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神枱上的弗洛伊德
1 :
GS(14)@2017-10-09 03:20:20對大眾而言,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學。相比起深澀難明的心理學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戀母情意結和潛意識意念帶點神秘感又簡單明確,吸引不少人追捧他為心理學「一代宗師」。現今心理學早已與弗洛伊德學說南轅北轍,即使偶有提及亦鮮會當真。然而,弗洛伊德的地位並沒因而動搖。文學批評家Frederick Crew本身對弗洛伊德沒大好感,早年曾辯論弗洛伊德的「功過」。無獨有偶,他新書《Freud: The Making of an Illusion》書中首句已坦言不明弗洛伊德何德何能與沙翁耶穌齊名。希望可藉着近年才被公開的文件,由頭到尾剖析弗洛伊德和理論。弗洛伊德一生能為追求名利,無視證據提出理論。急於尋找突破發現的年輕弗洛伊德留意到當時期刊聲稱安全有效的「神奇藥物」可卡因。認為是發圍良機的他,隨即想到朋友兼恩師Ernst von Fleischl-Marxow正處理嗎啡上癮問題,因此於短時間內決定以可卡因為他戒毒。結果弄巧成拙,Fleischl變成雙重上癮。但在其後的論文、診症和演講中,弗洛伊德仍推介可卡因。而他似乎也知風險並在著作中「戴好頭盔」,萬一藥物出錯,他仍可全身而退。除誇大個案,弗洛伊德也是典型認知失調例子。他行醫時只隨偏好判症和用藥,以致連番誤診。1887–90年代期間,他最愛將病人診斷為歇斯底里,又繼續以可卡因治病。即使是其他醫生證實病人受其他疾病所困,他仍堅持自己的診斷和用藥無誤。Frederick Crew形容:「弗洛伊德不但誤導了病人,更矇騙了自己;而他被證實錯誤,卻繼續選擇被騙。」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療亦相當兒戲。他將所有精神疾病成因歸咎於病人兒時遭性侵的經歷,甚至詳細講述連病人都無印象的童年回憶。不少病人覺得他的判斷可笑,而不再找弗洛伊德診症。Frederick Crew發現其後不少案例都基於他的創作,而非現實。被視為「精神分析」奠基證據的Anna O案例同樣錯漏百出。弗洛伊德認為Anna O的個案是歇欺底里的最佳例子,可以以談話治療方式找出致病原因並予以治療。但實情是弗洛伊德故意忽略和隱瞞Anna O是因嗎啡上癮致病,而她完成談話治療和催眠治療一年後病情仍反反覆覆。這類故事一律被弗洛伊德和追隨者統統隱瞞,並成為學說根基。欠缺操守會使科學停滯不前,弗洛伊德正是最佳反面教材:為求名聲誇大效用、虛構科學證據,甚至將他人意念據為己有。就連弗洛伊德著名的「潛意識」、「精神分析」等概念都從競爭對手Pierre Janet挪用自立門戶。問題是,至今仍有精神分析門派採用他部份理念,卻鮮會檢測其假說。或者到今天,我們應從神枱上拉下弗洛伊德,認真審視他的研究:究竟幾多可信,又有幾多源自他的幻想?
Edward Ho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01/20169618
What we are reading:Goat處未算Goat
1 :
GS(14)@2017-10-09 03:49:47卡斯帕羅夫被譽為國際象棋的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卻也背負「第一位被電腦擊敗的世界冠軍」之名。棋王敗於IBM電腦「深藍」這場世紀之戰,晃眼已是二十年前的事,卡斯帕羅夫早已退役,成為挑戰普京的俄國民主鬥士、作家、牛津大學訪問學人,對這場比賽還是耿耿於懷,卻從未披露下這場棋的心路歷程,直至他的新作《Deep Thinking》出版。電腦能每秒推演過百萬步棋,亦有無窮記憶量,可在比賽中途參考成千上萬經典棋局陣法,戰勝人類只是遲早問題;不過卡斯帕羅夫認為,當日被「深藍」擊敗,主要輸在心理。電腦不會疲倦不怕肚餓,不會緊張焦慮患得患失,下殺着也不喜形於色,在在都是重大優勢。卡斯帕羅夫還為了假設「深藍」每一步棋都不會出錯,被逼放棄一貫進取風格改為守勢,每步亦要付出比平常多的心力去思考。IBM更在「深藍」程式加入隨機的停頓,純粹只為增加棋王心理負擔。在關鍵一局,棋王犯了幾個錯誤,以為大勢已去,身心俱疲下認輸以保留體力應付餘下幾局,之後卻發現看漏了本來可以迫和的機會,士氣大挫,餘下幾局都無法回復水準。沒有多少人記得,這場比賽前一年,卡斯帕羅夫已跟「深藍」對過壘,還輕鬆勝出。IBM雖在棋盤上失意,卻仍大有所獲,因為比賽引起全球公眾關注,帶挈公司股價大升。IBM食髓知味,立刻約卡斯帕羅夫重賽,棋王欣然接受,但這次IBM決心非勝不可,備戰氣氛已經從科技研究變成商業掛帥。棋手備戰講究知己知彼,一般花大量心力研究對手習性,IBM在首戰前也樂意向卡斯帕羅夫分享「深藍」過往比賽資料,但準備重賽時卻封鎖資訊,棋王無法了解一年之間「深藍」的演進,IBM也秘密僱用一批大師級棋手針對卡斯帕羅夫備戰,還有上述的心理戰招數。自認是「唔輸得」的棋王敗陣下來,當然立刻希望再挑戰「深藍」,但IBM「割禾青」斷然拒絕,令卡斯帕羅夫永遠背負電腦手下敗將之名。到今天,電腦棋力早已拋離人類,但棋類受歡迎程度有增無減,而且因人人都可從網上的找真人或虛擬對手學棋練習,造就大量年輕好手湧現。卡斯帕羅夫亦經常著書演說,宣揚擁抱科技,但他對IBM當年的市儈和前恭後倨,明顯仍忿忿不平。我相信他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是以當事人身份為這段歷史補一筆。棋王也分析人類對科技追求和恐懼的歷史,坦白說,觀點未算新穎突出,但單看他和電腦的多年恩怨已值得一讀。姚崢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4/20162411
What we are reading:正常人的經濟學
1 :
GS(14)@2017-10-15 18:28:34Thaler榮獲本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去年出版的《Misbehaving》正好總結他數十年研究生涯。短短數天,大概讀者都知道他提倡「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心理學的滙流。但四、五十年前,這類研究屬離經叛道。經濟學假設人理性、自利,故會在預算限制之下作出最有利自已的選擇。理性人加上不同假設,就成為大學一年級課本。但是,正常人資訊處理能力有限、情緒會波動、有自律問題、經常後悔、容易從眾,且早已忘掉機會成本。現實中大多數都是正常人,沒多少理性人。
Friedman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指出,假設正常人「有如」理性人並無問題,只要有關理論能作出能被事實推翻的推測。後來新制度學派、資訊經濟學放寛了「理性」的程度,但仍未正視理性人不存在這事實。在交易費用存在或資訊不對稱的世界,理性人仍擁有超凡資訊處理能力、沒有情緒、絕對自律、絕不後悔、特立獨行、明白機會成本。交易費用、資訊不對稱是環境因素,但有些不理性行為在現實中不斷出現,例如重視歷史成本、禀賦效應、後悔等。
Thaler過去數十年的研究直接挑戰理性人假設,探討理性人與正常人的差距所帶來的結果。很久以前在研究院,就留意到Thaler在JEP(一美帝學報)的專欄,寫經濟學解釋不了的經濟現象,讀來津津有味,就像今天讀《Misbehaving》般痛快。也許我跟他處境相似,讀書時代不是「明星學生」,成續不好只會怪自己、只會偷偷質疑權威。後來我讀科學哲學作為反抗,他就寫成「異常現象」清單,成為後來JEP專欄的素材。《Misbehaving》是Thaler的學術自傳,他把以往的研究再書寫一次,務求一般讀者也能明白。我懷疑多數讀者不會因為理性人假設而感到煩惱,書中「看似無關因素」之意義亦非正常人能參透,但Thaler妙筆生花,能令讀者對這行內人題目着緊起來。
Thaler在博士論文研究時獨立發現了禀賦效應,但他的論文導師、勞動力經濟學巨擘Rosen叫他「不要浪費時間」。他的芝大同事、92年諾獎得主Becker曾說「他搞的不是經濟學,留在商學院就好」。據說,若在辦公室遇上90諾貝爾獎得主Miller,對方不會與他有眼神接觸。但換一個角度,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還開創了新門派:Thaler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山祖師之一,我認為他的貢獻並不下於Kahneman(02年諾貝爾獎得主)及英年早逝的Tversky。他的研究結果早就廣泛應用到投資、提高儲蓄率、減低欠稅、甚至令廁所更清潔等範疇。就算沒獲頒諾獎,世人早已肯定他的貢獻。每個時代都有當時需要解決的獨特問題。無論是甚麼「學」,有助理解、解決問題者,皆為好「學」。加入不理性元素能否改進經濟理論?我不知道。也許就如Feyeraband所言,甚麼也要試試看。羊獅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5/20183580
What we are reading:暴龍的說明書
1 :
GS(14)@2017-10-22 17:21:22「暴龍是最知名恐龍」這句說話,相信無人會有異議。的確,暴龍既是地球史上其中一種最大型的生物,其兇猛的特性亦於不少作品如《侏羅紀公園》中有不同演繹,絕大部份人都會對暴龍印象深刻。不過這些印象又是否真有其事呢?David Hone去年寫的《The Tyrannosaur Chronicles》輯錄迄今已有的暴龍研究資料,為讀者剖析暴龍裏裏外外的特徵,可說是暴龍的說明書。不過這本暴龍說明書仍有很多空白位置,作者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人入行做研究。1990年於南達科他州西部出土,編號為FMNH PR2081的暴龍化石Sue,是現今全球最完整的暴龍骸骨化石,如非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在1997年以836萬美元天價購得化石,或者我們未必有這麼多機會去了解暴龍的過去。首先,從頭骨說起。暴龍頭骨從上面看來呈T字型,前窄後闊,其眼窩大、雙眼向前相信有立體視覺;暴龍的嗅覺與聽覺相信也相當發達——因為腦部等軟組織難以保存,我們只能靠骨上的洞孔大小、位置估計——令其可在日夜都時刻感知到附近有甚麼獵物或危險。當然少不了要提暴龍的咬合力與牙齒,暴龍的咬合力遠超其他獸腳類恐龍,其下顎前方形狀也與其他肉食恐龍不同,是呈U字型的,因此每次咬合撕咬的肉會比V型的多。可是,這樣也會令牙齒所承受的壓力增多,所以暴龍的牙根長度比牙冠長一倍,令其較為穩固。不過,暴龍跟鯊魚一樣仍然需要經常換牙,只是你永遠都不會見到暴龍的牙齒是雪白完整的。正如上述所說,軟組織難以保存,我們現時仍不能確定暴龍會否如人一樣有口唇。然而,從現代其中一種恐龍近親後代的鱷魚可見,暴龍很大機會是無唇,整個頭部也是鱗片並延伸至嘴部,牠們長時間都露出牙齒,在獵食時更為有利。說到鱗片,很多人以為恐龍全身都由鱗片覆蓋,就連考古學界也曾不相信恐龍會有羽毛,但近年越來越多考古證據顯示,恐龍是雀鳥的遠祖,已演化出羽毛結構,暴龍極可能在身上大部份位置都有羽毛保暖、讓身體的酵素在最佳溫度下運作,穩定代謝率。與身體相比,暴龍的前肢非常短小,不少漫畫取笑暴龍前肢無用,但暴龍手肘關節有一定程度的旋轉動作,加上骨頭大、有厚實肌肉,學者相信暴龍可用之快速抓實掙扎中的獵物。很多人都有興趣知道暴龍的繁殖,從多個不同恐龍品種包括暴龍的化石顯示,恐龍在未完全成熟時已生兒育女,其骨會變成骨髓骨(medullary bone),將鈣融入血管中,用以製造新生恐龍的蛋殼。這種盡快生育的策略,能將基因更快傳到下一代。可惜的是,即使如暴龍這種地球霸者也敵不過隕石與火山大爆發。小肥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22/20190685
What we are reading:你.呃.人!
1 :
GS(14)@2017-10-30 00:55:51「你好!想做個簡單調查,請問你每月大約行房幾多次?當中幾多次會用安全套?」根據美國統計,當地異性戀女性平均一年行房55次,當中16%時間用安全套,以此推算,每年消耗11億個安全套;同一組問題問異性戀男性,卻推算出使用16億個。但理論上,這兩組數字應該相等,是否男人喜歡報大數?原來,安全套公司數據顯示,全美國每年只賣出6億個,換言之,男人女人都是大話精,只是程度之別。這不單是誇大安全性行為習慣,因另一個關於沒有避孕性行為的調查數字假如屬實,美國婦女懷孕頻率應該是實際的10倍!類似情況向來是社會研究的大問題,一來憑個人印象及估計的數據往往不準確,更要命的是受訪者傾向提供符合社會期許的回應,像「你支持環保嗎?」、「有做義工嗎?」、「有投票嗎?」之類的調查,正面結果必然比實際數字高。不過,《Everybody Lies:Big Data, New Data, and What the Internet Can Tell Us About Who We Really Are》作者認為,大數據有望扭轉這局面。他曾任Google數據分析員,現在則專門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社會現象。2008年奧巴馬成為美國首位黑人總統,4年後又成功連任,好像引證一般調查顯示美國種族歧視比以前大為減低,但作者分析Google熱門搜尋詞彙發現,奧巴馬當選引發大量歧視詞句和種族仇恨組織的搜尋,而從各個地區的搜尋數據,對照奧巴馬和2004年黨友克里在當地得票,他認為隱藏種族歧視令奧巴馬失去4個百份點選票,他的當選並非代表歧視消退,只是當年環境對民主黨有利(適值金融海嘯)加上他的過人魅力。這個分區隱藏歧視研究,亦反映鼓吹排外的特朗普,在民調落後下爆冷勝出的州分絕非意外。作者另一傑作,是研究色情網站數據,分析不同地區瀏覽及搜尋習慣,這看似不務正業的研究,除了有不少趣怪結論(譬如印度成年男人特別喜歡重拾母親哺乳感覺),其實亦有非常嚴肅的啟示,例如在美國思想最保守、反同性戀的州分,有大量隱藏同志生活在「衣櫃」裏,甚至要被迫表面上支持反同。其他大數據應用,更有潛力改善人類生活,譬如亞馬遜公司的個人化產品推薦,是找跟你口味相近的「人辦」來推算你的興趣,同樣方法其實可應用在醫療,把身體狀況和病歷類似的人歸類,推斷病況和風險,比現在粗疏的年齡性別生活習慣分析,將會準確得多。姚崢嶸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29/20197985
What we are reading:我們都是怪物
1 :
GS(14)@2017-11-13 03:40:31大自然孕育出不同的生命體,但自以為皇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至少每天我們也還可以發現新的物種。
Casper Henderson撰寫的獲獎書藉《The Book of Barely Imagined Beings:A21st Century Bestiary》(真實的幻獸)最近終於有中譯版本,該書介紹了二十七類「從神話寓言中現身的」生物之特色與習性,以及牠們在人類文化與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書中載有獨角獸原型歐氏尖吻鯊(Mitsukurinidae owstoni)、人見人愛的無敵水熊蟲等奇妙生物,也有看似普通的蠑螈、日本獼猴以至我們人類本身。去年一份美國研究曾指,全球有約一萬億生物,人類已知的只有0.001%;或許我們對其外表、生存方式都感到非常意外,但對牠們來說這只不過是尋常生活的一部份,相反人類上天下海、用一雙手一雙腳就征服地球大部份地方,在其他生物眼中才是怪物。這其實正是生物多樣性的可愛之處:不同生命體也有不同方法在地球上生存,生活於人類視為惡劣環境的沙漠、極地、火山口等,牠們身處的複雜生物網絡環環相扣,也值得我們不斷探索。書本雖以「幻獸」作題,但作者以更多的篇幅借題發揮,提醒人類也是自然一部份,並非主宰其他生物的皇者。地球正經歷第六次大滅絕,很多物種可能尚沒被發現,就已經寂寂無名地消失於世界上,例如近日在印尼蘇門答臘新發現的塔帕努里猩猩(Pongo tapanuliensis),因棲息地受破壞,數目可能只餘二百隻有滅絕危機。人類自然是第六次大滅絕的主因。在「人類世(Anthropocene)」底下,人類對全球的破壞是史無前例的:人口暴漲至75億人,也因此需要開發更多樹林、地下資源作糧食或其他生活所需,造成嚴重的氣候變化與自然生態破壞,也令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速度難以評估。早前刊於《科學》的預測就指,倘氣候變化持續惡化,2070年全球三份之一寄生物將會滅絕。你可能會覺得寄生物有甚麼大不了,但其實牠們對生態系統非常重要,是食物網八成連結的來源,真正主宰着生物數量與食物網的能量流動。如果牠們都死掉,人類可以獨善其身嗎?儘管如此,世上仍有人(例如特朗普)活在「平行世界」之中,不但無止境地揮霍自然資源,也不願相信各界的警告。環境影響對人類、對其他生物已不再緩慢、間接,即使各國落實了《巴黎氣候協議》,以現時的減排碳速度,仍只能將全球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3℃,而非預期的2℃或更嚴謹的1.5℃,百年一遇的嚴重熱浪、乾旱、洪水、風暴等極端天氣相信將更頻繁地出現,作為怪物的我們又準備好了嗎?也許直到有一天,怪物才會覺悟,努力追求的名與利在氣候變化面前都變得毫無用處。剩下的,只有那副甚麼都做不了的血肉之軀。小肥波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12/20211674
What we are reading:萬惡債為首?
1 :
GS(14)@2017-12-05 00:54:09一直都覺得貨幣與債務是令人摸不着頭腦的課題。故此《Debt: The First5,000 Years》一出版就在我的閱讀清單,到最近才有機會細讀。此書旁徵博引,有多角度可討論。篇幅所限,只談一些我讀得懂的。作者David Graeber是人類學家,現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除了這本書,他為人熟悉的,可能是佔領華爾街運動中的口號「我們都是百份之九十九」,據說出自他手筆,可見他是說故事能手。本書縱橫數千年,疏理出一個關於債務、貨幣、暴力的故事。一開始他指入門經濟學課本所教的貨幣起源不符考證,課本說,如果沒有貨幣,便得以物易物。因雙重巧合運作成本相當高,而貨幣正好減低以物易物的運作成本。但作者指出,貨幣出現非要解決以物易物涉及的成本,因為從來沒有以物易物社會。貨幣出現前,人們使用類似記賬的系統進行交易,而非以物易物,只有與陌生人交易,才會用上類似貨幣的東西,記賬為一種債務,因此債務的歷史比貨幣長得多。後來政府發行錢幣,並要求必須以此繳稅,軍事行動令錢幣普及,因給軍隊錢幣比供應實物來得容易,並衍生出市場。貨幣的背後著含着暴力:使用指定貨幣交稅甚或進行日常交易顯然是強制的,後來出現的信用貨幣,並未減低這暴力含義。債務與奴役悉悉相關,作者舉例指,兩河流域的早期農業社會有歷史上最早的有利息實物借貸,年利率高達20%,運氣不好(如失收)貸款人便會因無法償債而成為奴隸。作者還提出,歷史上有貴金屬錢幣──信用貨幣──貴金屬錢幣──信用貨幣的循環,而每次用貴金屬錢幣的時代,剛巧都是較為暴力的時代,如中國的戰國時代及同時期歐洲羅馬帝國擴張至後來崩潰、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人在新大陸開採貴重金屬而血腥奴役當地原住民等。作者似乎想說,至今有權者仍以操縱貨幣、債務以奴役一般人。書裏面的考古、歷史、人類學資料非常豐富,讀得過癮,但過癮不等於證明。由於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的局限,人文學科很多時難以做到嚴格意義的證明(也許目的並非如此),作者似乎試圖說服讀者,債務、貨幣為一切奴役、暴力的根源。但是,不只貴重金屬,人類歷史上任何資源爭奪都充滿血腥暴力,邏輯上,這要比較有貨幣與?有貨幣兩種情況下暴力程度是否不同,但技術上這難以做到。結果這類論說很容易演變成「鬼故」:信則有,不信則無。此外,書中引用很多當代人類學研究,但這些研究結果能否輕易推廣至古代農業社會?我有懷疑。總括來說,這本書能引發思考。但要小心,不要混淆事實與臆測。羊獅虎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03/20233212
What we are reading:《網內人》與TVB師奶劇
1 :
GS(14)@2017-12-11 00:17:45(含劇透)陳浩基8月出版新作《網內人》給我的感覺十分熟悉,它彷彿讓我回到童年。是的,對上一次睇全套TVB師奶劇,已是小學時代的事。所謂TVB師奶劇有個特色,就是從情節到對白到劇集名,統統像USB,隨插即用。《網內人》亦一樣,序章第一句已十分師奶:「阿怡今早八點離家上班時並沒有想過,今天會是改變她人生的一天。」這其實是九成故事都通用的句型,「大雄今早醒來時沒想過,今天會是改變他人生的一天(他遇上叮噹)」、「Harry Potter今早出門時沒想過,今天會是改變他人生的一天(他收到Hogwarts的信)」。也許網民可以給它弄個生成器:「XX今早YY時沒想過,今天會是改變他人生的一天。」其後跳樓一場亦甚有TVB味。不妨回憶一下(如果你已很久沒看的話),師奶劇常有人跳樓,跳完後會怎樣?家屬起初會不相信死者是至親,會問自己係咪發緊夢;然後cut入中鏡影圍觀者推推擁擁,警察入鏡,叫大家後退;家屬擠出人群,衝過封鎖線;cut大頭,喊死者名字,叫人救佢;警察讀台詞:「小姐,你冷靜啲」;close up家屬情緒失控,腳仔軟,倒地或需要別人撐扶;開始呼天搶地:「我得呢一粒仔㗎咋!」這就是《網內人》描寫跳樓的過程,真係做戲咁做全套。睇完這一段,我急不及待翻到最後睇有無BBQ同跳起yeah。不過最師奶的還是書中主角設定:有車有樓,有錢有能力,「創業初期全憑他才能得到一堆合約」、「年僅三十三歲已賺到這輩子花不完的金錢」;好心地,救小店,助阿婆,對抗黑社會,卻隱姓埋名,「教訓惡棍是他的樂趣」。「教訓惡棍是他的樂趣」?有沒有考慮過我感受?白馬王子都唔夠膽對巫婆咁講呀大佬,怕娘到嚇死巫婆無戲做。仲要三番四次罵女主角蠢,只因為他擁有女主角所沒有的IT知識。IT狗,你的資訊真的很有用。不過話說回來,誰怕老套?如果怕,TVB師奶劇就唔會長鬧長有。Joyce Carol Oates兩年前的著作Jack of Spades早已將這點講得透徹:寫推理小說,邪不可以勝正,惡人要有惡報,若敢不從,家破人亡。誠然,現實世界的醜惡既然已如此令人難受,師奶劇與師奶小說還是宣揚一下人性光輝比較好。我知我多事,我知道你會苦口婆心:「咁燥有咩謂呢?做人,最緊要就係開心。」我明,我真係明,我只想一個人靜靜。無咩事我返出去先。楊天帥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0/20239878
What we are reading:真假科幻
1 :
GS(14)@2017-12-18 04:49:44我常取笑姚太三十幾歲人才讀金庸,是香港人中的異類,但我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枉我自命好看書,亦是四十幾歲才讀Isaac Asimov科幻作品。真正的科幻小說,必定以科技發展對人的影響為中軸。像《星球大戰》這類故事,無論有多精采,都只是以未來世界包裝的典型英雄故事,若把時空換作中國的宋朝,Luke Skywalker就是段譽或虛竹,換成非洲大草原就是獅子王,所以不能算作科幻故事。Asimov寫的則是貨真價實的科幻小說,成名作《Foundation》於1940年代面世,故事設定正是現時當紅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若你以為八十年前的「科幻」,今天讀來必然老套過時,就大錯特錯了。今天Amazon和Netflix憑大數據「預測」用戶喜好,已算頗了不起;試想像在幾千年後,電腦運算能力幾何級數進步,加上人類活動數據大量累積,預測能力會有幾強?本書主角、一位心理學家兼數學家,發明了「心理歷史學」,正是一種超強大數據系統,能分析及推算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系統預視銀河帝國會步入衰亡、分裂,文明、知識和科技會大倒退,進入一萬年的黑暗時代。主角同時計算出,假如能在帝國邊垂開拓一個小殖民地保存知識,作為日後帝國重生的種子,則有望把黑暗期縮短至一千年。殖民地沒有任何天然資源,亦沒有軍隊,僅憑「食腦」輸出知識技術,發展成地區商業樞紐,及巧妙的外交手段,在狹縫中找生存空間,誘導虎視眈眈的強鄰打消吞併念頭,改為「長期利用,充分打算」。以上脈絡,認識香港歷史的人讀來特別有共鳴(儘管現實中的香港最終難逃遭帝國吞噬命運)!
Asimov明言有參考羅馬帝國似是順着不可逆轉歷史大潮,由大盛到衰亡的過程,以及後來憑伊斯蘭文明保存知識和科技的血脈,重新注入歐洲創造復興這段歷史。《Foundation》也涉及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究竟人類歷史發展軌迹是否和科學一樣,遵從「心理歷史學」推演的定律?原來Asimov構思故事時,仍只是二十歲的學生,他從物理課得到靈感,幻想個人就像氣體粒子,縱使每個個體活動充滿不確定性,加起來的整體仍必然順從物理定律。書中多次重演的一幕是,故事人物自以為以自由意志行事,其實最終都走不出「心理歷史學」的預測,也甚有希臘悲劇的味道。因此亦有不少人認為,本書嚴格來說其實也不是科幻小說,而是用科幻包裝的歷史哲學寓言。姚崢嶸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7/20247246
What we are reading:殊途同歸的演化
1 :
GS(14)@2018-01-07 12:15:27可可、咖啡與茶究竟有甚麼共同特點?對,這些植物都有咖啡因,但你很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植物並非近親。換句話說,製造咖啡因這回事,是在植物間獨立多次演化出來。地球的自然歷史充滿了多次類似的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即兩種不具親緣關係的生物長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而作出同樣的反應,例如眼睛的演化在多種生物獨立出現了近100次、翅膀至少3次在蝙蝠、鳥類及翼龍目上演化,以及鯊魚海豚等均有流線型身軀減低水阻。哈佛演化生物學家Jonathan B.Losos在新書《難以置信的命運:運氣、機遇與演化的未來》(譯自:Improbable Destinies:Fate, Chance, and the Future of Evolution)就集中討論趨同演化的模式,Losos認同劍橋古生物學家Simon Conway Morris的看法,指生物演化某程度上可以預測與重複出現—即使6,600多萬年前隕石沒有墜落於墨西哥,恐龍會滅亡,類似人類的高智慧生物最終也會行走於地球之上。自達爾文在19世紀中發表了自然選擇與演化理論,直到今日仍然有大量保守的宗教人士質疑其可信性—因為只有人類才有極高智慧、創造語言文字與統治地球。至於為何人類、鴨嘴獸這樣獨特的物種沒有極為類似的生物存在?其中一個原因是其生態環境的確獨特。另外,物競天擇(Natural selection)並非工程師,其影響力不單沒有想像中大,亦不會令生物演化出最完美的肢體應對環境。更重要的是,大自然有多於一個演化方式去應付同樣的環境。即便沒有極相似生物,人類與其他生物也有很多特徵都互相相似,例如鳥類也懂雙足行走、如大部份靈長類、大象、海獅等一樣,人類體毛因應氣候減少、人類亦與樹熊一樣有對稱拇指等。很多人以為「演化」需要幾百萬年才會見到,但科學界已見證到不同的快速演化。最經典例子莫過於樺尺蛾(Biston betularia)。樺尺蛾原是淺灰色底黑點的昆蟲,停在滿佈地衣的樹幹時,身上保護色令其不易被雀鳥發現,但在1848年英國的曼徹斯特,學者發現深黑色樺尺蛾佔當地總數的98%,原來當地因為工業革命,空氣污染嚴重令樹幹附着太多灰塵,較淺色的樺尺蛾失去原有優勢而被殺。隨後曼徹斯特工業沒落,樺尺蛾才逐漸變回淺灰色為多數。又例如近年,瑞士雪鼠因要適應連續幾年越來越早的冬雪,在幾年間體型變小以趕在天氣變得惡劣前完全成長。Losos於今年8月在《科學》發佈的研究也指,他最愛的綠安樂蜥(Anolis carolinensis)在一個月內,改變了控制肌肉與神經系統的基因以抵抗寒流。這些結果均顯示,演化可快速出現,人類更是現代物種演化的幕後黑手。正如之前的書評所說,人類作為怪物依然是血肉之軀,在大自然的反饋下也不過與其他生物一樣殊途同歸罷了。小肥波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4/2025390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