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云的阿里金融將把銀行打趴下?

http://www.36kr.com/p/171645.html

在今年9月初的網商大會上,馬云宣佈,阿里將從明年1月1日起轉型,重塑為平台、金融和數據三大業務。「電商」這個詞語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金融」,阿里到底想做什麼?這其中的意義又有多大?

《新財經》上的一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深度解讀,我們整理出主要觀點如下:

馬云在網商大會的閉幕演講中曾說:「阿里會重建一個金融信用體系,在這個金融體系裡面,我們不需要抵押,我們需要信用;我們不需要關係,我們需要信用。」傳統的銀行貸款需要抵押,馬云憑什麼說他的貸款不需要抵押?

這源於今年8月的一個背景,阿里金融旗下的信貸產品將面向阿里巴巴普通會員全面放開,不用提交任何擔保、抵押,只需要憑藉企業的信用資質即可。用戶24小時隨用隨借、隨借隨還。銀行做不到的阿里能做到,馬云的主要武器就在於其積累的基於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網站客戶留下的大量交易數據。 你只要訪問淘寶、天貓,就會在網站上留下訪問記錄。

以上是馬云的優勢,另一方面目前在中國,公民個人和企業的徵信體系不健全,各個部門和地區都在建設徵信數據體系,但是由於各種複雜原因,這些數據都不相互開放,使得銀行貸款在信用評價方面困難重重,從而制約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途徑。發放信貸最主要的因素是成本和風險,阿里金融通過對數據的蒐集和整合,正好解決了這兩大難題。

馬云甚至說:「我們最快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夠完成貸款審批,申請貸款的會員最快一天之內就能夠拿到貸款。如果去銀行申請的話,則需要幾個星期。」

設想如果阿里金融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銀行怎麼辦?

比爾·蓋茨曾說「傳統銀行不能對電子化作出改變,將成為21世紀行將滅絕的恐龍」。銀行可能面臨以下風險:

1. 處於電子商務產業的最末端, 被邊緣化 。甲方是支付寶,乙方是銀行,支付寶依靠市場優勢,對銀行的叫價能力極強,支付交易手續費被支付寶壓到3‰甚至更低,侵蝕銀行信用卡的收入。

2.支付寶使得客戶和銀行的關係進一步疏遠。本來是銀行自己的持卡客戶,銀行卻根本不知道他們的購物明細,只能知道他們花了多少錢。這在未來以數據取勝的時代對銀行很不利。

那麼銀行該怎麼辦?

對於這樣一個新興的依靠電商數據放貸的模式,阿里的嘗試雖然逆天,但仍然存著發展障礙。

首先中國目前商業銀行競爭的主要不是技術,而是政府關係以及對地域經濟的深入瞭解。 核心競爭力還是來自對地域資源的控制,政府政策的支持。阿里金融在這些方面和一般銀行比沒有什麼優勢。

另外基於阿里小額貸款公司的性質。其不能吸儲,只能通過註冊資本進行放款,雖然可以向同業進行融資,但按照制度規定不能超過其註冊資本的2倍。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看,阿里金融目前面臨的最大發展障礙是金融制度。阿里不能吸收存款,這注定它無法將盤子做得很大,只能利用資本金進行放貸。不過一旦金融制度改革,阿里拿到吸收存款的資質,那麼其和銀行就沒有根本性的差別了,唯一的巨大差別或許就是阿里是站在數據云端做生意,擁有傳統銀行無可比擬的優勢。另外看看馬云背後豪華的國家背景投資機構陣容國開行、中投公司等,馬云的彈藥亦非常充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60

薩默斯:美聯儲過早緊縮將把全球帶入通縮災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512

larrysummers

前美國財長薩默斯在出席達沃斯論壇時表示,目前全球經濟正面臨通縮和增速停滯的風險,如果美聯儲過早采取緊縮措施的話,將會導致全球陷入難以逆轉的螺旋式通縮。

薩默斯指出,

全球經濟正處於相當危險的境地之中,唯一的經濟引擎美國已經連續七年擴張,而七年通常是一個經濟增長的完整周期。過去五十年,包括IMF和美國財政部在內,沒有任何人/機構成功提前預測經濟擴張和衰退的轉變。

目前最大的擔憂在於,如果衰退出現,美國可能需要降息3-4%才能挽救經濟。然而目前美聯儲已經沒有了降息空間。

在長達6年的零利率和QE政策之後,美國的就業市場依然面臨困境:最迫切需要工作的25-54歲男性失業率處於高位。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企業可能會關閉。而對於歐洲來說,單一的結構性改革也不太可能改變就業市場的情況。

當下任何錯誤的決策都可能導致難以逆轉的螺旋式通縮。我不認為美聯儲有充足的理由開始緊縮。在沒有通脹壓力的情況下,美聯儲過早緊縮將把全球帶入通縮災難。

對於薩默斯的觀點,IMF主席拉加德表示,

如果美國陷入困境的話,全球經濟將遇到大麻煩。因此我希望薩默斯的擔憂不會成真。IMF預計美聯儲將在今年年中加息。

薩默斯的看法得到了全球最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創始人Dalio的認同。Dalio表示,

和1980-1985的美元大牛市相比,目前央行已經沒有更多的降息空間來避免通縮,因此金融市場可能會面臨極度危險的情況。

在歐洲央行QE的問題上,薩默斯認為QE不會有壞處,不過對於經濟的幫助可能也比較有限,因為歐版QE來的太晚了。

歐洲央行做的太多要好於做的太少,但是認為QE是萬能藥的話就大錯特錯了。

薩默斯還認為造成歐洲經濟問題的根源是嚴苛的財政紀律。

德國認為財政紀律將倒逼結構性改革,但是結果卻是經濟萎靡不振和政治極端主義的崛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72

虛擬現實將把人類帶向何方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471

(農健/圖)

虛擬現實將每一個人“帶回現場”,我們得以通過隨意操控身體與環境來改變人的認知。

在腳踏實地推進技術與商業進步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從人文科學的角度做好準備。質疑與發問正是我們正確對待任何一項變革的方式,無論是技術變革還是社會變革。

一場觀念冒險

1968年,計算機圖形學之父Ivan Sutherland和學生BobSproull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個頭戴式顯示器(HMD,Head-Mounted Dis-play),Ivan將其命名為“達摩克利斯之劍”(TheSwordofDamocles)。

這個采用陰極射線管(CRT)作為顯示器的HMD能跟蹤用戶頭部的運動,戴上頭盔的人可以看到一個漂浮在面前,邊長約5厘米的立方體框線圖,當他轉頭時,還可以看到這一發光立方體的側面。人類終於通過這個“人造窗口”看到了一個物理上不存在的,卻與客觀世界十分相似的“虛擬物體”。

這個簡陋的立體線框讓人們產生一種幻覺,似乎距離一個美麗新世界僅有一步之遙。

有句話說得好,人們總是高估某項技術的短期效應,而低估了其長期影響。

科幻小說《真名實姓》(VernerVinge,1982)和《神經浪遊者》(WilliamGibson,1984)中的賽博空間並沒有很快實現。新千年來了,新千年走了。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洶湧,將所有人的目光凝縮到掌上屏幕的方寸之間,我們無所不知卻又無比孤獨,借助科技的力量我們似乎具備了無數可能性,然而現實又將我們牢牢鎖在一道窄門內。

由古至今,無數哲人、文人與科學家都在追求“真實”的道路上前僕後繼,無論何種角度流派都無法回避這樣的事實:我們對於真實的認知建立在人類感官的基礎上,即便純粹抽象理念上的推演,也無法脫離大腦這一生理結構本身的局限性。

那麽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當我們可以借助技術手段模擬、仿真、複制、創造外部世界對人類感官的刺激信號時,那麽是否意味著我們創造了一個等效的“真實世界”。而在這樣的世界里,人類變成了制定規則的上帝,所有伴隨人類進化歷程中的既定經驗與認知沈澱將遭受顛覆性的挑戰。我們將重新認知自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定義真實。

當然以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我們距離《黑客帝國》式的終極虛擬現實還有相當距離,但不妨礙我們打開腦洞,去想象這項技術即將或已經在各個領域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一次媒介革命

從手抄本到印刷術,到電臺,到電視,再到電腦以及互聯網,每次媒介形態的革命都將帶來翻天覆地的範式轉變。

首先是信息傳播與接受的模式產生改變。無論是語言、文字、圖像或者字符串,都可以視為信息的一種轉喻,以此來替代、描述、解釋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察、理解與思考。而到了沈浸式的虛擬現實環境,信息的呈現形式由二維進入了三維,由線性變成了非線性,由轉喻變成了隱喻。

我們試圖通過對現實的模擬來實現信息的回歸,即符合人類與外部世界認知交互規律的一種體驗,它不是全新的,但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電子時代的媒介所忽視,它便是臨在感(Pre-sense)。

傳奇圖形程序員、Oculus首席科學家Mi-chaelAbrash這麽說過:“臨在感將VR與3D屏幕區分開來。臨在感與沈浸感不同,後者意味著你只是感覺被虛擬世界的圖像環繞。臨在感意味著你感覺自己置身於虛擬世界之中。”

打個簡單的比方,當你看一場NBA比賽時,你不再只能看滾動的文字直播,或者是從二維屏幕里由給定機位所拍攝到的視頻畫面,而是仿佛自己置身於籃球場最為黃金的VIP坐席,可以任意扭頭去看場上的任何一個細節。讓我們再大膽一點,你可以像一個無形的幽靈遊蕩在球場上,球員從你身邊掠過,快速出手、傳球、上籃、蓋帽,球鞋與地板的摩擦聲、手拍打籃球的撞擊聲、球員與觀眾的吶喊聲,以精準的音場定位從四周環繞你,甚至你能聞到汗水、爆米花和拉拉隊員身上的味道。

這便是虛擬現實與以往所有媒介形態截然不同的原因,它將每一個人“帶回現場”。多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所帶來的信息刺激,將為大腦營造出極近真實的幻覺,它將可以放大並操控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與感官體驗。

想象一下,當所有二維的屏幕都被虛擬現實所替代之後,我們不再是那個被隔離在內容之外的觀看者,而是參與者、體驗者。你將可以親臨每一場重大的體育賽事,在舞臺上看著自己的偶像舞蹈歌唱,和星戰中的絕地武士一起廝殺作戰,體驗從一場恐怖襲擊中劫後余生,毫無危險地穿行在火星巨大紅色塵暴中。

所有的說書人都需要學習掌握新的敘事語法,不再有給定機位和鏡頭,不再有120分鐘的時長限制,不再有封閉式的故事線,一切都是自由的,開放的,不確定的,將探索的權力交給受眾,卻把更大的難題留給自己。

再延伸到其他相關領域。孩子們可以在家里接受全世界任何一門課程,感覺卻像置身於教室中與老師和同學深入互動。工作的形態也將發生巨大顛覆,虛擬現實可以帶來視頻會議所無法提供的臨在感,解決了遠程協作中人與人之間的認知與情感障礙,上班的定義將被改寫,不再需要寸土寸金的辦公室,取而代之的是任意訂制的虛擬工作空間。

大部分基於空間與位置稀缺性的商業邏輯將不複存在。

重塑具身認知

沒有身體的虛擬現實體驗如同遊魂野鬼飄蕩在世間。

從認知科學角度講,身體歸屬感(BodilyOwnership)、涉入感(SenseofAgency)以及(身體隨處)態勢感知(SituationAwareness)都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好像我曾無數次看到毫無經驗的新人被“拋擲”入虛擬環境,在驚嘆於其真實性的同時卻因為無法看見自己身體而驚慌失措,甚至蹲在地上不敢邁出半步。

這也是為什麽在虛擬現實中最終決定真實感與沈浸感的可能不是數字資產風格上的電影級現實主義(CinematicRealism),而是對於頭部動作追蹤的精確性,以及對身體動作捕捉的低延遲。當你看到自己的手指在空中拖出一條未來派風格的余暉時,大腦必然會響起“這不真實”的紅色警戒信號。

而一旦我們創造出與真實身體完全同步(低於大腦所能覺察的最低延遲)的數字化身(Avatar),也便意味著虛擬現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我們將得以借由玩弄(請原諒我使用這個詞)具身認知(Embodied Recognition)來重塑人類對於自身與世界的看法。

在傳統的二元論觀點中,心智與身體是彼此分離的,身體僅僅扮演著刺激的感受器及行為的效應器,在其之上存在著一套獨立運行的認知或心智系統。計算機的硬件與軟件系統便是最好的隱喻。然而在過去三十年間的神經認知科學表明,認知是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的認知。身體的解剖學結構、身體的活動方式、身體的感覺和運動體驗決定了我們怎樣認識和看待世界,我們的認知是被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塑造出來的。它不是一個運行在“身體硬件”之上並可以指揮身體的“心理程序軟件”。

認知、身體、環境是一體的,認知存在於大腦,大腦存在於身體,身體存在於環境。彼此鑲嵌,密不可分。

而在虛擬現實里,我們得以通過隨意操控身體與環境來改變人的認知。

借助著名的“橡膠手錯覺”(RubberHandIl-lusion)實驗的VR版本變形,我們能夠在真實身體與數字化身之間通過多感官通道融合(Multi-sensory Channels Integration)刺激來建立起強烈的身體歸屬感,也就是說,接受欺騙的大腦相信數字化身與肉體是同一的——肉身疼,化身疼;化身滅,肉身也將隨之遭受傷害。

我們可以以此來治療幻肢疼痛、PTSD、各類恐懼癥及自閉癥,通過毫無實際危險的虛擬暴露療法來緩解癥狀。我們可以改變主體的性別、膚色、年齡、胖瘦,讓他們通過觀察不同的自我來實現認知上的改變。我們可以讓大人變成小孩,讓小孩變成巨人,他們將不得不調整對於外部空間尺度的認知,這種運動慣性甚至會被帶進真實世界。我們甚至可以將人變成其他的物種,甚至是虛構的物種,他們將不得不適應全新的運動方式以及視角,從異類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我們還可以制造通感,混淆不同感官信號所對應的刺激模式,猶如普魯斯特筆下的瑪德蓮蛋糕。

我們還能讓靈魂出竅,穿越瀕死體驗的漫長發光隧道,甚至徹底打破線性時空觀的牢籠。

所有這一切,都將強烈地沖擊撼動我們原本固若金湯的本體感(Proprioception),或用佛教術語曰,“我識”。

當每一個個體的我識產生變化時,整個社會乃至文明的認知都將需要重新樹立坐標系。

我並不能確定那將導向一個積極光明的未來。

從元年到未來

可以慶幸的是,以上所說的一切或許在十年內都不會發生。

從2014年Facebook以20億美金收購Oculus Rift開始,每一年都有人鼓吹將成為虛擬現實的“元年”,仿佛只需要幾頁包裝精美的PPT,放個大新聞,就能夠大步跨過無數技術與商業上的深坑或者門檻,就能夠說服或者誘騙億萬消費者將那部看起來頗為蠢笨的頭盔戴在頭上。

這是現實,不是科幻小說。

在腳踏實地推進技術與商業進步的同時,我們同樣需要從人文科學的角度做好準備。每個時代都需要有自己憂天的杞人,去說一些遭人鄙夷的瘋話,去憂慮一些看起來永遠也不會發生的事情。就像喬治·奧威爾一樣,用《1984》來預防1984。

虛擬性愛算出軌嗎?謀殺數字化身是否算犯罪?當存在無數個連物理定律都不完全一樣的虛擬國度時,法律如何發揮作用?

會否有人利用虛擬現實制造新型毒品,誘發心理甚至精神疾病?

當每個人都能隨意改變甚至交換身體時,人的本體性如何界定?

是否能跨越虛擬與現實的鴻溝,通過操控虛擬世界來改造真實世界?

會否真實世界便是虛擬的,就像虛擬世界中可以創造出無限嵌套的子虛擬世界一樣?

虛擬現實會否便是驗證費米悖論的大過濾器(TheGreatFilter)?

……

作為一名業余科幻作者,我可以將這個問題清單無休止地延長下去,哪怕其中的絕大部分問題在我的有生之年都無法得到解答。但我想,質疑與發問正是我們正確對待任何一項變革的方式,無論是技術變革還是社會變革。一個盲目樂觀的社會與一個盲目悲觀的社會相比更為可怕,因為每一個個體都將竭力用自己的樂觀扼殺他人悲觀的權利。

那麽,未來究竟會怎樣?

國內虛擬現實理論先驅、《有無之間》作者、中山大學哲學系翟振明教授在《哲學研究》2001年6月號的《虛擬實在與自然實在的本體論對等性》一文中推演出從2001年到3500年橫跨一千五百年的虛擬現實發展假想時間表,以架空歷史的方式構想未來科技。在其中他寫道:

“2015年:……視覺觸覺協調再加立體聲效果配合,賽博空間初步形成:當你看到自己的手與視場中的物體相接觸時,你的手將獲得相應的觸覺;擊打同一物體時,能聽到從物體方向傳來的聲音。”

令人驚訝的是,翟教授架空的時間線與現實驚人吻合,這正是我們每天在實驗室中體驗到的真實場景。我習慣於邀請不同背景的朋友參與體驗,並從他們宛如孩童般的興奮與恐懼中得到滿足。畢竟虛擬現實是如此特別,任何試圖描述其妙處的文字都將是“有隔”的、笨拙的、徒勞無力的。

我更希望你能戴上頭盔,親自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仿佛應驗了威廉·布萊克那著名的詩句:“當知覺之門被滌凈,萬物向人現其本真,無窮無盡。”

作者為科幻作家,曾獲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等。現任北京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品牌副總裁,專註於動作捕捉技術及虛擬現實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16

洪泰基金盛希泰:簡單分層制,將把新三板推進“停屍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6/0509/155674.shtml

洪泰基金盛希泰:簡單分層制,將把新三板推進“停屍房”
盛希泰 盛希泰

洪泰基金盛希泰:簡單分層制,將把新三板推進“停屍房”

如果這個報道屬實,那麽這一天不是因為新三板重獲新生,而是因為它被推進了停屍房。

黑馬說:近期有媒體報道,新三板將實行分層方案。洪泰基金創始人盛希泰對此撰文表達自己觀點,他認為如果這個報道屬實,那麽這一天不是因為新三板重獲新生,而是因為它被推進了停屍房。

文 | 盛希泰(洪泰基金創始人)

作為一個從事了證券行業20多年的老兵和一個跨界到早期創業投資的新兵,5月6日我看到了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則消息:據《證券日報》報道,證監會已於5月4日通過了新三板分層方案,將於5月份實施。

如果這個報道最終被確認,那麽歷史會記住這一天——不是因為新三板重獲新生,而是因為它被推進了停屍房。我心痛的是,過去20年中國資本市場與互聯網創業無緣,新三板剛剛建立的中國創業與資本市場的連接將被切斷,創業時代洪流的出口也將被堵死。

為什麽要分層?核心問題是解決流動性。新三板最近一年確實陷入了流動性恐慌。盡管新三板上市數量增長很快,截止到5月6日已經有7033家,同比增長了近2倍,但新三板做市指數自2015年4月份的2673點的最高點一路往下,最近半年更是一直徘徊1200點左右。過去1年,每天交易額長期在2億元上下。整個2015年,有2895家公司無交易,占比超過50%。

新三板作為資本市場不外乎兩大基本功能,一個是搞錢,就是融資;第二,財富效應,創業者獲得財富激勵。沒有流動性,既不能搞錢,也不能財富增值,資本市場的核心功能沒了,這是核心問題。

但分層真的能解決流動性嗎?恐怕是治標不治本,如果只是分層,作為一個資本市場的其他幾個主要條件不改變——參與主體仍然是有限,仍然是做市商制度,仍然不能采取競價交易,那仍然解決不了問題。而匆忙開啟的分層可能引發的連串危機,恐怕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

兩極分化,95%公司將被宣布死刑

之前披露的方案中,新三板分為創新層和基礎層,有機會進入創新層的可能只有5%的企業。這意味著,95%的公司因為不能進入創新層而被宣判了死刑。流動性弱,如果不分層,大部分公司可能死,也可能活,持續發展一段時間說不定會轉好。一旦分層,等於告訴大家有5%是“好的”,而其余95%是“垃圾”。

從宏觀上說,如果一個資本市場95%的企業是垃圾,事實上已經徹底死亡了。而被評為“好”的5%也很有可能遭到爆炒,可能落入“暴漲暴跌”的模式。

納斯達克在第一次分層後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約有80%的公司被逐漸遺忘。但不可忽視的是,納斯達克的分層是建立在其良好發展的歷史基礎上,分層過程更是一個長期過程。在1971年成立11年後的1982年,納斯達克進行第一次分層,又過了24年進行第二次分層。時至今日,納斯達克最頂層的全球精選市場公司數量是其他兩層公司數的總和還要多,市值更是其25倍。

別人發展這麽長時間,積累足夠底氣後才做分層,我們是不是操之過急了?

5%公司變相獲得政府背書,重回主板邏輯

過去26年,中國資本市場之所以一直發展不起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普通老百姓”進入資本市場,二級市場一大跌就可能引發社會情緒。大家的一個潛意識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公司質量是有政府背書的,中國資本市場不能承受太高的風險。新三板市場里是創業公司,風險高、不確定性大,為了讓新三板區別開其他資本市場,獨立發展,政府設立了500萬的投資準入門檻,實際上是同時宣示了“不背書”。

不背書的另一面,是給了新三板獨立性發展的空間,意味著其與“快”、“不確定性”、“創新”聯系在一起。新三板將還原資本市場不確定性的、多元化的本來面目,接納新一代的互聯網創業者,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連接,催生偉大的創新型企業。

而現在說分層,實際上進入創新層就相當於政府背書,就淪落為給中小板一樣的假設,那新三板市場“獨立性”、“市場化”的初衷也就不複存在。

造假可能蔓延,退潮後將暴露裸泳的人

巨大的利益驅使下,或者說迫在眉睫的流動性兩極化威脅下,造假就可能蔓延。

《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公司分層方案(征求意見稿)》中提到了三條標準。其中,標準一“最近兩年,評價利潤不少於2000萬”、標準二“最近兩年,綜合營收增長不低於50%”的要求不太容易造假。而標準3的造假門檻相對較低,給了很多人操作的機會。

標準3內容可總結為:市值+股東權益+做市商家數

1.最近3個月日均市值不少於6億元;

2.最近一年年末股東權益不少於5000萬元;

3.做市商家數不少於6家。

在達到上述任一標準的基礎上,須滿足最近3個月內實際成交天數占可成交天數的比例不低於 50%,或者掛牌以來(包括掛牌同時)完成過融資的要求,並符合公司治理、公司運營規範性等共同標準。

舉例說,5月首個交易日,有多只三板做市個股出現“崖式”下跌,有的股票盤中最大跌幅超過30%,市場分析認為,前期沖擊創新層標準3可能導致了大幅下跌。這些大幅下跌的個股具有兩個特征:一,做市商不少於6家;二,市值均在6億以上,符合標準3中的條件。

而一旦人為操作進入創新層,勉強達到的條件勢必很快會喪失,往往發生斷崖式下跌。這正如退潮後,那些被暴露的裸泳者。

更大負面影響:第三次資本市場地震

過去一年,中國資本市場兩次政策性股災還在眼前。

2015年6月,突然的去杠桿化讓中國股市連續大幅下跌,並罕見地帶動全球股市恐慌;今年1月份,熔斷機制實施7天,就因兩次股市恐慌性下跌而宣布暫停。兩次股災,都是在核心層面上的重大政策推出過急,未充分、通盤考慮資本市場的宏觀氣候。分層制對市場流動性和心理的影響,與這兩次何其相似?

在市場信心羸弱、情緒微妙之際,如此重大政策的出臺很有可能引發第三次資本市場地震。只是這次不同的是,新三板如果進入僵死狀態,是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策,以及正在如火如荼展開的創業時代潮流相悖的。

也許所有人都應自問:如果再發生第三次資本市場地震,我們各個層面還有什麽成熟能力嗎?

怎麽辦?

降低準入門檻到50萬元

挽救流動性危機,最應該采取的策略就是降低投資者準入門檻。我建議,500萬元降低到50萬元。

先看看500萬元門檻的設立初衷。因為新三板是註冊制,又沒有主板、創業板等中國資本市場對盈利的要求,其上市公司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很大。如果“普通老百姓”一窩蜂湧進去,很可能會出現暴漲暴跌,引發可能的社會問題。

但這個市必須設,這是歷史演進的必然,只有如此,中國才能把未來的阿里巴巴、騰訊留在中國。我去年底說過,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錯過了整整一代互聯網,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恥辱。在創業越來越成為決定未來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當下,擁抱創業、擁抱新一代互聯網的使命就在新三板身上。

一方面,必須有一個風險和不確定性有足夠承受力的資本市場;一方面,中國投資者普遍散戶化、情緒化。所以,新三板設置了500萬元這個門檻,力圖促成新三板投資的機構化。

很多人,包括監管層會認為降低門檻會重蹈散戶化的覆轍。在我看來,500萬元降低到50萬元根本沒有那麽大的影響。能拿出50萬元投資一個高風險資本市場的人能用“普通老百姓”來定義嗎?

個人所得稅的標準是一個強力論據。從1980年開始實施個人所得稅以來,中國花了36年的時間,經歷4次大的調整,才到達3500元的起征點。很多人認為這個數字太低了,但他們並不知道中國真實情況——即使3500元的納稅起征點,擠入納稅線以上的人的數量也低的驚人。在2015年兩會上,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提到,中國只有2800萬人繳納個人所得稅,占人口總數的不到2%。

即使把範圍縮小到城市,2015年只有京、滬、浙、深四個省市城鎮居民收入超過4萬元。智聯招聘統計的主要城市2015白領人才薪酬顯示,最高的北京和上海月薪也未超過9000元。上市公司被公認薪酬最高,但2015年,收入最高的北京地區上市公司員工拿到的平均年薪也只有17萬元。

在這樣的現實面前,還能說拿出50萬現金的人是普通老百姓嗎?沒有100萬身家敢拿50萬來炒股嗎?如果這些百萬富翁是中國普通老百姓,中國早就超過美國了。對於這些投資者而言,難道不能為自己的投資決策負責,還需要政府來背書和安撫?

事實上,500萬門檻多少已經事實上破產。市場出現了專門針對新三板開戶的墊資公司,2萬塊錢服務費就能搞定。同樣的500萬,在賬戶上趴2個月就挪出去再開戶,這種事情並不少見。這種情況下再強調500萬門檻,不是掩耳盜鈴嗎?事實上,證監會已經開始清查新三板非合格投資者。

如果把門檻降低到50萬,會大大減少墊資的機會。而且,要把50萬門檻坐實,比如可以規定投資者賬戶上要保證市值+現金不少於50萬。

第二,盡快推出競價交易

競價交易比做市商制度更高效是一個基本事實。新三板之所以采取做市商制度,而不是競價交易,是因為參與者太少,流動性低,以及在信息披露、股權分散度等方面的不成熟。

如果降到50萬門檻,參與者可能擴大100倍,競價交易就有了前提。同時,如果監管層在信息披露制度和引導股權分散度方面加大力度,競價交易快速實現並非不可能。

第三,允許公募基金參與

公募基金不允許進入的原因,同樣也是因為其涉及到普通個人投資者。事實上,公募基金布局新三板的動力很大,據不完全統計,共有57家基金公司以直接發行專戶理財或成立資管公司發行資管產品的形式,合計發行了300只投資新三板的資管計劃,其中223只產品公布了規模,合計規模達到214.29億元。

有消息說,有18家公募基金參與了新三板分層內測,但願這是一個公募基金正式參與新三板投資的前兆。事實上,即使全面放開,為了規避社會化風險公募基金募集也可以約定條件:單個人認購不低於50萬元。公募基金的渠道利用起來,可以動員的資金量就會非常大。

結語

盡管流動性很差,新三板創業出口的戰略作用也已經非常明顯。2015年以來創業投資3000個退出項目中有46%通過新三板實現。

新三板來之不易,從2002年“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成立開始算起,十幾年一路波折發展。2006年,中關村科技園非上市公司股份報價轉讓系統算是今天“新”三板的一個雛形,但其試點園區只有一個,規模和交易非常不活躍。2012年8月,試點園區擴展到武漢、上海和天津三地,又過了一年才在全國進行推廣。隨著2013年底決定性的“49號文”推出,新三板才走向快速軌道,而直至2015年創業時代正式啟動,新三板的歷史作用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有了今天的一點成績。

在新三板喘息未定的時候,不從源頭上提升流動性,而是把本來就少得可憐的流動性引導到5%的“創新層”,這等於直接把新三板送入了停屍房。簡單的分層或許容易推出,但如果不系統性地看問題,不從歷史維度上思考問題,很容易把中國資本市場的獨苗毀於一旦。

新三板的象征意義怎麽說也不過份。中國股權直接融資的比例長期在3%以下。中國7000萬家企業,算上新三板也只有1萬多家上市;中國的BAT們與本土資本市場統統無緣;新三板有望扭轉這些不正常的現象,它是中國資本市場26年以來發展如此緩慢的糾偏,是中國改革開放36年成果釋放的一個基地,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資本圖騰。

新三板到今天,可以說仍是一張白紙。在白紙上下筆一定要謹慎,一旦錯誤制度建立,開弓難回頭。如果新三板進入僵死狀態,一切偉大意義將化為烏有。

新三板 分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338

白宮:再不批準TPP 美將把亞太“讓給”中國

“在亞太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新興經濟市場上,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被看作美國領導力的試金石。”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安全助理本·羅斯(Ben Rhodes)在當地時間8月29日白宮的一場有關美國總統奧巴馬出訪亞洲並出席二十國(G20)杭州峰會的吹風會上表示,“如果我們不通過TPP,我們就會把這一區域拱手相讓給像中國這樣的國家。”

羅斯甚至進一步表示,TPP不僅在經濟對美國至關重要,蓋因美國需要這些市場,而TPP在國家安全上也同等重要,因為“如果美國不能推進TPP,這將被視為美國領導力嚴重受挫。”

與此同時,此次白宮表示將繼續推進中美在雙邊投資協定(BIT)方面的談判,並希望中美領導人在會見時,可以為完成BIT談判而邁向的下一個步驟進行會談。

再不批準TPP就要輸了

奧巴馬將在9月2~9日訪問中國和老撾,期間出席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美國-東盟領導人峰會以及東亞峰會,這將是奧巴馬2009年就職以來第11次訪問亞洲,也是他最後一次訪問中國。除參加G20杭州峰會之外,奧巴馬還計劃在亞洲推銷TPP,並幫助美國企業擴大向亞洲的出口。

羅斯表示,這次在亞洲的行程將給奧巴馬一次機會闡述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重視,並表明TTP是“美國在此區域經濟和戰略領導力的核心議程。”

“我想屆時你們將聽到總統(奧巴馬)對為什麽TPP對美國經濟和安全利益至關重要,給出一個強有力的理由。”羅斯表示,TTP允許我們為貿易和商業制定規則,並展示美國對於成為一個太平洋力量的承諾。

“而亞太地區的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也特別急於知道,是否我們說話能算數。”羅斯表示,“當他們看到看到TPP這樣的協定不能通過,這將令他們質疑美國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領導力。”

羅斯表示,為此奧巴馬將在訪問中闡明,通過TPP符合美國的最佳利益。“一談到貿易問題,永遠都會出現擔憂,但是我想TPP實際上既有關美國經濟安全,又有關美國生活福利,同時也有關美國的國家安全,為此我們要不懈的努力,力促(國會)通過TPP。”

目前,奧巴馬政府仍希望美國國會能在明年1月20日他離任前批準TPP,並希望充分利用11月8日之後的跛腳鴨時期推動對TPP的批準,正如奧巴馬所說:“我現在還是總統。我贊同TPP。而且我覺得我的看法更好。”在8月12日,奧巴馬政府悄悄釋放出一項《行政行為聲明》,表明白宮已正式通知國會將把有關TPP的法案送至參眾兩院的議員面前。

可惜的是,由於得不到兩黨任何一方候選人的支持,參眾兩院尚無在11月大選結束後的“跛腳鴨”期間對此進行投票的計劃。

即便是奧巴馬政府官員再打“中國威脅論”牌也無濟於事。日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首席代表弗羅曼(Michael Froman)再次警告:“如果不能通過TPP,將把通往全球化的鑰匙雙手奉給中國。”

然而正如中美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成員邁克爾·韋塞爾(Michael Wessel)所一針見血指出的,TPP目前如此步履蹣跚,原因就是奧巴馬政府賦予了TPP過多外交政策的內涵,而在真正的經濟紅利方面考慮不足。“從非常早期開始,論調就從為美國創造就業轉向了在亞太地區的外交政策。”韋賽爾表示,“美國工人早就厭倦了這種為了外交政策目標而犧牲自己工作機會的暗箱交易了。”

TPP歷經5年多的談判,在2015年10月達成一致,其中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越南、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2016年2月正式簽署協定文本,目前還需獲得各國立法機構批準才能生效。

中美仍寄望BIT談判

此次,參加吹風的另一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安全助理(主管國際經濟)阿德耶莫(Adeyemo)則表示,希望繼續同中方在中美BIT談判方面取得進展,這是中美領導人在今年3月份會見時討論的議題,且中美領導人將在G20杭州峰會開始之前的雙邊會見中,討論這一議題。

阿德耶莫表示,美方認為,BIT的目標在於為美國在華企業打開中國市場,並同時敦促中國改革,同時為中國企業也創造更多商業機會:所以我們希望當雙方領導人會見的時候,他們將可以討論完成BIT談判的下一步進程。

此前,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主席弗里斯比(John Frisbie)表示,美中雙方在奧巴馬政府卸任之前能夠達成BIT談判是至關重要的。他認為,BIT將為外資投資鋪平道路,“一個高質量的中美BIT將令美國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時擁有更好的市場準入,以及同中國企業一樣的權利。”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6月的例行發布會上曾表示,中美雙方已經按計劃如期交換了BIT新一輪負面清單的改進初價,且正在通過緊鑼密鼓的談判推動取得新的進展,進入“最實質性的談判階段。”

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希茨(Nathan Sheets)也在今年5月表示, 希望爭取在奧巴馬政府任內完成中美BIT談判。

始於2008年的中美BIT談判,目前已經進行了24輪。2013年7月,在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美雙方首次同意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模式進行實質性談判。2015年6月和9月,雙方交換了兩輪負面清單。

業界普遍認為,9月初在杭州舉行的G20杭州峰會將是推進談判的主要時間窗口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615

響應新總統號召 斯普林特將把5千個工作崗位遷回美國

12月29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周三表示,他從斯普林特公司(Sprint Corp., S)處得知,這家電信公司將把5,000個工作崗位從海外遷回美國。特朗普認為,這是受自己選舉所傳達的精神和希望的鼓舞。

特朗普在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私人宅邸向等候在外面的記者發表簡短聲明說,斯普林特高管給他打了電話,告訴他斯普林特將把5,000個崗位遷回美國。

截至去年年底,斯普林特擁有員工3萬人。斯普林特表示,這些遷回的工作崗位將主要來自海外經銷商管理的銷售職務和呼叫中心客服;斯普林特將立即與美國各州及市政府接洽,尋找合適的安置地點,2018年3月底將全部到位。

斯普林特發言人說,目前還不清楚這5,000名新雇員將隸屬於斯普林特還是第三方經銷商;如果依靠美國的呼叫中心客服,成本會更高,不過公司計劃通過其他渠道削減總成本。

本月早些時候,掌控斯普林特的軟銀集團CEO孫正義在紐約特朗普大廈與特朗普會晤,孫正義當時表示,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並創造5萬個新工作。

特朗普在周三的講話中還表示,一家名為OneWeb的新公司將雇用3,000名員工,這很令人振奮。而此前軟銀也宣布將對衛星互聯網初創公司OneWeb投資10億美元。軟銀當時表示,這項投資將在美國創造3,000個工程、制造和支持性崗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877

Snap明年IPO路演時將把自己定位成“下一個Facebook”

當Snap Inc.明年為其美國首次公開募股(IPO)展開推介的時候,宣傳的可能不光是自己頗受歡迎的虛擬即時通訊服務。12月30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知情人士說,26歲的Snap Inc.創始人Evan Spiegel將在推介期間扮演與投資者溝通的重要角色。Snap的目標是要把Snap與蘋果公司和Facebook劃入同一類別,並讓Snap與Twitter區分開來。蘋果和Facebook近年來股票大漲,Twitter則在2013年IPO之後喪失活力。

​據了解推介計劃的人士介紹,Snap料將重點宣傳其服務的粘性(即用戶花在閱後即焚消息應用上的時間),以及在競爭激烈的18-34歲用戶群體中所占的份額。這將與Snap在上個月開始的會議中向潛在投資者傳達的信息相吻合。

但銀行家和投資者稱,要讓人們相信這個故事可能並不簡單。按照IPO指導價區間計算,Snap市值與其廣告收入之比要遠高於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在內的其他社交媒體公司。

Synovus Trust Co.資深投資經理Dan Morgan采用eMarketer的數據做了一個分析,他說,如果按照2017年預估廣告收入約9.4億美元計算,那麽250億美元的估值意味著Snap的市值與廣告收入比為26.7倍。Synovus Trust管理的資產規模為120億美元。Morgan使用研究數據計算得出的Facebook和Twitter的市值和廣告收入比分別為19.4倍和13倍。

Morgan稱,Snap的估值並不低,他很可能會對Snap的IPO持謹慎態度。他說,Synovus Trust已經持有Facebook和谷歌(Google)的股票,所以問題就是,Snap還能否占據一席之地,還是會走上和Twitter一樣的道路,沒有人希望後一種情況發生。

Twitter目前股價比IPO發行價低約36%,該公司今年早些時候曾試圖出售股票但沒有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168

前通用電氣CEO:彈劾特朗普將把市場“炸飛”

當地時間周三,前通用電氣CEO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如果彈劾特朗普,股市將被摧毀。

“彈劾程序將把市場‘炸飛’,”韋爾奇如是說。

據PredicIt網站統計,在《紐約時報》關於特朗普泄露機密的報道引發軒然大波之後,特朗普今年遭彈劾的幾率一度猛增50%,至29%。

給總統打分

韋爾奇還在多個方面給總統進行了評分。

談及特朗普解雇FBI局長科米時,韋爾奇表示,這是個“新人(常犯的)錯誤……我想,這個人大方向是對的,但管理手段比較糟糕,這一點應該沒有疑問吧。”韋爾奇給總統的管理技巧打了“D”。

對於特朗普的政策及內閣成員選擇,韋爾奇給出了“A”的評級。他認為,前埃克森美孚CEO蒂勒森出任國務卿是個好選擇。

在提振企業主和消費者士氣方面,韋爾奇也給了特朗普“A”。“現在(美國)有一種自信的氛圍,”韋爾奇說,他還希望特朗普繼續保持“就業崗位、醫改和稅改方面的動作”。

“特朗普行情”不再?

特朗普“泄密門”令全球市場避險情緒大爆發。17日美國股市遭遇近兩個月來的最大跌幅;美股全線低開,道指一度跌超270點,納指震蕩走低,跌幅1.2%,標普500指數現跌1%。現貨黃金持續上漲,日元兌美元漲幅擴大至1.4%。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530

國家能源集團保供穩價:將把外購煤長協價格控制在600元/噸以內

第一財經6月8日晚間從國家能源集團獨家獲悉,該集團將把外購煤長協價格控制在600元/噸以內,全力穩定煤炭市場形勢、保障社會用煤安全。

國家能源集團表示,今年以來,國民經濟持續穩中向好發展,全社會用電量快速增長,拉動電煤需求增長,國內煤炭供需總體平衡,個別時段偏緊。國家能源集團積極發揮央企示範作用,堅持誠信經營、強化合同履約,高效組織煤源、穩定煤炭價格。

國家能源集團稱,該集團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擔當央企責任,煤炭銷售政策與國家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將外購煤長協價格控制在黃色區間(600元/噸以內),全力穩定煤炭市場形勢、保障社會用煤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6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