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TCW | ||
九月底,《富比世》(Forbes)公布今年度「美國四百大富豪榜」。入榜名人與名次順序變化不大,但有一個人物超吸睛: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女富豪荷姆絲(Elizabeth Holmes)。 SARS刺激,輟學創業 荷姆絲今年滿三十歲,是二十一世紀輟學執行長代表之一:十一年前,她還只是史丹佛大學大二生,一趟新加坡研究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之旅,觸發她離校創業念頭;如今身價已高達四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五十億元),名列美國第一百一十一位有錢人。 早在六月中,《財星》(Fortune)雜誌就認定荷姆絲即將「改革健康醫療產業」,主要是她創立的治療諾(Theranos)很有機會帶領一支五百人兵團,打出單價僅兩美元至五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元至一百五十元)不等的產品,顛覆七百三十億美元的血液檢測市場:不僅檢測系統獲最大連鎖藥局採用,兩百多樣檢測項目也納入公立醫療保險給付範圍。 價格低廉透明、採樣無痛感,這兩大特色堪稱治療諾的最大優勢,也是荷姆絲一開始投入創業就希望有朝一日能破除的不良傳統。 史丹佛教授羅伯森(Channing Robertson)回憶當年投資荷姆絲的歷程:在一個秋天,這名「大女生」突然現身辦公室,一開口就說:「我們來開一家公司吧。」隨即說起她在新加坡學習檢測SARS時,繁複的手續激發她想要發明一種貼布,除了釋放藥劑外,還可監測並記錄患者血液特定指數。 他自承,三十三年教學生涯「閱人無數」,卻還是被十九歲的小妮子打動:「就我的經驗來看,她化繁為簡的能力獨樹一格。」就這樣,他立刻同意支持「女版賈伯斯(Steve Jobs)」創業,至今仍擔負指導者、資深顧問。 荷姆絲棄學從商的決定完全沒鬧出家庭革命,因為她九歲起就常常對父親說:「我想在我人生中發現一個全人類從沒有想過可以辦到的事情。」因此一旦她確立人生職志,父母也很乾脆的把大學學費準備金轉成她的第一筆種子資金。 儘管治療諾備受市場強力吹捧,但《財星》提醒,實驗室成果在大量商品化的過程中經常無法兼顧品質,而且跨國企業一再祭出專利訴訟官司,也將成為它保住醫療檢驗界明日之星光環的最大障礙。 |
| ||||||
一個美式足球員自創的品牌,竟然打敗愛迪達!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運動市場,一個只有十八歲的年輕運動品牌公司,今年一月至八月營收竟超越創立六十六年的愛迪達,首次翻轉美國運動品牌排名。 一舉超越愛迪達,成為全美第二大運動品牌的Under Armour創辦人普朗克(Kevin Plank),靠著研發專業機能運動服,在美搶下了七五%市占率,甚至超越耐吉、愛迪達,成為該領域霸主。「它,會是下一個耐吉!」《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引述一位分析師觀察指出。 原本他只是個沒沒無聞的大學球員,以新台幣五十萬元白手起家,現在卻成了身價二十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四十億元)的《富比世》(Forbes)雜誌全美前四百大富豪,連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也穿他客製的「總統版」運動鞋在白宮慢跑。 十月底,他從美國飛到台灣,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 現年四十二歲的他,留著小平頭,鬢角已略見灰白,但一身灰、藍色自家品牌運動服,身型仍有如美式足球運動員般魁梧,拍照時還大方擺姿勢、秀肌肉線條。普朗克八百四十億財富的起點,正是從大學球場開始。 他二十四歲創業前,是馬里蘭大學美式足球校隊隊長。每當夏日時候,天如火烤,汗如雨注的他,戲稱自己是「球場上最濕的傢伙」,一次次,練習或比賽都得穿著吸滿汗水、黏在身上的棉質上衣,讓他萌生設計更適合運動員穿著的機能服飾想法,「能不能有方便排汗、長久乾爽的T恤?」 沒後台,創業靠自己祖母家地下室當研發基地缺錢沒資源,內衣褲破布當試驗品 「我自己是個運動員,選手穿著非常重要,希望讓運動選手創造更好成績,這是靈感、發想源。」但相較籃球之神喬丹(Michael Jordan)或中國體操王子李寧,同樣都是運動員自創品牌,當時的普朗克,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甚至進不了職業聯盟的運動員。 沒有運動明星光環的他,十八年前創業面對的困境比其他球員更大。他沒有資源,因此從「專業」下功夫,專注投入當時別人沒注意到的機能衣,把產品做好,終於創造出新的利基市場,埋下了日後讓美國運動品牌市場洗牌的可能。 「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I will)!」讓他度過創業初期的困境。 最初,註冊商標並四處尋找適合布料的他,在祖母家的地下室,用土法煉鋼的方式,拿來自內衣褲的幾片「破布」做試驗,再找裁縫縫製,生產出第一批七件在劇烈運動中,仍可保持乾爽、輕盈的材料原型,打造出全世界第一件專業強力伸縮貼身運動機能衣(compression)。 但萬事起頭難,剛創業的前十八個月,他都沒脫離瀕臨破產危機。 普朗克回憶,當初最危急時,卡債一度高達四萬美元,立刻需要一萬美元現金,一度想把一○%股權和布料商交換,「後來對方沒同意,他們不覺得是一筆好交易,沒想到那些股權,今天價值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九十億元)。」 父親在他十九歲時過世,「你一定要相信自己,」他唯一能諮詢的人只有自己,這讓普朗克被迫更早學會面對競爭,必須強迫自己更有觀點、創造力,「我知道『相信自己』不是一個很前衛的口號,也不是一種解決事情的答案,重點是讓你發自內心找出一個解決事情的方法。」 找縫隙,突圍憑人脈棄零售通路專攻運動社群送隊友試穿,意外上頭條打響名號 當其他運動品牌選擇以零售通路拓展市場,擁有專業運動員人脈的普朗克和別人不同,他專攻專業運動員及其社群,逐漸敲開市場縫隙。 當時,他把自己研發出來的機能衣樣品,一一寄給超過二十位已經成為美式足球聯盟(NFL)球員的過去高中、大學隊友。先有球員穿著該品牌T恤登上《今日美國》(USA Today)頭條,三年後,電影製片商華納兄弟又邀他在好萊塢影星艾爾.帕西諾(Al Pacino)主演的美式足球勵志電影《挑戰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合作,打開了知名度。 不只是與好萊塢合作,他陸續和全美超過一百多個職業、學校運動社群簽約,打深了專業運動品牌的形象。 二○一四年Under Armour也正式成為中華職棒冠軍隊、那米哥桃猿隊(Lamigo Monkeys)的合作夥伴。那米哥桃猿領隊劉玠廷觀察,「耐吉這麼大了,你還要做第二個耐吉嗎?當然想辦法切一塊人家沒注意到的市場。」 做區隔,打深一口井前五年堅持不擴充產品線只做機能衣,把 1 代品改良至63代 普朗克選擇的,正是與市場老大耐吉、老二愛迪達完全不同的做法,當這些主流運動品牌,大多專注生活風格來設計品牌產品,偏向球場外等日常生活可穿著的休閒服,普朗克則始終專注運動員角色與需求,從美式足球運動開始,陸續延伸到棒球、籃球、極限運動、滑雪、攀岩、終極格鬥、慢跑等領域的專業機能訓練和運動服等用品。 不像其他品牌鎖定大眾不斷複製商標(Logo),盡可能極大化市場,普朗克卻做好他擅長的事,持續和專業運動員站在一起,不斷聚焦利基市場,用產品說故事,這個由他創造出來的市場,才可能以十八年時間打敗愛迪達。 「純正專業運動品牌訴求,它做最好!」該品牌供應商之一、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觀察,商業迷思往往希望包山包海,但全世界紡織服飾市場規模高達一兆美元,只要能做出區隔,賺都賺不完,不會看到它有羽絨衣、休閒服等不相干產品,一定都和專業運動相關。 「品牌偉大並不在於它的Logo,有些人覺得把Logo設計出來產品就會賣錢,Logo是最後一件事情,」普朗克強調,偉大的品牌就像偉大的故事,每個章節之間都有開始、過程與結束等關聯和一致性,商品同樣如此,所以不去生產基本休閒服等無關產品。 他選擇打深一口井。「相信,它就會發生!」普朗克認為,讓使用者相信穿上該品牌,就會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甚至流更少汗、更快速冷卻,是他透過差異化脫穎而出的關鍵。 因此,他品牌成立前五年堅持不擴充產品線,專注在把第一個產品專業運動機能衣研發到更好,甚至在二○○○年營收約只有新台幣一億元時,每年來台三、四次,拜訪大自己三十倍的儒鴻等機能布料業者,「台灣是全世界機能布料供應的領導地,現在還是供應鏈重要夥伴。」 正因一開始的小,沒包袱的他,才能逐漸把一個小利基市場做到大。 五年後,該品牌營收從零成長到五百萬美元,十年後,再成長到三千萬美元。這個素人運動員出身的普朗克成功創造新市場的創業故事,讓他三度摘下《富比世》雜誌「四十歲以下的十大最有影響力執行長」。 目前該品牌第一代產品仍未停止研發,至今已改良到第六十三代。黃冠華透露,由於人體運動時不同部位出汗量不同,所需要的排汗效率、貼覆性、布料觸感也會不同,該品牌產品就把上述吸濕排汗效果列入考量,如特別加強上半身衣著的腋下、脖子後和下方等部位,把機能訴求發揮到最極致。 闖新路,拒絕聽雜音馬步蹲十年才做起運動鞋品牌年營收勝愛迪達,居全美第二 儘管普朗克篤信自己的想法,但過程中不是沒有雜音。「人們一直說,你應該做這、你該做那,」甚至二○○五年年底公司在美上市時,他只有三十三歲,外界不看好:「你絕不可能做很大!」 普朗克選擇不要去聽那些聲音,堅持走自己的路,透過不斷聚焦,讓自己強大起來。「創業初期,最關鍵的一件事是讓自己變得有名,當你準備好之後,累積的可信賴度,會順利讓你進入下個領域。」也因此,他蹲了十年馬步才跨入運動鞋領域,十八年後的今天,才正式開始布局台灣、中國等全球市場。 當大品牌忙著行銷,忽略了機能衣市場正在擴大,他創造出機能衣這個市場,隨著市場擴大,營收表現也跟著三級跳。 他除率公司連續十八季營收成長逾二○%,美國標普五百(S&P 500)指數中僅四檔股票有此成績;今年一月至八月,股價漲幅又達五八%,居五百大股票第三名,也是消費品行業表現最亮眼,因帶給股東高報酬獲選CNN美國前五大績效最佳執行長。 不只如此,《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今年一月至八月,該品牌在美國市場以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六十億元)營收,超越愛迪達同期的十一億美元,躍居全美第二。 「我們從來沒想過自己是老三,直到第一我們才會滿足,」正如運動員不斷挑戰破紀錄等更好成績,普朗克認為商業運作上同樣如此,「就像美式足球一樣,我喜歡不斷挑戰,並享受這些挑戰。」 目前美國市占率貢獻該品牌營收九成,當這個美國運動品牌神話走出美國,來到亞洲,因強調機能且相較其他運動品牌知名度仍低,是否能成功挑戰運動風氣不如美國的亞洲人,台灣是前哨站,也是他考驗的開始。 |
嘉誠宣布旗下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重組大計之後,身價一夜暴增158億港幣。
據港媒報道,35年前李嘉誠出手收購和黃,開始香港首富之路;35年後再施“魔法”,重組長和系業務。長和系主席李嘉誠的重組大計初步甚獲市場歡迎,集團於美國掛牌的預托證券上周五晚彈升逾10%。李嘉誠宣布有關消息後,其身家一夜暴增158億元,進一步鞏固其首富地位。
1月9日,李嘉誠宣布將旗下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進行重組,成立兩家新的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和”)和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地”),預計上半年完成。
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股東將通過換股獲得長和的股份,長和將取代長江實業繼續以“00001.HK”的股份代號上市,而和記黃埔將退市,長地再以介紹形式上市。重組後的長和將持有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和動產租賃業務(飛機租賃)。長地將持有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在香港、中國內地及海外的房地產業務。
目前,李嘉誠通過持有長實43.42%股份,再間接通過長實持有和黃。按上周五股份在香港的收市價計算,李嘉誠持股價值1348億元。由於投資者受到重組消息影響,在上周五晚美國交易時段內,買入長實及和黃的預托證券,從而推升股價,令李嘉誠的長和持股市值1506億元。
合並之後,長地及長和均是開曼群島註冊的公司,此舉被視為變相遷冊。李嘉誠對外界指他遷冊及撤資的話題非常敏感,日前他多次在記者會上澄清,重組集團業務,並把公司註冊地由香港轉為開曼群島,只為了方便兒子兼集團副主席李澤鉅接捧及做生意。
公重組以地產及告非地產業務劃分
根據公告,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將進行業務合並及股份互換,未來將合並成為兩家新公司:長和(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和長地(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兩大集團以地產及非地產業務劃分,重組後的長和將持有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和飛機租賃業務。長地將持有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在香港、中國內地及海外的房地產業務。
換股方式方面,原長江實業股東持有的每一股長實股份將獲得一股長和股份,原和黃股東持有的每股和黃股份則將獲得0.684長和股份。重組完成後,所有新長和股東將就其持有的每一股長和股份獲得一股長地股份。換股比例按長實及和黃截至今年1月7日前5個交易日平均收市價而定,不含溢價。
公告顯示,長江實業將先行重組,於開曼群島建立“長和”,成為長江實業的控股公司。隨後,長和集團將與和記黃埔進行股份交換。並購方案完成後,李氏家族信托和李氏家族將繼續作為長和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為30.15%。作為本次大整合的最後一步,原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各自的房地產業務將轉讓予“長地”。
所有的並購協議完成後,和記黃埔將被除牌。而新成立的長和、長地兩家公司將再次實現獨立上市。據了解,該方案預期將於2015年上半年完成。
□回應
緣何啟動世紀大重組?
1有利於提升股東價值
對於本次世紀大重組,李嘉誠稱之為集團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表示,重組完成後有利於提升股東價值。“最主要是股東不會吃虧……做完後,就會顯示兩間公司的真正價值大了多少。”
李嘉誠表示,本次交易將至少從兩方面提升股東的價值。一是有助於消除控股公司折讓,從而為股東釋放公司的實際價值,惠及股東;此外,由於分拆後的長和及長地的業務界定清晰,有助投資者對集團相關業務作出更準確的投資分析,價值可望進一步提升。
李嘉誠長子李澤鉅表示,交易完成後,投資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喜好決定對兩間新公司的投資。“鐘意香港地產、鐘意大陸地產,就拿多些地產;鐘意其他收息高些的生意,就去外國。”
2
為何將註冊地變為開曼群島?
主要是為方便做生意
在這次公布的一系列重組交易中,最受關註的是李嘉誠家族旗下的兩大上市企業的註冊地將由原來的香港變為開曼群島。而李嘉誠曾在去年反複強調,長實、和黃不會將註冊地遷出香港,自己愛港愛國,永不遷冊。
李嘉誠在記者會上強調,長和及長地仍在香港上市,本次的安排與撤資無關,主要是方便做生意。“過去10年,75%以上在港上市公司,都在開曼群島或其他海外註冊,這並不是對香港沒信心,而是做生意方便。”李嘉誠在發布會上反問記者。
根據安排,長實與和黃合並之前,李嘉誠還會將由李嘉誠家族信托持有的6.24%在加拿大上市的赫斯基能源的股權出售於和黃。對此,李澤鉅指出,“我們將赫斯基股權從海外拿到香港公司控制,這是對香港有信心才這麽做。”
管理層表示,由於此次重組交易額巨大,涉及分派新公司長地的實物股票,而根據香港有關法規,這對於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是不被允許的,這是選擇開曼群島成立及註冊的最主要的技術性原因。
□背景
李嘉誠商業帝國的變遷
作為香港兩家老牌跨國企業,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均在香港和紐約兩地上市,兩家公司更以“0001”和“0013”的股票代碼占據香港股市恒生指數成份股的龍頭地位。因皆為李嘉誠長江集團旗下最主要的產業,兩家公司也常被稱為“長和系”。
近年來,長實與和黃在全球的出售、分拆和投資動作不斷。2013年,分拆香港電燈上市套現390億港元;2014年,和黃向淡馬錫出售屈臣氏24.95%權益,套現440億港元;2013年,出售上海和廣州兩地物業套現超過100億港元;同時近兩年在澳大利亞、愛爾蘭、荷蘭、加拿大等海外大舉收購總投資超300億港元。
長實與和黃是香港股民心中一直立於不敗之地的藍籌股。
李嘉誠於1950年以5萬港元起家,在香港成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生產塑膠等工業制品。他於1958年開始涉足香港地產業。長江實業在上世紀70年代之後的“黃金歲月”大量投資香港的房地產,快速壯大成為香港主要發展商之一。
1979年,李嘉誠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收購和記黃埔9000萬股,占股22.4%,成為華資入主英資四大洋行第一人。李嘉誠於1981年出任和黃主席,其後不斷透過和黃在全球進行收購,逐步打造出足跡遍天下的帝國。
□分析
重組為李氏家族接班考慮
重組完成以後,長和系資產的股權架構將由原來的三層縮減為兩層。李氏家族信托將成為新公司長和、長地的直接控股股東,李嘉誠將分別擔任兩公司主席,其長子李澤鉅將擔任副主席及(聯席)董事總經理。
“重組一是提升股東價值和股價,把原來交叉持股的複雜型關聯集團整合為單一的控股公司;二是為了接班強化李氏家族的領導,消除政治風險。”一位資深港股分析師表示,新成立的兩大集團註冊地在開曼,上市地在香港,營業地在全球,主營地在亞太。它們是全球化、多元型、綜合性的財閥,歐洲、美國、亞太,任何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危機都不足以動搖這個巨無霸的根基。
“歷史上的大財閥,像歐洲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美國的洛克菲勒家族、日本的三菱三井財閥,都有去本地化的意圖。理清思路也是為下一代接班掃清障礙。”上述分析師表示。
“長地”將成地產巨無霸
業內人士指出,長實與和黃的房地產業務占比極大,加之長實在內地擁有大量儲備用地,如果全部劃撥給長地,後者的資產規模將非常龐大。
事實上,李嘉誠近幾年雖然持續投資內地房地產市場,但大多以大宗收購為主,其自主開發的項目進展十分緩慢。而最近幾年甩賣內地和香港的資產,也讓很多人相信,李嘉誠有在陸港房地產撤資之心。
“重組是件好事,因為估值會較容易。”香港富昌研究部總監連敬涵表示,李嘉誠旗下另外的公司長江基建、電能實業股價走勢理想,相反主打地產業務的長實股價卻不甚理想,若不重組,集團會被地產業務拖累。“新成立的長地將專註房地產,如再加上內地的儲備用地,長地將成為大中華地區地產巨無霸,其估值將會大幅提升。”某港股分析師表示。
李嘉誠身家再增158億港元
據香港媒體報道,長實、和黃上周五公布重組計劃後,受到市場熱捧,兩集團於美國掛牌的預托證券(ADR)上周五晚彈升逾10%。這意味著,李嘉誠宣布重組消息後,其身家一夜暴增158億港元,更加鞏固了其亞洲首富地位。
據了解,目前李嘉誠持有長實43.42%的股份,再間接透過長實持有和黃。若以他所持長實的10.06億股,再加上直接持有的1.07億股和黃計算,按上周五港交所的收市價,李嘉誠持股價值1348億元。由於投資者受到重組消息影響,在上周五晚美國交易時段內,有大量投資者買入長實、和黃,從而推升外圍股價,令李嘉誠的“長和系”持股市值達到1506億元,一天內增值158億港元。
■公司簡介
長江實業:是一間地產發展及策略性投資公司,為香港規模最大的地產發展商之一,業務主要包括房地產、生命科技、能源、運輸等,業務遍及全球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4年6月,長實的凈資產約3908億港元,如果將和黃地產業務合並,資產凈值將達到4787億港元,新成立的長江實業地產將超過新鴻基地產成為香港最大的發展商。
和記黃埔:李嘉誠家族旗下主攻內地和海外市場的公司,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企業屈臣氏,是全球多個市場最大的集裝箱碼頭經營商,近兩年穩居《財富》世界500強公司的第363位。和黃是目前是港交所主板中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長實是和黃的最大股東,占其49.97%的權益。和黃目前經營六項核心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地產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以及電訊。截至2014年11月底,和黃在內地擁有約715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在全球擁有的酒店客房數達到5320間。
| ||||||
擁有三十年實戰經驗的K線贏家蕭明道,淬鍊出一套賺多賠少的「投機之道」。 表面上看似隨興的操作手法,骨子裡卻有一套縝密方法所編織出來的進出習慣。 記者貼身採訪他的操作過程,探索他的獲利祕訣。 撰文‧歐陽善玲 「最近這段時間,我的股票幾乎不會抱波段,變化真是太快了!像美股從一八○○○點殺下來,跌了將近一千點,昨天又漲了三百多點,是不是像神經病一樣,你怎麼抓?如果大漲買進,大跌賣出,很可能兩頭落空。」一見面,專業投資人蕭明道不吐不快似地,為今年以來的股市行情下最新注解。 投資台股以「億元」為單位,講究「順勢而為」的蕭明道,一直以來有個習慣,即當行情清淡,或捉摸不透盤勢時,他就索性離開電腦看盤系統,毫不戀棧;不看盤進出的日子,他日夜顛倒,醉心中國醫學,或上山泡溫泉、打麻將,生活輕鬆愜意。 不過,最近蕭明道的「股市作息」可就沒辦法那麼「隨興」了。「我和幾位學生開了一個群組,他們想學,我就得在盤中示範教學,這樣他們的感受會更強烈,對個股線圖有體會,才會有好的操作結果。」為了不在學生面前漏氣,日前全球股市因希臘問題波動劇烈,蕭明道不但「堅守崗位」全心投入,還大方公開操作習慣,原來他選飆股就從假日三小時開始。 看「漲相」:最注重流動性,鎖定兩指標每逢周休二日股市休市時,就是蕭明道檢視個股,汰弱留強的時機。「我會固定抽出三小時,不一定是白天或晚上時間,利用兩個指標篩選個股;一是五日成交均量在五千張以上,二是各期均線多頭排列(均線皆呈上揚)的個股。符合這兩項條件外,我還會剔除知名度不高或不熟悉的股票。」由於資金進出部位大,為避免想買賣的個股無法順利成交,蕭明道最看重、同時也是選股的第一要件,即是流動性,個股成交量必須超過五千張,才會讓他有安全感;而中小型或特定主力持有的個股,則因成交量過低,不會成為他的持股重心,頂多是玩票性質,偶爾進出個三、五十張,淺嘗即止。 至於各期均線多頭排列,則有助於蕭明道掌握當下最強的股票。「我會先看周線,若趨勢確立就檢視日線,最後選定標的前,還會再三確認月線走勢;當三條均線呈現多頭排列時,我可能就會投入六至七成的資金,進行波段操作。」他說,利用成交量及均線走勢篩選,再評估、剔除名不見經傳的公司,這樣「去蕪存菁」下來,大概就剩下三、五十檔個股。 開盤後:個股走勢比大盤強勢,先進場持有蕭明道憑藉著股市老手的直覺與經驗,將假日找出最具「漲相」的標的列入自選股名單,等到周一開市,市場對於這些標的的反應,將進一步影響他的進出決策,也因此,盤中應變能力與細心研判走勢的操作技巧,常左右勝負。「個股強弱,是相對大盤的概念;所以開盤時,若大盤大跌,就要先買進當日開盤上漲的股票,接著以每小時為單位,觀察個股是否持續創新高,一旦後繼無力,就二話不說先砍出持股。」多年來養成的盤中習慣已讓他進出有據,就算大盤上沖下洗,也不會亂了操作節奏,「眉角」就在於緊盯個股「量、價、時間、角度」的瞬間變化。 「量與價會形成K線,時間則是看均線扣抵位置,角度則可判斷個股強弱。」他舉例,假設大盤開盤跌二%,面板股友達卻逆勢開紅,走勢比大盤強勁,可先進場持有;中場十點半到十一點半附近,再針對友達量價變化,決定該加碼、減碼或賣出。 判斷加碼有三條件:一是盤中股價下跌角度和緩,且量縮;二是攻擊角度陡峭,且量增;三是股價節節攀升,底部愈墊愈高。蕭明道解釋,前兩項條件就是市場公認的強勢股樣貌,如同美女符合九頭身是普世價值一樣。 「當股價下跌角度緩,且成交量縮時,我會等股價反彈出量時,加碼買進。」他強調,所謂強勢股,就是開盤表現比大盤強,之後再與自己比,只要上漲攻擊力道持續增強,即可加碼,就像「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的概念。一旦股價無法持續走高或上漲角度和緩下來,就要留意減碼及出場時機。 盯盤時:線圖由小看到大,連續錯就休息舉例來說,「當個股攻擊力道減弱,上漲角度一波比一波平緩時,雖然股價還未翻黑,只要出量,就是減碼時機。因為市場上追價者意願不高,態度不夠積極,就無法持續推升股價上漲;而該漲的股票卻漲不動,接下來會有回檔壓力。若股價已由紅翻黑,且跌破前波低點位置時,就要立刻出清持股。」蕭明道征戰股市數十年,從不預設停利點、停損點,卻能屹立不搖的原因,就是一切只看線形,「照表操課」;當線形走弱時就出場,走強時就追進。 「股價自下而上,出現區間極限大量不見高點,就賣出;股價自上而下,出現區間極限大量不見低點,就買進。」蕭明道像繞口令熟練地為他的盯盤習慣做總結;而他手握上億元資金,能夠靈活反應盤勢,指揮若定,關鍵還是他的盤中操作習慣。 「盤中觀察線圖要由小看到大,先看『TICK』圖,再看日線,最後才看周線。」TICK圖是將交易時間內,所有的價格用點來表示,能抓到比一分鐘K線更短時間內的股價變動狀況。蕭明道強調,盤中要保持一定的敏銳度,積小勝為大勝,就必須分秒關注股價變化。 「要是連續出錯,就代表近期手氣不順,適時離開盤面、轉換一下心情,不要硬拗。」對蕭明道而言,所謂的投資好習慣,不只是緊盯盤中的關鍵指標,建立「適當時候不碰股票的習慣」,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反而能在投資市場上細水長流。 蕭明道 (投資資歷逾30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蕭明道如何練絕招? 好習慣1 利用假日三小時,找出強勢股1、篩出5日均量在5000張以上個股2、檢視是否符合各期均線往上的多頭排列(先看周線,再看日線、月線,挑選波段操作標的)3、從中鎖定30至50檔較熟悉或知名度較高個股好習慣2 美國大漲或大跌時,開盤先看台指期8:45先看台指期表現,判斷當天大盤走勢,了解市場看法,依照大盤強弱度,評估開盤時如何汰弱追強。 好習慣3 盤中緊盯個股買賣強弱度, 短線進出1、大盤大跌,找開盤時相對強勢的個股2、買進後,以量、價、角度進行持股調節加碼:A、下跌角度緩、量縮,反彈出量買進 B、攻擊角度陡、量增 C、一底比一底高 減碼:上漲角度緩、出量 出場:跌破前波低點 3、觀察內外盤5檔,研判買賣方強弱度好習慣4 連續出錯 ,就不再看盤若一買進就跌破,一賣出就上漲,連續幾次,代表看法有錯、手氣不順。為避免鑄成大錯,此時要立刻離開電腦前,不再看盤,泡溫泉、出去玩,轉換一下情緒,都有助於下一回合。 |
海信、騰訊聯手打造電視遊戲平臺攪動資本市場
被“看衰”了一年的彩電企業,最近被資本市場重新“寵幸”。春節前,海信、TCL、創維等國內彩電龍頭企業迎來了一波行情,股價大漲。
2015年,智能電視概念大熱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在用戶數量積累了兩年之後,龍頭彩電廠的日均活躍用戶數很有可能在今年沖破500萬的“臨界點”。
從賣硬件,轉向賣“硬件+服務”,智能電視的新商業模式或許在今年實現突破。
還是先來看市場基本面。去年,國內彩電市場出現2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皆因節能惠民政策之後市場需求已被透支。而今年年初,彩電市場已經有所複蘇。如,今年1月創維彩電銷售同比增長29%至158.3萬臺,其中中國大陸市場銷售量增長39%至128.4萬臺。
中怡康預計,今年國內彩電市場有所回暖,預計銷量同比增長2.9%,液晶電視的銷量將達到4710萬臺,等離子(PDP)加上OLED電視的銷量將達到30萬臺,合起來今年國內彩電銷量將達4730萬臺。
其次,彩電龍頭企業的價值一直被低估。一位私募基金的分析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坦言,之前電視機企業的市盈率都在11-12倍,給的是制造業的估值,很低。2月5日,海信與騰訊遊戲進行戰略合作,引起大家重新關註,機構分析師紛紛去調研,發現海信、TCL和創維也在發生變化,所以資本市場開始用互聯網思維去看這些企業。此前,海信、TCL、創維等彩電企業的市值合起來才約700億元左右,與一個樂視的市值大致相當,因此這位分析師認為未來龍頭彩電企業的估值仍有上升空間。
說到底,這輪彩電企業的回暖行情是基於商業模式轉變的樂觀預期。所以,我們接下來重點看看智能電視的新商業模式到底能否破繭而出、化蛹成蝶。
從用戶基數的層面看,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曾表示,日均活躍用戶達到500萬就開始有廣告等商業價值。而海信、TCL、創維等的用戶數量增長明顯。2014年海信智能電視累計激活量已達800萬臺,預計到2017年累計激活量會突破2800萬臺,其中遊戲用戶預計將突破1300萬。TCL的智能電視平臺可運營用戶超過1100萬戶,日均活躍用戶接近400萬戶,並在視頻、遊戲、生活等領域搭建了推動用戶增值的業務平臺。
從智能電視應用的層面看,去年是“視頻年”,今年將是“遊戲年”。海信最近與騰訊遊戲進行戰略合作,智能電視遊戲的運營平臺呼之欲出。而去年,TCL、創維、康佳也都在電視遊戲領域積極布局。上述私募基金的分析師認為,去年廣電總局嚴管智能電視上的互聯網視頻APP,碰到政策壁壘後,大家把眼光轉向電視遊戲。
中怡康黑電研究中心總經理彭顯東也認為,電視遊戲空間很大。中國遊戲主機原來被禁,現在政策解禁,XBox、PS4等銷量爆發,彩電廠想為什麽不直接把遊戲做到電視機里面?因此,智能電視遊戲前景被看好。不過,這一是需要培育周期,不是3-4個月就能見到效果;二是還缺少拿得出手、體驗很好的電視遊戲。
互聯網巨頭的介入,也使智能電視應用市場升溫。據彭顯東介紹,今年阿里電視計劃突破300萬臺,其中打阿里LOGO的電視200萬臺、不露出阿里LOGO的電視100萬臺。海爾、長虹等都在與阿里商談合作推出阿里操作系統智能電視的事宜。電視廠可以從阿里拿到每臺少則20-30元、多則60-70元的分成,因為阿里每增加一個用戶要110-120元的成本,通過與彩電廠合作來發展用戶更劃算。而騰訊遊戲也在智能電視領域跑馬圈地。去年,騰訊遊戲已經開始與康佳、TCL合作,今年又與海信合作。
從跨界競爭的層面看,樂視、小米2014年的電視銷量約200萬臺,預計2015年將達到400-500萬臺,它們的商業模式和行業影響將從量變到質變。比如,去年汪峰演唱會,現場門票600元,通過樂視超級電視看現場直播20元,單是這場直播就賺了幾千萬元。此外,還會有其它長尾的收費。300萬用戶,假設一個用戶一年願意付錢10元,那麽一年也有幾千萬元的收入。最近,長城寬帶的運營商也推出大麥電視,免費送電視機、收流量費的模式看來並不會太遙遠。
這些都刺激傳統彩電廠加快變革的步伐。以TCL愛奇藝電視為例,據說愛奇藝視頻打開前的“開機廣告”收入有15%會分給TCL。彩電廠在電視遊戲收入中的分成比例會更高,像TCL、海信與騰訊遊戲合作,會拿到20%-40%不等的收入分成。“現在賣一臺電視,它每年可以收錢。彩電業從增量收錢,變成存量也可以收錢”。上述私募基金的分析師說。
從2013、2014年投入期,到2015年開始產生收益,外界對智能電視業“另眼相看”。
不過,奧維雲網(AVC)副總裁劉闖提醒說,彩電業轉型的方向沒錯,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轉型不僅在於彩電企業自己,還要聯合視頻、遊戲運營商一起,把消費者的關註度重新拉回到電視機面前;彩電市場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各種新的運營方式會出現,但總體市場不會有太大增長。
彭顯東也直言,“今天,智能電視已經看到曙光。而彩電廠與強勢的互聯網內容、遊戲企業合作,效果會更快體現。但是,與強勢互聯網企業合作,彩電企業的掌控力會變弱,如何平衡是一個考驗。”
| ||||||
撰文‧歐陽善玲 年近五十的蕭文漢(化名)原是券商營業員,七年多前辭去工作,專心操盤,把投資當主業;若從認真操作股票起算,他花了十二年時間,晉級億元人生。漫漫長日,他心中想「賺錢」的意念不滅,潛心而專注,在繳交龐大學費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從累積的操作經驗中,他得到一個切身體悟,「能夠把賺到的錢,從這個市場上帶走的,才是真正的贏家。」當營業員之前,蕭文漢起碼做過三十個工作,開過計程車、當過送貨員,也賣過靈骨塔,工作一個接一個換。「我是瑞芳人,父親是礦工,家裡生活滿拮据的,所以我一直都想賺錢;但真正驅使我專注投資的動力,是女兒出生。」蕭文漢感性地說,「以前,一人飽全家飽,女兒出生後,突然感到自己責任加重,心想三十多歲了,不能再這樣一事無成,一直換工作下去。」當時他在市場擺地攤,有位客人每天喝得醉茫茫,一個月卻能賺三十萬元,羨慕之餘便問他做哪一行,才知道他是券商營業員。衝著令人欣羨的數字,他決定去考營業員。 三十歲才入行 不敵萬點誘惑 賠光百萬積蓄非本科出身的他買了一堆參考書,在三個月內苦背八千多道題目,順利考取證照,如願成為證券圈的一員。他記得入行那年是一九九七年的七月,股市即將上萬點,每天看著熱騰騰的行情,自然心癢難耐,於是把身上一百多萬元的現金全數投入,「不到半年就全部賠光」。當時,他另負債四百多萬元,「情況真是很慘。」出師不利,蕭文漢認命地回頭做營業員,但賺錢欲望並未熄滅。他知道自己對股票一竅不通,只好做中學,只要不懂就開口問,認真觀察老經驗的同事及自己的客戶進出模式,尤其是投資勝率較高的客戶,牢記他們失敗原因、研究他們操作成功的方法。 蕭文漢很清楚,想靠投資賺錢,得先累積自己的經驗值。一年後,他開口向公司借五十萬元,開始實地交易。這段時間,蕭文漢進出頻繁,儼然是短線客,「一天買進賣出可達十四次。一個月下來,交易金額達兩億元,七年大概有一六八億元,繳出去的證交稅真的很驚人。」然而每天短進短出,結算下來卻賺少賠多,他不禁開始思考,是哪裡錯了嗎?重新調整操作方式後,讓他的投資哲學,從不計成本代價,到漸漸懂得嚴控資金部位,自律與情緒控制力都更成熟,這也是他朝贏家之路邁進的關鍵。 兩次慘烈戰役 學會長線投資、控管資金成本關鍵戰役之一,是與宏達電千元行情擦身而過。當時市場流傳,宏達電要幫黑莓機代工,他從一五○元附近開始買,然而宏達電一路漲到二二○元,「我卻幾乎沒賺到錢」。 原來,他幾次的短線進出,總是一買就回檔,一砍就上漲,「宏達電股價站上二二○元後,我再也追不下去了。」在信心盡失下,宏達電隨即一路狂漲,約莫一年時間,股價最高衝上一二二○元,如果抱牢就可獲利數倍,然而身處機會中,財富卻從手中流失。 另一次是偏光板廠力特。○六年下半年,還未從宏達電的懊悔中回魂,蕭文漢選上力特,在股價二、三十元附近進場布局;一心想「雪恥」的他,還認真去拜訪公司,但「做了十一次都賠錢,國父革命也不過失敗十次!」他自嘲說。 經過這兩次「刻骨銘心」的教訓,讓他幡然醒悟,「投資要拉長戰線,並在長線布局與停損之間找到平衡」的道理。 他也意識到資金控管的重要。「有人認為,在十五元買進一檔個股,漲到十八元後賣出,等股價回檔到十六元再買進,平均下來投資成本就會降低;但我認為,這個觀念不對,投資是一碼歸一碼,不能將上個月做的業績,算到下個月,每次進出都要重新歸零。」此後,他養成一個習慣,只要賺到錢,就會把獲利部分先落袋為安,避免因持續換單操作,而不斷墊高投資成本;同時也減低一旦走勢逆轉,股價跌破成本價時的心理壓力。 自此以後,蕭文漢不再汲汲於短線,開始反覆練習波段操作,○七年,他總算在晶豪科這檔股票上打了一場滿意的仗。「我自認操盤性格比較像狙擊手,射擊必須精準,為了解晶豪科的股性,我從三十一元開始試單。等待股價整理一段時間後,自四十一元開始承接,一路買進,最高追到五十八元,累積張數超過兩千張。」之後晶豪科一路往前衝,上衝到一四九.五元,帳面上報酬率已經超過兩倍!此時,主力開始獲利了結用市價砍出,一路砍到除權前才罷手,那時晶豪科股價只剩下七十六元,「我還是沒有賣」;在他看來,這是技術面修正,不是基本面修正。果然,晶豪科除權後,股價就從八十多元跳空上漲,直到一百多元附近,股價才開始震盪整理。 聽K線說話 打破「穩定報酬」的迷思 蕭文漢也緊盯晶豪科的營運,他發現,原本市場預估應逐月成長的數字不如預期,雖然公司有說詞,但此時股價已呈現弱勢整理,感覺基本面不太對勁,「便開始出脫持股。」他從晶豪科股價一○三元,一路賣到九十七元,三天內全部出清完畢。還原權息後平均持股成本不到五十元,最後以超過一倍的獲利出場。「對我而言,這是最完整的一個投資循環,面對主力砍殺,也挺得住,謹守自己的眼光及判斷,是我最滿意的一次操作經驗。」蕭文漢說。 從地攤小販變身股市億元大戶,蕭文漢終結了一直換工作的命運,更成功脫貧,進而取得財富自由。回頭檢視自己的股市人生,他有兩點感觸。第一,技術面是判斷進出場的工具,而不是投資準則,不應被奉為圭臬;但從人生角度來說,它是一種因果關係。「你每天為自己畫K線,只要夠專注投入,線形就會漂亮。」第二,有些投資理論,強調投資報酬率的穩定性,這非常不合理。在他看來,正確的投資觀念是,「大行情來時,要賺很多錢,行情不好時,就要花很少錢;不管市況好壞,都要賺得一樣多就沒道理。」對住在億元俱樂部裡的蕭文漢來說,每次大行情來臨時,投資贏家的群像都不一樣,若再捲土重來,自己未必仍有機會站上高峰;但當年抓緊賺錢的欲望不放,即使失敗也繼續鑽研,不斷思考哪裡出錯,尋求答案,這種自省力與耐挫力,最終讓他得以翻轉財富,成為市場贏家。 蕭文漢 投資資歷:18年 經歷:地攤小販、 證券營業員 身價:逾億元 我的2015小革命 嚴守紀律,保持投資戰果他,從失敗中學習 找出自己的賺錢密碼 從宏達電學到的兩個教訓 短進短出,會墊高自己的投資成本。 強勢股不敢追,恐錯失數倍獲利。 蕭文漢在宏達電150元附近短線交易,都未能獲利,決心放棄後,宏達電股價狂漲一年,成為股王。 從晶豪科大賺一倍的心法 摸透股性,逢低大量承接。 忍功了得,股價翻倍不賣。 耐挫力強,市場急殺不為所動。 自省力高,從失敗中修正錯誤。 1.試單 2.41~58元承接 3.股價見高點,一張都沒賣4.股價自高檔重挫,但他繼續持有5.9月公司基本面出現疑慮 |
金融理論告訴我們,一家業務不專註的集團公司無法有效的配置資源,而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似乎是一個例外。
伯克希爾旗下擁有眾多優秀的公司,那這些公司為什麽不獨立存在,而是加入了伯克希爾這個業務豐富的大家庭?身價高達720億美元的巴菲特解釋說:“資本主義的優點之一是它有效地分配資金。然而,資本流動往往面臨一些障礙。例如,在業務下降時,公司CEO不願關閉工廠、不願將資本返還給股東進行再投資。返還資本進行再投資在其他地方,或者是稅收和交易成本對投資者希望將資金從一個部門到另一個地方。稅收和交易費用也抑制了投資者轉移資金的能力。”
他說:“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我們可以在不引起高額稅收或其他成本的情況下,將巨額資金從機會有限的企業轉移至更有潛力的企業。此外,我們並不專註於一個行業,這讓我們沒有歷史偏見。我們的同時也沒有維持現狀的壓力。這是很重要的:如果馬來做投資決定,這個世界上就不會有汽車業。”
巴菲特表示,在決定資產配置上,他在奧馬哈的25人團隊要比整個金融體系(銀行、股市、債市、並購基金等等)更有效率。
然而,巴菲特的成功遠不止資產配置的能力。巴菲特認為,他公司成功的第二個原因是伯克希爾已經是許多傑出公司的首選。換句話書,如果一個公司擁有人需要在套現的同時不影響公司的正常運營,他們很可能將公司賣給伯克希爾,盡管伯克希爾的出價可能低於私募股權。
彭博新聞社指出,巴菲特和伯克希爾擁有特別的哲學,他們通過一生積累的好名聲在收購時獲得了更好的價格。
對於伯克希爾的未來,投資者還有許多的疑問。如果你認為伯克希爾的成功是因為其配置資源的能力,那無論誰接班巴菲特,伯克希爾都將擁有光明的未來。而如果你認為伯克希爾的成功源自巴菲特獲得更好收購價格的能力,那他的接班人將在建立巴菲特般的聲望上面臨挑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