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票房造假,手段知多少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912

2016年3月3日,行人從鄭州一家影院的《葉問3》電影海報前走過。(新華社記者 朱祥/圖)

《葉問3》票房造假一事正鬧得沸沸揚揚。其實,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造假屢見不鮮,甚至曾有統計數據顯示,八成國產電影作弊。這才讓普通觀眾驚覺,原來票房背後的水這麽深。

“知道”(nz_zhidao)為你揭開中國票房造假的公開秘密。

正在上映的《葉問3》的虛高票房在電影票房市場掀起了一場幡然大波。據悉,《葉問3》首日票房1.5億元,上映三天斬獲4.7億元,將大熱的《美人魚》從蟬聯三周的冠軍寶座上拉下。

3月7日,廣電總局電影局發布通知,稱將對3月4日以來電影市場出現的嚴重的票房異常波動進行嚴肅排查,並要求相關發行方提交與《葉問3》發行方簽署的發行合同。

對於份參演的電影被指票房造假,演員張晉回應說作為演員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最後怎麽去賣,發行,我真的是不知道。中國電影是如何賣的?造假有哪些手段?既然造假如此普遍,何以此次《葉問3》惹出如此大的風波?

如何造假?

1.偷票房

偷票房應該是觀眾最容易理解的票房造假手段,這也是較“古老”的造假方式。去年中國電影突破440億,這是個好消息,但隨後一篇《我是影院經理,我來起底中國電影票房黑幕》的文章廣泛流傳,潑了一大盆冷水。文中說道,2015年440億的中國電影票房里,至少45億都被影院偷去了。

如何偷?就是你看的明明是A電影,但影院給你打出的票據單上寫的卻是B電影,票房和收益全算到B片頭上去了。這有可能是電影同檔上映,競爭對手使了手段,也有可能是院線自己搗的鬼。如下圖,網友看的明明是《瘋狂動物城》,但票據上寫的卻是《葉問3》。

(網絡圖)

另一種情況是院線為了把本該給片方的錢獨吞,於是你看的是A電影,但院線給你的卻是一張手寫票或無效票。比如《美人魚》上映時,微博上就有不少網友曬出手寫票。雖然有可能是影院的出票系統故障,但如此一致的“故障”,的確也是令人生疑。

(網絡圖)

2.買票房與送返點

假設A、B兩部電影同期上映,二者之間必然存在競爭關系。因為院線的廳就那麽幾個,觀眾看電影的黃金時間段也就是那麽幾小時,哪個片排黃金時間、哪個片排冷門、排片比例多大就很有講究了,這能直接影響影片的票房成績。假設A片拍得爛,又想在排片上取得優勢,便有可能出現買票房的情況。

簡單地說,就是A片砸幾千萬到全國院線,直接買下院線黃金時間段的一半票房,並據此與院線達成協議,我買下一個廳一半票房,你就得給我在黃金時間開一場。很多院線會接受這樣的協議,因為片方買下的50%票房已經可以讓院線穩賺了,何況另外50%的票房還可能賣出去一些。對於片方而言,雖然一下子砸了幾千萬,但這些都統計到票房上去了,至少數據上好看,也有新聞可炒作。比如下圖,同樣是《葉問3》,周末的黃金時間段,影廳最糟糕的第一、第二排及其他座位都已售出,但黃金座位卻依舊空著。這很難不讓人懷疑是片方做了手腳。

(網絡圖)

另一種情況是,片方給院線送返點。什麽是返點?通俗點說,就是提成。你給A片的排片量達到多少時,我就給你多少的提成。比如《小時代3》上映時,就有業內人士曝光了片方與院線達成的的返點協議:影院排片達到40%的給影院一個點,45%的給影院兩個點。

(網絡圖)

3.幽靈場

買票房,片方往往只是買下一半票房。但另一種情況則不同,片方把整個廳全包了,而包下的廳往往在晨間或者深夜的冷門時段。更有意思的是,這時影院可能都還沒開門或者已經關門了。這種情況就是幽靈場——一個觀眾也沒有的場次。

幽靈場這個名稱的流行,拜《捉妖記》所賜。在《捉妖記》臨近下檔之際,有網友發現,不少影院在深夜排映《捉妖記》,購票軟件顯示座位已滿,但實際上,影廳卻一個人沒有,並且同一個廳的時間間隔很短,“15分鐘一場”。請看圖:

(網絡圖)

此次《葉問3》則將幽靈場發揚光大了,有過之而不及。如下圖:

(網絡圖)

幽靈場即便包下整個場次,可成本會比買票房還低,因為幽靈場也許院線連排映都沒有,只是走個形式,片方會給院線一個打包價(如果院線屬於片方系統,那麽連費用都省了)。這麽一來,片方最低也只需付出8.3%的費用(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3.3%的稅),換言之,造假1000萬的票房最低只需83萬元,多劃算!

4.補貼

這種情況是比較隱形和軟性的造假方式。據統計,現在有70%的人是通過購票軟件等在線形式購買電影票,相信很多人都曾買過9塊9一張,甚至比這個價位更低的電影票。但是,官方統計總票房,仍以35元的價位統計(這就意味著票房數據有水分),院線也是以這個價位收取57%的費用。

那購票軟件買票豈不虧了?這一方面是購票軟件為了爭奪用戶燒錢補貼,更普遍的情況卻是,片方與購票軟件合作,片方不賺錢甚至燒錢給購票軟件讓它低價售票。還是《葉問3》的例子,百度糯米與片方合作,推出3.7元看電影的套餐:

(網絡圖)

為何造假?

世上沒有主動做虧損買賣的商人,票房造假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賺錢。

像偷票房、買票房、返點,往往想為自己謀取更多的排片空間與票房。至於補貼、幽靈場,有點像打折促銷或者免費贈送,為的也是把票房數據做得好看些,賺取足夠多的吆喝,吸引更多的眼球,最終將更多路人影迷導入影院。而《捉妖記》這種情形,早就撈回成本並賺得缽滿盆滿,之所以“晚節不保”,為的是沖擊華語電影票房總冠軍的桂冠,並為續集做營銷,同時相關公司的股價也會由此受益。

毋庸置疑,無論票房造假的手段是什麽、具體目的是什麽,造假都會對電影生態產生惡劣影響。要知道,放眼全球電影市場,如此猖獗的票房造假也只有中國才有。一旦票房可任由種種手段被註水、被操控,那麽,電影票房與電影本身的質量會脫節,好電影不見得有好票房,但使了手段的爛電影卻在市場上叱咤風雲,此時,電影市場就會淪為簡單粗暴的票房遊戲,這對於尚處於起步階段中國電影業貽害無窮。

2015年7月26日,在沈陽某影院,觀眾從電影《捉妖記》海報前經過。(新華社記者 李鋼/圖)

票房造假如此普遍,坦白地講,業內人士早就見怪不怪,大家購買9.9元的電影票也不會察覺片方背後的貓膩。

但此次《葉問3》涉嫌造假之所以引起巨大關註,並驚動了廣電總局,原因有二。一則,《葉問3》造假太過猖狂,有人稱是“史無前例”。網友曬出的截圖很能說明問題,而一名自稱是《葉問3》的發行員也發文自剖:“發完《葉問3》之後,我得趕緊離開這個地方,太可怕了!……我現在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電影,還是在幫一群放高利貸的人洗錢……如果說之前的‘票補’,還需要消費者參與,但這次,他們想買多少票房,直接拿錢砸,簡單粗暴。”二則,《葉問3》瘋狂吹高票房,並不僅是票房造假的問題了,其背後還牽扯到一場龐大而複雜的資本遊戲。

通俗地解釋,某公司投資了《葉問3》,並在影片發行前就通過各種眾籌項目,從投資者口袋中掏了不少鈔票。影片完成後,該公司的相關利益方又相繼認購了《葉問3》票房收益權的理財產品,並向投資者允諾了不錯的收益。顯然,這是左手倒右手的生意,不論《葉問3》的票房如何,該公司及其利益方已經從投資者手中拿到上億元現金(至於他們拿這些錢幹了什麽,你壓根就不知道)。並且,該公司涉嫌對同一個項目重複募集資金,也將電影票房收入多次重複抵押籌集資金,用財經專業詞匯講,就是電影票房“資產證券化”,一部電影上映前後輕易就撬動了幾億甚至幾十億的資金。

如果《葉問3》票房達到保底的10億元,那麽皆大歡喜,投資者可以順利拿到本金和利率,該公司及其利益方股價上升,以後推出類似眾籌/P2P項目也能夠輕易吸引投資者。一旦票房達不到10億,這時就不僅是電影投資的虧損了,你允諾給投資者的高達8%的年收益率也虧損,且公司股價很可能因其下跌,以後推出的相關項目也很難贏得投資者的信任。更可怕的是,一旦資金鏈出現問題,這場擊鼓傳花的遊戲就會戛然而止,最壞的結局就是重蹈e租寶的覆轍。

這就不難理解《葉問3》片方要以幾近瘋狂的形式為票房註水了。如果票房達不到10億肯定虧,而且虧得很慘。只是,票房如此誇張地拼命註水,已經淪為泡沫資產了,肯定有人要為泡沫買單。

只是買單的是誰呢?但願不是中國電影、不是散戶與老百姓,而是違法亂紀的資本大鱷為自己的瘋狂舉動付出代價。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6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