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消因果關係看油價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10/14/%e8%a7%a3%e6%b6%88%e5%9b%a0%e6%9e%9c%e9%97%9c%e4%bf%82%e7%9c%8b%e6%b2%b9%e5%83%b9/

解消因果關係看油價

IMG-20151012-WA0008 (1)

 

通常一年會有某一兩個星期,很喜歡看哲學書,近年自從參加過一行禪師及其弟子的禪修活動後,便多了看佛學書,近代西方哲學書反而少看,因為李天命突然浮水,發覺尼采所講:「真正的哲學家,只有在死的時候才出生。」實在是太有道理。

哲學這話題,雖然很小眾,但總會有愛好者,最近的感想是讀過大衛·休謨(David Hume)後,原來對於因果論,有另一番解讀:「因果」這名詞語很佛學,但是因果關聯是主宰人類心靈的重大力量,自己客串臨記財經演員便知道,散戶總要主播和嘉賓對價格波動給出解釋,才肯擺休,無論是大自然現象,或是社會種種,我們都要用因果關係、故事、甚至陰謀論去作出故事,方才心安。

例如油價看升,我們會認為TPP令越南會成為新世界工廠,多建一條廣東級的產業鏈在當地,會令原材料需求回升;美國加息機會趨降,市場又再看好商品;嘉能可事件,刺激企業併購,可望降低油企成本,有助市場發展等。

休謨提出的「解消因果關係」,包括:1. 一個原因可能會導致很多結果;2. 一個結果可能來自很多原因;3. 原因和結果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套用在油價,剛才的種種原因,可以是油價上升的原因,又可以是錯,我們可能永遠都不能證實,所以油價上升這個果,可以來自很多原因的綜合影響。

同時「美國加息機會趨降,市場又再看好商品」這個因,又可以成為眾多商品、商品股上升的原因。

第三點則是幾個大型對沖基金平淡倉,這個簡單理由,已隨時能令油價上升一兩星期,令原因和結果之間無法建立明顯關係。

大多數人都很執著,必須找到明顯的因果,才會心安,或是因應市況採取行動,但是讀過解消因果關係,我們只知道一對因果,往往只是因為伴隨發生,有時間上的連續性,但是兩者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例如先有種子>開花>結果,但也有種子>結果,這種情況出現,所以種子>開花>結果的因果關係很值得懷疑。

哲學容易令人走火入魔,尋找快樂的途徑,是放下執著,方能自在。

對哲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西方哲學心靈》第一至三卷作為入門。

Posted in 宏觀經濟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62

利率與樓宇購買力的關係

這篇是入門級課程,解釋加減息對樓宇購買力的關係....
可能有人已經識,但我覺得未必有很多人了解,所以寫一篇
物業,通常是借貸購買,原因不解釋太多,不是這次要說的事
以下是基本財務知識...學校不會教,讀財務才會教...有D可能係常識

影響樓價購買力的幾個控制因素
1.按揭成數
即付出多少%首期才可以申請貸款
9按,即付出樓宇價格10%為首期,90%為按揭貸款
以300萬既樓為例,9按,30萬首期,270萬貸款,但9按通常要買保險,這方面下次再講

現時一律6按,即至少要付出樓價40%.300萬樓,至少要俾120萬作為首期,
最高仍可做8按,門檻提高,目的是令儲備較少的人不能申請貸款買樓
儲備較少的人可承受風險也較少,

從銀行角度,他們的風險下降,300萬樓價下跌40%
銀行的樓宇資產也是等值,借給你180萬,你斷供佢收樓,賣左都值180萬,無蝕...
但借給7按,借左210萬俾你,你斷供,佢收樓,賣得180萬,佢要蝕...
銀行體系就受影響,最終影響經濟

2.利率
利率是香港政府不能控制的,因港元與美元掛勾,跟美國息率,以穩定匯率
但減息使購買門檻下降,加息使購買門檻上升....
用以下按揭計算機就可以理解
樓價300萬,按揭成數90%,還款年期25年,9按保險1次過俾,
以上項目不變,可變項目只係利率,利率4.5%時,每個月需供款$15,007
利率下降1個百分點至3.5%,供款降至$13,517
再降1個百分點至2.5%,供款降至$12,113
代表什麼? 假設供款入息比率不變同樣是50%,
4.5%利率的時候,月入需要$30,014,銀行才能批出貸款
3.5%利率時,月入只需$27,034就可以
2.5%利率時,月入只需$24,226就可以
假設100人入面,30014蚊月入以上既人有30個,
24226蚊月入以上既人有40個,即利率下降後,
同一價位可購買人數增加,300萬既樓需求增加,

假設有個海景單位,300萬,個個都想要,4.5%利率時30個人有資格爭...
2.5%利率時,有40個人爭,最後邊個爭到???價高者得,月入高既自然出高價搶....
當利率2.5%既時候,3萬蚊收入既人最高可出價格係37X萬....
即300萬既海景單位,,至少會俾人搶高到37X萬...
這是香港近幾年樓價大升原因之一


3.還款年期
呢個好少見有人用黎控制,限供20年/25年,都係影響還款,同利率控制一樣
同樣用之前計數機計,限供20年既話,每月供款14307,25年就12113...
可能其他工具目的一樣但效果較好,呢個唔洗用到

4.供款入息比率
今次有用到既工具,將比率由50%->40%....
又係上面個例子,2.5%息,300萬,25年,9按,每月供12,113
50%既話月入24,226...降到40%,每月入息要30,282先借得....
$30282月入既40%=12113.......
入息比率玄機可以參考這篇
金管局叫你唔好買樓?收緊供款對入息比率露玄機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5/02/28/100537

5.稅項及其他
額外印花稅,增加炒賣成本,已經可以壓止短炒風....
http://www.ird.gov.hk/chi/faq/index.htm
買左之後6個月內賣出,印花稅=樓價20%,300萬樓要交60萬
6-12個月15%,12-36個月10%,即係樓價升得少,賣左就要蝕
基本上無得炒,但可租,另外,夠3年就唔洗額外,
引申一個問題,3年後放監,撞正加息,會唔會有大量盤一齊沽? 
絕對會,不過到時政府可以放寬某D措施,釋放需求,穩定樓價

總結,港府而家做既同中國差不多,之前中國樓價勁升,溫州炒樓團大家應該聽過
但之後中央政府出左類似措施,成交縮,而家樓價弱,成交少,中央開始放寬
只之放寬限購,調升按揭比率(好似係6按加到7按)
政府而家收緊係為未來提供放寬空間,穩定未來樓價....
我唔知係中央落命令定係港府自己決定.....
我個人認為呢D措施係好事,好處係
1.需求減少,供應增加,樓價上升幅度降
2.銀行體系風險降低
3.未來有放寬空間,若經濟轉差或加息高於預期,可支持樓價平穩下降

而家樓市係一個海洋公園一樣,已經逼爆,但仍然有人想入市....
政府而家限制儲蓄較多,入息較多既人先可以入海公(入市)....
限制左人流,海公可以平穩D,當第時經濟差,加息,多人離開海公(出市).....
政府可以放寬返,等多D人有返資格入場,托住海公人數,平穩發展....
政府其實可以有其他新方法去解決樓市問題
不過好似唔肯諗/唔肯做...
如果有一批樓係只可以租,但申請資格介於岩岩買唔起樓與輪唔到公屋之間
(即係入息/資產在某一個範圍),俾夾心人士暫住,佢地唔會長住...
樓市跌自然會考慮入市(因為佢地有能力買),係可以流轉.......
公屋租太低,根本唔會有誘因令富戶買樓,加富戶租金都係一個方法....
但係樓市供應唔夠仲逼佢地去買樓係唔得,呢招係跌市先可以出既方法....
香港人,忍一忍,逼政府起樓,減低外來人口進入香港,才是治本之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322

科學與信仰的關係

科學與信仰的關係

  前幾天忽然收到網友ShangCC先生寄來的私人YOUTUBE影片《科學與信仰的關係》,還希望我能作點回應。有興趣一看的朋友,不妨直接到YOUTUBE跟Shang先生關絡,相信他會十分樂意跟大家分享的。坦白地說,我近年已變成一個只愛吃喝而厭倦思考的中年胖子,對於這類勞神費精的論題,實在不容易激起很大勁頭來的。影片長達36分鐘,製作十分認真,我勉力地分兩次才能看完。Shang先生對宗教的真誠和熱忱,我不由得不表示由衷的敬服。事先聲明,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以下隨便寫幾句,沒有任何高深玄妙的理論。思考不周,錯漏在所難免,還望Shang先生多多賜教,幸勿見怪。


一、科學宗教,職能各異


  首先,科學跟宗教,各屬於不同的領域,它們本身具備著截然不同的職能。如果說二者是「合協」的話,恐怕是有點過於進取了。保險一點說,它們可以「並存」,因為它們(本應)是互不相干的。
  科學負責解釋經驗世界的外在問題,宗教則負責安頓內部生命的價值。很多教徒對宗教十分崇敬(狂熱),但對於其間份際的把握卻不甚清晰。他們的心思,總是竭力想向科學那邊靠攏,企圖用科學來證明其宗教的正確性,這根本就完全是錯誤定位,因而被科學牽著鼻子走。科學證明不到神的存在,亦證明不到神的不存在(因為神根本便不是一件客觀外在的事實Fact,這樣說並無半點貶意)。不管任何宗教的典籍,單憑其中那丁點而粗淺的科學元素,任何人縱使窮究千萬年,亦不會探究出相對論、量子物理學出來的。但反過來說,縱使宗教推不出相對論、量子物理學,亦完全無損其地位與價值。

  以進化論問題為例,從宗教的角度,根本用不著爭辯。羅馬教廷這方面的態度便十分可取,它早已宣稱:「進化論只是科學的問題,跟宗教無關,就讓科學家們去討論吧。」


二、信仰與迷信
         

  很多宗教徒十分介意被人批評為「迷信」。其實,撇除此詞當中所帶的情緒(貶意)色彩,迷信跟信仰本無甚差別。基本上,只是對於相同的行為,用上不同的詞語去描述而已。

  舉例來說,香港的股票市場,對於多頭者一般稱為「好友」,空頭者則稱為「淡友」,這是相當中性的稱呼。但那些討厭人家沽空的股民,往往貶稱淡友為「淡狗」。雖然都是說沽空的行為,但淡友們聽在耳裏,自然會感到不舒服,但這又用得著任何爭辯嗎?

  站在科學的立場,人只能是有一分證據,便說一分話。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則只能對所述抱持「假設」的態度。但現實中,宗教徒對於神的種種「證明」,卻全是拿一分證據說十分說話,而且堅信不疑,所以,若從科學的角度出發,這當然是屬於「盲目相信」的行徑。

  以「設計論」論證為例,我們從造化的巧妙,頂多便推出背後有一位設計者。但宗教徒在此卻加大油門,全速前進,不衝到「全知全善全能」、以色列基督教耶和華那地步,誓不罷休。試問,從「有限」的現實世界,能夠推出一個「無限」的東西嗎?你又怎保證那位設計者,不是一個道行未夠的頑皮小惡魔,創造完這世界後便撒手不管呢?

  個人淺見,宗教徒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徹底跟科學脫鉤,避免無謂的糾纏。這樣,信仰就是信仰,無所謂迷信不迷信。即如我相信我們深愛著對方,海枯石爛,地老天荒,縱使科學不能證明,難道也值得被批評為「迷信」嗎?相反,你要是一聽到「迷信」便深感不安,拼命地要以科學為標準,披著「偽科學」的外衣,一大堆甚麼宇宙論(第一因)、設計論論證,爭辯其並非迷信,這正好就是墮進「迷信」的深淵,從而萬劫不復。


三、宗教解釋無助於科學發展


  人類發展至今天,在科學上已取得相當可觀的成就。我們日常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離不開家電用品、汽車輪船之類的科技產品。正因如此,人類漸漸變得對科學崇拜,甚至「迷信」起來,以為科學就是萬能,就是一切價值的標的。

  如果我們同意,人除了物質生活外,精神生活同樣重要,那麼科學和宗教,二者的地位也是無分軒輊,它們之間不存在互相競爭或者對抗。劃清了界線,彼此不踰越,便各得其所。一方面,我們不必從科學的角度,批評宗教屬於「迷信」;另一方面,宗教最好亦不要試圖插手對經驗世界的詮釋。

  回顧人類歷史,直到近代為止,宗教不斷試圖干擾(甚至操控)科學,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伽利略、哥伯尼等人的事跡了。我們不難想象,一群原始人突然看到電光一閃,跟著是震耳雷鳴,就在大家驚惶失措之際,這時自然會有位像祭司、巫祝之類的角色站出來,妖言惑眾,道理亦不外是信眾不夠虔誠,導致神靈憤怒之類。如果有人不服其唬嚇,巫師便會義正詞嚴地怒斥他:「你如果不同意,請給予你認為正確的解釋吧!」其人頓時語塞。

  人類的歷史,儘管已有幾萬年,今天我們亦能乘坐火箭,翱遊太空,但人類的知識,相比其不知,真可謂渺滄海之一粟,微不足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不必對每件事皆能作出恰當的解釋。遇到解釋不到的事情,科技水平所限,那是十分正常的。無論如何,經驗世界的問題,交由科學家解釋,今天解釋不到,寄望明天能夠。至於宗教的解釋,往往只是訴諸無知,幫不了忙,本來便不能太認真。

  以上帝作為第一因、宇宙的始創者為例,個人覺得,只要我們能夠對自己忠實,基本上是莫知其所云的。我們只明白何謂「製造」(Making),這其實只是從「有」到「有」的某種型態上轉換而已。至於所謂上帝的「創造」(Creation),卻是從「無」中生出「有」來。對不起,我們人類的知解理性,完全不能理解。牧師、神父誇誇其談,信眾聽得如痴如醉,其實大家腦海中只是上演著一場魔術師的把戲表演,表面上十分明白,實則並不知道它甚麼葫蘆賣甚麼藥的。你真是明白甚麼是「創造」嗎?

  以上所言,絕無貶斥宗教之意。你只須承認,上帝創造不過是種「神話」,至於如何創造,那是屬於「存有的奧祕」,我們人類沒資格去明白。如此便功德圓滿,灑脫自在,何樂而不為?但那些迷信科學的教徒,總覺得這樣講不夠過癮,一定要把宗教神話說成十分「科學」,才能滿足。這樣便大大的有問題了,因為既然是以科學為標準,你便必須進一步對「創造」的過程、機竅作出清楚交待,你便要為女性原是從男性肋骨發展出一點,提出堅實證據。凡此不獨是自討苦吃,簡直是把自己往火坑裏推!


四、宗教只負責對價值的解釋




 
   對經驗世界作出事實的解釋,那不是宗教的職責所在。它做得不好,那不是它的錯,它甚至不應該涉足其中。宗教只須負責對我們價值(心靈)世界的解釋便可以了。不過,即使是後者,宗教間中也有詞窮的時刻。

  今天香港,儘管市民怨氣衝天,但其實大家還是活在人間天堂,只是身處福中不知福而已。我們在享受低稅率之餘,有近乎免費的醫療、教育福利,失業又可領取綜援救濟,老弱傷殘又有津貼,環顧古今中外,你還可要求些甚麼呢?

  聽說非洲每三分鐘便有一個人因飢餓致死。很多人一生下來,便要飽受戰亂、飢餓、天災種種的威脅,他們沒有任何快樂,每天都在生死邊緣掙扎,生命危在旦夕。直到最
後,才在極度痛苦中得到最後的解脫。此外,我們環視身邊的人物,亦不難發現一些天生肢體殘缺,又或心智殘障的人,究竟他們犯了甚麼罪,要來到這個世界接受如此苦難呢?如果你相信設計論的話,那麼請你在歌頌山河大地壯麗、生物造化無窮巧妙的同時,順便解釋一下全能設計者這方面的動機。最重要一點,神為甚麼偏偏選擇了他們受苦,而不是跟他們同樣有著靈魂的你和我呢?

  假如你覺得這問題難以回答,這亦半點不用奇怪。早陣子,有位外國女孩用這問題問現任的教宗,教宗便十分瀟灑磊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也不明白......。」不要問,只要信。喃嘸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這本來就是世間一切宗教信仰的無上妙諦。我不會因此便貶抑它為「迷信」,相反,它還是種值得令人敬重的情懷。 

  (當然,要解答以上的問題,並不是每個宗教皆感到困難的。例如,佛教主張業報輪迴,因果循環,便能很輕鬆地回答了。平情而論,我常常有此觀感,佛教在解釋價值問題上,往往比基督教更符合人類的理性。此即:人不是為了他人的設計擺佈、他人的原罪而接受苦難,他只須替自己的行為負責。)

五、不必完美,更非唯一
  馬克思曾說,宗教是人類精神上的鴉片煙。這句話令大部分宗教徒聽起來十分反感和刺耳。其實,若撇除當中的情緒色彩,這話跟「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中的每一句話」,道理上是完全相通的。宗教的性質,就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只是「食糧」也有很多種,以榴槤為例,喜愛者視為人間美味,厭惡者則認為其臭如貓屎。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沒有多大討論的必要。

  佛洛伊德也說過,宗教是人類心靈上的拄杖。這句話雖然中性一點,但教徒仍不滿意,因為現實中一般是老弱傷殘者才會用得上拐杖,這個譬喻完全不能突顯宗教的崇高性質。其實,若以平常心思之,人的心靈的確有其脆弱受傷的時候,它需要扶持與撫慰。這並不是件甚麼丟人的事,用不著忌諱。

  本來,有需要的便使用拐杖,沒需要便不用,各安其份便可。但可悲的是,使用者往往喜歡把拄杖「硬銷」(Hard sell)給沒需要的人,而沒需要的人也會歧視那些拄杖者。這就是爭拗的最重要根源。

  尤有甚者,有些品牌的拄杖十分霸道,具有極強的排他性。手杖竟也成了專利,金漆招牌,只此一家,其餘皆是假冒贗品。個人覺得,這種取態並不足取。

  人的心靈有如大海,有時風平浪靜,波平如鏡,有時卻波濤洶湧。有天我們不幸遇上海難,這時忽然從遠方飄來一根木頭,我們當然是拼命地抱緊。這時還有必要考慮,這是根完美的木頭嗎?這是世間唯一的木頭嗎?

  今天人類普世的社會價值觀,就是多元、開放、和諧共存。宗教上的一教獨尊,就如政治上的一黨獨大,往往都是悲劇的溫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42

香港股市與GDP關係 (15 Nov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

(節錄自iMone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460

別學中國「講關係」

2016-01-11  TWM

實踐「講關係」的社會,不僅不可能存在法治,還會造成不公平競爭;台灣如果對「關係人利益」沒有統一標準,很難達到公民社會。

我們嘲笑中國處處「講關係」,大事小事,有關係的就沒關係,沒關係的就有關係;在一個大家都理解、包容、實踐「講關係」的社會中,法治永遠不可能。

許多人把「講關係」和「人情」混為一談。「人情」是將心比心的狀態,而「講關係」是「我們是利益共同體」的狀態。

「講關係」的社會禍害,就是不公平競爭,從公平市場交易的原理來說,所有的「講關係」,都可能是一種內線交易;全世界的公司法都把「關係人交易」視為可能的「內線交易」,不是沒有道理的。

平民日常生活中,講講關係也就罷了;但台灣公務體系內處處講關係,代誌就大條了。小至在鄉公所安插親人,大至立委和院長喬官司;上至軍宅改建獲得內線消息,下至房地產家族先獲土地重劃資訊。

這些都是因「關係」而來的內線交易;政府公務體系乃國之重器,奈何不以等同於上市公司股票內線交易的嚴謹法條規範?社會公眾奈何以選邊站的態度予以包容?

台灣人民是矛盾的,心中住著兩套標準,法治禁不起這種折騰。立法院有議事規則,但「搓圓仔」依然是台灣的基本舞步,「搓圓仔」的最高境界稱作「公道」。達到這種境界,不單是某幾個人的錯,也是全體投票人的錯。

新政府、新立法院將被選出。如果經過十六年,社會還沒有自省能力,不懂得對「關係人利益」必須統一標準,那麼只能說,台灣還沒有轉大人的能力。已經是新世代的年輕人,如果還選邊寬容可疑的關係人交易,那麼你就已經是老世代,等著被下一個新世代革命。

最近讀到一篇中國學者所寫的文章,痛斥當前中國「公共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合法化,最後是合法利益個人化」,可以說是完整總結了政府公務體系內的腐敗機制。

請注意,其中有「合法化」三個字。

台灣社會,距離「去中國化」還遠著呢。能否形成公民社會,才是台灣的生死所在,而公民社會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在「關係人利益」上有一套統一的價值標準。標準低,也可以,總還有進步空間,但雙重標準是沒有進步空間的。

撰文 / 范 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37

成長股和股息關係

巴黎:

Starbucks說未來將會在中國開多1200間店鋪, 於是馬上獲市場瞳景增長, 股價因而上升2.5%.

增長被認爲是分析員最難的估計。

但到底有没有一套評估增長的標準?   它和盈利, 股息又有沒有関係?

筆者試以一個簡單的數學例子解釋。

甲公司ROE是20%,有1000元的股東資本(shareholders equity),能為股東創造200元的利潤(Return)。

本年賺了200元之後派了一半盈利50%,作為股息,餘下便會有100元保留在公司,公司的累積股東資本便是1100元。

若甲公司仍能保持20%的ROE,下一年的盈利會因股本資金上升而上升,1100x20%=220,盈利的增長率會是10%。

如果甲公司派息比例維持50%,股息亦會由原來的100上升至110,增長10%。

這很合理,公司留下上年的盈利,才有資金作發展,例如Starbucks。而未來會賺多了幾多盈利,就要看過去發展每間店鋪需要的淨資產和賺錢的比例,也就是ROE了。

另一間乙企業有相同的盈利200元,也同派50%100元股息,但它的股東資本卻是2000元,ROE只有10%。

乙企業派息後,保留累計股本會增至2100元,因為ROE只得10%,下年只能增加盈利5%至210元,較上面那間低。

明顯,如甲和乙兩公司的市價的股息Yield是同一水平,甲公司因爲未來的增長率可能性較高,會較吸引。

因此我們便有一個簡單的模式:

增長率= ROE x(1-payout %)

筆者喜愛高息高ROE的股票,不懼價格下跌的道理是,假如ROE是20%,股息200元全派,而股價永不上升,股價沒有低水也沒有高水,等同資產淨值1000元,我就可以用那股息購入多200元股票,於是下年我組合内公司的獲分盈利便獲得240元,增長20%,若派息率維持不變,所收的股息也會增長20%,在股票公司本身的盈利和股息不增長和個人的組合在未有新加資金前提下,個人獲得投資的盈利和股息仍能增長。

之前我把內銀股的股息再投資,今年我所收的總股息和盈利一同上升,也是相同道理。

即組合的growth rate = ROE/PB x 再投資率。

亦即是股價越低,市淨率(P/B)也越低,便越能發揮帳面的ROE,投資人以低價再投資後,組合的成長率越上升。

但如果組合的派股息不高,缺小大量現金股息回流,就很難利用市場的股價下跌,去自我泡制能夠年年盈利和股息成長的組合。

-----------------------------------------------
價值投資第六班還有更多有關内在價值計算方法和要注意技巧,本星期五晚上課,尚餘小量坐位: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12/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50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上)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他如是說。

他,跟無數的他一樣,上課不聽書,也不搞事,人在心不在。我,自問做不到當學生隱形,也不接受學生當我隱形。我寧願學生曠課,去做他眼中更有意義的事。

但有時,師生關係好比盲婚啞嫁,卻不能離婚。既然如此,倒不如接受處境,讓他講,聽他講。

「返學,是任務。面對任務,重點是『完成』,乖乖地,不作聲,八小時,很快過,剩下就是自己的時間。」

「不想升大學?」「想,當然想。」「不聽書也可升大學?」「有補習啊!」「補習老師比學校老師懂得教?」我真心好奇。

「不一定。但補習老師只照顧我一個。學校老師幾十人一起分享,能針對我的困難嗎?他講的,有多少是我真正需要的?」

他稍頓,續說:「老師常說,你咁都唔識?喂,我要懂,早就懂了。我想自己不懂的嗎?」「上課不聽書,下課不做功課,怎麼會懂?」「有做,但真的做不完,揀來做。」

「老師跟學生,應該是對等的,不是高高在上。老師有嘗試走入我們的世界嗎?」「你想老師如何走入你的世界?」「我承認我的世界很細,感興趣的事情很少。但誰叫你是老師?你不進來誰進來?」然後他給了好幾個建議,我不得不承認當中有可行之處,甚至頗有創意。

「你很有想法,為甚麼不一早提出?老師也是人,也有盲點,不一定猜得出你在想甚麼。」「何必?懶叻俾建議,其他人點睇我?仲細咩。就好似你現在問我,單對單,唔開名,我咩都講。公開講,我打死不會。」

「課堂沉悶,你頂得順?」「ok啦。要咪返囉。但講真,我覺得,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但返學幾乎已是香港中學生的人生之全部。即是,我的人生,跟我的人生無關係。很可悲。為何走到這田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24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中)


回來後,學生的這翻話,讓我思考了許久。他所講的,簡言之,就是:

我不知為咩返學,只知不可以不返學。

學,既然是老師要我們返的,老師就有責任走進我們的世界,哪怕這世界很細。

但老師沒有。老師一對幾十,照顧不了我。我補習,至少單對單,老師只對我一個負責。

我對課堂不是沒有意見,但不會說出口。做出頭鳥,無朋友。在無朋友和悶之間,我寧願悶。

老實講,這些想法,實在自我中心。學習,究竟是自己的責任,抑或別人的責任?想大人走進自己的世界,自己是否至少也該打開心扉,表達看法?世界,從不圍着一個人轉,怎可能要求老師只教你一個?有意見,又怕講,卻怪世界不了解自己,這是甚麼道理?

我很想當場回應他的觀點,但最後,按捺住了。因為,我深深明白,不能抹煞的事實是,這些想法,在學生當中頗有代表性。我也明白,正正因為太多大人,基於觀點不合理,就不加理會,才做成大人與年輕人之間那度難以彌補的鴻溝。

然而,教育不是一場對錯判決。我們永遠可以站在道德高地,批判學生不自愛、不進取、不負責任。然後學生回你一句:「我又無要求返學,是你要我返的。」就像很多年輕人,也許亦曾說出讓父母刺痛的一句:「我無叫你生我出來架!」然後,輕生了。

否定或漠視學生的想法,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欠缺學習動機的問題。我完全同意學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退一萬步想,栽培學生,令學生有這個意識,珍惜人生,並為此努力,難度就不是大人們的責任?究竟該怎樣做,才能令學生喜歡(或至少願意)學習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641

返學,跟我的人生無關係(下)



人,究竟為甚麼會有學習動機?

憑常理推測,不外乎有需要,有興趣,或有成功感。

有需要。講白點,就是為搵食。上一代,最愛說:「唔讀書,第時聽做乞兒!」有無用?有。因為,真心驚。無胡蘿蔔,至少有木棍。

今天這招還管用嗎?管用。見過不少基層小孩,生性、上進,相信靠努力改善生活。其他家庭呢?也講這一句。但講完之後,舉家去吃三佰元一個刺身午餐。所以孩子知道,他是怎樣都不會當乞兒的。

有興趣,不用解釋了吧。但更值得研究的是,興趣是如何培養的。對沉悶的課堂無興趣,可以理解。對甚麼都沒有興趣,則不合理。

回想我們每個人是怎樣愛上某事的?大概絕非一見鍾情。而是自然做,隨心做,慢慢做,跟同道者切磋,跟身邊人分享。日復日,年復年,終於發現,琴棋書畫,無分高低,由從不生厭,到找着心之所安,就是畢生興趣。

今天,我們只懂閃電式學習。一個月試玩六樣活動,下個月再玩另外六樣。久而久之,甚麼都試過,卻未愛上過。我們要孩子不停學習,孩子壓根兒不知道自己在學甚麼,徒然變成滾動齒輪上的倉鼠。

成就感呢?我們都試過為得到讚賞愈戰愈勇(儘管未必有興趣)。問題是,優勝劣敗,只有一個嬴家會被稱讚。但如果跟自己比,則每天都可以贏──贏昨天的我。孩子們可以不用考第一,只是單純因為今天比昨天做得好,而得到大人真心的鼓勵嗎?

我傾向相信,「需要、興趣、成功感」三管齊下,孩子無可能不肯學習。然而我們的教育(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在往這個方向走嗎?

記得有朋友有如此體會:亞洲人學習,是「driven by fear」;西方人學習,是「inspired by passion」。 我只覺得,在香港,兩者皆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62

退休老將,變整合鴻海面板技術主帥 與郭董關係融冰 段行建點頭救夏普

2016-05-23  TCW

夏普上年度虧損,吃掉鴻海一半的年度獲利,郭台銘找來的救火隊,竟是曾傳有心結的群創前董座。

五月十二日群創召開記者會,吸引大批台灣和日本媒體前去採訪,群創董事長段行建親自宣布提前請辭董座的消息,向現場媒體告別,離開從創辦至今待了十三年的群創。更讓人意外的是,接下來段行建要轉戰夏普,挑起整合鴻海集團面板資源的重任!

夏普上個會計年度淨損二千五百六十億日圓,相當於新台幣七百七十億元,虧損幅度之大,吃掉鴻海去年全年一半的獲利。而且夏普已經資不抵債,上年度負債總額較資產高出三百一十二億日圓。

救夏普,就等於救鴻海。過去段行建與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曾多次傳出不合,為何此時段行建會上夏普這個戰場?

故事背景,同樣是為了蘋果面板訂單。二〇一四年鴻海因為在中國LTPS面板投資受挫,改在群創路竹廠區內設產線,引發群創反彈。群創規畫特殊的八.六代線,但鴻

海要做的六代LTPS

面板產線投資更高,能否搶到蘋果訂單有變數,投資回收期拉長,對群創來說財務負擔不小。

力挺部屬的段行建替

團隊發聲,和郭董槓上,甚至揚言走人,讓兩人關係降到冰點。過去兩年段行建退休傳言不斷,

他也曾在去年股東會上

鬆口,二〇一六年交棒.

不過後來兩人各讓一

步,群創「出借」廠房、人員,鴻海出錢建廠,另外部分廠房空間則是興建八.六代線,衝突和平落幕,兩人關係也緩和下來。其後段行建因膝關節不適住院開刀,郭台銘親赴醫院採視,順勢解開心結。

用群創心法補強夏普管理

鴻海集團顯示器的負責人戴正吳,擔任夏普社長,著眼鴻海大戰略方向;而技術、產業競爭等細部問題處理,段行建一直是郭台銘最重要的諮詢對象,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整合鴻海集團面板技術。

夏普的強項在於技術研發,但生產管理能力較弱。段行建分析,過去幾年在群創推動生產自動化,在生產製造上有許多創新的做法,也有信心可以從工廠自動化、生產管理等方面,協助夏普。段行建強調:「我不只是幫助夏普,我相信可以找出合作空間,尋求兩家公司雙贏。」

撰文者林紹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