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這群人棄上市公司飯碗,組全台最會賺代耕隊 穿雨鞋、開賓士 他們種玉米年薪200萬

2015-12-07  TCW

台灣第十老村落,竟然有著全台最大的代耕團隊!

一群從都市回鄉的農二代,正在翻轉這個充滿玉米田農村的命運,他們放棄台新銀行、台塑、友達等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脫下西裝,從白領搖身一變,靠種田滾出財富。

一個北迴歸線旁的沒落老人村,竟誕生出全台最大的年輕代耕團隊。

嘉義縣義竹鄉中平村,戶籍人口只有五百多人,老人超過一半,在全台七千八百多個村里裡,是排名第十老的村落。這裡也是全台最大的玉米專區;十一月初冬,放眼望去,都是比人還高、綠油油的玉米田。

「這塊是我(種)的,那塊也是我(種)的。」嘉義中平村的「農二代」謝勝麒,人稱「阿麒」,今年三十八歲的他,開著市價三百萬元起跳的賓士三五○,標購得來的「9999」車牌格外耀眼。沿著一望無際的玉米田,他介紹自己的心血結晶。

台灣農夫,有三種身分,地主、佃農、代耕。以股市生態形容,地主就像股市金主,可自己投資股市,盈虧自負,也可將資金委託別人代操;佃農像代操業者,和金主談條件,也是盈虧自負;代耕像股市營業員,不負責盈虧,只收交易手續費。

阿麒父親是代耕業者,原本為一百多甲農地代耕(一甲等於〇.九七公頃,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面積),賺取微薄手續費;他自己則租下七十甲農地當佃農,兼幫父親做代耕,試圖用擴大規模來增加獲利。

農村,曾是他千方百計想逃離的地方,如今,卻成了實現他富農大夢的起點。

不止是他,鄰近鄉鎮多位三十多歲的農二代,近年陸續離開台塑、友達、華新麗華等台灣股票上市公司,回到家鄉,組成一個約三十人、全台耕種面積最大的代耕團隊,企圖用新的觀念與方法,讓農田滾出財富。

「一雙手,能握住的,只有一點點;一群人,就能做大,」阿麒說。

目前他們代耕的地區,從嘉義、雲林、台南、高雄,甚王屏東,都有他們的身影。

這群人代耕加上租地自營的面積,高達四千甲,面積比三個新竹科學園區還大。

扣掉租地等耕種成本,總年薪約七千多萬元,平均每人兩百萬元。縱使扣掉農機貸款,淨年收也超過一百五十萬元。團隊約有三分之一,是穿著雨鞋、開賓士的人。

被迫返鄉.「原以為死路一條」睜眼只有叔嬸輩,娶妻人選全是外勞七年前,民國六十六年次的阿麒是光鮮亮麗的上班族,擔任台新銀行台中分行汽車貸款業務員,「汽貸不受景氣影響,景氣好,買車要借錢,景氣不好,車子可以抵押借錢,」他說。曾有一個月一千萬元業績,年薪最多有一百八十萬元,最少也有五十萬、六十萬元。

銀行員的生涯,卻沒能持續太久。

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媽媽電話:「爸爸口腔癌第四期(末期),你卡緊返來!」他趕回家,看到一向強勢霸氣的老爸,無力躺在床上,他心疼的流下淚來。

開完刀,爸爸命撿回來了,但,已經沒有辦法像過去一樣賣命耕種。

媽媽勸阿麒回家接手爸爸工作,「人客攏在,抹甘苦,抹夭著(台語:客人都還在,不會辛苦,也不會餓著)。」「回來,就是死路一條啊!這種生活,我從小看到大。」上一代的農夫過什麼樣的日子,他心知肚明,「他們的錢,都是省出來的,錢,不應該是省出來,是賺來的。」當初,就是因為不想走父親老路,才從農村跑到都市,尋找他想要的、賺比省更精彩的人生,沒想到,轉了一圈還是得回家。他是長子,責任躲不掉。

三十一歲的他回家了。「我每天早上六點就起床,」他回憶剛返鄉的情景,像機器人一樣,照著父母的方式生活,長輩要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每天一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叔仔、嬸仔、伯仔、公仔,看不到一個年輕人。」單身的他,還成為村裡三姑六婆爭相作媒的對象。

「阿麒哪麥娶,就娶外勞啦!」(台語:阿麒要結婚,就娶外勞)長輩看到他,開口就是推薦哪位外勞看護工很不錯,搶著當媒人,「我,真的,快崩潰!」他說。

爸媽傳統的耕作方式,他不能接受。他數過,如果像父母一樣,用傳統的除草機在田裡除草,一年下來的腳程,剛好繞完台灣一圈。爸爸從事代耕三十年,就只有一台簡單的翻土機,其餘代耕需要的農機,像播種機、中耕機、收成機,一台都沒有。

砸錢租田.「不想像你們這樣」不顧父母反對,用名片跟老農打交道「我已經看到我的未來,就是你們這樣子!」他向爸媽抗議,不按父母訂出的時間表過活,開始往外跑,參加農委會的「小地主大佃農」計畫,還去農會上課,認識更多年輕農二代,也上網找到討論農機的部落格「火犁集團」,認識更多像他一樣,打算採購更多農機設備,擴大耕作面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

他想要扭轉耕作模式,並不順利,第一個踢到的鐵板,就是自己的老爸。

他想辦法租下更多農地,但,卻遭到老爸反對,為了阻止他,老爸不准他用家裡的農機,甚至跑去罵地主,為什麼要幫兒子?「他是不相信我,不准我做,怕我賠錢。」父子關係劍拔弩張,老爸的不信任,反而讓他更想,放手一搏。

更大的衝突,還在後頭。

幾年後,阿麒沒娶長輩介縉的外勞,娶了鄰村的漂亮女孩。婚後,有一天,有輕微躁鬱症的爸爸突然脾氣發作,把媽媽、太太的雜物拿出來,要放火燒掉,媽媽攔阻爸爸,他爸爸竟拿出刀要砍她,懷孕的太太打電話求救,阿麒趕回家,看到拿刀的爸爸,怒火攻心,一把抓起瘦小的爸爸,丟了出去,結果,爸爸受了輕傷。

事後,父子冷戰兩年。阿麒自我反省:「他(爸爸)的脾氣就是這樣,不可能改變,我只能改變我自己。」他修正態度,不跟爸爸硬碰硬,直到兩個孫子出生,父子關係才慢慢好轉。現在,爸爸會幫他巡農田,看看玉米長得好不好。

在與父親爭執中,他也開始走出自己的路。除了照顧父親原本簽下的代耕工作,也開始說服老農把土地租給他。

但,老農心中始終有「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陰影,害怕農地出租出去,萬一政府一聲令下,土地就會變成耕種者所有。

「(老農)要把土地所有權狀、印章交出來,很難,得要有信任感才行,」義竹農會總幹事翁永寧說,要租到農地,需要耐心、也要做出成績。

「就跟做保險一樣啊,剛開始都從身邊認識的人做起。」阿麒印了名片,成為村裡最早有名片的農夫,這是先前當業務員拜訪客戶必備,在村裡卻前所末聞;名片,讓老農對他印象深刻。

剛開始,他試探的問村內老農,是否願意把農地交給他,但,大家看他沒經驗,不知道會做多久?會不會突然跑回都市?

沒人想理他。

兩、三年後,老農發現他是玩真的,田問管理做得不錯,開始有人因為年紀太大,下一代不願意接班,將地租給他。

善用電腦.「沒賺百萬不做農」農地、金流數位化,作物在小七上架除了村內,他把農地租賃範圍擴展到鄰近村落。有些老農額外要求很多,例如要留一小塊田種菜、要求田埂要重做。管理村外上地更難,比如有些地土質不好,收成不一定好。

對於這些「龜毛」長輩,他就先試作一期,一方面測試土壤狀況,另方面和地主先磨合,再決定是否承租。

被拒絕,他不太在意,因為「我可以等,三、五年後,他們就不一定有力氣再做啊!」農村高齡化,正是他擴張版圖的機會。目前,他在村外租下四十甲,也就是四十個足球場大。

他將手上農地按照地區,在電腦上建檔管理。上一代因缺乏現代工具,經營範圍無法跨出村外,小規模是宿命;新一代善用軟硬體,管理幅度就可大幅擴張。

金流管理也是他的強項。上一代農地租賃關係,都是口頭約定,現金給付,他經常看到爸爸跟地主爭吵,一個說沒收到租金,一個說已經付了,沒完沒了。

為避免糾紛,他說服往來老農全部改採匯款,留下憑證。有時,老農手頭緊向他預支租金,他會答應,但也是透過匯款借還,讓每筆金流,均留下紀錄。

他更用服務,讓老農依賴他。

政府針對休耕農地轉作有補助款,每次申請要跑鄉公所填資料,這對識字極少的老農很麻煩;但,對經常幫汽貸客戶填資料的阿麒卻很簡單,於是,他代老農們申請補助款,請他們另刻印章交給他保管,只要在家等錢匯入就可。

如今,他打開鐵櫃,裡面的印章盒裡放著一百多顆印章,農地範圍擴及嘉義、雲林,這是一百多個家庭的信任。甚至老農過世,下一代回來,不知道自家農地在哪,村人都會告知:「找阿麒就栽(知道)啦!」儼然成為農地資料庫。

更大的機會來了,三年前,他接獲來自上市公司興農旗下玉美研究公司的甜玉米契作訂單,加工後,會在全家、7-Eleven 上架。

他更要求興農,明年起要在包裝袋上,印上「義竹農會」、「中平社區」等字樣,打響家鄉的名號,他希望小小的村落,能夠發展出產業,不再沒落。

這筆契作單,是他幾年前認識了興農大股東第二代所促成的,於是,小村落有了第一筆價格穩定的甜玉米契作。

阿麒農田經營有了成績,隔壁鹿草鄉的返鄉青年也來取經,他不吝分享心得。但老爸卻念他,萬一別人知道了「秘訣」,來搶生意,怎么辦?阿麒卻不擔心:「工作不用怕人搶,因為,根本做不完。」「沒有賺(年收入) 一百萬元,不要做農!」短短幾年,阿麒一年的收入就超過爸爸生病前的一倍以上。未來,他計畫再拚十年,最少有二千萬、三千萬元的身價,就可以退休。

類似的故事,也在附近村落上演。

聯手出擊.二群人就能做大」有錢大家賺,串聯越多種田人賺越多翁育群,代耕團隊夥伴之一,義竹村人,民國六十七年次,遠東技術學院畢業,原本任職友達光電旗下子公司友達能源的工程部副理,負責廠房空調系統設計,兩年前,因爸爸中風,請辭回鄉務農。

「你回家幹麻?」「回家種田。」「不相信,哪有可能?」他提出辭呈時,長官、同事都不可置信。他在友達工作十多年,月薪十萬元,一年薪水加分紅,也有一百五十萬元;甚至,他回家後,以前往來的廠商,特地跑到鄉下看他,不相信他真的當了農夫。

他的爸爸本是代耕大戶,在友達上班時,每逢農忙,他都請假回家幫忙,對農機操作他不陌生。

懂英文的他,在網路上發現一個國際農機拍賣網站,要價千萬元的採收機,在拍賣網站只要三分之一的價格,只要更新鏈條、齒輪、皮帶,功能跟全新的沒兩樣。

二手農機壽命超過二十年,只要兩年半就可以回本,新農機要六年到七年,二手農機可讓自己更快累積財富。

他從德國、波蘭買下兩台二手採收機,它們已經加入代耕行列。他的網購妙招,也帶動同業購買二手農機的風氣。

翁育群也有自己的農耕計畫。他打算將工廠的管理經驗,帶進農村,他也想租地當大佃農,除了種單價高的甜玉米,也會在颱風季種溫室蔬果;不像上一代看到價格好就一窩蜂搶種,他要刻意避開生產旺季,價格才漂亮。

他想找年輕人一起合夥、投資、耕作,一起賺錢,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留在農村。

相較於上一代有錢自己賺,深怕外人分一杯羹,這批農二代則透過打群架,擴大經營版圖。

原在台塑任職的丁俊杰、在華新麗華的余正吉,也和阿麒、翁育群一樣,近幾年成為返鄉青年,成為代耕團隊的成員。這個二十、三十人團隊,在農忙時,他們互相支援農機,協助代耕。農閒時,有時會聚集在阿麒家,分享收成心得、農業政策動向等。他們也會串聯,跨村、跨鄉、跨縣去找同伴;知識,讓視野變廣,串聯,讓收入更豐。

台灣近年返鄉青年變多,但嘉義縣義竹鄉農會總幹事翁永寧分析,並非人人都能適應農村生活,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

許多年輕人奉父母之命,被迫返鄉,人回來了,心卻沒回來,一遇挫折就怨天尤人;有人卻是面對現實,積極突破現狀,成功機率就高。

原本,這批農二代不想當農家子弟,離家越遠越好,如今他們返鄉,找出自己的路,而垂垂老矣的村落,也在綠油油的農作物中,邁向新生。

撰文者 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7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