只為更好的生存。
提高壁壘,提防的僅僅是老三?
關於這次合並,有一個段子很有意思:滴滴快的合並了,百度投資的Uber成了老二;攜程藝龍聯合了,百度投資的去哪兒成了老二;58同城趕集合並了,百度投資的百姓成了老二;美團點評合並了,百度糯米成了老二······百度說:你們慢慢合並,我就坐等老三變成老二!什麽時候騰訊阿里也合並,我就是中國第二大互聯網公司了!
笑話歸笑話,事實上,在這幾個領域,百度系作為老三,挑戰的可能性本來就不大。而如今老大老二合並,超越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穩居行業前兩名的公司之所以合並,與其說是提防老三,不如說是在全方位提高壁壘。
而這個壁壘,最主要防範的並非現有對手的正面攻擊,而是來自潛在對手的降維攻擊。以58與趕集為例,兩者都在分類信息的行業深耕多年。然而,如今O2O行業興起,本地生活的線上服務開始由起初的信息提供,發展到如今的直接平臺交易。這對於做信息平臺的兩者無疑有著巨大的威脅。此刻,抱團取暖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今天的美團與點評,面臨的也是同一個問題。支付寶與微信推出的線下支付服務,無疑直接命中了美團與點評兩者的軟肋。尤其阿里口碑,推出斥資10億,每家300元的『全民開店』策略,無疑又讓兩家辛苦多年才建立的地推網絡優勢化為烏有。聯合起來對抗降維攻擊,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2015,行業內部整合元年?
轉換時間與空間,我們會有許多更有意味的發現。2014年,堪稱巨頭投資各個垂直行業的元年。無論是騰訊,阿里還是百度,都將觸角伸向了O2O,視頻各個行業,金額動輒數億美元,同時也培養起來一批獨角獸公司。同時,各行各業的競爭也逐漸劇烈,燒錢大戰,挖人大戰,地推大戰都屢見不鮮。
而到了2015年,巨頭以數億美元入股創業公司的新聞少了許多,而行業內部的整合則悄然展開。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里,打車、旅行、分類信息與團購這四大領域都出現了行業內部整合。而可以預見的是,面對激烈的競爭,資本的匱乏以及對於降維攻擊的提防,這一模式將會被更多的互聯網公司所借鑒。在未來的1-2年里,更多的細分領域,將出現創業公司間的合並重組。
2015年能否成為互聯網行業的行業內部整合元年?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孔慶勛,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電信聯通合並是“烏龍” 巴菲特財產縮水113億美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30/153538.shtml
導讀 : 錘子Smartisan T2正式發布,羅永浩年末情懷秀。電信聯通合並是造謠,但是工信部力挺民營資本進入電信市場可是真心的!百度在融資,HTC在賣樓,BBI幫你盤點:誰是大富翁!
行業新聞:
1.錘子Smartisan T2發布 羅永浩:我們要搬家了
12月29日晚消息,錘子科技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發布會,羅永浩公布了Smartisan T2手機,16GB版2499元,32GB版2599元。京東首發,首批僅200臺。另外,錘子還發布了耳機,售價199元。同時宣布堅果手機降價200元銷售,1月下旬推出堅果手機全網通版。
羅永浩說錘子要搬家了!原因是擴員(現在有700多人了),所以搬家了。據i黑馬獲悉,新家地址是阿里在北京的新總部。
羅永浩說,“我恬不知恥地用Photoshop在照片上P了個Smartisan”,T2發布會在歡笑聲中收場。
2.電信聯通合並純屬謠言
12月29日,中國聯通召開2016年度工作會議。據中國聯通相關人士透露,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在會上針對近日甚囂塵上的“電信聯通合並說”再次回應,稱電信和聯通合並是不可能的,電信聯通合並純屬謠言。
此次“電信聯通合並”傳聞源於中國電信董事長常小兵被帶走調查。
針對常小兵被調查引發的多位聯通高管被帶走協助調查傳聞,中國聯通新聞處相關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中國聯通總部所有正副職領導、各部門正職、各省分公司一把手、各直屬單位、子公司一把手,各省會城市分公司一把手120多人全部到北京現場,無一人缺席。
3.百度外賣擬融資3到5億美元
12月29日,有關百度外賣新一輪融資計劃書曝光,計劃書顯示:百度外賣這輪融資從11月啟動,擬募集資金3到5億美元,將於2016年1月完成。
對於新一輪融資,百度外賣稱,融資中40%用於平臺建設,20%用於產品研發,20%用於品類拓展,20%用於市場推廣。
在百度公布2015年第三季度財報之後,百度即宣布將百度外賣分拆,同時,百度外賣也獨立宣布完成2.5億美元,由水木投資集團和漢能基金聯合領投。
4.何炅入職阿里音樂
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在微博里宣布,何炅加入阿里音樂出任首席內容官(CCO),與宋柯一起組成“鐵三角”。隨後,何老師轉發該微博進一步證實了這一消息。另據了解,何老師在阿里音樂的花名為“小炅”。
5.世紀佳緣將成為私有公司
12月29日消息,世紀佳緣宣布,在特別股東大會上,世紀佳緣股東投票批準了公司2015年12月7日公布的關於授權批準世紀佳緣與LoveWorldInc. (“母公司”) 及其全資子公司FutureWorldInc.(“合並子公司”)的合並協議與計劃(“合並協議”)的議案。
合並相關各方目前預計合並將於2016年第一季度完成,合並的達成需依據合並協議相關條款的滿足或豁免。
合並完成後,世紀佳緣將成為一家私有公司,其美國存托股份(“ADSs”)將不再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其中世紀佳緣的每2股美國存托股代表3股普通股。
6.BBI盤點2015年大富豪個人資產
12月29日,國外媒體報道,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Index,BBI)顯示,2015年全球前400大富豪的個人資產總計縮水190億美元。這也是2012年以來BBI指數首次出現年度下滑。
截至12月28日,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的資產損失最大,資產縮水近200億美元。
美國投資者、全球第三大富豪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資產縮水113億美元。
全球首富、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資產今年縮水30億美元。
有人虧就有人賺。西班牙零售業巨頭阿曼西奧·奧爾特加(Amancio Ortega)的資產增加了121億美元,總值達到732億美元,一舉超越斯利姆和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二大富豪。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個人資產翻了一番達到590億美元,資產增值310億美元。在富豪榜上的排名從去年的第16位上升至第4位。
7.HTC窮到賣了自己的辦公大樓
12月29日下午消息,據臺媒報道,HTC今日下午發布公告,將以60.6億元新臺幣(約為1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其辦公大樓(桃園TY5大樓)與土地所有權於英業達。
據悉,在此次交易中HTC將會得到逾21億元新臺幣(約為4.15億元人民幣)的利益,整個交易將會在明年的第一季度進行會計確認。
由於今年的運營狀況不佳,HTC此前也曾曝出過裁員計劃。數據顯示,HTC在11月份的營收數據中,合並營收額為102.9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0.1478億),環比增長15%,為近半年高峰,但同比下降39%。HTC今年1至11月累計合並營收1151.7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25.5029億),同比下滑33%。
融資消息:
1、JourCam斑驢運動相機獲松禾資本10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2、筷子科技獲啟賦資本領投,奧飛動漫副董事長蔡曉東跟投1080萬Pre-A輪融資3、小鵝e貸獲鵬濤資產1600萬人民幣A輪融資
4、WeMedia新媒體集團獲美盛文化6000萬人民幣A輪融資
5、微金所獲海航資本領投3億人民幣A輪融資
6、君融貸獲春曉資本億元及以上人民幣A輪融資
大佬聲音:
羅永浩:“無論再偉大的公司,落到職業經理人手里,都免不了衰落與平庸”。
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在Smartisan T2發布會現場數次調侃蘋果iPhone6S系列與CEO庫克。
版權聲明:
本文編輯付佳,由網絡相關報道整理而成。
聽diudiu員工談論滴滴和Uber中國合並是種什麽體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2/157824.shtml
聽diudiu員工談論滴滴和Uber中國合並是種什麽體驗?
峰瑞資本
上個世紀,巴菲特曾經親自領導過一場曠世矚目的燒錢大戰。
1977 年巴菲特收購了《布法羅晚報》,伴隨這樁收購,該報與布法羅排名第二的《信使快報》開始了慘烈的肉搏戰。
巴菲特不但投入大量資金,而且以很多人看不懂的姿態全身心投入火拼,他深入編輯部、排版房和印刷廠,給全報社發表戰爭動員。
第二年,《晚報》的稅前損失高達 290 萬美元,這是巴菲特損失最慘重的一年。
第三年,《晚報》的虧損更是達到歷史上最嚴重的 460 萬美元。在競爭局面上,《晚報》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信使快報》在發行量上仍存在 7 萬份的差距。
燒錢大戰又持續了 3 年,一直到了 1982 年初,《晚報》才超過對手。
該年 9 月,《信使快報》終於被巴菲特燒到瀕臨倒閉——《信使快報》每年在早報業務上要虧損 300 萬美元,是《晚報》的兩倍。
在《信使快報》關門的那天,《晚報》當即更名為《布法羅新聞報》。不到半年,發行量就上升到 36 萬份,遠遠超過了競爭對手早先的記錄,發行量也急劇上升。
在沒有競爭對手的第一年里,《布法羅新聞報》的稅前利潤就高達 1900 萬美元。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年均盈利在 4000 萬美元左右。這筆曾經不被看好的 “燒錢” 投資,走上越來越景氣的良性循環。
在今天,滴滴出行和 Uber 中國結束了在中國市場的生死肉搏,與巴菲特這個案例不同的是,這里面不存在誰燒死誰,結果是共贏的,而相同的是,時隔 40 年之後,商業依然不改其本質。
合並後,雙方將共同占有中國網絡約車市場接近 90% 的份額,實現了巴菲特所說的 “橋梁上的收費站” 的地位。
我們采訪了分享經濟領域的專業投資人,以及 10 位 Uber 中國和滴滴(前)員工,聽他們談 Uber 中國和滴滴合並是一種什麽體驗。
我們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感受,與此同時,也尊重他們對匿名的要求,因為 “公司下了通知”。
/ 01 /
滴滴員工:二戰結束重歸和平年代

滴滴和 Uber 中國合並,滴滴曾經的美國盟友 Lyft 怎麽想?
滴滴廣州市場部的童鞋
“我從個人情感上來說,還是非常的開心和興奮的,有一種二戰結束重歸和平年代的感覺,可以重新思考補貼大戰之外,市場和運營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前滴滴產品經理,國際化市場方向
“比較關心滴滴國際化的業務會有什麽變化,我沒想通。之前滴滴國際化的策略是,聯合 Uber 的對手,lyft,grab taxi,ola……現在滴滴雖然只是和 Uber中國發生關系,之前的聯盟關系接下來會變成什麽樣子呢?我猜接下來 Uber可能還會繼續發展國人出境打車業務。”
滴滴北京市場部
“剛剛合法化之後 又宣布收購 我也很悲傷可能要漲價 然而品牌層面會更加有趣吧。感覺又洋氣一點回來了”
滴滴研究院技術人員
收購是資本運作的結果,這是資本常見的一些操作。
收購後,滴滴在國內已經一家獨大,但是滴滴其實最缺的還是技術上的積累。之後滴滴應該會投更多精力在技術上,和當年的阿里巴巴從商務公司慢慢轉型成為科技公司一樣,滴滴應該會慢慢從出行公司轉型成為科技公司。
能不能轉型成功也不能確定。滴滴目前的問題,是如何整合滴滴的業務線和優步中國的相關業務線。
滴滴市場部員工
我在滴滴上班……尼瑪上星期辟謠了那麽多次還是合並了!反正我跟其他同事都還挺吃驚的。Uber 居然把自己賣了。對我的具體工作可能沒什麽影響,但是我打車上班感覺會變貴。
/ 02 /
投資人說:和平是打出來的
滴滴出行投資人朱嘯虎
“終於宣布了,去年情人節,今年七夕前一周。
1,和平時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2,談和的籌碼越來越高,去年是 7 億美金,今年是 70 億美金,沒有這些籌碼連談和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團隊的融資能力極其重要!
3,去年在北海道羊蹄山,今年在阿爾卑斯少女峰,所以投資人就是要多休假,尤其是多去雪山,白雲之上,歐洲之巔,舉杯共慶。
(此條來自朱嘯虎朋友圈。一天前,朱嘯虎還辟謠說,傳滴滴、優步達成合並意向是謠言。今天,他的朋友圈就畫風突變,接連更新兩條。)
“(朱嘯虎還轉了自己 19 天前的一條朋友圈)“用滴滴打 Lyft 來拜訪 Uber 的 A 輪投資人 Benchmark 的 Bill Gurley,這算不算上門 ‘砸場子’ ?”(並且評論道),“投資人的友誼小船也可以再次起航,眾多的兄弟姐妹們從此見面不再尷尬。”
峰瑞資本早期項目負責人黃海
“Uber 和滴滴都是高頻需求,都迅速做得很大,但是在商業模式上沒有壟斷效應。它們的服務差異化比較小,用戶會根據性價比和補貼來選擇平臺。它們在把對方打敗之前,很難盈利,因此合並順理成章。
這兩天傳言出來,大家之所以覺得難以相信,這和當時大家難以相信滴滴、快的會合並類似。當時的場景是,快的背後是阿里,滴滴背後是騰訊,大家很難會相信,騰訊和阿里會合作。這次大家是很難相信兩家打得那麽兇狠的公司在一起了。
/ 03 /
Uber 員工:曾以為是 Uber 收購滴滴

部分 Uber 員工的口述,透著幾分落寞和不甘。
Uber 市場部員工
“我們被收購了,多少有點心理落差,有種肯德基被鄉村基吞並的感覺。Uber 中國的團隊真的很棒,是我工作這麽多年以來待得最開心的公司。合並肯定是大勢所趨,可以想到,(想想新美大),只是沒想到是今天。
Uber 北京運營,2016 屆畢業生
“從媒體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正在工作。因為上一秒還在 Uber 和滴滴否認的場景中,感覺像是 Uber 為了挽回面子放出的假消息。
早上消息沒有確定之前,焦點一直在於誰收購誰。 一開始說的是優步收購滴滴,我們還是很有底氣的,後來正式消息變成滴滴收購的 Uber,大家挺低落的。
因為還不清楚後期是否是獨立運營方式,所以會擔心。如果不保持獨立運營,滴滴進來指手畫腳,其實我們這邊還是不太樂意的。
而且,進 Uber 其實一直有一種外企的優越感,而且工作久了,尤其是我的工作崗位,對其他平臺還是有一種優越感的,冷不丁地被收購,比較難受。
還不知道對工作會有什麽影響,估計得等明天開完會 boss 發話吧。
Uber 市場部員工
“剛起床,一臉懵逼,就看到傳言。但是今天高層比較反常,沒有第一時間否認,我就覺得基本屬實。所以,收到內部郵件時,基本沒有什麽感覺了。
如果說變成一家人的話,那也是包辦婚姻,因為我沒有想和他們成為一家人啊,有種失業了的感覺。
前 Uber 中國創始團隊成員談婧
“此次合並是雙贏,從 Uber 的角度,合並對於 Uber 是一個戰略布局上的勝利,用兩年時間做出來一塊資產,以相當不錯的價格剝離,在中國最大的出行公司占股 20%,獲得財務收益。
Uber 在合並後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比我預想中高,這印證了今年以來滴滴的仗打得比較困難的說法,Uber 技術向人工智能升級以後,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這從最後合並的股權比例可以看出。從去年年底開始,滴滴雖然估值增長,但是更多來自 new money,單看 pre-money 可以看出內生增長有限,這也促成了雙方合並的更快達成。
這一輪的 O2O 公司都需要開始著眼於盈利,合並後的滴滴和 Uber 也不例外,把關註從燒錢轉移到盈利上,盈利是有挑戰的事情。無人駕駛車時代會在未來 3 年內很快到來,合並後的滴滴+Uber 應當將註意力轉移到無人駕駛車,把握好已經搶占的入口先機,一同面對來自蘋果、谷歌、特斯拉等的挑戰。
Uber 北京員工
“多年抗遼,最終還得接受契丹人是我爹#Keep Calm and Uber On#(還轉了一張 Uber 的海報,上面寫著 born to be proud. )
[文章轉載自峰瑞資本(ID:freesvc),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筆i黑馬立場,題圖來自123RF。]
合並
資產重組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