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校服大王 豐昌順

2012-9-6   NM




踏入九月開學的大日子,莘莘學子 都穿上簇新的校服踏入校園,要數全港最老牌、規模最大的校服供應商,非豐昌順莫屬,現時包攬約三百間學校的生意。豐昌順原是創辦於清末的染布廠,由廣東潮 安的名門望族方氏掌舵,至四十年代才轉型做校服,女校真光的淺藍色旗袍,以至新法書院的水手裝均出自豐昌順,而其他校服商如金綸、維多利的創辦人,都師承 豐昌順。把這盤校服生意發揚光大的方業光亦十分傳奇,筆名方寬烈的他,別號「方詩人」,是文壇掌故專家。現年已八十八歲的他,把豐昌順交予外孫女何曉茵 (Jennifer),透過搶攻幼稚園市場,以延續校服王國的祖業。

上週四,臨近開學,絡繹不絕的家長擠滿豐昌順的分店,「我想換個大啲嘅碼﹗」「點解會無貨?上次打嚟又話有貨?」他們七嘴八舌,神色緊張,店員們都應接不 暇。Jennifer見慣不怪道﹕「依家係最後衝刺時段,唔算係最忙,但呢批家長大多係臨急抱佛腳,最後一刻先來換尺碼,特別躁﹗」最忙其實是十月及十一 月,「香港冬天來得急,一轉涼,學校就要喺兩至三星期內更換冬季校服,家長會一下子湧到門市,而且冬季校服配件多,包括恤衫﹑校褸、冷衫、校呔等。」一套 冬季校服連運動衫,單價近七百五十元,比夏季多一倍。

校服界少林寺

三十六歲的Jennifer打扮樸素,育有一子一女,看上去與普通少婦並無分別。她主責豐昌順旗下九間分店,惠州的廠房則由父親何富國負責。公司承接近三 百間學校的校服,包括真光﹑瑪利曼﹑英華及聖保祿中學等名校,市場佔有率約三成。今年,Jennifer透過投標,承接了二十張新訂單,其中一張訂單包括 保良局旗下二十七間幼稚園。現時,公司每年營業額逾三千七百萬,是全港最大的校服商。豐昌順既是「老大哥」,亦是校服界的少林寺。市面其餘四大校服商,包 括金綸、金龍、金馬及維多利,創辦人皆是豐昌順的舊伙記。八十四歲的金綸老闆林松坡,五九年已自立門戶,他指前老闆方業光「冇架子」,「佢仲有個名叫『阿 炳』,又係少爺仔,我哋都叫佢『炳少』,他為人有禮,我細佢幾年,佢都叫我松坡哥,不時問我哋意見。」方業光祖籍廣東潮安,方家是當地名門望族,一門四 房,他屬第四房,是名副其實的「少爺仔」,父親方養秋早年曾加入同盟會,資助孫中山搞革命。方家早於一九○三年移居香港,先祖分家後,四房分得染廠,即豐 昌順。該廠創辦於清末,前身是一間在廣東海豐的染布坊。前證監會主席方正是其堂姪,「佢係大房嘅,方正嘅滿月酒,到佢結婚擺酒,我都有去飲。」方業光說。

染廠變校服商

已退休多年﹑在家休養寫書的方業光,聽到記者來訪,十分雀躍。八十八歲的他說話不時氣喘,但講起往事仍如數家珍。「五十年代,上海佬來咗,本地嘅布廠﹑染 廠設備唔夠佢哋先進,好多都做唔住。」方業光憶述。當時,豐昌順在長沙灣的廠房面積達一萬五千呎,韓戰後以二十五萬出售,他慨嘆﹕「當時美國撤退,覺得香 港唔會好,如果留到依家,就發達唔使做了。」當年他曾在中環華人行開設百貨店金碧,更大爆秘史﹕「曾憲梓日日來嗌我賣佢啲呔,啲呔寫住made in Italy,但其實唔係意大利做嘅,俾政府拉佢坐咗三個月監。佢個品牌原本叫金獅,我建議佢改做金利來。」

做校服則始於四十年代,內地中學移港漸多,校服開始盛行,香港真光中學的何中中校長找上門。「她指明要旗袍,長度要係膝下三吋,學生只可以行,唔可以 跑。」其他名校如庇理羅士﹑英華等陸續找上門,「同一隻色嘅布料,一間學校揀咗就唔可以俾另一間,後來要出蠱惑,喺領口﹑衣袖等緄邊。」五十年代的冬天天 氣寒冷,豐昌順曾經向意大利訂購各種顏色的呢絨,製作西裝校褸,但因懂車褸的工人不多,未能大量生產。後來,專營國產服裝的萬新公司主動提出合作,由豐昌 順提供紙樣及設計,萬新負責在上海製造,再運銷香港,即後來被學生揶揄為「盔甲」的大地牌校褸,後來改由星華貿易公司代理。「試過有次星華用青島嘅布做一 款棗紅色嘅校褸,上唔到色,學生著住上堂,甩到一地紅毛,最後要用番澳洲布。」方業光指,金綸曾向天津廠家訂製校褸,以搶佔大地牌市場,「但佢哋唔識俾紙 樣人,校褸袖太長腋窩太窄,成千件褸都作廢。」

和校長搭膊頭

染廠和百貨店先後結束,豐昌順專注做校服,方業光跑遍各區學校游說。拿到訂單,根據紙樣裁剪好布疋,再四出找山寨廠縫製,「用木頭車,由中環店鋪搭貨船到 深水埗。嗰時石硤尾就負責車女裝,慈雲山就負責車男裝。」方業光略帶氣喘道。當時做生意,交情少不了。「我同啲校長點止熟,簡直搭晒膊頭!」方業光一臉緬 懷道﹕「跑馬地三育中學嘅校長叫我到操場幫手檢查學生校服,睇吓邊個合標準;臨近九七,玫瑰崗學校有個主任話怕共產黨,問我去邊好?仲有校長叫我介紹工 人,呵呵,我哋真係乜都傾。」但「有為有不為」,方業光透露曾經有廣州的中學校長找他合作,更提供地方及車衣工人給他,但該校書記私下提出要收取四成盈 利,他馬上拒絕。「貪污喎,制唔過﹗」他瞪着眼強調。

年年為學生度身做校服,方業光仔細記下香港學生的體形變化,笑說﹕「五十年代嘅學生突然間肥咗,因為當時好多富裕嘅上海人來咗香港讀書。我試過幫蘇浙(中 學)一個中一男仔度身,腰圍四十二吋,真係嚇死你﹗要另外畫紙樣,我同校長講要收貴五成。」根據他的記錄,九十年代的中學男生,腰圍平均二十八吋,褲長平 均三十九吋,分別比五十年代肥三吋及高了三吋半。

行業轉型限制多

如今,講關係搭膊頭的日子已不再,相反要和校長﹑家長教師會保持距離,免招人話柄。○八年,教育局要求學校以招標形式決定校服供應商。「○九年一度有十五 間學校取消合作,當時真係好驚,我知學校貪平,但係試過其他供應商後,有十一間決定搵番我哋合作。」Jennifer說。標書合約期限僅三年,有些學校會 表明先做一年,或者數年便轉換款式,Jennifer慨嘆﹕「每間學校做嘅校服數量少,如果要特別嘅布料,如格仔或某種顏色,買布、起辦、設計嘅費用好 高,年期太短嘅,一定會蝕本,如果轉款更會積貨,所以最近推咗不少新招標。」

學校招標要求無非價廉及穩陣,豐昌順歷史最久,分店多,大部分家長不用長途跋涉買校服,再加上十五年前已在惠州自設工場,現有逾三百名工人,控制成本之 餘,可隨時按學校要求補貨,大大增加中標機會。「○二年,惠州由小型工場遷至大廠,有兩棟大樓,面積過萬呎,初時只係用咗三層地方,有員工講笑,剩餘嘅地 方用來踢足球!」但現今廠房已爆滿,今年會新增生產線,正計劃增設廠房,及在北區開分店。「北區得大埔分店,上水﹑粉嶺過去太遠。」Jennifer說。 她強調,做校服不會發達,「毛利低於兩成,過去幾年原材料升幅好大,如澳洲羊毛售價升咗九成,棉花失收,價格又升六至七成,當時訂布個個星期都唔同價。」 Jennifer指早年沒想到租金會颷升,沒有買鋪,近期最大威脅是加租。「一加就加三成﹗」她呻道。

繼承外公心願

在加拿大讀電腦系出身的Jennifer,笑說自己「無端端」入了行。「其他世叔伯無興趣,三十年前爸爸就辭工加入豐昌順幫手,六年前佢叫我返來,幫公司 電腦化,之後就順理成章接咗手。」她自小與外公方業光感情要好,小時候去酒樓飲茶,外公總會帶她與表姐到太古城買玩具。另外,她亦感動於外公對學生的感 情。豐昌順一直有資助貧困學生買校服,只要有校長簽名,就可以半價甚至免費拿到校服。採訪時,方業光解釋,原來七十年代,有一名就讀伊斯蘭中學的學生話要 自殺,獲救後指因為沒錢買校服,自此就有資助計劃。「早幾年,公公八十四歲生日,他老了,經常覺得自己好快會離開,他捉住我隻手話﹕『呢間鋪係我爸爸留俾 我,你一定要繼續做落去。』所以雖然賺得唔多,我都會繼續做落去。」說時,Jennifer已紅了雙眼。

新義安向前曾在豐昌順打工

方業光特意撰信予記者,透露社團新義安創辦人向前(又名向義方)曾在豐昌順打工。話說豐昌順染廠從汕尾市海豐縣遷來香港九龍城後,本身是海陸豐縣人的向 前,是廠長林長泰的好友,在染廠做工頭。方業光指向前年紀雖輕,但異常聰明,不久即在九龍城結識很多同鄉,組織工會,名叫「義安工會」(潮州府古代叫義安 府),會址就設在豐昌順染廠。後來會眾漸多,並經營字花賭博,賺了不少錢,才於衙前圍道購入物業做會址。後來向前離開豐昌順,會名亦改為「新義安」,成為 九龍著名幫會。方業光幼年時曾到豐昌順染廠吃飯,與向前同席,當時林長泰稱呼其為「老向」,至今難忘。

文壇掌故專家別號方詩人

方業光又名方寬烈,畢業於嶺南大學經濟系,雖從商,卻熱愛書籍、文學。寬烈一名由佛教虛雲大師所改,有「慈悲喜拾」之意。他埋頭寫作,已出版八本書,包括 《香港文壇往事》、《漣漪詩詞》及《濠江荒謬歲月》等。獲倪匡授權續寫其作品的作家沈西城,尊稱方寬烈為「文壇掌故專家」,稱呼他叫「方詩人」。二人相識 三十年,近年成為好友。沈西城表示,熱衷文壇掌故的專家已絕無僅有,方寬烈憑個人之力,蒐集資料,記錄中港澳台四地的文壇變化,涵蓋民國時期到近代,範圍 之大之廣,堪稱香港第一人。「有人話佢傻,但我十分佩服老人家一把年紀,仍有一股拼勁,孜孜不倦地寫作。」沈西城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57

炒燶期指 「股神」街市賣烤雞

2012-9-6   NM




大埔大元邨街市,有一間「阿里山 烤雞」,焗爐「叮」一聲,傳出陣陣燒烤味。師奶圍着正在剪雞的老闆唐偉芹(唐哥),一人一句問:「今日食鴨胸定雞翼好?」、「 雞幾時出爐呀?」回到兩年前,唐哥一樣被師奶圍着,不過一切發生在證券行內。師奶圍着他問:「睇恒指升定跌?」過去十多年,唐哥天天在證券行打躉,儼如街 坊股神。他全職炒期指,一小時賺幾萬元,出入四季酒店吃飯。但於兩年前,他竟戲劇性地將日線圖看作週線圖,幾夜之間輸掉八十萬元身家,令八十六歲的母親擔 憂。為重拾家人對他的信心,他決意腳踏實地做生意。於是向家人借來十萬元,租下大元邨街市鋪位賣烤雞,暫別股市。可是他還是心癢癢:「等屋企人對我有番信 心就一定炒過。」四十七歲的唐哥如是說。

阿里山烤雞在大元邨街市的出入口旁,人來人往。時值下午五時多,不少師奶帶同小朋友前來買烤雞扒為是日晚餐加料,小朋友垂涎欲滴,眼碌碌盯着正在為雞扒剪 件的唐哥,「唔要辣,剪細塊 。」師奶們七嘴八舌道。在二百呎的鋪位內,放置了兩個大焗爐和大雪櫃,已幾乎沒有轉身的餘地。夥計不停將醃好的雞翼、雞和豬頸肉放入爐內烤焗,而唐哥則忙 於剪雞和收錢。到了晚上七時,保溫爐裡的產品都賣得七七八八,夥計準備收工。「佢收工,我繼續開工。洗碗、醃定聽日嘅肉,應該凌晨兩點先走。」唐哥吸一口 煙後說。

曾任大型眼鏡連鎖店廣州分店經理的唐哥,也做過汽車美容公司的銷售部經理,負責管理整個港島區的分店,月薪三萬元。「公司新增一個分區經理位,以為坐硬, 點知冇我份,咪劈炮囉!」心灰意冷的唐哥不願再打工,潛心鑽研炒期指。他從不炒正股,嫌大價股升得慢,細價股又被庄家操控,反而享受炒期指的快感。「大上 大落好似坐過山車,一個鐘就賺幾萬。」當年他天天去耀才證券行,該行更預留專屬客戶位置給他坐。「專業投機人士見我贏得多都會同我講吓股經。賺咗咪獎勵吓 自己,去四季君悅擦餐勁,一餐埋單三萬蚊。」但平日以週線圖分析恒指走勢的他,於兩年前十月某日錯把日線圖當作週線圖研究,令分析完全錯誤。一向心雄的 他,次次炒期指都押重注,這次短短幾天便輸掉八十萬元。

賣弄聰明氹租鋪

幾天之後,居於太和太湖花園的唐哥,失魂落魄地經過正在翻新的大元邨街市,發現正在招租。他在神推鬼擁下,致電領匯租務部查詢,看看有什麼機會。「我同佢 哋講我想做老本行賣眼鏡,但返屋企諗諗吓投資額太大。」唐哥於是又改變主意,提出想賣小吃,但租務部負責人滿有懷疑:「你無飲食經驗,又無師傅幫手,好難 信你喎!」唐哥便找來曾任四季酒店龍景軒大廚的老友一起與負責人見面。「我話請咗大師傅,佢哋見佢喺米芝蓮一星餐廳做過嘅證書,就即刻租俾我!」唐哥最終 順利以一萬五千元租下二百呎的鋪位。然而租鋪其中一個條件,還包括要在十二月街市重新開幕前開檔。

事實上,唐哥的老友只是顧問,不會落手落腳幫他開鋪;另一方面,他心裡根本未想好賣什麼食物。但為了趕及開鋪,唐哥於是買了一部珍珠奶茶機及有關材料,打 算先賣最簡單的珍珠奶茶,其餘再慢慢想。幸好臨開張前,他又想起曾在阿里山吃過的原住民烤雞,便購入五個家庭式小焗爐,賣簡單易做的烤雞扒和雞翼,以南乳 醬、五香粉及十里香等十多種香料製成,並將店鋪命名為「阿里山烤雞」。「哈哈,原來十個有八個屋邨師奶嘅屋企都係無焗爐。好多人買返屋企做餸,淨係賣雞扒 雞翼都做唔切,珍珠奶茶機完全冇用過。」他自豪地說。開張大半年,每月單是賣辣雞扒和辣雞翼,已月賺二至三萬元。

夏天即蝕本

基本上整個開業過程見步行步,如同當年炒股票一樣,充滿投機成分。開始之時順利地扑中烤雞,不過很快便見真章。「當初我獨沽一味賣辣雞,點知到夏天已經唔 受街坊歡迎。」不但銷量急跌,加上來貨價不斷攀升,毛利由五至六成跌至只有四至五成。唐哥見蝕錢,將雞翼由十蚊四隻加到十四蚊,他說:「街坊好反感,仲鬧 我啲雞翼細隻,唔幫襯我。」現場所見,師奶們見出爐的雞翼較平日細,都會紛紛向唐哥抱怨:「咁細,點買呀?」他即時安撫客人:「買四隻就送多隻俾你!」可 見師奶難服侍。直至七、八月,更開始每月虧蝕二萬元。開業的錢,是唐哥向家人借回來的。當年炒股,已把身家輸得七七八八,他沒錢再蝕。為減省開支,辭退兩 位夥計,僅剩下一位負責廚房工作。夥計放假時,年屆八十六歲的唐媽媽更要落鋪幫手剪雞、收錢。望着母親,這刻他才認真地思考如何好好地經營這盤生意,不再 讓家人擔心。

首先是節省成本。唐哥當初貪零售店方便,又有送貨服務,便向其入貨。為求降低成本,他現時直接向凍肉批發商搜羅平貨。「批發商價錢比零售店便宜百分之五, 一磅雞翼的價錢更平一至兩元。」但凍肉行不設送貨服務,要自己找運輸公司運貨。他計過數,即使加上每月約一千元的運費,也可省下三千元成本。不過,「同凍 肉行攞貨一般都要俾兩三萬按金開戶,個個月有無訂貨都要責住啲錢,風險大。」於是他四圍打聽,才找到一間願意不收按金的批發商。然而,他發現凍肉行提供的 貨源並不穩定,部分並非A級貨。「唔係A級質素嘅雞翼細隻好多。」賣細隻雞翼,難逃師奶法眼,最終都要減價才能出售。故此他索性提高購入價搶A級貨,本來 為十四元八毫子一磅,唐哥主動提出以十五元一磅買入。

一直心繫炒股

另一方面,唐哥開鋪時齋賣辣雞,但為了顧及小朋友口味,唯有返璞歸真賣原味雞扒和雞翼,並增加多款毛利較高的食品。「師奶一聽到加價就同你死過,鬧到你死 又唔買,但對住定價高嘅新產品又唔覺貴。」於是他增設二十元一百克豬頸肉、十八元一件鴨胸和五十二元原隻烤雞等,通通毛利有五至六成以上,又購入烤腸機賣 台式烤腸。「本來試過賣台式麵線,但做做吓來貨價貴咗,加價又唔掂,索性停售。」為保持新鮮感,他會不定時推出各種產品,將雞翼的口味由兩款增加至四款, 包括十里香、孜然香草、黑椒及原味。「仲不定時供應吓冬蔭功雞翼,不過要煲冬蔭功煮雞,蝕本又花時間。但客人鍾意特色嘢,唯有間中賣吓,又等佢哋期待 吓。」多管齊下才能轉虧為盈,過去一個月淨賺二萬多元。

不過唐哥指仍未夠錢還予家人,故仍處處算到盡,連剪刀都揀過。「用過幾百蚊一把,十幾日就爛。喺街邊買咗把十蚊嘅試吓,點知用到幾個月。」採訪當日,鋪頭 抽油煙機出現故障,唐哥即時焦躁起來,「唔知又整幾多錢?」愁爆的他一聽見師傅說埋單三百元,即時歡顏盡現,還請師傅吃雞翼。唐哥的母親不時會落鋪幫手, 雖然已年屆八十六歲,但仍聲如洪鐘地說:「佢麻麻哋生性,但咁大個人,冇咩好擔心啦。」嘴裡說不擔心,但她不時吩咐傭人將湯水帶給唐哥,又落手落腳幫手, 對兒子的關懷溢於言表。為免家人擔憂,唐哥一直說着想以阿里山烤雞證明自己的踏實和勤奮,故暫不再炒股。但記者所見,其店內放有數本投資工具書,他似乎未 忘炒股為他帶來的傷痛,更寄語投機人士:「我知好多人炒股都破產收場,但我想同佢哋講,要對自己有信心有堅持,跨過就得o架喇。」

開業資料(12/10)租金*:$50,000 公司註冊費:$7,000飲食牌照:$20,000裝修及器具:$70,000總投資:$147,000*三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及冷氣費按金

營業資料(8/12)營業額:$90,000人工*:$17,200水電費:$3,000入貨:$30,000租金:$15,000雜費:$2,000盈利:$22,800*老闆及一名全職

一點意見

在元朗及大埔擁有三間人氣串燒店「串皇」的創辦人趙柏衞(Wingo),自設食品工場賣秘製串燒,每月營業額合共八十萬以上。本刊請他為阿里山烤雞分享營 運小食店的經驗。1. 賣多汁「媽咪餐」師奶愛在買餸時順便斬料加餸,這些「媽咪餐」應以多醬汁供客人撈飯為佳,可考慮增設容易做的滷肉汁突出台灣美食特色。2. 加價前先安撫成本上漲,加價在所難免。但做街坊生意,不可突然加價,要先與客人混熟,再向他們解釋,待他們有心理準備後才調整價格。3. 要專心致志做生意就唔好炒股了,老闆是鋪頭的命脈,要時刻看守着鋪頭,確保一切運作順暢,一旦分心必勢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58

90歲立會候選人至死方休

2012-9-6  NM




今屆立法會選舉,最老的候選人, 是今年九十歲的陳普芬。他六度參選會計界別,六次的戰績是:從未贏過。這次再選,他笑笑口說:「再搏吓囉!」要花的錢,對陳普芬來說只是「零頭」;他身後 的秘密武器,是手持的八十多萬股、總值達八千多萬元的港交所(388)股票!這批股票,源於他是港交所前身、即九龍證券交易所的創辦人;八十年代四會合 併,陳普芬因而分得大量股票,價值隨之水漲船高。再加上早年購入的渣甸山大屋,讓這位四七年執業、香港早期的華人會計師,想做就做亦無後顧之憂。他六十多 歲去學空手道,最近申請讀大學,現時還是上市公司莊士機構(367)及莊士中國(298)董事。其他立法會候選人,在辯論中質疑他年紀太大,他反駁指有醫 生證明他機能好,會有一百歲命。這天他再澄清:「唔係一百歲,係唔止一百歲命!」陳普芬簡歷

1922年:出生(90歲)1941年:皇仁書院畢業1947年:成為執業會計師1967-68年:保良局董事1968-83年:市政局議員1971年: 獲委任為太平紳士,與友人創立獅子會及樹仁學院1972年:創立九龍交易所,與當時香港交易所、遠東交易所及金銀交易所並稱「四會」。1984年:「四 會」合併,陳成為D00001號牌經紀持牌人,亦是香港聯合交易所創立董事。1995年:獲頒M.B.E勳銜2003年:獲頒銅紫荊星章2012年:第7 次參選立法會會計界別現職莊士中國(298)董事、偉仕控股(856)及莊士機構國際(367)獨立非執董;樹仁大學校董、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董等。

一連串互相數臭惡鬥的立法會論壇,在上週開始;人人如臨大敵,唯獨陳普芬無助選人亦無支持者,單槍匹馬坐的士到各個會場迎戰。同屬會計組別的對手黃宏泰、 林智遠及梁繼昌,三人平均年齡四十多歲,大家只當他是無殺傷力的老人家。陳普芬自八八年起,六度參選俱敗,今年他再接再厲,說到參選原因便笑騎騎:「我以 為無人出來選,咪搏自動當選囉,唔好嘥吖嘛!」誰知他參選同日,「劏房局長」陳茂波打電話給他,叫他支持林智遠,他才知今次有對手。會否無勝算?他眉精眼 企說:「佢(陳茂波)自身都難保啦!我使咩理,勝數唔低o架!」陳普芬的政綱幾乎次次一樣,由於主力替中小型會計師樓發聲,每次參選都在約兩萬個投票人 中,取得五,六百票,總算叫有人支持。他最主要的宣傳,就只是印刷二萬五千份單張派街坊,由設計、草擬、印刷及派發一手包辦。經費連五萬元參選按金,陳普 芬說「total loss」也無所謂,因為:「長揸388,OK!」

那些年的光輝

他手頭的388,就放在灣仔的陳普芬會計師樓。會計師樓開業數十年來,從無翻新,內裡分隔員工座位的圍板及設計,只有在粵語殘片裡才出現過。走進他的辦公 室,地上放有一個大夾萬,而夾萬的密碼,竟然就寫在夾萬的門上,陳普芬說:「我怕有人打劫,搵槍指住我個頭時,我唔記得密碼,咪索性寫喺度俾佢睇!」不過 夾萬其實是長開的,內裡放的是陳普芬的股票實物。其中最值錢的,要數八十多萬股的港交所股票,按現時港交所每股約一百元計,價值達八千多萬元。其他如華潤 創業(291)及莊士機構等股票,價值也數以百萬元計。這些股票還要「求其」放在一個印有Little Twin Stars公仔的殘舊file內。讓記者看完股票,陳普芬突然「啪」一聲,將file拋到地下,記者不明所以,他攤一攤手說:「自然有人(秘書)執,寫晒 我名,你執到都無用,有咩法呢?」

該批價值高昂的388,源於陳普芬正是港交所前身、九龍證券交易所(俗稱九龍會)的創辦人。六、七十年代,香港已有「股聖」莫應基後期打骰的香港證券交易 所(香港會),「金王」胡漢輝組成的金銀證券交易所(金銀會),還有李福兆的遠東證券交易所(遠東會)。七二年,已是資深會計師的陳普芬,與「工廈大王」 鍾明輝及曾文能父親曾紀華等人,亦自創九龍會,交易所設於萬邦大廈。「我讀過法律,當年研究香港有關交易所的條例限制,發現原來是無限制。於是即刻同夏鼎 基(當年財政司)開會,要成立多一個交易所。」不過九龍會在四會中規模最細,上市門檻也最低。當年股市瘋狂,一隻專做家居天線、講明無甚業務的公司「香港 天線」,就是在九龍會上市,數月間升了十數倍,最後當然爆煲,被諷為「香港黐線」。

九龍會致富

最終九龍會有五十隻股票掛牌,收交易費也賺到笑,同年陳普芬以四十六萬元,購入現住的渣甸山睦誠道大宅。他說:「最難忘是當年入中環,邊度都有人搶住請食 飯!」八十年代,政府規範證券業及整頓交易所,四會最終合併為港交所,陳普芬分得大批股票。這時他又攤一攤手得戚地說:「有唔難呀,揸住唔放先難呀!」 陳普芬屬白手興家,他祖籍廣東番禺,七歲時,經營多間雜貨鋪的父親突然過身,身家被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奪去,自此他與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不過他天資 聰敏,讀書時年年拿獎學金,並於四一年在皇仁書院畢業,是霍英東師兄。同年打仗走難,戰後做打字員,陳普芬最記得一個月賺四十大元。半工讀下他考獲會計師 牌,一九四七年執業,牌照號碼一四三,是香港早期的華人會計師,一做至今便六十五年。

最想念妻子

陳普芬現時的卡片,水蛇春咁長;會計師只是他的副業,「公職」才是他的正職。既在六十至八十年代,做過市政局議員,又是獅子會及樹仁學院創辦人。他還在 五、六十年代辦過《大眾日報》,其後該報轉為馬經,「有期印錯貼士,點知反而中晒!」他還搞過麻雀學會,六十多歲才去學空手道,後來竟考獲黑帶。記者叫他 露兩手,他怕影出來「唔靚仔」婉拒。九五年拿MBE勳銜、○三年拿銅紫荊星章,現時他還是偉仕控股(856)、莊士機構及莊士中國的董事。他笑言:「你覺 得勁?我都覺得勁呀!」

不過畢竟已九十歲,他的獨生子與三名孫兒都在美國,妻子○七年過身,他一個人住六層高、四千多呎的渣甸山大宅,難免孤寂。每天他必回會計師樓打躉,星期六 則出席一班年紀差不多的老友聚會,名「星六會」,會員包括「金王」胞弟胡永輝等,出席與否還要互相寄信發回條,但會員已買少見少。回想這一生,他說最開心 是樣樣都試,成功就有滿足感。問到遺憾,他開始雙眼通紅,訴說任職護士、與他志趣相投的妻子,因病突然離世。這時他忽然「喔」一聲,雙手掩面痛哭,說: 「我真係好愛我老婆!」久久他都未能再言語。

後記

記者訪問完陳普芬後返到寫字樓,帶點慚愧跟編輯講:「我剛才整喊咗阿伯呀。」陳普芬對妻子的一份愛,最令人感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60

混亂的祝福 艾薩Isaac Sofaer

2012-9-6  NM



上市公司中期業績高峰期剛過,表現參差,令人目不暇給,我會逐一檢閱。捨聯通取中移動

鷹 君(41)和中移動雙雙交出不錯的成績表。不過,我對鷹君沒有回購公司股份百思不得其解!公司現價每股二十元左右,資產淨值達五十五元,回購的話,一下子 就能賺取百分之一百七十的回報率,試問還有什麼投資能夠媲美?但願鷹君主席羅嘉瑞不會選擇在股價升到四十元時才這樣做!至於中移動,那些只管抱怨的投資 者,理應戴上眼鏡,用另一個角度審視這間公司。中移動「銀彈」充足,淨現金每股達二十二元,假如悉數派發給股東,按調整後的股價計,市盈率只有九倍,股本 回報率達三成八。未來,收入增長加快,利潤自然水漲船高。況且,中移動的資本開支承擔漸漸減輕,每股盈利因而增加。所以,化抱怨為行動,買中移動吧!反觀 中聯通(762),業績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如果公司表現一如管理層所說的好,為何淨負債不跌反升,由八百五十億元增至八百九十億元人民幣?中聯通不過是 國內電訊業一名小孩子,利潤及股本回報率遠較中移動遜色,投資者寧願花四十倍的市盈率買入這間公司,一定瘋了!

暢談九倉、會德豐

會 德豐(20)派發二十五仙中期息,我無任歡迎。但管理層更應該回購公司股份,以賺取股價與資產六成六的折讓。會德豐應該減少物業發展項目,出手回購,更加 有利可圖。公司借貸比率高踞百分之五十,未來數年,又要應付一千億港元的資本開支。另一邊廂,我真不明白同系的九倉(4)為何不把有線寬頻(1097)、 九倉電訊及現代貨箱碼頭等非核心資產賣掉套現。最後,我樂於見到,主力發展地產業務的是九倉,而非會德豐。一來可以減少管理層架構,節省成本;二來,假如 會德豐變成投資控股公司,擁有九倉五成一權益,更容易估值,集團的架構亦可回到從前般精簡。又或者,把會德豐與九倉合併,僅保留一間上市公司,如此一來主 席吳光正及其家族仍享單一大股東地位。現時市況低迷,不失為最佳時機!永利澳門(1128)交出一份絕妙的成績表,縱使營業額因為澳門賭業放緩,競爭加劇 而維持不變。公司估計,路氹項目發展成本約三百二十億港元。若扣除土地開支,永利手上現金二十八億元,加上每年八十億元現金流,項目於二○一五年底落成 後,永利將會有五十億元負債,而股東權益有望漲至三百五十億元。屆時現金流將會增加,但暫時不要奢望派息,現在是資本增長的階段。 中國公司與債「共舞」的興致未減。即使保守如中石化(386)亦如是。煉油及化工業務受壓,淨負債在六個月間增加了一千億元,負債比率達六成。究竟發生什 麼事?上半年經營現金二百億元,如何能應付二百二十億元的派息及八百二十億元的資本開支?似乎,這些國營企業可以為所欲為,想到這點,我不禁噁心!祝君好 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 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61

壓力人 蔡東豪

2012-9-6  NM




我看過一個學術研究,戰爭中軍人臨死一刻,會做一件事,不分年代、國籍、男女老幼,就是嗌同一個字:「媽。」這個動作肯定是自然反應,人到死亡一刻,最想回到媽媽的懷抱。

奧 運會四年一度,全球高手雲集,蓄勢奪標,運動員沒有半點犯錯空間,一生人訓練就在這一跳、這一槍、這一個欄,壓力大得嚇人,達標代表人生高峰。奧運選手勝 出一刻,同樣有一個世界大同版本的真情反應:「It's over。」完了,不再需要日日五點起身,可以過正常人生活,最重要是不用分分秒秒活在壓力中。有些運動員永不回頭,開展生命新一頁,有些運動員不能融入 以前嚮往的所謂正常生活,做回運動員。美國菲比斯被譽為史上最偉大奧運運動員,共奪得十八面金牌,多過任何人。菲比斯七歲游水,四年前京奧奪八金後宣布退 役,後來改變初衷重投訓練,再度揚威倫奧。他的奧運成績前無古人,沒有什麼可再證明,他屬游泳運動員中年的二十七歲,不過已經有人開盤口,四年後巴西奧運 將會見到他。壓力是雙刃劍,有人離遠聽到已怕怕,有人上了壓力癮。運動員長時間活在強烈度中,這種強烈度其他人不容易理解,強烈度分為三方面:第一、虛榮 心。批評運動員是活在虛榮中的人,那先要自問,閣下試過八萬觀眾一齊拍掌叫喊閣下名字嗎?未試過的話,先要了解運動員的心理狀態。運動員知道運動生涯是一 宗交易,運動員付出努力和做出成績,觀眾欣賞,不過這關係並不持久,是單單清的交易,視乎運動員最近表現。

這宗交易是否公 平,並不重要,因為運動員決定參與這宗交易,他們取得成績,獲取榮耀,是交易一部分,是他們應得的。平常人也經常參與這種交易,分別是我們的觀眾可能是八 個人,不是八萬人,這就是我說的強烈度。第二、成就感。所有人都知道什麼是成就感,我們俾心機去做一件事,做出成就,自己感覺自豪,例如白領假日到郊外耕 田,種出可吃的蔬菜,這是一種成就。運動員做出的成就,可能是創世界紀錄,做得好過史上任何人。在做出成就前,所有人不看好,認為目標太高,運動員不能超 越,所有人冷言冷語。運動員不聽外間噪音,埋頭苦練,不理風吹雨打,跌倒再起身,如是者做一千次一萬次,終於揚名天下,這也是成就,跟種出可吃的蔬菜是有 分別的。第三、共同感受。你我Teamwork不離口,其實所謂Teamwork是把電郵cc給其他人,因此成了Teamwork。一個運動員說過,他感 受到Teamwork的時候,是球隊奮勇作戰敗下陣來,一隊人在更衣室坐着躺着,沒有人再有力氣去提起水樽飲水,遑論說話,更衣室裡只有目光,是告訴大 家,我們下次一定要贏番的目光,這是此刻這隊人經歷的共同感受。這位運動員回憶:這是美麗的一刻,一生也不會忘記。運動員在強烈度中過活,一舉一動受萬人 注視,做得好或不好,有公平判決,回到正常生活很可能難以適應。強烈度消失後,運動員第一個感覺是悶,再沒有八萬人注視自己的表現,不禁質疑自己,究竟自 己做得是好或不好?沒有壓力的生活變得規律,大部分事情可預測。運動員融入平淡生活的過程可能很困難,有些根本融入不到。你我身邊可能都有長期活在運動員 般處境的人,這些人因工作性質關係,活在強烈度中。這些人工作上有明確虛榮感、成就感和共同感受,在他們眼中,外間人不可能了解他們的感受。當中少數人有 能力融入平淡生活,甚至出入自如,但大多數不能或不願離開,選擇活在強烈度中。壓力人例子佔少數,大部分人在平凡中生活,偶爾遇到壓力時刻,過去後重回平 淡生活。因此,我們怎樣在平淡中自處,決定了我們的成就。遇到大是大非事情,我們當然要提起精神作戰,但更多時候,是沒有大是大非事情的,而我們也要全力 以赴,這才最考功夫。留意一個人的成就,是看這個人怎捱悶,比看他怎打大仗更重要。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62

凱德置地:商業地產狩獵者

http://www.eeo.com.cn/2012/0907/233139.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廖傑華 8月31日上午,在位於深圳南山區的辦公室裡,凱德置地總裁廖茸桐掐指算著接下來一個月內將發生在凱德置地身上的大事。

除了即將開工的全球第八座來福士廣場,未來一個月中,等著廖茸桐出席的活動還有,成都、寧波兩座來福士廣場的開業儀式,上海凱德中國培訓學院的開學,以及重慶朝天門地王的正式開工。

對凱德而言,經濟的短暫打盹並沒有影響到其在中國的擴張步伐,眼下這個即將開工的70億超級綜合體便是證明。

這是廖茸桐在內地的第12年,這是凱德置地在中國的第18個年頭。

18年來,凱德置地投資與開發的項目超百個,總投資近700億人民幣。

廖茸桐是第三代新加坡華人,身為一家在中國不斷壯大的最大外資房地產公司的掌門人,廖茸桐被認為既具有國際視野,又對中國市場了然於胸。

在凱德置地身後,是龐然大物般的,有著全球最大商業地產開發商之稱的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團。而隨著凱德置地在中國內地的開疆擴土,嘉德總資產的41% 已在中國國內,超過新加坡,而且這一比例還會增加。嘉德置地的想法是,在未來幾年,希望把中國業務做大到佔集團總業務量45%左右。

為此,廖茸桐和他的凱德置地需要更加努力。

在中國,凱德有自己的宏圖大志,目標是建成另一個嘉德置地。

 

關於房地產基金:分類投資 凱德操盤

經濟觀察報:在中國市場的這些年,凱德置地在金融市場的優勢讓人稱道,你怎麼看?到目前為止,這些基金規模多大?如何管理?

廖茸桐:需要說明的是,基金是凱德的經營模式,而不是融資渠道。

在中國,凱德旗下管理的基金有10只。這10只基金的規模大概是45億美金。其中有3只是住宅基金,有3只是shopping mall基金,還有一隻綜合體,一隻酒店式公寓,另外還有寫字樓基金。

在凱德旗下,不同產品有不同的分類,住宅基金只投住宅,綜合體基金只投綜合體。

但這些基金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必須是凱德操盤,凱德不一定要控股,但一定要操盤。

凱德是按照國際上市公司的成熟模式運作,非常透明。這些基金認可凱德的團隊和品牌,也信賴凱德的管理。

經濟觀察報:為何會對基金進行分類,標準是什麼?

廖茸桐:不同投資者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風險偏好。進行分類,是因為所有的產品我們都熟悉,可以先分類然後讓不同投資者進行不同的投資。

有些投資者喜歡短平快,比如一些家族企業希望做住宅,短時間收回成本。

有些投資者,包括一些養老基金,一些主權基金,比如新加坡政府旗下的淡馬錫,這些基金的目的是想在國內擁有一些優質資產,有穩定的收入,而非短期套利。

經濟觀察報:這些基金有沒有國內資本參與?

廖茸桐:國內有一些資本希望參與,但受到限制,他們只能買股票,不能直接投資。

經濟觀察報:這10只基金的收益率大概是多少?

廖茸桐:既然是投資,就要講究回報。一般而言,他們對這些基金的整體收益率要求在20%左右。

不同基金收益率要求不一樣,比如住宅基金就要求高回報,但也意味著相對較高的風險,而shopping mall基金的回報要求則低一些,但可長期持有。

經濟觀察報:從目前來看,收益率都能達到最初設定的目標嗎?

廖茸桐:有些能,有些達不到,這是很自然的,因為在國內做生意都是這樣,但總體來說還是能滿足要求。

經濟觀察報:那凱德的收益在哪裡?

廖茸桐:凱德本身也是投資者,你有20%,我也有20%,但這個餅能做大,這是第一。第二是收基金管理費,這是國際通行的,投資者都認可。

 

關於商業地產:有些城市已過剩

經濟觀察報:中國的房地產過去十年是住宅為王,但現在都在提商業,以你的經驗來看,中國商業地產的機會在哪裡?挑戰在哪裡?

廖茸桐:應該說有很多機會,按照國際標準,國內走向消費型社會是一種趨勢,從街邊店舖,到百貨公司,再到購物中心,很多國家都是一路走來。

到現在為止,中國的購物中心不多,好的購物中心更少,這是機會。

以凱德為例,目前在國內有57家商場,應該說有能力再翻一倍,達到100多家,這也是中期目標。酒店式公寓也一樣,從原來滿足美歐客戶,現在慢慢轉 移到亞洲、國內的商務客。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寫字樓身上,原來很多國企都想自己蓋一棟大樓,但現在很多都想搬到甲A寫字樓,這是一種趨勢。

當然,住宅由於城市化還會不斷增加,但純住宅項目會越來越少,地塊也會越來越小,帶一些綜合體、帶一些配套設施的要求越來越多,這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不能全部走單一住宅的路線。

經濟觀察報:凱德以後會怎麼搭配各種業態?

廖茸桐:凱德已經開始向綜合體轉型,能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現有的57家商場是不是能搭配一些酒店式公寓、寫字樓或者住宅。

1994年進入中國時,凱德希望各業務板塊自己發展,因為當時要專注,如果讓一個人來管那麼多,可能管不來,但如果讓一個很懂住宅的人開發,他會走得很快,走得很遠。

而現在,更多的是考慮怎麼樣整合起來,從業態,從城市,從團隊,從品牌,從融資渠道全方位的整合,典型的例子是發展像來福士廣場一樣的大型城市綜合體。

經濟觀察報:許多政府受政績驅動,大規模上馬綜合體,有一個擔憂是中國的商業地產會過剩,你是什麼看法?

廖茸桐:現在主要是地方政府希望做商業地產,但真正做得好、有品牌、能夠長期持有的很少。

另外,因為沒有金融體系的支撐,很多綜合體被散賣,我比較擔心這些綜合體散賣以後,今後的物管、業態以及環境、交通的破壞。如果大家都把綜合體好好管理起來,會是好事,中國需要這種,不能再有產權分割。

如果大家都是專業人士,都把它看成今後的趨勢,也不怕,因為市場會決定開發商是不是要做,市場會維持平衡。

經濟觀察報:從總的供求關係來講,哪些城市會過剩?

廖茸桐:要分兩種情況來看這個問題。

有些城市是相對有一點點過剩的,比如成都,畢竟市場不大,不像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外來的企業或者大型企業帶來的商務客比較多,瀋陽也有這個問題。

另外,做綜合體要考慮商務因素,一些城市不是過剩,是還沒具備,比如河南、山東的一些城市。

就凱德而言,綜合體來說我們會比較謹慎,但是商場可以去,只要當地消費能夠消化,我們可以走很遠。

關於凱德未來:繼續加大中國業務比重

經濟觀察報:目前凱德置地是個怎樣的業務結構?住宅與商業開發比例如何?

廖茸桐:在商業和住宅的投資比例方面,從凱德在中國發展的角度來講,計劃商業和住宅的投資總體是五五開。現在的規劃中並沒說未來更偏向於哪一方面,其實我們的業務很多包涵了住宅、商業和綜合體,只是大眾把更多的關注都集中在商業上,事實上住宅與商業的投資是持平的。 

經濟觀察報:凱德置地一般是通過什麼渠道來獲取土地?今年的策略是什麼?

廖茸桐:我們拿地的渠道既有通過政府的招拍掛,也有企業併購方式,但主要是看市場機會,目前正在看的項目也不少,有出售現有的資產、土地、包括公司股權的等等,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有沒有適合公司的土地或項目。

我們還是希望有類似兩年前收購東方海外的這種收購機會。從凱德置地現在擁有的項目來講,通過招拍掛拿的地只是佔了比較小的一部分,其他很多都是在市場上收購來的項目,用這樣的合作方式去擴張比直接招拍掛拿地的成功率高。

現在正是市場調整之際,也增加了我們收購項目的機會,集團一直是堅持穩健的投資策略,在市場好或不好的時候,我們都在看地,關鍵是要看適合時機下的好項目。

經濟觀察報:你如何評價萬達、萬科等一些國內地產商?

廖茸桐:我們不去批評別人,不同的公司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個階段決定他們去選擇對應的策略,比如萬達現在選擇散賣。而他們的優勢是,已經做出品牌,招商情況也不錯。萬達原想上市,後來沒成,這會是今後發展的瓶頸。

和萬達不一樣,凱德的商場、寫字樓、綜合體和服務式公寓基本不散賣,都是長期持有,而長期持有也就意味著需要金融支撐,現在國內很多開發商做硬件沒 問題,比如建商場,建甲級寫字樓和綜合體,但後續的招商、資產管理、金融體系卻很難跟上,就這點而言,很多開發商沒有辦法做到像凱德這樣。

經濟觀察報:萬科呢?

廖茸桐:萬科也想做商業地產,問題是沒有長期積累下來的專業團隊,與做短平快的住宅相比,商業是長期的開發運營,要轉變方向。

經濟觀察報:你在中國做了12年,也經歷了中國上一個地產的黃金十年,怎麼評價?怎麼樣看國內地產的下半場?

廖茸桐:前十年很多開發商都不太專業,真正專業的是2008年一些開發商上市以後,以前很多包工頭,靠關係拿一 塊地就能賺大錢,他們不懂房地產,請外包工程隊建起來就賣了。後十年應該會越來越專業,不能只靠拿地,不能只靠建設,要服務、招商、管理和資產組合,因此 會有一個洗牌的過程。

經濟觀察報:你說洗牌,它會怎麼洗,會走向一種什麼格局?

廖茸桐:怎麼走,國內有國內的情況,很難說會不會合併。個人預測,從總體來看,大的開發商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小的開發商就是維持或者被淘汰。當然,也有從單一走向多元化,也有多元化的想放棄的。

所以接下來會有一些比較專業的,比較大的企業脫穎而出,這對未來十年是非常好的事情。綜合體而言,這種不考慮需求的招商體制可能會越來越少,市場會決定招多少商舖,招多少寫字樓,招多少綜合體,市場會起到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

經濟觀察報:國內商業地產的發展環境有哪些需要改進,比如說信託基金REITs,這會不會是國內商業發展的最根本的趨勢?

廖茸桐:我們希望他能這麼發展,如果你想擁有一塊商業地產,買個REITs,就等於你擁有一部分,不需要專門去 買它的一個商舖。如果中意寫字樓,就可以買這個寫字樓的基金,看好住宅,你就可以買這個住宅的信託基金。我們非常期待國內金融市場能夠開放,為我們最終本 土化,最終長期發展創條件,讓國內的投資者擁有一份凱德,這是我們本土化的最終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64

A股新玩法 港股老玩法 2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r5i.html
 章敬平

  法學博士

  [email protected]

  香港是一個創造神話的地方,它能把你捧上天堂,也能把你打入地獄。1988年新年第二天,資本天堂的寵兒李福兆,還沒來得及感受黎明的清新與愜意,就匆匆墜入廉政公署布下的地獄之網。

  面對家門口的不速之客,59歲的李福兆保持了「太平紳士」慣有的優雅,看了看廉政公署人員出示的拘捕令,他請他們稍等片刻。換好衣服,略略收拾一番,淡定的李福兆跟隨來人,去了廉政公署。

  在香港資本史上,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

  拘捕李福兆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任何閃失,都可能在香港資本市場上掀起軒然大波。自詡六歲就能炒股的李福兆,先後求學於香港大學、美國賓西法利亞大學,進而以註冊會計師的身份,昂首挺進資本市場。1969年,李福兆創立了遠東證券交易所,打破了英國人一股獨大的壟斷格局,改變了英國人創設的交易規則,引發了四大證劵交易所諸侯割據的新局面。15年後,簡稱「港交所」的香港聯合證券交易,一統天下,李福兆毫無懸念地出任首任主席,成為香港資本市場上當之無愧的江湖大佬。

  現在,這個江湖大佬受到廉政公署的挑戰。那個清晨,廉政公署不僅拘捕了他,還派出30多人,浩浩蕩蕩地進入聯交所,搜查了他們的辦公室,為了完成資料的搜查和審讀,廉政公署派出50人增援他們。

  這個代號為「黎明行動」的行動,實質上是由當時的香港總督指揮的。拘捕與搜查初戰告捷後,港督親自知會財政司和聯交所,讓他們配合廉政公署,發表各項聲明,將李福兆停職接受調查的消息廣而告之。

  這時候,針對李福兆的調查開始浮出水面。在此之前,廉政公署的調查一直是秘密進行的。

  調查李福兆,起於一則傳言。傳言說,聯交所的大佬們很霸道,想上市融資的企業,必須打點他們。廉政公署的某個官員聽到傳言後,覺得不妙,據說,在這個官員看來,聯交所是香港資本市場的神經系統,「打點」就像惡性腫瘤的細胞,最終會吞噬香港經濟這個健康的軀體。

  為了證明傳言的真偽,這個官員安排下屬調查了半年,發現傳言並非空穴來風。任何希望登陸資本市場在聯交所上市的公司,必須通過上市委員會的審核,審核就得走程序,就得等待。等待的時間可以長,也可以短,這就給大佬們提供了尋租的機會,你要想早申報、早上市,就得「打點」大佬們。

  搞清這一「潛規則」,廉政公署的長官們認為,他們該出手了。但是,他們害怕弄不好會衝擊香港股市,引起難以控制的震盪。進退為難的廉政公署最後將皮球踢給了港督,港督點頭,說:YES。

  旋即成立的專案組,以「黎明行動」為代號,加緊了偵查。聯交所不能有任何風吹草動,專案組不便直接調查他們,只得旁敲側擊,從包裝上市的券商等中介機構入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很快從一家中介機構處發現一張便條,從而抓住了聯交所上市部經理的把柄,這個人是上市科的主管,直接對行政總裁負責,位高權重。

  通過這個線索,專案組察覺了另一個潛規則,就是配股。按照當時的規定,聯交所上市委員會掌握了新股發行價格的指導權,說是指導權,他們上下其手,弄成了決定權。利用這個明為指導權、實為決定權的權力,聯交所的高管們,玩起了貓膩。比如說,某隻新股的合理定價應該是每股10港元,他們愣把它壓低到9港元,三兩個交易日過後,股權回歸到合理價位,他們就有了拋售股票賺取1港元的空間。所以,上市委員會的成員們在新股上市的時候,就利用手中的權力,要求獲得配股。

  可是,配股在當時的環境下,是個公開的秘密,沒有人把它和貪污腐敗聯繫在一起。過去十幾年,一直是這麼幹的,從聯交所主席開始,大家根據官銜大小,按比例分配,早已成為慣例。

  廉政公署不這麼看。根據《防止賄賂條例》,他們在那個黎明,帶著拘捕令,走向李福兆。同時被拘捕的還有他的幾個下屬。

  農曆春節前,相當於大陸檢察院的香港律政司,代表政府提起公訴,他們指控李福兆利用聯交所主席的職權,非法收受一家企業的優先配股權,作為批准該公司發行新股的條件。豈料,這項指控的舉證難度很大,律政司不得不放棄。不肯善罷甘休的律政司,轉而尋找其他突破口,指控李福兆憑藉手中掌握的批准或者不批准或者延遲批准的權力,通過中介機構,索取兩家上市公司的優先配股權。

  律政司的指控共有兩項,一項索取優先配股權50萬,獲得將近80萬港元的利益,另一項索取優先配股權30萬,獲得利益將近8萬港元。見諸報端後,港人大為驚訝,躋身香港富豪排行榜前三名的李福兆擁有的資產,以港幣為計算單位,超過200億元,怎麼會為區區數十萬港元鋌而走險?根據常識,人們都知道,李福兆栽在慣例之上,倒在潛規則之下。

  李福兆入獄的原因,有很多種解釋,有人說,是港英政府洗劫香港的一步棋,是英國利益的犧牲者。我無從否定這個說法,但是,作為一個法律人,我不願意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無論慣例如何,不管潛規則有什麼樣的合理性,李福兆的行為,在法律性質上,是不折不扣的貪污,是犯罪。

  至於廉政公署調查李福兆的動機,或許正如「陰謀論」者所說的那樣,是別有用心的。然而,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說來說去,還是李福兆自己的屁股不乾淨。廉政公署作為香港權力機關一部分,是法律這個公共物品的捍衛者,通過自身的努力,讓社會信仰法律,而不是潛規則。這是他們的責任。

  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樓前,有一尊雕像,象徵著權力機構制定與執行法律的責任,美國中學生的教材中,編寫者喜歡附上這幅雕像,問學生:如果權力機關無法履行這一責任,將會發生什麼事?

  聯繫中國的故事,你就知道了:潛規則大行其道,法律則黯然無光。潛規則,說起來,多數人眉頭緊鎖;做起來,多數人趨之若鶩。如何重拾中國人的法律信仰,讓公民們養成尊重法律的態度,自覺自願地接受法律的統治?這個問題,法律人追問了很久,我想,權力機關應該率先回答這個問題。「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就將形同虛設。」權力機關及其公職人員應當記住這句名人名言,在全體公民當中,他們最需要信仰法律,他們不能把法律當作沒有靈魂、沒有良知的工具,想用就用,不想用就不用。

  廉政公署的主動出擊,用法律人的語言來說,就是法律強制,法律強制靠的是強制性規定,靠的是嚴刑峻法的恐嚇,單有這個,肯定形成不了法律信仰。然而,法律信仰又離不開這個,沒有這個,法律就沒有權威。沒有權威的法律,誰會信仰它?希望法律有權威,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力機關,就必須帶頭尊重法律,反對潛規則。須知,沒有法律信仰的國家不可能成為法治國,沒有反對潛規則的權力機關,國家就不可能具有法律信仰。

  為了法律信仰,廉政公署向潛規則說不,拘捕了李福兆,香港高等法院也對潛規則說不,依法審判了他。在香港高等法院,陪審團裁定李福兆罪名成立。香港高等法院判決他監禁4年,所涉80多元港元全部充公。李福兆不服,提起上訴,被駁回。一世英雄,落了個鋃鐺入獄的下場,真應了他的那句名言:「不要與股票談戀愛」。

  (參考資料:《廉政:香港反腐風雲》,黃曉陽/文,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65

思考的碎片---讀《不確定的世界》有感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res.html
 思考的碎片---讀《不確定的世界》有感

書還沒讀完。但是很多思考和收穫不吐不快。

1.最大的收穫竟然是和現實有關。1.希臘不會退出歐元區。2.美元的低利率會維持相當長時間2015年前。甚至到2020年。

希臘不會退出已經寫過邏輯。(思考的碎片--8/28 四個重要結論

1.希臘不會退出歐元區。

這個是看完魯賓的《在不確定的世界》前三章得到的結論。很是有趣。
P28
A行政當局既然對一項行動計劃做出了承諾,就要信守諾言,即使失敗的幾率增加了。行政當局出爾反爾的代價,也就是說失去信用的代價將是非常巨大的
B那次討論反映出在華爾街和在政府做決策的不同

通過這兩個思路幾乎可以判定德國是不會放棄希臘的。何況希臘現在也在改變也在做出一些努力。
德國如果現在放棄承諾,那麼默克爾估計位置不保。
任何組織的都以生存和繁衍為第一要務。
所以由此可以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和市面上流行的所謂希臘退出歐元區概率極大相反。我覺得希臘鐵定會留在歐元區。


美元維持低利率的邏輯是這樣。魯賓作為財長期間也異常關心國債,當時好像才6萬億。現在16萬億。如果維持3-5%利率美國差不多要破產鳥。這遊戲無法持續。所以低利率是必然的。我甚至覺得可以推導出QE3。就是要導致通貨膨脹。然後不加息。這樣才是最好的逃債方法。QE3這點上我還沒徹底想明白但是有90%把握。不推QE3才是奇蹟。


2.很多措辭上的權衡會影響的聽眾的判斷,比如強勢美元。我是到現在才知道魯賓的強勢美元代表什麼。根本不是涉及匯率的。主要是讓美元全球通用。所以強勢是讓人相信讓人使用。這才是貨幣的本質。信用擴張。這才是強勢美元的內涵。這點上永遠是正確的。

3.魯賓的自傳是最近看過的傳記中最有價值的。立意也最高。
有點授人以漁的感覺。早前看過Paulson的on the brink那個是敘述形式。價值在於我也親歷過那段歷史。換了一個財長的角度看整個事件回顧當時決策背景。
魯賓的東西更多的是學會思考方式和思考路徑。從中可以窺視政府行為。
而且魯賓的自傳立意比較高。他是做套利出身但是整一章沒說什麼成功案例反而是舉了失敗的例子。
對比Peter Peterson的自傳高下立現。內斂自省。

4.政府救濟的原則。
貨幣是政府發行。這是信用的基石,那麼政府就有義務和責任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完整。所以在危機中拯救系統而非拯救單個企業。
其實這個原則在08年金融危機中一直在被使用。很是有趣。

5.危機的根源都是債
墨西哥危機到亞洲金融危機。甚至到現在的歐洲危機都是政府的債。
美國的08年危機是房地產mortgage其實也是一種債。
未來世界兩個最大的危機會是美國國債+中國人口紅利過後的債務。(既然有紅利過若干年一定會變成負債)

6 。早前寫過政府決策取向和華爾街的不同
政府多目標的。花街更簡單單一目標

7.魯賓的決策原則不適合證券市場。更適合政府或者未來不確定性的決策或者是人和人關係之類的決策。

魯賓認為面臨決策時應遵循四個原則:
一是世上唯一確定的事就是不確定性;(時間不可逆是確定的。所以投資要和時間做朋友。人性不可違而且人性一萬年沒變化過。所以利用人性永遠可以獲利)
二是每個決定都是權衡幾率的結果;(這個權衡是主觀的)
三是面對不確定性,必須果斷採取行動;(決斷力)
四是決策過程的品質往往比決策的結果還重要。(gaming中的威懾,甚至有點Soros的反身性。現在的決策過程會直接影響到作為決策的後果)

證券市場很多時候接近賭博。其實半年報年報是一個已經存在的答案。只是公佈日期前是保密的而已。你現在的行為很難影響未來的結果。所以魯賓的決策原則幾乎不適合證券市場。

8.這是一本值得讀第二遍的書。或者是我第一本會讀第二遍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66

舊文歸檔:依賴政府補貼產品的投資規律--向Soros致敬。信貸和管制的週期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rej.html
 剛和友人談到光伏特意找出這篇早前寫的文章主要是針對光伏行業。
依賴政府補貼產品的投資規律--向Soros致敬。信貸和管制的週期
轉發   評論
2011-11-19 16:01

    依賴政府補貼產品的投資規律--向Soros致敬。信貸和管制的週期
繁榮是長期的、逐漸加速的,而蕭條是突發的並且往往是災難性的
 
 
依賴政府補貼產品最過典型的莫過於太陽能。
 
這問題思考了不少日子。有些眉目。寫下來留作紀念。也為日後投資提供參考。

 
 
寫下來會反覆斟酌商業邏輯這也是寫下記錄的一個好處。
 
我寫文章比較少考據。考據其實很容易有狗,但是浪費時間。沒價值。
 
文章的核心是內在商業邏輯而不是細枝末節。只要差不多的論據即可。
 
 
太陽能發電到今天大概也要1塊人民幣1瓦。真的很貴。
 
中國的太陽能應該是無錫尚德開始起家。
 
當時尚德幾乎倒閉,幸好德國開始太陽能補貼。然後就活尚德,不止就活還搞到了中國首富。
 
言歸正傳政府補貼產品和自由市場競爭的產品差別在於需求無限+價格固定VS需求不確定+價格隨時下滑。
 
那麼導致的產業形態差別就是當需求無限價格固定。換句話說毛利率毛利幾乎可以計算到的情況下。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產品過剩的年代。開足馬力是人人都會的事情。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於是短短幾年中國會突然成為世界最大太陽能生產國。
 
中國大地上遍地都是太陽能公司。
 
反正需求是無限的。
作為結果就是短期內,短期是指1-2年內產能會過剩。於是政府補貼這個指揮棒會發生動搖。(補貼永遠是有限的,當供應急劇增加後補貼一定會不夠用!)
 
畢竟無限產能VS終究會有極限的補貼之間的戰爭最後一定是補貼輸掉。人性的貪婪可見一斑。
 
 
補貼端會用各種方式限制補貼總數。制定更細節的補貼條款。然後已經擴張的產能開始尋找滿足新補貼的方式。新的以場產能過剩遊戲開始醞釀。
 
週而復始。
 
 
這裡還需要提一點。作為太陽能公司下游的太陽能設備的週期會比補貼週期更早見頂且下滑更快。因為backlog不可靠。backlog會因為補貼取消而導致太陽能公司取消訂單。所以他是週期第一個倒下的。
 
這和自由市場競爭的產品是天壤之別。自由市場競爭產品都會在試探需求。試探產能,然後連續性的調整價格。調整產能。這中間的過程是平滑的是連續的。
 
相對於政府補貼產品的週期是斷崖式的火箭式的全然不同。
 
作為投資者必須清楚內在商業邏輯。同時用不同的指標觀察行業。和事件進展。
 
比如最近的新聞是德國會在年內四次消減太陽能補貼。
 
 
 
 
 
 
 
 
第四章信貸與管制的週期①

 

  反身性概念和信貸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緣份,這是不足為怪的:信貸取決於預期,預期涉及偏向,於是信貸成為偏向介入歷史過程並發揮因果作用的主要渠道之一。信貸似乎與一種獨特的我們稱之為繁榮/ 蕭條的反身性模式相關聯。這種模式是非對稱的,繁榮是長期的、逐漸加速的,而蕭條是突發的並且往往是災難性的。相形之下,當信貸不是反身性過程中的一個基本要素時,其模式趨向於更具有對稱性,比如,在外匯市場上美元的升勢或跌勢(在結構上)並沒有很大差別,匯率的變化似乎遵從一種波浪起伏的模式。

  我相信,這種不對稱源自於貸款與抵押之間的反身性聯繫。在這種情境下我對抵押所下的定義是很寬泛的:它可以是涉及借方信用可靠性的任何東西,而不論是否實際上進行了抵押行為。也就是說,它可以是一宗財產,也可以是可望在將來獲得的一筆收入,在這兩種情況下,它都是貸方認為有實際價值的對象。估價被假設為一種被動關係,其中價值反映了潛在的資產,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它牽涉到一個主動的行為:一筆貸款做成了。貸款行為可能會影響到抵押品的價值:正是這種聯繫引起了反身性的過程。

  應該提醒讀者的是,我們已經將反身性分解為在相反方向起作用的兩種聯繫:對將來事件進行評估的「規範」聯繫,如同在股票市場或銀行業務中那樣——我們稱之為認識函數,以及預期結果影響預期對象的「任性」聯繫——我們稱之為參與函數。參與函數之所以是任性的,是因為它的效應並非總是可以觀察到的,而當它確實運行起來之後,又很難將其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不為人所知。有關金融市場運作的主流觀點傾向於置參與函數於不顧。例如,在國際貸款興盛時,銀行家沒有認識到貸款國的負債率因為它們自己的貸款活動而得到改善。同樣,在集團企業興旺時,投資商也沒有意識到,每股收益的增長取決於他們對其所作的估價。目前,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意識到抵押價值的侵蝕竟然會陷經濟於蕭條。

  貸款行為通常會刺激經濟活動,它使借方能夠擴大消費,或投資於生產性資本。確實也存在著例外的情形,如果所涉及的資產不是實物資產而是金融性資產,那麼效應也就不一定是刺激性的。同樣,還本付息會產生一種抑制的效應,因為本來可以用於消費或創造一筆未來收入的資金被撤回了。隨著待償債務總額的累積,還本付息的份額也增加了。由於只有新的淨增貸款起到刺激作用,新貸款的總量也必須保持上升以保證淨貸款流入,維持市場穩定。

  貸款和經濟活動之間的聯繫是遠非直接的(事實上,這已經成為貨幣學派執迷於貨幣供給而忽略信貸的最好說明)。認識這一聯繫的主要困難在於信用毋需涉及實物生產或貨物及勞務的消費,它可以完全用於金融的目的。在後一種情況下,它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就是或然性的。如果在「實物的」經濟和「金融的」經濟之間作一甄別,可能會對討論有所幫助。經濟活動發生於「實物的」經濟;信貸的擴充和償還發生於「金融的」經濟,貸款行為和抵押價值之間的反身性相互作用可能把「實物的」和「金融的」經濟聯繫了起來,也可能只限於「金融的」經濟。這裡我們將重點討論第一種情況。

  ① 寫於1985 年8 月。

  強勁增長的經濟傾向於增加資產價值和增加未來收入流量,兩者都是評估信用時所依靠的指標。在信貸擴張反身性過程的早期階段,所涉及的信用金額相對不大,對抵押品估價的影響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也是為什麼這一過程在最初階段顯得很穩健的緣故。可是,隨著負債總額的累積,信貸總額的權重日增並開始對抵押品價值產生了增值的效應。這個過程一再持續,直到總信貸的增加無法繼續刺激經濟的那一點為止。此時,抵押價值已經變得過度地依賴於新增貸款的刺激作用,而由於新貸款未能加速增長,抵押品價值就開始下降。抵押價值的侵蝕對經濟活動產生了抑制的作用,反過來又加強了對抵押品價值的侵蝕。到了那個階段,抵押品已經用至極限了,輕微的下跌就可能引發清償貸款的要求,這又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衰退。這就是對一個典型的繁榮蕭條循環過程的剖析。

  繁榮和蕭條是不對稱的。在繁榮的開端,信貸的額度和抵押品的價值都處於極小值,而在蕭條時,它們都處於極大值,但起作用的還有另一個因素,清償貸款是要花時間的,履行越快,對抵押品價值的影響就越大。在蕭條階段,貸款和抵押品價值間的反身性相互作用被壓縮在一個很狹窄的時段內,故而後果很可能是災難性的。正是累積頭寸的突然清算,導致了蕭條的運動形態迥異於在先的繁榮。

  可見,繁榮/蕭條的循環是反身性過程的一個特殊變異。任何時候,只要存在著價值和估價行為之間的雙向聯繫,則繁榮隨之而生。估價行為呈現為多種形式,在股市上,是收益;在銀行業務中,是抵押品。繁榮有可能——儘管未必——在沒有信貸擴張的情況下發生。我們在股票市場中討論過這樣的兩個例子,即REITs和集團企業的繁榮。從理論上講,它們亦可在未將股票用作抵押品的情況下發生,儘管現實過程涉及了大量的信貸。若無信貸介入,逆轉將成為較為漸進的過程。收縮不再是擴張的鏡像,其理由在前文中已經述及——相對於趨勢的初期,在逆轉期間,估價的反身性要素更為強烈——但(因為信貸沒有介入)同時也不會出現作為蕭條特徵的清償壓縮。

  繁榮/蕭條模式及其解釋都是十分明顯的,難以令人產生興趣。奇怪的是貸款與抵押品價值之間的反身性聯繫至今仍未得到廣泛的承認,有關商業週期的文獻汗牛充棟,然而對反身性關係卻諱莫如深。不僅如此,教科書中廣泛討論的商業週期,在持續時間上有別於此處所討論的信貸週期,前者是一種短期波,服從於一個範圍更大的模式。人們意識到經濟發展存在著更長的週期,通常稱其為康德拉季耶夫長波(Kandratieff wave),但它從未得到「科學的」解釋。目前,人們都在關注我們可能正在趨近於又一次衰退,但一般都認為這次衰退同以往的歷次衰退相比並無二致,而對於我們正處於更大循環的衰退期這一事實卻大都未予考慮。我堅持認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歷次衰退都發生於信用擴張期間,目前的這場尚未定型的可能的衰退卻可能發生在真實經濟中的借款能力收縮的時刻,這在近期的歷史上是沒有前例的。

  在這一更大的循環內,我們究竟處於哪一個位置,這是難以確定的。必須承認,自1982年以來我一直為這一問題所困擾,令我迷惑不解的是繁榮分明已經洩了氣,而蕭條卻仍未發生。

  蕭條可能會突然降臨,尤其是在抵押物清償價值下降引起了信貸突然壓縮之後,其危險程度令人為之色變。人們為避免這一後果作出了艱苦的努力,中央銀行體制的演化就是一個為了防範突然的、災難性的信貸緊縮而不懈努力的歷史。既然恐慌一旦開始就難以遏制,最好的辦法還是在擴張期就採取預防措施。為此,應當將中央銀行的職能逐漸擴充到控制貨幣供給,而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則對抵押信貸的比率給予約束。

  到目前為止,當局一直成功地阻止了蕭條的發生。我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暖昧的地區,信貸擴張的「常規」過程早已達到高潮,但信貸緊縮的「常規」表現卻被管制當局所抑制。我們所處的位置沒有圖標,因為政府的具體干預措施也是沒有先例的。

  銀行和有組織的金融市場受到監控,這個事實使交易活動的過程極大的複雜化了。金融史最好被解釋為其中有兩組而不是一組參與者的反身性過程:競爭者和管制者。

  這樣一種體系比起股票市場要複雜得多,在那裡,管制行為多少是固定的,是劇情展開的背景;在這裡,管制者的行為本身是這個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認識到管制者也是參與者是重要的。一種自然的傾向是把他們視為超人類,他們以某種方式從外部凌駕於經濟過程之上,只是當參與者把市場弄得一團糟時才出來收拾局面。事實並非如此,他們也是凡人,具有凡人的所有缺點。他們憑藉著不完備的理解從事管理活動,並且他們的行為也會產生意料之外的後果。其實,在適應環境方面,他們的能力比起那些為利潤和虧損所激勵的商人們似乎還要略遜一籌,因此,管制措施通常是為了阻止上一次的災難,而不是下一次的意外。一方面,在情況迅速發生變化時,管制的缺陷尤其明顯;另一方面,缺少管制則導致市場出現更為嚴重的震盪。下面的討論涉及管制者和作為管制對象的經濟活動之間的反身性關係的辨析。這種關係伴隨著信貸擴張和收縮的過程,並與之相互作用,無怪乎其結果如此複雜繁難!

  管制的週期不具備信貸週期的反對稱特點,它似乎比信貸週期的繁榮和蕭條模式更吻合於我們為外匯市場所發展的波浪模式。正像自由浮動的貨幣傾向於在過高和過低匯價之間上下波動那樣,市場經濟也傾向於在過度管制和管制不足之間來回擺動。管制週期的長度看來是與信貸週期相關的。信貸擴張和緊縮與經濟形勢的變化息息相關,經濟形勢的變化反過來又對管制的效果有影響。反過來,管制措施不僅對信貸擴張的速度而且對其範圍均有影響。顯然,信貸和管制之間有一種雙向聯繫,但在研究的現階段,相互作用遵循什麼樣的模式(如果存在這樣一種模式的話),我自己也不甚了了,這也是導致我感到困惑的主要之點。

  我們已經確認了一個遵循繁榮/ 蕭條模式的信貸週期,一個更像波浪起伏的管制週期,和此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當然,具體的模式還不很清楚,因為其中還會涉及到許多長期的變化,其中有些同信貸相關,有些同管制相關,另一些則同二者都相關。我們提到過,每一次危機之後中央銀行都變得更強有力,這本身就是表現於每一個獨特週期中的長期傾向。在大蕭條中,由於銀行體系和國際貿易體系的崩潰,令信貸和經濟活動的緊縮大大超出應有的幅度。可以斷言,為躲過目前這個週期中可能發生的一場類似的崩潰,管制機構將使出渾身解數。此外,在這裡我們沒有對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信息革命和交通改善展開詳細的討論。所有這一切都影響了過程的結果,產生了一系列獨特的事件,對它們的解釋要比預言容易得多。

  從這個角度看,整個戰後時期是一個巨大的擴張的繁榮的一部分,這場繁榮現在已經充分發展成熟,蕭條已經呼之慾出了,然而,這次蕭條在關鍵時刻因當局的干預而得以避免。政府行動和市場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了我稱之為里根大循環的獨特結構。我們現在正處於大循環鬆懈的關鍵時刻,當局必須再發明一種解決方案以預先防止蕭條的到來。

  同一個戰後時期還經歷了從政府管制到無約束競爭的幾乎徹底的來回轉換。我們現在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時刻,贊成放鬆管制的傾向正處於上升的勢頭,然而對政府在特殊領域內進行干涉的需要正在重現端倪。銀行業算是一個,當局已經開始加強管制了。

  人們可以嘗試用這種語言來書寫戰後時代的歷史。目前的信貸週期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管制週期的起源則早得多,甚至可以更遠地追溯到新政時期,儘管就世界經濟來說,可以將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誕生當作起點。隨之而來的擴張同國際貿易和投資障礙的消除密切相關,但國際資本運動產生了佈雷頓森林體系所始料未及且至今未解決的問題。

  在此,我不打算描述完整的情節,我將由我本人開始積極投入的那一點開始,而且我將沿自己投入的蹊徑展開,這將獲得更富實驗性的特徵。我的經驗開始於1973年固定匯率體系崩潰之後。曾經是固定的關係如今受到反身性過程的影響了,而我的興趣則從個別的公司和企業轉向了宏觀經濟運行。我在1972年對「成長銀行」的研究構成一個轉折點,雖然當時我自己並未意識到。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發現宏觀經濟趨勢的不穩定性在主觀和客觀意義上都越來越令人不安,因此我決定使自己在1981年遠離積極的投資活動。1982年的危機之後,我對國際債務問題作了一個理論研究,結果卻得出了錯誤的印象,以為1982年的危機構成了信貸擴張的高潮。當時我覺得當局預防蕭條不力,而未能意識到他們已經作得過了頭。他們實際上維持了信貸的擴張,儘管是在一個比以往更不完善的基礎之上。美國政府取代欠發達國家而成了「最後的借方」,商業銀行業試圖通過向其他方向猛烈擴張為自己向欠發達國家的貸款尋找出路。這導致了1984年的一系列危機,構成了銀行和儲蓄業的真正轉折點。我們現在正消化著這次高潮的苦果。美國政府繼續以不斷增加的規模舉債,可是,轉折點正在迫近。美元已經開始下跌,外國人的債務將以貶值的貨幣償還。也許信貸創造還有最後一個仍然開足馬力的大引擎,那就是兼併狂潮正處於巔峰的股票市場,然而它對實際經濟並無刺激作用。在我看來,相互關聯的信貸和管制週期的理論框架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變得更為清楚了,但是我還不能斷言闡釋過程是完整的,不過至少適當的總結也許是有幫助的。下面我將運用這裡所勾勒的理論框架來解釋1972年以來的商業歷史過程,應該敬告讀者的是,解釋是在這一坦承為試探性的理論框架的形成之前寫成的。

  附錄:寫於1986 年12 月

  完成瞭解釋之後,我就全身心投入到從1985年8月至1986年年底的歷時實驗,企圖預言信貸和管制週期的劇烈變化。我得出一個奇怪的結論,這個週期好像在1982年停住了,要不是金融當局進行了成功的干預,國際債務危機早就導致了銀行體系的崩潰。如此一來,崩潰固然得以避免,可它本來應該引來的真正的趨勢逆轉也就不曾發生,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不斷逼近深淵而後又退縮回來的體系中,險情降臨所喚起的凝聚力一俟危險消退便很快地分崩離析了,接著這種過程又以不同的形式重現自己。我們可以在國際貸款、美國預算赤字、國際金融體系、歐佩克、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中觀察到這種變化,而1987 年無疑將成為保護主義把國際貿易體制推向崩潰邊緣而又不致於超越邊界徹底崩潰的一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67

公司的價值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r89.html
公司的價值 襄陽也算故友.他對中國國情的理解和判斷是我一直仰慕的.就投資而言他的發現能力也是我敬佩的.但是他對南粵物流的價值判斷我確不敢苟同。草根研究之二:養在深閨人未識 重新認識南粵物流的價值
http://space.wolun.com.cn/28395/blog/20873.html
在我看來他犯了一個簡單的錯誤。就是教條主義的價值投資。
從財務數據看南粵物流是好的無法再好的公司。可以隨口說出一連串財務數據從PE到PB從ROE到ROA到分紅率都是不錯的。
但是我還是不看好這家公司。如果價值投資僅僅是獵取報表數據那麼會計師無疑會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人群。
當然事實並非如此。
每次研究一家公司我第一個要問的自己的問題是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南粵物流是什麼樣的公司呢?國有企業。那麼和其他國有企業有什麼不同呢?
就這類問題有一友人非常精闢的闡述過。因為他的特殊的經歷讓他對此類公司有特別深刻的理解。
今天有幸看到21世紀經濟報導的《省網整合收官 國家有線難上加難》觸發了我把這些思考記錄下來。
鏈接在此 http://163.fm/Cd6ogzu
有意思的在我尋找網絡連接時發現文中最有啟發的那一句話已然被刪除!各位只能看2011年1月13日21世紀經濟報導。20版IT
《國家有線網絡的難題》小結下的副標題 《各省網絡公司並沒有放棄上市「逃生」的計劃》
這句話也正是我一友人的意見。此類公司非主流國企。他們的價值要看公司設立的意義。且分析為何上市。公司成立的價值更多要看首任領導對公司的定義。很多類似上市公司成立的目的不過是為了逃生不過是為了安置人員不過是為了既得利益的及時分配。屁股決定腦袋。這類公司絕對不會也不可能賺大錢。但是也絕對不會完不成指標。永遠是精準的完成任務。這一切都是由企業設立的緣由決定的。非常的中國特色。
結合《各省網絡公司並沒有放棄上市「逃生」的計劃》我們很容易理解南粵物流的真實價值究竟幾何。
這類股票A股也存在。比如信達地產。香港也有除了南粵物流還有不少行業三產也同時在港上市。
回到主題。南粵價值幾何?我對這類公司的價值判斷的方法是看分紅率。且僅僅看分紅率。現在每股分0.098相當5%分紅率確實虧不了。但是也別想大賺。公司特徵決定了收益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