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揭秘問題副食小菜造假黑幕:添加劑制成“海蜇絲”,尿素等加工假皮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372.html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近期,多地出現假海蜇絲、假鴨血、假皮蛋等問題副食小菜。這些人工合成的食品,有的使用非法添加劑甚至有毒有害化工原料,有的將合法的添加劑當成原料,用法、用量十分“任性”,健康風險很大。

兩三年賣出8噸多假海蜇絲

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食藥環支隊根據線索,近期在織里鎮商城路農貿市場內抓獲犯罪嫌疑人袁某某3人,現場查扣問題海蜇絲300余斤。袁某某交代,已銷售假海蜇絲近一年,非法獲利7萬余元,“秘方”是專程到江蘇常州“拜師學藝”得來的。湖州公安隨即奔赴江蘇常州,抓獲以“師傅”賈某某為首的制售假海蜇絲3人犯罪團夥。

“這個制假窩點隱蔽在常州鐘樓區鄒區鎮一處簡易的農村民房中,室內遍地汙水,原料、工具隨意堆放。”參與抓捕的湖州市公安局織里分局織北派出所副所長張利鋒說,“用來浸泡假海蜇絲的白色大桶都已發黑、沾滿汙漬,但經‘特殊工藝’制造出來的假海蜇絲十分白亮。”警方現場查扣假海蜇絲成品1噸多,海藻酸鈉、氯化鈣、硫酸鋁銨原料十余袋。

賈某某交代,其生產、銷售假海蜇絲已兩三年,主要通過淩家塘市場攤位販賣給周邊的夜宵餐飲店,累計流入市場的假海蜇絲已有8噸多。

警方介紹,這起假海蜇絲案件非常典型,生產窩點隱蔽,往往藏身偏遠郊縣的農居房內,外人一般很難察覺;多采取家庭作坊的模式,涉案人員多是親戚關系,以降低被外人告發的風險。

涼拌菜、配菜、燒烤食材問題多 添加劑被任性使用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像假海蜇絲這樣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有毒化工原料制售食品的案例時有發生,多數集中在涼拌菜、配菜、燒烤食材等副食小菜。

今年1月,江蘇徐州市泉山區人民法院以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處杜樂意有期徒刑3年6個月。經查,杜樂意將鮮牛血利用速效強筋劑加工成食用血塊,按鴨血銷售牟利。

此外,多地還曾曝光利用尿素、海藻酸鈉等原料加工制作的假皮蛋,用鴨肉經香精、嫩肉粉加工包裝而成的假羊肉串等。

記者調查發現,問題副食小菜中普遍使用非法添加劑,有些即便使用的是合法食品添加劑,其生產工藝也不符合相關規範。

假海蜇絲就是將合法的添加劑作為“原料”。據賈某某交代,通過一定的工藝與合成產生化學反應、凝固成“人造海蜇絲”。

食品安全專家表示,根據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添加硫酸鋁銨等的食品中,鋁的殘留量應小於等於100mg/kg,毫無海蜇成分的假海蜇絲鋁殘留量高達486mg/kg,已嚴重超標。長期食用含鋁食品會影響人體對鈣、鐵等的吸收,導致骨質酥松、貧血甚至破壞人體的神經系統。

據業內人士透露,像容易導致黏膜損傷甚至高氯血癥的漂白粉,長期食用會影響肝臟甚至可能造成癌變的保鮮粉等,在多地被一些豆芽加工黑作坊濫用。

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專家告訴記者,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在改善食品品質中發揮積極作用,但這些技術和添加劑在黑作坊中濫用,會生產加工出不符合標準、有害健康的食品。而一些使用非法添加劑甚至有毒化工原料的“黑心食品”,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有的地方甚至出現“當地人不吃當地加工生產食品”的現象。

違法成本低,“三小”監管地方立法亟待加快

業內人士表示,制作問題副食小菜的黑作坊,其主要供貨對象是郊縣小餐館以及無證大排檔、燒烤攤點,一般不會進入衛生規範的超市、餐飲店。此外,副食小菜類作為容易被忽視的配菜,消費者通常只是偶爾食用,每次食用量也不大,即便感覺味道不對也很少追究。

據了解,假海蜇絲成本約每斤1元,對外批發價約每斤3元,市場價為每斤6元至8元,遠低於天然海蜇絲每斤10多元的售價。

與此同時,非法使用添加劑制售食品的違法成本並不高。湖州市公安局吳興區分局副局長單永傑坦言,從現行法律執行來看,如果使用合法食品添加劑、而非主觀故意使用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通常會按照“生產、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罪”定罪,即使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嚴重食源性疾病,也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如果僅僅是查獲、未有食物中毒等受害群體報案,處罰可能會更輕。

此外,一些地方相關部門對副食品領域的違法打擊也存在短板。單永傑表示,湖州於2014年在浙江省內率先成立食品藥品環境犯罪偵查支隊,以更專業化的警種來加強日常巡查監管,所以這次在湖州發現假海蜇絲線索後能快速反應,跨省打擊制假窩點。雖然目前全國多地已成立省級食品藥品犯罪專業偵查機構,但在區縣一級往往人員配置不夠,難以形成食藥犯罪常態化巡查及打擊。

業內人士認為,食藥監部門在查處食藥違法案件時,由於職能差異,往往存在用行政處罰代替移交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處罰的“以罰代刑”現象,“行刑銜接”不暢一定程度導致了食品安全犯罪成本降低。在地方設置“食藥警察”機構,有利於公安機關提前介入食品安全案件,及時執法取證,讓食藥監管真正“長出牙齒”。

對於假海蜇絲、假鴨血等食品安全問題多發的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等“三小”監管,雖然去年實施的新修訂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要求各省制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的具體管理辦法,但目前僅有內蒙古、陜西、廣東、河北、江蘇等少數省區按要求制定了相關地方性法規。專家呼籲,有關“三小”監管的地方立法進程亟待加快,才能真正強化食品安全監管,避免“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難以在基層落地的尷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82

造假13億人同時看,每月燒錢幾千萬,直播泡沫為什麽還沒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3/156835.shtml

造假13億人同時看,每月燒錢幾千萬,直播泡沫為什麽還沒破?
南七道 南七道

造假13億人同時看,每月燒錢幾千萬,直播泡沫為什麽還沒破?

直播熱的所謂用戶,不過仍只是可有可無的嘗鮮派。

文|南七道 梁堅

任何行業都會造假,但如果一個行業集體造假,而且造假到任何人都能看出來造假,那這個行業已經病得很重。當年牛奶行業品質集體掉線,至今未能使國產牛奶聲譽恢複。公眾對一個領域寬容度極高,但如果一個行業騙了用戶的核心利益,那可能隨時翻船。

移動直播數據造假仍不是災難性的問題,但造假本身說明用戶活躍度根本不足以支撐直播行業如今的,而且移動直播仍義無反顧地向遠離用戶的方向一往直前。如果這口虛火沒有去好,大量直播平臺被嫌棄的那天不會太遠。

人人知道數據造假,缺不會逃離直播

映客對外宣布用戶過億時,就有很多人大呼其數據水分太足。於是有人挖坑在直播時使用黑屏長達三小時,這三小時內竟然有21人不離不棄。“黑屏門”後,直播平臺利用機器人賬號刷數據的醜聞被接連曝光。

“黑屏門”事件最重要的影響是,直播平臺的謊言已經到了用戶普遍不信的地步。實際上,直播平臺的數據造假早就已經不需遮掩,甚至假到任何人明眼都能看出來。2015年WE隊員微笑在鬥魚直播英雄聯盟時,其顯示觀看人數竟然超過了13億。這個點擊因為人人可以看到,因而直播平臺數據造假一事自那時起便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那時起鋪天蓋地的消息就說,直播平臺主播顯示觀看人數實際上是真實在線用戶乘以一個相對應的系數得來的。這個系數少則2倍,多則10倍。

那個時候,媒體自媒體就已經披露,直播數據造假要騙的唯有投資者和一般小白用戶。如果一個用戶習慣性地根據點擊去看直播,就有可能選擇那些僵屍粉紮推的直播內容一看究竟,也可能跟著造假的送禮物行為一起送禮。

也就是說,直播平臺的數據謊言已經從2015年騙到了現在,預計還是可以騙下去。所以行業中人估計不會理會外界關於直播行業數據造假的警告。因為如今直播平臺的所謂數據造假並沒有傷害到用戶的核心利益。

鬥魚造假13億人觀看直播

很多人都知道鬥魚直播13億人看的笑話,但人們並沒有拋棄鬥魚;“黑屏門”也至少說明了一點,雖然沒有那麽多人真的看黑屏,但大家對映客等平臺的確仍然不離不棄。

中國人對於造假的忍耐度是非常高的。因為造假到現在還飽受質疑的,也就是國產牛奶行業。導致這一結果的正是因為造假傷害了用戶健康這一核心利益。

用戶對直播的熱情還有多少

目前直播全行業的數據造假,只能說明直播行業虛火太過旺盛。但是業內對於這樣的虛火恐怕並不是特別緊張。該作假的依舊會作假,而且會心安理得。

他們會有很多的借口安慰自己。比如很多電商也會刷單;O2O也幾乎在靠數據造假維持;創投行業也都虛報投融資數據。

或許是時候喊一個口號:沒有數據造假,就沒有互聯網繁榮。

只是直播平臺的數據造假,也是一種自嗨,它的真正隱憂是:各平臺造假是不是說明用戶真的不夠用了?直播才被熱議大半年,用戶活躍度就已經下滑到必須靠全平臺造假才能維持了嗎?

繼而一個疑問是,各直播平臺真的有那麽熱嗎?或者說直播從來就沒有真的像媒體說的那樣火?用戶對於直播的熱情到底還有多少?

根據現有數據造假的慣例,網上已經有人計算出公式,映客一萬人的直播數據,實際在線人數可能只有250人。這至少說明了一點,各主要直播平臺現有的設計與行動,已不能真正有效調動用戶的興趣,或連續保持用戶的粘性。

中國直播追隨的實際是美國的Meerkat。但是作為直播界的鼻祖,Meerkat在風行半年後就開始衰退,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搭載用戶入口的推特不跟他玩了,用戶不能在使用推特的時候分享到Meerkat的內容,Meerkat也就沒有了用戶。今年3月Meerkat被迫關閉。

國內的部分移動直播平臺可能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有能力做成一個入口,可以吸引到足夠的用戶。熊貓TV也號稱砸錢迅速砸出了一個億的用戶(好像中國13億人隨時被砸)。但問題來了,就算有這麽多用戶,現有的直播平臺是否能留下來用戶的熱情。

現有主要的直播模式包括,電商直播,網紅秀場,遊戲直播等。無論什麽直播形式,在各現有直播平臺里,內容已經高度同質化,網紅主播一律大眼尖下巴,換個誰看都是秀舞秀歌。

如此同質化首先是直播平臺設計的失敗,它導引直播內容生產領域過於狹窄。而且馬太效應會越發明顯,讓普通內容生產者不斷複刻“成功”模版,結果顯而易見,只有少數平臺包裝的主播才有出頭之日。長此以往,將損耗相當一部分內容生產者的興趣。

國內平臺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但他們選擇的方式,是利用明星效應。明星直播的介入在短時間內會擡高數據,比如劉濤玩個直播總在線可以達到71萬人。

但這樣的結果是,國內手機直播平臺最終變身為媒體直播平臺。媒體直播的方式,就是靠平臺自身的眼光、資源對內容進行人工幹預。這跟辦一家報紙,辦一個傳統媒體的網站並沒有什麽區別。

盡管直播平臺的數據也許會止跌,甚至短期內很熱鬧,但也將摧毀各種用戶內容自生產的空間。

一個更符合互聯網精神的直播方式應該是社交式直播而非媒體式直播。這就跟微信朋友圈當初擊敗利用明星戰略和媒體模式的微博一樣。微博當年也被迫使用僵屍粉等方式來體現數據,但活躍度不可遏止的下滑。原因正是用戶在微信上體驗社交到樂趣,而在微博上大都智能被動接受信息。

如果移動直播,從網絡社交直播倒退回媒體直播,用戶的熱情將可能出現劇烈波動。因為明星是可以遷徙的,而用戶憑借自娛自樂的興趣玩直播也是有淡季的。一旦出現比現有移動直播更有互娛性的新方式,用戶就有可能大規模撤離。即使現在沒有誕生更好的平臺,直播也是可看可不看的。人們依然可以通過其他管道獲得類似的體驗。也就是說,現有相當多的直播平臺有隨時可能陷入僵屍平臺的風險。

直播燒錢還能燒多久

本來,基於個人興趣的直播是有多元化空間的。在視頻行業中,youtube就通過機器算法,根據用戶興趣提供不同的內容。這種非人工幹預的方式,實現了“千人千面”。有效刺激了多元化視頻內容生產者的興趣。假如你是一個專業砍樹的,那做一個如何專業砍樹的視頻也能找到知音。

但在現行的強調媒體效應的直播平臺環境里,這種多元化的直播方式就很難被發掘被推薦。那麽類似有趣的直播就會淡出市場。

也就是說現有的直播方式並沒有改變什麽生活方式與行為。這就跟020只是電話點餐改成網絡點餐一樣。

而我們看下,團購、P2P,O2O都曾被視為巨大的資本風口,但他們輝煌到落寞時間居然都只是一年。比如2013年有上千家團購網站,如今只剩下美團等少數網站;2015年市場倒掉了1302家P2P;而如今誰提020都當是在說一個笑話。

如今直播平臺約200家,相當多的一部分還沒過A輪。但現有直播平臺的方式主要靠燒錢。比如鬥魚帶寬成本每月支出在3000萬元左右。

此外還需要砸錢養主播,媒體宣傳等等各項支出智能依靠投融資來燒錢。

幾乎所有的平臺如今都只是燒錢。而直播平臺的盈利模式和手段仍然單一,過度依賴廣告,打賞等方式完全無法回報如今的投資成本。

但燒錢似乎已經成為部分直播平臺繼續下去的救命藥丸。它如同一個雞肋又如同一個黑洞。燒下去未來不明,但現在退了又前功盡棄各種可惜。

直播泡沫這麽大為什麽還沒破

實際上,有關直播泡沫巨大的討論從2014年直播處在走紅苗頭時,就已經出現了。如今有關直播泡沫比地產泡沫還要大的說法,也說了很久了。直播造假,投資只燒錢等各種問題暴露的似乎也夠多了,但泡沫居然還是沒有破。這固然與資本連續為直播平臺續命燒錢有關,與公眾對直播平臺上各種扯淡事件的忍耐度和接受度有關,但根本還是因為直播在中國確實有足夠大的空間。

直播與020,團購等前車之鑒不同之處在於,移動直播註定是視頻行業的趨勢。移動直播的便捷化、低門檻,都能促成視頻行業的進化。它也能迅速吸收利用更多視頻領域的新技術新應用。比如VR等。因此直播不會如很多偽風口一樣迅速雕零死亡。

只是如今我們應該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直播應該只是各行業未來的一個標配產品,而很可能不是什麽單獨運作的大入口,大生意。未來各行各業都可能基於傳播的需要,投入到直播領域,但通常會強調最低的經營成本來完成這項工作。特別是那些擁有超級流量的入口和渠道,最終仍將掌握直播的受眾的實際需求。如今直播熱的所謂用戶,不過仍只是可有可無的嘗鮮派。

直播 造假 泡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671

三菱汽車“造假門”致2016年財年預虧500億日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092.html

因燃效值數據造假,三菱汽車計劃將向車主支付一定賠償金。不過,第一財經記者20日向三菱汽車中國經銷商了解到,國內三菱汽車4S店尚未收到有關方面的通知。

據《日經新聞》日前報道,三菱汽車高管稱,將向購買涉及“造假門”的小型車的車主每人賠償10萬日元(約6290元人民幣)。計入為另五款車的賠償金等費用,三菱2016財年(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預虧損50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約31.45億元)。

賠償費用覆蓋車主多支付的汽油費和其他費用,涉及車型為三菱汽車篡改燃效值的四個小型車,分別為eK Wagon、eK Space、Dayz 以及Dayz Roox,其中後兩款為日產旗下車型。日產和三菱共售出了62.5萬輛上述四款小型車。

網絡資料圖

另外,三菱將為另外五款車型(帕傑羅,RVR,歐藍德,Colt和Galant Fortis)的車主每人支付3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887元)。

廣汽三菱是三菱汽車在華與廣汽集團的合資企業,並於去年收購了三菱汽車銷售(中國)有限公司100%股權。廣汽三菱一家4S店負責人20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eK Wagon以及 eK Space等小型車在華沒有銷售,但帕傑羅、歐藍德等車型在華有銷售,目前尚未收到將向車主賠償的通知,即使是三菱汽車日本總部已將賠償方案敲定下來,但因為所走的流程較長,等到在中國展開向涉及車型的車主賠償,也將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今年4月20日,三菱汽車對外承認油耗造假。隨後,日產汽車收購三菱汽車34%股權,從而成為後者單一最大股東。根據三菱汽車內部調查,該公司篡改了自2006年售出的20款車型的燃效值,其使用的測試方法不同於日本政府要求的測試方法。

網絡資料圖

三菱汽車CEO益子修(Osamu Masuko)日前表示,該公司將推出23種措施防止自身再犯類似錯誤。其中一條措施要求尾氣數據核銷部門獨立於研發部門,同時公司內部的監督系統也將得到加強。

上述廣汽三菱4S店負責人談到,自三菱汽車“造假門”爆發以來,該店並未受到明顯的影響,而近幾個月來銷售業績不盡如人意,新車銷售環節基本沒有利潤可賺,主要靠售後服務來維持正常運營,這主要是因為國內SUV產品競爭加劇、三菱汽車在華車型較少以及處於產品更新換代調整期等。

今年1~5月,廣汽三菱汽車銷量為11939輛,同比下滑51.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33

欣泰電氣IPO造假先行賠付將出爐 興業證券或拿數億賠散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619.html

興業證券因欣泰電氣造假上市一事投行業務暴雷,余波難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興業證券內部了解到,興業證券此前向投資者承諾的先行賠付方案即將出爐,計劃主動拿出數億賠償給欣泰電氣的中小投資者,而此舉被認為一定程度為對沖這一風波的負面沖擊。

賠付方案近期拿出

“公司正積極與監管機構及相關部門協商擬訂投資者先行賠付方案,目前方案尚在研究中。”在6月20日回複交易所的問詢中,興業證券曾稱在討論賠付方案。雖然目前最終方案尚未確定,但據本報了解,興業證券或拿出2—5個億向投資者“負荊請罪”。

“估算來看,承擔欣泰電氣IPO上市期間的賠償,算上當時的市值,預計賠5個億,但是否要剔除系統性風險因素,還有待法院認定。如果剔除熔斷等系統性風險,賠償大概到2個億可能。”興業證券相關人士表示,賠付方案將近期拿出,公司或還將就此事向欣泰電氣追償,也一定程度彌補公司賠付損失。

對於興業證券最後會賠多少,業內說法不一。但多位投行人士以及證券律師均對記者表示,投資者人數、公告因造假被調查的時間點以及公告後股價波動是賠償數額的主要決定因素。

“主要看以哪個時間節點來賠償,是以去年7月14日欣泰電氣被立案調查的時間還是以今年6月處罰告知書出來的時間。”華容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確立時間節點後,在此時間節點前買入並蒙受損失的中小投資者都可獲得賠償。

關於IPO上市造假先行賠付,業內已有先例。公開信息顯示,平安證券在萬福生科的欺詐上市和中介違規事件中,被沒收中介業務費用2555萬元,上繳2倍罰款總7665萬元,同時自掏3億元設立投資者利益補償專項基金,最終賠償12756名投資者1.79億元損失。據此,某資深投行人士對記者判斷稱,興業證券或面臨數額更多的賠償。

“賠償的時間點應該是欣泰電氣公告造假的時間。”該人士認為,興業證券或就賠償方案與欣泰電氣協商一致,作為連帶責任人也有權利向上市公司追償。

不過,許峰向記者提出一個質疑。“此時出賠償方案其實很難涵蓋投資者的損失,目前欣泰電氣在停牌,複牌後股價因造假投資者虧損怎麽辦呢?具體還是要等興業的方案出來再看。”許峰稱。

事實上,對於先行賠付目前僅有平安證券一家先例,並無明確的先行賠付機制。業內多表示,最終的賠付方案基本會由興業證券、欣泰電氣以及監管部門共同達成默契,形成方案。

投行業務暫遭“連坐”

對於欣泰電氣東窗事發後興業證券主動積極地想要拿出賠付方案,有投行人士認為,主要目的是此事若拖下去,對興業證券投行業務將造成更大打擊,興業證券的做法一定程度會對沖負面沖擊。

由於欣泰電氣造假風波實際上目前興業證券所有投行業務暫時遭到“連坐”。

“實際狀況是,在立案調查期間我們上會的投行業務確實都被中止了,等到調查結果出來後再繼續。”前述興業證券人士稱。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20日,興業證券共參與保薦20個IPO項目。此外,今年以來,興業證券還參與的定增、並購重組項目數十家。

而投行業務的創收地位,對於興業證券來說也相對重要。其2015年年報顯示,當年投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約11.3億元,增幅為104.62%。2016年一季度報告則顯示,興業證券當季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凈收入3.76億元,同比增長66.15%,占營業收入比重21.62%。另有行業對比顯示,興業證券此前的承銷家數和發行規模都進入了行業前十名。

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保薦機構、保薦代表人因保薦業務涉嫌違法違規處於立案調查期間的,中國證監會暫不受理該保薦機構的推薦;暫不受理相關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的推薦。而若相關違法違規被認定,視情節輕重,保薦機構或被暫停3—6個月保薦資格。

對此,有證券人士對記者表示,以相關條文來看,實際上也存在灰色地帶。“《證券法》規定不受理保薦機構機構的推薦,但並未明確不接受其審核。”上述證券人士表示。

Wind數據顯示,興業證券目前受影響的10歌IPO項目,有11家已受理、6家已反饋、3家已披露更新、剩余的上海網達案件股份有限公司已過會尚未發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07

“板子”打在法人身上 難堵造假者暗渡陳倉

欺詐發行者欣泰電氣被證監會驅出A股,保薦機構興業證券“吐血”賠付,監管力度之強引來一片叫好。從萬福生科到海聯訊、再到欣泰電氣,欺詐發行禁而不止,處罰過輕仍是重要原因。不過,對法人的處罰力度已經大大提升,被忽視的是執行違法的自然人。

“現在法律的實際威懾力,基本都落在了法人主體身上。但是違法行為的執行者,上市公司高管、中介簽字人員付出的代價還是太小。”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所謂依法治市就是要讓法律責任落實到真正的市場主體身上,應加大對一線從業者的刑事處罰,否則就算加大處罰力度,最後板子也是落到法人身上。

實際上這也是證監會目前在探索的方向。證監會周五宣布啟動三大資本市場法制研究課題,第一個就是“完善證券期貨刑事犯罪法律制度研究”。有北京法律界人士告訴本報,證監會高層非常希望加大刑事處罰力度,已經在尋求修改相關法條提高處罰上限。

“被忽視”的自然人

欣泰電氣欺詐發行,所受處罰到底重不重?先看對法人主體的處罰。根據行政處罰決定,對欣泰電氣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832萬元的罰款。這對上市公司而言並沒有多少震懾力,關鍵在於違法觸及了強制退市。

根據證監會2014年10月發布實施的《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幹意見》,深圳證券交易所已經啟動欣泰電氣退市程序。根據相關規定,因欺詐發行暫停上市後不能恢複上市,且創業板沒有重新上市的制度安排。

換言之,欣泰電氣將被徹底趕出A股。同時,據欣泰電氣董事長溫德乙的公開回應,公司退市後將走破產程序。

從法人主體來看,欣泰電氣所受處罰不輕。其保薦承銷機構興業證券付出的代價也不小。根據行政處罰告知書,證監會對興業證券給予警告,並罰沒超5700萬元。更重要的是,興業證券還將出資5.5億設立先行賠付基金,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大規模投資者索賠。

與此同時,自然人所受處罰就難言到位。

證監會對欣泰電氣17名高管及相關人員做出處罰,對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溫德乙以及總會計師劉明勝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其中,溫德乙被罰892萬,劉明勝被罰60萬,其余人員則被處以3萬、5萬、8萬、20萬不等的罰款。興業證券方面,欣泰電氣保薦代表人蘭翔、伍文翔分別被罰30萬,撤銷證券從業資格,10年證券市場禁入。

從公開信息來看,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人被移送司法機關。

“欣泰電氣的懲處,好像是已經相當重了,基本上瀕臨破產,法人付出巨大代價;興業證券已經籌措了5.5億的賠付基金,這對興業證券這個法人來講,也是很嚴重的。”董登新認為,對自然人的處罰法卻是輕描淡寫的。

浙江裕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厲健律師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現在來看對欣泰電氣實際控制人和相關責任人的處罰比較輕,不過這不代表不會被繼續追責。“我認為很可能會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他分析,從萬福生科案可以看到,行政處罰之外,實際控制人和責任人被判處欺詐發行股票罪、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欣泰電氣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違規,情節也非常嚴重,根據立案追訴標準,應當依法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刑事責任。

不過,就算是被刑事處罰,按照目前的法律判刑上限,威懾力也較為有限。目前欺詐發行量刑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該條規定,“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從萬福生科案來看,實際控制人龔永福因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違規兩罪並罰,被執行有期徒刑3年6個月,財務總監覃學軍被判2年2個月。

“雖然已經是刑事處罰,但力度還是偏弱的。這可能是因為考慮到當時實際控制人做出過主動質押股權、補償投資者損失的舉動。”厲健認為,針對欺詐發行要加大刑事懲戒力度,在刑事追責方面,要有把“牢底坐穿”的法律依據。

他建議立法機關盡快修訂《刑法》相關規定,提高欺詐上市量刑的上限。在民事賠償方面,也要加大索賠力度,將法人和自然人共同作為投資者索賠的主體,讓違法者賠得傾家蕩產。

證監會的法治探索

加大處罰力度,特別是提高刑事處罰力度,這不僅是業界的聲音,也是證監會正在探索的方向。

證監會上周一個看似平常的舉動背後透露出不尋常的含義。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周五宣布首次啟動課題研究計劃,該計劃包括三個項目,即“完善證券期貨刑事犯罪法律制度研究”、“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的法律制度完善問題研究”和“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活動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之所以啟動法制課題研究,目的就是為了探索厘清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開放過程中與監管執法有關的重大法律問題,為資本市場發展與監管工作提供可供參考借鑒的法律政策建議。

其中第一項課題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註。有不願具名的北京法律界人士告訴記者,證監會高層非常希望加大刑事處罰力度,針對欺詐發行等惡劣行為,能有判刑5年、10年的法律依據,“證監會已經在尋求修改相關法條提高處罰上限,不過修法有一定困難”。

董登新認為,證監會能夠正視法制建設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但是資本市場的法制往往面臨“虛設”的尷尬。所以,必須讓法律責任落實到市場主體,否則就是空談。

“法制的落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監管層的態度,”董登新告訴記者,證監會能夠就市場法制問題做出專題部署,足以看到監管層將“依法治市”放到很高的位置,希望通過這些研究,監管層可以吸收到更多營養,獲得更多理論支持。

不過,資本市場法制建設並非證監會一己之力可為。在厲健看來,近年證監會在監管處罰、加強投資者保護方面態度非常積極,力度也非常大。但是相比較而言,司法機關的配合卻還不夠。

“一方面,如果課題做出來,結論是需要修法,那麽如果相關法律不及時修訂,法院判決還是按照現行法規。另一方面,在現行法規之下,地方法院往往在判刑時會往下限去靠,有地方保護之嫌。”厲健表示,證監會推動法制建設有積極意義,也希望司法機關和立法機關能夠更加重視投資者保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68

部分省市招商造假:重複簽約 幾千萬包裝成幾個億

紅旗飛揚,彩球飄飄,禮儀小姐落落大方……在西北某省一場招商會的簽約現場,幾個項目的簽約雙方大筆一揮,雙手緊緊相握,一派笑意融融的場面。而在場的某市一位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對記者說:“這里頭我們市的幾個項目,早在半年前就簽過約了,如今無非是讓老板給個面子,再來捧個場。”

跑場子只為了做樣子

西部另一省份一家文化企業為了改善印刷質量,引入了一套新設備,正式使用一段時間後,當地舉辦經貿洽談會。為了湊夠簽約數目,有關部門就動員這家企業,為設備的引進再舉行一次簽約儀式。企業礙於面子,只好派出代表配合舉行“隆重”的簽約儀式,為經貿洽談的成果“添磚加瓦”。

“我們合同早已簽過,拿到洽談會上再簽一回,純粹是做樣子,可是不做還不行。”該企業負責人說。

“重複簽約並不少見。”中部某市一位財政部門負責人坦言,目前招商引資仍然有任務,從省一級分解到市一級,市一級再分解到各部門,各部門完成任務有困難,就把主意打到重複簽約上來,企業對此邀約往往是雖不情願卻也不願得罪人,只好來回跑場。一位企業老板發牢騷說,一個月內省里市里來回跑了四五趟,打亂了他原本要出國考察的計劃。

幾千萬包裝成幾個億

以中部該市為例,今年,該部門的任務是招商引資一個億,到5月份完成的任務還不到1/4,負責人著急地找熟悉部門的領導,看看有沒有可能在對方的項目中分一杯羹:“如果實在不行,就聯合招商,但是在土地等數字上面做一些工作,使幾千萬的投資變成幾個億。”

重複簽約到底有多明顯?一位知情人介紹,少則一兩次,多則四五次。有的協議只是意向性的,也敢往簽約項目的數字里面兌。這樣簽的意向書,並不是合同,不具備約束力。

西部有個招商會為拼湊簽約成果,讓各個經濟部門到全國各地招商,不管項目最後能否落地,先把企業邀請到再說,第一要參會,第二要簽約。一位參與招商的工作人員說,為了完成“邀商”任務,就到兄弟省市找對口單位求援,請人家出面組織企業參展,盡量能“簽約”。對方有此類需求,當地也會全力配合。真有項目還好辦,多數沒有幹貨,或者落不了地,雙方只好“表演”簽約。

假政績出不來真效果

重複簽約有兩個目的:一是將簽約儀式的氣氛捧熱,營造一種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景象,造成當地是熱門投資地域的假象;二是讓數字漂亮,通過媒體宣傳,提升政績。一位經濟部門負責人自我反思:“說到底,這還是一種虛榮的政績觀在作怪,國家現在強調不以GDP論英雄,但在當地事實上經濟發展指標仍然是目前最明顯的成績單。”

各地經濟部門為完成招商任務也常叫苦不叠,任務的繁重使得重複簽約似乎成為“沒有選擇的選擇”。然而,招商只是形式,如何讓企業留下來、讓市場保持健康發展這個重大而根本的問題,卻被很多人忽視。

“我跟企業負責人聊天,發現這種沖動性地招商引資本質上是一種最大的短視行為,招商時什麽都敢答應,招來後原本承諾的配套、人工、補貼等都難以兌現,最終招商會變成‘招傷’,企業留不住,口碑也差了。”一位負責人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509

“數據造假”余波未平 Theranos卻發布了新驗血設備

前不久,《華爾街日報》的系列報道曝光了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驗血儀器“愛迪生”存在造假數據而無法達到其向外界宣稱的高準確度。這使得這家曾經估值高達9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瞬間失去了光環。

然而,據外媒報道,該公司CEO Elizabeth Holmes近日又宣布了一款新的驗血產品MiniLab,並稱該產品能在一臺臺式機器上進行許多檢測。

Holmes表示目前該公司正在糾正所有凸顯的問題包括在其產品和實驗室操作中存在的。她還表示,這項技術與之前的血檢產品並不相同,能夠使用指尖采血檢測到蚊媒病毒的更多菌株,用以診斷寨卡病毒感染。

Theranos因為拒絕透露技術信息而一直被醫學界詬病。而Holmes本次現身或是為了從某種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當然,結果還有待考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41

造假、欠款、跑路 中國新創爆倒閉潮 資金乾涸 獨角獸公司也在苦撐

2016-08-08  TWM

當對岸不斷向台灣新創團隊招手的同時,其實他們正在歷經一波大陣痛, 今年春天至今,市場「死訊」頻傳,中國的新創公司泡沫正在破滅。

你還以為中國是年輕人創業天堂?

據中國官方的《證券時報》七月中旬報導,二○一六年第二季,互聯網行業的創業投資(VC/PE)融資市場規模大幅回落,金額僅三十七.七九億美元,較第一季大跌五五%;過去幾年熱到爆表的網路視頻、社群媒體、電子支付、網絡遊戲等全面降溫,進入緊縮整合期。《證券時報》引述的資料來源是在中國具公信力的投中集團「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統計。

事實上,自一四年九月阿里巴巴在紐約上市後,中國互聯網公司股票上市就進入寒冬,今年第二季只有無憂英語網(51Talk)、潮流時尚網站Hypebeast兩家公司掛牌,前者在美國、後者在香港創業板,總集資金額僅約新台幣十六億元。上市之路中斷,凸顯市場對中國新創公司的估值欠佳,另方面也讓創投更趨謹慎,逐漸釀成第二季的冷冽寒風。

市占第一,照樣不支「博湃養車」兩年壽終正寢中國自己的CVSource 統計或許還是樂觀的,總部在英國倫敦的諮詢公司 Preqin Ltd.則吹出更嚴厲的寒風,說中國第二季的風險融資金額已降至四億美元,創三年來最低水準。

緊縮時期,必然出現倒閉潮。

今年四月五日,中國汽車維修市場占有率第一名的「博湃養車」,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宣布倒閉。博湃養車在一四年七月拿到一千萬美元的第一筆資金、半年後拿到中國最大B2C購物網站京東商城、及汽車網站易車的第二輪投資,公司估值一度達六億美元。

獲得京東與易車的加持,大量客戶導入,博湃也推出瘋狂的「一元維修方案」,立刻成為中國汽車維修行業龍頭。

博湃養車從零、到中國第一、到倒閉,生命週期不到兩年。

博湃養車破產兩天之後,上海的「美味七七」也關門大吉。美味七七獲得美國亞馬遜的資金,開創無實體網路生鮮體系,自建一萬畝的蔬果農場、一萬多平方公尺的中央倉儲,打出「一小時送達」的生鮮服務。美味七七活得比博湃久一點,一三年五月成立,一六年四月夭折,得年兩歲又十一個月。

博湃、美味七七還算是有大機構加持投資的「名門之後」,在過去兩年炒作創業潮的大泡沫中,更多短命創業,走的是純粹炒作的偏門。

例如,深圳的「創業家」王凱歆,今年剛滿十八歲,她除喜歡萌萌動漫風,還熱中商業奇才人物傳記。十六歲時,她表示「因為得不到家人支持」,決定退學、蹺家,一人從西安遠赴南方的深圳,積極參加各類活動拓展人脈。

王凱歆獲得深圳創新谷、追夢基金的創辦人朱波的賞識,以「九五後CEO」姿態出現在媒體,創辦大爆炸科技公司,成立「神奇百貨」,專門賣給九五後消費者。過去一年,王凱歆頻上電視、演講,還到以色列做創業交流。

神奇百貨號稱有二十萬會員,卻在七月下旬突然搬家、裁員,清新可愛的王凱歆人間蒸發,並爆發一連串數據造假、拖欠工資等醜聞。至於之前募集的千萬美元資金,則是不知去向。

新創企業,最冷夏天

裁員縮編 等待後續資金

賣萌真是賺錢的最佳利器,二十六歲的馬佳佳考大學時,是雲南省的語文狀元,一二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後,時逢國家主席習近平高舉中國夢大旗,馬佳佳立刻做出她的另類中國夢,創辦了專賣情趣用品的「泡否科技」。

馬佳佳被《創業家雜誌》評為八位九○後先鋒創業者之一,還來台灣上《大學生了沒》、獲頂尖的中歐管理學院邀請演講,她恥笑傳統行銷,炫耀自己獨特的品牌營造招數。但是,聯考狀元的馬佳佳去年底就後繼無力,如今實體店面關門,網路商城停擺,淪為另一個網路泡沫。

還有去年在網路上瘋傳的「超級課程表」創辦人余佳文,一四年登上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青年中國說》節目,一夕暴紅,至今已做四輪融資、拿了人民幣幾億元資金。但前後也不過一年時間,現在,他與投資人正在互罵興訟,而其電視演講點閱率、清華學歷、阿里巴巴投資額、用戶數等,也被一一質疑都是造假。

二○一六年剛過一半,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像下水餃般集體「跳崖自殺」了,名噪一時的愛鮮蜂、考拉FM、車易拍、微店、豌豆莢、春雨醫生等,正靠著裁員縮編苦等後續資金。還有一堆接近獨角獸規模的公司,則在找阿里巴巴、百度等大老闆靠行,寄望「賣身」來換取現金。

中國的新創公司泡沫已經破滅了,機會當然永遠是有的,夢想也可以一直做下去;但是回頭看看真實世界,既然未來面對的是一個低成長、零利率、銀行壞帳升高的緊縮趨勢,中國,真的能夠自外於世界嗎?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88

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二審:不得搞票房造假、偷票房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8月29日至9月3日在北京舉行。會議對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進行二審,新增原則性條款“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應當統計、提供真實準確的電影銷售收入,不得采取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觀眾,擾亂電影市場秩序。

今年3月底,《葉問3》被曝票房造假

2015年11月初,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對電影促進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在向中央有關部門、單位,以及社會公眾等征求意見,並進行過調研後,此次送審的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較初審時部分內容有所修改。

草案還規定,電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等觀眾身體或者心理不適的,應當予以提示;演員、導演等電影從業人員應當按照德藝雙馨的要求,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加強自律,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13

臨床數據造假是公開秘密?絕大部分仿制藥無法達到原研藥標準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10/1037656.html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啟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一年來,發現超八成新藥臨床數據涉假,背後監管環節層層失守,藥企、中介、醫生等相關主體違規問題突出。一些醫藥界人士認為,隨著核查風暴推進,“太超前”“一刀切”等消極論調有所擡頭,國家應堅持對臨床造假零容忍,以更嚴格的監管扭轉劣幣驅逐良幣的醫藥生態。

__.thumb_head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啟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一年來,發現超八成新藥臨床數據涉假,背後監管環節層層失守,藥企、中介、醫生等相關主體違規問題突出。

一些醫藥界人士認為,隨著核查風暴推進,“太超前”“一刀切”等消極論調有所擡頭,國家應堅持對臨床造假零容忍,以更嚴格的監管扭轉劣幣驅逐良幣的醫藥生態。

企業故意瞞報漏報不良反應記錄

食藥監總局對待批生產的1622個藥物臨床試驗項目數據真實性、規範性進行核查的結果在整個行業引發震動。一些醫藥界人士透露,隨著自查核查工作不斷深入,更多藥物臨床試驗數據不真實、不規範的問題被曝光,目前超八成的新藥申請被藥企撤回或國家食藥監總局不通過。

食藥部門一位工作人員說,核查中發現很多藥物的臨床試驗數據不完整,分析數據沒有級差軌跡,有的數據沒辦法溯源。還有的企業故意瞞報、漏報不良反應記錄,對達不到預期的試驗數據進行修改。

“在這一輪自查核查風暴之前,臨床數據造假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西部一家三甲醫院院長說,醫藥企業用舊藥隨便組合,找幾個醫院做臨床實驗,當然,都是按照預期結果出報告,最後國家食藥監總局就按照新藥審批了。“這種大燴菜式的藥物研發模式,怎麽能保證藥品質量和安全。”

“臨床數據造假的直接後果是藥效差。”南京一家藥企研發負責人說,一次臨床試驗,公司將受試者服用的抗糖尿病藥國產二甲雙胍換成了原研藥格華止。沒想到,服用四周後,受試者的血糖竟然降到了無法入組的水平。此前受試者一直在服用國產二甲雙胍,但血糖始終降不下來。

業內人士透露,國內絕大部分仿制藥都無法達到原研藥標準。為了通過審評,在臨床實驗中隱瞞棄用數據、選擇性使用數據的現象非常普遍。對此,國家今年啟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要求所有2007年10月1日前批準上市的化學藥品仿制藥,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其中需開展臨床有效性試驗和存在特殊情形的品種,應在2021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逾期未完成的,不予再註冊。

信達生物制藥董事長俞德超預計,隨著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開展,現有50%以上的仿制藥將會被淘汰,藥品領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有望得到初步扭轉。

中介監管缺位助長臨床造假

國家相關部門於1998年頒布《藥物臨床試驗管理規範(試行)》(簡稱GCP),並於2003年重新修訂實施。記者調研發現,GCP實施中約束力不強,藥企、中介機構、醫生等相關主體違規問題突出。

部分藥企受利益驅動,大肆上馬仿制藥,臨床試驗這一重要必需環節被“忽略”。江蘇一家大型藥企負責人說,他曾參與一家藥企搞新藥研發,其實就是把國外新研制的創新藥材料拷貝回來。這家藥企花了一個星期搞材料,根本沒有進行6個月的臨床試驗,竟然很快就拿到了“獨家創新藥”的批文。造成的後果是,國內仿制藥5片效果都不明顯,國外原研藥一片就有效但進不來,是一種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合同研究組織(CRO)監管缺位,助長臨床數據造假。一家CRO負責人透露,CRO本應作為第三方檢查機構,對藥物研發、臨床、報批等起到質量管控作用,但由於國內CRO缺乏轉入門檻,大量不良企業惡性競爭,很多CRO在利益驅使下成為數據造假的幫兇。“一些藥企明知CRO作假,但考慮到CRO分攤了違法成本和風險,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更有甚者,有藥企明確說,試驗不通過驗收就不付錢,逼著CRO造假。”

食藥監部門一位執法人員說,檢查中發現,臨床試驗的主體本應是醫生,但一些CRO聘請了大量助理研究員代替醫生做臨床觀察、數據統計和質量核查,是數據不規範、不真實的重要原因。

臨床醫生職業操守失範,為數據造假打開方便之門。廣東一家三甲醫院主任醫師說,曾在另外一家醫院牽頭下,共同參與過某產科用藥的三期臨床試驗,“實際操作很不嚴格”。很多有利於這種藥上市的記錄被保存,不利的臨床案例或者實驗數據都被抹掉了。特別是與同類藥物的比較性試驗,造假情況比較突出。“醫生本來就很忙,臨床試驗不會認真做,也沒有時間做那麽嚴謹的記錄,很多都是CRO代勞,真實性自然大打折扣。”

臨床監管成為藥物監管體系的薄弱環節。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各級藥品監管部門普遍缺乏臨床背景的監管人才和技術隊伍,長期重體系認證輕臨床項目過程監管,尤其是上市後藥物臨床試驗安全有效性評價,監管幾乎是空白。江蘇藥監系統的一名工作人員說,相比GMP檢查隊伍,地方上的臨床核查GCP隊伍的能力存在較大差距,人員和技術都跟不上當前的要求。

謹防消極論調削弱監管力度

記者調研發現,一年來,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成效顯著,初步遏制了大範圍數據造假的態勢,一些制藥企業感到壓力空前。

“以前對臨床的監管幾乎沒有,如今突然要求自查核查,讓我們措手不及。”內蒙古一家藥企負責人抱怨,此次對臨床試驗數據的核查風暴是“拿民國的法律制裁清朝的事情”。國家的政策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拿今天下發的 “意見”“法規”去考量以前做的事情。

這位負責人質疑,為什麽這麽多的CRO公司被審批?為什麽CRO公司提供的試驗資料以前通過了審評?被行政部門審批成立的臨床試驗機構為何不正規試驗?一系列監管部門犯的錯誤為何要申請人承擔大部分責任?“這些問題有待相關管理部門重視,並把這些問題做合理解釋。”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針對此輪力度空前的臨床監管風暴,當前有兩股消極論調需要警惕。一是出臺政策要符合中國國情,現階段對創新的要求不能太超前;二是政策不能一刀切,有的臨床數據只是不規範,不是造假,應允許存在。

俞德超說,當前是治理藥品領域“劣幣驅逐良幣”的關鍵時期,必須用最嚴格的制度鼓勵真正的創新。一旦對臨床造假網開一面,結果一定是“小縫隙變成大窟窿”。“如果允許一家藥企作假,那其他藥企都會跟進。因此,對臨床造假必須堅持零容忍,不放松。”

事實上,和美國相比,中國的藥品監管仍有待加強。國家食藥監總局明確,若臨床研究資料弄虛作假,申請人新提出的藥品註冊申請3年內不予受理,直接責任人參與研究或組織研究的臨床試驗資料十年內不予受理。

蘇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廖國娟博士表示,在美國,一旦發生數據造假,藥企和研發人員都會被列入黑名單,終身不得進入相關領域。

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積極將國內藥企和國際接軌,建立藥企內部的監管體系,真正通過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 經濟參考報
  • 陳星
  • 淩軍輝 肖思思 張麗娜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網友評論 0
Default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並不表明每經網立場

Sumbit

最新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