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比婚姻更難兩個心理大師的傳記
1 :
GS(14)@2018-01-07 13:53:27Lewis, Michael的《The Undoing Project: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W.W. Norton& Co.2016)這本書,既是Daniel Kahneman與Amos Tversky科學上合作的傳記,也是兩個好朋友關係轉變的故事,以兩人合作的研究為縱軸,遊走於二戰至本世紀初,由兩人開始合作、成名、影響擴至其他學術(如經濟學)及應用範疇(如醫學、法學),為兩人帶來不對稱的榮譽、決裂,至後來比戲劇更戲劇性的結局。科學研究與兩人的故事糾結在一起。兩人合作始於1969年,當時他們任職以色列希伯萊大學。Kahneman邀請Tversky到他的研究生研討會,講當時決策科學的前沿研究。演講後,Kahneman對Tversky說:「很精彩,但我一個字也不信。」然後竟然是Kahneman說服了Tversky一起去探索與講題結論剛剛相反的研究。
Kahneman能說服Tversky改變觀點,可能是科學史上一大奇蹟,成就了一系列人類在不確定環境中作出判斷的偏誤、捷思法、規避損失等研究,以及後來總其成的展望理論。這些研究,令我們有新角度瞭解人類行為。例如,展望理論若加上一群人,可能是羊群效應形成的機制,而羊群行為與潮流、群眾運動以至金融危機等現象悉悉相關。兩人的合作日常,是每天在辦公室閉門談上數小時。如在社交場合遇上,他們會走到一旁繼續談,旁若無人。Kahneman這樣說:「我和Amos皆非天才,但走在一起就出類拔萃。」偏見與捷思法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隨之而來的榮譽,不知何故總是落在Tversky身上,獎項、演講應接不暇,Kahneman卻備受忽略。漸漸當他人提及兩人的著作時只提及Tversky,甚至連論文作者的排序也倒轉。雖然Kahneman認為這是學術合作難免的不幸結果,但他坦承妒忌。七十年代中後期,Kahneman離婚後再婚。他與女朋友同遊巴黎時,想到的竟是「Amos一定很惱他,是應該的」。如Kahneman再婚,就要離開以色列。為繼續合作,Kahneman與Tversky一同到史丹福大學訪問,是權宜之策。很快權宜變永久,Kahneman宣佈與女友結婚並留在美國,迫使Tversky也留下。兩人在美國找工作遭遇,凸顯美國學界對待兩人的差異:Tversky獲多間頂級大學垂青,Kahneman卻找不到落腳處。結果Tversky落戶史丹福大學,Kahneman則去了加拿大卑斯省大學,兩人相隔千里,而當時沒多少人認為卑斯省與史丹福可相比。去美國本是為了繼續合作,但事與願違,到北美後兩人再無合作成果。至八十年代中,Kahneman獲加拿大柏克萊分校聘書,與Tversky的地位差距大幅收窄,亦非常接近Tversky(仍在史丹福),但兩人關係並未改善,更說不上合作。Tversky太太的觀察是,兩個男人的關係「比離婚更差」。時至九十年代。Tversky提議合作反擊一學術對手,兩人因此起衝突,Kahneman憤而對Tversky說:「我們不再是朋友」。幾日後,Tversky致電Kahneman,告訴他自己得了癌症,估計只剩半年。「我們是朋友,無論你怎麼想。」Tversky說。羊獅虎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7/20267275
What we are reading:有反抗才有強權
1 :
GS(14)@2018-01-07 16:13:14曾於2000年出版《帝國》的左翼學者Antonio Negri和Michael Hardt,今年10月發表新作《群集》(Assembly),為全球反霸權抗爭提點指路。書夠新夠貼地,從佔領華爾街到佔中都有提及。內文論點眾多,自然不能指望我千字概述,我亦無意如此,只想挑一點關於「權力」的討論來講。
Foucault在《性史》有句名言常被引用:「有權力就有反抗」,意思顯淺易明。這句話某程度上為抗爭提供了合理基礎:抗爭不是搞事,而是與權力共生共滅的產物。一如你打我一拳,你拳頭會痛;一如共產黨欺人太甚,香港人就反抗。只是,這話講多了,也常讓人忘記問,「權力」本身又為何存在?歸根究柢,為何你要打我一拳?為何共產黨能掌控中國?我們不問,漸漸就會有個錯覺,覺得權力是本來就存在的東西。於是,雖說有權力就有反抗,但當反抗撼動不了權力,便萬事皆休。唔好理咁多、移民、賺錢,我認為這是雨傘後不少香港人的心態。故Negri與Hardt在《群集》中強調,我們要注視權力的來源。「關鍵是要明白,權力自身是虛弱不足的,它只能活在(施加權力的)關係中,從被統治者身上吸吮能量。」作者指出,我們一直忘記權力的誕生是因為它要面對一個強大的對手,即自由的大眾。權力之所以強橫,無非是因為其管治的大眾強橫。由此可知,抗爭不是依附權力衍生的。「有權力就有反抗」的意思不是「因為有權力所以反抗」,而是恰恰相反,「因為有反抗所以有權力」。既然權力依附的是大眾對自由的追求,那權力本身無堅不摧、千秋萬世,就是個大誤會了。但你也許會問:「跟住點做?」實際上要怎樣才可以對付強權呢?《群集》最後數章確實指出一些道路,比如社運工會主義、重新創造屬於大眾的金錢等。那麼你再問:「咁係咪即係可以打倒共產黨?」很抱歉如果共產黨一本書就可以打爆,那香港人就唔使搞咁耐。一來如文首所述,此書講全球社運,而非針對中共特殊性,所以書中意念並非全部通用於香港;二來學者不是上帝,他們甚至不是政治家,不能夠告訴你實際操作如何的。你可以說他們離地,但考慮到後雨傘的香港連反抗意志都瀕臨崩潰邊緣,我覺得指出一條合理道路,已經很了不起。楊天帥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31/20260719
What we are reading:也許你要睡一睡
1 :
GS(14)@2018-01-15 03:31:55特首林鄭月娥上月在電台節目說,每日只睡五小時。很多領袖人物喜歡以「我睡很少」顯示自己勤力、精力過人;可是,讀過《Why We Sleep: 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你或會可憐他們。本書由一位柏克萊加州大學的睡眠專家,綜合自己和其他學者研究寫成。他指出,長期睡眠少於六、七小時的人,記憶力、學習力和判斷力會明顯衰退;患癌症、心臟病、中風、腦退化、憂鬱症機會則大增。就算你不關心健康只求眼前快活,也應注意睡眠不足會脾氣暴躁、易導致肥胖,外貌吸引力、運動表現甚至性能力也大受影響。連續十日睡不足六小時,對身體傷害已等同開通宵一晚,而且不能靠「補眠」補救。像林鄭只睡五小時呢?連續十九小時沒睡,對精神和認知能力影響,已等同「吹波仔」不及格的醉酒程度,難怪睡眠不足引致的交通意外,比飲酒或藥物影響的加起來還要多。眾多研究證實,睡眠不足的醫護人員判錯症、開錯藥、把手術用品遺留病人體內等嚴重失誤機會大升。老實說,你對日理萬機、但只睡五小時的特首的判斷有信心嗎?兒童比成人需要更多睡眠是常識,原來青春期的生理時鐘也和成人不同,睡意遲兩小時才出現,太早上床也只會眼光光。而一般學校八時左右上課,對年輕人肯定過早(因為還有交通時間),除了縮短年輕人睡眠,更直接剝奪近清晨才出現的「快速眼動睡眠」(REM Sleep)高峯。「快速眼動睡眠」是維持精神健康的關鍵,作者認為很多因被診斷為專注力失調要服藥的青少年,問題根源只是渴睡。我平日早起跑步,六點半已見不少孩子在等校車,以港孩學業之繁重,他們大概十一、二時才上床,就算入了甚麼名學校恐怕也得不償失。想睡得更好?當然應少飲咖啡茶,特別是中午過後,因為身體要用五至七小時才把咖啡因分解50%,傍晚喝的Espresso到午夜仍有一半效力。也有人誤以為喝酒可放鬆心情幫助睡眠,但酒精雖使人昏昏欲睡,實際作用只是麻醉,飲者腦部並無得到睡眠的調適效果。入夜後用電腦和手機,顯示屏的藍光會混淆生理時鐘運作,驅趕睡意,非常有害。睡前暖水浴的確可幫助入眠,但理由卻與一般人想法相反:「暖笠笠」感覺無助入睡,實際上睡時身體需要降溫,暖水浴令皮下血管擴張,加速身體散熱。但作者最重要建議是,不管周日周末,每日定時入睡和起床;他甚至贊成用鬧鐘——但是並非早上用,而是夜晚提醒自己準時就寢。姚崢嶸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14/20274015
What we are reading:錢德勒的逗號
1 :
GS(14)@2018-01-22 05:20:45我生性反社會,在這欄一個月寫一本書,總是彈多讚少,彈完人文字功夫差又嫌人翻譯水平低,口臭臭無朋友不特止,被問到「咁你又好叻咩」?又啞口無言。這麼著,新年流流,就想痛改前非,積個陰德。所以今日想同大家介紹我心目中的好東西,我們談談錢德勒的逗號。正確來說,是翻譯出來的「逗號」才對。關於標點符號,接受香港教育的本人大概是中毒太深,一直以來對它的概念頂多限於正確與錯誤。直至看錢德勒中文版的《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他的一個逗號方震驚我三百七十億細胞。那逗號來自硬漢偵探Philip Marlowe的自我介紹,英文原文為“I've been in jail more than once and I don't do divorce business.”,台灣譯者許瓊瑩把它翻譯成「我曾經入獄不只一次,我不接離婚案件。」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今天暫不討論為何要用這套標準),句號用於「陳述句末尾的停頓」,逗號要複雜些,大致說是用來表現「句子內部需要的停頓」。「我曾經入獄不只一次」和「我不接離婚案件」,可看做兩句獨立陳述句,因此中間可以用句號的。然而譯者在此卻用逗號,這就令兩句陳述句合拼成一句,彷彿它們指向同一個意思。但到底「入獄不只一次」和「不接離婚案件」有甚麼關係呢?這恐怕很難說明。莫如說正正因為難說明,這逗號才夠巧妙。它想告訴讀者的是,Philip Marlowe的做人原則,可不是常人能懂的。唔好問點解,亦無得解,總之我就是這樣的我,Philip Marlowe在偵探小說史上的經典硬漢形象,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好啦可能你看完上面的解釋,反應會是「超,你講哂啦」,又或者「who cares」,甚至可能會把《蘋果日報》揉成一團踢落海。我懂的。大佬,一來讀者看的是情節不是逗號,二來就算真係要關心錢德勒,都講美國社會同父權主義啦。區區一個逗號,在滔滔人類文明歷史長河裡面留得住嗎?然而就算你說我無聊犬儒,我還是想關心這個逗號。唔好問點解,反正亦無得解,我就是重視小說的craftsmanship。像木工精雕細琢一個佛像、時裝設計師在手袋上添加一個無人注意的detail位,這些都是無聊又犬儒、而且無法留在滔滔人類文明歷史長河的事。但,又如何?畢竟沒有人是活在滔滔人類文明歷史長河的。人活不過百年,唯一能做的,恐怕就只有在其極短暫的人生中追求自己認為值得追求的東西,然後死去。我很高興我仍然執著於一個逗號,這讓我覺得自己像個人。至於那些字又寫不好、書又譯不好的作者譯者,統統去排紐倫堡吧。楊天帥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1/20281261
What we are reading:世界的運行法則
1 :
GS(14)@2018-01-28 15:18:43人類歷史很大部份都要與戰爭一起談及。沒錯,戰爭是人類的噩夢,但翻開歷史書,戰爭老是常出現,而且是改朝換代必然的過程。現代戰爭都希望透過具殺傷力的武器,速戰速決達到自己開戰的目的。不過,新畿內亞不同部族之間的戰爭在現代人眼中看似不傷分毫的文化習俗一樣:通常他們會先通知對方幾點開戰、下雨則會休戰各自歸回自己部落,極少有突襲對方的情況,這讓不少如Jared Diamond的學者大開眼界。
Diamond之前所著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連同這次我看的《昨日世界(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形成人類大歷史三部曲,前兩者以歷史探討、解讀人類社會將會的命運,《昨》則是透過Diamond自己深入新畿內亞部落的經驗,剖析這些傳統社群的習俗與其他部落的關係,從而審視現代人類文明與文化。對於乘飛機旅行、用文字與科技溝通等很多事情,我們都覺得理所當然,但在這些所謂落後民族眼中卻是新奇有趣之物。例如中國人有句說話「出外靠朋友」,但即使在60年代已與世界接軌的新畿內亞人仍對「交朋友」這件事覺得驚訝,因為他們無事不登三寶殿,如果不是有工作或貿易機會,他們絕不輕易走到島上另一個位置找「朋友」敍舊談心,更會黑人問號:「友誼可以吃的嗎?」這些文化鴻溝對現代人來說當然是震驚,但細心想想沒有他們新畿內亞人這種狩獵部落,就沒可能發展出現代社會,他們是我們窺探祖先生活的最後一道門。即便如此,要在新畿內亞生存還是要談「錢」這種全球通行的工具──Diamond曾在當地遇上海難,差點被鱷魚吃掉,後來被當地人救起,但救人者勒索 Diamond一行人交取救人費,否則將他們丟回原本的位置自生自滅。畢竟錢不是萬能,但無錢就萬萬不能,新畿內亞人也希望透過富起來改善生活質素,只是某些行為不符現代社會的「人道」概念。新畿內亞部落也的確有城市人值得借鏡改善生活的地方:他們十幾年來只有數人死於中風、糖尿病、心肌梗塞,因為他們有少糖少鹽、多吃新鮮蔬果、多運動的習慣;他們亦有極高的危險意識,見到地上有樹枝也格外留神,怕有猛獸、怕大樹突然倒下,因為粗心大意的話只有死路一條。不過Diamond強調,絕不要將這些群族的生存模式過份浪漫化,畢竟他們也有現代社會容不下的「無人性」習慣,例如容許嬰兒亂玩火玩利器,切傷弄死是等閒事;年過五六十的長者對部落再無實際貢獻,會被人流放甚至監生餓死。《昨日世界》無法深入探討現代人類文明與文化的來由,但起碼讓讀者略懂現代社會的運行法則,某程度上來自這些「落後」部族,沒有他們又可有「已開化」的人類呢?小肥波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8/20288082
What we are reading:藝術,我識條鐵
1 :
GS(14)@2018-02-05 00:00:44我參觀過歐美著名藝術博物館、嘗試過聽古典音樂會,結果只覺「恰眼瞓」。先別說我從來看不出像畢加索或Jackson Pollock像小孩塗鴉作品有何吸引,藝術詞彙本身也已令人眼花瞭亂,譬如「現代」藝術是百年前作品,真正現代的東西卻叫「當代」,整件事看來像是一小撮人「自high」的玩意。我明白,這只是我缺乏慧根,所以一直有點不甘心:為何令這麼多人陶醉感動的事物,偏偏我毫無感覺?是否像曾經流行一時的那些立體畫一樣,總有人看不到3D效果?結果,我找到E.H.Gombrich的《The Story of Art》。身邊懂藝術的朋友,聽到這本書時統統都說:「哦,這本」,但他們並無低貶之意,而是像一般人對你說迷上《金庸》那種理所當然的「哦」,原因一是這本書是經典(初版成於1950年,之後幾十年續有修訂),二是它的確非常適合「識條鐵」人士,看上去厚甸甸幾百頁有點嚇人,實則插圖有400多幅(作者特別強調他寫的每個論點都有附圖介紹),讀來感覺像在「碌」Instagram,一點也不沉重,難怪它據說是史上最暢銷藝術書,賣了超過800萬冊。本書其中一個主軸,是幾千年來藝術創作對「寫實」的處理之演變。我們看古埃及的畫,總覺得有點趣怪,但又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例如一幅人像,總是同一種獨特姿勢:面部、手腳是側面,眼和胸腹卻是正面,而且往往有兩隻左(或右)腳而非一雙對稱的腳。風景畫呢?樹木會畫成側面,池塘則是從上俯視的一灘水,池裏的魚卻又在打側游泳。原來埃及人選擇將立體物件最有代表性的角度,表達在同一平面,畫上每件物件都可能是從不同角度看的形像,對古埃及人來說,這就是最「傳真」的方式。早期藝術主要是為宗教服務傳達教義(尤其當大部份信眾都是文盲),反正沒有當代人親歷聖經故事,畫家想像空間可以很闊。儘管如此,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畫作構圖和筆法已大量採納科學元素,例如光影效果、透視(perspective),甚至利用肉眼看不清遠距離的限制,發明出朦朧的暈塗法(Sfumato),加強立體感和真實感。宗教改革後,新教徒抗拒偶像崇拜,新教國家的畫家們頓失教會這大客戶,連創作主題都變成更「貼地」的人像、風景以至生果和杯盤碗碟。後來出現的印象派、立體派等,亦可算延續對「寫實」的不同演繹。我承認,看完整本書,我仍不懂畢加索,但依然看得津津有味。姚崢嶸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04/20294954
What we are reading: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 :
GS(14)@2018-02-13 03:37:31儒家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宗教寓言和傳統智慧均被視為不合時宜的過氣產物,不少人在成長過程中只有自己一套想法,缺乏了傳統智慧、美德指引,變得迷失。加拿大心理學家Jordan Peterson撰寫新書《12 Rules for Life:An Antidote to Chaos》,希望為年輕一代特別是男性減輕人生痛苦。 Peterson是近年極具爭議性人物,曾拒絕以ze、zie稱呼跨性別人士、反對極左陣營企圖箝制思想,更認為人文學院推崇備至的後現代主義會毒害社會等。言論使極左陣營嗤之以鼻,另類右翼則希望拉攏他成為精神象徵。不過,Peterson未有支持極右勢力,並堅持自己是古典自由派人士。「人生就是受苦。」他認為人生和世界是由規律與混沌互相制衡,減輕人生和世間疾苦的解藥就是守好規律,遠離混沌。他指出,人類與龍蝦階級相似:地位越高、競爭力越強的龍蝦可坐擁更多資源、交配對象和釋出更多血清素,人類階級亦然。階級並非只由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組成;相反,他認為這是幾億年演化而來的金科玉律,是社會發展的一大因素。階級雖存在,但不代表人人會「一世沉底」。Peterson勸勉: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地位較高的龍蝦看來較威猛,弱者則毫無威脅,要向上流動,首先就要挺起胸膛、保持作息定時,做好本份。人生雖苦,但與其不斷自怨自艾,倒不如對自己負責、認清目標和意義。審慎擇友更是成長必經階段:毋須嘗試改變一塌糊塗的兒時好友,甚至跟其胡混一生,反而要找對自己有要求、可放心說真話的好友,或者還有機會令舊朋友振作改變。
Peterson和父親不約而同叮囑:要與昨天的自己比較。身邊總會有人活得或做得比自己好,但人生應花更多時間找出問題,並做得比昨天的自己好。書中建議對追求社會公義者也有幫助,勿事事先怨天尤人,先做好自己,因為改變社會不公,又怎能依靠連房間都未能打理好的人帶領?
Peterson也談及子女經。他認為適當懲罰能讓子女成長,而讓兒子「撞過板」、吃過苦,才能使他們進步。兒子撞板所得的傷痕,遠比不上將來可勝任為可依靠和信任的伴侶的好處。凡事保護,只會令男孩成為弱者,使自身和身邊人受害。你未必同意Jordan Peterson提出的12條規矩,甚至可質疑他提出的證據。就如心理學家Leonor Goncalves撰文質疑「龍蝦理論」,指人與龍蝦雖同樣有社會階級,但人類演化環境完全不同,毋須跟這種古老生物一樣,完全受制於生物階級之下。這書並非每字每句均有嚴謹科學依據,而是一本概括了前人智慧的指引。人生苦短,12條規矩或多或少能為「做人」提供了一點貼士,走少一點冤枉路。何敏輝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11/20301713
What we are reading:放心吧!大勢反覆向好
1 :
GS(14)@2018-02-25 03:24:46「今天,過胖奪命超過飢餓,終老超過傳染病,自殺超過戰爭。」《人類大命運》作者指出,現代人已有翻天覆地的神能,不用寄望上天安排命運。哈拉端和主流知識份子一樣,雖不否定人類史無前例的物質文明成就,但更關注今人類面對的存亡危機、心靈貧乏和社會不公;右翼和保守宗教則怪罪我們叛逆道統和威權,以致今天種種的淪亡和敗壞,誘人嚮往虛構的「偉大的過去」。太平盛世,「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無人對「唱好」感興趣。傳媒人以監察權力、揭露內情為己任,聚焦於負面,正好迎合人的本性,我們生活逼人,為兒女擔憂,而時間卻會療癒傷痛。所以,過去總是美好純真,今天的標準卻不斷提高,前路茫茫,令人悲觀。不過,放眼歷史,環顧全球,大圖像卻大相逕庭。著名認知心理學者Steven Pinker透過由專門數據組織搜集的資料,指證全球文明不斷在進步:從健康、存活、財富、公平、環境、和平、安全、恐佈主義、民主、權利平等、知識、生活水平、快樂和滅絕危機多個範疇的75個指標的演變可見,人類文明200多年以來,特別是近30年,一直反覆向好,沒有例外。「唱好」甚少受大眾關注或知識份子的尊敬,現代歷史學者甚至認為有違專業本份。Pinker曾在2011年暢銷書中獨排眾議,力證全球暴力正在減退,竟得到不少知識人士的普遍認同;7年後以更大的野心譜成一部歌頌人類進步的「證據為本」史詩式巨著。新書《Enlightenment Now》剛於日前(2月13日)出版,筆者迅速讀畢,有賴認為此書是畢生最好的Bill Gates提供預覽及作者近月在 Twitter的分享。
EN分為三部。教授首先鋪陳一個全面運用現代科學的框架,剖析人類存活狀況,然後以大部份篇幅,透過上述75個歷史圖表描述人類自啟蒙運動以來在各範疇內反覆向好的狀況和成因。海量證據面前,讀者很難不被說服。學界對EN的定論雖然言之尚早,但近日的多篇書評大致正面。史家David Wootton認為單憑數據分析充其量只能構成一部溫馨歷史(comfort history),但承認EN是一個不錯的故事。
Pinker無意指責今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更直言以他今日的地位,不怕來自各方的攻擊,才敢於無視學術禁忌和誤區,為現代文明還個公道:「啟蒙精神不斷推動人類進步。祖先以理性、辯論和求真的組織機構取代教條、傳統和權威;以科學取代迷信和魔術;以人本主義對普世繁榮的追求擴闊族群、國家、種族、階級和信仰的狹隘價值觀」。在最後的第三部,教授以現代語言重新陳述理性、科學和人本主義三個居功至偉的啟蒙運動理想,當中隱見一段江湖恩怨。作為超越實證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第三文化」表表者,Pinker曾在2013年發表《科學不是你們的敵人》鴻文,呼籲少數「第二文化」文字人放下成見,不要自絕於科學:「放心吧,科學有使命去豐富和多元化人文學科的學術知識工具,而非抹殺它們」,他其後和雜誌編輯 L. Wieseltier的高調辯論促成本書的合約。雖然5年後EN不再提及「與雜誌知識份子的爭執」,更明言科學必須服膺於人文主義精神,但Pinker不忘重申,「科學是人類及至宇宙最引以為傲的成就」,「科學不只於羅列一些事實,它早已與哲學和理性合而為一」。
TC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18/20308352
What we are reading:《解剖維納斯》:你我的一面鏡!
1 :
GS(14)@2018-02-25 19:07:29記得在美國實習時,當解剖男性生殖器,男實習生看着法醫下刀,忍不住叫了出來:「啊!好痛啊!」這種反應並不只發現於男士身上。我,作為一名女性,在讀《解剖維納斯》初期也有一種讓人看得赤裸的感覺,平常包裹在皮膚下的器官都一一透過蠟像呈現在自己眼前。心理學家對於這種反應有深入解釋——這不是我要探討的範圍,反而我想從維納斯身上探討她對文化及讀者的影響。十八、十九世紀初,醫學院開始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手術訓練及研究,這是由於當時供醫學院教學用的屍體供不應求,一度出現盜墓者偷屍,以極高價錢賣給醫學院圖利。書中提到有兩位投機的商人看上了這個機會,一共殺了16人,並把他們的屍體賣給一位教授。因此,在1780至1782年,Clemente Susini製作《解剖維納斯》作為醫學院學習解剖學的工具。維納斯時期的社會在宗教推動之下,了解及學習人體結構是極度推崇的。他們覺得如果不了解人體結構,就是等於不了解、欣賞神的創造力及恩典。在全盛時期大約有超過1,000具蠟像作學習用途,其中18具是以人體比例造成,而18具當中,只有維納斯是能一層一層拿開的。不過,我好奇的是:「為甚麼是維納斯呢?」維納斯是古羅馬神話中代表愛情、美及豐饒的女性,幾乎就是理想化的裸女繪畫及雕塑。再看看書裏百多具這種蠟像的圖片就知道,維納斯與她的姊妹們都是按人體比例造成,她的頭髮也是用真髮造成,頸上戴着珍珠項鏈,光澤的肌膚到頸上的珍珠項鏈,讓我誤會他們都是真人來的。維納斯被仔細分成7層,能讓學生按照需要逐層拿開方便研究,到最後可以看到她的子宮裏有個胎兒捲起來。以蠟像封印了年輕女性的美跟吸引力,但同時間透過其身體展示人體構造的奧妙,令人對這些蠟像覺得有趣又有點難受,造成一個諷刺的局面。書裏的圖片的確會讓人難受,甚至惡心,不過,我承着作者Ebenstein的立場及說法,覺得科學不只是向我們展示自然界的奧妙,更向我們展示當時的一些文化觀。科學、藝術、文化、宗教及歷史從來都不可以分割,諷刺的是,今天的我們卻受不了兩百多年前讓大眾了解解剖學的這塊瑰寶。這都歸咎於我們今天把老、病、死這些話題遠遠的隔離在日常生活中。《解剖維納斯》與其說是一本讓你了解解剖學的書,倒不如說是一面鏡子。在她面前,你可以看到你自己對死亡、對屍體、對生命、對解剖的一些潛在觀念。透過維納斯,你可能會感覺到,美可以透過死亡來加強,而並不只限於漂亮的外觀及外貌。李衍蒨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25/20314433
What we are reading:三腳戀
1 :
GS(14)@2018-03-04 15:39:27台上的鋼琴家發現,面前的琴竟像有生命一般,慢慢移離她的身體,但在演奏中途,總不能用手拉住它吧?她唯有靜悄悄把坐椅移前配合。演奏結束,台下掌聲不絕,似乎沒有觀眾發現鋼琴從原本位置滑前了一呎多。難道有鬼?這座琴是加拿大鋼琴家Glenn Gould生前摯愛,他又是出名的怪人,令人暇想在所難免。我不懂音樂,所以問孩子的鋼琴老師有否聽過Gould,她答:當然有。原來Gould赫赫有名,十幾歲便在加拿大嶄露頭角,三十出頭不再現場演出專注錄音,一張唱片銷量可達200萬張;但一般大學的音樂教授會對學生說,Gould的演繹風格太怪異,考試絕不能模仿,否則會不合格。我好奇地上網找他的演奏片斷來看發現,一是他彈琴時頭低得幾乎像在嗅琴鍵,二是他彈的速度與主流演奏家大有分別,同一首輕快的「Turkish March」(麥兜那隻「豬腩肉」),郎朗在兩分半鐘內彈完,Gould的版本則長達四分鐘;奇怪的是,Gould其實是以比傳統演繹快得多而見稱。據《A Romance on Three Legs》所講,他到各地演出或錄音都會帶同一張破舊到發出刺耳聲響的私家坐椅,對健康狀況也非常神經質,在盛夏穿大褸和手套避免風寒、每小時為自己量體溫和血壓、每天吃一大堆藥物,甚至會在演奏場地休息室門外貼上告示,說「一般人不會明白鋼琴家的手十分容易受傷,為避免尷尬,會謝絕一切握手」。當然他對鋼琴亦十分挑剔,對贊助商Steinway公司免費供應的演奏級鋼琴,他統統「彈」得一文不值,直至遇上一部被投閑置散的舊琴,卻如獲至寶:他認定只有這部琴反應夠靈敏,最能表達他的演繹。這段「三腳戀」還有一位主角Verne Edquist,他自小喪失九成視力且家境貧困,幸而在視障人士學校的職業技能訓練中選擇了鋼琴調音,發掘出自己天份。好的調音師,當然要有比常人靈敏的聽力,亦要有外科醫生的穩定雙手,更要有耐性服侍脾氣古怪的演奏家,每次演奏和錄音都要在場隨時微調(不像一般家用鋼琴一年也未必調一次)。而性格孤僻的Edquist偏偏和Gould如魚得水,成為其御用調音師。可惜「三腳戀」只維持了十年左右,鋼琴在一次運輸意外中嚴重損毀,幾經Steinway技師搶救(包括「器官移植」)都無復舊觀。Gould為此肝腸寸斷,之後再也沒法找到知音。後來他才五十歲時,便因中風和愛琴一樣驟然?落,為一生更添傳奇色彩。姚崢嶸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04/2032168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