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2/01/1343970.html
全 球範圍內的光伏產業鏈動盪仍在加劇。
近日,全球多晶硅巨頭韓國OCI公司宣佈,其與美國常青太陽能所簽的3.43億美元多晶硅訂單已被取消。
而在光伏產業陰云密佈的背景下,國內的多晶硅及硅片等原材料廠商,與下游採購商們的長期訂單(下稱「長單」),其實也已「名存實亡」。昱輝陽光、晶澳太陽能等多位內部管理層向本報記者透露,上下游之間的所謂長單其實已大部分不執行了。
長期訂單改為以銷定產
目前,國內主流的硅片及多晶硅(上游)供應商包括保利協鑫、昱輝陽光、LDK等少數幾家公司。其中保利協鑫握有的多晶硅和硅片長期協議是最多的。
保利協鑫稱,公司對海潤光伏一家的長期合約總值為208億元人民幣,供貨期從去年1月~2013年12月;其對Indosolar公司也有6億美元 的供貨量,而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保利協鑫與林洋新能源、新日光、阿特斯、天合光能、中電光伏及潤峰電力等公司,有總計4.1G瓦的長單,時間都 在2010年10月~2016年期間。
長單是在光伏市場較好時,下游企業(電池及組件公司)為了確保自己能有足夠的原材料,而想出的一種鎖定上游資源的做法。這種模式在2006 年~2008年時也用過,2009年因為光伏市場恢復並不快,一些公司並沒有簽署大量長單。但2010年市場轉暖後,很多下游公司又開始與上游協商恢復長 單模式了。保利協鑫恰恰是在這個時間段內簽署了大量長單的。
但因為光伏產品價格的快速下滑,長單執行情況並不到位。
首先,原材料採購的數量已有變化。假設供需雙方簽訂了1G瓦(1000兆瓦)的5年硅片訂單,那麼執行細節應是200兆瓦/年、月拿貨量約16.6兆瓦。
「現在,下游公司一般會以銷定產,不會按原先定好的數量來拿貨。拿貨週期要看具體的生產週期排期情況,約20天~30天,我們並不願意留太多的庫存在手裡。」某電池企業的一位內部管理層就表示。
其次,由於多晶硅及硅片價格去年已經腰斬(如目前的多晶硅報價在25美元/公斤到30美元/公斤),因此供需雙方以往簽訂的長單定價也就自然瓦解。
晶澳太陽能去年7月就曾表示,其與大股東河北晶龍、保利協鑫子公司、日本M.SETEK、德國瓦克、韓國OCI等簽訂了長單。部分採購合同約定晶澳太陽能以固定價格或可小幅調整的價格(上浮或下調5%~10%)採購。
但一位知情人士昨天就告訴本報,現在沒有多晶硅企業能以固定價格對外銷售了,所有公司都在執行隨行就市的價格。如果有上游企業非要實行固定價格的話,那麼下游公司寧可賠款也要毀約,並且向其他上游企業求助。
去年7月,尚德電力就與MEMC分道揚鑣。前者不僅放棄了5300萬美元的預付賬款,隨後9個月內分期等額向MEMC支付另外的6700萬美元。
「在如今這個極為糟糕的情況下,很多上游公司不會為了追求兌現長單,而去得罪用戶的。」昱輝陽光前述管理層指出,「大家看的還是比較長遠。」
行情仍不樂觀
前日晚間,中國光伏在美上市的概念股全線飆升,其中晶澳太陽能漲幅高達34%。國內A、H股上市公司東方日昇、向日葵、超日太陽及保利協鑫等公司股價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揚。
1月11日,有海外媒體報導稱,因去年第四季德國提高了組件需求,12月的單月安裝量高達3G瓦,因而使得該國的全年安裝量為7.5G瓦。而國家對於光電建築補貼標準從6元/瓦提升到7.5元/瓦的政策,也可能是刺激近期股價走強的因素。
但保利協鑫、昱輝陽光及晶澳太陽能等多家公司也都認為,現在得出「光伏市場全線轉暖」的結論還「言之甚早」。就在2天前,本報曾報導,因春節放假及 公司內部技術改造等需要,超日太陽已有員工放假。尚德電力也在昨天向記者表示,該公司會提前讓員工回家。昱輝陽光前述人士認為,今年第一季度的市場行情仍 不樂觀。OCI公司去年年底也曾預測,多晶硅價格可能還存在繼續跳水的風險。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