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數據造假成常態,互聯網行業自律出路在何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0/153698.shtml

導讀 : 看到滿大街的創業新聞,我忍不住吐槽一句“中國創業只有一個行業:互聯網”。

我是一名96年出生的創業者,雖然我今年才19歲,但其實我已經在互聯網行業折騰近5年了。接觸的越久,知道的越多。看到滿大街的創業新聞,我忍不住吐槽一句“中國創業只有一個行業:互聯網”。那麽就接著這個話題繼續吐槽吧。

現在種子輪百萬,天使輪千萬,A輪千萬美元或上億人民幣的報道隨處可見,你們知不知道年輕的創業者每天要被你們打多少次雞血。大家有興趣可以搜索一下這樣的報道有多少,會讓你們嘆為觀止的。

數據造假現象

有朋友問,國內有哪些公司誇大融資規模?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倒過來問:國內有哪些公司沒有誇大融資規模?數據造假成為創投圈公開的潛規則,價值兩百萬的項目,想融一千萬;融資一千萬人民幣,對外宣稱一千萬美元;剛上線幾天的APP就號稱幾百萬用戶;一些APP在第三方平臺全是好評,幾千個好評沒一個差評(你們能不能刷一點差評這樣才顯真實)。這就是中國創業現狀,泡沫就是這樣來的。有一種全民大躍進的時代的趕腳。用鄧紫棋唱的“全都是泡沫,只一剎的花火”形容這個再好不過了。

某窩團A輪融資5500萬美金鼓吹成2億美金,虛報融資額高達近4倍;向股東借款2680萬美金,CEO卻親口對外宣稱是再融資5000萬美金。兩次虛報融資額,均是在IPO前夕。只是,上市後的窩窩團“紅”得很短,很快又歸於沈寂。有太多類似的數據造假情況在我們身邊出現:拉手網5000萬美元說成1.1億美元,人人聚財的1億元融資烏龍,蜻蜓FM數據造假,一畝田交易額瘋狂刷單...

融資額造假,用戶數、交易額、下載量,好評造假對於現在這個時代,真是太容易了。如果你不會沒關系,叫你的運營去某寶或者去威客平臺找個外包團隊,價格便宜,效果也會出乎你的意料。

去年年初,徐小平、王冉發起倡議:希望抵制虛報融資額之風。接下來不久創業家發起“誠信融資100人行動”,號召創業者在315當日,集體宣布真實融資額。活動很順利,73家公司集體宣布真實融資額,成為了可能是史上規模最大融資首發。連說出自己真實的融資額度都成為了提出倡議後進行的活動項目,我想這種情況應該只有在天朝這片神奇的土地才能看到了。

為何產生這種現象

對創業者來會說:造假的理由充分,造假的手段豐富,造假的成本極低。萬一有點爭議,豈不是更好麽?充分達到了營銷的最高境界“不怕沒人罵你,就怕沒人關註你”,尤其是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造假的初衷也是為了幫項目爭取更多的關註,讓我不禁感嘆現在依然是註意力經濟時代呀!不撒慌,怎麽忽悠其他投資人,怎麽嚇唬競爭對手,不忽悠、不炒作,怎麽省廣告費,怎麽吸引到優秀人才。如果都實打實的報融資,說不定早死了。

為了虛榮心,也可以在朋友圈發一張幾人的合照,附上一句話:我們這幾個人估值加起來多少位數。反正現在衡量成功的標準是融資多少,估值多少,裝裝逼未嘗不可。

對投資人來說:多數投資人都希望存在部分融資水分,一方面有利於公司加大知名度,一方面有利於下一輪融資時獲得更多利益,方便退出。因為利益相關,許多投資人都默認這種做法,有些還鼓勵這樣做,很少有倡導說出真實融資額的。

對媒體來說:為了爭取利益,都希望制造一個大新聞。為了圖方便,很多媒體會不多求證一些信源,就直接報道出來。至於什麽親身考察、多方求證之類的求真務實手段統統沒有。但是對極少數務實的媒體來說。創業者和投資人對調查求證的不配合也是屢次出現這種新聞的一個外部原因,那麽媒體就成了其虛假宣傳的工具,苦不堪言。所以在虛假融資額度這一方面,需要三方自律。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中國造假成本太低,沒有一個正確,有力的懲罰機制。反正吹牛不用上稅,還能賺錢。面對那些虛報融資的公司,當然,在大天朝,法律還是支持你的。

媒體喜歡報道獲得融資的創業者,吸引關註度。投資人喜歡投被媒體關註的創業者,方便下一輪資金的接入。創業者喜歡數據誇大,制造熱點。大家也都喜聞樂見了,這對三方來說是一種何樂而不為的事情。

行業是否需要自律

互聯網競爭非常激烈,也出現一些無序的狀態。大到去競爭對手公司鬧事,小到購買競爭對手關鍵詞,再到數據造假,融資虛報成為常態。這些都是我身邊經歷過的現象。

P2P監管細則征求意見一出來後,大家的目光紛紛投向這個熾熱的行業,法規發布後,更加有利於行業規範。互金平臺很少有倡導自律並付出實踐行動的,因為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還不如把時間花在獲取投資人客戶身上。目前我身邊只看了善金網總裁左雲一直默默地做著這樣一件事。雖然知道的人很少,但至少他是值得我去尊敬的。P2P平臺跑路是看得到的,投資人的錢財受到了損失,是直接影響。數據造假只是沒有觸及到人們直接的利益,就隱忍了這股作風繼續下去。大家紛紛倡導著P2P行業的規範,卻無人關註互聯網是否需要行業自律。

新聞中傳遞的信息不準確,將給群眾在使用這些信息時造成判斷的失誤或是不必要的損失。科技媒體的新聞工作應該遵守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剛開始的媒體直接報道公司透露的融資數額,到現在一些媒體文末加了句“文中所涉金額由創業者提供,本平臺不做任何背書。”說明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媒體是進步的。

行業自律是為了規範行業行為,協調同行利益關系,維護行業間的公平競爭和正當利益,促進行業發展。自律就是自我約束。網絡自律的程度遠遠低於他律。培養互聯網企業的自律意識,靠自律和責任感的軟力量,才能有效維護互聯網圈的公平和健康。互聯網市場的公平競爭,倚賴於企業的自律程度。

現在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再是為社會為人類創造了多大的價值,更多的是融資了多少,公司估值多少。希望企業不僅要站在商業的角度來運作,還更應該站在社會的角度來思考。我呢,仍然繼續走在創業的道路上,雖然每天風景都差得讓人想說臟話,但我依舊愛這個世界,還有倒黴的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73

格力員工實名舉報美的“學術造假忽悠國家”稱屬個人行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838.html

格力員工實名舉報美的“學術造假忽悠國家”稱屬個人行為

一財網 一財網綜合 2016-01-22 12:48:00

1月20日上午,一位名請教@陳進1982的微博用戶發布了一封《舉報函》,稱美的集團存在學術造假行為。該用戶的微博專門為此註冊的,只發了此條微博。

1月20日上午,一位名請教@陳進1982的微博用戶發布了一封《舉報函》,稱美的集團存在學術造假行為。該用戶的微博專門為此註冊的,只發了此條微博。

其微博正文內容為:“美的學術造假!我是制冷空調領域的技術標準研究人員陳進,現實名舉報廣東省美的集團2014年度國家科技獎勵項目《房間空氣調節器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在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目中,忽悠國家獎勵辦,欺騙消費者,所謂節能效果不可信,存在學術造假行為!證據如下,懇請各位專業人士及媒體關註轉發。”

據了解,這位名為陳進@陳進1982的舉報人是格力標準管理部部長助理,主要負責國內外制冷空調技術標準研究。陳進在舉報信中稱,美的的一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空調技術項目存在技術效果造假的行為。

他所舉報的項目是由廣東美的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牽頭申報的《房間空氣調節器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該項目獲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獎勵主要創新點描述為,“...與國內外同等級空調器相比,耗電量減少65.1%...”

陳進認為該項目存在學術造假,“執行標準不合法,所謂節能效果造假”。他指出,美的該項目耗電量是依據企業標準《QMK-J82.521-2012 變頻空調器耗電量測試評價方法(國內產品)》測試所得,而上述企業標準首先是沒有備案,不符合國家規定;同時,該企業標準的節能測試工況條件與國家標準相沖突。

他在舉報信中指出,國標GB/T7725-2004是結合我國各地區的制冷季節溫度運行時間,選定兩組室內/室外溫度(27/35℃,27/29℃)作為實驗工況進行測試,加權計算出制冷季節能效比及耗電量數據。而美的的企業標準僅按照一組室內/室外溫度(27/30℃)測試。

陳進表示,“對於空調節能效果的測評要依據制冷量和耗電量的比值,比值越高越好。而美的的項目只計算耗電量,不計算能效比,其節能效果不可信。”他希望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撤銷美的獎項。

他還表示,在獎項公示期間,曾以公司的名義向相關部門進行投訴,但並沒有得到確切的回複。

時隔一年,2015年國家創新科學進步獎評定又要開始了,而他的投訴還沒得到答複,所以決定發微博公開舉報,不過這次純屬個人行為。

格力集團方面稱暫不回應此事。

附全文:

編輯:顧蓓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25

票房造假,手段知多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912

2016年3月3日,行人從鄭州一家影院的《葉問3》電影海報前走過。(新華社記者 朱祥/圖)

《葉問3》票房造假一事正鬧得沸沸揚揚。其實,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造假屢見不鮮,甚至曾有統計數據顯示,八成國產電影作弊。這才讓普通觀眾驚覺,原來票房背後的水這麽深。

“知道”(nz_zhidao)為你揭開中國票房造假的公開秘密。

正在上映的《葉問3》的虛高票房在電影票房市場掀起了一場幡然大波。據悉,《葉問3》首日票房1.5億元,上映三天斬獲4.7億元,將大熱的《美人魚》從蟬聯三周的冠軍寶座上拉下。

3月7日,廣電總局電影局發布通知,稱將對3月4日以來電影市場出現的嚴重的票房異常波動進行嚴肅排查,並要求相關發行方提交與《葉問3》發行方簽署的發行合同。

對於份參演的電影被指票房造假,演員張晉回應說作為演員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最後怎麽去賣,發行,我真的是不知道。中國電影是如何賣的?造假有哪些手段?既然造假如此普遍,何以此次《葉問3》惹出如此大的風波?

如何造假?

1.偷票房

偷票房應該是觀眾最容易理解的票房造假手段,這也是較“古老”的造假方式。去年中國電影突破440億,這是個好消息,但隨後一篇《我是影院經理,我來起底中國電影票房黑幕》的文章廣泛流傳,潑了一大盆冷水。文中說道,2015年440億的中國電影票房里,至少45億都被影院偷去了。

如何偷?就是你看的明明是A電影,但影院給你打出的票據單上寫的卻是B電影,票房和收益全算到B片頭上去了。這有可能是電影同檔上映,競爭對手使了手段,也有可能是院線自己搗的鬼。如下圖,網友看的明明是《瘋狂動物城》,但票據上寫的卻是《葉問3》。

(網絡圖)

另一種情況是院線為了把本該給片方的錢獨吞,於是你看的是A電影,但院線給你的卻是一張手寫票或無效票。比如《美人魚》上映時,微博上就有不少網友曬出手寫票。雖然有可能是影院的出票系統故障,但如此一致的“故障”,的確也是令人生疑。

(網絡圖)

2.買票房與送返點

假設A、B兩部電影同期上映,二者之間必然存在競爭關系。因為院線的廳就那麽幾個,觀眾看電影的黃金時間段也就是那麽幾小時,哪個片排黃金時間、哪個片排冷門、排片比例多大就很有講究了,這能直接影響影片的票房成績。假設A片拍得爛,又想在排片上取得優勢,便有可能出現買票房的情況。

簡單地說,就是A片砸幾千萬到全國院線,直接買下院線黃金時間段的一半票房,並據此與院線達成協議,我買下一個廳一半票房,你就得給我在黃金時間開一場。很多院線會接受這樣的協議,因為片方買下的50%票房已經可以讓院線穩賺了,何況另外50%的票房還可能賣出去一些。對於片方而言,雖然一下子砸了幾千萬,但這些都統計到票房上去了,至少數據上好看,也有新聞可炒作。比如下圖,同樣是《葉問3》,周末的黃金時間段,影廳最糟糕的第一、第二排及其他座位都已售出,但黃金座位卻依舊空著。這很難不讓人懷疑是片方做了手腳。

(網絡圖)

另一種情況是,片方給院線送返點。什麽是返點?通俗點說,就是提成。你給A片的排片量達到多少時,我就給你多少的提成。比如《小時代3》上映時,就有業內人士曝光了片方與院線達成的的返點協議:影院排片達到40%的給影院一個點,45%的給影院兩個點。

(網絡圖)

3.幽靈場

買票房,片方往往只是買下一半票房。但另一種情況則不同,片方把整個廳全包了,而包下的廳往往在晨間或者深夜的冷門時段。更有意思的是,這時影院可能都還沒開門或者已經關門了。這種情況就是幽靈場——一個觀眾也沒有的場次。

幽靈場這個名稱的流行,拜《捉妖記》所賜。在《捉妖記》臨近下檔之際,有網友發現,不少影院在深夜排映《捉妖記》,購票軟件顯示座位已滿,但實際上,影廳卻一個人沒有,並且同一個廳的時間間隔很短,“15分鐘一場”。請看圖:

(網絡圖)

此次《葉問3》則將幽靈場發揚光大了,有過之而不及。如下圖:

(網絡圖)

幽靈場即便包下整個場次,可成本會比買票房還低,因為幽靈場也許院線連排映都沒有,只是走個形式,片方會給院線一個打包價(如果院線屬於片方系統,那麽連費用都省了)。這麽一來,片方最低也只需付出8.3%的費用(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3.3%的稅),換言之,造假1000萬的票房最低只需83萬元,多劃算!

4.補貼

這種情況是比較隱形和軟性的造假方式。據統計,現在有70%的人是通過購票軟件等在線形式購買電影票,相信很多人都曾買過9塊9一張,甚至比這個價位更低的電影票。但是,官方統計總票房,仍以35元的價位統計(這就意味著票房數據有水分),院線也是以這個價位收取57%的費用。

那購票軟件買票豈不虧了?這一方面是購票軟件為了爭奪用戶燒錢補貼,更普遍的情況卻是,片方與購票軟件合作,片方不賺錢甚至燒錢給購票軟件讓它低價售票。還是《葉問3》的例子,百度糯米與片方合作,推出3.7元看電影的套餐:

(網絡圖)

為何造假?

世上沒有主動做虧損買賣的商人,票房造假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賺錢。

像偷票房、買票房、返點,往往想為自己謀取更多的排片空間與票房。至於補貼、幽靈場,有點像打折促銷或者免費贈送,為的也是把票房數據做得好看些,賺取足夠多的吆喝,吸引更多的眼球,最終將更多路人影迷導入影院。而《捉妖記》這種情形,早就撈回成本並賺得缽滿盆滿,之所以“晚節不保”,為的是沖擊華語電影票房總冠軍的桂冠,並為續集做營銷,同時相關公司的股價也會由此受益。

毋庸置疑,無論票房造假的手段是什麽、具體目的是什麽,造假都會對電影生態產生惡劣影響。要知道,放眼全球電影市場,如此猖獗的票房造假也只有中國才有。一旦票房可任由種種手段被註水、被操控,那麽,電影票房與電影本身的質量會脫節,好電影不見得有好票房,但使了手段的爛電影卻在市場上叱咤風雲,此時,電影市場就會淪為簡單粗暴的票房遊戲,這對於尚處於起步階段中國電影業貽害無窮。

2015年7月26日,在沈陽某影院,觀眾從電影《捉妖記》海報前經過。(新華社記者 李鋼/圖)

票房造假如此普遍,坦白地講,業內人士早就見怪不怪,大家購買9.9元的電影票也不會察覺片方背後的貓膩。

但此次《葉問3》涉嫌造假之所以引起巨大關註,並驚動了廣電總局,原因有二。一則,《葉問3》造假太過猖狂,有人稱是“史無前例”。網友曬出的截圖很能說明問題,而一名自稱是《葉問3》的發行員也發文自剖:“發完《葉問3》之後,我得趕緊離開這個地方,太可怕了!……我現在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電影,還是在幫一群放高利貸的人洗錢……如果說之前的‘票補’,還需要消費者參與,但這次,他們想買多少票房,直接拿錢砸,簡單粗暴。”二則,《葉問3》瘋狂吹高票房,並不僅是票房造假的問題了,其背後還牽扯到一場龐大而複雜的資本遊戲。

通俗地解釋,某公司投資了《葉問3》,並在影片發行前就通過各種眾籌項目,從投資者口袋中掏了不少鈔票。影片完成後,該公司的相關利益方又相繼認購了《葉問3》票房收益權的理財產品,並向投資者允諾了不錯的收益。顯然,這是左手倒右手的生意,不論《葉問3》的票房如何,該公司及其利益方已經從投資者手中拿到上億元現金(至於他們拿這些錢幹了什麽,你壓根就不知道)。並且,該公司涉嫌對同一個項目重複募集資金,也將電影票房收入多次重複抵押籌集資金,用財經專業詞匯講,就是電影票房“資產證券化”,一部電影上映前後輕易就撬動了幾億甚至幾十億的資金。

如果《葉問3》票房達到保底的10億元,那麽皆大歡喜,投資者可以順利拿到本金和利率,該公司及其利益方股價上升,以後推出類似眾籌/P2P項目也能夠輕易吸引投資者。一旦票房達不到10億,這時就不僅是電影投資的虧損了,你允諾給投資者的高達8%的年收益率也虧損,且公司股價很可能因其下跌,以後推出的相關項目也很難贏得投資者的信任。更可怕的是,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就會戛然而止,最壞的結局就是重蹈e租寶的覆轍。

這就不難理解《葉問3》片方要以幾近瘋狂的形式為票房註水了。如果票房達不到10億肯定虧,而且虧得很慘。只是,票房如此誇張地拼命註水,已經淪為泡沫資產了,肯定有人要為泡沫買單。

只是買單的是誰呢?但願不是中國電影、不是散戶與老百姓,而是違法亂紀的資本大鱷為自己的瘋狂舉動付出代價。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72

《葉問3》陷票房造假質疑 神開股份解除投資協議求自保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01/995352.html

本月初在中國大陸公映的《葉問3》,有關其票房質疑不絕於耳,使得背後的“操盤手”快鹿集團被推上風口浪尖。而參與認購《葉問3》票房收益權的機構之一的神開股份[0.00% 資金 研報],也在近日宣布同意解除相關協議。

本月初在中國大陸公映的《葉問3》,有關其票房質疑不絕於耳,使得背後的“操盤手”快鹿集團被推上風口浪尖。而參與認購《葉問3》票房收益權的機構之一的神開股份,也在近日宣布同意解除相關協議。

解除《葉問3》票房收益權協議

3月29日晚間,神開股份公告稱,董事會經研究決定同意解除《上海規高投資管理有限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合夥協議》,並與基金管理人上海中海投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海投金控)互相免責。

神開股份2月24日披露,出資4900萬元認購上海規高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人份額,設立《葉問3》票房收益權投資基金,基金管理人為中海投金控。根據 清算方案,保底年化收益為8%,若票房實現20億,年化收益率將達18%,而執行事務合夥人中海投金控有權根據項目運作情況決定提前結束。

公司表示,標的影片《葉問3》上映後輿論傳出其票房異常的質疑,鑒於該影片票房系雙方擬合作的項目標的,公司與中海投金控就該突發事件對基金運作的影響,以 及對上市公司及投資者可能產生的新風險進行了審慎地溝通與討論。由於當前的市場環境相比較於雙方簽訂原合夥協議時已發生重大變化,為避免可能存在的潛在風 險,中海投金控向公司提出解除協議且互相免責提議。

自《葉問3》上映後,有關大量票房註水質疑不絕於耳,被爆“幽靈票”現象,午夜、冷門 時段上座率爆滿、總票房收入與座位比例不符、多個影廳前兩排座位售罄等。3月7日,受票房質疑影響後,神開股份5個交易日連跌,跌幅達18.01%,股價 最低跌至12.5元。3月11日至今,滬指從2781.6點攻下3000點,漲幅6.99%,而神開股份漲幅僅3.9%跑輸大盤,目前股價為13.59 元。

那麽當初投資的4900萬是否石沈大海?神開股份證券事務代表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因為都有免責條款,上市公司的利益都是有保證的,且這次投資的資金也沒有受到損失。

緣何解除協議?

前述為《葉問3》提供票房保底承諾的中海投金控,因股權以及業務均與快鹿投資存在較多合作。工商資料顯示,中海投金控前身為上海東虹橋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 司,而快鹿投資持有東虹橋擔保39%股份,持東虹橋小貸52%股份,因此被指與快鹿投資存在關聯關系。不過《第一財經日報》也註意到,在神開股份9個董事 中,有4位董事均避開此前與中海投金控設立《葉問3》票房收益權基金與解除協議的投票決議,分別為孫曄、鄒建華、方曉耀、黃家騮。

記者翻閱資料發現, 黃家騮為東虹橋擔保的董事長,孫曄與鄒建華均為火柴快鹿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及相關人員。而快鹿集團持東虹橋擔保的39%股權。據了解,《葉問 3》的制作團隊雖來自香港,但制片人則是快鹿系董事局主席,背後的資本運作方也是快鹿集團。而參與認購《葉問3》票房收益權的機構的十方控股[-1.50%]、神開股份、當天財富均與快鹿集團均有緊密的關系。

某上海上市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神開股份作為一家主營石油化工的公司,當初作出本次投資決策,很可能是為了化解當前傳統行業的 低谷對公司造成的影響,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沒想到事與願違遭遇黑天鵝,這樣一來,一是會直接對基金的運作和收益情況帶來不確定因素;二是不可避免的面對輿 論的質疑,從而對公司名譽和股價產生一定影響,投資者也不會有信任感,“解除協議並互相免責,在目前看來應該算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法,而且4900萬資金 原數退回,倒也不會對公司的正常運營產生影響。”

對此說法,神開股份證券事務代表稱,當初“跨界”投資的確是為了想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但經過這一次的“票房造假事件”,公司也會把重心繼續放在主營業務上面,今後也會更加謹慎。

  • 第一財經網
  • 湯亞文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21

招標文件曝光 揭國民黨166億黨產淨值造假

2016-03-31  TNM

國民黨黨營事業中央投資公司持續從去年底以來,不斷標售高價黨產,還刻意哭窮,強調黨產淨值只剩166億元,但本刊取得包括雙子星大樓土地及西門町星聚點等黨產出售標單,加上長春路及烘爐地土地共7筆不動產,市價就達165.5億元,這還不包括其他還沒列入標售的黨產,顯示國民黨以多報少,刻意隱瞞黨產價值,並且趕在五二○政權交接前,將黨產降價求售,手法十分可惡。

國民黨主席補選結果上週六出爐,由立法院前副院長洪秀柱以五十六%的得票率拿下黨魁,洪秀柱選前在桃園造勢時曾指出,當選後將請財務及律師等專業人士共同檢驗,不會讓黨產成為民進黨提款機,不然,她當選黨主席後,可能還要去調頭寸。

以多報少 低估總價

在黨主席選舉揭曉前,國民黨針對因應追討黨產的評估報告指出:「綠營憑恃國會多數及台灣民意支持,在立法院通過不當黨處理條例等相關法案,將幾乎沒有阻力。」準黨主席還沒上任就先喊窮,黨內對面臨輿論追討黨產也感到悲觀,本刊調查,國民黨旗下黨營事業趕在五二○政權交接前,處分的不動產,光是已曝光的七筆不動產,累積標售底價已將近一百六十五億元,本刊調閱這些不動產的地籍謄本,上頭也未標註質押借貸,也就是標售底價已接近國民黨行管會公布黨產報告核算淨值一百六十六億元,黨營事業明顯以多報少,黨產總值造假。

本刊取得國民黨標售雙子星C1用地及星聚點KTV兩處不動產的招標文件,從相關條款及黨產租金報酬獲利上,不難看出黨營事業急於在五二○前,急於出脫大型不動產,先求落袋為安。

在已曝光的求售黨產清單中,金額最高的標的物,首推位於台北車站特定區內的雙子星大樓預定地,黨營事業欣光華持有的C1大樓五百零五坪的土地,預計四月一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六樓開標,一旦順利出售,就能搶在五二○政權交接前完成登記。

鑽石地段高價低報

欣光華在雙子星大樓土地

的投標須知當中,明確要求投標人,必須繳交投標總金額十分之一的保證金,最低不得少於五億元,才有機會參與投標,等於直接宣告該筆土地的底價,並非外界預估二十五億元,而是至少五十億元。

為了順利脫手,欣光華還在標單中,設計出能讓投標者優先加價的條款,甚至在參與投標者加價都未超過底價時,循議價模式買賣,「本公司得當場宣佈流標,但可保留出價最高投標人之資料及押標金,另行擇期優先議價,投標人不得異議。」本刊調查,欣光華公司早在二〇一〇年就與郝龍斌市府簽訂的聯合開發契約書,但雙子星大樓歷經北市府五度開標,都未找到開發業者,期間還發生太極雙星弊案、投標廠商中工狀告北市府;柯市府上任後,積極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副市長林欽榮去年曾坦言:「捷運聯合開發案要訂出新的S0P,包括未來國際銀行的認證,需要二至三年時間。」等同於宣告,柯市府第一任期內,被喻為台灣門戶的雙子星大樓,暫時不會有興建計畫。

改朝換代落袋為安

房地產人士指出,國民黨擁有的C1土地參與捷運聯開,以第四種商業區,也就是「商四」基準容積率,加上市府獎勵聯開的三百五十%,等於容積率是一千一百五十%,以該區段容積單價約一百至一百一十萬元計算,等於一坪「建坪」土地未來可蓋十一點五坪,國民黨持有約五〇五坪,推估參與聯合開發的土地總值,至少有五十五億到六十一億元。

該人士說,國民黨訂出五十億元的底價,有能力接手的財團,除了口袋要夠深,撐得過漫長的開發期,恐怕也必須考量在各界一片追討黨產的政治氣氛下,必須承擔一定風險。

另一處位於台北市西門町

鬧區成都路的星聚點K T V大樓,產權分屬於豐園建設、裕園開發及裕達開發三家國民黨旗下的黨營企業,基地產權面積就有三百二十坪,使用面積將近四千三百坪,國民黨在公開標售的投標須知中,明確告知投標者,與星聚點的租約,要到二〇二四年以後才到期。

知情人士透露,星聚點K T V向豐園建設承租大樓,每月光是一到六樓的商業區精華地段,租金就將近四百三十萬元,加上地下停車場一個月七十萬元租金,每月租金至少就有五百萬元進帳,一年光是租金收益就高達六千萬元。

本刊取得的招標文件,國民黨要求投標人須備妥三.七四億元的保證金,才能參與投標,三十七點四億元的底價為承接成本,接手的買主,一年可以輕鬆賺進十六%的租金收益,但國民黨寧可捨棄還能穩賺至少八年的租金收益,也要趕著變現求售。

全黨哭窮 嚴防清算

國民黨行管會內部報告指

出,黨產總值連年大幅減少,至去年底的淨值一百六十六億元,主要受到中投公司目前仍有一百八十億元的負債,加上每年缺口(赤字)達八億元,即便沒有綠營的清算,在目前銀行大抽銀根下,國民黨勢必要大幅度財務重整,才能長久經營。

目前現金流量已有問題,黨內盛傳薪水僅能發到七月,新任主席上任後,將面對調頭寸問題,裁員減薪都是可能的方向。

儘管洪秀柱宣稱「過渡時期停止黨產交易」,但民進黨立院黨團尋求在五月二十日政權交接之前,推動《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簡稱促轉條例)立法完成三讀。

黨產歸零聯盟執行長羅承

宗表示,追討不當黨產,是轉型正義重要工作,相關立法工作必須配套進行,由於《不當黨產條例》可能曠日廢時,促轉條例就是針對國民黨緊急變賣黨產的立法首部曲。

轉型正義山雨欲來

《促轉條例》將成立由朝

野各黨組成的「促轉會」,由九名委員組成,定位成「任務型編制」,未來將在行政院下設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九人,每一黨派不得超過三分之一,由行政院長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負責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還原歷史真相、不當黨產處理等四大任務。

羅承宗表示,法律上保護「善意的第三者」,「善意」係指「不知情」。目前這些國民黨產標售的新聞,已廣為傳播,買家就算撿到便宜,未來一旦立法完成,確定有爭議的黨產恐將遭到政府追討,買主也很難主張不知情。

羅承宗表示,相關黨產不乏是二次大戰後接受日產,即使有買賣契約,真實性也是未來調查的重點,侵害公平審判原則的案件應重新調查,不當黨產應栘轉國有,只要生效後,就禁止處份,甚至只要有疑似不當黨產,都可能面臨收歸國有。

回應 行管會:由中投董事會決定國民黨行管會主委林祐賢表示,已信託的黨產,都是由中投公司董事會全權決定,行管會並不會特別干涉,新任主席就任後,對黨產處理有任何政策指示.也將交由新任命的行會主管負責,他在30日會隨黨務一級主管一起總辭。

洪秀柱:過渡時期停止黨產交易可望在30日就任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向本刊表示,她上任後,不是簡單的選擇性公開透明而已,而是把國民黨過去到現在的花費及支出都全部公開透明化。

洪秀柱強調,有關黨產出售,值此過渡時期,應停止一切黨產交易,待未來計劃成立調查委員會,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將所有過去的交易和資金流向追查到底並公布進度,杜絕舞弊,未來,回民黨黨產將不再用於選舉,只用於公務行政支出以及公益用途。

洪秀柱說,黨產問題,牽涉複雜,也許有牽扯到不法事件;但大部份黨產都有它的歷史因素,不能全部都污名化,而最好的澄清方式,就是讓所有事情攤在陽光下。

撰文:劉榮、廖珪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90

2015互聯網公司奇葩造假指數排行榜TOP10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5/155041.shtml

導讀 : 互聯網+的風潮一路平蹚,誰都想用精彩過人的數據吸引更多投資。行業里對數據追求的過猶不及,制造出一個個光怪陸離的奇葩案例。其深層次里,折射出的實際上是行業快速發展中,企業對發展的焦慮和惶恐。

互聯網的風口,吸引投資都得拿事實說話,最直觀給力的事實就是客觀數據。但數據這東西,因為做起來繁雜嚴謹有力量,所以合理想象信口開河的更多。

互聯網+的風潮一路平蹚,誰都想用精彩過人的數據吸引更多投資。行業里對數據追求的過猶不及,制造出一個個光怪陸離的奇葩案例。其深層次里,折射出的實際上是行業快速發展中,企業對發展的焦慮和惶恐。

TOP 1

一畝田大躍進重現 單日賣出百萬噸洋蔥

奇葩指數:★★★★★

一個老板到一畝田網站上采購洋蔥,一次性買了1073741.8235噸。精確到小數點後四位的數字就不說了,將近107萬3742噸這麽巨大又細致的成交數據,也虧得一畝田的小編們火眼金睛,精打細算。

可是,西昌的農民伯伯最先不答應。在這個國內洋蔥最盛產的地方,一年產量也不超過30萬噸。一畝田到哪里去找107萬多噸洋蔥賣給一個老板?就算能在全國收到這麽多洋蔥賣給他,那不也就是人為鼓勵壟斷麽?這市場經濟還能活?

還有更詭異的,一畝田上一位劉老板采購了999.999噸毛桃。剩下這0.001噸,不曉得是留給大夥兒艷羨劉老板有錢任性,還是留給自己驕傲?

這麽看,一畝田每天能銷售成交3個多億,大躍進的感覺簡直撲面而來。

TOP 2

車易拍在法庭上提交虛假證據 被當庭拆穿

奇葩指數:★★★★★

這是一起為證明自己交易數據真實性而引發的官司。2015年4月14日,北京市海澱區法院正式開庭受理此案,在庭審現場,車易拍向法院提交了自己的交易量數據,以澄清自身交易量作假的傳言。

但事件的發展卻峰回路轉——在該份證據中竟被當庭發現大量疑似虛假偽造的交易數據,其中不乏世界頂級的超級豪車(威茲曼GT MFS5.0、邁巴赫62、勞倫士等),以及公安系統嚴禁出售的O號牌車(警方車號)。在法院要求車易拍進一步提供證明其疑似虛假交易數據真實性的明細時,車易拍斷然撤訴,其律師更是欲將已經提交給法庭的證據抱走……

一場為證實自己數據真實而發起的官司竟以向法院提交虛假證據而告終,這的確可以被列入百年一遇的奇葩作假案例。不禁引人驚呼,提交虛假證據給法庭可是觸犯刑法的呀!

TOP 3

霸道總裁就是任性 超級課程表數據造假

奇葩指數:★★★★

超級課程表CEO余佳文,這個名字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曾豪言壯語要分一億元人民幣給員工的90後總裁,卻在2015年的節目中,認了慫。並且還被爆出用戶和融資數據造假,讓一幹投資人傻了眼。

有“離職員工”爆料,稱余佳文2013年號稱融資1000萬人民幣,其實只有小幾百萬人民幣,然後對外界模糊稱“千萬美元”,而2014年的阿里巴巴融資其實也只有小幾百萬美元。人民幣換美元的方式,果然好使。

TOP 4

餓了麽肯定是餓壞了 深陷運營融資雙造假

奇葩指數:★★★★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原來豬隊友里面也可以有老板。餓了麽的聯合創始人康嘉也許可以算一個。

去年7月,康嘉說自家蜂鳥系統日訂單量60萬到70萬單,是餓了麽將近50%的訂單量。這麽一算,餓了麽的日單量就是120萬單至140萬單,跟同時對外公布的200萬單之間差了80萬。

這不見了的80萬單,是康嘉坑了公司公關,還是公司公關把創始人變成了豬隊友?

不過最要命的還是外媒曝出餓了麽F輪融資不足4億元,質疑其融資金額造假。

關於融資金額,其實有很多證據可以自證清白,但餓了麽偏偏啥都沒拿,公司公關直接把“F輪融資”改為“F輪系列融資”,暗示說,咱們後面還有錢進來。

該拿證據的時候卻玩這麽一出此地無銀,基本可以斷定餓了麽的豬隊友是公司公關。這一開始是冤枉了老板康嘉啊!

  TOP 5

造假數據也能等身 雲視鏈從頭騙到尾

奇葩指數: ★★★

“欺騙”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但如果一家公司從創始人到技術研發再到融資數據全部存在作假嫌疑的話,似乎也能算的上是各種翹楚了。

雲視鏈就是這樣的一家企業,先是創始人被爆料並非是哈佛本科生,而是類似於“成人教育”的學歷。後來又被揪出,所謂的突破Google的專利技術,也屬於子虛烏有。更甚的是,雲視鏈的融資謎團:3個月里,雲視鏈的註冊資金先從100萬變成了1000萬,再從1000萬又變回了100萬,不曉得這是在侮辱外界的智商,還是在暴露自己智商的捉急。

  TOP 6

蜻蜓FM被“反偵查” 騙得了VC騙不了技術宅

奇葩指數: ★★★

玩數據造假最怕遇上技術宅。可憐的蜻蜓FM偏偏就遇上了。去年年底,這款安卓軟件被第三方安卓程序員“反編譯”,隱藏在軟件里的“普羅米修斯”和“宙斯”代碼暴露。

這兩位“大神”可不得了,他們能自動偽造用戶的活躍數量,並自主點擊廣告商廣告,欺騙第三方公司。結果就是既賺了錢,還讓人覺得特牛掰。

沒想到,這等好事兒被一眾變身007的技術宅給攪黃了,而且瞬間引爆VC圈,連“國民老公”王思聰都發微博說:“蜻蜓FM老板應該坐牢。”

嗯,VC圈兒很氣憤,造假後果很嚴重。

  TOP 7

蟻視自稱估值8.3億 被投資公司揭露“放衛星”

奇葩指數: ★★

就在本月,A股公司昆侖萬維宣布投資蟻視。對於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講,獲得投資該是多麽值得熱烈鼓掌的事情,但蟻視沒想到等來的卻是背後被“捅刀”。

去年年底宣布獲得上市公司高新興3億融資後,蟻視自稱估值8.3億。這才過了兩個月,昆侖萬維的投資就顯示其估值僅為3.73億元,蟻視也深陷虛報融資金額的嫌疑。

被自家新股東“擺了一道”的蟻視可能一直不會知道,這到底是一場意外的誤傷,還是蓄謀的暗算。

  TOP 8

再網購就剁手?1919密集交易引刷單質疑

奇葩指數:★★

網購早已成為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因此有衍生了大量的剁手族。但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店鋪數據並沒有那麽誇張。今年雙11活動後,有網友爆料稱,1919在此期間存在嚴重的刷單嫌疑,並提供了大量的截圖為證。例如,零點前後密集下單,每單總價高達數千萬元。

雖然不知道下單的仁兄一下子買26箱五糧液作何之用,但畢竟單價為1348的酒並不便宜,而這麽龐大的銷售數據也不是店家一句“顧客購買力強”就可以解釋清楚的。

  TOP 9

悅動圈用戶數量激增引質疑 你咋不上天呢

奇葩指數:★

悅動圈在眾多跑步類APP中,算是“知名”的。但其用戶數據增長量也確實是快的令人匪夷所思。作為同類APP的友商利用8年時間積累了4000萬的用戶,但悅動圈僅在1年多的時間內,就宣稱已經達到了5000萬用戶規模。這5000萬究竟是以什麽樣的速度積累的呢?

從媒體報道的截圖可以看出,2015年8月,悅動圈的新聞報道用戶規模為3000萬。而2015年9月,這一數據就已經激增到4890萬。一個月的時間用戶增長近2000萬,“你咋不上天呢”,這哪兒是跑著前進,明顯已經起飛了啊!

除了用戶規模增長過快外,悅動圈的天使輪融資也飽受行業詬病。不同的媒體報道出不同的數據,從100萬到400萬再到1000萬。悅動圈的融資額真是任性,一天一個心情!

  TOP 10

辣媽幫融資數據放“衛星” 估值誇大3倍

奇葩指數:★

辣媽幫曾對外宣布C輪融資1億美元,但據爆料機構揭露,其融資金額可能僅有3000萬美元左右。尤其是領投方唯品會,作為上市公司,並未在任何公告中披露這筆金額應在千萬美元級別的交易。

既然融資數據存疑,估值自然也是有水分的。辣媽幫對外宣稱C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達到10億美元,但業內人士通過公布的營收數據推斷,估值即便上浮一倍,也只有24億人民幣而已。

人在做天在看,衛星豈是想放就能放!

【潮起創始人,每篇評論在全平臺覆蓋100萬人以上,微博@互聯網分析師於斌,微信個人號117821818,訂閱號『互聯網分析師於斌ityubin』】

標簽 造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406

三菱陷油耗造假醜聞引起股價暴跌 作弊成汽車行業潛規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5994.html

繼2015年德國大眾汽車爆發在1100萬輛柴油車排放測試中作弊的醜聞後,汽車行業再次曝出和油耗排放相關的重大造假醜聞,日本三菱汽車公司(下稱“三菱汽車”)承認在油耗測試中采用不當手段,使得燃油性測試效果好於實際情況。這成為三菱汽車自2000年隱瞞車輛缺陷以來最大醜聞,並引發股價暴跌。

據境外媒體報道,三菱汽車社長相川哲郎4月20日在該國國土交通省舉行記者會,稱發現在汽車測試中存在違規行為。

相川哲郎在記者會上說:“(公司)以不當方式進行了測試,以得出比實際燃料消耗率理想的數據。……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我們需要時間(評估其沖擊)。”他不諱言,此事對三菱的負面影響將是巨大的。

測試造假涉及2013年中以來生產的62.5萬輛汽車,這些汽車都是在日本國內市場銷售的迷你車。其中,涉及車型均為微型汽車,包括“eK Wagon”、“eK SPACE”以及面向日產汽車公司生產的“DAYZ”和“DAYZ ROOX”。

三菱汽車造假一事,是日產汽車在發現相關燃油經濟性測試數據存在不一致後才揭發的。三菱公司將停止這四種車型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兩家公司正在緊急磋商賠償事宜。相川在記者會上道歉稱“深表歉意”。

據三菱汽車介紹,存在違規的汽車在接受正規測試時油耗會增加5%~10%左右。

三菱汽車在承認油耗造假之後,其股價在4月20日大跌逾15%,為過去近十二年來的最大跌幅。三菱汽車股票4月20日開盤價為872日元,當天收於733日元。盤中甚至一度低至714日元。按照三菱9.8344億股發行總量,市值縮水約7210億日元,約合66億美元。

繼2015年大眾尾氣門之後,汽車行業和公眾對油耗和排放造假消息異常敏感。近年來,曾有多家車企曾深陷燃油經濟性和排放造假醜聞。2011年現代和起亞被曝光在美國進行燃油經濟性舞弊,2014年支付賠償金才告平息。福特也在2013年和2014年下調了混合動力車燃油經濟性標簽值。目前,德國大眾汽車在柴油車排放測試中作弊是影響最大的一宗醜聞,而三菱汽車則是第一家承認操縱燃油經濟性測試數據的日本汽車生產商。

汽車專家孫木子4月21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大眾和三菱汽車被曝光,與其造假手法比較離譜有關系,不排除還有一些車企也存在油耗排放作弊的情況,只不過造假情況沒那麽誇張或手段更高明而沒發現。

據來自於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的一張圖表,歐盟二氧化碳與廠家認證水平的偏差在逐年上升,所有車輛的偏差由2001年的不足10%,到2013年攀升接近40%。

目前,三菱汽車被曝光油耗作弊的車型局限於日本本土市場,至於海外市場生產的汽車是否也受到影響,三菱汽車還在對海外車輛進行檢查,並設立一個獨立委員會調查這一問題,將在調查完成後立即公布結果。

三菱汽車在華與廣汽集團成立合資企業廣汽三菱,目前在華銷售新勁炫ASX、新帕傑羅·勁暢、2016歐藍德以及2016帕傑羅等四款車型,盡管是清一色的SUV產品,但最近一年來銷量不容樂觀,沒有從國內SUV的熱潮中分到一杯羹。2015年,廣汽三菱銷量為56317輛,同比下降10.89%。而2016年1~3月,廣汽三菱銷量為4919輛,同比下滑63.98%。此前,廣汽三菱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銷量下滑主要是SUV市場競爭加劇,而該企業在2015年沒有新車推出而受到沖擊。至於這次三菱汽車造假門爆發之後,三菱汽車在華銷量是否受到影響,第一財經記者截至發稿時無法打通上述負責人的手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97

住百家回應“融資造假”傳聞:報道不實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23/155378.shtml

導讀 : 住百家回應“融資造假,海航未投五億”。

i黑馬訊4月23日消息,住百家今日對“融資造假”傳聞進行了正式回應,稱所謂“融資造假,海航未投五億”是缺乏常識的臆測。

昨日,當住百家正式掛牌新三板消息傳來時,有媒體報道稱,住百家存在融資造假,海航未投5億。

以下是住百家的官方聲明:

1. 所謂“融資造假,海航未投五億”是缺乏常識的臆測——海航旅遊集團於2015年與住百家簽訂C輪戰略框架協議,約定分階段持續進行投資,總額不低於5億元人民幣,而重大戰略投資分階段投入是業內慣例。

2. 至於文章質疑“住百家其實是一家營收很小的公司”,我們承認,對於一億中國出境遊人群的萬億級市場,住百家今天還很小,未來成長空間很大。根據住百家於2016年4月22日發布的《2015年年度報告》,2015年度住百家全年營收為45,693,690.28元人民幣,同比2014年度營收增長68倍。

3. 住百家已經嚴格按照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全國股轉系統”)的有關規定及要求提交申請資料並取得了全國股轉系統的審核同意,於【2016】年【4】月【22】日掛牌成功。住百家作為一家非上市公眾公司,後續融資及信息披露均已按照全國股轉系統相關規定有序進行。

我們始終相信媒體是住百家和所有創業者的良師和錚友,但令我們震驚的是,這樣的報道事前沒有向住百家或海航旅遊集團進行任何求證采訪,也沒有提供任何置評機會,這樣的片面報道可能對投資者和公眾造成誤導。本公司將視情況采取進一步措施,對於繼續發布不實報道的相關網站、單位和人員,保留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

深圳市住百家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4月23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716

三菱汽車:油耗造假自1991年開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514.html

三菱汽車的油耗造假醜聞日益發酵,而問題最早可能追溯到1991年。

據BBC刊登的消息,三菱承認在過去的25年間,采用了不符合日本法規的燃油經濟性測試。

有媒體報道稱,三菱汽車在獲取燃效數據時未按照日本國內規定的程序,而是采用美國方式對10余種車型實施行駛測試,獲得空氣與輪胎的阻力數據並上報給國家。三菱汽車把基於這一數據得出的燃效寫在商品說明書等上面,所涉及車型的銷量超過200萬輛。

對於購買了涉嫌油耗造假的數款微型車的車主補償,三菱目前沒有給出明確說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26

徽融通涉嫌非法吸存被立案 融資項目標的被指造假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6-06/1010654.html

投資者5月31日晚間在舒城與公司董事長周勤得談判時,周親口承認公司在2014年底虧損900萬元,從2015年開始到目前,所有借貸項目都是虛假標的,是公司自融。

Pbu430188_06.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查道坤

安徽P2P平臺徽融通(安徽天貸金融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旗下P2P平臺)出現兌付問題引發各方關註。

據記者了解,目前徽融通在合肥的辦公現場已經人去樓空。記者從合肥官方獲取的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立案告知書顯示:安徽天貸金融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一案(合蜀(經)受案字(20165090號),我局經審查認為擬立為刑事案件,決定對此立案。

值得註意的是,在徽融通出問題後,關於其融資項目標的的真實性成為焦點。據投資者給記者發來的相關信息,其標的公司的名稱無一例外地都被打上了馬賽克,投資者無法確認融資公司的具體名稱。

投資者袁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投資者5月31日晚間在舒城與公司董事長周勤得談判時,周親口承認公司在2014年底虧損900萬元,從2015年開始到目前,所有借貸項目都是虛假標的,是公司自融。

辦公現場人去樓空

雖然出現了兌付問題,但是截至記者發稿,徽融通網站依然能正常打開。

6月2日,記者在位於合肥市政務區新城國際大廈B座3F的徽融通辦公現場看到,公司大門緊閉,通過玻璃門可以看到,里面已無任何辦公人員,原有的徽融通公司標牌已被拿掉。

投資者盧女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徽融通)公司在5月下半月就開始陸續轉移,在5月30日被曝出問題時,都已經搬遷完畢,投資者再去看時,已經是空無一人的辦公場所。”

有意思的是,在5月下旬還有客服人員向投資者打電話推薦新產品,“就在他們偷偷搬遷過程中,公司還不斷向我們投資者推薦新的產品,我們都被蒙在鼓里,其實在下半月的時候,給我們打電話的客服就應該知道公司出現了資金鏈的問題。”投資者趙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6月1日問題已經曝出時,徽融通一款產品還在銷售當中,並且在當天全部認購完畢。在明知公司已經出現資金問題之時,還讓投資者繼續投資,這讓不少投資者難以接受。

為此,在5月31日和6月1日,投資者前往安徽舒城和公司高管溝通解決方案。在6月1日上午,徽融通官網發布《承諾公告》,給出了兩種解決方案,不過該方案遭到了投資者的強烈反對。

隨後,在6月1日下午和6月2日,投資者紛紛向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經偵大隊報案以及向舒城公安報案。據記者了解,目前,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經偵大隊已介入調查。

一位參與報案的投資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投資者以非法集資的名義向公安機關報案,目前報案的投資者已經超過100名,並且我們也向舒城當地的公安部門報案。”

同時,針對目前的局面,徽融通已經成立以總監黃俊為主的善後小組,目前主要工作是接待投資者,已經辦理投資者選擇的解決方案的訴求。《每日經濟新聞》致電該小組,但是對方並不願意就此事多談。

項目被指造假融資

值得註意的是,徽融通作為P2P借貸平臺,所有的產品都是由固定的公司借款,而付出超過15%的高利息作為代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徽融通網站粗略統計,從2013年3月上線到目前,已經有超過380家公司在該平臺上借款,每家公司借貸金額從20萬元至300萬元不等。

徽融通官網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31日,徽融通總成交金額24億多元,僅在5月份的投資金額就近1億元。

在徽融通5月30日出現提現問題後,關於平臺上借貸公司的真實性成為投資者關註的焦點,“投資標的真實性,投資者並未進行過實地的調查,借貸公司的營業執照和抵押物都會在網上進行公布,每一位購買標的的投資者都可以看到,我們起初是確信的。”盧女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有意思的是,投資者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來的標的公司相關材料顯示,無論是公司的營業執照還是借款合同,標的公司的名稱都被打上馬賽克,無法得知公司的全名。比如某科技公司因為短期資金周轉問題,向徽融通平臺借款280萬元,但是徽融通網站公布給投資者的材料,無論是該借款的借款合同和營業執照上公司名稱一欄都被隱去。

投資者袁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起初我也懷疑過標的的真實性,但是投資一段時間發現無論本金和利息都正常兌付,所以那種懷疑在隨後也就打消了,但是目前可以確信的是,所有的標的項目中大部分都是造假。”這一說法沒有得到徽融通方面或警方的證實。

之所以袁先生這麽肯定地說,還是源於5月31日晚間與公司董事長周勤得的談判,“周自己承認,公司在2014年底虧損了900萬元,從2015年到目前所有的標的都是虛假的,承認他們在自融。”

這一說法,得到了當晚在現場談判的投資者和徽融通客服人員的證實。多位投資者向記者表示,周勤得承認虛假標的融資,“這是讓我們投資者無法接受的,他們這是在欺詐投資者,進行非法集資,是蓄意已久的陰謀。”袁先生表示。

針對徽融通以虛假標的進行融資一事,安徽天貸金融公司一位不願具名的員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平臺上線之初,很多標的是真實的,但是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標的真實的很少,周(勤得)承認虛假標的融資說法沒有錯,確實是采取虛假標的進行自融。”

龍舒酒業股權融資

除了通過徽融通平臺進行集資之外,周勤得還通過龍舒酒業進行集資。據多位投資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徽融通的客戶就開始向投資者推銷龍舒酒業股權認籌計劃,“客服和我們說,龍舒酒業開始籌備上市,目前推出了部分股份給投資者認籌,我投資了2萬元買了龍舒酒業的股權。”盧女士表示。

投資者提供的《龍舒宴A輪股權眾籌項目介紹》顯示,龍舒酒業表示之所以要股權融資,是為了布局全國,沖擊上市,並且打造年產50000噸白酒花園式工廠,形成集團化模式。

此外,上述介紹材料還顯示,龍舒酒業股權融資以2萬元為一個單位,投資者最多可以買3個單位,即6萬元。投資者購買1個單位可獲得龍舒酒業2萬元原始股,並且獲得龍舒酒業2萬元高檔酒作為獎勵,在公司上市之後股東退出,預計收益為3至50倍。

根據龍舒酒業計劃,在2015年9月30日結束A輪眾籌,2015年10月15日啟動上市方案,2015年10月30日開啟B輪眾籌方案,2016年12月之前完成主板上市或者新三板掛牌。

盧女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我買了2萬元,公司給我送了2萬元的酒水,有30多箱,我還付了幾百元的物流費,從購買股權到現在,就分紅一次,也才300元。”

與盧女士一樣,投資者袁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我購買了6萬元的股權,同樣也獲得了價值6萬元的酒水。”

投資者給記者發來的《安徽龍舒酒業原始股投資委托協議書》顯示,購買6萬元原始股,占比總股本0.0171%,除了獲得6萬元酒水之外,還將獲得價值120萬元的龍舒酒業特許經營權。

投資者不接受酒水兌付

對於投資者所說的龍舒酒業進行股權融資的說法,記者在龍舒酒業的官網也得到證實。在2015年6月6日,公司官網以《熱烈祝賀龍舒酒業股權A輪眾籌正式啟動》,文章詳細說了龍舒酒業股權融資的情況,並刊登了股權融資的相關書面材料,以及評估公司對龍舒酒業資產評估報告報告書,與投資者發給記者的說法以及發來的材料一致。

同時,上述安徽天貸金融員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除了對投資者推薦之外,公司客服人員和員工都購買了龍舒酒業的股權,最少的也購買了兩萬,僅此一項公司員工就投入了五六百萬元,投資者投入的資金更多。”

市場價值評估超過3.5億元,並且即將在新三板掛牌,這對投資者來說具有很大的誘惑,因此吸引了徽融通眾多投資者的參與。

“參與徽融通投資的至少一半以上的投資者都購買了龍舒酒業的原始股,現在徽融通出現資金問題,這也就意味著龍舒酒業的資金鏈出現問題,公司承諾我們購買原始股的計劃也無法兌現,現在來看,周勤得是通過徽融通和龍舒酒業兩個平臺進行融資。”袁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值得註意的是,無論是通過徽融通還是參與了龍舒酒業的股權認籌,目前關鍵的問題是龍舒酒業能否償還投資者的資金。

投資者趙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我們現在想了解的是,公司通過虛假標的融資的那麽多資金都轉移到哪里了,否則僅僅依靠龍舒酒業目前的資產很難償還投資者的本金。”

如果按照龍舒酒業給出的解決方案,30%的以酒水兌付投資者,以投資50萬元為例,那麽需要15萬元兌付酒水。按照龍舒酒業官網公布的龍舒宴系列酒的價值計算,其中龍舒宴60年窖藏龍壇每瓶價值高達9999元,這也就意味著投資者可以領取15瓶酒。

不過,按照徽融通的承諾公告在6月5日進行第一次兌付投資者4%本金,然後在一年時間內,兌付投資者70%本金。但是截至記者發稿時,承諾公告並未兌現,投資者不能提取4%本金。

“我們現在除了報案,等待公安機關調查結果之外,6月5日是我們投資者比較關鍵的一天,公司有沒有資金,當天是否兌付就非常清楚。不過無論是何種結果,投資者都無法接受酒水的兌付方案。”投資者趙先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 每日經濟新聞
  • 祝裕
  • 每經記者 查道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